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于低效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市场化管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低效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市场化管理指导意见(送审稿)》的起草说明
一、制定文件的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批示精神,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佛山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探索佛山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实施建设用地减量规划,推动低效建设用地拆旧复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出台了本文件。
二、制定文件的依据和来源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8〕16 号)
2.《广东省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管理办法(试行)》(粤自然资规字〔2018〕2 号)
3.《广东省全面推进拆旧复垦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试行)》(粤府函〔2018〕19 号)
4.《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规划发〔2013〕14 号)三、制定文件的目的和任务
(一)目的。实现低效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在佛山市公共
资源交易中心各区分中心进行交易,且规定复垦指标使用挂钩新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现状违法工业用地“三旧”改造等,提高我市复垦指标刚性需求,以便加快推进我市各区低效建设用地的有序退出,多方式供应建设用地指标,进一步优化我市土地利用结构。
(二)任务。明确我市低效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市场化管理原则,制定低效建设用地复垦流程和复垦指标交易、利益分配和使用等规范要求,以指导各区开展低效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市场化管理工作。
四、起草过程及征求意见采纳情况说明
已征求各区政府及市直各相关部门意见,并修改完善。送审稿经主办部门内设法制机构作规范性审查,现征求公众意见后,按相关程序经主办部门领导班子会议讨论通过,经主办部门主要领导签发报市府办审核。
五、需重点解读的政策内容
《意见》共分六个部分,以国家、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拆旧复垦相关政策为依据,按照依法行政原则起草,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就我市低效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分类、产生、交易、使用提出如下意见:
(一)
明确两类复垦指标及其交易范围。
根据适用政策的不同,将我市的复垦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拆旧复垦指标,依据广东省拆旧复垦相关政策形成的复垦指标,由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形成的。该类指标跨区交易一律通过省交易平台进行,区内交易可在区交易平台或省交易
平台进行;另一类是城乡增减挂指标,依据广东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关政策形成的复垦指标,主要由废弃工矿用地等低效城乡建设用地拆旧复垦形成,应在各区交易平台进行公开交易,但市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交易范围。
(二)保证复垦环节可行保质
为保证复垦地块可行保质,该意见提出应严控复垦条件、强化不可退回机制、强化政府统筹等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1)严控复垦条件。分别对复垦地块应该具备的条件、不得纳入折旧范围建(构)筑物、不得纳入复垦范围地块等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从源头保证复垦质量。
(2)实施强制不可退回机制。为防止复垦后土地再次开发,在省要求核发《退出建设用地证明书》的基础之上,该意见还规定了市自然资源局各分局应当同步注销复垦地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不动产权证),并在当年、最晚次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变更为农用地。
(3)强化政府统筹。鼓励由所在地镇(街道)与土地权利人签订协议实施拆旧,并由镇(街)或者市自然资源局各分局核发《退出建设用地证明书》。
(三)保证交易环节高效有序
在交易环节,为保证高效有序,该意见提出引入市场、分类最低保护价、优先购买权、政府兜底、防止囤积、分类指导利益分配等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1)引入市场竞购主体。除各区征收管理部门、土地储备机构、镇(街道)及其授权镇属公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外,违法工业用地改造(含“三旧”改造)主体也可参与竞购复垦指标。
(2)实施分类最低保护价制度。拆旧复垦指标的交易价格不得低于省政府制定的最低保护价格,城乡增减挂指标的交易价格不得低于各区政府制定的最低保护价。
(3)优先购买权。在相同报价下,镇(街)可以优先购买本镇(街)范围内产生的复垦指标。
(4)实施政府兜底政策。复垦指标的出让主体在 2 年内仍未交易,或复垦指标使用后仍余下少量部分,各区政府可按照收购年度的最低保护价收购。
(5)防止竞得方囤积复垦指标。签订复垦指标交易合同后 1 年内,复垦指标竞得方应组织办理用地报批手续,逾期仍有超过 10%未利用的复垦指标,不允许继续参与复垦指标交易。
(6)分类指导复垦指标净收益分配。拆旧复垦指标的净收益按照省拆旧复垦相关政策执行。其中市提取的 10%拆旧复垦指标收益返还给相应镇(街道),全部用于所在地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城乡增减挂指标净收益先分别由区级财政和镇(街)级财政各提留不少于 5%(具体可由各区实施细则确定),剩余部分净收益由各利益相关主体协商确定。
(四)保 证使用环节张弛有度
在使用环节,为保证复垦指标使用张弛有度,该意见提
出严控金融属性、有条件周转、赏罚分明等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1)严控金融属性。复垦指标可一次使用或者分割使用,不得私下转让和抵押。
(2)实施有条件周转。拆旧复垦指标不足时,不能在区内平台申请周转,可在省平台申请周转;城乡增减挂指标各区根据所购买复垦(周转)指标节余情况,自行确定区内复垦指标周转政策,原则不得突破自有复垦(周转)指标余量。
(3)构建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鼓励各区对复垦工作完成情况较好的镇(街道)予以指标分配倾斜。对积极开展拆旧复垦的村集体组织,由镇(街)利用提留资金给予奖励。对违返本意见相关规定的交易主体,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禁止其在一年内参加复垦指标交易。市、区自然资源和公共资源交易主管部门设立举报投诉电话、信箱,接受单位和个人对复垦指标交易中违法、违纪和违规行为的检举、投诉。
第二篇:《上海市幼儿园园长课程管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幼儿园园长课程管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的精神,市教委《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及《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以下简称《课程指南》)的要求,继续增强幼儿园园长的课程管理意识,明确园长课程管理的基本职责,提升园长的课程管理能力,确保课程管理的实效性,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园长在课程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责
1、园长要充分认识课程管理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园长是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幼儿园的课程改革、课程建设、课程实施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负有领导责任,自觉地承担幼儿园课程的管理责任,并能依照法规实施幼儿园的课程管理。
2、园长要立足于本园的实际情况与课程发展的定位,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园课程的管理要求,对幼儿园所积累的课程建设经验、开发的课程资源等进行系统的管理,形成适合本园和幼儿发展需要的课程运作流程和管理机制,建立课程管理组织,健全与完善课程管理制度。
3、园长应该加强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组织管理,制定和完善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方案,对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进行指导与监控,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4、园长要根据《课程指南》的要求,建立课程质量管理的工作制度,定期进行课程质量的评价与分析,提升课程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
5、园长要成为幼儿园课程实践的指导者、支持者与服务者。为保障与提高幼儿园课程的质量,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支持教师参与课程决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具有实效的教育培训,尤其应该加强园本培训的实践与研究;要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为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提供各种保障性的资源条件。
6、园长负有向教职员工、幼儿家长以及社区、上级领导部门解释、宣传课程理念与实施途径的责任,并充分调动与利用各种力量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为课程实施创建良好的氛围。
二、园长在课程管理中须确立的基本理念
7、课程管理的目的是提升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园长在课程管理中要把握好课程的发展方向,尊重幼儿的身心特点,以幼儿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管理的基本依据。
8、课程管理是落实保教质量的主要途径,是园长管理工作的核心。园长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课程管理、促进幼儿发展上。
9、一日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内容,园长要加强对一日活动合理安排与有效管理,加强对一日活动的指导、监督、检查与质量评价。要注重课程的平衡性方面的常规管理,保证课程内容与方法、各类活动的全面与均衡。
10、课程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园长要把握好课程的持续发展与相对稳定的关系。根据社会发展、幼儿发展的需要,以及现有的资源条件,引领员工参与选择、重组、完善等方面的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逐步形成适合于本园的、相对稳定的、有结构体系的课程方案和课程管理系统,以保障课程的科学性和课程的后续发展。
11、幼儿园及其教师是推进课程改革与课程发展的主体力量。园长要重视组织及其成员对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的积极作用,激发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对课程管理的参与度与执行度。
12、园长要具有自身学习与研究意识,不断提高课程管理的反思能力、研究能力与调控能力,提升课程价值与课程质量。
13、课程管理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平台。园长要充分运用课程管理的各种要素,提供条件,创设机会,激励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既推动课程建设,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不同程度、各有特点的发展。
