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词典理论分析的论文
一、词典学的兼容性
1、现代语言学的延伸与边缘化
语言学兼跨文理学科,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都离不开语言这一工具。同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又促进了语言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广义语言学的学科分支,由此催生出众多语言学边缘学科。例如,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结合产生了人类语言学,语言学与社会学结合产生了社会语言学,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结合产生了文化语言学,语言研究与人类大脑研究结合产生了神经语言学,数学思想和方法运用在语言现象上产生了统计语言学和代数语言学,等等。“现代语言学不仅吸引并采用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语言作跨学科的研究,从而导致众多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建立,这已成为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趋势。”
2、词典学和语言学
词典学和语言学之间的渊源颇深。词典学作为研究与处理词汇信息的学科从一开始就被打上语言学分支的烙印。“语言学理论无疑是词典学基本理论的核心。”词典学对语言学的借鉴是毋庸置疑的,从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词汇学到语用学、语体学、词源学,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催生了词典编纂界的累累硕果。但词典学对语言学的借鉴与依赖并非来而不往,一味的拿来主义。词典对语言的规范和描写影响着语言发展的方向,词典理论与编纂实践的深入对语言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词典学、语言学和其他学科
语言这根纽带促成了词典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姻关系,词典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具有跨学科的性质。而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大大拓展了词典学的研究领域,信息社会的高速膨胀又进一步加快了词典学的跨学科性,在语言学各交叉学科的基础上,产生出众多词典学交叉学科,如认知词典学、交际词典学、计算词典学、语料库词典学、电子词典学、机助词典学、自动化词典学、英语教学词典学、网络词典学、文化词典学等。此外,词典学还涉及哲学、美学、文学、翻译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可谓无所不涉。总而言之,语言学、词典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三者之间呈现出一种交叉的三角关系,二、词典理论研究的跨学科趋势
20世纪中期,随着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词典学大大拓展了原有的疆域,也打破了词典编纂是经验性学科和语言学附庸的传统观念。在跨学科环境下,现代词典学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独立性、综合性与跨学科性。
1、新视角、新方法层出不穷
从最初作为记录“难词”的词汇表,到19世纪50年代成为规范与权威的卫士,直至历史语言学蓬勃发展之时开始被看作是语言的忠实记录者,词典一直处于静态的、一厢情愿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催生了诸如网络词典或在线词典之类的“动态词典”,词典跨入“动态性”时期,这也是未来词典研究与发展的大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对语料库的研究,为现代词典编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产生出各类基于语料库的词典类型,也出现了计算词典学与语料库词典学等交叉学科。时代的变化使词典学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跨学科需求。
与视词典为释疑解惑工具的传统词典观不同,交际词典学把交际学的理论应用到词典学中,从崭新的视角提出词典交际的理论模式。“词典编纂已不再像人们过去一直认为的那样是纯粹的语言活动。在本质上,它是社会文化行为,而词典使用则是社会心理行为,因而对于词典和词典问题的探究不仅要涉及语言本身,还要涉及到人文、信息、社会心理等诸多其他学科和领域”。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认知语言学作为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结晶,是一门“从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多角度研究人类智能系统的性质和工作原理的一门综合学科”。如何利用其研究成果编纂出旨在帮助读者掌握语言学习规律的认知词典,成为当代词典编纂的热门话题。“目前,计算语言学的发展与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已形成一股合力,诱导了关于语言本质的思考和理论探索,与此同时也催生了词典学的后结构主义。”
2、词典类型研究的新空间
词典分类问题历来受到词典学家们的关注,也因此产生出多种较具有代表性的词典分类法。这些分类法各有理据,也各有优缺点,但至今还没有一种分类法能“包罗万象”。如今,跨学科环境下各种词典新理念的产生催生了各类新型词典,也为词典类型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词典学家R.R.K.Hartmann教授和GregoryJames教授在《词典学词典》中提出一种全新的分类方法,从词典篇幅、规模、编排、载体、功能、信息类别、语言、用户等视角对词典类型进行重新梳理。今后的分类法将表现出更大的开发性,把当代词典编纂理论指导下的各类新型词典都“收入囊中”,并为将来词典类型的进一步丰富留下充分的空间。
3、词典批评理据的多元化
作为当下词典学研究的内容之一,词典批评正进一步趋向理性化。“词典批评实践逐步摆脱感性的自发与无序状态,走向多学科语境下的科学分析与理性思考。”人们将不再局限于对词典文本、编排等宏观、微观信息的缺乏系统性的评价,而开始寻找多学科语境下的现代词典学理论依据,表现出“批评理论的理据多元化,即从传统的就词典论词典的单一分析转向借助于诸多语言学的新理论(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用学理论等)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美学、教育学以及文化学等)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评判”。
三、词典编纂过程的跨学科性
1、词汇的跨学科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贯穿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是反映和认知客观世界的工具。词典作为记录、描写词汇的工具书,必然与各领域、各学科的词汇打交道。在信息社会,词汇爆炸,尤其是专科词汇和各类术语爆炸,伴随着知识爆炸而发生。专科词典以收录专业词汇为己任,本身具备跨学科的性质。一般语文词典虽然涉及的多是普通词汇,但对各学科词汇的收录近年来却同样有增无减,并且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是因为各国之间在商务、科技、政治、文体等领域的交流已成为国际交往的主要内容;此外,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又带动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对各学科的认知需求。
2、词典编纂队伍的跨学科性
现代词典编纂是社会化的劳动过程,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审读,到数据分析、词频统计、词条编排等都是在团队协调合作中进行的。词典编纂队伍是个跨学科“大家”,包括语言学家、词典学家、翻译学家、语义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等社会科学家及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生物学家、计算机专家等自然科学家。其中,以词典编纂家为核心,语言学、计算机等专家为左膀右臂,构成词典编纂的主体,各学科专家则在提供各学科词汇与百科信息上起到重要的作用。每个“家”各行其职,相互合作。
3、词典编纂手段的跨学科性
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词典编纂和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现代词典编纂进入到人机对话的计算机时代。词典编纂过程的计算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实现词典编纂自动化,包括制作文本处理软件、检索和统计软件等专用软件,及采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信息传播多样化等。其二,实现词典编纂数字化,即利用数据库技术存储和检索词目等信息,并利用语料库技术进行词频统计、词义分析、词项搭配、例证提供等。其三,实现词典编纂网络化,即通过互联网进入语料库系统,实现远程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计算机具有存储量大、检索方便、灵活性强等特点,从而大大改变了词典编纂的传统过程,使计算机检索法、语料库分析工具、词频统计法等技术手段成为当代词典编纂必备的跨学科技术条件。
四、跨学科环境对词典编纂者素养的新要求
人类三千多年的词典编纂历史在继承传统中演进。先辈们在词典编纂理论与实践上的成果为现代词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现代词典学又充分汲取了其他学科的养分,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词典学的发展无疑对词典编纂者的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1、编纂者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在词典编纂史上,词典编纂曾被看成一门手艺,与理论无甚关系,而词典编纂者对语言学也颇为排斥,认为语言学对于词典编纂过程毫无实际帮助。尽管如此,词典学还是一开始就与语言学扯上了关系。随着语言学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词典编纂,词典编纂者的理论水平面临新的挑战,他们不再只是把成堆的卡片理出头绪的“工匠”,也不该只是狭隘地了解传统词典编纂知识的“窄士”。“对词典编者来说,语言学理论造诣和实际驾驭语言的能力,应当是他们最根本、最重要的素养。”此外,词典编纂者还应涉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美学、哲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把现代词典学的研究成果及多元化的编纂理念更好地运用到词典编纂中。
2、编纂者的开拓创新精神
