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问题研究报告(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11:5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地财政问题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地财政问题研究报告》。

第一篇:土地财政问题研究报告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研究报告

摘要: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之弊端,客观上已给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阻碍。其形成与中国的城市土地有偿制度设置有密切关联,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客观上导致地政府实行“土地财政”,出让金收入机制又促使地方政府偏爱“土地财政”。要解决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关键在于改革和完善现有财政体制,构建地方政府“税收财政”模式。

关键词:土地财政;分税制金融风险;财政体制

1. 研究背景及现状

在一般意义上,土地财政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围绕土地所进行的财政收支活动和利益分配关系。但在中国的语境下,土地财政主要指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获得土地出让金,以此作为其财政收入来源的经济关系。数据显示,自实行土地有偿出让制度之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迅速增长,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2001—200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合计9100多亿元,约占同期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35%。2004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仅限于土地一级市场)达5894亿元,占同期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7%。2005年,地根收紧,出让金收入占比虽有下降,但总额仍有5505亿元,2006年,总额再次攀升,达7676.89亿元。在有些县市中,土地出让金占预算外财政收入的比重已超过了50%,有些地区甚至占到80%以上。

2.土地财政的成因

2.1税制的缺陷 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分税财政体制,其主要目的是扭转以往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过低,中央财政脆弱的局面,到2003年中央财政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93年的22%上升到54.6%,也就是说税制改革后,收入向上集中,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减少了。一方面,由于在分税制改革中没有明确省以下的财政体制,大多数地方效仿中央与省的做法,采取增大省级财力、市级财力的做法,导致收入层层集中,基层尤其是县乡政府财政缺乏;另一方面,我国事权却不断向下集中,地方政府财政要负责义务教育、区域内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公共事务,同时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地方的经济建设,这些事权刚性强、欠帐多,所需要支出基数大、增长快,可压缩性小。由此可见,地方政府要能够有所作为就必须增大财政收入。

2.2政府对建设用地一级市场的垄断 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市、县人民政府作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代表,将本行政区内指定地块的使用权按一定条件让与土地使用者占有、使用、经营、管理。

2.3土地收益分配的不合理 国有土地收益分配的下移导致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也是“土地财政”形成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是国有土地事实上的所有者,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中,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纳入地方的固定收入。

2.4大量的政府背景贷款的诱惑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只靠财政收入显然不能满足,政府只有利用土地进行融资间接增加财政支配能力。由于人民银行规定地方政府不能直接从银行贷款,于是,地方政府就成立各种政府性公司如土地储备中心、开发区等以储备的土地为抵押进行贷款。

3.土地财政的严重弊端

客观上讲,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主要理财方式,通过融资,推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土地带来的直接收益和土地融资带来的间接财政支配能力占地方政府投资的比重越大,地方建设对土地的依赖也越大,其存在风险的可能性也越大,不利于地方财政安全、金融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负面的效应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3.1大规模的拆建、征用土地,既造成土地浪费,也带来农民失业。从表面上看它降低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成本,但实际上制造出一批无资产贫民,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极大障碍。

3.2推高房价,加剧城市居民购房困难。导致房价上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导致土地出让价格的上涨,开发商又把这种高价格的土地成本转嫁给购房者,房价由此而攀升。土地财政正是楼市调控艰难、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房价过高已经成为目前我国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

3.3积累财政、金融风险。根据国务院于2001年5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市、县人民政府可划出部分土地收益用于收购土地,金融机构要依法提供信贷支持。地方各级政府纷纷成立各种政府性公司如土地储备中心、开发区等以储备的土地为抵押进行贷款。这种通过土地抵押进行的融资,是以政府的信用来支撑的,其贷款风险将最终转嫁为国家财政风险。由于土地融资在城市扩张中的杠杆作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产生对金融的过度依赖,土地财政行为既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系统的金融风险。

3.4容易滋生地方政府“懒政行为”、“腐败行为”。国有土地收益分配下移。一方面,在征收过程中,中央政府部门的收入往往被地方截流和规避,减免、缓缴、漏缴、欠缴、少缴的问题相当严重。另一方面,征地补偿不合理,地方政府获得土地收益增值部分过多。

4.治理“土地财政”模式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土地财政”模式是现有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要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关键在于改革和完善现有财政体制,构建地方政府“税收财政”模式。

4.1堵塞财政资金管理漏洞,硬化预算约束。堵住财政资金管理漏洞,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取消预算外资金制度,将全部财政资金纳入预算体系。应大力推进综合预算管理,将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统筹安排,增强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接受人大和公众的监督,实现预算的硬约束。在“土地财政”的治理上现阶段实现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并逐步过渡到土地出让金纳入预算内统筹安排使用。

4.2.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一是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责任。必须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并尽可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二是建立独立稳定的地方税体系。短期内完善以营业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体系。长期内建立以营业税、房地产税为主体税种,以资源税和环境保护税为辅助税种,以企业所得税为共享税种的地方税体系。房地产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地域性,是最适

宜于地方政府开征的税种。在辅助税种的设计上,应重点放在资源税、环保税等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税种上。三是构建规范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以求达到其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4.3.经济和政治激励约束机制双管齐下。我国中央政府主导的渐进式财政体制变迁过程中,地方政府的策略性行为受经济与政治双重激励与约束机制作用。因此,在改革和完善预算外资金制度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同时,施以科学的政绩考核等政治激励与约束,双管齐下,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数量指标与政绩显示直接挂钩的激励下,地方政府常不惜以积累巨大财政风险为代价来传递政绩接力棒。因此,完善政绩考核制度的核心,就是要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进行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

参考文献:

[1]刘云龙.民主机制与民主财政:政府间财政分工及分工方式[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2]贾康,阎坤.中国土地财政制度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3]周飞舟,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M].社会学研究 2007(01).[4]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从体制上消除地方过度依赖"土地财政”[M].中国土地 2006(07).[5]郭庆旺.分税制改革与税收快速增长:基于分权契约框架的分析[J].税务研究,2006(8).

