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政园林绿化设计中的创新性研究论文
摘 要:市政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要结合城市所具有的实际特性,满足城市持续发展的需求,为构建现代化的园林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对此,以市政园林绿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市政园林绿化设计展开分析,进而提出一种创新的现代市政园林绿化设计思路,为我国市政园林绿化设计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市政;园林绿化;创新性市政园林绿化设计遵循的原则
在对城市进行园林设计时,必须要遵循具体的原则才能有的放矢。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人文、功能及需求、美观及生态等几个方面。其中人文原则是决定园林设计成功的关键。在设计城市园林时,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文的重要性。对功能和需求原则,在设计园林之前,必须对人们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在此基础上再设计相应的功能,才能够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的实用性。城市园林绿化必须要具有美的特性,因此要遵循美观原则,让人产生舒适感,这样才能让园林产生价值。另外,生态原则要求城市园林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园林绿化的现状分析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提升。在该背景下,受历史、经济和思想观念等诸多层面的影响,我国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程度上被破坏,相关物种甚至濒临灭绝。因此,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更加突显。构建绿化园林能有效解决当前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有助于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这正是我国城市园林发展的关键要素。但我国在这方便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城市园林绿化在设计中不能够遵循生态原则,对生物的选择及人文因素也没有充分考虑,导致一些设计作品存在很多缺陷,有些园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很难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对此,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的力度,在设计思想方面,必须注重自然的力量,让城市园林生态绿化系统得以重构,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思路的创新
3.1 引入计算机技术进行绿化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借助计算机图形技术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尤其是在绿化创新设计中,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园林绿化设计。计算机的处理效率极高,加上很多数据具有重用特性,让城市园林的绿化设计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得到很多设计师的青睐。当前,计算机仿真虚拟技术不断提升,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城市园林景观、生态和绿化、道路规划、土地利用等层面进行模拟,避免出现在实际施工中发生问题需要返修的情况,可节省大量成本。通过计算机对不同设计方案对比分析,有助于寻找更佳的设计方案。而计算机具有的重用技术,更有助于园林绿化的创新与发展。
3.2 结合现代艺术特征进行设计 园林设计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造型意识。因此,现代化的园林绿化设计必须结合现代艺术特征进行创新。在创新设计时,园林的艺术特征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这样才能获得民众认可。注重艺术特征的关键是在设计中积极应用传统的失控处理模式,让园林的功能和景观效应得以突显,同时也能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体现出城市独特的传统文化特性,为现代园林绿化设计增添独特的艺术特性。另外,设计师还需要从现代艺术理论中不断挖掘,融合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创新城市园林社里途径,为设计高水平的园林作品打下坚实基础。
3.3 融入本地特色进行创新 不同的区域对应的植物属种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且本地生长的植物对本地土壤有着更高的适应性,在移植之后能较快进入正常生长状态,对一些常见病虫害也具有较强的抵御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可以得到本地民众的广泛支持,甚至可以演变成当地的一种乡土文化。从文化角度来看,要注重新文化的吸收,还要融入传统的地方文化精髓,增加创新源泉,摆脱传统设计模式的窠臼。
3.4 遵循人性化设计 人类的可塑性极强,且极具开放性,作为自然界的重要因子,其自然特征是人来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与自然进行持续互动而行成。园林设计要得到创新之源,就必须遵循人性化设计准则,因为人性化本身与当地的自然属性融为一体。因此,遵循人性化需求进行设计,可为城市园林设计中长期存在的城市病问题提供解决途径,成为城市园林创新之源。
3.5 遵循可持续发展进行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可持续发展已融入社会各个领域,甚至融入人们的精神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环境产生极大影响。因此,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进行园林创新设计,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实现人类和自然的互惠共生,促进生态群落的多样化和立体性。融入新意识的创新设计,其作品质量也会得到极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孙晓琳.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市政园林设计.企业技术开发,2013(9).[2] 陈伟.园林绿化设计的生态效益分析.现代园艺,2013(22).[3] 左琼.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原则与方法.中
第二篇:企业管理创新性研究
企业管理创新性研究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将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把握市场行情信息、科技发展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科学管理信息,同时要进行管理创新,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信息社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一个以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接收和显示为主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开始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兴起,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正在彻底地改变人类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西方有学者将人类社会的这种新的发展形态称为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又称为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思路、新理论层出不穷,使人们感到应接不暇。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管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企业必须寻找对策,适时进行管理创新。
一、企业管理观念创新
管理观念是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体现为企业的思维方式,是企业进行管理的灵魂,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而要更新观念,管理者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信息至上”观念。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管理已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不停地与外界环境交流信息如:科技发展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和科学管理信息等;在企业内部还有一个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管理环节的信息。这些企业内外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使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企业必须首先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以开放的头脑及时地把握各种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2.“能本管理”观念。信息时代的到来,迫使企业具备“以快应变”的能力,以最快速的反应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集中体现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智力资本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同时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从物本管理过度到人本管理,进而深化为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管理,更确切地说就是能本管理。在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智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技术的运用者,其智力资本的贡献率是人力资本贡献率的主导成分,并远远高于非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企业间竞争的实质就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的企划主任伍德格告诉我们: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因而,企业的管理核心也应该演化为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侧重于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开发的管理,走向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
