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级财政问题总汇

时间:2019-05-15 02:4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级财政问题总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级财政问题总汇》。

第一篇:乡级财政问题总汇

乡级财政问题总汇:

1.财政缺口呈刚性增长,而弥补手段往往依靠预算外收入以及非经常性收入,甚至依靠举债。这些手段都只是应急措施,缺乏可持续性,“副作用”非常明显,为乡级财政的最终崩溃埋下了隐患。

2.债务负担沉重,其中的经常性负债(财政性负债)缺乏偿还来源,只能无限期的拖延。加上一些资本性负债(生产性负债)由于项目失败、或资金成本过高使债务日积月累,严重影响乡镇的正常发展。

3.机构膨胀的基础并未消除,只要乡镇政府为了履行一定职能而掌握了相应的经济资源和财政手段,行政开支会在暂时的缩减后,重新走上刚性增长的老路。为了弥补财政缺口,会想方设法动用各种人力,物力募集更多的预算外收入,增加的收入会再次被膨胀的行政开支所侵蚀,最后的结果是缺口依然,财政困境依然。

4.税费改革后,如果乡镇政府的职能不进行调整,那么其对转移支付的需求会成倍增加。税费改革前,事权财权失衡的现象就在乡级财政表现的非常突出,乡镇解决该问题的途径就是筹集更多预算外收入和争取更多的转移支付,这就很明确的说明了乡级财政的依附性,自身的经常性收入难以保证所承担的政府职能。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在实践中由于税费改革的促进和乡级财政困境的凸现,人们已经开始在弱化乡级财政,至少在成都市属的一些区(市)县采取了乡镇财政收入全额上解再按需划拨的方式。这一方式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其更好的体现了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对部分乡镇来说起到弥补财政缺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使得乡级财政失去了独立收支的一级财政的地位,而更像是实行报账制的区(市)县财政的派出机构,这说明取消乡级财政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现实基础。

5.依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改变目前这种乡级财政困境的根本出路是改革乡级财政体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铺开和深入进行,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农民的减负必然意味着乡级财政的减收,乡级财政收支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暴露了我国乡级财政体制存在的弊端。财政是公共权力赖以存在和运作的基础,目前乡、镇的公共财政问题进一步发展就会超越简单的经济问题,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将会严重影响基层政权的顺利运转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们认为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我国政府职能划分上存在的问题,政府层级过多,低层级政府承担的职能过重,造成了低层级政府财力的衰竭。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增加转移支付、精简机构等措施难以取得好的效果,需要考虑从如何优化政府职能划分,减少政府层级入手,从制度本身出发真正解决问题,即在确认乡级财政的依附性的基础上,提出在乡镇一级逐步取消乡级财政,乡镇只作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各种开支直接由县级政府承担;在村一级,可以借鉴社区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一)吃饭财政

我国乡级财政供养人员数量相当庞大,已达870.9万人,按2001年全国共有40161个乡镇计算,平均每个乡镇拥有财政供养人员200多人。这样,就出现了财力匮乏的乡级财政以占全国7%左右的财政收入,供养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20%。其结果,乡级财政收人的大多数被财政供养人员“吃”掉了。在1998年乡级财政总支出中,乡级财政供养人员经费占67.83。

(二)加重农民负担 实际上,从农村人民公社时期起,就存在农民负担问题,只不过那时被隐性化了。而重建乡级财政之后,形式上是用自筹制度代替了对于“经济剩余”的直接支配,实质上不过是把对于农民生产剩余的索取从初分配移到了再分配,从而使得农民的负担问题显性化。

据《中国财政年鉴》反映,从1996年到2000年乡镇自筹资金占乡镇财政总收人的比例都在30%以上,基本上是逐年增加,2000年更是占到了当年乡镇财政总收入的39.29%。自筹资金的迅速增长,实际上是乡镇财政在有限的财政资源基础上将负担转嫁给辖区内的农民,这样一来,农民成为乡镇财政支出的分担者,因此,自筹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是以牺牲农民利益和加重农民负担为代价的。1996年,国家大幅提高定购粮价,农民的收入提高了9%。这以后,农民收入状况就不容乐观了,1997~2000年,其增长率持续下滑,分别是4.6%、4.3%、3.8%、2.I%。2001年有所回升,也仅达到4.2%;与农民收入增速极低相对应的是.农民负担尤其是税外负担居高不下。而在农民所承受的负担中,农业税以外的非税部分占了大头,虽然这些年来有所下降,但是2000年仍然高达62.8%。由此看出,财政自筹制度的存在,使乡级财政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筹资金的筹措,这种主要在税收范围以外寻找政府收入的制度安排,直接造成了农民非税负担的增加。当初在自筹制度设计时,虽然对自筹收入范围、内容和对象,以及对自筹收入的支出做了明确规定,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和严格的管理,以至于发展至今,当自筹支出范围和数额扩大时,自筹收入的范围和数额也因此而相应地扩大,最终演变成乡级财政的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可以说,财政自筹制度的存在,为乡级财政“合法”地随意榨取农民、加重农民负担,提供了制度基础,也就使乡财政异变为“收费财政”。

(三)负债累累

乡级财政加重农民负担之后仍然不能满足其财政支出的扩张,乡级财政的扩张本性还表现为毫无理性的政府债务。目前,据保守估计,全国乡镇政府欠债不低于2200亿元。据对全国81个农民负担监测县的调查,2000年,乡均债务额达1098.6万元。全国负债乡镇占乡镇总数的84%;安徽省负债乡镇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0%以上;山东省2000年乡镇级负债占当年乡镇财政收入的比重,全省为82.2%,最高的枣庄市达180.9%。

目前,乡镇债务有几大特点:第一,债务规模庞大,通常乡镇的债务都是本级财政收入的若干倍;第二,债务构成复杂,从乡镇债务的支出用途看,其构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发展中的债务和消费型债务。前者主要是乡镇兴建公共设施,发展教育以及当时发展乡镇企业的遗留债务等,这种债务是具备超前发展条件的乡镇为了适应超前发展而有意在预算外融资,即以负债方式解决基础设施等项目投入所造成。相应地,这种债务可由发展的效益来抵偿;后者则是因行政支出膨胀,财政缺口拉大,乡镇为了持续运转举债导致的债务,包括机关运转而形成的各类欠账和工资欠账等,这类债务几乎没有偿还的可能;第三,债务利息高,在这些乡镇债务中除了部分按国家规定的金融利率借款外,还有大量的集资借款、向其他单位的借款等,这些借贷利率一般都远高于一般的市场贷款利率;第四,债务累积时间长,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很多都成了“五十年债务”、“百年债务”。

