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微课的开发和实践研究

时间:2019-05-13 04:0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微课的开发和实践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微课的开发和实践研究》。

第一篇: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微课的开发和实践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微课的开发和实践研究

――以四川省广汉市金雁中学为例

四川省广汉市金雁中学

何林忠

(四川广汉

618300)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目前,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产生的各种网络资源已成为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但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无序繁杂,给师生对优质网络资源的选择造成了一定困惑。随着 “微时代”的来临,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为了切实提高德育实际效果,结合我校实情与中学课时特点,我们对网络资源进行了必要的加工和改造,并与相关德育专题教育进行了整合,找到适合本校实际学生生源和身心特点的优质网络资源,并将其划分为德育教育的20个子板块,制作德育微课,建立我校德育教育校本教材资源库,再通过校园网平台实现数字化资源共享,着力打造我校班主任协同作战和整体作战的团队意识,已初步形成了德育微课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德育微课;校本资源;德育新模式;创新教育;校园数字化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情商教育融入智力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网络技术的方兴未艾,特别是“班班通”等新的教学媒体的介入,为学校素质教育和校园数字化建设、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重新定位、学生学习途径的多元化提供了空前的发展契机。如此一来,对网络资源在的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合理利用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一门重要课题。

传统德育教育中教师“碎碎念”的模式虽然仍有存在的必要,但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学生,对空洞的说教不再新奇,而对音像视频资料、图文并茂的情景故事等多种感官刺激的信息资源更易于接受;对单向的灌输模式比较厌恶,更喜欢多向互动交流模式。这就是这个时代学生的特点,我们的教育方式应该主动去适应学生这一特点。

研究发现,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觉,人感知外界事物中至少有80%以上的信息经视觉获得。中学生除了传统的学习和阅读外,利用各种新兴媒介传播的知识成为已为他们感知外界事物的重要途径。但是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无序繁杂,给师生对优质网络资源的选择造成了一定困惑。而且,“网络时代,知识易得,见识却未必容易产生。”因此,除了让学生在优质网络资源中增长知识外,培养学生的独到见识并由此引发他们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层思考更加重要。

二、现存的问题

调研显示,目前教师在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主要还是流于形式,模式较为单一,其可操作性、实用性及发散性等功用还未能得到真正开发。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

(一)、相关网络资源,尤其是视频资源耗时长,不适合中学课时特点,而且在学生观看完之后,教师通常没有更多时间去了解实施后的效果,更不能从中掌握学生的及时反馈。

(二)、对网络资源的选取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选择的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不能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时段和身心特点,掌握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未能充分挖掘优质网络资源的德育教育功能。通常做法是仅仅将所选资源一次利用,一味“拿来主义”,当然给学生留下的也只能是一时“洗脑”,一时冲击,持久效果甚微。没有针对学生实际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创设互动交流的情景和平台,就不能产生心灵共鸣和情绪感染,更不可能产生观念的转变、认识的升华和行为的动力。

(五)、缺少相应的用户评价体系,对网络资源德育教育的利用缺乏系统评估,不能做出针对性的选择;没有结合用户实际进行创新设计,未能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有了科学的评价体系,我们才知道网络资源的教育功效利用得怎样,才能更充分的发掘网络资源的德育教育功能。

(六)、没有形成网络资源在德育教育中的基本模式,缺乏实际推广价值。

(七)、利用无序,没有构建成针对校本教材开发的网络教育平台,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德育教育中的重大价值。

所以,如何发挥优质网络资源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最大功用,探究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一个重大课题。

三、研究现状

对德育微课的相关研究论文及成果,我们查询了国内主流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期刊网、龙源期刊网等,调查发现对微课与德育结合的相关论文或成果论述较少,并未形成相关理论支撑、专业案例、可推广模式和专用网络平台,在这块领域国内几乎是空白。而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将优质网络资源开发成德育微课,建立校本资源平台的尝试更是首创。从这种意义上说,德育微课的开发具有前瞻性,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推广价值。

四、我校对德育微课的开发与实践

随着社会上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等“微时代”的来临,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在混合学习、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日益盛行的背景下,微课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热点和重点。微课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以特定单一知识点为教学内容,通过简短的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形式记载并结合一定的学习任务而形成的一种教学资源,一种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的产物。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切实提高德育实际效果,结合我校实情,我们对网络资源进行了必要的加工和改造,并与相关德育专题教育进行了整合,找到适合本校实际学生生源和身心特点的优质网络资源,并将其划分为德育教育的20个子板块(亲情、友情、爱情、爱国、爱家、爱心、文明、礼仪、生命、人生、人格、事业、梦想、职场、竞争、才艺教育、挫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等等),制作德育微课,建立我校德育教育校本教材资源库,再通过校园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经过近年的持续研究与实践,已初步形成了广汉市金雁中学的德育微课教育新模式。

(一)、开发的意义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良好的网络资源就是那些能够“唤醒”人心灵的艺术品,我们应该革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和技巧,增添新的教育手段,充分挖掘网络资源的利用价值。正如李嘉诚所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唯有激发学生内心自强,方能令其坚实心灵,强大内心,冲破束缚,破壳以重生。为此,我校从学校实际出发所开发的网络德育校本资源,通过对参研人员进行分工合作,对精选的资源进行剪辑、重组和重新加工改造,界定其属性和播放最佳时机,并将其分门别类,划分为德育教育的20个子板块,并根据学生不同时段,不同层次,不同心理特点制作德育微课,最后利用校园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在利用共享资源过程中,强化班主任对德育微课的合理充分利用,在班会课上形成“创设情境-问题导入-认真观看-感悟内化-交流体会-情绪共鸣-总结反思-持久行动”等环节,让学生入情入境,将视觉呈现内化为心灵强化等机制,培养学生情景交融的演讲和文字驾驭能力,加强学生情商教育并引发学生对人生各个方面的反思和感悟,目的是为了在教育过程中不受时空的限制,实现德育教育资源共享,能够满足不同阶段的班主任需求和学生需求,也是一种将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新型“真”教育模式。

(二)、开发的目标

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以整合后的现代优质网络资源为载体,改进班主任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理念,提升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整体团队作战意识,并能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利用德育微课这种快节奏高效率的形式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新型育人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资源共享中体验生活、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智育的同时融入情商教育,达成“巧用活用好资源,育智育情育人生”的新型高中人才培养模式。

(三)、我校德育微课的特色

建立符合金雁中学校情的校本德育微课程体系,利用校园网平台整合相关资源,最终实现校际间的交流与共享,从网络中来再走向网络。为了促使其校本化,从而更好地彰显德育微课程的专题性、教育性和实效性。我校将重点探究新型德育微课的“七大特性”:

1、微型性:资源选取和利用上的短时高效。

2、针对性:研究学生特定时间的特定需求。

3、实效性: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开发实效性的校本课程。

4、操作性:操作方便,切实可行。

5、发散性:关注微课利用后的多向辐射和师生反馈。

6、整合性:可高效利用的网站整合平台。

7、持续性:在实际利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修正问题。

(四)、校本培训相关内容

我校对德育微课的探索内容主要从形式上走向理论成型,最终走向成熟的校本德育教育运作和推广模式。为此,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德育微课开发与实践四川 “十二五”规划省级课题组,课题组将围绕我校对德育微课校本资源库的建立做如下的具体工作要求:

