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背景下煤炭企业领导环境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3 18:4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去产能背景下煤炭企业领导环境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去产能背景下煤炭企业领导环境问题研究》。

第一篇:去产能背景下煤炭企业领导环境问题研究

去产能背景下煤炭企业领导环境问题研究

摘要:自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国家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产能后,各涉及行业纷纷响应国家号召,煤炭行业成为去产能大军中的必要一环。河南省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在去产能过程中担当者重要的角色。为了了解再去产能过程中工人的生存现状,我专业一小组人员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数据来看煤炭行业自身的海绵精神不足(海绵精神指面对环境变化具有的反弹能力和适应能力。本文指煤炭工人在去产能背景下自身反映问题的能力以及寻求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去产能过程职工安置会形成阻力,具体表现为:(1)应激感受性弱,适应性差(2)社交狭窄,信息获取不灵便(3)权利意识淡薄,维权途径难寻。而这些最终导致的就是对领导的不信任,对改革进程的抵制。笔者认为这种改革过程中领导者所面临的领导环境有其特殊性,所以我从领导环境的基本分类: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被领导者几个方面来探索去产能改革过程中领导者所面临的现实境况,以便领导者能及时的调整自己,实现与环境的良好互动,顺利完成去产能目标。

关键词:去产能;煤炭企业;领导环境

基本概念

领导环境:从狭意上讲领导环境是指与领导行为直接相互组织内部的小环境。从广义上讲,领导环境是指制约或推动领导活动展开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组合,是影响领导行为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学技术、自然要素等组织内、外氛围和条件的总称。

本文采用广义的领导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被领导者四个方面来对去产能背景下的领导环境做出简单的分析。

政治环境

2.1 政企不分问题严重

煤炭企业大多都是国企,其中、高层管理者大都是具有政治地位的人,在煤炭行业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行政管理思维,从调研中工人对老板的称呼“当官的”也可以看出在这个行业中的管理者的政治地位。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压缩管理层级,精简机构人员,降低运营成本因此领导者在面临煤炭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巨大的人事改革压力。任何一项改革都会都会影响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山西众多贪官落马案件中可以看出煤炭行业中存在着严重的寻租情况,政治关系与人事关系交织,行政管理思维难以破除这都是领导者需要思考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2.2 压力性的政治目标

首先,总体目标多重问题,十三五规划清晰地提出煤炭去产能的总体目标。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8亿吨/年左右,通过减量置换和优化布局增加先进产能5亿吨/年左右,到2020年,煤炭产量39亿吨。煤炭生产结构优化,煤矿数量控制在6000处左右,120万吨/年及以上大型煤矿产量占80%以上,30万吨/年及以下小型煤矿产量占10%以下。煤炭生产开发进一步向大型煤炭基地集中,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95%以上。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煤炭企业数量3000家以内,5000万吨级以上大型企业产量占60%以上。总体目标要求去产能、增加先进产能、优化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等多种政治目标结合,并且规定在2020年实现所有的目标,这对于处转轨时期,后劲不足的煤炭行业的要求过大,领导需要照顾到多方面的问题,有序实现多重目。除了多种产量目标外,还面临着一系列的产业相关,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支出在完成总体目标的过程中还要兼顾完善煤炭税费体系、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健全煤矿关闭退出机制、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政治任务。国有企业煤炭改的是一个大的政治问题,这对领导者的统筹兼顾,理清目标提出了要求。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决定的,不同的国家,甚至一个国家不同的地区之间都存在着生产力水平的差异,那其经济环境也就不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对领导环境有着决定性影响。领导活动不可能超越其当时的经济条件,因此对煤炭行业所出的经济条件的探索,可以为领导者制定具体的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3.1 公有制为主导的企业

经济制度是体现经济的社会属性。不同的经济制度下领导人作出决策所需要的程序也不同。在私有制企业中,领导者必须根据出资的多少来分配管理企业的权利,而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企业,组织的领导者在行使权力的?r候必须实行真正的民主管理。我国宪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大部分的煤炭行业属于国企,因此煤炭改革过程中领导人制定决策要充分考虑到民主问题,充分发挥群体决策,实行管理的时候要充分征求职工意见,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进行充分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相互配合的作用机制,加速煤炭行业的转型。

3.2 经济增速下行对煤炭市场造成冲击

经济新常态成为近年来经济领域的重要词汇,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增长进入一个稳定时期。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不再片面追求“GDP”。自2012年经济增长率开始回落,告别中国前30年平均10%的增长率,煤炭行业从2014年出现了寒潮,进入了长久的寒冬时期。根据2017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4年产量下降2.6%,2015年煤炭在能源消耗中占64%,产量下降2%,2014年产量下降2.6%,2016年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62%,其产量下降7.9%,创下自1981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在国内外市场持续低迷,经济增长乏力,煤炭企业经营难度不断加大,据调研过程中的了解,煤炭处于大面积的亏损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去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亏损,经济效益不好,改革需要领导人有更大的勇气,发挥创新能,团结企业职工,众志成城,共同度过阵痛。

3.3 环保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制约

作为煤炭行业的领导人,不仅要积极地转变企业结构,实现企业的结构转型,带领企业走出经济困境,在促进煤炭活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国家环保目标,在某种程度上,环保和传统煤炭的发展是呈反比关系,传统的产业还未转型成功,实行环保绩效的考核不免会对煤炭的经济效益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在环保和经济效益两者取得平衡是领导者现阶段该考虑的关键也是决策目标的重要组成。社会文化环境

注重领导道德形象。不同的国家,不同行业的组织成员对领导的期望不同。我国素来以道德来评价领导人,虽然随着近年来各种思潮的冲击,一部分人已经以经济为主来评价领导人的优劣,但是整体还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对领导人进行评价,进而决定是否信服领导人。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的大量公开,尤其是煤炭行业贪污问题的严重,使得职工心中普遍存在一种领导贪污的印象。在调研过程中,职工对领导的信服度普遍不高,每一个管理者都被加上了贪污的标签,职工对领导信心的丧失使得这次改革20年前的改革更加的困难。为了能够获得被领导者的支持,领导者必须要树立保持谦逊,多与职工沟通,保持清廉作风,减少官僚主义,重新树立在被领导者之中的形象。

被领导者素质

5.1 应激感受性弱,适应性差

应激也称压力,是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无法回避的。但由于人们的社会阅历,教育水平,周围环境等不同,不同人的应激感受性和应激适应性不同。从管理心理学角度讲,应激感受性主要受下列四个因素影响:(1)个体对情景的知觉(2)个性差异(3)过去经历(4)社会支持。

如今煤炭行业处在一个转折的阵痛期,企业的效益下降,工人们面临着生活的困境。作为一个社交圈较小,信息获取较少的群体,很多人不清楚,甚至不知道煤炭行业的政策,煤炭行业的发展。在调研过程中当被问到对煤炭行业现状的看法时,80%的人都是在关注工资什么时候发,甚至将调研的人当成了救命稻草。据了解,煤炭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工资拖欠。郑州的一个小煤矿,去年10月份的时候前去调研,工资发到5月份,今年换了新厂长,新厂长说,11、12月份的工资是上任厂长的事儿,我不管他的烂摊子。就这样,工人60天的血汗钱就不知所踪了。并且有九成的人认为他们的工资减少了。去产能的实施,关闭很多的小媒窑,还有一部分大矿也因为入不敷出而停产。企业实行分流,将关闭矿产的员工分到未关闭的矿区。原本就不高的工资,现在由于各种原因也在一点点减少,之前能拿4000工资的人,只能拿到2000多,奖金和其它各种福利也没有了。从工资占员工收入的家庭比重,有超过一般的员工的工资占家庭收入的60%以上,对他们来说工资是家庭正常能够生活的必需品,一旦工资不发,对温饱问题就会造成威胁。在调查过程中,有很一部分人还在还房贷,供孩子上学,没有收入来源,除了节衣缩食,还要借他人的钱度日。根据马斯诺的层次需求理论,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其它的需要才会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在煤炭工人的医、食、住、行的都成了问题,他们对去产能政策的长远效益的感受性就甚微,并且由于选择性知觉的存在(知觉的重要特性是具有选择性,我们并不是不加区别的接受眼前事务,而是受到动机和认知等造成的预期影响,只集中于环境中的某些方面,忽略其它方面),对去产能所带来的这种工作应激源具有较差的应激感受性,在某种程度上还产生“晕轮效应”,看不到去产能的益处,产生排斥和埋怨心理。

此外,由于煤炭工人的教育水平、技术能力和年龄老龄化的限制,他们对去产能过程中所带来的下岗等问题表现出较差的适应性。根据数据分析,煤炭工人的教育水平大都在专科以下,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受过教育,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都不足,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产生心智障碍,面对突如其来他们对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处于完全被动的,等着国家,等着企业,等着煤炭涨价,对去产能而致的工资、下岗问题没有自我认知,更没有对自身的职业规划。

5.2 社交狭窄,信息获取不灵便

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85%主要靠人脉关系、人脉资源和处事技巧。”煤炭行业由于自身的工作特性,大多数的煤炭厂都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并且他们的上班时间和很多行业都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外交,从家庭支出来看,社交仅占3.9%。年老的煤炭工人不会使用社交软件,有的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但又没有可获得的资源让他们去学习。男女比例严重分化,一旦进入系统,可能连对象都找不到。

