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语言学中的语言世界图景研究论文[5篇范例]

时间:2019-11-06 11:5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超语言学中的语言世界图景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超语言学中的语言世界图景研究论文》。

第一篇:超语言学中的语言世界图景研究论文

超语言学和语言世界图景理论是 20 世纪语言学界兴起的两个特殊的语言文化理论体系。这两种理论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认知里的语言学概念,逐步转向了以语音、语汇等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纯粹的语言学之外的语言文化。用语言来解释文化,挖掘了文化理念里的语言角色。

一、两个理论体系的内涵

超语言学:20 世纪以来,语言学的研究流派如映日荷花一般别样芬芳,在这种社会语言学研究背景之下,巴赫金及其复调小说理论在整个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非常大的语言学讨论风潮。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不仅应该有一般所说的多结构、复式结构小说的特点,同时还应该是一种“多声部性”“全面对话”的小说。在这种小说里,作者与所有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平等的,主人公的意识不是通过刻意的描写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另一种形式在小说中通过与各主人公以及自己之间的对话表达出来,主人公是自己直抒己见的主体。在此种复调小说理论体系的支持下,巴赫金建立了超语言学的方法论体系,突破了一般纯粹的语言学规范,把研究的主要对象转向双声语,分析小说中主人公语言的精微、独特之处,展现特殊的“微型对话”艺术世界,以对话为基础的超语言学理论成了“复调”小说的理论基础。

语言世界图景:关于语言世界图景理论,人们普遍的认知是源自于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提出的关于语言学的著名假说“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之后在西方的关于语言学的一些著作中则称之为“语言世界观”。之后经过相关语言学家的研究和探讨逐步发展成为了“语言世界图景”理论体系。语言世界图景理论脱胎于世界图景理论。世界图景理论是人类对于周围事物的一个认知的总和的再现。而语言世界图景则是在“人类中心论”的影响下,将语言、思维、现实三者有机结合之后,主要研究“说话的人”“交际的人”两个集体概念。把现实世界通过观念化、现实化和语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说起复调小说必须要追溯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后改名修订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巴赫金在这本书里相继阐述了复调小说理论以及超语言学学理状态。而阐述的根本则是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进行的极其详尽的解析和探讨。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当成音乐一样看待和解析,人物之间的对话关系是双声部的,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下面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几部作品为例,简单地对本文提出的相关理论进行探析。

二、书信体中的多重对话图景———《穷人》

《穷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在该篇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采用了两个主人公之间通信的形式表达了在那个生活艰难的时代里人们内心世界的点滴感受。主人公自己不仅仅是生活在现实社会里的真实存在的人,同时也是作者一种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在小说里男主人公马卡尔·杰符什金生活在圣彼得堡一条污秽不堪的巷子里,住在廉价、窄小的公寓里。他经常与住在附近的瓦尔瓦拉通信,讲述自己的生活状况,送去关心。

在与瓦尔瓦拉的信中,杰符什金说出了小人物内心的悲哀,但同时也是敞开心扉地感叹自己的命运,是对生活的一种追问。例如:“我习惯了,因为我对什么都能习惯,因为我是一个温顺的人,因为我是一个小人物;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 我伤害过谁吗?我夺过谁的官位还是怎么的?我在上司面前毁谤过任何人吗? 我请求过奖赏吗? 我搞过什么阴谋还是怎么的?……是啊,公民的最大的美德是什么?前两天在私人谈话里,叶夫斯塔菲发表意见说,公民最重要的美德就是会赚钱。他开玩笑说(我知道他是开玩笑),道德是一个人不该成为任何人的累赘,而我没有成为任何人的累赘……他们说:‘他在抄写!’他们说:‘这个耗子般的小官吏!’”

通过以上杰符什金的自言自语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杰符什金在同瓦尔瓦拉对话,他与瓦尔瓦拉无话不谈,在倾诉似地闲聊,更是一种自身状况的自我感受;他与自己在对话,告诉自己要对现在的生活感到知足,不要参与别人的钩心斗角;他在与那些耻笑他的人对话,满满的都是责问和不解,问这些人为什么他要受到这样的待遇;他在与生活对话,质问生活,为什么自己会受到如此待遇,更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这个社会生活状况的不满。

与此同时,透过这些多重对话,我们看到了其展现的语言世界图景:在 19 世纪的俄国社会纷繁复杂,人们生活状况颠沛流离,社会基本情形危机四伏,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人们生活艰难。语言就是一面社会生活的镜子。通过语言,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社会的存在状况。在《穷人》的对话体系中体现出的语言世界图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当时俄国社会显示的真实写照。

