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农业农民问题专题调研简报(样例5)

时间:2020-11-21 12:4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整理农业农民问题专题调研简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整理农业农民问题专题调研简报》。

第一篇:整理农业农民问题专题调研简报

农业农民问题专题调研简报

第 2 期 农业农民问题调研组

月 16 日

经问题征集、调研提纲制订等前期准备,调研组制订完善了调研问卷,定期按照调研方案下乡开展调研工作,现将当前的调研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工作情况 1.制订发放农业农民问题专题调研问卷 根据 7 月 18 日农业农民问题座谈会对拟定调研问卷的讨论和预期达到的效果,围绕农业农民问题专题调研提纲内容,针对不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调研组制订了农户(蔬菜、水稻)、稻麦种植大户、渔业养殖户以及农业生产合作社 4 套调研问卷。目前问卷发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调研组乡镇调研座谈会上逐一发放给座谈对象填写;二是由乡镇农服中心分发填写,调研组结合 8 月 10 日农委召集的农服中心主任会议,共发放给乡镇农服中心农户问卷 170 份、种植大户问卷135 份、合作社问卷 100 份,要求在 8 月 20 日前按要求填报给调研组。

2.分乡镇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意见及需求 7 月 28 日,调研组在海虞镇就农业农民问题召开了研讨座谈会,参会的主要是村办农场负责人、大户以及农业条线负责

人;8 月 2 日,调研组在古里镇农服中心以座谈会的形式,详细了解稻麦种植大户各自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对农业发展的意见及需求;8 月 10 日,调研组在支塘镇何北村对外地蔬菜、水稻种植户进行了座谈,听取了他们各自产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收集各镇(区)农业部门在职人员基本情况 为了解农技推广部门特别是基层农业部门人员结构情况,调研组编制了关于各镇(区)农业部门在职人员情况表,并在8 月 5 日汇总完毕,委属人员调查情况表也已经制订完毕。

二、当前调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调研的 3 个乡镇填报的调研问卷看,大部分农户对收支情况有所回避,对相关建议和意见也未详尽填报,对调研数据的采集存在一定影响。目前一是通过 xxx

调研回访,尽量将数据收集完整,二是通过乡镇问卷发放,增加调研对象,以完善调研数据。

三、下阶段工作 下阶段,调研组将围绕蔬菜、水产主产区以及农业龙头企业进行问题调研,力争在本月底前将所有问题和数据收集完毕。

农业农民问题调研组月 16 日

报:市委韩卫兵副书记、市政府陆继军副市长 发:农委班子领导、机关各科室(协会)、直属各单位

农业农民问题调研组

月 16 日印发

第二篇: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调研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调研

深入学习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历史时期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是统筹城镇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二十字是一个体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综合目标。郭叶管区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刚起步、人口聚居的管区,实施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调整经济结构,建立绿色蔬菜基地,打造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着力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如果比作一幢大厦,经济基础就是大厦的基石,如果经济基础上不去,再美好的目标也难以实现。近几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步伐的加快,全管区的经济状况普遍提升,但与邻近的开发区村居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这样的基础上稿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把抓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我计划从四个方面增加群众收入。

1、多与劳动保障所和人才市场联系多渠道收集信息,创造外出务工机会,增加群众收入。

2、搞好群众之间的土地流转,帮助群众解决贷款资金,促进大棚菜生产,力争今年新增大棚过百个,增加群众收入。

3、借鉴鱼鸭混养模式签订合同鸭,增加群众收入。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庄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村容村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改变村庄面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让农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打开工作新局面。从目前情况看,相比城镇而言,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差,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庄建设浪费大,水平低,“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新农村建设应该从改善农民最需要的生产生活设施着手,从“治缺、治乱、治脏、治空”上下功夫。治缺,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抓住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农村道路、电力、通讯、广播电视以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脑的进程。治乱,就是稳步实施村庄改造,按照节约用地、适度集中的原则,争取村民自愿,政府扶持,分批推进的办法,对已具备一定基础的村组,实行整治改造。建设新型居民小区,对土坯房集中连片、生活环境差,绝大多数群众有要求和改建能力的,实施村庄整体拆旧建新,建设新村装;在人口集中,交通比较方便、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社区新型新村;治脏,就是要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开展“一建五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改栏、改柴火炉)突出抓好房前屋后、河沟池塘、猪圈牛栏、厕所粪坑等污染源的整治。对村组内排灌沟渠进行生态治理,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治空,就是要充实服务功能,以建设农村服务中心为主要形

