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歌曲《鸿雁》艺术特点
浅析歌曲《鸿雁》的艺术特点 【摘 要】:《鸿雁》一首非常经典的蒙古族民歌,经过改变、时代的变迁,把蒙古族的民族歌曲风格与现代气息相结合,形成了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很多歌者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唱法来将其演唱来感受不同风格的鸿雁,本文通过对歌曲的调式分析,来感受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加上当时歌曲创作的背景及它的演变过程,了解蒙古人民的地域特征及当地人民的性格,再去通过对歌词大意的分析,让广大歌者能够一句一句来体会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演唱时更能去感同身受,能更好的去表达这首歌曲。
【关键词】:鸿雁;
创作背景;
歌词分析;
调式分析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ng “The Wild Goose“ Student name:Jiaziyu Guidance teacher:Zhengjianhua [Abstract]: Hongyan is a very classical Mongolian folk song.After changing and changing the times, it combines the Mongolian national song style with modern flavor, forming a song that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now.Many singers sing it through 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on and singing to feel different styles of Hongyan.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une of the song, this paper tries to feel the Mongolian nationality.National culture, together with the background of song creation at that time and its evolution process, to understan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ngolian people and the local people's character, and th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lyrics, so that the majority of singers can experience the strong feeling of homesickness sentence by sentence, in singing can feel the same experience, can better express the song.[Keyword]: Hongyan;Creative Background;Lyrics Analysis;Modality Analysis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蒙古族文化 1 三、创作背景 1 四、曲式分析 3 五、歌词分析及情感处理 3(一)第一部分 3(二)第二部分 4 六、演唱对比 5 结语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一、引言 一封家书,一个寄托,远在海外的游子,只能通过鸿雁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那份思念,蒙古族的民族文化,现代的艺术气息,相互融合,一代代的流传,形成了现代产物,歌曲中的起承转合,一幅幅的画面更能勾起在外漂泊的人的思乡之情,对歌曲《鸿雁》的深度了解,仔细去体会它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份流传。
二、蒙古族文化 在隋唐时期,蒙古族人生活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的一个原始森林中,当时主要以狩猎与采集为主要的生活方式,在当时的狩猎民族中,民族歌曲大多数都已“古短调”为主。之后大约在公元840年,发生了战争,在蒙古高原的国家被击溃,进行了南迁活动,蒙古族人在这时抓住这个契机,走出了原始森林,走进了蒙古高原中心。在此之后,转变成了游牧民族,民族音乐随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短调”的风格转变成了“长调”,歌曲的表达都像草原般广阔、旋律优美,有了一股浓浓的草原气息,他们之后生活在广阔草原上,居无定所,都是以水草的地方去居住生活,以畜牧为生。