三、梦想追求图景———《白夜》

《白夜》 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部伤感的浪漫爱情小说。在小说里讲述了一个始终追求自由、向往浪漫爱情的年轻姑娘纳斯金卡在圣彼得堡情迷的朦胧中与梦想者相识,经过四个夜晚,他们心与心交流,直至相知、相恋。纳斯金卡自幼失去父母,与奶奶在一起艰难度日,心中孤独,始终向往自由。而梦想者是一个喜欢幻想,缺少现实,心中压抑无处倾诉的梦想家。他们的爱情抛开现实主义,虽然也有心与心的碰撞,但是最终都逃离不开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在爱情里,有的是俗世繁华中那一抹最平凡却又矢志终身的信念;似乎爱就是为了最原始的相遇。但是在现实里,似乎一切又都显得那样的灰白无力。

“‘信!谁寄来的?’我从椅子上跳起来……我打开了封漆。是她写来的。‘啊,请原谅,原谅我!’纳斯金卡给我的信这样写着,‘我跪下来向您恳求,原谅我!我欺骗了您和我自己。这是一场梦,一场幻境……我今天为您感到痛心;请原谅,原谅我!……’请别责怪我,因为在您面前我一点也没有变;我告诉过您我会爱您的,我现在就爱着您,我对您不只是爱。天啊!要是我能同时爱你们两个有多好!哎,您要是他有多好啊!”

在这段主人公之间交集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到,梦想者看到信件的同时自己内心在与自己对话,和自己探讨信件到底是什么内容,到底是不是自己心中那份爱的追求;而在信中纳斯金卡的话语里我们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她自己思想里的矛盾,在现实面前,她放弃了,觉得这是一个梦。这不仅仅是她和梦想者之间的对话,更是她同自己同生活的对话。而在这段对话中同时也诠释出了当时的现实世界图景。这种语言世界图景不仅仅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更是现实生活的本质展现。经过其中对话的语言,洞察出了现实生活中人物心理和当时社会的真实图景。在纳斯金卡的细腻感情世界里,梦想者经历了感情失败的痛苦,也致使他摆脱了虚无缥缈重新走进了现实生活。在那个思想纷呈、社会动荡的生活里,能够拥有梦想并为之不断努力和追求,这种精神已经令人赞叹不已。正是在对话里表达对这种梦想精神的赞叹,在不断彰显着那个年代梦想精神的缺失。

四、结语

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两部作品《穷人》和《白夜》的简短分析,可以看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对话是所有交流的最终手段和思想内涵。单一的声音是什么也解决不了的,只有通过两个声音的交流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在复调小说里,超语言学是最基本的方法论意义,是最终极的理论体系。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些作品进行细化和具体化总结出了超语言学的特殊语言研究模式。在这种模式里,任何语言都是以人为核心,对于周边现实存在的所有认知的总和,这种思维语言呈现出的是语言世界图景的现实存在性、个体性和民族性,对当时的民族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经验都进行了展现。所以说超语言学中的大部分研究对象都是语言世界图景。总之,对超语言学中的语言世界图景的探析,对在今后两个理论体系的研究会有些许帮助,同时对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红楼梦》中的诗性世界图景

关键词:诗性智慧 大观园 诗意存在摘 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形成中国独特的自然经济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其文化传统更是华夏民族诗性智慧的结晶。这种智慧曾使古代许多仕途经济失意的知识分子,追求融入自然山水田园的诗性存在和诗意生活,以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与超越。《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作者曹雪芹对诗性生活追求的具体体现。

诗性智慧的概念是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提出来的。维柯在1725年出版的《新科学》一书中认为,原始先民对世界的反应是本能而独特地“富有诗意”,人类天生具有“诗性的智慧”,它发端于原始先民所特有的那种感性和幻象的玄学,指导人们如何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并随意将某种本质加之于使他们深感惊异的事物,并将这种反应变为隐喻、象征和神话等“形而上学”的形式,经常见诸诗歌的创作中。维柯把人类创造“结构”的过程看作是人类固有的、永恒的、确定的特征。其实,华夏先民用另一种表达方式早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这个“结构”的创造过程,并不断地进行着向经验层次的延伸、阐释和发挥。与维柯同时代的曹雪芹,在构思和创作《红楼梦》时,仿照先民们面对苍天大地、芸芸众生及命运变数所采取的认知与思考方式,充分发挥其天分中的诗性智慧,虚构、创造了大观园这一“天仙宝镜”,显示了华夏民族对生存的诗意追求,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精神境界的超越与提升。

海德格尔在对现代技术进行反思时,发现人类有两种去除遮蔽的方式:产生和挑战。古希腊产生意义上的去蔽,那是一种自然的生发,像农民在土地上播下种子,将它们交付给自然的生长力。而挑战是现代技术的揭示与去蔽方式,即向自然提出蛮横的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挑战这种去蔽模式并没有控制去蔽本身,倒是人自己被技术安置了,就连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被格设了。格设使人不再遇到自己的本质,无法经验更原始的真理的呼唤。

