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结构隐喻的认知美学研究论文[本站推荐]

时间:2019-10-31 23:3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复杂结构隐喻的认知美学研究论文[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复杂结构隐喻的认知美学研究论文[本站推荐]》。

第一篇:复杂结构隐喻的认知美学研究论文[本站推荐]

复杂结构隐喻的认知过程区别于传统的二元结构隐喻,要求至少三个或三个以上语义体参与隐喻映射过程。复杂结构隐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隐喻现象,其最主要特点在于将三个或三个以上事物建立认知关联,该类型隐喻是汉语和英语中常用的语言表达和修辞结构,如 “语言乃思维之镜”“围棋是智慧的体操”“Dreams are the wings of mankind”“Absence is tolove what wind is to fire”等。复杂结构隐喻一直是语言表达中常出现的修辞手法,具有多方面的语言学价值,而认知美学价值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国内外修辞学的研究一直没有对复杂结构隐喻给予重视,缺少从认知美学的角度进行相应阐释,本文将从认知美学的角度对复杂结构隐喻的认知与审美价值做出剖析。

一、复杂结构隐喻审美的普遍性

复杂结构隐喻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语言形式,世界万物存在千差万别,但它们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的特征,这为复杂结构隐喻的运用和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传统的二元结构隐喻是在两个不同质的事物之间找到某种相似之处,以具体事物解释抽象事物,以简单对象解释复杂对象,如“Love is a journey”。复杂结构隐喻作为普遍的语言认知现象,不仅仅是修辞的技巧,还是一种审美文化现象,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与价值。胡壮麟就指出:“人的认知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隐喻化来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最终认识整个世界的。隐喻已不仅仅是语言的装饰,它是含有显著意义的认知表达。” 复杂结构隐喻的审美来自世界的普遍性,通过借助思维想象激发认知过程中更多的意象图式,并结合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进而获得审美和语义传递的双重效果。

康德认为审美认知必定产生愉快情绪,使用隐喻可以形象生动地表达人们的话语意义,使听者更容易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话语的美感。复杂结构隐喻的认识功能在于揭示不同事物间某一抽象的共同特征或共同规律,例如在“Dreams arethe wings of mankind”这一隐喻中,其实际就指出了梦想对人类的作用好比翅膀对飞鸟的作用,进而突出梦想的重要性,也更加形象地展现出梦想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复杂结构隐喻在使语言具有一定修辞色彩的同时,还增添了语言表达的无限美感,使语言具有审美的内在规定性。常见的“Money is the root ofall evil”“Language is the mirror of mind” 等复杂结构隐喻能够满足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表达需求,使语言的修辞表达更符合语用需要,从而使这类隐喻有广泛的可接受性。可以看出,复杂结构隐喻的语义成分都来自最普通的生活事物,其建立的隐喻链接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和修辞样式,更是一种对外部世界普遍关系的认知审美建构过程。

二、复杂结构隐喻审美的创造性

隐喻将两种属于不同范畴类别的事物相提并论,从而形成语义上的映射关联,这是隐喻创新性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认知与审美能力的发展,人们的认知审美不仅仅停留在对两个事物之间相似性的认识,而且逐渐扩展到对多个事物之间关系相似性的认识。复杂结构隐喻不仅记录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更多是表现事物关系的相似性。简单地说,复杂结构隐喻是通过一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表达另一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如“Parks are the lungs of city”这句隐喻实际是用肺部对于身体的作用关系来说明公园对于城市的作用关系。复杂结构隐喻具有创造性,能够在不同事物之间发现共同的关联,从整体上把握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相似性。人们通过想象和联想在不同事物之间构建一个认知网络,从而借助一组事物关系来理解另一组事物关系,为人类认识世界不断提供新的视角。复杂结构隐喻是获得认知审美的重要形式来源,是一种认知参与下的美的创造活动,它的认知美学价值在于通过认知域之间的语义关系体映射更为生动形象地刻画事物关系,阐明某个道理并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语言表达的创造过程就是一个认知上的审美发现行为,复杂结构隐喻能够充分调动人们审美的能动性。复杂结构隐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认知和修辞两个方面,认知功能主要在于它能够表达新概念和复杂概念;修辞功能表现它能在通过创造的搭配,以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获得修辞和审美效果。隐喻的意义就在于将两个没有直接联系的事物建立认知关联,复杂结构隐喻通过语言表达形式的创新,满足了人们对认知审美的心理需求,使修辞表达能够冲破传统的窠臼。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语言表达的创新不仅能够形成更加强烈的信息刺激,而且能够借助已有事物来加深对新事物的理解。当我们说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evil”这句隐喻的时候,就创造性地建立了金钱和罪恶之间的关系,也很好地说明了金钱的两面性。复杂结构隐喻通过多个语义项的并置,让多个语义项之间建立认知映射关系,极大地增加了此类隐喻的新奇性和表达力,能够更好地调动人们的语言审美能力。

