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法院信息化管理及技术人才队伍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时间:2019-05-14 05:4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人民法院信息化管理及技术人才队伍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人民法院信息化管理及技术人才队伍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第一篇:关于人民法院信息化管理及技术人才队伍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关于对《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法院信息化管理及技术人才队伍 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省高级人民法院:

省法院下发的《关于转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信息化管理及技术人才队伍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通知》已收悉。经我院院长办公会讨论学习,对指导意见提出以下建议:

一、为各级法院增加信息技术人才专门编制。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推进,立案登记制的落实,各中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矛盾凸显,公务员编制处于饱和状态。中基层法院的技术人员大多为招聘的临时人员,进入角色慢,人员流动频繁。为保证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当解决编制问题,招录一批具有公务员编制的技术人才。

二、加强技术人才培训。信息化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法院的信息化技术工作属于信息技术和法律知识相互交叉的一个领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只有经过法院进行信息技术和法律知识相结合的培训,才能真正适应法院的工作需要。

三、应当在专业分类体系中增加应用推广类。即中基层法院各配备至少一名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人员,对全员干警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以提高全体干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第二篇:关于加强建筑装饰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信息部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信息咨询委员会

(二○○八年七月)

我国建筑装饰行业信息化的建设,经过中国建筑装饰协会2004年4月12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建筑装饰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并通过了《关于建筑装饰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2006年11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建筑装饰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并公布了《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网站联盟工作办法》、《全国建筑装饰行业信息化创新成果评价推介办法》和《建筑装饰行业信息化技术指南》三个文件(中装协[2006]061号),现进入到一个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中关于“五化”并举、“两化”融合的要求,深刻把握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在总结2004年以来我国建筑装饰行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五化”并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业化”之后。“信息化”的增加,是我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是对十六大报告和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完善与深化。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处于“五化”同时推进并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这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曾遇到过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全面认识这一新形势新任务。

“五化”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工业化的发展有利于信息化的实现、城镇化的推进;信息化的发展提高工业化质量,也为市场化、国际化和城镇化提供技术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信息化的有效载体;市场化是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有效机制;国际化则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和深化。

从工业化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既面临着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艰巨任务,又需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一系列重大关系:一是工业化与就业的关系;二是推进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三是工业化与能源资源的关系;四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完成之后进入信息化阶段的,而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信息化却已经到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从信息化来看,既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又是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化的到来,不仅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多地表现为信息技术的较量。面对信息化浪潮,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实现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而要实现信息化,我国还面临工业化相对滞后、人才储备不足以及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和壁垒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既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从城镇化来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还比较低,存在城市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关系不协调、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强等问题。我国既面临着加快城镇化速度的问题,也面临着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推进城镇化与保护和节约利用耕地的关系,在逐步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城乡居民素质的提高、产业素质的提高、城市环境的改善、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等。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从市场化来看,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经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还存在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善、中介组织不发达、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市场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同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国际化来看,它既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国内化的趋势日趋明显。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国际化的新趋势,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大力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资源和能源合作,注重防范国际金融风险。

二、“两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指出必须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而且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命题,首次提出了“五化”并举、“两化”融合的战略理念。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要求。2008年3月29日《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国发[2008]15号)中说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十六大提出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从十五大“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到十六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再到十七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反映出我们党和政府对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融合”一词,既表明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具备了与工业化进一步融合发展的基础,也表明工业化与信息化已经到了相互渗透、不能分离的阶段,离开了信息化,包括建筑装饰行业在内的中国的工业化就无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真正的工业强国。同样,离开工业化,信息化也很难持续发挥应有的作用,难以继续往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推进。

“五化”并举,“两化”融合,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建筑装饰行业发展重大的战略选择,不论对建筑装饰行业转变发展方式,还是对企业信息化而言,都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信息技术与建筑装饰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成为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和促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整体来看,我国是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只能是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两者有机融合,才能真正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

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就是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再工业化。在工业化过程中,通过实现产品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信息化、决策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工业质量。

当前,认识不到位、政策法规缺失、互动性不够、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还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三个发展阶段

根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建筑装饰行业信息化技术指南》,建筑装饰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三个

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建立网络基础:引进软件。此阶段主要解决“速度”的问题,重点是通过局域网与互联网的联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透明程度,标志是视频会议。此时期投资约在50万元左右。

第二个阶段——建立业务层和管理层软件系统:自行研发软件。此阶段主要解决“效率”问题。形成办公自动化(OA)、业务流程管理、财务管理、业主关系(CRM)、加工管理(ERP)、项目管理(PRP)、工程招标、材料采购、职能部门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设计管理等系统。难点是最初的按流程安排或按部门安排过渡到与项目管理安排相结合。标志是高管在公司以外任何地方均能按时按质地审批文件——远程批复文件和初步的远程工程控制。主要防范内部人腐败。此时期投资约在200万元左右。

第三个阶段——决策管理系统和智能化管理平台:自主研发软件。简称“作战室”。此阶段主要解决“科学”管理问题,包括信息预警、统计分析、判断平台、风险防范等。标志是远程工程控制。

前两个阶段主要是解决“管理成本提高和运作效率降低”的问题。进入第三阶段才能逐渐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全国建筑装饰企业多处于从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过渡时期。关键是远程办公和远程工程控制。

四、对当前建筑装饰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1.指导思想。建筑装饰行业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精神,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培育自主创新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行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工作重心,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充分利用企业自身优势推动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2.五年规划。2008~2012年,按百强、一级企业、有资质的企业三种不同情况分别为: 公装百强、幕墙50强、家装百强企业:2008~2009年(二年),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主要高管和项目部,实现远程办公、主要工程远程控制;2008~2010年(三年),公司管理层和大部分项目部,实现远程办公、大部分工程远程控制。

一级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专业承包和甲级建筑装饰设计企业、一级幕墙工程专业承包和甲级幕墙设计企业:2008~2010年(三年),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主要高管和项目部,实现远程办公、主要工程远程控制;2008~2011年(四年),公司管理层和大部分项目部,实现远程办公、大部分工程远程控制。

有资质的建筑装饰企业:2008~2012年(五年),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主要高管和项目部,实现远程办公、主要工程远程控制;2008~2012年(五年),公司管理层和大部分项目部,实现远程办公、大部分工程远程控制。

3.协会建设。从各自的会刊做起,建立局域网,利用互联网,提高办公效率,会费支出与适当商业化相结合,相互转载文章文件注明出处,注意知识产权,弱化“搭便车”。贯彻《全国建筑装饰行业信息化创新成果评价推介办法》。2008年3月1日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发出《关于启用“装修CBD网上交易平台”的通知》(中装协[2008]009号),中国建筑装饰网自行研发的这一成果,为此项工作带了个好头。我会鼓励并保护企业工程技术创新、申请专利。每年推广应用“建筑装饰行业十大信息化成果”。