3.从重视经济性转向重视企业伦理。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的惟一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而许多企业对社会财富贪得无厌地攫取,不惜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竭
泽而渔地掠夺自然资源,甚至为了一己私利,损害所有者、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权益。而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特别是大公司对社会生活方式、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具有直接的影响,人们要求企业行为更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这使得企业必须从社会伦理准则来认识和规范自身行为,以重视社会责任的形象来赢得人们的赞赏。一是要把企业看成准公共机构,不仅追求利润,而且对保持社会公平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二是作为担负企业经营责任的经营者,除了追求个人私利,还应对出资者的财产负责,保证生产者收入增加、福利改善。三是个体私利的最大化要与整体的社会责任相一致。总之,必须把个人价值与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
4、供应链最优观念的管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与竞争者、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往往是竞争的市场交易关系。企业总是在寻找各种竞争策略和手段以打败竞争者,总是在采购供应商的物品时想尽一切办法压低采购价格,在销售产品给客户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销售价格,这样企业的大多成本都花在怎么压低和提高价格的过程中,不仅没给企业带来好的形象,还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间的关系不再是恶性竞争的关系,而是通过寻找合作伙伴,实现企业的共同利益,达到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关系,来实现总体最优原则,社会资源的总体优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还能实现社会的总体价值,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封闭原理。它是指任意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 ,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一个管理系统可以分为指挥中心、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指挥中心是司令部 ,管理的起点就是从这里发出指令。指令既要通向执行机构 ,同时还要发向监督机构 ,以监督执行的情况。指令执行的效果通过反馈机构对信息的处理 ,比较指令与效果的差距后 ,将其信息送回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便可以根据信息发出新的指令 ,这便形成了管理的封闭回路。管理运动在封闭回路中不断振荡 ,推动管理前进。
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
1.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由于信息化能提高其应变能力,可以进一步融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使各项资源能综合、合理、集约、高效地使用,大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随着企业获得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跟踪世界上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以及信息的更广泛的共享,与外部尤其是与消费者更直接和密切的联系等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
2.注重柔性与和谐管理。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成人们自觉的行动。它的本质是在以知识工作者为本的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和谐、融洽、合作、灵活敏捷任性等特征。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以严格管理规范为基础,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条件,以员工自我管理为主体,通过一种顺势而人性化的管理来强化管理的应变能力。它是以理性的管理思维,超越了传统的硬性规范管理模式,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实施发展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要求和弹性的约束准则;把被动的事后惩罚转变为事前预防性的相互监督;把围绕生产的管理结构调整为以市场为中心的灵活应变的弹性管理机构;把员工在企业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和谐管理指使组织系统达到内外协调、调和、融洽、谐和的管理。和谐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上的。企业组织是一个系统,它与外界各系统及其本身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密切联系的,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企业组织整体和谐的目的,以实现效率最大化。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首先,领导者应有很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带头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并处处关心体谅员工,善于联系员工,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创造条件。其次,领导者应有谦逊诚信的品德和民主平等的作风,尊重员工的人格,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其三,领导者应善于在物质和精神上体恤员工。日本的企业界十分强调和谐管理,日本劳工运动评论家森田实对松下公司的这一制度的特点评论说:日本的企业就像父亲,劳工组织就像母亲。公司的中层干部就像亲兄弟,而企业的劳动者便是子女。日本企业所培养的是亲情味的大家庭式的和谐。要实现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首先,提高产品质量是调试企业与客户、市场和消费者之间关系和谐的重要方面。中国台湾体育用品巨豪、光男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光男在讲述自己在调试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谐方面的经验时说:高质量的产品是实现主动调试客户,使自己与客户能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最根本条件。其次,在和谐管理中还必须处理好“和”与“争”的关系。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要被淘汰,“和”与“争”是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必须正确对待,不可偏废。
3.组织运作的虚拟化。时代变迁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打破原有的地域界限,绕过原有的部门层次,与外部组织频繁地进行资源的交流和互补,以群体和协作优势赢得竞争的主动地位;企业的决策不再停留在对内部资源的考虑上,而是借用企业外部的力量,将可利用的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虚拟运行,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信息时代企业组织运作的一个发展趋势。虚拟运作的类型主要有:人员虚拟、功能虚拟和企业虚拟。
4.营销方式网络化。企业在传统营销中,一般分销渠道相对较长且信息反馈较慢,企业与消费者不能做到“一对一营销”,造成费用高,服务跟不上等问题。internet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技术条件,使企业的合作竞争战略和虚拟化运作模式能得以实施,使企业能与顾客建立起更为直接的联系。企业通过建立网络营销系统,可以根据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企业不仅从网上获取大量的需求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在网上进行,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企业必须参加网上经营的新战场。
三、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制度是受企业制度亦即企业财产制度决定的一整套管理行为规范,包括企业领导制度、经济责任制及内部管理制度。在信息社会中,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人类知识日益膨胀。企业要根据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对企业原有的一些内部制度进行创新,以适应企业在信息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需求。
