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代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对策研究
新时代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教育 的对策研究 内 容 提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的我国教育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本质内涵出发,深刻领会我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总方位、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总方向、建设教育强国的总要求这三者融为一体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领会对不同阶段教育事业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要深刻领会教育服务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的更高要求,增强教育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关键词:新时代下 加强 中央企业 党员教育 对策 目录 新时代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教育 1 的对策研究 1 一、绪论 1(一)选题背景 1(二)研究意义 1(三)研究综述 2(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4 二、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5(一)相关概念 5(二)理论依据 6(三)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意义 8 三、新时代下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9(一)新时代党员教育现状 9(二)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2 四、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的对策分析 14(一)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必然要求 14(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保障 16(三)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基础性工程 18(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助推器 20 五、结论 22 参 考 文 献 23 附件七:诚信保证书 25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25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25 新时代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教育 的对策研究 一、绪论(一)选题背景 金秋十月,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了。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是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把原来设想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早到2035年,到2050年将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鼓舞人心,阶段目标十分清晰,为新时代的我国教育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全面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党的十九大明确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必须创造性地把党的十九大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落到实处。正如新华社发布的《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报告诞生记》所述“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孕育诞生,并不是始于起草组成立之日,其中的重大理论、重大论断、重大决策,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其中,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提炼重大理论创新的重要实践基础。
(二)研究意义 公司党员是企业人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他们是企业运营、管理、专业技术和生产经营的支柱。
党的十九大,着眼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提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要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要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等。也就是说,到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各方面、各领域都要强、要健康、要美丽。
强国的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历史发展中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就是强国必先强教。进人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对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并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为标题,对教育工作做了集中部署。因此,我们要办硬的教育,办过硬的教育,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要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看看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教育提出了什么新的需求,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创意人才、创业人才,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研究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思考教育如何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以更好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研究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看看教育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继承革命文化,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研究教育与科技的关系,看看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结构提出了哪些挑战。只有对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教育产生的影响进行深人的研究,才能真正看清教育改革的走向,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办好中国的教育,必须要放眼世界、逐鹿全球。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用“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来描述他身处的那个时代。其实,我们今天也生活在一个既喜且忧的世界之中。“喜”的是全球化深人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福社的提升。“忧”的是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各种自然灾害、战争冲突、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不论是“喜”还是“忧”,都是客观的事实和存在,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要放眼世界、积极应对、主动引领。
因此,教育要把握住变与不变,要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我们自己的优秀教育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借鉴世界各国有益经验和做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为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莫定坚实基础。
(三)研究综述 张晓玲在《当前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文中提出,加强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的需要,是企业党组织目标实现的迫切需要,是企业党员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方正涛在《关于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党员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几点思考》中指出,通过加强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党员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增强党员在企业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激励党员更好地履行义务、发挥作用,自觉维护党组织形象,提高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促使组织目标得到落实。郁弘在《浅析新形式下企业党员思想教育》一文中提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主动和优势,就必须得到企业党员在政治和行动上的全力支持。因此,以开展深入细致的党员教育培训,抓好企业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凝聚企业党员干部群众的人心,培育良好的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的共同价值观,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为实现企业组织战略目标努力工作。赵会强在《关于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提出,坚持抓好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助推剂,是保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党员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霍彦杰在《企业党员教育要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一文中指出,党员是国有企业员工的中坚力量,是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党员的自我价值实现,是企业价值实现的保障;
加强对企业党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提升工作业绩,促使党员成长成才,实现党员个人自 我发展与企业发展有机统一。刘红在《试论新时期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工作》一文中提出,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工作,有助于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企业朝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帮助企业党员实现其自我价值。赵强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如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一文中指出,国有企业党组织是企业的政治核心,发挥着政治领导作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邓富海在《加强国企党员素质工程建设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是夯实党执政的经济基础的重要途径;