4.企业任务。

一是发展战略。制定得人心和有利可图的企业信息化普及提高的管理制度,使其成为企业做专做精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和核心竞争力。保证人、财、物的投入,总收益大于总成本。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团队高度的责任心、加强自行研发力量和应用的投资保证,是建筑装饰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二是管理决策。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围绕工程市场与业主关系、人力资源与资本运作、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以提高企业开拓创新、管理风险的能力。

三是资源配置。以成本分析为基础,围绕外部协作、内部计划、及时响应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以提高企业市场响应效率。

四是工程控制。以网络化为基础,围绕创新研开发设计、施工管理和加工制造、过程协同和质量控制、物料配送和项目管理等生产制造的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以提高工程全过程工作效能。

五是人才培养。选拔忠诚企业、几乎从事过装饰企业的所有流程并比较出色并懂得信息化应用技术IT的复合型人才。领导带头,全员培训。

六是软件选择。既是选择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软件,也是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合作伙伴。除了“走出去”的企业,最好用国产的软件。软件供应商的基本条件:一是市场信誉和经营业绩良好,实践经验丰富,最好有其同行案例的客户和满意的客户群。;二是能够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长期发展和多样化市场变化的需求;三是拥有能满足企业信息化升级需求完整的售后服务体系。

第三篇:关于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__征求意见稿__

关于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司各单位,机关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油品销售精细化管理推进会精神,持续有效做好精细管理这篇文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公司内涵发展,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和谐稳定为主旨,学习借鉴中油BP管理经验,持续完善以基础制度、预算、内控、HSE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加强财务、销售ERP、加管、油库、物流五大系统为支撑的信息化集合应用,加快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形成制度规范完善、业务运行高效、系统控制精准、成本核算精细、考核评价科学的管理模式。坚持业绩导向,树立一切工作围绕业绩进行的理念。业绩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员工要为企业创造业绩,没有业绩就没有岗位。预算控制是实现业绩的主要手段,预算一旦确定就要无条件执行。坚持顶层设计,树立一切工作规范运作的理念。主要制度、— 1 —

规范、标准由总部和省公司统一制定,省公司和分公司严格执行,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每出台一项制度,都要组织配套培训,培训合格方可上岗。通过严密的制度、严格的程序、严细的培训,确保执行到位。坚持程序至上,树立一切工作按章办事的理念。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按程序办。制度不能违反,程序不能逾越,节奏必须加快。程序强调简洁、简单、明确、全覆盖,所有程序都汇编成工作手册,便于员工理解、掌握和执行。坚持注重执行,树立一切制度严格执行的理念。“执行”是制度的“生命”,执行制度必须不折不扣,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维护制度的权威性。程序第一、自我退后,违反程序“零容忍”。强化监督职能,确保执行高效率、落实有回音。坚持量化评价,树立一切工作有检查、有考核的理念。多定量少定性,能定量不定性,将每项工作任务量化为可衡量的指标,作为分析评判的基础、考核评价的尺度,对管理进行事前引导、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坚持持续改进,树立一切工作在完善创新中提升的理念。要针对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持续完善制度、优化流程、改进方式,提高管理效能。模仿也是创新,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学习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不断提升营销质量、管理水平。坚持效率优先,树立一切工作视效率为生命的理念。积极 — 2 —

实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明确每个部门分工与协作的节点,最大限度避免责权模糊或重叠。强调“管理就是细节,细节体现效率”,追求资产和人员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二、工作目标

(一)“十二五”工作目标 坚持“三步走”发展战略和“15456”奋斗目标不动摇。“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单站日销量13吨以上,市场份额45%,销售总量600万吨。——基本形成组织机构扁平,集约化管理、专业化运作,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

——基本建成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竞争力强的营销网络体系和布局合理、保障有力、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基本建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预算和内控管理体系,完善业绩导向、量化评价、结构合理、激励有效的考核分配机制; ——基本建成统一规范、运行受控、本质安全、绩效优异的HSE管理体系。

(二)2011年精细化管理目标 销售总量400万吨,市场份额36%;零售量280万吨以上,零售比例75%,人均零售量360吨;利润总额3亿元,吨油税前利润80元以上;非油利润额1300万元以上;吨油营销成248 — 3 — 元以下;经济增加值4300万元,投资资本回报率7.5%。

三、精细化管理工作重点

(一)完善制度流程,强化督导执行,夯实基础管理

1.优化管理流程。按照机构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各业务层级之间的权责利,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总结信阳、商丘分公司机构改革试点经验,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省公司加油卡、非油、投资工程、仓储物流、财务、信息化等业务的集约化管理,规范业务发展。简化基层和加油站职能,油品批发、客户管理、员工培训、数质量管理、设备维修检定、证照办理、公共关系等工作集中到省市两级机关,加油站主要承担零售和现场管理等职责。2.完善制度体系。以板块《销售企业管理手册》为指导,以公司《精细化管理手册》、《加油站管理操作手册》等为基础,不断建立完善各项管理手册,持续开展制度改进与完善,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编制与规章制度、管理手册相配套的培训课件和考试题库,强化培训,系统宣贯,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提高工作规范的认知水平和执行能力。3.落实HSE管理体系。修订完善HSE管理体系规章制度,有效界定管理职责,增强制度的适用性、针对性。开展HSE管理体系内部模拟审核,持续规范HSE管理行为。修订完善总体应急预案和各专项应急预案,加强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突发事件下的应急预案演练,简化基层库站应急处置程序,提高应 — 4 —

急处置能力。加强库站作业现场风险危害因素识别,实施安全隐患评估分析制度和查找隐患激励制度,严格隐患管理督办,提高隐患整改的时效性和彻底性。4.强化企业风险防控体系。加大内控工作,重点完善预算、质量计量管理体系、安全环保、非油品等业务流程,加强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确保系统相关流程和风险控制符合业务实际。制定法律风险岗位防控指引,推进公司诚信合规体系建设,争取7月份完成编制,10月底通过集团公司验收。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完善应急预案,抓住第一时机、第一现场处理危机问题,逐步建立危机处理机制。5.建立健全督办工作机制。完善督办制度,改进方法,理顺流程,促进督办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周例会事项督办力度,实行月度、季度、半年督办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和专题汇报,真正做到议而决,决而行。建立完善督办考核办法和标准,确保督办情况及时反馈、落地有声。

