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桂花在景观设计的应用论文
摘要:桂花是桂林的市花,在桂林市内随处可见,已经成为桂林市的一种符号和景观的代表,也是桂林市宝贵的景观资源和文化象征。本文将介绍桂林市桂花的主要品种,并重点就桂花在桂林景观中的运用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桂花;桂文化;景观;城市建设
桂林是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而桂花在桂林城中随处可见,时令一到,桂林城中满街满巷的桂花飘香,令人神清气爽。桂林城的名字来源据说也取自于“桂树成林”之义,桂花更是被推举为市花,足见桂花在桂林这座千年古城的植物体系与民众心理认知中的重要程度无可比拟。同时,桂花在桂林市的景观营造与城市形象的建设当中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桂林与桂花文化概述
桂林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与湖南省接壤,常年处于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据统计,桂林市的全年降雨量在1900mm左右,日照时间长达1500h以上,年平均温度在19℃,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虽然,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有将桂花推举为市花(如苏州、合肥等),但是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桂林市的桂花在品种和质量上都有特别之处。据统计,截止到2002年,桂林市中桂花的种类多达57种,种类十分齐全。桂林的桂花分为银桂、金桂、丹桂和四季桂4大种群,四季桂又有四季桂、小叶四季桂和月月桂等3个品种。而金桂则有黑山金桂、大叶黄和金莲等14个品种。银桂更是有王城银桂、漓江之波、七星银桂等,品种多达35个。丹桂则有南溪丹桂、秋霞等5个品种。而桂林银桂结籽的品种也是特别的多,大约有18种,这是其他桂花产区所没有的。由此可见,桂林在中国桂花产区中的地位。桂花种类如此之多,而且具体开花的季节也有所不同,这就让桂林这座千年古城在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内都有桂香的萦绕,尤其以9、10、11月最为浓郁。满城的桂香,不仅能让桂林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更大的人文历史魅力,同时也能让这座城市散发出青春的活力;既能让外来旅游或求学的人心情舒畅,也能增加桂林市百姓生活中的乐趣,提高他们作为桂林市民的幸福感。桂花既然深受桂林市人民的喜爱,同时又是桂林市的市花,所以在桂林市的街头巷口都能见到桂花的身影。这其中亦不乏桂花数量集中且品种丰富的赏桂佳地。其中的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七星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景点以园内7座小山峰“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的七星岩也是名满天下,成为诸多电视电影的取景之地。
七星公园是桂林规模最大,游客量最多,最具有历史性的综合性的公园。而这座公园也是桂林市桂花最为集中,品种最多的一个地方。其中,尤以“金桂王”最为闻名。这株桂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胸径约80cm,高约12.5m,树冠的东西跨度有16.6m,南北跨度也有16m。树干挺直,树冠丰盈,姿态尊贵优雅,在国内极为罕见。它矗立在七星公园的月牙楼前,犹如一个威武强健的侍卫,在岁月的长河中守护着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如一个美丽端庄的贵妇,在最美的季节散落自己最美的年华,去接待来自四海的客人,世人为她驻足,她亦为世人守候。七星公园内的金桂、银桂、四季桂等多达6000多株,在有限的空间中如此多的桂花俨然形成了一片“花海”,与园内的碑林相映成趣,形成了著名的“桂海碑林”。桂花在七星公园内的作用,既有用作主景以增加空间的效果,也有用作点景以营造和丰富整个公园内的环境,而漫天的桂花香气沁人心脾,则能给人们提供嗅觉上的享受,嗅觉和视觉相结合,使园内的桂花景观显得更加立体。
2桂花在桂林城市景观中的设计表现
桂花作为桂林的市花,其形象也就如同桂林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也是城市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浓缩与市民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寄托。将桂花的形象深植于桂林市的景观设计当中,不仅能有效推进城市建设,同时也能增强人们的城市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城市的品味和知名度。而在桂林市现有的景观当中,桂花同样也遵循着“点、线、面”的规律来进行布置。使桂花元素在整个城市范围内互相穿插、交织。在一些景区标志,景观小品以及公园景点内,都将桂花作为其重要的元素,对于桂林市来说也是比较适宜的。
2.1桂花植物景观的设计应用
靖江王府是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的所在地,景区中种植了大量的桂花树,形成了丰富的桂花植物景观。一方面以行道树进行栽植,多分布于校区中轴线的两侧。在羽毛球场以及学生宿舍的周围也十分多见。另一方面在校区外围古城墙正大门的周围也多见到桂花桂树的身影,桂花的造型、气味以及自身所具有的造型和颜色,都对主景产生了很好的烘托与点缀。在夏秋两季也会因为季节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颜色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使同一处景点的景色因为不同的时间段而产生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两江四湖是桂林著名的景观区域,也是桂林的大型的景观工程,将漓江、桃花江、木龙湖(含铁佛塘)、桂湖、榕湖、杉湖的景区相互联系在一起,将分散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景观带。而在这个区域内,桂花的分布是以“线与面结合”的形式,主要沿着湖的岸边分布,其桂花的数量多达4800多株。这种“以点成线,以线代面”的布局方式,既是将桂花视为一种符号,将两江四湖的风景进行串联,同时也可以使桂花的观赏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时令一到,整个桂林城中都会弥漫着甜甜的桂花香,使原本分散的景点不仅在视觉上有了共同的元素,也在嗅觉上得到了极大的统一,让景区的建设与规划显得更加立体。
2.2城市景观小品中桂花元素的运用
由于桂花在桂林市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其形象也深入人心,所以在桂林市的一些景观设计中,也经常将桂花作为一种设计元素融入其中。城市道路中的分隔栏杆,是一个城市中最为常见的装饰和景观符号之一,具有良好的视觉传达的效果。而桂林市道路栏杆的标志就是桂花。将桂花的形象抽象设计成一种常见景观的标志是对外宣传城市形象的有效手段。因此,将桂花作为一种名片放置在城市道路的景观系统中也是非常合适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桂林也不例外,而桂林市的标志则是由桂花作为最主要的元素,这也是景观布局中“点”的表现。在市徽的设计中,将桂花的形象进行提炼和抽象,形成了一个花瓣形的框架,并且加入桂林市的著名景点象鼻山的轮廓,生动地将桂林市的整体特征概括在了一个平面上。由于市徽中的元素在桂林很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所以成为了桂林市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对提升桂林市城市整体的影响力和外界对桂林的认知度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3桂林城市景观设计中桂花元素的应用策略分析
“桂林桂林,桂树成林,桂树桂花,香飘万家。”桂林市人口总数近60万人,但各种桂花加一起来有20多万株。所以,桂林“甲天下”的不仅仅只有山水,更有漫天飞舞的桂花。但是,就从现阶段而言,桂花做为一种景观元素在桂林市只是被当作一种具体的植物而用于园林以及校园的,而无法将桂花的形象及其特性做为桂文化的代表,在桂林市以外的地方进行传播,用以提高城市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所以,应该在各个方面加强以桂花做为主要元素在桂林市景观设计中的开发与应用。
3.1加强桂花元素在桂林城市公园中的应用
在我国,以桂花为市花的城市还有很多,比如苏州、合肥、咸宁、杭州等地这些地区。对桂花这种经济和文化资源的开发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上海的“桂林公园”的设计和建造,每年时令不仅能吸引大批的游客前去参观,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能作为一种文化包装对外进行宣传,提高整个城市的形象和文化软实力。虽然,桂林市内的公园有很多,园内桂花的数量也并不少,但是缺乏主题性公园的建造,不能将资源有效整合,从而导致文化的冲击力和经济效益大为削弱。因此,应在桂林市区范围内,加强桂花主题公园的建造,将桂林市的桂花作为一种元素加以提炼,并融入于景观设计和公园内纪念品的设计当中,通过设计的手段将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桂文化”的整体认知度。
