第一篇: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论文
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论文1[摘要]养成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是,目前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对于部分大学生缺乏文明习惯养成的现象,高校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已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这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大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对养成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抓好养成教育,小而言之,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所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
首先,当代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如缺乏生活阅历,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表现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自私偏狭,难于与人交往,难于适应集体生活。
其次,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文明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观情绪、沉沦情绪,学习和生活都存在着麻木状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缺乏主动性、刻苦精神、钻研精神,学习纪律涣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没兴趣,有的缺课、逃课,对课程学习缺乏热情。学习习惯差表现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上课看闲书,说闲话,玩手机短信,课后玩电脑游戏等。
第三,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宿舍卫生差,动手能力差;就寝时间随意性强;饮食习惯不好,随意花钱现象严重,某些学生有吸烟酗酒现象。
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纪律约束和思想引导的养成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文明习惯,塑造大学生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意志坚强、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健康人格。
二、实施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措施
1、管理机制控制。学生进入学校要有严格的管理组织。一般来说,一年级教育,可以采用严格的纪律约束,重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二三年级实行辅导员制度,在严格纪律约束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使其逐步转变为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四年级应该建立导师制,有教师对学生毕业前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设计指导、就业指导,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毕业到就业的过渡。
2、全员育人制度。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全员育人。辅导员要随班听课,掌握学生学习纪律和有关问题,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和与学生交流;要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寝室,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文明习惯,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要建立与学生谈话制度,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侧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养成教育讲座。在新生入学后,可以采取讲座的形式从思想教育、学习生活习惯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成材教育、学习目标引导、学习方法介绍、专业知识介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采取严格的纪律约束,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对自己一生都有好处。通过各种学习方法教育,使学生不必自己摸索,减少从中学向大学学习方法转变的过渡时间。通过目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毕业后的人生目标,为四年大学生活确立奋斗方向。
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时时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各大学都设有团委、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应当放手发动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使学生时时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形成自觉参与意识并在活动中充分锻炼能力,展现个性、5、有组织地参加社会实践。大学应当时刻牢记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如果我们不让学生接触社会,就会闭门造车,培养出社会不需要的废材。社会实践活动能引导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必须有组织的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国情,奉献社会,提高素质。
三、实施大学生养成教育必须注意的几点
1、养成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心理学是认识学生心理的工具,是进入学生心理世界的钥匙。养成教育要有实效,需要遵循心理学原则。这就要求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都要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对学生而言,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定具有健全的个性心理。许多我们认为品德低劣的所谓“双差生”,问题就可能出在心理健康上,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品德差、行为习惯不好。因此,养成教育一定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学生的心理障碍清除了,个性心理健康了,学生才能够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2、养成教育要有层次性、个别性。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教育手段。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指导教育,是养成教育的极为重要的原则。不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严辞警告;或动之以情、委婉启发;也可以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作为养成教育的实施者,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因人因事而异,这样才能有实较性。
3、养成教育的反复性、曲折性和长期性。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是很艰难的,只要有一回禁不起诱惑而破了戒,重新做起会变得更加困难。为此,应采取不同措施强化学生的意志力,把文明习惯的'养成作为学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而使养成教育由他律型到自律型,最终达到自由型。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做社会有用的人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大学素质教育纵横谈[M].济南?押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张光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押科学出版社,2002.[3]张继栋.今天怎样上大学[M].北京?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应治招.经营今天[M].南昌?押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5]余丽珍.试论高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4(5).
