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确定环境论文:不确定环境下供应链多时段生产计划问题研究
不确定环境论文:不确定环境下供应链多时段生产计划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全球化的日趋形成,企业问的竞争已发展成为企业供应链间的竞争。企业处于动态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多种不确定经济因素对于企业供应链的构建和运作影响极大。研究不确定环境下,尤其是不确定需求下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决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为此,本文对不确定需求下供应链多时段生产计划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供应链模型中考虑了不确定性因素,算法设计中考虑将随机模拟技术同优化技术相结合。首先,论文考虑多时段内用户需求不确定时,核心企业供应链多时段的采购计划问题,建立了期望值模型,采用随机模拟技术和粒子群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根据各时段不同客户需求满意度和供应商供应能力以及原材料价格决定原材料采购量,实现几个时段内供应链采购计划的整体优化。其次,论文考虑多时段内用户需求不确定时,核心企业供应链多时段的生产采购集成计划问题,根据各时段用户需求决定产品生产量,然后,再根据不同时段核心企业产品的生产量,考虑供应商供应原材料价格不确定的情况,制定多时段的原材料采购计划来使生产计划顺利进行,实现几个时段内供应链生产采购集成计划的整体优化。建立了期望值模型,采用随机模拟技术分别和粒子群以及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本文还讨论了两种算法的编码方式、初始种群的产生、适应度函数的设计、约束条件的处理问题。通过算例结果的分析,不仅说明求解算法的有效性,也说明了运用考虑不确定性的随机规划模型制定供应链战术的多时段生产以及采购计划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
【英文摘要】With the incremental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market globalization, the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depends mostly on their supply chains.Enterprise is in dynamic economy environment, so various uncertain factors will affect the supply chain structure and corresponding operations.Research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der uncertainty environment has both academic and practical values.Therefore, in this paper, multi-time period production plan of supply chain under uncertainty is studied.Considering the uncertainty of supply chain model, the algorithm will consider the design of stochastic simulation technologies with a combination of optimization techniques.Firstly, considering the multi-time period kernel enterprise procurement plan of supply chain under uncertain user need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stochastic programming expectation model, and uses stochastic simulation techniques combining with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pproach to solve the model.According to customer needs and satisfaction as well as raw materials prices of supplier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 quantity of raw materials
purchased are determined to achieving the minimal cost of overall supply chain.Secondly, considering the multi-time period kernel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procurement plan of supply chain under uncertain user needs, according to customer need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product output are determined, then according to the kernel enterprises product output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considering the uncertain raw materials prices of suppliers, quantity of raw materials purchased are determined to guarantee the production plan, achieving the overall supply chain production and procurement plan optimization of multi time periods.This paper establishes stochastic programming expectation model, and uses stochastic simulation techniques combining with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nd genetic algorithm approach to solve the model.The paper also discussed the method of coding, the design of fitness function, initialization of population and treatment of constraints.Trough analysis of the result of an example, not only the validity of the algorithm is shown, but also an effective use of resources is shown by developing multi-time period production and procurement plan of supply chain considering stochastic model under uncertain demand.【关键词】不确定环境 供应链 多时段生产计划 粒子群算法 遗