词典编纂史上的每一个丰碑都是在冲破传统中建立的。一部内容丰富、题材新颖、体例独特的词典的诞生离不开编纂者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不畏艰辛的超凡毅力,也离不开编者独到的学术眼光和大胆的创新精神。近年来国内辞书市场一派繁荣,但除了一些著名工具书外,国产辞书在市场占有额上远不敌老牌进口辞书。这有历史与技术等客观原因,也与国内辞书界尚缺乏大胆的创新精神,没能跳出旧的编纂模式不无关系。好在国内辞书界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努力改变现状了。
现代词典学的跨学科发展促进了语料库词典学、交际词典学、计算词典学、认知词典学等词典学新理论、新分支的产生,并出现了语料库词典、认知词典、在线词典、机读词典、电子词典等不同介质、不同编纂理念、不同技术支持的新型词典。面对新知识、新理论、新视角、新技术,词典编纂者要有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性,并且有发掘新事物、接受新事物、大胆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语言与社会的发展对词典的功能及种类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如何编纂出具有时代感的种类丰富的新型词典是词典编纂者面临的新课题。
3、编纂者专科意识的加强
在信息时代,词典编纂者,包括语文词典编纂者及专科词典编纂者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对前者来说,作为研究词典的语言学工作者,对本学科以外的各门科学要有一定的知识积淀;而后者多为专业学科的工作者,对语言学的了解应是其编纂好的专科词典必备的条件。词典编者“头脑里必须建立较强的‘专科意识”,要“注意学科或专业的体系性”,还要“处理好通俗化问题”。0”面对专科词汇的膨胀,词典编纂者要既“快”又“专”,即对词汇的更新要反应快、收录快,对词汇的处理要保证一定的专业性,不能随心所欲。当然,对语文词典中的专科词汇要根据词典的宗旨和对象把握好专业性和通俗性的关系。
4、编纂者现代技术运用水平的提高
现代科技为词典编纂提供了快捷、广阔的信息检索途径,使传统词典编纂进入到计算机和语料库时代,大大促进了词典编纂的现代化进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语料库编纂词典成为当今词典编纂的主要趋势。对计算机的运用水平影响到词典编纂过程的效率与效果,因此,词典编纂者有必要熟练掌握、操作计算机,熟悉词典编辑系统,懂得使用文本处理软件、词性标注软件、检索和统计软件、词汇索引程序等专用软件,真正做到老传统、新理论、新技术的有效结合。
结束语
时代在变化,科技在进步,观念在更新。现代词典学已不似当年的重工艺、轻理论,词典编纂家们也不再不问世事、闭门造车,对现代科学的借鉴成为词典编纂现代化强有力的推进器。当然,老传统并非能一概摒弃,新事物也未必来者皆优,一切有待科学和实践去检验。但在词典编纂史上有一点是古今皆通的,即词典编者应具备坚忍的性格和开拓的精神,有如SamuelJohnson博士甘于踽踽独行,敢于在冲破藩蓠中创造不朽。要是Johnson博士能看到如今词典编纂界的变化,想必他会说:一切皆有可能。论文关键词跨学科词典理论词典编纂编纂者素养
论文摘要词典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现代词典学在吸取其他学科,特别是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众多边缘学科,不仅拓展了词典理论研究的内容,为词典编纂实践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也对词典编纂者的素养及词典编纂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篇:音乐词典-术语分析
音乐词典
音 乐 词 汇
Aria:咏叹调,抒情调 配有伴奏的独唱曲,是歌剧或清唱剧里的歌曲,有时用于抒情的器乐曲上。Cantata:清唱剧 以宗教文字为歌词,配以器乐伴奏的乐曲,但也有极少数是宗教的世俗清唱剧。
Concerto:协奏曲 巴罗克时期发展出来的曲种,通常是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团 合奏的乐曲,有时独奏乐器会有两至四件。
Etude:练习曲 原指一些为针对某一种演奏技巧而作的简短乐曲,但在浪漫时代 也有作曲家写作极为艰深的练习曲在音乐会中演奏。
Fugue:赋格曲 源自拉丁文fuga,即逃遁的意思。赋格是复音音乐的重要曲式,同 一旋律反复出现,互相重叠,或互相“逃难”对方。
March:进行曲 为进行或游行而作的儿拍子短曲。
Mass:弥撒曲 以天主教弥撒中经文为唱词所写的大型声乐作品。
Minuet:小步舞曲 原是一种法国舞曲,在十七世纪开始发展成艺术音乐的一部分,常见于巴罗克时期的舞曲或古典时期交响曲的第三乐章。
Nocturne:夜曲 浪漫气氛丰富的缓慢乐曲,大多数夜曲都是钢琴曲。
Opera:歌剧 谱成音乐的戏剧,音乐,台词和剧情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四百年歌剧艺术衍生出不同的类型:严肃歌剧(Opera Seria),诙谐歌剧(Opera Buffa),美声歌剧(Bel Canto Opera),轻歌剧(Operetta),德国轻歌剧(Singspiel),乐剧(Music Drama)和法国喜剧歌剧(Opera Comique)等。
Overture:序曲 法文开放的意思,是歌剧或神剧等同类作品开始时的器乐前奏。浪漫时期发展出音乐会序曲(Concert Overture),是一种独立的管弦乐作品。
Partita:组曲 原是一种主题与变奏(Theme and Variations)的曲式,巴罗克 时期演变成组曲的意思。Plainsong:素歌(请参阅Gregorian Chant)。Polyphony:复音音乐 两个或以上独立声部组合的音乐。Prelude:前奏曲 浪漫时期用于歌剧或芭蕾舞剧每一幕的前奏,有时更取代序曲。也是一种没有明确形式的独立乐曲,通常是十分简短的钢琴曲。
Programme Music:标题音乐 以纯音乐描述一个标题甚至故事的器乐曲。
Recitative:宣叙曲 在歌剧或神剧中以歌唱方式说话。与咏叹调比较,宣叙调重叙事,音乐只是附属性质。
equiem:安魂曲 天主教礼仪为死者送葬的弥撒曲。
Rhapsody:狂想曲 浪漫时期一种形式自由的曲种,经常以既有的旋律为基础写成器乐曲。
Rondo:回旋曲 古典时期一种节奏轻快的曲式。其中的主要乐段会与其他乐段 轮替出现。回旋曲大多出现于协奏曲或奏鸣曲的终结乐章,但也会独立乐曲的形式出现。
Scherzo:诙谐曲 意大利文玩笑的意思。十九世纪由贝多芬发展出来,取代小步舞曲(Minuet)的地位。
Serenade:小夜曲 意指夜间的音乐。十八世纪时一种多乐章组成的器乐曲,经常是为庆祝活动而写的。
Sonata:奏鸣曲 意大利文声响的意思,有别于歌唱的声音。奏鸣曲是一种专为某种 乐器而写的音乐。除了钢琴奏鸣曲以外,大多数的奏鸣曲都有钢琴伴奏,但也有 巴罗克时期的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是为三件乐器而写的(其实是四人合奏的,但伴奏者不算在内)。
Variation:变奏曲 以同一主题(Theme)作一连串变奏的乐曲。在每个变奏中,同旋律会以不同和声,节奏,速度,加减音符甚至倒弹出现
音 乐 术 语(速度篇)
Grave 壮板;沉重的,庄重的,极缓慢的
Largo 广板;宽广的,缓慢的
Larghetto 小广板(比广板略快);稍宽广的,稍缓慢的
Lento 慢板;柔和的,徐慢的
Lentamento 小慢板(比慢板略快)
Adagio 柔板;宁静的,徐慢的
Adagietto 小柔板(比柔板略快)
Andante 行板(步行速度);进行的,流动的
Andantino 小行板(比行板略快)
Moderato 中板;中速的,有节制的
Allegretto 小快板;稍快的,活泼的
Allegro 快板;愉快的,迅速的
Vivace =Vivo,快而活泼(速度介于快板与小快板之间)
Veloce 迅速地,急疾地
Presto 急板;急速
Prestissimo 最急板;最快速度
Ad libitum(缩写为ad lib.)随意地(演奏者可任意改变一段音乐的表演色调和速度)
Rubato 节奏自由
Agiato 缓慢而宁静地
Largamente 充分地,宽广地,缓慢地
Sostenuto(缩写为sost.)沉着地,自制地,保持(中庸)速度
Accelerando(缩写为accel.)渐快
Animando 渐快,渐活跃,有生气
Stretto 加快,紧凑些
Stringendo(缩写为string.)紧缩,渐快
Con moto 加快速度
Incalzando 加快进行
Ritardando(缩写为rit.或ritard.)渐慢
Ritenuto(缩写为rit.或riten.)渐慢
Rallentando(缩写为rall.)减慢,减弱
Allargando(缩写为allarg.)渐慢,渐宽广
A tempo 恢复原速
L'istesso tempo 速度同前
Istesso tempo 速度同前
Tempo Ⅰ 恢复最初速度
Tempo primo 恢复最初速度
音 乐 术 语(力度篇)
Pianississimo(缩写为ppp)极弱
Pianissimo(缩写为pp)很弱,很轻地
Piano(缩写为p)弱,轻微地
Mezzo piano(缩写为mp)中弱,不很轻
Mezzo forte(缩写为mf)中强,不很强
Forte(缩写为f)强,有力地,响亮地
Fortissimo(缩写为ff)很强,非常响亮地
Forte fortissimo(缩写为fff)极强,级响亮地 Sforzando,sforzato(缩写为sf)强调,突出
Forte piano(缩写为fp)强后转弱
Forte subito(缩写为f sub.)突然转强
Piano subito(缩写为p sub.)突然转弱
Crescendo(缩写为cresc.)渐强
Decrescendo(缩写为decresc.)渐弱
Diminuendo(缩写为dim.)渐弱
Calando 减小音量,渐安静,有时同时渐慢
Perdendosi 逐渐减弱音响以至于无
Sotto voce 低声地,把声音压住
Con forza 有力地,响亮地
Con tutta forza 用全部力量,尽可能响亮地
音 乐 术 语(表情、风格篇)
Agitato 惊惶地,不安地,激动地
Amabile 愉快地,亲切地
Amoroso 温柔地,抚爱地,热情地
Animato 活泼地,兴奋地
A piacere 随意的,自由的
A perto 开朗的,开放的
Appassionato 热情地
Armonico 和谐的,悦耳的
Brillante 光辉的,辉煌的 Brioso 活泼的,愉快的,兴奋的
Buffo 诙谐的,滑稽的
Calmato 安静的,平静的
Calore 温暖,热情,热烈
Canoro 谐和的,悦耳的
Cantabile 如歌地
Cantando 歌唱般的,悦耳的
Capriccioso 幻想地,古怪地,变幻无常地
Commodo 舒适地
Commosso 感动地,激动地
Comodo 舒适地
Con amore 亲切地,热情地
Con anima 有感情地
Con brio 活泼地,明亮地,精神饱满地
Con espressione 富于表情地,鲜明有力地
Con fuoco 热忱地,热烈地
Con sentimento 充满感情地,衷心地
Deciso 果断地,勇敢地
Delicatement 温柔地,纤细地
Delicato 委婉地,细致地
Devoto 崇敬地
Dolce(缩写为dol.)柔和地,温柔地 Dolcissimo 极柔和地,极温柔地
Doloroso 愁闷地,悲伤地
Elegante 优雅地,潇洒地
Elegia 悲歌
Elegiaco 哀怨地,悲怆地
Energico 有力地,坚定地
Espressivo 富于表情地,鲜明有力地
Fantastico 幻想的,虚幻的,古怪的
Fieramente 严厉地,激烈地
Flebile 哀怨地,悲痛地
Fuocoso 热忱地,热烈地
Furioso 疯狂地,激烈地,热烈地
Giocoso 愉快地,戏谑地
Grandioso 雄伟地,壮丽地,崇高地
Grazioso 优雅地,动人地
Leggero 轻快地,温柔地
Leggiero 轻快地,温柔地
Leggierissimo 极轻快地,极温柔地
Lusingando 戏嬉地,亲切地,谄媚地