1、班主任在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前期培训。

2、基于金雁中学的学情调查与需求分析。

3、班主任对学生最佳德育效果的案例分析与统筹。

4、金雁中学班主任对新媒体和新技术应用的技能培训。

5、网络相关德育优质资源的分工下载、收集与整理。

6、对德育微课程的分类及其属性界定。

7、金雁中学德育校本资源库的建立。

8、金雁中学德育微课程教学规范设计与评价体系。

9、金雁中学德育微课网站筹建与运作、推广。

10、学生在德育微课中的参与度问卷调查。

11、微课多样性探究和师生反馈评价体系的建立。

12、金雁中学师生原创励志短片能力竞赛。

五、结束语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教育不再“无形”,而应该打破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模式,将新的媒体资源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有形”的教育课程和教育力量。同时应该探寻符合当代中学生身心特点的“真”教育模式,借助新形势下的教育契机,以素质教育为前提,融合德育教育最新理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手段,用德育微课这种快节奏高效率的形式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育人方法,在智育中融入情商教育,从而达成在教学艺术本质上的“激励、唤醒、鼓舞”功能,让德育为智育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袁诗军——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2] 陈和娟——班主任应重视班级文化建设

[3] 方柏林,《知识不是力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二篇:基于网络课程建设的微课资源开发研究

基于网络课程建设的微课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也呈现多种新的表现形式,其中网络课程即是一种各院校较为大规模地在网络上建设的资源平台。将网络课程与微课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把二者的优势优化组合,将会更加丰富网络课程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

【关键词】网络课程 微课 慕课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2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为网络课程的大规模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思路。

一、网络课程建设及建设现状

高职院校网络课程改革在经过多年建设之后,目前在量的方面已颇具规模,但质的方面仍需精益求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在2013年首届国际在线教育研讨会上提到,目前我国的网络职业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主要是软件方面存在差距,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和网络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在网络课程建设方面既要向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纵深方面进行建设和努力,也要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微课的出现对网络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启发,有助于促进网络课程的建设。

网络课程一般认为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目前,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基本较为成熟,具有开放、情境化和智能化的特点,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而且设计有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资源、授课录像、师资力量、教学与研究互动、留言答疑、教学管理、拓展资源等模块,为学生自由自主学习提供了较为丰富内容的资源平台。但网络课程也有些局限性,如“把开设‘网络课堂’作为目的,而不是辅助传统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学生不能理解运用网络课程教学的目的,不积极主动地运用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学习等。但是网络课程的核心不仅仅是应用,教学设计尤其是教学内容才是网络课程的重中之重。只有内容上的完善才能确保应用上的效果,否则就是先天不足。在这个层面上,部分高校仍然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缺乏教学、学习环境设计;自主学习资源不足;缺少指导学习的系统;缺乏教学活动设计;缺少评价与反馈。”[1]“学生与网络课程缺乏深度交互,不能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教学评价与反馈方式单一,支持性不强;网络课程缺乏统一的资源建设规范,资源利用率低”等。[2]

为使网络课程逐步完善,应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加强课程规划,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强课件技术制作,减少课时时数,丰富相关资源,加强交互设计和反馈建设,制作知识点内容明确、精美清晰、简洁明了的课件。“网络课程的建设要迎合大学生群体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应有专业特色,加强网络课程平台自适应服务功能建设及网络课程平台支柱式服务功能建设”[3]等。同时,进行网络课程与微课相结合是种较好的尝试。

二、微课的产生及其特点

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 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4]目前,一般是指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所提出的“微课程”。[5]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6]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构成“情景化”,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等特点。因而微课在产生后能迅速得以推广,为人们学习所接受。微课在实现了大规模在线开放之后,即是慕课(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慕课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视频资料,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

三、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微课资源开发

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视频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如何使视频教学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除了对于课堂教学的努力提升及录像外,“微课”开发与制作是对其较好的补充形式之一,可以便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网络课程中的部分模块内容和微课模块一样,如能利用二者的优势,将能更好地促进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课程中的微课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可以确定为,微课资源的嵌入网络课程并不影响网络课程原有教学内容建设,并不意味着原有的内容大规模的更换,而是将微课作为补充性资源对网络课程建设进行丰富、改革、创新和更新。因为网络课程的建设也有其相应的要求和评价指标,不可能完全改头换面。而且微课自2008年国外首次提出,国内2010年胡铁生率先给出微课概念,2012年12月份,教育部全国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发布关于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的通知以来,微课在国内的研究及发展也仅是短短的3-5年时间,从 CNKI 数据库检索到2015年4月的关于微课的文献有1000篇之多,众多院校及教育界专家人士对微课的探讨和研究在向纵深发展,但实际开发并不像研究那样大规模地进行。且在短期内将一门课程录制完整也有难度。据此,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微课资源开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

1.教师需转变教育观念,根据需要确定和选取课程合适的内容与形式,有的放矢地去研究实际建设中“微课”、翻转课堂等的应用,对所建网络课程上已有资源进行解构和重构,进行模块优化和加工。根据已有模块和增加新的模块,进行网络课程和“微课”融合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教材开发、教学模式研究和实施等。

2.进行微课视频开发与设计。设计适合微课视频拍摄的知识点,学习点,突出重点,视频容量和时间长度宜具备精、短、小等特点。“微课”视频拍摄需要有新技术新媒体的支持和应用,相关教学资源特别是微课的配套、优质、一体化,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反馈等,都是影响微课能否宜于学习的影响因素。加强开发新的资源,对于网络课程的建设,除了该课程本身的知识要进行视频录制以外,相关的知识点也需要我们延伸进行拍摄,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借鉴、下载和上传国内外相关的视频和资料。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下借鉴国内外最好的教学资料,丰富拓展资源,加大以开阔学生学习视野,使学生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自觉有意识的快乐学习。如我院在建的《国际商务英语谈判》网络课程,可以下载上传能提高学生英语应用水平以及商务谈判相关的商务视频和资料,国外的商务课程本身就是英语形式教学,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形成用英语听课学习的习惯。

4.链接国内外微课或视频相关网站。学生借助现代的网络技术微视频技术可以不按规范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特征和特长,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包括生活习惯,采取分布式学习,对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分散化和离散化学习。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任何一个点切入,自己控制时间和学习进度,这即是典型的互联网思路。通过大数据抓取和分析,为学生制定针对其特性的一整套的学习方案,互联网是能做到的。这就是“互联网+”的效应。马化腾在4月29日北京举办“势在?必行――2015‘互联网+中国’峰会”上指出,互联网本身是一个技术工具、是一种传输管道,互联网+则是一种能力,而产生这种能力的能源是因为“+”而激活的“信息能源”。所以,在所提供的链接网站方面,除国内一些知名微课、慕课网站如凤凰微课网、中国大学MOOC(慕课)网、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Ewant教育网开放教育平台、(台湾)清华大学磨课师课程NTHU MOOCs、PROERA、均一教育平台、网易公开课等众多网站外;可免费学习国外世界最好课程的网站有如慕课著名的三大机构,Udacity,Coursera,Edx,另有著名的慕课平台如美国Open Course Builder,Udemy,NovoED,可汗学院(Khan Academy),英国的FutureLearn,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等。英语方面的有BBC六分钟英语,VOA的英语一分钟和学个词(Learn a Word),J博士英语,TED-Ed等。

5.加强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一般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计算机已有一定基础,但对于微课的设计、录制、剪辑等功能仍需学习和了解,方能应对科技信息时代的步伐,从而更能得心应手地做好网络课程与微课融合的建设工作。

6.设计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设计标准的学生自测和教师检测体系。此处的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价设计会略有不同,后者侧重学生学业完成是否合格等效果,网络课程的设计宜侧重其对知识的理解考核,可能需要更具体化、共性中更符合个性特征,针对个人特点进行学习考核。

