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单病种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我院的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更好的推动医院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根据《石家庄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通知》(石卫办医政函〔2020〕13 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实际情况,制订我院单病种持续改进方案。
一、目的及意义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以病种为管理单元,运用在诊断、诊疗、转归方面具有共性和重要统计学特性的医疗质量指标,用数据进行质量管理评价。通过单病种质量管理,对疾病诊疗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及终末质量控制,提高医疗诊治技术,评价医师诊疗行为是否符合规范,以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二、加强组织领导 单病种质量管理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建立单病种质量管理组织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同时,在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科室建立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确定其职责。
(一)组织体系:
1、单病种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质管办、医务科、护理部、信息科、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医技科室主任、药剂科主任等
职责:
(1)主要负责定期检查全院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实施情况,对单病种管理进行效果评价和考评奖惩。
(2)对科室单病种质控信息的收集分析工作提供监督指导。
(3)每季度对实施单病种管理的相关卫生工作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结合实施小组上报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综合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科室落实。
(4)对单病种管理人员进行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相关知识培训。
2.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在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指导下,由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具体实施,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任组长,组员包括科内医疗人员、护理人员、临床药师和其他相关责任人。
组长:科主任、护士长 成员:包括科内医疗人员、护理人员、临床药师和其他相关责任人。
职责:
(1)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科室建立单病种管理登记本,详细记录患者单病种管理的相关信息。
(2)组织科室相关人员学习单病种质量管理相关知识,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上岗。
(3)实施小组设定专人负责网上信息上报,并由科主任最后对网上直报的信息进行审核确认。
(4)对每个纳入单病种管理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每季度汇总分析,上报单病种质量管理领导小组;(5)每月对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进行科室质控,进行汇总分析和整改。
三、病种选择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单病种质量监测信息项》(2020 年版)病种的范围,我院对所覆盖的病种/手术进行单病种质量管理。
四、确定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以医疗质量的过程质控指标为主,同时考核重要的终末质控指标。
(一)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二)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病死率;(三)效率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四)经济指标:平均住院费用、手术费用、药品费用、耗材费用。
四、实施方案:
(一)准备阶段(2020 年 9 月—10 月底):
1、制定医院单病种持续改进方案,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学习单病种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商讨制定实施的具体步骤。
2、领导小组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单病种质量监测信息项》(2020 年版)病种的范围,由科室上报后从中筛选我院的病种/手术名称提交信息科开始实施,实施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
(二)组织阶段(2020 年 10 月——11 月底):
1.第一批病种/手术,自 2020 年 10 月 10 日起上报,并补报2020 年 1 月 1 日及之后的出院病历。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ST 段抬高型,首次住院)(STEMI)、心力衰竭(HF)、脑梗死(首次住院)
(STK)、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社区获得性肺炎(成人,首次住院)(CAP)、社区获得性肺炎(儿童,首次住院)(CAP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住院)(CECOPD)、髋关节置换术(THR)、膝关节置换术(TKR)、剖宫产(CS)、甲状腺癌(手术治疗)(TC)、乳腺癌(手术治疗)(BC)、围手术期预防感染(PIP)、房颤(AF)、出血性卒中(ICH)、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帕金森病(PD)、哮喘(成人、急性发作、,住院)(CAC)、异位妊娠(手术治疗)(EP)、子宫肌瘤(手术治疗)(UM)、胃癌(手术治疗)(GC)、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TN)、中高危风险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SEP)早期治疗。
2.第二批病种/手术,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上报。
包括:哮喘(儿童,住院)(CAC2)、结肠癌(手术治疗)(CoC)。
(三)总结阶段(2020 年 10 月-12 月底)
每季度医务科组织相关科室进行汇总分析;年底对全年单病种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执行好的科室提出表扬。