式,按照便民利民,实用有效的原则,整合社会力量,建立卫生医疗,村民购物、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幼儿教育、文体活动等服务点和公益设施,为农民提供服务,通过“四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使农村逐步达到合理布局,设施配套,环境美化,村容整洁。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塑造农村文明新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更要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倡导科学健康,积极向上上网农村文明新风尚,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和良好风俗的形成,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前有个别村文化缺位,赌博、迷信等不健康的文化盛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要让先进的文化占领文化阵地,建设村级文化大院,让农民有娱乐的场所,近几年边临镇的票友戏团如火如荼,每逢集市或假日节日,都要进行演出,大大丰富了农村的精神生活,再者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严厉打击“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严厉打击农村赌博、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让农村土生土长的文化发展起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划为龙头,着力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性。建设新农村,内涵丰富、任务艰巨,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必须“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的要求和全镇经济发展规划制定目标,分步实施,积小成为大成,“先易后难 分类推进”“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不搞“多村一面”不搞盲目攀比,不搞一刀切,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追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三篇:农民增收致富问题的调研

农民增收、致富问题的研究

农民自古以来就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而农民问题也一个国家的重要问题,自始至终广受人民的关注。而在1996年由我国经济学家温铁军提出的“三农问题”在农民问题上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什么又是“三农问题”呢?所谓的“三农问题”是指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它是在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广泛引用;2000年初,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以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来源请求];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大陆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

“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时隔18年,中共中央胡总书记于2003年12月30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2006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全文公布了以“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至此,中国在新世纪已连续出台了五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的动力。

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得国家。在我国十三多亿的庞大的群体中农民依然占领了大约百分之六七十的比重,但我国的一个农业资源却相对不足。农业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在过去农民的温饱却一直是个大难题,人们吃不饱睡不暖。但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不仅解决了近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而且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已由长期短缺转向大体平衡,丰年有余,使中国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尤其是在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培养出了杂交水稻之后,我国的水稻的产量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因此不但提高,不过虽然农民的生活水准提高了,但是农门的收入的增加却跟不上世界上的物价和生活需求的提高,很多人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因此改善农民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依然是刻不容缓的。

而政府也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尤其是在2006年我国农业税收从法律上废除了。农民们不仅可以种地不用交钱,而且还可

以得到相应的政府补助金。既然有这么好的措施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仍然放弃农业而采取外出打工过呢?

从深一层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如今粮食的价格虽然有所增加,但从全国整体来看,粮食是人们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如果粮食的价格持续不断地上涨或是增长的很高的话,那么会有很多的城市居民却因此买不起了粮食,显然国家是不会让这种现象出现的。并且在中国,我们的人多地少,每家每户所拥有的土地资源是比较少的。如果光丛事农业那么他们一年的净收入也寥寥无几,甚至有时候还会入不敷出,即使在清闲的时候在家附近找一个工作所得的净收入也不如他们出去到外面打工一年来的多、来的轻松,这也正是如今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原因。当我们走进农村是我们会发现我们所看到的基本都是中年好老年人,而很少会看到青年人,即便看到也基本是一些学生或者孕妇之类的。并且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不会甚至都不愿意从事农业劳动。试想再过几十年社会上呈现一种怎样的场面,一群不会农业的农民。因而我觉得我们的政府应该从另一个方面来改变这种现状。

那么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了?首先政府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光授之以鱼。光靠免除农业税,给农民以农业补助是不够的,是不能引导农民支致富的,这只能说是帮助农民生存下来。很有帮助的就是将土地企业化、区域化,以集体为单位、以不同的区域(以一个村或一个市甚至更大的区域)为单位,来集体种植某种适合本地生长的、有一定市场的经济作物或农作物,或养殖一些适合本地的动物,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企业。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实行了这种方式,但是我觉得他