5.3 权利意识淡薄,维权途径难寻

2000年,李昌平先生告诉朱?F基总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农村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今煤炭工人也在转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农民更可怕的是他们一部分人连土地都没有。国家充分的考虑到去产能会带来职工下岗问题,因此在去产能政策后,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第一:鼓励企业挖掘现有潜力,在本企业内部安置职工。第二:促进转岗就业。第三:对符合条件的职工实行内部退养政策。第四:设立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但由于上述煤炭工人在应激性,适应性,信息获取,社交,维权能力方面具有自身的弱性,海绵精神不足,这些政策并不能够完全使得煤炭工人在阵痛中平稳蜕变。

由于缺乏必要的维权意识和途径,无法形成对管理者的有效监督,管理者并不能够积极地履行人力资源保障部所提出的四大方向。据了解,现在切实在煤炭行业中实行的是企业内部分流和转岗等两大策略。大部分小煤炭厂关闭,就业岗位本身在减少,内部分流只能是暂时的缓解小部分人员的问题,并且企业效益下降,内部分流也不能保证长远的工人生活。另外,对外部分流而言,由于煤炭工人的技术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并且,大部分人的社交能力退化,融入新组织就产生了各种程度的障碍。大部分员工都是被迫转岗,他们不愿意主动去融入新环境,员工在组织中的适应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对组织文化的认同,很多员工都是进入新组织后不能够适应新的组织环境与文化,出现了严重的回流现象。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煤炭工人的活动会形成下面的一个流程。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被领导者的安置将是改革过程中的一件不可也不能避免的问题,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只有众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复杂的经济目标,实现去产能事业的不断推进,完成经济转轨的历史使命。从被领导者的角度出发,政治思想工作、技能培训、工资问题的解决将成为保证平稳推进去产能的前提。

结语

去产能政策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是是改变目前经济形势的必要举措,在目标清晰的基础上,一个有力的企业领导者将会是这项事业有力的推动者,领导者需要认清自己所面临的环境,解决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尤其是解决被领导者的问题,这是企业改革的动力和根本所在。当然,这项事业不是凭借领导一人的力量所能解决,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形成合力,确保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平稳进行。

参考文献

[1]罗文豪、李朋波:《追随者中心视角下的企业领导力发展探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6 第4期 P26-33

[2]国家能源局:《今年力争淘汰煤炭落后产能6000万吨》中国环境科学 2016年第4期

[3]《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14;2015;2016;2017

[4]《国家统计年鉴》 2012-2015煤炭生产、消耗量

[5]李原平:《浅谈煤炭企业转型发展》[J] 财经界 2012

[6]李波:《煤炭资源税改革目标实现的困境与对策》[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7]王仁志、潘世炳;《煤炭企业战略转型的风险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2015年硕士论文

[8]杜国川:《资源、权力与社会关系的民族志研究――以珲春煤矿为例》延边大学博士论文

[9]刘婷婷:《中小型煤炭企业战略转型研究》江西师范大学 2016年硕士论文

[10]苏宝忠编:《领导科学与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2版

[11]加里.尤克??《组织领导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7版

作者简介

高叶(1997-),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郑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第二篇:关于煤炭行业去产能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煤炭行业去产能问题的研究综述

2012年以来,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矛盾愈来愈突出,煤炭价格持续下滑,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行业经济运行形势急转直下。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煤炭产能严重过剩问题。2016年7月份煤炭行业加速去产能政策执行后,煤价加速上涨,截至10月30日,秦皇岛5500大卡低硫动力煤平仓价格涨至每吨660-670元,为2012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关于是否应该加大煤炭产能释放,增加煤炭市场供给的问题又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下面就将我国专家学者对于煤炭行业去产能问题的观点做一综述。

一、正确认识产能过剩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产业经济学学科带头人李江涛认为, “产能过剩”是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过程中,所出现的市场上产品实际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有效需求能力的状态。[1]

;并且只有当供过于求的产能数量超过维持市场良性竞争所必要的限度、企业以低于成本价格进行竞争、供过于求的正面影响超过负面影响时,超出限度的生产能力才是“过剩”的生产能力。[2]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研究所周劲认为,特定时期内,当某行业的实际产出数量(或产值)在一定程度上低于该行业的已实现生产能力(不包括规划能力等未实现能力)时,并且超过了行业的正常水平范围,表明该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3]

吉林大学的何彬认为“产能过剩”(excess capacity), 是指等产量线出现后弯的转折点连接而成的脊线以外非经济区域所反应的要素之间不再发生替代, 而是表现为同时增减的要素配置状态。现代厂商理论和管理科学领域将其称之为要素拥挤现象。[4]

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院长王立国认为,对于产能过剩概念的界定应从其产生原因入手,对产能过剩的概念可以理解为: 由于周期性结构性及体制性原因,而造成的实际产量和消费量与一定技术水平下全要素投入的最佳产出的严重偏离现象。[5]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曹建海、江飞涛认为 ,“产能过剩”是指企业提供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超过了均衡价格下的市场需求。“产能过剩”与过去耳熟能详的“重复建设”、“过度投资”、“恶性竞争”以及“过度竞争” 所指的是同一现象。[6]

二、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郑锐锋认为需求侧刺激效应、供给侧“潮涌现象”和周期性过剩加剧是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表层现象,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还有着深刻的体制背景,在转轨经济体制中,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是我国产能过剩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一,4万亿刺激计划本身就是政府利用“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经济的行为。第二,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绩观导向。我国经济发展以重工业拉动为主导,且煤炭国有企业占比重。地主政府主导的唯GDP发展观,以及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政绩观,都导致煤炭企业经营决策首先基于短期的政治利益,而非更改的长期经济利益。在这种推动力量下,优势资源以不合理的经济价格集中,某种程度会加剧“潮涌”现象。第三,政府行业管理的经验不足。首先是政府为市场提供的信息服务有限,如未能提供有效的产能及产能利用率等,预期信息指导意义不强,从而影响企业决策。其次由于市场经济调控经验不足,政府对行业发展也可能和企业存在同样的良好共识,因此造成行业管理的措施容易滞后。如国务院直到2013年底才出台了《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衡运行的意见》,指出要坚决遏制煤炭产量的无序增长。[7]

中国保利集团保利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的周广启、姜艳庆认为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的产生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但大致可归结为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就煤炭产业而言,产业投资过度、产业集中度过低和市场需求疲软是本轮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其中煤炭产业投资过度是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2000年以来,在市场利好形势的刺激以及国家优惠政策导向下,煤炭企业强控资源,快速投资扩建新矿。伴随煤矿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投资效益持续上涨,电力、石油、冶金、化工等具备一定实力的非煤企业也进入煤炭领域,各类投资主体开办煤矿的积极性高涨,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煤炭产业集中度过低是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比较高。但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煤炭行业逐渐向民营企业开放,为了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解决长期以来我国煤炭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不断降低,不同产业、不同规模的资本不断涌入煤炭产业。整个20世纪90年代,各采矿区兴建煤矿,导致煤炭产业集中度不断下降。煤炭市场需求疲软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随着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煤炭需求上升空间有限,煤炭需求的增长将长期趋于平缓。[8]

中国矿业大学王迪、聂迪等认为产能过剩的致因机理应基于煤炭产能过剩的因果关系!从压力驱动(企业逐利行为、地方发展冲动)、状态体现(市场供需变化)及其响应措施(政府行政干预、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等)3个层面对中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成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并概括如下图:

煤炭企业是微观厂商主体,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作为监管机构!与煤炭企业既存在合作博弈关系,又有利益同盟关系,无论产能扩张还是落后产能淘汰都必须在市场机制中进行!煤炭产能波动必然会受到国内市场供求关系与国际进口冲击的影响。因此,分析煤炭产能过剩致因机理应基于不同的利益主体视角,分析煤炭企业逐利动机、地方政府发展冲动造成的投资过度对产能过剩的作用机理。地方政府对煤炭新增投资项目和落后产能治理的介入方式与行为机理,分析进口冲击下国内煤价波动对产能扩张的投资性与投机性行为及其市场预期形成过程。与此同时,煤炭产能过剩势必会对其下游的主要耗煤行业产生传导和动态冲击,下游耗煤行业非理性增长也会对煤炭产能过剩形成反向的诱导作用“。总而言之,有必要建立煤炭产业与下游行业产能的协同治理机制,通过对煤炭行业发展态势的定量刻画,为煤炭企业的生产运行、投资经营等决策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也为下游行业的市场预期及产能规划提供决策依据。[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睿认为中国煤炭产能出现过剩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从煤炭行业的微观主体进行分析,煤炭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引发全行业的产能过度投资。煤炭行业作为对投资额度要求较高的行业,普遍存在着规模效益,在我国现阶段煤炭相关技术较为低下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企业盲目投资的现象。煤炭企业是煤炭行业最小的经济主体和单元,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追逐投资回报率是决定企业投资的标准依据。近些年尤其是2008年以来,我国煤炭工业整体效益好,行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利润率更高,资本逐利的需要引发煤炭产业下游的电力和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大量社会资本争相进入,同时由于门槛设置相对较低,整个行业出现无序竞争,形成社会投资的大量堆积。资本积累给煤炭产业带来生产规模的提升,然而由于大量缺乏高新技术的小微企业存在,对于行业总体生产效率的提升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与此同时,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资本的大量简单重复堆积使得资本有效利用率较低,无法适应国际竞争和冲击,难以提高生产效率。第二,从煤炭企业所在的当地政府发展角度进行分析。追求GDP的提升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目标,在该目标的指引下,当地政府往往会采取多种补贴性政策以扶持地方煤炭企业的发展,这种补贴降低了煤炭企业的成本,推动了煤炭产量的大幅增加,然而却保护了落后的小企业,保护了部分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扭曲了煤炭市场价格,最终导致我国煤炭产能的相对过剩。第三,从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机制角度来看,违反市场规律的行为直接破坏了市场的自由竞争,导致了煤炭行业产量的过剩”。例如部分地方政府急于在任期内将所有资源转化为地方的经济发展优势,从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干预当地煤炭企业的投资策略和经营管理,不科学地提高企业的生产规模,导致全国煤炭行业的总体产量过高。同时,我国煤炭产业在产权界定、价格形成机制、所有权结构上均未能建立完善成熟的市场机制,因此也无法利用市场的力量对于煤炭产量进行总体的调控。[10]

