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速度力度透明度
速度、力度、透明度
——中共向深层次腐败“亮剑”
周芙蓉 张云龙 刘刚
2012-12-06 15:17:18来源:新华网2012年12月05日
(新华网北京12月5日电)深圳原副市长梁道行涉嫌严重违纪近日正接受调查,从10月25日起,广东省财政厅原副厅长危金峰,国土厅原副厅长吕英明,英德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郑北泉,原揭阳市委书记陈弘平相继被调查;重庆市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不雅视频网上曝光后,63小时被免职并立案调查;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单增德因一纸承诺书,在12小时后被迅速立案调查。
中共十八大后,中国多地反腐提速,尤其是对日渐兴起的网络反腐,一经爆料,立即调查,及时公开。有网民直言廉政风暴已来临。
“速度、力度、透明度,这一系列的新气象显示了中央反腐败的坚定决心,鼓舞了群众,聚积了民意,势必不断推动反腐工作的深化。”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季正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在反腐败问题上,中共的主张是一贯的、明确的,党内绝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任何人搞腐败,不论其地位多高,资格多老,功劳多大,都必须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重罚。之前对***的查处,就是最好的佐证。
专家表示,中共十八大把对反腐败的认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
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当前中国反腐形势很紧迫,社会对腐败问题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而中央对腐败问题的认识也是十分清醒的,要坚决与人民站在一起。”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宗良对新华社记者说。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中国腐败现象的主体、形态、领域、手段等都在发生和正在发生着明显变化。腐败行为的隐蔽性、利益链条的延展性、贪腐手段的多样性和智能性更加突出,一般性腐败问题、严重性腐败问题和深层次腐败问题交织在一起。
当前,中国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态势是,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中央纪委研究室主任李雪勤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有三个:领导职务高的案件多;案件涉及金额数量大;查处案件中的“一把手”多。
“三个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权力还没有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因此,反腐败的核心就是制约和监督权力。”李雪勤说。
季正聚表示,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这个时期腐败会非常猖獗。当前,腐败已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涉及到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反腐工作要适应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同时保证各种反腐措施
真正落到实处,形成部门、制度间的合力。
专家表示,要从体制机制上限制公权力。各级政府要简政、放权、让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减少权力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防止权力寻租。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军说,反腐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央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思路是正确的,需要从源头、干部选拔使用和查处等各个环节上不断完善措施,另外整个社会潜规则盛行,风气不正成为滋生腐败的条件,需要从文化建设、宣传教育上加大力度。
异军突起的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名烟局长周久耕、“表哥”杨达才、“雷冠希”雷政富等一系列事件中,公众看到的几乎是相同的解决路径:网络曝光-纪委介入-查实处理。
黄宗良表示,网络反腐的兴起虽不代表正常的反腐渠道不畅通,但是强大的民意表明,中共仍然需要依靠群众的力量,尤其是干部任免使用上,要赋予群众真正的监督权力,避免干部“带病提拔”。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给今后的反腐败斗争开出了“药方”。“毫无疑问,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将直接决定中国反腐败斗争的成功与否,由此决定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建明认为,提升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就要实现反腐倡廉目标定位科学化、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科学化、反腐败路径模式选择科学化、反腐败行动规划科学化。
“反腐败成功的基本标准有两个,一是将腐败控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二是这种低水平是可持续的。”任建明说,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第二篇:反腐要速度更要力度
人民日报时评:反腐,要速度更要力度
节奏加快的政府反应、充满忧患意识的治党言辞、不惧风险的制度创新,意味着中国反腐事业的新思考新探索
最近,“提速”成了反腐领域的一个关键词。比如,重庆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从其不雅视频曝光到被免职仅63小时,黑龙江双城市有关部门得知女记者实名举报人大代表后次日就成立调查组。对此,有网友感叹: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有人说,微博让反腐提速。事实上,这几起事件传递出的信息更为积极。这些被举报的官员所碰到的,绝不仅是互联网反腐的“民间技术”提升,而是他们撞到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节点。
从重庆市纪委及时公开回应、审慎调查,到市政府新闻办第一时间发布调查进展情况,直至雷政富被立案调查,快速反应彰显了有关部门在处理这一事件上的决心,公开、透明的程序则凸显了处理这一事件的思路——案件自民众监督始,民众监督也将贯穿案件全过程。
近年来,网络上,“房叔”、“表叔”等被大起底,网络舆论监督效果显著。前不久,有媒体调查显示,公众最期待的改革,“收入分配改革”排第一,“反腐机制改革”列第二。
迅速、公开、依法推进,反腐鼓舞人心。事实上,与网络反腐相比,制度反腐的力量也在加速推进。比如,从明年起,广东顺德凡拟新提拔为副科级以上干部,一律须先接受审计调查,并向公众公开家庭财产等信息。