(二)加强销售管控,强化客户管理,推进营销体系建设 1.建立机制化营销策略组合。以增量创效为核心,统筹调配两种资源,精心安排经营计划,切实提高计划编制准确率、销售计划执行率和配置计划兑现率。完善营销组织体系,合理平衡零售、批发之间的相互关系,持续提升零售比、降低柴汽比,改善销售结构与质量。完善价格信息系统建设,强化销售价格的监测指导,提高价格管理水平和价格到位率。加强对各 — 5 —

单位营销活动的指导和控制,逐步建立反应敏锐、应对及时、执行有力的营销管理机制,提高营销工作质量。2.建设精细零售管理机制,提升创效能力。深入研究加油站的运行规律和提量办法,推进小站变大站、大站变强站。加快推进加油站升级改造和示范站建设,确保年内各地市公司建成1-2座示范站。加强非油业务分析,细分商品分类,细化促销管理,提高加油站综合效益;加快汽车、快餐等服务项目的推行和试点,丰富服务内容。2011年实现非油收入2亿元以上。3.建设专业化客户管理体系。明确客户开发主体,省公司主要负责省内大型企业的开发,分公司主要负责当地政府部门、企业、矿山、工程、医院等机构用户的开发和维护。建立专业化的客户经理人队伍,提升客户管理质量和水平。加快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建设,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细化客户开发维护策略,提升服务质量。4.构建专业化加油卡管理体系。规范加油卡管理和运行流程,拓展增值服务,更好地开发、维护、锁定客户。坚持规模和质量并重,重点开发集团用户、高端客户和优质客户,提高加油卡储值额和卡销比。加强持卡消费数据分析研究,建立完善开发激励和风险管理机制,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稳定固定客户、开发潜在客户、吸引游离客户、请回流失客户,提高客户竞争能力。2011年发行全国卡40万张,新增储值30亿元,持卡消费比例达到25%以上。— 6 —

(三)完善预算管理,强化过程控制,推进目标有序运行

1.完善“大预算”管理体系。积极推行三年滚动规划与预算、月度预算相结合的机制,突出经济增加值理念,强化预算的指导作用。加强预算运行状况的动态研究,强化对重点单位、主要业务、专项工作和异常偏差的分析,确保业务均衡受控运行。全面提高预算计划执行率,月度利润、费用预算波动率控制在正负5%以内,销售计划完成率控制在正负2%以内。2.细化对标管理体系。加强公司月度经营活动分析,建立分公司经营活动分析评价体系,按月评比通报,每月选取1-2家分公司现场点评,指导分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重点围绕效益、效率类指标,开展创效能力、销售质量对标,完善省、市和库站三级对标体系,加强分公司、库站对标指导,主动与同行业先进单位对标,延伸对标的广度,增强内容的适应性。完善分公司业绩考核与排名体系,定期发布主要指标排名和综合排名,对综合排名退后较大的单位开展谈话,集中分析原因,解决关键问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3.推进费用标准化管理。收集建立两极机关、油库、加油站各环节费用数据库,分析总结规律经验,探索优化标准费用管理体系。深化油库和加油站费用定额管理,逐步开展两级机关费用标准核定工作,分解项目指标,严格规范审批流程,严把费用支出关口,实现费用规范受控。年内完成加油站定额研究成果应用,2012年完成机关和油库成果应用。— 7 —

4.细化单站全口径会计核算。系统总结前期加油站单站全口径核算运行情况,细化指标参数,将片区等零售经营费用、加油站资金占用等成本费用,及内部考核利润指标分解到每座加油站,真实反映加油站的成本费用水平和盈利能力。年内在公司范围内全面推行。

(四)加强细节管理,强化精打细算,推进成本费用控制 1.优化物流成本。认真研究解决制约资源的主要矛盾,切实构建“配置为主、外采为辅、串换弥补”的资源保障体系,确保合理库存。优化区域设置,合理确定配送辐射范围,优化库站配送路线。加快二次物流系统建设,避免和减少跨区配送,积极推行加油站主动配送,实现公路配送考核主体的转变。2011年公路配送半径同比降低5公里,可比口径吨油运费下降1.5%。2.降低租赁费用。完善油库、加油站、办公设施租赁标准,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发挥效应。加快油库开发和潢川油库投用,适时清退功能重复、周转量小和无管理权的低效租赁库,原则上不租没有管理权、不能专罐专储和没有溢余油处理权的油库。注重网建开发速度和质量,积极争取大中城市、城市新区、高速公路和达到可研销量的加油站,及时清退位置差、效益低、潜力小的到期租赁站。库站租赁项目严格执行报批程序,租赁费控制在板块审批的范围之内,油库吨油租赁费同比下降3%。3.加强修理费用管理。明确管理责任,建立维修支出周期档案,强化实物资产管理。加大资产清理和管理力度,做到账账相 — 8 —

符、账实相符,杜绝账外资产。加强维修队伍建设,依托有实力的专业维修队伍,加强日常维修服务和维修管理。做好维修效果的评价和监督,降低运行成本,确保总额控制在总部下达的预算范围之内。4.严格管理性费用控制。牢固树立艰苦奋斗作风,倡导勤俭节约、绿色办公。严格会议、接待、出差标准,规范五项费用列支渠道,超标准费用一律不予核销。建立节能指标体系,完善水、电、油等能耗标准和控制办法。加强损溢油管理专项检查,规范广告促销费列支标准,细化自用油日常消耗标准和控制办法,严格审批,规范管理。深入开展“五个一”降费增效活动,精打细算,取得实效。

(五)完善信息系统,强化功能应用,推进系统融合 1.加强系统应用,优化加油站运行。加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全面实现远程现场管理。加强加管系统应用,全面强化对油品和非油品的进、销、调、存、量、价的运行管理,优化作业流程,提升现场管理水平。推进加油机卡机联接,有序开展自助加油,合理规划车辆进出站线路,提高现场服务效率。全面落实加油站操作手册,固化服务标准,完善加油站“微笑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2.优化油库系统建设,提高运行效率。以自动控制、远程操作为手段,强化油罐液位自动计量装置的使用,减少人工计量频次。完善视频监控、报警系统,提高油库安全保障能力。增 — 9 —

加IC卡定量付油设施,加快推进“一卡通”自助付油系统,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提升油库运行效率。2011年油库吨油费用同比下降2%,许昌、洛阳油库进入板块标杆油库行列。3.加快资产信息系统建设,强化设备管理。加强资产购置、使用、维修、报废等全过程管理,做到实物账清楚、财务账准确、使用情况明了。完善设备管理办法,加大对供应商管理、考核,按照保修期内供应商负责、小型维修班组负责、大修专业队伍负责的要求,建立分级分类的设备维护队伍,确保操作安全和维修质量。

