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室内环境设计在中西交流中的成果论文
18世纪的欧洲正在经历剧烈的变革,而中国处于康乾盛世。当时中国的工艺美术展现了一幅幅美好的中国图景,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工艺美术是经历时代的磨炼而创造出来的。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年间,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而中国文化对西方建筑室内设计思想和风格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对室内陈设器物的影响
在这段长达100年的“中国热”时期,欧洲人不仅十分热爱来自中国的物品,还模仿中国的艺术风格与生活习俗,创造出一种新的时尚,即“汉风”。这种时尚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室内、家具与建筑等。其中,一些中国器物较为流行,大量中国特产进入欧洲,包括丝绸、瓷器、漆器、壁纸等,这些精美的产品大大开阔了欧洲人的眼界,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标志与财富的象征。
1.工艺精细、端庄雅致的中国瓷器
中国瓷器曾被称为“东方的魔玻璃”,它在当时的欧洲是财富的象征,普通人家是没有中国瓷器的,只有在王宫和贵族的客厅里才能看到,所以当时中国瓷器在欧洲被王公贵族大力追捧。一些欧洲国家纷纷开始仿制中国的工艺品,其中法国仿制中国工艺品比较出类拔萃,不仅成为当时欧洲的制瓷中心,还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国软瓷与具有东方特色的尚蒂伊瓷。
2.质地纯良、色彩艳丽的中国丝绸
中国丝绸在欧洲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如,中国丝绸受到英国消费者的认可与欢迎,一些英国人把中国丝绸作为时尚的代表。17世纪,欧洲大量输入丝织品用于制作贵族的服饰,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仿制质地纯良、色彩艳丽的中国丝绸。
3.画面精美、具有东方情调的中国壁纸
欧洲人习惯在墙壁上装饰纺织品,包括刺绣和锦缎织物等,后来开始流行将进口的漆绘壁板、漆绘或浮雕的皮革以及从印度进口的印花棉花作为覆墙材料。壁纸刚开始流行的时候,被人们当作普通的墙壁装饰纺织品。后来,中国壁纸流入欧洲,中国壁纸凭借绚丽的色彩、独特的风格与精湛的技术迅速占领了欧洲市场。尤其是在18世纪,中国壁纸风靡欧洲,受到欧洲社会各阶层的追捧与称赞。
4.纤巧轻盈、飘逸典雅的中国绘画
中国绘画对欧洲画风有着重要影响。中国绘画纤巧轻盈、飘逸典雅,欧洲很多著名画家都受到中国画的影响。如,法国画家华托喜欢研究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他常常模仿中国山水画单色背景的绘画手法。
5.绚烂繁华、富丽堂皇的中国家具
中国漆器盛行于17世纪的荷兰,汉斯的沃赛珍藏了很多精美的中国漆箱。18世纪以来,欧洲人开始追求纯色彩效果的漆器,所以很多家具都采用红色、绿色作为主体颜色。荷兰人十分欣赏中国家具的绚烂繁华与富丽堂皇,在荷兰的德雷斯顿收藏有两个红地描金的抽屉漆桌。荷兰人在中国漆器家具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装饰风格。
二、对室内设计风格的影响
1.中国的“自然观照”思维
“中国热”是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对当时欧洲的室内、家具与服饰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8世纪,法国文化思潮开始演变,人们摒弃了以往的教条思想,接受了自然的不均衡美,一些神父把中国的自然哲学思想引进欧洲。18世纪的一些欧洲艺术家从中国艺术中得到启发,创造了很多具有自然风格的艺术作品。
2.对“新艺术运动”的影响
新艺术以18世纪的浪漫自然主义为基础,创作者根据外界的灵感创造出具有自然风格的浪漫主义作品。后来人们逐渐改变了对自然的态度,开始研究并创新中国艺术品。
三、结语
中国工艺美术不仅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与文化素养。中国工艺美术流入西方后受到西方人民的追捧与喜爱。中国工艺美术对西方的绘画与室内环境设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篇: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1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
1.1专业理论课程的建设
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为学生的综合性思考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所以环境设计理论课程是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用的基础。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既能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理论思维意识,明确环境设计专业概念,还可以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转化,培养其表达技能,其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专业理论思维的形成,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环境设计理论课程形成本专业特有结构体系。但是,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各院校的环境设计基础课程基本上都是不对准也方向进行区分而统一培养的。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高校在短时间内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设计专业意识。因此,笔者认为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将其课程体系可分为两大主要模块,即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以及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其中,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应当包括专业可操作性的理论课程(包括电脑制图、手绘制图、空间设计等课程),以及专业认知性的理论课程(包括建筑史论、设计色彩、设计素描、设计史论等课程)。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设计理论素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意向表现和抽象解析能力,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单纯描绘自然物象的学习。