节奏加快的政府反应、充满忧患意识的治党言辞、不惧风险的制度创新,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反腐事业的新思考新探索,它一头连着国家的未来,一头担着执政党的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制度和民心的合力,而要凝聚这种力量,绕不开反腐败这一重大课题。
回到近期一系列反腐案例上来,其实民众更关注其后的法治进程,关注由点到面制度的修复和完善。人们对“63小时”寄托着更多的期许,愿从这个历史的小细节起步,反腐倡廉建设更加发力,更有成效。
第三篇:正确的做事”+“高度、速度、力度”=执行力
正确的做事”+“高度、速度、力度”=执行力
“正确的做事”+“高度、速度、力度”=执行力
企业的决策方案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标准渐渐降低、甚至完全走样,越到后面离原定的标准越远。
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加快、规模要扩大、管理要提升,除了要有好的决策班子、好的发展战略、好的管理体系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企业中层的执行力。
执行力就是企业中间层理解并组织实施的能力。相对于决策层定位于“做正确的事”来说,作为执行层的经理人的定位应该是“正确的做事”:相对于操作层员工“正确的做事”的定位来说,作为执行层的经理人的定位又应该是“做正确的事”。
一句话:中层经理人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好,是高层联系基层的一座桥梁;发挥得不好,是横在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一堵墙。企业决策层对各种方案的认可,需要得到中层的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如果企业全体中层队伍的执行力很弱,与决策方案无法相匹配,那么企业的各种方案是无法实施成功。
一、执行力不强的3大表现
大部分管理者都乐于布置任务,做决定,但真正有效的管理者却都擅长使布置下去的任务和做出的决定得以执行。要改善执行部门的执行力,就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这个部门的管理者身上。可以这样说:一个好的执行部门能够弥补决策方案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决策方案,也会死在滞后的执行部门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执行力是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
企业中间层执行力不强的表现包括:在决策层面前说的话拥有相当的份量,使已有决策方案发生“自我取舍”现象;虽然具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和热情,有令人佩服的企业利益立场,但是在执行方案时缺乏应变操控原则的认知和把握;尽管是尽心尽力,但由于缺乏实施方案中人事之间清晰的操作界面,时有大失水准之处。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度”上:
高度:企业的决策方案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标准渐渐降低、甚至完全走样,越到后面离原定的标准越远。
速度:企业的计划在执行过程当中,经常延误,有些工作甚至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计划的执行速度。
力度:企业制定的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力度越来越小,许多工作做的虎头蛇尾,没有成效。
二、提高中层的10项能力
中层经理人不论是作为一名执行者、还是一名领导者,都必须通过别人来完成任务。要做个“服众”的经理人,应该有意识地提高以下八项能力:
1、领悟能力
做任何一件事以前,一定要先弄清楚上司希望你怎么做,然后以此为目标来把握做事的方向,这一点很重要,千万不要一知半解就开始埋头苦干,到头来力没少出、活没少干,但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要清楚悟透一件事,胜过草率做十件事,并且会事半功倍。
2、计划能力
执行任何任务都要制定计划,把各项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列出计划表,一一分配部属来承担,自己看头看尾即可。把眼光放在部门未来的发展上,不断理清明天、后天、下周、下月,甚至明年的计划上。在计划的实施及检讨时,要预先掌握关键性问题,不能因琐碎的工作,而影响了应该做的重要工作。要清楚做好20%的重要工作,等于创造80%的业绩。
3、指挥能力
无论计划如何周到,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执行,仍然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为了使部属有共同的方向可以执行制定的计划,适当的指挥是有必要的。指挥部属,首先要考虑工作分配,要检测部属与工作的对应关系,也要考虑指挥的方式,语气不好或是目标不明确,都是不好的指挥。而好的指挥可以激发部属的意愿,而且能够提升其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清楚指挥的最高艺术,是部属能够自我指挥。
4、控制能力
控制就是追踪考核,确保目标达到、计划落实。虽然谈到控制会令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然而企业的经营有其十分现实的一面,有些事情不及时加以控制,就会给企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但是,控制若是操之过急或是控制力度不足,同样会产生反作用:控制过严使部属口服心不服,控制不力则可能现场的工作纪律也难以维持。要清楚最理想的控制,就是让部属通过目标管理方式实现自我控制。
5、协调能力
任何工作,如能照上述所说的要求,制定完善的计划、再下达适当的命令、采取必要的控制,工作理应顺利完成,但事实上,主管的大部分时间都必须花在协调工作上。协调不仅包括内部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共识协调,也包括与外部客户、关系单位、竞争对手之间的利益协调,任何一方协调不好都会影响执行计划的完成。要清楚最好的协调关系就是实现共赢。
6、授权能力
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作为高级经理人不能象业务员那样事事亲历亲为,而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就是培养下属共同成长,给自己机会,更要为下属的成长创造机会。孤家寡人是成就不了事业的。部属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也是延伸自己智力和能力的载体,要赋予下属责、权、利,下属才会有做事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要清楚一个部门的人琢磨事,肯定胜过自己一个脑袋琢磨事,这样下属得到了激励,你自己又可以放开手脚做重要的事,何乐而不为。切记成就下属,就是成就自己。
7、判断能力
判断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非常重要,企业经营错综复杂,常常需要主管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从而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洞察先机,未雨绸缪。要清楚这样才能化危机为转机,最后变成良机。
8、创新能力