7.以学生为中心,增加交互功能设计,发挥其最佳效果,如学习反馈、师生互动、评价管理、在线提问等辅助学习系统等。此部分功能一般网络课程多少已经建设有一些,但有的院校仍未成体系。交互功能模块可以跟踪学生学习动态,进行答疑、解惑,发现不足,为再次更新优化平台做好准备。

四、结语

网络课程建设除加强自身建设外,展开微课资源的开发、设计和制作等是种新思路。通过信息技术,对丰富的网络课程与微课资源要做到核心东西有所取舍。尽管微课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但如能扬长避短,利用其优势,找到二者融合最佳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足够优质的教学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主学习都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婧,车帅.高校网络课程现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6)

[2]张思,杨高全.从教学维度看网络课程现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6)

[3]阎坚,万仁敏.高校网络课程的现状与对策建议――基于活动与内容的调查分析[J].科教文汇,2014(10)

[4]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5]Shieh 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55(26): A1 A13

[6]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2010(10)

作者简介:

林逸(1971-),男,河南信阳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德育方法的创新研究(总结)

网络环境下德育方法的创新研究----网络环境的搭建

学校自承担“网络环境下德育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以来,我一直担负着网络环境建设这一重任。回顾几年来所做的具体工作,点点滴滴的经验让我不得不启动电脑,把这几年所做的工作做一回顾,写一写体会,以激励我继续努力工作。

07年冬季我接到本课题组任务,经过认真分析,我在163上开通了课题组博客,即http://blog.163.com/sixiao16@126。我主要负责课题组活动内容及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资料的上传工作及本博客的维护工作。同时,为了方便课题组成员,我在领导的要求下分别给课题组的每位成员也申请了本课题组的博客,同时也开通了各位的邮箱,例如:sixiao16@126.com。并且及时安排课题组教师学习了博客的应用,同时我也在网络中找到关于博客的相关内容发到博客上,让课题组教师浏览学习用,并以我申请的课题组博客为范向大家介绍博客的应用及使用。

我于次年开春,又把德育教育基地开辟到了QQ上。现在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还是教师,有一个群体在逐步地用到了QQ。QQ不仅是聊天的工具,还可以书写个人空间,QQ空间是一个很好的德育阵地,如何发挥好QQ,是摆在学校德育教育面前的又一新问题。为此,我在08年3月5日,用自己的QQ号建立了一个群,即“沟通从Q开始”群号为“57279710”。本群服务的宗旨是“这是一个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家长与学校沟通的纽带,这里更是学生快乐成长 的天地。”,并开通了群空间。这一做法,证明我们不再一味地强调禁止上网,禁止聊天。这是一大进步,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网络离我们太近了,我们当中有一部分人离不开网络,离不开QQ。我想,在我的这个群里,要把学生集中起来,把关注我们学校发展的家长联系起来,让我们共同来教育学生,给学生创建一个宽松愉悦的网络环境。本群自建立至今,以达到最高上限100人。为些,前些时间,我和其他管理员商定把在群里不说话的先踢出,待学校领导认可时再进行管理。本群管理员教师两名,学生两名,并且对于学生,我们这个群采用实名制进行聊天,这样更进一步进行了管理和监督,让学生文明上网,文明聊天。同时还有部分家长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的问题进行实时帮助,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德育教育,网络德育教育平台基本构建,不过仍有需多问题存在,需要领导的重视与关心。

“沟通从Q开始”这个群,在学生德育中只起到了实时教育的平台,对学生完整的德育教育还不够全面。德育教育要扎实,要全面,由其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的开展更有一个合适的环境,一个交流的平台。为此,经过对163博客的深思,我发现163博客,并不能很好地把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的图片新闻展示给学生,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展,也结合实际,我又偿试地在好看簿中开通了德育教育的阵地,即开通HTTP://SCSX.HAOKANBU.COM以图片为主的博客,在上传图片的过程中,对图片加以解说,学生和家长能很好的了解,大家也喜欢,并且访问量也上来,大大激发了我校小网友对网络的认识,其中也影响部分学生开通了自己的Q空间,有一位教师也在好看簿中开通了自己的博客。这就是进步,这就是网络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平台正在建立,德育建设环境正在搭建。

几年来,为了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优势,搭建德育教育平台,我又在一个网友的介绍下在HTTP://www.xiexiebang.com网中开通了“沙城第四小专区”论坛,让学生和社会有识人士关注四小,关爱学生。把学校德育教育功能社会化,网络化。把学校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有序地开展下去,为课题组成员建立环境,为学生在网络中搭建平台。

我还有一个设想,如果时间允许,申请一个UC视频房间,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实时可视的德育教育平台,交流平台。

工作是认真的,态度是严肃的。为了达到更好的德育教育效果,我时刻在深思着。经过几年的运作,我也发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一、网络环境的选择很重要,163博客是个很广泛、很开放的环境,是全国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的人都能关注的网络环境。这给博客的访问量的提高带来了优势,但随之而来的是各方的留言的维护便成了难点,工作量加大了,留言的内容层次不穷,对于未成年的孩子们来说有些说不过去。为了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也曾忧郁过,也一直在寻找着,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又结识了新的网络朋友,即万鹏教育,数字教育环境。我如获至宝,赶快开通了学校的博客,网址 为http://blog.winupon.com/scsx,也邀请了部分班级开通了班级博客,还带动部分教师开通了教师博客和学生博客。到目前,我个人觉得找到了适合德育教育开展的一个真正意义的网络环境。主要原因如下:

1、万鹏教育博客的用户,百分百的是一些关注教育发展的用户。

2、这一博客环境下的用户可以简单地分为学校、班级、学生和家长。

二、德育教育的关注度更为重要。评价德育教育开展如何,关键还要看参与进来的这些用户,不管是学校、班级、还是个人(教师、学生、家长)对这一环境下的德育教育的关注度。这个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访问量,再一个是留言或评语。我个人觉得这两方面数字都上来,说明我们的德育教育是见成效的。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创新方法研究,是本课题组所探究的问题,也是社会各届有识之士所关注的问题,相信通过我的努力,领导的关爱,网络环境下德育方法的创新研究会取得硕大成果。相信我的努力,领导会认可,社会会认可。

论文

网络环境下德育方法的创新研究----研究什么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及目的意义

网络环境下的内容使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流连忘返,影响学业,进而影响身心发展,有的甚至误入歧途;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减弱,随之而来的是责任感和责任能力减弱。

对于网络教育的接受者来说,网络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特性,决定了网络学生要具备更强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持之以恒的精神。然而,未必每位学生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具备上述素质,特别是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如何帮助学生在长期自主学习的状态和过程中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等问题都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加以解决,对于小学生来讲,网络环境的搭建更为重要。而对于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实施来说,工作上要符合网络教育的特点,特别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这一思想要贯彻到德育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当中,以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学习环境服务。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教育系统正进一步朝着网络化、多媒体化、虚拟化、远程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技术超乎预想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我们每个人的学习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业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合理的存在”(存在即合理——黑格尔语)。与此同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互联时代的到来带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福音。有统计表明,学生利用网络聊天、玩游戏、观看不健康内容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网上学习的时间。由于网络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学生在网络交际中所表现出的是虚拟世界中的虚拟人格,容易使其忘记现实社会的责任与道德要求,造成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脱节,并引发了大量的道德失范、行为失规现象;网上各种良莠混杂的信息,也增加了中小学生辨别是非真伪的难度,影响到青少年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此外,由于有了网络作为感情依托,学生与师长的交流相对减少,导致的结果是老师、家长难以体察和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轨迹,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教育和引导,规范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未来的网络德育前景非常乐观,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开拓,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首要的是转变观念,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针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德育应敝开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受信息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从认知式德育 向践行式德育转化,重践行而达知行统一,这是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从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转变,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精神,构筑一道信息“防火墙”。

