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摘 要〕依据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的特点,提出了由移动性、可靠性、响应性、安全性、情感投入和补偿性等6个维度构成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这些维度及其所包含的因素进行了系统论证。在此基础上依据层次分析法的步骤通过构建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比例检验,计算指标权重和建立目标评价公式等最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结果对移动商家提高服务质量和实际服务质量评价均有积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移动商务;虚拟产品;服务质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2.012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2-0063-07
〔Abstrac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rtual product service under the mobile commerce environment,the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virtual product service under the mobile business environment with six dimensions(mobility,reliability,responsiveness,security,emotional engagement and compensatory)was put forward;the systemic argumentation had been given to these dimensions and its containing factors in the system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xpert consultation.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teps by building judgment matrix,consistency ratio inspection,calculating the index weight and establishing the target evaluation formula,finally a complet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virtual product service under the mobile business environment was built.The research results had positive theoretical reference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the actual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for the mobile business.〔Key words〕mobile commerce;virtual product;service quality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手持式移动设备及其相关应用越来越普及,传统电子商务开始向移动商务转型。传统电子商务中实体产品占据市场主导,而移动商务所独有的无处不在性和定位化等特点,使得移动商务中虚拟产品与服务的类型和数量在不断地扩展[1]。虚拟产品指的是通过Internet以数字文件形式提供的各类商品、在线体验或服务等,如基于定位的推荐服务、手机铃声、移动阅读、电子书、移动电视、话费充值、游戏点券、网络黄金和虚拟货币等。虚拟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和体验已成为年轻群体的一种消费时尚。随着虚拟产品用户群体的不断壮大,用户对移动商务中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越来越关注,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对影响移动商务中虚拟产品服务质量因素的分析,了解用户对虚拟产品服务质量的感知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进而构建科学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在帮助商家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对于促进移动商务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移动商务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商务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和不同情境下移动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等两个方面。在顾客满意度关系研究方面,Santouridis等通过研究移动通信服务中服务质量和顾客忠诚度之间的关系及顾客满意度在两者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发现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是产生顾客忠诚度的关键因素[2]。在不同情境下移动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Wang和Liao设计了一个由用内容质量、外观设计、服务质量和易用性等4个维度构成的用于测量移动商务中消费者满意度的量表[3]。Kuo等开发一个由内容质量、导航和界面设计、管理和消费者服务、系统可靠性和连接质量等4个维度构成的用于测量价值增值移动服务质量的量表[4]。王明明和赵国伟采用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由安全性、响应性、情感投入和有形性等4个维度构成的测量B2C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量表,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实证验证[5]。张妍在Parasuraman开发的SERVQUAL和E-S-QUAL量表基础上构建了由6个维度、17个因素构成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评价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因子分析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6]。尽管已有一些研究对不同情境下移动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但是,相关研究中大部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仅考虑了对常规移动商务服务质量的衡量,忽视了对交易过程中出现问题采取补救处理的服务质量的评价,而实际上对服务失误的补救措施不当,会给商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其次,传统电子商务市场中是各类实体产品占据市场主导,移动商务中占据市场主导的是虚拟产品,而现有相关研究均未考虑商品基本属性的变化,在构建移动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未明确区分这两类产品的不同服务体验。最后,大多数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没有具体的评价依据和标准,未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拟从B2C模式下产品属性的角度出发,建立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在已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访谈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和构成因素;运用专家访谈法的好处是结合专家的经验和对已有研究成果梳理的结果,可以有效地识别评价指标体系中应该包含的维度及其因素,而这一结果的权威性、有效性和一致性要高于采用问卷调查等其他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指标体系的权重,层次分析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定性因素主导的决策问题,非常适合于在服务质量评价的多层次因素结构中方便的计算各层次指标的权重。