创新是衡量一个人、一个企业是否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要提高执行力,除了要具备以上这些能力外,更重要的还要时时、事事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而这种学习与大学里那种单纯以掌握知识为主的学习是很不一祥的,它要求大家把工作的过程本身当作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不断地从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向创新迈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认真想一想,有没有创新的方法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要清楚创新无极限,唯有创新,才能生存。
9、沟通能力
沟通无处不在,尤其是平行沟通、与上司的沟通,特别是说服上司的沟通能力。
10、决策能力
关键是现场的决策能力,否则,再高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二、领导力更需提升
一个部门经理提高完成任务执行力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提高自身对部门员工领导力的过程。因为要提高执行部门的执行力,不是光靠经理一人所能完成的,而是要靠带领部门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说到底,对上提高执行力、对下就要提升领导力。
那么,怎样才能提升领导力呢?除了提高以上八项能力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两点:
1、学会用老板眼光看企业。
在老板看来,管理很简单,就是两件事:一是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业务收人;另一件事就是降低管理成本,控制运作费用。其实这两件事,最终是一件事,收入减去成本,减去费用,就是利润。所以归根到底老板是看利润的,利润要从管理中来。
2、从被领导中学习领导。
在领导人看来,领导也很简单,就是两件事:一是用人,内圈用德、外圈用才,用人所长、容人所短;二是激励,解人之难、记人之功,通过正面激励,引导下属往前跑,通过负面激励,推着下属往前走。要知道,任何领导都是从做下属开始的,谁都不可能一步登天当领导。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你会经历大大小小许多领导,只要你用心学习,不管是好领导、还是坏领导,你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学到经验和教训,这对你将来当好领导是十分珍贵的。
第四篇: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
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13)
发布时间: 2014-12-09 16:20:4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卢倩仪 | 责任编辑: 卢倩仪
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13)——以政府网站信息公开为视角
摘要:
本文选取55家国务院部门、31家省级政府、49家较大的市的政府,围绕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报告制度的实施情况,以及工作信息、规范性文件、环境保护信息、食品安全信息、行政审批信息的公开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测评;报告分析了当前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政府透明度 政府网站 政府信息公开 指数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连续第5年对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情况进行调研和测评,本报告对此次测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一 测评对象、指标及方法
(一)测评对象 2013年,测评对象有所调整。由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项目组将所测评的国务院部门调整为55家。未再测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是新组建合并的机构,由于原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网站截至2013年12月仍未整合,项目组仍对原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网站进行了测评。
地方政府方面,将民族自治地方全部纳入测评范围,实现了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称“省级政府”)和49个较大的市的全面测评。其中,省级政府中,项目组既对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公开相关信息的情况进行了测评,还对法制部门、环保部门、行政服务中心等门户网站公开信息的情况进行了测评。较大的市中,除市政府门户网站外,项目组还对其法制部门、行政服务中心、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主要是质量技术监督局,个别地方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环保部门等的门户网站进行了测评。
项目组在对政府信息公开报告发布情况进行测评时,国务院已公布了机构改革方案,但机构调整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考虑到报告主要考察政府机关上一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因此,该测评仍以原59个部门为测评对象。
(二)测评指标
2013测评指标基本维持了2012年测评的内容,但权重分配更倾向于公开的实质情况。国务院部门的测评指标包括5个部分,总分100分,分别是: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以下称“目录”,权重15%)、工作信息(权重25%)、规范性文件(权重25%)、依申请公开(权重25%)、政府信息公开报告(以下称“报告”,权重10%)。
省级政府的测评指标包括7个部分,总分100分,包括目录(权重15%)、规范性文件(权重15%)、行政审批(权重15%)、环境保护(权重15%)、依申请公开(权重30%)、报告(权重10%)。
较大的市政府的测评指标包括7个部分,总分100分,包括目录(权重10%)、规范性文件(权重15%)、行政审批(权重15%)、食品安全(权重15%)、环境保护(权重15%)、依申请公开(权重25%)、报告(权重5%)。
(三)测评方法
测评活动从2013年3月5日开始。在依申请公开的测评方面,测评截至2014年1月23日,对报告的测评截至2013年3月31日,其他板块的测评截止到2013年11月30日。
测评主要对各国务院部门网站、地方政府网站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网站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进行观察、验证、统计。
依申请公开的测评依旧采取向各政府部门发送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形式。在提交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方面,凡提供在线申请平台(包括电子邮件)的,均通过在线申请的方式验证,无此功能或在线申请功能无效且不允许提交申请的,均通过中国邮政挂号信的方式发送了书面申请。项目组为政府机关作出答复预留了多于法定答复期限的时间。
