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毕业论文
题 目:湖南宁乡灰汤方言中“哒”的研究
学 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学 号:201705370625
姓 名:叶思宇
指导教师:张燕
完成日期:2021年5月
目 录
中文题目、摘要、关键词 1
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 1
引言 1
(一)宁乡市灰汤镇概况 1
(二)灰汤方言研究现状 1
(三)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2
一、“哒”作介词 3
二、“哒”作趋向动词 4
三、“哒”作动态助词 4
四、“哒”作语气词 8
结语 10
注释 10
参考文献 10
湖南宁乡灰汤方言中“哒”的研究
摘 要: 灰汤方言中,“哒”是重要的介词、趋向动词,起介引和表示趋向的作用;“哒”也是最常用的动态助词,以多样的组合形式,表示出持续态、完成态、经历态等多种动态;“哒”还是灰汤话语气词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来表示陈述、疑问、祈使等语气。
关键词:灰汤方言;“哒”;动态助词;语气词
A study of the dialect word “DA ” of Huitang County in Ningxiang City, Hunan Province
Abstract: In Huitang dialect, “Da” is an important preposition and directional verb, which plays the role of leading and expressing tendency;“Da” is also the most commonly used dynamic auxiliary word, which expresses various dynamic states such as continuous state, complete state and experience state in various combinations;“Da”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system of Qi words in Huitang discourse, which is used to express the mood of statement, question, imperative and so on.Key words: Huitang dialect;“DA”;dynamic auxiliary;modal particle
引言
(一)宁乡市灰汤镇概况
1.地理人口状况
宁乡市由湖南省直辖,长沙市代管,2017年4月撤县建市,地处湘东偏北的洞庭湖南缘地区,面积2906平方公里,人口140万。灰汤镇位于宁乡市西南部,全镇总面积43.2平方公里,人口2.5万。
2.方言使用情况
宁乡方言属湘方言,在湘语内部片区的划分上,整体属于长益片区。1995年的《宁乡县志》方言篇将宁乡方言划分为以城关镇(玉潭镇)话、双江口话、花明楼话和流沙河话为代表的四个音区,灰汤方言就属于其中的第四音区。灰汤方言与宁乡县城方言总体差别不大,不同乡镇间用方言沟通可以相互理解。从地理位置上可看出,灰汤镇处于宁乡与湘乡的交界地带,其方言难免受到湘乡话的影响,因此又颇具地方特色,比如具有部分“古无舌上音”①的特征等。
(二)灰汤方言研究现状
关于灰汤镇方言研究,其成果大都散见于少数宁乡方言语音研究的著作以及论文中。文丹的《湖南宁乡与湘乡边界东段的方言状况》(2004)有专门研究灰汤镇的语音系统和音系特点,并将灰汤镇与东西两侧的枫木桥乡、偕乐桥乡作了声韵比较。黄欣欣的《湖南宁乡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2012)对宁乡县当时所辖的33个乡镇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进行了分散式的考察,其中就包括灰汤镇。在成果之外,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灰汤方言的研究成果其实并不多,特别是词汇、语法方面目前存在着广大的探索空间。所以,本文想要通过描写及分析灰汤话中的方言词汇“哒”,为灰汤方言的研究做出一点努力。
(三)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本文运用搜集调查、分类描写等方法,在大量收集第一手语料的前提下,对照普通话,列举灰汤人民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句子,反映出灰汤镇方言词汇“哒”的运用情况。然后结合例句,对“哒”的使用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出“哒”在使用习惯、表达形式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对其用法做出总结。
