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工程中放射性技术的运用研究论文
放射性技术被发现的那一日,便已经开始得到了广泛应用,无论医学航空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因为放射性元素具有较强的传统型和稳定性,这种穿透能力对于矿物工程有着自己明确的意义,可以为地下矿物进行寻找提供了便利,所以在当代社会发展放射性技术有着自己明确的意义,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放射性物探技术工作原理
放射性勘探又称放射性测量或“伽玛法”.借助于地壳内天然放射性元素衰变放出的 α、β、γ 射线,穿过物质时,产生一系列物理现象,这其中包括荧光等,人们根据放射性射线的物理性质利用专门仪器(如辐射仪、射气仪等),通过测量放射性元素的射线强度或射气浓度来寻找放射性矿床以及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一种物探方法。也是寻找与放射性元素共生的稀有元素、稀土元素以及多金属元素矿床的辅助手段。放射性物探方法有 γ 测量、辐射取样、γ 测井、射气测量、径迹测量和物理分析等。放射性技术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
接下来以铀矿进行物探作为例子,进行放射性技术应用的探讨。
2.1 进行地表氡测量
氡元素可以作为铀矿的测量标准,是因为其具有较大的迁移性,易于检测。氡气含量变化代表了铀矿含量的各种指标。氡气测量方法是一种直接找矿方法,其原理是优于铀矿中含有较多的氡,根据氡的迁移进行检测,扩散和地气理论。Rn 本身作为铀元素衰变过程中的一种气态惰性核素,其运动能力可以从地底作用到地表,所以可以作为一项测量的标准,也就是来书现阶段对于铀矿的寻找无论采用什么办法,本质便是对于地域氡的测量。氡测量具有多种办法,下面重点介绍以下两种方法:
2.1.1 土壤热释光测量法土壤和沙子之中具有较多的二氧化硅等半导体结晶体,这些结晶矿物都是天然的热释光探测器。由于矿物晶体中存在大量的电子和空穴,在放射性元素进行放射之中发生反应,在使晶体价带中的电子获得能量,在没有外来能量激发的情况下电子和空穴可长期留在晶体的缺陷中,随着时间的流逝,电子和空穴积累的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由于矿物晶体累积记录天然辐射的时间很长,所以对于热释光测量法的反应较为强烈,所以可以作为一个物探指标进行比较。对样品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矿物晶体的指标逐渐恢复正常,最后将能量释放出来,释放方式为光能,测量加热状态下样品的热释光强度就可以研究空间辐射场的分布进行找矿。工作方法是,选定即将进行测量范围区域,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在区域内采取土壤取样,在室内进行土壤的再一步处理,用高敏热释光仪器测量样品。土壤热释光测量法适用于特殊区域,在西北方面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利用。
2.1.2 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在化学实验上较为常用,因为其自身强大的吸附能力,所以往往被用作吸收各种杂物。在进行铀矿测量时,其具有较强对于氡的吸附能力,所以可以通过活性炭的吸附来确定区域内氡的含量,以此来判断铀矿。利用活性炭进行检测因为较为简单,而且活性炭花费不大,对于成本也是一种节省,而且技术要求较低,工作人员可以独立完成,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着自己的意义,对于铀矿寻找也是积极的推动作用。
2.2 通过 γ 能谱进行测量
γ 能谱测量方法是利用不用地下放射性元素放射出不同的射线,来确定地下各种元素的比例,从而确定铀矿位置的方法。由于不同环境条件及不同物质来源所形成的地质体铀、钍、钾的含量也有变化,所以三种元素的不同射线也不同。根据此原理可以通过测量不同地层的放射性强度及铀、钍、钾的含量,从而进行相关的矿物寻找过程,在得知分布后,可以进行推导,来推导各种环境变迁的可能。对于多道谱仪,U-Rfl、Th、K 三个测量道就是三个测量的谱段。由于全谱测量的谱段是通过能量刻度后动态确定的,因此可克服谱漂而引起的测量误差。
2.2.1 通过地面 γ 能谱进行测量地面 γ 能谱测量主要用于鉴定异常性质和测定岩石中的铀。钍,钾的含量前者在异常点(带)上进行测量,后者是在测区内按一定的测网进行。因为采用排查尺寸的不同,探查阶段分为普查和详查,两种办法所用工具不同,并且同时具有自己的作用。工作方法是,在工作前标定面能谱仪,选择基点,通过每天定时对于基点的测量记录数据,检验各个指标的问题性和变化性,在测点每测量 1 分钟读数,读 2 ~ 3 次取平均值,与此同时记录一切相关情况,为了保证测量质量选取10%测点进行自检测量。
2.2.2 通过汽车 γ 能谱进行测量通过汽车 γ 能谱进行测量,具有测量速度快,探测精度高等特点,也根据这一特点,汽车 γ 能谱进行测量较为适合大区域测量,同时对于其他的测量办法是一个补充,在实际应用中也被广泛应用在没有人烟分布边境和绝境地区,对于矿物开采的发展是一个补充。