传算法
【英文关键词】uncertainty supply chain multi-time period production plann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s(PSO)gene algorithms(GA)【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
: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目录】不确定环境下供应链多时段生产计划问题研究5-6Abstract6-7
第1章 绪论10-20
摘要
1.1 研究背景10-11确定性问题12优化14
1.2 供应链管理11-141.2.2 供应链建模
12-1414-17
1.2.1 供应链中不
1.2.3 供应链1.4 论文思路1.4.2 论文1.3 供应链计划研究综述及结构安排17-20结构安排17-2020-30
1.4.1 论文基本思路17
第2章 供应链不确定性分析和处理方法
2.2 不确2.1 供应链中不确定性的来源20-21定性的应对策略21-2321-2223-24
2.2.1 几种不确定性的研究方法
2.3 随机模拟
2.5 2.2.2 不确定规划理论22-232.4 应用遗传算法求解随机规划问题24-26应用粒子群算法求解随机规划问题26-30层多时段采购计划问题研究30-44题的描述30解方法32
第3章 供应链战术
3.2 问
3.1 引言30
3.3 模型的建立30-323.5 算法设计32-35
3.4 满意度约束求3.5.1 编码设计
33-34计343.5.2 初始种群的产生343.5.3 适应度函数设
3.6 算例计3.5.4 可行性检验和约束处理34-35算和结果分析35-44成计划问题研究44-6044-45法4848计49法49-5050-5151-52
第4章 供应链战术层多时段生产采购集4.1 引言44
4.2 问题描述4.3 模型的建立45-484.5 算法设计48-49
4.4 满意度约束求解方4.5.1 编码设计
4.5.3 适应度函数设
4.6 粒子群算4.5.2 初始种群的产生48-494.5.4 可行性检验和约束处理494.7 遗传算法50-524.7.2 交叉算子514.8 算例计算和结果分析
4.7.1 选择算子4.7.3 变异算子52-60
第5章 工作总5.2 展望
硕士期间发结与展望60-6260-62
5.1 工作总结60参考文献62-66致谢66-68表论文68
第二篇:论不确定环境下的营销规划管理论文
不确定环境下的战略性
规划使实施战略的所有步骤统一于一体,战略性规划制定改变竞争关系步骤的顺序和时间。战略与战略性规划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事物。战略的内容和逻辑性可能卓越超众,而规划的顺序和时间却可能明显不适合。规划也可能是对一项毫无价值的战略的高度赞誉。将战略与规划合二为一,战略性规划涉及的是某一组织与其环境的关系。从概念上讲,组织监测环境,将环境相关的变化影响融于企业决策制定过程,规划新的战略。在诸如包括世界范围低增长、加剧的全球性竞争、技术变化导致的经营陈旧化、摆脱政府控制、信息量爆炸、迅速的原材料价格变化、无秩序的金融市场、宏观经济和社会政治体制的关键性改变等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变化的结果使不稳定性和流动性成为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
今天,所有行业类别都存在着许许多多战略性的选择。企业持续不断地创造产品生产的新方法,并将它们推向市场。悠然自得的安居地位在一个行业继另一个行业地消失(如银行、电子通讯、航空、汽车),市场的进入壁垒愈来愈难维持。市场敞开,新的竞争对手又从四面八方纷纷涌人。要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稳固的繁荣昌盛的地位,企业就必须具有全新的战略性规划概念。第一,最高管理者必须明确自己在战略性规划中的作用,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决定事物发展已成为必然,而不是仅听一听对事物如何发展的分析;第二,战略性规划一定要作为一种创意实践,而不是一项预测任务;第三,假定未来与过去差异不大,由于对变化的第一认知,战略性规划过程和方法将会被人们对这一变化的固有认知观念所替代,并将这一变化转变为竞争优势;第四,规划者的作用必须从渐进主义传播者的立场转变到行动的改革者立场上来;第五,战略性规划必须回归于管理责任的核心主线。
不确定环境的分析
角度可以借用环境考察的流程,根据每一个企业的实际来重点判断目前所面临不确定环境的具体阶段。
在第一阶段,原始阶段,环境因素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和随机的,除了接受由于其出现而造成的每一个影响以外,不可能做任何事情来改变它。管理者可以得到战略性和非战略性信息,不用费力区分它们。区分战略性信息和与战略决策无关的信息没有多大意义。事实上,考察环境不用管理者进行任何努力就可以做到。
第二阶段,专业阶段,该阶段是第一阶段的提升,管理者在此阶段确定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领域,然而并没有正式的考察系统,也没有用于考察环境的方法。此外,管理者对有关特定领域的信息非常敏感,但这并不意味着该信息一定与战略规划有关。
第三阶段,反应阶段,环境考察开始被看成是重要的工作,并且所做的努力是为了监控环境来寻找不同领域的信息。换言之,管理者充分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意义并且开始牛刀小试,但是方式并不确定,也没有系统性。环境中的每个因素看起来都很重要,并且公司到处充斥着信息。某些已考察的信息可能从来没有被认真审阅,只有一些信息经过分析、理解和存储。每当业界领先的企业为了响应环境的改变而以特定的方式采取战略行动时,处于第三阶段的公司迅速做出反应,紧跟领导者的步伐。例如,如果软饮料使用软包装看起来不太合适,那么处于第三阶段公司在问题还处于萌芽时期就已意识到,但却犹豫发挥战略性领先作用。如果业界领先的公司决定试验性地使用纸包装,那么第三阶段的公司将迅速做出良好反应。换言之,处于第三阶段的公司理解这些未来将会产生的问题和机会,但是其管理者不愿意首先采取行动,以避免问题或者投资于这些机会。处于第三阶段的公司期待业界领先的竞争对手来开拓道路。