三、煤炭行业去产能面临的挑战

国泰君安宏观经济院任泽平、张庆昌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认为去产能的挑战中产权改革是核心,价格信号是关键。具体有以下四点:

(一)国企机制存在出清障碍

民企出清快于国企。加入WTO之后,非但没有出现像市场预期的冲击,反而制造业得到快速成长,出口大增在2014年之后,受国内国际因素影响,出口大幅下滑,相关的出口部门基本出清。国企涉及就业政绩等利益方较多,较难出清在产能过剩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国企和央企在煤炭企业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的市值占整个煤炭上市企业市值的90%以上钢铁行业,国企产量约为45%中央和地方责权不清导致做大是地方政府最优的策略中央与地方责权不清易引发道德风险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甚至会出现鼓励扩张的行为因为,历次去产能的过程,中央一般遵循淘汰落后产能上大压小的原则,地方则以做大做强做优的策略相应对,大而不倒的倾向较为严重,地方一旦把企业规模做大,由此可能产生的地方债务等风险,也可以不同程度的转嫁给中央。

(二)部分行业价格扭曲

结构改革也是价格改革和价格调整某些产能过剩行业为结构性过剩,需要通过价格信号进行调整周小川行长在50人论坛上提到,从结构性问题来讲,在产品市场,应该说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市场是有效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变动也决定供求关系结构的调整也需要价格信号提供激励,没有激励的结构调整也是很困难的例如,化工行业,越是上游价格越是垄断。

(三)地方政府保护

产能过剩行业牵涉地方财政收入税收就业及社会稳定等利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内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竞争决定生死存亡但是由于产能过剩行业对地方的财政收入就业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地方政府为保证就业税收等,并无动力推动去产能有些政府采用各种措施阻碍市场化的竞争淘汰,强制落后企业或僵尸企业继续运行,恶化了行业竞争环境,加剧了产能过剩问题例如,2010年,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要求推动水泥稀土等行业内企业的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等但是兼并重组步伐可能缓慢一些地方政府不乐于将本地区企业兼并到其他地区,利益错综复杂阻碍了兼并重组的进程

(四)企业面临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迫使企业扩大产量在钢铁煤炭等典型产能过剩行业,企业面临囚徒困境,都希望其他企业和地区去产能而保全自己,但结局是大家都进行继续生产抢占份额边际成本低,沉没成本高,前期留有的利润仍可以坚持近些年在钢铁行业,还出现了越调控越过剩,越过剩越生产,越生产越亏损的困境在钢铁行业中,钢材价格虽然低廉但是未跌破生产边际成本但若停产,投资均变为沉没成本,损失更大因此继续生产比停产的损失更小同时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将会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一些企业为了摊薄单位产品成本,甚至继续扩大生产,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局面而水泥行业,属于一开张吃三年的行业,2014年之前水泥行业有较高的利润,可以再坚持几年。

(五)去产能可能引起金融就业和社会稳定风险

去产能会引起银行不良上升在产能过剩行业中,低效高负债的企业占用了大量的信贷资源,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形成银行不良资产,挤占银行的盈利空间,减少放贷量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系统性风险上升多数产能过剩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众多若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僵尸企业,将会导致大量人员失业,社会将面临大量职工转岗和安置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361.2万人若去产能比例与失业人员比例为1:1,去产能8%则会引起钢铁产业28.9-43.3万人失业处置不当容易导致企业内部和社会不稳定。[11]

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西铭矿的乔旭江指出,由于如下原因,虽然企业已意识到煤炭企业产能过剩,但仍不得不加大煤炭的生产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得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越来越严重。(一)煤炭生产的固定成本较高。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在相关机械设备的购置以及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普通工人的人力资源上消耗了过多的资金成本,其占比高达85%,而且这些资金成本消耗是必须的,即固定成本消耗;对于技术创新、工艺改善、产品质量、品牌效应等其他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小,这部分为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变动成本。但由于过高的固定成本导致煤炭利润空间有限,一旦减产,有限的煤炭产量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低下,导致煤炭企业入不敷出。为了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多数煤炭企业只能选择加大力度搞产能,生产量越高,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煤炭的交易量,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二)技术落后。由于机械设备未能及时更新,工人生产技术落后等方面的影响,导致煤炭企业生产的煤炭产量、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对国内或对国外输出时无法占据优势地位,煤炭价格压低进一步缩减了煤炭企业的有限利润空间。在许多煤炭企业中,在采取相应措施时,由于成本结构中变动资金成本所占比已经寥寥无几,无法压缩资金。在固定成本上采取了提高生产量的办法,在同样资金成本投入下,压榨机械设备和工作人员的生产力,通过让工人加班加点搞生产,生产更多的煤炭保证更大的利润,间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出现亏损的现象。(三)煤炭价格持续走低。在2002年至2011年这十年期间,乃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煤炭行业利润增长了将近10倍,巨大的利润促使更多资本涌入煤炭行业,引发全民挖煤现象,煤炭产量逐年攀升,然而我国社会建设发展中所消耗的煤炭能源量和出口量有限,生产量远远大于需求量,导致煤炭企业在销售煤炭产量过程中竞争压力过大,不得不通过调整煤炭的价格以顺利销售煤炭,尽管降低价格压低了煤炭企业的利润空间,但若是任由生产的煤炭堆积而不采取销售措施的话,企业难以回笼资金链,造成煤炭企业负债过高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许多中小型煤炭企业难以生存,最终只能宣布破产。有一定能力的煤炭企业为了保证发展,不得不一再妥协压低煤炭价格,并为了保证在极低的利润下企业顺利发展,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更多的煤炭,来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导致了整个煤炭行业走向煤炭降价便继续增加生产量的恶性循环的怪圈。[12]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叶旭东处长认为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面临着如下挑战:

1)去产能决心不坚定。化解过剩产能是促进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重大举措,但一些思想意识可能导致去产能决心不坚定。一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煤炭需求的长期趋势认识不足,把当前需求下降归属于周期性波动,甚至认为与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时短暂的产能相对过剩一样,对未来煤炭需求增长抱有侥幸和乐观心理,仍然存在储备煤炭产能以等待煤炭市场逆转、东山再起的幻想。二是对于以煤为支柱产业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去产能的影响在短期内更是雪上加霜,从而存在积极性不高、等待观望、被动应付等情绪。三是随着煤炭行业去产能进程不断推进和煤炭市场季节性供需关系变化,一些地区或企业可能将煤炭价格恢复性或短期性上涨误判为长期趋势,从而出现去产能工作力度松懈,对去产能目标打折扣或者弄虚作假。

2)去产能煤矿情况复杂。从产能结构看,按生产建设阶段,可分为生产产能和在建产能,在建产能又包括合法在建产能和违法违规在建产能;按煤矿产能规模,可分为大型煤矿、中型煤矿和小型煤矿;按实际产出与产能对比,可分为有效产能和无效产能,无效产能包括停产停建煤矿产能、整合改造煤矿和资源枯竭煤矿登记产能超出实际最大产量的部分,如贵州、云南等资源赋存条件较差的地区,部分小煤矿为逃避关闭淘汰而进行整合改造,其实际产量远远达不到登记产能。另外,还有一批上一轮政策性破产过程中遗留的目前仍在生产的煤矿。从2015年产能利用率地区分布看,山东、陕西、安徽、内蒙古产能利用率相对较高,山西、新疆、贵州、河南、宁夏、黑龙江、河北、云南产能利用率较低,实际产量远低于其产能,即存在很多无效或在建产能,产能富裕空间较大,是去产能的重点地区。