第二篇:如何理性看待土地财政问题修改

如何理性看待“土地财政”问题

今年初,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公布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总额达2.7万亿元,同比增幅达70.4%这一数据以来,关于土地出让金缘何能在“最严调控年”里创下新高?巨额的“卖地”进账如何使用?地方的“土地财政依赖症”是否会进一步加剧?等报道频现,“土地财政”问题更是成为热议焦点。对此,我部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探讨工作。“土地财政”,是社会各界对以地生财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的称谓,是指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土地运作来增加收益的现象。在地方政府财政中,与土地关联的内容包括土地出让收入、不动产税费以及土地抵押贷款三部分。我们认为,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构成,片面地将土地出让收入不断增加等同于“以地生财”甚至“土地财政”的说法有失偏颇,这是不同层面的两个问题。

一、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日臻严格规范

为了切实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6年5月,温家宝总理提出土地出让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要求。随后,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6‟100号),规定将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预算,实行“收 1

支两条线”管理。随后下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财综„2006‟68号),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进一步细化;2008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出让收支预算编制工作的通知》(财综„2008‟74号)规定,严格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科学编制土地出让收支预算。2009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财综[2009]74号)进一步强调,加强征收管理,保障土地出让收入及时足额征收和缴入地方国库保障土地出让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地方国库,严格做好土地出让收支预算编制工作。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有力促进了我国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国家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使用范围做出了明确要求,大致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支农支出、城市建设支出以及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支出、支付破产或改制国有企业职工安臵费支出等其他支出共五大类。在此基础上,重点明确了几类土地出让纯收益支出比例。2004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04‟49号)规定:“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按各市、县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确定。”2007年,《廉租住房保障办法》中首次明确: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10%。2010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等3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资

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0‟95号)规定,允许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从2010年起,各地在确保完成当年廉租住房保障任务的前提下,可将现行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不低于10%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统筹用于发展公共租赁住房。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规定:“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

二、理性看待土地出让收入不断增加的现实作用和产生原因

(一)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年实践表明,土地出让收入为国家和城市建设,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公共教育、保障性住房、支农工程等建设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在完善城市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居环境等经济发展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公平。上海甚至酝酿利用土地出让收益充实社会基金,杭州提取土地出让收益支持教育发展等,这充分彰显了土地出让收入在支撑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也应客观清晰地认识到,虽然,2011年土地出让收入2.7万亿,但完全扣除拆迁建设成本后的土地出让净收益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具体数据不清。而且,各地土地出让净收益也不均衡,大城市出让收益高一些,小城市相对较低。从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流量来看,35%的土地出让收益国家已经明确用途,其中,土地出让收益的15%用于农业综合开发,10%用于保障房建设,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真正留给地方政府的自由支配空间比较有限。正是这部分比较有限地收益资金,有效弥补了公共财政的不足,确保了经济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我们认为土地出让收入的稳步增长在地方发展中的作用是居功至伟的。

(二)供地总量增加、结构调整以及通胀预期是土地出让收入增加的主要外因,而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是其深层次内因

依托我们的土地市场监测监管数据分析,我们认为,2011年土地出让价款比去年有较大增幅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出让面积增长较快,这也是落实国家保增长、促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2011年,全国土地供应总量中以出让方式供应的面积占68.1%,达到29.15万公顷,同比增长39.6%。其中,出让房地产用地和工矿仓储用地面积同比分别增长50.4%和30.8%。此外,土地出让价款的增加,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一是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招拍挂出让面积同比增长44.5%,占土地出让总面积的88.3%,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二是土地供应总量中房地产用地占比明显提高,房地产用地出让面积占比进一步提高,2010年达45.3%,同比提高了3.3个百分点;三是受近年来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影响,土地征地拆迁成本刚性上涨,导致土地取得成本不断增加;四是通胀预期下,流动性充裕,使得资金加速进入土地市场,推动地价继续上涨,全年105个城市居住

用地地价同比增幅9.95%。

上述关于供地总量增加、结构调整以及通胀预期等只能说是土地出让收入增加的主要外因,这些因素也只是特殊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不可避免;而我国特殊的财税体制环境,尤其是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才是诱发土地出让收入高居不下,个别地区土地财政依赖加剧的深层次内因。1994年国家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一直面临事权多、财权少的窘境,况且各地纳入预算的财政收入不多。2008年为积极应对经济危机,国家启动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地方财政资金配套压力陡增,很多处于赤字状态。这种情况下,土地财政收入成为地方各类建设支出的救命稻草,也就不难理解。我们认为,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在符合规划和计划要求,充分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前提下,地方政府通过招拍挂等有偿使用方式出让土地,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土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的这种做法,其总体方向是正确的。土地出让收入的不断增加,是土地市场迅速发展,经济社会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当然我们也发现,随着土地市场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也的确出现了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以及出让金使用用途、分配不规范等问题,我们对这种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也一直高度关注,今后将进一步根据情况制定各种有效措施,及时做好监管引导。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国土部将会同财税等部门,进一步推进相关理论研究

和试点探索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一是配合招拍挂制度改革的深化推进,系统总结实践经验,健全土地市场运行机制;探索多元化有偿使用制度,使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不过分集中在一次出让,遏制片面追求土地收益的短期行为。二是深化推进土地出让收益管理体制改革,协调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土地出让收益分配结构,强化土地出让收益收支监管,使得土地出让收入更加科学、透明和合理,如探讨建立全国、地区和城市土地基金等;三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配合推进国家财税制改革,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从根源上遏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问题。

第三篇:“土地财政”城镇化延续

“土地财政”城镇化延续

在今天,以“土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已经问题缠身并发展到尽头。如新华社评论所言,房地产支撑着政府财政、经济发展、企业和个人财富增值利益,这样注册香港公司是不牢靠的,政府就应当果断剥离捆绑在其上的利益。

近日,经济学家吴敬琏透露,过去几十年来的造城运动中,政府获取的土地价差保守估计在30万亿元左右。正是由于政府在土地政策中的利益,才会大力推动造城运动与发展地产业。

建立在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上的“土地财政”是中国特有的城市化道路的核心,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各个地方政府在过去十几年,通过土地融资,推动城市化,即“经营城市”。这一过程构成了过去20年发生在中国的所谓中国式的“城市化”。其本质是,地方政府为了政绩需要而不断地投资,这需要资金,通过“土地财政”以及城市建设,恰好可以实现个人“政绩”。当然,更大的推动力是其中普遍的巨大的官僚寻租机会,因此,每届政府都不遗余力地卖地,兑现政绩与个人利益,而不管后果。甚至即使没有卖出去的土地也拿去作为抵押的杠杆,借贷(债)搞建设。

