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信息环境下大学文献检索课教改研究论文(五篇范例)

时间:2019-10-30 13:5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泛在信息环境下大学文献检索课教改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泛在信息环境下大学文献检索课教改研究论文》。

第一篇:泛在信息环境下大学文献检索课教改研究论文

引言

2003 年 6 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NationalScience Foundation)在题名为 《知识在信息中迷失》(Knowledge Lost in Information)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到“泛在知识环境”这一新词,报告还指出“数字图书馆应该定位于提供泛在知识环境”[1],而这种环境“是通过计算,存储和通信方面的最大便利,使人、数据、信息、工具、设备等资源能够更为完全彻底地发挥作用而构建的一种普遍的、综合性的知识环境。”[2]

泛在知识环境下,海量的信息无处不在,互联网和各种社交网络工具以及现代化的智能终端设备,搭建了一个丰富却冗杂的信息网。而作为此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人,人的信息辨别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利用能力、信息安全能力等均需要培养和提升。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本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特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都将经历一系列变革。

一、泛在信息环境的新特点

(一)信息源与信息服务泛在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设备的快速发展与日益成熟,新的信息源与信息服务大量涌现:更为专业的数据库商如汤姆森路透 Web of Science 等提供了更多的电子资源以及更为专业且精深的信息服务;学术界开始推行开放获取的理念,让更多的人,能够免费获得科学和学术研究成果。

2014 年 10 月 20 日开始,《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只接受开放获取研究,成为 Nature 集团首个完全开放获取(OA)的子刊。

网络资源更加广泛而多样,对其获取、利用或分享更加泛在和便捷。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在引导大学生对信息的利用的过程中,应该从对信息检索技术的关注,转变到对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知识发现与知识创新的延伸。

(二)信息需求与应用泛在当今,互联网以及手机等智能终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使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与依赖更为显着。从生活上的衣食住行、对国家和民生时事的关注,到学习上的知识获取、学术探究与创新实践等都存在着巨大且多样性的信息需求,甚至是强烈依赖。除计算机网络外,网络空间、QQ、微博、微信等日益成熟的现代社交新媒体,正成为他们获取、传播与应用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新的必须,伴随而来的是新的信息应用理念的逐渐形成。

(三)信息素养培育途径泛在除文献检索课教学外,大学生还有更多途径进行信息素养的自我培育与提高:一是图书馆或数据库商专门的信息咨询与讲座培训;二是网络搜索、OA 资源、开放课程(MOOCs)、社交新媒体等;三是其他重要媒介:广电、影视;新闻、政府、行业等。与传统的文献课教学相比,上述途径更加泛在、灵活且形式多样,且能满足学生个性化信息需求,甚至可以即时即地即得。

(四)新技术、新媒体泛在据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 高等教育版》调查显示“地球上近40%的人口,经常使用社交媒体。”

教育工作者、学生以及普通大众经常使用社交媒体分享科学等方面的信息。虽然这些交流方式对于学习的影响以及其信息的可靠性尚待观察,但社交媒体已经在教育的每一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牵引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报告指出,目前及未来 5 年,数字化策略技术、互联网技术、学习技术、可视化技术、使能技术等将对教育教学主流应用的技术产生重大影响,并将成为新的信息环境下高等教育教学重要的技术特征与支撑。文献检索课作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承担着,更有着先行与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二、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文献检索课面临的挑战

(一)百度等搜索引擎的挑战

2005 年 OCLC 在 《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Information Resources(2005)》中[5],通过对 6 个国家 3300人的调查,发现信息用户使用图书馆的次数在减少,人们越来越多的享受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源,并通过搜索引擎自行操作查找信息资料。新的泛在知识环境下,这一现象更加突出。“内事问百度,外事问谷歌”的顺口溜在坊间广泛流传,足以验证网络搜索引擎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对人们的影响程度之深。其对文检课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使用户高估自身的检索能力,轻视文献检索课程。网络搜索引擎有“易检、易得、易学性”、“内容广泛性”、“快捷实用性”等特点,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各个网络商业搜索引擎不断研究用户行为使其更加人性化、更加方便快捷,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选择,因此,许多大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对是否有必要开设文检课存有疑虑或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网络搜索引擎体现着与生俱来的商业性:信息庞杂、良莠不齐、不系统和不稳定等,文献检索课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培养学生搜索环境中良莠不齐的搜索结果的辨别能力。

(二)信息资源构成与利用方式变化的挑战

数字化策略等新技术的实施,使数字资源日趋重要,数字资源的构成日趋多样,除传统的商业数据库资源外,OA 开放获取资源以及其它多种媒体网络信息也迅速兴起,并在先进的网络技术支撑下成为大学生的新宠。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变化与运用,使得信息的存储和显示方式更多地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知识化和泛在化等显着特征。这些新变化,使大学生们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习惯逐渐发生改变,由传统的、在实体空间中对资源的利用,到当今移动的、实时的、泛在的对信息资源利用。这些,不仅影响着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的改变,也必然影响着教学思维与模式的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及以文献信息检索为主要授课内容等的教学已不能满足时代的新变化。

(三)信息资源剧增与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挑战

随着网络巨量信息资源的出现---巨大到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用传统的 IT 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处理和服务的数据集合,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信息呈现出数据巨量、形成快速、种类繁多、高价值与低密度等的时代特征。人们不再仅限于对某个或某些有限信息源的检索与应用。打破信息孤岛、进行数据分析、开展深度知识挖掘、整理与发现,是现代信息利用的新理念,也应是现代文检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巨量繁杂的信息资源,给大学生带来新的信息困扰和盲区。着名的穆尔斯定律:“一个情报检索系统如果对用户来说,取得情报比不取得情报更伤脑筋和麻烦的话,用户就会倾向于不使用该系统。”因此,新的信息环境下,对信息的甄别、科学有效、合理合法的利用,将成为文献检索课教学新的重点。

(四)大学生信息应用行为局限与偏差的挑战

目前大学生对文献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存有如下不足:

第一,对消遣、娱乐、生活类的信息获取仍是大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的主要目的,而对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信息获取动力和鉴别利用能力偏低。北京大学赖茂生教授在调查中发现北京大学的本科生“他们对娱乐和生活类的信息需求强烈,搜索引擎主要用于其日常生活而并非学习和研究。本科生很难形成明确且强烈的对数据库使用的需求。”

第二,仍将网络信息检索作为信息利用主要或唯一的途径,而对高校图书馆等专门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优质资源利用较少,或不够成熟和深化。周剑通过对西南大学本科生调查发现“学生对于网络检索的高级检索技能(或检索界面)十分迷茫,特别是没有进行《文献检索》教育的动物医学大一学生。”

第三,利用信息的行为较为被动和机械,多数情况下,旨在获取或找到信息为目的,较少注重对信息的甄别、评价、分析与合法利用。

(五)文献检索课教学时间的挑战

泛在知识环境下,文献检索课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革需要任课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笔者通过访谈形式分别采访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文献检索课教学的馆员。他们均认为泛在知识环境对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冲击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他们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因为工作繁忙,感到力不从心最终没有坚持下来。另外,各高校对文献检索课的重视程度差异明显,且普遍存在文献检索课学时数缩减、多为选修课的现状。任课教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成为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面临的共性问题。

(六)新型教育理念的树立与教学创新推广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影响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近两年来,信息技术发展催生的 MOOCs(大规模在线公开课)以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为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来新的活力和巨大的挑战。桑德尔的哈佛大学网络公开课《公正》风靡世界,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聆听名家讲授的课程。“慕课正以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教学形式和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冲击着中国的大学。”.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形式也受到不小的冲击,作为该课程的教师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需要改革,信息素养、教学能力需提高。

三、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文检课教学改革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

理念是先导,是决定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第一,要提高认识,充分理解文献检索课在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及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且与现代高等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革密切相关。第二,要解放思想,充分了解和尊重文献检索课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应对当今各种机遇和挑战。第三,要开拓创新,敢于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加快适应时代变化的新要求。第四,立足能力培养,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务求取得实效。

(二)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将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条件以及评价等多因素紧密结合。对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改革与构建,应体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体现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化结合。第二,要体现模式对象的特色性。第三,要体现模式运行的可操作性。第四,要体现模式的与时俱进性。

(三)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案

由于大学生群体在知识构成的专业性、阶段性和层次性等方面存有差异,对信息需求及信息素养教育也存在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单一类型的文检课教学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区分出不同的文检课教学类别,并制订出相应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案很有必要。

