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银行间拆借利率操纵案分析
国外银行间拆借利率操纵案分析
2012 年,以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对于瑞银集团(UBS)、巴克莱银行(Barclay)分别开出亿元英镑的罚款为标志,对 2006-2011 年间参与 LIBOR 报价涉嫌违法的调查与处罚逐步扩展至全球各大顶尖银行。逐步深入的调查显示:本应独立的银行 LIBOR 报价不仅存在重大失当,甚至还有银行主动推动或放任其市场报价交易员(Trader)相互串通,联合操纵报价的行为。由此,美国、英国、欧盟、德国、瑞士、加拿大、日本等地的监管机构陆续启动独立或与金融监管机构联合的调查程序,借助必要的刑事司法部门协助,开始这次迄今为止全球银行业内最大规模的价格垄断行为调查。2013 年 2 月 5 日,苏格兰皇家银行(TheRoyalBankofScotlandplc,RBS)与美国监管部门达成一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和解协议。RBS 以承认被调查的所有违法行为、承诺将全面披露信息与积极配合调查,同时接受 1.5 亿美元罚金的代价,换取包括司法部反垄断局在内的美国多个监管部门的调查程序和责任追究中止。可以预见,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各国监管机构调查工作的深入,未来几年内还将会有更多涉案银行从监管机构领受巨额罚金和履行承诺严格的和解义务。
LIBOR 案件调查工作重点与挑战
如上所述,RBS 承认的在 LIBOR 形成过程中的参与操纵行为,既违反了美国金融反欺诈法律,也构成了《谢尔曼法》(TheShermanAct)上定义的固定价格(Price-fixing)行为。各国法律普遍将此类行为视为核心卡特尔,一般以本身违法原则处理。此类案件查处的重点与难
点在于如何在日常交易中发现固定价格的信号、如何甄别具体交易的本质属性、以及如何结合行业背景和对案件影响等因素开展调查,并妥善处罚等诸多方面。
(一)发现与揭示固定价格行为存在的现实困境
小范围内的意思联络或协同行为策划,其发现、挖掘与认定,从来都是监管机构在垄断协议执法中面对的最大挑战。因此,各国均有针对性设置了“宽恕”机制及相应罚责减免梯次安排,便于竞争监管机构获取第一手信息与证据。但是,宽恕制度的理论可能性,在本案件的复杂背景下面临着困境。首先,从 LIBOR 报价体系运作来看,各参与银行的单独报价以及最终 LIBOR 现价的计算方式等关键环节都由汤森路透向全社会公开。至少从形式上看,最终价格的确立是一个自然和公开的过程,而且 LIBOR 体系已运作几十年,其存在操纵的可能性很难引起监管机构的注意。因此,即使个别监管机构注意到了 LIBOR的异常波动,从理论上讲却仍难以确定是否是人为操纵的结果。因此,面对占据信息优势的大型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可能存在监管松懈。竞争监管机构如何能独立的发现线索,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作为突破口,甚至激发“告密者”的出现都存在很大难度。
其次,从实际业务层面来,即使报价各环节全部公开化,但由于各银行报价理论上完全基于银行对自身资产、市场整体借贷成本水平或其未来变化的独立评估做出,即使是在资产规模相当的不同银行间也不可能存在统一、合理的评估标准或计算模型。因此,以直接对比来评断何者为正常报价、何者为操纵目的的报价非常困难。因此,金
融业“天生的特性”和“交易的习惯”成为最好的屏障,使得各银行间无需通过明显的协议方式,即可本着基本的共同利益导向,形成理想的最终利率水平。操纵市场变成了一项相对简单的工作,往往仅需由市场最前沿的几个交易员以口头或简短的专业沟通就能完成串联,而且非常难以发现和认定。再次,从宏观层面看,金融类价格信号的特点在于其波动频繁、方向变化多端,并且伴有海量的交易单次。价格信号向着任何方向的波动都可以被认为是对市场供需匹配的正常反馈。同时,监管部门为获取必要的线索,需要从海量交易数据中挖掘出可能存在的不当交易踪迹,以发现某些批次交易价格不符合常态的征兆。这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
(二)多部门监管机构的配合机制
实现银行业有效监管一直是各国所努力追求的。然而,无论银行监管机构,还是竞争监管机构,独立调查都具有不利之处:首先,银行业因其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复杂性,以及信用经济特有的风险传导性,各国政府均以特殊立法、行业审慎监管、特别标准与责任要求等方式进行严格的风险监控。就银行业内监管机构本身而言,因其专业思维与银行管理层相近、并须顾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等因素,很可能在具体监管中存在某些懈怠或偏颇,使监管查处的力度和时机受到制约。其次,以银行业为核心的金融企业基本都属跨国公司集团,其在全球资本流动宽松的背景下,为应对一国监管很容易寻找到“监管洼地”,得以规避或减轻责任。再次,各国监管机构在面临复杂的行业性垄断案件调查中,信息获取、行业专业背景知识和调查执法手段等