2.2.3 通过航空 γ 能谱进行测量人类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放射性技术成功应用于地质工程中,通过航空 γ 能谱进行测量更代表了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对于铀矿的排查也是一个空前的进步。前期的航空 γ 能谱测量一般在工作程度很差的地区以成矿构造造山褶皱带为主攻目标,为后期一些特殊地区的开采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航空 γ 能谱进行测量,对于砂岩型铀矿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第一,结合已有的地质资料,利用测得的U、Th、K 元素的放射性场分布趋势及变化规律结合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对成矿规模进行提前预知,预知结果较为客观准确。第二,研究盆地内地球化学环境及铀元素的迁移规律分析 U、Th、K 等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地球化学特性。不同地球化学环境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放射性元素的活动,化学性质稳定的 Th 元素则不受成岩后期地球化学因索干扰而相对稳定,而化学活动性复杂多变的 U 元素性质受氧化还原条件控制特别明显,因此铀主要在氧化还原过渡带及富含还原物质的地段或夹层内富集。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全球面临着矿产资源供应形势日益紧张的局面,浅部矿产资源开采已无法满足日常生产的需求,我们应逐渐转向深部开采,这也对我国开采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要求,我们应深入研究放射性物探勘探方法,不断完善相关技术和理论,合理选择物质勘探方法技术,切实保障开采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进而缓解我国矿产资源现状。
参考文献
[1]曾海权,陈姻。关于放射性技术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J].房地产导刊,2015,(14).[2]吴赞华,李忠权,时燕华,等。放射性调查方法在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3,(12): 1552-1556.[3]刘涛。环境同位素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12,(2): 34-38.
第二篇:科学思维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运用
科学思维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运用
摘要:科学思维对于科学研究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石油地质研究对科学思维进行阐述,指出在石油地质发展中,研究应充分运用逻辑思维,追根溯源,抓住事物本质;事实积累与理论思维相结合;突破惯性思维,实现思维超越;重视运用形象思维,突破研究瓶颈;此外,研究者还应注意使经验科学与理论科学相结合,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追求创新,从而有效的推进科研的进步。
关键词:科学思维;石油地质研究;追求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的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关键,而且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思维。在不同时代,都有与其科学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思维方法。中世纪前,科学研究通常采用请教权威,从思辨到思辨的思维方法,而近代科学则坚持实验第一,采用逻辑思维与数学定量归纳分析等思维方法进行研究。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曾经说过:“大凡在近代科学上独树一帜,在理论上有重大发现,在技术上有划时代创造的卓越科学家和发明家,往往都十分重视在哲理思维引导下的科学思维,并在科技方法论上显示了新颖独特的风格”。因此,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研工作者更需要寻找符合当今时代的科学思维方法,从而充分调动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和技术,推动科学研究。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自然科学从经验领域走进了理论领域,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只能求助于理论思维”。科学思维方式是在处理和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包括三种基本类型: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1]。这三种思维的不同组合构成其具体的科学思维方式。逻辑思维是在感性材料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概括的反映过程,是科学思维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反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直觉思维是在不受某种固定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从推理过程看,逻辑思维“好像是思维过程里的线型的处理”,形象思维“是多途径处理,是综合处理” [2]。一般而言,以不同思维方式去看待和处理接受的知识,便会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的知识成份,因此,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非常重要。