(四)科学构建教学内容

当今,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冲击着以“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需充分考虑学生“学”的需求,就课程内容而言,以满足学生需求和能力培养为目标,明确课程教学主线,确定清晰教学内容模块,具体如下:第一,基础内容模块,着力于再学习能力目标的实现,主要开展基于大学生基本信息素养基础知识的教学,包括信息语言、检索系统、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第二,核心内容模块,着力于应用能力目标的实现,开展各类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应用能力的教学,包括信息资源的检索、整理、组织、管理、分析与决策、信息理解、评价与构建、知识挖掘与发现等的能力与技巧。三是拓展内容模块,着力于创新能力目标的实现,开展对信息高效、合法利用与传播、知识创新等的教学,包括信息分析、信息写作、信息伦理与法律等。

(五)拓展教学方法和手段

与教学模式相一致,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需通过一定的技术和环境,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新的信息环境下,文检课教学,应真正确立学生位于此环境中心的理念。教学方法上,需引入新技术和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翻转教学法、社交新媒体、网络教学新平台等),以延伸和拓展文检课教学的课堂空间;需借鉴和学习国内外高校文检课教学的一些新做法(如嵌入式教学、项目驱动法等),使文检课教学更加贴近专业与实际需求;需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实施课堂教学与课外竞赛一体化),将理论教学和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相融合,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六)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

教师作为文献检索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教学改革要为其提供两方面的保障:一、保障足够的教学时间。二、多提供继续学习新知识的机会。应该多为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教师提供进修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

(七)有效开展教学考核与评价

教学考核与评价与教学模式紧密相连,指在某种教学模式下,对特有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完成与实现情况等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是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组成。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核与评价方式,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和能力为总目标,对理论、技能、方法与应用等的教学考核评价予以综合考虑,探索适合文检课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促使课程教学目标的良好实现。

四、结语

文检课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赖于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但教师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需着力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并将现代信息应用于教学的理念、技术与方法等有机结合,积极开展教学创新;文检课教学改革又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予以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以寻求具有本校特色且具一定推广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高校文检课教学模式。

[参 考 文 献]

[1]Background : 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The Cyberinfrastructure Information Ether [EB/OL].[2014-12-16].[2]陈维军,李亚坤。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06(9):3-6.[3]Nature 旗下期刊酝酿新变革 [EB/OL].[2015-1-16].[4]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4 地平线报告:简单地利用新技术是不够的[EB/OL].[2015-1-19].[5]美国 OCLC.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Resources(2005)[R/0L].[2014-12-25].[6]赖茂生,曲 鹏。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96-104.[7]周剑。本科生信息检索能力实证分析-兼论“文献检索”课程改革[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3.(2):121-129.[8]光明网,谈话·关于网络公开课“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 战 [EB/OL].[2015-1-19].

第二篇: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摘 要

网络与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安全是文化产业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福祉的重要问题。分析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与保障方法,有助于正确把握信息安全发展战略和措施,在构建国家安全以及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新媒体 互联网 信息安全

一、新媒体与信息安全基本内涵

新媒体概念的存在和提出,和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对应性,支撑和推动新媒体发展的关键就是全新的科学技术,以此为基础而形成一种和传统媒体具有一定差别的媒体形态,比如时下非常流行的数字电视以及广播、移动网络以及移动电视,甚至还包括桌面视窗等等全新形式。这种崭新的媒体形态一面世就受到普通大众的热烈追捧,因此在对其进行定义的过程中,特别将其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差别明显的标注了出来,人们也习惯地将其称作是第五媒体。数字新媒体的特征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其一,高度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是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其二,信息海量并且能够实现资源同步共享;其三,借助新媒体技术,采用全新的链接方式以及社群的管理模式。由上不难看出,新媒体构建的基础就是全新的数字技术以及网络互连模式,因此,在时间和地域方面不存在任何局限,在运营技术以及商业模式上也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同时,在无边界的推动之下正逐步迈向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其安全性逐步成为了个人、全社会乃至国家、军事等关注的焦点所在。科技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成为了有一个保卫信息安全的全新战场,任何存在其中的媒体形态都无法回避信息安全的问题。

在考量影响信息安全性的过程中,主要的考量因素应该有以下三点:首先就是要保证信息不可以以任何方式泄露,其次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再次就是要防止信息在没有被授权和允许的情况下被复制,并且其所依附的系统必须要具备高度的安全和可靠。任何非偶然的乃至是恶意地攻击都会实现对信息系统的冲击,都会导致系统在运营的过程中出现故障,不能实现连续的、具有高度安全性的运行,导致了信息服务过程的中断。信息安全包含的范围很广,不但包括如何防止各级各类商业机构、相关权利职能部门机密乃至个人信息被泄露,同时还包括相关信息被冒用,甚至还包括了如何防范未成年人在网络中浏览不健康信息等等。在网络环境中,安保体系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比如各种安全协议、各种安全系统等等,但是,如果安保体系出现了漏洞,就有可能出现信息的泄露,甚至有可能导致安保体系的崩溃。

信息安全的狭义方面更多的关注的是信息本身,比如,信息是否能够保证完整性以及安全性,是否具有可用性,是否存在不可否认性和可控性等等。在这种条件之下对信息安全的界定就是信息本身的安全,这种界定和所采用的信息处理方式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信息安全最根本的作用就是保障信息财产,防止任何方式的破坏和泄露。

在对广义的信息安全进行界定的过程中,其包含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信息本身的安全,同时还有信息系统整体存在的安定和可靠。广义中的信息安全被提升到了国家级别,将安全的覆盖范围拓展到了国家信息安全以及体系的不受威胁。

与以往的信息安全问题不同,网络和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安全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凸显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涉及的主体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不但包括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团体,还包括相关权利职能部门,乃至社会公民个体。不但涉及的时间过程相对漫长,涉及的空间范围也包含了政经文等乃至社会所有领域。系统分析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安全对于把握国家信息安全发展战略,在构建国家安全以及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中国处在社会经济新常态的转型期,虽然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在世界上并不算高,尚未进入信息国家,但由于我国体量很大、人口众多,从而引发了一些相对显著的特征,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明显,比如网民的数量全球最高,已经超过了七亿人,手机用户全球第一,达到十二亿,智能手机接近七亿,直接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全球第一,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数量全球第一。还有网络规模堪称全球最大。我们始终处于网络、软件等的包围中。

在互联网以及移动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带动之下,各种创新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信息的最主要传播方式。但是,必须要发现的是,各种涉及到网络以及信息安全的问题也频频出现,这对于整个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巨大的挑战。网络新媒体在不断推动国家以及社会、科技等的进步,同时,各种安全问题也逐渐被暴露,比如网络传播有害信息、各种软件病毒、网络诈骗、网络洗钱甚至是黑客攻击等等,都在冲击着公共财产的安全。

(一)意识形态安全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数字化时代下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移动互联及数字化新媒体的发展为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各方面的挑战,也是在与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反渗透斗争中的主战场之一。

随着网络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前行,在我国,已经存在的具有全新性、多样性以及开放交互性的传播方式,已经开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展开了多重冲击。而存在于互联网的时代中,人们之间可以更自由的、受限更少的进行信息交流,可以与世界各地联网的人交换想法,还可以采用任何方式寻求各类信息资源,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发现最适合自己己的位置。西方发达国家以各种大众传播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移动互联世界中所占据的技术优势进行思想渗透,不断地、肆无忌惮的宣扬各种谬论以及思维方式,并对中国年轻网民的思想意识具有错误引导。

管理部门抑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防御能力的难度越来越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数字化平台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开放性也在逐步加大;其二其核心技术以及传播平台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和开放性,并且具有高度的虚拟性,因此对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传播范围的有效管控越来越难以实现。人们可以更隐蔽同时更广泛的发布言论。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人们不再单纯听从官媒的报道和阐释。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传播的教育色彩逐渐被弱化,人们不再重视以新闻为中心的传统传播理念,更注重传播的娱乐价值。网络传播不仅仅具有发散性,同时还具有高度的舆论导向性买很多网民根本不关注信息的真假,从而导致了众多不良信息的肆意传播,作为执政党应该对相应的意识形态进行正确和恰当地引导。

一定程度上说,政权执政的合法性就是合法意识形态的塑造,即公众对方向和规则的认同感。但为迎合不同受众的口味,的移动互联和新媒体文化产业往往热衷推广个人自由主义和某些扭曲的价值观。在现如今这个时代中,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空间和地域已经不能够成为局限人们交流和互动的阻碍,仅仅因为兴趣、爱好相近,或者是价值观相同而构建的各种跨地域、乃至跨国家的团体和力量屡见不鲜,国家对公民行为的权威逐渐减弱,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一部分跨国公司对外大规模拓展文化产业,对当地一些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意识形成强大的冲击,如果任由其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个人自由主义蔓延,国家意识淡薄,爱国主义信仰弱化。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这种可能出现的不良倾向。

(二)网络政治宣传、政治动员和文化入侵

数字化技术与平台具有强大的全球政治宣传和政治动员的力量,所以通过提供先进的科技,借助互联网来帮助某些势力推进其价值观念、对其他国家的内部活动进行干扰,甚至是培养专门的反政府派别,使其成为对外战略或者是政治估攻击的目标。一些人权组织也日益利用互联网来协调他们反对别国政府的行动。据了解,目前“三股势力”都已在国外资金的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大肆进行反动宣传。