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是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出发,并对新时代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作出全面部署“办好继续教育”不仅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也是继续党员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在充分分析新时期党员教育开展现状的基础上,说明新时期下我们改进国有企业的党的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和加强党员教育问题的重要性。最后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提出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的对策。
2.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了资料研究的方法。论文在写作过程中,阅读了有关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队伍教育的相关书籍、文章、期刊,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完成写作,并且论文的写作与我国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中央企业党员教育实际工作方法和经验,就党员教育工作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加深了对如何实现中央企业党员教育问题的了解。
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文章的研究坚持以党建工作的基本经验为借鉴,分析我们党的做法,力求做到与新形势下中央企业党员教育工作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理论与现实情况相结合,总结中央企业党员教育工作的现状,针对问题提出实现中央企业党员教育的对策,从而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央企业党员的教育提供借鉴。
二、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相关理论概述(一)相关概念 1.国有企业党员 党章对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工作做出了相应规定:“党的基层组织在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必须发挥政治作用,着力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对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原则”是必要的,对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决议的政策宣传贯彻,要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倡导精益求精,团结和组织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和党内外群众,努力完成党所肩负的任务。公司法还解释了建立企业党组织的要求:企业要成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 党的活动。公司应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对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国有企业党员的要求,是指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员组织关系在国有企业党组织中的作用。
2.党员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党员教育立足于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和方法,教育党员思想政治文化事业,增强党员的党性,提高党员的素质。党员自己。《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要“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认真学习贯彻新的党章,就是要坚持党的严格管理,党的管理和党员教育的基本依据。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正规工作,是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搞好党员教育,对于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有企业党组织必须始终贯彻党的基本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教育,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共产党。员工要定期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素质,提高党员能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增强党在领导班子中的领导地位。
(二)理论依据 1.毛泽东党员教育思想 毛泽东同志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队伍建设理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最初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生产的,拥有强大的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能够在中国建立和建立一个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这个组织在大多数农民是落后的半封建殖民地的问题上遇到了新的问题。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毛泽东同志提出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同参加革命实践相结合,在领导全党同志学习参与革命实践的过程中,认为这是全党同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在党员思想教育中,党员学习实践自己,用党员标准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党性。刘少奇同志曾经说过:“共产党员锻炼和培养党性是党员精神的转变。所谓的本质转变,就是要坚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巩固共产主义思想,把无产阶级全部搞好。特点成了他们自己的优良品质,真正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实践证明,党性是党员自我教育的基本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2.邓小平党员教育思想 邓小平认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在于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作为党的领导核心,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关于建设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阐述了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许多最好的干部。党的干部问题是党的事业成功的关键。
“如果中国能够很好地管理自己的事务,那么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否保持下去,经济能否更快发展,国家能否保持长期稳定,关键在于人。”邓小平还指出:“中国一定要是问题出现了,还是共产党内部,这个问题要清醒点,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复兴,知识的标准和专业化,选拔德才兼备的党员作为党的领导人,如果要持续一百年,就要靠这个,这个问题对全局来说真的很重要。
3.习近平党员教育思想 在2016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艰巨艰巨的任务,落实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国会将有许多新的历史特征。伟大斗争的关键是党,关键在于人民。关键在于党必须确保党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最坚实的领导核心。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雄心勃勃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他强调,培养人民的优秀干部提出了信念,为人民服务,勤勉,务实,敢于负责,诚信五大标准。一个好干部的诞生需要自己的努力和组织的培训。从干部自身的角度来看,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修养,做到憨厚诚实,干部干部廉洁从容。我们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敏锐思考,提高思维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体系的知识结构,打牢知识基础,履行职责。要加强实践,体验风雨,更多地看世界,提高改革发展主战场的质量,保持第一线的稳定,为人民服务。在组织培养上,要抓好党校教育的核心,抓好道德建设的基础,加强公务员的目的意识和公共意识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实践培训,积极搭建干部培训和成长的平台。
(三)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助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助推剂 坚持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思想境界,带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但是,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经济工作和所有其他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适应性,思想政治工作的“传家宝”地位需要通过传播,教育和作风来传播。新时期迫切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更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2.保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和思想动态越来越多地干扰了国家的各个方面,外来文化褒贬不一,逐渐导致了我国国民思想的多元化发展,甚至影响了一些党员的思想。一些党员改变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针对经济发展的企业,追求更大的兴趣空间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下,一些党员开始盲目,不知道该期待什么,观念开始改变,政治观念开始削弱。同时,由于企业过度追求利益,党员思想教育被淡化,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逐步弱化,党员先进性不能发挥,对企业党员思想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党员教育势在必行。
3.企业党员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许多公司都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员工的职业发展铺平了道路。党员的企业教育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捷径。每个党员都可以通过更多的教育机会提高自己的素质,发挥党员在各自角色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职工准确实施企业决策,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得到更高的 报酬和待遇,甚至有机会被提升。
