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
目录
摘
要
..........................................................................................................................6 第 一 章 :
前言
............................................................................................................10 1.1
重 要 性
..............................................................................................................10 1.1.1 做好财政透明的意义
...............................................................................10 1.1.2 国际关于财政透明的经验
.......................................................................13 1.1.3 小结
...........................................................................................................15 1.2
中 央 对 财 政透 明 度 的 要求
..............................................................................16 1.3 2012-2018 财 政 透 明 度研 究 回顾
....................................................................18 1.3.1 2012 年财政透明度评估回顾
...............................................................19 1.3.2 2013 年财政透明度评估回顾
...............................................................20 1.3.3 2014 年财政透明度评估回顾
...............................................................20 1.3.4 2015 年财政透明度评估回顾
...............................................................22 1.3.5 2016 年财政透明度评估回顾
...............................................................23 1.3.7 2017 年财政透明度评估回顾
...............................................................25 1.3.8 2018 年财政透明度评估回顾
...............................................................25 第 二 章
评 价 原 则 及评 分 标准
..................................................................................28 2.1
评 价 原则
.........................................................................................................28 2.1.1 全口径财政信息公开内容
......................................................................28 2.1.2 一站式财政信息发布方式
......................................................................29 2.1.3 用户友好型财政信息服务界面
..............................................................29 2.2
2019 年 中 国 市 级政 府 财 政 透明 度 评分 标 准
.................................................30 2.2.1 机构设置公开
..........................................................................................39 2.2.2 市级政府预算与预算执行
......................................................................40 2.2.3 其它重要的财政信息
..............................................................................46 2.3、小 结
...............................................................................................................50 第 三 章 :
地级 及 地 级 以上 市 政府 研 究 结 果
............................................................51 3.1
实 证 结 果 综述
.................................................................................................51
3.2
机 构 公 开 评分 结 果 及 分析
..............................................................................59 3.3
市 级 政 府 预算 与 预 算 执行
..............................................................................67 3.3.1 总体情况
...................................................................................................67 3.3.2 不同财政年度预算与预算执行的公开情况
..........................................75 3.3.3 四类财政预算报告和财政数据的公开情况
..........................................75 3.3.4 部门预决算公开情况
..............................................................................77 3.4
其 他 重 要 的财 政 信息
......................................................................................77 3.5
不 同 城 市 间的 比 较 分 析
.................................................................................79 3.5.1 排名前三十城市的特点
..........................................................................80 3.5.2 不同类型城市比较分析
...........................................................................83 3.5.3 不同区域的结果比较分析
......................................................................85 3.6
小结
.................................................................................................................85 第 四 章 :
县级 市 研 究 结果
........................................................................................87 4.1
实 证 结 果 综述
.................................................................................................87 4.2
县 级 城 市 机构 公 开 评 分结 果 及分析
.............................................................93 4.3
县 级 城 市 政府 预 算 与 预算 执 行
......................................................................99 4.3.1 总体情况
................................................................................................100 4.3.3 四类财政预算报告和财政数据的公开情况
........................................106 4.3.4 2019 年部门预算公开情况
....................................................................107 4.4
其 他 重 要 的财 政 信息
...................................................................................107 4.5.1 排名前十和后十的县级城市特点
........................................................109 4.5.2 不同区域的结果比较分析
....................................................................110 4.6
小结
...............................................................................................................111 第 五 章 :
良好 做 法 指 南
..........................................................................................112 5.1
财 政 公 开 的三 个 原则
....................................................................................112 5.2
财 政 公 开 的良 好 做法
....................................................................................112 5.2.1 总纲
.........................................................................................................113 5.2.2 纳入财政预算的机构和部门及其职能
.................................................114 预算说明5.2.4 财政数据
.................................................................................................118 5.2.5 一般公共预算收支
.................................................................................120 5.2.6 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
.............................................................................123 5.2.7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125 5.2.8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127 5.2.9 部门预决算信息
.....................................................................................130 5.2.10 其他重要财政信息
...............................................................................135 5.3 小结
................................................................................................................144 第 六 章 :
结
论