Maestoso 雄伟地,庄严地,隆重地
Malinconico 忧郁地,悲怆地,悲惨地
Marcato 清晰地 Mesto 忧伤地,哀痛地
Passionato 热情地
Pastorale 田园风格
Pesante 沉重地,有力地
Placido 安静的,平静的,轻柔的
Pomposo 华丽地,壮丽地
Risoluto 坚决地,肯定地,果断地
Scherzando 戏谑地,诙谐地,幽默地
Scherzoso 戏谑地,诙谐地,幽默地
Semplice 纯朴地,自然地
Sereno 明朗地,轻柔地,安谧地
Serio 严肃的
Soavemente 亲切地,仁慈地,甜蜜地
Spirituoso 精神抖搂地,生龙活虎地
Tranquillo(缩写为Tranq.)安静地,平静地
音 乐 术 语(补充)
All' 类似,风格
Alla 类似,风格
Assai 非常,足够地
Ben 相当地
Come 如,同,像
Con 用,同,具有,带有
Di 从,用,以
Doppio 倍,双
E 并,和,及
Ed 并,和,及
Giusto 精确地
Lunga 长的,长时间的
Ma 但,然而
Meno 较少,更少
Mezzo 适中,一半
Molto 很,极
Non 不,勿,非
Più 更
Poco 少许,不多
Poco a poco 逐渐地,渐次地
Poi 然后,其后
Possibile 尽可能的
Quasi 恰如,近乎
Segue 继续如前
Sempre 经常,始终,继续
Simile(缩写为sim.)同前
Un poco 少许,不多
常用名词解释
〖十二音体系〗(tweleve-tone system, tweleve-note system)现代派作曲手法之一。由奥地利作曲家勋柏格于1921年创立。作曲家放弃传统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体制,将半音音阶中的十二个音任意排成一年音列,然后以倒置、逆行等技法加以处理,除非所有的音都出现过,否则任何一个音不得重复。贝尔格、韦勃恩(Webern, 1883-1945)继承此法并有所发展。其他作曲家受此法影响者有达拉皮科拉、斯特拉文斯基、沃尔夫、布里顿、兴德米特、箫斯塔科维奇等。
〖七声音阶〗(diationic scale)八度内有七音,谓之“七音音阶”。
〖力度〗(dynamics)
演奏、演唱乐曲时音响的强度。以力度记号表示之,如f(强)、p(弱)、<(渐强)、>(渐弱)等。
〖大调、小调〗(major、minor)
西方控音乐普遍的两种自然调式,都属七声音阶,其相邻二音的间距分全音与半音两种。大调(大音阶)的三四两音间与七八两音间为半音;自然小调(小音阶)的二三两音间与五六两音间为半音。
〖大歌剧〗(grand opera)
十九世纪盛行于法国的历史题材歌剧。不用说白,演出场面力求富丽豪华。梅耶贝尔、阿列维等人采用之。
〖小歌剧〗(operetta)
又名轻歌剧(light opera)。原意为小型的歌剧,始于十九世纪,是一种含有序曲、歌曲、对白、舞蹈等的戏剧,其中音乐只起一种衬托气氛的作用。十九世纪,以写小歌剧著称的作曲家有奥芬巴赫、约翰.施特劳斯、沙利文。至二十世纪,小歌剧又常称为“音乐喜剧”(musical comedy)。
〖五声音阶〗(prentatonic scale)八度内有五音,谓之“五声音阶”。
〖切分音〗(synopation)
变换小节中强弱拍位置的一种节奏。其形成的格式有如下数种:
1、弱拍音延续到强拍位置;
2、休止强拍位置;
3、弱拍音改为强拍。
多用切分音是爵士音乐的特点之一。
〖古典曲式〗(classic forms)
西方音乐史上古典时期通用的曲式。如变奏曲、组曲、奏鸣曲套曲等几种曲式。
〖古典时期〗(classic period)
通常指西方音乐晚上巴赫到贝多芬前期的一段时期(即十八世纪)。一说自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初,即维也纳乐派活动时期为古典时期。〖平行五度〗(parallel fifths)
乐曲的两个声部隔开纯五度作平行进行。予人以声部不独立与调性不明确的感觉。十五世纪以来,在对位与和声上都规定应避免平行五度之出现。
〖平行减七弦〗(parallel diminished seventh)
和弦进行的方式之一。减七和弦由四个音连续小三度叠置而成,其特点是无明确的倾向性。减七和弦连续出现而不加解决,谓之“平行减七和弦”。
〖节奏〗(rhythm)构成乐曲的基本因素有三:
1、乐音的高度;
2、乐章的时值(包括休止);
3、乐音的强弱。
表现于时值与强弱方面的,即乐音的有规律的轻重缓急,称为节奏。
〖节拍〗
乐曲中周期性出现的节奏序列。
〖印象派〗(impressionism)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活跃于法国的艺术流派之一。其代表有画家莫奈、马奈、雷诺阿,作曲家德彪西等。德彪西在印象画派和魏尔伦、马拉美的印象派诗歌的影响下,开创音乐上的印象派。题材常取自诗情画意及自然景物等,以暗示替代陈述,以色彩替代力度,着意于表达感觉中的主观印象,并大量运用变和弦、平行和弦、全音音阶等。印象乐派之后起者有拉威尔、杜卡、鲁塞尔、迪利厄斯、法里雅、莱斯庇基等。
〖主调音乐〗(homophony)
复调音乐及单调音乐的对称。多声部音乐的一种。以一个声部作旋律(曲调)进行,其余声部居于和声衬托的地位。欧洲十九世纪的音乐大多属于主调音乐范畴。
〖主导动机〗(Leitmotiv)
瓦格纳的歌剧写作手法之一。初由德国音乐评论家乌尔索根于1878年在所作《论瓦格纳的[众神的黄昏]中乐曲动机》中提出。指以一个乐曲动机代表剧中的某一角色、情景、观念或事物。如《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指环”动机、“神剑”动机等。
〖半音音阶〗(chromatic scale)
相邻二音的间距为“半音”,谓之“半音音阶”。
〖曲式〗(musical form)乐曲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乐段;
2、二部曲式;
3、三部曲式;
4、回旋曲式;
5、变奏曲式;
6、奏鸣曲式;
7、套曲式。
舞曲dance music 根据舞蹈节奏写成的器乐曲或声乐曲
小步舞曲menuet 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三拍子舞曲,因舞步极小而得名
加沃特gavotte 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中速、四拍子舞曲
塔兰泰拉tarantella 起源于意大利的速度迅急、情绪热烈的舞曲
波尔卡polka 起源于捷克的速度较快的二拍子舞曲
华尔兹waltz 圆舞曲。一种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三拍子舞曲。
马祖卡mazurka 起源于波兰民间的情绪活泼热烈的三拍子双人舞曲
波罗乃兹polonaise 波兰舞曲。起源于波兰民间的庄重,缓慢的三拍子舞曲
哈巴涅拉habanera 阿伐奈拉。由非洲黑人传入古巴的中速二拍子舞曲
探戈tango 起源非洲后传入阿根廷的中速、二拍子或四拍子的舞曲
独唱solo 由一人演唱,常用乐器或乐队伴奏的演唱形式,有时也用人声伴唱
齐唱unison 两人以上的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唱同一旋律的演唱形式
重唱ensemble 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唱的多声部声乐曲及演唱形式。按声部或人数分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
领唱lead a chorus 由一人唱众人和的演唱形式
合唱chorus 两组以上的演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的演唱形式
无伴奏合唱a cappella 纯粹由人声演唱不用乐器伴奏的合唱形式
合奏ensemble 由多种乐器组成,常按乐器种类的不同而分为若干组,各组分别担任某些声部,演奏同一乐曲的演奏形式
伴奏accompaniment 由一件或多件乐器奏出,用以衬托主要的歌唱或器乐演奏部分。用以烘托舞蹈的器乐配乐也常称为伴奏
独奏solo 由一人演奏某一乐器,常用其他乐器或乐队伴奏
齐奏unison 两个以上的演奏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奏同一曲调
室内乐chamber music 通常指由少数人演奏,演唱的重奏曲、重唱曲。
二重奏Duet 由两件乐器分奏两个声部的室内乐
三重奏Trio 由三件乐器分奏三个声部的室内乐
弦乐三重奏string trio 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分奏三个声部的室内乐
钢琴三重奏piano trio 由钢琴与另两件乐器(弦乐器或管乐器)演奏的室内乐
四重奏quartet 由四件乐器分奏四个声部的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由两个小提琴,一个中提琴、一个大提琴演奏的室内乐
钢琴四重奏piano quartet 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钢琴演奏的室内乐
十 二平均 律
十二平均律,是指将八度的音程(二倍频程)按频率等比例地分 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即小二度。一个大二度则是两 等份。
将一个八度分成12等份有着惊人的一些凑巧。它的纯五度音程 的两个音的频率比(即 2 的 7/12 次方)与 1.5 非常接近,人耳基 本上听不出“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的五度音程的差别。同时,“十二平均律”的纯四度和大三度,两个音的频率比分别与 4/3 和 5/4 比较接近。也就是说,“十二平均律”的几个主要的 和弦音符,都跟自然泛音序列中的几个音符相符合的,只有极小的 差别,这为小号等按键吹奏乐器在乐队中使用提供了必要条件,因 为这些乐器是靠自然泛音级(如前文所述,自然泛音序列,其频率 是基音频率的整数倍序列,成等差数列)来形成音阶的。
十二平均律在交响乐队和键盘乐器中得到广泛使用,因为只有 “十二平均律”才能方便地进行移调。
第三篇: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理论的构建
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理论的构建
摘要《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一书将“产品设计学”本体理论核心思想融入具体双语学习型词典研究中,突出了该类型词典编纂中所涉及的“内容特征”“结构特征”和“技术特征”,对未来建立英汉双语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理论框架和学习型词典谱系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该书内容做一简要评介。
关键词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用户
一、引言
我国双语学习型词典编纂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全球化和EFL教育的普及,双语学习型词典在我国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然而,国内双语学习型词典编纂的系统化研究非常滞后,原创词典份额严重缺失。据调查,在中国学生英语词典的拥有量中,《牛津高阶英语词典》和《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占到52%以上,国内印刷出版的英语词典市场份额不足7%。(徐海2009a: 177―178)究其原因是我国词典学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研究质量和数量不足,关键问题还在于“双语学习型辞书设计及其相关研究的严重缺位”(魏向清等 2014: 3)。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魏向清教授领衔编写的《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是该校“985”项目――“当代西方语言学前沿理论研究及其应用探索”之一,是继2012年徐海教授等撰写《英语学习型词典研究》后我国辞书学研究的又一力作。该书将产品“设计学”本体论核心思想融入具体的双语学习型词典研究中,突出了该类型词典编纂中所涉及的内容特征、结构特征和技术特征,对未来建立英汉双语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理论框架和学习型词典谱系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该书进行简要评介。