(四)体制弊端

我国乡级财政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吃饭财政”、加重农民负担还是沉重的债务包袱,其实都是乡级财政体制弊端的外在反应。我国乡级财政中的多数是供养乡干部的“吃饭财政”,满足地方公共需求的能力很弱;我国乡级财政严重负债以及财政支出恶性膨胀,表明,它具有“自我满足”“自我服务”的特性,即乡级财政存在一种内在扩张本性。

乡镇的这种利益扩张更多的是一种负面效应,即乡镇政府行为常常以是否能带来经济利益或财政收益为目标,过度地参与和干预市场和经济活动,造成政企不分、政经不分。乡镇政府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扩张惯性:在横向关系上,乡镇政府管了不该管的事,将行政、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社会职能混为一谈;在与乡村关系上,乡镇习惯于简单、粗暴地干涉村民自治,将村民自治组织依然视为自己的下属机构;在乡镇与“国家”关系上,与“国家”争夺资源,侵害了“国家”的利益。

乡镇政府掌握了独立的财权,就可以自主地增设一些机构,自聘工作人员或“帮办”。乡镇一级不仅“五大班子”俱全,而且实现了党政机构的科层化设置。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对全国1020个有代表性乡镇的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为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达290余人,严重超编。现在一个中等乡镇的工作人员就超过了20世纪50年代一个普通县的编制人数,“吃饭财政”由此形成。

乡镇债务固然是由不同的原因而形成的,比如政策因素,发展过程中的原因,管理上的缺陷等等,但究其根本原因却是乡级财政体制自身的扩张冲动。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巨额乡镇债务的很大部分,不是农村市场的经济主体农民或各种经济组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债权、债务关系,而是政府超越其职能权限,代替农民或集体经济组织决策、创政绩、达标等行为形成的非生产经营债务。乡镇政府之所以有直接参与和领导经济的动力,主要是因为来自财政包干体制改革赋予的利益,即在与上级政府就财政包干数额的讨价还价中,获得了较大空间的财政创收自主权,以及在财政上缴任务完成之后,获得的扩大自主支配财政收入的政策空间。另一方面,乡级财政所具有的“吃饭财政”的特性,直接导致了乡镇行政管理费用居高不下,财政支出刚性增长,从而形成为弥补财政缺口而产生的消费型债务。

我国预算制度普遍缺乏刚性,乃是我国财政体制的根本性缺陷,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缺陷。缺乏刚性的预算制度,正是我国政府行为随意性弊端之渊薮。预算制度缺乏刚性犹如“和面”,收入是面,财政供养人员是水,水多 加面,面多加水,直到无面可和。对于社会整体而言,这种缺乏刚性的预算制度的总体表现是,预算外收入和非预算收入以及在支出上随意突破预算,直接导致政府行政开支膨胀、官民比例趋高和压缩社会资本积累。对于农村,特别是对于农业乡镇来说,这种缺乏刚性的预算制度表现为财政自筹制度,由于财政自筹制度主要指向生产率和收入水平最低的农民,其后果必然是农民的贫穷和农村发展的停滞。

(一)财政收支“水分”较多,虚收虚支问题突出。目前,很多地方衡量县乡级领导政绩的主要指标仍然是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求下一年度的财税收入只能同比增长而不能降低。这种情况脱离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实际,致使许多县乡在财源不足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空转”和掺水分的方式实现账面收入的增长。在调查中发现,县乡级政府账面财政收入普遍呈递增态势,增长速度均高于GDP的增速,同时,许多财政支出挂账时间长、金额大,造成财政收支的“水分”较多,真实性较差。在虚增财政收入方面,县乡级财政主要采取了空转、垫税、借款交税、买税、列收列支等方式。如有的县乡通过预算内外的资金往来,虚增一般预算收入;有的乡镇用乡统筹资金和行政经费垫交税款;有的县乡采取向银行贷款和向个从借款方式交税;有的县乡通过支付“买税”的方式引进外地税源等。从调查结果看,县乡虚增的财政收入大约占一般预算收入的20%至30%,有的甚至高达40%。为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在虚增财政收入的同时,县乡财政还通过一般预算支出挂账、人为平衡预算等方式虚增财政支出。如有的县乡应列为一般预算支出的拨款或将财政已代为偿还债务的款项,列入暂付款,长期不进行冲账;有的县因无法安排粮食风险基金,由上级财政扣收后,仍将扣款挂账;有的县乡甚至以自己填制的缴款书为依据虚列财政收支。

(二)财政收入质量不高,总量较小,稳定性差,可统筹使用的财力不足。一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低,经济增长对财政收入贡献不大。由于县级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在三次产业中占较大比重,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对财政增收的贡献小,剔除收入中的水分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如根据核实后的数字,赣西某县2004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到3%,与24%的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二是非税收入所占比重较大,可用财力少。财政收入主要有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两类,其中税收收入来源稳定,构成地方的可用财力,应当在财政收入中占较大比重,而非税收入中列收列支项目较多,难以构成可用财力,仅是对财政收入的补充。但通过调查发现,在县乡级财政收入构成中,罚没收入、其他收入等非税收入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占了较大比重,并且其增长速度高于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而税收收入却低于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如赣西某县2003年非税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4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10%的水平。三是财政收入来源结构单一,稳定性差,往往由于一个企业纳税情况的变化或一个税种收入的波动,对财政运行带来严重影响。从县乡级财政收入的结构看,大部分县是农业大县,财政收入以农业税收为主,第二、三产业基础薄弱、规模较小,工商税收主要来自个体工商户。如有的湘西某县甚至没有一家年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有的县仅依靠一两家企业作为财源支柱,其财政收入完全由企业的经营状况来决定,受市场供给影响较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与财政风险直接相关,财政收入的主动性非常差。