在蒙古族歌曲文化的风俗中,礼俗歌中有一个叫宴歌,是“乃日”活动中的特定歌曲,歌曲《鸿雁》就是宴歌中的一首,“乃日”是蒙古族的一个传统的音乐活动,“乃日”在蒙语的意思就是代表一些聚会、盛会的意思,蒙古族善歌善舞很多就是在“乃日”中不断的去练习、演唱、聆听中而学习出来的,可以说这个它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一个圣地,歌曲《鸿雁》原意是白天鹅的意思,在宴会中招待客人,蒙古族人热情好客,他们非常希望可以挽留客人,所以用歌声来表达他们的情绪,把客人比喻成“美丽高贵的白天鹅”。
蒙古乌拉特族民歌绝大多数出自梅力更庙的一、二、三世**,其中的第三世**罗布生丹毕加拉森尤为著名,他创作的大量歌曲多以长调民歌为主,特点鲜明,它们的节奏都比较缓慢,抒情的表达的比较多,那种感觉让人们尤意未尽,也有一部分的民歌高亢嘹亮,歌曲内容热情洋溢,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的文化传承。
三、创作背景 《鸿雁》(原名鸿嘎鲁)最早是一首乌拉特族的宴会歌曲,它是由乌拉特西公旗末日更庙**罗布生丹毕加拉森(1717-1766)作词作曲,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左右,由于在传承的过程中,翻译的意思也一点一点发生演变,从一首宴会上的敬酒歌曲变为思念家乡的歌曲,这里的鸿雁并不是指我们所熟知的鸿雁,“鸿”在蒙古语中是指白色的意思,“鸿嘎鲁”翻译过来就是指“白天鹅”,歌曲后由作曲家祁达楞太进行改编歌词,后由吕燕卫先生完歌词创作,额尔古纳乐队演唱,形完成了我们现在所耳熟能详的歌曲《鸿雁》。
罗布生丹毕加拉森 原名(莫日根巴特尔)莫日根巴特尔出生于1717年,在乌拉特族中旗的一个普通牧民家庭,1722年(5岁)被民间选为了第三代的梅力更召**,被封为梅力更召三世主持,法名罗布生丹毕加拉森,他天生聪慧,学习能力强,先后去学习了蒙古文、藏文、梵文、朝鲜文等多国的语言及各个国家的佛文,并熟练地掌控,同时还精通“五大学术”与“十小学术”。逐渐的成为乌拉特族的重要人物,在不断的学习、深造、锻炼中,能够坚持下来给他最大动力的就是自己与亲人的相互思念。罗布生丹毕加拉森的妹妹远嫁到鄂尔多斯地区,在我们现在的交通看来非常的近,但在当时的交通环境下缺是相隔甚远,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书信来相互传递信息,表达兄妹之间的思念之情,而妹妹却不认识字,每次的传信都要找人去读去念去写,过程非常麻烦,在古时,“鸿雁”也往往成为了书信的称呼。妹妹思乡心切,中途带的孩子北归回家探亲,途中去寺庙看望许久未见的哥哥。西旗王爷听说之后盛情邀请,并邀请**前来聚会,罗布生丹比加拉森心情非常复杂,一遍是许久未见的妹妹想多去叙旧,一边想着时时刻刻在家等待儿女回家看望的父母,即希望妹妹多待一会儿,又希望她早些回去陪伴父母,带着复杂的心情,在宴会上,王爷盛情邀请**唱歌,带着复杂的心情即兴创作歌曲名为——《鸿嘎鲁》这就是歌曲的由来。后由祁达楞太进行第一次改编,曲调不变,歌曲改为 洁白的天鹅在芦苇湖的绿波中漫游,远方的客人来到我家,摆酒设宴将你挽留;
洁白的天鹅在芦苇湖的清波中漫游,四方的亲朋来到我家,设宴摆酒将你挽留 他的改编让歌曲《鸿雁》在蒙古族地区广为传唱,最后经过吕燕卫先生的第二次填词作曲,与现代音乐的相结合而又不失蒙古族风格,成为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鸿雁》。
四、曲式分析 歌曲《鸿雁》采用同一曲调,多次重复段落的结构来进行。
前奏部分采用C大调进行,旋律中多以二度的下行关系重复为主,伴奏中采用丰富的和旋来表达忧伤的色彩,之后转调转E羽五声调式,两个小结的间奏来进行一个转调的铺垫,这段转调多以4、5度的音程为主,把歌曲从忧伤、低沉的情绪中拉动起来。
整首曲子分为四个乐句,所有乐句第一小节开始,一个三度、二度关系的下行,来表达一个诉说的语气,之后紧接着一个上行的反向八度进行,给人一种鸿雁起飞飞向蓝天的一种既视感,所有的乐句最后都以长音结束,利用长音表达了草原上的辽阔,歌曲前半部分多以八分音符居多,节奏型简单、线条清晰、叙事性强,前面做铺垫。长调民歌的经典模板就是每段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来描写景物之类的,曲调中多以叙述的情绪来表达,后半部分则是抒发情感,最后一个乐句的重复来进行一个着重的表达。
之后一个间奏部分同宫音系统的转调进行,转到A商五声调式,后半部分情绪的推动,升高一个小二度来继续推动情绪,伴奏中利用一个半音阶的推动转到F羽五声调式,从A音利用半音阶、节奏型利用三连音来加强音乐的节奏感、紧凑感推到C音。后半部分的歌曲旋律音没有发生变化,节奏上从多平八节奏变成后十六、小切分等节奏型,让音乐听起来更紧凑,更有节奏感、律动性更强一点,来借一步深化那种思乡之情,最后一个乐句减慢的处理,以及结束音前一个音的自由延长,能更好的表现先把那种思乡的情绪带回家乡的那种情感,歌曲旋律整个以小调结束,但最后的结束句伴奏突然转到三级以大三和旋结束,给人以无限幻想。