(六)完善网建流程,加快投运进度,提高数量质量 1.加快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主动与当地政府汇报沟通,年中督导、年底专项考核,确保今年全部签订地市级战略合作协议,有条件的地方可延伸至县级。坚持高位推动原则,制订完善战略合作协议模版,切实帮助分公司协调关系、解决问题。2.加快库站、支管线开发节奏。制定完善油库、支管线开发、建设管理流程,加大前期工作力度,降低流失和法律风险,确保项目经济效益。郑州、洛阳高效地区网建工作纳入省公司层面,成立郑洛网建开发领导小组,总体协调。建立省、市两级项目跟踪机制,建立预备站经理制度,紧盯项目实施,承担项目经理职责,加快投运进度。提高内部收益率和达销率,新开发加油站3-5年内必须达销。2011年新开发油库5座,新增库容15万方;确保开发、改造两个 “100座”按期投运。— 10 —

3.加大合资合作开发力度。学习兄弟公司网络开发经验,开展全省普查活动,摸清社会油品经营单位状况,加强调研,为合作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开展合作意向分析,细分类别,制定不同合作策略,成熟一个实施一个,实现诚信双赢。4.加快工程建设步伐。加强工程计划管理,细化运行大表,实施“一对一”管理和分公司一把手督办制度,责任到人。开展省公司划片管理,明确责任,紧盯目标,现场督促办公,现场解决问题。探讨节余投资使用机制,调动分公司积极性。加强合同违约责任追究,严格执行合同约定工期、质量等要求,努力打造质量、安全、工期、设计、投资“五优”工程。5.强化库站建设标准化。认真学习和执行2010版库站建设标准,继续抓好标准系统培训,理解设计理念,掌握设计标准,提高执行能力。开展新标准的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公司库站建设标准、验收标准、施工管理、模块化包装等手册,为库站建设提供可操作性强的依据。强化设计审查,加强施工图的会审,确保标准不走样。严格变更审批和管理,杜绝重大设计变更。强化项目责任制,不合格项目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七)完善量化考核,强化业绩导向,推进评价激励机制 1.完善分配机制。强化业绩导向功能,根据EVA考核要求,完善关键业绩指标考核办法,增加定量考核,建立导向明确、激励有效的考核与分配机制。建立用工总量动态管理办法,减

— —

人不减资、增人不增资,优化用工,提升工作效率与员工收入。不断完善吨油含量工资制度,探索按人均零售量核定不同类型加油站工资总额的办法。赋予加油站经理部分薪酬量化考核和二次分配权限,引导加油站主动进行岗位兼并、调整运行模式和作业时间,促进基层员工自我管理。2.优化用工机制。全面推进测时写实,优化作业流程、岗位和排班方式,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合理控制人工成本。全面推行加油站经理、油库主任竞争上岗制度,开展资质认证,不断优化库站经理人队伍结构。利用示范站,委托开展市场营销、客户开发、站内管理等研究,吸引优秀人才在一线成长成才。试点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提高员工归属感和忠诚度。3.完善培训体系。抓好三级培训体系,落实三年培训计划,中层及以上干部培训轮训率达50%以上,两级机关一般管理人员、库站一线员工全部轮训一遍。加快培训示范站建设,加强远程网络培训体系建设,强化培训效果,降低培训成本。重点强化规范和制度的学习,提高执行能力。突出基层员工一专多能、一人多岗的针对性培训,为优化劳动组织创造条件。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培训必考,合格才能上岗。强化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一线员工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 12 —

二〇一一年六月八日 — 13 —

第四篇:《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

交通运输部文件

交政法发[2011]53号

关于印发《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和《建设

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天津市、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单位,部管各社团,有关交通运输企业:

为贯彻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部署,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现将《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和《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一日

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部署,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切实推进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交通运输行业为全社会节能减排作贡献,就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必要性

(一)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是我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压力巨大。我国已经确定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交通运输业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部署中确定的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三大产业体系之一,建立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对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主题。“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交通运输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部确定了“一条主线、五个努力”的战略思路,即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切实做到“五个努力”,其中之一就是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既是“两型”行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又是判断“两型”行业建设成效与质量的重要标志。在“两型”行业建设中需要统筹考虑低碳转型发展,使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成为“两型”行业建设的新亮点和新突破。

(三)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是深化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战略任务。“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发展方式粗放的格局尚未根本转变,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仍然持续快速增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和工作部署赋予了节能减排新的内涵,对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交通运输部门作为国家中长期节能降耗和温室气体减排的战略性重点领域,必须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大新能源使用比例,提高行业总体用能效率,使交通运输行业逐步改变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加快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不仅是传统节能减排工作的继续和扩展,更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节能减排工作的新起点。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部署,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加快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为战略任务,以节能增效为重点环节,不断优化交通运输用能结构,着力强化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新任务、新要求纳入到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整体部署中统筹推进,把低碳发展作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提高交通运输行业低碳转型的综合能力,为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目标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行业、统筹发展。正确认识交通运输业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统筹国内与国际、国家与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和要求,积极主动应对;统筹当前与长远、满足刚性需求与建设“两型”行业的关系,推进低碳转型。

坚持科技支撑、政策保障。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低碳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推广使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节能减排新技术,促进理念、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全面创新,为加快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提供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

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立足于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结合国家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科学合理地确定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路径,积极稳妥推进低碳化进程。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交通运输低碳转型中的政策引导作用,广泛调动企业低碳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的低碳交通推进行动,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促进低碳型交通消费模式和出行方式。

(三)目标。

到2015年,交通运输行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行动成效更为明显。行业节能减排意识进一步增强,低碳交通运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交通运输生产、运营、消费的各个环节碳排放强度逐步降低。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显著增强,低碳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全面有效开展,碳排放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基本建立。交通运输低碳排放的特征初步显现,成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求、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及城市客运的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目标分别为:

公路运输

——能源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05年分别下降10%和16%,其中,营运客车分别下降6%和8%,营运货车分别下降12%和18%。

——CO2排放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11%和18%,其中,营运客车分别下降7%和9%,营运货车分别下降13%和20%。

水路运输

——能源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05年分别下降15%和20%,其中,内河船舶分别下降14%和20%,海洋船舶分别下降16%和20%。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分别下降8%和10%。

——CO2排放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16%和22%,其中,内河船舶分别下降15%和23%,海洋船舶分别下降17%和21%。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10%和12%。

城市客运

——能源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城市客运单位人次能耗比2005年分别下降18%和26%,其中,城市公交单位人次能耗分别下降14%和22%,出租汽车单位人次能耗分别下降23%和30%。