第四阶段,前设阶段,企业对环境考察充满热情,进行了系统化的努力。认真的环境考察主要集中于被认为是关键的特殊领域。花费一定的时间建立正确的方法论,分发已经获得的信息并且将其应用于战略中。第四阶段环境考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宏观和微观考察之间的区别。“微观考察”指考察整个企业,在企业层面上进行。“宏观考察”一般在产品/市场或者战略性业务单位层面上进行。创建企业范围的考察系统确保宏观和微观考察能相辅相成。系统设计用来让不同宏观考察工作之间进行交流,避免重复工作,避免获得重复信息。
战略性营销规划的具体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性观点,可以从5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追求企业的竞争优势,将变化认定为机遇,以人为本进行管理,形成战略性管理的组织,重点突出和灵活的管理,适应所有职能部门的管理。全面考虑这些因素使战略性规划更具实质意义和实际意义。
(1)追求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为关心的是以利润最大化方式提供服务或产品。获得利润最大化的关键是在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最佳经营业绩的基础上获得可持续性竞争优势。最佳经营业绩至少在三个方面优于竞争对手。第一,公司必须确定无疑地设计产品/市场,这是建立在市场的实际和对优势与劣势的透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第二,公司必须拟定制胜的商业运营体系或架构,以保证公司在创造、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表现方面绝对超过竞争对手;第三,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整个运营体系方面有出色的表现,不但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而且处理好关键性的外部关系,如供应商、消费者和竞争对手。
(2)将变化认定为机遇。组织机构内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文化,即管理者将变化认定为一个机遇,并使其经营系统不断地适应正在呈现的新形势。换句话说,变化不应被认定为问题,而应是机遇的源泉,可以为创造性和革新提供潜力。
(3)以人为本进行管理。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组织的前景目标,包括:①组织朝什么方向发展,同样是建立在组织优势与劣势的清楚研究与认知的基础上;②应该参与什么样的竞争市场;③如何竞争;④所需的关键行动方案。下一个任务就是将前景目标转变为现实,即开发组织的能力、迅速变革、克服障碍和决定环境。一个企业的前景的确立与实现,最重要的就是有效聘任制度、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部署。
(4)建设战略性管理的组织。管理者应致力于开拓未来时代所需的创新的自我更新型组织。组织的转变依赖于诸多因素,如结构、战略、系统、风格、技能、员工和价值共享。对这些因素采取以向外拓展为中心和前瞻战略进行构思设计的组织,比那些内部发展占主流和强调历史因素的组织有更大的机会自我更新。
(5)在规划过程中突出重点并灵活管理。面临不确定的环境变动,必须以与过去截然不同的观点看待战略性规划。一项每年更新的五年计划应由正在形成的对组织选定的前进方向的担忧取而代之。许多学者都将这一正在形成的对公司发展方向的担忧看做是战略性思维,即公司必须做到哪些才能够成为智能型、目标性强、思维足够敏捷,才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保持繁荣。重点突出就是判断,并建立公司最佳表现领域。它要求确定不断发展变化的客户需求,之后开发关键技能,通常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ies),保证公司每一位员工都理解这些核心能力。灵活性意味着勾勒出粗略的未来发展景象(如一系列可能性),随时做好准备,一旦这些可能性出现,立刻抓住机遇。
第三篇:转变 融合 创新 不确定环境下的风险管理--姜洋发言
转变 • 融合 • 创新——不确定环境下的风险管理
姜洋:尊敬的陈应春副市长、尊敬的周正庆、周道炯先生,尊敬的各位来宾、先生们、女士们,早上好!很高兴参加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首先,我谨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来自海内外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期货市场改革发展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今年以来,面对美欧债务危机持续深化,全球通胀加大,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等复杂多变的新市场环境,中国证监会坚决贯彻国务院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的战略方针,积极稳妥有序的推进业务创新,积极加强市场监管,树立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由量的提升向质的发展转变。
今年国内三家国内交易所分别成功上市了铅、焦炭和甲醇期货,目前期货品种已经达到27个,商品期货品种体系进一步完善,顺利推出了期货公司投资咨询业务。核准了46家期货公司的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去年底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展铜铝期货的保税交割试点以来,各项工作顺利,今年7月完成了第一次实物交割。
二是坚持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为底线,确保市场平稳运行。针对今年以来期货市场运行波动较大的特点,中国证监会将风险防范和市场维稳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对市场的动态监测和预研预判,指导期货交易所及时采取压力测试,调整保证金与严格投机持仓限制等综合风险防控措施,市场运行总体实现了平稳、有序。