互联网在发展的同时,也促生了“网络政治动员”,并使之成为影响国家政治安全的最关键因素。简答地对网络政治动员进行描述,可以将其理解为现存的一部分主体为了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者是为了获得某种特殊的政治效应,借助网络的方式发布误导、煽动或者是其他目的的信息,在网络这个无实名且虚拟的空间内,实现对网民进行鼓动、诱惑乃至操纵的目的,具有较高的消极作用,最重要的是会引发政治权力的改变,甚至还会削弱国家权威,影响到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发现其根源就可以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那就是要从根本上对网络虚拟空间实现有效的管控,斩断政治动员虚拟转换的关键节点,在虚拟空间内树立国家权威。

对于参与政治活动的网民而言,互联网及数字化全平台便是他们的信息库,比如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发送名册、即时和非即时聊天工具(比如微信)和讨论小组等。如果忽略对数字化平台的监管或监管能力有限,那么政治异见者就可以不受限制的获得各类政治参与信息,寻找到具有相同政治观点的个人或团体,寻找到资金支持和潜在合作者。这类信息源有可能成为反政府政治动员和政治活动的策源地,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破坏性,必须加强警惕。

在和其他形式媒体进行对比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互联网被选为政治动员的主要方式是因为,新媒体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比如,它可以忽视和跳过权利职能部门审查的屏障。除此之外,网络还为激进分子提供了各种能帮助其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例如激进分子通过设立微信群来帮助同盟者调整、查询关于抗议和集会的信息,这便是主动地将互联网作为政治动员的武器库。

数字化媒体平台较传统大众媒体的还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在公众论坛上发布信息或建立网站要比经营电台、电视台或创办报纸既容易又便宜,事实上人人都可以成为出版家,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政治激进分子可以控制自己向公众发布的内容,而不需要依靠大众媒体来引起注意。各类政治团体可以通过自己创办的电子刊物或在他人的电子刊物上发表政治信息。移动网站成为了各类带有不同目的的人群聚集、交流甚至是旁观的主要平台,也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数字化技术与平台已经成为文化入侵和文化斗争的新工具。冷战结束之后,所有的国家不但重视政治、经济乃至是军事等硬实力权力方面的掌控以及发展,并且对于文化等软实力方面也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培养。由全球一体而衍生的文化全球化本身就存在矛盾和冲突,所以,各国的文化交流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冲击,于是,文化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所有国家关注的焦点所在,甚至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互联网本身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渠道,其快速发展使文入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进口的娱乐、休闲产品成为西方文化人侵的排头兵,不时向青年一代灌输着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信息资源之间的差距会形成国家和民族组竞争力上的差距。许多国家正在考虑如何抵制美式文化人侵的时候,以英语环境为基础的互联网社会又使得如何保护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问题显得更加紧迫。西方国家对信息时代的文化入侵极为警惕,来自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在很多欧洲国家也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的侵犯。

数字化技术与平台加速文化颠覆。实际上,和外来侵入文化相比较而言,自身对本土文化的质疑和否定产生的影响要远远高出许多。曾经有人质疑邱少云、黄继光等革命英雄人物的真实性。汉语的很多优秀成份正在被年轻一代所遗忘,网络快餐式的语言,成为部分年轻人时尚的代名词。但是现如今,存在很大一部分群体对文化内涵缺少必要的认知和了解。很多年轻人的工作都是长时间和电脑接触,很多常用的汉字都在慢慢地淡忘中。于是,争论出现了:网络语言的存在对汉语的发展来说,究竟是推动还是滞后。这场争论至今没有结束。伴随着的网络语言的冲击,作为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单位应该采用强制的方式对现代汉语词汇以及语法进行保护,维护好我们母语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为政策问题对话和讨论提供了多种手段,包括电子邮件、新闻群组、网络论坛和聊天室等。目前很多大型媒体网站的新闻评论功能非常强,短时间就能够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这对于相关权利职能部门来说,其构成的压力不可见但是不可小觑。因此,要不断加大对其的重视程度,必须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去认识。

(三)网络暴力、“水军”、造谣煽动、恶意炒作和群体性事件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以及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全新的媒体形态之下,人们的话语权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也为想发表个人意见的群体提供了更多、更便捷的渠道和平台。但是,也成为了网络水军的孕生摇篮。网络水军的存在不但使得谣言四起,同时也使得舆论的主体导向走向偏离。网络水军在持续不断冲击的网络和信息的安全。

“网络暴力”事件最主要的表现多是来自语言的攻击,对于受害人来说,是舆论的压力对精神的冲击。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这种软暴力引发的主要群体因素来自:

第一,人们理性的认知态度被沉默的螺旋效应而埋没。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在发表个人观点的时候,如果在备受大众推崇的情况下,发表个人观点的主观性和态度就更加积极。如果支持的人相对较少,往往会选择沉默不言。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增势和弱势的比对会愈演愈烈,成为一个上升的螺旋。如果是在具体的网络暴力事件中,这一效应会体现的更加明显,非常容易导致理性的声音反而被淹没在茫茫舆论的海洋中。人们看到的更多的就是愤慨甚至是偏激的声音占据上风,从而改变了舆论的走向。

第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极化现象往往成为引发群体的愤怒情绪的导火索。如之前所描述的那样,新媒体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广泛存在的传播环境,使得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界限。在网络环境中,每个人都存在于由新媒体环境而构建的一个虚拟的社区氛围中。这个环境成为各种信息的集结地,既有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信息,同时也存在各种消极的、不良的信息。后者成为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孕生摇篮。将群体极化这一概念简单化理解,那就是,在各种信息和意见的集结地中,一方面,个体和单位更多的倾向于支持和相信那部分和自己的既定观点相一致的言论;而另一方面,人们在虚拟的社区环境中,并非仅仅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更多的则是选择那些已经存在的观点和立场,即使有小部分不同的观点被提出,往往也会被淹没。由此可见,群体之间的对立和极化现象引发的效应往往会导致群体产生更加激愤的言论,从而推动了不良信息的传播,加大“网络暴力”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力。

第三,责任分散效应极大地推动了舆论和观点的偏激性。如何理解责任分散效应,举个例子来说:在工作环境中,如果个体被分配单独完成一项任务,其积极性和责任感就会非常高;但是如果将这个任务进行分解,安排给一个群体共同完成的情况下,其个体积极性和责任感就会持续下降,甚至还有可能出现相互推诿,产生法不责众的心理反应。由此可见,其本质就是在人多势众的情况之下,责任无法落实。落实到具体的网络暴力事件中,常常可以看到,人们针对某一问题时,往往会出现“狂欢式”的集体行为,不但言辞过激,有的还会出现不法行为,这就是网络中的责任分散效应而导致的结果,它大大的推动了舆论乃至网民行为的偏激。

而水军就是存在于网络中的,具有一定组织性的、松散的团体,其造势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经济收益。某些人为了获取商业收益或者是为了提高个人的知名度,就会寻求网络公关公司帮助,事主出资将闲散的网民集中起来,有组织、有预谋的在网络中进行舆论的发表,随着跟帖、转帖以及点击行为的产生,对舆论的走向进行引导,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水军行为,这个群体主要借助在各种网络论坛、社区以及社交软件中开展发帖和评论等行为,以此影响舆论的走向,或者是策划舆论热点。根据相关的调研数据,存在于网络中的水军队伍庞大,在全国范围内,至少有十万人左右以此为职业,或者兼职,并且这个数字还处于持续的增长过程中。

除了上述的发帖和跟帖之外,水军的造势行为还可以借助删帖的方式推动舆论的走势。随着各种网络删帖公司的不断曝光,社会大众逐渐增加了对删帖行为的认知,一旦网络舆论的走势和事主之前的预设不同,事主就可以通过出资的方式寻求删帖公司的帮助,以去除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其删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和技术无关,他们一般采用投诉或者通过律师发函,要求相关论坛对目标内容进行删除;或者,他们会联系相关网站的编辑或者是版主,要求他们对相应内容进行删除。更有甚者会冒用相关权利职能部门的名义发撤稿函,当然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其二,就是借助各种技术手段,也就是雇佣黑客对网站进行攻击,删除目标内容。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对不利的信息进行覆盖,通过大量所谓正面信息的发布,掩埋负面信息,使得借助网络搜索引擎,在前几页中都不会出现所谓的负面信息。

水军往往是网络暴力的导火索,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匿名性和公开性的存在,使得网络传播环境变得更公开和自由,但是也使得不良信息传播的更加迅速。在虚拟的社区环境中,水军充分借用群众信息,采用更具煽动性和误导性的言论,改变舆论的走向,使那些根本不了解真实情况的网民产生义愤填膺甚至是偏激的情绪,导致网络暴力事件的产生。