(三)财政收支缺口大,财政支出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处于保工资、保运转的状态。一是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速,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宏观管理职能及财政活动范围不断拓宽,使财政支出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而受制于经济增长乏力,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的实际,现有支出总量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支出需要。二是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表现出“吃饭财政”的特征。按使用性质不同,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建设性支出和专项支出三大类,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是经常性支出的组成部分。目前,在县级一般预算支出中,经常性支出约占70%到80%的比例,而人员经费占经常性支出总额的50%以上,并且经常性支出的增长速度大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挤占了经济建设支出,以致很多县在年初预算时根本无法安排建设性支出,只能依赖上级财政的专项拨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四)财政平衡困难,赤字面不断扩大,赤字金额逐年攀升。近几年,由于消费低迷,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市场竞争加剧,许多县乡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的短期内难以完成,给财政收入的增长带来了困难,而财政支出中刚性增支项目的存在和财政供给范围的扩大,加剧了财政收支的矛盾,使县乡级财政无法平衡,赤字县乡的数量呈增长趋势,并且赤字金额越积越大。

(五)债务负担沉重,隐性债务较多,潜伏着较大的财政风险。县乡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或片面追求政绩,不顾财政和经济的承受能力,纷纷通过直接举债、施工单位垫资或担保的方式办企业、上项目、搞基建,形成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如赣北某县2006年底债务余额达到当年可用财力的95%,有的乡镇债务余额甚至达到当年一般预算收入的3倍,在县乡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债务余额越来越大。县乡债务的主要类型有:一是欠发工资情况普遍,不能兑现国家规定的工资政策,成为政府隐性负债的重要形式。据国家审计署对中西部地区10省市49个县的调查,截至2002年9月,已有42个县累计欠发国家规定的工资18亿元,是1998年底欠发额的3倍。二是向外国政府和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直接举借的贷款,如普九工程欠款、协力基金贷款等。三是县乡级政府自身或下属部门直接向国内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的借款。四是政府担保贷款、市政工程欠款和粮食购销企业亏损挂账等,这部分借款不在政府账目上体现,隐蔽性强,金额大,甚至影响了基层政权的稳定,如有的乡镇因承担连带责任,被法院强行扣款,为保证日常开支需要,竟将机关经费存入了以个人名义开立的储蓄存折。

(六)预算外资金规模庞大,增势迅猛。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虽然都是财政性资金,但其收支受外部约束的差异很大。预算内资金的收支要接受人大的监督和《预算法》的约束,政府使用的自主性不强;相对而言,预算外资金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还处在收支两条线的规范化方面,并且在经济转轨时期,受各部门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的影响,其筹集和使用比较混乱,造成预算外资金膨胀过快,规模较大。在经济不发达的县乡,这种状况更为明显,根据对中西部某些县的调查,2005年和2006年,这些县预算外资金的增长速度均超过了预算内资金的增速,占一般预算收入的80%—90%,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在经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预算内收入产生了“挤出效应”,影响了政府调控能力的发挥。

一、县乡财政现状简要描述

县乡财政现状用两个字表示就是:困难。具体来说主要表现是:

1、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入不敷出普遍存在

自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但由于收入再分配方面改进不多,特别是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在总体财政形势好转的背景下,广大中西部地区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矛盾却日益突出。

2、财政赤字与债务加大

到2001年底,全国2800多个县(市)中,有30%以上的县面临财政赤字,而全国乡镇政府的负债总额在2000年达到2200多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00万元以上。中国乡镇政府的财政债务每年以200多亿元的速度递增,预计当前的乡镇基层债务额超过2300亿元①。据温铁军估计,全国乡一级政府平均负债200多万,村一级平均负债达到20-30万元。有个别地方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吃饭财政”,甚至恶化为一种更为艰难的“讨饭财政”。

3、财权不集中,管理分散,难以做到依法理财

我国现有财权制度不统一,预算内外、制度法律内外等。农民群众中广泛流传这样一句话:“头税轻,二税重,收费是个无底洞。” 作为县乡财政尤其是贫困县财政,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较大,项目繁多,领导批条支出较多,很难做到依法理财。“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稳稳当当,市级财政摇摇晃晃,县级财政哭爹叫娘,乡级财政集体逃荒。”这就是目前财政系统的真实写照。

第二篇:养老问题【财政论文】

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透视

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机制滞后,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等,导致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处在家庭边缘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养老堪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统筹考虑,综合治理,从观念、体制等多方面入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的老年人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很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事实是全国1.43亿的老年人口当中就有将近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因此目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而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分析

对于农村养老,人们一般都认为,有儿女的老人由儿女家庭赡养,没儿女的作为五保户也由当地村庄集体供养,好像他们没有养老的后顾之忧。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当代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矛盾变得愈发尖锐起来,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勿庸讳言,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但从现实社会及调查材料看,它已不能承担所有的养老任务,正受到来自于计划生育政策和城市化、工业化社会共同引发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家庭结构核心化等严峻挑战,也就是说,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着种种矛盾和困惑。

1.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即家庭人口小型化,从而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不如城市取得的成效大,但其拥有的子女数也大大下降,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家庭供养老人的功能逐渐削弱。过去一般是一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现在乃至今后一般是一对夫妇供养两对及两对以上老人,不仅财力上难以支付,而且精力上力不从心,靠儿养老的传统模式逐渐改变。

2.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需要承担劳务和家务的双重劳动,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打工在外难以较好实现。为了改变生活和摆脱贫困的处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年轻人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大量向城市流动,进行务工和经商。留守在农村的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绝大多数老人的生活要靠自己,处于自养状态,同时还要承担照料下一代和从事农活等体力劳动。比如,山西的临县,近年来本县50多万人口中就有10多万外出打工。这些常年在外拼搏的打工者,生活艰辛。收入较好的尚能给家中老人寄些生活费,许多打工者仅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有的甚至自顾不暇,没有力量顾及老人。在临县我们看到,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大多是自己养活自己,活到老干到老,是许多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一旦他们丧失劳动能力,因无固定收入,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均高于城镇老人。