三、新时代下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一)新时代党员教育现状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要拓展党员培训渠道,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要求各子企业党委着眼于集团“创新驱动力显著增强“的战略目标,按照“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的”双培养“要求,创新思维,加强教育,有效促进党员素质提升,在企业深化改革、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攻坚克难、勇挑重担,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1.党员教育形式不断创新 公司党委以“增强宗旨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探索党员教育新方法,使党员在学习中不断增强宗旨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业务能力提升。(1)组织党员上专题党课。公司党委结合企业中心工作,坚持每年举办两次专题党课。由公司党委主要领导为全体党员、干部集中上党课,宣贯中央、集团公司等重要精神和要求,传递工作目标和压力,讲明当前的严峻形势和面临的艰巨任务,引导党员认清形势、坚定立场、鼓足干劲、勇创佳绩。(2)开展党员骨干培训班。公司党委坚持开展党员骨干培训班,每年对党员骨干进行轮训,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国际经济形势和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等内容。通过培训,增强党性修养,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3)举办党务人员培训班。针对党务工作者开展分层次培训。如组织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进党校、到兄弟企业学习和举办培训班,启发思维,开阔视野;
开展新任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班,学习党建知识;
举办组织委员培训班,开展党建工作模拟课堂,加强系统培训,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2.党员教育内容不断丰富 在企业深化改革、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党员教育内容既要满足党员学习欲望,又要保证上情下达、凝聚力量,公司党委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广、新、实。”(1)党员教育内容广。公司党委坚持把中央、省市、集团公司文件以及重要领导讲话,作为党员教育的主要内容,请党校教授和专家授课,详细讲解时事政治、经营形势等内容,有效解决党员的工学矛盾和厌学思想,取得了良好效果。(2)党员教育内容新。随着科技进步与时代发展,人们急切需要了解和掌握国家发展及企业深化改革的新动向。公司党委精选内容,组织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任务教育,使党员政策清、方向明,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大发展的热潮中。(3)党员教育内容实。在教育内容编写上突出“实字,确保教育有内”容。公司党委先后编发中央、集团公司、企业三个层面的学习材料,特别是由各职能部门解读职代会和党委会内容,使党员教育更加全面,为推进工作奠定了思想和行动基础。
3.党员教育机制逐步健全 公司党委始终把党员教育机制建设放在首位,先后完善了党员教育制度、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党员量化考核制度等,有力推动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1)完善党员教育制度。坚持从源头抓起,进一步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制度、预备党员接收制度、预备党员教育管理考察和转正制度等,按照建立学习型党员队伍的要求,完善了党员教育制度,将学习培训纳入制度化轨道,确保党员及时、长期、经常、有效地接受教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完善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公司党委先后完善了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理论学习制度、党员思想汇报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和党内监督制度等,印发《党支部工作指导手册》,形成公司党委层面统一规范、简便易行、有效管用的支部建设标准。(3)完善党员量化考核制度。印发公司层面的《党员责任区达标考核标准》和《党员量化考核标准》,并加强指导和帮助基层党组织利用党员教育和专业考核结果,完善各单位党员考核标准,使考核内容由“务虚变“务实,考核标准由“柔””性变“刚性,有效解决针对性不””强、不便操作的问题。
(二)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党员参与学习积极性不高 这就是国有企业党员教育“量”问题,即对党员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汽车公司的员工偏向于体力劳动,在工作,工作场所和环境中单调乏味。员工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活跃在现场的党员的作用尤为重要。党员思想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在良好的思想指导下,员工可以创造性地工作,确保每天的安全生产。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持续创造利润是他们永恒的追求。在党员教育和学习方面,存在着“单手和单手”的现象。有的党员认为,只要他们的业务能力强大,就可以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他们认为做好安全生产,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工作要靠扎实的业务知识。他们认为物质技能是硬件,物质激励是关键和想法。教育是次要的。结果,党员放宽了对个人世界观的转变。他们不重视政治理论研究,对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党组织认为党员培训时间紧迫,没有时间放松,任务没有按照月度或者季度的组织生活要求进行。即使他们知道了,他们也会采取削减措施来应付检查。同时,教育方式落后。他们仍然采用了灌输和传播党员教育的模式,也成为党员不积极参加党员学习教育的一部分原因。
2.党员教育培训覆盖面不广 这是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面子”的问题。也就是说,党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覆盖面不大,教育内容覆盖面不高,党员的教育培训是党组织传播党的声音的主要渠道,必须覆盖每一个党员。在实际工作中,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党员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无论是老党员还是新党员,往往是“一单子”吃药,有的强调传统性。党员教育,如党务知识,时事教育,基础理论等,跟不上发展速度,忽视了对党员“新鲜血液”的投入。因此,党员不满足于目前的教育内容,是不对的,也不解渴。教育对象范围狭窄,主要表现在汽车业老党员和退休党员。他们的时间比较丰富,意识比较高。参加党员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很高,青年党员每天都忙于自己的岗位。工作中,主动接受党员教育培训力度不强。同样,政府机关党员本身的组织性较强,在组织党员教育和培训方面具有自然资源优势。组织起来会比较容易,偏远地区的基层流动党员散落在太空中。难以统一时代,党员难以教育培训。党员教育对象多样化是国有企业特别是汽车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它不能像过去那样以一种或几种模式进行。要切合实际,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的党员能够接受教育和培训。
3.党员教育培训效果不明显 这是国企党员学习“质”的问题,即党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收效有待提高。党员教育培训与企业员工教育培训衔接不好,搞“两张皮”,造成多头教育、重复教育,使党员教育培训主题不鲜明,在内容上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而培训对象也产生了厌烦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工学互进。党员学习内容上简单化,重点多是放在了理论学习的层面,没有很好的将学习教育与提高其觉悟、解决其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同时也没能够与解决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有效衔接,学完之后,既不落实,也不检查考核,没有发挥学习应有的作用,最后党员学习成了“走过场”。培训对象上搞“一刀切”,国企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学历结构、知识需求等都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但在实际培训过程中,不分工种,不看对象,内容千篇一律,众人一方,缺乏针对性、缺乏吸引力,更谈不上有效性。学习方法上死板老套,在组织党员学习时,普遍存在灌输式,形式呆板,缺乏创意。不是一个人来讲,其他人来听,就是照本宣科、念念文件,再象征性地让党员发个言、提几个问题、做下笔记、开展一次考试,整个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也就完成了。
四、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的对策分析(一)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必然要求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党抓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从集中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有力抓手,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大对党章做出修改,把十八大以来经实践检验、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概念写人十九大党章,学党章正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本来之义。十九大党章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概念正需要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全体党员人心人脑;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系列讲话的新内容,是系列讲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新成果也正需要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来武装全体党员的头脑。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党首要的政治任务就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这就决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深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好十九大党章,自觉维护十九大党章,尊崇党章权威,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