二、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为绪论,对词典及学习型词典的定义做了回顾,介绍了双语辞书设计的认知局限及研究盲区,并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不同视角对词典的文本设计活动进行分析,提出了“(编用)共同主体”的概念。从“本体论”上,学习型词典的设计是词典编纂者对语言文化的理解进行编码,使用者通过词典使用对语言文化信息进行解码,进而辅助其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从“认识论”上,学习型词典设计活动受外部因素(非本族语言学习者在特定的时间场合进行的文化认知活动)和内部因素(词典文本产生的技术、材料、工艺、载体及呈现手段)影响。从“价值论”角度,学习型词典的编纂过程是信息设计的活动过程,符合设计价值论的判断。本部分呈现了研究背景、核心术语、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价值及全书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对英汉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的研究重点、方法及创新历程进行了梳理和评介,并按“萌芽”“低潮发展”“起步发展”“快速发展”和“平稳发展”的研编历程进行了文献统计。该部分重点从理据、表征、效用、技术、评介等方面讨论了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在认知和理论体系方面的不足及发展趋势,归纳了设计特征的三种研究方法: 即“主体认知法”“文本比较法”和“实证研究法”。
第三章借鉴设计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的复合理据(外部理据、内部理据)及各理据(内容和形式、检索与学习功能)融合的本质。内部理据是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中的技术、载体和工艺,主要关乎物(双语学习型词典本身)。而外部理据则不仅体现在编者、用户和技术人员间的互为主体性,还体现在用户在二语学习、国别差异和认知差异等方面的个性特征,主要关乎人(用户),是现代词典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第四章内容涉及双语学习型词典的“用户研究”。主要通过知识途径(内省和思辨)及实证途径(访谈、问卷)开展用户“使用需求”研究,包括检索需求(外部信息结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中观结构等层面的检索需求)和学习需求(语境化、差别化、认知化需求)。作者指出,用户的“使用需求”首先是一种“信息需求”,确定双语学习型词典需要包含的信息类型(内容特征)是该类型词典设计中的首要问题。该部分还涉及用户的“词典使用”研究,论述用户的词典使用知识和技能、习惯与偏好、英语教师词典使用的培训意识等方面。
第五至第七章是全书的主旨,围绕双语学习型词典产品“设计特征”三要素:“内容特征”“结构特征”及“技术特征”分别展开讨论。其中,“内容特征”是核心和关键,是设计灵魂;“结构特征”是“内容特征”的呈现,是设计手段;“技术特征”是为信息内容选择和结构安排服务的设计条件。
第五章从词典交际观出发对“内容特征”做出界定,它是“词典文本设计过程中编者以满足用户认知需求为旨归,对自然语言及其所负载的相关知识加以取舍时所体现出的特点”(魏向清等 2014: 139)。作者称,“差异性”(语言客体、认知主体、词典类型的差异性)、“学习性”(对接词汇教学、体现学习功能、体现学习特征、去语境和再语境化等)和“知识性”(信息综合化、知识化)决定了双语学习型词典的“内容特征”。其中,在语言客体差异性方面,双语词典设计应更重视语内差异。国内应严格依据目标用户的语言认知水平,划分学习型词典的等级(初阶、中阶、高阶)。在认知主体差异性方面,文本内容是语言系统在词典中相应的“镜像反映”,但并非直接映像,而是融合了编者的认知加工。编纂者的语言观、词典观和语言文化习得观的差异性决定了学习型词典内容设计的差异性,用户可通过编者设计的“镜像”(词典文本)间接观察和理解语言及其负载的文化信息。(魏向清等 2014: 144145)在词典类型的差异性方面,可以按照目标用户、所涉语种、语言涵盖领域、概念符号的方向性、使用目的等进行划分。此外,作者还从内容特征的“学习性”和“知识性”上详细探讨了双语学习型语文词典的内容设计,认为用户定位、学习功能和学习特征是主要参考标准。以上提及的“内容特征”可以满足用户潜在的语言文化认知需求,增强词典文本的“可用性”(usability)。
第六章主要论述“结构特征”,它是词典文本设计过程中编者以满足用户检索需求为旨归,对词典信息内容进行结构化呈现时所体现的特点。“词典文本所表征的词汇语义信息就是自然语言系统结构化特征的一种主体认知映射结果。”(魏向清等 2014: 175)作者归纳了词典结构观的历时发展情况,并指出词典结构设计不单纯是元词典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也非简单的编纂技艺问题,还受到语言学理论、现代系统论、信息技术及用户需求的影响。随着电子词典学的发展,“结构特征”并不局限于支撑传统纸质词典的文本结构(总观、宏观、微观、中观结构),还涵盖了电子词典的数据结构(工程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心理词库等)和界面结构(表呈设计)。总之,双语学习型词典结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既要考虑词典语义描写的“内在成分”,也要考虑词典效度的“外在因素”。对双语学习型词典而言,其“结构特征”设计的核心是“可及性”(accessibility),即检索的便捷性、功能的有效性和形式的美观性。
第七章的焦点是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的“技术特征”。“技术特征”包括词典产品设计相关的技术、载体和工艺,体现的是词典产品设计的物质可能性。(魏向清等 2014: 213)作者提出了三类“技术特征”驱动的新型双语学习型词典: 网络搜索引擎库、信息提取类词典和维基架构词典。其中,网络搜索引擎库可以帮助用户寻找对译词、确定表达式并获取语境信息。信息提取类词典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从搜索引擎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减轻用户查找、选择的负担,有助于习得新词新义。维基架构词典则鼓励用户参与编撰词条,它收词多、内容丰富。尽管三类新型词典各有千秋,编者应保持技术理性,不滥用新技术。“技术特征”不但注重词典在搜集、加工和提取语料,存储、呈现和检索信息时对载体和工艺的要求,还重视在获取和处理用户的词典使用需求、习惯和偏好等数据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它关注的是词典设计的“可适性”(adaptability)。
第八章从知识考古学的谱系理论出发,重点探讨了双语学习型词典谱系化发展的理据根脉和现实土壤,阐述了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对该类型词典谱系化发展的前瞻及意义。双语学习型词典的谱系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三要素基础上形成的类型分化。
三、简要评价
《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双语学习型词典的著作。该研究从词典的“产品属性”出发,立足于双语学习型词典研编的用户需求调研,充分借鉴当代西方语言学及词典学研究成果,积极探索双语学习型词典文本设计特征的创新问题。它吸收了英语单语学习型词典研究理念,在双语学习型词典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独辟蹊径,明确了学习型词典的“设计特征”是当今该类型词典的重要属性之一,指明了词典学研究的新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前瞻性和实践意义。该书具有以下优点及特色:
1.视角新颖,独具特色
(1)设计学视角
尽管双语学习型词典研编的“中国化”已走过近百年历程,但国内研究大多只是对单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的引介,对双语学习型词典学设计特征的理论研究借鉴多、反思少、视角单
一、创新不足。现代设计学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在明确的意向目标或功能定位的前提下,用艺术、技术等手段组织各种资源进行筹划,以期实现意向目标或功能。词典编纂过程符合现代设计学的理念,属于“语言文化信息传播设计”,是“服务于非母语语言文化习得的信息传播设计活动”。(魏向清等 2014: 20)它既关乎“符号、声像、文字、媒介”等“当代传播”的内容,又关乎“信息、文化、科技”等“社会流通”的内容。该书视双语学习型词典为文化产品,将双语学习型词典编纂纳入“现代设计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中,强调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的复合理据并对其进行综合考量,是一次从设计学理念出发对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的尝试,极富创新和挑战。
(2)(编用)共同主体性视角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最早由Husserl,Hegel,Habermas等提出,主要运用于哲学、翻译等领域,认为主体间的沟通和契合是完全可能的。主流词典学设计观有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认为,编纂者是整个词典编纂过程的操控者并具有充分的主体性。“编者编纂词典”和“用户使用词典”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使用者”长期处于被动缺位的状态,只有主体间性而无主体性。另一种倾向则是词典学研究的“编者中心”到“用户中心”转向,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学习型词典编纂进入数字化、全媒体的时代潮流中,甚至出现了“使用者”即编纂者,并“隐身”于大众群体的编纂模式(维基架构词典)。用户已然成为词典设计的另一主体,但刻意强调“编纂者”或“使用者”主体性的设计理念都是狭隘的词典设计观。
词典编纂需要各类专业人员的参与才能保障质量。该书首提“(编用)共同主体性”,视词典编用过程为交际行为,是一种将词典设计置于“主客主”框架中,包含编纂者、使用者和技术人员等“多极主体”围绕“词典文本”(客体)展开会话行为的广义设计观。“(编用)共同主体性”立足于当今学习型词典编纂设计的本质以及辞书载体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共同面对词典文本这一“客体”,彻底颠覆了以“编者为中心”或只重视“用户体验”的狭隘设计观,是一种超越主体间性和交互主体性的“共同主体性”。在这种关系中,编者的主体性对文本设计活动起到了主导和决定作用,处于设计主体中的主位。使用者则是设计主体的客位,对文本设计活动起到一定的辅助和制约作用。作为词典设计中的另一主体,技术人员对词典产品的最终面貌、信息的呈现形式和结构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包括纸质词典中负责排版、设计、美工、插图、印刷和装订人员,也包括该类电子词典设计中语料采集、语料库建设、词典排版、结构及界面设计的技术人员。因此,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成功与否取决于编者、使用者和技术专家间的通力合作。该理念开创了词典编纂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范式。