1.要对原有的建立在精细分工基础上的已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一些管理制度、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方面的制度、系统化管理方面的制度和议事决策方面的制度进行创新。
2.信息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企业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
3.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员工学习和组织学习的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企业职工接受教育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
4.开辟企业与信息群或信息系统的新的有效的联系方式和途径,建立一种紧密的,渗透式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要提高企业对信息的依赖和开发利用的意识及能力,提高企业对信息作出反映的灵敏程度。在信息社会中,企业对新信息的反映程度和利用率是企业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
5.在及时、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信息社会的竞争中,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表现为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造能力的大小。对于获得的信息必须充分的消化、吸收、为我所用,面对市场信息适时调整企业战略,大胆地进行管理创新。
6.引进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建立员工的竞争体制,营造竞争环境,帮助员工树立自主自强、顽强拼搏、竞争进取的敬业精神和思想观念。要改进分配方式,从按生产要素分配转向按知识分配,体现多劳多得与竞争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分配制度激励人学习,用竞争的办法来调节收益分配制度,从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加快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进程。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同意,核心竞争力是一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而构成的企业内外的成长协调系统,其目标应该紧紧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而进行。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企业自己培养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发现、挖掘、整合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培养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演化法和孵化法。(1)演化法。指经营者选定一个目标,由全体员工在原有工作岗位上一起努力,设法在合理的期限内建立特定的核心能力。这涉及多种组织活动的事实和调整。(2)孵化法。指企业专门抽调人员,组成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内部小组,负责在2年~3年内建立核心能力。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营造一种培育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让核心能力成长起来。
2.通过知识联盟获得核心能力。知识联盟是企业间战略联盟的一种形式,它以学习和创造知识作为联盟的中心目标。一个组织只有具有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的能力,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和立于不败之地。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进而创造一个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可以帮助公司扩展和改善其基本能力,有助于从战略上更新核心竞争力或创建新的核心竞争力。
3.通过企业兼并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扩大规模、快速加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从理论上说,竞争力是不能移植的。但是通过兼并收购,企业把外界拥有关键技术的企业并入企业内部,经过资产重组和企业结构调整,可以将被兼并企业的技术专长整合成企业自身的专长和核心能力。20世纪90年代的“活鱼吃休克鱼,快鱼吃慢鱼”的竞争方式已经转变成21世纪的“大鱼吃大鱼,活鱼吃活鱼”的竞争方式。如美国的惠普公司并购康柏公司、英国葛兰素威廉公司并购史克必成公司和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并购霍尼韦尔就是三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通过并购和重组能极大地提高这些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也将迅速改变全球化市场竞争与合作的格局。
五、企业形象管理创新
形象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主体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在无限的空间和区域内,以最快的速度整合并传递自身的理念、标识、品牌、风气、制度、服务、环境等要素,在诚信方面实现与顾客或公众之间最大限度的“零距离”沟通,塑造并实现管理主体最佳形象的过程。塑造理想的企业形象,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有形形象的塑造。有形形象的塑造主要是指企业形象中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包括电视、报纸、杂志上的广告设计;包括路灯、路牌、灯箱等平面广告设计。包括环境的点缀、建筑物造型、色彩选用、装潢情调等方面的设计。这些可视要素让公众一看便知企业的形象要么高雅无华,要么富丽堂皇,要么洁净舒适,要么管理平庸等。
2.无形形象塑造。无形形象的塑造主要从非视觉方面,即从感觉、行为、意识、观念等角度来塑造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环境氛围。无形形象的塑造比有形形象的塑造更为复杂且重要。它将企业的价值观念、文化氛围等因素融入企业行为、员工行为和管理者行为之中。无形形象塑造实际上就是感觉形象的塑造。当前企业形象塑造主要是诚信形象、道德形象、管理者和员工形象的塑造。
六、小结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途径。市场引导企业,而市场信息是千变万化、非常活跃的,企业要适应市场并谋求领先,就必须根据瞬息万变的信息,不断调整,创新管理。因此,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没有管理创新,企业就难于发展;没有管理创新,社会就很难进步;没有管理创新,历史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田利媛.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经营与管理,2001,2.[2]孙勇.“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11
[3]李荣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科技,2003,11.[4]滕佳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2004.1.[5]王忠伟.供应链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9
第三篇: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设计的质性研究论文
摘要:对一节化学公开课的形成过程的分析表明:教师的已有实践性知识、评价导向、课程理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现实因素共同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案例+实践+反思”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与发展的有效路径;要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追求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让公开课取得多方面效益;课程理论工作者应该深入课改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发展和创新理论,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性知识;质性研究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有什么样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如何发展的?本文通过对一个个案的质性研究,就新课程实施中教学设计影响因素和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做一些探讨。
一、一节公开课的形成过程
T老师是上海某高中高三的一位化学教师,有30多年的教学经验,是该校化学教研组组长,对新课改的态度比较积极。这个学期刚开始的时候,T老师接受了上一节区公开课的任务。我们全程参与了从探讨到试讲、上课、评课与反思的过程。
(一)初步探讨阶段
在一次教研组活动中,T老师就《定量实验方案设计和分析》谈了他初步的教学设计思路。下面是在教研活动中的部分对话。
T老师:我起初是不愿意上这节课的,因为高三就是针对高考,很难展示二期课改的理念,但我现在希望尽量把课改理念和高三的现状结合起来。我以往的讲法就是把几个典型方案讲出来,帮助他们分析、比较和归纳,再进行习题训练。这次,我想变一变。我准备布置学生在课前设计一些方案,在课堂上首先通过侯德榜制碱法引入课题,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再讲明定量实验的特点和实验设计的原则,然后根据学生的设计,说明化学上定量测定杂质的三类方法(重量法、滴定法、体积法),简单讲一讲这类实验比较常见的设计方案,最后专门针对一种方案让学生讨论、分析可能会产生的误差和如何改进。(T老师拿出他事先画好的一张实验装置图,给我们讲起他的分析思路)
教师A:T老师,你已经收集了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了吗?这个实验设计是从学生设计中挑选出来的吗?
