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语文(统编版)祝福(三)3学习任务单
《祝福》(三)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
赏析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及刻画人物的作用。
2.
感受小说情节突转、肖像描写等艺术手法的魅力。
【课前预习任务】
通读全文,熟悉小说中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肖像描写的内容。
【课上学习任务】
1.找出小说中五次“祝福”景象的描写,并分析每次的作用,完成下面的表格。
“祝福” 景象 关键词 作用
2.《祝福》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以“雪”为主,请画出文中的四次雪景描写,并 分析每次雪景描写的作用,完成下面的表格。
“祝福” 景象 具体描写 作用 1
3.请在文中找出作者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谈谈这三次肖像描写对突出祥 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课后作业】
1.对《祝福》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A.真实地描绘了鲁镇旧历年底的欢庆气氛。
B.具体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
C.形象地展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背景。
D.衬托“我”及时回到故乡过年的欢愉心情。
E.表现“我”对故乡鲁镇深沉的感情。
2.下面两句话,哪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下端开了裂的比她更长的一支竹竿。
②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答:
3.结合你读过的小说,谈谈情节突转的妙处。
答: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BC 2.第二句更好。因为“空的”“下端开了裂”是定语后置,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空的”,强调了已是在挨饥受饿中度日;“下端开了裂”,强调祥林嫂过着乞讨的生活为时已久。整个句子突出了祥林嫂穷困潦倒的境遇。
3.思路提示:
情节突转的妙处:
从内容上看:可以促进情节的发展,把情节推向高潮;能改变人物命运,促使人物性格发展变化,并使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示;凸显主题。从表达效果上看:形成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学习任务单
我探索、我发现
任务一:
计算:376×35=()【并总结规律】
376
× 35
←(1)用两位数()位上的数字依次去乘三位数上的每一个数,结果与()对齐。
←(2)用两位数()位上的数字依次去乘三位数上的每一个数,结果与()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结果()。
任务二:总结及的变化规律
6×2=()80×4=()6×20=()40×4=()6×200=()20×4=()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 数(),积也()。数(),积也()。
任务三:估算
798×41≈385×52≈408×29≈315×38≈
第三篇:高一语文《祝福》
《祝福》教案
【教学目的】
1、鉴赏人物形象,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鉴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3、鉴赏环境描写对人物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重点】
目标1、鉴赏人物形象,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鉴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鉴赏环境描写对人物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设想】
本文是鲁迅的代表著作之一,背景深,内容多。学生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孔已己》《社戏》《故乡》等,但《祝福》对学生来说,难度仍然很大。因而鉴赏这篇课文应建立在学生熟读文章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进行鉴赏。教学时不应面面具到,必须突出鉴赏小说中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难点即全文几次“祝福”场景描写与祥林嫂悲剧的关系。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在许多文章中还十分深刻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来加以揭示和批判,“意在复兴,在改善”,因而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今天,我们共同研讨鲁迅小说《彷徨》集中《祝福》为我们塑造的一个病态社会下的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祥林嫂。
二、作者简介
1、学生回忆鲁迅。
2、教师补充。
三、背景资料
1、《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
2、《祝福》写于1924年。鲁迅还是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将年农村的一个小镇,而且唤作“鲁镇”。鲁镇边式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镇上的人们,祥林嫂山村的婆婆、卫老婆子、贺老六,还有作为小说叙述者的“我”,组成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祥林嫂的命运是为这个环境所决定的。只有具体分析这个社会环境,才能深入认识这个“病态社会”的诸多病症。
3、时代已经是20世纪20年代了,但是长期停滞不前的农村封建社会依然“没有什么大改变”。祥林嫂的不幸,一言以蔽之,在于这个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性。人权、贞操观、迷信、人心冷漠等成为祥林嫂在死亡线上遭受残酷的精神折磨。
四、放映电影《祝福》精彩片断
五、整体感知作品,了解情节,把握小说结构
1、小说情节结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2、作者把这篇小说取名为“祝福”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3、“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联成一片了。”这一段在全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小说中详细的描绘了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目的是什么?