五、歌词分析及情感处理 歌曲《鸿雁》整个大框架由四部分组成,歌曲分别重复四段,中间出现一个小二度的转调,把歌曲两两分割开,很好的把歌曲的情感分成了两个部分,每部分的最后一个乐句都重复一遍来着重表示情感。
(一)第一部分 1、“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大雁们都在天空中成群结队,在一个准备迁徙的季节,准备出发,远离自己的故乡去南下,“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江水”、“秋草”、“草原”、“琴声”都是来描写家乡的景物,后面用“长、黄、忧伤”来表达准备离乡的这种悲伤的情感,路途的遥远、凄凉的风景、忧伤的琴声,非常立体的画面,就像一个准备去外出奋斗的人,这里的情绪要低沉、失落 2、“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一直风向南方,“芦苇”表示我们在路上的时候所看到的风景,这时已经出发在路途之中,背井离乡的路上,“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我们的目标在哪里?在南方。这句重复两次来种种表达了离乡之后的心情,我们要出发去哪里,大雁要出发去何方,大雁飞向了南方,可心里一直挂念的是北方的家乡,无论我们去哪为了生活奋斗,可心里还是观念这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这里要比第一段的情绪稍有高涨,心中要带着丝丝的挂念之情。
第一部分表达了我们外出奋斗正在路上、正准备出发的情形,不得已要飞向南下,可心中却依然想念着北方的家乡,心中对家乡环境、亲人、朋友的一种不舍之情要去着重表现,第一部分不可太强,用阐述、慢慢到不舍再慢慢到一丝丝观念,一点一点的来进行情感的走向。
(二)第二部分 3、在经过了转调之后,把歌曲的情绪基点又推高了一个层面。“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情绪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到了春天,大地春暖花开,大雁都成群结队开始北归,而“我”却只能随着大雁,让大雁寄托上我的思绪去带回家乡,这里又是一幅非常能感同深受的一副画面,这画面更能勾起出门在外游子们的怀念亲人、思乡的情感,“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歌声离我们很远,大雁北归,家乡的草原上又是一片春意盎然,看到了家乡的情景,再来进一步推动我们身在异乡,不能大雁一样回到家乡的伤感,加深那种游子在外的思乡心切的情感,第一句要去着重表达想念家乡的情感,第二句则是仿佛看到了家乡的景色却回不去的那种伤感与急切。
4“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我离我的家乡还有多远,歌曲最后一段,整个去把情绪带动起来,一个问句,心中的小小不满,为什么不能像大雁一般回到自己的家乡。“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思念却回不去的一种无奈,再把酒倒满,重复最后一个乐句,“不醉不换”展现出来蒙古汉子的那种豪爽,思乡之情通过就来抒发出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渴望。
第二部分整体的思乡之情都表达了出来,一点一点从大雁开始北反来想到自己的家乡,一点一点的来吧这种情感全部带出来,最后两句要唱出那种“不醉不归”的无奈与豪迈。
整首曲子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比较多,层次的划分比较明显,可以让人能更容易去感同身受,更好的去把握它。每个段落都是一幅不一样的画面、场景,每一次的感情变化都会有所不同,通过对歌词大意的分析去对歌曲的感情做更好的把控。
六、演唱对比 我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降央卓玛,在2015年春晚深情献唱歌曲《鸿雁》,曾多次在各种音乐节目中演唱《鸿雁》,用中音的感觉去唱《鸿雁》,她的声音扎实浑厚,宛如低音炮一样,虽然音不高,但是却像一个锤子一般一下锥到心中,低音却有青藏高原那种天高云淡的意境,还有草原上的那种广阔。
蒙古族著名青年歌手呼斯楞,蒙古族小伙,原调歌唱《鸿雁》,原调高音演唱,分别用蒙语与汉语演唱,前奏部分的一个呼麦直接将带入大草原的意境,声线高,仿佛就像是在空中的鸿雁在飞往家乡,加上蒙古族独特的马头琴,意境很深刻,蒙古语演唱,更好去体会那种意境,声音悠扬,又带有蒙古汉子的一丝粗狂,又是别有一番风味。
云飞,男高音歌手,曾在电视节目《星光大道》演唱《鸿雁》,高音悠扬,把流行歌曲与民族特色融合的非常好,歌声委婉动人,来自内蒙古,少了一分粗狂,多了一份细腻,高音更加有穿透力。