三是完善了市场监管的制度机制,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强化市场监察,加大违法违规的限制,最近一年证监会对700起行为采取日常措施,坚持公开透明,推行期货公司阳光透明的理念,为落实开户实名制和统一开户的要求启动了期货市场账户规范工作。目前正平稳有序推进,修订完善期货公司分类监管制度,制定并颁布了期货营业部管理规定,积极推进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修订和立法研究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强化合约规则的导向作用和期货公司的中介职能定位,有针对性完善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产业发展。期货市场在稳健经营,促进产业政策和坚持管理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稳步,大宗商品金融属性日益增强,价格波动、国际监管改革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实现稳定发展,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对风险管理提出了迫切要求。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夯实基础、培育机制、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主线,深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体制机制,提高市场效率和透明度,推进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服务资本市场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全局。
一是要贴近实体经济,提升期货市场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期货市场与监管部门、自律组织与中介机构要深入基层,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掌握实际情况,做更加精细的工作。要把满足实体经济需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考虑因素。这也是期货市场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市场发展要植根于实体经济,新产品合约规则修改,监管政策都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国民经济为目标。期货交易所、期货业协会要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期货公司要主动上门服务,做好期货市场与实体产业的桥梁与纽带。
二是要稳妥有序推进市场创新和对外开放。要坚持积极、审慎的原则推进期货市场创新,发展的速度、创新的步伐与监管的能力、风险控制水平相适应,积极研究和稳步推进商品金融期货、期权产品创新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稳步推进期货公司业务创新,引导差异化发展,推动期货公司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途径做优做强,鼓励和培育机构投资者发展,优化投资者结构,积极研究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总体原则和基本思路,逐步扩大期货行业对外开放的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需要。
三是要适应期货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把安全、稳定运行放在突出位置。要高度警惕市场运行中潜在的各种风险及各类参与主体的苗头性、隐患性风险。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风险预警监测监控和防范化解机制,健全监管政策和制度规则,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四是要完善行政监管和自律管理的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市场的公信力。坚持把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防范和化解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以及促进市场功能的发挥作为期货市场监管的目标。推行程序化监管,进一步完善一线监管的机制,充分发挥期货交易所、期货业协会等自律组织的作用。强化期货公司自我合规管理的要求,加强监管的透明度建设,严格依法行政、规范监管流程,推进信息公开,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即使发现、即使制止、即使查处,维护“三公”的市场秩序。
五是要加强研究人才培养与投资者教育工作,优化市场发展软环境。要积极支持期货交易所、期货业协会、期货公司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期货市场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推进衍生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把规则讲透,把风险讲够的原则,加强对期货市场各类产品的风险提示和归类,研究建立与之匹配的投资者适当制度,引导投资者审慎评估、理性参与,确保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深入开展舆论宣传和投资者教育工作,积极培育市场诚信文化和风险管理文化。
中国国际期货大会自2005年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成为推进国内外交流的平台,希望各界开展合作,欢迎海内外业界精英对中国期货业发展建言献策,我们愿意与各方一道对推进衍生品市场的各种挑战,促进期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第四篇: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配送问题研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配送问题研究
2011-03-15 来源:中国市场 作者:
标签: 电子商务 企业物流配送 问题研究 物流模式 第三方物流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问题的解决策略。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问题的解决策略。
1基于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发展现状分析
1.1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问题
在电子工具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下,信息流、商流、资金流通过点击鼠标瞬间就可完成,而对于物流,只有少数商品和服务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进行配送,如电子出版物、软件等,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物流过程必须通过物理活动才能完成。而没有一个高效率的企业或社会物流配送系统对商品的转移提供低成本、适时、适量的转移服务,成了物流配送的最大问题,而且配送成本过高、速度过慢是参与电子商务的买方最为不满的问题。
1.2电子商务中物流瓶颈问题的解决途径