(3)“谱系学”研究视角
“谱系”源于知识考古学领域的家谱理论,其目标在于建构人类以血脉为纽带的族群系统。该概念为Nietzsche和Foucault所借鉴,用以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中的非延续性的、断裂错位的异质因素与偶发事件。“谱系化”描述的是事物发展变化成相应系统的过程或趋势。作者首次将谱系学思想引入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对其“谱系化”发展进行了梳理,主要研究学习型词典谱系化发展的“相似性”“非延续性”和“异质性”特征。其中,“相似性”体现在选词立目标准、释义词汇控制和释义模式建构方面,是词典编纂设计特征最重要的方面,也是英语学习型词典家族谱系化发展传承的“血脉”,体现了学习型词典与其他词典的重要类型差异,是学习型词典的区别性特征和一脉相承的“共性”。此外,学习型词典谱系化发展的“非延续性”和“异质性”特征也不容忽视,它们是英语学习型词典大家族的根源――“牛津”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传统基础上的分化与拓展,主要体现在释义模式发展、义项排列模式发展和词典例证功能模式发展等三个方面。
2.理论框架明晰、研究方法创新、跨学科性突出
首先,该研究拓展了学习型词典只重“内容特征”和“结构特征”的研究框架,初步建构了“内容特征”“结构特征”“技术特征”并重的双语学习型词典产品设计特征理论框架,做到了观点突出、理论框架明晰。
其次,作者在研究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时主要运用“主体认知法”“文本比较法”和“实证研究法”三种方法。“主体认知法”研究的是编者主体性对词典设计特征和编纂实践的影响。作者在研究词典编纂设计主体所具备的知识、观念和经验对编纂设计过程及结果的干预时使用了该方法。“文本比较法”是一种对两个或以上的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对比描述与评价的研究方法。就词典文本设计特征研究而言,“文本比较法”除了对信息内容进行比较之外,还涉及对内容表征手段的比较。(耿云东 2014: 61)在该书中,此方法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同一部词典的历时比较、不同词典单项或多项比较、跨词典类型的多项设计特征对比和内容表征手段比较等方面。涉及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的“实证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报告、实验、测试、日志文件法等七类。作者使用这种多元化方法全方位探究了双语学习型词典及其设计特征的特殊性。
该书的另一亮点是作者能敏锐把握词典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借鉴设计学、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二语习得、语料库语言学、电子词典学、词典功能学派、谱系学等学科理论,并将它们运用于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中,凸显了跨学科性。如: 在设计的“内部理据”(技术要素、载体要素和工艺要素)的论述中,作者特别强调了“网络技术”“词典编纂平台”及“电子词典载体”对双语学习型词典产品设计的影响,对比了纸质词典与电子词典的设计工艺,对本研究及“电子词典学”(Hartmann & James 1989; Nesi 1999;Schryver 2003; Granger 2012)的理论研究都有促进作用。纵观全书,整个研究可谓理论框架明晰、研究方法创新、跨学科性突出。
3.数据全、文献新、调查细致
该书依托南京大学双语词典中心《中国外语类辞书编纂出版30年(1978―2008): 回顾与反思》(魏向清等 2011)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具有强大的数据支撑。作者对国内1978―2013年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视角的研究论文及学术专著做了详细分类,基本涵盖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该书引用了近15年发表的专著、期刊、硕博士论文、辞书等文献,总量达326项,其中近4年的文献高达86项,占全部文献的四分之一。在研究“跨文化知识是否具备典型性”这一问题时,作者对跨文化交际教材编写与相关研究的活跃程度利用CNKI和亚马逊网进行检索并统计,指出词典编纂者可利用现有研究成果对学习型词典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进行系统呈现。(魏向清等 2014: 172)
全书研究的学习型词典包含了《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8版、《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5版、《柯林斯COBUILD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第6版、《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第2版、《剑桥高阶英语词典》第3版、《韦氏高阶英语词典》第1版、《新英汉词典》第4版等,以上均为该类型词典的最新版本。在“论述技术特征驱动的网络新型双语学习型词典”时,作者列举了“网络搜索引擎库”(如“google搜索引擎”)、“信息提取类词典”(如有道网络词典)以及“维基架构类词典”,特别指出这三类词典的不足及改进建议,并指出“网络新词典”对双语学习型词典的设计启示。
在实证研究方面,作者对南京某重点高校8位大学生做了访谈录音,对镇江某高校48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同时还对江苏省7所重点高校的97名学生及全国18所重点高校的79名英语教师展开了问卷调查,使双语词典用户的“使用需求”及“学习需求”研究全面、细致、多样化。总之,该书体现了数据全面、文献新颖、调查细致的特点。
但是,该书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首先,实证研究由于受限于时间和地域,调查群体大多来自江苏省,虽然在典型性分析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缺乏普适性。若能广泛调查全国各高校大学生对双语学习型词典的“使用需求”和“学习需求”,同时延长调研周期,获得的数据将更为科学。其次,虽然每个章节都有小结概述研究内容、重点及贡献,但全书没有研究总结,不免让读者对该研究的成果及意义产生疑惑,且从全书的谋篇布局来看,有失偏颇。同时,该书体例上存在一些标点符号错误,部分文献未标注出版年份等。
四、结语
《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借鉴现代设计学原理,将以设计者知识为主的知识途径(对语言文化的知识、对语言习得的知识、对语言学习者的知识)和对设计者研究为主的实证途径结合起来,探究双语学习型词典的设计特征,尝试建构该类型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从“词典的产品属性”及“设计学”理念出发,是词典学研究的全新视角,隶属于应用语言学的浩瀚研究体系,跨学科性非常强。个别的缺失和瑕疵并不能减弱该书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成果。因此,该书值得词典学研修者细细品读。
参考文献
1.耿云冬.英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方法论述评.外语研究,2014(2).2.魏向清,耿云冬,王东波.中国外语类辞书编纂出版30年(1978―2008): 回顾与反思.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3.魏向清,耿云冬,卢国华.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4.徐海.Towards Prototypical Exemplification in English Dictionaries for Chinese EFL Learners.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5.徐海,源可乐,何家宁.英语学习型词典研究.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6.Granger S.Introduction: Electronic Lexicography ?Cfrom Challenge to Opportunity.∥Granger S,Paquot M.(ed.)Electronic Lexicograph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7.Hartmann R R K,James G.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89.8.Nesi H.A Users Guide Electronic Dictionaries for Language Learn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1999(12): 55―66.9.Schryver G M D.Lexicographers Dreams in the ElectronicDictionary A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2003(2): 143―199.(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福建361005;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贵阳550001)
(责任编辑李潇潇)
第四篇:理论力学论文
一个学期一晃而过,现在课已经到了最后,步入复习阶段的自己回过头来思考理论力学这门课程,思考自己学习理论力学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思考自己在理论力学课上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