1.2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
建设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是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用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学生进入实践课程教学阶段,本阶段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致力于解决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侧重实践目标的执行。从环境设计专业未来就业的调查分析中我们看出,环境设计主要包括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两大方向,具体涉及居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项目课程体系正是依据环境设计专业对应的岗位要求,遵循本专业职业发展规律,以及相关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来制定的,它主要围绕典型工程项目展开。首先,典型项目选择是在结合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两大岗位群的岗位需求,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下,确定具有明确主题的实际工程项目。其次,结合工程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特征将其分为已实施、正在实施、未实施的工程项目三类。
2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改革与创新
2.1调整课程结构,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调整课程结构,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减少重复也是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出路之一。在环境设计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及课程特征,实现课程内容、结构、时间安排上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符合本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积极推进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顺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各种相关知识串联及互融理解的能力,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存在着很多相关联的地方。因此,课程结构顺序的调整有利于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使学生能够相互强化,最终灵活地运用知识,形成创造性思维,也决定了学生能否对各课程知识内容加以有效组织。为此,我们应更加关注设计类课程间的联系,尤其要准确、全面把握基础教育课程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2.2改革与创新课程内容
针对传统环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课程内容不能适应专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比重不合理以及课程间内容的分离与重复等情况。因此,笔者认为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实现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具体来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本身较强的应用性特征,让本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尽快适应其工作岗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以,环境设计课程内容的改革创新应根据市场需求适当的调整各专业课程比例,注重对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将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中。因此,他们更希望能够在晚上走出居室去放松心情,这时候就要求环境设计能够关注对夜环境的塑造,做好亮化工程建设,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享受夜生活的环境。再如,室内照明设计作为营造氛围的最佳要素,也是环境设计需要重点研究的重要内容,市场上非常需要照明设计方面的人才,照明设计在室内外环境中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而国内很少有院校开设这个专业。二是要结合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的不合理之处,适当地减少基础课程课时,增加和细化专业拓展类课程。