相对弱势,可能造成调查启动和深入的迟延,影响监管效果。
因此,结合 LIBOR 案调查来看,竞争监管机构的调查分析工作,多是在行业监管机构立案调查启动后,加入并组成联合调查阵势,从而既构成了对被调查对象的强大压力,提供了调查过程中更为全面的考虑与分析,也有利于降低案件综合执法成本,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进一步分析 RBS 与美国司法部的和解协议,其做出认罪妥协的出发点,恰是因为若干工作前沿的交易员以及两名同业经纪商受到伦敦警方讯问并被逮捕。后续由美国 CFTC 所主导的多部门联合调查以及联邦调查局(FBI)的强力介入,运用监听等刑事侦查手段,获取部分电话、邮件证据,才直接瓦解了涉嫌主体抗辩的动力,推动案件突破。可见,在复杂案件中,监管机构要开展调查,如果缺乏行业监管机构的方向性引导配合,或缺少刑事司法机构及其手段支持,获取关键证据可能性将非常低,很难发挥出应有的监管职责。作为未来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涉案企业均为国际大型银行,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产布局、产品销售和客户服务。随着参与调查的国家不断增加,仅就监管机构来看,不同国家间如何判别和认定特定违法行为及其影响,如何把握与他国同行机构的执法标准、处罚标准的协调,都将是对多部门监管的协调机制提出的一项关键性的长期任务。
(三)和解结案的恰当运用与和解方式的具体选择
一方面,涉案企业出于对自身市场的声誉以及应对调查的压力与成本评估的考虑,会在特定情况下寻求与包括监管机构在内的监管部门和解,承认违法或违规行为存在,并接受处罚。另一方面,监管机
构在获取必要的证据以后,接受涉嫌企业认罪、开列罚单并中止调查,有利于案件加快处理,既不阻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又能保留对其他未被提及违法违规行为继续调查的可能性,可谓是灵活、效率的机制安排。事实上,随着 LIBOR 案件调查深入,继巴克莱银行后,瑞士银行、苏格兰银行、花旗银行等陆续与英国、美国等多国监管机构达成和解协议。由此,案件整体调查与处理的节奏完全由监管机构掌控。总体看,和解结案方式本身,与前述的宽恕制度相结合,既给涉嫌但尚未暴露的参与企业一种高压,同时也能让它们看到了结案件的希望和成本,具有积极意义。在和解方式的具体适用上有两种选择可以思考:
第一种选择:针对多重违法行为采取和解方式。以 RBS 与美国监管部门的和解协议为例,RBS 被确认直接构成两类违法,即金融监管制度上的恶意欺诈(WireFraud,)和反垄断制度上的固定价格(Price-fixing)。RBS 做出综合性承诺包括:第一,完全披露该次调查启动时间节点前企业所有人员从事违法行为信息;第二,承诺从此不再从事任何此类行为,并立即采取措施消除相关影响;第三,承诺积极、完全配合美国司法部的后续调查工作,陈述已知有关于企业自身和涉及其他企业和行业的所有已知、应知的信息;第四,领受 1.5 亿美元先期罚金。相对应,如 RBS 认真履行有明确边界、期限的和解协议义务,美国司法部作为双重违法行为的监管机构,则承诺中止对其的反垄断调查,延缓相应的刑事追责。如协议期满,配合良好且未发现其他违法行为,案件将彻底终结。
第二种选择:涉案企业集体与监管机构达成和解的尝试。早在2012年 7 月,第一批次受到监管机构调查的多家银行开始寻求与监管者达成某种集体和解。其内容包括:第一,避免出现某一银行率先利用“宽恕”机制,独享处罚减轻的利益;第二,避免像巴克莱银行独自面临巨额惩罚,也避免最终各家银行领受的惩罚或其标准各异。尽管集体和解结案方式在行业监管法和反垄断法上并未存在明显的障碍,也有利于银行监管机构、竞争监管机构集中、快速处理案件,能创造一个“抓人眼球”的罚金数字,从而表明监管机构坚决处理违法行为的决心,提振公众对监管机制的信任,但遗憾的是,截至目前的 LIBOR 调查尚未有一项集体和解产生。其主要挑战可能在于各具体涉案银行所从事行为的类型、金额和影响力存在明显差异、集体和解谈判中过于低效的谈判,以及案件调查中的商业秘密或隐私保护考虑等等。
LIBOR 案对我国的影响与思考
鉴于 LIBOR 本身在全球范围的显著影响力和各国多类型监管机构已经做出的相应处罚决定的方法,再结合中国目前金融监管、竞争监管的实际情况,有必要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一)分析 LIBOR 案件对国内的影响,适时主张竞争法域外管辖主张
LIBOR 操纵案,以及后续出现的 Euribor、Tibor 等案件,对于拥有世界第一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很难想象其不会对我国金融造成损害。同时,我国境内银行业也早已参与诸多国际金融市场交易(如国际融资与衍生品交易),实体企业或其他社会主体也开始参与国际金融产