此外,随着教育消费的增加和医疗制度改革,使农村许多家庭本已拮据的生活更加贫困,有的负债累累。现在的孩子从上小学至初中、高中、大学,其花费是过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农村人也已认识到读书是改变个人和家庭面貌的重要出路,宁愿自己受贫,也要供养子女上学,这也使老年人成为家庭边缘人而被忽视、歧视,甚至虐待的一个现实因素。

二)农村社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社区服务体系相比,我国的社区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其中城市发展进程比农村快,近年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而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与城市相比严重滞后。表现为:一是对老年人经济上支持不足甚至没有支持。在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农村,对60岁的老人实行退休制度,有的对老年人按年龄给予补贴。这对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作用很大。但这只是中国农村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人无缘享受这种补助。二是老年服务体系仍属空挡,最具代表性的敬老院不仅不普及,现有的许多还只是仅供参观的“展品”。老年医疗服务、生活料理服务、不能自理的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等都未建立。三是老年协会组织还不普遍、不健全、不完善、不系统化。尽管近年来老年协会组织发展较快,在引导和督促家庭养老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组织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组织健全的也存在作用发挥欠佳的问题。而中国的习俗和传统观念决定老年协会组织在农村家庭养老的纠纷中担当重任。我们期待农村的老年协会组织在对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督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小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也尽量调解和化解。

(三)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基本处在社会经济保障体系之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广大农村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群体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他们身上体现不够。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由于农村整体收入水平低,老年人收入更低,贫困率高达1/6,农村老人基本没有社会保障。2003年参保农民5428万人,其中领取养老金的只有198万人,占农村老人总人数的3%,人均养老金492元,这也主要集中于京、津、江、浙等地,像山西这样的欠发达省份,农村老年人养老基金只在个别富裕村才有,广大农村老年人是难以享受到养老金的。农村医疗水平整体上低于城镇,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据卫生部统计,医疗资源只有20%分布在农村,由于农村的卫生经费的比例从1991年的20%降至10%,农民人均卫生费只有12元,仅为城市的28%。2003年农村每千人口医师仅为0.68人,为城市1.76的39%,还有1/10的农村无医疗点,新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仅为9.5%,约有40%~60%的农民因病致贫和返贫。农村的低保制度尚未全面建立。目前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还是极少数人,大量特困户尚未得到保障,基本生活难以维持。农村传统的“五保”制度受到承包责任制和税费制度改革的冲击。“五保”老人未能实现应保尽保,现主要靠低保和社会救助。2003年有30万五保户享受低保(户数比上年下降了41%),另有174万五保户受到定期救济补助,但水平很低,低保年平均只有270元,定期救济只有417元,每月只有二三十元。

二、完善农村养老机制的几点思路

如前所述,我国将近70%的老人居住在农村。农村的养老面之广,情况之复杂,难度之大,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程度和能力,由国家和集体大包大揽起来,实在难以达到。如果靠艺术家唱

几首充满爱心的歌曲,靠企业家的一点捐助,靠社会的助老工程,靠政府的救济,靠某个组织的恩赐,都不是解决农村养老的根本办法。我们认为,农村养老问题是一个强大的系统工程,靠单一方法、措施只能解一时、一地之急,而不能从根本上、全局上解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统筹考虑,综合治理,从多方面入手。目前,首先要解决如下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消除长久以来人们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片面认识。

1.提高对农村养老问题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这主要指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决不能将养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户自己的事情。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家庭养老势单力薄,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许多年,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体制转型上,过多强调社会保障为国企改革的配套作用,将老年社会保障视为城镇居民的专利,这不符合社会保障的公平价值原则。如果失去了公平的分配机制就无法保证人人能够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思路相背离。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潜在危机,万万不可持无关紧要的态度。

2.从农村人口的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传统观念,适应新条件下养老机制的转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养老观念需要随之转变。其一,改变完全依靠后代养老的观念,树立多方式多渠道的养老观念,包括依靠社区、依靠个人、依靠土地等等,这样可以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其二,改变只有儿子才能养老的观念,打破赡养责任中的性别划分,使女儿和儿子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其三,改变合居才养老、分居则不管的观念。合居、分居只是各自方便的需要,并不改变责任义务关系。子女要一如既往地尊敬和赡养父母老人。

(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养老的根本出路。农村养老体系是建立在农村发展实际和老年人特征基础上,应包括社会养老机制、社区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机制和个人养老机制。前两者属于社会化养老的范畴,后两个则为家庭养老的内容,各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共同又为一个整体。

1.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养老机制。

这是一个根本的养老保障系统,是国家、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通过建立制度法规而形成的养老保障体系,一般应包括养老保险制度、老年服务体系、老年福利制度及维护老年人利益的法规等。目前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极低,90%以上的农村老人需要自我养老和家庭养老,这是一个缺陷,也是不公平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加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力度,通过社会养老保险这种形式,以个人为主、补贴为辅的方针,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合力,推动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解决农村老年人缺钱花的问题。其次,扩大农村低保的覆盖面,解决农村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第三,完善农村社会化救济和“五保”供养制度。2006年是“五保”制度建立50周年,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已于今年3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规定,五保供养资金将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这标志着农村五保供

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关键是要抓好落实。第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探索建立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和对贫困老人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农村老年人病有所医的问题,满足农村老年人衣食无忧和有病能医、身体健康这两大基本需求。

2.建立农村社区养老机制。

农村社区应为一个行政村。在我国,与城市社区养老体系建设相比,农村社区养老体系建设起步晚、发展慢,仅有的社区服务也存在服务形式单一和陈旧的问题,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农村老人的需求。为此应从三方面加强农村社区养老机制建设:其一,加快建立农村的老年服务体系。敬老院是我国长久以来最具代表性的老年服务内容,曾受到老人的喜爱和子女们的青睐。随着社会发展,敬老院要满足老人的新需求,必须不断调整管理方式,增添新的内容,才能持续发展。同时,农村老年服务必须增加包括老年医疗服务、老年生活照料服务、不能自理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等内容,满足各种需要。其二,尽可能在经济上给老年人以支持。近年来,农村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萌芽,但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比如有的经济发展迅速的农村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实行了退休制度,也有的按年给予补贴,对老年人的养老作用很大。但这要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基础。因此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机制的重要之举。其三,加强对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督促。其形式有老年人协会、红白理事会等。近年来,老年协会在引导和督促家庭养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红白理事会引导人们对老年人的丧事简办,减轻了家庭负担,把钱用在老年人生前生活改善上,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对此应进一步加强和引导,促进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3.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与传统大家庭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相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感舒服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家庭养老受到严峻挑战,社会养老成为现代必不可少的养老方式。但是家庭养老并不是就要消亡,相反,它还是一种很重要和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这是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目前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养老方面,而且,中国人传统的亲情养老,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也无法取代。因此,家庭养老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会被社会养老完全代替。在目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发展和完善它。要积极建设和宣传新的养老观,鼓励和支持签定养老协议书,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组织对强化家庭养老的重大作用,加大执法力度,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严格执法等等。