第二篇:单病种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改进与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综合医院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更好地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现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组织领导:为加强对七个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的领导,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总体研究和协调工作: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秘 书:
三、具体工作职责: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在单病种质量控 制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提出政策支持及奖励建议。
专家组:根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改进与修订服务流程、制度及诊疗规范的建议。规范所负责病种的临床诊疗行为,组织相关科室医务人员的培训,努力达到该病种的质量控制标准。
执行科室职责:认真执行相关诊疗规范,杜绝相关病种诊断和治疗的随意性,提高出院诊断准确率;准确完整地记录住院病历的相关信息,保证病案信息、医嘱信息的准确与完整性;加强随访及健康教育工作。
四、工作目标
通过学习和实践六个单病种的临床诊疗常规和质量控制指标,逐步掌握如何应 用医院优化服务管理工具,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进医院的服务流程,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规范单病种的临床医疗行为,争取 1 年内七个单病种的过程(核心)质量指标总体达标率达到 70%以上。
五、工作内容和安排
医管部:负责监督单病种质量控制科室执行该病种的诊疗规范,建立与有关病种相适应的急诊“绿色通道”以及辅助科室的连贯服务流程与规范。
护理部:组织制定单病种护理规范及工作流程,协助医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保证病区护理人员认真落实。
病案室:负责监督单病种的病历首页规范化管理,保证疾病编码的准确性,配 合临床科室单病种上报的病案统计和调阅工作。
药剂科:制定单病种的用药规范,并负责监督。
麻醉科:负责制定单病种手术麻醉的规范和工作流程,并保证落实到位。
计管中心:协助解决各病区单病种上报链接问题;统一科室代码,规范归口管理;利用电子病案或 HIS 系统获取单病种上报的相关数据。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多学科、多科室、多专业协作完成的诊疗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会影响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顺利完成。如何保证单病种的质量控制尽快达到卫生部要求的七个单病种核心质量控制指标,需要各科室加强协调与沟通,特别是加强医疗、护理、医技及行政后勤的跨部门合作。尤其是“接口”流程的衔接、绿色通道的建立、各项辅助检查的时限完成等,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团队合作,保证所有环节和人员都能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完成任务。
1、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临床各专科和相关的医技辅助科室在医院部署的总体要求下,认真分析医院或科室工作中存在的未能达到单病种质量控制要求的问题,对照目前的工作测算需要的资源投入,制定“单病种质量管理”的诊疗规范或流程改造的计划和方案,并落实执行。
2、积极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诊疗规范和上报工作,强化科室单病种管理。
3、逐步建立和完善我院单病种质量控制体系
(1)由质量控制科协同单病种质量管理专家组,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监督工作。采用定期督查;例会通报;限期整改;纳入科室绩效评估等形式进行质量控制。重点评价指标为:七个单病种质量的过程(核心)质量指标达标率。
(2)加强单病种医疗质量的统计分析和质量控制,制定系统的监控细则,对所有符合上报条件的病例,进行检查和考评。根据预先制定的评价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该病种是否已达到规定标准,进行状态分析和反馈,促使临床科室不断改进。
六、要求七个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是卫生部《2008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四项重点工作之一,也是《2009 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八项重点工作之一。本次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由卫生部委托中国医院协会进行组织和管理,包括单病种网上直报系统的 建立、质量控制指标的制定以及质量指标评价与分析,并组织专家组对上报单位进 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指导。各科室要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统筹组织,广泛动员,全员参加,各负其责,抓好落实,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完成。
第三篇: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按照《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要求开展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管理,作为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规范临床诊疗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开展工作所必要的组织体系与明确的职责,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
(二)根据医院医疗资源情况,以常见多发病为重点,参照卫生部发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文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医院执行文件,实施教育培训。
(三)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建立实时监测平台,监控临床路径应用与变异情况。
(四)建立临床路径统计工作制度,定期对进入临床路径患者进行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出院30天内出住院率、非预期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死亡率等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五)医院定期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相关的医务人员和患者满意度调查。总结分析影响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的的因素,不断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