本文试图通过描写及分析灰汤话中重要的方言词汇“哒”,以期使人们对灰汤镇的方言词“哒”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以弥补灰汤方言在语汇、语法研究上的缺失;同时,本文通过对大量语料的描写与分析,想要为宁乡方言与灰汤方言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为湘方言的研究做出一点努力。
“哒”是灰汤方言中颇具特色的地方用词,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哒”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可以作介词、趋向动词,更经常的是作动态助词和语气词,前者可以表完成态、持续态(进行态)、经历态(经验态),后者可以表陈述、疑问、祈使等语气。灰汤话的“哒”身兼数职,各自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并且表达方式多样,或单独起作用,或与其他词组合共同发挥作用,同一表达式还有着形式各异的变式,这些都将在后面一一阐述分析。
文中符号介绍说明:V表示动词;A表示形容词;O表示宾语;C表示补语;其他如介词、数量词等,直接用汉语名称表示。
一、“哒”作介词
灰汤话中,“哒”作为介词,相当于普通话的“在”或“给”,常常充当语义成分(格)的标记,标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对象等。
(一)“哒”相当于“在”
一方面,“哒”用在一部分动词后、处所词前,介引动作发生、停留的处所。
他困哒床铺上动都不动。(他睡在床上动都不动。)
不晓得是么子事故,车子一直停哒道上莫动。(不知道是什么事故,车子一直停在道路上没有动。)
另一方面,“哒”放在一部分动词后、时间词前,介引动作的发生时间。
老弟唧放学哒下午六点二十。(弟弟在下午六点二十放学。)
崽阿唧补课哒星期四夜里。(孩子在星期四晚上补课。)
要说明的是,“哒”作为介词只能跟在一部分动词之后。比如,“老公唧的话狠狠地刺哒他的心口上”在灰汤话中一般不成立,需要将“哒”改用为“在”。至于“哒”可以跟在哪些动词后,不能跟在哪些动词后,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二)“哒”相当于“给”
“哒”用在有赠与、交接、交予意义的动词与双宾语之间,介引动作的对象。
生日那天子,爸爸送哒我一部单车。(生日那天,爸爸送给我一辆自行车。)
班主任交哒我一个任务。(班主任交给我一个任务。)
公唧递哒我一把钥匙。(爷爷递给我一把钥匙。)
(三)“哒”相当于“除了”“为了”中的“了”
江灏先生在《长沙方言“哒”的分布与功能》②(1992)中研究长沙话的“哒”时提出了这一点,我发现这同样适用于灰汤话的使用情况,故加以借鉴。“‘哒’相当于‘为了’、‘除了’中的‘了’。‘为了’‘除了’是由词根加词缀构成的双音节介词,‘了’作为介词‘为’、‘除’的后缀是固有的,不是临时加上去表示动态的。这里的‘了’不是表完成态的动态助词。”
除哒恰和困觉,你脑壳里还有什么?(除了吃和睡觉,你脑袋里还有什么?)
为哒赢钱就可以乱搞手脚?(为了赢钱就可以乱做手脚?)
(四)“哒”相当于“到”
“哒”用在表动态的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到达某地、动作达到了某种结果或动作持续到什么时间。
两口子咬筋,他堂客跑哒娘屋里去了。(两口子吵架,他老婆跑到娘家去了。)
他老早就去现场做准备,总算抢哒第一名。(他老早就去现场做准备,总算抢到第一名。)
村里的民主批评大会一直要开哒下午五点钟。(村里的民主批评大会一直要开到下午五点钟。)
二、“哒”作趋向动词
“哒”作趋向动词,相当于普通话的“上”、“下”和“起”,经常用在别的动词后边表示趋向。
(一)“哒”相当于“上”
一般是用于祈使句中,表示劝告、建议、提醒、请求,或者希望动作有一个结果。“哒”字后面可接宾语,也可不接宾语。
快盖哒,莫让别个人看见里面的家伙。(快盖上,别让别人看见里面的东西。)
穿哒绳子衣,穿太薄了会搞凉。(穿上毛衣,穿太薄了会感冒。)
关哒门,小心有人偷家伙。(关上门,小心有人偷东西。)
(二)“哒”相当于“下”
用在陈述句中,相当于“下+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有分离的意思,后面一定要带宾语;也可以用在祈使句中,表示动作从高到低,其后可以带宾语,亦可不带。
天上落哒好几坨鸟屎,差点子掉脑壳上。(天上落下好几坨鸟屎,差点掉脑袋上。)
快扯哒墙上的海报,免得让人看见。(快扯下墙上的海报,免得让人看见。)
把蛇皮袋放哒,让我来扛。(把蛇皮袋放下,让我来扛。)
(三)“哒”相当于“起”
与相当于“下”的“哒”相反,相当于“起”的“哒”,表示动作由低到高。
细阿唧把地上的钱捡哒交老师。(小朋友把地上的钱捡起交给老师。)
发火的公唧高高地把手举哒。(发火的爷爷高高地把手举起。)
拿哒手里的文件大声地读出来!(拿起手里的文件大声地读出来!)