这也是一个与民争利的过程,所谓“30万亿”的价差背后,就是对农民以及城市拆迁居民的。由于政府垄断了一级市场,即使农民的集体土地,也要先由政府征用后才能在市场上出售,这个环节形成的价差就是对农民的剥夺。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房改时,政府将公房几乎无偿划给了城市居民,这些房产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获得了巨大的资产升值,但是,农民却无法拥有自己土地的产权,而且被城市化征用的增值部分被政府拿走。

但是,城市居民也并非都是获益者。今天回头来看,所谓受益者,应该主要是参与房改的体制内的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而他们的获益程度也因为权力等级不同而不同。在房改后,这些部门继续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进行福利分房或者变现福利分房,并成为过去十余年房价上涨的最大受益群体。而普通居民则承担了不断上涨的房价,甚至有的家庭需要几代人的储蓄才能为孩子购买一套住房。

实际上,政府在地产业获得的好处不限于“土地财政”,还有巨额的税收。根据统计,过去十年间,仅针对房地产业征收的五大税种,其总收入从 2003年的900多亿元,暴涨至2012年的1.01万亿元,增幅高达十倍有余。土地与税负成本占房价的60%左右,如果再加上高额的抵押贷款利息,购房者基本上是为政府和银行打工。

对于房价上涨的调控屡屡失效,皆因政府在地产业中有巨大的利益,而体制内从业者因福利分房又不承担房价上涨的压力,反而因房价上涨获得资产升值。因此,各级政府对地产调控是“虚与委蛇”。

当然,一种观点是,地产价格上涨是货币贬值推动的,因为过去十年持续通货膨胀,鼓励了人民买房投资以抵抗储蓄贬值。一种估计是,中国有1/3的新增住房属于投资性质。可实际上,货币贬值除了政府控制利率处于较低水平之外,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土地财政”释放了过多的货币所致。孰因孰果,还是要搞清楚。

可以看出,过去十余年,中国货币贬值、房价等增速都是迅猛的,甚至是疯狂的。疯狂的主要原动力就是土地。政府近乎失控利用土地发展经济,也造成了通货膨胀、基于家庭资产的贫富差距、经济结构日益失衡、腐败等等问题,并透支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空间。

面对这30万亿,也有声音提出,为在“分税制”下,地方认为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地方政府拿得少,做得多。因此,地方政府才不得不大搞“土地财政”,为城市化融资。如果不搞“土地财政”,地方政府则没钱做事,也没钱搞民生。

第四篇:土地财政报告总结

思想政治课讨论纪要

“土地财政”现象

讨论题目:“土地财政”现象

讨论要点1:科学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权责,努力实现各级政府权责协调。属于全国性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事务,由中央政府管理,以保证国家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属于面向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事务,由地方政府管理。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的事务,要区别不同情况,明确各自的管理范围,分清主次责任。

讨论要点2: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正确的政绩观要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的全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讨论要点3:根据各级政府承担的事权职责,明确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全国性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具有调节地区间、城乡间重大收入分配性质的财政责任,应当由中央政府承担。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财政责任,应当由地方各级政府承担。对于在省级范围内,但具有“外溢效应”的公共项目和工程,中央政府要承担部分财政责任。

二 报告内容

报告演讲人:李杨 提纲:

 土地财政的定义  土地财政的前世今生

2组组员:阿比尔的、王浩铮、李杨,张耀阳、熊署丹、杨兰强

思想政治课讨论纪要

 土地财政的形成机制  土地财政的影响 内容:

 土地财政的定义  土地财政的前世今生 1、1954-1978——无偿无限期的使用制度。2、1979-1990——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探索,补偿贸易所有权和使用权第一次产生分离。3、1990-2002——协议出让,对土地使用权出让,转移。优点:政府对土地交易控制,灵活性大。缺点:1.土地收入大量流失,压低低价;

2.没有引入竞争机制,缺乏公正性,不利于公平竞争,滋生腐败。4、2002至今——11号招标拍卖或者挂牌防腐败。

 土地财政的形成机制

1.分税制改革,使土地财政称为必要

财政:中央政府接管 事权:地方政府,有财政压力 2.土地制度的缺陷

二元土地所有制: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农村集体所有

3.土地收益分配使得地方政府有利可图——低进高出  土地财政的影响

2组组员:阿比尔的、王浩铮、李杨,张耀阳、熊署丹、杨兰强

思想政治课讨论纪要

优点:1.促进城市化推进

2.地方经济发展

缺点:1.三无农民

2.推高低价跟房价 3.耕地减少,粮食安全问题 4.影响财政安全性

对策:1.改革行政①改变行政政绩评价办法②地方政府(投资向服务性转化)

2.改革财政制度①明确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分化②优化税制结构

3.加强土地管理,调节土地收益分配机制

三 提问与讨论

刘景升:你刚才提到土地财政是推高地价,房价的原因,如今政府有何办法,是否出来控制?

李杨:土地财政是房价,物价的其中之一,房价之所以这么高,中央政府发钱太多,钱财流向房地产,政府控制房价,钱将流向其他地方,比如高铁计划代替了房地产,很大程度上平息了民众的不满。由此可见政府正在做调整。

书记:07年至今,特别是09年最厉害,房地产圈地运动,现在都有2组组员:阿比尔的、王浩铮、李杨,张耀阳、熊署丹、杨兰强

思想政治课讨论纪要

部分圈地空置,没有修房,08年金融危机时候放任以防经济危机,可是现在是否应该控制,现在土地浪费,与财政 土地财政有什么关系?

李杨:土地财政一直在改革,国家力保房地产不倒,现在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土地财政的问题,应该认识到房子也是一个商品,认识到了之后,房子是商品,房价不是只升不降,跟政府不是太多联系,主要是地方政府误解政府政策,跟党的政府政策走。

闫永刚:地方政府有很大责任,唯GDP是论,海生圈地,围海造田,挣钱卖地,在这个方面,立法和行政方面是否有什么措施? 李杨:①中央政府想做,地方政府不听,地方GDP与干部考核制度有关,应该改革官员选拔问题

②可能地方对中央有误解。

柴少波:国家在土地财政制度上有什么改革或者制度动向?国家制度上有什么动向?