(六)制定相关的制度与程序保障卫生部文件规定上报的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做到正确、可靠、及时。
第四篇:单病种付费实施方案
交口县人民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各相关科室: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改进与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二甲医院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更好地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结合既往医院单病种管理工作经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组织领导
(一)为加强对六个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的领导,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总体研究和协调工作:
组 长:孙绪谦(副院长,主任医师)副组长:张中平(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郭志芳(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梁建忠(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杜景萍(工会主席,副主任护理师)
成 员:尹志锋(医务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武文平(院长助理,麻醉科主任,主治医师)
任永芳(院长助理,儿科主任,主治医师)
李福连(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王 健(普外科主任,主治医师)梁惠杰(内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郭慧萍(内二科主任,主任医师)
王完英(妇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梁素香(妇产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王文生(急诊科、门诊部主任,副主任医师)
郭东升(五官科主任,主治医师)
张大江(骨科副主任,主治医师)
三、具体工作职责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在单病种质量控制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提出政策支持及奖励建议。
执行科室职责:认真执行相关诊疗规范,杜绝相关病种诊断和治疗的随意性,提高出院诊断准确率;准确完整地记录住院病历的相关信息,保证病案信息、医嘱信息的准确与完整性;加强随访及健康教育工作。
四、工作目标
通过学习和实践六个单病种的临床诊疗常规和质量控制指标,逐步掌握如何应用医院优化服务管理工具,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进医院的服务流程,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规范单病种的临床医疗行为,争取1年内六个单病种的过程(核心)质量指标总体达标率达到70%以上。
五、工作内容和安排
以六个单病种为单位,组织临床各专科开展规范单病种诊疗常规和单病种上报工作。
(一)基线调查和动员工作
医务科:负责监督单病种质量控制科室执行该病种的诊疗规范,建立与有关病种相适应的急诊“绿色通道”以及辅助科室的连贯服务流程与规范。根据单病种质量控制的评价标准,监控临床医疗与服务过程,促进服务流程的完善和临床服务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采用历史对照法(实施前后数据分析对比)或对照组方法(不同医院或本院不同病区间进行数据分析对比),进行定期效果评估。
病案室:负责监督单病种的病历首页规范化管理,保证疾病编码的准确性,配合临床科室单病种上报的病案统计和调阅工作。
护理部:组织制定单病种护理规范及工作流程,协助医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保证病区护理人员认真落实。
药剂科:制定单病种的用药规范,并负责监督。
麻醉科:负责制定单病种手术麻醉的规范和工作流程,并保证落实到位。
信息科:尽快解决各上报科室的网络上报问题。
(二)策划和落实阶段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多学科、多科室、多专业协作完成的诊疗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会影响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顺利完成。如何保证单病种的质量控制尽快达到卫生部要求的六个单病种核心质量控制指标,需要各科室加强协调与沟通,特别是加强医疗、护理、医技及行政后勤的跨部门合作。尤其是“接口”流程的衔接、绿色通道的建立、各项辅助检查的时限完成等,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团队合作,保证所有环节和人员都能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完成任务。
1、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临床各专科和相关的医技辅助科室在医院部署的总体要求下,认真分析医院或科室工作中存在的未能达到单病种质量控制要求的问题,对照目前的工作测算需要的资源投入,制定“单病种质量管理”的诊疗规范或流程改造的计划和方案,并落实执行。
各科室将六个“单病种质量管理”的诊疗规范或流程改造的计划和方案在2013年7月30日前交医务科,再由专家组组长汇总。
2、积极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诊疗规范和上报工作,强化科室单病种管理。
(1)各专科成立单病种质量控制实施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护士长、医生及护士等。主要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诊疗规范的具体执行和落实工作。
(2)确定单病种质量控制信息上报专人负责制度,并将信息报送人名单告之医务科。
3、逐步建立和完善我院单病种质量控制体系
(1)由医务科协同单病种质量管理专家组,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监督工作。采用定期督查、院务会通报、限期整改、纳入科室绩效评估等形式进行质量控制。重点评价指标为:六个单病种质量的过程(核心)质量指标达标率。
(2)加强单病种医疗质量的统计分析和质量控制,制定系统的监控细则,对所有符合上报条件的病例,进行检查和考评。根据预先制定的评价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该病种是否已达到规定标准,进行状态分析和反馈,促使临床科室不断改进。
(三)工作总结阶段
各科室每季度提交单病种质量管理中期总结报告,主管职能部门提交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中期监测报告。
六、要求
各科室要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统筹组织,广泛动员,全员参加,各负其责,抓好落实,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完成。
本方案自文件下发之日起执行。
交口县人民医院
2015年06月20日