项目组对国务院部门的申请内容为要求其公开本机关人员数量,包括公务员人员数、事业编人员数、聘用人员数及借调人员数。
项目组对各地方政府的申请内容为要求其公开当地垃圾处理的相关信息,包括:①当地当前的垃圾处理能力,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情况(即无害化处理设施、卫生填埋场、垃圾焚烧设施现有的情况以及在建和规划情况),当地垃圾处理量(以下称“第一项申请”);②当地垃圾减量、减排方面的规定和现状,循环利用、包装简化方面的政策文件(以下称“第二项申请”);③当地垃圾收费方面的规定,2012年的征收金额及征收标准(以下称“第三项申请”);④当地2012年用于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技术改造、政府资金支持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以下称“第四项申请”)。
在向地方政府提出涉及垃圾处理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时,项目组按照上述信息类别分作4个独立的申请,提交给有关的主管部门。其中,24个省级政府和43个较大的市由同一个部门负责上述工作,主要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直辖市一般是市容环卫部门,其余地方则涉及多个部门。
二 调研结果
(一)总体情况
2013年,国家继续加大公开力度、提升政府透明度。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3号)等文件,用以指导各级政府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适应当前社会各界对政府信息的需求。
2013年,国务院部门中测评结果排在前列的有:教育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部(见附表1)。
省级政府中排在前列的有:天津市、安徽省、江苏省、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浙江省、贵州省、北京市、重庆市(见附表2)。
较大的市中排在前列的有:成都、广州、宁波、福州、合肥、南京、无锡、苏州、珠海、大连(见附表3)。
(二)发现的亮点
从2013的测评情况看,政府信息公开在以下方面的亮点值得关注。
1测评发现,目录检索更加规范,其在集中发布政府信息、提升政府信息获取便利性方面的作用日趋明显。绝大多数政府网站配有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其中,31家省级政府的门户网站全部设置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且配备了目录信息链接。55家国务院部门网站中有54家、49家较大的市政府中有48家都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目录。目录设置情况较2012年进一步改善。项目组随机抽查了信息公开目录中的10条信息,其中全部有效的有49家国务院部门,占8909%(2012年为48家,占81年为22家,占8
44%);28家省级政府,占9032%(201
262%)。此外,目录便捷性增强。比如,对目录进行多重分类的部门及地方政府显著增加。2013年对目录进行多重分类的国务院部门由25家增加为29家,省级政府由8家增加为10家,较大的市政府由9家增加为18家。并且,目录组合检索有效性增强。2013年有21家国务院部门、9家省级政府和19家较大的市政府的组合检索有效,2012年分别为17家、7家和15家。
2例如,规范性文件起草过程中的公开情况有了较大改善。2013年有13家省级政府和14家较大的市政府提供了草案征集栏目;24家国务院部门、11家省级政府和13家较大的市政府提供了2013年的规范性文件草案信息;36家国务院部门、15家省级政府和23家较大的市政府针对规范性文件草案提供了相应的征集渠道。这些公开情况都优于2012年。又如,食品生产安全监管信息方面,38家较大的市的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办理指南信息,34家提供了食品生产许可办理结果的有关信息,23家提供了食品生产企业委托加工备案办理指南信息,31家提供了食品安全监督抽查信息,35家提供了食品安全的常识信息。
3宁波市环保局网站将网站分为公民站、企业站、环保站,有针对性地公开信息、提供服务,公示信息图文并茂、简洁明了;陕西省环保厅提供了行政许可事项网上申报平台查询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与验收信息;大连市环保局对于建设项目环评与验收信息分市辖区公开;等等。部分政府部门在规范性文件及草案公开上更加人性化。例如,海关总署、哈尔滨市政府的网站发布的政策解读与规范性文件相配套,内容完善且清晰明了,方便群众阅读。海南省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备案信息按月发布,信息全面完善。吉林市提供了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网站,使得规范性文件栏目更加规范,从而方便公众获取。
42012年报告的发布情况有明显进步。
首先,绝大部分政府机关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布了报告。项目组在各政府机关网站对其报告进行了检索。截至2013年3月31日24时,58个国务院部门(铁道部因机构改革,网站停用)、31个省级政府以及49个较大的市政府中46个按时发布了上一的报告(经检索,未发现邯郸市和乌鲁木齐市的报告,吉林市政府网站中的报告栏目测评时无法打开,于2013年4月3日才打开)。有的政府机关效率较高,原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以及厦门市、福州市和拉萨市在一月份就发布了报告。
其次,多数报告内容较为充实详尽。多数报告全面概述了2012年本级政府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工作。报告大多详细列明了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及相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情况,并总结了本级政府在信息公开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改进的目标和措施。其中,福州市的报告内容完整、系统,在本次测评中获得满分。最后,部分报告既注重制作的形式,也注重其内容的可读性。2013测评发现,有的政府机关在年报的外观上注重多样性和生动性,有的则注重内容的可读性。比如,北京、上海和重庆的报告制作成Flash小册子的形式,样式精美,内容完整,集创新性与实用性于一体。不少政府机关在报告中加入了详细的图表,既增强了报告的可视性,又方便大众了解信息、理解相关内容。有的报告针对本的情况与往年作了对比,使得报告的内容更加完整丰富,且直观易懂,最大程度上方便大众了解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内容。
(三)存在的问题
《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政府机关应当主动公开哪些信息早已有明确的要求,但实践证明,主动公开工作还远远没有达到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满足公众获取信息基本需求的目标。大量本应主动公开的信息要么不公开、要么不能全面公开、要么不能及时公开、要么公开了难以查找。依申请公开方面,则还存在着保密审查的规范性文件亟待清理、政府机关处理申请不规范,各地方、各部门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流程、标准差异大,以及找五花八门的理由拒不公开信息的情况。