.....................................................................................................145
摘要
近年来中央政府部署全面推进各级政府的政务公开工作,而财政公开是一项主要内容。政府财政公开透明是贯彻依法治国的要求,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需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同时,今年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就是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造成隐性债务风险上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地方财政是重点,这对各级政府的财政信息公开相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 2012 年开始,我们每年发布《中国市级政府财政 透明度研究报告》。本年度的《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 包含 295 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和 355 个县级市,涵盖全国所有的市级政府。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媒体上发布了“2019 年地级及地级以上市政府财政透明度排行榜”和 “2019 年县级市政府财政透明度排行榜”,分别对我国地级与地级以上市政府和县级市政府的财政公开情况进行了排序。
在本年度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中,我们对“中国政府财政透明度指标体系”进行了若干调整与补充,并按照以全口径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用户友好发布、一站式服务三大原则评价对市级政府的财政公开情况。该指标体系包括四大部分:(1)机构设置部分,分值为 50 分。(2)市级政府预算与预算执行情况,包括 2018 年预算执行情况报告、2019 年预算草案以及 2019 年部门预算情况,涵盖“本级公共财政收支情况”、“本级政府性基金收支情况”、“国有资本经营与国有企业收支情况”以及“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简称“四本帐”;分值为 340分。(3)其他重要的财政信息,包括政府性债务、三公经费、产业投资基金、PPP、大额专项资金及重点项目、政府采购公开、地方投资公司、事业单位预算公开以及预算编制说明五大部分,分值为 255 分。(4)三大原则,包括了一站式服务、全口径、用户友好这三大原则的重要性,分值 45 分。因此,2019 年中国政府财政透明度指标体系的总分值为 690 分。得分由系统自动生成。
课题组在各市政府网站搜索与采集所有财政公开的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整理加工及定量研究,得出“2019 年地级及地级以上市政府财政透明度排行榜”,“2019 年县级市政府财政透明度排行榜”。数据采集窗口期截止 2019 年 8 月 1 日。
总的来说,今年各类市级政府财政信息公开情况尤其是预决算部分较往年有了很大的进步。“四本账”的公开情况较去年有所提升。衡量政府财政透明度的核心指标是市级政府对预算与预算执行情况。今年大部分城市都给出了较为完善的 2018 年预算执行以及 2019 年预算报告。北京市与广州市并列第一,得分均为 592.5 分,杭州市位列第三,得分为 575.55 分,占总分值的百分比分别为 85.87%和 83.41%。在总排序上,天津市为第四位,得分为 569.6 分,占总分值的百分比 82.55%; 上海市为第五位,得分为 568.75 分(82.43%);烟台市排在第六位,得分为 562.6 分(81.54%)。在过去两年里,北京、广州、杭州在财政信息公开工作方面都做处于领先的位置,为其它城市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事实上,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得分比较接近,差别主要体现在今年新增的“地方政府债务”、“产业投资基金”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其他重要的财政信息”部分。其中,天津市和烟台市除了详细公布“四本账”外,还对这一部分做了较好的披露。排名靠后的地级市在公开情况较差的原因上也有相似之处,其中排名倒数 30 位的城市全都没有对本市的 2018 年预算执行和 2019 年预算报告的详细表格进行公开,大部分仅仅在报告正文中对“四本帐”某些项目总额加以介绍,基本细项则无从得知。此外,排名靠后的城市在“其他重要的财政信息”方面也表现不佳,难以达到中央和社会公众对于财政信息公开的要求与期望。
另一方面,县级市政府财政透明度公开情况与去年基本持平且得分普遍低于地级市政府。今年县级市政府财政透明度评价指标体系与地级市政府完全相同。尽管今年县级市的“四本账”公开比去年好。因此,县级市政府的财政公开工作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中国的县级城市政府仍需提高其治理水平,在机构公开、财政预决算公开和其他信息公开方面做更进一步的工作。
2019 年的财政透明度指标体系在第 3 部分“其他重要的财政信息”中调整与增加了若干项目:
包括政府性债务、三公经费、产业投资基金、PPP 项目、大额专项资金、政府采购、地方投资公司、事业单位预算公开以及预算编制说明九大部分。政府债务公开指标包括以下具体指标:债务限额及总额、债务类别、具体债务项目、各辖区债务情况。从该指标地级及以上市政府的得分情况看,最低分为 0 分,最高分 4.35 分,平均分仅为 2.22 分。它们主要涉及政府性债务 30 分、三公经费 15 分、产业投资基金 30 分、PPP30 分、大额专项资金 30 分、政
府采购 30 分、地方政府资公司 30 分、事业单位预算公开 30 分和预算编制说明 30 分等内容 1,共计 255 分。债务限额和总额公布情况较好,共有 243 个城市公 布了 2018 年度的债务限额和债务总额,这其中的大多数市政府对专项债务和一般债务两个类别的总额进行了公开。
2017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43 号文件)明确要求将地方政府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不过,当前从法律法规上还缺乏对地方政府债务更加明确的定义和口径。虽然 2019 年政府性债务的公开情 况较 2018 年有所进步。但是,市级政府公开的债务信息中,多数仅披露政府债券的情况,未能完整、全面与及时地公开所有政府债务。我国地方政府的总体债务公布应当包括:地方政府债券、政府具有担保或救助责任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负债、向金融机构借款等。地方政府债务难以公开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一、在当前严防地方政府债务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环境下,不当举债可能被问责的压力使地方政府对债务情况难以公开;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仍然承担大量政府性债务,难以进行披露;三、政府性债务除了直接债务外,还有大量的担保债务,在公开上存在技术困难和缺乏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债务信息公开,除了对本级政府债券的规模进行公开外,对债券的种类、利率、期限、用途等也要进行全方位公布。更为重要的是,应加快探讨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
近年来,地方政府的投资类开支出现了新的特点。随着中央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和整顿,产业投资基金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作为更规范化的投融资方式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看重。随着中央政府提高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加强对地方债务的管理,产业投资基金和 PPP 方式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性产业政策的重要方式,相关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同样需要公开。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今年的财政透明度指标体系增加了这两部分内容。产业投资基金公开部分由两个具体指标组成:1)在政府门户网站及财政局网站能查询到的产业基金个数;2)是否在政府预决算报告或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开产业投资基金总额。与去年情况相比,已经有 130 家地级市开设了 PPP 专栏,并有 74 家地级市以表格的形式公布 PPP 情况。但是大部分城市仍然采取新闻公告
2017 年的财政透明度得分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事业单位得分并未计入。的方式加以公开,缺乏对 PPP 项目的集中、有序披露。PPP 公开的指标为在市政府网站(及财政局网站)上检索到的 PPP 项目公开数目,包括项目名称和项目金额。从公开情况上看,地级及以上市政府中仍有 165 个城市没有关于 PPP项目的公开信息。在 PPP 公开环节上表现较好的是绍兴市和宜昌市。两家市政府通过设置 PPP 专栏,并且以表格形式现集中披露 PPP 项目相关信息。
此外,地级市财政局和县级财政局作为独立的预算单位分别对本级债务预决算负责,但地级市财政局在每年的“两会”上会对全市的整体财政情况做汇报,有义务对全市各县市的债务情况进行统一公开。但据课题组的统计,在 295 个地 级市中,尚有 110 个未对市内各辖区、县的债务限额和年度余额进行集中公布。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在于真正落实依法治国、确立与执行科学的预 算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各级政府将每一分财政资金的来源、用途都公示出来有利于不折不扣地贯彻预算制度。而且,增加公共财政的公开透明程度也有利于地方政府的市场融资,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有积极作用。
第一章:前言
公共财政公开透明作为现代政府治理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建立现代民主问责制度与法治社会的重要起点。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入,建立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提高财政透明度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公共财政领域的重要议题。公共财政公开¬透明的基本目标是向社会公布政府的结构与职能、财政收入与支出情况、财政政策意图、公共部门账户和财政预测情况。本章简要讨论国内外关于政府财政公开透明的做法,以及当前我国加强政府财政信息透明度的意义。
1.1 财政透明度的重要性 1.1.1 财政公开透明的意义 与国际主流社会相比,我国目前的财政透明度存在明显差距,我国财政公开透明的现状仍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近年来我国在增强财政透明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忽视公众的信息需求、政府信息公开缺乏可靠性、现有预算会计难以全面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随着公共财政公开透明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中央对财政透明的重视也日益提高。从 200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曾发布《关于在全国 乡镇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通知》到 2014 年 8 月新《预算法》修订 通过,再到财政部 2018 年 3 月 20 日印发并开始实施的《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党中央、国务院对政府信息公开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要求不断提高,“政务公开”、“财政透明”等词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中办、国办下发的重要文件中。良好的财政透明度对一个城市的管理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对于城市的管理者、公民、相关机构以及城市发展本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财政透明度是防止政府腐败,减少代理成本,建立高效政府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当前政府治理体系存在严重的缺陷、其运行缺乏透明度;在信息极为不对称的状况下,各层级政府普遍存在严重的政治代理人问题,其结果是仅仅通过内部的管控系统难以遏制不断滋长与蔓延的腐败。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来看政