复杂结构隐喻首先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二元结构隐喻的构造模式,能够给人以更加新奇的语言表达,体现了人们对已有修辞表达的认知审美创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对熟知且新颖的语言表达留下深刻印象。与传统的二元结构隐喻相比,复杂结构隐喻能充分发挥其在认知美学中的优势,以结构复杂的创造性来表达话语意义,从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产生较好的言语交际效果。从认知审美的角度来看,复杂结构隐喻能够通过描述一种在语义表面上不正常或意外的事情以引起言语对象的惊奇,使言语对象重新调整原有的认知图式,将言语对象固有的概念模式打破进行重新组合,进而创造新的概念模式。因此可见,复杂结构隐喻能为我们看待事物提供新视角,赋予日常生活事物以新的意义,这一新概念模式的创造过程中实现了认知审美的目的,将隐喻从话语作用提升到审美功能。

三、复杂结构隐喻审美的互动性

从总体上说,复杂结构隐喻现象带有明显的审美互动意义,它以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将言说者的审美体验传递给听话人,进而表达人们的审美观念。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构建了人类的理解和思维,实际言语交际中复杂结构隐喻认知审美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多次与反复碰撞。于海涛指出:“言语理解是一个接受刺激———语义激活———语义互参的过程,语义互参就是范畴网络中节点与节点之间进行激活与被激活以及反馈与被反馈激活的过程。”复杂结构隐喻理解过程中的审美就是这种语义不断相互激活与反馈的认知建构过程,从而赋予听者调动生活经验感受进行想象和体悟,逐渐领会出其中的话语意义和审美魅力。可见,复杂结构隐喻能够用简单语义项构成丰富的信息整体,在完成言语交流的语用任务之外,还能够调动听话者的想象力,让言语交流处在一个动态的认知互动建构中。

当我们在说“Language is the mirror of mind”隐喻时,言说者想要表达语言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性,并且想让听话人能够理解话语表达的意义。面对这种情境,采用传统的二元结构隐喻 “Language ismirror”难以直接传递言说者的本意,也无法让听话人启动认知审美过程。因此,使用复杂结构隐喻的句法形式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目的,当“mind”加入时,就能够调动听话人已有的认知图式,很快地联想到语言对于思维的作用就好比镜子对于人,我们只有借助语言才能看清思维的运行,正如我们只有借助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面容。这使得言说者和听话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言说者的意义能够较好地被听话人理解,说话人的审美体验也能够很好地在不同主体间进行传递。复杂结构隐喻在言语者之间建构了共同的理解基础,因而容易引起人们的认知共鸣,产生语言交际的互动审美效果。

四、结语

复杂结构隐喻的本质是在不同认知域之间实现语义信息的转换,语义信息转换必须借助一定的相似性映射才能实现,进而实现通过熟悉事物关系对陌生事物关系的理解,使隐喻具有审美意义的认知功能。复杂结构隐喻能够通过句法形式的复杂性,将多个语义体放在同一映射的网络上,实现语义信息在不同认知域之间的转换。复杂结构隐喻对语言美的传达是在既有范畴内激活已知表象,促使已知表象和当下审美意象产生联结,并将它们整合为新的认知和审美过程。以上的分析仅仅探究了复杂结构隐喻的部分认知审美价值,远远没有窥其全貌,隐喻的表达总是处在不断的创新变化中,复杂结构隐喻正是这种创新变化的体现