最后,给出目标评价公式和评价等级划分,构建完整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虚拟产品服务质量的评价来源于用户对服务的感知,用户是相关服务的感受者和评价者。Parasuraman等最初开发的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包含了可靠性、保障性、有形性、情感投入和响应性等5个维度,用于测量离线环境下的服务质量[7]。后来相同团队在SERVQUAL量表的基础上开发了电子服务质量(E-S-QUAL)量表和电子补救服务质量(E-RecS-QUAL)量表[8]。E-S-QUAL由有效性、执行力、系统可用性和隐私保护等4个维度构成,用于测量电子商务网站向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质量。E-RecS-QUAL由响应性、补偿性和联系方式等3个维度构成,用于测量少数买家经历的网站提供商品或服务失败后补救服务的质量。E-S-QUAL和E-RecS-QUAL的设计不仅考虑了传统离线服务质量的因素,还考虑了在线服务中技术方面的因素,两者可以全面地测量顾客感知的网站所提供的电子服务质量,因此,其被广泛的应用于不同情境下的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中。移动商务作为传统电子商务的延伸,其服务既与传统电子商务具有共性,又在移动环境下显现出新的特性。服务质量评价模型主要由反映服务质量共性的评价要素构成,不同模型的指标维度之间具有较强的通用性;而且,已有相关成果的评价体系中可靠性、响应性、情感投入和安全性等4个维度的合理性在实践中已经被有效验证[9-10],它们也是移动商务环境下用户评价服务质量的基本维度,因此,在本研究中引入这4个维度,并对其所包含的因素进行了扩展和重新定义。格罗鲁斯的感知服务质量理论中指出,功能与过程质量是用户在购买产品的整个过程中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11]。考虑到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的购买服务应为用户提供及时的、便捷的服务,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应突出移动商务环境的特点,能保证用户随时随地快速、无缝的进行交易和完成服务的体验与无形商品的接收,所以提出了移动性维度。为了保证对服务质量进行完整的测度,采用补偿性维度去评价在交易过程中出现问题时采取补救处理的服务质量。
1.1.1 移动性维度
移动性是移动商务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用户使用手持式移动设备不受地点、时间限制进行各类移动商务活动。手持式移动设备的特点导致了移动商务自身的一些缺陷,如手机屏幕较小,每次呈现的信息量有限,不能清晰的展示相关图片的细节信息;信息输入不便,检索能力差等。Jessica Santos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消费者感知到的电子服务质量进行了研究,认为电子服务质量的静态层面由网站易用性、网站界面设计、链接、网站结构和网站内容等5个维度构成[12],设计良好的网站不仅可以让用户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信息,减少搜索时间,而且,也能使用户建立对网站的使用偏好。因此,移动商务网站的技术设计要克服不足,为用户创造良好的购物体验;网站的设计要符合移动设备访问,能够保持良好的移动接入特性,在交易过程中不易掉线;页面设计要简练、清晰,易于内容加载;导航明确,方便用户便捷使用等。
1.1.2 可靠性维度
无形产品区别于实体产品,其决策过程短、无需太多的搜索和比价,看到之后立即就可以购买;也不用输入太多的信息,不需要实体运输渠道传递,通过下载或只要完成支付就能获得相应的产品或体验与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对服务可靠性就有了非常高的要求。Alice通过对C2C网站和卖家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系统可靠性、信息质量影响了用户对服务质量的评价[13]。Cao Mei等通过对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14]。因此,在移动商务环境下对产品与服务描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相关评价信息要真实和完全开放;同时,基于移动购物平台的购物过程要尽可能便捷、透明,让用户及时明确交易进行的所在环节;及时处理订单,确保产品与服务能在约定的时间内被迅速地提供或下载。
1.1.3 响应性维度
响应性是商家给客户提供需求帮助和便捷服务的能力。Hans等采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模型,分析了电子服务传递过程中所有相关的因素,认为响应性等5个因素是影响C2C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15]。苏秦等从人机和人际交互的角度构建了B2C电子商务质量评价模型,发现顾客更看重电子商务中的人际交互和响应性[16]。因此,移动商务环境下的响应性主要考虑商家在顾客需要咨询、获得帮助和售后服务时的及时性和在此过程中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态度等,通过售后服务良好的态度和专业能力帮助用户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提供多种形式的联系方式以方便用户和商家沟通;同时,对于交易未及时处理的情况应该具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1.1.4 安全性维度
安全性是消费者在整个移动商务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个人相关隐私信息和整个交易过程的安全及可靠性。有研究指出,电子商务环境下用户更加关注个人隐私和交易过程的安全性,因此,安全性是用户服务质量感知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7-18]。为了使用户感觉到安全性良好的交易环境,移动商家不仅要保证用户个人隐私信息不会被泄露,而且要保护用户的购物行为信息和页面浏览信息不泄露;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整体上提供一个安全的购物和交易环境。1.1.5 情感投入维度
情感投入指的是移动商家对客户的关怀和个性化服务的程度。通过定制化或个性化服务提供满足顾客独特需求的服务,能让客户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实际上每个客户都希望感受到服务提供者对他们的重视[9]。通过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和定制化服务可以减少信息浏览和查询时间,提高移动商务活动的效率;优先考虑客户利益、提供多种支付方式不仅方便了顾客,而且可以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1.1.6 补偿性维度
补偿性是指交易过程本身或产品与服务出现问题时,移动商家应采取的补救性服务和补偿性措施等。Joel等通过对B2C电子服务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指出服务质量是由服务过程质量、服务结果质量和服务补救质量等3个部分构成[19]。因此,本研究也将服务补救维度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这样才能构建完整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移动商务实际交易过程中,尤其是一些软件产品下载、花费或游戏点券充值服务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及时帮助买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利于移动商务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商家应提供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一旦交易过程出现问题、产品与服务引起用户不满时商家应迅速提供补救性服务,同时提供合理的补偿,从而减少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负面评价。