3.2增加桂花元素在城市景观小品中的运用
在桂林市的桂花景观中,有“面与线的结合”也有“以线带面的构成”但是,在整个桂林市区中却缺乏“点”元素的存在,这就显得桂林市桂花景观的整体性不强。应该在一些主要的区域和商业街里建设一些以桂花为主题的景观小品,比如:在正阳步行街和滨江路这样有代表性的旅游休闲场所,增加有特色的景观节点,如设计一些具有桂花造型和桂花元素的座椅和凉伞,设置一些有象征意义的垃圾桶,还可以在街道的入口处放置桂花雕塑,在人行道上铺设桂花的纹样等方式来强调某一个街道的文化,在整个城市的空间营造上也能起到突出重点的效果。除了增加一些单体的景观小品外,也可以在一些重要的地段设计一些以桂花为主题的景观小品群落,使整个景观的布置显得更加疏密有序。如:在漓江的两岸设计和布置桂花造型或者具有桂花纹样的路灯并在公园里精心放置一些景观灯和地灯,再辅以一些特殊的雕塑或者建筑小品,在灯光的色彩效果上也可以参考桂花的颜色,这样会对整个环境的塑造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
3.3桂花视觉形象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策略
桂林应该将桂花的形象更深入地提取,抽象成各种视觉元素广泛地应用于桂林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同其他一些以桂花为市花的城市展开桂花为主题的互动,以几个城市进行联合,于每年的时令季节在不同的城市举办“桂花节”等活动,或者由一所城市主办,其他的城市积极参与,主办城市每年轮流做东道主,在创办“桂花节”的过程中也能进行大量的设计创作。这样的规模也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在交流的过程也势必能推进桂林市“桂文化”的传播。桂林市内的高校众多,其中的设计类院校也为数不少,拥有十分丰富的人力资源,桂林市应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定期开展以桂花为主题的设计竞赛或者方案征集活动,让不同设计专业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其设计范围可以覆盖建筑、景观规划、平面广告、户外家具等多个方面,优秀的方案可以直接加以应用。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他们对专业的积极性,又能以最低的成本收集到更多更优秀的设计方案,对桂林市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将大有裨益。
4结语
桂林,不仅尽是“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能让人们想到桂林的当然还有那一株株、一片片、一行行的桂花。在桂林市的景区、公园、道路、庭院等各个角落,都能见到桂花美丽的风姿。应该充分利用桂林市在的文化内涵和优势,扬长避短。以多种形式和手段来发掘桂花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寻找将桂花应用于景观设计中的更好的方法,从而为桂林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篇:景观设计初步论文
营人和之景,观世界之恒
———关于景观专业的思索
从学两年之久,起初对于景观建筑学并不得知,而来到这个专业学习也纯属意料之外。但是通过这个课程的数节介绍后,第一次了解到自己的专业。景观建筑学究竟是什么,我们专业的起源,发展和意义,让我有了柳暗花明之感,但同时内心又有一种遗憾,遗憾关于自己专业的了解来的有些晚。在景观设计初步这本书上已经做了很多有关专业上的讲解,相信无论哪一位同学仔细的钻研品读都会有所心得。然而,课堂和书本上的知识是老师可以授予的,但是人生中还是有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是无限的,而我们个人的能力确是有限的。一个人在社会上所拥有的职业就决定了他的社会属性,学有所用才是其中真谛。我想通过这篇论文表达的是:在当今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学好自己的专业,又如何坚持自己的秉性用心去做一位合格的设计师。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一点一直是炎黄子孙所推崇的,这就是“人情化”。往往充满人情化的故事总是能打动人心。古有孔雀南飞,今有感动中国,这种人情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体现在生活当中,同样在我们的设计当中。其实在设计当中,设计的材料、做法、构造可以改变,但是“以人为本”的宗旨却从未改变。古人老子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成功的设计,并不在于它起初的造型完美,而是在于,无论它是在整体还是细微都做到动人心弦。但是反观我们现在做的设计,又有哪些是做到这些
呢?
先来看看我们的专业的前景,前不久,北京林业大学的资深教授李雄在全国风景园林学会论坛上介绍了有关这个学科的最新情况,展示了风景园林(景观)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最新进展。李雄用专业语言介绍说,风景园林(景观)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的户外空间环境、协调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门复合型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是综合考虑气候、地形、水系、植物、场地容积、视景、交通、构筑物和居所等因素在内的景观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保护和管理。
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近430余所大学广泛设置了风景园林专业。自1998年以来,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点和专业点增长迅速。本科专业点年平均增长约14%,硕士专业点年平均增长约19%,博士专业点年平均增长约28%。据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175个风景园林类本科专业点、25个“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86个科学硕士点、30个科学博士点。
谈到风景园林(景观)学科的作用时,李教授指出,这个学科在城市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地质公园、休闲娱乐游憩地、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以及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大地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等领域均有主导或重要的支撑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风景园林学科的本科生在校人数在3.5万人左右;自1993年以来,开设本科专业点的普通高校的数量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6.5%,约每5年翻一番。
令人欣喜的是,2006年3月,教育部恢复了在1998年撤销的风景
园林本科专业。从此,风景园林的相关专业学生,无论是招生还是就业都供不应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方向)以及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报考人数与招生数比例达9:1;学生数量与用人单位需求比例达1:6。
尽管如此,我国风景园林一线从业人员中接受过高等教育者,仅占约3.5%,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10甚至1/20。他强调,在我国,高层次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差距依然较大。
李教授说,风景园林学是承担历史使命、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增设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他同时提到,风景园林学科跻身一级学科,有机遇也有挑战。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社会服务等提出新的要求。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风景园林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这使得促进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快速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平台均已成熟。
从个人利益来看,一个对日后从业供不应求的专业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是相当不错的择业选择。而从社会发展来讲,一个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专业也定会如日中天。但是面对如此大好景象的专业局势,为什么我们总还是会有迷茫之感呢?