第二篇:汉语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 (修改稿2)

1汉语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

陈 娜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2)

摘要:汉语蕴含丰富的隐喻,其中谚语更是突出。本文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侧重分析汉语谚语的隐喻特点和谚语隐喻同概念隐喻之间的关系;分析谚语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籍此揭示汉语谚语的隐喻结构和内容特点及其与概念隐喻密切关联。

关键词:谚语;概念隐喻;认知 中图分类号:H

引言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开始颇受关注。隐喻已从语言修辞层面上升到认知层面。认知观的隐喻研究以概念隐喻、概念合成、空间隐喻研究和转喻及其他修辞格研究为焦点[1]。国内也有很多学者针对汉语语言现象进行了认知语言学研究,例如英汉空间隐喻对比[2]、研究体验性假说在汉语具体使用中的表现[3]等。

近年来,对汉语熟语的研究开始摆脱修辞学,尝试从认知视角重新看待熟语中的隐喻现象[4],也出现了对汉语谚语文化模式的探讨,但所发表的讨论仍不多见。汉语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能从隐喻视角来探讨其独特性,揭示谚语隐喻是如何在认知层面帮助谚语实现其社会功能,并且还将为研究认知语言学中存在争论的概念隐喻普遍性问题和隐喻的跨语言文化研究提供佐证。汉语谚语隐喻的特点

谚语以其简洁凝练的短句表达了深刻的寓意内涵,具有传授知识、教育警示、规劝后人和指导实践的作用,在语言层面还具有语法功能和修辞功能。谚语之所以有如此多作用,与其隐喻性密切相关。谚语的隐喻与一般隐喻相比有其特点,首先在结构上, 隐喻结构有两项:目标和始源,基本隐喻句式为“目标域是始源域”,但谚语中没有如此明确的隐喻结构,往 1作者简介: 陈娜(1989---), 女,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是英语语言学.email:1162750925@qq.com 邮寄地址: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宿舍)花津校区春华园13栋406室 电话:***

往只出现比喻的始源;始源域为具体事件,映射的目标域为更抽象和更基本的概念。例如:雷声大,雨点小。比喻声势很大,而做的很少。始源为雷声、雨点,目标为声势、做或行动。目标域没有在原句中出现,目标域概念更宽泛而始源域更具体。这样的隐喻结构直接用具体的意象进行表达,喻意暗藏在具体之中,增强了谚语的艺术表现力。该结构需要借助于概念隐喻和约定俗成的谚语用法来实现。

谚语隐喻的另一特点表现在内容上:同时具有变化性和约定俗成性两种性质,笔者将首先分析其变化性:谚语隐喻是建筑在人类身体经验基础之上,谚语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口头创造,是自身经验的直接结果,例如:

熬过冬,就是夏。

指北方春天短,熬过冬天,不久就入夏,庄稼成熟,日子就好过了;比喻只要渡过难关就有盼头。只有经历过北方的冬夏季,才能了解其中的隐喻,而对于四季分明的中部地区人们来说,可能在理解时有所困惑。另外,以经验为基础也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定位句中始源对应的目标,从而解决上节提到的有始源无目标的隐喻结构理解问题。

而不同地区、民族等会有千差万别的经验经历,从而导致“谚语在形式上不要求固定不变,一个意思可以有几种说法。”[5] 例如,表达一个节俭意义,可以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1)一顿省一口,一年剩一斗。(2)一天一根线,一年织成锻。(3)一顿省一把,十年买匹马。(4)一天省滴油,十年买头牛。

以上四句映射的隐喻意义都为: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必会积少成多。目标域为“少”与“多”,但每一句展现的始源域都不一样。上文已说明谚语隐喻的目标域为抽象的基本概念,始源域为无数具体相关事件,人民群众在构建某隐喻意义时会从自身经验和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出发,选择适当的始源域来表达。

谚语隐喻内容同时又是约定俗成的。约定俗成性主要立足于认知层面,从习惯性表达和文化传承角度来看,一方面,谚语常被作为现成的语句引用在日常话语以及书面表达中,即使说话人没有相似经验,却依旧利用固定谚语来表达某种意义。例如:

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走私船在我干警大队的紧迫下,狗急跳墙,兔急咬人,竟然调转船头,迎面撞来。那贝子府中的家奴多是狗仗人势,雪仗风势,为所欲为。[6]

经验基础除自然经验外还应包括间接经验和某种文化模式下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共享。从

以上例句来看,谚语已成为一种认知方式,隐喻意义广为人知,是社会认同与共享的结果。

另一方面,谚语有文化意义,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地区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在汉语谚语中,佛教思想、儒家文化、农耕文明、封建等级观、传统道德观等得到充分表现,如:

不知天高地厚; 朝里有人好做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不用当风立,有麝自然香。

以上例句中,天地、朝、萧何、麝等都是中国特有文化传统的体现。这些谚语一直流传至今,并没有因封建制度的灭亡而把“朝”改为人民政府或者把“萧何”换为其他历史人物,相反,而是用这些做为始源,映射到需要表达的目标上,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

总之,从谚语的产生基础来看,谚语具有变化性;而从语言认知、习惯表达和文化价值传承视角看,又具有约定俗成性。谚语隐喻和概念隐喻的关系

“据Lakoff 和Johnson(1980)的统计,日常(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1] 谚语也不例外。首先,许多汉语谚语隐喻中包含概念隐喻,并且很多为汉语特有。例如:

爱在心里,恨在面皮; 矮子队里选将军;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例1中“爱在心里”是“心是情感的发源地”这一隐喻概念的体现,例2含有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空间隐喻概念:高和上是地位高、有优势;矮和下是地位低、力量弱。例3中“民以食为天”运用了汉语中有关天/地的隐喻概念,天为大,是权威的象征。因此,很多此类谚语的隐喻本身就是概念隐喻,即使目标域没有出现,人们也能够通过隐喻概念轻松理解谚语隐喻。

另一方面,谚语中也存在很多隐喻并不属于概念隐喻,但人们可直接引用谚语来表示意义时却并不十分困难。这些约定俗成的惯用谚语整体可以看成具有了隐喻概念的某些性质,笔者从两方面予以解释:

首先,这类谚语表达具有某些概念隐喻的性质是在整体的基础上而言的,举例来看:横

挑鼻子,竖挑眼。用来比喻百般挑剔,故意为难。这句谚语已成为表示挑剔、为难意味的固定常用表达,人们在听到整句谚语时便会体会其内在意义,但单看句子的鼻子、眼则无法有明确的目标域。

这类本不含概念隐喻的谚语,以整体结构来实现隐喻映射,实质是对逻辑关系的映射,“从认知视角来看,英语的重要方面不仅在于体现了各种范畴的内在特性,而且在于它在整个认知模式结构中的地位„„通过隐喻传递的是结构、内在关系或者认知模型的逻辑关系。”[7]隐喻的整体性正是反映了认知隐喻的逻辑关系映射。再次以“横挑鼻子,竖挑眼”一句为例分析,“鼻子”与“眼”不可单独为始源映射隐喻意义,但联系整句话来看,例句的字面意义为:鼻子在脸上的位置是竖排,而眼睛成横排,但故意横着看鼻子竖着看眼睛,不遵循常理,有意挑错。它所反映的这种故意找错、百般挑剔的喻意是通过原句反映的逻辑关系映射实现的。因此,不包含概念隐喻的谚语隐喻,在整体的前提下依旧可以作为始源映射到抽象目标域上,实现隐喻意义表达。

在实现方式上,该类谚语主要采用激活全景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相关事实或某一时刻的影射,在脑中激活这一事件的全景。”[8]也就是说人脑可以通过事件的局部描述构建整体事件全景,从而逻辑关系更明确,实现逻辑关系的隐喻映射。

第二,根据李福印归纳的八条概念隐喻的核心内容[3] 发现概念隐喻具有认知性、跨域系统映射性、映射恒定性、隐喻性,它建立在人体经验基础之上,是人类共有的。不含有概念隐喻的谚语也建立在人类身体经验基础之上,具有认知隐喻性。隐喻的认知性“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2]谚语隐喻同样反映了人们的文化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认知模式。例如,中华民族推崇儒家文化和佛学思想,形成独特的传统道德观、教育理念及养生之道,这些思想理念植根于文化认知中,谚语作为一种认知隐喻性语言,也传递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