作为文化精神的载体,大观园和中国传统建筑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一致,主要院落与居所或具象、或抽象地寄寓着作者的情趣追求,蕴涵着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因素。同时,每处栽种的花草树木乃至建筑样式、墙垣粉饰、室内摆设等,都符合或预示其主人的身份、性格、情趣、天赋和命运。换句话说,它们的点点滴滴,都负载着其主人人格精神的方方面面,是人物性情与命运的象征和寄寓,既富有个性特征又颇含社会意识和民俗观念。就省亲别墅的整体布局来说,因为它是皇贵妃宫廷之外休闲放松、与亲人共享天伦之乐的私家场所,其结构布局既要有皇宫的气派与威势,如玉石牌坊和大观楼、缀锦阁和含芳阁,又要有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融入、最适宜人生存居住的要求,如潇湘馆、怡红院、稻香村和蘅芜苑。大观园和中国所有皇朝宫阙一样,在建筑观念上均贯彻着“象天设都”的政治目的、建筑意图和天文崇拜意向。读《红楼梦》第十七、十八两回,让我们切实体验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豪门气派。整座园林坐北朝南,由正门步入仪门,迎面一带假山翠嶂遮挡,给人以含蓄深远、曲径通幽之感。类似影壁的翠嶂过后,视野忽然开阔,以行车辇道即正甬道为中轴,将大观园分为东西两部分,正北端为主山正景:玉石牌坊上书“省亲别墅”,接着是行宫,之后为大观园主题建筑大观楼及其陪衬缀锦阁、含芳阁。大观楼背靠大主山,大主山横亘在大观园的正北方。薛宝钗居所蘅芜苑位于正景西侧,乃西北两面就大主山石壁而建,与大观楼群自成一体,呈现出被大主山及其伸出的双臂合抱之势。寓意皇家中心、至高无上,皇帝宠护、皇恩浩荡。但它正门对着翠樾埭另立门户,实为背山面水、位置优越的风水宝地,象征贾府将来之核心人物虽然依附皇权、暗中联结但又相对独立、隐藏不露,显得含蓄而内敛。

中国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这个世界若无山水就失却了生气和灵动,也更了无诗情和画意。整个大观园山环水绕,除北面大主山外,仪门内翠嶂两旁各有小山相衔,西北青山斜阻与李纨庭院稻香村接壤,西北角的榆荫堂也被小山环抱。中国又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辞,最东端南北走向的微型山脉假如没有玉皇庙、达摩庵、栊翠庵点缀其间,大观园就失缺了佛道文化气息和世外精神家园的意义,而凹晶溪馆、凸碧山庄又平添几多山水诗情和意境。从大观园东北墙下引外护城河水入园,修沁芳闸调控水流。过沁芳桥,又一小山坡乃林黛玉葬花之处。河水入园后蓄成许多池塘与小溪,溪流分岔穿过正甬道以西沁芳亭、潇湘馆、滴翠亭到稻香村等处,主流则绕经荇叶渚、柳堤、芦雪庭、藕香榭、竹桥、寥风轩、暖香坞、紫菱洲,过萝港石洞到船坞。石洞周围聚集了缀锦楼、花溆、芭蕉坞、云步石梯、朱栏折带板桥等景观。这里是大观园的精华部分,也是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活动中心,几乎每处都有情绪和故事,体现了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和生活追求,同时也寄寓了他对人命运定数的多种思考和感悟。

大观园最诗意的栖居之所当属诗词魁首林黛玉的潇湘馆。贾政说: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贾妃更是觉得“此中„潇湘馆‟、„蘅芜苑‟二处,我所极爱,次之„怡红院‟、„浣葛山庄‟,此四大处,必得别有章句题咏方妙。”潇湘馆斑竹的神话传说以及“梨花一枝春带雨”、“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的古典诗词,尤其是李清照的《添字采桑子》,岂非黛玉性情、才华、灵气和命运悲剧的隐喻和象征?馆驿历来是游子漂泊途中暂居存身、寄托思归之处,秦少游《踏莎行》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词句。潇湘子林黛玉前世乃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可谓阆苑仙葩。她来人间一游、到大观园暂住的目的,不过是以眼泪报偿贾宝玉前身、赤霞仙宫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恩而已。所以,她的居所总是充满水及其与水相关之物。宿命中风露清愁、多愁善感使她终日眼空蓄泪,暗洒闲抛。除了宝玉,她在人世间再无知己,生命当然也毫无意义。“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的《葬花词》,充分表露出她的伤感、凄清甚至恐惧