解决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提高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服务质量,最终促使电子商务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必然有一段持久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物流模式,在积极推进第三方物流的同时,灵活运用自营物流、物流联盟模式或者多种模式共同发展,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2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企业物流模式
2.1企业自营物流模式
企业自营物流就是企业自身经营物流业务,建设全资或控股物流子公司,完成企业物流配送业务。由企业直接支配物流资产能保证供货的准确和及时,保证对顾客服务的质量,维护了企业和顾客的长期关系。特别是在本城市内的配送上,网站组织自己的配送队伍可以减少向其他配送公司下达配送要求的手续。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必要、有能力自己组织商品配送。对于已开展普通商务的公司,可以建立基于Internet的电子销售商务系统,同时可以利用原有的物资资源承担电子商务的物流业务,建立整个销售区域的物流配送网。这样相对于企业使用全新的系统,大大降低了成本。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大、资金雄厚、货物配送量巨大的企业来说,投入资金建立自己的配送系统,掌握物流配送的主动权,是一种战略选择。
2.2第三方物流模式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供需双方以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它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将企业一定期限内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来完成。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
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重要形式,是物流社会化、合理化的有效途径。
(1)电子商务下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对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企业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进行重点研究,努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其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利用规模经营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的利用率,节省费用,使企业能从分离费用结构中获益,节省费用;再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借助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实时运送手段,能为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降低库存成本,改善企业的现金流量,实现成本优势;最后,能够提升企业形象。不同的物流消费者存在不同的物流服务要求,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物流消费者在企业形象、业务流程、产品特征、顾客需求特征、竞争需要等方面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物流公司为客户提供针对性强的个性化物流服务和增值服务。
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与企业,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战略伙伴,他们为顾客着想,通过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使顾客的供应链完全透明化,顾客可通过Internet随时了解供应链的情况;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是物流专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他们利用完备的设施和训练有素的员工,对整个供应链实现完全地控制,减少物流的复杂性,通过遍布全球的运送网络和服务提供者(分承包方)大大缩短了交货期,实现规模经济所带来的高效率。通过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物流需求,提高了企业为顾客服务的水平,使得企业形象得到提升。
(2)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作为物流业的新兴领域,第三方物流是一个只有十几年历史的行业,但其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在国外的物流市场上已经占据了相当可观的比例。美国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58%,欧洲约为76%,而社会化配送发展得最好的日本,第三方物流业占整个物流市场的份额已高达80%。在我国的企业中,将一部分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去完成的情况比较普遍。但是,对外委托的范围还相当窄,只是局限在一部分作业活动上。以汽车为货运手段的中短距离运输、保管、配送等物流活动领域,仍然以自营物流为主。
这一方面反映出企业物流水平还比较落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物流业还不具备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物流服务的能力,与电子商务下企业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我国传统的物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往往局限于仓库存货代理、运输代理、托运代办、通关代理等局部业务,而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代理则是全部物流活动系统的全程代理。专业人士普遍认为,第三方物流通过其掌握的物流系统开发设计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企业间物流网络的组织者,完成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所无法实现的工作,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削减成本,并显著减少劳动力。有迹象表明,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利用率会越来越高,范围也将越来越广。据中国仓储协会1999年年初对全国45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45%的企业将在未来两年内选择新的物流商,其中75%的企业将选择新型的物流企业,而不是原来的仓储运输企业,并且60%的企业将把所有的综合物流业务外包给新型的物流企业。由此可见,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市场需求巨大。