乌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体现了百善孝为先的道德观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体现了传统家庭观。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以上几句反映了中华民族谦虚尚贤、自强坚韧等品质,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产物。因此,谚语具有认知隐喻性。谚语隐喻的认知功能

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哲理性,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除语言层面的语法功能和修辞功能外,谚语的社会功能包括传授知识、提高认识和教育启发实践,而根据上文得出的结论,谚语具有认知隐喻性,具有认知功能,那么谚语隐喻的认知功能对其社会功能实现有什么意义呢?

认知隐喻观把隐喻看成是认知方式。“并且,哲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已经证明隐喻和转喻是定义抽象范畴强有力的认知工具。”[7] 谚语通过构建约定俗成的意象来激活相关概念隐喻从而实现隐喻意义的映射[9],这些喻意传递往往涉及到文化传承。谚语是一种认知模式,与文化模式密切相连,蕴含的文化内涵如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等都属于抽象范畴,以“孝”为例,要解释这一道德思想,人们往往借助于描述具体行孝的行为来说明,运用谚语便是人们借助具体表达抽象的方式之一:“乌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一谚语把“孝”这一概念具体化为乌鸦反哺和羊跪乳两个具体行为,更易理解接受,形成有关“孝”的认知。

另外,认知层面上隐喻具有心理经济性,“Cognitively, proverbs are mentally economical, since from one particular situation presented in them we can understand many others”[8] 谚语隐喻其实总体上构建了“Generic Is Specific”这一隐喻结构,减轻了认知负担,抽象概念可以通过具体情境来认知,更易于记忆和接受。因此,谚语隐喻的认知功能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范畴观以及文化传承方式,它可以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具有很高的语用价值,能够促进谚语实现其社会功能。结语

通过汉语谚语认知隐喻研究的分析发现,隐喻结构上特点为只出现始源域,始源域更具体,目标域更抽象;内容上既具有变化性,又同时具有约定俗成性,这是社会文化传承和习惯用法的结果,也充分反映了文化模式对隐喻的影响;谚语中有一些借助概念隐喻进行隐喻表达,也有一些不包含概念隐喻,但整体在使用中被固化,具有认知隐喻性,其实质是对逻辑关系的映射,方式是激活全景;谚语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拥有重要的认知功能,可以通过具体事件映射基本抽象概念,是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礼教的重要方式,因此有利于实现谚语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50—453;422.[2] 蓝纯.认知语言学和隐喻研究[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131—176;112.[3] 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51—259;88—90.[4] 邢霞.认知熟语中的隐喻[J].修辞学习,2002,12.[5] 杨月蓉.重庆方言俚俗语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180.[6] 止思.谚语[M].湖北:崇文书局 2007,71;144.[7] F.Ungerer &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20.[8] Ana Ibanez Morenom.An Analysis of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of Proverbs in English and Spanish: the Conceptual Power of Language Reflecting Popular Believes.From http: // www.skase.sk/ Volumes/JTL02/04.Pdf [9] George Lakoff, 1992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Ortony, Andrew(ed.)Metaphor and Thought(2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search on Metaphors in Chinese Proverb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Chen Na(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 : Chinese contains wealthy metaphors, especially chinese proverbs.The essay, on the basis of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ies, focuses on analy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s in chinese proverb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nceptual metaphor.Furthermore, it analyses the cognitive functions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n social functions of metaphors in chinese proverb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features in structure and content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onceptual metaphors.Key words: proverbs;conceptual metaphors;cognition

第三篇: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20世纪80年代,对隐喻的认知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系统论述隐喻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Lakoff、Johnson、Turner(1980,1987,1989)等。其中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他们合著的Metaphor We Live By(1980)一书成为隐喻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Taylor,1989:130)。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基本上是隐喻性的”(1980:3)。他们对隐喻下了一个宽泛的定义,即“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1980:5)。由此可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