结语 《鸿雁》通过带带的演变流传,形成了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音乐,让民族音乐走出来,蒙古族音乐与现代的相结合,歌曲更具有艺术性,更为爱好唱歌的人们喜爱,通过对歌曲的各种了解,通过全面的来理解这首歌曲,能更好的去深入体会,抓住歌曲的表达,高音中音都能去表现出不同的歌曲韵律,名族、通俗等不同唱法、不同音色都是不一样的音乐感受,让更多的歌者去演唱 参考文献 [1].李欣冉 吕春梅 析蒙古族民歌《鸿雁》的修辞意味和民族情怀 [J].语文学刊,2015年第6期 [2].赵建华 《鸿雁》歌曲歌词的乡愁倾诉 [J].职大学报,2017.12.28 [3].褚紫荻 浅谈蒙古族民歌《鸿雁》 [J].艺术科技,2017.02.15 [4].童欣雨 歌曲《鸿雁》折射出的蒙古族文化 [J].戏剧之家,2016.09.23 [5].王赛 少数民族声乐作品艺术特色分析——以《鸿雁》为例 [J].黄河之声 2014.05.23 [6].丁利冬 呼斯楞:眷恋草原的鸿雁 [J].工会信息 2014.06.10 [7].韦利军 歌曲《鸿雁》演唱艺术研究 [D].南京艺术学院 2014 [8].赵万梅 试论蒙古族民歌《鸿雁》的人文内涵[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09.25 [9].王秀梅 浅谈蒙古族民歌的特点与演唱风格[J].大众文艺 2015.10.30 致 谢 在毕业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谨向给予我帮助的指导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感谢老师在教学任务繁忙的情况下,抽出时间帮助纠正我在设计当中出现的问题,并耐心地为我的论文作校正。感谢导师对我的支持,不仅是技术上的,还有心理上的鼓励和督促,老师的指导和建议使我受益非浅,没有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果。
感谢我的父母在我毕业之际这段期间给予我很大的精神支持。最后向关心和支持我学习的所有领导、同学和朋友们表示真挚的谢意!感谢他们对我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第二篇:歌曲《鸿雁》
《鸿雁》教案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鸿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蒙语歌曲豪放、自由、悠扬的特点,了解鸿雁的歌曲内容。
2、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3、能用蒙语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用蒙汉两种语言唱好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有感情的唱。
教学难点:唱准前倚音。
教学用具:电子琴、录音机、自制音乐卡片。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做动作。
二、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三、基本训练:
1、呼吸练习、口腔练习。
2、发声练习,听歌曲《送别》。
四、综合练习:
1、看卡片速认、速唱,2、节奏练习。
3、师生对话,复习四二拍子的歌曲节奏。
五、学习歌曲:《鸿雁》
1、教师导言:今天老师领你们去美丽的草原看一看草原的天空和一排排鸿雁,看他们自由、奔放地翱翔在蓝天上。教师板书:《鸿雁》
2、教师讲解歌曲内容,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歌词,了解蒙古族歌曲的特点:自由、奔放、悠扬、抒情。
3、教师播放录音,感受歌曲的情绪。
4、有感情地按节奏读歌词,理解歌词的含义。
5、再次聆听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情绪。
6、教师讲解歌曲中出现的小知识点。
7、学习歌曲旋律
8、学唱歌去
9、处理歌曲:a、体会感受歌曲。b、用蒙语演唱歌曲。c、用歌曲创编舞蹈。
六、课堂小结:美丽的草原辽阔无边,仿佛我们也像鸿雁自由奔放翱翔在天空中,去寻找未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三篇:创作歌曲《冰》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分析
创作歌曲《冰》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分析
绪论
刘聪,1956年生,辽宁沈阳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研究生班,现为 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并兼任东北大学大连艺术学院音乐系主 任。刘聪在学校学习期间,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也通过老师和学校悉心培育和 教导,为口后自己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期间,用其对社会生活的感 悟和体验,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学习和继承,确立了艺术生涯的坐标一一以 艺术歌曲作为一生的主要创作方向。