中国仓储协会秘书长沈绍基认为,中国的物流市场需求有多大,不取决于工商企业本身,而取决于第三方物流商的专业水平、提供能力及其运作质量。可以说,第三方物流商的服务能力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广阔的物流市场为发展第三方物流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中,会极大地
促进物流事业的发展。但是,作为从事第三方物流事业的企业,要站在货主企业的角度提供有利于物流合理化的服务,必须熟悉货主企业物流活动的发展规律,具有从物流计划、系统设计、物流管理到实施的一整套物流服务能力。
显然,这与只是受货主委托从事简单的运输、保管作业或管理活动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国的传统物流企业必须突破现有的经营模式,从人才入手掌握从事第三方物流事业的技术、活动方法,并建立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组织,以此促进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是促进企业物流合理化、效率化,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模式。根据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数量多,但个体规模较小、综合服务能力偏低、服务质量满足不了需求,物流网络资源丰富,但利用和管理水平低,缺乏有效的物流管理者等实际情况,物流企业可以采取横向整合、委托代理的形式,壮大企业规模,优化物流系统,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我们将这种方式概括为以综合物流代理为主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鉴于国内物流业在第三方物流上存在着很大的空白,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景气的现状,为这种物流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低成本、高扩张的坚实基础。大力推广和发展综合物流代理运作模式正逢其时。国内的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如中国储运公司、天地快运、大通、中远集团等,在近年来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综合物流代理运作模式的探索实践。我国物流业正在蓬勃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物流一体化正在引起我国物流界和理论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模式,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2.3物流一体化
物流一体化是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由生产企业经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它是在第三方物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物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物流企业通过与生产企业建立广泛的代理或买断关系,与销售企业形成较为稳定的契约关系,从而将生产企业的商品或信息进行统一处理后,按部门订单要求配送到店铺。这种模式还表现为用户之间广泛交流供应信息,从而起到调剂余缺、合理利用、共享资源的作用。在电子商务时代,这是一种比较完整意义上的物流配送模式,国内海尔集团的物流配送模式基本上达到了物流一体化的标准。
2.4物流联盟模式
物流联盟(LogisticsAlliance)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组织为实现特定的物流目标而采取的长期联合与合作,其目的是实现联盟参与方的“共赢”。物流联盟具有相互依赖、核心专业化及强调合作的特点,是一种介于自营和外包之间的物流模式,可以降低前两种模式的风险。物流联盟是为了达到比单独从事物流活动更好的效果而使企业间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企业之间不完全采取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不完全采取导致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只是在物流方面通过契约形式形成优势互补、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中间组织。联盟是动态的,只要合同结束,双方又变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单独个体。
3结论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我国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物流模式,我国应在积极推进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同时,灵活运用自营物流、物流联盟或者多种模式共同发展,充分利用物流服务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一体化的特点,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第五篇: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问题研究(最终版)