5、《祝福》中的“我”在结构上起什么样的作用?
6、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思路,并对问题加以提示与总结:
1、《祝福》的情节、结构:
情节内容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
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
│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倒叙
│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部分的作用:
⑴ 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的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⑵ 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凄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2、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⑴ “祝福”是小说情节的枢纽。小说起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⑵ 祝福的欢乐气氛与祥林嫂的残死形成强烈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3、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的由上文的倒叙转如下文的顺叙,从第一人称写法过度到第三人称写法。
4、目的是揭露他虚伪的假道学面目和顽固、保守的本质。
5、“祝福”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任务,《祝福》的故事情节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串联起来的。“我”是祥林嫂悲惨遭遇的见证人。
6、文章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又一次描写了鲁镇祝福的景象。作品将祥林嫂悲惨的四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结构上起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六、作业
以“祥林嫂的故事”为题,为祥林嫂的生活经历写日记。
第二课时
一、交流日记《祥林嫂的故事》
二、研究肖像描写的作用
1、作者是怎样描写祥林嫂头发的变化、脸色和表情的变化、眼神的变化的?其作用是什么?头发:五年前花白,──即今全白。
脸色:脸色青黄,但脸颊却还是红的,顺着眼──脸色青黄,只是脸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眼神:没有先前那种精神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表现了礼教和迷信把人变成鬼的过程。祥林嫂身心备受摧残,特别是眼睛的变化,最能表现祥林嫂精神的痛苦。
2、作者写丧夫后的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再次丧夫后“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这样的描写有什么意义?
同是扎着白头绳,祥林嫂却是为祥林和贺老六两个男人服丧。寡妇再嫁又“克死”了第二个丈夫,从
此,祥林嫂不但背上了“失节”的罪名,而且成了“伤风败俗”的“谬种”,失去了做奴隶的资格,并最终演出了那一幕的悲惨。看起来毫无变化,实际上概括了祥林嫂丧夫、改嫁,再丧夫、失子、被逐等种种不幸,并预示着更不幸的命运。
3、既然丧夫已成为耻辱的标记,祥林嫂为何不甩掉这根白头绳?
这根白头绳就是沉重的精神枷锁。不愿改嫁又被迫改嫁的祥林嫂,按照规矩不能不为亡夫贺老六扎着白头绳。祥林嫂任人鄙弃,唾骂,也要扎着它,否则,她回良心不安的。“仍然扎着”表现出封建蒙昧主义的可怕。
三、鉴赏人物形象
1、问题,学生课堂讨论:
⑴ 祥林嫂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作者怎样通过祥林嫂的形象表现礼教吃人的主题?
⑵ 怎样看待祥林嫂的挣扎与反抗?
⑶ 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表明了他增样的政治立场?
⑷ 从鲁四老爷的书房看,鲁四老爷具有怎样的性格?
⑸ 为什么鲁四老爷以“事例能达心气和平”为信条,却污蔑祥林嫂是“谬种”?
2、教师点拨:
⑴ 祥林嫂: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社会所吞噬。
⑵ 鲁四老爷: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反动,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⑶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⑷ 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毒害极深的劳动妇女,和祥林嫂同样是旧社会的受害者。第三课时
一、品味语言
小说的语言特点,一般被归纳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叙述语言的凝练含蓄、新鲜多样。它在遵循规范的前提下,往往具有作家的独创性。而且语言的个性化是人物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祝福》在语言运用方面即呈现出惊人的匠功。
1、沉郁的色调传达出悲哀的感情:
老舍说:“一篇作品须有个情调。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昂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合这悲哀或激昂。比如说,我们要传达悲哀的感情,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调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祝福》正是这样,特别是描写祝福景象的文字,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乐景不乐,叫人只觉得沉郁。
如:云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声是“钝响”,天色是“愈阴暗了”,满天飞舞的大雪,全无美感,“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写的是新年的气象,色彩却如此暗淡,情调是如此悲哀,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倾向。
2、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我”的话活像一个新派人物,鲁四老爷活像 一个讲理学的老爷。卫老婆子像一个“中人”,柳妈像一个寻开心的市井女人。
二、品味思考
1、短工为什么两次重复“我”的问话?