水军的持续不断地增加使得信息安全维护的成本也随之不断提升。水军往往是个相对严密的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策划和传播谣言,这使得受害者以及相关部门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信息安全的维护中,但是往往效果却并非明显。甚至,水军影响到的民意往往不只是存在于网络中,于是,在强压之下,相关权利职能部门不得不屈服于舆论,仅仅是为了缓解民愤。这种行为不但引发了资源的过度浪费,同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水军的存在不但影响到舆论的健康走向和发展,同时也成为信任危机的主要诱因。水军通过相应的策划行为改变舆论的走向,制造热点。舆论就是来自公众言论和立场,而水军通过对舆论走向的影响,破坏舆论健康发展的氛围,使得在虚拟的网络社区中所反映的意见并非是真实的,而虚假的舆论氛围会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引发社会恐慌。

谣言迄今为止,存在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种社会舆论现象。过去的传播出现在任人和人之间,主要的方式是口耳相传,所以不管是传播的速度还是范围和效果都极为有限。但是,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现在的谣言借助网络快速扩散,甚至谣言也脱离了时间、空间、地域乃至语言的限制。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国别之间的政治斗争,也有通过谣言借机发泄负面情绪,还有利用谣言来影响资本市场获取利益。相比多去,网络谣言传播路径更加错综繁杂的,传统媒体,人们的口口相传,虚拟空间网络传播相互渗透影响。同样,恶意煽动也是信息内容影响国家安全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全新的数字技术以及网络平台成为群体事件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以及利益再分配之间开始出现裂痕,出现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大量冲突。于是,在一些群体事件发生之后,个体的合理诉求被一部分动机不良的群体(也就是水军)搅乱,他们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并且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预谋,使得舆论走向偏激,使得经济问题扩大为社会化,或者使治安问题拓展为政治化。这也是现如今我国社会矛盾的主要走向,为一些组织和团体利用互联网煽动、炒作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机会。在互联网上对国内一些热点、敏感问题进行炒作,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也是时下境外分子和敌对分子最常用的一种对我国进行政治破坏的重要方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些社会矛盾、热点问题通过互联网扩散,极易扰乱公众视听,误导社会舆论,更有甚者会对相关权利职能部门的工作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危机社会的安定和团结。一般而言,我国社会冲突集中表现为利益冲突,但近年来“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殊现象逐步出现。实际上,在一些问题群体事件中,很多的参与者本身和事件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更不存在利益诉求,仅仅是因为曾经受到或者是自认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从而导致了情绪的爆发,借机宣泄。

任何原因导致的情绪积累以及心理冲击,都需要一个发泄或者爆发的机会和方式,在现如今发展历程中,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变革,社会阶层分化现象比较突出,人们的心理压力和社会的不满清楚需要通过一定渠道舒缓和宣泄。互联网上的论坛、微博等,客观上起到了承担起宣泄社会不良情绪的缓冲阀、调节器的功能。所以,只要不会涉及到政治的敏感话题以及道德的底线,同时要在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性文件允许的前提之下,应对论坛和微博言论采取相对宽容态度。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自身诉求,能够通过某些表达平台和渠道反映到有关方面。因此,对互联网言论的恰当运用可以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局面。如果管理缺乏弹性,不能把不同意见以及正当的利益诉求包容在制度化的表达渠道中,反而会收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进行“反主流”意识形态宣扬,造成社会紊乱。在高度重视互联网煽动、炒作群体性事件的同时,也有必要指出,应正确对待网民合理的政治诉求和对政府以及官员的批评,不可凡事均扣上“煽动民众”或者是“攻击政府”的帽子,甚至是被冠以“危害国家安全”的名号。

(四)新媒体与个人信息安全

所谓个人信息,就是和个体相关的所有的资料以及数据。比如联系方式、证件号码、财务账号等等。在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根据可公开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量中类别:其一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部分信息进行公开,比如姓名和性别等等;其二就是隐私,也就是绝对不可以公开的部分,比如财务账号以及密码等。

存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之中,更容易引发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个人信息的不合理收集。当网络用户在注册某些网站会员或者是浏览部分网页的时候,都需要填写一系列的表格或者可以被称作是注册信息,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以上两种信息,一种就是可公开的部分,包括姓名和性别等,一种就是个人隐私。时下,网站基本上都会采用实名制,于是,用户的重要信息会被网站集中收集,特别是在电子商务网站中,他们会借助搜集用户信息的名义,对用户的浏览走向,消费目标等等进行综合分析。于是,个人信息是否能够保证安全成为了用户最关心也是最担心的问题。

第二,个人信息的再一次被开发和利用,其中的含义就是,商家将自己所掌握的个人信息集中到数据库中,获得数据分析的结果,以此作为相关营销策略的主要数据支持,还有些商家为了私利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出售。手机为何会收到众多陌生的垃圾短信,实际上,这也意味着你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

第三,个人信息交易。在相关法律性文件的规定之下,将个人信息对外出售的行为是直接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但是,即便如此,交易仍然层出不迭。比如在商家之间的所谓的个人信息交换,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获取更多经济收益的目的。虽然被称为是信息共享,实际上却是变相的出售个人信息。甚至还有人直接在网络中出售自己所掌握的个人信息,以获得收益。

第四,服务商设置专门的追踪软件,对用户行为进行搜集归类和分析,以此获取更多更精准的个人信息。比如“网络小甜饼”就是这样一款专门的软件,它会对用户的浏览记录进行搜集和分析,发现用户的浏览过程中的兴趣以及偏好,然后将分析后的数据进行售卖。

(五)终端、软硬件在信息化领域中的安全问题

三网融合不仅是对原有终端接入方式的拓展,同时也提升了维护终端安全的难度。随着三网融合,冲突的接入方式将会被彻底颠覆,以手机、平板灯为代表的各种移动终端的网络接入模式必将层出不迭。

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之下,各种微型电子设备也更加智能,同时也使得维护信息安全的工作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回首科技发展之路:网络时代中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不再局限;电视数字化时代中,电视也可以上网;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智能手机成为移动互联的催生导体。随着三网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出现更智能化的高科技终端设备。也许不要太久,电子书,甚至音乐播放器都可以成为移动终端。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维护信息安全的难度,因为这些终端都极有可能成为黑客攻击的主要对象,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

应用软件方面,我国在应有软件方面缺少原创,更多的是采用国外的硬件以及软件。新媒体的信息化领域对外依存度较高。我国在新媒体行业以及信息化领域中起步较晚,IT行业和移动互联行业存在先发优势和倍增效应“黑屏”时间更是代表一种可怕的能力,这警示我们如果IT系统的核心部分使用国外软件,一个可能的后果就是国外企业可以很轻松地进入国内的信息系统。这种能力既可以用来打击盗版软件,同时也可以用来摧毁中国国内的信息系统,当过度使用国外操作系统和软件时,就相当于把信息安全拱手相让。

而在计算机操作系统方面,无需多说,Windows 已经基本主宰了操作系统领域,甚至在服务器领域也同样占有一席之地。而就目前来看,我国相关权利职能部门以及各种企事业单位所采用的各种操作系统,基本上都是构建于windows平台之上。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微软在创建此操作系统的时候,特地安装了一专门的程序,在必要的时候会根据NSA的指示对相应的电脑进行入侵。除此之外,实际上办公软件以及数据库等同样存在信息安全的问题。比如,曾经在某个信息安全机构的研究中,发现了微软开发的Office系列中存在隐藏的数据,根据嵌入其中的信息,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文档的相应信息,由此可见,这对于用户的信息安全是极大的威胁。以浏览器为例,其作为互联网发展历程里程碑,带来了网络使用方式的革命。于此同时,浏览器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也不容小视,仅仅借助浏览器中的搜索引擎就可以实现对用户信息的发现和搜集,很多国内名义上的自主开发的浏览器实际都在使用IE6内核,其用户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可想而知。随着应用商店对人们生活的渗透,智能手机被储存了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比如个人的短信、相片或者是视频短片,在加上网络的包围,手机更容易被病毒侵害,个人信息更容被泄露。一旦手机被病毒侵害,后果不堪设想。智能手机方面。在新媒体时代下,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全面,虽然用户的安全意识相比过去有大幅提高,但由于黑客等技术的提高,防范智能手机安全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随着手机支付等业务的开展,手机安全更加不容忽视。

苹果系统或安卓系统对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具有完全控制力,在监管空白的情况下,应用程序可以调用很多个人隐私,2011年9月,美国媒体报道,苹果、三星、LG、还有黑莓等众多知名品牌的特制手机都会安装一款后门软件,这款软件可以实现对手机每一项操作的掌控,并实时将相应数据传输到相关数据库。