刘聪在沿着前辈音乐家的成功经验以及认真学习和研究了西方的先进经验 的同时开拓创新,创作手法更加多元化,作曲手法独特新颖,体裁涉及面广,作 品风格丰富,他的作品展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和特色,共作有一百多首艺术歌曲,他目前己有三十多首声乐作品参加了全国比赛和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并有多部作 品获得嘉奖,为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刘聪的艺术歌曲《冰》,来探讨和研究刘聪的艺术歌曲。歌曲《冰》的艺术特点
《冰》这首歌曲创作于2004年,主要表达了人在逆境中的坦荡、纯真、坚毅、博大。下面我们就从歌曲的歌词、旋律发展以及调式转变三个方面,对于歌曲《冰》的艺术特点进行简单的阐述。
1.1从“惨烈悲壮”到“升华重生”的歌词内涵
整首歌刚开始的歌词“沉重的轱辘在我身上碾过,任锋利的刀刃将我的肌肤划开,寒风中我会默默的忍耐”表面上看起来“惨烈悲壮”但是细品却不乏男人的气概,奠定了整个歌曲前半部分的基调。接下来的歌词“任突发的重力将我击
碎,一块块的悬挂起来,你会看到透明与坦白”这三句歌词继承了前面的“惨烈悲壮”但是中间又透露着男子汉的担当,同时也让人们对整首歌的基调更加的了解。下面几句突然峰回路转,“带到阳光能给我更多温暖的时候,你会看到我生命的原型”让人本来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的明快了起来,而且正好贴合本文的歌名“冰”,象征着寒冰逐渐开始融为流水。最后“化作飞涌的浪花,回归滚滚东流的大海”则如”凤凰涅槃“一般,让人彻底拜托了前面的阴影,彻底的“升华重生”。
1.2从“铿锵有力”到“优美连贯”的旋律发展
为了迎合歌曲的主题和歌词的内涵,这首歌在旋律上也是一个从“悲壮”到“涅槃”的过程。旋律的发展过程中,歌曲的前半部分运用了大量的“进行曲节奏”比如切分(X X X)和附点(X.X)节奏,凸显了歌曲前半部分的铿锵有力。而到了旋律的后半段则运用了大量整体比较连贯的节奏型,比如平八(XX)和长音(X—、X———)让整个曲子变的充满希望,最后达到高潮。
1.3从“黯淡悲情”到“雄伟明亮”的调式转变
歌曲的前半部分为C大调,而且用了很多的低音,使整首歌的前半部分,低沉而铿锵有力。后半部分就像歌词的转变一样峰回路转,转到了A大调上面,而且在音符的使用上也开始从低沉逐渐升高,最后又转回到C大调并在主和弦的帮助下恢弘明亮的结束了整首歌。歌曲《冰》的演唱分析
刘聪艺术歌曲的演唱同传统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一样,虽有着不同的美学要求。但在发声原理方面,有着共同之处,如深气息、高位置、整体共鸣等等。以上的发声原理在众多声乐演唱书籍、期刊和论文中可见,故不再赘述。在以共同的发声原理为基础的前提下,演唱中国艺术歌曲,亦或演唱刘聪艺术歌曲时我们应掌握的几项基本技能,为歌唱表现做准备。下面我们就从音色、力度、咬字、吐字、情感处理以及风格掌握几个方面详细的介绍《冰》这首歌曲。
2.1 歌唱的音色和力度
音色和力度是音乐表情的一个重要方面。音色指声音的质量或者色彩。刘聪艺术歌曲的演唱必须根据音乐的内容和人物个性的不同,在音色加以适当的变化,否则就会产生单调感,无法达到音乐表现的最佳境界。一般来说,民歌气息比较浓厚的歌曲需唱的朴实和亲切些,音色就应明亮些,比如《梦中的卓玛》(陈道斌词)、《玉根国脉》、《我是贵州人》、《蓝色鸟江》等。
本文的研究对象《冰》,因为本身歌曲的情绪变化就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更要注意音色以及力度的变化,刚开始歌曲相对是比较的悲壮的,我们需要用结实的音色和坚定而强烈的力度来演唱这个部分,音色方面要饱满低沉,富有弹性。到中间部分由于歌曲情绪的变化,我们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音色的变化,从刚开始的坚定低沉变的阳光优美一些。然后到最后高潮的部分就需要用比较有穿透性的音色和较强的力度来展现“凤凰涅槃”的感觉。
2.2 歌唱的咬字和吐字
掌握汉语语言的咬字、吐字及传统的润腔方法。刘聪艺术歌曲创作兼具时代性和民族性。在演唱中为了追求美好的声音,又能突出民族的语言特点,达到声情并茂的歌唱效果,就要注意音调与汉语字音、声韵的配合。
