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用信息技术高效教学
巧用信息技术高效教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当下的社会也逐渐进入到信息时代,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小学数 学的教学中,如何利用好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也就变得至关重要,现在 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应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去用知 识,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备课并不是简单的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 学情、合理的教学思路,预设课堂发生的情景,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写教案,注意班级差异等等。信息时代到来后,教师备课上可以采用 电子备课和纸质备课相结合,教学上创设多媒体演示,把原本繁琐复 杂的传统备课模式变得方便有效,把单调的课堂充满了现代的气息。
二、教学过程多样化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 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 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结构。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 的提升,教师也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中解脱出来。
三、激发学生的潜能 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并且在讲解的 过程中,也无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 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要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使 他们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教会学生怎样利用新时代媒体答疑解惑,不 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大胆 创新、创造,教师要做的就是指引、提示学生去完成,真正做到授之 以渔。
四、评价多元化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往往没有自信,害怕说 错,不敢回答问题,这时候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适当的鼓励和赞扬 会很大程度的增强学生的信心,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评价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 思,使学生更明智、更理性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不但要把握好评 价的不同方式方法,不断充实自己,而且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 该在课堂评价中,实施多元评价,多方面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为小学数 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源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尝试,不 断探索、创新,建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数 学教学的课堂效率,使得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更加丰富,效果更好。
第二篇:巧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巧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摘要: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与时俱进,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恰当地运用于教学中,能构建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提升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全新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这正是我们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
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呢?结合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从以下三个维度浅谈如何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促教学变革,构建高效课堂。
一、巧用电子白板,优化识字、写字教学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教师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热爱祖国文字,了解其发展渊源,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初识生字时,可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创设富有童趣的识字情境,迅速激起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比如在教学“日”“月”“鸟”“马”等象形字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字的演变过程,将汉字由具体的图像到古文字再到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动画般映入学生眼帘,既生动又有趣,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在高年级学段随文学习生字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文段,同时以不同字体或不同颜色凸显需识记的生字词语,并链接该字的音、形、义等信息,再点击“音”,就可以听到生字的读音;点击“形”,则看到生字的字形及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点击“义”,可知道生字的字义,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学生记忆生字及意思理解记忆。
在指导学生练字时,可用写字教学微课视频进行示范,用投影机投放学生的优秀作业作为示范,播放书法家练字故事及书法教学微课视频,激发学生练字的强烈愿望,然后再让学生静心练字,老师则巡视于学生当中,示范、指导,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了个别进步缓慢的学生,使全体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写字技巧,形成良好书写习惯,促进学生书写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妙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走近文本,朗读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情感,习得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例如教学《草原》一文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呈现茫茫大草原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美景,配上娓娓动听的朗诵,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倾听,眼醉其景,耳醉其声,心醉其情,愉悦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此一来,大草原的美景就定格在学生的脑海里,文章中的优美语句也烙印在学生的记忆中,对大草原的喜爱之情也积淀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化抽象为具体,能清晰地呈现语言文字材料所对应的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在教《故宫》一文时,我采用本校的课改新思路:课前预学——课内合学——课后练习进行教学。上课前,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通过上网查找故宫的相关信息,课前三分钟由课代表组织同学们介绍搜集的相关资料,从而对故宫有初步的认识,此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又为新课的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上课时,我主要以视频与文本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以多媒体呈现故宫的精美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语言文字中感知故宫建筑群的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播放介绍故宫建筑艺术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故宫建筑的气势恢宏,切身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布置课后作业:以小导游的身份为故宫写一份解说词,并配上相应的图片,发送到班级QQ群共享。