如何在科研中有效运用科学思维以及如何通过实际科研过程总结出新的适宜的思维方式是科研工作者所必须思考与探究的。鉴于本文作者为地质工程专业学生,本文将结石油地质研究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对科学思维中几个问题进行阐述。
(一)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研究,追根溯源,抓住事物本质
科研中,除了研究前进行知识储备外,在进行实验实践研究时,还必须通过逻辑思维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客观分析,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有效推动此领域科研的发展。在进行石油地质研究中,我们不但要正向逻辑上从生烃岩系出发,研究生烃中心和排烃中心位置、生排烃量、运移及聚集规律,寻找原生和次生油气藏。也要反向逻辑上从油气的保存、储集出发,强调从圈闭的落实、评价、优选,着眼点在储集层的含油气性。同样在盆地研究中,正向逻辑上从原型沉积盆地入手,追索盆地形成、改造及油气的控制。反向逻辑上从盆地保存的现状入手,强调研究残留盆地和变形盆地的改造作用,并着眼现存的原生和次生油气藏[3]。如胡朝元等人在总结我国大庆油田机制时,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从油气藏的保存、储集位置出发,追溯到烃源灶位置,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独特的提出了“成油系统”概念,继而发展为“源控论”,该理论至是有形成后很少有大规模的长距离运移,而往往是就近储聚成藏[4]。在该理论指导下,继大庆油田之后,我国东部中生界、新生界发育的陆相沉积盆地,先后又发现了胜利、华北、河南、大港、辽河、江苏等一大批油田,从此我国石油年产量跨入了亿吨级行列。胡朝元等地质学家的研究指导我们要运用科学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抓住本质机理,研究才能有质的突破。
(二)事实积累与理论思维相结合
麦凯维在“勘探研究前沿—基本原理综观”一文中指出:研究人员通过采集的新数据资料的数量和由这些数据资料解释获得的新知识来量度其研究的价值。石油地质研究过程中,油气成因说可充分说明这一点。关于油气成因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基本可归纳为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两大学派。前者认为石油及天然气是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由无机物变成的;后者主张是在地质历史上由分散在沉积岩中的动物、植物有机体转化而成[5]。一个公认的石油成因学说,必须以事实为基础,能够解释并预测地壳上油气生成和分布的客观规律,指导人们的实际勘探工作。大量的客观事实证明无机成因学说是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而得出的理论。例如,石油中含有的“卟啉”与植物的叶绿素和动物的血红素相似;石油的某些光学性质仅出现于生物体中;石油所含的一些化合物只能来源于生物„„尤其有力的证据是,世界上99%以上的油田都产生在与生物作用关系密切的沉积岩中。因此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我们应特别重视反复调查,尽可能多的掌握事实,避免提出一些没有充分事实依据的“理论”。
(三)突破惯性思维,实现思维超越
在科学研究中,任何理论研究都要有科学的试验验证和模型做推导,不能让惯性思维束缚,更不能滥用和扩大任何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当外界条件改变时,一定要重新进行理性的科学分析与研究。石油地质中的油气勘探存在实践障碍与思维障碍,前者为客观地质纪录的不完整性与地质过程的难以模拟性所决定;后者为研究者主观惯性思维所制约,这就对真实揭露地下油气的赋存规律与推动油气勘探进程产生影响[6]。例如,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及中生界的油气层都属特低渗透储集层,按以往的认识,这类储层是不具商业价值的,即使找到了储量也被认为是什么“垃圾储量”、边际油田、难以动用等。数年之后,当人们在自己“枪毙”的地层中又重新获得高产油气流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许多油气田并不是新找到的。近两年,长庆油田公司在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重新认识低渗透、重新认识自己的原则指导下,打破传统观念、惯性思维的束缚,更新了观念,转变了认识,继而出现了石油、天然气储量呈阶梯状跳跃式大幅度的增长,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因此,要在成果上创新,事业上突破,就必须实现思维的超越。油气勘探的每一次突破,都伴以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求石油地质工作者不断克服思维惯性,实现思维的超越,以创新思维为油气勘探的灵魂。
(四)重视形象思维,突破研究瓶颈