1首先,还存在未建政府网站或者政府网站运行不稳定的情况。例如,国家铁路局在机构改革后一直无网站(2014年1月才正式开通运行),抚顺市的政府网站仍在建设中,海口市质监局仍无网站,吉林市质监局的网站在测评期间一直无法打开,拉萨市没有独立的质监网站。部分环保部门网站存在阶段性打不开的现象(如鞍山、厦门)。此外,某些网站仅是一个“空架子”,信息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存在很大的问题,如西宁市质监局网站。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方省级政府或者市级政府的门户网站建设情况及政府信息公开情况较好,但所属的个别部门网站建设情况不理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水平还较低。
其次,信息栏目设置不合理。一些地方政府同时设置了“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等栏目,导致栏目重复,信息不能集中发布。一些地方政府虽然设置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但是点击进入后是政府各部门的列表。而政府办公厅的信息公开目录中出现了本级政府的公开信息,办公厅的信息公开目录实际为本级政府的信息公开目录,如河南省、鞍山市。
再次,不配置目录的情况仍然存在。3家省级政府未提供所属部门目录,2家未提供下级地方政府的目录;较大的市中有3家未提供所属部门目录,3家未提供下级地方政府的目录。仍有个别政府机关仅提供目录列表,列表内的信息未配置链接,导致目录流于形式,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等。
另外,目录便利性有待提高。未提供多重分类的情况仍普遍存在。2013年有21家国务院部门、17家省级政府和26家较大的市的政府仅提供一种分类。而且,目录的检索功能配置仍不理想。一些部门或地方政府检索中没有标题检索和索引号检索,检索设置过于简单;一些部门或地方政府的检索无效甚至不设置检索,不利于文件的查找;有些部门或地方政府的组合检索虽然全面,包括了文号、索引号、标题、主题词、正文、时间等内容,但是文件中未提供文号、主题词等,导致组合检索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组合”的作用。有些部门的检索隐藏在目录的子栏目中或是仅存在于信息公开栏目中,不能方便大众,如国家地理测绘局和呼和浩特市。
还有,网站公开信息时存在信息放置随意、栏目虚设的问题。某些政府网站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分类,不能让公众直观、简便地发现其所需的信息。在内容的安排上,存在将一些非本栏目信息纳入本栏目的现象。比如,有的将常识和新闻纳入政策法规栏目中,有的将要闻公告栏目作为无所不包的万能栏目。其结果是导致很多信息栏目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影响甚至误导公众获取信息。
最后,多平台发布信息时容易出现信息发布不一致的问题。各地方政府既建有本级政府门户网站,各部门也建有自己的门户网站,行政审批、食品安全等领域还建有专门网站,结果很容易出现各网站发布信息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比如,食品安全信息方面,仅有3个较大的市的政府门户网站与当地质监局网站中关于食品生产许可方面的办事信息是一致的,其他网站这方面的内容要么存在不一致(内容上此多彼少或者此是彼非),要么网站没有此方面的内容。食品生产企业委托加工备案办理指南方面也是如此,真正能做到一致的仅有5个较大的市。这种情况会给公众、企业办事造成不便,增加办理手续的成本。
2公开不理想
首先,工作信息方面,许多政府机关基本的工作信息公开不理想。例如,部门领导信息公开不全面。与2012年相比,在部门领导信息公开的全面性上进步不大。有4家部门网站未提供部门领导的个人简历,2家部门网站提供了部分领导的简历。26家部门网站未提供部门领导的分管情况,7家部门网站提供部分领导的分管情况。公开透明的部门机构组织信息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透明度,方便群众办事,减少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提高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的效率,但这方面的整体透明度还不理想。虽然53家部门网站提供了内设机构的列表情况,但是能提供内设机构职责、联系方式的不多,能够提供内设机构处室列表以及处室分工情况的更少。调研数据显示,提供全部内设机构职责的有41家,提供全部内设机构电话或者电子邮件的有18家,提供全部内设机构处室列表的有29家,提供全部内设机构处室分工的只有5家。在国务院部门下属企事业单位信息方面,仍有8家部门没有提供下属企事业单位信息。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公开本地出台的与本部门职责有关的法规、政策文件的情况不理想。实践中,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往往会就相关管理工作出台细则性、实施性的法规、规章,这些法规、规章往往是相关政府部门管理工作最直接的依据,因此,公开这些法规、规章是提升管理透明度的基本要求。但项目组发现,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往往只公开法律、行政法规,对于本地出台的有关规定,则很少公开。以食品安全监管为例,49个较大的市中,有15个市的质监局网站公布了本级人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的法规、政策,仅占3061%。再如,一些地方的行政服务中心内部规定公开不理想。9个有专门行政服务中心网站的省级行政服务中心只有3个在网上公布了内部规定。较大的市中,41个有专门行政服务中心网站,其中只有26个在网上公布了自身内部规定。
最后,行政审批信息的公开情况还不理想。所有的较大的市中仅有2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供食品生产许可相关的全部业务分类(新证、补领、变更、更正、注销)的指南,也只有这2家提供了全部业务分类的办事信息且每项业务的办事信息内容是完整的(办理依据、办理部门、办理地址、联系方式、许可条件、需提交的材料、许可程序、办理期限)。
3政府信息公开更新不及时
《条例》对信息发布的时效有明确要求,但项目组发现,2013信息更新滞后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例如,较大的市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网站能够在考察前三个月内提供食品生产许可相关结果的仅有14家,仅有2家能在考察前三个月内提供食品生产企业委托加工备案的办理结果。在食品安全抽查监督公开、食品生产企业质量信息公开和食品安全常识公开方面,同样存在信息公开迟滞的问题。省级和较大的市的环境保护部门也都存在信息更新缓慢的问题,较大的市的环境保护部门的信息公开滞后尤为明显。49家较大的市的环境保护部门中,提供调研日前6个月内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发证信息、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申请审批情况、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信息、辐射项目环评审批信息、辐射项目环保验收信息、企业环境保护信用信息的分别仅为13家、3家、8家、6家、6家、13家。31家省级环境保护部门提供调研日前6个月内的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申请审批和企业环境保护信用信息的分别为9家、3家。