《冰》作为刘聪艺术歌曲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它表达了男人的坚韧和勇敢。因此我们在咬字和吐字的时候也要格外的注意,每一个字都要“咬住”而且“吐字”的时候也需要特别的干脆,做到铿锵有力,切忌虎头蛇尾。每一句的第一个第,比如“任”、“寒”等都要有非常清楚的发音,给整句开一个好头,切忌“浑沦吞枣”,到了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比如“过”、“开”,则一定要守住,每一句头和尾是整句的灵魂,抓住了头和尾那么这句歌词就基本的可以很好的完成。另外咬字和吐字要注意与现实的情绪相结合而灵活的变化。
2.3 歌曲的情感
情感演唱歌曲时必须注意的首要问题。刘聪艺术歌曲的演唱更多的注重演唱者在理解歌曲内涵的基础上自我的心理感受,形成具有演唱者个性与气质的演唱
风格。我们今天的研究对象《冰》是一首非常“男人”的歌曲,但是同时中间也不乏细腻的部分。需要我们在进行情感表达的时候,对整首歌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只有了解了歌曲所表达的内涵,才能更好的演绎整首歌曲。首先要从头到尾的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比如第一句“任突发的重力将我击碎”再演唱的时候就要有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中间部分则需要增加一点男人的细腻,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手势来辅助歌曲情感的表达。
2.4 歌曲风格的掌握
刘聪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演唱者在必备的情感基础之上,注重把握各种不同歌曲的风格,便于生动的情感表达。被中国词曲作家一度创作中普遍运用的“移情”现象,同时出现在演唱者二度创作中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冰》是一首非常具有抒情性的艺术歌曲,整首歌曲的主题是为了阐述一个男人在这个社会中应该具有的担当和坚韧。因此我们在进行歌曲演唱的时候必须紧扣这首歌曲的基调,而演唱的过程中不要只注重力度,更多的时候要用情感来包裹力度,从而更好的打动听众。
结论
刘聪是一位有艺术追求、有美学理想的现、当代作曲家。在我国如今的歌曲创作中,他是一位执着并致力于艺术歌曲创作事业,并硕果累累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旋律优美动听,节奏丰富灵动,情感深沉动人,气质高雅大气,题材宽广深刻,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与艺术爆发力。如《故园恋》的深沉内蕴;《雨后》的清新灵动;《鸟儿在风中歌唱》的真挚动人;《苍天下的太阳路》的酣畅大气;《梦中的卓玛》的澎湃激情,共同构成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一片绚丽多彩的风景,体现了作曲家刘聪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冰》作为刘聪的代表作品之一,可以让人在绝望中看到光明,本文通过分析歌曲的艺术特点和演唱中注意的问题,希望可以给大家启示。另外因为笔者水平有限难免会出现纰漏,敬请批评比指正。
摘要
《冰》是我国作曲家刘聪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最初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大陆并造就了一批诸如舒伯特一样的艺术歌曲大师,艺术歌曲传入我国大约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目前已经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在我们探索、实践和发展的道路上,也涌现出一大批的优秀作家和作品。刘聪就是当今中国乐坛著名的作曲家,他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本文以刘聪的艺术歌曲《冰》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作品在艺术风格和演唱分析两个方面的独特之处。希望对广大音乐爱好者更好地了解艺术歌曲形成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刘聪 艺术特点 演唱分析 歌曲
致谢