三、我们研究的方法和采取的形动。

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即给小网民们搭建一个交流、德育教育的平台,相互沟通的渠道,建立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的阵地。

那作为课题组成员研究什么?除了研究如何通过网络环境把德育教育开展的有声有色,还要研究的就是以下几方面:

1、不管学生写的如何,要看学生小文章的访问量,访问量能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大家关注你,在关注你写的内容,关注你文章的题目,你的文章是能够吸引人的眼球的。或者说,你的人缘不错,大家都很关心你。

2、评论,评论的多少,评论的多少能说明大家对你写的文章的一种肯定,或批语性的建议,那怕一个小小的表情,也能说明大家是支持或批评你的。

3、修改,访问量上来,评论多了,你改了吗,进步了?经过修改,你的小文章被班主任,或被大家推荐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你有了新的成就感了吗?这是研究的主题,或研究可以量化的。这样通过大家来评论你的小文章,可以给作者以更多的鼓励,避免常规课常中一个人说了算,语文教师要是认为你的文章不好,那就是不好了。可以让更多的教师来评论,来指导,让更多的家长、学生来欣赏你的文章,这就是网络的力量。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创新方法研究,是本课题组所探究的问题,也是社会各届有识之士所关注的问题,相信通过我的努力,领导的关爱,网络环境下德育方法的创新研究会取得硕大成果。相信我的努力,领导会认可,社会会认可。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实践稿范文

信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实践

【摘要】

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系统软件的支持,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建构提供了实践的平台。文章突出了英语学科教学与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实践和认识,探讨了信息资源的利用,交互式自主学习的开展,基于情境的英语学习的平台的构建以及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总结了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应当注意的几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

网络

教学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特别是融合了语音、数据和视频信息的网络资源,以及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普及,使得各种教学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穿越时间和空间,以更加快捷、更加生动的形式传播。这无疑对当今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产生无比巨大的推动作用,网络教学必将以其无以比拟的优势在教学中得以发展和完善。

1.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意义

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通过局域网(如校园网)或Internet网获取教育资源或信息。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先进的教学理念预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首先,教学网络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信息,既有面向教师教学需要的系统教学内容,又有扩大学生学习知识面的各种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爱好,选择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明显适合于个性化自主学习。其二,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计算机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建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丰富的学习资源、信息检索与查询工具、各种通信工具等,支持学习者独立或合作获取知识。在教学网络的环境中,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确定问题的种类,然后利用信息检索与查询工具,确立达到目标的最佳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进行建构学习。其三,学生在教学网络环境中,主要通过计算机的信息网络系统获取知识,因此人性化的设置的操作界面,使学生能快速、准确地查阅有关的知识。再就是,根据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意义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各学科知识的知识结构。在网络的环境中学习,教学网络是知识的海洋,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时间的长短等都由学习者自己决定。自学能力强的学习者可以从中获取个人所需的大量信息。自学能力差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选择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因此,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学习者可以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锻炼成长的过程。2.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实践 2.1网络信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学资源是指那些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他们学习的信息、技术和环境,这些教学资源的要素可以单独地使用,也可以由学习者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教学资源无论从其内容数量、媒体种类还是从其存储、传递和提取信息的方式都较之上个世纪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学习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交互性的急速增长更形成了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震撼性的影响。因此,探索网络信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帮助学生快捷、全面、生动地获取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2.1.1 丰富背景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到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英语中许多词汇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不同的交际意义。缺少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势必受到很大限制。然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又包罗万象,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介绍。因此,教学中注重发挥网络的优势,精选内容,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加以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新编高中英语教材中,每单元都围绕着一个话题,这些话题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例如,对Country Music这个单元,除了介绍乡村音乐外,还可以涉及Classical Music、Blue、Jazz、Rock-n-roll。这就可以编制音乐专题,播放经典之作,如《Country Road》、《Destiny》。在Abraham Lincoln 这个单元,我们曾在教学期间穿插介绍“美国内战”和以此为背景的名著《Gone with the wind》,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获得了意外的教学效果。

对“交际文化”的了解,则能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意识,因而更具有实用性。在日常生活交际方面,英汉文化的差异很多。我们可以将每单元话题中所隐含的“交际文化”显性化。比如在Healthy eating这单元,就反映了东西方饮食结构的不同。而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除了饮食结构外,更大的差别是餐桌礼仪。作为主人,中国人总是面对一桌佳肴却说粗茶淡饭、招待不周;用餐时,则一个劲地劝菜敬酒;饭后还要递烟。这些行为很让外国朋友不安,因为,这全然不同于他们的餐桌礼仪。我们就收集了有关西方人的餐桌礼仪方面的资料

2.1.2 获取视听资料,优化情境体验

运用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媒体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全部形象、生动、立体地展现出来,为学生提供听觉、视觉以及动觉等感性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地、高度地和有效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分析思维能力。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人们的一切言语行为都是在一定的言语情景中发生的。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体现情景教学特色,突出英语情景教学感知、理解和深化的一般教学规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Senior English Book for China(以下简称SEFC),突出了话题、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特点,强调话题的讨论离不开相应的语境,语言知识是结合具有语境的课文来呈现的,因此,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英语,同时也起到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知识的作用。例如,SEFC第二册第十六单元围绕海洋知识这一题材,要求通过阅读课文“The Sea”,“Salt Lakes of the world”,“Life in the oceans”,让学生了解有关海洋及海洋生物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将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美丽的珊瑚等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再如SEFC英语第二册第七单元, 阅读课文Canada 之后, 播放一段用课文内容配音的加拿大风光片。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而且通过再现情景,丰富想象,可以加速学生的感知和理解,把握情景的内涵,巩固所学知识。再如, SEFC第一册第五单元The green hills of Tangsa, 课文中写到滥伐树木是造成山洪爆发以及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通过播放录像可以创设融形、声、色三位一体的情景和场面。这样,使学生对滥伐树木的危害,以及对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重要性、迫切性加深了的认识,既解决了课文难点,又触动了学生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在视听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2.1.3 充实阅读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信息社会的最明显的标志是信息采集的全面与快捷。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传递、加工、存贮与利用信息资源,而这些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较多是建立在英语语言平台上的。也就是说,网络空间中有大量英语资料,以其广泛性、即时性、共享性为主要特点,是任何一座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泛读教学可得天独厚。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信息发达的当今世界,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阅读进行交流的能力,而阅读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培养起来,阅读能力的增强是与阅读量的多少成正比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快速感知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扩大词汇及语法知识,培养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和习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搜索、选择、下载网页、制作链接等手段,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本着科学性、多样性、趣味性的原则选出网页或文章,然后根据设计意图进行再加工(如注解或替换部分生词、设计阅读任务等),构建一个适合高中学生需要的网络阅读资源库。科学组合后的材料可以在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补充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激发阅读的自主性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2.2 探索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

学生自主学习,是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和最基本的学习形式。任何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得,都取决于个体积极的、自由的、有层次的参与学习,而不是“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完全由教师“牵着走”的学习过程。因此,在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的有利资源环境,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科与方法,重点解决学生选择和充分利用已有信息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2.1开放学习目标,强化自主学习