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公众是委托人,政府是代理人,为克服政府作为政治代理人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则必须尽力降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受客观条件限制的信息不对称为政治代理人以权谋私提供了庇护,而政府人为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环境又诱导了政府的“道德风险”行为。经济理论中的道德人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成立,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有可能出现“委托代理问题”。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理性考虑,政治代理人难以具备主动提高财政透明度的动力;而为了掩盖自身的政策失误,政府比民营机构拥有更强的隐匿信息的能力。因此,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的财政透明度成为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财政信息的公开透明,建立制度化的外部监督机制是克服代理人行为、控制腐败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财政透明有利于使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归位,回归为本来的委托代理关系,能够促使官员更加负责,履行好公共受托责任;增强政府资金使用透明度,可以使资金的分配、使用不断细化与明确化,从而减少贪腐机会,从根本上降低腐败发生的可能性;财政透明也有利于完善财政管理、落实财政问责,使公众和立法机关更有效地监督和评价政府,从而促进良好公共治理的建立。
二、财政透明是纳税人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以落实的重要前提。
知情权和监督权是现代文明社会和民主政治中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国家征税和公民纳税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相互交换,公民有为获得国家保护而纳税的义务,同时亦有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并保障其公民权利不受侵害的权利。而纳税人作为财政资金的提供者,具有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财政预算的程序必须有公众的参与,以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充分反映财政预算中的民主价值。纳税人要实施有效监督,财政预算的充分公开是前提条件。只有财政预算充分公开,纳税人才能客观评价政府财政支出是否合理,才能衡量政府的公共服务是否有品质和效率。为防止公民权利不受侵害,就要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权利,其中知情权是参与权、监督权的基础,而财政透明是保证公众知情权的前提。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赋予公众对政府预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有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提高公众主动纳税的意愿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升政府财政资源的动员能力,促使政府自觉控制行政成本、优化行政效能。
三、良好的政府财政透明度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它可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加强公民对政府的信赖程度,增进财政活动的法制性、公共性和民主性。
法治是公共财政必须遵循的契约原则的规范化和固定化的最佳实现方式。财政作为政府的经济行为,应置于法律的根本约束和相应的规范之下,其活动也必然受到法律和规范的制约。财政的法制化,意味着财政的收支活动要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和法律法规来决定、约束和规范。财政权力既要受法律约束,财政行为又须有法律依据。如通过税收法律来约束、规范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方式、过程和数量的规模,通过国家立法机关对政府预算报告的审批程序来确定、控制财政的支出规模和支出用途等。因此,财政的法制化是通过社会公众、国家立法机关和相应的法律程序对财政收支的约束。社会公众通过制定反映其意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财政活动的边界,使公共财政更好地履行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
推行政府财政信息公开,是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政府财政公开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有法可依、有迹可循,可以促进资金使用的合法化、合理化以及规范化,使支付过程更规范、支付管理更细致,从流程、记录、规则上提升资金使用的规范合法程度。将财政监管提高到立法层次,通过立法程序,将政府行为的目标、途径、监督等内容以法律形式纳入到规范的制度框架中,以约束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此外,把政务信息公开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财政考核和问责机制,增强政府建设透明财政的动力。
政府通过立法强化自身的信息披露,使得公众可以参与到对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中来,有助于融洽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政府通过提高其透明度,可以得到民众的赞赏,提高公众对现任政府的信赖,提升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等“软实力”,从而巩固其政治正当性地位。
四、政府财政公开透明,既为各级政府参与资本市场提供了条件,也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
信誉良好的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加清晰、透明、规范的财政数据,直接提高金融市场对政府的认可度,从而有利于实现政府通过资本市场为长期公共项目融
资的目标,对基础设施投资和地方经济发展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伴随着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融资需求,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间接融资在资源配置效率、资金缺口解决等问题上都难以完全满足这一需求,因而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改善资源错配难题便成为了政府的另一选择。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可以使得融资成本负担进行代际分摊,符合“代际公平”和“受益者付费”的原则。自 2011 年我国开始试点部分省市政府自行发债,这对地方政府的财政透明度状况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如果缺乏规范、透明的信息披露,投资者面临的不确定性就会增大,继而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来弥补风险,从而提高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并可能增加整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政府债券发行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化解当前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问题,使得隐性债务显性化。地方公债具有比地方隐性债务及或有债务更透明、更易于监管的特点。通过修订完善《预算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 号)》等相关立法和制度规范文件,将政府举债纳入法制管理,把地方政府债务纳入本级预算管理体系,通过规范的债务机制化解地方政府财政风险。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使其债务规模和使用情况接受审计监督的同时,将债务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实际中,各地政府公布的详细程度具有差异性,有必要推动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的进一步透明化,以及融入资金专款专用信息的进一步公开化。
此外,政府的财政透明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有助于推动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使公共资金使用置于社会监督下,有利于节省开支,并通过提高资金效率,间接节省成本。在招商引资、节省开支开源节流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总之,财政透明程度关乎公众是否能够及时、准确、充分地获取政府财政信息,从而正确评价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提高财政透明,对于降低政府代理成本,减少行政腐败,保障纳税人的各项权利,促进公共财政的法制建设,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建立高效的治理政府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1.2 国际关于财政透明的经验 国外财政公开在国际社会日益受到重视,从 IMF 发布《财政透明度手册》,到各国欧盟区国家就将财政透明设置为入盟标准,避免不良的财政政策对欧盟其
他国家产生的负面影响,再到透明国际旨在推动各国公共部门透明度,减少腐败。对我国推动财政信息公开,提高财政透明度具有借鉴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财政透明度守则》作为披露公共财政信息的国际标准,对成员国财政监督、决策和问责工作。它包括围绕四个支柱建立起来的一套原则:
(1)财政报告;(2)财政预测和预算编制;(3)财政风险分析和管理;以及(4)资源收入管理。对于每项透明度原则,守则均区分基础的、良好的和先进的做法,让各国了解完全遵守守则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并确保其适用于基金组织广大成员国。财政透明度评估(FTEs)工具评估一国对基金组织《财政透明度守则》的遵守情况。基金组织在 2017 财年进行了五次财政透明度评估,为参与成员国提供了重要的改革基准。
财政透明度最初在欧盟国家得以强调和执行。由于担心其中一国不良的财政政策造成的后果将成为其他国家的沉重负担,欧盟国家首先对财政透明度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将其作为加强财政管理的首要目标。同时,欧盟的一些经济转型国家,如东欧各国,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困问题,公众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将解决此问题的希望寄托于预算改革,迫使政府增加财政透明度和民主参与度。因此财政透明度可以说是关系欧盟正常运行和长期存在的关键环节。1993 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和 1997 年生效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又称《阿姆斯特丹条约》,简称《公约》),规定了欧盟财政政策的基本规则。财政透明度是保证欧盟财政政策的基础。《马约》对成员国财政政策做出了原则性规定,《公约》在进一步明确《马约》规定的财政政策原则基础上,确定了欧盟财政政策协调的规则、过度财政赤字的惩罚程序,以及建立预警机制监督各国财政运行状况,保证各成员国在中期内(从 1997—2004 年)实现财政基本平衡或者略有盈余。《公约》被认为是欧盟经济稳定的根本保证,也是欧元稳定的基石。