首先,理论力学的确如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告诉我们的一样,这是一门听上去十分简单,做起题目来十分困难的学科。的确如此,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章节其实真正讲知识内容的部分十分之少,反而大篇幅的是讲例题,而且对于理论力学的知识点,其实大部分我们都已经在大物或微积分等其他课程上有一定的接触,并不是全新的,陌生的内容,因此,我想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认为上课简单,至少都能听的懂的原因。那为什么我们会做题难呢?这也就是这门课程的特色,我个人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都这么认为,理论力学强调的并不是理论,而是应用,我认为理论力学与其称之为理论力学,不如称之为应用力学,这门课程讲求的是用理论的方法来解决更为实际的问题,这也就是与大学物理最大区别,这个可以从例题中就可以看出,大学物理的例题大多还处于理想条件的假设下,而理论力学,至少从他的结构上,跟趋近于生活实际。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理论力学做题目会难得,因为他要求我们在理论力学上需要掌握的就是在知识的基础上把它们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理论力学这门课程,我认为学好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例题的重要性要高于知识点。首先是因为他的知识点我们都有过一点的接触,其次是这么一个讲究知识运用的课程,他运用知识的方法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其知识本身。所以,个人认为要想学好理论力学,一定要把握住例题,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更看重知识点运用的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巩固对方法的熟悉度。这也就出现了另一个与大学物理很大的区别,大学物理很多时候不算到最后一步是不知道答案的,而理论力学只要找准了方法,差不多这道题就结束了。
事后回想一下,整个学习理论力学的过程其实是十分有意义的。在最开始,在看完知识点之后就去做作业,毫无思路之后再回去看知识点,认为是自己知识点掌握的不好,但是往往是看过之后还是同样的结果,因为忽略了例题,其实书上的知识点实在是太少了。在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发现例题的重要性之后,更加看重例题,在做作业之前先把例题分析一遍,鉴于本科目是开卷考试,有时在面对着题目实在无任何思路的时候还是可以对照例题来寻找相似点,从而来结题。
这个课程讲究运用的特色其实不止从课程本身中邮体现,从张老师上课的方式我们就可以十分清晰的感觉的到。总共进行了两次的实践,每一个实践,为了达到之后的效果,都是需要我们把理论力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而且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还为了我们一次沟通能力,执行力上的提升。
综上所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张老师把这门课程的特色真正的发挥出来了,我认为这是一门十分有收获的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真正发挥了他的作用,为我们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实现了从理论到运用的过渡。
第五篇:理论论文[最终版]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劳动合同法》对民营企业 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影响
[内容摘要]: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的影响可分为用工成本提高、用工风险增加、用工规定严格等三大方面,也可分为对招聘环节、培训环节、绩效环节、薪资环节、员工关系处理五大方面。本文主要侧重阐述《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环节和薪资环节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劳动合同法》的解决对策。再用劳资纠纷实例引出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而阐述企业如何规避用工风险,降低用工成本。只有在维护企业利益与尊重劳动者间寻求恰当的结合点,在遵守法律前提下细化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维持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企业的持续地良性发展成长。
[关键词]: 新劳动合同法;用工风险;绩效考核;薪资管理;劳资纠纷
The Study On Impact Of The New Labor Contract Law 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Compensation Manegement In Private Enterprise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Labor Contract Law on enterprises can be divided into: labor costs, employment increased risk, strict labor regulations;Also can be divided into: recruitment links, training session,performance link,compensation link, staff relations.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xplain the impact of New Labor Contract Law on performance links and compensation links , and made some deal with the “Labor Contract Law”.Then leads to labor disputes in instance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process.And explain how to avoid employment risks , reduce labor costs.Only seek the point of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maintenance of corporate interests and the right of workers , in compliance with the law under the premise of refining the company'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so that we can not only maintain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but also achieve sustained business growth of healthy development.KEYWORDS: TheNew Labor ContractLaw;Employment risk;Performance management;Compensation manegement;Labor disputes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目录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3
(二)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3
二、文献综述
(一)劳动关系国外研究现状„„„„„„„„„„„„„„„„„„„„„„4
(二)劳动关系国内研究现状„„„„„„„„„„„„„„„„„„„„„„4 1.国内《劳动合同法》研究评述„„„„„„„„„„„„„„„„„„„„„4 2.《劳动合同法》对民营企业的影响评述„„„„„„„„„„„„„„„„„5
三、《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环节的影响分析
(一)试用期的考核制度„„„„„„„„„„„„„„„„„„„„„„„„5
(二)正式合同期间的考核制度„„„„„„„„„„„„„„„„„„„„„6
四、《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管理影响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客户已经毁约,销售人员离职后索要提成„„„„„„„„„„„8
(二)案例分析„„„„„„„„„„„„„„„„„„„„„„„„„„„„8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启示„„„„„„„„„„„„„„„„„„„„„9
五、《劳动合同法》对薪资环节的影响分析
(一)《劳动合同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工资分配和工资水平确定上的自主权利„„„„„„„„„„„„„„„„„„„„„„„„„„„„„„„„„„9
(二)企业薪资结构组合设计应当适应中国的法律制度和人文环境„„„„„„9
(三)在复合制薪资结构基础上,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加班费计算基数„„„„„10
(四)《劳动合同法》明确强调职代会和职工在企业薪酬决定方面的参与权„„„10
(五)建立行之有效的薪资激励机制,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10
六、《劳动薪资管理影响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老板合同法》对过冬,员工过年„„„„„„„„„„„„„„„„11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二)案例分析„„„„„„„„„„„„„„„„„„„„„„„„„„„„„11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启示„„„„„„„„„„„„„„„„„„„„„„11
七、结论与展望„„„„„„„„„„„„„„„„„„„„„„„„„„„„„12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许多企业对《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一系列的劳动法律法规,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这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都是保护员工合法权益、惩治企业违法行为的法律。这是对劳动法律法规立法本意的歪曲,是错误的观点。因为任何法律都体现了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也不例外。只是这些法律在立法时鉴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才用了较大篇幅对劳动者的权利保护做了详细、明确的表述,而用人单位的权利(特别是管理权利)在大多数情况下仅做了原则性的描述,细读每一条法律条文,可以发现,员工享受的每一项权利都是以履行相应的劳动义务为前提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加大了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难度,即企业如何将法律赋予的对管理权力的原则性描述,细化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以期实现与员工的权利义务对等;如何在不触犯相关劳动法律的前提下惩治员工不良行为,如何合法进行人事变动(调岗,辞退),如何在绩效考核达到激励员工目的的同时又不引起歧视,如何在薪资管理与绩效挂钩的同时不能被看作扣发员工薪资......