们的精力还不够,太少了,没有形成一种规模。让一些更适合农作物生长区域以规模的形式进行种植,全部采用机械化,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以更少的人力、更少的输入,来得到更大的输出。同时政府们还应该引进一些相应的专家对农民们进行专业的科技知识的培训,引进推广一些取得了一定科技成果的经济作物和经济动物。引导农民们学习掌握科技知识,提倡鼓励农民们自主创新以不断提高农业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同时还要鼓励新一代的农民工外出学习科技知识,把好的优势作物引进来。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舍得给农民提供经济扶持,帮助农民承担部分风险。因为如今其实有很多人都有抱负,不愿过着平庸的生活,他们也想创新、也想发展新的种植、新的养殖业,但其中很大的阻力就是他们的风险较大,而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们不敢甚至承担不起这个风险,因而政府对这方面给以大力支持,创建一个创新社,对那些好的想法好的创意给以科学的考察并对可行的给以全力的经济支持,这样会带动很多农民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创新。从而带动农民们进行增收致富。同时政府还要帮助农民们寻找这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产品的享受,需求一些正规的有保障的公司,与他们合作。因为农民们最大的但有就是自己产品的销售,因为像这些经济作物、优势动物的销售不想农作物那样有那么宽的市场,一旦上场不景气他们可能会亏损很大一笔资金,甚至会因此负债累累。因而这也是很多农民不敢尝试搞创新的原因。如果有了政府为他们寻找坚实的后盾,他们便可大胆的去搞。

在这之间还要搞好大力的防护措施以避免自然灾难等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对农民们的作物的影响,是损失减到最低。农民们的收入的减少有很多的情况就跟自然灾难有关,正如今年我国大面积的干旱使的许多的农民承受着减产的影响,收入自然而然的相对减少。而如今的环境被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使得很多的自然灾害频繁的发生,农民们也一次一次的受到这些自然灾害的侵袭,农作物也基本快达到年年减产。因而政府要加强对这方面的投入,农业专家们也应加大对这方面的研究,研究储能抗旱、防淹的作物,能研究出使灌浆期不怕雨的小麦。使农民们的农作物能达到真正的增收,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

而如今农民们遍布各个行业,他们联系着我们整个国家,因而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的帮助农民们增收、致富,他们富则国富,他们强则国强。农民问题是一个很深远的课题,而农民增收、致富问题依然是一个很艰难很漫长的问题。关于农民问题这方面的课题值得我们研究、值得我们探索的还有很多很多。

第四篇: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

关于牧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海浪村党支部副书记才让

海浪村是个人口大村,畜牧业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该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归根到底也是如何促进牧民增收的问题。我在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锻炼期间,把从理论上解决促进牧民增收问题作为此次到村锻炼的主要任务之一,多次深入各村民小组和部分牧户家中,采取向群众了解情况和同群众

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了专题的调研,调研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牧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

对牧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是增强牧民增收工作的针对性,增强牧民收入稳定性的前提。从此次调研情况看,目前牧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牧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具体表现出牧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

(二)牧民的生活支出不断增加。近年来,牧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急剧的市场化导致牧民生活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这与低水平的收入和收入增长缓慢极不相当。因此,牧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三)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近年来,上级党委、政府都力图通过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牧业

增效,牧民增收,但由于牧民自身对接市场能力弱、信息少,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畜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增收空间尚未彻底释放,生产收入还很低,甚至没有什么收入。

(四)牧区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从牧民自身意愿看,一方面由于牧民对就业收益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牧民尽管有就业冲动,但就业适应性较差。从企业用工看,企业认为本地牧民不好治理,对超劳动时间、超强度的工作不易接受。因此,我们的牧民难以充分业变,就业困难很大。

(五)牧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据统计,牧区文盲半文盲的牧民占绝大多数,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牧民,绝大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因此,在牧区中,“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牧民人数最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

二、制约牧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牧民增收如此困难?究其原因,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产业因素。受群众生产习惯、市场意识以及特色产业制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畜产品,如祁连藏系羊,总量还很小,且种群还不够纯等现象依然存在。畜牧业没有做大做强,没有规模优势,还没有成为牧区经济的主导和牧民增收的主体。