附件: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一、急性心肌梗死(ICD-10 I21.0-I21.3,I21.4,I21.9)
(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应给予氯吡格雷)。
(二)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 2.到院90分钟内实施PCI治疗;
3.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须转院。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五)有证据表明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六)有证据表明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七)血脂评价与管理。
(八)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九)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二、心力衰竭(ICD-10 I50)
(一)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二)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利尿剂和钾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三)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ACEI或ARB。
(四)到达医院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五)重度心衰使用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六)有证据表明住院期间维持使用利尿剂、钾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七)有证据表明出院时继续使用利尿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八)非药物治疗临床应用符合适应证。
(九)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十)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三、A.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成人(ICD-10 J13-J15,J18.1)
(一)符合住院治疗标准,实施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二)氧合评估。
(三)病原学诊断。
1.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 2.住院24小时以内,采集血、痰培养。
(四)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五)起始抗菌药物选择。1.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2.非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3.目标抗感染药物的治疗选择。
(六)初始治疗后评价与处理。
(七)抗菌药物疗程(用药天数)。
(, 八)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与肺炎的健康教育。
(九)符合出院标准及时出院。
(十)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B.肺炎(儿童、住院)质量控制指标
(一)住院时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二)氧合评估;
(三)病原学检测;
(四)抗菌药物使用时机;
(五)起始抗菌药物选择符合规范;
(六)住院72小时病情严重程度再评估;
(七)抗菌药物疗程(天数);
(八)符合出院标准及时出院;
(九)疗效、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元)。
适用病名ICD-10编码:ICD-10 J13-J15,J18,不含新生儿及1-12个月婴儿肺炎。
四、脑梗死(ICD-10 I63)
(一)接诊流程。1.按照脑卒中接诊流程; 2.神经功能缺损评估;
3.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急诊生化、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ECG)等项检查。
(二)静脉应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或应用尿激酶的评估。1.实施静脉t-PA或尿激酶应用评估; 2.应用静脉t-PA或尿激酶治疗。
(三)到院48小时内抗血小板治疗。
(四)吞咽困难评价。
(五)血脂评价与管理。
(六)住院1周内接受血管功能评价。
(七)预防深静脉血栓。
(八)康复评价与实施。
(九)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与脑梗死的健康教育。
(十)出院时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十一)出院时伴有房颤的脑梗死患者口服抗凝剂(如华法林)的治疗。
(十二)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五、剖宫产质量控制指标
(一)产前风险评估
(二)剖宫产指征选择
(三)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四)胎儿娩出Apgar评分结果
(五)产后出血量评估
(六)产后并发症与再次手术
(七)新生儿并发症
(八)提供母乳喂养与产后康复健康教育
(九)切口Ⅱ甲愈合
(十)住院天数与费用、疗效
(十一)患者对服务的体验与评价
(十二)妊娠合并HBV实施母婴阻断(可选)
适用手术与操作ICD-9-CM-3编码:子宫下段剖宫产术ICD-9-CM-3:74.1 适用临床路径:剖宫产临床路径,卫生部2009年版
六、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
(一)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符合规范要求;
(二)预防性抗菌药物在手术前一小时内开始使用;
(三)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
(四)择期手术在结束后24、48、72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的时间;
(五)手术野皮肤准备与手术切口愈合。适用手术与操作ICD-9-CM-3编码:
(一)单侧甲状腺叶切除术ICD-9-CM-3:06.2;06.3;06.4;06.5。
(二)半月板摘除术ICD-9-CM-3:80.6。
(三)子宫摘除术ICD-9-CM-3:68.3;68.4;68.5;68.6;68.7。
(四)剖宫产术ICD-9-CM-3:74.0,74.1,74.2
(五)腹股沟斜疝修补术ICD-9-CM-3:53.0,53.1。
(六)阑尾切除术ICD-9-CM-3:47.0。
(七)乳腺手术ICD-9-CM-3:85.4。
第五篇:单病种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改进与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综合医院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更好地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现根据《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的相关要求,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组织领导