李杨:在这个方面我没有搜集到太多资料,在怎样解决问题上,打破地方土地财政的垄断。

问:打破卖地的垄断,怎样办到政府手中的市场化?

李杨: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买的房不是自己的,只有使用权,最有还是回到政府手中,政府再转卖,称为商品。

2组组员:阿比尔的、王浩铮、李杨,张耀阳、熊署丹、杨兰强

思想政治课讨论纪要

问:你说政府的政策有缺陷,怎样调整这些缺陷?

李杨:1公共利益追求的鉴定,不如列举法无法穷尽,抽象的定义也无法写到法律上,最重要的是加强法制建议。

王浩铮补充:大家有一种误解,觉得土地财政是不应该的,政府是无钱而招商引资,政府唯一有的资本是土地,土地财政是有其好处的,而且发挥了极大地作用,但是现在发展过头了,土地财政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经过程。

在美国也有土地财政,土地完了,转征收房产税,而且每年缴税也不一样,如今政府也开始在重庆试点转移支付,地方政府通过税收的方式改革,转移到其他的服务上,北京控制房价力度加大,有400多家房地产申请注销,可见政府的土地财政在改革中取得成效。在国外征收的是财产税。土地财政是必经之路,美国也是土地从公有到私有的发展。

马老师:国税,地税两种税收,不同的土地财政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土地地价上去了,开放商圈地,这个一圈地开发商盖或是不盖,土地开发或是不开发都是净赚,现在国家开始打压,国家打压的力度很大,广州现在富豪们手上好几套房子,外国地税很重,就可以遏制多买房,打压暴发户,打击炒房人物。但是这个是一个发展过程,后期出现弊端,你们大家也将面临这个问题,所有权,使用权分离,70年后不好说,后期的物权法再看怎么样?

2组组员:阿比尔的、王浩铮、李杨,张耀阳、熊署丹、杨兰强

思想政治课讨论纪要

主持人:发达国家是压低物价,国内却抬高地价,可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样的方式是极其不好的,思想的碰撞产生了火花,很高兴,如有什么其他的问题,我们将在接下来的讨论课上进一步讨论,时间有限,提问到此为止。

四 组内自由讨论

本次讨论大家都比较积极热情,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在很次的报告中,时间控制比较好,报告效果良好。

对道德与利益的讨论:

在老人摔倒时候我们应该去扶,但是我们要注意前车之鉴,注意保护自己。

对教育公平的讨论:

教育区域发展不受大家的重视,大家只注意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看到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我们应该引起思考,我们想想如何发展农村教育,高考名额分配。

土地财政的讨论: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土地财政会有一个比较好的调整,相信房子会有的,土地会有的,老婆会有的。

书记总结:二组从土地财政定义,土地财政缺陷也是不经之路,但是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政府也是有所认识,正在进行改革,我们拭目2组组员:阿比尔的、王浩铮、李杨,张耀阳、熊署丹、杨兰强

思想政治课讨论纪要

以待。

记录员:阿比尔的

2组组员:阿比尔的、王浩铮、李杨,张耀阳、熊署丹、杨兰强

第五篇:土地问题

安徽宣城:村民组侵害准村民权益广德法院做帮凶被举报

作者:葛树春 来源:中国反腐维权网 时间:2009-06-23 00:25:32

尊敬的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 刘顺道 院长 : 您好!

本人中国反腐维权网(民间舆论监督联盟)总监葛树春,现致信阁下主要反映贵辖下广德县长安社区第 14 村民组村民傅祖汉所承包的土地被征用后 14 村民组却未全额分配其补偿款,起诉至广德法院却遭受司法不公等诸多悲惨遭遇。

2007 年傅祖汉户籍所在的广德县长安社区 14 组所有土地被广德开发区征用,14 村民组积极配合政府征地的同时也得到应得征地补偿款,在村民依法得到土地补偿款的同时,同为 14 组村民的傅祖汉却没有取得应得的土地补偿款,据了解傅祖汉家所承包的土地数量并不少于其他村民。

(傅祖汉指向自家先前的土地)

应取得 130500 元土地补偿款的傅祖汉却只得到该笔款项的 20% 这让傅祖汉十分无奈,多次找到村民组理论后却被告知这是大多数 14 组村民的意见,无论傅拿出哪条法律法规来反驳村民组的做法但都无济于事。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07 年 9 月傅祖汉依法向广德县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07 年 10 月广德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傅祖汉享有 全额土地补偿款的分配权,赢了官司的傅祖汉并不乐观,原因是 14 村民组并没有依法履行广德县法院的生效判决文书,而广德法院也以没有执行内容为由拒绝为傅祖汉执行傅应得的补偿款。咨询相关律师并在中国法院网查询相关给付之诉和确认之诉案例后,傅祖汉再次向广德县法院递交起诉书诉求长安 14 村民组依法履行先前的判决书(给付之诉),然而傅祖汉从 08 年 4 月递交判决书至今,广德法院也未将其“给付之诉”予以立案。傅祖汉曾采取多种方式向广德县法院递交起诉书,包括亲自到法院递交和通过邮寄的方式,但收到起诉书的广德县法院就是不为其立案,并且还无任何书面答复,令傅更为气愤的是因为此事上访至安徽省高院得到高院书函后广德法院某庭长面对高院的书函声称书函就是一张废纸,对此我们捉摸不透高院的书函在基层法院怎会变为一张废纸?!

面对法院法官嚣张的态度,广德县法院面对相关法律不去执行的错误做法后,傅祖汉求助于有关媒体,在记者介入该事后却出现了滑稽的一幕:知错的广德法院在傅祖汉没有申请再审的情况下主动为傅祖汉提起再审,顺应法院的做法傅祖汉依法增加了判令被告 14 村民组给付傅祖汉 108422 元的诉讼请求,诉讼的同时傅祖汉向广德法院申请财产保全,14 村民组的 108422 元至今仍在保全中(冻结中)。