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论文2一、养成教育的必要性探析
(一)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急速进步的当下,高校的教育尤其是养成教育需要一次颠覆性的反思和革新。面对人类精神信仰多元化、社会风气浮躁化、价值引领非单一化的影响,大学生们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落、价值取向畸形,种种的状况令人担忧。在这种大背景下,养成教育呼之欲出,“养成”本意为培养使之形成或长成。古人云:“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治天下之治者在于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这就是说人的本性是自然形成的,但是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则是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这就要通过养成教育来实现,所谓的养成教育是要摒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唤醒个性的核心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让人获取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大学生养成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者的传授和指导,使受教育者对自身已经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人格定式重新经过认同、理解、接纳、吸收和转换的过程,再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在反复的强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目的就是经过养成教育的培养,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和认知在教育实践的活动中自觉提升和修正,在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自我改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受教育者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强化训练,最终使受教育者通过主观能动性的调动,通过实践、总结、感悟和学习的过程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技巧。
(二)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说要放弃教育,而是要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自我意识下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自我能力的认识,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并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过程。马克思的德育论中认为,教育与自我教育是相辅相成、统一进行的过程,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教育的必要条件和内部原动力。所谓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就是指大学生为了树立良好的思维道德品质而自觉地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和修缮活动。
因此,强化养成教育就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规律给予必要的外部指导,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把教育者的要求和影响主动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维意识和道德准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能力,并以此规范自身的思想言行。养成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塑造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要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培养大学生自我道德认同、自我行为监督和自我素养评价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三)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需要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贯将德育作为塑造人思想品格的单向性工作。这种认识是对德育低级层次的认知,缺乏对德育教育本质内涵的界定,容易造成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脱节现象,是对德育认知的偏误,充分说明了传统德育教育在实效性上的缺失。与此相反,大学生养成教育在完成传统德育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受教育者不断自我修缮和不断社会实践强化训练的过程,具备了双向的学习、交流和反馈的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上具有较高的优势,它可以准确反馈和评价出受教育者在接受养成教育培养过程之后的行为习惯建立、自我修养能力及养成教育成果实效。大学生养成教育所体现出的教学互动、自我约束、自我修缮、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新模式,有效地诠释了社会实践中高尚思想品格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质,增强了教育内容的传播效率,保证了养成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中特有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二、素质养成教育实践路径的探索
“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是长春师范大学总结多年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经验,历经10年教育积累,探索出的适合师范院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教师素质、身心素质、特长素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构建了全员养成、全方位养成和全过程养成的格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示范性。
(一)明确的目标体系有助于全方位养成根据素质养成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行为养成的特点,制定整体、阶段和专题相结合的目标体系,从而实现养成教育的全方位进行。整体目标确保养成教育的长效性,阶段目标夯实养成教育的过程性,专题目标保障养成教育的操作性。通过循序渐进的目标培养模式的实施,在过程中赋予养成教育目标的新内涵,有效地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相融合,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式内化过程,着实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整体目标的设定要从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来关注,要以师范养成教育的特点为切入口,将“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能力素质、教师综合素质、身心素质、特长技能素质”五大目标合理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分步骤、分层次整体实施推进。
要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抓手,根据高师院校学生特点,在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和学生特长技能素质培养上下工夫,同时狠抓教师综合素质和身心素质,强化教师基本技能,让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运动机能和心理适应能力。阶段目标要侧重养成教育的过程指导,大一阶段为适应期,侧重于大学认识、诚信爱国、三观培养、专业学习、自我展示、自我设计的导航。大二、大三阶段为发展期,侧重于学术科研、实践创新、身心健康、职业道德、特长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大四阶段为成熟期,侧重于学生多种素质的综合运用能力、与社会的对接能力的养成。
(二)明晰的实施体系有助于全过程养成在目标体系的指导下,实施体系就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采取教学、实践和考评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建设,全力提升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学水平。通过“课内课外”“动手动脑”“软件硬件”“教师学生”的四个结合,全过程训练,全方位覆盖,加强学生教师基本技能培养,促进学生从教能力的整体提升。教学环节中要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拓展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把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辅相成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融会贯通,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选修课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实践环节中要整合育人方法,创新实践体系,拓展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养成教育途径。
(三)完善的保障体系有助于全员养成素质养成教育质量如何,关键要看学生是否能实现全面发展,是否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此,要想保证养成教育实效,必须狠抓机构保障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体系。
首先,政策保障是基础。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全面统筹养成教育工作,发挥方向引领作用,协调部门合作,确保养成教育的科学性。
其次,人员保障是关键。素质养成教育要想取得扎实的成效,就要成立单独的组织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主抓素质养成项目的规划、培养、督察和考核,确保养成教育的规范性。
最后,师资保障是重点。配备高数量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发挥专兼职教师主导作用,根据高师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特长素质培训,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确保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篇:大学生养成教育1000字论文[范文]
论上进心与教风、校风、校训的关系
校训是学校德育的载体,乃一校之魂。而校风,则是将办学理念、道德要求、工作风格、生活态度等概述为警示格言的简洁规定。教风是指教育机构在教学精神、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教育教学风气。