当代的大学生,无论学习的是建筑土木理工科也好,学习的是法律金融人文类别也好。往往在就读期间内心都会有一种压迫感,有一种不情愿。不得不承认,随着整个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的心态也不像曾经那样脚踏实地,安逸平和了,渐渐地出现的是浮躁、功利、拜金等等不
良的现象。而在这些不良心态的干扰下,我们的初衷产生了质变,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作业而作业,追求眼前的所在,而没有问问自己的内心,究竟意义何在,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觉得每天都在忙碌,奔波却又感觉一无所获。仔细想想,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社会下的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在十二年苦读之后选内心所向,为什么要来到远离自己家乡的大学学习?为的就是我们能学习我们真正自己内心最想要的东西,带着自己的兴趣和执着一点点把不成形的梦想丰富实现,这就是我们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当然这过程中是漫长,迷茫而又艰辛的,会有人因为眼前的繁华景象而忘记了自己的梦想,会有人因为过程中的艰难阻碍而放弃了最初的梦想,最后人坚持初衷的,一直走下去的所剩无几,但是走到最后的人,却品尝到了其中最难得的属于成功的百种滋味。
“人生最可悲的不是物质贫穷,而是精神贫穷。”这是文学家高尔基的名言,不要被虚无和阻碍迷失了梦想,最后一无所求。每个人最初都还有一个美好而未成形的梦想,但是经历了梦想变成现实的漫长过程,面对种种现实种种社会的变迁,你是否还会一如既往的保持着最初的热情和想法去迎合现实。作为一个被社会寄予厚望的新一代设计师们,请时刻记得:顺应自己的心,洗净浮躁的魂,看清事情的本。让我们做到营人和之景,观世界之恒。
对于景观设计,这篇论文并不是终点,我们在学生时代能做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断丰富自己,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
现如今,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1摘要: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是传统园林艺术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为市民提供休息场所和文化娱乐场所,提高市民的审美鉴赏能力。园林艺术属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在设计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融入创新理念,合理规划绿地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园林景观的艺术价值,发挥园林的环保作用。本文将分析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生态性,论述当前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思路。
关键词: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创新理念
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并不只是单一的建筑工程设计,需要体现出生态性、艺术性和自然美。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以改善城市环境,打造清新美丽的现代文明城市为主旨,艺术性是运用植物造景和建筑造景来提高园林的视觉效果,创新园林文化艺术,自然美是让园林景观呈现出天然效果,让市民在欣赏园林风景的过程中领略自然风光的美丽。本文将简单介绍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生态性,分析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建设的存在问题,并从合理规划绿地面积,创新园林设计,注重园林的文化艺术美和运用植物造景的方法等四个方面来探索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案。
1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分析
现代化建设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对城市自然环境的破坏不容忽视。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以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创造清新优美的现代文明城市为主旨,主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性、艺术性和自然美。园林景观的艺术性要求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借鉴传统园林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文明以提高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视觉美。注重园林景观的自然美则需要构建生态园林,通过种植不同种类的花草树木,引用活水修建小池塘,并饲养适量的动物来提高园林的天然效果。
2当前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绿地面积规划不合理
绿地建设是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规划绿地面积需要园林工程管理人员仔细查地形,然后根据地形条件和交通环境,运用3dsMAX、CAD和Photoshop等现代绘图方法来设计图纸,但是,大多数园林工程管理人员不认真查看地形,甚至没有进行实地考察就直接绘制图纸,图纸上的比例大小不合理必然严重影响绿地规划设计质量。
2.2园林景观建设缺乏创新
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提倡创新园林建设,在借鉴传统园林设计经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但是,大多数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缺乏创新,部分园林绿地面积过大,植物过于单一,园林建筑样式陈旧,缺乏灵动性。其次,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文化艺术氛围不够浓厚,没有充分利用中华文化资源和现代技术,园林的道路设计不是特别合理,园林点、线、面的搭配不协调。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园林工程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有待提升。
3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思路
3.1合理规划绿地面积
园林工程师在规划绿地面积时必须进行实地考察,依据当地的地形条件、商贸圈和交通环境来核算绿地面积大小,采用3dsMAX、CAD和Photoshop等现代技术绘制图纸,并在图纸上标注准确的比例,确保绿地面积规划的合理性。
3.2创新园林景观设计
创新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借鉴传统园林的优秀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和先进技术,可以学习苏州园林独辟蹊径的设计方法,科学搭配花草树木与楼台建筑和假山、池沼,不过分追求对称,修建池塘时应引用清澈的活水,在水中放置小巧玲珑的雨花石和鹅卵石,饲养各种美丽的金鱼和鸳鸯、沙鸥、白鹭等水鸟,这样可以赋予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灵动性。此外,可以选用适量的彩灯来装饰园林建筑,雕塑象征现代文明的雕像,使园林景观既有古色古香的美感,又凝聚了现代文化。另一方面,园林工程管理人员在规划园林道路时应注意设计不同的道路,可以根据园林景观的具体位置分别设计平坦开阔的大路和鹅卵小径,在假山上布局有规律的山路。而且,园林工程师应注意处理好园林点、线、面的关系,采用依水造景和依绿设景的方针使园林植物、建筑、假山、池塘和喷泉能够形成一幅完美的立体画面。
3.3注重园林的文化艺术美
园林工程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注重园林的文化艺术美,在风景园林中融入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河南开封市的园林一般都能够成功再现北宋汴梁城的风貌,园林工程管理人员在设计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的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意境,例如牡丹园的美景可以体现“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和“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的诗情画意,水边的轩榭楼台可以重现柳永所赞叹的“霁色荣光,望中似睹,蓬莱清浅”的唯美意境。成都的居住区园林不仅可以呈现“花重锦官城”的美景,而且设计了现代喷泉、花厅和玻璃幕墙的建筑,有效推动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3.4灵活运用植物造景的方法