例如,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这三门课程是目前很多院校将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基础必修课程,这部分课程常分在不同学期、不同时段依次完成,在整个基础课程中占了相当大的课程量,不仅会让学生感觉该部分课程累赘重复,还会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不连贯的现象。所以,将这三门课压缩,整合设计为一门课,并通过一次性完成三大构成内容的教学,重新修改教学大纲,压缩整体课时,使之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需求,在避免重复教学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综合性、系统性的掌握三大知识构成。三是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缩减技能类课程比重,在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选修课程一般较少,而技能类课程相对较多,从大二之后,基本以技能类课程为主,占大学整个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一课时,主要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SketchUp、Photoshop、3dsMax,设计表现技法:马克笔、水彩手绘表现。此外,目前的环境设计课程时间安排与课时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了误导,让学生错误地认为软件学习及效果图的绘制是设计师最主要具备的要素,使得他们由于理论知识不充分,设计思路狭隘,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而不能在设计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风采。实际上,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思维及设计创新才是设计的灵魂,软件只是设计表现的一种工具。因此,应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减少技能课程的比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专业选修课设计要遵循学生兴趣以及当今设计界的热点和焦点,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让学生能够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来对待本专业的未来发展前途。比如在本专业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建筑艺术与世界名园欣赏、诗词鉴赏等人文素质教育类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设计人才。
2.3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比重小是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的发挥。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建筑速写实习、植物认知实习、外部环境测绘、工程与技术建造实践、专业基础实践、设计师业务实践等实践环节。在具体的教学中应以实践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理解创作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在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来讲,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首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实地调研融于一体,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体系的融合,让学生通过对现场调研发现问题,并能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找出相应的合理的解决措施,这种理论讲解、方案设计与实地调研互动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实现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对学生设计方法、设计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侧重不同空间类型设计规范和经验的传授的现象。其次,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和实习学时,实现实践技能教育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教师应遵循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根据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设计课程体系,构成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其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依据。
3结论
本研究主要从当前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着手,在分析了环境设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建设在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中应用的基础上,为更好地推动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从三方面指出了未来环境设计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三点意见。
第三篇:班级文化建设成果展示论文交流
班级文化建设成果展示交流
又是一年将过,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觉,和四(1)的孩子们已经走过三年半了,借着今天“班级文化建设成果展示交流”之际,将这三年来的班主任工作梳理了一下,其间历历在目的事例真是太多太多,回忆里有会心的微笑、有成功的满足、也有丝丝的遗憾。整体说来,三年的班主任工作除了紧跟学校要求完成各项既定要求及目标工作以外,一直努力打造具有特色文化的班集体,具体从一下三个方面来做:
一、忙中偷闲的“读书报告”。
1、理论依据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惠特曼(美)
文学,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成长的伴侣,意味着心灵的雨露,意味着精神的家园,意味着美的存在,意味着笑的源泉,意味着第二个生命。
文学,可以给孩子欢乐和美感、知识和智慧、正义和勇气。在孩子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文学是一个不可过缺的重要角色。乘着文学之船,孩子们可以更愉快、更快速、更安全、更正确地行驶到人生的彼岸———社会。