品的买卖。可以说,LIBOR 操纵案对境内造成直接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依据《反垄断法》第二条的规定,我国竞争监管机构应独立或与银行监管机构协同立案。国内监管机构应形成适当的合作机制,并与国际同行机构保持联系,跟踪国际调查的进展,抓紧收集相关证据,做出独立处罚决定。这既是维护我国相关主体正当利益的需要,也是发挥我国竞争监管作用,提高执法水平的大好时机。
(二)重点监控境内 SHIBOR 价格形成过程
SHIBOR 的基本原理与 LIBOR 一致,也是由参与境内商业存贷款经营的十几家银行自主报价、通过既定模型计算,确定最终市场间同业拆借价格,从而成为下游各项银行金融类产品的定价基石。类似 LIBOR案件所揭示的违法操纵隐患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当然,某些我国特有的因素也必须在竞争监管的跟踪、分析工作中给予重视:第一,虽然我国金融服务业交易市场按照 WTO 项下的承诺义务已经开放,但资本项下境内外流动仍属管制状态,银行利率沿用长期以来的官方基准利率配以一定幅度的市场上下报价空间。因此,长期处于政府干预下的 SHIBOR 或者其前身 CHIBOR 的报价及其最终定价的诞生过程,都是行业监管部门给予关注,可能从未引起过市场的分析注意。第二,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国内金融机构大多属于国有控股或参股,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动力不充分,中央银行直接窗口型货币指导机制、长期受益的存贷款利差收入机制等,都有可能成为各参与形成 SHIBOR 价格的银行间达成某种默契的潜在因素。
(三)正视查处银行业内涉嫌价格垄断行为的难度
无论是从我国金融监管历史,还是从初创的反垄断监管体系来看,未来在推进银行业内价格垄断行为的调查中都将面临不小难度。一方面,以我国证券市场为例,其与银行业相比,属于参与开放性和社会关注度很高的领域,举报和揭露某些违法行为的痕迹,相对来说较为容易。但查处证券内幕交易以及操纵股价的案件数量并不多,调查进程、处罚力度、事后监管,以及通过处罚所确立的威慑力等方面尚未成熟。与此相对照,更为专业和精细的银行市场特别是银行间借贷市场公开度远远不足,隐蔽性强,监管机制要发现和调查可能存在的违法交易存在不小难度。另一方面,我国初创的反垄断监管机构与执法调查机制,在行业关注强度、深度和相应专业储备、经验积累等方面还需大力加强。行业监管机构的配合,可使反垄断监管在特定案件上得到支持;从长远来看,尽早推进反垄断监管机构独立启动、主导金融业内涉嫌垄断行为的调查,才能实现应有的威慑力,与银行、金融监管机构一道,发挥对金融市场机制维护的应有职责。
(四)尽早建立金融竞争等多监管部门的常态化合作机制
为有效推进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业反垄断监管工作,对照我国现行的执法工作机制,应依据《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在具体方式上寻求创新与合作。首先,重视国务院反垄断行政执法工作的协调,在金融业内重大涉嫌垄断行为案件调查中,应由其大力推动行业监管机构与竞争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沟通,形成更为具体的协调机制的顶层设计,这也是符合《反垄断法》第九条的基本精神。其次,推进跨部门常态化合作机制,保障协调工作的日常化、高效化。按照惯例,我国一般以“特别工作组”等模式,搭建重点案件的查处平台,灵活性和针对性突出。但是,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交易,我们既需要长期的跟踪分析和信息交换,又将面对案件查处耗时数年的现实,如何使工作组模式形成常态化,实现机制创新,加快案件查处,这一点非常值得重视。再次,强制手段特别是司法刑侦手段的运用,在国内金融监管案件调查中已有尝试,在本次 LIBOR 案中也体现得很充分。因此,竞争监管机构如何与司法部门相配合,在具体工作机制、案件手段方式上相互衔接,也有迫切的必要性。最后,从具体处罚看,对特定一项金融业内涉嫌垄断行为,《反垄断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调查中止与经营者承诺制度运用还需要实践检验。假设运用了和解方式实现案件中止以及最终终结,第四十六条规定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其中销售额计算等具体问题也将可能引起行业、竞争监管部门之间在宽严掌握、计算依据等方面的分歧,这都是我们在推进监管部门间常态化合作中必须认真协调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作者:姚琦 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
