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精选合集)

时间:2021-02-10 12:0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钦州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钦州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第一篇:钦州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钦州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17〕57 号),进一步健全我市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升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发挥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导作用,将我市生态保护补偿与西部大开发、环北部湾经济区等重大战略有机结合,资源集约与绿色生态相结合,大力实施“开放创新、港城联动、产业强市、生态惠民”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促进钦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工作原则

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损害、谁修复”的原则,科学界定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和沟通协调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将试点先行与逐步推广、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有机结合,统筹兼顾,稳步推进不同领域、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逐步提高重点生态功能

区等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其转型绿色发展,不断提升生态保护成效。

三、主要目标

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保护和利用好自然生态资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森林、湿地、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生态补偿试点示范取得明显进展,多元化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基本形成符合我市市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四、分领域重点任务

(一)森林。结合全市国土空间功能布局和生态目标要求,进一步修编我市公益林区划规划,增强公益林区划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建立市、县区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在依法界定公益林的基础上,根据公益林状况、受益对象研究制定分类和分级补偿标准,充分体现优质高价、劣质低价的补偿和谁受益谁补偿原则;严格实施分类补偿;建立健全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推进管护成效评价,完善分级管护制度;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探索推进停止集体和个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工作,配合自治区林业厅要求实施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补助奖励资金政策,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补助奖励资金;争取国家、自治区层面将我市天然林全部纳入公益林规划建

设和保护范围。(牵头单位: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二)湿地。科学区划湿地,研究启动退耕还湿工作,争取自治区在我市扩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点范围。加大沿河、沿湖、采矿沉陷区的湿地恢复治理和崩岸治理力度,开展钦江、茅岭江、大风江等重要入海河流治理,探索率先在国家重要湿地、自治区重要湿地开展补偿试点,推动建立市、县区两级政府湿地生态补偿投入机制,建立健全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体系。重点做好沿海红树林湿地和沿江、水源地湿地保护工作,严厉打击破坏红树林湿地的违法行为,争取提高红树林生态补偿标准;配合开展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和坚心围红树林生态公园建设,推动重要海洋湿地特别是红树林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牵头单位: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委、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海洋局)

(三)海洋。继续完善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补助政策,提高转产转业补助标准。继续执行海洋伏季休渔渔民低保制度。健全增殖放流和生态损害渔业补偿机制。研究建立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市水产畜牧兽医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海洋局)

(四)水流。按照自治区部署,在江河源头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重要河流敏感河段和水生态修复治理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大江大河重要蓄滞洪区以及具有

重要饮用水源或重要生态功能的水库,全面开展生态保护补偿,适当提高补偿标准。有序推进现有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研究在钦江干流以及重要支流开展市内地表水跨界断面生态补偿。加大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力度。(牵头单位:市水利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市市政管理局)

(五)耕地。完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落实自治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生态治理补贴制度,对在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实施耕地轮作休耕的农民给予资金补助。进一步落实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自发开展“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以奖代补”政策。探索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激励机制,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管护、改良和建设永久基本农田进行补贴。努力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规模,争取国家层面同意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中 25 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调出基本农田的 25 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 15-25 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外 25 度以上实际陡坡耕地、25 度以上非基本农田梯田梯地、易地扶贫搬迁、库区移民搬迁后腾退的非基本农田耕地以及严重污染耕地纳入国家、自治区退耕还林补助范围。落实国家、自治区鼓励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料和低毒生物农药的补助政策。(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委、市水利局、市农业局)

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六)加大生态保护补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财政逐步加大对我市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以及中央、自治区预算内投资对我市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予以倾斜。加大对市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按照中央、自治区统一部署,积极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逐步将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展到各种自然生态空间,支持相关收入用于开展相关领域生态保护补偿。(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市政管理局、市海洋局,市地税局)

(七)加强重点生态区域补偿。积极推进我市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示范,统筹各类补偿资金,探索综合性补偿办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蓄滞行洪区、重要水源地等各类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保护,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偿政策支持。将市内重要生态屏障作为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的重点区域。(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委、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

(八)推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开展推动钦江、茅岭江、大风江等跨县区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积极探讨建立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鼓励受益县区与保护生态县区、流域下游与上游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关系。鼓励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受

各种污染危害或威胁严重的地区探索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委、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海洋局)

(九)完善配套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制定和完善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生态保护补偿统计指标体系研究,探索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状况监测信息统一采集与发布、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和权责明确的产权体系。积极培育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机构,强化科技支撑,开展我市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服务价值等专项课题研究,完善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分级责任。(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委、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统计局、市海洋局)

(十)创新政策协同机制。探讨我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方面的政策方案、评估方法和实施机制,稳妥有序地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制定环境污染损害评估技术指南和技术规范,形成损害生态者赔偿的运行机制。健全生态保护市场体系,探索研究我市各级自然保护区内部原有人工林、用材林补偿,建立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评估机制,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将资源所有者权益和生态环境损害等纳入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确保保护者通过生态产品的交易获得收益。合理界定和分配水权,探索市内流域上下游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用水户之间等水权交易方式,完善水权交易平台。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排污权交易,加快排污权有偿

使用和交易试点。加紧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主动对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定我市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方案。按照国家、自治区的统一部署,组织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完善落实对绿色产品研发生产、运输配送、购买使用的财税金融支持和政府采购等政策。(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配合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委、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质监局、市物价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十一)实现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有机结合。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生态保护补偿资金、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资金,向我市贫困地区倾斜,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加大对我市的投入力度,扩大实施范围。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生态保护人员。对在贫困地区新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补偿机制。(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配合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