新奇的科学思想可能在观察、实验的启发下萌发, 但本质上仍然是想象的结晶。单纯的观察、实验, 无论积累了多少信息, 都不能直接地必然地导出创造性的科学思想,石油地质学研究尤其如此。50 年代末期碳酸盐岩研究的重大突破就是一例。当福克发现碳酸盐岩中的内碎屑颗粒时, 若以化学沉积的概念去思考和推理, 则会产生瓶颈无法继续下去,但当思考范围跨出化学沉积此一概念的束缚, 联想到碎屑岩的成因时, 就提出碳酸盐岩形成机制的新概念和全新的分类方案[7] , 被誉为碳酸盐岩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我的导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他的一个早期的经历,也能说明联想可以突破研究的瓶颈。“50 年代他在贵州考察时, 曾在碳酸盐岩中发现过斜层理, 这用化学沉积的概念是无法解释的, 逻辑思维发生中断; 但当时自己知识储备非常贫乏, 无法以联想使中断的逻辑得以继续, 认识也因此停滞未能产生飞跃。60 年代发现可能的藻类古礁, 但藻类形体的纤弱和植根的不固, 又是难以抗浪, 难以成礁的否定因素;这时因为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 就能联想到赤壁大战中战船联结以抗风浪的故事, 从而使中断的逻辑思维得以延续, 得出藻类相互串结亦可成礁的概念。以后在美国佛罗里达考察罗德里格斯岛时, 果然见到了红藻串结抗浪的实例”。这里起关键作用的是联想, 是形象思维使中断的逻辑思维得以延续,突破了研究的瓶颈。因此,形象思维可以帮助研究者突破研究瓶颈,适时从理论分析中解脱出来,从联想与想象的角度入手对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五)经验科学与理论科学相结合,追求创新
人类有史以来,虽然早在中国四川、中东波斯湾、原苏联巴库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现了各种产状的石油和天然气苗,并进行了小规模的钻井油气开采,但对油气分布规律性的认识,经局限于最初的“经验科学”中。直到1885年美国地质学家I.C.怀特发表背斜说的理论后,油气勘探在全球获得了蓬勃发展。1917年在委内瑞拉开波盆地发现了单斜型的玻利瓦尔湖岸大油田;接着,1930年美国在得克萨斯盆地东缘发现了大型地层圈闭东得克萨斯油田。这些事实令石油地质学家极大地兴奋,她们开始把经验与理论科学相结合,在1965年美国地质学家A.I.莱复生在出版的《石油地质学》一书中提出了“圈闭”的概念。其后,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圈闭”为主线的石油勘探活动推向前所未有的规模,发现了众多的大油气田,使世界原油产量有1900年产2000*104t,至1950年产5*108t,1980年后达到30*108t的水平。天然气的产量亦由1900年产几十亿方米,至1950年产300*108t,1990年后达到22000*108t。科研活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前提”(马克思),在石油地质研究发展中,理论科学正是在总结研究前人经验科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科学带领人类从理论角度揭示事物的本质,但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抛开经验科学空谈理论科学是不可取的,必须将理论科学与经验科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研究石油地质,更多的发现石油。
本文通过结合石油地质发展过程对科学思维中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得出在科学研究中,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思维方式,从客观唯物的角度进行研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不盲从不片面。在研究中应该特别注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通过逻辑思维进行缜密思考,通过形象思维与直接思维来突破研究瓶颈,同时还应注意避免陷入惯性思维的误区。研究者还应注意使经验与理论科学相结合,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追求创新,从而有效推进科研的进步。因此,在科研中,研究者应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来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科学的进行研究,为人类的进步与文明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礼建,徐小钦.当代科学哲学与理工科大学生科学思维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4):133-136.[2] 刘羚.现代科学思维的诠释——评《清华博士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哲学探索》[J].科学学研究,1998,16(4):107-108.[3] 张抗.改造型盆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新疆石油地质,1999(1):65-70.[4] 黄籍中.“源控论”再认识——以四川天然气勘探为例[J].海相油气地质,1998,3(2):1-5.[5] 张厚福等.石油地质学[M].石油工业出版社[M],1999:39.[6] 邸领军.克服油气勘探中的惯性思维[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3):284-285.[7] 贺自爱.突破地学研究思维的单一定势[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19(1):85-88.