第二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范文)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飙升的外行分析
进入6月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迅速攀升,其中隔夜拆借利率涨幅尤为迅猛。从4.5%起步,盘中先后攻破10%、20%、30%大关,不断刷新银行间市场成立以来历史纪录。在它的带领下,1个月以内的中短期资金价格全线飙升,7天期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周四涨至11.6217%,也创下2007年银行间市场成立以来的新高。
笔者做为一个外行,就我所能想象的情况分析如下:(外行就是外行,不对的地方,请各位多多指正呵)
一、同行拆借利率大于其它中长期利率,是不正常的,并且无法长期存在。因为如果长期存在,就会出现一种无风险套利模式(借入长期债务,贷出同行拆借)。所以现在的这种情况是事件的初始形态,必将还会继续发展。至于怎么发展,取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飙升如果系6月底各项税金缴纳入国库及需向央行缴纳存款保证金导致。那么在7月份,相关的拆借利率将会回落,但这说明各银行的准备金充足率低于央行规定的准备金率,危机虽然过去,但是并没有结束,这种情况会延迟到一下次缴纳存款保证金的时点再次出现,最终导致利率全线上升。
三、该情况系因银行缺乏流动性所致,那么同业拆借利率不变,其它利率逐步上升,最终与同业拆借利率相匹配。最终也是利率全线上升。
四、央行无论是降准,增发贷币,还是加息,减息,均对上述事件的最终结果无任何影响,降准和增发货币可以暂时缓解上述情况,但是仅仅是缓解,无法根治。至于加息,减息,因为上述同业利率代表无风险利率,加息和减息仅仅是使社会名义利率接近或远离实际利率,其它并没有任何作用。
接下来,通货紧缩,当企业的贷款利率小于同业拆借利率,任何银行均不会贷款给企业,银行只收贷,不放贷,这种现象一旦存在三至五个月,任何正常的企业,行业均无法获得正常的经营所需的资金。整个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开始收缩。
第三篇:3.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业务操作规程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业务操作规程 为了保证中国XX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操作顺利进行,根据拆借业务的交易法规及交易程序,结合公司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资金交易管理办法》,特制定本业务操作规程。
第一条 资金交易员根据公司的资金状况和业务需求,编制《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计划书》(以下简称《交易计划书》),报部门经理审核、公司领导批准后,与对手方进行交易。《交易计划书》应明确交易品种、金额、期限、利率、对手方。
第二条 因业务需要,交易员采用公开报价方式询找对手方,在对手方明确后,必须报各级领导批准后方可下确认指令。
第三条 拆入资金符合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限额和期限。拆出资金的对手方应取得公司贷审会的授信,在授信额度内拆出资金。
第四条 信用拆借交易的对手方是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成员单位,交易员应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交易系统内进行资金融通(场内交易);对手方为非成员单位,在场外融资备案报价系统内备案(场外交易)。
第五条 交易员在场内交易,发送交易指令前,应逐项核对各交易要素,注意等待对手方确认,交易完成后,打印成交单。
第六条 交易员在场外交易,在交易达成后的两个工作日内,进入场外融资备案报价系统,进行报价、备案及成交录入,完成场外融资备案工作。
第七条 交易员应向财务人员提供原始记账凭证。资金划入业务应通知结算部做好收款准备,资金划出业务应将审批后的资金划拨单及成交单一并交结算部办理资金划出手续。
第八条 交易员对每笔交易业务全程监控,拆入资金到期及时归还本息,拆出资金到期及时收回本息。
第九条 成交单和审批后的《交易计划书》一并归档管理,定期装订成册。
第十条 做好资金交易台账登记工作,定期与财务人员核对拆入、拆出明细账及总账。
第十一条 交易员应妥善保管好各自的USBKEY和交易密码,USBKEY到期及时更新。
第十二条 配合公司计算机管理人员对交易用计算机进行维
护,定期升级防毒软件,定期对计算机杀毒。