心理。正是孤苦身世造成她性格的多疑任性、敏感悲切,也正因为觉得寄人篱下、无亲无助、无依无靠,才使她时时感到薛宝钗的威胁和逼压。多虑忧伤又使她反复无常,一而再再而三地考验宝玉的心意是否真诚、感情是否可靠,连她的丫鬟紫鹃也出来帮她试探宝玉的心思。林黛玉天命注定是一首诗,一首婉约悲怀的感伤诗。她以诗表白自己的心意追求,以诗表达自己的悲情愁绪,以诗表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及意义。金陵十二钗其他女子的性情、心意、志向、追求,何尝不是风格各异、境界不同,或抒怀或言志、或婉约或豪放、或淡泊宁静或含蓄蕴藉的一首首诗一幅幅画?与林黛玉有着同样孤苦身世,缺乏至亲疼惜的史湘云,却与黛玉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情。她豪迈疏放,宽宏大量,素喜高谈阔论,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尤其是“憨湘云醉眠芍药裀”颇显魏晋风度。史湘云别号“枕霞旧友”,她的两首海棠诗和对菊、供菊、菊影三首,总不离秋霜月夜,知音难觅的惆怅和时光流逝的悲吟。其中“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的诗句,与曹孟德的《短歌行》从诗情、格调到意境都互文一致,颇具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建安风骨。

大观园西北角的榆荫堂对着通往贾母住处的角门,其东正对着通往王夫人房院角门的地方,则是一处植物王国。以角门和后街门为中轴,左右对称,自南而北中轴线上或左右两侧,有木香棚和荼蘼架、牡丹亭、蔷薇院和芍药圃、红香圃、梨香院。这意味着王夫人在社会上、家庭中的地位及在皇贵妃贾元春心目中的位置。由榆荫堂、植物园,再蘅芜苑、稻香村而后呈扇面辐射至整个大观园,暗示了贾母—王夫人—薛宝钗、李纨这一谱系的繁盛煊赫。尤其是薛宝钗居住之蘅芜苑,背靠大主山,东依主题建筑大观楼,西有云步石梯、山道、朱栏折带板桥至大主山,正门对着翠樾埭水坝,真乃靠山面水,左右有依。苑内遍布藤蔓植物,可谓藤蔓植物的大展览。室内陈设的素净让贾母颇觉寒碜,于是以自己的梯己古董慷慨相赠。可见,蘅芜苑所处位置、庭园环境与室内陈设,既符合其屋主的心性、志向和追求,也暗示了她将来的身份、地位、命运和归宿。此处的人与物还暗合了谢灵运及其山水诗的特点与风格。钟嵘在《诗品》中称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实为“元嘉之雄”。谢灵运一生不能忘怀于政治,仅仕途失意时才寄情山水并以此掩饰对权位的热衷。薛宝钗“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心性,“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志向,妩媚风流的相貌,富贵显赫的身世背景,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修为作风,“到底意难平”的命运结局,都和谢灵运及其诗风何其相似相仿。由此推断:大观园环境布置及其人物(下转第30页)(上接第27页)性格刻画,接受到中国自《诗经》、楚辞以下历代诗歌意境及其作者人格精神的启示。换句话说,大观园的结构布局、环境布置及其众女性的心性才情,都是历代诗歌意境与诗情的具体化、人格化。即使那个刻苦学诗的苦命女香菱,也让人联想到唐代苦吟诗人贾岛推敲诗句的情景。

可见,《红楼梦》的每一细枝末节,诸如人物名号、住处,甚至一花一木,一草一石,一诗一画,一曲一歌,都寄寓着作者的匠心与用意,真是意象饱满,涵义丰厚,品之韵味无穷。美国学者蒲安迪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是以抒情诗为核心,它不同于以

叙事诗为核心的古代地中海传统。中国明清小说有着“神话—史文—明清奇书文体”这样一个发展途径,这和中国神话的“原型”,也就是那些不断重现的结构模式有关。正是这些“重现的结构模式”推动了各个民族文化和文学系统的运动和发展,形成了一些“定型的套式”或“母题”。中国神话的“非叙述性”模式来自其空间化的思维方式,重本体而善于画图案;希腊神话以时间为轴心,重过程而善于讲述故事。④这注定了中国是一个抒情诗发达的国度,而西方则是虚构故事的王国。《红楼梦》是诗与故事的完美融合,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但诗性与诗意毕竟是人类对于生命存在的理想追求,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属于人类基本需要中的高级层次。在古典时期的中国,文学要么是知识分子情志的抒发,要么是他们生活趣味的表现,要么是其人生走入困境时精神的避难场所。《红楼梦》的诗性世界图景,既是作者曹雪芹理想生活境界和诗性智慧的体现,又是他生存陷入绝境时放逐精神的去处。

参考文献:

[1]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 王先霈,王又平.文学批评术语词典[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3] 蒲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第三篇:日语论文社会语言学先行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日语1001薛涵月

先行研究

(1)呉宬嫺(2007)「台湾人日本語使用者の断り表現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日本語母語話者と中国語母語話者との比較を中心に―」 東呉大学日本語文学科修士論文 呉(2007)は台湾人日本語使用者と日本人の依頼と勧誘に対する「断り表現」を比較し、分析している。台湾人日本語使用者の中で、滞日経験のない人13名と滞日経験ある人15名を対象にする。しかし、台湾人日本語使用者に関する研究として調査対象が少ないのではないだろうか。それに、日本語学習者の学習年数と学習程度が「断り表現」にどのような影響があるのか、このプロジェクトには言及されていない。本稿では、50人以上の調査人数を設定する。そして、日本語学習者の学習年数と学習程度が「断り表現」にどのような影響を与えるのかを明らかにする。