三、园长课程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组织编制课程实施方案
14、课程实施方案是幼儿园在一定时期内课程实施与管理的基本依据。幼儿园要从园情出发,形成一个有完整结构体系、可操作的课程实施方案,据此实施课程管理。
15、课程实施方案编制应遵循《课程指南》的原则,并依据本园课程发展的现状,以教师为主体,对现有课程梳理、归并、整合,继而从课程目标、课 2 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监控、课程保障等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形成课程方案。
16、在实施课程方案中,园长要注重课程方案与课程实施的有效互动,动态调整,使之不断完善。
(二)加强对教材选用的管理
17、教材是指教师所用的教学指导用书,配套资料是相应的教学挂图、音像制品、幼儿辅助读物、操作材料等教育资源。教材及配套资料的选用要严格执行市教委课程教材管理的有关规定,并与国家和本市课程改革的理念相一致。
18、教材及配套资料的选用,应首选经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和推荐的教材与配套资料,全面施行生活活动、运动、游戏活动与学习活动,体现课程的启蒙性和均衡化。
19、特色课程教材的开发与选用(含学具),必须符合课程定位与办学理念,避免学科化、随意性。对于特色课程教材的开发,要有研究、规划、使用和修正的过程。对于选用社会相关专业团体和个人编制的教材,或选用国(境)外教材,务必要重视对教材的价值取向、政治方向的理性判断,并注意教材与学前儿童教育的目标要求、学前儿童学习方式的适应性。选用国(境)外教材要按照相关的申报、审核程序操作。
20、要建立与完善教材及配套资料选用的评价、反馈机制。定期对教材及配套资料选用的适宜性、科学性、实效性等进行研究,有调整、完善的意识与机制。严禁使用盗版教材、劣质教材和读物。
21、幼儿园和教师不得统一组织或要求幼儿家长购买各类未经市中小学审查委员会审定或认可的学习资料;即使需购买已经审定或认可的相关资料,也必须事先征求家长的意见。
(三)加强对保教过程的管理
22、对保教计划的管理
(1)园长要加强对保教计划制定的管理与领导,引导教师重视各类教育计划的制定,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效益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要提倡与推广简洁、有意义的计划与记录,使之发挥教育实效。
3(2)园长指导教师制定保教计划时,要把握课程的理念、目标,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要组织教师研讨与制订符合实际需要的、操作性强的的各类计划;既要重视计划的预设性,以利于课程有序实施与协调运作,也要保持生成性,留给教师教、幼儿学的一定空间,以使课程更符合实际的需要。园长要提供不同活动的计划、记录样式,同时也给予教师自主选择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
(3)园长要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各类保教计划进行审阅。要将计划审阅的过程作为与保教人员共同管理计划的过程。与教师共同分享计划与记录中有效经验,并研讨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办法,不断完善。
23、对“一日活动”实施过程管理
(1)园长要重视“一日活动“实施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使教师明确“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意义与作用,科学、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协调各类活动的时间比例,保证各类活动的有效开展。
(2)园长要把握课程实施中幼儿的主体地位与课程之间的平衡性。深入教学第一线,引领教师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出发,开发、选择与组织教育内容;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特点,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带领教师共同探讨课程的平衡与协调,充分发挥环境的潜在教育功能,有效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资源来实施活动。
(3)园长要组织保教相关人员制定符合实际的保教“一日活动”常规要求或操作细则,保障“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有序性、稳定感。重视“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流程管理,使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和自然过渡。
24、对保教效果的分析与指导
(1)园长要重视保教效果的分析与指导工作。帮助教师建立质量意识,营造民主的氛围、培育有特色的教育传统。
(2)定期组织保教人员进行保教效果分析。确定保教效果评价的目标与要求,多角度、多途径地了解和把握幼儿发展的状况,并采用相宜的措施进行效果调控,实行有效管理。
(3)培训与指导保教人员提高保教效果分析与行为调节的能力。重点在于促进教师的教育反思,改进保教工作的行为策略,使教师有能力、经常性进行保 4 教效果的分析与反馈,施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
(四)加强对保教质量的监控与评价
25、提高保教质量是课程管理的最终目的。根据《上海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的要求,结合幼儿园自身的特点,逐步形成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的保教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26、园长要采用合理、公平的方法实施幼儿园整体或局部的保教质量监控与评价,主动汇总与分析信息,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反馈与指导建议。注重对监控和评价方式等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
27、园长要对教师进行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培训,引导教师理解开展保教质量监控工作的意义,熟悉保教质量评价标准,帮助教师确定开展评价工作的操作方法,便于教师自主地开展日常保教质量监控与评价。指导教师正确分析评价结果与信息,改进课程设计与实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28、保教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信息来源要全面、客观,除教师外,可根据需要,从幼儿家庭、幼儿园社区、小学校长与教师,甚至幼儿处获取保教质量评价信息,以多方采集的方式来确保信息的真实与有效。还应采用适当的方式公开全部或部分保教质量的评价结果。
29、园长要做到保教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常态化,避免大规模、集中性的评价工作对幼儿生活、教师日常工作及幼儿园常规管理等的干扰。
四、课程实施的支持保障系统
30、要建立课程领导与管理的组织与网络,包括幼儿园课程领导小组等,并明确各自的职责。
31、必须制定并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主要包括课程开发审议制度、保教常规管理制度、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教师文本工作管理制度、教师工作考核和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及各类资源管理制度和使用办法等。
32、要改进和完善园本教研制度和工作方式,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总结保教经验,改善教学活动,逐步形成民主、开放、生动、有效的教研机制,使得园本教研成为保教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33、要根据相关规定,对幼儿园各种课程资源进行统筹与利用,保证资源 5 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保证主要经费用于课程实施与开发、教师教育、设备配置与研讨交流等方面,支持课程管理的有序、有效的推进,促进幼儿园特色的形成。
34、树立教师和幼儿家长共建、共享课程资源的理念与机制,充分挖掘幼儿园地域、社区、幼儿家庭等资源优势,争取社会及企业的支持,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充实课程资源,并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实现有效利用。
第三篇: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治理建设指导意见(V2.51)(征求意见稿)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治理建设指导意见
(讨论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治理,提高信息科技工作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确保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第二条 信息科技治理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为实现信息科技工作既定目标所做出的制度安排,包括组织结构、技术架构、运行机制和激励约束等。
第三条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治理的目标是健全信息科技治理组织结构和技术架构,明确决策和管理职责,优化资源配臵,有效控制信息科技风险,确保信息科技战略与业务发展目标相适应,增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条 本意见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监督管理的其他金融机构参照执行。
第二章 组织结构
第五条 董事会是商业银行最高决策组织,在信息科技治理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查批准本行信息科技治理结构,定期听取高级管理层关于信息科技工作汇报并予以评价;
(二)审查批准信息科技战略规划,确保与银行总体业务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策略相一致;
(三)审查批准信息科技方面的重大项目和投资。为确保有效履行上述职责,董事会主要成员应对本行信息科技主要活动有所了解。
第六条 监事会是商业银行监督机构,在信息科技治理中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履行信息科技职责的行为进行监督;
(二)对银行信息科技规划、决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进行监督;
(三)对没有正确履行信息科技职责的高级管理人员,提出处罚建议。第七条 董事长是商业银行法定代表,在信息科技治理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承担本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
(二)召集、主持有关信息科技管理、风险防范和审计的董事会会议;
(三)督促、检查董事会制定的信息科技工作决议执行情况;
(四)落实其他应由董事长承担的信息科技工作。
第八条 行长依照董事会授权,领导信息科技工作,在信息科技治理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确保信息科技所需资源投入,统筹信息科技重大项目建设;
(二)提请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首席信息官。授权首席信息官、相关职能部门从事信息科技管理活动,协调解决信息科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三)领导、组织、协调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工作;
(四)在商业银行发生信息科技重大突发事件时,采取紧急措施,并向监管部门报告;
(五)负责其他信息科技工作的领导职责。
第九条 商业银行应设立由行长担任主任,首席信息官担任副主任的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其成员应包括科技、风险、主要业务部门和相关综合部门负责人,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业人士担任委员或顾问。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办事机挂靠 信息科技部门或单独设立。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可参照总行设立相应组织。