——CO2排放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城市客运单位人次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20%和30%,其中,城市公交单位人次CO2排放分别下降17%和27%,出租汽车单位人次CO2排放分别下降26%和37%。

三、重点任务

(一)不断提高运输系统效率。

加快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优化综合运输网络布局,加强全国性和区域性重要运输通道的统筹规划,强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形成主干线高速化、次干线快速化、支线加密化的路网结构,稳步提升路网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优化公路客货运站场布局,建设衔接顺畅、高效便捷的公路站场服务体系。加强综合客运枢纽和物流集聚地区的货运站场建设,大力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促进客货运“零换乘”和“无缝衔接”。加快形成以高等级航道为主体的内河航道网。推进港口结构调整,发展大型化、专业化港口。优化城市路网功能结构,推进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网络建设,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出租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和步行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相互补充、协调运转的城市客运体系。

着力发展高效运输方式。加快发展道路甩挂运输、滚装运输、驮背运输、江海直达运输等高效运输方式。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多式联运加快发展,加快培育规模化、网络化运作的运输企业,加快综合运输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广出租车差别化运营方式,加快建立以电话预约方式为主、巡弋出租和专用候车点出租为辅的出租汽车服务体系。

优化运力结构。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加快发展适合高等级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车辆、汽车列车,以及短途集散用的轻型低耗货车。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大中型高档客车,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客运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大力发展大容量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加快淘汰挂桨机船等能耗高、污染大的老旧船舶与落后船型;优化船队吨位结构,推动海运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全面推进内河航运船型标准化,扩大顶推船队规模,发展与航道技术标准相适应的大型化、标准化船舶。

积极推进运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运输领域的研发应用,逐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加快物联网技术在道路运输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智能标签、智能化分拣、条形码技术等,提高运输生产的智能化程度。推广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ETC)系统、智能城市公交调度系统、出租车智能调度信息服务平台、自动化大型化码头、集装箱码头集卡全场智能调度系统、内河船舶免停靠报港信息服务系统、内河智能导航系统等,完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促进客货运输市场的电子化、网络化,实现信息共享和运输效率提高。

(二)加快替代能源的推广应用。

鼓励替代能源技术在营运车船中的应用。积极使用和推广混合动力、天然气动力、生物质能和电能等节能环保型城市公交车,开展新能源出租汽车试点工作。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道路运输企业使用天然气、混合动力等燃料类型的营运车辆,鼓励在干线公路沿线建设天然气加气站等替代燃料分配设施。推进船舶混合动力技术及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热泵等船舶生活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加强替代能源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在公路工程配套设施中的应用,加快发展隧道、服务区、收费站等公路辅助设施太阳能照明及监控技术等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在有条件的港口逐步推广液化天然气(LNG)、电力驱动集卡应用技术及太阳能、潮汐能、风能、地源、海水源、空气源热泵等新能源利用技术。积极推广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

(三)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

强化交通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广温拌沥青、沥青冷再生等低碳铺路技术,大力改进和推广隧道通风照明控制技术,推行隧道“绿色节能通风照明工程”。推广港区电网动态无功补偿及谐波治理技术。

加快运输装卸设备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加快港口机械技术改造,大力推进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RTG)“油改电”工作,加快发展采用市电供电的龙门起重机等高能效港口装卸设备和工具,引导轻型、高效、电能驱动和变频控制的港口装卸设备的发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研发推广电能回馈、储能回用等新工艺、新技术。积极推进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力争新建码头和船舶配套建设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的设备设施,在国际邮轮码头、主要客运码头、内河主要港口以及30%大型集装箱码头和散货码头实现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加强研究船用热泵技术、低表面能涂料、余热回收技术及气膜减阻技术在内河船舶上的应用。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城市公交和出租车辆的“油改气”工作。

(四)促进社会低碳交通选择。

推进低碳型运输服务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水路货运能力,鼓励运输企业更多选择水路运输,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向水运转移。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公交专用道、城市轨道交通,优化城市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换乘系统。大力发展城市快速公交,鼓励具备条件的特大城市适度超前发展轨道交通。

推广交通运输装备节能操作技术。宣传节能低碳的驾驶技术,在驾培机构开设培养良好驾驶习惯的课程和教育,推广使用模拟器教学。在道路运输企业加强节能驾驶培训,推广操作经验,宣传引导良好驾驶习惯。加快推广带式输送机逆向启动等港口装备的节能操作技术,推广船舶节能驾驶技术。

加强城市交通供求管理。探索实行针对城市交通堵塞易发地区行驶车辆的拥堵费措施。加强停车管理,对城市停车实施差额收费,在重要拥堵路段和密集的商业中心周围提高停车费用,在客流量较少的地区适当降低停车收费标准。

倡导公众低碳出行方式。倡导低碳出行理念,通过建立交通信息平台等方式,提供低碳车辆和燃料的专业信息,帮助公众制定出行计划和提供多样化出行方式的选择。鼓励共乘交通,扶持和鼓励提供班车、校车服务。发展慢行交通,完善公共自行车低价或免费租赁等相关制度,布局规划和建设公共自行车停放设施,加快完善异地租车还车网络。建立完善出租车电话呼叫服务系统、出租车智能调度信息平台、出租车统一停靠点等配套设施。鼓励公众购买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车辆,倡导“少开一天车”、“绿色出行”等形式的低碳出行推广活动。鼓励加快发展物流配送服务,倡导网络购物等替代选择,减少公众机动车出行。

(五)逐步提高运输装备燃料效率。

实施运输装备燃料消耗与碳排放限制。在现有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基础上,制定营运车辆及公交车碳排放限值标准,建立完善准入机制,和超过限值标准车辆的退出机制、配套经济补偿机制。制定营运船舶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排放限值标准,完善营运船舶的市场准入机制及高耗能船舶的市场退出制度。

加快节能型运输装备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推进营运车辆的柴油化进程,鼓励和引导运输经营者购买和使用柴油汽车,提高柴油在车用燃油消耗中的比重。推广应用自重轻、载重量大的运输装备。鼓励节能高效的车辆发动机技术研发及应用,引导运输企业使用节能型车辆,推广双尾船等节能环保型营运船舶。

(六)加强交通运输碳排放管理。

强化行业碳排放监测与统计。在行业现有能耗统计制度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探索碳排放监测的相关技术,建立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制度及排放清单数据库。

推进行业节能减排标准规范制定。研究制定内河船舶节能标准规范,探索建立国内船的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船舶能效营运指数(EEOI)指标计算数据库。探索建立营运船舶的能效管理体系认证制度及船舶绿色航行认证制度,推进认证规范和标准的制定。