T老师:我还没征集学生实验方案,但我觉得这个实验方案能涉及多方面的问题,既能让学生讨论起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又对高考有针对性。
教师B:T老师,我记得《中学化学》一篇文章中,对测定纯碱中氯化钠含量的方法总结了6种方法。
T老师:哦,你赶快找来,我看看。(教师B马上去找刊物)
笔者:T老师,我觉得你让学生预先设计出方案的办法很好,如果你收集起学生的教学设计方案,分析一下,可能会有新的想法。
教师C:对,我觉得也是,有些学生可能会有你意想不到的设计方案,你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
笔者:而且,这样应该会发现学生设计的不足或错误,如果你只把正确的方案告诉学生,他们并不一定能够纠正自己的原有错误认识。如果能让几个有代表性的方案设计者把他们的整个思路说出来,可能对他们已有的错误观念暴露得更清楚,也有助于其他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这时,教师B已经找到了那篇文章,大家开始仔细分析文章中列出的几种方案。
教师D:T老师,你这节课内容很多啊,你是不是要考虑时间问题。
教师C:你是不是把定量实验与定性实验的概念放在这节课之前讲更好?三类方法都能照顾得到吗?
笔者:T老师,能不能让学生总结出实验设计的几个原则,我觉得如果前面的方案讨论和分析比较好的话,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来。
教师B:对,这也符合我们新课改的理念。
……
T老师:谢谢大家的建议,看来,我要重新思考一下我的教学设计。
(二)试讲与上课阶段
讨论之后,T老师收集了一个班的学生设计方案,并对这些设计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归类和比较,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主要有:把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的关系放在课前解决,把重点放在重量法的讨论,让学生自己说出方案的设计思路,最后总结定量实验设计的原则等。为了能上好这节公开课,T老师又在其他两个平行班级中进行了试讲。第一次试讲中,T老师从学生设计方案中选择四个方案在课堂上讨论,通过课后交流,发现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过多,无法充分展开;几个方案间的关联不够清晰;对学生探讨的启发和组织不够好等。第二次试讲改为只讨论重量法,用守恒的观点统摄和分析重量法,让学生探讨三个方案,并对三个方案使用的不同药品和不同操作步骤进行评价,效果比较理想。修改部分细节后,形成了最终教学设计。
实际上课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让学生回顾定量测量的特点和几类方法,用侯德榜制碱法引出工业纯碱(Na2CO3)中通常含有氯化钠(NaCl),说明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测量工业纯碱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然后用实物投影仪先后显示出学生的三种实验设计手写稿,让学生说明设计思路,再用多媒体课件把几种实验方案的流程总结出来。针对学生叙述时的情况,或追问具体细节、或询问深层原因、或提出额外的实验要求、或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把一些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错误逐渐展现出来。在对第一种方案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对使用不同药品和实验步骤的相似设计进行评价,从学生的评价中得出定量实验设计的几个原则(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经济性),并把这些原则应用于后面的分析中。
最后,教师总结化学守恒原则是重量法测定的依据,指出近几年高考实验设计题是得分最低的题目,引起学生的关注,并把几道实验设计题目作为课后的训练。
(三)评课与反思阶段
公开课结束后,区教研员、各个学校的化学教师代表、该校教师和我们一起进行了评课。大家对这堂课的评价很高,一致认为这堂课既反映了课改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得很自然,又注重了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最终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很好地处理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特别对T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展开教学这一点非常赞赏。
评课结束后,笔者专门对T老师进行了访谈。
笔者:T老师,您能否说一下你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变化。
T教师:这部分内容我很熟悉,但我这次的教学设计与原来的很不相同。通过和大家的讨论,我重视了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分析,我发现学生的一些思路,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我开始真正地利用学生的方案进行教学设计;我还查阅了几篇关于这节课的教研论文,对可能的方案了解得更好。通过两次试讲,我对设计又进行了修改,减少了对一个设计方案的讨论,增加了学生对相似方案的评判,并且确定了以守恒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能把握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笔者:您觉得在这次公开课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T老师: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是我对课改理念的新理解。如果教学处理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处理好高考与课改的关系。
笔者:这节课你觉得还有什么不足?如果让你再上一遍,你会有什么修改?