运用植物造景首先要遵循自然性、科学性、生活性与艺术性等四项原则,根据地形条件和气候因素种植不同颜色和不同种类的花草树木,使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具有色彩美、韵律美、意境美和层次感等艺术效果。其次,需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来栽培不同的植物,使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灵动性,例如种植迎春、牡丹、芍药、玉兰、银杏、玫瑰、绣球花、丁香、海棠、玉簪、菊花、水仙和梅花等季节性花卉,让市民在一年四季可以欣赏不同的美景。还可以根据植物的特点来营造梨花伴月、杨柳细雨、映日荷花、寒菊傲霜和腊梅报春等独特景点。此外,园林工程师可以利用植物来设计主题景观,像桃花园、葡萄园、芰荷园、玫瑰园、杜鹃园和桂花园等。另一方面,运用植物造景时应该考虑园林景观的灵动性,协调搭配各种元素,使花草树木与道路和假山、池塘、人工湖达到完美结合,创造出林荫路、花径、樱花大道、合欢路、枇杷湖等特色景观。如果道路比较长,可以配置多种不同的植物,并突显出主要景观,例如在草坪中种植一株红玫瑰,创造出“万绿从中一点红”的效果。植物与山石相结合的时候,要让花草树木与岩石参差交错,互相衬托,加强景观的色彩美与立体感。在山石上宜的地方应该采用少量的平伸与悬垂植物,以显示山石的优美线条,并且,要注重让植物的体形枝干与山石的纹理形成对比。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需要融入创新理念和现代文明,体现出生态性、艺术性和自然美。目前,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还普遍存在绿地面积规划不合理和园林景观建设缺乏创新等问题,因此,园林工程管理人员需要合理规划绿地面积,灵活运用3dsMAX、CAD和Photoshop等现代绘图方法认真设计图纸,借鉴传统园林的经验,创新园林设计方案,注重提升园林的文化艺术美,运用植物造景的方法,让现代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体现出时代风貌,这样方能全面提高现代城市居住区风景园林景观的审美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燕,张红侠,白红艳.CAD、3dsMAX及Photoshop在园林景观设计绘图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29).
[2]杨璐,弓弼.浅析我国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轴线控制手法[J].西北林学学院学报,2011(3).
[3]李星宁.园林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的表现[J].南方农业,2015(21).
[4]张文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园林,2011(02)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2摘要:如今居住区的文化特色和景观设计等,已经成为判定一类城市综合化建设质量的核心标准,而当中的景观设计理念,正是凭借民族文化优势发展的,其主张以自然为基础、人员为核心,布置清新优雅且生态适宜的居住区环境,借此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因此,需要房地产开发商家多加关注。本文分析了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贯穿融入文化特色的必要性,并就现代居住区文化特色和景观设计融合应用的路径做了重要论述。
关键词:居住区;文化特色;景观设计;应用细节
近年来,我国不同区域原始居民数量骤降,各类新建的现代居住区也开始呈现出趋同的迹象,至此居住区文化特色逐渐消失。长此以往,不仅模糊了居住区自身的可识别特性,同时,不利于传承周边城乡的特殊文化。因此,尽快理清现代居住区文化特色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应用细节,显得尤为紧要。
1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贯穿融入文化特色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依靠其特有的文化,但这部分文化的衍生却历经极为漫长的蜕变过程,并且时刻经受自然生态和人文因素2方面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条件,人文因素则容纳政治、历史、宗教和艺术等,宏观角度观察认证,它们都是居住区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客观表现,需要在景观设计中予以淋漓尽致地凸显。现代居住区设计的一切景观,都要在迎合城市空间布局、地形和气候等要求基础上,蕴藏主流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最终全面满足当地居民在历史沿革期间衍生出的生活习惯。归结来讲,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融入文化特色要素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
(1)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审美需求。
(2)经过文化基因植入以强化居住区的可识别特性。
(3)凭借独到的景观艺术欣赏功能,持续丰富居民的视觉感官效应,并维持居住环境的多样性。
(4)透过景观设计和文化特色的融合,激发居民强烈的归属和责任意识,有助于维持该类群体安定和谐的生活交流秩序。
2现代居住区文化特色和景观设计融合应用的路径
2.1文化特色非物质形态要素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其可以说是城市改革发展的灵魂,尤其贯穿到居民区景观设计环节中,该类文化特色的非物质形态需要在居民日常生活中予以全方位呈现,确保居民可以长期保留原有的优良生活习惯和精神信仰。因此,作为现代专业化居住区景观设计主体,切勿盲目关注甲方规划需求,同时,针对居住区居民生活内容和习惯做出系统化校验,目的是了解该类居住区域居民存在和不同于其它区域的需求。这部分文化特色的非物质形态将透过公共空间塑造加以呈现,即该类空间中的景观设计风格和环境氛围,都不允许和统一的地域文化精神内涵发生冲突。如私家园林的景观设计风格,契合吴语区居民隐逸于山水的精神需求。北京原始居住区主要包括四合院和胡同,居民一切生活都在房前和树下开始,因此,在现代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环节中,理应着重借鉴传统活动场所的位置,为居民设计开放传统的文化交流广场景观,方便他们随时聚集于此下棋、聊天或是晒被子,使得居住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特色得以有机传承。
2.2文化特色物质要素和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交接
人眼不容易清晰观察到4000m以外的景观,一旦人眼和景观的距离达到500m时,视线就变得模糊,缩减至250~270m时,看到的景观轮廓才算清晰,维持达到几十米范畴时,便可以识别花木等自然景观。依照人的视域范畴,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想要有效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必须选定一类人眼识别能力最强的区域范畴。
2.2.1居住区建筑类景观设计方面。尽管建筑设计工作是建筑师的核心职责,不过作为现代专业化居住区景观设计人员,应注意针对相关物质文化要素加以引导控制,确保彰显出标准的地域文化特色。再就是基础设施的定位工作,尽量保持低调状态且位于配角位置。至于景观设计形式,则可考虑在居住区盛行的宗教或是传统民俗活动之中抽取特定符号,设计尽量内敛。整体上确保映射出居住区整体的文化氛围,最终顺利地表达出特有的现代城市性风格。
2.2.2居住区自然类景观设计方面。在配置植物过程中,保证结合小品建筑,进行特定场所传统文化氛围衬托,同时,结合活动场所位置有序地布置一些树冠较大的树种,并且想方设法维持活动空间整体和景观设计的协调美观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尽快创设出富含地域文化特色和存在多样化景观的现代居住区,需要设计主体预先针对居住区所在的城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准、民众生活习惯等要素加以全方位把控。之后深入性挖掘居住区的传统人文内涵,提炼出富含地域文化特色的物质形态,并在居住区内部不同类型景观中予以整体性设计。相信长此以往,势必为我国现代居住区合理化规划建设,城市经济协调化发展以及居民各类生活、文化和审美需求满足提供不竭的支持服务动力。
参考文献:
1许景.基于人性化设计观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xx
2靳红霞.居住区景观的绿色设计[D].北京建筑大学,20xx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31.绿色建筑理念与景观设计的融合现阶段,许多居住区在进行室外景观设计时,过度追求装饰性元素的表达,频繁使用喷泉、雕塑、亭台等设计要素,这其实是对景观设计的一种误解,背离了景观设计追求生态、自然的本质。绿色景观设计在内容及形式上应当体现出民族性、地方性,并且要坚持简单、朴素的原则。就这一点而言,景观设计与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是不谋而合的,采用绿色、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对于绿色建筑本身的推广和应用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绿色建筑体系下的景观设计一般包括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利用,对原始空间关系的处理,使之与居住区总体建筑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保证建筑环境舒适度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原有的生态自然环境,因势筑园,就势造景,通过较少的投入,简易的工艺,乡土化的树种来实现局部的景观改造,且尽可能避免化石能源的使用,在保证绿色、节能、环保的同时,取得较为出色的景观效果。