1.2 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对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解,建立初始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使指标维度及其因素能够恰当地反映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的特点,使其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本研究有针对性地对电子商务研究人员和移动商务用户进行了小规模的访谈,其中,电子商务研究人员4人,移动商务用户4人。访谈的目的是明确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购买过程的特点,用户真实的服务需求和对现有服务质量的实际感知。访谈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移动商务中虚拟产品服务质量应该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衡量;用户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更看重那些因素;影响用户满意度的直接影响因素有哪些等。结合访谈的结果,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维度和因素进行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然后,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维度及其因素提供给先前被访谈的人员,引导其对各维度及其因素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性进行评判。依据于Mackenzie建议的可接受内容效度的一致性值为75%的标准[20],删除一致性低于75%的维度和因素,最终产生了一个由6个维度、26个因素构成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要求,将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的因素分为三层:最高层(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准则层(移动性、可靠性、响应性、安全性、情感投入和补偿性);指标层(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确定了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后,根据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建立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2.1 构造判断矩阵
假设,A为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结果,通过对具体评价指标的分析与比较,运用“1~9标度方法”,建立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的各判断矩阵(参考矩阵),计算出各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ω(单一层次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21]。为了使得判断矩阵中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能够被准确的反映出来,在两两比较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的时候,本研究采用3人小组协商的方式来进行,即对重要性及其取值由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决定(说明:本研究中各指标权重值和判断矩阵一致性的计算均采用Matlab编程实现)。
对于目标A,设计判断矩阵(参考矩阵)如下:
2.2 一致性比例检验
计算每一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如果一致性比例CR>0.1,则需要对判断矩阵(参考矩阵)作出适当调整,直到其满足一致性检验标准为止。结果显示上述判断矩阵的所有的CR值均小于0.1这一阈值,说明所有判断矩阵(参考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是有效的。
2.3 计算组合权重
经计算各指标对总目标A的组合权重为:
2.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经过建立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检验一致性比例和计算各指标对总目标A的组合权重后,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ωi是每个二级指标相对于其所在一级指标的权重,Wi是二级指标中的每个因素相对于总的评价目标的组合权重(如表1所示)。
2.5 建立目标评价公式
2.5.1 建立评价函数
其中,Wi是各个因素的合成权重,i为评价因素的编号,Xi值是评价指标层中各因素的评价得分。
2.5.2 确定评价等级
根据服务质量评价的实际情况,结合用户实际购买过程中的服务体验,本研究将服务质量评价结果的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不太满意、非常不满(如表2所示)。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了目标评价公式和结果的等级划分,因此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专家访谈法确定的指标体系准确、全面和权威地反映了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的特性,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各指标权重明确地反映了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从6个评价指标维度所占的权重可以看出:移动性和可靠性两个维度在所有维度中占据了最高的权重,说明这两个维度在移动商务环境下对于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的影响最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本评价指标体系正确反映了被评价对象的特点,而且,商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移动性和可靠性等维度构成要素所对应的服务进行改进和提升,从而增加顾客的服务满意度。响应性和安全性维度也占据了较高的权重,说明在虚拟产品购物过程中用户对商家的响应性和安全性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良好的响应性和完善的安全保障可以增加顾客的服务满意度。情感投入和补偿性维度所占权重较小,说明情感投入和补偿性维度对于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影响较小,可能的原因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个性化的推荐服务等已经成为用户接受使用的常态服务,在移动环境下用户对其感知没有什么新颖性;补救服务是极少数用户所经历的一种特殊服务体验,所以用户对其感知不强,但是,补救服务的质量是整体服务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在确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基础上,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体系模型,并采用改进熵权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实例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是有效的。
关键词:改进熵权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技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在课程结构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和质量评价等各环节进行重新构建,以使其与创新型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种高等教育活动。当前,我国已经有85%以上的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比如,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搭建等),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教育理念滞后、课程体系与实践脱节严重、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薄弱、创业实践平台短缺等不足。