摘要:电子商务的出现,对适用于传统贸易方式的现行税制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这不仅仅表现为电子商务税收的征管极难操作,还表现为其税收管辖权难以确定。世界各国对于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也各持己见,看法不一。本论文认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当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税。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管辖;对策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商业交易的新特点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业交易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以电子方式处理交易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使得整个商业运作过程实现了无纸化、直接化。相对于传统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商业交易有许多与现行税收体制无法适用的新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的无地域限制性使得电子商务的交易具有无国界、无地域性。由于互联网是开放的,人们在传统贸易中刻意追求的国界概念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将变得毫无意义,国内贸易和跨国贸易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很多跨国交易尤其是数字化产品甚至可以不经过海关检查而自由进行。因而网上贸易突破了地域限制,为纳税主体的判定增加了难度。
2、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交易各方具有隐匿性。由于缺少对互联网使用者的有效控制,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的双方,可以隐匿姓名、隐匿居住地。税务征管部门是通过常设机构来确定企业经营所得的来源地,并据以征收税款的。但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企业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部电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经营地点,因而对交易者的地点也难于确定,这给税务征管部门对企业常设机构的判定带来困难。
3、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电子商务中的交易场所可以是一个虚拟市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交易场所是一个没有传统市场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场所。在这样的市场中,传统概念中的商场、店面、销售人员都可以是虚拟的,就连商品交易的手续,比如合同、单证甚至资金等,都以虚拟方式出现。这种交易的虚拟性将直接导致税收征管的稽查审计困难。
4、由于互联网的数字化信息传输的特点,电子商务中的交易信息是以数字化方式传输的。在传输时除非将信息下载,并进行转换,否则很难了解所传输的信息内容。电子支付体系的采用,使货币、账簿也电子化、无形化,加大了对交易内容和交易性质辨别的难度。通过交易信息的数字化传输,在实现网上支付和网络下载产品后,是否有足够的依据收到应收的税,是否也可以结合资金流来追溯商务交易过程。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务交易过程的可追溯性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5、由于互联网安全性的需要,电子商务交易过程都采用了数据信息加密措施。数据信息加密技术在维护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同时,也成为企业偷漏税行为的天然屏障,使得税务征管部门很难获得企业交易状况的有关资料。纳税人可以使用加密、授权等多种保护方式掩藏交易信息,为税收征管加大了难度。
二、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冲击
目前,互联网用户已遍及全球,电子商务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整个世界蔓延。应该说,电子商务跨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大大促进了商务交易的发展,但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税收难题。就其内在形式来看,离线交易由于货物和劳务仍然以传统方式提供,交易的实物流程并未消失,按现行税制对其征税并无多大障碍。而在线交易中实物流程已经完全消失,对现行税制的冲击就在所难免了。总体看来,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极难操作
1.交易行为难以认定,企业逃税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税款流失风险加大。现行税制对传统商务交易之所以适用,是因为在传统方式下,所有的交易行为都会保留下相关的实物型商业凭证或单据,如销售凭证等。即使没有商业凭证,税务机关也可通过银行账户等的变动检查其收支状况,以确定计税依据。电子商务,尤其是在线交易则不一样。
以在线交易为典型代表的电子商务本身的记录是虚拟性的。这些记录即便被保留下来,其在计算机上的恶意修改也可以不留下任何痕迹。更重要的是,网络是一个极度开放的空间,企业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易地改变站点,因而任何一个企业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部电话,就可以匿名进行商务洽谈和交易。同时,网上电子支付、计算机加密系统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电子商务的隐蔽性特征,使得税务机关无法真正有效监控纳税对象的交易行为,从而也就无法防止企业逃税。另外,网上交易的匿名进行,还有利于企业在关联交易中制定适宜价格来逃避税收,因为人们还无法确定其交易对象是关联企业。
2.征税对象的类型难以划分,差别税收政策无法实施。在现行税制中,各个国家在征收流转税的时候,都对有形商品销售、应税劳务提供、特许权转让等作了明确的划分,并实施不同的税收政策。但这种差别税收政策在电子商务中却无法实施。如果说在离线交易中,由于交易标的以传统方式提供,实物流程仍然存在,征税对象能够区分,差别征税还可以顺利进行。那么在在线交易中,情形则彻底不同了。在线交易是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某些有形商品的销售,如图书、报纸、音像制品等直接转化为数字化形式提供,购买者只需在互联网上购买这些数字化商品,便可以通过浏览或下载来达到使用的目的。在这种交易中,实物流程已经被完全抛却,传统的以标的实物形式来区分征税对象的有关税法规定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人们(当然包括税务机关)很难有任何令人信服的理由来判定本交易收入是销售所得、劳务所得还是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另外,数字化信息易于传递、复制、修改和变更也使得电子商务所得性质的划分变得更为复杂。既然征税对象的类型难以划分,差别征税自然也就无法实施。