网络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为他们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网页;课上教师交待课堂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掌握情况,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微机上查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网络教学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学生还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学生之间也可发生这种交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进行协同式学习。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增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2.2.2重视学生差异,鼓励因材施学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生发展的基础和差异。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普遍兴趣和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以及学生发展的基础和差异。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取得良好学业成绩的信心,也与此同时,教师通过研究还可以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在教学选材的时候就可以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收集和选择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和材料,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因材施学。

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开拓教和学的渠道。教师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通过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和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素材性资源,开发并利用相应的网络资源。比如,充分利用电子图书馆、语言教室、音像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重点解决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从而避免了以往课堂上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学生无事可干或者尚未掌握前一部分知识的学生又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网络教学允许一部分同学先行一步,使得学生因材施学成为可能,教学效率必将得到大幅度提高。网络课最善于解决目前班级授课制之中的分层次教学问题、个性化教学问题。这正是班级授课制前提下,网络教学的最强生命力之所在。

2.3 基于情境的英语学习的平台的构建 在学校的局域网络教室里,教师根据英语学科特点,创建相关的语言教室,根据学生学习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BBS、聊天室、Netmeeting、E-mail、QQ、MSN等工具进行交流,并且可以对某一问题展开论、协商、会话,每个人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解决方案发表意见,实现学习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如高中英语第二册(下)第二十一单元第八十一课。围绕本单元和对话话题创设音乐氛围,同时体现对话中对聚会的音乐安排,即开始演奏轻柔的音乐便于交谈,晚饭后演奏爵士乐和流行音乐便于跳舞, 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话题内容的理解。课前约五分钟,首先,伴随着德国民歌《莱茵河畔》的VCD画面打出问候语。然后,伴随着美国乡村音乐Country road,展示课题、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难点和重点。再伴随着英文抒情歌曲Say You Say Me,以讨论学生喜爱的歌曲为话题同学生自由交谈,并结合练习三的收音机节目单,使学生复习歌曲的种类和不同的乐器,引出有关新词,导入对话„„。页面上还设计了相应的内容,先后就“乡村聚会”、“婚礼聚会”、“生日聚会”和“英语晚会”等环境,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对话、书面总结和口头汇报五个环节的活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突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限定开头的总结,有目的地训练了学生正确使用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一般将来时以及一般过去时。词汇、习语的学习是在讨论中进行的的,避免了枯燥的讲解举例,十分自然。为下一课课文“Music”, “World Music”的阅读,起到了先导作用,有利于课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习过去完成时,同时复习学过的其它时态,界面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时态学习,二是A、B、C、D四级练习设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决定自己的学习步骤,选择练习内容,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点击教师在课件中链接好的因特网上www.xiexiebang.com/grammar/tenses10.cfm/网站站点,继续选取学习内容。时态学习部分的设计层次分明,趣味性强,直观、生动、形象,易操作。练习部分设计内容形式多样,既有选择题,也有填空题,对学生做题正误自动记录,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答题情况。有些题学生可以尝试三次,如若不对,计算机将提示学生错误的原因。其中不乏如“请再试一次!”“你一定能成功!”“你真行!”“你真聪明!”等激励性的语言。学生在学习、思考、动手中学习。如有的学生没能全部完成练习内容,可以在课外活动到阅览室或回家后通过计算机链接学校网站继续完成。

2.4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英语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激励和组织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科学地处理信息,从而激活创新思维,增强思考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对知识技能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要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学习与获得信息所需要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它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十分重视给学生提供并拓展多元学习的机会,丰富其知识储备,把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与运用作为实施的基点和目的。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全员参与。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比如在以《网络与英语学习》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对以下几个单元问题:①网络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英语学习资源呢?②网络只是一个储存英语资源的仓库吗?③在互联网上学习英语能达到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吗?④您认为英语学习是否该向网络化发展呢?以及围绕具体内容问题:①您对自己访问过的哪个英语网站最感性趣?为什么?②网络对您的英语学习有哪些什么帮助? 进行探索,学生分通过分组访问各自搜索到的英文网站,对网站的形式、内容及特点加以对比分析,选出各自最喜欢的网站以部分内容,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到:英语既是一门获取信息的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标的(target),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网络上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再如在以《英文歌曲与英语学习》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探索“我们能通过学唱英文歌曲学习英语吗?”这一基本问题,通过调查回答“英文歌曲能满足我们对语言知识的需求吗?”、“如何利用英文歌曲学习英语呢?”、“英文歌曲中都蕴涵着什么内容?”、“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呢?”等分层次的问题,探索出一种生动有趣且学生喜爱的学习英语的新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作为英文歌曲爱好者小组成员,将通过网络对英文歌曲所蕴涵的知识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进行收集、分析、整理,探讨利用英文歌曲学习英语的可行性。最后通过多媒体报告向同学门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利用英文歌曲学习英语的学习方案。并设计网站向广大中学生推广。

从而实现:①通过对英语歌曲、乐队、歌手及时代和文化背景的赏析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②通过对英语歌词的诵读和学唱提高英语语音和语调。③通过对英语歌词中语言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提高英语能力。④欣赏英语歌曲,陶冶情操,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⑤ 通过对英文歌曲所蕴涵的知识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进行收集、分析、整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3.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听同步是创造语言环境的最佳途径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人们的一切言语行为都是在一定的言语情景中发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体现情景教学特色,突出英语情景教学感知、理解和深化的一般教学规律。这样,既解决了课文难点,又触动了学生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在视听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3.2 语言配合是实现网络教学效果的关键

形象生动的画面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的,这就为精讲多练提供了条件。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语言作启发性引导,触发学生思维,如何提问,如何进行简练的阐述或解释,如何利用画面归纳总结语言规则,指导学生练习,巩固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机能是极为重要的。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形象,认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的联系,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对事物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3.3 合理使用是优化网络教学的重要前提

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开展,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必须从教学目的出发,恰当、合理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为教学目的服务。盲目地使用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坚持视听、思考、言语的整体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4 教师的素质是优化网络教学的根本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使语言、人、环境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语言学习和使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突出了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的重要性及教师的科学思维与操作技术的重要性。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素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根本。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具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懂得信息技术、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熟练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并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把握其内部联系,以及章节与章节之间、课题与课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确定需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内容,增强网络教学的目的性,优化课堂设计,写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案设计。

教师还应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教材制作能力,要能根据教学设计,充分合理地网络资源。材料的积累是合理使用网络教学的坚实后盾,这也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注意收集整理与教材相关的各种有效的网络材料,建立资料库,设计教学课件,以便于及时、省时、高效地利用。

总之,网络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只要不断地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英语课堂教学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改进、提高,就能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实现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网络不是万能的,电脑也不能代替教师,要真正使技术和设备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教师在正确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①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部分,2001.8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③David 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庞继贤导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 ④西南师大教科所,(教育现代化)杂志1999年第7期

⑤郑少艾(英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适应数字化的社会)(<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牟第1期);

⑥FranÇoise Grellet,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冯晓媛导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

⑦Wilga M.Rivers,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吴本虎导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

⑧董玉琦等(日本中学信息教育课程的内容及其分析(上))(<中小学电教)1999年第6期);

⑨章淳立,《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及其实施策略》,《山东教育》,2001.3。

“任务型”教学的探讨

一、新课标与任务型教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以学生 “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提出了新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新课标》提出: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形象地说,即为学而用,在用中学,学了就用。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可以说,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相匹配的,有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途径。