第十条 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由行长和首席信息官提出具体人选,由管理层集体研究决定成立,相关材料报监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成员需掌握信息科技政策和流程基本知识,并能够在其负责的领域进行决策。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一)审议信息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并提交董事会审批,确保信息科技发展规划和业务发展规划保持一致;
(二)审查批准信息科技建设指导原则、技术架构和主要信息科技工作制度;
(三)审议信息科技工作计划及预算;
(四)审议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预算和实施,并确定重大项目的优先级;
(五)审查批准重大信息科技运营、安全、业务连续性、应急管理相关事项;
(六)审查批准信息科技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全体人员信息科技教育事项;
(七)检查所拟订和审议事项的落实和执行情况,组织对信息科技重大事项结果进行评估;
(八)审阅并向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送信息科技风险 管理的报告;
(九)审查其他有关信息科技工作的重大事项。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要制定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的章程和工作制度,明确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的具体职责、议事规则和办事流程,规范管理。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有重大事项时要及时召开会。议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列席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会议并发表独立意见。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设立首席信息官,在行长领导下开展工作,其职责包括:
(一)组织制定信息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确保符合银行总体业务发展战略和风险管理策略;
(二)组织制定科技建设指导原则、技术架构和信息科技运行管理机制,确保制定的科技建设指导原则清晰、准确,技术架构科学、合理,信息科技运行机制全面、高效;
(三)确保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使有关管理措施落实到相关的每一个内设机构和分支机构;
(四)组织制定信息安全目标、策略、方针及实施计划,并组织落实;
(五)协助行长主持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日常工作,督促落实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通过的决议;
(六)参与全行业务发展重大事项和需信息技术支撑的重要业务决策;
(七)向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或受行长委托向董事会汇报信息科技工作,确保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董事会拥有充分的信息做出信息科技领域的重大决策;
(八)组织制定信息科技工作计划及预算;
(九)履行信息科技管理其他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
首席信息官拟任人选应符合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基本条件。
第十五条
首席信息官由行长提名,董事会批准,按照中国银监会行政许可事项有关规定报监管部门任职资格许可后,由董事会任命。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与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科技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立软件开发、运行维护和数据中心等部门,由信息科技部门统一协调和指导。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按照职责分离的原则设臵相应的信息科技管理部门或岗位。
第十七条
信息科技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全行的发展战略,在首席信息官领导下拟订信息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工作计划和预算;
(二)负责建立科技管理制度,确定科技建设标准,规范科技工作流程,明确科技岗位职责;
(三)负责科技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审查和生命周期内的管理和实施,合理配臵科技资源,提高项目质量和效率;
(四)加强生产运行管理,提高信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五)制定本行信息安全政策、安全制度和安全策略,通过严格内控、加强监督等有效措施,确保本行信息科技工作规范运行、信息资产安全可靠和信息系统持续稳定;
(六)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策略,并组织落实;
(七)负责科技队伍建设、管理和业务考核工作;
(八)组织对外部技术和设备供应商的资质和服务品质评审,对外包科技人员进行管理;
(九)组织对信息科技工作进行自我评估,并采取措施对评估发现的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进行改进;
(十)配合风险管理、审计和监管部门开展工作,根据风险管理、审计部门提出的风险控制建议和审计建议,制定信息科技风险防控技术方案和整改方案,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将风险降至可接受范围;
(十一)其他信息科技相关工作。
第十八条 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息科技人员总数与员工总人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5%,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地方法人机构这一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至少不得少于3人。科技人员中负责内控和风险防范人员原则上不低于5%。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应根据系统开发量、网点数量增配相适应的科技人员。第十九条
信息科技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从业资格:
(一)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掌握信息科技相关专业知识,熟悉银行业信息科技工作,对金融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二)主要管理人员和项目负责人要具备银行信息科技工作经验三年以上;
(三)具有勤奋、钻研和廉洁的职业操守,且从业以来无不良记录。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在信息科技部门之外指定一个部门负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行风险管理范围内,负责组织制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总体规划;
(二)审查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和控制流程,评价制度的执行情况;
(三)识别、评估和检查重要部门和重点环节的信息科技风险状况;
(四)对重要科技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科技风险评审;
(五)负责本行业务连续性和应急管理组织工作,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业务影响性分析和应急演练,并对应急预案进行完善;
(六)对全行员工进行持续的信息科技风险教育;
(七)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披露信息科技风险状况。第二十一条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人员数量原则上按照科技人员数量的3%配备,至少不得少于2人。
第二十二条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从业资格:
(一)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掌握信息科技相关专业知识,熟悉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和金融风险管理制度;
(二)具备两年以上金融信息科技工作从业经验,风险管理项目负责人应同时具备从事风险管理工作两年以上;
(三)具有客观、公正和廉洁的职业操守,且从业以来无不良记录。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在内部审计部门设立负责信息科技风险审计的部门或岗位。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信息科技审计制度、标准、计划;
(二)实施信息科技审计计划,检查信息科技内控机制和应用控制的有效性;
(三)根据信息科技工作需要,对特殊事项进行专项审计;
(四)负责信息科技外部审计相关事宜;
(五)根据内外部审计结果,对信息科技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
第二十四条 信息科技风险审计人员数量原则上按照科技人员数量的5%配备,至少不得少于2人。第二十五条 信息科技风险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从业资格:
(一)信息科技风险审计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掌握信息科技相关专业知识,熟悉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和金融内部控制制度。
(二)具备两年以上金融信息科技工作从业经验,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同时具备从事审计工作两年以上。
(三)具有客观、公正和廉洁的职业操守,且从业以来无不良记录。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对各业务部门的信息科技管理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根据业务发展计划,提出系统需求计划,并与信息科技部门进行沟通;
(二)按标准的业务需求范式编制业务需求;
(三)负责本部门申请的科技项目的测试和验收;
(四)建立相关制度和流程,加强对信息系统使用管理,严格用户权限和密码管理,加强对应用系统的访问控制;
(五)加强本部门员工教育,督促本部门员工遵守信息科技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
第三章 规划与架构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本行信息科技战略规划,明确本行信息科技发展方向,指导本行信息科技工作。
第二十八条 信息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信息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业务发展战略规划的衔接关系;
(二)信息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三)确保信息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得到落实的具体工作安排和责任落实;
(四)信息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实施的评估、评价机制与完善措施;
(五)其他与信息科技发展规划相关内容。