Lakoff和Johnson所建立的概念隐喻理论强调人们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义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经验主义的语义观。他们认为,隐喻可以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Lakoff和Johnson指出,“我们的许多概念系统是由隐喻构建的”(1980:147)。这种隐喻式推理一是基于人的经验,二是基于具体到抽象域的投射,即从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投射。他们认为,人类有能力将一个概念域隐喻性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这种联系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相似联想。正是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投射,词汇发展了其不同的义项,产生了许多隐喻含义。如:hot一词,其本义是“感觉热的”,通过隐喻影射产生了“辣的”、“热情的”、“兴奋的”、“热门的”等含义(转引自赵艳芳,2001:120)。人类在创造新的语义范畴的同时,也发展了其自身的隐喻思维能力。Lakoff(1987)认为这种隐喻模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它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具体概念为源域向其它认知域映射而获得抽象意义的认知方式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之间最本质的联系,他们特别强调认知主体(即人)在隐喻理解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它是隐喻理解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同时也忽略了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制约作用,因而无法对隐喻影射的多层含义作出选择(王寅,2001:315)。

第四篇: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孔子的美学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从美学角度 研究 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誉满全球,其美学思想更是其思想的精髓之一。一定意义上讲,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美学家之一,他在美学上的贡献体现在诗教、乐教或艺术教育等论述之中。在孔子之前,虽然有关于美的论述,但大多是只言片语的言论,没有形成系统的美学思想。而孔子之美学思想则较为系统完善,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的主要贡献在于从他的“仁学”思想体系出发,对先前的美学思想做了高度的概括,并向前发展了它,以前所未有的形态,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构架。

关键词:论美;感美;审美;用美;美学思想

一、孔子论美

(一)孔子认为美要符合“仁”。所谓“里仁为美”(《论语99里仁》)就是讲的这种美。里仁,代表村里的生活非常文雅温馨,孔子认为这就是“美”。李泽厚先生认为孔子的美学以“仁学”为基础。孔子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99八佾》)也就是说,如果人的内心的里面没有“仁”的精神作主宰,只去讲究外在的礼节,此时,再去追求什么音乐之美,便没有意义了。所以孔子强调,“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99阳货》)即“美”并不是只看外表的玉帛或形式的华丽,也不是只从表面听些钟鼓声,就以为美,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美,而是内心里先被“仁”感动。孔子论美的要义必先符合“仁”,孔自特别重视“温柔敦厚”的诗教,正是“美”符合“仁”的最好证明。

(二)孔子认为美要符合“善”。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美学和伦理学的问题常常结合在一起。如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又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99尧曰》)孔子强调之从政应当遵循五项美德、摒弃四项坏的习惯。那何谓五“美”呢?孔子在此处表面上虽用了“美”字,但实际内容却指“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99颜渊》)故而,孔子所言之“美”与“善”明显是相通的。孔子论美,要符合中庸、符合善。

(三)孔子认为美要符合“真”。孔子所论之“美”与“真”也是相通的。事实上,在孔子的心目中,仁善真彼此旁通,且有一贯性,相互联结。孔子的“吾与点也”的对话,充分体现了孔子对“真”的追求。曾点之“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整个气氛代表一种既无造作,也无矫情,轻松自然、平易近人、亲切真诚的“真”情景。

二、孔子感美,即孔子美感经验形成论

(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即审美主体首先应有理解力,加上被欣赏客体的特性,才能产生美感经验。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99雍也》)根据孔子的看法,如果一个人本身比较倾向仁厚型,他会较喜欢山,觉得山很美。那么这种喜欢山的美感经验是如何形成的呢?此中“智者动”,是一种主体的智力活动,隐含着对主体性的肯定。审美主体要先有种意向去喜欢山,而山又能表现出厚重的现象,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形成“仁者乐山”的美感经验。

(二)主观的生命情调首先要有充分的人文素养,然后才能深刻体悟意境之美。孔子曾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99述而》)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先需经过三层教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然后才能修养出高尚的美感与品味,即达到“游于艺”的境界。由此可见,孔子所认定的美感经验,指的是审美主体的心灵先需经过高尚其志的升华,等充分变化气质之后,才能产生高雅的品味,进而追求意境之美。中国艺术特重意境之美,可说深受孔子“游于艺”的影响。