三、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安全的迫切需求

2015年在中国浙江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旨在搭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互联网大会的主题论坛之一就是“网络安全”问题,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没有任何神奇的技术能够保证对网络犯罪或对针对性攻击免疫,但提前做好最坏的准备能够对部分攻击进行有效的防御。安全形势将在2016年如何变化?消费者和企业所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是什么?最新的技术趋势对隐私和法规有何影响?如果数据泄露不再是假设性问题,而真正存在于现实中,企业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才能有效解决?针对2016年,主要的信息安全问题安全需要破解解决下面的问题。

1.对提高物联网设备安全的需求

在当下的消费市场中,最受消费者钟爱的大都是智小型能电器以及其他可以实现联网的配置,因此,设备的安全问题成为目前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相关调研报告得知,未来的五年之内,行业中将会存在三百亿个互联设备,物联网将渗透至企业中的每一个角落。毫无疑问,物联网设备市场将会不断扩大,但低成本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的差异性仍将导致该市场较为分散。随着市场领导提供商的崛起和特定生态系统的发展,物联网设备极有可能成为最主要的攻击对象。近年来,Android被攻击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系统制造商们正在针对它们所支持的生态系统加强安全防护开发,例如苹果公司的Home Kit等。

随着“关怀无处不在”理念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将在2016年成为主流话题之一。起搏器或胰岛素泵等生命维持设备已经被许多行业人士了解会可能遭受网络攻击,但幸运的是,除了概念性验证的安全研究外,全球尚未出现此类事件的报道,但可以推测其巨大的潜在影响。移动健康概念的不断发展使新型医疗交付模式将设备移动至病人家里。但该模式会将医疗设备置于公共网络上,消费者能够通过个人设备,例如智能手机中的医疗应用使个人数据与临床信息相连。

由于网络安全威胁形势的飞速变化,于是,相关权利职能部门不得不在今年重新对法律文件进行修缮和补充,期望可以实现对时下物联网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2.在不久的将来,对于全球销量最高的苹果设备来说,极有可能成为最主要的攻击对象。

来自IDC的可靠调研,就目前情况而言,苹果设备的销量始终在全球范围名列前茅,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飙升,苹果用户得到攻击者的注意,越来越多的攻击者开始开发能够感染并运行MacOSX或iOS系统的恶意软件。

与桌面领域的Windows系统和移动领域的Android系统相比,针对苹果操作系统的威胁数量仍为少数。但近年来,所发现的针对苹果设备安全的威胁数量已开始呈现稳步增长趋势,相关恶意软件感染水平也在过去的18个月中呈现出激增的状态。安全研究人员对苹果软件漏洞给予更多的关注,仅在去年就发现了多个高级别漏洞。零日漏洞代理(Zero-daybrokers)开始为发现苹果漏洞的提供奖金,近期针对破解iOS9.1系统的奖金高达100万美元。

随着苹果设备人气的不断攀升,该趋势可能将在2016年持续下去。作为苹果用户,应该不会安于当下的安全状态,作为苹果公司更应该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要防患于未然。

3.勒索软件犯罪团体和恶意软件分发网络之间的战争将会愈演愈烈 从早期的俄语国家开始,勒索软件便不断发展并扩散到西欧、美国以及加拿大,甚至还包括了欧亚洲等诸多国家和地区。某些负责开发原始勒索软件的犯罪团体同样可能是扩散的参与者,除此之外,勒索犯罪的群体数量也在不断攀升,由于利益的驱使,勒索软件的规模极有可能在不就的将来迅速扩大。

在对比恶意软件和勒索软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前者相对谨慎,而后者则更加肆无忌惮。一旦计算机被感染了勒索软件,计算机用户将会彻底清理设备,以删除所有恶意软件。由于勒索软件能够通过独立恶意软件安装,因此计算机上的其他恶意软件也会被同时删除,这扰乱了其他恶意软件运营商的业务模式。在2016年,越来越多的恶意软件分发网络可能会拒绝分发此类明显的勒索恶意软件,迫使勒索软件团体开发自己的分销渠道(例如Trojan.Ransomlock.G和Trojan.Ransomlock.P)。

人们对诈骗事件的意识逐步提高,攻击者以及恶意软件不得不需要借助更先进的方式逃避或者阻止移除。同时。勒索软件也会借助其他诱饵实现对用户的欺骗。

4.网络攻击与数据泄露将会推动对网络保险的需求

网络保险迅速盛行的背后,实际上存在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相关法规政策的强制;其二就是各种网络犯罪形式的疯涨。

网络攻击与数据泄露会对企业的名誉以及业务中断带来损失,更重要的是企业需要付出更加昂贵的代价。没有企业能够对风险免疫,仅仅依靠IT防御会给企业造成安全上的错觉。赛门铁克预计到2016年,网络攻击开始反映在现实中,许多企业势必将网络保险作为另一保护层进行安全防御。

网络保险可以为企业提供防护并控制风险,但企业应该认真考虑所有的投保选项,这是为了在发生信息泄漏时,为企业找寻保护品牌、声誉和运营的保险政策。如科技发展一样,网络保险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如今的核心保险比三年前提供更广的覆盖范围。随着数据泄露和网络风险的演变,市场中的保险服务也将不断改进。

5.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攻击将更加严重

以基础设施作为主要攻击对象的事件已经屡有发生,并且将会愈演愈恶劣。究其根源,主要有两种:其一带有政治目的,其二就是利益驱使下的犯罪。随着发展的需要,工业物联网通过与其他服务连接而变得更加互联,这些改变将造成更大的攻击范围,从而更难确保环境的安全。

6.更多更强的加密需求

加密正迅速地得到科技行业的重视。由于许多人和系统在易受攻击的网络中进行通讯交流,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增加强有力的加密是最常规的也是最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可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很多设备以及应用程序的加密本身就含有漏洞,因此更容易成为攻击的对象。例如,移动设备已经成为普通消费者通讯、存储数据及常规技术交互的主要设备,其高价值使之成为网络罪犯的攻击目标。

移动系统制造商不断提高产品的加密技术,以填补应用程序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安全漏洞。尽管越来越多的加密趋势能够保护用户的信息免遭攻击,但该举动也引起了部分政府政府的不满,他们认为这将成为执法的阻碍。赛门铁克认为,曾经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加密战将未来2年内卷土重来。

7.生物识别安全系统将会达到临界点

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在过去2年内增长显着,这一技术的预设目标就是要采用最新的传感设备,同时还要具备以FIDO和TouchID等为代表的生物认证框架。借助生物识别技术,可以有效保证被识别生物的各种信息是安全可靠的,同时还要保障应用以及系统之间互动不变。简单地说,就是当利用生物识别感应器所保护的强大且传统PKI认证技术来替换密码时,消费者终于可以得到“这对我有什么好处?”的答案——消费者能够得到更好的安全保护,并且在设备解锁、购买及付款方面获得明显的便利。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此项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对于密保的依赖。

8.安全游戏机制和安全模拟将帮助用户应对安全意识的挑战

网络安全不仅依赖科技因素,同样依赖人类因素。与消费者避免欺诈和政府人员避免针对性攻击社交工程同样道理,如果用户能够提高其安全技能,也就可以有效压低风险因素。因此,利用心理报酬和简单电脑游戏带来的即时满足感,安全游戏机制能够将“某一时刻的愿望”转变成长期的行为改变。

除此之外,作为企业应该不断增加对于安全漏洞的关注,利用模拟和安全“战争游戏”加深对防御的理解。通过将常规渗透测试扩展到模拟响应和修复阶段,企业在培训员工的同时,能够提高他们的整体预防及应对意识。当然,这种方式同样可以运用于权利职能部门。

四、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安全的保护策略研究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完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认可的保障方式都需要获得认证制度地核实。构建完善的认证制度对我国来说,任重而道远。

从“十三五”规划中,可以看到国家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变革对社会的影响,并已规划从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提升信息技术,牢牢把握信息技术变革趋势,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信息经济发展壮大。操作系统作为智能终端的灵魂和核心技术,是国家信息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桌面端,2014年中央机关政府采购招标中禁止使用Windows8操作系统,麒麟等操作系统已开始规模化应用。在移动端的形势则不容乐观,国内大多是基于Android系统内核的二次开发,只能消除部分上层应用级漏洞,未对其核心底层漏洞进行彻底封堵,无法达到真正的安全可控。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应该是多层面、多方位的,其建设工作应该有全局意识和进行总体规划。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发展,各方面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需要作出宏观战略协调,形成整体合力。

(一)指导思想及主要原则

积极防御的重点就是要深刻意识到文化产业将会受到的影响以及威胁,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做到提前预防,增加预警,并且设置相应的处理方式,有效地对基础网络、媒体平台以及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国家要有一定的媒体信息对抗能力和反制手段,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对不法分子进行严厉的打击和威慑,同时还要团结社会力量,整体提升安全防御能力。