4.大力倡导和支持老人“自养”,促进个人养老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在我国传统养老机制中,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必须寻求完善农村个人养老机制的方法。其一,农村老人在有劳动能力也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应进行经济储蓄,即把经济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养老金来储蓄,可参加养老保险,彻底改变把钱全部用在子女身上的做法。其二,在农村常年体力劳动中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要劳逸结合,多进行养生锻炼,进行健康储蓄。其三,老年人在抚养教育子女的同时,要处理好同子女、媳妇及配偶的关系,做到同辈人、隔代人之间关系融洽。情感隔阂是养老中的大敌。其四,“征地养老”是新形势下农民自养的一种新模式。上海嘉定马陆镇2005年出台了农村老人“以土地备案形式解决‘农转居’,享受征地养老待遇”的方案。据此方案,农村老人的土地可以交给镇政府集中备案管理,镇政府给予农村老人数目可观的养老补助,每月440元,逐年提高,医药费也

可报销70%~90%。以土地换保障,这是一个新的尝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借鉴和推广。

(三)关注和帮助农村老年人中的脆弱群体。

据调查统计,农村中有5%的老年人属于脆弱群体,这主要包括: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丧偶独居的老人、卧床不起和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人、孩子有严重残疾的老年人、特困家庭中的老年人、子女间带有严重养老纠纷家庭中的老年人等等。这部分老人各自都有特殊情况,而且大多数属于家庭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国家参与、社会关怀、社区特殊照顾等方式来解决。比如,增加脆弱群体老年人救助专款,用于救助这些特殊困难的老人;向脆弱群体老年人实施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卡、设立扶贫病房、按一定比例减免药费和治疗费;广泛开展社会捐助活动,设立老年基金专户或结对的形式,对特困老人开展救助;建立特困老人档案,动态管理,抓实抓好等等。总之,应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尽量帮助他们安度晚年。

(四)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贫困问题。

这几年社会和人们开始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但多倾向于城市老年人的“老有所乐”,对农村老人少有提及和关注。这是由于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尚未得到完全保障,加之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对文化娱乐、精神享受、老有所乐等需求不是很迫切和强烈。也正因如此,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贫困才更值得关注。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总的来说较差。戏剧表演、电影放映很少,不少家里的电视也是大多放在孩子的房间,老人们想看也不方便。于是老人们的活动也就是几个人拉拉家常,有的则无事生非参与赌博等,引起不良后果。因此,如何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活动,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目前比较实际的措施是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的作用,组织一些简易的老年文娱活动和图书馆,这在山西运城开展得较早,值得借鉴。

第三篇:财政剩余问题补充

09年增值税转型和消费税改革带来的税收影响?

所谓增值税转型改革,其实质就是将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即:在生产型增值税税制下,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所包含的增值税税金,不允许税前扣除,而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则意味着这部分税金可以在税前抵扣。

消费型增值税是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中的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投资的增加额为基准的。

增值税转型对汉中财政收入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使财政收入总体有所下降,但减幅不大,对财政收入影响表现得不是特别明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下降幅度会逐步变小。加之目前,全国的税收形势看好,税收收入增加较多,其中增值税的增长形势也较好,这种增收态势还会持续下去,即使增值税转型会出现暂时性短收,但转型后,一方面可减少税收负担,增加企业经营利润,企业所得税会有所增加,也不致影响财政平衡; 另一方面,增值税存量资产抵扣政策陆续到期,可增加增值税税收收入。再者,转型后的增值税将会刺激投资,以此带来经济规模的扩大也会带来其他方面税收的增加。

我国现行税制存在的问题?应当如何进行改革?

问题:1税制不统一,税负不公平的状况依然存在,不能充分实现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2现行税制具有浓厚的过渡性色彩,不能充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阻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3税制的刚性特征和税收优惠政策杠杆界定不清,税收优惠政策客观上损害了税制的刚性,也影响了税收的优惠的调控效果

措施:短期内着眼于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核心是为所有的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宽松和富于激励的竞争环境;长期着眼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公平的程度,缓解结构矛盾对需求的制约。

1,改革增值税制度,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2,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

3,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4,以扩大税基为突破口建立现代消费税制

5,完善地方税制a财产税应该作为地方主体税种b丰富地方税体系c改革农业税制,统筹

城乡税收制度d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立法权

6,开征环境保护税

7,推进税制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界定税收管理权限

如何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不仅需要相应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且涉及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应深入调查研究,谨慎细致地设计思路,坚持看得准、把握得住的先做,循序渐进地推进。

总体思路是从支出入手,下放财力与责任。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大体上有三种思路:一是财力配置格局基本不变情况下调整事权安排;二是事权安排格局基本不变情况下调整财力配置;三是事权安排与财力配置相互进行适应性调整。当前,维护主体税种不变的格局,事权安排与财力配置相互进行适应性调整,是较好的选择。分税制改革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这个重要成绩来之不易。如果简单按照事权划分,重新调整主体税种的分配,不仅时机不成熟,而且可能会出现主体税种一省一率,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采取从调整支出入手的思路,着眼于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把财力和责任都下放给有比较优势的地方主要是县级政府,是比较稳妥的。

明晰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重点。现在需要进一步划分清楚的,是那些与群众利益关系最密切、群众最希望解决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如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的问题,以及吃不上放心菜、喝不上干净水、呼吸不上清洁空气的问题。把这些问题的事权和责任先理清,然后依据效率的原则,明晰以哪一级政府为主负责,明确支出责任,逐步推进改革。