(二)人的因素。突出表现为文盲半文盲的牧民较多,劳动者素质不高。多数牧民市场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能力差,缺乏进市场、闯市场的劲头,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富也安;部分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未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牧区工作的要求,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

(三)政策因素。突出表现为由政策推动牧民增产增收的效果不够明显。近年来,中心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牧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但除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外,我们的牧民切切实实得到的实惠较少,牧区和牧民状况变化不大,效果不够明显。

(四)科技因素。科技因素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牧民身上,我们的绝大部分牧民不懂也不会用新技术,一些新的技术也不愿接受,年复一年地沿袭着传统的经营治理模式不变;另一方面体现在科技服务体系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技术人员不足,服务机制不活,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较小。

(五)牧户信息不灵。改革把牧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牧户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地把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而

言,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三、增加牧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在现阶段,牧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大多数牧民的情绪,关系到牧区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牧民增收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在解决这个事关全局的问题上,《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促进农牧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指出,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牧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牧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牧民增收为核心,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运用综合措施,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不断增加牧民收入,促进牧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富裕的新牧区。这是我们广大牧民群众之所盼和之所求,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思路。通过此次调研,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促进牧民增收工作。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非凡是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非凡是促进牧民增收问题,并且要把这种重视体现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果

断把主要精力从处理一般事务性工作当中解脱出来,真正投入到促进牧民增收工作当中去,多谋促进牧民增收的门路和渠道,切实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力为民所使、智为民所谋。

(二)要不折不扣地全面贯彻落实好党中心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三农”政策,做到在逐级贯彻落实过程中政策精神实质不折损、不走样,非凡是国家安排的支农专项资金,要切实做到用途不变、金额不少,把政策带给牧民的实惠真正落到牧民手中。

(三)帮助牧民转变思想观念,使其树立起三种意识。一是树立市场主导意识。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必须面对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要以当前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要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二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调整畜牧业结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注重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又要增加抗御市场风险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

(四)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做到新增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牧区,财政支农预算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分别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并且要把绝大部分的投入主要用于培训牧民,用于能够增加牧民收入的项目,用于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水

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用于发展农牧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用于扶持经济薄弱的村民小组和贫困户。

(五)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牧民增收。城乡统筹是考虑和解决所有“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城乡统筹实质上是统筹城乡生产要素。首先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牧区人少地多,草原环境日益恶化,要想致富,必须鼓励牧民“走出去”。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网络,广泛开展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转业技能培训,搞好牧民工外出的信息服务,多渠道组织劳务输出。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整治恶意拖欠、克扣民工工资问题。其次是统筹城乡信贷。目前农牧区全部贷款所占比例很低,与农村对GDP的贡献率不相当,信贷资金不足成为牧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要制定切实有效的货币信贷政策,建立健全融资体系,逐步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贷款的比重,切实解决好牧民发展资金极缺的实际困难问题。

第五篇:农业乡镇招商引资问题调研报告

探讨农业乡镇招商引资的一些做法

【内容提要】“三农”工作,历来是国家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在今年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是我们每个农村工作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就桂平市**镇的一些做法,作了探讨。

主题词:三农工作农业乡镇招商引资

一、**镇概况

**镇位于广西桂平市的南部,地处桂平、兴业、港南三区县市的交界点,属典型的边远地区。全镇辖15个村,2006年末总人口7.3万,总面积122平方公里,属南亚热带,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有**河贯穿全境。

**镇农业资源非常丰富。拥有耕地面积40000多亩,林地面积45000多亩,有中小型水库四座,有山塘225座,总库容量18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0000多亩有**河穿境而过,水利灌溉设施比较完善。**镇是桂平市的农业大镇,农业在**镇的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农副产品有优质大米、玉米、西瓜、荔枝、龙眼、木薯、木材等,其中西瓜、大米、荔枝、龙眼等享誉区内外。

**镇传统种养业有:肉猪、鸡、鸭、鹅等,作物有水稻、玉米、木薯、花生等。2005年**镇生猪出栏数40945头,年末存栏数为24530头,鸡出栏25.7万羽,鸭出栏15.4万羽;稻谷产量22737吨,玉米产量2613吨,木薯产量4725吨。全镇有连接市区的四级柏油路一条,距市区65公里;连接周边乡镇的四级砂石路三条,属交通较为落后的乡镇。