-------张美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专家)
儿童文学的魅力往往可能影响人的一生,以至于某部作品有可能给孩子们的心灵涂上最初的底色,那是留在记忆深处甚至会永不磨灭的东西。
在充满好奇、探索、发现与体验的经典阅读中,孩子能接受到潜移默化的、无穷无尽的滋养,领悟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忧伤……在故事和语言间得到和世俗不一样的气息,优雅的心情和感觉同时也就滋生出来;还有很多的智慧和见解,是在课堂上和别的书里难以如此生动和有趣地看见的。慢慢地,慢慢地,这阅读就使孩子有了格调,有了不平庸的眼睛。
————梅子涵(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专家)
2、具体实施步骤
班训: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阅读习惯的培养:
一年级推荐好书,营造氛围(教室周边摆放图书椅子,表现最棒的可以获得提前阅读的奖励),偶尔给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讲一个故事。自然而然让孩子感觉阅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是值得每个同学追求的一个小目标(走到小椅子上去读书)。
二年级开始推行读书报告会,请读书有收获的同学给大家讲讲故事的内容与收获。三年级推行专题阅读,每个同学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特别关注和喜欢的专题阅读,并做好相关的读书报告。
四年级,专题读书报告的继续,好书强烈推荐榜。
五、六年级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准备让孩子们尝试“写书”,展示自己的作品。
3、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荐阅读书目
(1)一年级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书籍多多推荐,如《爱心树》、《小黑鱼》、《跟上那头熊》、《猜猜我有多爱你》、《安徒生童话选》、《小猪唏哩呼噜》、《不一样的卡梅拉》、等。
(2)二年级以思考类书籍为主要推荐,如《时代广场的蟋蟀》、《窗边的小豆豆》、《汤姆索亚历险记》、《神奇的房子》、《昆虫记》、《奇妙的数学王国》、《扎里的巧克力工厂》、《三只小猪》、《父与子》、《夏洛的网》等。
(3)三年级科普类书籍推荐:《十万个为什么》、《有趣的科学实验》、《海底两万里》、《探
索大自然》、《大自然的奥秘》等。
(4)四年级小说类、人物传记、哲理类书籍推荐:《80天环游地球》、《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品藏书系》、《曹文轩文集》、《子涵童书》、《长大以后做什么》、《冰心儿童文学全集》、《《儿童哲学智慧书》、《中外名人传记》等.(5)
五、六年级诗歌、历史类书籍推荐:《云上的绿叶》、《泰戈尔诗集》、《上下五千年》等。
3、提供一个展示平台,促进阅读的有序有效发展。
这个平台的建立真是很不容易,我们悄悄用过半节班会课,半节活动课、半节数学课,数学老师的我为此困惑过、难过过,但从来没有退缩过,因为我深知阅读对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很感谢学校,从上个学期开始每天晚饭后孩子们都有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美好的日子来临了!有了学校提供的专题阅读时间,孩子们的读书报告做得越来越欢了,每期的读书报告总是在跟时间赛跑。
二、坚持不懈的“爱心教育”。
三、家校合作的特长发展。
第四篇:在交流中成长
在交流中成长
学校:大方九中 教师:张卫林
2017年8月7日-11日农工党江苏省委会赴大方县开展教育幇扶暨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诚恳的感谢这次农工党江苏省委雪中送炭,帮助在教育教学中迷茫的教师,让教师们又一次获得新生。
教师的成长有起有伏,有时自信满满,有时灰心丧气,有时迷茫无助,总总情况,都困扰着教师,停滞不前。今通过培训学习,心中泛起对未来教育教学的热情,望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都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现将学习所得总结如下:
一·做个有教学情怀的教师
认识真我,练就阳光心态。人生不是一帆风顺,总有磕磕碰碰,良好的心态成就良好的人生。在教育教学生涯中,也不是什么都如意,有时也处于人生的低谷。还是那句话:态度决定一切。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改变,才能提高思想的认识,才能改变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位置。
不断学习,理念对接行为。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永远是铁的道理。专业理论的提高是职业的导向,非专业的科学文化才是人生学习的最终目标。
实践反思,积累专业功底。专业是立足于社会生活的主要,是生存之本,是竞争之本,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根本。教师的专业知识的高度尤为重要,它代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
二·做教育的演说家
在教育教学中,说是教师传递科学文化的必要技能。怎么说,如何说是对一个教师最简单的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有一定的语言功底。所以要求教师要学会说话,但不是简单的会说。而是流利的说,规范的说,动听的说。语言越丰富的教师,课上德有声有色,学生爱听极了。
怎么样做到动听得表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呢?那就要练就教师的说话功能。方法有以下几方面:以听促说;以说促说;以读促说;以写促说。学会写字,会让人说话有层次,有逻辑。把所看到的讲述出来,可以自言自语,可以讲述给他人听,因为这是一个二次加工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教师专业语言的高度发展,能帮助教师动听的讲述。
一堂优秀的课,就像演说家在绘声绘色的演讲一样,所以我们要做教育教学的演说家。
三·超越自我
刚走进教师这个职业时,懵懵懂懂。心中只有对这份工作的热情,而对这个职业本身并不了解。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知道了:哦,教案是这么写的,课可以这么上;哦,教师学生可以这样交流,原来这样啊!这是第一次的专业认识。