二、新教材与任务型教学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新修订的高中英语教材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体系,它将语言技能目标、语言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有机地融合起来,并把这五大目标的整合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基础。

新修订的高中英语教材覆盖了新课标所列的24个话题、66个功能意念项目和3,000多个词语,比原教材提升了教学要求。该教材注重进行听、说、读、写技能的全面训练,每个单元的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在选材内容上力求贴近时代和生活,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该教材涉及的话题众多,文化知识面广泛,其中包括道德教育、行为规范、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语言学习、兴趣爱好、文体活动、名人传记、旅游博览、信息技术、环境保护、文化艺术等。许多课文渗透着思想品德的因素,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有些课文还充满跨文化交际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该教材还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设置了“热身练习”(Warming up)、“课前阅读”(Pre-reading)、“综合技能”(Integrating skills)等新栏目,安排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旨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敢于实践,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该教材努力倡导探究式和发现式的学习方法,提供了内容丰富的“任务型”活动素材,其中有许多“任务”(Project)需要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集体合作和课内外结合才能完成。

三、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含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所谓“任务”,简言之,就是“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是一个互动的探究过程。进入21世纪后,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念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教育部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这种任务型语言教学。这说明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我国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四、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原则

1、任务型教学注重真实场景下的、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语言交际活动;它要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真实、实用和有意义的语言。

2、任务型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

3、任务型教学将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呈现——练习——运用(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模式颠倒过来了。在常规的“3P”教学模式中,任务通常体现为Production中的综合运用式练习,用来巩固所学的语法结构、语言功能或词汇。而在任务型教学的模式中,学生通常以完成任务的活动开始学习,待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活动中使用的语言上,并对学生使用的语言进行纠正和调整。

4、任务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教材的编写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挑战性,它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它要求教材的编写发话题为主,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设计能引导学生完成语言目标的任务或活动;它要求学生从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五、任务型教学的过程

1、任务呈现

在教师教的过程,首要环节是:任务呈现,就是使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的氛围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能力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此时,学生就进入了学习模式的“参与任务”环节。

2、引导学习

学生具备了这种心理倾向就进入了学习过程的第二环节“学习新知”。“学习新知”是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活动,它包括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但学习的内容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的,这时,教师就进入了“引导学习”环节。

3、师生合作、巩固新知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学生没有对新知识达到一定熟练程度之前,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由师生共同合作,结合任务进行对话、交流和采访等活动,这就是“师生合作、巩固新知”环节

4、组织练习、点拨评价

学生掌握新知之后,从而形成“活学活用”的能力,这一环节是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否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既可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任务,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要求设计一些与他们的生活、学习贴近的活动情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兴趣会更浓,在语言实践中更容易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来,学习效果特别明显。因此,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是:“主动学习、操练运用”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发挥“组织练习、点拨评价”的作用。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并以鼓励为主的方式进行评价,使学生有一种自我展示的成功体验。

5、学生体验成功。

当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进行分组交流或当众表演,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

六、教学示例

根据任务型教学的原则,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各种任务,让学生为学而用,在用中学,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完成任务的成功和喜悦。以下就列举了几个教学示例: Task 1

任务:模拟感恩节

目标:

1、运用已学的语言对家人、老师及朋友表示感谢。

2、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感恩节的资料。

3、通过表演的形式对这个西方传统节日有更多的了解和体会。

语言技能要求: speaking,listening, reading 语言知识:有关节日、习俗方面的知识和词汇。情感态度: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对他人的感谢之情。文化意识: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操作过程:

1、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6人一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感恩节的知识并进行分角色表演。

2、教师播发一段录象,让学生观看西方人是如何过感恩节的,旨在让学生进入状态。

3、给学生几分钟,进行操练并修改。

4、教师抽几组学生进行全班表演,并让学生选出最好的一组。Task 2

任务:做一次挽救濒危动物的演讲

目标:

1、运用有关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加深对濒危动物的了解,提高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

语言技巧:Listening,speaking,writing

语言知识:演讲用语和本单元学过的有关濒危动物方面的词汇。情感态度:能用英语进行演讲并激发保护濒危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操作过程:

1、教师在上完阅读课文之后,布置任务。

2、学生以4人为单位进行任务分工收集濒危动物的资料。具体了解:1)濒危动物的名称;2)生活习性;3)分布情况;4)濒危原因;5)现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3、小组合作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写出演讲稿。

4、教师上课时让每小组的reporter上台演讲,师生共同评价。

Task 3

任务:制作一张个人卡片

目标:

1、运用已学的语言介绍自己的Likes and dislikes.2、帮助学生相互认识和熟悉,引导学生建立友好关系,学会相互交往。

语言技能要求:Writing,speaking 语言知识:表示喜好的词组、句型。

情感态度: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喜好,并加上自己的创意,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操作过程:

1、个人活动:设计卡片,用文字介绍自己。

2、小组活动: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并根据组员意见进行修改。

3、班级活动:以墙报形式展示成果,全体同学选择自己最想认识或结交的朋友。总之,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把任务(task)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俨然已是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将任务型教学更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是一个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探讨的课题。

第五篇:情境德育背景下小学德育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情境德育背景下小学“德育微课”的开发与研究

仙居县第一小学课题组

组长

林晓梦

一、课题的提出

(一)学校德育的大背景

2007年,学校首次提出情境德育,并同时提出德育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编写了《胜在起跑线上——情商基础》校本教材,开始关注德育的实效性。

2010年,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好习惯养成,成立了专门研究团队,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好习惯教育与引领,开发了校本教材《好习惯伴我成长》,选材立足校园,来源与学生实际,拉近教材与学生间的距离,情境德育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2012年以来,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学校在德育工作上提出“七彩德育”的德育新理念。内容包括以“民族精神、习惯养成、诚信守法、体艺修身、实践创新、心理健康、环境保护”七个方面。如何让学生拥有这些好品质,成为向上向善的阳光少年,是学校德育的新思考。

2014年,学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长三角地区一等奖获得者应燕老师和“浙江省智慧班主任”林晓梦老师牵头研究的“微型班队课”引起了引起来全校老师的共同关注,她们只是随时随地用手机记录的方式,拍下一些颇具教育意义的镜头,把这些镜头分类、整理,形成教育学生的素材,教育效果非常好。德育处更是把这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小片段,编排成小短剧,在台上演出,教育了演员本身,更教育了台下众多学生。从此,“微课”这一新的情境德育形式,扑面而来,开始正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重点研究项目。

(二)“德育微课”的自身特点

德育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切口上“小”,教育效果追求“妙”。1.“德育微课”教育时间较短:“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可以通过晨会或其他空暇时间即时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发现题材,及时获取。2.教育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内容取之于学生平时学习生活,又教育于学生自己。学生出现哪些坏习惯或不良行为,通过形象化、真实化的“德育微课”,让学生自我对照,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3.“德育微课”切口小:一个微课解决一个问题。文明礼仪、卫生、安全、学习习惯等教育中,学生或多或少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良行为,问候礼、候课礼、如厕礼等,小细节处抓住微课题材。

4.微课呈现 “情境化”。学生自己就是演员,抓拍到的视频也是取之于学生,学生看到微课内容,心理上已经非常熟悉,很容易去对照,去接受,所以,“德育微课”本就是校园某个情境的再现。

5.“德育微课”资源获取便捷。“微课”其实无处不在,拿着手机,逛逛校园,随时拍下学生校园生活的一些微镜头,好习惯也好,我们当作一种正面教育,坏习惯也罢,我们当作是一面镜子,让学生从中明辨是非,促进好习惯养成。走在街头,走近社会,我们都可以获取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微视频,它也可以视作一种微课,让学生学会做一名合格的小公民。“微课”小到信手捏来,大到精心制作,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便捷而直观。

