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学习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浅 谈 学习信息技术 水平的培养 进入 21 世纪,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技能地更新越来越快。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而其更新的速度更是让人瞠目结舌。知识量大,知识更新周期短。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几乎月月出新招。更先进的软件版本持续地出现,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对我们掌握这些知识就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但是,信息技术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当然,对于一个刚入高中的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电脑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它能为我们干什么,根本就不明白。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使用了分阶段的多种教学方法,以下的四个阶段教学在学生中反映良好。
一、
精心设疑 授前设疑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顺利导入新课。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过程和意志品质,有了学习兴趣的学生常常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不知疲倦地学习,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热情。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激发下,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便产生了理解自然,学习知识掌握规律的学习兴趣,满足求知欲后能使兴趣更加深刻,更加浓厚,因而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亚里士多德以前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以发展学生心智水平为主。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而非“教师为中心”。这就是我们平时所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两主”教学模式。教师经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其标准应是: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唤醒激发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能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聚合、观察、想象等思维水平的提升。巧妙设疑,步步引导,层层剥茧,很轻松地就解决了问题。
如:分类汇总操作问题为:1.男女职工工资奖金总额 2.分类汇总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3.分级显示符号的作用 4.如何去除分类汇总。带着这些问题,学生的学习有地方矢,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持续地获取。从原来的“DOS+WPS”到现在几乎被完全视窗化的“WINDOWS+WORD”取代。持续出现的各种应用软件几乎覆盖到了各个技术领域。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并且还图文并茂。能够说绝大部分高中生都能够看懂。教师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水平。教师只需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介绍一些更快、更有效的方法。在自学过程中学生也能暴露出一些易出现的错误,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三、
学生演示 在这个阶段中,选择在自学中做对和做错的同学一起演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有一定的普遍性。把一些典型易错的问题展示给全体同学,让他们能进一步分析问题,并引导他们更正自己的错误。在实践过程中,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正是教师需要强调的重点。如:分类汇总操作,学生未以分类字段实行排序,造成汇总结果的错误,仅仅一个普遍问题。在演示错误过程之后,学生自动发现了问题,提升了重视水准。这比教师直接演示准确做法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四、
鼓励学生动手,设立个性化作业 自学能掌握知识,特别是理论上的。而要真正把所学知道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自实践,动手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
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多动手,教学中理应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而不是靠教师的长篇阔论。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对课堂知识实行巩固,而且更能够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作现场指导。而多操作,多动手,也能对各种基本的操作,如鼠标使用,键盘的使用变得越来越熟。
所以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勤动手。技能水平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持续熟练,从而实行练习或活动的速度也持续加快,学生在持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只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计算机并不那么神秘。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信心也会大增,学习劲头更会越来越足。
学生练习的题目应该灵活多样并与实际相结合。计算机仅仅一个工具,所以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不能凭统一的作业来判定。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同时容易养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从而埋没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实际上,在课堂及课外的教学中所使用的各种手法仅仅为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碰到问题,持续学习,为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目的。如:在“筛选”操作的练习中,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成表格,自己命题实行筛选。他们有的以世界杯足球赛为题,筛选出总积分大于10 分的球队;有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题,筛选出总成绩排名。这样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让他们发现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能够应用到实际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的课程容量大,任务多。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但学到知识,还要学到学习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教师持续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的利用课上的时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教然后知困。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从而使我们的教育蓬勃发展。
第二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经验总结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经验总结
耿庄桥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课题组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用信息化带动教育快速、跨越式发展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而大多数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高,成为制约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在积极创设网络环境的同时,要大力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优点
(一)资源共享
共享性是指网络课程可通过网络供不同学习者使用。网络课程存放在网站的服务器上,可以让能够上网的学习者使用,学习者通过网络与网站的服务器连接获取网络课程的信息。