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TI),由彼得·艾根(Peter Eigen)于 1993 年发起成立,总部位于德国的柏林,是一个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的反腐败国际组织。“透明国际”在衡量腐败程度上主要用两种指标,即“清廉指数”和“行贿指数”。清廉指数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政府官员的廉洁程度和受贿状况,清廉指数是由不同数据来源的数据合成的,来源数据要保证以下四个标准:1、来源数
据必须由具有公信力的研究机构制作,且定期发布;2、来源数据的计算方法必须可靠、有效,以同样的进位给多个国家评分和排行;3、来源数据必须是对国家公共部门总体腐败水平的衡量,并且将其进行量化;4、来源数据所给分数必须给定足够的标准差以区分各国腐败程度的差别。今年的结果显示亚太地区进展缓慢且不完美。许多国家在遏制腐败方面面临着根本不同的问题。对亚太地区国家透明国际提出以下策略建议:(1)制定法律法规,防止腐败发生。(2)减少腐败不受惩罚情况发生。(3)改善公民社会的发言权。(4)提高诚信和价值观。
美国在财政透明方面位于世界前列,美国前 30 位的大城市政府中有 17 个提供“支票簿”等级的在线政府花销数据库。由金融会计基金会、美国会计师协会、政府财政官员协会、全国州审计员、审计长和国库员协会以及州和地方政府代表协商共同成立 GASB 政府会计标准委员会,建立和完善州和地方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为报告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这些信息为各类社会公众和机构,包括债券发行者、财务审计者以及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了行动依据。在大多数美国城市良好实现了透明度 1.0 的初期指标后,开始实行更高标准的透明度 2.0 指标,要求城市政府网站公布全面完整、友好便捷、面向更广大受众的财政数据。美国出台诸多法案《预算和会计法案》、《预算平衡法案》、《预算执行法案》)、《国会预算和扣留控制法》等,从制度层面上详细规定了政府财政活动过程和制定了预算信息的透明要求。其对我国财政透明提供借鉴主要包括:1.体制建设层面:1)通过《政府阳光法案》,规定要将财政管理及其预算管理的所有程序性制度向社会公开,使公众可以方便地了解掌握公共财政预算会议的进程,取得相关会议的文件和信息,并自由参加旁听公共财政管理中需要公开讨论辩论的会议。2)依法行政,严格规定政府的财政资金使用与公开行为,要求政府开支的发票实时公开。3)建立和完善州和地方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便于横向比较。2.操作层面:1)网站页面的系统性与简洁性(信息不是简单地堆砌,而是有序地分门别类,方便用户查找)。2)一站式的信息检索服务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其网站包含了全部部门的信息公开,有专门部门负责信息的公开,而非各部分各自为政,只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开信息。3)财务报告遵循统一的格式与标准:GASB。4)数据的可下载性与可机读性(多种格式)。
1.1.3 小结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财政公开透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方面世界发达国家长期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借鉴。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本章简要讨论国内外关于政府财政公开透明的做法,以及当前我国加强政府财政信息透明度的意义。
1.2 中央对财政公开透明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这为各级政府增强财政透明度提供了依据。十七大报告中还提到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视为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而加强政务公开恰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十分关键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这一总体布局下,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多次重要会议上再次把财政与政务公开问题视为改革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
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这体现了中央对于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的高度重视,并将公开透明原则贯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这两个《决定》给出了政府财政公开透明的指导方向,同时也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立法层面,2014 年 8 月修订并通过、于 2015 年 1 月 1 日开始施行的新《预算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它是财政领域的一项纲领性法律制度,指明了依法治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方向。此次《预算法》的修订具有以下重大变革: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并接受人民监督,预算审核重点转向支出预算和政策,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预算公开”入法并形成刚性的法律约束,严格债务管理并防范债务风险,坚持厉行节约、硬化预算支出约束等。新 《预算法》的出台是国家法律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更是财政制度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向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这也代表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框架渐趋完善,为新时期财政公开透明提出了新标准和新要求。同时,2014 年 10 月 2 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 号)》,2014 年 10 月 8 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 号)》。2015 年 1 月 23 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国发〔2015〕3 号)》等文件也为公共财政公开透明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还提到,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税收制度。”“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这些都从制度方面对财政预算公开透明提出了改革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十九大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深入贯彻十九大对于政务工作的指导精神,2018年 04 月 24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8 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提出“做好 2018年政务公开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系列部署,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大力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不断提升政务公开的质量和实效,推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不断提出新标准和新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财政透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认识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正确选择发展路径,着眼于各个层面、通过多方努力才能达到目标。
1.3 2012-2018 财政透明度研究回顾 信息技术革命深刻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大量信息的生产、交换、传播、加工成本越来越低,速度越来越快,这一趋势改变了包括公众与政府关系在内的所有社会网络,重塑了公共治理方式。与此同时,政府财政公开透明的交易成本也极大的降低,在技术上具备了向社会完整公开财政信息的条件,互联网已经成为政府信息公开最主要的平台。清华课题组)对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的
研究就是在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基础上开展和进行的。本小节将对过去七年(2012年-2018 年)本课题组关于我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的研究工作进行回顾。
1.3.1 2012 年财政透明度评估回顾 2012 年 6 月,清华课题组首次发布了《2012 年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报告对全国各省和自治区 GDP 排名前三位的地级市以及 4 个直辖市,共计 81 个市政府的财政公开透明情况进行了研究。清华课题组参照国际货币基金发布的《财政透明度手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衡量财政透明度的八项量化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了从互联网获取样本城市政府财政数据与信息化的方法,对 81 个城市政府的财政透明度进行了分析和排序,并从多方面研究了影响财政透明度的因素。
参考国际货币基金的《财政透明度手册》,2012 年报告设计的八项指标包括:(1)公布政府的结构和职能;(2)公布显示政府与其他公共部门关系图;(3)公布 2011年预算内财政报告;(4)公布政府性基金、土地出让金、“三公”消费情况;(5)公布 2010 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6)公布 2010 年决算报告;(7)公布 2010 年预算会计基础以及编制和介绍预算数据所使用的标准;(8)公布预算外活动、债务和金融资产等。
根据上述指标对 81 个市级政府进行评分,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总体而言,2012 年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尚处于“不及格”的状态:在财政公开的信息中,市级政府更愿意公布预算,而非决算;对于预算外开支,81 个市级政府无一发布。此外,该报告的实证研究表明,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主要领导的教育背景及成长历程是影响财政透明度的几个主要因素。
2012 年,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南阳;成都、宜昌、三亚则分别列于第四、第五、第六名。全国平均值 3.46,仅占满分 8
分的 43%。总体而言,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情况处于很低的状态。北京得分最高,占满分的 75%;上海其次占满分的 72%;
此外,得分占满分的比例超过 60%的城市还有南阳、成都、宜昌、三亚、杭州;加总共七个城市,仅为 81 家城市的 8.6%。
除北京、上海、成都、杭州外,其余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与其它地级市相比较,2 历年的《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详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在财政透明度方面并无明显的优势(《2012 年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情况排行榜》见附录一)。
1.3.2 2013 年财政透明度评估回顾 2013 年清华课题组延续了 2012 年报告的主题、原则和思路,采用从互联网获取全样本数据方法,在下述几方面对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现状的研究作了大幅度改进:
第一、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中国政府全口径财政透明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更为接近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比较全面地评价地方政府财政公开与透明的现状。
第二、细化各指标的评分标准。对于同一项指标,根据披露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详细程度细化评分标准,以求更加准确地反应地方政府在财政公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第三、2013 年报告将研究范围扩展到除三沙市外的全国所有地级市(285 个)以及 4 个直辖市,总计 289 个市级政府,对我国地级市和直辖市政府的财政透明度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与分析。
第四、在对全国各地级城市政府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良好做法指南》,为各地政府改善此项工作供了有先例可循、有可操作性的统一与规范的方法。
2013 年报告首次构建了“中国政府全口径财政透明度指标体系”。它包括四大部分:1)
纳入预算机构和部门;2)
一般性预算(决算)
收入与支出情况;3)
专户(前预算外财政)与政府债务情况;4)
国有资本经营与国有企业收支情况。
2013 年按照全口径政府财政透明度指标体系对 289 个城市政府进行综合评 价后,上海市总分排序第一;北京市、广州市和长治市并列第二名,;鄂...
第二篇: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
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13)
发布时间: 2014-12-09 16:20:4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卢倩仪 | 责任编辑: 卢倩仪
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13)——以政府网站信息公开为视角
摘要:
本文选取55家国务院部门、31家省级政府、49家较大的市的政府,围绕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报告制度的实施情况,以及工作信息、规范性文件、环境保护信息、食品安全信息、行政审批信息的公开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测评;报告分析了当前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政府透明度 政府网站 政府信息公开 指数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连续第5年对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情况进行调研和测评,本报告对此次测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一 测评对象、指标及方法
(一)测评对象 2013年,测评对象有所调整。由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项目组将所测评的国务院部门调整为55家。未再测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是新组建合并的机构,由于原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网站截至2013年12月仍未整合,项目组仍对原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网站进行了测评。
地方政府方面,将民族自治地方全部纳入测评范围,实现了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称“省级政府”)和49个较大的市的全面测评。其中,省级政府中,项目组既对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公开相关信息的情况进行了测评,还对法制部门、环保部门、行政服务中心等门户网站公开信息的情况进行了测评。较大的市中,除市政府门户网站外,项目组还对其法制部门、行政服务中心、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主要是质量技术监督局,个别地方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环保部门等的门户网站进行了测评。
项目组在对政府信息公开报告发布情况进行测评时,国务院已公布了机构改革方案,但机构调整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考虑到报告主要考察政府机关上一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因此,该测评仍以原59个部门为测评对象。
(二)测评指标
2013测评指标基本维持了2012年测评的内容,但权重分配更倾向于公开的实质情况。国务院部门的测评指标包括5个部分,总分100分,分别是: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以下称“目录”,权重15%)、工作信息(权重25%)、规范性文件(权重25%)、依申请公开(权重25%)、政府信息公开报告(以下称“报告”,权重10%)。
省级政府的测评指标包括7个部分,总分100分,包括目录(权重15%)、规范性文件(权重15%)、行政审批(权重15%)、环境保护(权重15%)、依申请公开(权重30%)、报告(权重10%)。
较大的市政府的测评指标包括7个部分,总分100分,包括目录(权重10%)、规范性文件(权重15%)、行政审批(权重15%)、食品安全(权重15%)、环境保护(权重15%)、依申请公开(权重25%)、报告(权重5%)。
(三)测评方法
测评活动从2013年3月5日开始。在依申请公开的测评方面,测评截至2014年1月23日,对报告的测评截至2013年3月31日,其他板块的测评截止到2013年11月30日。
测评主要对各国务院部门网站、地方政府网站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网站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进行观察、验证、统计。
依申请公开的测评依旧采取向各政府部门发送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形式。在提交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方面,凡提供在线申请平台(包括电子邮件)的,均通过在线申请的方式验证,无此功能或在线申请功能无效且不允许提交申请的,均通过中国邮政挂号信的方式发送了书面申请。项目组为政府机关作出答复预留了多于法定答复期限的时间。
项目组对国务院部门的申请内容为要求其公开本机关人员数量,包括公务员人员数、事业编人员数、聘用人员数及借调人员数。
项目组对各地方政府的申请内容为要求其公开当地垃圾处理的相关信息,包括:①当地当前的垃圾处理能力,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情况(即无害化处理设施、卫生填埋场、垃圾焚烧设施现有的情况以及在建和规划情况),当地垃圾处理量(以下称“第一项申请”);②当地垃圾减量、减排方面的规定和现状,循环利用、包装简化方面的政策文件(以下称“第二项申请”);③当地垃圾收费方面的规定,2012年的征收金额及征收标准(以下称“第三项申请”);④当地2012年用于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技术改造、政府资金支持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以下称“第四项申请”)。
在向地方政府提出涉及垃圾处理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时,项目组按照上述信息类别分作4个独立的申请,提交给有关的主管部门。其中,24个省级政府和43个较大的市由同一个部门负责上述工作,主要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直辖市一般是市容环卫部门,其余地方则涉及多个部门。
二 调研结果
(一)总体情况
2013年,国家继续加大公开力度、提升政府透明度。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3号)等文件,用以指导各级政府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适应当前社会各界对政府信息的需求。
2013年,国务院部门中测评结果排在前列的有:教育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部(见附表1)。
省级政府中排在前列的有:天津市、安徽省、江苏省、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浙江省、贵州省、北京市、重庆市(见附表2)。
较大的市中排在前列的有:成都、广州、宁波、福州、合肥、南京、无锡、苏州、珠海、大连(见附表3)。
(二)发现的亮点
从2013的测评情况看,政府信息公开在以下方面的亮点值得关注。
1测评发现,目录检索更加规范,其在集中发布政府信息、提升政府信息获取便利性方面的作用日趋明显。绝大多数政府网站配有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其中,31家省级政府的门户网站全部设置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且配备了目录信息链接。55家国务院部门网站中有54家、49家较大的市政府中有48家都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目录。目录设置情况较2012年进一步改善。项目组随机抽查了信息公开目录中的10条信息,其中全部有效的有49家国务院部门,占8909%(2012年为48家,占81年为22家,占8
44%);28家省级政府,占9032%(201
262%)。此外,目录便捷性增强。比如,对目录进行多重分类的部门及地方政府显著增加。2013年对目录进行多重分类的国务院部门由25家增加为29家,省级政府由8家增加为10家,较大的市政府由9家增加为18家。并且,目录组合检索有效性增强。2013年有21家国务院部门、9家省级政府和19家较大的市政府的组合检索有效,2012年分别为17家、7家和15家。
2例如,规范性文件起草过程中的公开情况有了较大改善。2013年有13家省级政府和14家较大的市政府提供了草案征集栏目;24家国务院部门、11家省级政府和13家较大的市政府提供了2013年的规范性文件草案信息;36家国务院部门、15家省级政府和23家较大的市政府针对规范性文件草案提供了相应的征集渠道。这些公开情况都优于2012年。又如,食品生产安全监管信息方面,38家较大的市的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办理指南信息,34家提供了食品生产许可办理结果的有关信息,23家提供了食品生产企业委托加工备案办理指南信息,31家提供了食品安全监督抽查信息,35家提供了食品安全的常识信息。
3宁波市环保局网站将网站分为公民站、企业站、环保站,有针对性地公开信息、提供服务,公示信息图文并茂、简洁明了;陕西省环保厅提供了行政许可事项网上申报平台查询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与验收信息;大连市环保局对于建设项目环评与验收信息分市辖区公开;等等。部分政府部门在规范性文件及草案公开上更加人性化。例如,海关总署、哈尔滨市政府的网站发布的政策解读与规范性文件相配套,内容完善且清晰明了,方便群众阅读。海南省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备案信息按月发布,信息全面完善。吉林市提供了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网站,使得规范性文件栏目更加规范,从而方便公众获取。
42012年报告的发布情况有明显进步。
首先,绝大部分政府机关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布了报告。项目组在各政府机关网站对其报告进行了检索。截至2013年3月31日24时,58个国务院部门(铁道部因机构改革,网站停用)、31个省级政府以及49个较大的市政府中46个按时发布了上一的报告(经检索,未发现邯郸市和乌鲁木齐市的报告,吉林市政府网站中的报告栏目测评时无法打开,于2013年4月3日才打开)。有的政府机关效率较高,原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以及厦门市、福州市和拉萨市在一月份就发布了报告。
其次,多数报告内容较为充实详尽。多数报告全面概述了2012年本级政府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工作。报告大多详细列明了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及相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情况,并总结了本级政府在信息公开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改进的目标和措施。其中,福州市的报告内容完整、系统,在本次测评中获得满分。最后,部分报告既注重制作的形式,也注重其内容的可读性。2013测评发现,有的政府机关在年报的外观上注重多样性和生动性,有的则注重内容的可读性。比如,北京、上海和重庆的报告制作成Flash小册子的形式,样式精美,内容完整,集创新性与实用性于一体。不少政府机关在报告中加入了详细的图表,既增强了报告的可视性,又方便大众了解信息、理解相关内容。有的报告针对本的情况与往年作了对比,使得报告的内容更加完整丰富,且直观易懂,最大程度上方便大众了解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内容。