本文以实现企业与员工权利义务对等和破解企业劳动关系管理难题为目标,以解读《劳动合同法》为手段,为企业招聘员工、培训员工,考核员工等提供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
(二)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思路:基于对《劳动合同法》立法背景和宗旨的理解,结合自己在民营企业“南京途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德邦物流有限公司”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查阅《劳动合同法》以及处理劳资纠纷的相关书籍,对比企业的劳动合同文本进而分析引起员工不满和劳资纠纷的潜在原因。再通过案例分析,提出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研究方法:一.查阅大量参考文献,从《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角度到人力资源角度,从员工角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度到企业角度;二.查阅解决劳资纠纷的实例研究,人力资源常用劳动法规等书籍;三.结合自身实习经历和在多家民营企业面试过程的调查,理论结合操作,思辨分析结合实证分析。
二、文献综述
(一)劳动关系国外研究现状:
法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中劳动合同立法较为全面的国家,其劳动合同立法经历了一个由规范较弱、对劳动者利益保护较少,到加强对劳动关系的规范、注重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历史过程,有专门的劳动法典,其法律制度中的诸多方面对我国完善劳动合同立法都存在借鉴意义。其特点是:劳动合同一般不确定期限,即雇员一般均应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是例外情形,只能在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形下才能订立。
瑞典则是在坚持书面形式下,允许口头协议甚至“行为推定”的形式存在,另外再增加雇主的告知义务,并通过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监督检查保证此义务的履行。
随着产业民主思潮的澎湃,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除意大利、葡萄牙等少数国家外,欧洲大多数国家都进行了劳动合同立法,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职工民主参与制度,如:德国的《煤炭钢铁企业共同决定法》、《企业委员会法》、《共同决定法》等。对于劳动合同类型的强制,世界各国立法态度大致有两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放任主义和以德法为代表的强制主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劳动合同法》研究评述
我国《劳动法》出台于1994 年,实施于1995年,从涉及范围到可操作性的具体规范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与问题。《劳动合同法》自2004年出现第一草案,到2007年6月正式通过审议,历经四次审议和两年多的民主讨论,是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自《劳动合同法》开始制定到现在付诸实施,已经有四年时间,伴随着这部法律的是观点鲜明、立场对立的纷争和论战:一 宏观层面的立法原则和立法依据的分歧,如“单保护劳动者”的倾斜性立法还是“双保护”的兼顾性立法,是以《劳动法》还是以《合同法》作为立法的依据;二.法律的国家本位或者社会本位的讨论,是坚持政府的公权力介入还是坚持劳动法的社会本位等。以上主要形成了外界所谓的“劳方派代表”和“资方派代表”的常凯教授和董保华教授的讨论和切磋,他们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发表的主要文章如常凯教授的《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和法律定位》,《论政府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身份和作用》,董保华教授的《锦上添花抑或雪中送炭—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基本定位》,《劳动法的国家观—劳动合同立法争鸣的深层思考》等;三.积极关注《劳动合同法》制定和实施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例如孙立平教授的《劳动合同法的负面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四.还有法学界人士关注劳动关系和劳动体制的集体协商制度和工会作用的。
2.《劳动合同法》对民营企业的影响评述
有关《劳动合同法》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问题的研究才刚起步,研究成果并不多,大多围绕企业如何合理规避用工风险、新法对企业不利情况的分析、企业在避免新法中用工惩罚成本的薪酬体系设计等方面的分析。在对民企应对新法的措施研究中,更多的体现的是被动接受。面对新法民营企业应该有发现契机的目光和胆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策略和发展模式进行适时调整和制度转变,推动民企走进新的人力资源发展模式。
三、《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环节的影响分析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营利性主体必须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就体现为对员工绩效的严格考核,对专业人员的优胜劣汰,对岗位设计的灵活使用。绩效管理与考核对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员工素质、促进员工职业发展、完善企业管理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而企业这些管理上的需求以及相应的绩效考核规则又与《劳动合同法》追求稳定的书面化及长期化劳动合同管理法律理念有着必然的冲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而绩效管理对企业事关核心竞争力,两者必须相互制衡。在必须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企业必要探求在法律条文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的可能空间,在《劳动合同法》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绩效考核以及相应的岗位薪资等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试用期的考核制度
1.在新员工入职时,企业可以与员工约定试用期,考核员工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在试用期之后的正式合同期里,用人单位则可以对劳动者能否胜任工作、是否履行职责进行相应的考核。在试用期内,企业除了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期限规定以及待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遇规定以外,还应熟练掌握试用期解除的法定依据和操作技巧。就试用期考核制度而言,企业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最常使用的理由是“试用期考核不合格”,而这不一定能成为法定理由。
2.试用期业绩任务制订与业绩考核
作为考核制度的第一步,企业应该明确该员工试用期内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将其作为试用期结束时的考核依据,经由双方认可后签订试用期协议。试用期协议可以明确约定具体的考核标准与依据,以及确定是否正式录用的条件。而在试用期间,如果员工在试用期结束以前经过考核没有达到企业要求,人事部门应在试用期结束前书面通知该员工依据此考核结果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法律认可劳资双方双向选择的状态,因此包括企业在内的任何一方都可以有条件的提出解除试用关系。
(二)正式合同期间的考核制度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以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劳动者被证明不能胜任工作;(2)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3)仍然不能胜任工作,这涉及到绩效管理体系中的业绩目标制订、业绩考核、业绩改进等多个环节。通过对这些环节科学合理的设置,可以合法有效地对员工进行基于管理目的的考核。
1.不能胜任工作与业绩目标制定
业绩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工作绩效的具体要求,由用人单位根据单位的具体需求以及劳动者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对如何制定业绩目标有着专业化的要求,例如部分企业要求业绩目标符合SMART原则,即具体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接受的(Accepted)、现实的(Realistic)、有时间限制的(Timeline),符合SMART原则的业绩计划有助于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进行目标管理。《劳动合同法》中对业绩计划的制订并无具体的规定,但《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关于非过失性解除的特别规定对业绩计划的制定会产生间接的影响。比如,企业在依据绩效管理制度辞退员工时,应当证明“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岗位”、“仍然不能胜任工作”,负有三重举证义务;企业在对有失职行为的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需要证明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该员工的行为构成严重失职并且损失重大等等。
2.不能胜任工作的认定与业绩考核
业绩考核评估是企业的内部管理行为,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但单方的考核评估结果有时候难以获得双方的认可,所以存在发生劳动争议的风险。无论是阶段性考核还是临时性评估,企业的业绩评估内部结果应当与通用的法律标准相联系。企业可以与劳动者约定业绩考核评估结果不合格为“不能胜任工作”的情形之一,而企业业绩考核评估的过程也就是证明劳动者能否胜任工作的一个过程。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业绩评估的证明要求有量化、细化、外化的特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量化分析较易成为判定是否不能胜任的依据,无法量化的主观评估则难以被司法部门采纳;对具体工作任务是否完成的评估较易得到司法部门的认可,对员工工作绩效的笼统评价较难为司法部门接受;客户意见可以作为判定是否不能胜任的依据;而上级对下级的评估则很难为司法部门采纳。
3.业绩目标制订应当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并要求员工予以确认。
企业制订的业绩目标计划应明确的告知劳动者。劳动争议处理中,企业在许多情形下均需承担举证责任。所以,企业在制订业绩计划过程中,应当将有关书面文件交由员工签署,确认其知晓。明确告知员工无法完成目标的法律后果。因企业的奖惩特别是惩戒制度而引起的劳动争议案件是劳动争议的高发地带。为降低法律风险,企业制订业绩目标规划时应当告诉员工不能完成计划会承担何种责任,这样可以事先预防和指导员工的行为。
业绩考核应当尽可能地收集辅助资料,如员工的业绩报表、客户的投诉信函等。这是由于劳动争议中用人单位负有举证责任。考核开始前可以要求员工提交任务报告或定期述职,所有报告应通过书面形式并有员工签字。
4.针对业绩考核企业还应建立相应的补救机制。
给予员工合理的补偿金或者其他补救措施,对于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本着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企业负有培训教育员工、提高其知识技能的义务,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使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得人岗匹配。
四、《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管理影响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客户已经毁约,销售人员离职后索要提成
2009-3-2日,马克公司接到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应诉通知书。申诉人是以肖某为首的12名销售员,要求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双倍的赔偿金和销售提成工资。原来,马克公司规定,不能完成销售工作任务的员工,企业将予以辞退,且不支付经济补偿金。肖某等在这种背景下被公司于2008年12月31日解除了劳动合同。另外,公司的规章制度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并进行了公示。肖某等人又称其在职时与客户签订了销售订单共计500多万,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应当计发提成工资10万元。公司辩称客户的货款尚未到账,部分客户已明确表示不再履约,故公司不应支付肖等的提成工资。仲裁委员会经过审查明确了两点事实:一是马克公司确有销售人员完不成工作任务即予辞退的制度,且该制度经过了相应的民主程序并向肖某等人进行了公示;二是依据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提成工资按照销售额的2%提成。