T老师:我觉得让学生暴露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有时我的引导比较急,急于得出结论,如果再上一遍,我会更加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对本节公开课形成过程的分析与启示
(一)对本节公开课形成过程的分析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课堂教学方案形成过程,我们以此为例,建立了一个研究模型。如图所示。
教学设计进程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图中的内框是教学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内框中的核心要素“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整个教学设计形成过程的关键。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在这些情境中教师采用的知识来自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这种知识的表达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并以个体化的语言而存在。[1]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2]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和自我反思的结果,是影响教师教学设计的最直接因素。
整个公开课形成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方案可以分为四种,最初设计方案、讨论修改方案、试验修订方案和课堂实施方案。对应着四个活动阶段:讨论交流阶段、试讲改进阶段、教学实践阶段和课后反思阶段。这个过程不仅是课堂教学设计形成与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过程。
外框中的评价导向、新课程理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包括专家的指导和学术论文的启发等)和现实因素(主要指学校教学条件、教学时间、学生状况等现实情况)则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学设计的形成和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整个过程。
我们分别从以下几个阶段分析教学设计方案的形成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最初设计方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实践性知识设计出来的。由T老师提出的最初教学方案的表述中可以看出,T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对教授的学科内容把握得较好,对教学重点、难点、高考热点问题比较了解;教学目标比较清晰。但他最初认为课改理念与评价导向是有矛盾的,他想把实际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与课改理念结合起来。不过,在结合的时候,新理念并没有真正融合到最初的教学设计中,他基本沿用着过去的教学思路,主要凭借自己的实践性知识预设了学生讨论的重点方案,课前收集学生设计方案只是走走形式,引入和讨论环节更多的也是为了符合新理念而设计,而不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
●由最初的教师设计方案到讨论修改方案,经过了讨论交流阶段。在与其他教师和我们的交流探讨中,我们提出的认真对待学生预先设计方案的建议,对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及其组织顺序的质疑以及期刊论文中的多种实验方案,拓宽了T老师的思路,他初步发现了最初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但并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经过对学生设计方案的研究、在考虑其他教师建议和参考教研论文的基础上,T老师修改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起了重要的作用,T老师对课改理念和现实因素中的学生因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并没有实际影响到他已有的实践性知识。
●讨论修改方案还只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设想,在两次试讲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感受和听取大家的意见,形成了经过试验的修订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已有实践性知识和现实因素作用最大,但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同样非常重要,专业引领考虑新课程理念较多,而同伴互助则更关注评价导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受到较大的触动。
●相对于在试讲中主要目的在于修订方案的教学和课堂体验,在公开课中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看作是实际实施方案,这是一个教学实践阶段。真正的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实际课堂实施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现实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他因素只是起着潜在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会有新的体验,还会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在试讲修改和实际教学阶段,对理念的理解和课堂体验成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潜在来源。要让这些潜在的来源真正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的课后反思。这种课后反思一方面是对实际实施方案和最初设计方案的比较以及再改进,另一方面是对整个准备过程的回顾和思考。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发展过程有一种理性的认识,会把过去挂在嘴边但却没有理解的理念转化为个体的情境化的实践性知识。如“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就是T老师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个体化阐释。所以,反思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启示
通过对这节公开课形成过程的研究,对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要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影响教师课堂设计和教学效果的最关键因素,只有把新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发生变化,新课程才能真正得到实施。同时,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又是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不断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外部促进因素和教师自身努力是相辅相成的,但最终要靠教师主动的吸收和消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创造的过程,是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过程。在教师创造实践性知识的同时,也创造了自我。所以,“理念+案例+实践+反思”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与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2.课程理念与应试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新课程改革是反对应试教育的,但应试并不等于应试教育。在中国当前形势下,还没有其他方法能替代高考更好地选拔和甄别人才。课程评价改革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最终的评价方案不但应该体现课程理念,还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国家与个人、家庭与社会、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等多方面的妥协与调和,而且难以一蹴而就。因此,完全依靠评价改革拉动课程改革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现实性的努力就是在改进现有评价基础上用新的课程理念改善现有的教学。本节课例显示出,课程理念与应试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之所以出现课程理念与应试的不可调和论,主要是因为思想方法的绝对化、形式化,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国情,没有把课程改革作为一个渐进过程;没有考虑到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缺乏对课改理念的现实阐释,从而造成了新课改对教学绩效的负面影响。理解课程理念,不能只是让教师学习某种模式或方法,而是要帮助、引导他们理解课程理念的实质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理的和适度的阐释。