3)去产能方式有待考量。煤炭属于资源性开采行业,不同于其他加工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技术水平、调整产品结构来改善生产经营状况,煤矿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炭产品特性和市场竞争力,区位差、煤质劣、成本高、竞争弱、长期亏损的煤矿不具备持续生存的能力,若勉强推行兼并重组方式予以淘汰,只能增加主体企业的负担。2006年以来,各地按照“整顿关闭、整合技改、管理强矿”三步走战略,在淘汰落后煤矿的同时,通过煤矿兼并重组进行资源整合,截至2015年年底,经过前期各项审批、履行了法定手续而尚未验收复产的资源整合煤矿规模达7.4亿t/a,占全部合法在建煤矿总规模的64%,其中很大一部分由于资源匮乏、不具升级改造潜力等原因长期搁置,成为兼并重组主体企业的沉重包袱,至今仍没有很好的处理办法。因此,通过兼并重组方式退出过剩产能或淘汰落后产能,主体企业愿望不强,积极性不高,完成减量重组5亿t产能的目标任务压力很大。

4)行政干预过度。煤炭行业长期处于行政过度干预、国企占据主导、调控机制失灵的畸形市场环境,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市场反馈调节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我国煤炭产业当前产能过剩程度,单靠市场已经无力化解,但在去产能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会继续出现行政干预过度,不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一是去产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必然会触动各种既得利益,特别是对一些以煤炭为地方经济乃至财政收入重要支柱的地区,有可能出现对去产能目标实际完成情况弄虚作假现象。二是随着去产能不断推进,煤炭供需关系逐步改善,一些地区有可能对企业生产实施行政干预,以增加煤炭产量。三是276个工作日制度作为去产量促进供需平衡的阶段性手段,若长期执行,客观上将造成制约先进保护落后的后果,不仅不利于去产能顺利推进,也有悖于去产能的初衷。

5)职工安置任务重。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涉及到职工具体情况、分流安置方式、劳动关系处理、经济补偿支付、偿还拖欠工资及社会保险费、安置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再就业等方方面面,因此在去产能过程中特别是进入到实际操作层面后,将面临职工安置的诸多挑战。一是煤炭属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去产能不断推进,全国约有130万名煤矿职工将陆续离岗或转岗,数量庞大,安置任务艰巨,特别是在一些产业单一的地区,压力更大。二是大多数煤矿地处偏僻,就业范围相对封闭,且职工技能单一,行业外再就业选择空间有限,尤其是对于一些年龄偏大的职工,再就业机会更少。三是近十几年来煤炭行业吸纳了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大多已成长为煤炭企业或行业的中流砥柱,如果去产能过程中进行“一刀切”,会面临核心人才流失和断档,不利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四是企业与职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拖欠的工资、社会保险费、退养费用、经济补偿金等应由企业或所属集团公司解决,一些亏损严重、资产负债率较高的煤矿企业短期内难以筹集到足额资金,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工安置效果和去产能进度。

6)债务处置难度大。近年来,煤炭市场需求低迷,煤炭产量和价格持续下滑,大部分企业现金流急剧恶化,被迫举债维持经营,出现负债高企且不断新增的局面。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煤炭行业负债总额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70%左右,处于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据报道,2015年年底,山西省7大国有煤炭企业总体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0%,负债总额超过1万亿元,相当于全省全年的GDP。煤炭行业去产能涉及大量负债,而且企业债权债务关系非常复杂,既有对银行的负债,也有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应付账款以及企业之间的担保等,这些错综复杂的“三角债”致使企业破产清算、兼并重组难度增大,存量债务处置及银行不良资产上升都将在去产能过程中会充分显现出来,处理不好会引起连锁反应。另外,鉴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大部分资产投入到了井下巷道和设备,在煤矿破产清算时,巷道将报废且基本无法回收,这些资产及债务很难通过市场化手段处置。[13]

四、关于推进煤炭行业去产能的建议

观点一: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柏强认为促进煤炭行业去产能需要通过加快煤炭供给侧改革,包括行业体制改革和国企管理改革,真正政企分离,使煤炭企业可以更加市场化和灵活的去产能。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提高行业集中度,使得煤炭价格可以得到有效维持而不会出现进一步大幅度下滑。[14]

观点二: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的张言方、聂锐等基于SD模型的构建,综合考虑煤炭进口量、煤炭资源税改革、煤炭落后产能淘汰和投资结构优化对煤炭产能过剩的调控影响机制,通过利用系统动力学思想和情景分析方法得出如下政策启示:

(1)降低煤炭进口量对煤炭产能过剩有正向调控作用,应以“稳增长、调结构”为进口煤炭调控的总体目标,制定差别化煤炭进口关税政策。对优质动力煤等资源保持现有关税政策不变,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价格竞争力选择国内煤炭或国际煤炭,对褐煤、高硫煤、高灰煤等劣质煤炭设定较高关税政策;在减少低质煤进口的同时,提高国内电厂的发电排放标准,从流通和使用两个环节全方位减少低质煤的进口,制定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在主要煤炭进出口港口设置进口煤炭品质检验,严格把控进口煤炭质量。

(2)现阶段是政府进行资源税改革的一个契机,树立正确的资源税观念,选择试点推行从价计征的煤炭资源税率,实行差别化税率,统筹兼顾煤炭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合理收益,在考虑煤企负担能力的同时,政府还应考虑税负转移的问题,避免出现将成本压力单向转移给下游产业;制定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降低煤炭资源税改革阻力。

(3)淘汰落后产能是缓解煤炭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明确落后产能判别标准,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利用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来自我调节,让落后产能及时退出市场,先进产能顺利参与竞争;细化淘汰方式,不同落后产能处理方式不同,对于改造升级和兼并重组的落后产能,应充分发挥大型煤炭企业资源整合的优势,鼓励其自主参与小煤矿的兼并重组,对于安全基础条件差且难以改造的小煤矿,要加强政府监管,逐步引导其退出煤炭市场;在降低退出壁垒的同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有利于提高煤炭行业机械化程度,保证煤炭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4)优化投资结构,让企业和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构建以市场融资平台为基础、以煤炭企业投资为主体、以地方政府融资为辅的多元化融资模式和煤炭投资约束机制;重点建立和强化资本预算约束机制,均衡划分投资权利,完善地方政府财税体制;逐步构建绿色GDP的政绩考核体系,从过度追求GDP数字转向注重经济-环境-资源的协同发展,同时,注重新制度的过渡与衔接,从根源降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15]

观点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曾湘泉等认为我国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为此,要坚持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的策略。

在短期要是严控新增产能、治理不合规产能并淘汰落后产能。首先,政府严格控制土地和煤炭资源审批权限,对于新建煤矿和扩增产能,原则上应不再批准。其次,对于环保、安全、技术等方面达不到标准的违规煤矿和不具备政府审批生产权限的煤矿,要停产并依法进行治理,对无法达到标准的企业,责令关闭、撤销和退出。

中期要积极引导企业产能退出、促进市场化兼并重组等方式化解产能过剩。第一,对于安全生产条件复杂,质量标准低、技术与规模化水平低、长期亏损、停产的企业,从人员分流、信贷等方面予以支持。第二,积极推动市场化兼并重组。在当前各省实施的化解产能过剩的兼并重组中,政府应减少直接干预兼并重组,让市场发挥决定土地、矿产等要素价格的作用,尊重市场交易主体以自愿方式开展重组,促使一些落后、过剩产能企业退出。

在长期要促进完善政府职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经营自主性。一方面要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定位。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通过制定政府干预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清晰界定政府维护市场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防止各级政府官员为了政绩刺激经济增长,扭曲市场资源配置机制行为的不断发生。另一方面,要切实推进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基于预算硬约束的经营机制。吸取1998年改革和一次次国有企业产能过剩的教训,切实推进国有企业分类管理,对于公益性行业,国家需要垄断的行业直接由国有企业控制和经营;对于市场化的行业彻底放开,政府不再干预经营性国有企业的市场运营,国有企业以独立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并完善真正意义上的董事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实现国有企业向完全竞争市场主体转变。通过改革,走出国有企业周而复始的产能扩张和产能过剩的困境,彻底摆脱国有企业“盲目扩张——隐性失业——职工下岗——盲目再扩张——隐性失业——职工再下岗”的恶性循环。[16]

观点四: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张士强、曾宪迪认为煤炭产能调控应以经济调控为主,市场调控、法律调控及行政管理市政为辅。

(一)经济调控手段

经济调控手段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使用的重要调控手段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考虑煤炭、发电、输电3个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一套完善的、结构合理的、设计严密的煤炭资源税费、奖罚和价格体系,实现政府通过对煤炭生产成本和价格的调整来调节煤炭投资,达到调控产能目的。

(二)市场调控手段

煤炭能源市场发展有其自身的经济规律,要解决煤炭产能过剩或产能不足,不能靠行政命令式的“有保有压”,而应该由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来自我调节。煤炭产能的市场调控手段主要是通过对煤炭生产和消费规律的研究,分析煤炭消费的周期性和季节性特征,通过调控煤炭储备和进出口来调节煤炭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以应对煤炭供需的周期性和季节性波动。在煤炭需求淡季、价格下跌时,国家煤炭储备基地从市场大量购入煤炭,以增加煤炭的需求,这样再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以抑制煤价下跌,而在煤炭需求旺季,价格上涨时,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则释放煤炭储备、同时可以扩大煤炭进口,实现平抑煤价和稳定市场的功能,发挥应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这种直接的调控手段往往比行政干预更快、更准、也更合理。此外,煤炭储备调控在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有力的工具的同时,客观上还能够通过煤炭低进高出的价差,为政府带来财政收入。