(二)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网络课程在时间、空间和课程体系及内容结构上是开放的。
(三)多向互动性
交互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四)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网络课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个性化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由度。
(五)协作性
协作性是指网络课程可以让教师、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形式完成一个确定的学习任务。
二、教师应具备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新课程标准的作用和意义是巨大的,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和质量的保正却要依靠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教师需要一些必备理论、能力才能保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顺利、成功实施将成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方向问题。面对教改教师需要新的技能: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比如合理选择并利用各类资源,感悟并适应信息化的环境。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包括以下几点:
(一)知识方面
深刻理解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概念,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模式。
(二)技术方面 熟练掌握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设计方面
能够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
(四)实施方面
在教学中,倡导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能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并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样的效果。
三、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方案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标志在于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因此,对学科骨干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是实现这一整合的必由之路。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区别于以往传统的课改方案,要求教育者实现以下重大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目标的转变。评价从传统只注重识记的结果性评价向新型的关注高级思维发展的过程性评价。
具体培养方案可以设计如下:
(一)学习与优秀案例观摩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全新的教学过程,对课堂的改变是很大的,若光讲理论,一线教师难以理解,更难以转变成自己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提供丰富的优秀案例让老师去观摩。用案例的成功效果和优点来吸引教师,来激发老师的转变动机。老师有了感性认识,有了切身体会后,在讲授关于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论知识。在讲授理论知识中一定要注意和受培训老师的实际情况,实际问题相结合。
(二)训过程中体验新型的学习过程
我们是不能期望用传统的培训来让老师接受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这个培训过程首先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使信息技术和培训有机结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对受培训教师的学习的影响。比如培训的拓展资料放在网络中,让老师通过网络获取,即训练和提高教师使用网络的能力,又加深老师对网络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的体验,培训过程首先应该是个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好例子。
(三)及时科学的指导
用形成性评价让受培训的老师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纠正。在培训过程,对于老师的疑问要即使的指导,而对于普遍反映的问题则要组织讨论和专家解答。而对于老师反映的新课程实施中的条件问题比如硬件设施不具备,担心学生成绩会下降,担心新型的教学方式会加大工作量,担心新型的师生关系会使老师难以管理班级等疑虑,应该联系相关教育部门,学校职能部门予以支持和协助,并进行讨论转变教师观念,制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巩固学习成果
培训完毕,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的做起来,而不是“讲一套,做一套”,“培训完了,还是用老样式上课”。因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能否真正促进教学转变,关键要靠老师的思想、行动去体现的。当老师经过系统的培训,对新型的教学有理论上的认识,也有了观摩课的感性认识,那么接下来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了,落实到教学中了。如何来保准和促进这种行动上的落实呢?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来鼓励老师积极尝试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教学。此次课程改革将深刻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特别是教育行为的改变对教师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很多东西又要重新开始,要重新去熟悉课程标准、教材,去写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去尝试,去摸索。新课程试行初期,教师的工作量是巨大的,角色的转变、新技能的形成,新的工作方式的习惯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是需要老师付出努力的。
总之,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只有在日常教学中持之以恒,积极尝试才能使自身的能力得以提高和发展。
第三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传统的教学理念使不少教师把课堂当作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不知不觉中垄断了学生的学习主权。而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本应该具有自己支配学习时间的权利。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自学时间,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安静地自读自悟的机会,真正落实从学习过程走向知识的体验,达到自得的效果。其次要确保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应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对“学困生”还要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多给他们表现发挥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
二、教师应做引领学生发展的导师
1、多导读,少讲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要引导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跟录音读……或齐读,或个别读,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或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
2、多情趣,少刻板。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应杜绝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绝统一,杜绝标准答案;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插嘴,允许激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情达意,允许学生出错。在语文课堂中,即使是教学生字,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有的教师把学生读书的方式教得整整齐齐,还自以为“漂亮”,殊不知这种追求统一、追求标准的刻板教学方式曾扼杀了孩子们的多少灵性。作为教师,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记忆的支点,寻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感,为何要像填鸭子似的硬“塞”知识给学生呢?