我们要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十九大精神在党员教育中融人日常、贯彻在经常。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利用“三会一课”等党员日常教育途径,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贯穿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灵魂,是在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在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 律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上,经过艰辛理论探索而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行动指南。正是“新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明晰了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内涵”,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使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全体党员要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自觉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同时,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也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要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这个平台使全体党员结合实际学、带着问题学,经常学、持续学、反复学,把十九大精神的学习不断引向深人,贯彻落实到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进行具有许多新特点的伟大斗争,就是我们站在历史发展的新方位上,面对前进、发展道路上的各种艰难与考验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敢于斗争的精神状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攻坚克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顽强斗争、艰苦斗争、不懈斗争。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接近目标,碰到的问题就越复杂,面临的风险就 越大。当前我们既面临大量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又面临着历史遗留的老问题,新老问题叠加交织,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羁绊。比如,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人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将触及更多更深层次矛盾、涉及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复杂性和难度前所未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临的考验与斗争。
新形势新斗争要求我们深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三会一课”等各种平台与途径引导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运用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武装自己,提高分析、研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把握新时代、新矛盾的特点;掌握伟大斗争的主要内容、基本方式和基本特征;深刻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 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通过学习增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本领,提高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抵御风险、克服阻力、解决矛盾的能力,使党员领导干部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
新形势新斗争要求我们深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着力提升党员精神面貌,使全体党员以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直面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央在《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中明确指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精神不振的问题主要是工作消极懈怠,不作为、不会为、不善为,逃避责任,不起先锋模范作用等”,做合格党员的要求之一是“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可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正是解决党员精神懈怠,面对困难不敢斗争、不想斗争的对症之药,是提振党员精气神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保障。伟大斗争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激发伟大力量去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就是要使全体党员激发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进行伟大斗争中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勇于担当。
(三)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基础性工程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他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坚强的战斗力,我们党才能更好地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种危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十九大报告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做了全方位的部署。而且在十九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十九大党章中均明确指出,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可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既是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需要,对于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上下统一思想,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利益始终放在最高位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就,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之后的5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由于坚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结果。正是由于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我们党才能团结和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继续前进,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因此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就要教育引导全体党员深人分析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巨大成绩的重要原因和根本保证,从而自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思想统一和行动一致。
(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助推器 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上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几代人历尽万苦千辛、付出巨大代价才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历史事实与现实实践都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伟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承载着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承载着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但是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会越多,面临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因此当前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就是要在党员中深人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团结和凝聚全体党员,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坚定“四个自信”,这是我们领会和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思想基础,唯有坚定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才能真正从思想深处理解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才能在推进伟大事业的征程上做到头脑清醒,目标清晰,信念坚定,斗志昂扬,不怕艰辛,迎难而上,从而坚定而扎实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就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党员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基本方略。任何成功的事业都离不开清晰的目标和科学的规划,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明晰怎样追求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才有可能干成事、创成业。新时代,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必须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全体党员深刻领悟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我们才能更清晰地推进伟大事业的明确目标,实现伟大事业的思路与途径,从而更好地按照“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的规划坚定不移地推进伟大事业。
五、结论 总之,党员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当前的党员教育工作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去研究、探索,既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和方式,又要摒弃不适应新时代、新情况的老办法,使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符合时代特征又卓有成效,使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既富有时代特色、又体现时代要求。