教师之间的交流是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组织和他校交流,茫然中也参加了,才知这是同课异构,原来教育教学是这么的丰富,思想的火花在碰撞,教育方法就这样层出不穷。这又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再后来,知道了反思、总结、合作、交流、创新……教师的人生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进步、升华,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成熟、长大。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看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时,发现我们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进步,一直在追求。
我们向往的是我们心中职业的理想,是我们对教师这份职业的信念。
为了我们的理想,业务能力不强,我们抓业务;理论储备不够,我们加强理论,更新理论;试题熟悉不够,我们大量练习、学习;方法研究不够,我们寻找方法;学习借鉴不够,我们努力借鉴;领悟打磨不够,继续领悟;实力不够,抓实力。总之,哪里不足,弥补哪里,让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学习、进步,不做教师中的落后者,只做教师中的佼佼者。
只为对得起这份职业。四·智慧的火花
做智慧的教师,研究智慧的课堂,做生活的智者。不做墨守成规的教师,阻碍学生的发展,只做智慧的教师,引领学生前进;时代需要我们教师作为学生智慧成长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不做扼杀学生天性的罪人。创建智慧型的课堂,让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产生,在交流中发展,在交流中成熟。
五·小结
相信自己,相信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一次一次的成就自己,教育之路一定会走得更远、更高。
第五篇:中西女权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中西女权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女权主义无论在中国或西方国家都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是个敏感的话题。在英文字典中关于女权主义的具体解释为feminism is the belief that women should have equal political, social, sexual, intellectual and economic rights to men.It involves various movements, theories, and philosophies, all concerned with issues of gender difference, that advocate equality for women and that campaign for women's rights and interests.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20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里传入中国。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20世纪刚进入中国时遭遇到尴尬,尤其是对“女权主义”这一外来词语形成的种种曲解或误解,造成了众多女性学者对于“女权主义者”立场的不认同等,而隐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异质的中西文化。女权主义与中国特定的文化相遇和碰撞,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由原来激进的、女性自主的行动演变为温和的、有男权参与的、凭借社会政治手段实现的解放妇女的运动。而在不断发展的21世纪,中国女权主义须迅速崛起不断发展。女权主义在各个社会方面中体现,并且非常广泛,这篇论文通过我比较喜爱和了解的电影这个视角发表自己对中西女权主义的电影中的体现做一个浅析。
西方女权主义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代女权主义(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2。现代女权主义(20世纪初至60年代)3。后现代女权主义(20世纪60年代至今)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源于1895年12月28日,所以在第一代女权主义发展中,电影无足轻重,但电影的早期变现形式戏剧却是占了主要地位。二十世纪早期戏剧作品体现英国女性的主体意识以及地位的变化。从20世纪初萧伯纳和奥凯西的《皮格马利翁》、《巴巴拉少校》以及《朱诺与孔雀》这几部经典代表剧作可以看到,女性经济意识、婚姻爱情方面平等意识以及社会地位意识的增强。
以皮格马利翁为例,英国大文豪萧伯纳以传说为原型创作了同名社会讽刺剧,通过描写教授如何训练一名贫苦卖花女并最终成功被上流社会所认可的故事,抨击当时英国的腐朽保守的等级意识。后来被好莱坞翻拍为《窈窕淑女》。在这出戏剧中,贫苦卖花女进入上流社会的结局体现了当时女性要求与男性相同社会地位的心理需求。在此不得不提到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虽然《安娜·卡列尼娜》是文学作品并不属于电影,但是第一代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品。
第二阶段西方女权主义大致划分为三大派别,其基本主张有着明显的特点。20 世纪初到20 世纪60 年代,世界曾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在这个大动荡、大分化的历史时期,各种矛盾重新排队,殖民制度逐渐瓦解,西方女权主义也分道扬镳,各树大旗。这个时期的西方女权主义主要划分为以凯特·米勒特,凯瑟林·麦金侬等人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女权主义”,以朱丽叶·米切尔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以贝蒂·佛里丹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要求妇女在物质上的地位。