(十二)推进政策法规建设。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生态保护补偿法律法规。研究出台符合我市实际的生态保护补偿相关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推进我市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化和法制化。(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法制办;配合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委、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统计局、市海洋局,市地税局)

六、加强组织实施

(十三)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成的局际协调机制,成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协调工作小组,加强跨行政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指导协调,组织开展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解决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各项任务的统筹推进和落实。各县区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把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补偿资金与考核结果挂钩的奖惩制度。加强试点情况分析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十四)狠抓督促落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对接国家、自治区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各领域生态保护补偿最新政策动向,争取政策资金向我市倾斜。继续积极参与国家、自治区各类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示范建设,着力在市内各有关领域有序开展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探索。各县区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和配套文件。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本意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适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各级审计、监察部门要依法加强审计和监察。切实做好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督察行动和结果要同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有机结合。对生态保护补偿工作落实不力的,启动追责机制。

(十五)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各县区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生态保护补偿的政策解读和宣传教育,充分

发挥新闻媒体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经验交流等形式,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产品有价、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意识,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在制定生态保护补偿相关政策时要充分鼓励公众参与,营造全社会珍惜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生态补偿工作效果。

第二篇: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x办发〔2016〕x号)和《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x发〔2016〕x号)精神,建立健全我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主体功能区定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完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保护成果,有效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促进我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将生态保护补偿与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等有机结合,稳步推进不同领域、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政府主导、综合施策。发挥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拓宽补偿渠道,建立完善生态保护和补偿的分级责任,探索多元筹资和合理补偿等方式,构建低成本、可持续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将试点先行与逐步推广、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有机结合,大胆探索,改革创新,不断积累经验,着力提高各类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生态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合理引导、全民参与。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增强生态保护的全民参与意识,破除花钱补偿就可以解决生态问题的简单思维,杜绝“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权责一致、合理补偿。实行受益者补偿、损害者赔偿、保护者受偿,科学界定保护者与受益者的权利义务,合理确定补偿方式和范围,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和沟通协调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受益者付

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联防共治的运行机制。

(三)目标任务。

到2020年,实现我省森林、水流、湿地、耕地、大气、荒漠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生态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与政策全覆盖,跨地区、跨流域补偿试点示范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良性互动的多元化补偿机制不断完善,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的制度体系

(四)明确生态保护补偿的主体。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辖区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节能减排、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沙治沙、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组织推进本行政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相关工作,开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者、生态环境破坏的受害者和减少生态环境破坏者的生态补偿。省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纵向生态保护补偿的主导作用,积极支持和协调推动省内行政区域之间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补偿,发挥其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工作中的积极性。(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五)明确生态保护补偿的范围。

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牢固树立生态空间理念,划定并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围绕构建以大别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幕阜山区四个生态屏障,长江流域、汉江流域两个水土保持带和江汉平原湖泊湿地生态区为主体的“四屏两带一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逐步对全省国家级、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点生态区域(包括省内依法设立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蓄滞洪区),以及森林、水流、湿地、耕地、大气、荒漠等重要生态领域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改善给予补偿。(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的标准。

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地区的特点,综合考虑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服务而形成的投入成本及机会成本,包括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耕地土壤改良、城镇垃圾和污水处理、监测和能力体系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投入,以及限制发展造成的损失,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生态环境受益者的获利等,完善测算方法,分别制定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适时进行动态调整。(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七)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的方式。

不断强化纵向生态保护补偿的主导作用。省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各重要生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支持力度,加快提高各类重要生态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除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以及耕地、公益林保护等资金补助之外,要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保设施(含替代能源、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等项目建设投入。要分类施策,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导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下游与上游之间,通过自愿协商建立横向补偿关系,采取资金补助、对口协作、产业转移、共建园区、技术和智力支持、实物补偿等方式实施横向生态补偿。在长江、汉江等重点流域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积极运用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生态产品服务标志等市场化手段,探索市场化补偿模式。(牵头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八)加强生态保护补偿的评价与考核。

切实加强森林、水流、耕地、湿地、大气等领域的生态监测能力建设,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跨市州县流域断面水量水质重点监控点位布局和自动监测网络,定期开展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制定完善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及时提供动态监测信息。研究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发布制度,推进生态保护补偿信息公开化。加强生态保护补偿效益评估,积极培育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机构。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和权责明确的产权体系。逐步推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通过对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施前后的对比评价,及时、科学评价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施的效果。(牵头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审计厅、省统计局,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三、明确各重点领域的主要任务

(九)森林。

建立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将退耕还林补助到期的生态区位重要的退耕还林地纳入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体、以林权权利人管护为补充、社会广泛参与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可将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用于购买公共管护服务。优先选择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管护。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要求,合理安排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和碳薪林采伐补助奖励资金。

推动建立林业碳汇交易机制,统一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和标准,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以增汇为目的的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引导碳汇林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牵头单位:省林业厅;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十)水流。

在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源地、重要河流敏感河段和水生态修复治理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监督管理区和重点治理区、大江大河重要蓄滞洪区以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湖泊,全面开展生态保护补偿,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加大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力度。(牵头单位:省水利厅;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南水北调办,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十一)湿地。

稳步推进退耕还湿试点,适时扩大试点范围,参照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制定退耕还湿补助标准。支持各地统筹相关补偿资金,将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纳入省级湿地补偿范围。鼓励各地出台地方性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与办法,制定湿地生态保护补偿的相关制度,探索建立标准合理、范围适度的多元化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牵头单位:省林业厅;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十二)耕地。