参 考 文 献 [1]宁普选.浅谈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员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16(1):114.[2]高虹霞.论完善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国有企业党员素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6(13):176-178.[3]张晓玲.当前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新闻天地,2017(Z1):100-102.[4]方正涛.关于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党员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2015(5):81-82.[5]郁弘.浅析新形式下企业党员思想教育[J].新西部,2015(15):69-70.[6]赵会强.关于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5):341.[7]霍彦杰.企业党员教育要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N].发展导报,2015年6月28日第011版:1-2.[8]刘红.试论新时期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5(14):318.[9]赵强.国有企业改革中如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16-18.[10]邓富海.加强国企党员素质工程建设的思考[J].汉江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6(2):69-71.[11]林生兵.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3):45-47.[12]侯福军,王宁,孙丽娜.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实践和思考[A].2015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会议论文集.[13]张林林.加强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J].科技信息,2016(26):78.附件七:诚信保证书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而取得的成果,系本人原创。除文中已经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全部内容都由本人自我完成,既没有抄袭和剽窃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没有请他人代笔。本论文和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责任。
签名: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共中央党校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原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学生签名:
年月日
第二篇:新时代下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新时代下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我无法真实地感受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诚,也无法体会解放前后新旧中国那鲜明的对比,我曾幼稚地觉得“先锋模范作用”是那样的抽象和空洞,广泛地让我不知从何理解,遥远地让我不知如何去做,直到我看到那一串串闪光的名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郑培明,“扎根草原,无私奉献”的牛玉儒,“霞光紫气巾帼秀,长风高歌铸警魂”的任长霞,他们都是一些朝气蓬勃、锐志昂扬,用青春和生命感动中国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闪光的品质足以让我真正理解“先锋模范作用”的精髓。
在当今社会,不管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能没有蓬勃朝气。生活的教训告诉我们,有的人之所以失败,往往是自己朝气不足,暮气有余,精神上吃了败仗。这样无所作为,而且还可能被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所淘汰。“以微笑面对困苦,以自信战胜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一个党员与普通群众的不同。
纵看历史,横看当今,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时代背景之下,为什么有的人朝气蓬勃,锐志昂扬,而有的人就暮气沉沉,畏首畏尾?为什么有的人到老年还壮怀激昂,有的人年纪轻轻就未老先衰?同在困难面前,为什么有的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有的就遇难而退,不堪一击?同在金钱、物质、名誉、地位面前,为什么有的头脑清醒、是非分明,有的则昏昏然是非不辨?同在歪风邪气面前,为什么有的刚正不阿、顶风斗邪,有的却胆小怕事,甚至同流合污?根本在于思想、世界观、人生观,在于有没有浩然正气。只有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直面社会,把握自我,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进而施展才华。因此,党员同志必须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做到宠辱不惊,努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和影响周围的人,为推动社会进步尽一份力量。
行成于思,行胜于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把学习放在第一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习是终身的事情,需要确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把学习作为一种良好习惯融入自己的生活。不仅要学到真知、掌握技能,更要学会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习须从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区分主次,突出重点,做到基本理论笃学,本职业务深学,从而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要读好无字之书,把向书本学习和向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去,运用、检验、深化自己所学的知识。
其次共产党员要做到做人扎实,做事踏实。首先是思想上,也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干一项工作不投入进去,入痴入迷,就难入佳境,难创佳绩。年轻人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宽,但如果仅有知识而没有理想和事业心,没有脚踏实地的行动,知识只能是一种摆设,而不可能转化为能力和效益。只有把知识和理想结合起来,和事业心结合起来,和扎扎实实的行动结合起来,才能有所进步,有所作为。对于年轻的党员同志来说,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行动要实,也就是要重实干,求实效。列宁讲,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品尝成功的果实,成就一番事业,真正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第三篇:新时代背景下内蒙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内蒙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摘 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保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建设一支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职业院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获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存在生师比偏高,人才引进机制不畅、缺乏双师型教师、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本文主要以我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为主题,阐述我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6B-0030-02
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建设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重要的问题。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而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党中央一贯重视职业教育事业,尤其关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带动引领各地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见在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已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教师是知识和思想传播的主体,是教书育人的核心资源。对于注重实践教学的职业教育来说,教师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内蒙古自治区来说,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保障的责任,对我区制造业发展有着特殊意义。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职院校严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重视职业教育事业,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有效地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我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我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面贯彻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笔者参加调研项目,先后对我区20多所公办职业高等院校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得知,我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各院校办学定位明确,在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就业创业、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区高职院校教师的政治素质、学历层次、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但存在生师比偏高,人才引进机制障碍,缺乏双师型教师,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一些问题,下面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二、我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生师比较高,人才引进机制不畅
首先,充足的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高职院校的生师比应不低于18:1,(医学院校不低于16:1,艺术、体育类高职院校不低于13:1)。但目前我区部分高职院校生师比高于这一比例,专业教师数量紧缺,不利于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近十年来,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教师编制数却没有明显增加。由于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指导任务较重,再加上多数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组织教学和学生管理难度偏大,所以,高职教育有更多的教师需求。另外,在教职员工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实际需求,部分院校聘用教师及管理人员,也加重了学校财政负担,且由于无法解决这类人员的编制、职称评聘、待遇问题,致使聘用人员流动性大,在一定程度上很难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次,高职院校招聘受到编制、专业、岗位等方面的严格限制,部分专业技能型人才紧缺,因学历职称门槛或是岗位开考比达不到标准而无法进行考试,不利于高职院校引进符合专业学科发展的紧缺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有很强的专业特点,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有不同的人才需求。在招聘工作中受到编制专业学历、职称等各种限制,无法让高职院校招到符合自身专业需求的紧缺人才。