完善行业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公路、水路、城市客运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强化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节能减排责任,分解落实行业节能减排目标,形成对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的综合考核办法及相应奖惩措施。建立行业低碳评估与核算制度,完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及审查制度,推进公路、港口等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的开展,探索建立道路运输及港口企业节能减排评价审计认证制度。

探索基于市场的节能减排新机制。进一步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交通运输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建立自愿减排协议,开展自愿执行能源效益运营指标的活动,以及相关自愿改进业务和技术的活动。研究建立营运车船能效及碳排放认证制度。积极探索建设包含交通运输企业及社会公众交通活动的碳排放交易系统,鼓励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在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节能与新能源车辆、港口作业机械“油改电”、船舶靠港使用岸电等领域积极探索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作机制。

加强领导与协调,共同推动行业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工作的组织和落实,大力加强行业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管理、资金、政策引导与扶持。在部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在国家及地方各级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中体现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及目标。与发展改革等部门加强联系,建立服务于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跨部门协调机制。

(二)强化政策扶持,完善资金保障。

建立完善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保障机制,明确低碳技术应用及推广的管理机构、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建立行业低碳技术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形成推广低碳交通运输技术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交通节能减排工作的支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项目给予补助。积极争取地方各级政府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工作的支持。

(三)依托科技创新,加快生产转型。

依托能源生产、运输装备制造等行业在节能减排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生产服务转型。增强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科研基础力量及条件平台,定期发布行业推荐低碳技术清单。对处于研发初级阶段、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重要技术,强化政府主导的科研投入。鼓励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参与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交通节能减排科研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研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开展试点示范,引领低碳发展。

建立低碳交通重大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的长效机制,以城市为主体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从试点工程中遴选示范工程,总结示范技术和方法,加大对低碳交通科研成果的应用力度和示范技术的推广力度,及时将示范技术与方法上升为行业(推荐)实用技术与方法。鼓励实用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和跨区域的应用与合作,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相关科技推广投入。开展低碳交通消费模式的引导活动。

(五)加强技术引进,借鉴先进经验。

积极开展交通节能减排领域的国际合作,密切关注和跟踪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新能源利用等领域技术发展的国际动向,加快交通运输替代能源、运输组织优化等低碳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合作。学习借鉴国外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政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加强在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碳税、碳排放交易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和行动目标,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交通运输部《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和深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有关工作部署,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建立健全低碳交通运输管理制度、加快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优化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结构、倡导公众低碳出行等为重点,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示范、社会参与,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利用、运输组织、交通信息化、社会出行模式、管理体制等领域开展低碳发展试点,带动试点地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新成效,促进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产业体系建设,为实现国家和行业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作贡献。

二、工作原则

(一)统筹规划,精心组织。

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要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有关省(区、市)低碳经济试点有机结合,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将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作为本地区交通运输“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并研究制定本地区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要认真做好试点实施方案、项目遴选、过程管理和总结推广等工作,确保试点取得实际成效。

(二)政府主导,各方参与。

在交通运输部和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试点地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多方政策支持,吸纳各方面力量参与。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在公路、水路运输、城市客运、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等方面,广泛开展低碳技术应用项目试点,通过典型企业示范、社会宣传推广、公众参与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加快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有效模式。

(三)分类指导,因地制宜。

试点地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对各类试点项目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应扶持政策,加强对试点项目的指导与支持。试点地区应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和相关要求,结合试点项目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技术创新性,使试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发挥良好的试点示范效应。

三、试点范围

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以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和城市客运为主。选定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无锡、武汉10个城市开展首批试点,并在首批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四、工作目标

形成低碳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理念和方法。支持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交通基础建设项目,在项目的设计、选材、施工、运营全过程中贯彻低碳理念,探索总结有关的设计理念、标准规范、建造技术、材料设备、管理方法并积极推广。支持具备条件的现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开展低碳化改造。

提高替代燃料在营运车船中的应用程度。支持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一批公路、水路运输企业开展营运车、船的更新改造,提高替代燃料在运输装备中的使用比例,引导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推进行业的能源结构调整。

探索建立低碳运输组织及操作模式。支持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通过实施多种措施,提高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提高运输系统整体效率。鼓励具备条件的客货运输企业积极创新低碳运输的组织管理和经营模式,降低运输单位的碳排放强度。

推进交通运输智能化进程。支持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运输企业推进智能交通技术在道路运输、城市公共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提高交通运输生产、运营的智能化程度。

探索公众低碳出行引导方法。支持地方政府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为公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低碳交通出行方式,通过宣传引导和信息服务提高公众低碳出行意识和理性消费观念。

提升节能减排管理能力。根据节能减排的实际需要,支持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完善节能减排相关制度建设,形成相对健全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五、试点内容

(一)建设低碳交通基础设施。

——公路基础设施:在每个试点城市选择3~5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开展温拌沥青等低碳铺路技术、废旧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技术。选择2~3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开展服务区太阳能、风能等能源自给的“低碳试点服务区”建设工程。在部分隧道施工项目中推广智能通风照明控制技术,推行隧道“绿色照明工程”。

——水运基础设施:试点城市选择重点港口建设项目,开展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改造试点工程,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在有条件的港口实施太阳能、地源及海水源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源利用项目。

(二)推广应用低碳型交通运输装备。

——营运客货车辆:在气源相对丰富的试点城市,选择大型道路客运企业和4A级及以上物流运输企业,推广天然气及混合动力营运车辆,力争在试点期末,试点城市所有二类及以上客运班线天然气及混合动力车辆使用比例达到5%以上,试点物流运输企业的天然气及混合动力车辆使用比例达到10%以上。

——城市客运车辆:在试点城市推广使用天然气动力的城市公交车,力争到试点期末,试点城市的使用天然气动力的城市公交车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以上,其他新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有实际投放。

——营运船舶:在试点城市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对享受政府补贴的更新船舶,加装热泵、余热回收、减阻、废气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同时鼓励双尾船等节能环保型营运船舶的推广。

——港口装卸设备:试点城市可选择重点港口建设项目,推进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RTG)“油改电”,争取在试点期末,试点港口完成60%以上RTG“油改电”。推广应用港口机械节能技术和操作方法。

(三)优化交通运输组织模式及操作方法。

——物流组织模式优化工程:鼓励企业的网络化和运输组织模式优化,全面提升运输组织效率。结合国家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工程。在有条件的试点城市,以集装箱码头为依托,着手开展海—铁、水—水等集装箱多式联运试点工程,优化物流运输系统,提升整体运输效率。