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应借实行大部门体制改革和建设主体功能区的东风,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特别是专项转移支付进行整合,改变各部门各自为政、设立项目众多的状况;改变层层报批的管理方法,中央部门不再直接管那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远在基层的零碎项目。应把适合地方管理的事权下放,明确地方责任,财力也随事权下放地方。在此基础上,对支出基数适当调增,逐步实现财力均衡。

做实县级财政。着力推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改革,减少财政级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目前主体税种不宜有大的改动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地方正税清费,允许地方试点设置一些地方税种诸如财产税、资源税,同时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收费,提高包括县级在内的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地方办事的自主性。强化省级平衡责任,对县级财政“托底”,保障其基本的支出能力。上级转移支付作为基数拨下来,县级就可以编制完整的预算。这种全口径、完整的预算,不仅有利于人大监督,而且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切实评估公共服务的绩效。可以预期,建立起一个财力有保障、责任明确、监督到位的公共财政体制,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就会不断提高,进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重要体制保障。

预算管理权限的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管理权限主要是预算、决算的审批权;预算、决算的监督权;对预算、决算方面不适当的决定的撤销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撤销本级人大常委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

部门预算:政府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机器履行职能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开始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体积哦啊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财政计划。

6简述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进行债务融资还是进行税收融资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即发行国债和征收税收等价。其核心观点是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赤字发行的国债的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国债发行带来的减税会被家庭和个人完全转化为储蓄,政府储蓄的减少便被家庭和个人的储蓄增加所抵消,国民经济的总储蓄并没有因为政府是举债还是征税而变化,利率也就不可能随之发生变化,消费的整个路径因而未发生变化。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前提建立在理性预期、生命周期假说、永久收入假说和利他主义假说等理论基础上。从本质上说,李嘉图等价定理是一种中性原理:认为是选择征收一次性总量税,还是发行国债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对于居民的消费和资本的形成(国民储蓄)没有任何影响方面的差异。

第四篇:中国的财政沉淀问题

中国的财政沉淀问题

摘要:中国的财政沉淀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的财政实践造成的,近两年来成为社会热议的问题之一,也是当今面临的经济改革中一个重要方面。财政沉淀与我国财政以及整个经济发展都息息相关。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做以说明。

关键词:财政沉淀 存量资金

引言

现代管理中,资金被作为“血液”的重要地位。在企业管理中,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然而资金的管理并未是管理资金规模大小这样简单,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世界学术领域中越来越重视对资金效率的管理。所以,对于资金而言,不仅仅需要关注资金的规模总额,更需要关注资金的管理效率。对于企业如此,对于整个国家的财政资金而言更应该如此。

一、财政收入与可用财力

世界各国的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各项税收,而各国的差异就在于每个国家税收占据的比例不大相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较少,而有的发达国家这个数据则能够达到98%左右。除了税收,我国其他各种非税收入也形成了我国的财政收入中的一部分。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国政府根据各项税收制度吸收税收,用以支持我国各项基本建设支出、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目的是提供民生发展需要的各项支出。当然我国的财政体制决定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享有不同的税收比例,用以全国以及各个地方的发展建设需要。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由税收及其余非税项目构成,2014年我国财政收入为140350亿元,其中税收收入为103768亿元,占据财政收入的73.93%。

可用财力,顾名思义就是政府可用财政的能力,是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金。其实本应该所有的财政收入均可成为可用财力,但是为什么可用财力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在我国的财政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财政资金都处在“可支配”状态。例如,近年来反腐作为新届领导人改革的重点方向,这改革力度之强,严格控制我国行政事业机构以及各大国有企业的公款消费额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这样一来,政府的财政支出就明显的减少了,但是另外一方面政府的拨款并未减少,那么就会形成一部分资金沉淀在财政账户中,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义务。财政沉淀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造成部门到年末突击花钱等。类似的财政沉淀现象导致我国的可用财力的减弱,假若将沉淀资金能够有效利用,将其投入到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各个领域中,不仅我国的财政支出效率会有很大的提升,经济发展的支撑基础也会大大加强。

二、中国财政沉淀问题形成的原因

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今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马上就要进入“十三五”规划,并且中国经济在经历过世界神话的连续高速增长之后,各个领域中由于高速增长带来诟病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新一届领导集体及时发现这个问题,提出中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了“新常态”。现在需要注重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而并非仅仅关注经济发展的速度。调结构、稳增长是现行经济发展的目标,在这种大的宏观经济背景之下,有关我国财政领域也是如此,财政沉淀就是一个严重影响我国财政效率的问题。

(一)财政专户长期与国库相分离

我国自2001年起开始实施国库支付管理改革,在此之前,我国的财政资金是通过各级财政部门层层划拨。改革之后,我国的财政资金拨付方式改为由国库单一账户的划拨,使得我国的财政资金划拨全过程接受控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金的效率。国库存款是国家预算资金存款;除了国库存款之外,我国还设立财政专户,这个账户设立的目的是核算具有专门用途的政府财政拨款。在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之下,政府财政拨款主要就是通过以上两种途径进行的。当以上两个账户的余额较小时,从定程度上就能说明我国的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较高;相反的,假若这两个账户的余额出现较大的情况,也能够反映出一定意义上我国财政支出的效率较低下,起码能够说明这一部分资金没有发挥经济建设、改善民生的作用。2014年,我国政府国库存款余额已经超过了3万亿元,财政专户余额已经高达1.5万亿元。

正如上述所言,我国的国库拨款实行单一账户,实行全程监测,有利于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但是在实践中财政专户并非如此。财政专项资金是先拨到商业银行,而这在政府预算报表中现实的是款项已经支出。而事实是很多的专项资金项目的建设需要的时间跨度很长,甚至是好几年,这样一来财政专户上的资金就得到很长的滞留期,并且即使有剩余的资金也没有及时上缴到国库统一再次管理,而是长期留在相关财政部门中,这部分资金长期游离于国库统管理之外,不能及时的启用,长期“趴”在账户中,造成财政浪费。