这样个性化的作业不仅能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在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还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活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习作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动态材料,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细致描写。比如,在指导中年级学生描写“迎春花”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迎春花的图片,有在和风细雨中含苞待放的,有在金色阳光下尽情绽放的,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眼前有美景,脑中有画面,心中有激情,自然就乐于表达,善于表达。这就是多媒体渲染的作用,是教师巧妙整合教学资源的作用。接下来根据学生的发言巧妙指导写作技巧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加上教师的点拨,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想象,打开了思路,对迎春花的描写就细致入微了,对迎春花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
高年级的细节描写指导教学中,我们也可活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比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展开习作;也可以通过课件分层显示训练内容,出示好词佳句,还可以呈现优秀范文,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时,可以创设某个情景,并录制下来,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仔细倾听人物的语言、语调,从而揣摩人物心理,进而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说话训练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堂小练笔。如果有的学生一次没看仔细,我们还可以适当重复播放,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料可写。
低年级的看图写话训练中,多媒体也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依次呈现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进行说话训练,效果毋庸置疑。
作文讲评和习作修改的环节,则可以通过投影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并批注用词精妙的句子,描写细腻、动人的段落;或者出示问题习作,面向全体,当堂修改,使作文批改更有实效。
实践证明,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有与之适应的新技术、新教法,新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在识字、阅读、写作教学上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的“变革”,寓教于乐,如此,学生则能在老师构建的高效课堂中提升综合素养。
第三篇:巧用信息技术 小学美术教学轻松高效
巧用信息技术 小学美术教学轻松高效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电脑绘画”已不是新名词。电脑是一套奇妙无比的视觉艺术创作工具,具有卓越的表现力。除了传统的笔、橡皮、剪刀、尺子、喷枪、调色板等等以外,还有许多电脑独有的设计工具。电脑美术设计软件能产生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它不仅能达到传统绘画工具(如毛笔、铅笔、喷笔、麦克笔、油画笔、水笔、木炭笔等)所具有的效果,同时创造了一大批神奇无比的新工具;在电脑上进行图片的拼贴、剪辑和蒙片合成,不仅效果十分理想,操作也相当方便;而且各种各样的特殊滤镜效果则令人耳目一新。并且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新课程的改革,因此,把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学相整合是当今教育所迫切解决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通常比较感兴趣,课件、网络、教学软件等具有独有的画面展示方式和独特的音响效果,可以马上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让其精神高度集中起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电脑的课件、网络、教学软件等可以使平常见惯的范画、情景、实物,与声音、文字、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美术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讲授过程由此变得亲切可爱,学生们觉得新奇好玩,学习气氛就变得轻松。学习就由好玩和为什么开始,学习的积极性就在这种氛围下浓烈起来,学习动机自然形成,教学效果就会变得更加理想。那么如何巧用信息技术,让小学美术课堂上老师高效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呢?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美术欣赏课,枯燥?网络使其变得“津津有味”。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是“教师+课本+黑板+挂图+实物”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所学的某些欣赏知识往往不容易消化。电脑网络的运用,使美术课欣赏课变成“老师+课本+黑板+挂图+实物+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给枯燥无味的欣赏课注入了活力,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使枯燥的欣赏课变得“津津有味”。例如美术课本第九册《非洲雕刻》,传统美术课最多只拥有几幅挂图,学生往往不专心,而且一节课很难讲完。而我课前先上网搜寻有关非洲雕刻的素材,再布置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进行素材收集,课上我提供相应的素材与学生收集的素材相比较,并让同学们相互讨论,学生对非洲雕刻知识很快得以理解消化,学生个个学得“津津有味”。
再如美术教材第十二册《现代雕塑》,传统美术课最多只拥有几幅挂图,学生往往不专心,而我课前先用摄像机去市中心摄一些城市雕塑或公园中的一些现代雕塑或找一些有关现代雕塑的录像上传到校园网上,课上让学生自己来上网“求知”,并让同学们相互讨论,学生对现代雕塑知识很快得以理解消化,学生个个学得“津津有味”,而且大大节约了上课时间。
二、美术手工课,操作繁琐?课件使其变得“轻松”。
传统的小学美术手工课,老师一般要向学生介绍预先做好的手工(模型),然后通过图解或直接分步制作来传授技能,过程中鼓励学生联想创作,这是一个很费唇舌的过程。如果引入了美术课件一切就变得简单化。如《爸爸妈妈
(二)》,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人物的特征、动态难以理解,而且是用黏土来制作自己的爸爸妈妈,按照传统的方法学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做了美术课件就变得轻松多了。课件内容包括导入、人物的组成、重要组成构件的制作成游戏和动画、人物的制作步骤演播、人物的动态变化,使课程有条理地进行。在这个课例中,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利用课件学习,不到十分钟学生便可以自行制作和创作人物的造型,并在制作过程中参考课件给予的提示,使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模仿、提问,顺利地完成人物的制作。课中,老师不仅脱离了烦琐的讲解和示范制作过程,还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位置,使手工课变得非常“轻松”。再如册《十二生肖》,传统上法就是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教具,很烦琐,而且课上学生不感兴趣,学生学得也不“轻松”。如果引入课件,一切变得简单,课前教师只要在网上收集一些资料,和剪纸知识做成课件(如动物的真实面貌和剪纸作品相比教),课上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
三、工艺设计课,烦?“迷你画板”使其变得“方便与快捷”。