短工的重复,表明他对祥林嫂的四漠不关心,说不清楚,又表明他认为所问的是明摆着的事情,根本不必问,这说明人际关系的冷漠,祥林嫂在人们心目中无足轻重。
2、鲁四老爷两次说“可恶,然而„„”为什么用转折句?
转折正意在后,表明他虽然对祥林嫂的婆家抢走祥林嫂、卫老婆子合伙劫人很反感,但他又认为婆家枪回出逃的儿媳天经地义,合乎纲常伦理。用转折句深刻揭露鲁四老爷卫道士嘴脸。
3、第一次祭祀时,四婶阻止祥林嫂沾手,说“祥林嫂,你放着罢!”第二次却说“你放着罢,祥林嫂!”
句式的变化表明了什么?
两句话表意相同但情味有区别。第二次用主谓倒装句,“你放着罢”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强调,表现出四婶的紧张、慌乱和严厉。这一呵止彻底摧毁了祥林嫂,令她精神完全崩溃。这一声呵止代表封建礼教和迷信,宣判了祥林嫂死刑。
三、研究小说精当的环境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作者巧妙的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乐景写哀,烘托悲剧气氛,与祥林嫂之死形成对照,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惨。
讨论: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
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许寿棠说《祝福》的主题 :“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受封建思想的驱使,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可以说,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祥林嫂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讨论:祥林嫂悲剧形成的主观原因:
(1)贞节观
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却深受封建思想的节烈观的影响。可见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毒害多么深重,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萎靡,心怀恐惧。
(2)迷信思想
迷信也同样毒害着祥林嫂的心灵。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绝于这个社会了。
四、课堂作业
读罢此文,你可能感触颇多。请就其一方面,任意写一篇短评,400字左右。
五、交流短评
六、作业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三五百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第四篇:2014远程研修语文任务单
2014年初中全员远程研修问题解决任务单
研修组:桓台县起凤中学初中语文研修组研修组长:张淑霞
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等等,在读中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和背景,感受诗词本身的意蕴,理解诗词的情感,以达到身临其境。
3、引导学生进行合适的想象,尽可能还原诗词本身的内容,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情感。
修改内容:诗词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鉴赏主体,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1、多读,在读中调动兴趣。
采取多种诵读的方式,比如配乐读、个人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竞赛读等等,多读,可以让学生读出画面、读出意境、读出作者的心声。久而久之,多读古诗词就会成为一件乐事,让学生乐在其中。
2、多品,与诗人心灵对话
比如在学习李清照的《武陵春》时,我是这样来引导的:
师: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
生:愁。
师:同学们感受到词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师: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
生:“人非”。
师:她感到万事皆休,表现在行动上呢?哪句话?
生:日晚倦梳头。
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
就这样,老师抓住了词中的“愁”、“倦梳头”、“泪先流”等关键词语,结合古诗词中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的理解,引导学生用心去品味,让学生体会
第五篇:马文化博物馆学习任务单
马文化博物馆学习任务单
马文化的渊源:
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中国人有姓马的。马姓是常见的姓氏之一。除了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不少姓马的。
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云南回族几乎清一色地姓马。马术运动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据《史记》、《匈奴传》记载,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末到二世纪初,蒙古高原的北方民族中就有了马术运动。
一、马的精神:(用一句话或几个词概括)
二、中国马文化博物馆按参观路线分()、()、()、()、()、()
三、“中国第一马”,高(),长(),造于东汉永平十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之,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珈蓝。此马是佛教传入中国的见证,因此被誉为()。
四、我眼中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