2.绿色建筑视域下的景观设计策略
2.1合理规划地下空间
合理规划地下空间,将景观设计的消极要素转移至地下,从而为地上空间的设计规划奠定基础。居住区内的主要噪声源是中水处理站和泵房,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可通过建造地下泵房和地下换热站的方式将这类设备转移至地下,达到控制居住区噪音、节约地上空间的效果。居住区规划中考虑设置地下室,同时在通风、消防、防渗等方面处理好地下室与地面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为住户的生活提供便利,也能够有效地节约地上空间。建造地下车库,可以将车库的出入口、采光通风口同居住区内的园林小品相结合,使之看起来协调自然,不影响整体的景观效果。
2.2设置生态停车场
首先,对居住区外围环道外侧以及楼间位置加以利用,设置生态停车位,既缓解了住户停车难的问题,又节约了用地,而且还很好地实现了居住区整体环境的协调。其次,充分利用楼间消极空间设置半地下车库,并对上部加以绿化,这样不但可以起到节约用地、平衡土方的功效,还能提高居住区的整体绿化率,使居住区环境得到进一步的美化。
2.3应用透水地面技术
对于居住区内主干道可以用沥青混凝土进行铺设,对于人行步道、园路等道路可用透水性能较好的水泥砖铺设,对地面停车场,全部以植草砖铺设,打造生态停车位。通过透水地面技术的应用,提高居住区地面的透水能力,增强居住区地面的生态调节能力。
2.4人性化的道路系统
在布局道路系统时,要充分考虑消防、生活及观景的需要。居住区道路系统由车行道和园路组成,可以根据各自的功能分区,将两者合理搭配,组成环形路网结构,既确保了交通的快捷通畅,又为消防工作的开展提供方便。对于车行道,首先要符合消防设计的有关标准,确保主干道路和环形道路都达到一定宽度。对于园路,其内部游步道的宽度以1.5~2.5m为宜,与此同时,还应该设置残疾人专用坡。在功能不同的道路区段设置不同的装饰铺设,路面铺设要尽可能使用本地常见的材质,如卵石、水泥砖等,此外还可使用炉渣、粉煤灰等为原料制成的免烧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材料造价,还实现了材料的循环利用,提高了道路景观的绿色环保性。
2.5节水设计
一是设置雨水回收装置,将所采集的雨水送入一体化水处理中心,然后统一回收利用。二是通过景观水池实施雨水调蓄,以控制多雨天气时的地面峰值径流,缓解排水负担。对于超出调蓄、渗透能力的雨水,可使其溢流汇入市政雨水管网。三是将中水回用和雨水回用系统加以整合,利用非传统水源进行冲厕、路面浇洒和绿化浇灌,在整合两种水回收系统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中水和雨水要分开处理,两者不能共用一个清水池;②在利用非传统水源时,要制定严密的水安全保护措施,以防止其破坏周边环境或危害人体健康。在绿化浇灌中,可采用喷灌与微灌,最好能够辅以园林压力补偿滴灌系统,滴头应采用双出口,避免发生倒吸。根据不同植物对水量的不同需求,应选用不同类型的喷头,如乔木和灌木的需水量较大,比较适合采用涌泉式喷头,而对于草坪花卉等,应该使用旋转式微喷头,同时辅以地插,注意所采用的喷头应具备起始角记忆功能,确保喷灌时不会干扰道路的正常通行。
2.6照明系统
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居住区中心区域的庭院灯及草坪灯以太阳能灯具替代传统光源,通过光伏发电提供景观照明,中心区以外的庭院灯则使用节能灯。此外,居住区内的庭院灯可以通过多头分回路予以控制,既保证其使用功能,又不对人们的生活起居造成干扰,同时还起到了节能功效。
2.7种植设计
景观植被应以绿色为主,主要采用乡土树种,并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予以搭配,同时要注意结合不同景点的景观特征,实施专题种植设计。对于居住区换热站换气口、消防水池通气口等区域,可利用植物加以遮挡,达到环境美化效果。在树种选择方面,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风景特色,对不同色彩、类型、高度的树种进行合理搭配,构造集“点、线、面”于一体的绿化植被系统,用不同的植物点缀不同的活动空间,满足不同的观景需求,为人们营造一个兼具舒适性和观赏性的生活空间。
3.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景观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体系下的绿色景观设计已经成为未来景观设计发展的大方向,对营造优美、舒适、生态的现代城市景观具有重要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绿色景观设计的研究,在节能、节水、节地等方面体现绿色建筑理念的有关要求,使城市景观设计脱离喧嚣与浮躁,回归自然、生态的本质。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4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混凝土建筑林立,城市产生热岛效应,市民很少能够看到蓝天白云,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减少。人们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环境,接近和融入大自然。因此,居住区景观设计已成为广大居民和众多房地产开发者们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居民希望能居住在舒适、安全、生态的环境中,但在实际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改进目前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问题,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高品质的需求,既是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
一、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强调形式,忽视景观功能性
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一些设计过于强调景观的外在形式,忽视其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忽视人的需要和感受。例如,目前水景已成为小区环境景观的重点,有的开发商要求建设大面积的水景。水景虽会带来活力,但其运用应恰到好处,不能求大、求多,否则会产生不良的负作用。水面过大,占用居民活动面积。而且由于蒸发、渗漏、卫生清洁,需要经常补水、换水,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物业管理的难度和费用。在材料的运用上,一些设计者为追求形式上的构图、近期效果,大量使用自然树木,导致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而且由于树木在短期内不易恢复,生态效果和观赏效果都达不到要求。此外,过多运用镜面花岗石、火烧板等,镜面花岗石不防滑,雨天会给居民造成伤害,而且不透水,对地面排水、周围植物的生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还会增加建设费用。
(二)强调硬质景观,忽视软质景观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特色和效果,更要注重环境的生态性。现在很多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为了达到新颖、突出、快速见效的目的,过多强调硬质景观的建设,如设置大面积铺装,过多的喷泉水池、雕塑小品、亭台建筑等,大大缩小了绿地面积,忽视了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特点和景观特色,无法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缺少富有季相变化、色彩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同时,也会造成建设经费上的不合理现象。
(三)简单模仿,忽视景观的本土特色
目前,许多居住区景观设计忽视了住区所在地的地域特征,包括住区内外的自然环境特征,体现地方特色的乡土植物,长期形成和积淀的传统民风、民俗特征,历史文化遗迹等人文景观特征。比如在居住区建设中,常出现大动土方的现象,不论现状条件如何,先挖山填水,再在平地上创造人工地形,没有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一些设计师对基地的传统文化内涵没有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只是简单照搬国外的设计。在植物选择上,未考虑其生长习性,只顾引进一些新奇的植物,对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乡土树种运用较少,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使居住区环境景观缺乏地域特征和本土特色。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改进的措施与对策
(一)因地制宜的利用现状条件进行设计布局