3.对公开课的进一步认识
公开课是我国基础教育界长期存在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展示和推进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有人指责新课程改革中公开课的表演性、虚假性和无用性。从本节公开课的形成过程来看,只要思想正确、方法恰当,公开课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效益。公开课不仅要教师去展示教育理念,更要教师去用心理解和用行动诠释教育理念;不仅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要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不仅要使讲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还要带动教研活动,促进其他教师的思考与实践。不仅关注公开课的最后结果,还要注重对整个过程的反思。本节公开课的效益是比较高的。经过认真准备、集体研讨、精心设计和实施“公开课”后,T老师有了很大收获,同组的教师和我们也受到很大启发。如果能把准备公开课的思路、做法(哪怕是部分思路、做法)迁移到平时教学中,对广大教师的成长将是十分有利的。
4.课程理论研究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在参与本节公开课的过程中,我们切实感受到教育实践的鲜活,也感受到教师理念转化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严重脱节,造成了一线教师对教育理念的麻木甚至抵触。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很多国外的理论和案例无法直接应用,而面对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我们本土化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却发展很慢,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悲哀。课程理论工作者应该面对课改困境、参与课改实践、发现和分析现实问题,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实践中改善、发展和创新理论。例如,校本研修是理论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对话、互动的一种很好形式,可以实现多赢,这也许就是未来中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发展的应该走向。
第四篇: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性研究论文
摘要:高等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特别是要加强教学管理体制创新。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的重点是构建和完善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关键词: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多层环状;功能优化;网络化;科学化
规范化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积极研究和探索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问题和对策,以提升高等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特别是要加强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的重点是构建和完善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整合学校层面的管理,强化二级学院的主体作用,建立多层环状、功能优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实现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向综合支持型转变,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
一、建立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目前现有的基本管理模式有三种,即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校—院一系三级管理模式、校—院一系一教研室四级管理模式、混合型管理模式。结合省属本科院校的特点,应建立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管理创新、办学效益的视角考察,应逐步推进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中,校长和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全面领导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教务处(部)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决策执行机构。二级学院是教学管理实体,具体实施教学管理。教研室为教学基层组织,是学院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支撑点。这一教学管理体制要努力实现三大转变:
第一,组织体系高型走向扁平。减少管理层次,扩大管理跨度,强化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将教学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的组织变成综合支持型组织,实施有效管理。
第二,组织结构刚性转向柔性。高等院校组织目标有多样性、模糊性的特点,教学组织结构应从刚性转向柔性化,从等级分明、高度集权、机械式的组织结构模式转化为动态的有机结构模式,形成矩阵式网状结构,以及时对组织目标、机构设置、人员职责进行调整。
第三,管理重心合理下移。确定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主体地位,明确校、院二级教学管理组织的职责、权力、利益关系,理顺二级学院与学校关系,进一步简政放权,实行目标管理,责任考核配套,以充分调动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实现管理目标。
(一)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组织与职责。
我国省属普通高院校教学管理一般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通过教务处(部)等职能部门,统一调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对教学工作进行咨询、指导。教务处(部)是校长长和分管副校长领导下的主要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多数教务处(部)在全校教学管理中发挥龙头作用,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发动机和动力源。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教学改革的需要,考虑学校的实际和传统,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组织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应相对分离,协调发展,体现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有机统一。
教务处(部)作为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在校长和分管副校长领导下,应成为全校教学工作指挥中心和协调中心,成为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结合部。管理职能和服务适当分流,可设置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科、教学质量管理科、教学运行管理科、学籍管理科等4个职能科室,履行管理职能;设置教学评价中心、学务指导中心、注册中心、教材与图书中心、实践教学与培训中心等部门,为服务性机构;同时做为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机构,并指导学校教学督导组、教学信息中心等组织。不另设处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处务秘书承担。学校层面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教学管理制度和政策制订、专业和课程评估、重大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教学建设项目的组织论证和管理、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建设、教学工作调查研究、全校性课程建设与管理等,并提供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与师资培训、注册与成绩查询、学务指导、教材和参考书编写与选用等方面的服务。
(二)二级学院层面的教学管理组织与职责。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在院长和分管副院长的领导下,由学院教学秘书和教务员组成的教学管理办公室具体组织、与各教研室主任一起实施。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常规性教学运行管理、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学生学籍管理、学习指导和学业审查等。