最后法院下达再审判决书,纠正了先前审判中的错误后,判决傅祖汉享有与其他 14 组成员同等的土地补偿款分配权。对于傅祖汉请求 14 村民组给付其 108422 元的诉讼请求,法院却没有体现甚至只字未提。经咨询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不仅仅是确认之诉,其诉的性质是确认之诉兼有给付之诉。如果法院不依法作出给付傅祖汉应当获得的具体补偿费金额的判决,傅的起诉就会失去意义。傅多次找到广德法院理论得到的答复只有一个,既然上诉了便等中院的判决,另据了解此份判决是经过广德县法院审判委员会数名专家级法官的探讨后得到的结论,对此我们认为审判并探讨此案的法官并不资深,甚至其有违一名法官的职业道德,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判决书里竟只字未提,这让其他闻听该事的新闻记者惊愕不已。根据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 说明傅的户口是因合法迁入的,傅是该村民组的成员。另外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处理农村土地纠纷的指导意见》以及我国婚姻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中明确的证明了傅祖汉应依法享有与其他村民应有的土地补偿待遇,而有关部门却以长安社区 14 村民组的行为属于村民自治行为,并以此否定了傅祖汉的合法请求,对此傅祖汉认为这个理由太牵强。根据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村民自治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的财产权利。

在建设和谐社会法制中国的今天我们请领导在百忙之中过问一下此案,而还法律尊严以及事主公道!此致 恭呈 葛树春

2009 年 4 月 21 日于皖广德 本人联系邮箱: fanfucn@sina.com 本人联系电话: 010--87836605 附:傅祖汉相关上访材料。

上 诉 词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感谢法庭今天开庭审理我的上诉案件,我就上诉状的内容以及事实依据作如下发言;

被上诉人不按村民同等待遇给付我应该享有的土地补偿费全额的分配款是对我的岐视,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一,《宪法》第49条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民法通则》第4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第5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第10条:‘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第74条:‘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等等。’

二,我自1989年就招亲到被上诉人村民组吴开胜家,同时户口也迁到被上诉人处,已有20年(有我的身份证,派出所的户籍证明和被上诉人村民组和长安社区的证明为证)我并在1995年有二轮承包土地,(有吴开胜家的土地承包证为证)。根据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第8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村人员,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第2款:与本村村民结婚且户口迁入本村的;第4款:刑满释放后户口迁回本村的;之规定:说明我的户口是因合法婚姻迁入的。

尽管我在2002年与前妻吴之月离婚,但我离婚后仍在承包土地。于2005年和非农业居民张芝菊结婚,我并没有取得非农业户籍,(本案中我也是嫁到城市的“入赘婿”)(有我的结婚证,我妻子的户口本和身份证为证)被上诉人如果这样对我,我岂不成了‘两头空’的人?

根据《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处理农村土地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第2条第一款规定;对于对于嫁入城市的妇女,如果其没有取得非农业户籍,应视为具有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入赘婿”的成员资格参照前述精神处理.。对于离婚、丧偶的妇女不论其户籍是在嫁出地,还是已迁入嫁入地现又回嫁出地生活的,均应以现户籍所在地确定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

被上诉人因土地被征用,在07年9月5号已经决定的分配方案及给付分配款时,人均分得130500元。依法应该给予我全额的分配款,到现在(包括青苗补偿费)我只拿到22078元。所以被上诉人还有108422元没有分配给我(有被上诉人村民组的分配方案和分配款到户表为证).我的合法权利应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权剥夺。我是否有被上诉人村民组的成员资格,不能以该组“多数人的暴政”来决定,只能由法律做出统一的规定。

三,组 通过一审二次的审理,我的户籍在被上诉人村民已经有20年,我具有被上诉人村民成员资格已是不争的事实。对照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第2项第2条第5款、“依法妥善处理农村集体土地征用案件,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等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24条的相关规定:村民小组,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决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已经收到的土地补偿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已经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应予支持。正如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 庭长 辛正郁对《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 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所说:土地补偿费在受分配主体范围内,权利是均等的,土地补偿费分配不是集体组织收益分配,不应该体现权利义务对等。只要是成员,就生而平等。如果没有法律的特别规定,我就应该和被上诉人村民组的全体成员共同平等参与分配。

四,一审法院应该判决被上诉人给付我土地补偿费的具体金额。确没有判,这是一审判决的瑕疵所在。正如上诉状中所说,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不仅仅是确认之诉,其诉的性质是确认之诉兼有给付之诉。如果法院不依法作出被上诉人给付我应当获得的具体补偿费金额的判决,我的起诉就会失去意义。我已具有被上诉人村民组成员资格,而被上诉人不支付给我应当分得的,已经分配的土地补偿费份额,法院又没有明确被上诉人应支付给我具体的土地补偿费金额。被上诉人应该怎么履行生效判决呢﹖法院如何执行生效判决呢?这种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判决对我就如同一张白纸。也是对法律的亵渎,对当事人的愚弄。直接动摇了法律的威信和权威性民事审判必须贯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 指导原则,本案的一审判决不符合这一原则的。同时,裁判文书是一个案件处理结果的载体,给付裁判的可执行性和不超诉讼请求范围的原则。对判决结果应该明确、具体、完整到标的物的名称、数量或者数额、给付时间以及给付方式。因此一审的判决书,实体判决不具体,不明确。实际上就是一份不能执行的判决书,或者说是人为的制造“执行难”。

五,综上所述:请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108条和《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24条之规定:判决被上诉人再向我支付108422元的土地补偿费,请支持我的上诉请求。谢谢。

回复

傅祖汉 发表于 2009/6/27 14:11 2楼 民 事 上 诉 状

上诉人(原审原告):傅祖汉,男,1966年3月4日生,汉族,农民,住广德县桃州镇长安社区夏汤村11号《第十四村民组》。电话:***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广德县桃州镇长安社区第十四村民组。住广德县桃州镇长安社区夏汤村《第十四村民组》。

负责人邹武旗,该村民组长。电话:*** 上诉人因与被上诉人广德县桃州镇长安社区第十四组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一案,不服广德县人民法院2009年02月23日(2008)广民一再初字第6号判决,现提出上诉。

上诉请求:

1.变更广德人民法院(2008)广民一再初字第6号判决; 2.改判由被上诉人立即给付上诉人土地补偿费108422元;

3、一、二审诉讼费用由被上诉人承担。上诉理由:

广德人民法院(2008)广民一再初字第6号判决书,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给付数额,因而其诉的性质为确认之诉。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案件诉的性质,不仅仅是确认之诉。而是兼有确认之诉和给付之诉,因而在裁判上必须既确认资格,又判决给付义务。理由是:

一,征地补偿费分配纠纷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尚未决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已经收到的土地补偿费,原告起诉要求确认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这种情形下仅仅确认之诉。第二种情形是本案这种情形。也就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依照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制订了土地补偿费分配方案,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已经分配了收到的土地补偿费。这种情形下,原告起诉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就包含了确认之述和给付之诉两种性质。即使从司法解释使用的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用词来看,也应当含有给付之诉的意义。

二,法院执行的困难并非法院作出给付的法定障碍。法院不能因为判决可能存在执行上的困难就拒绝作出给付的判决。法院决不可能因为债务人没有偿付能力而拒绝作出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判决。三,如果法院不依法作出被上诉人给付上诉人应当获得的具体补偿费份额的判决,上诉人的起诉就会失去意义。如果法院判决确认了上诉人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后,集体经济组织仍不支付其应当分得的土地补偿费份额,由于确认之述的判决不具有可执行的内容,上诉人应当怎么办﹖被上诉人如何履行?是否还要另行提起一个给付之诉﹖这是不是意味着上诉人就只能得到一个空洞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这种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判决如同一张白纸,是对法律的亵渎,是对当事人的愚弄。直接动摇了法律的威信和权威性。

四、裁判书主文制作的技术要求应遵循:简要、明确、穷尽、用词规范、给付裁判的可执行性和不超诉讼请求范围的原则。所谓明确就是指裁判书主文应当严谨准确,便于当事人、其他读者和执行法官立即领会和准确执行。判决主文不满足可执行的条件,实际上是给执行出了难题,要么放弃执行,要么“违法”即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执行,这是一个两难选择。无论作何选择,执行官都有不依法行使职权的嫌疑。实际上就是一份不能执行的判决。为此,判决书不能人为的制造“执行难”。基于上述理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改判,支持上诉人的上诉请求。

此致

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 附: 1.本上诉状副本 1 份 2.财产保全续保申请书 1 份

上诉人:傅祖汉

2009 年4 月23 日

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侵犯村民权益时,村民是否可以诉讼维权?起诉的诉讼请求是什么?

推荐答案

只要个人的利益受到不法侵害就可以提出诉讼。不管这个不法侵害是来自个人的,还是来自某一单位或某一组织的。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补充回答,只要是确实受到侵害,即使是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也是不合法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只是规定了其决策程序必须是合法的,但程序合法不等于实体合法,只要是实体不合法,确实无理无补偿对某一村民或某部分村民造成伤害的,也是不合法的。可以提起诉讼。

初探村民自治决议引发诉讼之司法对策

作者:张政 发布时间:2010-12-09 17:34:47

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随着这部法律的实施,广大农村地区民主意识深入人心,民主进程明显加快。农民通过投票表决形成自治决议,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模式。但是伴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入,在农村地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在法院受理的涉农纠纷中,村民以自治决议侵害个人合法权益为由,提起的诉讼案件数量大量增加。2008年最高法院作出《关于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对此类涉及村民自治案件的审理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在审理涉及村民自治决议的案件中,只要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就应当尊重和维护村民自治决议的效力。村民自治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要依法予以撤销”。但在司法实践中,地方法院对此类涉及村民自治案件的认识存在差异,导致裁判结果并不统一甚至大相径庭。写作本文,作者意在探究此类案件的本质问题,从实践角度出发,为案件审理和矛盾化解提出一条可能的思路。

一、对涉及村民自治案件的基本认识

(一)什么是涉及村民自治案件。最高法院对涉及村民自治案件并未作出明确的界定,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人民法院已受理的案件情况。

1、周春华等14人与广元市经济开发区下西坝社区街道办事处活力村3组承包土地征收补偿款分配纠纷案。活力村因集体土地被政府征用,而获得一笔土地补偿款。该村原有的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女孩的家庭,只能有一个女孩可以招赘女婿上门并享受村民待遇,其他女孩嫁出本村后不保留本村村民身份、不保留土地。在分配此次土地补偿款时,村民小组会议依据村规民约形成决议,明确周春华等17人属于“姑娘户”,不得参与此次土地补偿款分配。因此周春华等17人以村民小组为被告向法院起诉,认为村民小组会议决议侵害自己的合法权益,请求判令村民小组向自己分配该次土地补偿款。

2、王双玉与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王庄村民委员会侵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案。被告王庄村委会制定《关于王庄村迁入人员缴纳集体积累的决定》,并将该方案在全村进行入户征求意见,70.9%的农户同意该方案。后因集体土地被征用,被告王庄村委会制定《王庄村关于高教园征占土地补偿费分配方案》,再次进行入户征求意见,238户中169户同意该方案。后被告召集村民代表会议再次将上述2个方案付诸表决,34名代表中29名代表同意。原告王双玉认为上述两个方案未经法定程序,致使相关条款不尽公平,被告依据上述两个方案向外来户分配土地补偿款侵害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体村民的合法权益,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被告作出的《王庄村关于高教园征占土地补偿费分配方案》无效①。

通过以上案例作者认为,所谓涉及村民自治案件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的,村民不服村民自治决议决定事项,以自治决议侵害村民合法权益为由,请求撤销自治决议或主张享受村民福利待遇的案件①。

(二)涉及村民自治案件的主要分类

1、从最高法院民事案件案由分类:一个是“承包土地征收补偿款分配纠纷”;一个是“侵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

2、从原告特定身份分类:空挂户纠纷;外嫁女纠纷;外孙子女纠纷;外来户纠纷;入学、入伍户纠纷;超计划生育户纠纷;收养子女户纠纷等等。

3、从起诉依据分类:有户口有土地类(如外嫁女、外孙子女);有户口无土地类(如空挂户、外来户);无户口无土地类(如超计划生育户、收养子女户);无户口有土地类(如入学、入伍户)。

二、对涉及村民自治案件中主要矛盾的认识

作者认为涉及村民自治案件共同存在以下两个主要矛盾:

1、村民自治决议与村民个人经济权益的冲突。例1中村民小组通过决议,决定周春华等17人不参与本次土地补偿款分配,导致原告未取得土地补偿款;例2中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向外来户发放土地补偿款,导致原告认为自己应分得的份额减少。农村的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多数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土地相对有限人口不断增加更加剧了这一矛盾。当农村土地被征用后,作为土地替代物的土地补偿费就必然成为村民为了失地后维持生存而争夺的焦点。