4测评发现,依申请公开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申请渠道还不够畅通。在线申请平台方面,部分地区需注册登陆方可进行相关信息的申请,但在注册登陆的过程中,其自身网站并不能保证申请人可顺利进行,有些会出现网页错误,以致申请人实际上并不能通过在线方式进行申请。某些地区在信息公开指南上称可以进行在线申请,待完整填写相关信息后系统却显示提交信息错误,但是并未提示哪些信息填写错误。还有一些地区在信息公开指南上并未列明可以进行在线申请,但申请过程中发现,其门户网站会弹出可以进行在线申请的页面。这就导致申请人获取信息的不一致性,导致申请人并不清楚以哪项为准。
其次,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处理不规范。有的政府机关要求补正材料、作出答复均不出具书面文书,只通过电话说明;有的政府机关送达相关文书要求申请人支付快递费,但不提前通知申请人也不允许申请人选择其他更经济的寄送方式;有的政府机关拒绝公开信息,但不说明理由,不告知申请人有何救济方式。而且,在此次依申请过程中,项目组发现,部分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信息公开处理工作的相关人员业务知识有待提高,其对于整个依申请公开流程较为陌生。例如,某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接到申请后电话沟通,告知需先向该市政府发出申请,其需接到政府部门的指示后方可对相关的信息予以公开;经过8分钟的电话沟通,其仍坚持该做法。
再次,答复情况还有不理想的地方。①不能按时答复的情况比较突出。针对项目组提出的涉及垃圾处理的上述4项申请,省级政府和较大的市的政府在第一项申请中按时回复的分别是14家和26家,在第二项申请中按时回复的分别是14家和16家,在第三项申请中按时回复的分别是14家和19家,在第四项申请中按时回复的分别有14级和16家。国务院部门中按时回复的有37家。②按照申请公开的信息的比例较低。针对项目组提出的涉及垃圾处理的上述4项申请,省级政府和较大的市的政府针对第一项申请提供全部信息的分别是11家和25家,针对第二项申请全部提供信息的分别是5家和11家,针对第三项申请全部提供信息的分别是3家和18家,针对第四项申请全部提供信息的分别有5家和11家。国务院部门中针对申请提供全部信息的仅有2家。不少部门答非所问,如国务院部门针对项目组获取其公务员人数的申请,仅提供本部门人员编制数,事实上人员编制数与实有在编人员是两个概念。③拒绝公开的理由无标准。在申请地方政府公开垃圾处理信息时发现,有相当部分政府机关以“不承担为申请人汇总、加工或重新制作政府信息”的理由拒绝公开,个别部门以申请内容不明确为由拒绝公开。在向国务院部门申请公开人事编制信息时,拒绝公开的理由主要包括涉及国家秘密、属于内部信息、不负责加工汇总等。
最后,保密规范有待完善。在申请国务院部门公开人事方面信息的时候,项目组首次遇到众多部门以涉及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的情况。这些部门所依据的保密规范为《人事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该文件出台于20世纪80年代。根据该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的机构、编制、人员统计资料及报表属于秘密级事项。事实上,该规定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国家推行人事编制信息公开的政策和做法,很多地方政府,包括部分国务院部门都已经非常详细地公开了人事编制信息。这说明,大量的保密规范亟待根据当前的形势进行清理和审查。
三 完善建议
根据2013年测评情况,项目组认为,未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还需要着力解决好如下问题。第一,继续提升政府网站建设水平。政府网站已经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今后,除了继续督促极少数未建设政府网站的政府部门尽快建好本部门网站外,还需要加强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的工作、提升在线办事水平、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把政府网站这一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建设成对公众而言具有较高友好性、简单易用的信息获取渠道。为此,不仅要加大硬件建设力度,提升服务器水平和网络带宽,确保网站运行流畅,还要加强网站设计,让网站版面美观、简洁,各信息栏目设计科学合理,方便公众在海量的政府信息中便捷地查找所需要的内容。同时,建议各政府网站针对本网站提供专门的使用指南,简洁明了地告知公众,本政府网站共设有哪些栏目、各栏目功能是什么、如何更便捷地获取网站上的信息。
第二,加大主动公开力度。主动公开是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的关键,对应主动公开的信息捂着、盖着,不仅会影响公众的知情权,妨碍其活动,更会额外增加政府部门自身的负担,让自身的工作陷入被动,甚至影响其公信力。因此,建议未来进一步强化主动公开工作,由各部门全面清理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规定所要求主动公开的信息类别,明晰其公开方式、时限等,真正做到应公开全公开、已公开的能获取。
第三,规范依申请公开工作规程。建议相关部门根据近年来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细化办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工作规程,不仅明确程序性规则,更要细化处理标准、依法界定不公开信息的范围。为此,还应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熟悉操作规程,作出不公开决定时应有充分的法定理由。第四,清理保密规定。根据目前公开与保密的要求全面清理保密规定,修改、废止那些早已过时的、妨碍公开的保密规定。
附: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
项目组负责人:田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项目组成员:吕艳滨、王小梅、栗燕杰、赵千羚、王旭、张誉、廉天娇、郭明丽、熊金鑫、刘雅茜、慕寿成、刘婷婷、刘雅萍、任佳薇、宋立梅、赵凡、张扬、张爽、魏增春、张多。执笔人:吕艳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王旭、刘雅茜、慕寿成、张誉参与了部分内容的写作。
第五篇:政府预算透明度研究
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现状研究
摘要:公开是现代预算的一个重要特征,透明是现代政府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这就要求政府自觉向公众公开所有的财务信息,即预算信息。国际上现已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即预算透明度是一个优良政府管理的关键方面,可以促使负责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的人士更加负责,赢得知情公众的支持。在国际和地区性组织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都开始为增进预算透明度做出努力。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政府管理法制化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政府预算透明度问题愈加关注,预算公开成为了社会舆论讨论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预算透明财政透明政府预算
一、政府预算透明度内涵及理论依据
(一)预算透明的涵义
预算透明大致等同于财政透明。财政透明在理论上是政府透明的下位概念。政府透明内在地根植于现代法治和民主原则之中,是现代政府的一项内在价值和规范基础。然而,财政透明在实践上并非从政府透明概念中推演出来的。那么,何谓财政透明度呢?