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信息科技战略规划制定完整、清晰的技术架构,明确信息技术建设和运用的基本思路,要通过数据、流程、技术的标准化和一体化工作,规范数据格式、系统平台、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科学规划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基础架构和安全框架。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技术架构管理制度,落实技术架构管理职责,明确技术架构制订、完善和实施流程,加强对技术架构的管理。
第三十一条 数据是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管理的重要资源,应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架构,通过有效的数据架构管理,准确、及 时反映业务架构的本质。
第三十二条 数据架构的设计,至少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数据架构设计应科学合理,匹配和适应银行自身业务发展规划的要求;
(二)建立数据标准化制度,为每一个数据元素提供唯一的定义和特征集;
(三)业务运作状况要通过银行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出来的;
(四)业务数据要体现安全、可用、有效共享和唯一加工点的要求,关键业务数据要集中处理;
(五)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保密,防止内外部攻击;
(六)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数据冗余;
(七)综合考虑数据存储量、数据增长速度和存储技术,做好数据存储和备份工作;
(八)对信息的使用特别是与银行以外的第三方机构的数据交流和共享要有严格的授权管理;
(九)境内客户信息及所有交易记录存放在中国境内,未经授权不得向境外机构提供。
第三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明确的应用架构,以适应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要求,清晰地反映各类业务的处理流程,满足业务风险控制和安全经营的需要。
第三十四条 应用架构设计,至少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商业银行应建立统一的应用架构,规范本行应用系统开发、推广和使用等系统生命周期管理;
(二)信息系统建设应适应业务和管理发展的要求,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三)采取措施保证应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满足业务控制的需要;
(四)关键信息系统应采用集中管理模式,不断提升信息系统的集约化管理水平;
(五)信息系统必须满足统一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数据安全、交易安全、软件容错、资源控制、性能容量控制等方面的安全规范要求;
(六)商业银行要拥有对关键业务系统开发、管理和运行维护的主导权,拥有主要业务系统、系统数据和系统关键设备的所有权;
(七)处理客户信息和交易记录的系统在中国境内独立运行,由国内机构全权管理和维护。
第三十五条 基础架构是保证数据架构和应用架构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应明确建立包括基础设施、支持平台和系统开发在内的基础架构。
第三十六条 基础架构设计,至少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基础架构的设计和实现,必须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科学布局,具备安全、可靠、灵活和经济的特点,满足业务 增长和创新的需要;
(二)基础设施和与之相整合的服务不仅要保证现有应用系统安全、持续、稳健运行,也能为本行迅速采用新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服务;
(三)定期或有重大变化时对基础架构进行评估,保证基础架构的适应性和合理性;
(四)应按照有关规定,依据资产规模和经营范围决定建立全国性、区域性或地方性数据处理中心和灾难备份中心,实施主要系统和数据分等级灾备,提高业务连续运作和抵御风险能力;
(五)要根据系统等级和业务经营范围,明确计算机机房建设标准,所建计算机机房要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
(六)网络建设要采用成熟技术,具有安全、灵活、经济和易管理等特征,主要网络接入要有必要的备份和带宽冗余;
(七)主要硬件设备,应与本行业务发展规划相适应,满足未来一定时期内业务量增长的需求,符合高可用性和高扩展性原则;
(八)在基础架构中要充分考虑在银行机构与客户的接触点和渠道方面对客户信息的保护,确保相关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九)存放客户信息、交易记录和相关信息系统的设备存放中国境内,由境内机构和人员全权管理和维护。
第三十七条 商业银行要从安全角度审查本行技术架构,建立 统一、高效、符合本行信息系统发展水平的信息安全架构,为系统架构提供所需要的安全服务,为安全设施部署提供依据。
第三十八条 安全架构设计应该以风险为导向,与本行的安全策略相吻合,通过建立安全组织、安全方针、安全制度和安全策略降低整个企业的信息技术风险。
第三十九条 安全架构的设计和建立使得信息科技安全工作至少达到以下要求:
(一)客户信息和银行业务数据在处理、保存、传输和使用整个过程中安全、可靠和完整;
(二)信息系统所涉及物理环境、核心设备和关键基础平台安全有效;
(三)关键网络系统安全、高效、可靠;
(四)采用多种技术措施,使本行信息和系统具备抵御外部威胁和干扰能力;
(五)确保内部信息不被泄露;
(六)确保安全因素在系统设计和建设的每个阶段都被详细考虑;
(七)消除整体安全架构中的单个故障点。
第四章 工作机制
第四十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科技运行管理制 度,规范信息科技管理、风险防范和审计工作运行机制,提高信息科技工作效率和风险防范水平。
第四十一条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运行管理制度应理顺以下单位和部门之间运行机制和办事流程:
(一)科技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和主要业务部门之间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办事流程;
(二)信息科技内部管理、开发、运维等内设部门和岗位运行机制和办事流程;
(三)总行及其分支机构在信息科技管理、风险防范和审计工作中的运行机制和办事流程。
第四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加强上级行对下级行信息科技管理、风险防范和审计工作的管理、协调和指导工作。
第四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清晰、有效的信息科技决策管理制度,明确信息科技决策内容和相关领导、部门在信息科技决策中的角色和职责。
第四十四条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决策管理制度应至少涵盖以下内容:
(一)信息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架构和信息科技工作计划制定、审阅和审批决策流程;
(二)信息科技项目管理流程及业务、科技、风险管理和审计等部门在项目决策中的职责、分工和路径;
(三)科技建设经费审批流程;
(四)信息安全管理流程及相关部门职责;
(五)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管理和处臵决策流程;
(六)信息科技资源配臵决策流程。
第四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规范、高效的信息科技服务运行机制,明确服务内容、方式,确保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上级行与下级行之间有明晰的科技服务流程,不断提高信息科技服务水平。
第四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信息科技服务外包机制,明确信息科技外包范围、内容、方式,加强外包过程中外包单位评估和引进工作,规范对外包单位的管理。
第四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全面、有效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科技平稳、安全、高效运行。
第四十八条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应至少涵盖以下内容:
(一)建立信息技术业务连续性保障机制。风险管理部门组织信息科技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开展业务影响性分析,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和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并对演练效果进行后评价,及时修改和完善业务连续计划和应急预案;
(二)建立信息科技安全运行保障机制。风险管理部门应督促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制定重要信息系统操作管理规范,并督促执行;
(三)建立信息科技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制定合理的预警指 标体系,建立监控系统,完善预警程序和措施;
(四)建立信息科技重大事项处理机制。重大事项经首席信息官批准后,信息科技部门按有关规定报监管部门,并组织实施;
(五)建立明晰的信息科技突发事件应急处臵机制。按银监会《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的规定,做好突发事件处臵工作。
第四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信息科技审计制度,明确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定期对信息科技工作开展内部审计,每个机构的审计间隔期不得超过三年。
上市银行应按有关规定组织开展信息科技外部审计。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信息科技绩效管理,确保信息科技推动业务发展,为商业银行增加价值。
第五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信息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和制度,禁止侵权盗版,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本机构自主知识产权。
第五章 激励约束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包括职位晋升、薪酬晋级在内的信息科技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应与信息科技运行效率、风险控制目标等相联系,保证科技队伍的稳定。
第五十三条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应制定科学的价 值评估办法和考核指标,每年组织对信息科技工作进行评估,并建立以科技工作评估结果为依据的奖励制度。
第五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信息科技问责制,对不履行信息科技职责或违反信息科技管理法律、法规的人员进行问责和惩处,确保信息科技管理和风险防范目标的实现。
第六章 监管措施
第五十五条 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负责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治理进行监管。
第五十六条 新设立的银行机构,向监管部门报送开业申请时,应同时报送信息科技治理建设方案、信息科技发展规划、信息技术架构、信息科技管理制度等资料,经审查后,才能批准开业。本意见公布前已经设立的商业银行,按本意见的要求完善信息科技治理结构和机制,向监管部门报备相关资料。
第五十七条 商业银行首席信息官纳入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范围,由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核准或取消任职资格。
第五十八条 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治理实施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商业银行按要求向监管部门报送非现场监管资料、配合开展现场检查。
第五十九条
商业银行向监管部门报送的信息科技管理 报告中应包括信息科技治理工作情况,当信息科技治理结构、技术架构和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与信息科技治理相关的重大事项时,要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