传统工艺设计教学中,教师在备课和教具的准备上颇费心思,教师既要准备大量的图例,又要考虑在有限的课时内解决难点问题,学生练习、反馈的时间明显不足,在不能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则明显降低,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软件的编制中,我们紧抓重点、难点,将原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主动探讨为主,学生间协作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形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迷你画板”中提供了大量的绘图工具,比如:直线、圆形、矩形等等。学生们借助这些工具,只需要点击、拖拽鼠标即可绘制出美丽的图案。在图案的修改这方面,使用电脑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比如《适合纹样》一课,要求学生利用线条的组合来产生美丽的图案,学生按照传统的方法只是使用铅笔、颜料工具徒手来画,这种方法学生普遍感到很吃力,很难画出一个标准的适合纹样。使用迷你画板来进行辅助设计就是设计的过程变得方便多了。我就把“印章”这个工具介绍给他们,并且介绍了复制、粘贴等操作技巧。学生在试过这些新工具、新方法之后,立刻感受到了电脑绘画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极大地提高了对绘画的兴趣,在使用信息技术完成主题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为学生的主动参与、自我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学生的绘画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
再如《重复的形》要学生徒手画出一个个一模一样的图形来组成重复的形,学生很难完成(要知道让学生学习美术不是让每一位学生将来都成为画家),既浪费时间,学生又不感兴趣。如果学生利用了电脑中的“迷你画板”软件,课上教师只要准备一些基本形,学生只要利用剪切、粘贴、复制、“印章”,作业很快就能完成,而且作业效果非常好。
四、美术技法课,难?画图工具使其变得“简单”。
传统的技法课认为,一幅画画得好不好的标准是其画得像不像。一堂课下来,如果学生的作品画得都不像,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而且在画水彩、水粉、国画时,学生由于年龄较小,颜料往往在不经意时弄到衣物上或其它地方,且效果并不理想。如今,我们要摆脱这种旧观念,认识到让学生学习美术不是让每一位学生将来都成为画家,而是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更滋润的发展。我们如果引入了信息技术的画图工具就方便多了,而且效果更加理想。如在教《秋风瑟瑟》一课时,本来学生要准备颜料、水、毛笔等材料,课前准备很烦琐,而且很难把秋风瑟瑟的感觉表现出来。如果引入了画图工具就简单多了,学生可以利用画图中的剪切、粘贴、复制等工具就可以把这幅画顺利完成,特别是利用画图中的喷笔工具很容易的画出秋风瑟瑟的感觉。再如教《冷色和暖色》一课时,本来学生需要准备颜料、水粉笔、笔洗等材料,学生工具很难带全,而且作业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水份的把握)。如果引入了电脑中的画图软件,学生很快就能区分色彩的冷暖,而且用冷暖色来作画很快就能熟练掌握。
由此可见,从小学阶段开始将信息技术引入美术课堂,而且在全国进行新课程改革的长远发展趋势来看,从小培养学生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美术设计的技能是十分必要的。而利用电脑来进行绘画,无非又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好办法。我们有理由相信,实现课堂上老师高效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是难事。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进行整合,必将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今日的信息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美术界、设计界、广告界、摄影界、出版界和印刷界也不断受到冲击,业内人士纷纷把电脑搬进了工作室。寻找恰当的途径,合理整合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学,巧妙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恰巧可以解决小学美术老师课堂教学中烦、难、枯燥等等一系列问题,高效达成目标,又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达到新课标中着重对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培养。
第四篇:巧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生物课堂_2
巧用信息技术 打造高效生物课堂
摘要:生物课堂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深化了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演变成为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进而达到优化生物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学科
优化生物课堂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要实现这种转变离不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
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提出:“广泛利用媒体资源。各种媒体上关于生物科学发展的信息很多,这些信息在教科书中不可能及时而全面地反映,师生应充分利用这些媒体资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生物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纷繁的生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可见实施有效的信息化生物教学势在必行。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不同内容进行相应的整合 提高课堂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重要概念
《标准》指出:重要概念是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知识,教师围绕生物学的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
例如进行《DNA的分子结构》教学时,制作课件,由外及里层层剥离,首先显示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利用鼠标点击细胞核,显示细胞核结构,再点击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显示出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模型,最后点染色体的组成—DNA,显示出DNA分子结构的平面结构和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通过这样多媒体技术学生对微观DNA有了感性
认识,对于DNA概念理解更加深入,通过这样的铺垫,再利用相应的材料进行DNA分子模型的构建。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优化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跨学科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标准》强调: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节课,讲到“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这一内容时,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计算基因频率,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看网络资源了解遗传平衡定律,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可以自己去体会生物知识与数学知识的交叉与整合,同时也很好地突破了重点难点。
多媒体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有效利用不仅完成了知识的学习,而且形成了跨学科学习的意识,深入理解基因频率的变化。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联系生活,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标准》强调: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在讲述“单克隆抗体”时候,学生对“生物导弹”既好奇又陌生,但是我们提到癌症治疗方法,学生很容易想到放疗和化疗,我们知道这两种疗法副作用都很大,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让药物只是杀死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没有伤害呢?这个时候学生很容易想到单一识别癌细胞的抗体。此时利用多媒体呈现抗体与抗癌药物结合物攻击癌细胞的模式图,从而使生物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生物化,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四)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师生 生生交流
信息技术使用使交流形式点对点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总体上是在同时空下进行的,但因为有技术环境的支持,可以实现同时间的不同个体交流和不同个体的不同时间交流,这是传统的交流不能实现的。比如:利用电子白板,我们可以同时把5个学生的作业或屏幕调集起来进行交流;利用学生测评系统可以同时把学生的作业收集、处理、分析并及时反馈。对于生物课堂上遗留下的问题或者拓展性问题,教师通过教学