2、村民自治决议体现的多数村民与特定少数村民之间歧视及反向歧视的冲突。在我国农村地区现在仍然存在歧视外人、歧视女性、男尊女卑的观念。在集体利益分配的时候,这些腐朽的观念正好用来作为掩盖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借口,从而引发纠纷。

三、实践中需要解决的认识问题

1、对村民自治决议的基本认识。

要在司法实践中处理好涉及村民自治决议的案件,首先应对村民自治有个基本的理解。村民自治按照民政部的解释②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它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于80年代,普遍推行于九十年代,伴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而迅速普及,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和农村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村民自治的主体是全体农村居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成员;自治的区域是村,即与农村居民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社区;自治的内容为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即村务;自治的目的是使广大农村居民在本村范围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处理好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保证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

其次,必须明确村民自治组织的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此可见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组织的主体。

问题是,在审判实践中村民小组往往也被作为被告起诉。那么村民小组是否具有法律上的主体资格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可以按照村民居住状况分设若干村民小组,小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从这段文字我们看不到村民小组在村民自治中具有主体资格。再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八条“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第十七条“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分析。村民自治的决策机构是全村村民会议,执行机构是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会议并不是自治决策机构,村民小组当然也不具备(或者至少现在还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村民自治主体资格。再次,村民自治决议的形式。村民会议通过的决定、制定的村规民约、自治章程,可以统称为自治决议。

最后,必须明确村民自治决议的性质和地位。村民自治是我国宪法赋予农民的一项基本民主权利,即在特定地域内的农民,享有在本村召开的村民会议上,直接投票决定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务的权利。村民自治决议,就是本村多数村民对付诸表决事项的最终意见,是村民会议的最终结果。全体村民都应当遵守村民自治决议,按照村民自治决议的内容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特别说明一点,村民小组决议的性质和地位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了村民小组具有独立于村一级的土地所有权,独立行使集体土地的管理、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第十四条第二款、第十五条第二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条都规定了类似的土地管理民主议定程序。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未将村民小组纳入村民自治主体,但将村民小组作为村的组成部分。所以,作者认为村民小组对集体财产作出的决议具有村民自治决议性质,是本小组村民集体意志的体现,在本村民小组内部全体村民应当遵守。对村民不服村民小组决议引发的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2、村民自治决议引发诉讼的原因

计划经济的惯性、传统习惯的影响、有限土地的制约、集体经济的发展、个人维权意识的加强、法律规范的缺陷。

3、司法实践中适用法律的问题

针对村民自治,现行的部门法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会组织法》。该法虽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实施办法,但地方人大常委会一般也只对村委会选举制定了配套规定。理论界对将实体法与组织法合二为一的状况有很多研讨,主要集中在呼吁设立单行的农村村民自治法以及呼唤司法介入两个方面。这些观点对于法院也非常有借鉴意义,但就目前的审判实践而言,却只能立足现行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来裁判具体案件。下面我们对这些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做一个归纳和分类: 第一、涉及村民自治内容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第二部分

(六)1项、“在审理涉及村民自治决议的案件中,只要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就应当尊重和维护村民自治决议的效力。村民自治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要依法予以撤销”。

第二、涉及村民个人权益保护的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第二部分

(二)5项“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好征地补偿费用分配等纠纷。案件涉及农村集体成员资格界定标准的,要在现行法律规定框架内,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四、司法对策

1、审理规则:

⑴、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案件,最高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受案法院应当直接按照此司法解释的规定处理。

⑵、侵犯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中因不服村民自治决议的案件按以下规则处理。

第一、立案时,对原告进行释明,要求其明确是否主张撤销村民自治决(决议涉案部分)。主张的予以立案,不主张仍坚持起诉的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实践中,大量的原告仅要求判令被告向自己支付相应款项,而没有要求撤销侵害自己权益的自治决议。作者认为无论其主张的是土地补偿费还是集体福利,均属集体财产。集体财产的处分应当由全体村民自治决定,处分权在全体村民,而不在法院。人民法院仅能对自治决议是否合法合理作出裁判,不能直接对处分的具体结果进行裁判。否则,就有司法干涉村民自治的危险,村民自治就可能流于形式。当村民认为自治决议不符合自己诉求时,都可能一纸诉状告上法庭,这时法院面对巨大的案件数量,也是难以应对的。

第二、审理中重点审查自治决议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自治决议涉案内容是否违反了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程序合法,内容合法的,维持自治决议效力,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程序或内容有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情形的,判决撤销自治决议。前文案例2,北京昌平区法院认为被告作出的土地款分配方案,经过村民代表会议形成了自治决议,原告主张确认该分配方案无效没有法律依据,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不服一审判决上诉,二审终审维持了一审判决。

第三、关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问题。作者发现很多地方法院在案件审理中将原告是否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作为审查重点和案件裁判的关键,比如陕西省高院出台了《关于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详细规定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取得与丧失情形,与之配套对农村易被剥夺或限制参与分配的几种主体(如外嫁女)的收益分配作出了直接规定。作者认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取得与丧失,在理论界尚有较大争议并没有形成通说。在没有出台全国性法律法规前,应以地方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为宜。在没有地方性法规作为依据的地区,法院审理案件需要确认取得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以尊重村民自治决议为宜;对原告认为自治决议剥夺已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违法的,以法律法规有明确保护个人权益的规定为原则。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明确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外嫁女基于仍然拥有承包土地就应认定并未丧失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自治决议剥夺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就是错误的。

2、处理原则:

对涉及村民自治案件,作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原则进行整体把握:“慎立案、慎撤销、重调解、重建议”。

⑴、慎立案原则。对涉及村民自治的案件法院应当慎重立案。村民自治制度本身就是一项农村治理制度,就是要通过村民自治的民主方式,达到农民的事务农民办、农村的事务农村办、农民内部矛盾由农民内部解决的目的。而我国农村地区受地区差异、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纠纷类型千差万别,解决纠纷的方式也是异常丰富。当村民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是村民内部没有达成共识和妥协。如果在村民民主决议前设置一个类似于听证或者讨论的程序,这样的共识和妥协更加容易达成。这样做有利于加强村民之间的沟通理解,有利于避免矛盾的产生和升级,有利于维护农村的稳定和谐。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对涉及村民自治决议的案件,除判断是否为人民法院受理案由外,还应以有无书面自治决议为是否立案的标准,慎重立案。对没有形成自治决议的起诉,当事人所主张的款项并没有被实际剥夺,侵权事实并没有形成。可以告知当事人首先寻求其内部解决或者向所在乡镇政府寻求救济。