第六十条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出现重大风险,监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相关机构和人员做出行政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一条 本意见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解释。第六十二条 本意见自公告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关于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__征求意见稿__
关于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司各单位,机关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油品销售精细化管理推进会精神,持续有效做好精细管理这篇文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公司内涵发展,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和谐稳定为主旨,学习借鉴中油BP管理经验,持续完善以基础制度、预算、内控、HSE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加强财务、销售ERP、加管、油库、物流五大系统为支撑的信息化集合应用,加快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形成制度规范完善、业务运行高效、系统控制精准、成本核算精细、考核评价科学的管理模式。坚持业绩导向,树立一切工作围绕业绩进行的理念。业绩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员工要为企业创造业绩,没有业绩就没有岗位。预算控制是实现业绩的主要手段,预算一旦确定就要无条件执行。坚持顶层设计,树立一切工作规范运作的理念。主要制度、— 1 —
规范、标准由总部和省公司统一制定,省公司和分公司严格执行,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每出台一项制度,都要组织配套培训,培训合格方可上岗。通过严密的制度、严格的程序、严细的培训,确保执行到位。坚持程序至上,树立一切工作按章办事的理念。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按程序办。制度不能违反,程序不能逾越,节奏必须加快。程序强调简洁、简单、明确、全覆盖,所有程序都汇编成工作手册,便于员工理解、掌握和执行。坚持注重执行,树立一切制度严格执行的理念。“执行”是制度的“生命”,执行制度必须不折不扣,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维护制度的权威性。程序第一、自我退后,违反程序“零容忍”。强化监督职能,确保执行高效率、落实有回音。坚持量化评价,树立一切工作有检查、有考核的理念。多定量少定性,能定量不定性,将每项工作任务量化为可衡量的指标,作为分析评判的基础、考核评价的尺度,对管理进行事前引导、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坚持持续改进,树立一切工作在完善创新中提升的理念。要针对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持续完善制度、优化流程、改进方式,提高管理效能。模仿也是创新,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学习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不断提升营销质量、管理水平。坚持效率优先,树立一切工作视效率为生命的理念。积极 — 2 —
实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明确每个部门分工与协作的节点,最大限度避免责权模糊或重叠。强调“管理就是细节,细节体现效率”,追求资产和人员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二、工作目标
(一)“十二五”工作目标 坚持“三步走”发展战略和“15456”奋斗目标不动摇。“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单站日销量13吨以上,市场份额45%,销售总量600万吨。——基本形成组织机构扁平,集约化管理、专业化运作,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
——基本建成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竞争力强的营销网络体系和布局合理、保障有力、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基本建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预算和内控管理体系,完善业绩导向、量化评价、结构合理、激励有效的考核分配机制; ——基本建成统一规范、运行受控、本质安全、绩效优异的HSE管理体系。
(二)2011年精细化管理目标 销售总量400万吨,市场份额36%;零售量280万吨以上,零售比例75%,人均零售量360吨;利润总额3亿元,吨油税前利润80元以上;非油利润额1300万元以上;吨油营销成248 — 3 — 元以下;经济增加值4300万元,投资资本回报率7.5%。
三、精细化管理工作重点
(一)完善制度流程,强化督导执行,夯实基础管理
1.优化管理流程。按照机构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各业务层级之间的权责利,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总结信阳、商丘分公司机构改革试点经验,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省公司加油卡、非油、投资工程、仓储物流、财务、信息化等业务的集约化管理,规范业务发展。简化基层和加油站职能,油品批发、客户管理、员工培训、数质量管理、设备维修检定、证照办理、公共关系等工作集中到省市两级机关,加油站主要承担零售和现场管理等职责。2.完善制度体系。以板块《销售企业管理手册》为指导,以公司《精细化管理手册》、《加油站管理操作手册》等为基础,不断建立完善各项管理手册,持续开展制度改进与完善,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编制与规章制度、管理手册相配套的培训课件和考试题库,强化培训,系统宣贯,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提高工作规范的认知水平和执行能力。3.落实HSE管理体系。修订完善HSE管理体系规章制度,有效界定管理职责,增强制度的适用性、针对性。开展HSE管理体系内部模拟审核,持续规范HSE管理行为。修订完善总体应急预案和各专项应急预案,加强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突发事件下的应急预案演练,简化基层库站应急处置程序,提高应 — 4 —
急处置能力。加强库站作业现场风险危害因素识别,实施安全隐患评估分析制度和查找隐患激励制度,严格隐患管理督办,提高隐患整改的时效性和彻底性。4.强化企业风险防控体系。加大内控工作,重点完善预算、质量计量管理体系、安全环保、非油品等业务流程,加强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确保系统相关流程和风险控制符合业务实际。制定法律风险岗位防控指引,推进公司诚信合规体系建设,争取7月份完成编制,10月底通过集团公司验收。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完善应急预案,抓住第一时机、第一现场处理危机问题,逐步建立危机处理机制。5.建立健全督办工作机制。完善督办制度,改进方法,理顺流程,促进督办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周例会事项督办力度,实行月度、季度、半年督办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和专题汇报,真正做到议而决,决而行。建立完善督办考核办法和标准,确保督办情况及时反馈、落地有声。
(二)加强销售管控,强化客户管理,推进营销体系建设 1.建立机制化营销策略组合。以增量创效为核心,统筹调配两种资源,精心安排经营计划,切实提高计划编制准确率、销售计划执行率和配置计划兑现率。完善营销组织体系,合理平衡零售、批发之间的相互关系,持续提升零售比、降低柴汽比,改善销售结构与质量。完善价格信息系统建设,强化销售价格的监测指导,提高价格管理水平和价格到位率。加强对各 — 5 —
单位营销活动的指导和控制,逐步建立反应敏锐、应对及时、执行有力的营销管理机制,提高营销工作质量。2.建设精细零售管理机制,提升创效能力。深入研究加油站的运行规律和提量办法,推进小站变大站、大站变强站。加快推进加油站升级改造和示范站建设,确保年内各地市公司建成1-2座示范站。加强非油业务分析,细分商品分类,细化促销管理,提高加油站综合效益;加快汽车、快餐等服务项目的推行和试点,丰富服务内容。2011年实现非油收入2亿元以上。3.建设专业化客户管理体系。明确客户开发主体,省公司主要负责省内大型企业的开发,分公司主要负责当地政府部门、企业、矿山、工程、医院等机构用户的开发和维护。建立专业化的客户经理人队伍,提升客户管理质量和水平。加快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建设,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细化客户开发维护策略,提升服务质量。4.构建专业化加油卡管理体系。规范加油卡管理和运行流程,拓展增值服务,更好地开发、维护、锁定客户。坚持规模和质量并重,重点开发集团用户、高端客户和优质客户,提高加油卡储值额和卡销比。加强持卡消费数据分析研究,建立完善开发激励和风险管理机制,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稳定固定客户、开发潜在客户、吸引游离客户、请回流失客户,提高客户竞争能力。2011年发行全国卡40万张,新增储值30亿元,持卡消费比例达到25%以上。— 6 —
(三)完善预算管理,强化过程控制,推进目标有序运行
1.完善“大预算”管理体系。积极推行三年滚动规划与预算、月度预算相结合的机制,突出经济增加值理念,强化预算的指导作用。加强预算运行状况的动态研究,强化对重点单位、主要业务、专项工作和异常偏差的分析,确保业务均衡受控运行。全面提高预算计划执行率,月度利润、费用预算波动率控制在正负5%以内,销售计划完成率控制在正负2%以内。2.细化对标管理体系。加强公司月度经营活动分析,建立分公司经营活动分析评价体系,按月评比通报,每月选取1-2家分公司现场点评,指导分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重点围绕效益、效率类指标,开展创效能力、销售质量对标,完善省、市和库站三级对标体系,加强分公司、库站对标指导,主动与同行业先进单位对标,延伸对标的广度,增强内容的适应性。完善分公司业绩考核与排名体系,定期发布主要指标排名和综合排名,对综合排名退后较大的单位开展谈话,集中分析原因,解决关键问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3.推进费用标准化管理。收集建立两极机关、油库、加油站各环节费用数据库,分析总结规律经验,探索优化标准费用管理体系。深化油库和加油站费用定额管理,逐步开展两级机关费用标准核定工作,分解项目指标,严格规范审批流程,严把费用支出关口,实现费用规范受控。年内完成加油站定额研究成果应用,2012年完成机关和油库成果应用。— 7 —
4.细化单站全口径会计核算。系统总结前期加油站单站全口径核算运行情况,细化指标参数,将片区等零售经营费用、加油站资金占用等成本费用,及内部考核利润指标分解到每座加油站,真实反映加油站的成本费用水平和盈利能力。年内在公司范围内全面推行。
(四)加强细节管理,强化精打细算,推进成本费用控制 1.优化物流成本。认真研究解决制约资源的主要矛盾,切实构建“配置为主、外采为辅、串换弥补”的资源保障体系,确保合理库存。优化区域设置,合理确定配送辐射范围,优化库站配送路线。加快二次物流系统建设,避免和减少跨区配送,积极推行加油站主动配送,实现公路配送考核主体的转变。2011年公路配送半径同比降低5公里,可比口径吨油运费下降1.5%。2.降低租赁费用。完善油库、加油站、办公设施租赁标准,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发挥效应。加快油库开发和潢川油库投用,适时清退功能重复、周转量小和无管理权的低效租赁库,原则上不租没有管理权、不能专罐专储和没有溢余油处理权的油库。注重网建开发速度和质量,积极争取大中城市、城市新区、高速公路和达到可研销量的加油站,及时清退位置差、效益低、潜力小的到期租赁站。库站租赁项目严格执行报批程序,租赁费控制在板块审批的范围之内,油库吨油租赁费同比下降3%。3.加强修理费用管理。明确管理责任,建立维修支出周期档案,强化实物资产管理。加大资产清理和管理力度,做到账账相 — 8 —
符、账实相符,杜绝账外资产。加强维修队伍建设,依托有实力的专业维修队伍,加强日常维修服务和维修管理。做好维修效果的评价和监督,降低运行成本,确保总额控制在总部下达的预算范围之内。4.严格管理性费用控制。牢固树立艰苦奋斗作风,倡导勤俭节约、绿色办公。严格会议、接待、出差标准,规范五项费用列支渠道,超标准费用一律不予核销。建立节能指标体系,完善水、电、油等能耗标准和控制办法。加强损溢油管理专项检查,规范广告促销费列支标准,细化自用油日常消耗标准和控制办法,严格审批,规范管理。深入开展“五个一”降费增效活动,精打细算,取得实效。