针对以上不足,许多学者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譬如,谢和平[1]从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验教学、实践与能力培育、国际化教育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阐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体措施;黄幼川[2]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师资构思;吴爱华[3]指出“互联网+”双创大赛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效举措;李淑[4]探索了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路径;吴玉剑[5]研究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崔玉平[6]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经济意义和行动条件。以上学者关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涉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体系的研究却很少。文章通过访谈领域专家,以确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熵权法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体系模型。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指标的确定
作者通过对领域专家(高校学者、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企业领导人等)深度访谈、实际调查等方式确定了三级层次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第一层评价指标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体系;第二层评价指标分别是创新创业教学效果、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学生个体发展、创新创业平台建设4部分,其中,创新创业教学效果包含的第三层评价指标是:课程设置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教学模式增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教学理念增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包含的第三层评价指标是:有创新创业经历教师人数比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人数比率、教师创新成果转化成功比率、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比率、高学历教师人数比率、师资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求;学生个体发展包含的第三层评价指标为: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数量、创新成果转化成功率、发明专利质量、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包含的第三层评价指标是:创新创业孵化遴选机制有效性、孵化成功的创新创业项目数量、孵化平台经费投入金额。依据上述各层级评价指标建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指标模型如表1所示。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改进熵权法简介
19世纪6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热力学中首次提出了熵的概念。1948年香农将熵从热力学领域引进信息论,并系统地提出了信息的度量方法。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在多指标评价中用于确定指标权重。其基本原理是:当评价对象在某项指标上的值相差较大时,熵值较小,说明该指标提供的有效信息量较大,该指标权重应较大;反之,若某项指标的值相差较小,熵值较大,说明该指标提供的有效信息量较少,指标权重也应较小。
(二)实例分析
本文为了验证改进熵权法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中的有效性,通过实际走访4名教育专家,获取各专家对各个评价指标的打分。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熵权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在表2中,通过各个评价指标排序可知,有创新创业经历教师人数比率、课程设置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教学模式增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比率、教学理念培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等5个评价指标排序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因而,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应将如何提高创新创业教学效果、改善师资队伍、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作为改革的主要方向。
三总结
本文在确定4个方面15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指标基础上,采用熵权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评价模型构建。该模型不仅提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效果评价的新方法,而且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7,(3):1-11.[2]黄幼川.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226-230.[3]吴爱华.以“互联网+”双创大赛为载体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3-27.[4]李淑,刘福林.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3):1-4+23.[5]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63-66.[6]崔玉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经济意义和行动条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5-93.[7]陆冬尧.基于改进熵权法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7.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现代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学模式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研究与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他们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评价要依据多元智力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要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被评价者,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别人的评判。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自评与互评可以使学生客观地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活动经历,使评价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学习、体验和发展的过程,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媒体共同积极参与的立体式交互活动。靠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必将引起教学过程的根本改变,也必将导致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理论的深刻变革。