良好的教风、校风和校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它可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斗志,约束人的行为。良好的教风、校风和校训来源于道德建设的加强与完善,这项活动的目标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校训、校风、教风的指引下,提高自己的自觉性,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自觉性是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而学习的自觉性则是指“对自身的知识量的不足有所认识,并有求知欲,主动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去了解、学习的过程”。校训、校风、教风正是引导了学生的求知思想,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上要有“上进心”。
“上进心”的养成,跟自身性格的养成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加强性格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性格自我修养是一种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自觉行动,所以,有无性格修养的自觉性,将决定着这种修养的成效。为了加强性格自我修养的自觉性,首先要对自己的性格缺陷有清晰的认知。因为如果一个人把性格缺陷看成是无关紧要的,那他就会对性格修养失去热情。其次,还取决于人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程度。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 性格是人从出生之日起,经过许多年的培养形成的。因此,性格的自我修养,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并进行持久的努力。在进行性格自我修养时,应时时在意、处处留心,在每件小事上一点一滴地约束、管理、反思自己,不轻言放弃,有探索、质疑精神,而这些良好的品质,就是校训、校风、教风所强调的。
“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 学习的关键在于“肯学”和“敢学”。如果你的愿望是成为一名有成就、有才能让人敬重的人物,但你又不肯,或不敢去学习,最终还是会一事无成的。“博学、勤奋、审问、慎思、明辨、求实”等校训就是要求我们有“上进心”,把求知欲作为学习的内驱力。
狄更斯说过,“我所收获的,是我种下的。”
道理名人先哲都告诉我们了,方法校训、校风也向我们指明了。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有才能的人,就看你有没有上进心,去不去争取这个机会。
第三篇:养成教育论文
小学生养成教育低段实验班级管理
一年级(1)班王艳玲
有人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大家都知道,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强,也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为此,近年来,我校德育工作就一直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学校一项重点来抓。具体做法如下: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养成教育理念
新时期背景下,需要我们树立新的养成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顺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特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心理水平,我们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积极树立“立人先立德”的管理方针,将养成教育工作摆在班级管理工作的首位,并根据学校的总体办学思想,我确定了低段养成教育工作的定位,树立了养成教育管理的“三大理念”:
1、“以人为本”,“激励为先”
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因此,我们在学校的养成教育工作中,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为指导思想,遵循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终身良好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实“全面德育、全程德育、重点德育”,建立以“激励”为中心的养成教育的管理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战胜困难。
2、以“实践”作为养成教育工作的生命
低段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知识面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教师对他们的养成教育要努力摆脱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要积极开展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可采用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相声小品等形式,让养成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体验道德与人格的魅力,使养成教育工作由“由外而内”,转变为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快乐体验中理解养成教育的内涵,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二、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养成教育工作
根据以上三个德育理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低段班级管理模式研究工作:
(一)用“礼仪教育”正行为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为了让这种优良的传统美德在学生中继续发扬下去,我以“礼仪教育”为先导,引导学生通过看录象,开展评选文明之星、文明礼貌月等活动,促使学生乐于学习文明礼仪,学会以礼待人。几年来,我们一直开展各种文明礼貌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文明礼貌意识,积极促进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
1、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
做文明学生。一是每学期开学初,对学生进行一周的入学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以及《文明礼貌读本》,让学生明白做文明学生的准则;二是利用每周升旗仪式中的国旗下讲话,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文明,鞭鞑丑恶”的演讲;三是在教室内设立文明、礼仪标语牌:如“请使用文明语言”“请讲普通话”“轻声、慢步、礼让、右行”,“宁可绕道百步远,也不践踏半寸草”等,让环境感化人;四是充分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校内外事件发表评论。
2、设立礼仪岗、监督岗
我在教室门口设立礼仪岗,各班干部轮流值周,进行礼仪示范,与进教室的同学、老师互致问候,让大家一进教室便有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在教室内主要位置设立监督岗,志愿者轮流值岗,对个别学生的乱扔、乱丢等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制止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3、定期评选“文明之星”
每周让一名思想品德优秀、文明守纪的典型学生当选为“文明之星”,并奖给他们“红星”和小本子。学期末,再让每周的“文明之星”进行总决赛,前十名者当选为“文明总星”,再在教室内张榜公布,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
(二)“身正为范”导方向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有力度。所谓“身正为范”“名师出高徒”。为了让自己的养成教育工作更上一步台阶,我积极参加了一系列的有关养成教育的活动。
1、自觉参加养成教育课题研讨会,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学校组织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报》、《江西教育》等报刊杂志,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专著,吸收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期提高大家的教育水平、理论水平和德育科研水平。我都回积极主动地参加,为的是给自己充电,要想给学生一桶水,自己怎能只有半桶水。
2、积极和先进教师交流经验并自觉认真向他们观摩、学习。今年,我就自发地听了不少有经验的班主任的课,在学习交流中共同进步。
(三)“养成教育实践”增活力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把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养成教育活动内容的生活性与参与活动对象的角色体验性是思想教育的特色;养成教育工作要摒弃零打碎敲,没有深度,匆匆走过场的活动方式。于是我们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依据思想教育活动的要求,考虑活动的条件和可能性,设计了一系列让低年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家庭和社会活动,让学生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中承担不同角色,自觉履行角色义务,使学生在情境中实践,在角色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进步。
我先后创设了“红领巾手拉手”“今天我当家” “弯弯腰小队”“卫生督察小组”等实践活动,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一改过去老师的空泛说教,取而代之让孩子们用身边的人和事影响身边的人。
(四)“家校共建”拓空间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二为一”,充分利用学校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请家长走进课堂提合理化建议。对家长的态度要和蔼可亲,要积极主动和家长交流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建议家长阅读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刊,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创建“家校一体”的和谐空间,共同关爱学生。
回顾过去,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展望未来,我们的工作目标更艰巨。但不管如何,我们将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走好每一步。
第四篇:养成教育论文
小学生养成教育多种渠道强化思考