(五)完善信息系统,强化功能应用,推进系统融合 1.加强系统应用,优化加油站运行。加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全面实现远程现场管理。加强加管系统应用,全面强化对油品和非油品的进、销、调、存、量、价的运行管理,优化作业流程,提升现场管理水平。推进加油机卡机联接,有序开展自助加油,合理规划车辆进出站线路,提高现场服务效率。全面落实加油站操作手册,固化服务标准,完善加油站“微笑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2.优化油库系统建设,提高运行效率。以自动控制、远程操作为手段,强化油罐液位自动计量装置的使用,减少人工计量频次。完善视频监控、报警系统,提高油库安全保障能力。增 — 9 —
加IC卡定量付油设施,加快推进“一卡通”自助付油系统,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提升油库运行效率。2011年油库吨油费用同比下降2%,许昌、洛阳油库进入板块标杆油库行列。3.加快资产信息系统建设,强化设备管理。加强资产购置、使用、维修、报废等全过程管理,做到实物账清楚、财务账准确、使用情况明了。完善设备管理办法,加大对供应商管理、考核,按照保修期内供应商负责、小型维修班组负责、大修专业队伍负责的要求,建立分级分类的设备维护队伍,确保操作安全和维修质量。
(六)完善网建流程,加快投运进度,提高数量质量 1.加快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主动与当地政府汇报沟通,年中督导、年底专项考核,确保今年全部签订地市级战略合作协议,有条件的地方可延伸至县级。坚持高位推动原则,制订完善战略合作协议模版,切实帮助分公司协调关系、解决问题。2.加快库站、支管线开发节奏。制定完善油库、支管线开发、建设管理流程,加大前期工作力度,降低流失和法律风险,确保项目经济效益。郑州、洛阳高效地区网建工作纳入省公司层面,成立郑洛网建开发领导小组,总体协调。建立省、市两级项目跟踪机制,建立预备站经理制度,紧盯项目实施,承担项目经理职责,加快投运进度。提高内部收益率和达销率,新开发加油站3-5年内必须达销。2011年新开发油库5座,新增库容15万方;确保开发、改造两个 “100座”按期投运。— 10 —
3.加大合资合作开发力度。学习兄弟公司网络开发经验,开展全省普查活动,摸清社会油品经营单位状况,加强调研,为合作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开展合作意向分析,细分类别,制定不同合作策略,成熟一个实施一个,实现诚信双赢。4.加快工程建设步伐。加强工程计划管理,细化运行大表,实施“一对一”管理和分公司一把手督办制度,责任到人。开展省公司划片管理,明确责任,紧盯目标,现场督促办公,现场解决问题。探讨节余投资使用机制,调动分公司积极性。加强合同违约责任追究,严格执行合同约定工期、质量等要求,努力打造质量、安全、工期、设计、投资“五优”工程。5.强化库站建设标准化。认真学习和执行2010版库站建设标准,继续抓好标准系统培训,理解设计理念,掌握设计标准,提高执行能力。开展新标准的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公司库站建设标准、验收标准、施工管理、模块化包装等手册,为库站建设提供可操作性强的依据。强化设计审查,加强施工图的会审,确保标准不走样。严格变更审批和管理,杜绝重大设计变更。强化项目责任制,不合格项目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七)完善量化考核,强化业绩导向,推进评价激励机制 1.完善分配机制。强化业绩导向功能,根据EVA考核要求,完善关键业绩指标考核办法,增加定量考核,建立导向明确、激励有效的考核与分配机制。建立用工总量动态管理办法,减
— —
人不减资、增人不增资,优化用工,提升工作效率与员工收入。不断完善吨油含量工资制度,探索按人均零售量核定不同类型加油站工资总额的办法。赋予加油站经理部分薪酬量化考核和二次分配权限,引导加油站主动进行岗位兼并、调整运行模式和作业时间,促进基层员工自我管理。2.优化用工机制。全面推进测时写实,优化作业流程、岗位和排班方式,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合理控制人工成本。全面推行加油站经理、油库主任竞争上岗制度,开展资质认证,不断优化库站经理人队伍结构。利用示范站,委托开展市场营销、客户开发、站内管理等研究,吸引优秀人才在一线成长成才。试点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提高员工归属感和忠诚度。3.完善培训体系。抓好三级培训体系,落实三年培训计划,中层及以上干部培训轮训率达50%以上,两级机关一般管理人员、库站一线员工全部轮训一遍。加快培训示范站建设,加强远程网络培训体系建设,强化培训效果,降低培训成本。重点强化规范和制度的学习,提高执行能力。突出基层员工一专多能、一人多岗的针对性培训,为优化劳动组织创造条件。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培训必考,合格才能上岗。强化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一线员工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 12 —
二〇一一年六月八日 — 13 —
第五篇:湖南省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准入、退出和后续管理的指导意
见(草案)
各市州人民政府:
为建立科学规范的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建设部令第162号)、《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建住房[2007]258号)、《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建保[2010]87号)等文件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适用范围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面向城镇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其它住房困难群体出租或出售,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其中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属租赁型保障性性住房。本指导意见适用于我省范围内保障性住房的准入、退出和配租配售后的使用、运营和监督管理。
二、供应对象及标准
(一)供应对象。
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含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其中经济适用住房主要面向有一定购买能力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配售。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当地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经当地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批准,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家庭也可以承租公共租赁住房。
(二)保障标准。
廉租住房单套建筑面积不超过50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单套建筑面积不超过60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单套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左右。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居民平均住房水平、财政承受能力以及住房保障对象的人口数量、结构等因素,确定住房保障的面积标准、房屋类型和户型结构。
三、申请条件
(一)以家庭为单位申请保障性住房的申请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申请人及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具有当地城镇常住户口,并在当地工作或居住。申请人配偶为非当地城镇常住户口但在当地工作或与居住的,作为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申请家庭成员包括申请人及其配偶、未单独立户的子女和父母。不同代系结构家庭必须具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或者抚养
关系。单亲家庭和因单独立户、配偶离异等特殊情况形成的单身家庭,可以家庭为单位申请保障性住房。
2.申请家庭人均收入和家庭财产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或中等偏下收入标准。
3.申请人及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无私有产权住房,或现私有产权住房人均建筑面积低于当地人民政府公布的住房困难标准。
4.申请人及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在申请之日前5年内没有购买、出售、赠与、离婚析产或自行委托拍卖房产。
5.申请人及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没有享受过房改和住房保障优惠政策购房。
6.申请人及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没有非居住类房屋、机动车辆(不含摩托车)。
城镇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收入标准和住房困难标准,由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水平的一定比例,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住房价格水平确定。其中,家庭收入指家庭成员在一定期限内拥有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及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后的工薪收入(含养老金和其他劳动所得)、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不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
公积金。住房困难指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3平方米的家庭。住房保障工作推进较快的城市,可适当扩大保障范围。
(二)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申请公共租赁住房条件:
1.新就业职工:具有当地城镇常住户口;持有大中专院校毕业证,毕业未满5年;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聘用)合同。
2.外来务工人员:年满18周岁;持有就业地城镇暂住证(居住证);在就业城镇居住2年以上,劳动关系稳定,并有手续完备的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在申请地连续缴纳社会保险1年以上,或累计缴纳社会保险2年以上。
3.在当地无私有产权住房或私有产权住房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当地人民政府公布的住房困难标准。
4.申请时未享受其它住房保障政策。
四、申请和审核
(一)申请材料。
申请人申请保障性住房时应当如实填报申请表,作出书面诚信承诺,并向相关部门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申请表及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丧偶或离异的,须提供相关证明。
2.住房证明。申请人及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在户籍所在地、实际居住地或外地无房产或拥有房产的证明资料;承租住房的,提供租赁合同;有工作单位的,提交单位住房分配情况证明。
3.收入证明。申请人及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上拥有的全部可支配收入证明,包括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及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后的工薪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家庭成员按照国家规定获得的优待抚恤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教育奖(助)学金、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以及见义勇为等奖励性补助,不计入家庭收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提供低保证明,可直接认定为城市低收入家庭,不再重复进行家庭收入核定。