二、建立“多层环状”教学管理系统。
从系统的“结构—功能”理论模型出发,完善教学工作的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多层环状、环环相扣、结构紧密、功能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回路”。通过系统的集成作用,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强化系一级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和实体特性,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按照教学管理的功能要求,根据控制论的观点,这一教学管理系统应包括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信息反馈等四个子系统。
1、教学工作决策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决策核心层、咨询层、信息层结构而成,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处长及各二级学院院长构成教学工作决策中心(核心层),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并进行决策;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构成咨询层,犹如“外脑”,对教学工作发挥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教学管理机构的信息反馈网络是“神经中枢”,负责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2、教学工作执行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教务处(部)及其所属职能科室、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组成,是层层递进的决策执行机构。教务处(部)及其所属职能科室是管理职能部门,代表教学工作决策中心执行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各学院教学秘书和教务员履行二级学院层面的教学管理职能;教研室是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具体从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管理工作。
3、教学工作监控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管理人员(管理干部、教学督导员、信息员等)、管理制度、管理措施(教学检查、教学评估等)等方面组成,对教学过程、教学状态、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实行动态性的监控,实现由“末端检验或随机性检查”向“教学全过程监控与检查”转变。
4、教学工作信息反馈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教学队伍、教学信息中心、学生工作信息中心等为主体构成的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网,以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主的社会人才质量需求信息反馈网,以国家教育管理组织和社会评价机构进行的高等院校评价为主的教育质量评价信息反馈网等组成。主要功能是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提供决策参考。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也要结合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在传统的高等院校管理理念中,比较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将学生放在受支配和管理对象的地位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人微言轻学习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对于教师方面,则忽视了教师作为办学主体的作用,采取以行政管理为主线的管理方式,不能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核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在教学管理中,体现教师的管理主体和学生学习的中心地位。
参考文献:
1、刘彦伟。大学应建立以院(系)为中心的管理体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162、刘献君。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树立的四个观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163、刘华东。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控制系统[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第五篇:论文:高中物理实验的创新性设计
高中物理实验的创新性设计
欧 剑 雄
摘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设计创新性的实验。这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知识储量,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信息交合法等创新技法可为物理实验的创新性设计提供广阔的思路,但不应忘记创新性设计的目的——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同时,安全性、科学性、实用性、适用性等原则仍是物理创新性设计时所要考虑的最基本原则。
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信息交合法
一、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的意义
作为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基础自然学科,物理学在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之外,也注重对所采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研究。因此,物理的教学始终离不开物理实验的教学:有趣的实验现象是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的催化剂,亲手的操作是培养学生物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此外亲身的实验经历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首先要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其次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实验资源,并能够够根据教学实际设计一些创新性的实验。这种创新性的实验设计可以是对教材已有实验的改进,以解决个别实验取材不易、操作不便、实验效果不明显等弊端;也可以是基于教学需要的全新设计,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帮助学生构建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物理实验的创新性设计,是教师秉承新课程标准课程开放性理念,由课程的复制者走向课程的创造者的有效尝试。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
二、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的方法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性的实验设计呢?
创新需要丰富的创造力,而一个人的创造力由他所拥有的知识储量、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技法三个因素共同决定。因此要进行创新性的实验设计,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力求在专业上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量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绝非一日之事,因此要想在短时间提高创造力,掌握必要的创新技法是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创新技法的种类非常之多,本文将结合《感应电流的方向》(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2章第1节)中的两个实验介绍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和信息交合法三种创新技法在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中的应用。
(一)缺点列举法
缺点列举法,顾名思义,就是列举事物的缺点或不足之处,再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其中,找到事物的缺点或不足之处是本方法应用的重点。