在这个平常而又特殊的季节里,我的内心深处涌动着一股感谢的热流。因为,对于边上班、边求学的我来说,在研究生学习和论文写作期间,由于工作的忙碌和旅途的奔波,使得攻读硕士研究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其中自然离不开老师、同事、同学的帮助和关心,以及家人的支持和鼓励。值此论文付梓之际,特向各位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在此,要由衷感谢我的导师老师。老师热情诚挚,不拘俗规,表现出的平易近人,让我深受感动。老师爽朗坦诚,至情至性,闲谈中的妙语解颐,总能让我豁然顿悟;老师严谨智慧、博大精深,不经意间的言传身教,将使我终生受益。回首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从最初的选题、到框架的构思、修改以至最终的定稿,均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倾心尽力。与老师的师缘,让我倍感珍惜,也让我感到些许的缺憾,遗憾错过与老师能够更多交流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刘聪.论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调性复杂化[J].乐府新声一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7 04.[2]刘聪.对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1(9).[3]刘聪.从三全音地位的变化看20世纪和声音响的重要特征[J].乐府新声一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2).[4]傅庚辰.艺术歌曲向何方一一在中国艺术歌曲研讨会上的发言[J].人民音乐,2007(7).[5]陆在易.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之我见[J].人民音乐,2007 08.[6]罗艺峰.回到原点: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7 10.[7]刘聪.刘聪艺术歌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8]王大燕.艺术歌曲概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9]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0]朗格.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第四篇:鸿雁教案
欣赏《鸿雁》
教学目标:
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文化
2、能够理解歌曲的意境
3、体验蒙古歌曲的风格,了解蒙古民族的长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先告诉老师,咱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56)那么,其中少数民族有哪些呢?(除汉族外都是少数民族)举个例子说一说你心目中印象最深刻的少数民族是哪个?
2、同学们,下面欣赏一首歌曲,在欣赏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这首歌曲是哪个民族的?这个民族在咱们国家的哪个地方?(欣赏一遍《吉祥三宝》)指名回答
3、下面我们再欣赏一遍:大家注意观察她们的服饰(欣赏二遍《吉祥三宝》)指名说特点
二、新授
1、本课老师带大家欣赏一首蒙古民歌《鸿雁》,欣赏过程中要思考一个问题:这首歌曲的速度怎样?情绪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想象一下自己坐在辽阔的草原上,远处有奔驰的骏马„„(欣赏一遍《鸿雁》)指名回答
2、我们刚才欣赏的这首歌曲《鸿雁》原名《鸿嘎鲁》,意思就是“白天鹅”,表达了草原人民浓浓的思想之情。蒙古有三宝:辽阔的草原、奔驰的骏马、还有我们刚刚欣赏的蒙古长调
3、蒙古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 我们从长调的角度再次感受器乐版《鸿雁》
4、刚才我们欣赏的鸿雁就是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马头琴”演奏的,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声音圆润,音量较弱。(出示课件)
5、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真真切切地感受一下这部作品,让我们小声跟唱《鸿雁》,我们本课欣赏的作品选自歌剧《东归英雄传》。简介:该剧讲述的是在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近200年的蒙古土尔扈特 部族由于不堪忍受俄罗斯帝国的种族灭绝政策,在其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历经数年准备,举部东归故土的传奇故事。
四、拓展
下面老师给大家展示一段蒙古族舞蹈,让同学们感受一下蒙古人民的豪爽!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蒙古歌曲《鸿雁》,了解了蒙古文化,体验了蒙古歌曲的风格,课下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或者其它途径搜集一些蒙古族的其他作品,下节课我们一起欣赏!