第十三条 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电子信息系统定期向同业拆借市场披露以下信息:每年1月15日前披露上年末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4月30日前披露经审计的会计报告及审计报告,7月15日前披露当年6月末的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股权变更完成后30个工作日内,公告股权变更情况。披露的格式为不可修改的电子版文件。
第十四条 本操作规程如遇中国人民银行、全国银行同业间拆借中心操作规程发生变化,按新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第十六条
本规程由公司负责解释和修订。本规程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对于黄金和拆借利率和银行拆借之间的关系的分析
对于黄金和拆借利率和银行拆借之间的关系的分析
JP摩根,汇丰和德意志银行这些大型银行就是在背后操纵黄金价格的黑手。在这篇文章,我将会分析一下这些大型银行是如何操纵黄金价格,并且从中获利的。为了说明这些银行怎样从做空黄金中获利,我必须要给投资者解释一个概念就是“黄金套息交易”(Gold Carry Trade)。所谓的“黄金套息交易”的由来就是黄金放在中央银行的仓库里,没有任何利息收入,但是出借给银行,收取一定的利息还能获得一定的收入。而以JP摩根公司为首的国际银行家从中央银行手中以超低利息借来的黄金,再到黄金市场上出售,拿到手的钱转手就购买较高回报率的美国国债或者别的债券,稳吃之间的利差,这被称为“黄金套息交易”。这样一来,抛售中央银行的黄金既打压了黄金价格,又获得了一定的收益,还同时刺激了美国国债的需求,压低了长期利率,称得上是一举数得的好买卖。
介绍三个利率,第一,黄金远期利率(GOFO)(Gold Forward Offered Rates),这个利率是由伦敦黄金协会(The 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LBMA)每日伦敦时间上午11点在其官方网站(www.xiexiebang.com.uk)公布的。据其官方解释,GOFO由其做市商成员:加拿大丰业银行、高盛公司商品部、加拿大皇家银行、摩根大通、法国兴业银行、汇丰银行和瑞银集团提供(注意一下这里有两个名字我们很熟悉,摩根大通,汇丰)。代表了掉期借出黄金换美元的利率,GOFO平均值(GOFO mean)提供了黄金掉期利率的国际标准值。它的作用是提供了黄金利率掉期交易和黄金远期利率协议的基准。GOFO期限一般有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和一年。期限最多一年。在黄金租赁市场时常有各国央行的身影。央行时常有外汇头寸的调剂要求,所以产生了黄金与美元互换这个品种。各国预算都为一年,所以黄金出借期限一般上限为一年;第二,LIBOR利率(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指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所谓同业拆放利率,是指银行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它代表的是在伦敦的第一流银行借款给伦敦的另一家第一流银行资金的利率。现在LIBOR已经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中大多数浮动利率的基准利率;第三,黄金租赁利率(GOLD LEASE RATE),它由kitco网站每天公布。实际上,这是个衍生利率,公式为:Gold Lease Rate= LIBOR–GOFO。进行“黄金套息交易”大型银行以GOFO借入黄金,然后市价卖出,按照LIBOR来进行投资,然后换回黄金(假设黄金价格不变)还给央行,其利润就是Gold Lease Rate。从上述交易过程可以看出,利差变大和金价下跌对银行是有利的,而金价上涨将则对银行不利的。很多分析师认为正是因为央行通过“黄金套息交易”故意压低黄金价格,否则,现在的黄金价格很可能是数以千计。还有一点GOFO和LIBOR之间的扩大倾向于黄金价格下降,收窄往往黄金价格上升,这一点只要细心观察下图就能发现
不过,“黄金套息交易”也不是一点风险没有。银行家从中央银行借来的黄金大多是6个 月左右的短期和约,但投资的很可能是长期债券,如果中央银行到期索要黄金,或金价持续上涨,银行家的处境就危险了。为了对冲这种风险,银行家们就要同黄金 生产商进行交易。很多黄金生产商也为了锁定风险,往往会在银行家们的利诱下签订黄金远期销售合约。另外,国际银行家还可以提供低息贷款,供黄金生产商继续 勘探和开发之用,这样的诱惑往往令黄金生产商心动。于是,银行家手中就有了黄金生产商未来的产量作为偿还中央银行黄金租借的抵押。再加上,中央银行家和银 行家原本就是一家人,所以租借合约几乎可以无限延长下去。于是,银行家就有了双保险。不过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如果金价持续大幅上涨,银行家的如意算 盘就不好打了,首先,金价大幅上涨的话,黄金生产商们可能待价而沽,投资者可能进行抢购,造成供应紧张;还有,金价高涨直接增加了银行家们购买黄金回补的 成本。