(二)财政体制中管理不善

出现大量的财政沉淀,不仅仅是体制本身的问题,还有体制中的管理问题。需要财政专项拨款的项目本身就需要较长的建设时期,专项账户上的钱如果不能及时的发放到各地方,就产生账上的资金沉淀;另方面,地方的财政工作中,往往在申报的程序还未走完之前,钱就已经划拨出去,但是这样就导致了账上的资金未减少,但实际减少的情况;第三种情况是每年的地方向中央财政申请拨款时,申请的数额往往都会比自己预算的数额多一些,这样经过中央审批的过程就比较久,审批的时间久导致地方支出的进度会比之前预算的稍慢些,地方政府到年末的时候会出现“集中花钱”的现象。这几种情况都说明了在财政工作中的管理不善问题。有效的管理是满足及时性原则的,一项指令下达后需要立即执行,如果能够做到这点,就不会出现由于资金因为没有及时的发放而造成的财政沉淀;其次,地方财政的管理中由于监管不严,才会出现申报还未递上,审批还未结束,就能够拿走资金的情况;再次,集中花钱会产生很多无效的项目,带来项目的无效以及资金的无效。而由于审批程序以及审批制度导致的这一问题,同样也是我国财政体制管理中的一个弊病。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工作中出现多头开户现象,很多地方原本仅在一两家商业银行开设户头,现在变为在七八家银行开设,更加不利于对财政资金的来去监管,造成很多财政划拨资金手续不齐全以及混乱的情况。

三、盘活财政沉淀资金

我国正处于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对于如何盘活财政沉淀资金,并将利用其发挥最大的效用,也是改革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

(一)加强监管力度

这是最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对于那些因为审批时间与支付之间存在差距,或者项目时间长的情况,造成财政专户上的资金长期滞留,又不及时上缴给国库,长期游离在国库监管之外的情况,需要严格进行监管。2013年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指出:财政资金管理不严格:18个省本级设立的财政专户多达478个,存款余额相当于其国库存款的44%。并且虽然财政专户资金应当由人民银行国库管理,但是在实际中由于专户的特殊性,往往国库对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财政专户长期处于监管真空之中。这就是由于监管不力造成的财政沉淀,有关部门应当设立制度措施有效监管。

(二)契合时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新一轮改革之下,才财税体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我国目前逐步推进的结构性减税。结构性减税要求我国的税制改革做到有增有减,总体减少的目的。总体上税收的减少。税收的减少意味着政府收入整体的下降。经济学中的资源稀缺性原理告诉我们,当资源处于稀缺时,分配就是最大的问题。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做好分配,使得利益最大化是最主要的问题。税收的减少将倒逼各级政府思考如何将有限的财政资金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应,为社会带来最大的福利。但是,同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收紧政府钱包也同样需要有关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约束,因为我国政府收入不仅仅是来源于税收这个渠道,另外还有不少的“费用”。对于这部分费用也应当严格做到“不能说收就收”。

第五篇:财政决算报表问题汇报

财政2007年决算报表情况汇总

一、资产负债表

1、修改出错说明:根据新准则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指南,“对首份财务报表的列报,母公司尚未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而子公司已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母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时,可以将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按母公司的会计政策调整后合并,也可以将子公司按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直接合并。”据此,如果母公司未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而将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子公司财务报表直接合并,则合并报表可能存在执行新会计准则特有的项目。原软件中设置的A224公式:如未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则新准则特有的项目应为0。由于可能存在上述情况,在出错说明中增加“如将执行新准则的子公司直接合并,合并报表可忽略此出错信息”,审核从合理性审核改为核实性审核。

2、修改公式A227:如果报表类型为单户表或境外并企业表,增加了未确认投资损失(90行)项目为0。

3、增加公式:

(1)增加公式F229。如执行新会计准则,且报表类型为单户表,则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股权分置流通权、合并价差、递延税款借项、递延税款贷项、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为0。

(2)增加公式F230,IF [91]>0 THEN [91]>=[92],如未分配利润>0,则未分配利润>=现金股利。

二、利润表

1、修改出错说明:公式A304管理费用的出错说明增加“如减值准备本期冲回金额大于其他管理费用,可忽略此出错信息”。原软件中的公式设置为管理费用总额大于或等于业务招待费和研发费,如存在减值准备本期冲回金额大于其他管理费用合计的情况,则公式不成立。

2、修改公式A306投资收益:增加一个条件为且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原软件中的公式设置为投资收益总额大于或等于对联营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如存在以权益法核算的子公司亏损大于其他的投资收益时,则公式不成立。

3、增加公式:

(1)增加公式F31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38行=36行-37行)。

(2)增加公式F316。如未执行新会计准则,且报表类型不为合并表,则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基本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项目为0。

三、现金流量表

修改出错说明:公式A002、A003的出错说明中增加“如有现金等价物,可忽略此出错信息”。原软件中设置的表间公式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期初、期末余额(39行、40行)等于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的年初、年末余额,如有现金等价物,公式不合理。

四、应上交应弥补款项表 增加公式

(1)F604、F605:资产负债表的应交税费57行期初、期末数等于本表的一至七项、九至十项的年初数和年末数之和,即Z01表57行期末数=F01表(5行+10行+15行+20行+25行+30行+35行+43行+48行),期初数同理。

(2)F606:[108]>=[41]/0.33,应纳税所税额>=应交所得税/0.33

五、资产减值准备情况表 修改公式

A70

4的出错说明,改为

行=(1+2+3+6+7+9+11+14+16)行。

2、增加公式:

(1)增加公式F711,如未执行新会计准则,且报表类型不为合并表,则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油气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项目为0。

(2)增加公式F712,如执行新会计准则,且报表类型不为合并表,则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债权投资减值准备项目为0。

3、修改公式A706为: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固定资产盘亏+固定资产毁损、报废-固定资产盘盈(23行≥(24+25-26)行)。

五、基本情况表

1、增加公式

(1)F819: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原价)=固定资产原价合计(71行=76行)。(2)F820:[*]>0{8~13,36~40,54},职工人数及工资应大于0.(3)F821:IF [54,1]>0 THEN [54,1]>[53,1],如果工业总产值大于0,总产值大于增加值。