——客运组织模式优化工程:结合交通运输部“百城百站”建设,在试点城市的所有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建立道路客运市场信息统计上报体系,以票务统计分析信息为基础,合理优化客运线路网络,提高班线客运实载率。同时,在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加快构建道路运输联网售票系统,为旅客提供网上售票、电话订票等服务。

——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工程: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推进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研究建立规范的公交企业补贴补偿机制,优化城市公交网络和公交调度,推进智能化城市公共交通与运营管理,开展公共交通优质服务行动,提高城市公交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交通拥堵缓解工程:在试点城市选取重点拥堵区域,科学调节车流的时空分布,建立智能停车管理系统,降低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之间的相互干扰,研究有关政策,缓解交通拥堵,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节能驾驶(操作)培训工程:在试点城市组织道路运输、城市客运、港口生产行业节能操作技能竞赛专项活动,提升低碳驾驶(操作)的意识和技能。试点城市所有一类驾培机构将节能驾驶培训纳入教材。推广应用驾驶员培训模拟器和多媒体教学,力争试点期末,试点城市参加驾驶培训的学员中接受模拟器教学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以上。

(四)建设智能交通工程。

——公路水路运输物联网应用工程:在试点城市各选取2~4家具备一定规模的公路水路运输企业,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试点,综合应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智能标签、智能化分拣、条形码技术等,提高运输生产的智能化程度。——港口装卸设备智能化工程:在试点城市各选取2~3个集装箱码头,推广港口车辆和装卸机械智能化调度系统和无纸化作业。

——城市智能化公共交通与运营管理工程:在试点城市建立统一的城市智能化公共交通的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对城市公交的全程实时监控,合理调整公交发车频次,并向公众发布实时交通信息,建立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城市公交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

(五)提供低碳交通公众信息服务。

在试点城市现有交通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中,增加低碳交通信息服务功能,通过提供汽车和燃料的专业信息,及对各种运输方式和公共交通相关信息的汇集,帮助公众制定出行计划和提供多样化出行方式的选择,引导公众更多选择低碳出行方式。

(六)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碳排放管理体系。

——建立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体系:在现有的行业能耗统计制度基础上,在试点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建立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体系,碳排放统计指标及相应统计、核算制度,开展交通运输碳排放现状调查,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完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及碳排放监测考核体系:结合试点城市现有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公路、水路和城市客运领域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分解落实试点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运输企业的节能减排责任和目标,形成对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的综合考核办法及相应奖惩措施。建立交通运输行业低碳评估与核算制度,针对试点项目开展评估核算。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交通运输部——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试点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试点项目实施主体”四级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机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协调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交通运输部负责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总体领导,协调有关部委,制定相关政策,指导并督促试点工作开展。

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交通运输部试点工作的有关部署,负责指导、支持和督促试点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

各试点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与推进。

各试点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具体试点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二)制度保障。

加强试点城市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建设,建立试点评估制度,为试点工作的推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是按照交通运输部的总体部署,将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试点工作作为试点城市交通运输“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尽快研究制定试点城市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试点工作方案,并纳入交通运输重点工作计划,分解落实目标责任,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

二是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管理制度,推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的实施,探索建立营运车辆碳排放准入制度等。

三是建立试点评估制度,对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及减碳效果进行测评。

(三)政策保障。按照“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对符合要求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程给予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奖励。各试点城市应结合地方实际,积极争取相应配套资金,重点用于试点项目。

(四)技术保障。

一是组建试点技术支持团队,为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咨询与培训服务。委托部属科研机构具体承担试点工作的技术服务工作,指导各试点城市制定具体试点方案,遴选试点项目,协助解决重大专业技术问题,并负责试点工作的跟踪、运行分析及最终的总结评估。

二是加大对交通运输行业低碳技术研究和政策支持,增强科研基础力量和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鼓励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参与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科研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七、时间安排

(一)试点启动阶段(2011年2月~6月)。各试点城市制订本地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并上报试点项目。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3年10月)。按照批准的试点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推进试点工作。

(三)试点评估阶段(2013年11月~12月)。在首批试点城市对试点工作成效与经验进行评估总结的基础上,交通运输部组织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总结。

(四)扩大试点阶段(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交通运输部在全面总结首批试点城市经验的基础上,把试点经验和实用低碳交通技术向全行业推广,并扩大试点工作的城市和地域范围。

八、工作要求

(一)各试点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试点工作。要建立试点工作协调机制,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加强对本地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指导。要在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低碳运输装备购置及改造、低碳交通运输组织模式优化、低碳交通信息系统建设及相关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试点项目企业必要的政策扶持。要建立与试点项目的联系机制,及时掌握试点工作进展情况,积极协调解决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遇到重大问题,及时向地方政府和交通运输部汇报,共同研究解决。

(二)科学制订试点实施方案。试点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认真遴选试点项目,编制具体的实施方案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试点项目。部组织技术支持单位及有关专家做好试点实施方案和试点项目技术方案的审查、实施监督、验收和奖励等工作。

(三)各试点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实施方案与计划安排,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试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扎实有效推进试点工作,加强对国家及地方相关奖励补助资金的监管。各试点项目实施主体要合理安排使用奖励补助资金,并自觉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

(四)各试点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组织安排各试点项目实施主体认真及时进行总结,并积极协助交通运输部做好试点工作的全面总结、完善有关政策,密切关注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技术支持单位要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技术指导,积极稳妥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工作。

抄送: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五篇:交通部建设市场信用体系指导意见

交通部关于印发建立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交公路发[2006]68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委),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天津市市政工程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局:

现将部制定的《关于建立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的指导意见》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本辖区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意见,并报部公路司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章)

二○○六年十二月五日

关于建立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的指导意见

为加强公路建设市场管理,规范公路建设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行为,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促进公路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公路法》、《招标投标法》和《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现就建立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提出以下意见:

一、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总体要求,结合公路建设行业实际和特点,以信用管理为手段,以规范公路建设从业单位和人员行为为目的,通过加强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

(二)建设目标。

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使我国公路建设管理水平和建设市场的规范化程度迈上一个新台阶。

——在规范管理方面,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路建设市场信用监管体系、征信制度、信用评价制度、发布制度和奖惩制度,使公路建设信用体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信息共享方面,加快建立全国共享的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不断提高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基本满足信息需求者的查询和使用需求。

——在信用活动方面,通过宣传教育、褒奖诚信、惩戒失信,全面提高广大从业单位和人员的信用意识,营造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公路建设市场氛围。

(三)建设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

交通部负责全国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设计,制定和完善信用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全国共享的信用信息平台。