4.财产证明。申请人及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存款、非居住类房产、车辆、有价证券等财产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
5.诚信承诺书。
房地产部门对申请人的住房情况审查后,出具申请人无房或住房困难证明;民政部门对申请人的收入和财产情况审查后,出具申请人低收入或中等偏下收入证明。
(二)申请受理。
1.申请人向所在社区居委会或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人为非户主的,还应当出具其他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家庭成员共同签名的书面委托书。
2.申请人所在社区居委会或单位对申请人的户籍、人口、收入、资产、住房情况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方式进行调查核实,并在公众场所公示7天。公示期满后,社区居委会将申请材料及公示情况报送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
3.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对申请人户籍、人口、收入、资产、住房等情况进行初审。调查核实后将申请人家庭人口、现居住地点、住房状况、家庭收入、家庭资产、工作单位等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时间7天。经公示无异议或经核实异议不成立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将申请人资料和审核意见及公示情况提交市县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
4.市县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在自收到申请和审核资料之日起30天内,会同同级民政、房地产等部门就申请人的有关情况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由市县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予以公示,公示时间15天。经公示无异议或经核实异议不成立的,由住房保障部门予以登记,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向社会公开登记结果。对经审核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市县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五、轮候和配租配售
(一)轮候。
对已登记的申请人,由住房保障主管部门通过摇号、评分等方式确定轮候顺序,建立轮候名册,每个申请人取得一个轮候序号。轮候排序结果在政府网站、相关媒体和街道、乡镇公告栏公布。公开摇号过程应有监察、公证等部门全程监督。轮侯期间,申请人收入、人口、住房等情况发生变化的,申请人应当及时告知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经审核后,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变更情况进行变更登记;不再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由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取消其轮候资格。
(二)配租配售。
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按轮候序号和规定的工作流程向申请人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对孤寡老人、优抚对象、三级以上(含三级)残疾人、低保家庭中的无房户、承租危房和面临征收拆迁以及政府有关文件规定的其他急需救助对象,优先安排。
已准予配租配售的保障对象,应当与保障性住房产权人签订租赁或购买房屋合同。合同应当明确房屋类型、土地性质、租金标准(或购买价格)、违约责任等内容。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租赁合同期限一般为3~5年,租赁合同期满,承租人仍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在租赁合同期满3个月前提出
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的,重新签订续租合同。合同示范文本由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订。
集中面向园区企业务工人员出租的公共租赁住房,房屋产权人可与企业统一签订租赁合同,由企业按当地政府规定政策向符合条件的务工人员实施配租,配租情况报当地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对原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保障对象,自签订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租赁合同或经济适用适用住房购买合同之日起,停止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申请人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可以继续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
六、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退出管理
(一)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实行年审制。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年会同民政等相关部门对享受住房保障的对象的收入、人口、住房状况和已租住年限等进行复核,并根据复核结果对其享受住房保障的资格、方式、额度等进行及时调整并书面告知当事人。承租人应当每年向当地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收入、人口、住房情况,未按规定申报的,视为放弃租赁住房,合同终止。
(二)承租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及时退出住房保障,由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取消保障资格决定,收回承租的保障性住房:
1.家庭人均收入连续一年以上超出当地保障性住房政策确定的收入标准的;
2.承租人因家庭人数减少或通过购买、获赠、继承等方式获得住房,且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出当地保障性住房政策确定标准的;
3.合同期满,未重新签订续租合同的;
4.承租人未按规定及时向当地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收入、人口、住房情况的;
5.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欺骗方式取得保障性住房的; 6.将承租的保障性住房转租、转借的; 7.擅自改变保障性住房用途的;
8.连续6个月以上未在承租的保障性住房居住的。享受住房保障的对象因自身条件变化需要变更住房保障方式的,应先退出,经重新申请、审核、批准后,再按新方式实施保障。
(三)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取消保障资格的决定后,应当在5日内书面通知当事人,说明理由。当事人应在规定的期限内退回保障性住房,并结清房屋租金、水、电、气、物业等相关费用。原有住房和设施有损坏、遗失的,承租人应恢复、修理和赔偿。
(四)因特殊情况暂时无法在规定期限内退房的,可以给予3个月过渡期,过渡期内按市场租金水平计收租金。逾
期拒不腾退住房的,按市场租金水平2倍计收租金。必要时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七、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产权管理
(一)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应办理房屋权属登记,房屋所有权证上要明确房屋产权人和房屋代理管理人。其配套设施设备由房地产登记机构在房地产登记册上予以记载,但不颁发房地产权证书。政府全额投资建设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产权归政府所有,房屋产权人为当地人民政府,房屋代理管理人为当地住房保障部门;机构投资者、房地产企业、园区企业等投资建设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产权归投资者所有,保障对象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由住房保障部门统一管理;政府部分出资(包括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土地作价入股等)建设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按出资比例确定产权比例实行共有产权,经营一定年限后,产权可依法转让。
(二)政府全额投资建设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可实行租售并举、产权共有。承租人按规定程序承租住房后,有购买该住房产权意愿的,经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可按有关规定向产权人购买该住房部分产权;自签订租赁合同5年后,可申请购买该住房全部产权。承租人取得完全产权后,该住房可以上市转让,政府优先回购,上市转让办法按经济 10
适用住房上市交易政策执行。承租人在对所租赁住房未取得完全产权前,严格按照租赁型保障性住房有关规定管理。
(三)机构投资者和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报经当地住房保障部门批准正式投入使用5年后,可上市出售,政府优先购买。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主要面向用工单位或园区就业人员出租,不得出售。
八、经济适用住房产权及交易管理
(一)住房保障对象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后,应当按照规定办理权属登记,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房屋、土地登记部门在办理权属登记时,应当分别注明经济适用住房、划拨土地。
(二)购买经济适用住房5年内不得直接上市交易。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人在取得完全产权前,所购房屋只能用于自住,不得出售、出租、闲置、出借,也不得擅自改变住房用途。5年内因特殊原因确需转让的,由政府按照原价格回购,其房屋装修不予补偿,不计入回购价格。
(三)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5年,购房人上市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应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政府优先回购;购房人也可以按照政府所定的标准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后,取得完全产权。经济适用住房上市补交
土地收益等价款的具体标准,由住房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各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交易指导价格定期制订,报经市、县人民政府同意后公布实施。
(四)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必须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并取得完全产权。住房保障部门应当对个人是否已缴纳相应土地收益等价款取得完全产权、成交价格是否符合正常交易、政府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等情况出具书面意见。
(五)房屋登记、租赁管理机构办理房屋权属登记、租赁备案登记时,要比对住房保障部门提供的有关信息。对已购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和个人,不能提供住房保障部门出具的书面意见的,任何中介机构不得代理买卖、出租其经济适用住房,违规代理的,注销其机构备案和取消其机构网签资格。
九、租金(收益)和价格管理
保障性住房实行“谁投资、谁所有”,投资者权益可依法转让。保障性住房承租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缴纳租金和其他费用。
(一)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租金。