立足国情,以我为主。掌握新媒体下文化产业安全主动权的根本出路是努力发展数字化安全高技术、要努力开拓创新,当技术自主可控的同时,下一步就是要妥善处理自主研发知识产权和国外先进技术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要有效防止意识上的简单和片面化,狭隘化,不能认为只有本土技术才是安全的,国产的设备全都是可控的。合理引进国外数字化技术和产品的目的是洋为中用,取长补短。同时加强研究,对引进技术和产品的安全做到心中有数,趋利避害,为我所用。

同时要紧抓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的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中,针对信息安全的保障工作主要包含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且缺一不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相对薄弱的环节是管理部门,因此要从根本上加强和落实责任制管理制度。实际上,信息安全的保障实际表现为技术上的对抗。因此,必须要做到管理和技术两手紧抓不放,同时研发更加先进的技术实现对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

辩证的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必须看到没有绝对的数字化技术与平台安全,风险与安全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处理数字化媒体安全问题时,不能忽视风险的无处不在。因此要以实际的安全需求为根本基础,既不能忽视数字化安全威胁,也不能片面地夸大所存在的问题。如果安全保障不到位,会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但如果管的过死,不仅有价值的信息不能上网,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也会造成不良国际影响。

在新常态的社会环境中,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来保障数字化新媒体。相关部门可以采取的主要方式有:借助政策的力量进行引导,实现实时有效的全程监控,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全面提升安全保障意识,同时还要研发全新的科技,并且要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社会力量。

(二)具体措施

“十三五规划”中将“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列位重要内容,随着新媒体对经济和生活的不断渗透,信息的安全保障问题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随着越来越的网络应用的出现,国际上围绕信息资源和互联网发展主控权的争夺越发激烈,随之而来的应用复杂度和风险也越来越高。

1.建设信息安全法律体系

就我国现行的政策和法律文件来看,对信息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内容分散、相互交叉或者是相互抵触,因此对于信息安全的监督管理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必须要对现行的政策和法律文件进行重新评估和修订,实现与时俱进,促进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新媒体技术与平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一步,我们不但要学会充分有效的利用先进的新媒体技术,使之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要加强对平台的有效管理,以降低其中的不良信息对国家、社会以及公民的负面影响。从2000 年开始,我国先后发布了大量和互联网及数字化媒体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文件,但是由于其管理模式和传统之间存在较大的产别,因而挑战极大,我国数字化媒体的管理体制虽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上述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还要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新情况不断修订。

为完善国家信息安全的保障体系,应该首先制定和完善相关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应当依据宪法和立法法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的总体框架,制定信息安全的基本法与之相协调配套,并且可以实现实时跟进和更新,能够更全面的覆盖信息安全体系,构建信息安全法律机制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要要将信息安全提升到国家级别,有效的为新媒体环境提供更加全面、更加有效的安全保障制度,是公众利益、社会利益以及国家利益不受侵害。

2.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对信息安全的保障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存在部门之间管理的交叉重复,因此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困扰,所以,构建统一的信息安全认证机制迫在眉睫。

3.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现有的安全保障技术以及产品暂时还能够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但在骨干、高端和高性能方面,一是缺少自主研发能力,二就是缺少创新产品和技术。有关部门需要联合社会力量共同研发可靠性能更高的换代技术产品,以满足网络发展的需求。

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需要针对用户需求,突破国外产品的技术壁垒,用创新技术参与竞争,未来各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都应该做到自主或可控。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关键信息安全技术的统一架构,大力支持和推动技术研究,并完成产业化的最终目标。有关部门应全方位地知道核心信息技术和关键安全技术的规划、研发和成果转化,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关键性工作,有效减少对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支出。除此之外,还要结合社会力量,跟进技术发展,增加技术创新,摆脱核心技术对国外的依赖。

4.信息安全监管体系

随着对信息技术依赖的增加,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监管;为了防范和处置危害信息网络安全的重大事件和重大威胁,必须建立信息安全应急体系。各级各地的权利职能部门构建了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并实现责任落实。在具体的预案中,不但涉及的范围较广,同时涉及的内容也相对全面。

构建系统全面的安全监督机制,有效管控主要内容不但应该包括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还应该包含涉密信息以及互联网、新媒体的监管,甚至还要包含对相应人员以及机构资质的监管等等。需要进一步有效监督和控制涉及信息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比如,一旦发现计算机被病毒感染或者是受到了黑客的攻击,应该要有效提升跟踪和反制的能力,这样可以实现对网络和新媒体的有效保护。

最后,我们建议,围绕网络安全、网络信息内容、信息化基础设施四个关键节点提供规制,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立权威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涉及国家互联网治理以及信息化的重大问题提出决策咨询服务。在机制上要突出严格执行、令行禁止、最大限度地抑制和克服网络治理中的部门利益,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和信息审批制。在治理方式上要树立法治思维,注重互联网治理的法治建设,逐步形成以依法治网为主,同时还需要相关的行政手段进行辅助,如果持续采用行政手段治理的方式,这样只能把治理变得越来越枯燥。与此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功能,提升政府的网络治理能力和水平。比如对内容的治理,用各大数据建立一套舆情预警系统,以此为基础建立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应对机制。创新互联网的治理新格局,动员社会力量共治共建,形成良好的共治氛围。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探析论文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技术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这对构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网络教学模式的特征、网络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及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建议等几个方面作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网络环境 大学英语 优势 建议

教育部新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鉴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和可利用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并且强调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因此,积极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普遍的意义。

一、网络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

网络技术是多媒体技术的扩展与深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它进一步打破了英语教学的时空限制,充分实现了资源共享。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善于交往,相互合作,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1.有利于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将网络用于英语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精辟简练讲解的指引下,利用网络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特定的语言情景,通过人机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协作,进行主题学习、专题讨论、会话、自主学习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终达到有效地完成所学知识的目的。网络英语教学通过设计良好的网上课程可以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方式、内容、时间以及地点,让学生都学有所获。要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消除其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心理,认识到只有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

2.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由于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不同,其对语言的认知能力也各不相同,他们的语言学习需求必然因人而异。自主学习者能够决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展,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习得过程及自我评估学习效果。网络用于英语教学,首先学生就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需要,任务要求以及认知方式来自主地学习,个性化地学习,从而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其次,基于网络的英语学习活动或项目能够提供真实交流和真正交互的情境,也为教师个别辅导,实施因材施教拓宽了途径。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轻松的学习环境,自然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对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建议

由于网络的局限性,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也有其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较高,缺乏课堂教学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习情景的真实性不强;网络问题导致的交流障碍等。1.正确处理好网络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网络教学虽然有很多优势,但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无论是在网络教学模式还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语言知识的学习,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教师的讲解,因此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在网络英语教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要,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或有必要使用网络化来表现,网络化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技术,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是为促进教学效率而使用,而不应该替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对于那些一目了然或利用其它教学手段就能简单、快速地让学生掌握的内容,若教师片面地追求网络化辅助教学,不仅浪费了教师备课的时间,而且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而忽视了黑板和粉笔等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2.正确把握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介入,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和交流空间。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双向互动、实时交互,从而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大部分课堂内容的学习仅凭网络是无法做到的。人与人之间最友好,最灵活的交流是语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教师的作用削弱了,相反,对教师的创造性要求更高了。在自主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作用呈现多样化。教师应帮助学生培养以下能力:确定学习目标,选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没有减少,而是角色的转变,就是要把学习的控制权转移到学生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精心设计,布置课后作业也不能千篇一律,而是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布置作业,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结语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教学模式改革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大学英语教学开阔了新天地,创建了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为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我们应探索网络与英语教学的契合点,建构相应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篇:互联网环境下大学体育实验室教学探究论文

摘要:在目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其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对构建高校体育实验室以及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根据新时期下高校体育实验室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文从体育实验室建设和体育教学工作两个方面进行充分分析,探索出高效可行的体育实践教学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体育;实验室;探究

体育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时代元素,在互联网+环境的背景下,其存在的意义和传播的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传统体育传播途径的改变。大学体育是高校全面教育的核心内容,不光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国家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目前大学体育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初步构建出体育教学体系,包括体育课程教学安排和体育活动室以及体能测试室、体育心理测试训练等,这些都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辅助设施,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实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高校对体育教学以及实验室的建设不够重视,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没有切实发挥出作用,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数字体育在体育发展中非常落后,使体育实验室更倾向于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布局,由于体育教学方法的落后,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没有跟上时代脚步,不够创新,体育课程教材内容非常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完善大学体育实验室教学的方法

(一)规划出符合要求的实验室

大学体育实验室在引入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规划设计中,必须遵循以下三个方面:(1)很多大学在体育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所以必须依靠其他专业学科的实验室,把实验室资源进行统合和优化,实现资源共享。(2)借助实验教学平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的环境中,把实验教学资源进行网络化,依靠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完成网上辅助教学,加强微课程设计,积极引入到各运动项目中。(3)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把整套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体系很好地支撑起来。