在有些研究文章中,作者认为方言词汇“哒”作趋向动词时还相当于“到”。笔者不认同此观点,在黄柏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③中明确表明,表示移动趋向的趋向动词只限于“上、下、来、去、起……”22个词汇,其中并不包含“到”。以此为依据,再根据相当于“到”的“哒”的语法功能,笔者将其归于介词之列。
三、“哒”作动态助词
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下动态的概念。“动态指的是动作或性状在变化过程中的情况,表明是处在哪一点或哪一段上。动态,不是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它可以表示事件在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动态。”④动态又叫“体”或“情貌”,所以“哒”又可叫做“体助词”或“体标记词”,本文采用“动态助词”的说法。普通话的动词有持续、完成、经历、开始、继续、尝试、可能等多种形态,代表动态助词有“着”“了”“过”等。在灰汤方言中,“哒”或单独作动态助词,或与其他词组合共同作动态助词,起表持续态(进行态)、完成态、经历态(经验态)的作用。“哒”作动态助词表不同态的时候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以下都将一一列举。
(一)持续态(进行态)
1.V+哒
爷老子没发话,他就一直站哒。(父亲没发话,他就一直站着。)
阿猪崽唧饿得放肆叫哒。(小猪饿得一直在叫着。)
听哒,我就讲这一回。(听着,我就说这一次。)
守哒,我再去前面看看情况。(守着,我再去前面看看情况。)
在这里,“哒”用在单音节动词后,后面不带任何成分,相当于普通话的“着”,表示动作的持续。
2.V+哒+O
“哒”用在动词和宾语之间,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
咬筋的时候,他的眼睛总是死死地盯哒对方。(吵架的时候,他的眼睛总是死死地盯着对方。)
阿婆喜欢扯哒我的手打讲。(奶奶喜欢拉着我的手唠嗑。)
弟唧一边背哒书包,一边提哒行李箱,飞快的走。(弟弟一边背着书包,一边提着行李箱,走得飞快。)
嫂嫂抱哒娃站哒侧边。(嫂嫂抱着娃站在旁边。)
3.V+哒+V
躺哒看手机会把眼睛搞近视。(躺着看手机会把眼睛弄近视。)
你只晓得站哒“指点江山”,不晓得动手。(你只知道站着“指点江山”,不知道动手。)
你只要坐哒看好戏,其他的事情都不要搭白。(你只要坐着看好戏,其他的事情都不要管。)
“哒”置于两个动词之间,前后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有些情况里,前一个动作还表示后一个动作的方式,具有从属性质,例如,中“看手机”的方式就是“躺着”。当然,“哒”前后的两个动词也可以不构成连动式,这时需要重叠前面的动词和“哒”,组成“V+哒+V+哒”式,表示在前一个动作的进行过程中出现了后面的动作,如:
骂哒骂哒动起手来。(骂着骂着动起手来。)
唱哒唱哒跳起舞来。(唱着唱着跳起舞来。)
(二)完成态
1.V+哒
“哒”作为灰汤方言最常见的完成体助词,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完全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相当于普通话的“了”。
我清早就恰哒。(我很早就吃了。)
上个月,他的细腿脱哒。(上个月,他的小腿折了。)
菜姑子跑哒。(小偷跑了。)
我们可以发现,“V+哒”在灰汤话中既可以表示持续态,也可以表示完成态,这两种句式在形式上无差别。所以,要判断到底是哪一种形态,主要视语境而定。如下:
细阿唧在哭哒。莫理,让他发疼去。(小孩在哭着。别理,让他发脾气去。)
昨天夜里,他屋里的细阿唧哭哒。(昨天晚上,他家小孩哭了。)
例“哒”表示的是小孩哭泣后,因大人置之不理而继续保持哭泣的状态到将来,这里“哒”的作用是表示动作在持续;例“哒”表示的是,发生在昨天晚上的小孩哭泣的事件已经成为过去的事实,“哭”的动作已经结束,故该处的“哒”表示完成态。简单说来,一般情况下,“哒”能翻译成“着”,则意味着持续态;能翻译成“了”,则与完成态联系紧密。
2.V+哒+O/C
我做哒好事还不夸我。(我做了好事还不夸我。)
我下噶唧五点钟就恰哒夜饭。(我下午五点钟就吃了晚饭。)
他屋里做生意赚哒钱。(他们家做生意赚了钱。)
这场戏放哒三天。(这场戏唱了三天。)
雨已经落哒两个星期。(雨已经下了两个星期。)
这里的“哒”也译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一般完成。“V+哒+O/C”与“V+哒”相较,有一定的差别。具体而言,在形式上,该处的“哒”置于句中,后可接宾语或者补语,而后者处于句尾;在意义上,虽都有过去、完成的意思,但该处并不强调全部完成,如“哒”后接补语是数量短语的时候,可以表示动作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有可能继续下去,例中那下了两个星期的雨还有可能接着下。因此,二者需要稍加注意去辨别使用。
3.V+哒1+O/C+哒2(哒1……哒2)
你看咯,土里已经长哒草哒。(你看,地里已经长了草了。)
老弟唧做哒两门作业哒。(弟弟做了两门作业了。)
他待这里歇哒两夜哒。(他在这儿住了两个晚上了。)
这个句式由“V+哒+O/C”和“V+O/C+哒”糅合而成。要注意的是,该句式中的“哒”既作动态助词用,也作语气词用,其中“哒1”是动态助词,“哒2”是语气词。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动态助词“哒1”,它与“V+哒+O/C”中的“哒”一致,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一般完成。这里出现的动态助词和语气词共现的现象,目前普遍存在于普通话和各地方言的使用中,姑且留到语气词之后再接着讨论。
4.V+趋向动词+哒
日子越来越热,我把身上的绳子衣都脱下哒。(天气越来越热,我把身上的毛衣都脱下了。)
叔叔要开厂子,把钱都丢进去哒。(叔叔要开工厂,把钱都投进去了。)
村里的狗唧跑到我里屋里,公唧用棍子把它赶回去哒。(村里的小狗跑到我家里,爷爷用棍子把它赶回去了。)
在这种句式中,“哒”一般位于句尾,表完成态。另外,有一个频繁使用的句式需要单独列出来:V+起+哒,更准确地说是“V+起哒”,“起”与“哒”的粘黏性很强,几乎是结为一体共同发挥动态助词的作用。
阿阳台上晒的辣椒子收起哒。(阳台上晒的辣椒收好了。)
阿电脑机子让老弟唧锁起哒。(电脑让弟弟锁住了。)
使用“V+起哒”表示完成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主语为受事:在灰汤方言中,可以说“堂屋门关起哒”,译为“堂屋门被关起来了”,但通常不说“我关起哒堂屋门”,后者的主语为施事,不符合当地语言使用习惯。
二是动词V得为单音节:主语虽然是受事,但如果V是多音节或动补式的,也不能用“起哒”。如说“阿唧又讲起哒,不晓得莫子时候打止”,译为“奶奶又说起来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这里就并不是“V+起哒”表完成态的情况,因为这里的动词不是纯单音节,而是双音节“讲起”。
5.A+哒