⑵、慎撤销原则。对涉及村民自治案件,法院要慎用撤销权,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促进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健全。

村民自治的实质是一项农村村民自我管理的民主制度,本文反复强调这一点,就是希望法院同仁引起高度重视。法治与民主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直接体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进方向。在中国农村地区推行村民自治,既是我们党的重大决策,也是广大农村兄弟的热切期盼。民主来之不易,民主进程长期而艰巨,司法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指在我们的审判实践中,对涉及村民自治的案件,争取做到“以促成村民内部解决为主,以法院裁判为辅”。在案件处理的全过程,通过以案讲法的形式,向原被告进行法律释明,减少村民之间的对立情绪,强化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意识,引导村民会议制定符合法律法规的自治决议。“有所不为”是指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慎用撤销权,给制定了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自治组织自我调整纠正的时间,帮助自治组织在法律框架内正确行使自治权利。

⑶、重调解原则。一份自治决议引发了诉讼,必然是该自治组织内部村民之间发生了冲突和对立。这种冲突和对立既有经济利益的因素又有日常生活矛盾的因素(比如家族矛盾、宗族矛盾、派系矛盾、邻里纠纷等),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以自治决议的形式形成了对少数村民权益的侵害。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仍然大量存在,在短时期内即使是司法机关也难以解决,还需要村组通过各种渠道自行消化。所以法院在处理涉及村民自治案件时,必须工作的重点放在调解上,将自治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放在自治的框架内化解。

首先通过案件立案和审理环节,查清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

其次采用走访的方式,到纠纷发生地的村组去。在村组干部和村民熟悉的环境中,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座谈。掌握纠纷深层次的矛盾,引导村民寻求正确的矛盾解决途径,避免将一般矛盾带入村民自治这一民主事项中去。针对村组干部在村民自治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应当将调解工作的重点放在村组干部身上。现实生活中,村组干部普遍都是村民直选产生的,或者文化程度高,或者社会阅历丰富,当地的情况也非常熟悉,村民比较信赖。他们的公正程度、民主意识程度、法律意识程度,在现阶段能够极大的左右一项自治决议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应当争取将自治决议中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问题向村组干部讲清楚讲透,争取将村民矛盾首先应当在村民内部解决这个观念灌输给村组干部。引导村组干部积极主动去教育说服其他村民,积极主动、合理合法的管理村务、化解本村组村民的矛盾。

最后应当对提起诉讼的原告进行教育疏导工作。一方面肯定他们通过司法途径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另一方面应当向他们宣传村民自治的意义和作用,弱化他们与其他村民的对立情绪,引导他们接受与被告达成和解。

⑷、重建议原则。司法实践中,当法院的调解工作遇到被告坚决抵制时,或者法院依法撤销了自治决议时,为真正实现案结事了,真正实现受侵害的合法权益的保护,人民法院可以采用向地方政府发出司法建议、向地方党委、人大专题报告的形式,形成党委、人大、行政、司法四种力量的合力,促成合法的自治决议。

村民自治是国家对农村农民的管理制度。虽然人民公社解体后,政府退出了农村管理体系,但现阶段政府不能一退了之。村民自治是一个新事物,相应的法律法规远远没有健全,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帮助村民正确行使自治权利。人民法院可以向纠纷发生地乡镇甚至县区政府发出司法建议,建议政府通过行政途径参与到矛盾化解工作中。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对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当法院工作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时,应当向人大报告,建议在立法途径寻求解决办法。同时,可以建议地方人大指派纠纷发生地的人大代表参与到矛盾化解工作中。

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人民法院审判工作也是围绕党的改革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服务的。涉及村民自治案件的发生,大多具有国家或地方重点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地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背景。化解土地征用过程产生的矛盾,保护农民依法取得失地补偿,就是对这些项目建设的重要保障。纠纷发生地的党组织和党员,同样应当承担起化解村民矛盾,维护地方和谐稳定的任务。法院可以通过党内程序提出建议,由其上级组织要求村党支部和党小组及其全体党员,严格执行党的政策,积极主动的化解本村组村民矛盾。本文案例1就是作者所在法院采用向地方党委政府建议的方式,由党委政府法院共同工作。促使被告转变观念,重新形成了向周春华等人分配土地补偿款的决议,并实际履行,周春华等17人全部在开庭日前撤诉。

综上所述,在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审理涉及村民自治案件,应当慎之又慎,寻求多种渠道化解矛盾,努力实现保护村民个人合法权益与维护村民自治决议权威性相统一。

注明:

①检索自法律图书馆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cpws/cpws_view.asp?id=200401318300

②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下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报告(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报告(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面试模拟题:土地财政依赖症

    【模拟题】近日23个省份的《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报告显示,浙江、天津两地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其中2/3要靠卖地来偿还。对此你怎么看? 【题目类型】综合分析 【村官网解析......

    “土地财政”面临的困境

    薛兆丰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zjphhh03@gmail.com 与中国许多城市一样,杭州的财政收入,显著依赖土地出让金。据上周《经济观察报》报道,由于......

    土地问题总结

    之前在答疑过程中问的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土地政策的变化以及以前真题比较常考的对待富农的政策等,这篇文章里我系统的给大家总结了这一部分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只要仔细看一遍就......

    土地契税问题

    关于加强《契证》和《耕地占用税完税证明》管理问题的通知各县(市)区地税局:几年来,契税、耕地占用税在房产和国土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很大成效,不论是房屋土地契税,还是耕地占......

    企业土地问题

    土地证明材料1、出让方式: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土地出让金缴纳凭证;2、第三方转让方式:第三方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签订的国有土地出让合同,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

    报送土地保障专题研究报告

    土地利用管理科 关于土地保障专题研究的报告 2014年,在局党组正确领导和省厅利用处的指导帮助下,严格执行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落实国土资源管理政策规定,将“节约集约用地、保......

    改革土地财政制度已刻不容缓

    改革土地财政制度已刻不容缓 周俊生 2013-07-12 01:12:44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2013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呈爆发式增长态 势。各大房地产信息机构从不同角度提供的数据......

    养老问题【财政论文】

    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透视 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机制滞后,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等,导致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处在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