到2005年末,**镇没有一家投资超50万元以上的企业,工业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二、**镇招商引资现状

从2005年开始,镇党委、镇政府开始从思想根源上寻思出路。从历史上看,**镇地理位置不属优越,镇内主要为丘陵地带,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矿产资源稀少,没有任何可支撑经济大局的工业企业。如果单从招商引资角度发展经济来看,想引进工业企业是十分困难的。但要引进一些利用土地资源的农业龙头企业,如种养企业、小水电企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商业企业、小城镇建设项目等是有许多优越的条件。认识到这一点,镇党委、镇政府开始改变了思路。要想搞好经济,就要从**实际出发开展招商引资。

2006年初开始,全镇上下形成共识,要改变本镇的落后面貌,仅自有资金发展经济是很慢的,必须大力引进外来资金到**镇投资办企业。2006年3月初,镇党委、政府召开了一个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会议上总结了本镇近几年来投商引资的情况,分析了**镇经济落后的原因和有哪些招商引资的有利条件,动员全镇广大干部群众为**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收集家属、亲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掌握的投资商信息,为镇党委、政府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镇党委、政府也安排一个工作组与**镇在外地工作的人员主动沟通联系,寻找投资商。结果在今年4月中旬通过一个在广州打工的**籍务工人提供了一条信息。总部设在南宁的广西温氏畜牧有限公司,有意向周边地区发展兴办大型的养殖企业。获得此信息后,镇党委立即召开书记办公会议,研究怎样与广西温氏畜牧有限公司联系上,并引导该企业到**投资。随后蒋书记亲自带上班子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到该企业考察和联系,结果双方一拍即合,该企业立即派员到**考察,经过长达半年的踩踏堪探,最后选址在**镇周实、义江两个村,总投资8000万元,建设拥有4条生产线、年产猪苗10万头的种猪场。

随后,在2006年末和2007年初,经镇党委多次外出招商,又引来了一家投资150万元的水电站和一家投资40万元的塑料厂,以及投资300万元的胶合板厂。商业服务业方面,还引进了两家投资超百万元的大型超市和一家投资80万元的摩托车销售公司。

三、对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考

今年10月党的“十七”大的召开,给我们“三农”工作指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特别强调乡镇政府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要维护社会稳定,要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谈到服务,一谈到维护稳定,一谈到公共设施建设就需要经费,经费从那里来?对于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乡镇来说,缓解财政压力,增加财税收入,增加经费投入,就要靠发展和壮大镇域经济,壮大镇域经济就要靠龙头企业来支撑,要发展经济很大程度上要靠招商引资。实践证明,凡是招商引资搞得好的乡镇,经济就比较活跃,经费就

比较宽松。因此,只有大力招商引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费短缺的困难。本人在**镇近两年来招商引资所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对当前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措施办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一些见解。

(一)、先易后难

早两年招商引资工作对于我们**镇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果说粮食生产和计划生育等工作我们还有一点点经验,而招商引资工作我们完全是白纸一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从本地实际出发,从引进小企业或农业企业入手。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招商引资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积累经验。虽然其它乡镇、其它地区都有了许多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这些经验毕竟是别人的,只有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才最适用。招商引资就是要与商人打交道,商人都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因此,与他们打交道,经验和手段很重要。先引进小企业或农业企业,纵然是财税少些,但能够解决一些就业,能为农民群众带来一些实惠,那么就成功了。二是可以树立信心。对于我们从来没有开展过招商引资工作的乡镇来说,本来信心就不足。如果从比较容易引进的小企业或农业企业入手,能引进一个成功一个,那么就会增强整个领导班子的信心,对下一步深层次全方位的招商创造良好的条件。就我们**镇而言,今年引进了一个农业龙头企业一个塑料厂和一个小水电企业,温氏项目投资额巨大,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巨大的,可带动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后两个企业虽然规模都很小,一年预计只能创造40万元的税收,但却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二)、突出优势。