(三)校本教材《好习惯伴我成长》使用困惑

校本教材《好习惯伴我成长》共六册,是一本漫画式的儿童读本。但往往学生只单纯性地把这本书当作是一本课外读物,没有很好地去对照自己,教育自己。对于一部分平时不爱看课外书的学生,更是形同摆设,毫无用处。“德育微课”把“死”的教材变“活”,把教材中的每篇内容拍录程“微课”,这样,学生像看电视、听故事一样,去认真地观看、倾听。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对照就会反思。

(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

一是学生的需求。我们发现,学生不喜欢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条条框框的内容,学生当时一听,觉得自己应怎么做,不应怎么做,可几分钟就忘了。学生喜欢的更容易接受的是有趣的、直观、能触动心灵的思想教育。这就需要教育内容形象直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微课”形式容易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二是教师的需求。教师一天工作非常忙碌,时间十分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没有那么多地时间整天去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所以,只有抓住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见缝插针,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教育,微课也很符合教师的工作特点。用“微课”随时随地解决自己班级迫切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让品德教育更有效。

二、“德育微课”的界定

早在2010年,微课创始人胡铁生老师就已经在佛山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微课大赛。胡铁生老师界定的微课概念:微课,就是微型视频课程,又名微课程,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2013年,微课概念在教育界爆发,得到教育界广大同行的高度认可和一致追捧。“德育微课”是以“微课”为载体,以学生的道德养成为目标,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教育

事例,把它编排一个微小品,拍成一个微短片,演成一个微短剧或即时性地拍录一些学校、社会上感人事迹、不良行为等,贴近学生实际,从微入手,更形象化,情境化地教育学生,以达到很好的德育目标。三.本课题研究的基础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通过阅读德育书刊,和互联网上的查阅,我们发现“情境德育”早在2002年,就有人提出,并绝大多数小学已经采用了这种贴近学生的德育形式,十分受到学生的欢迎。“微课德育”是近年来刚提出的一种德育新模式,是情境德育的延伸。我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对“德育微课”的研究,寻找到这样几个理论方向。

在国外,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简称OML。现在的微课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他们主要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录制一系列1—3分钟的教学视频,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

美国青年Salman Khan创立的可汗学院在微课领域做的较有特色及影响力。他尝试用通过互联网视频进行异地教学辅导时,通过视频设备录制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世界各地的人们免费使用,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教育方式。许多教师尝试改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国内,对微课的理论研究也相对丰富。广东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自2010年率先提出微课概念。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给微课的定义:“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摸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强调微课“简短、完整”和突出“视频”的主要地位。

黎加厚认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其说明微课程除视频外,还可以是录音、PPT、文本等形式。

(二)本课题研究的实践基础

本课题组在确定课题方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奠定了不少实验基础。

1.成立“德育心育青研社”,对“德育微课”进行专题的探讨与研究,并已经用“小影”技术成功制作“文明礼仪”主题微课40多个。

2.组建“德育微课核心团队”,进行了初期的查阅资料、参与实践、效果验证等工作,为开发德育微课程做一系列的前期准备。

3.微课《学扫地》,获浙江省微课评比一等奖。

4.《从“微”入手,做真德育》论文在县级教育局网站发表 5.《七彩德育滋养七彩人生》发表于浙江省《一校一品》

(三)本课题研究的“共情”基础

“德育微课”受到了县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希望学校能完成这套“德育微课”教材,把这套教材推广到全县各个学校。

“德育微课”受到了广大家长的肯定与欢迎,解决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些家长愿意参与到微课的制作中来,成为微课中的“演员”。

“德育微课”受到了老师们的热烈欢迎。好习惯教育不再是口头说教,而是生动形象的“微课”。不用教师苦口婆心,学生看完内容,就能受到心灵的熏陶。教师也不用整堂课对学生进行教育,只需选取碎片化的时间,就可随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德育微课”是学生成长的镜子,生动、灵动,学生乐于去看,乐于去学,乐于去接受,通过是非的辨析,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

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对“德育微课”迫切地需要与期待,达到情感上“共情”,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去探究更实效的“德育微课”。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课题研究,开创“微课化班队课”班队课新模式,优化班队课教育。

(二)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以“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及道德品质教育”五大体系的“微课”课例,形成五套“微课校本教材”,利用“微课”,展开学校德育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三)通过课题研究,把省精品课程《好习惯伴我成长》每课教育内容,制作成微课,使校本教材内容变得鲜活,学生容易接受,教师喜欢运用。

(四)通过课题研究,解决学校德育中众多不文明现象,通过微课正面引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五)通过课题研究,强化班主任研训,提高班主任的基本素养,达到人人会制作微课、利用微课的目标,并通过资源的共享,减轻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负担。

(六)通过课题研究,建立学校“微课资源库”,方便教师随时选材,随时教育。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德育微课”获取途径的研究

1.校本教材再开发。我们将重新审读校本教材《好习惯伴我成长》,把每课的漫画故事进

行重新改编,把虚拟的漫画人物换成本校的学生,让学生当演员,演出教育故事。这样离学生的距离更近,学生就更容易去接受。

2.根据教育实际需要,精心编排。我们课题组将根据教育内容需要,特意编排一些微课。我们认为学生是“动”的个体,成长过程中,有时候是非观念不强,随时会做些这样或那样危险的行为或不良举动,需要我们及时提醒,或作正面的引领。我们将通过教育实际,编排一些小短剧、小品,拍录成一堂微课,让学生明辨是非,健康成长。

3.即时性获取。课题前期,课题组老师已经作了一些尝试,拿着手机,逛逛校园,随时拍下学生校园生活的一些微镜头,作为微课教育题材;走在街头,走近社会,我们都可以获取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微视频,它也可以视作一种微课;家庭教育中,家长拍录孩子的一些正面反面现象,也可以作为微课题材;学生的一些慈孝事迹、实践活动都可以视为微课题材,即时性地获取。

4.网络资源整合。课题组成员在互联网上收集了一些公益广告、微电影、微视频等,把这些题材加以整合,就可以得到另一种意义非凡的微课题材。(二)“德育微课”呈现形式的研究

1.以“小影” 为技术支撑的图片视频整合式微课。我们发现,只要在手机中下载一个名为“小影”的客户端,就可以把手机拍录下的视频和图片进行剪辑和整合,形成一个完美的微课。且我们同时发现,“小影”操作非常简单、便利,只要手机中有题材,几分钟内就可以生成一个主题微课,而且形式十分有趣。

2.以“格式工厂”“绘声绘影”为技术支撑的“视频整合”式微课。课题组在网络上充分学习,找到能处理视频的两个软件,即“格式工厂”和“绘声绘影”。我们将通过这两个软件,把散乱的视频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短片。

3.以“PPT”录播技术为支撑的图片播放式微课。据了解,大部分教师对PPT制作比较熟悉,课题组将结合平时教学中常见的“PPT”技术,让老师们尝试用PPT进行微课制作,最后把整个PPT进行录播,也形成一个自动播放的完整视频,省去老师点击操作。

4.以“摄影拍摄”为技术支撑的录像课式微课。本校配备了先进的摄影器材,课题准备将其很好地利用。对于类似“微课班队课”的一些题材,我们可以专门录播,在全校进行播放。5.以“舞台演绎”为载体的灵动式微课。课题组成员将突破微课的传统观念,拟让微课变得更灵动,实践中,我们将把微课搬上舞台,台上演微课,台下受教育,让微课不仅是一种视频题材,更是一种小型的舞台教育课。