首先,应考虑基地内原有形态,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地形进行布局设计,因地制宜。其中,包括山水地形的处理、水体的设计、绿地及活动场地的布置、景观建筑、小品的点缀等。如南京五台花园即利用小区原有的陡坎设计成叠水喷泉。其次,考虑利用居住区外部的自然景观资源。考虑人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景观的融合,留出通透的观景视线,将周围优美的景物收入到居住区中,小区内外遥相呼应,创造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如南京宝船听涛小区即借外部宝船遗址公园景观。
(二)以人为本,创造多样的景观空间,满足各类居民的需求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考虑到居民的心理感受和行为习惯,做到以人为本。具体表现在活动场地和交往空间的设置、休憩设施的尺度等方面,使居民在活动休憩时更加舒适、方便,创造一个亲切、优美、便捷的居住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应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居民活动的需要。活动空间的总体布局,在空间类型及功能方面应做到动静结合、相互搭配,将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和个别交往的私密空间相结合,形成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和闭合空间互相穿插并存的布置形式。
(三)利用居住区的人文条件,突出其地方特色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根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突出居住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充分利用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乡土树种,体现本土特色。对住区的历史文化、人文古迹应该深入地挖掘,以凸现基地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积淀,突出小区的地方特色,使居民在住家附近就能感受到当地的文化与传统。
(四)建设节约型园林,考虑建设与管理成本
目前,全社会正在建设“两型社会”。“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在于节约资源,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以环境代价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在于生态低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到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就要在满足居民生理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约资源、降低造价。同时,还要考虑到后期的管理和运行。节约成本应从几个方面考虑:在平面布局上,水面的设计要大小适中,既要满足景观需要,又要注意节约建设和管理成本;在竖向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少动土方,节约造价;在土建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性价比高的材料,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生态环保性等;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乡土树种,推广当地草种,树木规格不宜过大,要给植物一个自然生长空间和过程,提高植被成活率,减少对大环境生态的破坏。
(五)建设生态型园林,创造多样性植物景观
要提高居住区的景观效果和环境质量,应该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还能起到降温、遮阳、隔噪、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等作用。通过对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等植物的配置,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体现出植物的生态性环境效应。所谓植物多样性,就是要建筑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其中有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景观层次的多样性。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根据各种植物不同的生长习性,营建以乔木为主、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复式结构植物群落,形成植物群落自然的生态布局。既能增加居住区环境的绿量、提高植物的生态效果,又能满足植物造景的需要。在植物选择上,应遵循和顺应植物演替规律,采用生长习性、形态等有较大差异的植物品种进行配植,避免种间的直接竞争。例如,疏林植物群落的配置可以利用林下耐荫植物资源,乔木与草地之间的生态空间满足了林下植被对光照、水分、养分的要求,并增添了林下层次。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突出居住区景观的地方特色。对于同种植物,其规格的选择应大小结合,为植物群落的生长发展和自然演替留有一定的空间。在植物种植上,密度不应过大,应留出一定的林间隙地,改善幼树的生长环境,增加光照和养分的供给,创造健康的能进行自我更替和演化的稳定的自然生态植物群落。此外,可以增加立体绿化形式,这是一种不占用绿地的种植方式,包括外墙绿化、屋顶绿化、棚架绿化、阳台及窗台绿化等。不仅能增加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还能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
结语
景观环境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就是要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上舒适、安全、方便、卫生的居住环境,以满足居民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需求。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5一、现代景观审美独特性
科学技术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促进人们对环境认识的觉醒,景观设计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审美主体已由少数人向大众化转变;西方艺术观念的引入,景观审美情趣与审美思维发生了转变,审美意识呈现多元化趋势。同时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高度重视,形成了景观设计的全局意识;而对环境功能、经济、形式的关注,要求景观设计作品既具备功能性、经济性、科学性,同时要求符合现代审美需求。总之,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在历史延续性基础上,从空间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视觉环境的角度力求建造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居住环境。
二、山水画艺术特点分析
山水画的自然环境观。山水画崇尚自然,重视自然生态观。“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山水画家对自然山水一直抱着亲和的态度,他们积极投入自然的怀抱,渴望与自然能够融为一体。山水画的意境塑造。技法是画家情感表达的手段,而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或雄奇幽静,或空灵淡泊。山水画利用散点透视、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等构图手法,让画面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解决了由于造型艺术的瞬间性和静态感所带来的局限。这种意境既是画境,又是景观设计中的精神空间。山水画的创意构图。山水画以步移景异的欣赏习惯处理构图,采取散点透视展现画卷的视野,这样可以让人看得全面、看得深远、看得精细,同时也具有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视觉感受。山水画的空间处理。山水画空间并非是单纯视觉空间,而是由视觉探寻引向空间的精神体验,也就是通过画境中的可观、可行、可游和可居的心理模拟,引导人们对宇宙人生之道的精神领悟和理想追求。山水画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造就了山水画独特的审美内涵。纵观历史,文人墨客大多通过寄情于山水抒发情感,这一点不仅体现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的圣人情趣,更体现了山水画的精神蕴含。
三、居住区山水意境的营造
1.居住区山水意境表现