最初始且最完整的定义,是由IMF的二位经济学者Kopits和Craig于1988年所提出,他们认为财政透明度是指“将关于政府结构和功能、财政政策目标、公共部门帐目、和财务预测之信息,包含政府部门内部或外部的活动,对公众大量的公开,并且是可靠的、全面的、及时的、可理解的、且具国际比较性之信息,便于选民和金融市场精确地评估政府的财政状况,及政府活动的真实成本与收益。”这一定义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事务部的《财政透明度手册修订版》所采纳,具体内容可涵盖:政府应当明确其职能和责任范围;政府必须全面公开预算信息;政府应合理公开其预算编制和决策程序,提供预算数据;政府应提供真实的财政数据。
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1)则将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政策的取向、形成及执行,是良好政府治理的重要关键。”
(二)预算透明的理论依据
1.人民主权理论
人民主权理论是目前关于国家和政府起源的主要理论。人民主权理论最本质的含义在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一切权力的主体。政府预算信息是一种权利资源。同时,政府预算信息又是一种公共资源,应当属于主权者所有,政府理应向人民公开政府预算信息。从预算的公共性出发,“公共预算意味着政府的活动必须置于公众的监督和控制之下,即公众应参与和监督整个预算过程,预算信息公开是公众对政府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前提,不掌握政府活动的全部的和正确的信息,人民对政府活动的监督和控制就是一句空话,政府预算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预算。”
2.知情权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
“财政透明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前提条件。”知情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普遍承认的基本人权之一,其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其应该知道的信息,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尤其是有关国家政务信息的权利。按照法律关系的基本要求,人民群众是知情权的主体,是其权利人,而作为这一权利的义务主体,就是政府。人民有要求政府提供反映政府财政信息的权力,政府有义务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府财政信息的知情权。
3.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最早是在企业界通行的理论,随着企业家精神被引入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中来,治理理论的精髓也为政府管理所借鉴和引用。20世纪90年代之后,西方各国重新探索政府机构的运作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良好治理的旗帜,治理理论遂成为指导各国政府改革的主导理论。当代治理理论也把透明作为良好治理的基本要素之一,1996年联合国在其一份报告中声称透明是良好治理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OECD组织、联合国开发署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分别在1996年和1997年以发展为主题发表报告,表达它们对“优良的”治理、“健全的”治理、“民主的”治理的看法,它们都把政府透明、信息公开作为有利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4.民主财政理论
预算公开是民主财政的前提,个人参与公共决策是民主社会的基本前提,公众有权参与各项财政决定的决策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显示公众对公共产品的偏好,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重要的是,将对政府权力形成制衡与约束。财政资金的“公共性”也就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财政支出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另一方面社会公众有表达个人公共产品需求偏好的途径。在西方国家的财政史上看,现代意义上民主国家的确立和公共财政的确立是同步的。公共财政与民主财政、法治财政有内在逻辑联系。不经人民同意、不按法定程序、随意性地取其钱用其钱者,是专制财政;经人民同意、按法定程序、公共透明地取其钱用其钱者,是民主财政。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从其本质而言,更是法治化财政、公开透明的民主财政。
二、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现状及问题研究
第一、预算报告信息不全面。目前预算报告能反映部份预算外资金,但大部份的预算外资金还游离于预算外,没有列入预算当中,不能完全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制度外收支既不能纳入预算内管理,也没有全国统一颁布的法规作为依据。预算报告的信息不全面是基于预算会计基础和预算会计体系本身的缺陷。现金基础的预算会计无法记录非现金事项和或有支出事项,也就无法在财政预算报告体系中体现这些交易。
第二、预算报告针对的受众面过于狭窄。预算报告不但应该向代表们公开,还应该向公众公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认为:预算信息向民众公开是政府的义务。在现代世界各国,预算公开是常例。公民都可以免费或者支付工本费后向政府索取预算信息,现在有的可以在网上查询。现代预算之所以叫公共预算。就是预算必须是公众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并向公众公开,公众可以监督的。
第三、政府预算法定性不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首先要建立在健全的法律体系下,没有法制化,就无所谓透明度。”一切财政活动必须以法制为基础.即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使得财政活动有法可依,这是依法理财的关键。实际上我国的财政法规体系,明显存在着立法层次较低的问题。除《会计法》和《政府采购法》外,“其他法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公共财政的要求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迫切需要进行修订。
第四、预算编制手段落后。预算透明度缺乏操作前提。一是政府会计报告系统不健全,总预算会计在集中层次上记录拨款,以拨列支,不能及时、同步追踪预算资金运动全过程,而是依赖于银行、支出单位提供的财会信息,信息的真实性差、可信度低;并且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的预测手段很差,导致预算编制的基础资料如经济数据、定员定额标准等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每年提交人大的政府预算报告只是文字说明,不反映账户体系、数据、编表等,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预算,因而其透明度大打折扣。同时缺乏透明的表现还在于,即使政府预算公开了,也缺乏专业人士对专业化的数据、表格、账户体系等进行审议以及滚动的对公众的说明和解释。
第五、部门预算公布的方式不符合便利原则。例如我国中央部门的预算则是根据“谁制作(信息),谁公布”的原则,在各自的网站上公布本部门的信息,而不是集中在某网站上统一公布。没有将部门预算集中在一个网站统一公布的弊端是明显的。
三、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首先,政府对财政透明度的供给意愿不足。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不愿意公开财政信息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政府官员以及相关特定利益集团的隐秘目的和诉求。
其次,推行财政透明度的成本与效益计量问题。虽然增进财政透明度的收益远高于成本这个事实,但同多数改革一样,作为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复杂改革,精确地计算其成本与效益是非常困难的。
再次,财政透明度的现实不可避免的同技术相关。财政透明度不仅仅是一个向公众披露信息的问题,其涉及到财政的预算制度、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等等。
最后,财政透明度也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关。由于历史文化不同,各个国家对于财政透明度的认识和要求及公众的参与程度都有所区别。
四、提高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的原则与路径研究
(一)提高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的原则