这节课我们就到这里,亲爱的同学们,再见!
第五篇:浅析马克吐温艺术特点
An Analysis of Mark Twain’s Humor in Running for Governor
1.Introduction
1.1 Mark Twain and Running for Governor
Mark Twain,pseudonym of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spent his early life in the river town of Hannibal, Missouri, strategically located on the banks of the Mississippi.Before the Civil War, crowds of people arrived at the town before heading for the west.When he was twelve, his father died, and he was apprenticed to a printer.His schooling was brief.At seventeen he left home and traveled in the southwest and west for the next fifteen years, working first as a traveling printer, then as a Mississippi River pilot, and as a miner, mine speculator and journalist in Nevada.It was in Nevada that he first used the pen name, “Mark Twain”, which spoke of his love of the Mississippi River and his river life.“Mark Twain” was always a welcome river call meaning “two fathoms” and indicating that the water was deep enough for safe passage.In Nevada, he dreamed of striking it rich, but failed.Instead he supported himself by newspaper reporting, specializing in humorous feature stories.With the publication of his Jumping Frog story, now known as The Notorious Jumping Frog of Calaveras County, the pen name “Mark Twain” soon attracted the national attention.In 1867, he traveled to Europe and the Holy Land —Palestine.The journey resulted in The Innocents Abroad(1869)which soon became a best seller.On February 2, 1870, he married a wealthy eastern lady, Olivia Langdon, thus beginning thirty-four years of loving and extraordinarily close companionship.In 1872, his second book Roughing It, which recounted his experiences in Nevada, was published.The family settled in Hartford, Connecticut, where Mark Twain met Charles Dudley Warner and William Dean Howells, the most influential literary
critic of the day.Then he finished another work, The Gilded Age(1874)with Warner.Mark Twain’s first real novel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1876)and its sequel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885)helped him become one of the greatest novelists America has ever produced.Mark Twain’s later life was plagued by business disappointments and the deathsof loved ones, his oldest daughter, his wife and his youngest daughter.His works became even more sarcastic.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1889)was an attack on racial discrimination.The Man That Corrupted Hadleyburg(1900),which made troubled inquiries into the nature of man himself, was probably the best of his powerful pessimistic tales.The famous Chinese writer Lu Xun once said that: “Not only Mark Twain’s works make people laugh, but also his pen name.”(Lu Xun, 2006: 179)As a matter of fact, Mark Twain does use humor to make readers laugh with tears.As the founder of American critical realism and famous short story writer, Mark Twain is good at humor, and almost all of his works are full of humor.His humorous language, special writing style and writing skill have attracted the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In American, his position as “The Lincoln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s unshakeable.Mark Twain’s short stories are full of special humor and intelligent language.His western-based humor and slangy words had broken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 literature and dug a bright new road of American literature.Running for Governor is from Mark Twain’s early works.It was written in 1870, five years after the American Civil War.In 1865, the war came to an end.President Lyndon Baines Johnson pardoned a part of revolting slave owners and absurdly proposed “equality principle” to accept southern rebels to rejoin the federal states.At the same time, the northern speculators, the south slave owners, the infamous three-K party raged rampantly.Under the pressure of American people’s fight, the U.S.Congress pass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uth”, and announced a black civil rights bill;enacted amendments to the Constitution.However, writing on paper is one thing, the actual line is another.Running for Governor is produced under such a backg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