研究制定未污染耕地保护支持政策和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偿制度,对耕地污染防治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组织或个人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支持提升耕地地力。统筹整合使用相关资金,加大耕地土壤净化修复财政支持力度,完善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相结合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国家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探索试点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对在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实施耕地轮作休耕的农业经营者给予资金补助。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逐步将25度以上陡坡地退出基本农田,争取纳入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补助范围。(牵头单位:省国土资源厅;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住建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十三)大气。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xx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鄂政办发〔2015〕89号),每月向社会公开发布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每季度公开发布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结果,据此实行生态补偿和奖惩。(牵头单位:省环保厅;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十四)荒漠。

落实沙化、石漠化相关补偿政策和项目资金。在集中连片的沙化、石漠化土地和重要生态区开展沙化、石漠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促进植被自然恢复。加大对沙化、石漠化严重区域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适度发展草食畜牧业,对牲畜舍饲圈养予以扶持补

贴,提高当地农民参与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积极性。(牵头单位:省林业厅;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四、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十五)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机制。

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统筹整合现有生态保护资金,综合考虑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生态功能因素和支出成本差异,通过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系数等方式,逐步增加对重要生态区域的转移支付。支持生态保护补偿领域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完善森林、自然文化遗产等资源收费基金和各类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征收管理办法,积极落实和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允许相关收入用于开展相关领域生态保护补偿。(牵头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地税局,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十六)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与精准扶贫的相互促进机制。

在生存条件差、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在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国家和省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及资金安排上,要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建立完善支持贫困农户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的机制。创新补偿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自然文化资源保护资金,使符合条件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生态、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人员。合理制定全省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并向贫困地区倾斜。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牵头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办;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能源局,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十七)建立健全生态资本的良性运营机制。

建立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与生态保护补偿协同推进的生态保护新机制,加大生态资本投资力度,释放“资源红利”和“生态红利”。健全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完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使保护者通过生态产品的交易获得收益。建立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完善预算管理、有偿使用和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平台。探索地区间、流域上下游、行业间等水权交易方式。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对接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方案和交易制度,加大森林碳汇项目开发力度。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完善落实对绿色产品研发生产、运输配送、购买使用的财税金融支持和政府采购等政策。积极探索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资本管理公司化运营机制和途径。(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厅;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地税局、省质监局、省物价局、省能源局、省国税局,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十八)建立健全依法补偿的政策协同机制。

按照国家生态保护补偿立法工作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我省生态保护补偿相关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研究制定工作,不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的制度化和法制化。鼓励相关市州县人民政府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的政策措施。择机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推进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纳入司法鉴定管理体系,组织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加快形成损害生态者赔偿的运行机制。(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政府法制办;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五、加强组织实施

(十九)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跨行政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指导协调,组织开展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解决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各项任务的统筹推进和落实督办。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把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任务,实行补偿资金与考核结果挂钩的奖惩制度。加强试点情况分析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二十)严格监督落实。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落实推进措施和相关配套文件。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本实施意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每年向省人民政府报告。各级审计、监察部门要依法加强审计和监察。省有关部门要积极对接国家有关部委,及时了解各重点领域、重要生态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最新政策动向,争取政策、项目、资金向我省倾斜。要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督察行动和结果要同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有机结合。对生态保护补偿工作落实不力的,要及时启动追责机制。

(二十一)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生态保护补偿的政策解读和宣传教育,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产品有价、保护生态有责的意识。提高生态保护补偿有关政策制定的社会参与度,广听民意,吸纳民智,营造全社会珍惜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发挥好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形成政府、市场主体、社会力量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第三篇:关于加快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调研报告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日期:2012-2-15

根据今年的工作安排,我们就能源城市如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课题,先后去大庆、抚顺等地考察,同时在市能源局、林业局、农业局、环保局以及神木、府谷、榆阳等县区进行了认真调研,对如何建立健全我市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的对策和措施进行了认真探讨,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态环境现状。

近年来,我市资源开发措施得力,取得了巨大成果。而生态环境建设因缺乏有效地补偿机制,破坏十分严重,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有些地方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已严重威胁到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矿区人民的生活。

煤炭开采已形成采空区500平方公里,大面积的采空,致水系破坏,湖泊锐减、河水断流、湿地萎缩、井泉下漏、淤坝干涸。全市湖泊由开采之前的869个减为70个,水面10万亩的红碱淖平均每年退缩6000亩,目前已退缩到7万亩。河流仅神木县就有永新沟、黄羊城沟、朱盖沟、活鸡兔沟、石窑店沟等五条断流。黄河主要支流窟野河因一年三分之二以上时间断流变成季节河。湿地的萎缩使生物多样性锐减,农、林、牧、渔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逐步退化。矿区的缺水已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鸡镇束鸡河村因受活鸡兔煤矿开采影响,村内三座水库干涸,村民要在十里之外拉水吃。

煤炭开采已形成塌陷区118平方公里。大面积的塌陷,致3331户、13426人受灾,5158间房屋和12.6万亩水地、旱地、林草地损毁。地表裂隙、山体崩塌、马路开缝、乔木枯死屡见不鲜。

石油天然气开采,使有限的耕地、林地锐减,也使部分水源污染。重型汽车在黄土路面上急驶,车辆过后,尘土飞扬,路旁一百米内的庄家、林草无法存活。仅定靖两县就有11万亩耕地、林地废弃。原油的输送未完全实行管道化,罐车装卸运输过程中出现的跑、冒、滴、漏致路面污染、水源污染的事时有发生,造成当地人畜饮水困难。

能源开发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物也在逐年递增。去年排放废气256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9%,排放废水5098万吨,同比增长11%,排放废物1462万吨,使矿区垃圾、尘埃、氮氧化物、悬浮微粒、二氧化硫含量快速上升。以大柳塔镇为例,分别较开发前上升了4倍、17倍、24倍。