(三)根据孔子的看法,美感经验的形成,除了审美主体经过仁学的熏陶外,还因为主体性向的不同,才会有不同的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美感经验。这种原创性的观点对中国艺术影响极为深远,既开创了中国艺术重“写意”而不重“写实”的传统,也同时肯定了美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通,心中一定先要有高度的人文修养,然后才能对艺术珍品欣赏与“会意”。

三、孔子用美,即孔子美学思想教化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突出贡献还在于把美学作为一种进行社会教育的工具,即通过美育,提升个人的精神人格,进而提升社会高尚风气,从而匡正人心,端正治国之道,也就是要通过艺术的功能来不断激浊扬清,以美育辅助为邦之道、治理国家。如孔子反对“郑卫之声”,就是因为他认为郑声是“淫声”,“雅”“颂”是和乐,“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99阳货》)。这也是《乐记》中明确强调的道理:“乐之道,与政相通”。孔子的美育思想在他提倡的“诗教”“乐教”中均可见一斑。

四、结语

本文从孔子论美、孔子感美、孔子用美三部分来浅陋论述了孔子的美学思想,意在唤起世人对孔子美学思想在重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美学理论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五篇:(英语毕业论文)从认知角度研究英语商标中的隐喻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958035640。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2 3 4 5 6 浅谈英语习语中动物名称及翻译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三次婚姻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蝴蝶梦》中女主角吕蓓卡的人物形象分析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7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 8 9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实证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 《欲望都市》中的女性语言分析 11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研究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化 13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Reading-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15 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看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16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 17 英法词汇的比较研究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研究 19 美剧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 21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 从精神分析和人格面具理论看“我”和吕蓓卡的对立统一 24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 25 商务英语信函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 从生态批评论梭罗《瓦尔登湖》中对工业化的思考 27 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霍尔顿的人生之旅--《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存在主义解读 29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 30 从模糊语分析广告语

译者主体性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分析 32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浪漫主义情节分析 33 颜色词的中英对比翻译 34

《威尼斯商人》中的种族及宗教冲突 36 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 37 象征主义手法在《白鲸》中的运用 38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39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40 广告英语的文体特征研究

从《去吧,摩西》中的“熊”看福克纳对人性的探讨 42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 43 从《徳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贞操观和道德观 44 《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 46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

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 48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49 莎士比亚的悲剧对当代女性的影响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 51 英语委婉语教学模式探究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53 理解美式幽默的初步分析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55 英语影视作品中字幕翻译的幽默转化策略——以老友记为例 56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57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Skills Through Nursery Rhymes 59 英汉习语对比研究及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60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黑人性的遗失与保存从黑人文化传统看《日用家当》 62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63 《大衣》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64 中西文化对红颜色的理解及翻译 65 浅谈大学英语教育的文化融入 66 《辛德勒名单》主人公性格分析 67 浅谈英语教学中体态语的运用 68 企业英文简介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 69 间接言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 71 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72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 73 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 74 新闻英语中的委婉语及其翻译策略 75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

从商品分类看进口商品商标翻译方法 77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Miss Havisham: an Imprisoned Woman in Great Expectations 79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80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1 双语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Analysis on Earnest Hemingway’s Doom Consciousnes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83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84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85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86

试析美国个人隐私文化的现象及根源

从华裔女性文学看东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与融合—— 以华裔女作家林湄及其作品《天望》为例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90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91 论斯嘉丽对南方的背叛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93 中国大学机构名称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94 《紫色》中女主人公西丽妇女主义的形成 95 达芙妮杜穆里埃《吕蓓卡》中的哥特意象 96 探讨《根》中黑人与美国人的根 97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 100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

论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 102 《红楼梦》委婉语翻译探究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04 论《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性与和谐性

An Imitation of the Primitive Society: Evil of Human Nature in Lord of the Flies 106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107 《理智与情感》的现实主义特征 108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09 论翻译的艺术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 112 语境及其在提高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中的应用 113 《红楼梦》杨译本与霍译本文化意象的翻译对比 114 从空间语言的角度分析中美隐私观念的差异 11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 117 浅谈导游词翻译