3、多民主,少特权。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权威”角色。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小学语文课堂也应该成为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三、提供实践空间,巩固学习成果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也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我个人认为,这个“实践”应该包括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阅读实践就是引导学生获取间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生活实践,简单一点说,就是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语文教材就体现了要引导学生亲自实践的开放性教学的特点。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践的空间。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探索,放开手脚,努力构建一种自主发展的教学环境,创建和谐高效课堂。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突破首先是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开始,思想上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设计与组织环节就无法渗透这一方面的能力培养。所以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转变过来,要深入研究教材与教学对象以及教学方法,将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设计与组织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从而为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基础。教师要深入研究各种成功的教学经验,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实现自己教学模式的优化。特别要多运用研究式、启发式等新兴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教师还要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空间等方面深入研究,寻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契机,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开展思考,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增强能力素养,这也是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当前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要注重思想理念的创新,善于整合资源和博采众长,想方设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营造条件。
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立足教材,但是切不可拘泥教材。现行信息技术教材虽然编写较为科学,但是教学对象有着千差万别,教师在把握好教材要素的基础上,一定要结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便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动力。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立足教材也要拓展延伸,特别是选取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较为紧密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交集或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内容,有机融入进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文字输入以及排版编辑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篇最为满意的作文,输入进入进行排版编辑。这样的教学内容实现了和学生学习的密切联系,他们更加感兴趣。在学习了页面编排的操作要点之后,自己动手设计页面与字体,包括行间距、字间距、字体与艺术处理等等,学生对于自己作品的编排设计中会投入更多精力,对工具栏的研究更为深入,对其运用更加灵活,融入了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创新,使其更加美观,操作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绘画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怎样利用软件工具进行绘图,同时还要赋予学生创新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确定绘画的主题内涵,运用软件工具进行操作,体现了信息技术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抓手
小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优化改进,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这也是推动教学开展的有力举措。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走出自己单向说教的状况,尽可能让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其中,说一说自己学习理解的内容,动手操作相关软件等等。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示范演示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操作演示,和多媒体大屏幕演示结合起来,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在演示中帮助全班同学正确把握相关软件操作的步骤与要点。无论是演示正确的方法还是出现了错误的情况,教师都可以灵活应对,引导学生从正确的操作步骤中巩固加深理解,从错误的操作方式中汲取教训等等。特别是学生操作步骤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不要简单评判,要注重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他们开启思维、积极创新,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和突破难点,这也是保护学生思维积极性和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方法。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还要对学习载体进行创新,指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将学习目标任务交给小组,由牵头学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思考研究,大家一起想办法出主意,集中集体的智慧来突破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难点,以及拓展思维设计出更为美观的作品等等,让学生在合作研究的环节绽放创新的火花。
四、教学空间资源整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除了抓好课堂讲解与点拨之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延伸与拓展,在更为广泛的空间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创新运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的许多方面和学生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如上网浏览搜集信息、正确运用电子邮箱等等,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方面内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在运用的实践中创新思维与方式,提高运用效果。在上网浏览搜集信息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要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怎样将这一方法手段运用于学习生活之中,如每日在班级发布天气预报小贴士、开设健康生活知识专栏德国。在电子邮箱内容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体现电子邮箱联系便捷的功能,全班同学建立通讯录,相互发送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实现资源共享等等,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实践运用和创新创优的活动中。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学习中拓展视野,提升学习与运用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珠河学校 杨吉福
第五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学习感想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习感想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无时无刻都处在一个信息交互的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主要手段。因而,对于教师而言,信息技术手段的掌握和应用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接到学校部署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网络学习任务,故而倍加珍惜这次研修学习的机会。
通过这次培训,我收获颇丰。在教学中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我深深体会到: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我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开展教学。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现在的学生更是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还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
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是最活跃的因素。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多渠道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短些,但我通过学习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