矿区环境破坏、生态恶化,也引发了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村民的群体上访、群体阻挡开采的事件时有发生。仅神木县近年来就先后发生128批、6520多人次上访,其中进省城的3批、进北京的3批。典型的有麻家塔村1600多人围攻县政府机关一次、永兴草沟村300多人进京上访一次。个别县的村矿矛盾引发的事故还惊动了中央。

矿区环境破坏、生态恶化造成的损失十分惊人。西安石油大学吴文洁教授运用成熟数据模型分析,得出我市2008年的环境代价是126亿元。《化工报》报道,2009年我市环境

代价是160亿元。据市政协调研,每开发一吨煤的环境代价是66元,每开发一吨油的环境代价是260元,去年我市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是195亿元。我市2008、2009、2010三年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70亿、91亿、125亿,由此可知,我市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代价超过了同期地方财政收入。随着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的快速推进,我市生态环境的代价也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二、我市生态补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生态建设的步伐明显落后于资源开发,这既有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更有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与大规模的能源开发不相适应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认识不到位,补偿观念淡薄。如何认识能源开发与生态补偿的关系,政府及市民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重能源开发,轻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重当前利益、重GDP及财政的增长,轻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对能源开发乐观有余,对生态破坏忧患不足。在领导讲话中,在政府文件中,在市内媒体上,人们听到的、看到的大都是能源开发所取得的累累硕果,很少听到、看到每年超过百亿甚至二百亿元的巨大的环境代价。陕北能源开发会议每年都定期召开,而陕北生态治理、生态补偿会议却从未召开;能源开发有“两区”管理机构,而生态建设却没有。

认识不到位的具体表现,一是政策不配套,该出台的好政策没有出台,或出台后又被收回,如省政府《陕西榆林、铜川地区征收生态补偿费管理办法(试行)》。二是监管力度弱,对两级政府出台的《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榆林市推进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考核办法》、《榆林市污染减排考核奖励细则》等规范性文件的贯彻落实基本还停留在纸面上。三是有些干部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置矿区群众为保障生存环境而提出的一些诉求行为,认为是向企业敲竹杠,给政府施加压力。四是对生态建设的客体概念模糊。生态环境的治理有主体与客体之分,主体即治理者,客体即治理对象,包括水环境、空气环境、植物生长环境、人及动物生存环境。对这个概念,认识模糊。往往认为矿区的“人”就是客体的全部,只考虑“人”而不考虑其他,只注重给“人”的补偿而忽视整个环境的治理。

2、机制不科学,补偿主体模糊。生态产品有其共享特征,即治理者可以享受,不治理者亦可以享受,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对“市场失灵”的产品,政府必须明确“生产”主体,用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和强制的行政规制手段加以解决。对这个问题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不够科学合理、也不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辅模糊。政府与企业以谁为主、以谁为辅,政府往往把企业作为主体,依靠企业去治理;而企业往往把政府作为主体,依靠政府去治理,相互推托,导致治理悬空。榆横园区污水处理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企业依靠政府,政府依靠企业,至今未动工,企业污水无处可排,只得不顾地下水污染而排入渗水池。二是政府搞政府的,企业搞企业的,政府治理与企业治理脱节,二者形不成有机的结合,缺乏统一的、整体长远的规划和措施。榆横园区的绿化,政府与企业就显得很不协调,企业的大门前,往往是政府的绿化带,企业车辆的出入要绕道、要逆行,极不方便。三是关于长期倡导并一直实行的“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引发、谁治理”这个原则,对交通、建筑、化工等涉及范围小的非采矿企业是适用的,而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涉及范围大的采矿企业则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谁开发、谁保护”,如何保护,保护的措施由谁来确定?受利益的驱动,开发者总是选择最简单、最省钱的“保护措施”而起不到保护作用。“谁

破坏、谁恢复”,破坏的程度很难鉴定,在实践中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开发者认为没有破坏或只有轻微破坏,而村民则认为有破坏或是重度破坏,双方很难取得共识,即使政府出面裁定也很难奏效,只要有一方不认可就难以行通。况且有的破坏是滞后的,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当时如何恢复?“谁引发、谁治理”也有同样的问题,治理到什么程度才算治理?如果是几个企业引发的,以谁为主、以谁为辅,责任如何划分?同时还存在企业有没有治理能力的问题,有的开发企业多年大量开采要引发大面积塌陷,涉及大面积的移民搬迁和社会问题,远远超出了开发者的治理能力,“谁引发、谁治理”就成了一句空话。况且开发商为了尽快化解村企矛盾加快开发速度,大都重视补偿而轻视治理,因现金直接补偿大都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治理则往往难以很快凑效。另则,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让企业在成本外,在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搞生态补偿,不仅要影响职工福利,还要影响上级的考核、法人代表的业绩,对生产经营者无异于口中夺食,难度很大。