浅析托妮莫里森《恩惠》中的母爱 119 浅析女性主义在薇拉﹒凯瑟作品中的表现

圣经对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影响——对《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写作手法及其宗主题的研究

论阿加莎•克里斯蒂《无人生还》中的不可能犯罪的文学创作技巧 122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24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爱情模式的异同 125 对话中语用意义的理论视角

从文化视角考察中英语言的称谓语差异

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 from the Rhetorical Perspective 128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 129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30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野性的呼唤》 131 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 132 对《人性的枷锁》中枷锁的研究 133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 134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135 用合作原则分析男性广告语的诉求 136 《天边外》的悲剧分析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ocabulary 138 二元对立下人性的扭曲:读雪莉.杰克逊小说《抽彩》 139 浅析美剧《神盾局特工》中库森的美国企业家精神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 141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科技英语与科普英语的汉译 142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 143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 144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我的安东尼娅》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 147 “小红帽”符号的跨文化解读—《小红帽》的文本旅行与接收 148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 150 陶渊明和威廉华兹华斯两者不同的比较研究 151 少儿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152 从心理语言学谈提高新闻英语听力的新模式 153 解读《嘉莉妹妹》中几位男性对嘉莉妹妹的人生影响 154 广告的翻译

155 激发幼儿学习英语兴趣

156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157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158 从《华伦夫人的职业》分析萧伯纳女性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59 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 160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 161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

162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s Shown in Forrest Gump 163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64 浅析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运用 165 模因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

166 英语国家国歌中爱国主义的话语建构 167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168 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

169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

170习语及习语的汉英翻译 171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172 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 173 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父权意识 174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

175 《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及其现实意义 176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词汇差异 177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78 论归化翻译法在宋词文化意象英译中的运用

179 文本狂欢与女性主义理想:《马戏团之夜》之狂欢化理论解读 180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 181 国际时政专有名词的翻译与解读

182 爱丽丝沃克《紫色》中性别与种族身份的寻求 183 从简爱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同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184 话语标记词在中英戏剧翻译中的作用与运用 185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 186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比较

187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88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189 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公示语英译 190 图式理论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191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

192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 193 原罪论与赎罪观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94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 195 比较“迷惘一代”与“垮掉一代” 196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

197 论圣地亚哥性格的多重性及《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198 从生态批评视域解读《热爱生命》 199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

200 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下载复杂结构隐喻的认知美学研究论文[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复杂结构隐喻的认知美学研究论文[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学论文

    《论语》中的孝道之美12汉语言文学袁红***8摘要: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倡仁、义、礼、智、信,而孝亲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孔子将孝道简单概括为“无违”,进......

    美学论文

    浅论自然美和艺术美 摘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主要美感对象是自然美和艺术美,本文将从美的概念出发,对自然美和艺术美进行系统的理解和区分,同时从实践角度进而提出审美价值反......

    美学论文

    美学感受之 ——经典电影回顾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苏联彩色故事片,1972年高尔基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根据同名经典中篇小说改编,导演斯塔尼斯拉夫。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

    人类文明二元结构研究论文

    1、什么是文明? 海德格尔讲:从词根上找。现在,我们就从词根上看“文明”是什么。“文明”和“文化”是两个词义相近的概念。文化-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文的cultura,本指“耕作,居......

    浅析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英语隐喻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隐喻 最佳关联摘要目前隐喻研究已超越了语言学范围,从各自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建立了不同的隐喻理论。隐喻即人类通过一个概念域的事体来理解和经历另一个概念......

    美学研究大全

    一 1 美学 美学一词用来描述与理性相对的整个情感领域。美学的出现旨在从正面来说明情感在人类思维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旦美的艺术在文化中取得了特殊的地位,一种特殊的感受就......

    美学欣赏论文

    高校美学现状调查 090301304 冯帆 通过近一个月来对美学的学习,我对美学有了浅薄的认识,在谈及当代大学生对美学学习的现状时,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

    影视美学论文

    浓墨重彩 酣畅淋漓 ——试析张艺谋电影的美学特质 摘要:张艺谋,这是当前中国电影界上的一个重量级名字。二十年来,在中国电影面临时代困惑的时候,他凭借一股锐气带来了艺术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