(2)施信余(2005)「依頼に対する「断り」の言語行動について―日本人と台湾人の大学生の比較」『早稲田大学日本語教育研究』6号、pp.45-61 施(2005)では日本人同士と台湾人同士(共に大学生である)による依頼に対する「断り表現」を調査した。このプロジェクトから見ると、「親疎関係」と「上下関係」に関する調査は触れなかった。それに、親疎関係によって異なる「断り表現」が見られるのではないだろか。一つの「断り」場面しか設定しないので、日中の「断り表現」による違いことは明らかでないと思われる。本稿では、談話分析テスト(DCT)を調査方法とし、台湾人日本語学習者を対象にアンケート調査を行う。「親疎関係」と「上下関係」によって6例の「断り表現」を使用する場合を設定する。

(3)藤原 智栄美(2009)「インドネシア人・台湾人日本語学習者による「断り」のストラテジー : プラグマティック・トランスファーの再考」『茨城大学留学生センター紀要』7号、pp.15-28 藤原(2009)によると、日本人日本語話者、インドネシア人インドネシア語話者及び台湾人中国語話者という3者の比較を通し、それぞれの第一言語(母語)の「断り」についての相違が確認された。また、日本人、インドネシア人日本語学習者、台湾人日本語学習者に対して調査し、「断り表現」を分析した。しかしながら、親疎関係の要因は断り表現にどのような異なる言語行動をしているか説明されなかった。また、学習年数と学習程度が習得状況にどのような影響を与えるかも明らかでない。本稿では、質問内容として、「親疎関係」と「上下関係」に分け、6例の「断り表現」を使用する場合を設定する。学習者の習得状況を調査するために、調査項目には学習年数と学習程度を含める。

(4)鈴木 恵理子(2010)「中国人日本語学習者の断りのストラテジー--中国国内学習者の場合」『東北大学高等教育開発推進センター紀要』5号、pp.73-80 鈴木(2010)では日本語母語話者、滞日経験ない中国人日本語学習者と中国人中国語母語話者を対象としたアンケート調査を行い、三つのグループによる断りの相違を分析している。このプロジェクトでは依頼と勧誘場面、親疎関係、上下関係の三つの要因が「断り」の違いに影響を与えず、社会文化的要因が言語運用に影響を与えると述べている。しかし、従来の研究では、親疎関係、上下関係によって異なる「断り表現」が見られると分析した。本稿では、この二つの要因が断りに影響を与えるのかを検討する必要があると思われる。

(5)伊藤 恵美子(2002)「マレー語母語話者の語用的能力と滞日期間の関係について─ 勧誘に対する「断り」行為に見られる工学系ブミプトラのポライトネス—」『日本語教育』115号、pp.61-70 伊藤(2002)では日本語母語話者、マレー語母語話者とマレー人日本語学習者を対象として調査を行った。マレー人日本語学習者を滞日経験ある人と滞日経験のない人に分けられ、そして、滞日有無と滞日長短という二つの要素によって学習者に与える影響を分析した。このプロジェクトでは「親疎関係」と「上下関係」によって「断り場面」を設定したが、しかし、この二つの要素が「断り」に対する影響を詳しく分析しない。そこで、本稿の目的はこの二つの要素が「断り」に対する影響、また、この二つの要素による「断り」の違いを明らかにすることである。

(6)加納陸人・梅曉蓮(2003)「日中両国語におけ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ギャップについての考察―断り表現を中心に―」『言語と文化』15号、pp.19-41 加納・梅(2003)ではは中国人非日本語学習者(社会人37名、非日本語学習教師8名と英語科の学生27名)、中国人日本語学習者(日本語教師8名、日本語科学生2年生7名と4年生20名)及び日本語母語話者(社会人50名と日本人学生208名)にアンケート調査を行った。同じで単純なものを貸してもらう「断り」場面を設定し、「上下関係」と「親疎関係」の範疇がはっきり限定されていないので、本稿では「上下関係」と「親疎関係」によって、6例の異なる「断り」場合を設定する。

(7)肖 志・ 陳 月吾(2008)「依頼に対する断り表現についての中日対照研究」『福井工業大学研究紀要』第二部

38、pp.133-140 肖・陳(2008)では日本人と中国語母語話者による「断り表現」を比較した。年齢の差いによって、被験者を四つのグループに分けられ、男女各15名(全員90名)を調査した。しかし、相手の設定は同じ友人であり、親疎の度合い、目

上と目下によって「断り」に対する異なる言語行動が見られる。本稿では、「親疎関係」と「上下関係」をはっきり区別し、「断り」場面を設定する。(8)施信余(2007)「待遇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おける「依頼」に対する「断り」の研究 」日台の言語行動の比較を中心に 早稲田大学日本語教育研究科博士学位論文