3、资金不到位,补偿杯水车薪。生态补偿的关键是资金。没有资金,“机制”必然成为空中楼阁。生态补偿、生态建设的经费,发达国家主要来自生态税和矿产开采权的拍卖收入。我国的矿产开采权主要是行政审批无偿划拨,生态建设经费主要来自资源税及其他规费。资源税虽然是地方税,全额归地方,但长期实行从量计征,数额很有限。资源税国家规定煤炭0.3—5元/t、石油8—30元/t、天然气2—15元/千立方米,我市执行的标准有过几次调整,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煤炭3.2元/吨、石油28元/吨、天然气12元/千立方米。以2010年产量煤炭2.57亿吨、石油983万吨、天然气110亿立方米计算,全年可征缴的资源税仅仅是12.3亿元,是专家认定的2008年生态代价126亿元的10%。2010年前由于能源产量低,资源税所占生态代价的比值更低。况且以资源税为主的生态建设补偿经费,各级财政不设专户,很难保证全部用于生态建设。至于其他规费,如开发费、价格调节基金、水土流失补偿费等大都是地方政府的规定,中央企业大都以“找中央去”为由而拒交。神华和长庆已分别拒交103亿元和38亿元。资金不到位致生态投入严重不足。据2007年的一个材料反映,我市当年生态补偿支出只有1.3亿元,是2008年生态代价的1%。

20年的能源开发,我市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20年的能源开发,我市在生态上欠下了巨大的债务。

三、加快我市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

生态建设补偿机制,我国有别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尚未出台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生态税和矿产资源有偿开采法。针对我市目前的实际情况,参照外地的一些做法,提出如下建议。

1、转变发展观念,把生态建设列为百年大计、头等大事。长期以来,我市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是资源开发。榆林的化石能源储量虽然丰富号称中国的“科威特”,但毕竟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少则几十年多则一二百年,总有一天会枯竭,甘肃白银、辽宁抚顺、我省铜川就是前车之鉴。而榆林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则是永恒的资源,是榆林人民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资源。保护好、利用好这个资源,是功在当代、惠及千秋的事业,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重要举措。生态建设实际也是一项富民工程,根据测算,生态投资约有50%可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农民的纯收入。

资源开发企业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中省大企业,这些企业资金充足、技术雄厚,完全有能力根据市场决定自己的开发步伐。二是市县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机制十分灵活,完全能

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决定自己的开发方式。对开发企业,政府只要做好配套服务、加大监管力度即可,不需要过多操心劳神。相反,生态建设,工程浩大,点多面广,又有“市场失灵”问题,迫切需要政府大力操持。

各级政府务必要在抓好能源开发的同时着力抓好生态补偿建设,要当做百年大计、头等大事来抓。要通过抓生态补偿建设,发展吸碳、低碳经济,实现家园的永远美好。要通过抓生态建设,发展大农业进而发展轻工业,实现人民的逐步富裕。

2、建立科学机制,因事因企实行不同的补偿原则。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应根据企业的性质而区别对待。对交通、建筑、化工等非采矿企业继续倡导执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采矿企业要执行“企业交费、政府治理”的原则。企业交费项目应含资源有偿使用费、水土流失补偿费、价格调节基金等。要通过缴费实现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做到既不影响职工的福利、也不影响企业的考核和法人代表的业绩,消除其消极因素。通过企业交费,使其不直接承担治理任务,以便集中精力搞生产经营。通过企业缴费使政府成为治理主体,全面负责治理。特别是大面积的采空塌陷区治理、大范围的水系破坏治理、大量的移民搬迁补偿均应由政府全权负责组织实施。生态治理工作中那些范围是政府为主、企业为辅,那些是企业为主、政府为辅,都要制定出科学的、完整的、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具体规划,确保二者并举,有主有辅,有机结合。

3、强化资金预算,稳定收支渠道。筹措资金,当前要在资源税、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上下功夫。一要加大资源税的征缴。资源税从今年起已主要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这给我市筹措生态建设补偿资金带来了大好机遇,我们应继续做工作力争早日全部实行从价计征。资源税的税率是5%—10%,目前我市按下限执行。我们应尽快做工作争取按上限执行。若都能实现,以2010年产值:煤炭888亿元、石油428亿元、天然气75亿元、原盐10亿元计算,可征缴资源税140亿元。二要加快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对市县企业要立即停止行政划拨,实行采矿权市场运作,公开拍卖、挂牌出让,有偿使用,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对大企业弃采的“边角矿产资源”要果断收回,向中小企业拍卖。对中省企业也要积极做工作,力争早日停止行政审批无偿划拨,实行有偿使用。我市煤炭探明储量1447亿吨,除491亿吨已配置外,尚有956亿吨可以进行有偿拍卖。外地煤炭矿权拍卖价每吨在2—8元之间,我市以4元计算,956亿吨煤炭资源,每年拿出1.1%拍卖,就是10亿吨,就可实现收入40亿元。对储量大的矿井,可按一次置权,分期付款的办法进行。府谷县已拍卖三宗,收益9.6亿元,效果很好。三要加大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的征缴力度。省政府出台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为每吨15元,以去年煤炭产量2.57亿吨计算,可征缴近40亿元。

以上三项如能全部缴回,每年可筹措资金220亿元。

筹措的资金,应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户单列,专款专用,确保不被挪作它用。另外,还要积极做工作,争取加大中省财政转移支付额度。

4、加快立法步伐,加大执法力度。要积极通过有关渠道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生态税和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等相关法律,要呼吁资源税全部实行从价上限计征。在国家相关法律未出台前,要建议省政府发文重申认真执行《陕西榆林、铜川地区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管理办法》,强调中省企业必须同地方企业一样如实缴纳每吨15元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并力争通过省

人大形成地方性法规。市县两级政府对目前已出台的文件,诸如《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采煤塌陷损害补偿办法》、《采煤塌陷损害补偿和安置办法》、《煤矿采空区塌陷区恢复治理及搬迁补偿标准实施办法》等进一步完善,并通过市县人大形成市县法规,做到缴费有法规可依。