(三)存在的问题
《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政府机关应当主动公开哪些信息早已有明确的要求,但实践证明,主动公开工作还远远没有达到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满足公众获取信息基本需求的目标。大量本应主动公开的信息要么不公开、要么不能全面公开、要么不能及时公开、要么公开了难以查找。依申请公开方面,则还存在着保密审查的规范性文件亟待清理、政府机关处理申请不规范,各地方、各部门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流程、标准差异大,以及找五花八门的理由拒不公开信息的情况。
1首先,还存在未建政府网站或者政府网站运行不稳定的情况。例如,国家铁路局在机构改革后一直无网站(2014年1月才正式开通运行),抚顺市的政府网站仍在建设中,海口市质监局仍无网站,吉林市质监局的网站在测评期间一直无法打开,拉萨市没有独立的质监网站。部分环保部门网站存在阶段性打不开的现象(如鞍山、厦门)。此外,某些网站仅是一个“空架子”,信息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存在很大的问题,如西宁市质监局网站。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方省级政府或者市级政府的门户网站建设情况及政府信息公开情况较好,但所属的个别部门网站建设情况不理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水平还较低。
其次,信息栏目设置不合理。一些地方政府同时设置了“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等栏目,导致栏目重复,信息不能集中发布。一些地方政府虽然设置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但是点击进入后是政府各部门的列表。而政府办公厅的信息公开目录中出现了本级政府的公开信息,办公厅的信息公开目录实际为本级政府的信息公开目录,如河南省、鞍山市。
再次,不配置目录的情况仍然存在。3家省级政府未提供所属部门目录,2家未提供下级地方政府的目录;较大的市中有3家未提供所属部门目录,3家未提供下级地方政府的目录。仍有个别政府机关仅提供目录列表,列表内的信息未配置链接,导致目录流于形式,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等。
另外,目录便利性有待提高。未提供多重分类的情况仍普遍存在。2013年有21家国务院部门、17家省级政府和26家较大的市的政府仅提供一种分类。而且,目录的检索功能配置仍不理想。一些部门或地方政府检索中没有标题检索和索引号检索,检索设置过于简单;一些部门或地方政府的检索无效甚至不设置检索,不利于文件的查找;有些部门或地方政府的组合检索虽然全面,包括了文号、索引号、标题、主题词、正文、时间等内容,但是文件中未提供文号、主题词等,导致组合检索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组合”的作用。有些部门的检索隐藏在目录的子栏目中或是仅存在于信息公开栏目中,不能方便大众,如国家地理测绘局和呼和浩特市。
还有,网站公开信息时存在信息放置随意、栏目虚设的问题。某些政府网站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分类,不能让公众直观、简便地发现其所需的信息。在内容的安排上,存在将一些非本栏目信息纳入本栏目的现象。比如,有的将常识和新闻纳入政策法规栏目中,有的将要闻公告栏目作为无所不包的万能栏目。其结果是导致很多信息栏目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影响甚至误导公众获取信息。
最后,多平台发布信息时容易出现信息发布不一致的问题。各地方政府既建有本级政府门户网站,各部门也建有自己的门户网站,行政审批、食品安全等领域还建有专门网站,结果很容易出现各网站发布信息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比如,食品安全信息方面,仅有3个较大的市的政府门户网站与当地质监局网站中关于食品生产许可方面的办事信息是一致的,其他网站这方面的内容要么存在不一致(内容上此多彼少或者此是彼非),要么网站没有此方面的内容。食品生产企业委托加工备案办理指南方面也是如此,真正能做到一致的仅有5个较大的市。这种情况会给公众、企业办事造成不便,增加办理手续的成本。
2公开不理想
首先,工作信息方面,许多政府机关基本的工作信息公开不理想。例如,部门领导信息公开不全面。与2012年相比,在部门领导信息公开的全面性上进步不大。有4家部门网站未提供部门领导的个人简历,2家部门网站提供了部分领导的简历。26家部门网站未提供部门领导的分管情况,7家部门网站提供部分领导的分管情况。公开透明的部门机构组织信息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透明度,方便群众办事,减少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提高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的效率,但这方面的整体透明度还不理想。虽然53家部门网站提供了内设机构的列表情况,但是能提供内设机构职责、联系方式的不多,能够提供内设机构处室列表以及处室分工情况的更少。调研数据显示,提供全部内设机构职责的有41家,提供全部内设机构电话或者电子邮件的有18家,提供全部内设机构处室列表的有29家,提供全部内设机构处室分工的只有5家。在国务院部门下属企事业单位信息方面,仍有8家部门没有提供下属企事业单位信息。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公开本地出台的与本部门职责有关的法规、政策文件的情况不理想。实践中,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往往会就相关管理工作出台细则性、实施性的法规、规章,这些法规、规章往往是相关政府部门管理工作最直接的依据,因此,公开这些法规、规章是提升管理透明度的基本要求。但项目组发现,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往往只公开法律、行政法规,对于本地出台的有关规定,则很少公开。以食品安全监管为例,49个较大的市中,有15个市的质监局网站公布了本级人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的法规、政策,仅占3061%。再如,一些地方的行政服务中心内部规定公开不理想。9个有专门行政服务中心网站的省级行政服务中心只有3个在网上公布了内部规定。较大的市中,41个有专门行政服务中心网站,其中只有26个在网上公布了自身内部规定。
最后,行政审批信息的公开情况还不理想。所有的较大的市中仅有2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供食品生产许可相关的全部业务分类(新证、补领、变更、更正、注销)的指南,也只有这2家提供了全部业务分类的办事信息且每项业务的办事信息内容是完整的(办理依据、办理部门、办理地址、联系方式、许可条件、需提交的材料、许可程序、办理期限)。
3政府信息公开更新不及时
《条例》对信息发布的时效有明确要求,但项目组发现,2013信息更新滞后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例如,较大的市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网站能够在考察前三个月内提供食品生产许可相关结果的仅有14家,仅有2家能在考察前三个月内提供食品生产企业委托加工备案的办理结果。在食品安全抽查监督公开、食品生产企业质量信息公开和食品安全常识公开方面,同样存在信息公开迟滞的问题。省级和较大的市的环境保护部门也都存在信息更新缓慢的问题,较大的市的环境保护部门的信息公开滞后尤为明显。49家较大的市的环境保护部门中,提供调研日前6个月内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发证信息、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申请审批情况、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信息、辐射项目环评审批信息、辐射项目环保验收信息、企业环境保护信用信息的分别仅为13家、3家、8家、6家、6家、13家。31家省级环境保护部门提供调研日前6个月内的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申请审批和企业环境保护信用信息的分别为9家、3家。
4测评发现,依申请公开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申请渠道还不够畅通。在线申请平台方面,部分地区需注册登陆方可进行相关信息的申请,但在注册登陆的过程中,其自身网站并不能保证申请人可顺利进行,有些会出现网页错误,以致申请人实际上并不能通过在线方式进行申请。某些地区在信息公开指南上称可以进行在线申请,待完整填写相关信息后系统却显示提交信息错误,但是并未提示哪些信息填写错误。还有一些地区在信息公开指南上并未列明可以进行在线申请,但申请过程中发现,其门户网站会弹出可以进行在线申请的页面。这就导致申请人获取信息的不一致性,导致申请人并不清楚以哪项为准。
其次,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处理不规范。有的政府机关要求补正材料、作出答复均不出具书面文书,只通过电话说明;有的政府机关送达相关文书要求申请人支付快递费,但不提前通知申请人也不允许申请人选择其他更经济的寄送方式;有的政府机关拒绝公开信息,但不说明理由,不告知申请人有何救济方式。而且,在此次依申请过程中,项目组发现,部分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信息公开处理工作的相关人员业务知识有待提高,其对于整个依申请公开流程较为陌生。例如,某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接到申请后电话沟通,告知需先向该市政府发出申请,其需接到政府部门的指示后方可对相关的信息予以公开;经过8分钟的电话沟通,其仍坚持该做法。
再次,答复情况还有不理想的地方。①不能按时答复的情况比较突出。针对项目组提出的涉及垃圾处理的上述4项申请,省级政府和较大的市的政府在第一项申请中按时回复的分别是14家和26家,在第二项申请中按时回复的分别是14家和16家,在第三项申请中按时回复的分别是14家和19家,在第四项申请中按时回复的分别有14级和16家。国务院部门中按时回复的有37家。②按照申请公开的信息的比例较低。针对项目组提出的涉及垃圾处理的上述4项申请,省级政府和较大的市的政府针对第一项申请提供全部信息的分别是11家和25家,针对第二项申请全部提供信息的分别是5家和11家,针对第三项申请全部提供信息的分别是3家和18家,针对第四项申请全部提供信息的分别有5家和11家。国务院部门中针对申请提供全部信息的仅有2家。不少部门答非所问,如国务院部门针对项目组获取其公务员人数的申请,仅提供本部门人员编制数,事实上人员编制数与实有在编人员是两个概念。③拒绝公开的理由无标准。在申请地方政府公开垃圾处理信息时发现,有相当部分政府机关以“不承担为申请人汇总、加工或重新制作政府信息”的理由拒绝公开,个别部门以申请内容不明确为由拒绝公开。在向国务院部门申请公开人事编制信息时,拒绝公开的理由主要包括涉及国家秘密、属于内部信息、不负责加工汇总等。
最后,保密规范有待完善。在申请国务院部门公开人事方面信息的时候,项目组首次遇到众多部门以涉及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的情况。这些部门所依据的保密规范为《人事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该文件出台于20世纪80年代。根据该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的机构、编制、人员统计资料及报表属于秘密级事项。事实上,该规定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国家推行人事编制信息公开的政策和做法,很多地方政府,包括部分国务院部门都已经非常详细地公开了人事编制信息。这说明,大量的保密规范亟待根据当前的形势进行清理和审查。
三 完善建议
根据2013年测评情况,项目组认为,未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还需要着力解决好如下问题。第一,继续提升政府网站建设水平。政府网站已经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今后,除了继续督促极少数未建设政府网站的政府部门尽快建好本部门网站外,还需要加强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的工作、提升在线办事水平、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把政府网站这一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建设成对公众而言具有较高友好性、简单易用的信息获取渠道。为此,不仅要加大硬件建设力度,提升服务器水平和网络带宽,确保网站运行流畅,还要加强网站设计,让网站版面美观、简洁,各信息栏目设计科学合理,方便公众在海量的政府信息中便捷地查找所需要的内容。同时,建议各政府网站针对本网站提供专门的使用指南,简洁明了地告知公众,本政府网站共设有哪些栏目、各栏目功能是什么、如何更便捷地获取网站上的信息。