二、研究的意义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新的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化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寻求信息技术在教育环境中作用的最佳模式,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1、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由于基于信息技术的环境的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网络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基于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教学的质量。
2、寻找信息技术在教育环境中作用的最佳模式。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此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
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我们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探索、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实施,适应教育的“三个面向”的要求。
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目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现状和前景的调查研究。
2、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和评价。
3、信息技术环境的构成及发展研究
4、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果研究。
①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课程的学习效果研究
② 信息技术环境下非活动课程的学习效果研究
③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对环境课程的学习效果研究
重点与难点: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
①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显性课程效果的评价
②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隐性课程效果的评价
通过研究,我们努力把信息技术贯穿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始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rnet)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是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必经之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
2、从信息技术的优势来看:它集文字、图形、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深刻,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
3、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它是从已知到未知,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和从知识点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应理解为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性的信息加工过程。而信息技术创设的环境,正适合这种认知过程的需要,它是确定呈现教学材料顺序的理论依据。
五、研究的方法、步骤与时间安排
1.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对目前中学课程教学中网络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进行调查分析。
(2)对比实验比较:将5年级5个班分成两个组,一个是网络教学,一个是传统教学。
(3)教育实验法:可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采用教育实验法,制定实验程序、提出假设、确定变量、选定实验对象、实施实验步骤等。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理论探究法:在调查、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有关教育改革动向进行理论探讨。
2.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1年3月-2001年5月
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计划,准备研究实验材料,组织研究力量.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状态、能力水平。
(2)实施阶段:2001年6月----2004年6月
2001年6月---2001年12月:实验研究的老师对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网络技术 进行学习深造。撰写实际可行性报告,并收集整理成文。
2002年9月:学校建立电子网络备课室,为网络教学研究创造条件;投资40万元建 校园网和宽带网。
2003年1月-2月: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上网的培训。建立学科教育资源,上传网上教学资料,建立网上检测和题库系统.2003年3月-2003年9月:网络教学实施、比较、推广、资源开发。
2003年9月-2004年6月:交流、总结、整理研究材料,写出研究报告,汇集网络课件。
六、研究的硬件及其环境
1、领导高度重视:
学校主要领导分任子课题负责人,将课题研究工作纳入行政干部年终考核的重点,以确 保课题研究的推进。
2、研究小组成员精干:
课题负责:钱永东(校长)
课题管理:王卫平(副校长)、余智(副教导主任)
课题组成员:杭强圣、丁荣、张美娟、唐晓明、韩春华、许玲、成建萍、王汉光、李金燕
3.硬件设备先进:
学校现有电脑60多台,多媒体教室1间,电子网络备课室一个,宽带网正在安装。教师绝大部分配置有电脑并上因特网,研究教师都能较熟练开发课件。
七、研究成果预计
1、研究总结报告。
2、信息环境的建设途径。
3、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3、学科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经验性论文。
4、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专辑(光盘)
第四篇: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传统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一般是由学校领导或教务部门组织督导员进行,由于忽视了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评价往往采用同其它学科课程相同的标准和模式来对体育课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科学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不仅仅要依靠学校管理方进行,更要依靠学生和同行进行评价,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统计结合起来,才能客观的、全面的、真实的反映出体育课教学的质量。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应以增强学生体质和增进健康水平为目的,适应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的要求。传统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一般是由学校领导或教务部门组织督导员进行,由于忽视了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评价往往采用同其它学科课程相同的标准和模式来对体育课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价主要以定性的方法进行,一般比较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度,而对学生的态度、情感、社会适应目标的重视度不够。由于主要是以教学管理方为中心开展评价,因此评价难免有所偏颇,不能真正体现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优与劣和好与差。科学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不仅仅要依靠学校管理方进行,更要依靠学生和同行进行评价,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统计结合起来,才能客观的、全面的、真实的反映出体育课教学的质量。