要全面加大执法力度,包括执法监管力度和执法缴费力度,确保企业不破坏或少破坏生态环境,确保企业按时足额上缴有关费用。对长庆、神华等中央企业拖欠的价格调节基金、资源开发费以及水土流失补偿费等要采取得力措施依法清缴,并禁止发生新的拖欠。

缴费力度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要影响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甚至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但不能因噎废食而裹足不前,在加大收缴力度的同时更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实事求是地宣传生态破坏的程度和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加快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引起中省政府和广大民众的重视与支持,促进中省企业的理解与配合。

5、强化组织领导,强力推进生态建设。如何加快建设,确保生态根本好转,有必要向能源化工开发建设一样,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管委会,并能像重视开发区一样实行领导高配制。各县也应成立相应的机构。神木县已成立了矿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实践证明该县的生态建设好于其他县。要给生态建设领导机构赋予较大的权力,使其全面负责规划、建设与治理。生态建设一要从长计议,实行大项目战略,包括终将成为采空区的8489平方公里矿区人口大迁移战略;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向万亩以上的集约化农场过度战略;十万亩、百万亩以上的经济林、防护林林场建设战略;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战略。二要坚持以治理为主、补偿为辅。特别是对矿区农民一定要组织他们进行认真治理,不要简单地给点货币补偿了之。生态治理有“造血功能”,组织农民治理,可营造好的生存环境。而“货币补偿”只起“输血功能”。给农民货币补偿,素质高的农民买房买车了,素质低的农民挥霍浪费了,都起不到生态建设的作用。另外,组织农民治理,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取报酬,使他们能够珍惜自己劳动成果。

要力争通过几年、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实现生态的根本好转。

总之,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明晰发展思路,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不遗余力狠抓生态建设,我们方可免步一些老资源城市“矿竭城衰”的后尘,方可给子孙后代留一个美好的家园。

第四篇:市地方税务局内控机制建设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市地方税务局 内控机制建设实施意见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防止决策失误、权力失控、行为失范,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推动我局内控机制建设的顺利开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廉政风险防范意识。

作为地税部门,内控机制是地税领导班子、职能科室及其工作人员共同参与,通过明确权责分配、规范权力运行、强化风险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实现信息监控、分权制衡、流程制约的管理机制。通过实施内控机制建设,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可以实现地税部门由被动接受监督向主动防控的转变,是加快地税事业发展,实现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重要措施。有利于促进地税干部自觉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优化纳税服务,树立良好的地税形象。

(一)实施内控管理,有利于提高税源管理专业化水平。通过对税源管理专业化不同岗位风险点的设臵,加强对 “管户”向“管事”管理方式转变的监督,使人员配臵实现从“兵力分散、被动防守”转向“抓住重点、主动出击”,从无差别管理转向风险管理,从而有效地释放人力资源潜能,提高税源管理专业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实施内控管理,有利于提高税收执法水平。以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为目标,将风险管理理念和控制方法引入税收执法管理,依托信息化手段,通过明晰岗责、规范流程、绩效考核等手段,逐步建立起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转移,单项整治向系统防范转移,模糊控制向精确控制转移的内控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税收执法权的运行风险。

(三)实施内控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围绕人、财、物、权、钱、事六个环节,制定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竞争上岗办法,加强财务监督,加强对基建工程招投标、大宗物品采购和固定资产处臵管理,促进内部管理规范化,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二、内控机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内控机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依法治税、从严带队、科学管理、共建和谐”的基本要求,按照“预防为主、突出重点、标本兼治、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税收中心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执法过错行为和不廉洁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款流失,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税干部安全为目的,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明确职责风险,规范权力运行,努力构建责任明晰、制度完善、监督到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努力实现地税干部廉洁从 税意识明显提高,自律反腐能力明显提高,抵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廉政勤政素质明显提高,违法违纪问题明显减少,行业风气进一步好转,促进地税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内控机制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排查、突出重点的原则

(二)分口管理、集中监控的原则

(三)注重预防,标本兼治的原则

(四)严格追究,体现刚性的原则

三、内控机制建设的组织领导

市局成立以局长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县局科室长为成员的内控机制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日常督导、组织、检查、考核以及整改完善等各项工作,对内控机制建设整个实施过程进行系统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监察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同时,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各单位一把手和机关科室负责人对本单位、本部门内控机制建设负总责。并将风险防范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目标,层层签订责任书。

内控管理的责任层次:

第一责任人:党组书记、局长 分管责任人:分管局长 主管责任人:纪检组长 直接责任人:分局(中心所)长、各科室负责人 组织协调:监察室

四、内控机制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强化廉政教育,增强依法行政意识

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上廉政党课制度,定期召开警示教育 报告会、专题研讨会、社会监督员座谈会,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开展党风党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执法风险教育,使每个工作人员都了解自己权力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切实增强自我查找风险、自我防范风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筑牢廉政防火墙。

(二)排查廉政风险,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根据省局《关于加强全省地税系统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 设的意见》的具体要求,在税款征收环节,重点对纳税申报管理、税款核定、税款解缴、欠税清理等进行监督;在税源管理环节,重点对税务登记、停(歇)业、注销户、延期缴纳税款、减免税审批、发票管理、纳税评估、核定税款等进行监督;在税务稽查环节,重点对选案、检查、审理和执行等进行监督;在行政处罚环节,重点对行政处罚权限、程序、标准执行及行政复议、诉讼等进行监督。在人事管理方面,重点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贯彻执行情况,特别是对人员招录调配、干部考察考核、选拔任用、奖惩等进行监督;在财务管理方面,重点对经费收支、经费审批、财务审计等进行监督;在事务管理方面,大宗物品采购、固定资产使用和管理等进行监督;在基建工程方面,重点对立项审批、资金来源及使用、招投标等进行监督。结合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运行岗位和关健环节,从发生机率、危害程度、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评估,共计查找出执法风险点 个,行政管理风险点 个,其中一级风险点 个,二级风险点 个,三级风险点 个,建立起内控机制风险点特征库。