[1][2]下一页
(二)电子商务的税收管辖难以确定从各国税法来看,其税收管辖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属人原则。即实行居民税收管辖权,凡本国居民从事的应税交易,本国均进行征税;二是属地原则。即实行地域税收管辖权,凡应税交易发生在本国地域范围之内,则进行征税;三是属人原则与属地原则合并实行。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比较多,故较坚持居民税收管辖权,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倾向于坚持地域税收管辖权。但是,当电子商务出现之后,“属人”或“属地”这两个税收管辖的连结因素都被割断了,使得税收管辖权难以确定。
三、电子商务中税收征管对策
1.关于纳税主体的身份判定
首先,针对电子商务网上经营的特点,必须对其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制度和备案制度,要求所有从事电子商务的纳税人在办理上网手续后,必须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相应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取得专门的税务登记号,作为其身份的识别代码,并将该号码显示在纳税人所经营的网站首页的显著位置。网站的访问者可以凭此查定网站的合法性后再进行交易,也便于税务机关掌握网上交易的情况。纳税人必须将网站、网址、网上商品种类、品名以及用于交易结算方法、网络银行账户等向当地税务机关登记,税务机关也应建立专门的有关企业电子商务状况的资源信息库,明确规定所有上网的纳税人在有效期限内将上网有关的资料报送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备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填报的资料要进行严格审核并承担相应的保密责任。
第二,要求企业在交易活动中使用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的验证机构(CA),如网络认证中心提供的数字证书,认证书中包含了交易主体的有关身份信息。所有参加电子商务活动的主体,必须获得它颁发的电子证书(数字证书),确定其电子商务服务器的合法性,相当于在网上领取营业执照。这种类似机构可以协助税务机关识别网上纳税人的身份。
第三,加强商业用Ip号码分配和转让的管理。如果有相关主体(如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的配合,Ip号码用于确定网上计算机的位置、所有者身份、姓名、地址是可行的。为此建议:(1)对商业用途的Ip号码的分配、转让进行严格的公开登记,登记内容包括企业名称、地址、登记号等;(2)对商业网站和运营、驻留网站的组织实行许可证制度,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2.推行电子商务业务单独核算和网络申报制度
税务部门应编制出专用的电子商务电子申报表和申报软件。申报软件程序在纳税人填写完申报表之后,能自动先对申报表的数据进行逻辑审核,把好防止纳税人虚假申报的第一道关。纳税人通过电子申报表,按纳税申报期以电子邮件或其他数据传输形式将申报资料直接提供给主管税务机关。
3.建立网上数字化发票的自动开具认证和稽核系统
以配合纳税人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交易信息载体的电子一体化。在电子商务交易完成并支付时,该系统应能自动开出数字化发票作为支付系统代征代扣税款的依据,并具有未经授权无法修改的功能。数字化增值税发票只有在经过该系统认证稽核并实施数字签名后才予以抵扣。
4.加强企业财务软件的税务认证及税务审计
对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税务机关必须对其实行严格的财务软件备案制度。应该要求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必须同时具备纳税核算功能,并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财务软件的名称、版本号、超级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才能使用,从而为税务机关的税务检查留下审计线索。
5.完善金融及商贸立法,监管支付系统
电子商务一般采取三种支付方式:信用卡支付、客户账户支付和电子货币支付。针对这三种支付方式,可以分别采取三种方法征税。在信用卡支付体系中,由颁发信用卡的机构负责从所收佣金中扣缴税款;在客户账户支付体系中,由客户在直接划款给售货方的同时扣缴税款;在电子货币支付体系中,由银行负责转账,并在发行或兑现电子货币时扣缴税款。这里要采用法律的形式规定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的责任。银行(金融机构)应严格按规定税率扣缴税款,并及时将企业设立的网上银行账户的交易情况、扣缴税款情况等有关信息传递给税务部门,切实承担起配合税务部门征税的责任。税务部门可以给予银行一定比率的税款回扣,作为其代扣代缴税款的报酬。同时,为了协调区域间税收利益的分配,公平税负、合理负担,在消费地已扣缴的税款作为纳税人预缴的税金,在申报纳税时结算清缴,多退少补。
电子商务是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任何传统商务活动的新兴的商务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给税收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挑战,建立健全完善的电子商务税务征管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济生,殷德生:国际税收理论与实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李雪若: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难题[J].中国税务,2000,(7).[3]张良胤:关于我国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的探讨[J].商贸经济,2001,(8).[4]江经杰,刘洪林:面对电子商务的税务稽查[J].税务研究,2000,(6).[5]杨坚争:电子商务交易合同的法律问题[J].网络与商务,1999(10).[6]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7]朱福建,屠海群:论电子商务中税收征管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1(3).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