论坛挂主题帖,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学生也点评其他同学的观点,还可以看到教师的评价,这样做避免了这种交流性的作业流于形式,使教学任务得到了落实。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 突破探究的难点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新课堂已经不再是“填鸭式”,不再是“满堂灌”,而是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些探究历程或者探究实验学生单凭教师讲授根本无法清楚理解,或者说理解起来很困难,这时候需要借用信息技术手段,化复杂为简单,成为学生突破难点的脚手架。比如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一节,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学生不容易理解生物膜为什么是可以流动的,通过flash动画课件,向学生展示变形虫的变形运动和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过程,让学生从三维立体的角度体会了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流动性的特点,有效解决了探究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三 信息技术优化不同生物课型 提质提效
(一)新授课利用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生物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多角度理解生物世界的机会,开拓学生的视野。
以高中生物教学中《神经兴奋的传导》一课为例,由于涉及到细胞内部微小结构的活动,而且与电化学内容相关,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学生在识记后容易遗忘,其重要原因是“突触”、“兴奋的传递”、“兴奋的传导”等概念和知识属细胞或分子学水平,学生看不到、摸不着,感到很“抽象“,许多老师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时,容易简单重复概念,要求学生记忆,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将微观过程形象化呈现正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动画演示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的微观生理过程,使这部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易于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复习课利用多媒体的便捷性形成高效复习模式
复习课不能简单重复平时教学的内容,而要教给学生获取新的信息,总结做题思路,解题方法。
生物复习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完整的考点体系投影到屏幕上,以便于学生考点明确化、增加课堂信息量,不但可以刺激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生物知识的回忆,而且还有利于分层教学、自主复习。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进行重点复习或重新学习,可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
(三)总结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善于学习的人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很强,要想在学习上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就要学会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通过多媒体技术,利用思维导图的学习工具,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者相关作用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在关于一章知识的学习完结后,能够让学生查漏补缺,找出薄弱环节加以巩固,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得到很好的教学反馈,然后完善教学。让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研究性的生物学习中去,使生物课堂更加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章剑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浙江教学研究,2000.2 [3]马宁 余胜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2002.1 [4] 黄燕 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9 [5] 刘丽茵 能力思维导图-高中生物.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0.3 [6] 任友群 王旭卿 教育技术的后现代化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3.11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正被广大教师引用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它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给原本沉寂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一、在课前导入时段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巧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想学”的心理上展开,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学习《杨修之死》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部分片段,并同步播放其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在视听的双重冲击下,回到金戈铁马的三国时代。再如《蒹葭》这首很有意境的诗,运用《在水一方》的动画歌曲导入,在优美的旋律中营造一个“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朦胧优美意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由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学习。
二、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而难以展开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教学难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倘若借助信息技术,就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对《岳阳楼记》一课第二、三、四自然段“予观夫巴陵胜状”至“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教学,播放岳阳楼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目睹”岳阳楼之壮观,去聆听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心语,去感悟作者的政治抱负。
三、在讲授新课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大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如何在课堂中恰当地扩大学习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如果能同时动用起身体上的多种感觉器官,能收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之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在布置作业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变化作业形式,突出学生自主选择,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实践证明,通过应用自主性、操作性、创造性、生活性、欣赏性等形式作业的交替使用,不但可以减少作业的单调与枯燥,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讲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让学生课前分组通过互联网查询关于罗布泊的图片、影像资料,在课堂分别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自我感知破坏环境的危害,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课文内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整体,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