我们地处比较偏远的三县市交界处,交通、信息、人才等方面均无明显优势,要发展经济、要招商引资,主要应突出水利土地资源和服务环境这两大优势。除了按市上的优惠外,我们还可以制定一些土政策吸引投资者。特别是用地、用水、用工、道路建设等方面,通过成本核算,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为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宽松的环境,更优惠的政策。就**镇而言,我们可以重点靠水资源、土地资源、种植业等优势,并可以突出三县市交界,商贸活动活跃这一优势,大力地进行招商引资宣传。

(三)、全民招商。

**镇有七万多人,其中有一万余人在外务工经商,这么多人总会有一些与外面的客商有联系或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重视这部分资源。党委政府除了组织专门的招商引资队伍外,还应加强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联系。比如,利用节假日最好是春节或中秋,召开外出务工代表座谈会,知名人士座谈会,返乡创业代表座谈会,海外关系人士座谈会等等,通过各种形式向在外经商务工的人员介绍我们的发展状况,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请他们直接或间接与客商联系。通过各种途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招商引资资源。

(四)、以商招商。

我们**镇境内只有几家小企业,但我们在镇外、市外还是或多或少认识一些企业业主,而且有的业主与我们镇上的同志关系还很好。虽然我们熟悉的这些企业到我们镇上投资的可能性不大,但这些企业业主,由于其长期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结交比较广,有一帮合作对象和项目,如果做好他们的工作,经常向他们传播我们的招商意向、项目和优惠条件、服务环境等,就会逐步地、潜移默化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一种为我们招商、推荐投资项目的意识,说不定哪一天就会为我们引来一个可观的新企业。

(五)、主动招商。

招商引资的竞争性和复杂性使得这项工作越来越难,需要的专业水平越来越高,在全民动员、全民招商的基础上还须组建专业招商队伍,上门招商、主动招商,改变“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那种传统招商意识,更何况我们这些地方,特别是我们**镇“条件本来就不是很好”,因此要变坐地招商为主动出击。我们**镇,到目前为止,外出招商的做法还不够,我们更应该敢于走出去。我们本着节约的原则主动走出去招商,纵然是九次失败了,只要一次成功,只要有百分之十的“存活率”,我们就有收获,就能收回前期投入的成本。实践反复证明,只有投入了才有产出。招商引资就是脸皮要厚、心子要黑,如果用抓安全生产和抓计划生育工作的精神和精力来抓工业、抓招商引资,我想应该有所成就。

(六)、改善环境。

要想招商引资,投资环境至关重要。首先,要舍得投入改善硬环境,一方面可以广开资金来源,通过动员投资业主先投入后回收、入股等多种形式广泛筹集资金,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另外一方面,政府也要想尽千方百计,多方筹集资金把基础设施搞好。这两年**镇就靠自己力量和联系有关部门投入近二百多万元,维修了三条四级路,对镇区环境进行了部分硬化、绿化、亮化,改善了招商引资的硬件环境。在温氏企业决定投资**后,镇党委政府多方筹措资金,新建了一条2.5公里的四级路直通项目所在地。其次,要下功夫改善软环境。除了前面所说的要提供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以外,还要培养并组建一支懂法律、善协调、会管理的专业队伍。引来企业只是招商的第一步,让企业“安营扎寨”才是目的。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也要创造。温氏企业定点周实、义江村之前,两个村由于历史原因曾经为了土地纠纷发生过流血事件,修建进入温氏项目的道路,也受土地纠纷的阻碍。镇党委政府多次做两村村民工作,镇主要领导带头上门到户进行调解,与群众同吃同住,最后感化了村民,两村最终也达成了协议,几十年来未解决的矛盾,也在招商引资的热朝中烟消云散,为企业发展赢来了安定环境。

(七)、做好服务工作。

引来企业投资,要想企业安下心来发展,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是重中之重。

温氏公司等这些企业到**投资,**镇党委、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气,而政府机关的一支项目建设服务队则直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在项目建设当中为投资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帮助投资者理顺了一个又一个的关系,温氏公司副总梁有强先生说:有了你们(项目建设服务队),我们到这里来创业放心了。