德育作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来自各种媒介的多元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学生道德的形成,同时对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了挑战。这就要求学校道德教育要树立大德育观,为小学生道德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在德育工作中,学生的养成教育又是最基本的立足点。《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强调,“德育要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及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养成教育是一个综合化的、立体化的育人过程,因此,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
一、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全员育人,合理利用全员资源也是落实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四个层面的力量,在班级管理和社会实践中形成教育合力,全方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其品德、言行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素养,努力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起到榜样的作用。另外,教师要加强班级管理。班级是学生养成教育的主阵地,班级的管理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需要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各科教师在工作中必须认真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不但对课堂负责,还要对课后负责,要全面关注学生在课间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班主任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携手共育,真正实现学生养成教育由课内到课外、由课本到实践的无缝连接。
(二)学生———自主管理,快乐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可见,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身需求,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这个由外需转内求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班级或家庭的管理,让学生从中得到自我锻炼、自我教育,从而学会自我管理,并享受由此而带来的快乐,逐步实现知行的和谐统一。比如学校开展了“校园之星”评比、“我努力,我闪亮”每周印手印、“我们的责任区,我负责”、大队委及班干部竞选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管理及各项活动的策划、运作中,增强其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同时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促进其自我约束能力提高,使其逐步将良好习惯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从而形成良好习惯。
(三)家长———校外德育队伍
家庭是学生养成教育的第一场所,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家长的指导和引领能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校讯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在学校、家庭之间搭建起互动的平台,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养成教育的效果。
(四)社会———德育补充力量
社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延续及实践基地,它可使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内化,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可组织学生走进影院、公园等公共场所,让学生践行遵守公共秩序的理念,也可依托社区力量,结合假期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参与服务工作。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将养成教育规范化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加强德育,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将良好学习习惯教育深入到各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学会倾听、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不断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及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养成教育的落实与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深入督促学生按一定的规范进行“自律”,促进学生各种良好品德的形成。另外,学校可利用校本课程将养成教育的内容规范化,开展“交往式”课堂研究,使学生学有所得、做有所依,系统地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以此推动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养成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应紧紧围绕学校文化理念,精心设计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品质形成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因此,学校应通过外部环境的建设来营造养成教育的外显氛围,比如要精心布置楼廊、走道、教室、厕所等场地,让一些美化心灵、启迪心智、激发灵感的知识如春风般浸入学生心田,从而促进养成教育的进行。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实现。实践是养成教育内化的基础,因此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养成教育的实效,将常规活动更深入化,以“文明行为习惯培养”为主线,如可以开展艺术节和读书节、班队会每月一主题、“爸爸妈妈当老师”、“告别陋习,从我做起”、“诵读经典美文”等系列活动,通过各种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发展。将养成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合起来,以幽雅的环境和精心设计的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养成教育的内涵,这样,学校德育便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新课程在评价理念中特别提出:要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指标、主体、方法的多元性。进行科学的多元化评价,是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动力源和催化剂。在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可采用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关注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在评价时努力达到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在多元的激励性评价中收获自信,获得发展。例如学校、教师精心设计“美德卡”,将学生的美德表现具体化,使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中的日常表现有了具体的评价标准,通过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班主任综评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美德养成的发展过程,在每学期末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可以让其回顾和反思自己习惯的养成情况,及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在与同学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可及时发现他人的优点,提出其有待改进的方面,同时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别人意见与建议;而家长对孩子评价的过程,是家长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言传身教重要性的逐渐推进的过程,能够有效地促进家长言行的自律性与示范性;班主任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有自主权的人,因而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多元的评价机制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锻炼的机会。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只有多种渠道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知行统一,坚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才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帮助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才能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第五篇:养成教育论文
养成教育之我见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切的感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老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地面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教室桌凳歪斜时,我总是整理齐,讲桌不整洁时,我总是清理干净……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总有学生去摆放好,教室地面有纸,学生会马上捡起,而且他们还学会开窗、开门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教师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二、表扬鼓励,激励行为、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平时班级里通过“学生行为自律”活动,评选出“自律小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
三、不断强化,养成行为。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通过电话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小学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他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因此,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