最后,在引进人才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存在没有人才选择自主权,计划审批手续不灵活、引进人才方式被动单一等问题。实际上,我区多数高职院校属于盟市办的高职院校,它们受到盟市政府的编制管理,受上级人事、编制部门和属地政府双重人事管理,人才引进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受区域、待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盟市所属高职院校本来就存在人才引进难、留住人才难的问题。再加上双重人事管理带来的不便,使得盟市办的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面临困难。
(二)专业技能型师资缺乏,“双师型”教师缺口大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实习实训、产教结合的特点,所以,高职院校需要集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一身的“双师型”教队伍。我区高等职业院校一贯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但“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规模和质量还无法满足教学工作需求。目前高职院校教授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师数量较多,而能够组织实习实训、实践课程的专业技能型教师较少,尤其是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领域,“双师型”教师缺口较大,而往往这些专业的实习实训课程比重较大,急需具有一线生产经验的专业教师和工程师指导。同时,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方式相对单一,通过考试招聘引进的教师主要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缺少工作经验,实际操作经验不足,很难有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课程,往往需要几年的培养才能适应实际教学要求。而许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和能工巧匠无法引入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的现象,甚至影响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课程的质量,以及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三)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人才流动存在障碍
在高职院校引进人才问题上还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从企业直接引入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职称评定等分属企业、事业两个序列,很难直接转入教师系列,导致高职院校引进的人才往往因职称、身份待遇?o法解决等问题而流失。因为职业教育的实训特点,需要专业技能型“双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有一线工作经历、能熟练操作专业设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由于技能型人才在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身份互转体系不健全,缺乏横向流动的政策,高职院校很难从企业引进技术型人才。在某一专业领域具备高级工程师资质的专业人才到高职院校之后,很难落实编制以及获得较高的工资待遇等问题,这样的情况会导致高职院校缺乏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从而对教学、培训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实际上,有丰富经验的能工巧匠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对技能型人才的政策支持不足,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的评价标准混淆,仅通过学历层面进行评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受学历门槛影响较为严重,职业发展受到限制,待遇相对较低、就业难的现象仍较为常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数量严重缺乏、结构不合理与大批技能型人才就业渠道不畅通的矛盾仍普遍存在。
三、加强我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简化高职院校人才引进的行政审批流程
2017年,教育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出台《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该文件从学科专业设置、编制岗位管理制度、进人用人、职称评聘、经费管理、内部治理、监管等方面提出了给高校松绑减负的具体意见。我们应该根据该文件精神,继续加大对高职院校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放管服”改革,在人才引进和人事管理方面给予高职院校一定的自主权,建立适应高职院校建设发展需求的岗位设置和聘用制度。根据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确定生师比,科学合理地核定高职院校教师数量,确保足够数量的教师队伍,保障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建议制定长效的人才引进机制,简化人才引进计划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各高校要进一步研究出台切实保障高职院校教师利益、充分调动高职院校教师积极性、服务高职院校教师全面发展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尤其要理顺盟市相关职能部门与盟市办的高职院校之间的权责关系,在人才引进问题上,合理划分上级人事编制部门和属地政府双重人事管理之间的关系。扩大引进人才自主权,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专业紧缺人才聘用和引进的自主权,根据院校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自主制定招聘人才的条件和标准,并进行公开招聘,对专业技能型和能工巧匠开通绿色通道,保障盟市办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鉴于高等职业院校对专业技能型师资队伍需求的特殊性和紧迫性,应在高职院校选用“双师型”专业人才问题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应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各院校在核定的总编制内,根据工作需要自主选聘“双师型”教师,以便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引进急需的“双师型”教师,解决专业发展和教学需求的燃眉之急。此外,应允许高职院校灵活自主引进符合本校专业特色的专业技能型优秀人才,对于特需专业人才可以适当降低门槛,在引进的程序、时间安排等方面适当放宽条件。在现有的政策下,高职院校引进和招聘人才条件标准多数以副高级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为标准。其实,高职院校需要的是专业技能型、双师型人才,应允许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层次的学校在招聘引进人才方面制定不同的政策。各级政府还应加大“双师型”人才引进的配套资金和政策扶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实际,允许高职院校以灵活方式引进专业技能型人才。此外,应完善“引育并举”的工作机制,鼓励高职院校引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层次“双师型”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也要花大力气培养本校有潜力的专业技能型教师,帮助其转型成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三)建议出台科学合理的引进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
未来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大国工匠”,而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所以,政府要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职业教育发展导向、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招生就业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采取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方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改善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此外,要想让更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走进高职院校投身于人才培养,政府应拓宽技能型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横向互通渠道,制定高职院校和企业技术人员之间身份转换机制,保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顺利转入教师行列,保障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能工巧匠们进入高职院校可以参评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保障其身份待遇得到公平对待,从而,增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总的来说,我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还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怎样结合我区特色和民族特色逐步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有效提高我区高职院校教师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是未来我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随着“十三五”规划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相信我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会获得更显著的成绩,为我区经济社会建设筑牢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金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2]叶小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第四篇:完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策研究
完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策研究
摘 要: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面对知识经济和市场竞争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文章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国有企业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经济,国有企业