一、开展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还没有形成一整套适应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系统、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是照搬理论课的评价模式,没有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特点表现出来:评价内涵和评价标准模糊,针对体育运动项目,定性和定量的的度及其结合把握不准,评价指标多以教师经验和一定等级的运动标准的高度、远度和时间为主,忽视了学生个体对待体育的很多隐性因素,也缺少来自学生的评价;数据的计算、统计方法单一;评价方式单一,人情评价多,信息来源不真实。从而使得现有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基本上不能科学、合理的反映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无法圆满的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育目的,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体育教学评价状况,建立适应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发展的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建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应遵循的原则
1、符合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的原则
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应充分考虑体育课程内容、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学生身心和体能的变化幅度、各运动项目的评价标准等方面。评价指标的设置改变过去只注重表面的“显形指标”如远度、高度、时间,忽视“隐性指标”如态度、兴趣、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体育技能能力的掌握,重视学生学习努力的程度、进步的幅度、提高的难度等因素,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的,学校体育教育应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
2、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强、便于实施的原则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体系应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规范性原则,能全面反映整个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教学课程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行为等。资料信息来源应客观、真实,信息采集方法科学,作到多样性、多渠道。评价指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要条理清晰、简明扼要,便于操作,评价结果尽可能量化,避免定性过多,造成无法操作,评价结果的计算避免复杂运算,简易可行。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制
1、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组织与实施:
建立学院、体育部两级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体育部负责平时的评价、汇总以及初步综合评定,学院进行汇总、平衡,督查各系部在体育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的不均衡现象。
体育部评价人员应由各运动专项教师组成,在学院的教学质量评价机构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体育教师,避免“外行评内行”的现象。
评价采取“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两种方式,“教师评教”主要是以评价人员随机听课(3次以上)后填写教师评价表的方式获取评价信息。
“学生评教”是评价人员对学生采取问卷调查、面对面谈话等方式获得信息。
2、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两个评价表组成,即教师评教(表1)和学生评教(表2)。
在以上二个指标体系中分别由四个一级指标体系,多个二级指标体系构成,能够从体育教学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上进行较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每个指标体系分别给出了评价的内涵、权重,在二级指标中的评价标准中为打分栏,分为A9O分、B8O分C7O分D6O分E不及格,通过计算,就能得出评价总分。计算公式如下:
(1)一级指标P的计算:
Hi表示各项二级指标分值,表示对应的二级指标权重。
(2)总评成绩的计算:
Pi表示各项一级指标分值,表示对应的一级指标权重。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建立了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两部分组成,初步编制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评价问卷,对于问卷的信效度将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对问卷中的项目将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标准的评价量表和全面的评价体系。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在评价体系的建立上不能简单的采用其他理论课或实践课的评价模式。而应建立科学的、具有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特点的、能充分反映体育教学规律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评价人员应本着为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负责的严谨态度,保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防止出现“人情评价”。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调整授课教师等措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对于评价结果,要做到奖优罚劣,使教学与评价工作相互促进,实现良性循环,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五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教师专业化研究论文
本文以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对高职教师专业化的背景、内涵、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从发展目标、培养体系、保障制度三方面探讨做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对策。
教师是推进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一国文化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则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转变,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对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中,笔者以专业化为主线,对高职教师专业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明确我国现阶段教师专业化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对策,旨在为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提出的背景