第三篇: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暂行
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暂行管理条例
一、总则
依据《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管理办法》,设立开放基金,支持重点学科实验室(以下简称为“实验室”)开展创新性科研活动。
为加强开放基金的管理,充分发挥开放基金的作用和效益,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制定本管理条例。
二、项目申请与审批
1.资助对象:申请者一般要求不超过55岁,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学科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及以上职称的申请者,无需推荐即可直接申请。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职称的申请人必须有二位有关专业副教授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热忱欢迎校外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专业的科技人员申报。
2.申请程序:申请人应根据《东华理工大学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指南》的要求,按规定格式详细填写《东华理工大学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申请书》,一式3份在规定时间内寄(送)到本实验室。
3.审批程序:申请项目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正式通知申请人,并接受申请者为本实验室流动研究人员。
4.开放基金项目研究时间一般为1-2年,项目的资助额度为1-3万元。项目考核主要指标是论文质量和数量,项目获得者以本实验室为第一作者单位至少发表2篇与研究领域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
5.申请时间: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每两年申请一次。本实验室每2年公布一次《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指南》,自公布之日开始接受项目申请,申请受理期限一般为2个月,以申请书寄出邮戳为准。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项目申请,可不受上述期限限制,但必须具备两名高级专家或相应研究单位的推荐。
三、项目管理
1.项目合同一经签订,双方应该严格履行合同的规定,不得撤销,否则,造成的经济损失由责任方全部负责。
2.项目申请者必须在工作开始前按照申请书所提计划,制定详细计划(包括阶段计划、工作进程、预期阶段成果等)。
3.如改变计划,或变更项目内容、范围以致影响最终成果时,必须提出书面报告,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同意,并报实验室主任批准。
4.按计划向实验室提交阶段性研究工作报告,简要报告项目完成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果。5.每年在本实验室学术年会上提交研究工作进展报告。
6.项目如需延长研究时间,或增加研究经费,均需办理申请及批准手续。
7.本实验室为来访学者提供有利的工作条件,在必要时经本人申请可以提供高级专家专题咨询,解决研究工作中的理论、技术难题。
8.对不能取得满意进展或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对不能保证在本室有足够工作时间的研究者,实验室有权予以警告,直至取消该项研究项目。
四、项目经费管理
1.本实验室资助的开放基金用于项目的研究,主要开支范围如下:
(1)与资助项目直接有关的在本实验室使用的科研业务费用(包括材料费、专用小型仪器及设备购置费、仪器设备租用及维修费、加工费、测试费等);(2)资料费、复印费、论文版面费、国内学术会议、考察调研的部分费用、评审及鉴定费用;(3)流动人员来室工作必要的差旅费等。
2.项目资助经费由实验室统一建立项目财务帐,实行单独核算,由项目负责人掌握经费使用权。项目立项后,先行划拨项目经费的60%给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研究,其余40%须在项目结题验收后,经项目负责人及实验室负责人审批,再行到东华理工大学院计财处进行一次性财务结算。项目工作末,项目负责人应提交本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实验室将根据审查结果,决定结余经费是否转入下一使用。对执行情况较差的项目,实验室有权终止资助。
五、项目成果管理
1.研究者本人享有著作权及著作发表权(保密论文除外),其研究成果由本实验室、研究者本人所在单位和其它资助单位共享,但必须署名本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的相应论文或各种技术文件应署名:“东华理工大学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13”英文译名:Fundamental Science on Radioactive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Technology Laboratory,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Chang, Jiangxi ,330013,China。
2.研究项目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应向实验室提交下列技术档案资料:(1)研究工作总结报告和研究报告;
(2)学术论文,对成果突出的研究者将继续给予资助。
(3)在本实验室实验、观测的全部原始数据资料(如实验记录本等);
(4)项目鉴定及评审意见、项目获奖证书及其它与本项目相关的成果证明材料。
六、其它说明
1.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2.本条例由东华理工大学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负责解释。
二0一二年九月三日
第四篇:地质钻探技术的安全与管理策略研究论文
地质钻探技术的安全与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地质钻探行业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其在地质资源勘察以及工程地质勘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地质钻探工作是一项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重视安全施工与管理问题,确保施工人员安全,促进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对地质钻探技术、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以及强化地质钻探技术安全管理的策略等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地质钻探技术;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地质钻探技术在目前应用比较广泛,其能够直接从钻探地区取得实物岩石样本,进而有效的分析,达到地质勘探的目的。一直以来这项技术都被地质钻探人员广泛研究和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这项技术的研究也更为深入。就目前来看,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先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就必须要不断提升我国的地质钻探水平。地质钻探技术对地质钻探的效率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研究并进一步推进该技术在地质钻探中的应用意义重大。
一.地质钻探技术
目前在地质钻探中应用的两种地质钻探技术是绳索取样钻探技术和反循环连续取样钻探技术,该两种钻探技术在地质钻探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绳索取样钻探技术在我国的地质钻探工作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技术的使用成本来说,绳索取样钻探技术对钻探地区进行取样时,会花费大量的资金,且实际的采样效率较低,不能很好的满足地质钻探的各种需求。但绳索取样钻探技术的优点是采样较为准确,可靠性较高。反循环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用于循环的介质压入套管和钻杆之间,或是压入钻杆内外杆间的环状空间内,以此来实现钻杆中心孔内循环。进行地质钻探时,循环介质的阻力是通过作用在钻具上来实现打孔和取样的目的。反循环连续取样是通过介质的不断循环来实现的,循环介质可将被切割段的样本及时反循环到地表,用于研究和分析。反循环连续取样钻探技术的优点是使用成本较低,实际采样效率较高,但该技术的缺点是需要对采样结果进行重新测试,工作较为繁琐,且增加了工作步骤和工作量[1]。表1为两种钻探技术的特点分析。
二.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
(一)钻探设备的发展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地质钻探工作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始从前苏联以及欧美等国家大量引进钻探设备,并在学习其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引进的技术、设备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并开始了自主研发工作,通过相关研究,最后制定设计方案,实现了钻探设备的自主研发。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通过运用自主技术和实际使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对引进的钻探设备进行了不断地优化和改进,使得地质钻探的效率准确性大大提升。
