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文学前沿讲座”第二十八讲杜泽逊教授学术报告会
9月27日下午,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杜泽逊教授应邀为我院研究生作了题为“中国文献学的方法与实践”的学术讲座。夏静教授主持了此次学术报告,文学院部分老师及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杜泽逊教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一、史料梳理。杜教授以东汉时期山东嘉祥县武梁祠西壁汉画像为始,具体梳理了闵子骞故事的演变。作为孔子门生,闵子骞行孝最先记载于《论语》,之后分别记载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刘向《说苑》、宋李防《太平御览》卷三十四引《孝子传》、元代郭居敬编《二十四孝》之“芦衣顺母”。通过对这些史料的仔细梳理、辨析,杜教授提出了“历史只有一个,但是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去逐一考察。”这启示我们在对同一人物的事件记载的异同中,进行史料梳理。二、史料考异。他以“稀客时期”为例,依次列举了《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史记·齐世家》《史记·晋世家》等文献材料中的记载,这些记载与《春秋》中原始版本的对比,有明显的差异与矛盾。杜教授强调:“由于记载不一致,考异难以得出确切的结论,但是只研究生一个版本就会孤陋寡闻。考异的关键就是明确不同,呈现问题。”三、版本校勘。他以《周易注疏》脱文为例,谈到了如何选择版本以及校勘的方法。杜教授还补充,做学问不仅要重视在校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尊重别人的成果。
在主题讲座结束后,三位老师和同学提出了自己疑惑的问题希望杜教授进行解答,杜教授以严谨的态度,清晰的逻辑,分别解答了老师和同学的疑问,并用大量的实证把相对晦涩的理论说的明白易懂,让同学和老师们受益匪浅。最后,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