一是协同性原则。预算公开和各类财政管理改革之间,预算公开和党务、政务公开之间,财政体制和政治体制、行政体制改革之间,需要同步推进,发挥协同效应。借用当前推进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预算公开也必须突出结果导向,让公众的期待和政府公开目标达成一致,不是因某一管理环节的不足而出现“短板效应”。预算公开的协同性还意味着预算公开绝不仅仅是一个部门之责任,也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它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二是动态性原则。预算公开需要依据经济、政治、社会形势变化等多种因素来把握,不能超越历史阶段,是一个动态最优的过程。这就意味着预算公开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阶段性特征、阶段性目标和阶段性措施,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修正,将每一个阶段的预算公开工作都做到子阶段的最优,这些个最优阶段连起来也会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动态最优路径。
三是风险控制原则。“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预算公开后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做出防控预案,采取一定的危机化解方法,及时准确公布信息、畅通公开渠道,避免社会谣言。政府部门尤其财政部门要有风险意识,做好各种准备,也不能过于担忧,毕竟人类社会面临的是一个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的世界,总会有一些事件不期而遇,但是我们有自己坚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四是责任分担原则。预算公开绝不仅仅是财政一个部门的责任,它是所有政府部门的共担责任。部门预算强化了部门的责任意识,预算公开将政府资金分配透明化,可能会诱发部门利益冲突,这就需要在事前界定好部门的公开责任,尽量做到“资金分配到哪里,预算公开到哪里”,避免出现推诿责任的不利局面。责任分担原则要求预算公开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个人。
五是长效性原则。预算公开在当前的体制环境下需要谨慎改革,否则会引起反复甚至倒退,因此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来保证此项改革不会“人走政息”,而是成为一种常态性的工作,来切实保证广大纳税人的合法利益。这就离不开法治建设,需要强化相关法律尤其是《预算法》的立法工作,加强人大的监督职能,以切实保证预算公开能够长久有效地推进。
(二)提高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的路径
1.深化财政管理改革。
一是提前预算编制的时间。政府预算文件应建立在对未来5—10年的总体财政预测的基
础上,这就要求提高政府的宏观预测能力。为了体现政府的中期经济和财政目标,清晰反映总收入、总支出、赤字或盈余以及债务情况,至少应提前在预算开始之前的3个月内向人大提交预算草案,并在预算开始之前批准预算。二是深化和完善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的内容和形式,以系统上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标准体系,规范各级预算管理和实践操作。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的决策机制,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三是大力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方式的资金拨缴制度。四是全面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加强对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编制、招投标等采购程序的执行和合同履行等全过程监督管理,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依法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2.全部政府性收支进预算,不应有预算内外之分,不允许有游离于预算监督之外的资金存在。健全收支两条线管理机制,对执收执罚部门的全部收支实行两条线管理,明确界定非税收入范围,彻底实现收支脱钩。为规范收费行为,防止各种违规现象发生,必须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明确非税收入的范围,将其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 按比例或结余上缴财政专户或国库的做法,将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这将有利于从制度上切断行政事业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与部门和单位支出的联系,防止利益驱动产生的乱收费问题,可以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各级财政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状况,便于各级政府通过编制综合财政预算,统筹安排税收和非税收入以及预算内外资金,进一步增强各级财政的调控能力。
3.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
政府预算透明度需要现代信息和技术手段的支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完备的预算编制系统、良好的国库运作系统和国库信息处理系统、预算执行分析报告系统、部门间信息共享系统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系统等,提高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能力,科学合理确定预算指标,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尽可能减少预算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 建立有效的预算监督机制,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实现预算执行和报告的公开机制。
4.加强财政法制建设。
增强预算的法治性和透明度。公共财政必须是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政府的权力是公众赋予的,权力的行使又需要通过纳税人提供的税收来解决,为此政府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要求公共财政必须具有很高的透明度。而实行民主理财,要将公众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将国家意志通过法律法规体现出来,才能实现依法管理财政事务。所以建立健全财政法律体系是依法行政、依法民主理财的基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前提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五、总结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不仅要依法依规公开财政预决算信息,而且政府预决算要朝着科学化、精细化、通俗性、全面性方向努力,并主动接受人大审批、监督。从而推动政府公开账本步入法制化轨道。而且。政府部门预算外资金、小金库也应得到治理与规范。否则,政府忪开财政预决算的意义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苏明 李成威 赵大全 王志刚.进一步推进我国预算公开的思路
与建议[N].中国经济时报,2013-02-19(006).[2]何玉,王开田.政府财务信息网络披露:评估模型与影响因素[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01):38-43.[3]张允琨.政府财政预算透明浅析[J].华章,2012,(23):59-60.[4]叶祝颐.透明财政是打造阳光政府的前提[J].江淮法治,2012,(12):1.[5]邓淑莲.部门预算透明度:指标、问题与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2,(09):38-42.[6]朱孔武.预算透明的法理及其策略[C].//中国宪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
集.2012:269-278.[7]肖鹏.预算透明:理念、动力机制与提升路径[J].学海,2010,(05):154-158
[8]张焰.如何提高政府预算透明度[J].中国电子商
务,2009,(10):164-164.DOI:10.3969/j.issn.1009-4067.2009.10.132.[9]邓淑莲.中国预算的法律性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02):59-66.[10]杜方,邵冰.中国财政透明度的度量及改进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156-158.[11]Budget Slack, Institutions, and Transparency.Shanna Rose, Daniel L.Smith.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72, No.2(MARCH/APRIL 2012), pp.187-195
[12]Fiscal Transparency.Indira Rajaraman.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36, No.52(Dec.29, 2001-Jan.4, 2002), pp.4881-4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