保障性住房的租金标准实行政府定价。其租金标准由市州、县市区物价部门会同住房保障部门统筹考虑当地住房市场租金水平和供应对象的支付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并实行动态调整,每二年向社会公布一次。其中公共租赁住房的租
金原则上不超过同地段、同品质、同类型普通商品房市场租金的60%。有条件的地区,对特别困难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可以免收廉租住房实物配租中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内的租金。
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的租金收入应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缴入同级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廉租住房租金收入专项用于廉租住房维护和管理;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收入专项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的维护、管理、投资补助以及偿还公共租赁住房贷款。
各类企业和其他机构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其租金收入和其它各项营业性收入归投资者所有。共同出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其租金收入和其它营业性收入按产权比例分配。
(二)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产权出售收入。
经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出售租的赁型保障性住房收入,按国家财政预算支出和财务制度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出售产权的比例和价格由当地人民政府确定。出售全部产权的,出售价格应包括住房建设成本、土地出让金减让、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额之和。
(三)经济适用住房价格。
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市州、县市区物价部门会同住房保障部门核定本行政区域经济适用住房销售
基准价格及浮动幅度,由同级物价部门发文下达并向社会公布。每套住房的具体销售价格由承担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开发企业或单位根据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规定的原则和公式计算确定,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应当实行明码标价,销售价格不得高于基准价格及上浮幅度,不得在标价之外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
经济适用住房基准价格由开发成本、税金和利润三部分构成。其中,管理费按2%计算,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利润率按不高于3%核定。政府直接组织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只能按成本价销售,不得有利润。
政府销售经济适用住房所得价款和购房人取得完全产权时缴纳的土地收益等价款全额上交当地政府设立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专户,专项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十、物业管理
保障性住房应实行物业管理。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应认真执行湖南省实施《物业管理条例》办法,同时要进一步探索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模式,努力提高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物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一)投资建设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及其共用配套建筑、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所有权人是该物业的业主,承租人仅享有所租住房屋的使用权。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
由业主负责组织实施,可采取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住房保障部门和保障性住房投资人直接管理、住户自主管理等多种模式。对集中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小区,可通过招标投标的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社会信誉好的物业服务企业实施专业化物业管理;也可由住房保障部门和保障性住房投资人组建或委托房屋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对规模小、较分散的保障性住房,在住房保障管理部门指导下,可由承租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划分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区域,应当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红线图范围为基础,考虑物业的共用设施设备、建筑物规模等因素,遵循方便生活和工作,有利于社区建设和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的原则。分期开发的保障性住房划定为一个物业管理区域的,应当由同一物业服务企业(单位)提供服务。在其它项目中配建的保障性住房和实行共有产权的廉租住房,应纳入所在项目统一的物业管理。
(三)选择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物业管理的,物业服务企业应与保障性住房业主签订物业服务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提供相应的服务。物业服务合同应约定下列服务事项:
1.物业管理区域内共用部位及共用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2.公共绿化的维护;
3.公共区域环境卫生的维护; 4.公共区域的秩序维护; 5.车辆的停放管理;
6.物业使用中对禁止行为的告知、劝阻、报告等义务; 7.物业维修、更新、改造和养护方案的制定及费用的帐务管理;
8.物业服务档案和物业档案资料的保管; 9.业主委托的其他物业公共服务事项。
(五)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业主应按照保障性住房建设装饰装修要求,提供能满足保障对象基本居住需要的住房条件。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只能用于承租人自住,不得出借或转租,不得用于从事经营性活动或改变房屋用途。承租人应爱护并合理使用房屋及附属设施,不得擅自对房屋进行二次装修,对于房屋内部易损易耗设施及使用不当造成房屋或附属设施损坏的,由承租人承担维修责任或赔偿责任。
(六)保障性住房承租人应当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按时交纳物业服务费用。违反物业服务合同约定,逾期不交纳物业服务费用的,业主应当协助物业服务企业督促其限期交纳;物业服务企业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依法申请仲裁。
(七)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建立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专项用于保障性住房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更新
和改造。住房部分的日常维护由承租人承担。住房达到一定年限后,其维修和改造由业主负责。其中,政府出资建设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维修和改造,需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物业在办理房屋初始登记前,由投资建设单位将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交存至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专户。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交存首期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数额为当地住宅建筑安装工程每平方米造价的5%至8%。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应当以物业管理区域为单位设账,未划定物业管理区域的,以幢为单位设账或按房屋户门号设帐。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属于投资建设单位所有。实行共有产权的保障性住房,其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缴存和使用,由相关业主按照各自拥有物业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
十一、信息化管理
(一)建立统一规范的住房保障信息化管理平台。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一组织开发和不断完善《湖南省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按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对住房保障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全省住房保障系统逐步实现网上办公,达到管理方式科学、规范、高效、透明。
(二)各市州、县市区住房保障对象、保障方式、保障性住房房源、住房保障资金及业务管理情况必须统一纳入 17
《湖南省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其轮候、配租、配售、退出等情况要及时在湖南省住房保障网公示。
十二、监督管理
(一)各市州、县市区要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工作,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能,充实管理人员,落实专项工作经费。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对保障性住房的居住人员、房屋使用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同时要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运营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机制,确保住房保障工作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分配、使用、交易中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对转租、转借保障性住房,擅自改变保障性住房用途,闲置、空置保障性住房6个月以上的,该家庭和个人5年内不得申请保障性住房;对弄虚作假、隐瞒家庭收入和住房条件,骗取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和个人,同时还要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对出具虚假证明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建立举报平台和黑名单制度。各地要以住房保障网为基本信息公开平台,及时公开住房保障情况,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和举报。对弄虚作假获取保障性住房、不按规定缴纳房屋租金、不按规定退出保障性住房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家庭和个人,列入不诚信黑名单,由住房保障主管部 18
门在住房保障网上进行公示,并向社会和有关部门部门通告其不诚信记录。
(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本指导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各市州、县市区可依据本指导意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