因此,银行家们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也很有意愿压低金价。对于这些银行家们最好的选择,就是跑到期货市场上做空黄金或者操纵黄金价格,于是我们就 看到了JP摩根和汇丰手中持有着绝大多数的COMEX期金空头头寸。美国和一些国家为了维护美元的主导地位或者自身的利益长期故意压低黄金价格,这样一来这些国际银行家就和这些国家的央行一拍即合,为了自己的利益甘心充当美国干预黄金市场的马前卒。以下为我的分析:这次把黄金拉到这么高位主要就是要废掉黄金作为美元的竞争对手的作用,看一下我原来贴出来的黄金和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对比图就知道了。就像吹大一个泡沫然后刺破他一样。
第五篇:2010年银行间国债利率收益曲线走势解释
2010年中国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化及分析
2010年中国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曲线
根据一些数据的显示,整个2010年间,我国银行间国债收益率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年初至8月份,国债收益率曲线呈短期期限利率整体上升而中长期稳定下行趋势;第二阶段是9月份至11月中上旬,中短期的国债的收益率曲线出现了明显的陡峭化上移走势;第三阶段是11月下旬至年末,短端收益率大幅攀升,收益率曲线总体平坦化上移,不同期限收益率水平都达到2010年以来的最高值。
第一阶段的收益率波动不明显的原因主要还是整个宏观经济比较稳定,大家对未来的预期也比较一致,所以总的来说收益率并没有什么太过明显的变化,不过整个1-8月央行上提了三次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对市场有一定的冲击,也让市场对通胀有了一定的预期。所以对短期还是有所影响的、而中长期的债券收益有所下降,这是因为,随着资金面宽松程度逐步下降,受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上行带动5,6月份的短期收益率的上升,同时受机构配置需求较高及市场预期的影响,收益率整体有所下降,总体看债券收益率曲线呈现较为明显的平坦化特征。
第二个阶段,也就是9月到11月上旬,从上图可以看出不管短期还是长期都有特别明显的提升。在这期间主要有以下的财政政策出台,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5.31%提高到5.56%;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紧接着,1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又接着在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直接导致了大家对通胀的预期以及加息的预期,所以短期和长期的国债收益率都大幅上升,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难看出会让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市场上大规模筹集资金,这必然会导致短期债券的供不应求,从而短期收益率急剧上升。而做为投资者,对这种强烈的波动性必然感到很有危机感,因此对长期收益率有着十分明显的上升要求,才导致了第二阶段的大幅度调整和上升。
第三阶段,从10年12月末报出的结果可以看,与2010年的其他时期以及2009年末相比,期限为5年以内的短期利率大幅度上升。此原因在于,中国人民银行在继10月20日、11月16日、11月19日出台政策之后又在12月20日上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12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还决定了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还有12月份发行的5 年期记账式附息国债利率为3.64%,比上年末发行的同期限国债利率上升0.74个百分点;30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发行利率为4.7%,比当年3 月份发行的同期限债券利率上升0.28个百分点。这样的利率上升也导致国债收益率曲线呈走高趋势。和第二阶段类似的原因,此次造成了大家对加息的预期,以及银行对短期资金的需求,和大家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都形成了相应的短期和长期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