施(2007)では日本語母語話者と台湾人中国語母語話者を対象として調査を行った。「断る」場合において、親しい関係を持つ友人の中を「先輩」「同級生」「後輩」に分けられた。同じ親しい友人関係を持つという設定であったので、親疎関係による断りの違いがあまり見られない。本稿の目的は、親疎関係という要因が「断り」に対する影響を分析することである。

(9)関口剛司(2006)「日本語の依頼と断り表現の研究―日台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視点から―」『銘伝日本語教育 』9号、pp.112-136 関口では日本語母語話者と中国語母語話者を調査対象とした。日中の「断り」による違いを明らかにしたが、日本語学習者と日本語使用者による「断り表現」は日本人による「断り表現」とどう異なるのか明らかにしない。本稿では、台湾人日本語学習者と日本人を対象として、それぞれによる「断り表現」の相違を比較し、分析する。

(10)蒙 韫(2010)「日中断りにおけるポライトネス・ストラテジーの一考察--日本人会社員と中国人会社員の比較を通して」『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22号、pp.1-28 蒙(2010)では日本人会社員と中国人会社員を対象にし、親疎関係と上下関係によって8の「断り」場面を設定しており、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ギャップの観点から両者の「断り」の言語行動を分析している。しかしながら、中国人会社員(中国人中国語母語話者)しか調査、比較しない。中国人会社員日本語使用者に対する調査が行われていないので、本稿では日本人、台湾人(中国語母語話者)及び台湾人日本語学習者と使用者を対象に、依頼に対する「断り表現」を調査、分析したい。

第四篇: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综合语与分析语 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 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由于英语国家与中国有不同的风俗,信仰,道德价值观,历史,等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新的历史条件对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背景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英语教师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于英语专业的我来说,要学好英语,就要用对比分析的手段来找出中西语言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摆脱母语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来理解英语。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将语言与文化结合,才能更好的去学习这门语言,减少交流的障碍。

2.综合语与分析语

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其中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三大手段。汉语为典型的分析语,英语为综合-分析语。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 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3.刚性与柔性

1)英语的刚性

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多层递进,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 SV, SVP,SVO,SV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即: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就近原则等,其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英语受形态变化约束,有词性标记和关系词及连接词,语句关系结构比较清楚,因此语法歧义较少。

2)汉语的柔性

汉语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其主谓结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汉语的主谓结构要比英语复杂的多。汉语的主语形式多样,可有可无,即:它可以表示施事、受事,也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可用名词、动词,也可用形容词、数量词,句子可以没有主语,也可以省略主语,还可以变换主语予以隐含;谓语也复杂的多,即:它可以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可以是一个动词,也可以是多个动词,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多个词组,可以是连动式、兼语式、把字式、紧缩式和主谓式。按表意功能和表达形式,汉语句型可以分为话题句、施事句、关系句、祈使句、描写句、说明句等。此外,汉语句式有完全句也有大量的不完全句两者混合交错,组成流水句。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词性标记,较少使用连接词,重意会,因此语法歧义较多。

总之,英语重形合,词有形态变化,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语法呈现显性,刚性,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具有严谨的客体意识:汉语重意合,字词缺乏形态变化,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语法呈现隐性、柔性,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具有灵活的主体意识。

4.形合与意合

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

1)英语的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结构完整,比较严谨;英语通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和其他连接手段、形式,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长短句子来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意合法在英语里属于“变态”,主要是一些简练谚语、表达复合句内容的简单句,以及表达状语从句意义的定语从句。

2)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比较简洁。汉语的意合法的手段有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四字格等。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次之分。紧缩句句式简明紧凑,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的,四字格是汉语运用最广的语言形式。

二、课堂篇

1.对比

对比是比较的基础,其目的是求同与求异,寻找共性与个性。2.智慧

理想是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是传播智慧的工具,因此要学会欣赏智慧。3.思维方式

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4.言语和语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现象,对于使用某个语种的人来说是统一的,每种语言都是有发言、语法、句法方面的一整套确定的规则,这些 规则一经产生,就有着较大的稳定性。而言语则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表明的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它就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言语是语言现象,是预料和语言事实,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存要素构成的系统是由形式极和意义极两极构成的象征系统。(此处的系统是指把不同要素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且整体具有它的功能)我们要用继承、批判和创新的眼光来看待语言。语言反映的是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东西,而语言的结构反映的是人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世界。世界是不可知的,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方式认识世界,这就是所谓的可知论。语言促进了科学和哲学的萌芽,它反映了物质所具有的属性。理解语言,理解句子,唯一可靠的是逻辑,语言的同一性是主谓一致。语言学的特征是设计特征。

5.语言的要素

语言的要素是词,任何语言,事物意义都是相对于其他事物来确定。陈述肯定事实是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例如:There is a school by the lake.其中there是已知信息,a school 是未知信息。There is a school 是新信息,by the lake 是旧信息。此外,否定词提前,构成已知信息。例如:I don’t like math, nor does he.前一部分是已知信息,后一部分是未知信息。关于状语,汉语中疑问助词放在句尾,而英语疑问词放在句头。6.英汉语的复杂句子结构特点