意境最早见于佛经,是自我对客观的领悟。山水画的意境是作者哲学观、美学观在画面中的体现,受儒家、道家、禅宗的影响,不同的画面体现的人格与精神意志不同。他们利用墨的皴、擦、点、染,笔锋的转、折、顿、挫,使画面呈现出枯、润、浓、淡等多种形式变化,实现画面意境的表达。利用“置陈布势”“经营位置”表达山水画的艺术形式美。对于居住区景观的意境营造来说,首先,对设计师的审美思想与文化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设计者的人格特质与精神意志直接影响着方案构思、立意和风格。设计师主体意识的表达以及对构图、布局、意象的安排,充分体现自己对环境、对文脉的理解,也是建构人性化、个性化居住环境的保障。其次,居住区景观需要的是生态、健康、开敞的空间效果。山水画创作讲究“意在笔先”,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充分挖掘场地的文化品质与格调,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利用植物、石材、水体等自然要素营造环境,做到有目的、有感情地进行设计,这样既能够充分表达设计的主题,也更能表现“回归自然”的意境。最后,山水画的章法布局讲究起、承、转、合,疏密相间,虚实相生,留白等,体现了画家对画面的整体把控能力,也在画面中营造了内敛、含蓄的视觉感受。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构图不仅要符合居住区的功能、绿化率要求,更要按照形式美法则来布局,应依据道路级别将场地划分为不同用途、不同风格的空间,或采用规则式以表现秩序之感,或采用自由式以表现含蓄之美,尽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造一个可居、可赏、可游的外部空间,诱发人们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应,满足人们物质精神需求。
2.居住区山水意境营造方法
(1)植物造景植物是山水画景物构成要素之一,常用松、柳、枫、竹、芭蕉等。山水画非常注重植物的配置。常利用植物不同的体态、高低、花色、叶形、进行疏密安排,形成不同的视觉和心理体验。同时善于运用植物的寓意象征人的品格与精神,寄托了画家疏远污浊、洁身自好的品格追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也应根据植物不同的审美功能与形态特征,营造居住区的山水意境。以乔木、灌木、花卉为主体,结合山石、绿地、水体等构建立体绿化空间,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多维度的景观效果,让居住者的视线在游憩时可以得到空间的延伸,带来意境的想象。
(2)叠山理水山水画以巧妙安排山石与水,体现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宗旨。在现代居住区环境营造中,叠山理水对山水意境的营造同样有着巨大的作用。山水画中利用皴、擦、点、染等画法,表现山石的质感、色彩及在画面中的位置关系,景观设计中则利用太湖石、石笋石、卵石、木化石、碎石等不同石料结合地形营造山石意象,在借景、对景、障景、露景等多种传统组景手法的运用中,做到有景、有境。叠山理水是为造就“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意境,无水不成景。水在中国传统以及现代山水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的动可以表达激昂高亢、玲珑婉转,水的静能够体现晶莹剔透、水雾袅袅。水作为辅景,增加画面整体性,连贯性,灵动性,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水作为主景,表现了画面的气势磅礴,恢宏大气。在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高差、坡道、转弯、阻碍等形成溪流、漫流、叠流等有趣的水形,可以利用山石孔洞、假山、陡崖表现洪流跌落、雪浪翻滚的壮美景观,还可以借鉴山水画中的“留白”,形成一汪静水,将水榭、山石、花草倒映其中,增加景物的层次美。
(3)空间韵律山水画空间既能表达出静的空间艺术,同样可以展现动态的时空转换,它是一个叠加的往复循环,同样节奏与韵味的笔墨构成可以在同一个平面里不停地出现,构置一种和谐有序的秩序感,表达画家对精神世界不可遏止的追求。居住区景观设计在平面布局上,应做到景观节点间如绘画般起承转合,利用“收放”与“开合”的对比,做到主景突出、客景烘托。同时合理设计交通路线,做到步移景异,错落有致,既满足人们对景观美的感受,还要满足良好的通达性。居住区山水意境的营造应注重自然景观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例如空间的转折、起伏、相聚、相离都应满足自然景观的生长逻辑,人“游”于空间时要有“情理之内,意料之外”的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在居住区景观中以空间韵律来体现,满足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和文化精神,是中国画理想人居环境在当代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延续。
(4)色彩写意山水画朴素、淡雅的色彩美学观影响力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色调,无论从哪个角度,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山石、植物等都是一幅幅水墨淡彩的图画。居住区山水意境的色彩配置,应从整体色调上把握,做到用色精简、雅致。景观建构物以及设施小品的用色,应与主色调协调统一;植物的搭配应做到四季景致不同;同时要避免因工业化生产,造就千篇一律的景观视觉。传统造园中的材料,如瓦片、青砖、卵石、方砖、碎石等材质是营造山水意境的重要材料,适当选择利用,更能体现回归自然的空间意境。
四、小结
中国山水画凝聚了华夏民族丰富的智慧与感情,山水画的自然环境观、形式意境、构图方法、氛围营造对现代居住区景观都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作用。居住区景观设计应领会其精髓,结合自身的地域、文化和历史特色,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保持中华民族的优良艺术传统。
第四篇:景观设计概论 结课论文
景观设计概论 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
(自拟)
论文内容要求: 从课程中讲授的中外园林史部分。挑出一种具有明显代表性的
论文字数:
论文格式:
风格(或是景观设计师及其作品),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去分析这种风格的形成和历史的发展,分析在当代时代背景下,此种风格的境遇、发展现状以及站在自己的角度分析此种风格在未来的发展状况。
1500字------2500字(手写、打印均可)
参照标准论文格式。
标准论文格式
一: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
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
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
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
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论文上交时间: 第十五周
第五篇:田桂云的论文
会批,会注,会读书
——谈批注式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广东虎门外语学校
田桂云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从阅读做起。而批注式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知识储备,积极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并运用批注这一方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核心,用交流讨论的形式来推进阅读的深入,实现各对话主体间的不断超越的一种阅读教学形式。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是基于学生的自主阅读,多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培养学生“能动的读者”的阅读取向,通过反复地强化、练习,将批注式阅读内化为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从而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词】阅读教学 批注式阅读教学 自主阅读 阅读能力
【正文】身为语文老师都知道,当下语文教育存在的一大病症:学生把教师的解读或教材编者的观点当作对原始文本的最佳的解读,学生通过倾听、练习、背诵再现教师所传授的“标准答案”。语文课上,老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应该是阅读教学的起点的内涵,追求的是课程的完成和考试的需要,学生有的只是应试能力,缺的正是阅读能力。
当然,也有老师很重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是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场面吗?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充盈着整个课堂,学生间的互动交流特别活跃,体现着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一点击一幅图,一点击一首曲,不读课文,学生也感知了内容„„课堂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然而,透过这层华丽的面纱,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产生严重脱节。语文课堂上,学生口若悬河,能力看似很高,可在 1