在能够成句的前提下,“哒”直接跟在形容词后面,也应该被视为句末的动态助词,表示性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说明事态出现了新的情况。
这双鞋子短哒,有点挤脚。(这双鞋子变短了,有点挤脚。)
每天恰好恰的,他终于胖哒。(每天吃好吃的,他终于变胖了。)
“哒”在例中表示“这双鞋子”原来不短,现在短了、不合脚了(可能是穿鞋者脚变长、变大了),“短”的性状成为了事实。
“A+哒”还有强调程度的意味,后面可以带一个量词短语,修饰性状的程度。
这双鞋子短哒一截,根本穿不进。(这双鞋子短了一截,根本穿不进去。)
6.V+嘎哒
我把劳都做嘎哒。(我把活儿都做完了。)
一坛子酸菜子都恰嘎哒。(一坛酸菜全吃光了。)
一坛子酒莫搞得好都赔嘎哒。(一坛酒没弄好全泼了。)
“嘎哒”合起来起一个动态助词的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完全已然。在灰汤方言中,“嘎”是“哒”之外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动态助词,它分担了“哒”的一部分职能,并经常与“哒”组合起来使用,灰汤话中还有“V+嘎+O/C+哒”、“V+嘎哒+O/C+哒”等丰富的句式。“哒”和“嘎哒”之间在用法和意义上相类似有联系,但也有不可忽视的差别。首先,在功能上,“哒”作动态助词可表完成态,同时还可表持续态和经历态,“嘎哒”只能表完成态,例如:“挨哒批评”,可以理解为“挨了批评”,也可以是“挨过批评”;“挨嘎哒批评”就只能是“挨了批评”。其次,在语义上,“哒”一旦与“嘎”合用,会更偏重于强调动作的结束和整体完成。“恰嘎哒家伙”和“恰哒家伙”,前者表示已经吃过某东西且停止吃的行为,后者则表示吃了但还可以再接着吃。
(三)经历态(经验态)
1.V+哒(+O)
“哒”用在动词后面,表示曾经发生过这样的动作,即动作已经完结,相当于普通话的“过”,后面可接亦可不接宾语。
这集我看哒,调台咯!(这集我看过,换台吧!)
他讲哒这件事,只是我没注意听。(他说过这件事,只是我没注意听。)
表经历态的“哒”没有否定式。“这集我莫看哒”不表经历态,而是完成态,即“这集我没看了”。要用否定式,必须将“哒”改为“过”才行。
2.A+哒+C
“哒”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曾经具有这样的性状或拿事物过去的性质与现在相比较。
前过日子冷哒好一阵。(前些日子冷过好一阵。)
经济好的时候,村子里也富哒好些日子。(经济好的时候,村子里也富裕过好些日子。)
从例句中也可以看出,“哒”的后面都带有补语。设想不带补语,“村子里也富哒”变成“村子里也富了”,“哒”就是表性状实现——完成态的动态助词。另外,“哒”在表经历态的“A+哒+C”句式中,没有否定式与疑问式,只能改用“过”。
四、“哒”作语气词
除了介词、趋向动词和动态助词,“哒”也是灰汤方言中重要的语气词,主要用在句子的末尾,也可以用在句中主语、状语的后面有停顿的地方,通常用来表示陈述、疑问、祈使等语气。
(一)表陈述语气
1.相当于普通话的“了”
他哩出来哒。(他们出来了。)
我哩把事情办成哒。(我们把事情办成了。)
“哒”的语法意义是表示新情况的出现,起成句煞尾的作用,相当于普通话的“了”。
2.相当于普通话的“呢”
我做得么子事咯,你哩才辛苦哒。(我没做什么事,你们才辛苦呢。)
这事儿就靠得你哒。(这件事儿就靠着你呢。)
“哒”的语法意义是指明事实不容置疑,略带夸张,相当于普通话的“呢”。
3.相当于普通话的“啊”
我管不住哒。(我管不住啊。)
我饿得承不住哒。(我饿得受不住啊。)
“哒”的语法意义是使语气舒缓,增加感情色彩,相当于普通话的“啊”。
(二)表疑问语气
疑问语气词“哒”,语法意义是表示一般疑问,相当于普通话的“吗”。
天晴哒?(天晴了吗?)