(二)创新发展理念

必须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首先要从观念认识上进行积极转变。从高校领导到体育教师,坚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凭借现有的实验教学平台,设计出以基础实验课程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教学方案,其中把设计性试验和综合性实验作为教学辅助,然后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验室建设的核心目标,对体育实验室进行顶层设计。首先,在互联网+环境下,要切实突出各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优势,把体育教育教学和相关专业实验课程进行融合。其次,要重视技术和战术的融合,体育运动中技术和战术是紧密相连的。虽然技术是体育活动的基础条件,但是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战术作为保障,即使引入数字化技术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最后,要以体育数字技术来指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出“三位一体”的高校体育实验课堂教学方法。其中包含体育老师的授课和实验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实验室课堂教学知识内容和实际操作,课内学习和课外的实际应用。

(三)高校体育实验教学创新发展

(1)建立高校体育实验室。随着教育的不断创新发展、体育事业的日新月异,在世界青年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曾明确提出,要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构建体育实验室,并且要当作一项重要的公共项目来建设。近几年,一些新鲜的体育运动项目,逐步引入高校体育课中,通过建立完善的体育实验室,使高校培养体育人才更加具有层次性。在课前进行深入了解,掌握新时代大学生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恰当地调整相关的体育课程体系。

(2)建立体育技能仿真中心。由于在体育实验室进行教学时,教师的讲解经常受到教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上的约束,在当前通过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方式,在新媒体数字教育平台中,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的虚拟仿真中心,可以把体育教师讲解的重要内容,详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把体育动作恰当地进行分解,以更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3)建设优质的师资队伍。必须加强引进人才的力度,重视教研活动,通过聘请专家举办座谈会的方式,让体育教师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从整体上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要构建健全的公共体育设施,把公共体育教学和专业学科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充分结合到一起,使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好习惯。

(四)实验室的项目建设

效仿其他院校体育实验室建设的经验,依靠互联网+环境下创造的各种资源,构建出别具特色的体育教学方法,引入“三位一体”体育实验室实践教学运营观念,在排球和跆拳道的运动项目中,体育教师和实验课程、项目以及设备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形成完整的综合系统。这种方法不光使体育教学方法得到了有效创新,同时也拓展了体育课程资源,还补充了师资队伍,对于短时间内教师师资不足的现象,具有很好的效果。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改变了那种只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学习态度。体育课落后于其他学科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的约束,体育教学重视体育项目和学生学习的开放,跟一般的文化知识学科相比,体育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这种平台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丰富了高校体育的内涵,保持了学科的原本属性,主要表现在:

(1)实现了师资和课程的开放,学校主管部门指定的体育教师和实验室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在各个学校和各个区域进行交流学习。

(2)有效地实现了考核制度的开放,这种方式的确立,使大学公共体育课更加有魅力,使学生乐于主动接受,并且在时间上很自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相同专业不同班级或相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有效地共享资源,并且也使学校的现有资源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三、互联网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的使用效果

首先,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接受互联网信息的能力要更强,并且取得的效果也会更好,可以在具体的应用实践出体现出来。其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具有个性化的学习的平台。虽然体育课自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倘若单纯地只学习书本上的体育知识,没有经过体育教师有效的指导,那么学习的目的性就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依靠互联网技术建立起健全的体育实验学习的平台,不光为学生提供了无空间限制的学习的平台,更加强化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交流互动。最后,依靠互联网媒体实验室,在体育教学和日常的管理中,通过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

四、结语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处于“弱势”位置,体育数字媒体实验室是在媒介融合下产生的新生事物,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体育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体育实验室不光对学生教学训练发挥着作用,也具有科研和对社会服务的功能,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积极丰富专业领域,使新媒体在体育教学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

参考文献:

[1]赵芳.“互联网+”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17,39(5):110-112.[2]陈福运,布特.“互联网+”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策略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7,39(1):22-26.[3]陈天霞,张惠芹,胡学龙.互联网+时代高校公共体育实验室建设与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6):233-235.

第五篇:浅谈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检索课教学内容信息素质教育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论文摘要:环境的变化一直是推动信息素质教育前进的动力。作为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的信息检索课,在网络环境下,其教学内容要改变传统的只侧重文献检索和中外工具书的利用,而是向信息素质教育转变,紧扣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来设置,真正成为学生在资源获取与知识融入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cy)概念的提出,可以溯源到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给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的报告。而被人们接受程度最高的当属美国图书馆学会ALA(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在1989年报告中给出的定义: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在高等院校开设专门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课程,不仅是当前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有专家认为,我国信息素质教育始于文献信息检索。它是不可多得的中国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一般的用户导读、讲座和培训,直至正规课程的普遍开展。从全校讲座到相关的研究生课程,逐步扩大,由浅入深,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已经做了许多扎实的工作。环境的变化一直在推动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前进。

1信息检索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部2001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坚持用最新的科学文化成果教育学生,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促使学生广泛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加大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创新、求索、综合能力的培养。

信息检索课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掌握文献检索方法,主动摄取知识、更新知识,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信息素质教育在高校的深入开展,在信息检索课教学中,开始注意突出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即将检索科学与科研信息调研结合。如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在站上建立调研策略(researchstrategy)而不是一般的检索策略(retrievalstrategy)的教学网页,从如何选题、如何寻找背景资料到科研论文、综述文献资源的获取、鉴别和引用,体现出信息研究与分析的真正内涵。又如克罗拉多大学Tutty图书馆制作了科研专题信息调研分析范例网页,内容包括如何系统查找课题相关资源,评价选择书目及二次文献资源、发现馆藏、确定学科重要人物、理论影响性评价、引文分析、跟踪最新信息等等,并将这些内容与专业课题结合,帮助学生将获取的知识信息融入自身专业课题基础中,从而使学生在初步接触课题的同时,通过信息知识的获取启发科研思路,建立科学假设。

信息检索课程作为以培养本科学生的信息能力为目标的信息教育的重要课程,应把信息意识、信息道德诸方面的教育贯穿于信息能力培养的具体过程中。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是基于图书馆素质教育的作用而开设的。其内容侧重于文献检索和中外工具书的利用。1992年2月原国家教委高教司[1992]44号文件对文检课教学内容作了规定:文检课教学应使学生学会使用检索工具与参考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初步掌握计算机检索方法。还规定文检课教学要分三段进行:在新生入学时期进行图书馆利用方法的教育,在三、四年级讲授文献检索与利用的知识,对研究生要增加文献资料整理利用的知识,包括文献的鉴别、选择、整理以及情报研究方法等。这说明了文献检索教学不仅是信息获取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而且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和运用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检索课程已经不仅仅是图书馆一般利用数据库检索技术等信息获取的教学,而成为学生在资源获取与知识融入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2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教学内容的改革

2002年1月在黑龙江大学召开了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前身是“文献检索与利用”学术研讨会。会议认为,在网络环境下,原有的文献检索课内容偏窄,缺乏创意和科技含量,必须加以改革,而改革的方向就是向信息素质教育转变。新环境下信息检索课教学的目标是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信息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利用能力、自学能力以及知识更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信息检索课的教学任务势必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改革和扩充。信息检索课程要为学生今后的学科发展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为考试而选择教学内容。我国的一些高校为了适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针对不同专业编制了不同的教学大纲。文献检索学作为国家标准认可的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分支学科,虽然在新形势下需要补充更新的知识内容较多,但仍具有其知识体系特点,各不同专业的本科学生的信息检索课程仍包括通用的教学内容。美国的信息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TILT)包括概论、选择、检索、评价和本馆引论五部分,重点讲授信息基础和信息利用的技术和方法。而对于具体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的使用方法,则只讲比较典型的一个检索系统的详细使用。因为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是从大学才开始的,学生多数没有信息资源检索的感性认识,因此,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在细节上考虑到学生专业性的特点,应该是必要的。

《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应该紧扣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来设置。具体来讲包括如下方面:

2。1信息意识部分

传统的文检课着眼于培养学生文献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即信息技能,而不是他们的信息素养。进入网络化信息环境后,教学内容应有所改变,引导学生掌握如何从各种途径获取所需信息。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在教学内容中除了信息、知识、情报等概念,信息资源的分类、特点、识别,专业文献的特点等外,还可增加大学生的信息需求、网络上免费学术资源分布情况等内容。据统计,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中文期刊、教育信息源和新闻信息源。大学生有着快速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但却经常会为找不到有用的信息而苦恼,而上述三种类型的资源,正好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源。各类网络信息源、电子图书、外文期刊等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统计结果还显示,学生对传统印刷型的资源基本提不起什么兴趣。所以授课内容中应包括网络教育信息源(四六级、考研等)、学科相关的专业信息源、网上参考工具书、优秀的网络资源导航等的特点及使用方法等内容。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对信息的概念、特点、规律有了基本的了解,对信息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从而确立他们较强的信息价值观念和培养从信息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并且掌握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为了加深印象,可在课后布置一个小作业,激发学生去挖掘信息源,了解周围的信息环境。