“教师专业化”这一理念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之后,国际教育大会于1999年明确了“专业化是提高教师地位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教育界、产业界的共识。但就发展情况来看,职业教育质量仍不高,制约其质量提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教师素质问题,这已成为阻碍中国职教事业发展的“瓶颈”。国家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提出来。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化的过程
职业教育同职业工作密不可分,职业的内涵不仅规范了职业工作的维度,同时也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对于高职教师而言,要掌握一定的岗位专业知识。这一方面需要修正教师培训的目标、内容,融入一些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制定新的教师执业标准,引导教师向着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社会化的过程
教师社会化首先是选用的社会化。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成为专业人才的过程,教师除了要持有职业教师资格证,在专业方面还要有国家、行业颁发的专业资质方面的证明。教师社会化其次是教师职业特性的社会化。同普通教师相比,职业教师同企业、行业部门交流更广,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师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高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管理和培训制度化的过程
高职教师专业化一方面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合理的教师职业准入标准,建立科学的职业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认可度;另一方面需要国家与社会建立高职教师培训专门机构,从政策层面上支持教师参与专业技能提升。
三、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一)高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教师数量相对不足。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师紧缺问题也日益严重。近十年来,高职院校持续扩招,师生比呈现不断扩大趋势。《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指出:部分院校生师比超过20∶1,个别院校竟然达到40∶1,专任教师年教学工作量超过500学时,影响了企业实践的开展和专业素质的提升,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上,青年教师比重较大,他们大多缺乏一线实践经验,无法成为科研骨干;学历结构方面,教师大多只持有中专学历,拥有硕士及博士学历的教师较为缺乏;职称结构上,新设置专业及实践课的任课教师数量较少,非专任教师职称偏低。
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从企业调入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不到10%;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比例均大于40%。此外,我国高职教育师资力量主要以高校毕业生为主,其缺乏一线生产经验,直接导致教学同实际联系不紧密,难以胜任实训教学。
队伍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2012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提到:“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能力,但目前师资状况很难满足产业发展要求。”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教师大多缺乏科研服务和攻关能力,对产业发展的贡献极为有限,不利于学生从教师方面获得更为全面的职业信息与行业信息。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的问题
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上的问题。一是重学历达标,轻教师综合素质。学历达标指标清楚,易操作,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察不够完善。二是重行政管理轻教师专业发展。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管理主要从行政角度出发,侧重对教师评聘、晋升等方面的考察,忽略了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发展。
教师来源上的问题。一是缺乏规范的准入程序,高职教师主要从高校毕业生中吸纳,对于企业选调、企业兼职教师聘请等来源渠道的准入机制尚未规范,妨碍了高职院校吸引优质教师资源。二是缺乏严格的准入标准。教师在上岗之前除了教师资格考试并未经过专业性质的职业测评,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与实践技能训练。
高职教师培训的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不到位,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学术性、教育性、职业性的统一,但就目前来看,大部分教师的职业性较差,缺乏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专门培训。二是培养模式不科学。教师无法到实际工作场景中完成培训,培训完毕又缺乏贴近专业实际的考核方式,教师的培训效果不佳。
四、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双师型”教师: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
从外延上看,“双师型”教师的发展目标同教师专业化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是一致的;从形式上讲,“双师型”教师指同时持有职业技能等级和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这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定标准是一致的。具体来讲,要做到“双师型”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培养行业职业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教师要学习同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知识,具备将专业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相关工种的技能要求,注重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传授。二是要了解企业行业管理规律。教师要深入一线生产中,了解企业对专业工种的管理方式、管理标准,组织同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等。三是树立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产业观。教师要站在宏观角度审视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多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走向市场,接触更多行业内精英,培养学生的职业交往与协调能力。四是与时俱进,提升自己。“双师型”教师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及时了解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信息,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