(一)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为加强对六个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的领导,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总体研究和协调工作:
组 长:
成 员: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在单病种质量控制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提出政策支持及奖励建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医务科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
(二)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指导评价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指导评价小组工作职责:根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单病种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提出改进与修订服务流程、制度及诊疗规范的建议。规范所负责病种的临床诊疗行为,组织相关科室医务人员的培训,努力达到该病种的质量控制标准。
(三)各临床科室成立单病种实施小组:科主任任组长,护士长任副组长,科室医疗组长及业务骨干为成员。
单病种实施小组工作职责:认真执行相关诊疗规范,杜绝相关病种诊断和治疗的随意性,提高出院诊断准确率;准确完整地记录住院病历的相关信息,保证病案信息、医嘱信息的准确与完整性;加强随访及健康教育工作。
三、工作目标
通过学习和实践六个单病种的临床诊疗常规和质量控制指标,逐步掌握如何应用医院优化服务管理工具,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进医院的服务流程,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规范单病种的临床医疗行为。
四、多科协作机制
每年召开全院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会议,向临床相关专科和职能科室汇报六个单病种的收治情况,动员相关收治科室做好单病种的质量管理和上报工作,并与职能科室落实在单病种管理中的职责。
医务科:负责监督单病种质量控制科室执行该病种的诊疗规范,建立与有关病种相适应的急诊“绿色通道”以及辅助科室的连贯服务流程与规范。
病案室:负责监督单病种的病历首页规范化管理,保证疾病编码的准确性,配合临床科室单病种上报的病案统计和调阅工作。
护理部:组织制定单病种护理规范及工作流程,协助医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保证临床科室护理人员认真落实。
药剂科:制定单病种的用药规范,并负责监督。
麻醉科:负责制定单病种手术麻醉的规范和工作流程,并保证落实到位。
信息科:协助解决各病区单病种上报链接问题;统一科室代码,规范归口管理;利用电子病案或信息系统获取单病种上报的相关数据。
质控办:根据单病种质量控制的评价标准,监控临床医疗与服务过程,促进服务流程的完善和临床服务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采用历史对照法(实施前后数据分析对比)或对照组方法(不同医院或本院不同病区间进行数据分析对比),进行定期效果评估。
五、工作内容和安排
(一)基线调查和动员工作(2013年1月-2014年3月)
1、以六个单病种为单位,分别与全院主要收治该种疾病的科室进行调查和动员工作,了解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动员相关科室人员积极参与单病种质量控制。
2、根据六个单病种的ICD编码,检索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底的六个单病种收治情况,初步了解我院2013单病种的基本质量控制指标。3、12月,召开全院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会议,向临床相关专科和职能科室汇报2013六个单病种的收治情况,动员相关收治科室做好单病种的质量管理和上报工作,并与职能科室落实在单病种管理中的职责。
医务科:负责监督单病种质量控制科室执行该病种的诊疗规范,建立与有关病种相适应的急诊“绿色通道”以及辅助科室的连贯服务流程与规范。
病案室:负责监督单病种的病历首页规范化管理,保证疾病编码的准确性,配合临床科室单病种上报的病案统计和调阅工作。
护理部:组织制定单病种护理规范及工作流程,协助医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保证病区护理人员认真落实。
药剂科:制定单病种的用药规范,并负责监督。
麻醉科:负责制定单病种手术麻醉的规范和工作流程,并保证落实到位。
信息科:协助解决各病区单病种上报链接问题;统一科室代码,规范归口管理;利用电子病案或信息系统获取单病种上报的相关数据。
质控办:根据单病种质量控制的评价标准,监控临床医疗与服务过程,促进服务流程的完善和临床服务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采用历史对照法(实施前后数据分析对比)或对照组方法(不同医院或本院不同病区间进行数据分析对比),进行定期效果评估。
(二)策划和落实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多学科、多科室、多专业协作完成的诊疗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会影响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顺利完成。如何保证单病种的质量控制尽快达到卫生部要求的六个单病种核心质量控制指标,需要各科室加强协调与沟通,特别是加强医疗、护理、医技及行政后勤的跨部门合作。尤其是“接口”流程的衔接、绿色通道的建立、各项辅助检查的时限完成等,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团队合作,保证所有环节和人员都能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完成任务。
1、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临床各专科和相关的医技辅助科室在医院部署的总体要求下,认真分析医院或科室工作中存在的未能达到单病种质量控制要求的问题,对照目前的工作测算需要的资源投入,制定“单病种质量管理”的诊疗规范或流程改造的计划和方案,并落实执行。
各科室将六个“单病种质量管理”的诊疗规范或流程改造的计划和方案在2014年2月28日前交医务科。再由专家组组长汇总,在2014年3月1日前完成相关单病种的实施方案。
2、积极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诊疗规范和上报工作,强化科室单病种管理。
(1)各专科成立单病种质量控制实施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护士长、医生及护士等。主要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诊疗规范的具体执行和落实工作。
(2)确定单病种质量控制信息上报专人负责制度,并将信息报送人名单告之医务科。
(3)从2014年3月1日起,各专科正式开展六个单病种的信息上报工作,制定单病种统计表,每月20日后将信息统计表报病案室,单病种质量分析表交医务科。
3、逐步建立和完善我院单病种质量控制体系
(1)由质控办协同单病种质量管理专家组,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监督工作。采用定期督查;例会通报;限期整改;纳入科室绩效评估等形式进行质量控制。重点评价指标为:六个单病种质量的过程(核心)质量指标达标率。