你还好哒?(你还好吗?)
爸爸喝醉哒?(爸爸喝醉了吗?)
(三)表祈使语气
表祈使语气的“哒”,在句子中起到成句煞尾和舒缓语气、加重感情的作用,可译为普通话的“了”和“啦”(也就是“了啊”)。
班主任来哒,莫讲哒!(班主任来了,别说了!)
就到哒!快请坐。(就来啦!快请坐。)
行哒!(走啦!)
以上的例子,“哒”作为语气词都是出现在句尾。其实,“哒”也可以在句中出现,用在主语、状语后头,主要表示停顿,起到了和缓语气的作用。
这个蠢么批哒,咦嘎还不晓得做。(这个傻瓜啊,怎么还不知道做。)
这个人哒,不是么子好人。(这个人呀,不是什么好人。)
整个两日哒,还没人回来。(整整两天啦,还没有人回来。)
某些语气词有时还会用来形成一定的格式。例如:
他硬是个笨脑壳,讲哒讲哒不要去,就是莫听进去。(他硬是个笨脑袋,说了又说不要去,就是没有听进去。)
这里的“讲哒讲哒”表示劝说动作的反复。
最后且同样重要的是,灰汤方言中存在“哒”于同一个句子中既作动态助词,也作语气词的情况,即前面所说的“哒1”和“哒2”,对应的是普通话中的“了1”和“了2”,“了1”是动态助词,“了2”是语气词。
1.“哒”分别作动态助词和语气词
他学哒1两门手艺哒2。(他学了两门手艺了。)
《西游记》我读哒1三道哒2。(《西游记》我读了三遍了。)
例、例的动态助词“哒1”在句中动词后,表动态,是助词;语气词“哒2”附着于句尾名词性成分后面,主要表示事态变化的实现,是语气词。
2.“哒”兼作动态助词和语气词
班车发动哒。(班车开动了。)
棍子打的当儿青哒。(棍子打的地方青了。)
例、例的“哒”在句尾,也是在动词、形容词后面,既表示事态的变化,也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兼有语气词和动态助词两种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灰汤方言中,“哒”是重要的介词、趋向动词,起介引和表示趋向的作用;“哒”也是最常用的动态助词,通过自身以及与其他词组合,以多样的形式,共同表示出持续态、完成态、经历态等多种动态;同时,“哒”还是灰汤话语气词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来表示陈述、疑问、祈使等语气,含有成句煞尾、舒缓语气和增加感情色彩等丰富的语法意义。
注释:
①文丹.湖南宁乡与湘乡边界东段的方言状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3.②江灏.长沙方言“哒”的分布与功能[J].益阳师专学报,1992(08):90.③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2.④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9.参考文献:
[1]湖南省宁乡县志委员会编纂.宁乡县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2]鲁曼.长沙方言中的“咖”和“哒”[J].中国语文,2010(06).[3]肖湘维.湖南宁乡方言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09).[4]罗欣灿.宁乡方言中特殊动态助词的特色——以“起”和“餐”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
究版),2013(06).[5]邓开初.宁乡方言动词形态的特殊表示法[J].云梦学刊,2008(05).[6]邓开初.宁乡方言中的完成体助词[J].长沙大学学报,2004(01).[7]成庆红.湖南宁乡上宁乡话与下宁乡话的词汇对比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6.[8]周倩妮.湖南长沙到宁乡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9]谢瑶.朱河话“哒”的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10]黄欣欣.湖南宁乡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1]黄金花.长沙方言的完成体标记“咖”“哒”和“来去”[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