2。2信息能力部分

这一部分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源,高效地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所需信息。具体的讲,信息能力应该包括提出和分析信息需求的能力、寻找信息源的能力、评价信息源的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等。在教学当中我们主要讲授信息检索原理、方法、基本途径和步骤、检索策略和技巧,检索工具的结构,计算机信息检索基础等,主要数据库的检索使用,特种文献的检索,搜索引擎的检索,以及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鉴别遴选、分析归纳、概括表达,在自己的科研课题或其它任务中寻求信息支持。

重点讲解按出版形式文献的检索途径、检索步骤、计算机检索的逻辑算符、位置算符、截词符、字段限制及综合运用;讲课侧重典型的检索工具或数据库,如本校图书馆引进的数据库及网上免费学术型数据库的检索,重点讲清检索思路,增加信息分析和利用方法的介绍、检索策略的制定和调整等。讲解利用网上搜索引擎查阅资料,重点解剖一种搜索引擎即可,使学生举一反三,掌握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选取主题词、检索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的方法、原文文献的索取等。增加文献类型尤其是外文信息识别的内容。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专业数据库和网络资源,是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

2。3信息道德部分

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是整个信息活动信息加工者、传递者、使用者相互之间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增强了用户利用信息资源的自主性,而且使得与信息知识合理利用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复杂化,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信息道德教育。在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上,有相当多的学生仅认为“计算机犯罪”属违法问题,只有少数学生了解“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也属于违法或不道德范畴。

信息检索课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安排了特种文献检索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了解专利、标准的基础知识和检索方法。除此之外,应当尽快地将《著作权法》对相关信息活动的规范、对数据库使用权限的相关规定等内容进行普及。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提取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学校也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因特网教育信息及网站的管理,可以在教育网站的入口处设置相应的代理服务器或防火墙,对网络信息进行净化处理,消减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2。4实践部分

信息检索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题的作用在于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是理论知识融入实践训练中,从而达到循序渐进、提高能力的目的。实习题的设计,一要结合实际,二要突出新意。既要能够有效检验课堂知识的运用能力,又要与社会实际或科技前沿课题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上的显著效果。实习题要由浅入深,可以针对一个问题多角度发问,如:你所学专业的热点问题都有哪些?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都有谁?他们的著作都有什么?他们参加过哪些学术会议?有发明吗?等等,以此类推,还可以有很多设问。实际操作中实习题分为两大类型。一类为阶段实习题。按课程教学需要,一般讲完一段较为独立的内容就布置一批相关实习题。另一类为专题文献检索题。这部分实习为综合实习题,围绕科研课题研究活动的实际情景设计适合本科生的课程任务,从分析课题、检索所需信息、评估结果、编写检索和分析报告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检索理论和检索技能,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源,经过整理归纳,完成实习报告。以往课程比较重视的是学科资源的获取,学术性强而目的性弱,用的多是经典的检索工具、联机数据库,课题往往是虚设的多,学生并不太介意检索的结果。但是对于阶段实习题,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社会生活出一些问题,比如要去某地旅行,出发前需要了解该地的地理、风俗、文化、名胜、路线、交通、费用等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完全可以设计出更好的题目来。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和专业学科紧密结合的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作为贯穿信息检索课程全过程始终的教学主线。从毕业论文信息对不同文献类型的需求,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拟订、题目的分析、检索词和分类号的拟订、检索词的规范、检索式的拟订,不同学科数据库的选择,检索过程检索策略的修订、检索结果的分析与汇总等,学用结合使学生对信息检索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有了系统的全面的掌握。

3内容设置上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虽然手工检索在诸多方面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合乎适宜”,但其中一些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却是非常“经典”的。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内容的安排不应偏废,传统文献目前仍在大量使用,通过其传播的信息量也相当大,而电子化、数字化、计算机网络化传播的信息正在不断扩大。因此,内容上要两者兼顾,适当减弱传统信息载体、检索工具的讲述,注重现代技术信息传播、检索的内容。

3。2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侧重点有所区别。如对于大

一、大二学生来讲,帮助他们了解各种信息资源,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源。电子资源教学方面侧重于介绍图书馆的数据库,主要是中文全文数据库的检索,以及图书馆书目系统的查询。而对大

三、大四学生开课,侧重于检索技能的培养:选择合适的数据库;使用恰当的检索词及检索策略;在网上搜索的能力。电子资源方面则要增加外文数据资源的检索,学科门户、学科资源目录导航。在搜索技巧方面,对低年级的学生主要讲解确定所需要的信息的关键词(要尽可能地列举出更多的关键词或短语),如果是英文,千万别忘了单词的不同拼写、简称、缩写等情况,同时应该区分哪些词扩展了原来的含义(上位词),哪些词缩小了原来的含义(下位词)和适当的检索步骤。而对高年级的学生除了掌握这些以外,还要学会评估搜索策略、搜索结果的数量、质量和相关性。

3。3及时更新和扩充新的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新型信息资源、信息检索技术及相关领域的新变化、新成果,通过介绍网上免费资源,推荐开放获取文献,普及科技查新检索知识等,以便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另外还要增加实用的信息检索利用的内容,追求教学效果。结合学校的重点学科、专业,与专业有关的国内外著名检索工具、全球著名的搜索引擎、相关的检索目录、网址、学科导航系统以及获取专业文献全文,四、六级考试、考研升学以及就业招聘等内容都应作为教学内容。

3。4高校信息检索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习和科研者在学习科研活动中,能够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查找到尽可能多的学术信息。所以一般来说检索课教学应主要解决学术信息资源的获取问题,其它资源信息如生活类信息的检索等应该放在次要的地位。就现阶段而言,学术信息资源应该是选择性的信息资源,即综合或专业性数据库(尽管互联网上也存在着大量的免费学术资源,但这种学术资源往往是零散的,不充分的)。也就是说,教学工作的重点应该解决学校花大价钱所购买的电子信息资源的使用。

4今后的发展方向

图书馆是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基地,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大批图书馆学的专家,但缺乏各个学科的专业人才,无法真正把信息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学习中。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首先认识我国高校的学生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信息素质能力,如何来实现这样的目标,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历史及现状制定信息素质教育指标体系。此外,还要积极开展图书馆员与院系教师的合作,针对具体学科展开信息素质教育,目前,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美国大学开展用户教育的主要形式。融入课程建设、个性化网上自导教学、建成用户首选的信息站等方式都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这给今后我国信息检索课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4。1配合专业课教学为学生创造信息需求背景,以实际需求作背景进行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信息源及信息索取途径。重点剖析典型的专业检索工具、参考工具书及专业数据库的检索和利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和需求来学习。

4。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做一些引导性的工作。提出与已学过的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检索大量的信息源,使用环境、人力、工具等资源进行学习。鼓励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自行总结归纳知识点,检索结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4。3加强与各专业课教师的联系,注意搜集各个专业的科研课题和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按不同学科专业分类,作为信息检索教学的实例和学生实践课的作业。任课教师做信息参考咨询工作和学科导航库的建设工作,应多收集信息检索方面的事例。

参考文献:

[1]杨淑琴。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之探讨[J]。科技信息,2007,(33)。

[2]颜瑜,杨海鸥。文献检索课在网络时代的变革[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2)。

[3]陈洁清。专业课教学与大学信息素质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7,(15)。

[4]余晓蔚。文献检索课教学新思路[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6)。

[5]王泽琪,周凤飞。体现本科专业特点的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内容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3)。

[6]刘君君,周进良。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信息素质与信息资源保障[J]。现代情报,2007,(1)。

[7]李武。美国和香港地区开展在线素质教育的情况分析与启示[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1)。

下载泛在信息环境下大学文献检索课教改研究论文(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泛在信息环境下大学文献检索课教改研究论文(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品课教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政治课堂教学的融合 ——对政治课应用电子白板教学的思考 太谷水秀中学 要海翠 【摘要】随着社会进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中心的数字化时代,整合了传统教学媒......

    不确定环境论文:不确定环境下供应链多时段生产计划问题研究

    不确定环境论文:不确定环境下供应链多时段生产计划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全球化的日趋形成,企业问的竞争已发展成为企业供应链间的竞争。企业处于动......

    浅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研究大全

    浅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研究 【摘要】: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德育改革,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

    开题报告_《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

    《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

    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5篇)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混合式教学把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网络教学中的优势相结合,体现了“双主”的教学原则。本文阐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含义,探讨了......

    善治理念下大学行政管理研究论文(精选五篇)

    摘要:在高校建设中,行政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随着现今教育理念的发展,善治成为了高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理念。在本文中,将对善治理念下的大学行政管理进行一定的研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