近年来,国有企业在学习和模仿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把管理经验本土化的过程中,其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也日益凸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巨大的压力之下,新一轮的国企发展已经聚焦于追求企业竞争力的增强。无论怎样背景状况的国企必须迅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已是当前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入,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进人中国,并逐步被许多国有企业接受。虽然这些国有企业已将单独的人事部门和劳资部门合并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是管理体制还没有彻底转变,实质上仍是行政管理体制,而不是经营体制。国有企业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换,是一个艰难的渐变过程,它需要管理理念、方法、措施的更新和进化。然而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实践中还亟待完善。我们的国有企业正处在一个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型时期,强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尤其是实行关心员工职业发展以人为本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势在必行。国有企业正在努力构造新型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落后的国有企业人才观念和人力管理观念导致高级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还处在以物为中心的发展阶段,管理层并没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性作用,企业人事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受到极大的压抑。尤其是对一些高级人才,随着外资的大量进入,跨国公司优厚的待遇和企业环境吸引了很多高级知识分子,造成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
人力资源在国有企业中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比较严重。当前的国有企业中,存在着“高消费”和“低消费”的现象。“高消费”是指企业用人的标准超过工作分析的要求,例如招硕士生去做高中生就能干的工作,原因是企业以招聘高学历人才为荣或为了达到上级设定的人才比例结构,而不考虑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低消费”是指企业用人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原因是有的企业一味追求低成本,或有的企业搞裙带关系,不以能力为标准,任人为亲。“高消费”浪费人才,增加了成本,而且经常会有较高的离职率,“低消费”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限制企业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数量与质量结构不对称。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员工数量较多的现象。从人力资源的质量结构来看,一般素质的员工比例较大,高学历、高档次专业技术人员和复合型人才却严重不足。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在新业务中的广泛运用,企业内部管理及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等所需的现代化尖端人才严重不足,而普通员工则闲置众多,难以安排。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数量与质量结构的不对称性,限制和影响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2.国有企业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和配置不合理。完善、合理、科学的内部人员流动机制尚未形成,大部分国有企业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来引进一些高端的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即使被引进的高素质人才在一线工作,急需更新的中间管理层面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其次,员工数量与质量结构的不对称性,限制和影响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
3.人员地域流动性差。从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来看,人员地域性差异很大,中心城市的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都比较好。但由于存在各层次、各岗位人员调配及区域性分布的互不流通,使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的挖掘,这就相应增大了人力资源经营成本,影响了各企业的经营效益。
4.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职能长期被弱化和忽视。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投入,作为一种纯经济行为的认识还十分欠缺,缺乏将员工作为经营资源去应用的有效手段。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一点,才使国有企业在人员的资本投入、有效管理、合理配置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缺陷。
5.国有企业对人才培养和使用存在较大矛盾。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虽然不再是计划控制,但经营效益和费用指标都有规模限制。因此,为增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度,一些国有企业在费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往往是侧重于产品销量、技术装备的改进,而对于员工的素质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人员配置等人力资源投入的力度不大。在用人机制上,虽已不是完全沿用计划经济下的用人模式,但对现有的人员,也未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批有专业特长的员工没有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或没有充分发挥其才能,开发利用力度不足,有效配置措施不力,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三、完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人力资源是企业之本,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诸项管理中的关键。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正确地处理分工与协作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组织气氛,从而发挥群体的力量。
1.管理职能从人事管理模式逐步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要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向人力资本管理模式转变。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就是在一个企业确立了其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和发展策略之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部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对人才进行招聘、筛选,推荐、考核,为企业将来的发展安排储备人才。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使每个员工都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发挥其良好的技能实现自身价值。同时构建组织的效率。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会与员工共同商讨和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为员工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系统性地培训活动,使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与员工个人的薪酬福利相结合,成为员工的合作伙伴。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加强对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引导,对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和组织人事效率的提高,来驾驭和推动企业业务的发展,从而促进企业战略性的质的飞跃。人力资源部门只有改变过去的那种由家族式管理模式总结出来简单的人事出纳管理方式,完成由组织计划管理模式到员工激励开发,由传统的管理机构组织结构更迭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彻底转变,才能使企业组织结构完成总体战略的开发,最终达到企业组织系统结构升级。未来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人力资源配置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策略性角色,需要深入地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特别是对于企业战略规划中的人力资源规划部分,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向高级管理层作充分的解释,取得高级管理层的认同,并在实施过程中发挥高级管理层带头推动作用。
2.新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和科学运转。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非一朝一夕之事,前期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基础的人事管理的事务性工作(如:招聘、薪资、考核,尤其是各项制度的制定等等)是不可避免的,加上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如人力资源规划、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等等)一些先进管理理论的应用与实践,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成问题。保持体系内各要素间的平衡与互补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将企业的组织行为和员工个人行为之间的融合,并在此配合过程中运用科学技术来支持整个体系的运转。在构建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企业在确定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后,首先需要确定与之相配套的组织机构框架和运作模式。第二,为达成企业发展战备需要配套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使企业在适当的时间和需要的场合具备相应的人员作为实施战略目标的资源保障。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个体资源能在整体运作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资本一部分发挥综合能力。第三,企业战备能否得以实现需要有畅通的业务流程作保证,根据业务流程经过的部门确定相应的部门职责和具体部门组织架构,最终分解成每个岗位的岗位职责。第四,根据人力资源战略和岗位职责,制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第五,根据岗位能力素质要求配置人员和制定员工发展和培训计划。第六,根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岗位职责和能力素质要求,制定绩效考评体系和薪酬激励机制。从表象上看,上述内容象一条锁链,一环扣一环,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又互为因果,哪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各环节的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决定了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但如果我们制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得以很好实施,往往就是企业战略目标不能实现的根源。为此,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需要把方方面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理顺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平衡各模块之间的力量,使之形成合力而不是磨擦力。上述人力资源的管理要素,如果有信息技术和为运作支持平台,将大大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效率和质量。