(2)加强单病种医疗质量的统计分析和质量控制,对所有符合上报条件的病例,进行检查和考评。根据预先制定的评价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该病种是否已达到规定标准,进行状态分析和反馈,促使临床科室不断改进。
(三)工作总结阶段(2014年12月)1、2013年7月30日前,各专科提交单病种质量管理中期总结报告,医务科提交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中期监测报告。2、2015年1月30日前,各专科提交单病种质量管理全年总结报告,医务科提交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全年监测报告。
六、要求
各科室要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统筹组织,广泛动员,全员参加,各负其责,抓好落实,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完成。
附件1.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监测指标:
一、急性心肌梗死(ICD-10 I21.0-I21.3,I21.4,I21.9)
(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应给予氯吡格雷)。
(二)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
2.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须转院。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五)有证据表明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六)有证据表明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七)血脂评价与管理。
(八)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九)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二、急性心力衰竭(ICD-10 I05-I09,111-I13,I20-I25,伴+I50)
(一)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二)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ACEI或ARB。(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三)出院时继续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四)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五)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出院时情况。
(六)患者服务满意度评价结果。
三、A、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成人(ICD-10 J13-J15,J18.1)
(一)符合住院治疗标准,实施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二)氧合评估。
(三)病原学诊断。
1.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
2.住院24小时以内,采集血、痰培养。
(四)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五)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1.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2.非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3.目标抗感染药物的治疗选择。
(六)初始治疗后评价与处理。
(七)抗菌药物疗程(用药天数)。
(八)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与肺炎的健康教育。
(九)符合出院标准及时出院。
(十)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出院时情况。
B、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儿童(ICD-10 J13-J15,J18,不含新生儿及1-12个月婴儿肺炎)
1、住院时间病情严重程度评估。2.氧合评估。3.病原学检测。4.抗菌药物使用时机。5.起始抗菌药物选择符合规范。6.住院72小时病情严重程度再评估。7.抗菌药物疗程(天数)。8.符合出院标准及时出院。
9.疗效、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元)。
四、脑梗死(ICD-10 I63)
(一)接诊流程。
1.按照脑卒中接诊流程;
2.神经功能缺损评估;
3.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CT)、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急诊生化、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ECG)、胸部X线等项检查。
(二)到院后首剂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有适应症、无禁忌症患者)。
(三)到院48小时内抗血小板治疗: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症者使用氯吡格雷。
(四)吞咽困难评价。
(五)血脂评价与管理:使用他丁类药物(有适应症,无禁忌症者)。
(六)住院1周内接受血管功能评价。
(七)预防深静脉血栓。
(八)康复评价与实施。
(九)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与脑梗死的健康教育。
(十)出院时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十一)出院时伴有房颤的脑梗死患者口服抗凝剂(如华法林)的治疗。
(十二)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五、髋关节置换术(ICD 9-CM-3 81.51-52)
膝关节置换术(ICD 9-CM-3 81.54)
(一)实施手术前的评估与术前准备。
(二)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三)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四)单侧手术输血量小于400ml。
(五)术后康复治疗。
(六)内科原有疾病治疗。
(七)手术后并发症治疗。
(八)为患者提供髋、膝关节置换术的健康教育。
(九)切口Ⅰ/甲愈合。
(十)住院21天内出院。
(十一)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ICD 9-CM-3 36.1)
(一)实施手术前的评估与术前准备。
(二)手术适应证与急诊手术指征。
(三)使用乳房内动脉(胸廓内动脉)。
(四)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五)术后活动性出血或血肿的再手术。
(六)手术后并发症治疗。
(七)为患者提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健康教育。
(八)切口Ⅰ/甲愈合。
(九)住院21天内出院。
(十)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