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按照交通部的统一要求,负责本辖区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对公路建设从业单位和人员信用的征集、评价和发布,并按交通部要求上报相关信息。

2.坚持政府推动、各方参与的原则

当前,公路建设市场信用环境尚不成熟,信用体系建设需要依靠政府的推动和引导。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通过制定规则,采取行政措施,推动信用体系的建设。同时,注重发挥质监机构、建设单位(项目法人)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充分利用司法机关、金融机构、政府监督部门的相关信息,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3.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目前,信用评价对象应以施工、监理、勘察设计企业为重点,兼顾咨询、代理、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等其它单位和从业人员,条件成熟时项目法人亦应列为信用评价对象。在实施步骤上,应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基础上,首先公布公路建设市场基本信息,包括从业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往业绩和有关信用记录,再开展信用评价工作。

4.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按照依法执政和执政为民的要求,切实加强行政监管,提高工作透明度,发挥建设单位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不得将信用作为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的工具,不得泄漏相关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资料。各从业单位和人员要信守承诺,依法从业,并按照相关规定如实填报、更新相关信用信息,不得弄虚作假。

二、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信用信息征集。

部负责制定公路建设从业单位和人员信用信息征集的管理制度,并建立全国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发布相关从业单位和人员奖惩信息,以及部审查、审批资质企业的基本信息、列入部建设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信息等。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在部需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本辖区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做好本辖区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征集工作,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确保信用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并按要求将有关信息及时报部。

(二)信用评价。

信用评价主要包括评价内容和主体、评价等级划分、评价标准和方法等。

1.评价主体和主要内容。现阶段,守法评价的主体是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履约考核信用评价的主体是建设单位(项目业主);质量评价的主体是交通主管部门及其授权的质量监督机构。评价主体对信用评价的结果负责,从业单位对其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负责。随着信用市场的逐步完善,应当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信用评价方面的作用。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做好相关评价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妥善处理评价双方的争议,确保评价工作规范有序。

2.评价等级划分。全国公路建设从业单位信用等级从高到低统一划分五个级别,即:信用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分别用AA、A、B、C、D表示,不再对同一等级进行细分。施工企业的信用等级解释如下:

AA:考核期内企业信用好,招投标行为规范,严格履行合同承诺,工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健全并全部得到落实。

A:考核期内企业信用较好,招投标行为规范,履行合同承诺,工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健全并基本得到落实。

B:考核期内企业信用一般,招投标行为基本规范,履行合同承诺一般,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基本得到保证。

C:考核期内企业信用较差,招投标行为不规范,履行合同承诺情况较差,工程进度滞后,或发生工程质量或安全事故的。

D:考核期内企业信用差,招投标中有违法行为,不履行合同承诺,工程质量和安全无法得到保证。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直接列入信用D级,全国通报。

1)出借、借用资质证书进行投标或承接工程的;

2)存在围标、串标行为的;

3)以弄虚作假、行贿或其他违法形式骗取中标资格的;

4)将承包的工程非法转包的;

5)被司法部门认定有行贿行为,并构成犯罪的;

6)在建项目发生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或社会公共事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或瞒报、虚报事故情况的;

7)其他被限制投标,并在限制期内的;

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从业人员的信用等级参照从业单位划分,但考虑到目前基础条件和考核标准尚不成熟,可以个人信用档案形式记录不良信用行为、良好信用行为,以掌握主要从业人员的信用状况。从业单位及主要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在信用档案中永久保存。

3.评价标准。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应根据上述信用等级划分,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按照“公开、公平、量化、便于操作”的原则制定信用评价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进行信用评价,保证评价结论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随着全国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交通部将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评价标准。

各地应客观、公正对待新进入本辖区公路建设市场的从业单位,不得以没有本地信用记录为由设置市场准入限制和地方保护。若该从业单位在其他省份无不良信用记录,可按A级信用对待;若有不良信用记录,但不良信用性质不严重,可按B级对待,若不良信用性质严重,可参照本辖区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按B级以下对待。

信用等级为C及以上的施工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每发生一次,信用等级降低一级,直至降至D级。

1)在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或投标文件中伪造材料的;

2)将承包的工程违规分包的;

3)被确定中标后,放弃中标的;

4)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或由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

5)交通部、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求企业自主填报并向社会公开的重要信用信息,如主要从业人员、身份识别代码、业绩、施工能力等,经查实,存在弄虚作假的;

6)其他违法法律、法规的行为。

4.评价周期。从业单位信用等级评定和履约考核原则上每年评定1-2次。若从业单位受到政府或有关部门的行政处罚,或存在信用等级D级所

列情形及降低信用等级行为的,应立即对其信用进行重新评级并公布,强化信用行为的动态管理。

(三)建立信用信息平台。

公路建设市场信用平台按部、省二级建立,各有侧重,互联互通。部负责建立“全国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系统”,发布相关从业单位和人员的基本信息和信用信息。同时,研究制订统一的信用信息分类及编码、信用信息格式、信用报告文本和征信数据库建设规范等,为实现全国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创造条件。

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的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平台建设要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平台要与省级交通主管部门门户网站建立链接。同时,要逐步通过信用信息平台实现招投标信息的发布,投标单位基本信息的获取,逐步实现网上招标,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平台的作用。

网上公开的信息应注意保守企业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必需的资料,如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主要业绩和经营状况、施工能力、主要人员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从业单位不得以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为由拒绝提供。

(四)信用奖惩机制。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信用信息平台,加强对公路建设从业单位和人员的动态管理。对长期评定为AA、A级的守法诚信单位要给予宣传和表彰,可在招投标、履约保证金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通过各种奖励措施,逐步建立对诚信单位的长效激励机制,使之真正获得诚信效益;对存在违法、违规、违约等行为的从业单位,要依法查处、重点监管,并按有关规定降低信用等级。

三、加快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

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当前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等必需的工作经费,明确具体的职能部门和工作职责,做到科学筹划,精心组织,推动本辖区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有序进行。

(二)完善规章制度,严格依法行政。

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按照建立法制政府和信用政府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要加强对公路建设

从业单位和人员的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行政保障。

(三)强化舆论引导,倡导信用理念。

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在公路建设领域广泛开展诚实守信教育,使信用观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深入人心。特别是注重引导和培养广大从业单位和人员的诚信经营意识,维护自身诚信品牌,使建设廉政工程、打造精品公路、树立诚信企业成为公路建设市场的主旋律。

(四)典型引路,稳步推进。

目前,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相关法规环境还不成熟,工作经验比较欠缺。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高速公路建设领域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稳步推进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下载关于人民法院信息化管理及技术人才队伍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人民法院信息化管理及技术人才队伍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