3.完善绩效评价办法,建立绩效评价的数学模型。构建多元化薪酬分配机制是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新发展方向,探索建立科学的具有目的、内容、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的量化考核体系、评价方式和方法,把员工的绩效考评与奖惩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依据员工的工作绩效决定员工的岗位、薪酬、晋升和培训,有效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并要构建多元化薪酬分配体系,在薪酬分配上要向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人才倾斜,将管理、技术、知识等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纳入薪酬分配体制,以建立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做好绩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又一个重要环节,传统人事管理,依赖主观经验的判断,绩效的评价缺乏客观标准,对企业的人才素质状况及工作绩效无法进行客观的了解和评价,因此导致职位与人才错位、用人不当现象非常普遍。实践证明,企业不合理的非优化方式人力资源配置会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巨大的障碍,从而也极大地浪费了企业宝贵的人力资源。因此企业在选人,用人等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应打破那种一成不变的僵化的固定模式,应合理打破人员身份、地域界限等多重限制因素,实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特别是对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精、尖端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应不拘一格大胆引进,同时采取合适的方式对企业内部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因此,完善绩效评价办法,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是目前国有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最近国家出台了许多人事改革的政策,都将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作为人事改革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识人、用人和育人,才能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绩效评估的有效实施将为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性保障。在充分考虑绩效评估系统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前提下,借鉴现行的评估方法中先进成分,和运筹学中的项目评审方法,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从评估系统的技术操作层面上来解决绩效评估系统的不定期定量与非纯定量的矛盾。
本文针对我国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建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一些对策,相信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国有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中,首先要考虑建立整体平衡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其次要因地制宜,讲求成本、效率和效益,适应战略发展需要开发人力资源,并强化与之配套的企业文化,使人力资源真正发生资本效应。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才能实现人力资源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第五篇:国有企业党员教育方式创新
国有企业党员教育方式创新
国有企业党员教育方式创新
论文摘要: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的重要支柱,是全面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注重对国有企业的党员教育培训可以大大保证国有企业内的人才全面素质,为国有企业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保证。本文首先对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内容进行了相应的介绍,然后对我国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以当前发展的现状为基础进行了相应创新性的途径探索。
目前,随着各种价值观和许多不良风气的影响,遵循主流价值观的人也越来越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动摇。因此,随着社会风气的不断变化,应该注重对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工作的加强,争取提高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建设完善、有效的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体系,不仅为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中坚力量,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1.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内容概况
1.1加强党员思想基础建设,注重党员的思想教育
关于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报告会上曾经明确指出:第一,必须要坚定不移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第二,则是要不断的加强自身学习以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三,坚持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1.2依据党员类型,实施特色教育
我国的党员依据其自身所在的领域和具体岗位的不同,也有着类型各异的区别。因此在党员的教育上,国有企业也采取了分类施教的相应方法。首先在国有企业内的党员具体可以划分为高级管理层的党员、行政机关层的党员、生产线的党员和离退休性质的党员等,因此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党员应该注重在党性教育培训中实施不同的方法。
1.3不断探索党员教育培训的完善机制建设
国有企业首先注重的是本企业的生产发展,因此在对企业内部党员培训时应该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应该注重把党性教育和企业内部的文化观念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以党性教育来有力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2.我国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也在不断的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当今经济竞争不断加大的今天,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在改革中不断的获得活力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可是在国有企业的飞速发展中,其自身并不是方方面面都兼顾的很好,由于其生产经营发展不断加快的同时,给其企业内部的党员培训工作也带来了较大的改革。国有企业现今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培训在如今这个大环境下也有许多的新考验等待解决。
2.1国有企业的党员多且分散,组织其接受培训有一定的难度
我国国有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大,且部门类别较多。各个部门间各司其职,党员比较多且流动性相对来说就比较大,若不能够获得较连贯的党员培训教育,其效果也是不好的。而党员的教育培训需要相对固定和连续的时间安排,这就给国有企业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造成的一定的困难。
2.2国有企业内部党员的自身学历有高低,其接受能力也不一而同
由于国有企业规模就决定了国有企业的员工数量较多,这就造成了国有企业的党员年龄和学历不同,因此在进行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时,应该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年龄和不同学历的党员进行分类培训。保证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力。
2.3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模式较单一,党员培训师资有限
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使用的还是以往上党课、学习党的文件和看看党员教育的录像带等老方法,这些教育方法在基础阶段是有必要的,但是长期这样的培训教育,就难以满足党员学习的需求,而且由于企业内部党员培训的师资相对比较匮乏,这就造成培训内容不够新颖,实用性也比较差,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对实用党性知识培训不足的后果。
3.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创新性的途径探索
3.1注重党员教育培训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
国有企业内部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中,无论其方式多么灵活多变,其教育和培训的内容才是重中之重。一些比较偏向于书本知识的理论往往对参与培训者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应该注重培训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
3.2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随着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发展进步,这些优质资源都可以利用到党员的培训教育中。这些迥异于以往的培训方法不仅能够加强党员培训的影响力,而且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党员能够获得更多有用的资讯,并且互动性也能够大大的得以提高,这就可以使党员的培训不仅仅局限于现实,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党员教育论坛或者博客来进行学习,这种灵活且多样化的网上学习法,不仅能够改善时间难统一的难点,还能够使更多党员干部积极的参与互动。
3.3注重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和长期连贯性
在国有企业内部应该注重建设完善的党员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教育机制,才能保障党员培训的连续性和获得知识的完善性,所以国有企业应该完善健全的学习培训机制,并且加强党务培训者的学习能力,以保证国有企业内部党员培训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总而言之,国有企业要想在当今激烈的各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注重对国有企业内部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注重国有企业内部员工的党性建设,最大化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而带动整个企业的党风党纪建设,并成为整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