(三)明确廉政职责,建立内控长效机制

在现有制度体系的基础上,编制《**市地税局反腐倡廉制度汇编》,全面清理整合各部门工作规程,明确岗责分工,使各项制度和规程行的通、做得到、见实效,认真贯彻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加强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的有关规定,狠抓制度落实,充分发挥内控机制在税收工作中的监督作用。

五、内控机制建设的方法和程序

(一)内控管理的方法

1、依靠部门监控信息实施内控。内控部门按照职责范围对本单位、本部门负责监控的风险点进行直接内控,将发现的有问题的监控信息向内控管理办公室传递。

2、通过部门间的信息比对组织内控。各部门定期将重大财务支出、基建情况、人事变动、税收预警信息、稽查结论、检查评估总结的行业指标等信息定期向内控管理 办公室传递。内控办公室比对汇总后,责成并会同有关部门对有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内控。

3、利用外部信息实施内控。一是利用社会特邀监察员、税收评议员提供的定税不合理、税负不公、执法人员违纪信息及群众举报信息进行直接内控;二是有关部门对工商、国税传递的登记信息进行比对并对反馈结果进行抽查,对发现的有问题的监控信息向内控管理办公室传递。

4、利用执法结论实施内控。利用审计部门、上级执法执纪检查组、税源管理科、稽查局、其他检查组、管理分局执法结论对稽查、检查、评估、审批、核实结论进行内控。将发现问题的监控信息向内控管理办公室传递。

(二)内控管理的程序

1、传递监控信息。内控部门按要求定时、定量地将有问题的监控信息(包括上级执法执纪检查组、审计部门、税源管理科、稽查局及其他检查小组的有问题结论)向内控管理办公室传递。

2、内控办公室督办。内控管理办公室及时将内控部门传递的有问题的监控信息按照岗责具体到单位和个人通过“通告栏”予以公告。督促责任单位和个人在规定时间内查清并说明问题。

3、受控人员自查。受控人员针对有问题的风险信息 进行自查,查深查透风险产生的原因、造成税款流失情况、个人廉政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书面《内控管理自查报告》并报送内控管理办公室。

4、执法风险约谈。内控管理办公室针对监控信息按照岗责及时向受控岗位和人员下达《内控管理约谈通知单》并适时开展约谈,详细了解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予以确认。

5、实地调查核实。内控管理办公室对受控人员自查情况到纳税户、到受控单位核实,形成《内控管理实地核实报告》,按照《山东省地税系统税收执法责任制度》提出处理建议并报请内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集体研究。

6、研究处理意见。内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内控管理办公室实地调查核实情况和提出的处理建议,根据税款流失、廉政问题的严重程度,对受控人员依法做出处理并制作《内控管理责任处理决定书》。

六、责任追究

对通过内控管理发现的税收违法违纪行为,严格按照《山东省地税系统税收执法责任制度》、《税务人员违法违纪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对相关责任人员予以追究。

1、对于执法过错行为性质较轻,后果轻微的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

2、对于执法过错行为性质一般,后果较轻但是发生频率较高的责任人,责令做出书面检查;

3、对于执法过错行为性质一般,但可能导致较严重后果或者一定社会负面影响的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

4、对于执法过错行为性质较重,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或者较大社会负面影响的责任人,责令待岗,待岗期限为一至六个月,待岗人员需接受适当形式的培训后方可重新上岗;

5、对于执法过错行为性质、后果严重的责任人,取消执法资格,期限为一年。被取消执法资格人员需接受适当形式的培训后方可重新取得执法资格;

6、对于执法过错行为性质、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附件:

1、**市地税局内控机制建设领导小组

2、**市地税局内控机制风险点特征库 **市地税局内控机制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1、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监察室,纪检组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内控管理工作的日常督导、组织实施工作。

2、各科室、部门根据职责范围和内控标准,加强监控、检查和考核,查找风险信息,按规定时限和要求报送内控管理办公室,实现内控机制的“分口管理”。

3、内控管理办公室下设业务组、行政组和监察组。业务组由征收管理科牵头,政策法规科、税源管理科、计划统计科、信息管理科、纳税服务中心、稽查局、各征收分局、中心所为成员单位,负责涉险信息的分析和比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行政组由办公室牵头,财务科、人事政工科、宣传教育科为成员单位。监察组由监察室牵头,负责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约谈,内控管理办公室形成初步处理意见报领导小组审批后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实现内控机制的“集中监控”。

第五篇:生命教育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科学有序地组织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提高维护健康、防范侵害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重要意义

开展生命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智慧的一代新人,提高他们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中的应对能力,是事关民族振兴的大事。

热爱生命、注重健康,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长期以来,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命困惑与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一些学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校园伤害、意外事故、自杀等危及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开展生命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是现代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

开展生命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与健康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原则。对生命的尊重是生命教育的基础。校长和教师必须确立生命关怀的情怀,将学生的生命与健康放在首位,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努力创造一个师生之间民主平等、温馨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成长环境,按照学生的生命成长、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

——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原则。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联系学生可能遭遇的不良诱惑、潜在危险、非法侵害,教给学生应对方法,提高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防范可能发生的危害,努力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

——突出重点、尊重差异的原则。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个别学生发生的危机问题进行科学的干预。要因地制宜,从本校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体现中小学生命教育的不同特色。