(三)法律调控手段 要想大力加强我国煤炭资源利用和保护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与煤炭产能调控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依靠法律的强制力保障国家能源调控目标的实现。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控制煤炭能源的消费总量等战略提供法律支撑。

法律调控手段是用法律规范来调整煤炭产能供需关系,使煤炭产能控制的制定、调整、实现、争议及裁决等行为法制化。对煤炭资源产能调控,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对已出台的煤炭产能调控的法律政策,强化并督查落实效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尚未出台的,抓紧制定和完善,尽快出台。

(四)行政管理调控手段

调控煤炭产能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行为,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充分行使各自的指导、监督、协调、服务职能,在保障经济和环境“双约束”的条件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维持煤炭市场供需均衡。[17]

观点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刘虹认为此次煤炭去产能,目的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总量控制,而是通过去掉落后淘汰、结构调整,重建煤炭行业的新生态。把握好此次去产能给煤炭行业产能优化带来的历史机遇,应重点做好三方面。一是要铲除形成过剩产能的根源,二是去产能要界限清晰和精准发力。三是去产能要弱化行政干预强化市场化与法制化引导。[18]

观点六:中国能源报的于孟林认为要彻底解决我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做好以下工作:

政府层面:首先要控制煤炭产业投资规模。其次,对煤炭落后产能应直接淘汰。企业层面:首先要主动转型。其次,大型企业应基于自身优势开展并购,提升行业集中度。[19]

观点七: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局长乔乃琛将去掉非法产能作为煤炭去产能的关键,乔乃琛认为,2013年我国煤炭的实际产量就突破了46亿吨,而现在的实际产量不会低于50亿吨。很显然这是一种结构性过剩,但是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手续齐全的、严格按照安全规定来办的、核定能力之内的这部分产量一点也不过剩,过剩的是主要是非法产能,这些非法产能安全隐患较大、手续不全、严重超能力生产,多是应该停产整顿的产能,这部分产能大约有14亿吨。不要说这14亿吨非法产能全部关掉,哪怕只关掉10亿吨,煤炭市场马上就能反转。[20]

观点八: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叶旭东处长针对煤炭行业去产能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 1)加强中长期煤炭供需趋势预测与引导。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应组织有关研究结构,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主要耗煤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温室气体减排等因素,有理有据、客观科学地预测我国中长期煤炭供需趋势,并及时发布,引导社会各界站在促进煤炭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高度,提高全社会对煤炭行业去产能战略性、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动力。

2)透彻分析煤炭产能构成及拟淘汰退出煤矿情况。一是按照生产产能、在建产能、无效产能,对各地区煤矿构成情况及产能利用状况,摸清底数。二是加强对拟淘汰退出煤矿和停缓建煤矿情况进行分析,鼓励企业在必要时结合开采条件、煤类煤质、生产成本、区位市场等因素,对其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进行评估,确保去产能的科学合理性。三是结合区域资源特点、煤炭供需关系和调运平衡,兼顾近期和中长期,合理确定各地区去产能目标和标准。

3)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各地区应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处置的原则,合理确定去产能目标和标准。对于区位差、煤质劣、成本高、竞争弱、隐患因素多和长期亏损而主动停产停运的煤矿,坚决予以关停退出。根据去产能效果和煤炭供需状况,适时取消276天工作制,充分发挥先进产能对淘汰落后产能的市场机制作用。严格控制煤炭新增产能,对于合法在建煤矿,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停建缓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设。对于下游产业已经建成而煤矿尚未核准的大型一体化配套项目,适时予以补办手续,以降低财务成本,发挥投资效益。

4)厘清政府与市场在去产能中的边界。在去产能过程中,应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决定的都交应给市场和企业。政府对产能进行科学引导,防止在抑制产能过剩问题上“一刀切”,疏堵结合,既考虑产能调整全局,又要顾及地方资源优势和发展经济的合理诉求,通过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去产能中的问题。

5)把妥善安置职工作为去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职工安置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职工的生计与家庭的命运,关系到去产能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应因地制宜做好职工安置方案,通过多种方式,确保职工安置渠道通畅,全力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确保中央奖补资金和支持创业就业各项资金补贴政策落到实处,让去产能企业和分流职工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6)多渠道处置去产能企业债务。一是发行特别国债,以退出产能煤矿所欠集团公司债务为限,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支持集团母公司贷款银行核销去产能涉及的债务。二是参照20世纪90年代实施债转股的做法,支持金融机构将退出产能煤矿债务实行“债转股”,待煤炭市场形势好转时,再采取约定回购或股权置换等方式偿还借款,以降低财务费用负担。三是研究出台配套政策,鼓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发行债券和支付现金,剥离收购部分银行债务。四是应进一步支持煤炭企业扩大股票、债券等发行规模,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有序替代其他高成本融资。[21]

观点九: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郑锐锋提出化解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的如下建议:

(一)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的基本认识。第一,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看,煤炭行业的转型发展、清洁发展势在必行。第二,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仍要慎用行政措施。第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议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等行业管理部门要更加注重改善外部条件,优化市场环境,建立一套服务于长期战略、市场竞争的体制机制。第四,要充分依靠市场的力量。

(二)政府要基于长期战略,优化市场竞争环境。

1、完善产能利用率测算相关工作;

2、以能源安全战略角度实施进出口政策

(三)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优化资源配置能力。

1、基于资源禀赋优势开展并购,努力提升行业集中度;

2、基于边际效益优化产品决策,提升市场竞争力。[22]

观点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睿认为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的根源在于建立市场机制时,各行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因此,我国现阶段的煤炭产能过剩治理,应将煤炭产能调控中的各主体行为作为整体来进行综合分析处理,脱离片面的行政指令安排方式,形成多措施的解决方案。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应使用经济手段规范其行为,为部分中小企业落后产能建立良好的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对于政府来说,应拓宽自身的视野,从全国甚至全世界煤炭行业的角度进行分析,转变不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以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保证煤炭产业市场机制的稳定!对我国煤炭过剩产能进行调控和干预,保证煤炭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均衡,保障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第一,针对煤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使用经济调控手段是各个国家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在现阶段产能过剩的条件下!,应尽早建立完善煤炭税费、奖罚机制,通过调控煤炭企业生产成本以调整煤炭行业的投资方向和数量,从而进一步达到去产能的目的。可以对煤炭生产方和使用方采取双向征税的方法,提前对不同煤炭开采量、回采率、煤炭综合利用程度设定相应税费标准,同时使用累进税的方式,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打击力度。与此同时,部分小型煤炭企业也应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加快转型升级速度和力度,脱离以往简单生产制造的模式,依托人才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对于部分效益较好的大型煤炭企业,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大力进行并购,提升产业集中度。

第二,要改变部分地方政府的非理性行为,应及时改变不正确的政绩观,明确政府在经济行为中“守夜人”的职责,使用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方式,引导我国煤炭产业过剩产能及时退出。完善的法律是保证煤炭行业去产能的重要依据,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在现有法律基础上,加快完善煤炭去产能法律法规。使用法律手段调整煤炭产能供需关系,真正让煤炭去产能政策的制定、实施等步骤实现法制化,为煤炭产业的市场化保驾护航。

第三,为保证煤炭产业市场机制的稳定,各级政府仍需使用部分行政手段,在保障经济和环境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消化淘汰优化落后多余产能,维持煤炭市场供需均衡。首先,为各煤炭企业做好信息提供者,利用自身具备的巨大信息资源,进行归纳汇总,及时进行分析形成相关报告,引导企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有序进行退出!保证煤炭产能供需平衡;其次,在现阶段关键时期,在产能过剩严重地区实施相应的更严格的制度,直接淘汰煤炭落后产能,严格执行整合升级。与此同时,对于当地煤炭的长期规划要有清醒的认识,严格按照市场规律行政,协调好煤炭产销的各部门工作。[23]

资料来源:

[1]李江涛:《产能过剩——问题、理论及治理机制》,载于《产能过剩——问题、理论及治理机制》,2006年

[2]王岳平:《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特征分析及对策》,载于《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6期 [3]周劲:《产能过剩的概念、判断指标及其在部分行业测算中的应用》,载于《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 9 期

[4]何彬:《基于窖藏行为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及其波动性特征研究》,载于《基于窖藏行为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及其波动性特征研究》,2008年

[5]王立国:《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的双向交互机制研究》,载于《企业经济》,2010年第5期 [6]曹建海,江飞涛:《中国工业投资中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问题研究》,载于《中国工业投资中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问题研究》,2010年

[7][22]郑锐锋:《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对策简析》,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5年第12期

[8]周广启,姜艳庆:《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对策》,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4年第3期

[9]王迪,聂锐,刘平,刘玥:《中国煤炭产能过剩致因机理与治理政策研究评述》,载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10][23]李睿:《浅析中国煤炭产能过剩原因及治理对策》,载于《中国煤炭工业》,2016年第5期 [11]任泽平、张庆昌:《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挑战应对风险与机遇》,载于《发展研究》,2016年第4期