如图1所示,A、B为两个很轻的铝环,环A闭合,环B断开。将条形磁铁的N极或S极靠近A环时,A环将朝远离磁铁的方向运动,若将磁铁从A环中拔出,A环将朝靠近磁铁方向运动;磁铁靠近或远离B环时,B环不动。该实验为《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课中最为常见的一个引入实验。
在演示该实验时,由于环本身很小,而A环运动时又是绕O点转动,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磁铁与环相碰的现象。这个不足之处一方面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让实验的演示效果大打折扣。
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有两个,其一为增加环的直径,其二为改变环的运动形式。增加环的直径这种思路最为直接也最容易想到,但是实际操作会发现,直径增大后环的转动不明显。原因在于直径增大后,铝环的电阻和质量都将变大。为获得更加明显的实验现象,可将条形磁铁换为强磁铁。
若改变环的运动形式,可以将铝环的转动改为平动,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将铝环竖直固定在小车上,小车放在平滑轨道上。这样改进后,操作难度大大降低。但是由于摩擦力较大,要获得较明显的实验效果,仍然要采用强磁铁。
上述两个方案虽然解决了实验操作的难题,但对实验器材的要求更高,如果实验室中没有强磁铁,就很难被采用。反思我们的改进思路,就不难发现,我们在改正原有实验的缺点时同时也将其优点摒弃。原有实验的优点在于其运动过程中阻力较小,而这个优点正是源于所采用的铝环直径较小、其运动形式为转动。为了在改进中同时保留原有实验的优点,我们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
将A、B两个铝环分别用细长绳悬挂,绳子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通过这样的改进,A环的运动形式仍是转动,运动过程中阻力较小,另一方面由于绳子较长,A环运动过程中也不容易碰到磁铁。实验中,绳子的长度适当长一些,实验现象更明显。
通过上述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应用缺点列举法进行实验的创新性设计时,找到原有实验的缺点是基础,但是在改进中一定要注意保留原有实验的优点。特别教材中的实验,它凝聚了大量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宝贵经验,其可取之处必然很多,在做改进之前一定要先清楚地认识到它的优点,然后再去找它的不足之处。
(二)希望点列举法
希望点列举法,这是一种通过提出对事物的希望或理想,进而探究解决方法和措施的创新技法,其应用要点在于如何提出合理的希望或理想。
如图4所示为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实验装置,本实验的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是在具体探究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物理量较多(包括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方向、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的变化、电流计的指针的偏转方向、螺线管上感应电流的方向、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等),学生很难直接从实验结果中总结归纳出楞次定律。为了在课内获得最终的探究结论,教师往往需要作比较多的引导,个别地方甚至比较生硬,这有悖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也削弱了学生探究的成就感。
那么能否设计一个实验使探究过程更为简便?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重新来审视一下本节课的探究目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这句话的主语是感应电流的磁场而非感应电流,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如果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明确,那么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就可以很轻松地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由此,我们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
条形磁铁的N极、S极靠近或远离铝环时,铝环将被排斥或吸引。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判断出铝环中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的磁极方向。再在图中画出原磁场和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如图6所示(实线表示原磁场方向,虚线表示感应磁场方向),由实验结果容易总结出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磁通量减小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进一步可得到实验探究结果——楞次定律。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避开了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繁琐过程,而从铝环的运动入手,结合学生熟知的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研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这样既达到了探究目的,又降低了探究的难度,更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利用希望点列举法进行实验的创新性设计时,找到合理的希望是起点,探索合适的实验方法是关键,但是创新的终点一定要落回到教材上。弄清楚实验创新的目的,一来可以避免盲目的创新,二来也可为创新提供思路。
(三)信息交合法
信息交合法,是把事物的总体信息分解成若干要素,再将其中两类要素分别作为信息坐标系的x轴、y轴,构成一个信息反应场,每一个坐标轴上各点的信息分别依次和另一轴上的信息交合,从而产生新的信息。应用举例如下:
作为新课引入的迷你实验,如果采用物理小魔术的形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如何去设计那么的多物理小魔术呢?信息交合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仍以《感应电流的方向》这节课为例,以实验器材为信息x轴,魔术效果为y轴,建立如图7所示的坐标图。
由此可产生9种交合点,你需要一一思考每个交合点可能产生怎样的新信息,这个新信息是否可用。文章篇幅所限,无法对这9个交合点一一介绍,只能挑选3个我个人认为较佳的创新性设计。
(1)电流计与读心术
实验装置如图8所示,A、B为根两根相同的条形磁铁,C为重量、形状与A、B相似的金属棒。三者分别装入不同颜色的三个笔袋,然后放入线圈内。如果将装有A、B、C的三个笔袋分别拿出,则电流计上分别会出现左偏、右偏、不偏三种不同现象。制作实验装置时,将线圈及电流计装在盒子中,电流计表盘露在盒子后面,使学生在座位上无法看见线圈及电流计。演示时可叫学生随意拿出一个笔袋,教师在盒子后面根据电流计的指针的偏转判断笔袋的颜色,就可佯装会读心术猜出学生所拿走的笔袋颜色。(2)铝环与控制力
实验装置如图9所示,A为封闭的塑料管,B为悬挂在轻弹簧下的强磁铁,C为铝环。当铝环上下运动时,管内的强磁铁B将随之上下振动。为了增加演示的魔术效果,可将铝片贴在大拇指与食指构成的弧圈上,操作时左右手大拇指和食指相接触构成一闭合回路。
(3)铜管与互动 实验装置如图10所示,A、B分别为两根两端开口的空心塑料管与铜管,C为磁铁。演示时,教师先将磁铁从铜管上端静止释放,然后用同一只手在铜管下端接住磁铁。偷偷将铜管换成塑料管后,叫学生上来做同样动作,由于在塑料管中磁铁下落速度较快,学生很难接住。为达到较佳的演示效果,两根管外表要一致,固定管的装置要灵活,以方便操作时换管。
上例中x轴、y轴都只取了3个信息要素,实际上可选取的信息要素远不止这些,所能产生的创新设计也远不止9种。如果将x轴或y轴的要素种类换成别的种类,那又可以得到更多的思路,甚至还可以建立三维的坐标图。总而言之,信息交合法如果应用得当,那么它几乎可以产生无穷的创新思路。
三、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技法后,创新的思路几乎是无穷无尽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是每一种创新性的设计都是合理、可用的。为避免盲目、无意义甚至错误的创新设计,在物理实验的创新性设计中还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安全性原则,这点无需多加说明,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第二,科学性原则,这是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的根本原则。如果出现科学性错误,那实验就是毫无意义的。除了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科学性原则外,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对实验数据的处理都必须科学、规范,为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的形成起示范作用。第三,实用性原则,即要求创新性设计的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第四,适用性原则,即创新性设计的实验原理应该是高中学生学习过或所能够理解的,创新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而非为创新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