英语是复杂句,以两个中心聚集,是树型结构,汉语以散句居多,是竹节型结构。

1)英语句子是聚集型,因为有很多关系词,如连词、介词等,靠“关系词”来排列语序,聚集在中心树型词两边。英语注重主语的客观化,为避免头重脚轻,主语用形式主语代替,按“先果后因”的顺序来排列语序。英语的定语可放在被修饰词的左右两边,是左右分支。2)汉语句子靠语序来表达句子成分关系,按自然顺序来排列语序。汉语的定语只能放在被休是词的左边,是左分支。汉语句子具有口语的特点。7.翻译的步骤

1)关系分析 2)寻找基本句型 3)其他成分的扩展

8.如何研究句子?

词是句子的单位,句子则是语篇的单位。句子是由概念和关系组合的结构,也是形义两极的象征结构。所谓句法,从传统上讲,它是由词构成;从语义上讲,它是概念或理念的组合;从语义功能上讲,它是“述谓结构”,表达完整的关系;此处的“述谓”就是对对象进行阐述或描述。“述谓结构”分两种情况,因为语义是逻辑问题,全世界的语义逻辑是一样的,所以从逻辑学上讲是变元+谓词,所谓的变元是不定的变化的词,是描述的对象;二就是论元。从句法功能上讲,它是主谓结构或NP+VP结构,此处的VP可以是形容词性词语也可以是动词性词语;从传达的信息上讲,它的基本格式是“话题+说明”。9.分类层次原则:

1)标准的同一性 2)对象的穷尽性 3)归属的唯一性

根据这种分类层次原则,我们把英语主谓结构归为五种基本句型,即:

1)主语+动词 2)主语+动词+表语 3)主语+动词+宾语

4)主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5)主语+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把汉语按照表意功能及表达形式分为七大类,即:

1)话题句,其格式是“话题+说明”;

2)主谓句,包括“施事句”、“有无句”、“描写句”、“说明句”;

3)关系句,既表达各种关系的复句;

4)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表达复句的并列、转折、假设、条件、因果、让步等关系;

5)存现句,即表示人或事物存在或消失的句子; 6)呼叹句,即交谈中互相呼唤、应对或感叹的句子; 7)祈使句,即表达要求、命令或请求的句子。10.认知方式 任何一个结果必然隐含着一个认知过程或一个认知方式。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而可以看出认知过程的不同,即:认知事物的远近高低的不同、相对认知标准的不同、局内局外认知的结果不同、参照物的不同,其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例如:介词over原意是通过;关于;遍及;翻越。但搭配不同,意思也就不同,如look over 眺望,fall over 跌倒,turn over 翻阅,throw over推翻。不同领域之间有共性,跨域共性,但认知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而以上over介词的意思就是来自于认知方式。11.总结英语的刚性:

1)英语表达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概念你的曲折变化是刚性的。

2)英语的句法结构有刚性,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

英语的语法结构必须是严格的主谓结构,主谓不能少,省略例外。

 英语的省略是刚性的及英语的省略条件也是刚性的。并列句中的省略,回答问题时的省略,祈使句中的省略,感叹句中的省略。

 英语的主谓之间通常有逻辑关系

 英语的主谓结构严格的分为5种基本句型,且所有的 句子必须是这五种句型的变化和扩展 3)英语的基本句型严格规定了它的基本要素。4)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5)英语形合意也合,汉语形散意也散。12.语言的歧义

每一种语言都有歧义,而汉语的歧义要比英语多。其原因是英语有形态变化,遵循主谓一致和逻辑对应,因此歧义较少,然而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词性标记以及连接词,且重意会,略语形式,严重依赖语境,一次歧义较多。13.英语的最大特点是模具制造,严格按句型和逻辑来。14.词有活用,没有固定类别,词性的确定取决于它的位置和功能,即词无定类,词无定义。

三、疑惑篇

学完这本教材前三章以后我也有一些困惑,例如为什么语言学家把汉语归类为分析语,把英语归类为综合分析语?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说汉语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语言,逻辑自然表示在语言形式之中。而英文的逻辑性十分混乱,所以,才产生了一种超越语法的逻辑学。汉语归类于《分析语》,英语归类于《综合——分析语》,含义就在于此。看了这个答案还是感觉模棱两可,抽象难懂。还有翻译课堂上老师讲过,英译汉要拆,汉译英要合,这也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但是我在汉译英时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不知道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不能帮我解决这些困难,提高我的翻译技能。此外,本书第二章说英语句式呈刚性,严格按句型和逻辑来,这应该是书面语的要求吧,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就没那么严格了,例如:遇到一些特殊场景时,句型、语法什么的都抛之脑后了。而汉语句式呈柔性,句子灵活多变,但是在书面语中,也是要求很严格的,否则句子就读不通,表意模糊。那么这种分类是不是也是相对而说的呢?