(4)F822:[58]>=[63],一般情况下企业本年收到的财政性生产发展性资金应大于企业科技资金来源的政府拨款部分。

(5)F823:[86]=[87]+[88]+[89], 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购置固定资产+基建投资+其他投资。

(6)F824:IF BBLX<>“1” THEN [38]>=[39],不为差额表时,全年实际发放的职工工资总额大于或等于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7)F825、F826:IF [76]>0 THEN [77]&[80]>0、IF [81]>0 THEN [82]&[84]>0,如固定资产原价及计提的折旧>0,则其中项合计数>0。

(8)F827:

[54,1]=[40,1]+[45,1]+F01[71,1]+F01[76,1]+F01[81,1]+F01[86,1]+F01[91,1]+Z02[23,1]+[81,1]+F01[98,1]-Z02[27,1]-F01[105,1],增加值按上报统计局同口径数据填列。如不上报统计局,按上述公式参考填列。

2、建议要求企业将本表的人数、工资情况与劳资部门核对后填列。

六、增加表间公式:

1、F057:Z02[27,1]>=F01[61,1],补贴收入>=应补的预算弥补亏损及补贴。

2、F058:F01[51,1]+F01[57,1]+F01[62,1]<=F03[56,1], 财政拨款F01[51,1]+储备粮油差价F01[57,1]+预算弥补亏损及补贴F01[62,1]<= 财政性资金F03[56,1]。

3、F059、F060:

Z04[33,1]=Z01[96,2]*(Z01[79,2]+Z01[82,2])/Z01[78,2]、Z04[66,1]=Z01[96,1]*(Z01[79,1]+Z01[82,1])/Z01[78,1],年初年末国有资本及所有者权益总额的计算。

4、F061、F062、F063、F064、F065:IF S2=“0” THEN F01[76,1]>0 AND F03[16,1]>0、IF S3=“0” THEN F01[71,1]>0 AND F03[20,1]>0、IF S4=“0” THEN F01[81,1]>0 AND F03[18,1]>0、IF S5=“0” THEN F01[86,1]>0 AND F03[21,1]>0、IF S6=“0” THEN F01[91,1]>0 AND F03[22,1]>0,如果封面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均为是,则应上交应弥补款项表的应交保险数及基本情况表中参加保险的人数均大于0。

5、F066:Z03[8,1]>=F01[99,1],现金流量表的支付的各项税费>=应上交应弥补款项表的实际上交的税金总额。

6、F067:

Z03[7,1]>=F03[37,1]+F03[45,1]+F03[46,1]-F03[47,1]+F03[48,1]+F01[72,1]+F01[77,1]+F01[82,1]+F01[87,1]+F01[92,1]+F01[100,1]+F01[101,1], 现金流量表的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与基本情况表及应上交应弥补款项表勾稽.如在建工程中有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从此项目中剔除,则略小于。

7、F072:IF Z04[68]<=0 THEN Z04[69]=0, 如果所有者权益变动表68行〈0,那么年末合并国有资产总量69行=0。

8、F077:IF BBLX=“0”AND Z04[68]>0 THEN Z04[69]=Z04[68], 如果单户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年末国有资产总量>0,那么年末合并国有资产总量69行=68行。

9、F078:IF BBLX=“7” OR BBLX=“H” THEN Z04[69]=Z04[68]-Z01[82,1]/Z01[78,1]*Z01[96,1], 叠加汇总单位或选择汇总单位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年末国有资产总量69行=68行-国有法人资本年末享有的所有者权益。

10、F079至F081、F068至F074:IF BCBM=“01” THEN EXIST(LS1)AND EXIST(LS2)AND EXIST(LS3)等,如果补充报表代码为粮食企业等相应行业,则必须填报粮食企业补充表

(一)、(二)、(三)等行业补充指标表。

11、F075至F076:IF F03[42]+F03[43]>0 THEN GX5<>“3”、IF F03[42]+F03[43]=0 THEN GX5=“3”,如工效挂钩基数加新增效益工资>0,则封面的工效挂钩识别码不为3,反之。

12、F082:Z01[55,1]=Z01[55,2]+F03[36]-F03[37],主表应付工资期末余额=期初+本期应发-本期实发。

13、间主要指标变动表

(1)F083至F087、F102至106:如为单户表,录入户数的年初、年末为1。

(2)F088至F101、F107:如为单户表,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的上期与本期数与主表01及02相勾稽;年末职工人数、年末待处理资产损失、全年应发工资总 额与基本情况表及减值表相勾稽。

(3)F108至F134:12个行业的单户表的年初、年末户数为1。(4)F135至F167:大、中、小型企业、上市公司及12个行业的单户表上年、本年利润总额与利润表相勾稽。

下载乡级财政问题总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级财政问题总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关于当前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一、关于财政收入分配问题 目前,开发区尚处建设初期,资金需求量大,不能按平台5:5收入分配体制对待,应按照泰政发[2010]40号文件规定,“地方税收超2009......

    财政扶贫资金监管问题初探

    财政扶贫资金监管问题初探 http:// 发布时间:2010 年 5 月 11 日 15:55 击量: 703 次 【纠错】 来源:楚天风纪 点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张 频 财政扶贫资金是......

    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支农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支农问题研究 【摘 要】财政支农政策是政府为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而采取的有效手段。随着公共财政框架模式的初步建立及财税体制改革......

    中牟县专项治理农村财政问题

    中牟专项治理 农村涉财问题中牟专项治理 农村涉财问题 本报讯(记者 卢文军 通讯员 洪玮琨 师永涛)记者昨日获悉,今年3月份以来,中牟县乡(镇、街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将所有......

    财政支农现状与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政策框架的逐步建立,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财政支农工作存在总量投入不足、政策导向作用不强、科技投入占比低、支农方式不佳、管理体制不......

    土地财政问题研究报告(精选五篇)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研究报告摘要: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之弊端,客观上已给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阻碍。其形成与中国的城市土地有偿制......

    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文章标题: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财政税收是整个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税收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财政的发展。目前,因地方财政税收之间发展不平衡致使部分区域地方财政......

    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大全

    财政税收是整个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税收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财政的发展。目前,因地方财政税收之间发展不平衡致使部分区域地方财政税收发展越来越艰难,因此加快地方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