(二)案例分析
1.虽然公司的“能完成销售工作任务的员工,企业将予以辞退,且不支付经济补偿金”这项规定经过职代会讨论并予公示,但这项规定本身与《劳动合同法》相违背。《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2)项规定,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的,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企业提前30日通知员工或额外支付员工一个月工资,才可以接触劳动合同,因此公司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属于违法解除。
2.马克公司仅在合同中约定,提成工资按照销售额的2%提成,并未约定提成工资计发的条件、时间和方式,因此在肖某等人已经完成销售订单的情况下,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应当在肖某等人离职时一并结算。而对于公司声称的“货款尚未到账且部分客户已经明确拒绝履行销售订单的义务”,不能成为拒绝支付提成工资的理由。因为劳动合同中并没有把货到付款作为发放提成工资的条件,而部分客户拒绝履行义务,不能排除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是公司后续工作失误等原因造成的。因而,公司应当支付提成工资。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启示
1.销售岗位是一种特殊岗位,由于工作时间的不确定,企业要掌握其具体行踪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企业通常用业绩指标来考核销售人员。对于经考核不能完成销售任务的员工,一定要使其承担不能胜任工作的法律后果。
2.在约定提成工资时一定要注意:一是要明确提成的比例和提成的基数,提成基数可选择合同价格、利润价格等;二是支付提成工资的条件,即是到账计提还是合同签订后计提;三是支付时间和周期;四是明确规定支付提成工资的排除条件,如客户违约的,公司不再发放提成工资。
五、《劳动合同法》对薪资环节的影响分析
薪资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企业可以通过薪资调控能力降低用工管理难度。面对新法对薪资岗位制度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薪资岗位制度设计有必要与企业用工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相结合,共同应对新法的调整。
(一)《劳动合同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工资分配和工资水平确定上的自主权利。
《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在劳动合同中与员工清楚地约定劳动报酬的标准,一旦约定不明就以国家标准代替企业标准;限制企业单方调整工资的权利,改成企业和员工协商解除的形式。这对企业的薪资管理产生一定压力。如果劳动合同期限较长或者是一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当企业的经济效益、人力成本或者员工提供劳动的价值发生变化时,如何控制薪资成本、发挥薪资的激励作用,则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薪资结构组合设计应当适应中国的法律制度和人文环境。
由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迫使企业必须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工资标准,而且一旦约定企业就不能自行调整,而人力资源管理又需要保证单位在薪资上的自主权,为了在法律规定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寻求平衡,复合式薪资结构应成为企业的首选。法律并未对薪资结构作出限定,所以企业可以对自己的薪资事项进行自行设计。一般而言,单一工资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制相对固定,结构单一,强调团队整体和长期考评。复合工资制工资包括多个组成部分,有相对固定的,如岗位、职务等;也有相对浮动的,如提成工资、绩效工资等。在具体操作上企业应当将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作为固定工资,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同时增加工资中与业绩考核相关部分的比例,这部分比例并不约定具体数额,而是与员工约定按业绩考核发放。按此处理时,当企业效益下滑或者员工业绩不佳时,企业可以调整工资部分的业绩考核部分,对固定部分仍然正常发放。
(三)在复合制薪资结构基础上,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加班费计算基数。
目前各地关于加班费计算基数的办法不同,所以各地加班费计算的方式和口径也多有不同,但基本上许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行约定加班费计算基数。加班费计算基数最好与基本工资相一致,同时将工资结构中固定部分视情况调整为工资外的补贴津贴,这样才会合理控制加班费计算基数,并将风险降到最小。
(四)《劳动合同法》明确强调职代会和职工在企业薪酬决定方面的参与权。同时明确了劳动者的薪酬主要由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确定。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这样就否定了劳动者薪酬由用工方或管理层单边决定的做法,也减少了薪酬决定的随意性,企业必须在招用职工时就给予劳动者对薪酬的合理范畴。为员工以后的成长设置合理的薪酬晋升渠道,达到双赢的效果。
(五)建立行之有效的薪资激励机制,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
在《劳动合同法》对物质薪资严格管理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利用好非物质激励等各种手段,如按劳分配、奖勤罚懒、岗位轮换、公开竞聘、关心职工生活,举办公司级大型文娱活动等。通过这些激励手段,正确引导、提高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鼓舞其工作热情、促使员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造就一支和企业有共同价值观的员工队伍,形成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六、《劳动合同法》对薪资管理影响的案例分析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一)案例:老板过冬,员工过年
李某等人是A公司的设计师,从事房地产开发项目景观设计。2008年下半年由于全国金融危机使得房价下降。李某所在A公司从08年底业务量减少了50%,整个公司举步维艰。由于李某是顶尖技术师,公司并未裁员而是通过借贷来维持公司运转。但在09年1月,李某等人在工资支付上与公司发生了争议,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工资+项目奖金+年底三薪。其中基本工资根据能力从8000元到15000元不等,项目奖金是根据项目效益的15%提取,年底三薪是指每年12月份除支付正常的基本工资外,还需要再支付2倍的基本工资。由于2008年公司效益下滑,公司老板认为,年底三薪中另外2倍的基本工资属于奖金,企业有自主决定权,且在目前形势下,企业也无力支付,但李某等人却认为,年底三薪是劳动合同约定的员工应得报酬,非经员工同意,企业不得随意克扣。双方协商不成,李某等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于2009年1月23日向该企业发出了支付令,要求支付李某等人的年底三薪。
(二)案例分析:
1.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由于企业并未对员工享受年底三薪的待遇附加任何考核条件。《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2.该企业在约定劳动报酬时没有体现风险共担的原则,没有为员工取得劳动报酬设定相应的条件。该公司劳动合同中约定企业在年底支付员工三薪,实际上是将浮动工资固定化了,这才造成了老板过冬,员工过年的不利后果。对于奖金应当约定为:“甲方根据乙方工作表现、工作量、贡献大小及公司经营情况,决定是否向乙方发放奖金及奖金数额、方式和时间。”这样约定不但体现了风险共担的原则,而且保障了企业在奖金发放上的主导权。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启示
1.企业与员工约定工资时应当将工资拆分为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当固定工资的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比例提高,企业的风险就大;反之,则员工的风险大。这就需要企业在与员工约定工资时,充分地考虑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的比例问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应适当增大浮动工资的比例,以降低经营风险。
2.做好调整工资的约定。企业在与员工约定工资时一定要约定工资如何调整,包括降低员工工资的调整,比如具备什么条件之后,企业通过一定的程序就可以调整(主要是降低工资)员工的工资,但前提是调整工资的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七、.结论与展望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多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企业要想做大做强,持续发展,就必须让企业规范运作,严格依法用工,需要企业致力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靠创新制度管人、靠激励机制留人,合法经营吸引人,才能创造一种企业和员工共赢的和谐氛围,才能发展企业自身经济。再则,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是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以对劳动者平等、尊重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途径。
总之,我们已越来越多地体会到,企业与员工之间只有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共同协商,由此形成健康、良性、紧密的合作关系,才能更有利于员工以更大的热情与主人翁精神去全身心地为企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程向阳.人力资源常用法规速查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2] 刘大卫,翟志俊.《劳动合同法》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3] 梁硕南.劳动合同甲方乙方[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7月 [4] 贾富春.企业劳资纠纷规避实务[M].鹭江出版社,2009年7月
[5] 蔡翔,陈滢.《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绩效管理的六大挑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年11月总第221期:86-88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6] 王肃.劳动合同法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冲突与融合[J].管理世界,2008年第3期:46-47 [7] 黄利民.《劳动合同法》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之我见[J].法律园地,2009年:148 [8] 何永炜.《劳动合同法》实施困境的原因及对策[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9] 朱峰,高满建,陈彩祥.劳动合同法对薪酬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第8期:169-170 [10] 廖麟鹤.新劳动合同法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沿海企业与科学,2009 年第03 期 [11] 侯玉梅,韩珂.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顺应《劳动合同法》要求[J].经营与管理,2009年:24-25 [12] 周静.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J].求实(法律研究),2009年1月 [13] 李莉.《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8期 [14] 王桦宇.《劳动合同法实务操作与案例精解》[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5月1日 [15] 翟继满.《劳动合同法再入门:人力资源管理挑战〃误区〃对策》[M]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