——整合资源、协调力量的原则。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在发挥学校教育优势的同时,协调家庭、社区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给予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必要的及时的关怀与指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四、总体目标

生命教育的总目标是:整体规划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生命教育的内容序列,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实施体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完善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尊重生命、爱惜健康的态度,进而尊重、关怀他人的生命与健康,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小学段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培养亲近自然、爱惜资源的基本意识,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身生长发育特点,了解必要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崇尚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具有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懂得敬畏自然,爱护环境,珍视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富有爱心和责任感。

2、初中段教育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我;珍爱、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懂得维护健康的重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拒绝诱惑,远离危险,防范侵害,逐步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珍爱生命,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努力提升生命价值。

五、主要内容

实施生命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整体规划义务教育和高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序列,并实现各学段教育内容的有机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

1、小学段主要内容

①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了解浅显的生命孕育常识;知道“我从哪里来”,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要珍爱生命。

②了解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有初步的性别意识;初步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喜欢自己,对自己有信心。

③初步懂得爱生命、惜光阴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习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变故,学会坚强。

④初步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爱惜资源;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学习简单的应对办法。

⑤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心胸开阔,性格开朗,善友乐群。

⑥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拒绝陋习。

⑦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保护环境,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⑧知道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不轻视、践踏、残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学习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⑨初步了解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学会正确面对生命的缺失;理解、体会别人的痛苦,同情和关心弱小,尊重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有初步的家庭责任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爱,懂得好好学习,服务社会是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

3、初中段主要内容

了解生命是丰富多彩的,认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爱护自己的生命,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

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我,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品格。

正确认识顺境与逆境,懂得人生难免有挫折,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了解健康的价值和意义,学会选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拒绝社会的不良诱惑,反对迷信,远离邪教。

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学会识别骗术,防止被骗、被拐卖,了解一些应对敲诈、抢劫、绑架、恐吓等突发事件的方法。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权益。

懂得个人的生命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家庭和社会,认识个人生命在集体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知道要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实现人生的价值。

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了解生态环境与人的健康的关系,懂得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选择对环境友善的行为方式。

懂得自己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逐步学会履行责任。

理解生与死的意义,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努力规划自己的美好人生,以积极的生命姿态迎接人生挑战,努力提升生命价值。

六、途径和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利用课堂教学对中小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生命教育,是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各学校要在班队会时间内每三周安排一课时的生命教育课程,由 各班班主任承担课程主讲人,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进行生命感悟和健康成长的主要阵地。

2、寓生命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要积极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各种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要通过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进行生命体验和生存拓展训练。要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演讲、辩论、参观、听讲座、征文比赛、手抄报等,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参与能力。各学校要在每学期初安排一次生命教育集中讲座,讲座方案于讲座前一周报教体局体卫艺科。

3、建设凸显生命与健康关怀的校园文化。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必须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努力培育校园文化,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清理和废除旨在卡、压、罚的规章制度,提供民主、自主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形成关爱生命、珍视健康、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使生命与健康关怀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4、融生命教育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生命质量与健康素质与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密切相关。生命教育要融合到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加强各学科的协调和配合,各学校要分学科制定在学科内实施生命教育的方案,注重发挥学科内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5、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共同实施教育的机制。各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实施生命教育的责任,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途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人才观,普及道德修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指导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家长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各学校要在每学年的家长会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家长会相关材料报教体局体卫艺科备案。充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命教育。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生命教育网络,为中小学生生命成长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6、优化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生命教育的方式,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要探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小学提倡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关怀、尊重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感受生命与健康的可贵,培育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初中倡导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引导学生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相结合,引导他们理性分析和处理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等方面遇到各种困惑和问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生命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七、组织与保障

1、机构保障:教体局成立“生命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体卫艺科,负责制定生命教育工作计划、建立相关管理与评价制度、组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指导监督学校生命教育工作的开展等。同时,组织各学校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师,成立“中小学心理咨询师协会”,主要职责为:在“生命教育”管理机构领导下开展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研究,对我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工作提出建议,为学校生命教育教师提供业务指导,深入学校为师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为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提供帮助和心理疏导等。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生命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以班主任为骨干的生命教育教研组,在市局“生命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在“中小学心理咨询师协会”的指导下开展生命教育工作的教育教学研究。

2、制度保障:教体局制定全市学校生命教育规划与工作计划、相关管理与考核评价制度,将生命教育纳入年终督导评估体系。各学校要把生命教育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加强制度建设,落实管理责任,建立生命教育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生命教育实施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发展功能,确保生命教育的顺利实施。

3、队伍保障。师资队伍是搞好生命教育的关键,教体局将积极组织对生命教育师资进行生命科学、人文素养、生命伦理的培训;加强心理辅导专业技能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培训,不断提高生命教育师资的专业水平。各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生命教育工作机制。要把生命教育师资培训作为师德建设和教师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的意识和实施能力。要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每学校要至少配备1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各学校都要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与健康,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广大教师的健康水平。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严禁教师体罚、虐待学生,或采用辱骂、讽刺、挖苦等形式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

4、资源保障。教体局组织人员编写《生命教育》读本,制定教学计划。各学校要多方面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图文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网络、影视、博物馆、图书馆、自然和人文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

5、教研保障。教体局组织“中小学心理咨询师协会”,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教育教学研究,逐步建立生命教育的教育科研网络,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形成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实施生命教育探索一种有效的实践途径。各学校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生命教育的重点、难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6、课时保障。每两三周确保1课时,在课程表班队会时间内安排。各学校均不得随意占用生命教育课时,要从学生成长和终身素质出发,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

下载钦州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钦州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