平时的测试中,如果有课内阅读,凭着记忆,完成尚可;而课外阅读则成了学生失分最重的环节,看来,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那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在质疑处作批注
“学者先要会疑”,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学生在质疑处批注,是打开阅读思路的一把钥匙,教师把来自学生的问题作为研读的中心,阅读教学就真正体现了学生意识。
1、从课题质疑批注。
《鸟的天堂》一文,学生读了课题,会质疑:“鸟的天堂在什么地方?”“鸟的天堂美吗?”“为什么叫鸟的天堂?”„„这样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种“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通过自己的思考,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从而了解到鸟的天堂在广东省新会的天马河边,指的就是一株大榕树。榕树独木成林,又大又茂盛,鸟儿又多又欢快,因为有成千上万只鸟栖息,所以才叫鸟的天堂。学生根据自己的收获在课题旁作了批注。
2、从内容、重点段、重点词句等方面质疑批注。
《观潮》一文,按什么顺序写,写了什么景?在整体把握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抓重点段,重点词句质疑批注:为什么说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因为浪很高,很猛,看过去就像是白色的马整齐地奔跑。
《猫》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学生都在质疑:明明是猫的脚印,作者为何要说是小梅花呢?有的学生批注:作者喜爱猫,觉得猫可爱,它踩出的脚印像小梅花。有的学生批注:小梅花太形象了,那不正是猫的作品吗?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猫的深厚感情。
《猫》一课中,有好些关联词的句子: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学生质疑:为什么要用上“任凭„„也„„”这个关联词?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有的学生批注:这样写突出了猫的贪玩。有的学生批注:猫的性格确实古怪,贪玩起来,谁也阻止不了它。
3、从矛盾处质疑批注。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鲁迅先生救助车夫后并不欣慰,而是神情变得严肃,还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学生感到不解,引发他们的思考,有的学生作了这样的批注:鲁迅先生只能救车夫一个人,可是在当时的社会,还千千万万个车夫啊。也有学生批注:通过救助车夫,鲁迅先生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他为人民担忧啊。还有学生批注:活在那样的年代真可怕,伯父在为车夫捏一把汗。
二、在语言妙处作批注
小学阶段语文能力发展总目标中对阅读能力提出了要求,“小学生能理解、体会、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理解并较为准确地阐述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初步学会赏析文章中精妙的、独具特色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是批注式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批注式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用得也较为广泛。
1、选择形象、生动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批注。
例如《老人与海鸥》一课中,有一学生在倒数第二自然段旁边留下这样的批注:“这一个‘扑’字传神地写出了海鸥的速度快,力度大,写出了海鸥不愿离开老人的那份眷恋之情。”写出了学生对这一自然段读后的感受。《搭石》一课中,有一段话: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过去。学生对这“伏”字颇有感触,有学生批注:从这个“伏”,我感受到了年轻人敬老爱老的品质。有学生批注:“伏”让我看到了感人的画面,写出乡村人的纯朴与真诚。
《荷花》一课中,写荷叶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作批注,同学们觉得“挨挨挤挤”这个词用得好,批注着:挨挨挤挤可以看出荷叶的多。
2、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来批注。
《荷花》一课中的排比句特别引人注目: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有的学生在批注:排比的修辞法用得好,形象地描绘出了荷花的样子。有的学生批注: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感觉到课文更生动了,我仿佛看到了荷花的样子,真美啊。还有的是这样批注的: 3
我以后也要在习作中多用排比的手法,写得多生动,多形象啊,读起来真是美的享受。
四、在写作特色处作批注
“能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和作用。”这项能力目标,在新课程改革发展以来,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这类批注就是针对文章的时间、空间、逻辑等表达顺序以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这五种基本表达方法的理解和揣摩,从而感受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表达魅力。
例如在《白公鹅》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多少次,它径直把我罐头筒里的鱼饵咽进了肚里,有时还拖走挂着鱼饵的钓绳。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这段话就是文章的写作特色,有的学生是这样批注的:这是反语的写法,明贬实裹,写出了白公鹅的高傲,表现了作者对白公鹅的喜爱。
《颐和园》全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移步换景,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学生的感受很深,纷纷批注: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用介绍一处景物,很实用。首尾呼应的写法能使文章结构更清晰。
五、在感悟深刻处作批注
从某种角度讲,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情向磁石吸针般地吸引学生“忘我的投入”,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指导学生进行批注教学时要引领学生找准情感的触发点,寻找文本中的令人感动处或震撼人心处,让学生投入地写,动情地说,从而启迪学生情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
《落花生》一文中,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段话最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作者产生共鸣。有学生是这样批注的:我知道了做人不要贪图虚名,要做朴实无华,乐于奉献的人。有学生这样批注:作者希望自己像花生一样,他是在借物喻人。还有的学生这样批注:我平时很注重自己的外表,认为外表好是最重要的,可现在发现自己很肤浅,内在更重要。
《钓鱼的启示》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 4
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学生感触颇多,有学生这样批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大家都知道,可是在诱惑面前常常会迷失自己。有学生这样批注:我现在明白家人为什么要严格要求我,因为我养成好习惯后有利于我日后的生活。还有学生批注:在我们生活中有太多诱惑人的鱼,它们会使人变坏。小时候受到了教育,长大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
在学习课文时,如果坚持这样的读下去,我想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有提高。
以上是我在课堂上常用的几种批注形式,批注的形式多样,内容不限,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批注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学会思考,并善于将思考所得及时记录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让学生会批,会注,会读书。【参考文献】
1、杜少凡 倪岗《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现代意义及实践探索》出自《中学语文》2012年第2期
2、解桂芬《浅谈小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的培养》,出自《小学教学参考》2012年第27期
3、赵艳霞《批注式阅读,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