(三)“德育微课”实施途径的研究

我们将尝试把“德育微课”引用到学校的各个教育环节中,使其成为班主任乃至所有老师管理学生、教育学生的“锦囊妙计”。现预设从下面几个点先开展:

1.晨会教育。晨会只有10分钟时间,教师往往很难把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我们课题组将提供教师们晨会教育中的各个题材“微课”,让教师根据班级需要去进行选择,肯定让晨会变得短而有效。

2.班队课。课题组将突破传统的班队课形式,把安全、卫生、文明礼仪教育用“微课”形式进行播放。学生看完教育短片后,结合班级、对照自己议一议,谈一谈,不用教师多说,让他们自己反思中感悟。

3.《地方课程》教育课。《好习惯伴我成长》是学校教师倾力编写的一套很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教材,但很多教师都不懂怎样去用好这套教材,所以使用率不高。我们将把教材的每一课内容联合学生生活实际,制作成“微课”,即小短剧、小故事、小动画等视频教材。选用学生身边的题材故事,去教育学生,使学生感同身受中,明辨是非。

4.主题升旗。我们将把微课搬上舞台,丰富主题升旗,在全校集中这一难得的时机,通过“德育微课”对学生进行教育。

5.家校互动。课题组将充分利用微信平台,把一些需要家校合力教育的“微课”传到学校微信平台上,与家长共享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孩子良好品质的养成。我们也将让家长也拍录孩子在家、在社会上的出色道德表现,将微视频传送给老师,形成家校共育的大氛围。6.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课题组将抓住学生群体中许多个特殊的“微镜头”,如打人、自卑、多动等等小镜头,制作成特定的“微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拟把“微课”这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引入到心理咨询室,增强心理咨询实效性。

(四)“德育微课”效能的研究

“德育微课”虽然学校前期已经进行了一些“雏形”的研究,发现其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接下来,我们准备出台一系列的效能检验方案,让“德育微课”在实践中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效果。初步预设检验方式如下:

1.调查问卷。我们将对“家长、教师、学生及社会人士”进行“德育微课”效能分析调查问卷,掌握真实的反馈资料。

2.定期分析。课题团队将配备专门人员对教育成果进行观察和拍录,观察“微课”前和“微课”后学生的一些变化,几周或几个月后学生的变化等,以便即时对“微课”进行反馈与改良。

3.开展“德育微课”成果展。我们将通过学校的“七彩德育节”对“德育微课”成果作专

题展示。通过“微课化班队课”活动展示、“德育微课”讲座、“微课资源库”展示、“德育微课”化的主题升旗仪式展示、“德育微课”校本教材展示及学生的文明礼仪、风采风貌展示等,检验“德育微课”效能。

4.申请专利,申报省精品课程。我们将实践中不断创新、更进,把“德育微课”做真、做实,做好,推广到更多的学校进行效能检验。并预备申请专利,继《好习惯伴我成长》之后,申报省精品课程。

(五)“德育微课”教材编写的研究

在对教材编写上,课题组打算突破传统,以“光盘”为教材主体,微教案、教育实录为附件,编一套实用性更强的校本教材。

1.“德育微课”光盘。我们将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对所有微课进行整合分类,刻录程以“文明礼仪教育篇、安全教育篇、卫生教育篇、学习习惯教育篇、道德品质教育篇”等若干个主题光盘,形成一整套德育题材。

2.“德育微课”微教案。我们拟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微课教育实践,选出优秀教案,编辑成册,成为光盘配套素材。

3.“德育微课”教学实录。我们将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把部分优秀教师的“微课”教育过程拍录下来,附于光盘中,提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理论梳理阶段(2015年3月——2015年10月)1.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明确各研究内容的负责人。2.用文献研究方法,查阅相关资料,并制定具体申报方案。

3.申报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方案试点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7月)

进一步细化课题研究方案,进一步明确研究分工;开展课题组大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实施的基本步骤,同时,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学习和分工,敲定课题实施的方案。具体工作: 1.确立以“文明礼仪、安全、卫生、学习习惯、道德品质”等五个内容为研究主题的微课程研究方向。

2.从“更贴近学生实际”出发,研讨微课程的几种最佳呈现方式。

3.制定课题具体实施方案,成立课题核心团队,并成立若干个子分队,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

4.开展全校性动员大会,把课题研究提高到“人人知晓,更多参与”的高度,以便让课题更便利地开展。

5.定期开展展示、交流与反馈活动,及时扬长避短,积累优秀微课资源。

6.中期汇报: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请专家论证、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

第三阶段:课题方案全面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4年12月)

1.课题组核心研究人员根据前一阶段试点实施的情况,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完善。2.扩大研究范围,提出全员研究,对研究人员提出要求和任务。

3.以研究困惑与成功为指向,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交流研讨活动,形成常规化的课题学习交流制度。4.举办“德育微课”教育论坛。

5.总结“德育微课”的显现形式、获取途径、实施途径及效能等研究与实践情况。第四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7年1月——2017年2月)1.开展“德育微课”成果展示活动;

2.课题组成员撰写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整理并分析研究成果及相应资料,反思课题研究的发展现状;

4.总结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反思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失成败,做好结题工作。5.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6.请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六、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情境德育背景下小学“德育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2.“德育微课”教育光盘

3.相关论文《情境德育背景下小学“德育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等 4.“德育微课”微课案及教育实录 5.相关的活动案例与活动素材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

1.仙居一小是百年老校,是仙居龙头学校,德育工作非常扎实有特色。学校有60多个班级,学生数3000多人。学校设施齐全,教学设备先进,并拥有一批参与共同研究的“德育心育青研社”成员,保证课题顺利开展。

2.课题负责人吴建明是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台州市名师,县“十佳校长”。分管德育二十多年,承担了多项课题研究,并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多篇德育论文。

3.课题组在前期的研究中积累不少实践经验,为本课题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4.课题组其他成员为各年级组德育组长及校骨干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拥有课题研究经历,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5.本项课题将作为学校的重点课题,将课题研究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聘请市、县教科所的专家为本项课题的顾问。

主要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M].电化教育研究,2011 [2]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吴秉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 [3]陈传锋.微课教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孟宪凯.微课教学基本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胡铁生 黄明燕.我国微课发展三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 [6]杨辉.小议微课[J].时代教育,2013

下载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微课的开发和实践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微课的开发和实践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德育管理探讨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形中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管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挑战。德育管理一直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中小......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小结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小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我校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我校网络环境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也拉开了帷幕,网络应用于教育领......

    网络环境下问题解决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网络环境下问题解决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信息数学] 时间:2004/05/16 12:42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为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问题解决学习模式(P......

    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安全策略的研究(最终定稿)

    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安全策略的研究[摘要]计算机仿真是指通过实验模型去研究一个已经存在的或者正在设计的系统的过程。仿真实验不仅是对实验原型的再现,而且是按照实验的侧......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与网络研究探析

    2010年度萧山区共青团调研论文评比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与网络研究探析 水务集团(工)委:来雍敦 2010-7-13 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 引发了......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管理方法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管理方法研究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广泛的应用,网络舆论信息的产生体量、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要求舆情管......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

    网络环境下地理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应用探讨

    网络环境下地理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应用探讨 张琳 摘要:随着我国网络技术发展,教育领域呈现新的发展趋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此种时代背景产生,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