[12]乔旭江:《煤炭产能过剩的成因及防治研究》,载于《财经界(学术版)》,2016年14期 [13]叶旭东:《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

[14]林柏强:《供给侧改革促进煤炭“去产能”》,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 [15]张言方,聂锐,刘平,王迪:《基于SD模型的我国煤炭产能过剩调控机制研究》,载于《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2期

[16]曾湘泉,杨涛,刘华:《兼并重组、所有制与产能过剩——基于山西省煤炭去产能困境的案例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17]张士强:《煤炭产能调控机制初探》,载于《中国煤炭》,2013年02期 [18]刘虹:《煤炭行业去产能要有新思维》,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6年07期 [19]于孟林:《煤炭去产能化需政企合力》,载于《化工管理》,2016年07期

[20]王高峰,郑遥:《乔乃琛:非法产能是煤炭去产能关键》,载于《能源》,2016年04期 [21]叶旭东:《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

[22]郑锐锋:《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对策简析》,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5年第12期

(陈如意整理)

第三篇:煤炭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煤炭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之根和企业之魂,凡是长盛不衰的企业都有其独特而先进的企业文化。文章分析煤炭企业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存在问题,探讨煤炭企业文化的发展路径问题。

[关键词]煤炭企业;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徐鲁敬,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电铝分公司,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山东济宁,273500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9-0093-0002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同样也是企业之根和企业之魂。中外企业的发展验证了这样一条规律:凡是长盛不衰的企业都有其独特而先进的企业文化。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就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特征

煤炭企业文化,是煤炭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并为企业全体职工所认同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和某些物化的标识。它包括价值理念、经营理念、企业精神、行为准则以及蕴涵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煤炭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经文并重、安文结合,以人为本、以心为本,理性控制、自我约束,团队核心、过程管理等四个方面。

二、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煤炭企业文化产生于煤炭企业,形成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壮大于改革发展的历程,借鉴中外企业,吸收传统文化,创新现代管理的不断实践,与煤炭企业的发展如影相随。但在当前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仍有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上的失范。清晰认识误区,正确走出误区,规范操作实践,对于更好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至关重要。从近年来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实践来看,煤炭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凝聚员工、鼓舞士气、塑造团队精神、增强集体战斗力,共同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煤炭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形轻质

即注重形式的建设而忽视了实质性内容的提炼,在华丽外表下存在不实之举。表现为:一是口号化、公式化、标准化、概念化、程式化。二是脱离实际、大而化之、大而不当。听起来完全正确,看起来漂漂亮亮,操作起来没有抓手,可望而不可及,形式主义严重。三是浮在表层、缺乏特色、缺少个性。不具有本企业的特性,无棱无角而显得“平沓而无光泽。

(二)重质轻形

即注重内容的实用而缺乏形象化的推介和宣传,表现为:一是不总结、不提炼、不升华,使企业文化停留在零碎、无规律的境地。二是停在一般,滞在实践,忽视提升,忽视整合,忽视建设模式的构建,忽视企业道德价值的渗透。三是缺理论支撑,少理论指导,不善于从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中去“寻根”,失去了人文基础。

(三)囿于己见,粗放管理

表现为:一是缺乏大众化,成为“老板文化”。二是缺乏科学化、系统化。三是缺乏稳定性、实效性,很难形成全体职工共同的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哲学观。

四、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企业文化在我国经历了认识、徘徊、发展、创新阶段。总的来看,我国企业文化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如火如荼。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又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煤炭企业文化建设虽“稍逊风骚”;但起步快,发展迅速,如今也已呈燎原之势。结合煤炭企业的特点,当前加强煤炭企业文化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煤炭企业文化的构建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重视发挥“人”的作用,创造适合于职工发展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充分尊重和满足职工发展提高的内在要求,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潜移默化的效应,把全体员工凝聚成一个整体,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为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

在实际操作中,要认识到文化的载体是人,文化是由人去创造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人共同创造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大家的文化,是企业大家共同建设的文化。因此,其文化理念、内涵应为大家所接受、所认同。但总是先由少数优秀分子去创造,再在大众中传播。企业的优秀分子,如企业经营者、领导者、党员、劳模等,对企业文化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企业家对企业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决定性的作用,要求企业家具备与众不同的文化素质。提高领导者自身的文化素质,是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最为关键的因素。其间,企业家的独特领导能力、高尚的伦理道德、谨慎的决策水平、清晰的战略方向等是领导者必备的重要素质。

(二)煤炭企业文化建设要以煤炭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为核心,建立先进的经营理念

企业文化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项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由于企业文化具有灵魂、凝聚、约束、导向、激励等几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就是一种以做大做强企业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发展观点和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只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搞好生产经营和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健康、稳步地持续发展。这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唯一使命。因此,煤炭企业文化就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在实践中探索、提练、升华和形成煤炭企业独有的企业文化,从而建立起先进的煤炭企业经营理念。

煤炭企业在实践中,每干一件事、每搞一次文化理念的宣传,都要思考这样做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员工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是否在搞形式主义,是否在实事求是地塑造具有煤矿特色的企业文化。煤炭企业文化建设,实际的目的就是要让煤炭企业健康地存活下去,并且要越活越好、越活越强大。例如,兖矿集团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探索、提炼、升华,目前已形成了具有兖矿集团鲜明个性的精细管理文化,为兖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接受、认可,并且日益成为其日常的规范和管理实践,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不求最大,只求更好;安全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科技兴安;管理理念:竞争合作,严实精细,创新超越,无为而治,等等。

(三)煤炭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树立和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

1.牢固树立品牌形象意识。品牌形象既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又是企业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于企业的品牌之中。曾经有人说,中国的品牌是一流的产品、二流的包装、三流的营销、四流的服务。无论这句话有多少水分,但作为一名企业领导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品牌革命时代已经到来。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对于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企业领导者必须高瞻远瞩,具备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塑造品牌文化的利弊,及时果断地扬弃,把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上去, 创造出企业优秀的品牌,使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稳步地发展壮大。作为煤炭企业就是要以长久的安全生产和优良的煤炭质量,来树立和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

2.坚持以文化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一种“规范”,是一种相对于制度来说的“软规范”、“软力量”。但它的作用和力量却是巨大的。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要把企业文化当作一种“规范”来建设,当作一种“力量”来使用,并以此持续不断地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努力形成文化建设的有效制度。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制度建设,将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加以固化,并注意发挥其长效作用。制度是由人创造和设立的,但制度又反过来塑造和规范人,使人不自觉地适应制度。企业的制度是个明显的文化元素,它不仅包括企业内的硬性规定,同时还包括职工们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行为习惯、方式、准则等固定化的行为模式。文化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规范,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活动,都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获得他所在文化的认同。企业文化建设时,从制度入手是一条强有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四)煤炭企业文化建设要创新方式,通过信息化提升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时代感

员工把企业文化与自身融为一体,从自己身上就能体现出企业文化的特质。员工需要像完善自身一样去完善企业文化。这些都仅仅完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初始进程。创新企业文化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步进程。由于企业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不能固守一种固定文化表现形式。它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这是企业文化获得巩固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煤炭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不断提升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时代感。

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的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它是自古典管理学问世以来,管理学理论发展的第四阶段,标志着企业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是依靠投入资本、资源、技术、劳动力这四大要素实现的。现代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其中缺少了文化要素。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和规律,有助于实现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总之,当前煤炭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正确认识质与形,又要准确把握质与形,更要坚持实践上的质与形及相互转化。只有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为.造魂工程――企业文化建设之道[M].北京:北京高校音像出版社,2010.[2]王吉鹏.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3]吕改,黄如金.国有大企业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第四篇: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摘要】财务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煤炭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煤炭企业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加快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硬、软技术,从管理理念、制度创新、统筹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研究,实现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完成、使用。

【关键词】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重要意义; 途径; 完善机制

财务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煤炭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地从多方面进行推进和深入研究。

一、充分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实行财务管理信

息化,充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财务信息的传递与整理,及时准确地掌握财务信息、集中管理各项财务资源、迅速作出科学决策,是当前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的需要

从经济决策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具有指导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过程控制,从而实现预定经济目标的作用;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具有促使企业履行法律的义务,维护正当的经济秩序的功能。会计信息对于现代社会的可用性已被人们所接受,而这种可用性必须以一定的质量为前提条件。

二、现阶段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项重大的管理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理念、模式、资金运作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在现实中,往往有不少管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而企业领导只顾眼前,缺乏从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自己的企业,更没有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的领导仅把本单位有没有局域网作为衡量单位建设的标准,但建成之后却对用不用不大关心,对完善网络和开发信息资源未予重视。这种政绩观念占据了一部分领导的头脑,导致网络使用效能低下。

(二)有效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 企业管理中的集权和分权是对立统一的。从国外大公司的先进管理实践来看,事权可以分散,但财权必须集中。而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层次过多,“子不认母”、“母不认子”、“集而不团”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职能部门分割,相互缺乏信息联系和数据集成,产、销、购、存信息脱节,原本集成连贯的业务被人为地割裂成多个环节。旧的管理模式被打破而新的模式尚未建立,母子公司之间对集权与分权的认识难以统一,过去一味强调的分权管理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企业集团扁平化集中管理的要求。大多数企业集团内部没能形成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指挥系统,缺乏统一规范的财务资金调控制度,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传输渠道不畅,财务数据、资金结算、投融资管理集中不起来,致使企业决策者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信息,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