第二,加大主动公开力度。主动公开是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的关键,对应主动公开的信息捂着、盖着,不仅会影响公众的知情权,妨碍其活动,更会额外增加政府部门自身的负担,让自身的工作陷入被动,甚至影响其公信力。因此,建议未来进一步强化主动公开工作,由各部门全面清理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规定所要求主动公开的信息类别,明晰其公开方式、时限等,真正做到应公开全公开、已公开的能获取。
第三,规范依申请公开工作规程。建议相关部门根据近年来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细化办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工作规程,不仅明确程序性规则,更要细化处理标准、依法界定不公开信息的范围。为此,还应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熟悉操作规程,作出不公开决定时应有充分的法定理由。第四,清理保密规定。根据目前公开与保密的要求全面清理保密规定,修改、废止那些早已过时的、妨碍公开的保密规定。
附: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
项目组负责人:田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项目组成员:吕艳滨、王小梅、栗燕杰、赵千羚、王旭、张誉、廉天娇、郭明丽、熊金鑫、刘雅茜、慕寿成、刘婷婷、刘雅萍、任佳薇、宋立梅、赵凡、张扬、张爽、魏增春、张多。执笔人:吕艳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王旭、刘雅茜、慕寿成、张誉参与了部分内容的写作。
第三篇:2012.6.28陈湛匀教授 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解读
陈湛匀教授 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解读
在今天《湛匀妙语》的节目上,著名经济学家、上海市投资学会副会长陈湛匀教授就“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解读”发表演说。陈教授提到:我们还需要消除官本位思想,要改革原有体制,要规范“三公经费”及其标准、统计范围,也可以借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些经验,只有财政达到了透明度,公共财政监督管理就有作用了,这样使政府更加深入人心了。
以下是陈教授的部分观点实录:
最近,清华大学《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报道,根据2010年数据显示,81个市政府,达到全国财政透明度平均水平的仅有43%,即使将平均水平作为及格线,多数市政府仍属“不及格”;如果按照“60分及格”的标准,则仅有7个城市过线,及格率仅为8.6%。在财政公开的信息中,对于预算外花销,81个市政府无一公开。
据悉,清华大学这份报告先提出了基础财政透明度的八项指标:分布政府的结构和职能,公布显示政府与其他公共部门关系图,公布2011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公布2010年决算报告,公布2012年预算会计基础以及编制和介绍预算数据所使用的标准,公布2010年预算外活动,债务和金融资本,或有负债和税收支出信息。
我国曾在2007年发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到;“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上述清华大学这份研究报告表明大多数市政府公共财政信息透明度离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公开政府的预算外收支情况,还有象政府基金、土地出让金、“三公消费”、政府负债信息公布的透明度更少。
最近,在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5月底,财政部谢部长宣布2012年中央本级和各部门“三公经费”预示、决算包括行政经费,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2011年中央预算后公开,显然,这方面工作前进了很大一步。
我们还需要消除官本位思想,要改革原有体制,要规范“三公经费”及其标准、统计范围,也可以借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些经验,只有财政达到了透明度,公共财政监督管理就有作用了,这样使政府更加深入人心了。(胡津铭)
第四篇:中国政府市场的特征研究报告
中国政府市场的特征研究报告
近年来,政府采购工作发展十分迅速。对于企业而言,不断扩大的政府采购市场意味着巨大的商机。毕竟,相对于社会一般采购,政府采购具有信誉度高、采购规模大、支付能力强的特点。同时对企业来说政府账款收回及时、议价权高、收益较高、品牌影响力大,而且对企业下一步的市场拓展有积极的作用。
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尚不完全成熟,市场上不讲信誉、不守合同、拖欠货款现象时有发生的情况下,政府采购的特点决定政府必然是企业更为理想的贸易伙伴。政府市场是指那些为执行政府的主要职能而采购或租用商品的各级政府单位。政府市场上的购买者是政府的采购机构。政府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中国政府大致分为六级,分为中央、省、市、县、镇各级政府,以及各事业单位,据统计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总数已经达到7080万人,可想而知市场份额有多大。纵观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采购政策也在一直优化,采购规模、采购结构、采购宽度也在发生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的政府采购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市场扩张,用“飞速发展”四个字来形容,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过分的。从财政部国库司统计的数字看,自1998年至2003年,政府采购规模从31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659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38%。我国的有关制度和法规的建设也在短短的几年间,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在一个就是政府从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到国家生产生活物资的采购都在不断扩大和优化。这给企业带来不仅是机会也是严峻挑战。企业如何把握政府采购政策和采购信息的收集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如此巨大和理想的市场,企业应如何把握机遇,顺利获得订单呢? 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学习,增强竞争意识 从政府采购实施以来,不少企业对它并不十分了解,甚至片面地认为政府采购就是招标、审核和付款集财政一身,所以怀疑其客观公正性,抱着不信任、不参与的消极态度。事实上,《政府采购法》已实施近两年,不仅从制度上保证政府采购的规范运作,同时也是企业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有力武器。目前从全国范围来说,已建立了规范、统一的政府采购供应商市场准入机制,也就是说凡是符合产业政策,符合整个经济发展方向,能满足政府机关需要的企业产品都能进入政府采购市场。正因为这样,企业应及时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认真学习和研究政府采购的范围、程序、方式、方法,尽快适应新形式、新要求,以不断进步的技术,创新的产品,凭借自身的信誉去赢得政府采购合同。
二、关注政府采购市场信息,增加中标机会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息经济。政府采购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是政府采购市场高效运作的基础,对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市场,就是订单。在政府采购实践中,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有的企业对政府采购指定媒介和信息发布办法不清楚,事先未进行登记和预审,就想直接进入投标阶段;有的企业超过规定时间才去购买标书。事实证明,企业要参加政府采购投标,必须及时、准确地获得有关招标的信息,必须时刻关注政府采购信息书。
三、掌握中标“诀窍”,提高中标率 要想获得政府订单,重要的一环是投标。投标是公平而又残酷的竞争,是实力、信誉、经验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比拼,任何细小的疏忽将使你与夺标无缘。也就是说企业应投入力量,重点就这五个方面作出实质性反应,具体应注意以下方面:
1、充分全面推销自己 从投标角度讲,企业应首先介绍自身的基本情况,而如果仅介绍营业执照、法人代表、经营范围,往往不会给评标专家们留下太多、太深的印象。如果企业能将“市场占有率”、“投标中标率”等最能证明企业实力和业绩的(证书)数据写进标书,那么一定会引起招标人的注意。
2、有针对性地提高产品内涵 企业在介绍所提供产品前,应仔细研究符合投标人在技术、价格方面的需要,技术先进、价格昂贵或价格低廉、技术落后都不可能顺利中标。同时企业应充分展示产品内涵,不能仅仅简单描述产品的功能,而应把产品的独特优势、优质的售后服务说明清楚。
3、适中、一步到位的报价 企业既不应该认为政府采购是为了省钱,而在报价中一味压低价格,甚至不惜亏损来竞标;也不应该认为政府采购购买力大,支付力强,有利可图,便怀着侥幸心理,盲目抬高报价。而应根据本企业产品实际成本费用,加上合理利润,再参照市场同类产品价格及竞争对手进行综合考虑,仔细测算出合理、适中、一步到位的报价。
4、精心编制投标文件 投标文件的制作是企业形象的一种展示,一本散页的投标文件不会给评标专家们留下工作作风严谨、周密的印象。所以,企业要想顺利中标,就不能忽视一些细小的枝节,对投标文件从外观设计到具体内容都应精心策划和制作,投标文件要装订成册,内容编排、分类应更利于评委阅读,应尽量避免对招标文件的实质内容未作出反应或作出不充分的反应,以及报价前后不一致等错误。
四、加强与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的联系与沟通 政府采购制度的内容很多,要求也很高。企业应及时与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沟通和联系,及时参加学习,充分了解政府采购的政策、意向、信息,及时克服和纠正自身不足,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进入政府采购市场。
总之面对商机无限的政府采购,企业不仅要提高自身素质,以不断进步的技术、创新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增强竞争实力。同时也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落标,不能因一次没有中标就失去信心。精明的企业家应该看到,政府采购事业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只有将企业的命运兴衰与政府密切联系,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才不会被淘汰,才能在众多企业中能够脱颖而出。
营销1班
李昱达
第五篇:我国财政透明度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
描述:财政透明度是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政府提高财政透明度已成为国际潮流。我国财政 透明度起步较晚,总体水平不高,存在的问题不少。通过研究旨在分析我国...【摘要】财政透明度是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政府提高财政透明度已成为国际潮流。我国财政 透明度起步较晚,总体水平不高,存在的问题不少。通过研究旨在分析我国财政透明度的现状,并提出提高我国财政透明度的改进措施。
一、引言
财政透明度是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顺利行使知情权的必要保障,是政府履行财政受托责任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提出“让权力在阳 光下运行”目标以来,我国财政透明度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财政信息公开逐步由“形式公开”向“实质性公开”转变;二是中央各部委及各省 财政透明度水平在逐年提高。尽管如此,由于我国财政透明度起步较晚,总体水平不高,甚至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我国财政透明度现状做简要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二、财政透明度