四、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文化的载体——汉字,更是贯穿古今风雨中的一件中国独有的国宝。汉语虽是我们的母语,但我们还得花更长的时间去学习,去钻研。带着根深蒂固的中式思维去学习英语是很不容易的事,不仅要学习他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学历史,还要培养西方思维去学习去体会他的魅力。虽然我还有很多疑惑的地方,但是,学会用“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去探索语言,深入去钻研,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细微差别中去领略中西思维的奥妙,我相信会有豁然开朗的一天。找到正确的方法,从而更好的去学习英语,学习西方的文化,提高自己的机能,更好的去交流,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第五篇:教学中语言美的论文

如果一个西席不注意自己的穿着梳妆,穿着得过于恣意、寒伧甚或邋遢,就会给人一种穷酸迂腐、愚昧傻愣的形象,从而削弱西席的权威、神圣感和感召力。门生一见到这样的老师就会失笑、恶心甚而生出作贱老师的开顽笑。门生一旦形成对老师的反感、下游,就会失去对老师的兴趣和信托,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相反地,如果一个老师太甚看重穿着梳妆,总是穿金戴银、寻求新奇、奇特、浮夸、吐露等所谓时髦的衣饰发型,又会被以为轻浮而不端庄、浮浅而无内在、油头粉面、满身铜臭,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同时有可能在门生中造成一种不良的导向。可见作为一个西席来说,太甚注意自己的穿着梳妆与穿着太甚恣意都是不妥当的。

真相上,西席作为一种高尚的职业,一个特别的群体,他担负着为人师表的神圣职责,因此,他的职业特决定了他的衣饰必须质地考究,款式规矩,搭配自然,清洁整洁。也只有这样的衣饰,才是西席得体的衣饰,才不会掩损西席作为“太阳底下最鲜丽的职业”毫光,才不会贬损西席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心胸。端庄慎重、调和雅致、大方得体的衣饰可以表现出西席良好的精神面目,从而塑造了西席良好的职业形象、民众形象,这自己即是一种美的创造,一种美的享受。门生在对这一美的欣赏中孕育发生愉悦的情绪,进而孕育发生浓重的兴趣,从而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特别是门生在对西席衣饰的审美历程中,有可能把老师奉为模范、偶像举行崇敬、模仿,从而给门生一种健康良好的衣饰导向,这是有声教学语言所难于到达的效果。由此可见,西席的衣饰不光是一种自我形象的私人包装,也是一种职业形象的民众艺术,它不光关连到教学的效果,也关连到门生的审美。因此,作为一名西席,我们肯定要珍视自己的衣饰艺术品位,用好自己的衣饰语言,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本免费结业论文来自-

虽然,这里只因此西席衣饰为例,坐井观天,从而说明无声教学语言的重要作用。另外,无声的教学语言还有西席的眼光语、微笑语、姿态语和手势语等体态语言。一样平常地说,自然亲昵的眼光、柔和静雅的微笑、大方得体的姿态,简明有力的手势都与调和雅致的衣饰语一样,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肯定要高度珍视无声教学语言的作用并艺术地运用无声教学语言。

下载超语言学中的语言世界图景研究论文[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超语言学中的语言世界图景研究论文[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作者:刘云秀 【摘要】:“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 是学前教育机构在语言领域中使幼儿得到发展的总目标。从八......

    中日语言文化差异特征研究论文

    摘 要:迥异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与文化氛围,直接造就了各个民族个性化的语言文化体系,不仅影响到人们之间顺畅的沟通、交流、理解与认知活动;而且还影响到跨语境的语言学习活动......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 是学前教育机构在语言领域中使幼儿得到发展的总目标。从八十年代初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幼儿口头语......

    酒店管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一、语言表达能力在酒店从业中的重要性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刚开始做的工作都是酒店服务员,也就是说是直接为客人提供各种服务性工作。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客人,都......

    语言研究中的统计学试题2014.4

    语言研究中的统计学试题 硕 士 研 究 生 课 程 考 试 试 题考试科目:课程编号: 年级:学院: 说明: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册上,否则无效。共页第页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日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研究

    日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研究 摘 要: 二语习得研究理论包括很多方面,本文就语言迁移理论这一方面加以剖析。在语言迁移理论方面,研究成果有很多,但还有些局限的地方。比如在迁移方......

    语言学作业一粒沙里见世界,一个字中悟诗情

    一粒沙里见世界 一个字中品诗情 ——结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论艺术语言的审美功能 2009级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B班崔洁(09420103021) [摘 要] 艺术语言是变异(反叛)语言,是对常规语......

    【小论文】中超改革发展(精选5篇)

    中国职业化足球已经开展了二十年,经过中甲初步形成期和中超困惑革新期,整个发展过程虽然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但也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一、历史进程 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是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