作为女权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在躁动不安且结构主义盛行的六七十年代(即第二代女权主义),女权主义电影批评曾以其鲜明的反抗性和解构主义色彩在电影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女权主义者对好莱坞电影经典结构中隐含的“模式化女性”符号行了犀利的批评,同时也对电影中根深蒂固的男性主义倾向和性别歧视进行声讨。在第二代女权主义中有代表性的电影当属《时时刻刻》。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虽然是2000年,但是根据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192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Mrs.Dalloway)改编而来,鲜明体现当时女权主义的色彩。女主角的困惑于痛苦也是那个年代女性渐渐苏醒的意识的挣扎过程。
《时时刻刻》被评论界一致认为是继山姆·门德斯之后,英国电影对美国电影的又一次伟大冲击。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三个女性的故事。弗吉妮娅·伍尔芙,住在1923年代的伦敦郊区布鲁姆斯伯利,开始写她生前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Mrs.Dalloway),被写作的天才燃烧的同时,游走在疯狂的边缘。在这天,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几乎被沮丧击溃。劳拉·布朗,一个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的家庭主妇,正在阅读《戴罗薇夫人》,这本书使她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天她正在准备她丈夫的生日派对,肚子里有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她却和弗吉妮娅笔下的戴罗薇夫人一样,萌生了自杀的愿望。电影中的三个女人生活都被恐惧和渴望包围着,她们的故事交织到了一起,在每个时空,女人都被压抑,但更多的是抗争和自由的表达,体现她们心中女权主义思想的勃发。电影中有许多富有哲理有体现主角们女权主义思想的经典台词,如: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Leonard,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Always the love.Always the hours.You don't have to do anything you don't want to do.You can do as you like.[1]
(片中剧照)
(影片海报)
谈到女权主义,女性对于性权力的要求和性解放是其中一个重要课题。西方的女权主义发展到后现代女权主义,也就是发展到今天,表达女权主义的电影数不胜数。这和社会不断地开放程度以及女性各种权力的获得是分不开的。在今天诸多的女权主义的电影中,我挑选我最喜欢的《钢琴别恋》进行分析。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十九世纪中叶,六岁的爱达丧失了语言能力,从此与钢琴为伴。多年后,被父母远嫁给一位美国殖民者斯图尔特。她带着女儿远渡海岸,由于行李过多,丈夫将钢琴丢在海上。到家后,爱达去求邻居柏带母女俩去寻钢琴。在沙滩上,柏听了爱达的演奏从而爱上了她。回去后与斯图尔特以土地为交易让爱达教他学琴。在每日的演奏中柏对爱达的爱更加深厚,因此要爱达以亲密接触为代价来交换回钢琴。而爱达也真正的爱上了柏,并心甘情愿与他结合。当丈夫得知后,先把她关了几天,而后又试图相信她,可是爱达背叛了他。丈夫一怒之下将爱达的一个手指切掉,可即便是这样他也无法征服爱达,最后让她与柏远离家乡。爱达在海上经历了一番生死挣扎后,终于将钢琴投入海底,在新的地方与柏开始了幸福的生活。影片选材视角独特,故事情节大胆现代,在片中钢琴无疑是女人宣泄情绪的工具,同样的,既是自由又是枷锁。但却也正是这钢琴给她带来了生命中刻骨铭心的爱人。可是,最后爱达还是选择把钢琴丢弃。实际上,那是她的自杀式行为,当设计好的绳子真的把她同钢琴一同带入海中时,求生的欲望还是大过了一切。最终获得了她的新生。如她所说的,意志压倒了一切。这个时候,钢琴这把枷锁已经被她自己解开。自由便流淌进血液。因此,最终当她带着爱人送的假指时,弹出来的反而是愉悦的曲子。因为她的心灵解放了。肉体上的残缺换来了精神上的解放,她对这种代价竟是无所抱怨的。甚至开始学起了说话。是的,心若自由了,一切都将美好。本片赞美了女性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反抗精神,对女权进行了发人深省的挖掘.提出了一个与观众共鸣的话题:女人究竟怎样算独立的,和男人平等的.也批判了那个特殊的时代对人性的压制和扼杀。宣扬了一种人人平等的人道主义思想。《钢琴别恋》,一部完全属于女人的影片,教女人独立和生存的优美教材。
(影片海报亦只有女主角和其女儿,是一部完全属于女人的影片)
对比西方的女权主义电影,中国相对是非常落后的。这与中国长久以来父权制社会,女性地位低下是分不开的。长久以来,女性在电影中都是男性的陪衬。女权主义电影一直作为电影中边缘和非主流而存在着。
较早出现和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女权主义电影当属《人鬼情》。影片围绕戏曲女演员秋芸的从艺生涯,反映了她的坎坷经历,体现出她的最大痛苦是无法得到一个女人应得到的东西,事业的成功与内心的空洞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人物的压抑心理和矛盾痛苦的心态。全篇电影围绕女主角开展,男性角色反而成为了陪衬。本片很好的反应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女性主义思想。本片被评价为一部女性生活的寓言并在1994年发表的《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中被认为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
(中国人鬼情宣传图片)
到今天中国的女权主义电影比较常见,如《花腰新娘》,《青红》等优秀作品。
中西女权主义电影的发展,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各种权力的落实。我认为女权主义(除激进女权主义)有利于女性自身社会人生价值的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平等权力的享有。女权主义电影在女性争取权力,获得平等地位方面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也给我们视觉和文化上的享受和提高。
参考书籍:《女权主义发展史》,百度各部电影简介
08级 翻译三班
吴悠 学号: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