财政透明度是良好财政管理的一个方面,它是促进效率、保障政府和官员负起责任的一种方法。财政透明度最早是由George Kopits和Jon D.Craig(1998)提出的。George Kopits和Jon D.Craig认为,所谓财政透明度是向公众最大限度地公开关于政府的结构和职能、财政政策的意向、公共部门账户和财政预测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是可靠的、详 细的、及时的、容易理解并且可以进行比较的,便于选民和金融市场准确地估计政府的财政地位和政府活动的真实成本和收益。
财政透明度是一个综合复杂的概念,它要求政府要准确、及时和完整地以及最大限度地提供政府财政活动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信息,从而帮助公众 了解政府财政层面的工作并做出判断。一方面我们必须认清我国目前财政透明度的现状和与国际比较的差距;另一方面积极借鉴国外有关财政透明度建设方面的好经 验,参照国际规则,结合我国国情,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管理体系。
三、现状分析
我国财政透明度起步较晚。我国财政信息公开在1978年之前几乎处于真空状态,政府没有公开财政信息的意识,而公民也没有监督政府工作的意 识,更谈不上财政透明度高低的问题,其后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一直很缓慢。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提高财政 透明度逐步成为国际潮流。在国际环境的影响下,我国财政透明度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1995年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04年我国 政府实行新的预算分类体系,2007年财政预算实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08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10年十一届全 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报告中增加了有关“增强财政预算透明度”的表述等,这些做法对我国财政透明度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限于种种原因,我国财 政透明度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中央部门预算透明度水平较低。2012年《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显示(见表1),68个受调查的中央部委平均得分为28.41分,按照百分制 换算后的平均分为22.02分,也就是说,已公开信息占所有调查信息的22.02%,环保部排名第一,也是唯一一个原始得分超过50的部门,不难看出,中 央部门预算透明度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中央各部委中,预算透明度的水平有与各部位相对权势的强弱成反比的迹象,政治影响力相对较小的部委,如环保部、宋 庆龄基金会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的预算透明度水平相对较高,而政治影响力相对较大的部委,如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等部委的预算透明度水平较低。另外,部门预算在我国应该有16张报表,但是,几乎所有的部委都只公布了2张报表,并且越涉及到详细分类的信息,透明度越低。
省级财政透明度水平较低。一是省级财政透明度整体状况较差。2012年《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显示(见表2),31个受调查的省份财政透明度平均仅有298.87分(满分为1180分),按百分制换算后仅为25.33分,也就是说,平均只公开了全部调查信息中大约25.33%的信息。二是省际 之间透明度差异比较大。2012年省级财政透明度排行榜上,湖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海南位列前五名,公开信息约占全部调查信息的40—45%,而贵 州、山西、安徽、西藏和青海处于后五名,公开的信息约占全部调查信息的14—19%,比例相差之大显而易见;排在第一位的湖南省财政透明度状况最好,原始 得分533.4分,按百分制换算得分45.2分,即公开信息约占全部调查信息的45.2%,排在最后一位的青海省原始得分167.45分,按百分制换算得 分14.19分,公开信息约占全部调查信息的14.19%,二者相比,比例相差达31.01%。三是各省单位预算类项目的透明度状况和政府资产负债类项目 的透明度状况不容乐观。2012年,31省在单位预算项目上任然未公开任何信息,在政府资产负债项目上除海南和甘肃两省外,其他29个省份均未公开任何信 息。
省级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状况较差。2012年《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显示(见表3),31个受调查的省份行政收支及有关信息透明度平均 得分仅有141.65分(满分2970分),按百分制换算后仅为4.77分,也就是说,平均只公开了全部调查信息中4.77%的信息,水平之低可见一斑。省际之间相比差距很大,2012
年省级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排行榜上,广西、山东、广东、宁夏和陕西名列前五名,公开信息约占全部信息的11—17%,而青海、黑龙江、湖南、西藏和内蒙古位列后五名,公开信息约占全部调查信息的0.06—0.7%,比例相差10.96—16.3%;排在第一位的广西省,原始得分 493.35分,按百分制换算得分16.61分,即公开信息占全部信息的16.61%,而排在最后一名的内蒙古原始得分1.67分,按百分制换算得分 0.06分,也就是说公开信息占全部信息的0.06%,二者相比相差16.55%。
我国财政透明度与国际标准相差深远。199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了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2007年制定了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这两个系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成员国提供的在数据采集和披露方面的一套指导标准,使各成员国在向公众提供准确、全面、可靠、及时和容易获 得的数据方面有共同的依据。这两个系统规定了财政数据公布的指标、频率和及时性。澳大利亚在1996年加入SDDS,并于2001年满足了所有标准,现在 澳大利亚在财政数据公布的指标、频率和及时性方面都超过了SDDS规定的标准。美国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DS的接受国,在数据公布的指标方面完全符合 SDDS标准,并且在频率和及时性方面还高于SDDS规定的要求。我国于2002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DDS,目前,虽然财政数据信息在及时性和频率 方面达到了GDDS的要求,但是距离SDDS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2001年普华永道发布的一份关于“不透明指数”调研报告中,以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样本,从法律、腐败、政府管制、会计准则与实务和财 经政策等五个方面对“不透明指数”进行了评分与排序,结果显示,“不透明指数”最低的是新加坡为29分,美国的为36分,我国的“不透明指数”高达87 分,被列为透明度最低的国家。
2008年,工程统计源国际预算合作组织发布了《预算公开性指数》,预算透明度满分为100分,各国平均得分为39分。英国得分最高为88分,法国87 分,南非87分,新西兰86分,美国82分,瑞典78分,韩国66分,德国64分,印度60分,俄罗斯58分,印度尼西亚54分,赞比亚47分,泰国40 分,而我国只有14分,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四、改进措施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是基础,法律是保障。我国有关提高财政透明度的建设离不开制度的完善和法律的保护,为此,我们要在现行法律 法规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财政透明度的实际情况,制定并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出台实施细则、补充条例或释疑等,完善和补充已有的法律法规,减少理解上的歧义。以立法的形式界定现行保密规定和财政信息公开要求之间“度”的问题,合理恰当的“度”可以规范政府的行为,减少互相扯皮和推脱,避免出 现制度冲突。
规范信息公开程序,加大政府审计力度。政府审计是财政透明度建设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制度,审计报告是政府财务报告一个不可缺少的 部分。政府财务报告一般应由审计部门审计后,才能对外公布。目前我国通行的做法是各级财政部门将编制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直接提交各级人大讨论表决,中间缺少 审计环节。为此,国家应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制度,以保证公开财政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对虚假披露和隐瞒披露的行为要追究责任,督促政府提高信息 公开审计制度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尽管我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具有知情权,但是表现在财政透明度方面,由于公众缺少参与意识,很少会有人主动 要求政府部门公开财政信息。为此,政府要培养公民行使知情权的意识,积极引导公民参与财政透明度建设,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力度,还能使公民 了解政府工作的内容和重心。政府在公开财政信息时,应考虑不同群体,对于专业性不是很强的普通公众,要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直观的图表和专家讲解等形式或 者通过听证会的形式来帮助他们理解与领悟,以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发挥媒体监督作用,保障媒体监督权利。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既要正确及时地将政府公布的财政信息传递给公民,又要起到引领舆论监督的作 用。一方面要协助政府进一步拓宽与公众沟通的渠道,根据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传播形式。对于普通财政知识不足的公众,媒体传播政府公开财政信息时,就要 采用简洁明了直观通俗的方法。另一方面媒体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府的财政透明工作,尽量把公众的真实想法客观公正的反应出来,反馈给政府部门。媒体工作者应 具备一定的财政专业知识和捕捉信息的敏锐性,能够及时提供财政信息,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财政透明度创新。公共财政管理绩效评估框架(Anwar Shah 2007)是一个综合的可用于评估国家长期公共财政绩效的监督框架,是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联合开发出来的,有28 个评价国家层面的指标。其中“预算文件中包括的信息的全面性”、“未报告的政府具体运作的规模”、“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透明性”、“纳税人权利和义务的透明 度”等指标涉及到了财政透明度的评估。借鉴这个评估方法,由国家授权、独立的第三方组织负责具体操作,定期评估,并把评估结果向社会发布。这样,公众就能 及时了解我国财政透明度的实际情况,以此监督政府部门更好地履行财政受托责任。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财政透明度目前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由于财政透明度在公共财政管理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因此,国家应在今后的财政透明度建设 中,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审计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保障媒体监督权利、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财政透明度建设创新等措施,切实提高财政透明度水平,力争使我国财政透明度能够在不远的将来真正实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