专门为温氏项目服务的是一支由政府机关、林业站、司法所、企业站、土地所等部门干部组成的服务队,由两位副镇长带队,下分租地组、迁坟组、机动组等,共20多人。从温氏集团于2006年下半年到**考察时开始,镇党委政府就开始组建了这支服务队,成立如今已整整一年,服务队队长也已换了两届。一年多来,从温氏集团的考察、选址、定址、订合约、立项、租地、迁坟、到项目施工,可以说服务队员们没有休息过一天,全程跟踪做好服务工作。

温氏集团初来考察时,正值夏季雨水期,整天雨水不断,山洪暴发,道路泥泞,服务队队员陪同温氏集团的项目负责人、技术员等硬是一个山岭一个岭地翻越考察,道路破烂小车去不了,就坐摩托车去,摩托车去不了的就步行去,步行都去不了的,想尽办法也要去,在从什字村去义江村时候,要过一条小河,水流喘急,水深达膝部,由于温氏人员都是西装革履,工作队员就自己脱下鞋去,一个一个地将温氏人员背过去,过河后温氏项目负责人说:考察过的地方多了,从来没遇着像你们这样的。

项目考察选址,服务队员们将全镇15个村的山山岭岭全都跑遍了,最后定址义江村的时候,又出现了租地难、迁坟难的问题。群众都以为,养了祖祖辈辈的土地就这样给人家使用了,心里放不下,总是停留在小农思想意识上。了解了村民们的思想动向,队员们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从全镇大局、地方经济发展上作了大量解释,最终顺利签下了800亩的土地合作协议。之后服务队员们又帮助温氏理顺了迁坟、修路等重大问题。从项目考察定址,至开工,这支党员服务队总是活跃在最需要的地方,整整一年,他们不向项目投资方要求过一分钱,没喊过一声苦,连温氏项目负责人都说:你们基层干部工作很实在,吃得苦耐得劳,我们员工有你们这样的干劲就不错了。

办塑料厂的外地老板从今年8月份到**附近乡镇投资办厂以来,由于当地没能理顺各种关系,以致投入了10多万元后抛弃,又到**镇考察,镇党委政府派出项目建设服务队与其交涉,共用了一个星期时间,高效快速地为其租到了40亩土地,又跑单位跑部门争取帮其进行申报立项,理顺了各种关系。

服务是引进资金和项目的重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服务就是投资,就是项目。这两年,我们始终把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基础来抓,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营造最优的服务上,做到“四个舍得”。一是舍得用心。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客商,为了客商一切”的思想观念,真正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坚决杜绝一个“不”字。做到优质服务、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人员到企业听取和解决问题。定点服务,实行机关党政负责和部门负责挂钩联系制度,与企业拉手,全程跟踪。定人服务,把服务的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考核。二是舍得用钱。两年来,我们先后投入20多万元,用于服务企业,在为企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车油费、会议费、吃食等方面开销。三是舍得用力。我们成立了项目服务队,帮助企业解决产前、产中、产后所碰到的具体问题。四是舍得用拳。重拳出击,全面打造“平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整治企业周边的环境,特别是在温氏项目等一些重点工程的推进上,我们组织机关全体人员、所在村的村组干部,以及相关部门的人员一齐上阵,帮助协调矛盾,帮助处理问题,帮助惩恶治邪,形成了强烈的震摄氛围,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得到了客商的肯定和尊重,树立了招商引资的良好形象。

以上就是我对招商引资工作措施办法的一点肤浅的认识,**镇在招商引资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是相对来说还远远不足,还要加大力气去争取,努力为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多作贡献。

下载整理农业农民问题专题调研简报(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整理农业农民问题专题调研简报(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顺义区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顺义农科所张颖 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入,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党员生机活力、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调研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2008年底我们深入部分乡镇,围绕 “四区一线”产业布局,就如何立足龙头企业带动调活、调优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开展了调研。通......

    农民问题

          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不发达,基础建设不足......

    农业发展简报

    工作简报(第二期)抓规模种植促农民增收 今年,我镇党委政府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起“围绕农业做文章、抓住机遇强产业”的工作思路,将农村种植产业上规模、农村建设上档次......

    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二)(五篇)

    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二)二、农村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社会转型(一)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结构变迁的决定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于发......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增收又是核心的核心。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关系......

    镇镇长对镇农民增收问题调研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

    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的主要目标和中心任务。前些年,**县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收到了明显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9元,比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