(三)消极保安全,导致资源闲臵浪费

安全问题是制约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瓶颈,网上泄密、窃取、篡改事件在一些单位时有发生。因为担心网上业务处理有风险而将其束之高阁,仍习惯于面对面听汇报和有纸化办公,久而久之,信息化网络建设就成了摆设。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但现实工作中一些单位和部门除了采取常见的规避风险措施外,就再拿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将很好的办公网络系统闲臵,最终影响了财会人员使用网络的积极性。

(四)管理软件发展滞后,难以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

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必须开发具有本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软件。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一样的软件开发公司开发的财务管理软件,没有本企业的特色,而且目前市面上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分为两类:国外大公司的一些软件造价十分昂贵且不适合我国企业的特点。国内的软件对个别行业的单位企业管理功能的开发已有一定基础,但不适合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的需要,加之相互间为抢占市场份额而不考虑软件的通用性。企业一旦购买了某公司的产品使用,就不得不面临上述的困难局面。

(五)提高操作人员技能,降低运行安全系数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它要求财会人员既要掌握财会知识,还要对网络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度。我国财会人员所掌握的网络知识还比较少,大部分财务人员不能熟练地运用及掌握使用网络的管理。不少财会人员虽然掌握了一些基础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但仅限于单机操作或文字编辑等简单功能的使用,网络运用仍然处于较低层次。这种状况使网络的安全运行难以保障。企业一般在遇到网络问题时都依赖或求助于外界专业技术人员。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财务数据的安全性,一旦系统被非法侵入和破坏,轻者不能正常工作甚至瘫痪,重者会造成机密泄露,给国家和单位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三、完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集团合并报表体系、统一会计核算流程 煤炭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颁布的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准则或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的会计核算办法等,对企业现行的资金支付、固定资产折旧、减值准备计提、资产损失确认、关联交易的会计处理等方面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流程,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同时,通过统一合并报表编制基础和编制标准,明确不同制度或准则间的调整转换模型,建立健全集团合并报表体系,真实反映企业整体的经营运行状况。

(二)统一会计核算信息化系统

煤炭企业应在统一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的科目体系、统一编码,将企业所有与财务相关的经营管理信息纳入统一的编码体系,为建立集团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信息化体系,实现各子企业与集团财务资料的联网做好基础工作,从而通过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对各子企业及集团的会计账目及相关业务进行核算,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准确地编制财务报告,为企业提供产品、部门、客户、供应商、合同等多项目的辅助核算与管理,为所属子企业提供特殊业务的核算、记录、跟踪全部业务情况,为企业经营 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成本、收入、毛利等相关信息。

(三)构建高效有序的集团资金管理系统

煤炭企业应当在本集团范围内建立高效、有序的资金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系统或企银互联系统实现对企业整体资金的统筹调度,合理配臵和使用资金,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资金管理系统应当具有与企银互联系统及其他经营管理系统的接口功能,实现对全集团的资金筹集、划拨、运用等方面进行监控,能够及时反映集团总部和各子分公司的资金流向,并根据管理需要形成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与分析,实现资金的日常监管与控制。

(四)建立企业预算管理系统,强化财务的控制功能 根据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和完善适合本企业特点的预算信息化管理模式,强化资金、投资、筹资、成本费用和财务风险的预算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的预算控制管理模块要能够支持预算编制、预算分析和预算考核等全过程,并通过与核算系统的无缝衔接,有效实现预算控制、分析和预警功能。

(五)实现完备的财务分析、管理会计和决策分析功能

在财务信息实时、准确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和资产管理体系,支持多种数据查询和决策分析,集团总部能通过该系统对各子企业财务信息实施跨账簿、跨企业、跨、跨期间的查询,确保集团总部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各子分公司的财务信息及经营状况。通过加快分析周期和频率,更好地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绩效。

(六)实现职责分离、支持内部控制体系高效运转 财务信息系统必须完整地体现规范的工作流程和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通过明确内控操作流程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关系,明确内控操作流程与关键科目的关系,使内控操作流程的贯彻执行得以常态化、固定化、信息化;财务信息系统应当符合职责分离的要求,在功能上支持企业内审工作,可以随时查询内部控制事项的执行情况及检查的结果,以便集团公司能够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充分评估整个集团面临的各种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提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风险防范能力。

(七)实现财务管理与业务操作一体化

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核心模块建设的同时,各企业还需要将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功能列入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即将财务管理流程与经营业务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财务信息系统要及时反映企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经营环节业务活动的信息,并通过系统实时进行核算,做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

四、完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在我国当前经济条件及煤炭市场环境下,加快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摈弃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树立以财务管理为管理核心、以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必须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监控,带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同样要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核心和切入点,并尽快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财务管理与资金流向监控,不仅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建设,防范资金风险、堵塞资产流失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做到信息共享,避免财务信息失真问题。

(二)实施企业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财务管理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是单纯的网络技术问题,而是要以建立企业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为基础,以实行企业内部统一财务软件和建立计算机网络为支持,以建立企业财务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为手段,以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为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财务的集中管理与资金监控,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全公司账务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原有的业务流程重新进行布臵安排,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对现行的管理方式和财务制度进行统一规范,其实质就是对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进行创新发展。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对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而且必须对整个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从企业基础信息化做起,有计划、有步骤,需要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办法,分财务、物资、生产、销售等项目管理的顺序分阶段进行。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结算中心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管理核心,而财务管理则是以资金管理为重点,资金管理以现金流量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奠定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时,必须以资金管理、资金流量、资金流向为重点,加强资金集中统一管理,规范内部财务资金管理结算中心。建立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结算中心工作制度,是现阶段大型企业加强和改善财务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适应现代集团公司严格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对子分公司的监控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下一阶段大中型企业加强资金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研究王梦君11211163137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要研究我国的农民问题, 必须结合土地问题进行研究。文章对城乡一体化设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我国城镇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及其养老状况, 以期为推动我失地农民养老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促进新时期城镇一体化健康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养老

在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在逐年下降,但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和基础。我国有庞大的农业人口,农村人口数量虽然随着农村城镇化运动而逐年减少, 但在2011年仍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58.2%, 我国依旧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农业大国。要研究我国的农民问题, 必须结合土地问题进行研究。从古到今, 农民都是依附于土地的, 土地在承包到户之后就成为其最根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首先,土地具有基本的生产功能和生活保障功能, 通过耕种土地, 农民既能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 又能获得最直接的就业方式。其次, 土地具有养老功能和保障功能, 老年农民可以通过将土地转租来获得租金, 通过消费储蓄来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再次, 土地还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增值功能, 依托于市场经济和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获得更大的土地增值收益。

一、失地农民概念的界定

(一)失地农民产生的背景及其根源

我国是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国难以改变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基本趋势。国家制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高压线, 这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 事关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而地方政府却在背后操纵违法违规用地, 采用未批先用、巧立名目、擅自设立开发区和未经批准扩大开发区等多种违规手段, 违反国务院的相关规定, 大肆侵占基本农田, 迫使农民丧失土地、侵害农民权益, 使其成为失地农民。[1]

(二)失地农民概念解说

农民失地主要指农村居民丧失家庭土地经营承包权, 这种土地承包权是依据《土地承包法》取得的农民合法权利。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失地农民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和城镇化运动对农民土地的征用, 主观原因是农民为了变更户口、转换职业、保险补偿和经济补偿而主动放弃对土地的经营承包权, 不管是由于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失去土地经营承包权, 从广义上说都是失地农民。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指狭义上的失地农民, 即为了实现国家、机构或个人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的管理或者生产需求, 放弃土地经营承包权以及其他衍生物的农民。[2]

二、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性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基本政策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要积极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 采取多种方式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征地补偿安置必须以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的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为原则”。2010年10月28日, 我国新的社会保险法出台, 其中规定“征收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 应当足额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险费, 按照国务院规定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政府努力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为失地农民获得社会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新时期做好我国失地农民社会养老工作的必要性

由于各地区对于失地农民的保险补偿和经济补偿因为诸多原因缺乏严格制度化的管理, 随意性比较强, 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近年来农民因为对保险补偿和经济补偿不满导致的上访量明显增加, 地方政府与失地农民的矛盾有逐渐激化的迹象, 在形成失地农民的过程中由于征地拆迁和补偿引发的各类恶性公共事件屡见不鲜, 甚至还产生如钉子户、自焚等流血事件和小规模的抗议事件。政府作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主体, 必须完善各项制度来保障失地农民的日常生活。要安置好失地农民、培训好失地农民、保障好失地农民, 只有这样才能减缓地方政府与失地农民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地方政府必须使其管理制度化, 把失地农民的管理纳入民政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去, 想失地农民之想, 急失地农民之急, 把安抚失地农民作为政府日常工作常抓不懈, 才能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研究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有利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3]