(二)钻探技术的发展
想要确保地质钻探工作的顺利展开,除了要研发和使用先进的钻探设备外还应该拥有先进的钻探技术,只有设备和技术之间完美结合才能有效提升地质钻探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通过对钻探地区地质构造、地理特征、水质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钻探方案,才能对钻探技术进行合理的确定。随着国家对地质钻探范围和领域的不断扩大,对地质钻探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而更需合理制定钻探方案,不断强化钻探技术,使其能够在复杂的钻探条件下更好的完成钻探工作。
三.强化地质钻探技术安全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地质钻探安全施工管理体系
在地质钻探工程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建立完善的地质钻探安全施工管理体系,首先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条例,并将其细化,规范施工行为。其次建立地质钻探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并在实际实行过程中,不断结合施工管理经验以及国家有关地质钻探的法律法规等,对地质钻探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不断进行完善,为地质钻探安全施工管理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再次应不断强化安全管理意识,树立安全管理理念,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管理工作。最后是建立和完善安全施工责任制度,设置相应的奖罚措施,端正相关人员的管理态度,从根本上提高地质钻探技术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将地质钻探施工中每个过程的安全管理问题具体划分到个人,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在工作中能够严抓安全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隐患,确保施工安全。
(二)完善现场安排,强化安全管理工作
在地质钻探工作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中,应先考虑施工地区的地质等情况,根据地质情况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并根据施工技术要求,制定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在方案中,应充分明确施工中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情况以及对相应的设备、技术的要求,进而合理配置施工人员、施工设备以及施工资金。施工管理人员应走进基层,充分调查研究施工现场的详细情况(包括地质特点、水文特点等),真正对施工现场各种情况做到深入了解,并按照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确保施工项目安全顺利开展的施工方案。在施工中,要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作业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制定与安全管理相对应的安全管理目标,就施工中经常出现的事故问题做出相应的总结并制定具体的处理措施,做到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针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地质钻探技术,应最好监管、检查工作,以防止潜在安全隐患的产生。再者,还应对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安全使用问题、用电安全问题等进行充分考虑,确保施工的顺利实施[2]。
(三)强化施工队伍建设
由于地质钻探施工规模较大、施工工序较为复杂、任务较为繁重,这就对施工人员的要求较高,要求施工人员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钻探工作。因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须不断强化施工队伍建设工作。在管理过程中,为强化安全管理工作,应不断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技术和安全施工培训工作,不断提升现场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施工意识。实行岗位考核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对已有的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工作,提升其对施工技术、施工安全管理以及施工方法的掌握和认识程度,确保地质钻探施工的技术含量,提升地质钻探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实行岗位责任制,加大培训力度,明确岗位责任,规范施工行为,减少施工问题,确保施工安全。
结语:
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以及各种工程钻探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各个领域都开始涉及钻探技术的应用,这从很大程度上加重了钻探工作的工作量,因而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不断研发新技术成为新的要求。钻探技术安全管理问题一直是施工管理的重点,在实际施工中,需要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的地质钻探安全施工管理体系,强化施工队伍建设,完善现场管理工作和设备、技术管理工作,以更好的促进地质钻探行业的发展,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高中 地理 多媒体 教学
20世纪末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随着国家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水平已成为各类学校所关注的大事,把多媒体用于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流。一些有条件的学校相继建立了一整套电教设备,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以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在这样的一种发展形势下,各学校相继开展了各种教学软件设计的培训活动,以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为多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基于教育形式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
一、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地理知识涉及面广,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学生难以掌握,抽象性知识也不少,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从而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难的情绪,对知识的学习极其不利。利用多媒体技术进入地理课堂进行教学,通过制作地理教学软件,使讲授的知识具有动态感,图文并茂,再配上音乐,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上来,学生不必十分精通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即可获取大量地理知识,这对地理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2.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多媒体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讲到青藏高原,首先显示一幅中国地图;然后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图上出现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及其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再点击放大,在高原上出现高大山脉,直观地反映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景象;接着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电脑上做练习,即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这部分内容。
用心
爱心
专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