首先, 失地农民社会养老工作是地方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地方政府在征用农民土地之前, 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召开听证会, 严格把关, 从源头上维护失地农民的权益。作为从人治到法治过渡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 需要查漏补缺的领域还很多, 但立法机构一定要优先审议、表决和通过保护农民基本权益的法律。地方政府只有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才无法推卸责任, 全心全意维护弱势群体, 为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证, 法律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的光荣责任, 通过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稳定。养老保障就是失地农民最为迫切需求的基本权利, 地方政府有义务有责任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保障。

其次, 失地农民社会养老工作是创建区域和谐社会及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地方政府在征地过程中, 缺乏有效沟通, 缺乏长远规划, 与民争利, 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 但获得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权益不对等。失地农民所得价格与土地价值之间存在巨大差额, 这种差额的产生一方面揭示了征地补偿机制非常不合理, 另一方面为失地农民与地方政府的纠纷埋下了伏笔。最近几年, 失地农民因衣食无着而上访的案件每年都在万件以上,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困扰各级地方政府, 影响社会的稳定, 延缓经济的发展, 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进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再次, 失地农民社会养老工作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等人性发展观的不断提出和深化, 地方政府也充分认识到对失地农民等农村弱势群体加大支持的必要性。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正原则, 首先, 地方政府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法律体系。其次, 地方政府要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 重视失地农民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最后, 地方政府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正原则重新审视对失地农民的经济补偿和社会补偿的审核机制, 不能仅仅从征地机构自身的利益出发, 必须首要考虑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如果不把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作为征地的前提条件, 一味要求失地农民克制, 或者仅仅采取临时性的措施追加失地农民补助, 这实际上对失地农民整体来说是不合理的, 本来是合法权益却变成了一种临时救助, 暗示了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政策方面的阙失。

三、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现状分析

(一)单一的收入来源使农民在面对失地是无能为力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农村采取的养老保障模式还是原始的家庭养老,由于长期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原因, 城市和农村采用二元化的社会经济制度,城市一般具有较为完善的城镇职工失业制度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但大多数农村不仅经济欠发达, 而且缺乏有效的农民失业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当农民成为失地农民之后,就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仅靠微薄的补偿金无法保障正常的老年生活。农民依靠土地作为经济基础, 当失地农民无法通过务工形式为自己做养老储蓄, 就丧失了养老保障的基础,传统养老保障方式就会变得非常脆弱, 使失地农民陷入生活困难。

(二)脆弱的保障基础使失地农民养老缺乏法律保障

2010年10月28日, 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对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制度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但是对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却缺乏明确的规定。地方政府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主要参照国家相关土地征用补偿办法, 没有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依据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没法充分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困境。[4]

(三)失地养老基金无法得到有效监管

地方政府劳动保障部门不仅负责征收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 同时也负责管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 这容易导致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 容易导致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的挪用和非法挤占, 容易滋生政府的寻租行为, 导致地方官员的腐败。一方面,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 保值与增值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另一方面, 政府要加大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资金投入, 通过及时拨付专项保障基金来补偿失地农民所得利益和土地价值的差额, 最终有效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养老保险资金匮乏使失地农民养老陷入困境

失地农民用于养老保险的征地补偿款缺乏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在政府主导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建设中, 一方面, 政府出资或者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资金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农民征地补偿款的截留,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金个人缴付比例过高, 导致39.9 %的失地农民无力缴纳养老保险;另一方面, 养老保险所需要的资金缺乏一定的强制性, 失地农民容易忽略长远的可持续生计问题, 而政府强制要求失地农民参与养老保险仅占8.3%, 导致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可持续性差。随着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家庭养老模式不断弱化社会化养老由于资金医乏产生困境, 使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可持续面临严峻的挑战。

四、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的完善

养老保险关系到我国民生大计的实现, 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但是具体实施却不尽如人意。就目前执行状况而言, 由于农民参与热情较低, 导致一些农村己经停办相关业务。笔者认为, 农民消极态度的出现原因在于缺乏对相关信息和知识的了解, 政府应做好充分的引导工作, 并将商业保险制度融合其中, 用以补充社会保险的不足。具体而言,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正视失地农民现状,解决其养老问题

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给予失地农民养老信心。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源自于农村土地的支持。虽然失地农民获得了政府相应的补助, 但是对于缺乏其他生存技能的农民而言, 根本无法从社会中获得足够生存资本。农民为了城市的发展做出了牺牲, 政府应遵循公平原则, 以最优惠的条件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保险。相关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农村保险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在于资金医乏,政府采取相关的资金支持能够极大增强农民投保热情, 进而保障失地农民获得基本的社会生存资源。

创设失地养老基金,规范养老基金的管理。养老保险所关注的是投保人在法定劳动年龄后,能否获得在社会生存中所需的资本。由于目前货币通膨状态严重, 保险所进行的未来受益资金能否满足投保人的生活需求未定。根据国际通行制度来看, 投保金额的基金管理者并不具备经营职能。而目前作为国家弱势群体的失地农民, 其基金管理与其他阶层投保人基金性质完全相同, 缺乏有效的运营方式, 可能会造成无法实现增值的问题。这种状况下, 应快速引入商业投资模式, 以保证获得较为稳定的增值。[5]

增强家庭养老观念, 不断丰富养老方式。我国历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 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 在基本的社会公民道德规范中, 赡养直系亲属老人是公民的基本达务。相关统计表明, 目前70 岁以上人群, 除基本养老金收益外, 其生活、起居、消费大多由子女或亲属承担, 从目前状况来看,“赡养”道德己经成为了国人文化传承中基本的责任伦理, 或者可理解为, 由责任而产生的行为是公民的非选择性行为, 由个人的思想和社会理念而促成。在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时, 采取家庭式养老的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中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同时, 可以不仅依靠亲属进行养老, 还可以由居民所居住社区承办类似业务, 通过志愿者与亲属的捐助, 帮助老人获得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二)完善法律保障体制,保障其政策执行

土地征用要依“法”而行。明确的法律规定能够保障农村土地的合理化征收。

因此, 需要加快制定征地用法, 以法律条文约束征地行为,这不仅是对农民的保护,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

土地使用要有“章”可行。土地征收应对农民进行高额的补助, 完善的制度可以帮助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依然可以继续生存。要制定完善的制度与政策规范, 在对农民进行资金补偿后,对其就业予以政策的帮助,以保障农民获取足够生存资源。

对于失去土地的农民而言, 失去土地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劳动能力的丧失。在这种状况下, 政府如果能够为其及解决就业问题, 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在农民获得稳定收益后, 养老保险的投保就不会存在较高的难度。基于此, 笔者认为, 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上, 还要充分认识到失地农民生活的现状, 增强其基本社会生存技能,比如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 让失地农民循序向城镇工人转变, 进而使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三)有效整合养老资源,搭建商业养老平台

引入保险精算工具, 进行定量分析。目前, 我国保险制度精算多来自于国外成型的保险系统, 因此商业保险通常具有较高的数据可靠性。但是, 针对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仍旧缺乏有效的精算手段, 缺少合理化的数据支撑, 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无法得到有效管理。在此状况下, 应对失地农民投保能力、政府补助金额、收益标准、汇率变化、现金购买力等信息进行严格的计算和预算, 以保障养老基金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

搭建商业养老平台, 进行新的尝试。我国目前所实行的社会保险是在政府并不具备完全能力下, 为公民提供的福利制度, 来保障国民未来基本的生存能力。商业保险则与之不同,投保人所缴纳的资金, 由保险企业进行运营、投资、管理, 在获得有效收益后, 进行资金反馈。依据我国目前商业保险状况来看, 所要求缴纳金额为投保人年收益的20%以下, 而失地农民由于土地被政府征用所获高额赔偿, 以及所处城市工作的收入, 在经济收入上远高于一般农民, 因此, 完全有能力缴纳保险费用。

在新形势下, 如何做好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工作, 让失去土地的农民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失地农民未来的生活乃至生存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养老保险状况进行适当的分析, 以期能够为我国失地农民养老提供相关借鉴。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农村土地问题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2]黄建伟.失地农民的概念问题研究[J].调研世界.2009(4).[3]王顺喜.我国失地农民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9(4)

[4]潘光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5]杨思家.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探究[J].农家之友.2009(4)。

下载去产能背景下煤炭企业领导环境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去产能背景下煤炭企业领导环境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配送问题研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配送问题研究 2011-03-15 来源:中国市场 作者: 标签: 电子商务 企业物流配送 问题研究 物流模式 第三方物流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

    煤炭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本站推荐]

    煤炭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 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对企业法律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分析,最大可能地防范、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煤炭企业在......

    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研究 摘要: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处理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间内部协调关系,......

    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依据)

    金融危机背景下 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大批农民工返乡。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

    安康市规上煤炭企业去产能富余人员安置情况调查报告5篇

    安康市“规上”煤炭企业去产能富余人员安置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解煤炭企业在“三去一降一补”中的企业效益、富余人员安置状况,了解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提......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课堂问题意识实践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课堂问题意识实践研究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求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跨境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问题

    供应链管理对跨境电子商务影响研究 【摘 要】如今,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兴起,其中包括供应链管理,但是由于缺少管理团队、操作经验和行业的资源,供应链已经......

    和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宗教问题研究

    和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宗教问题研究 ——对湘潭县农村宗教信仰的调查与思考 王洪斌 根据我们对湘潭县农村人口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湘潭县农村人口大约116万,其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