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水彩画创作中的意象之美论文[合集5篇]

时间:2019-11-27 13:3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水彩画创作中的意象之美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水彩画创作中的意象之美论文》。

第一篇:我的水彩画创作中的意象之美论文

水彩画作为外来画种,19世纪开始在中国繁荣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经历代水彩画艺术家的探索与研究,中国水彩画艺术逐渐走向多元化发展之路,意象性水彩就是其中之一,也是笔者多年创作过程中探索和研究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

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过程中的一种文化自觉。这种自觉在笔者看来是艺术家对本民族文化有着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艺术家把民族情怀融入了现代水彩画艺术发展的进程中,把对传统美学的爱反映在艺术创作的探索和实践当中。意象思维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因而追求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就成为笔者的一种目标与价值取向。通过艺术想象追求意境的表现,因而在笔者的创作中更多的是注重写意,在“写”的过程中通过虚实结合的“象”强调神似,通过对物质形态的反映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笔者在创作《阳光下的故事系列》作品时,没有简单地去描摹人物形象,画面首先注重的是意境的表现与情感表达。这个系列的每幅作品从画面的虚实关系入手,无论是满脸沧桑的老人还是天真无邪的儿童,追求的是朦胧美和意境美,笔者选择柔和的色调来衬托人物的纯净和美好,暗部的颜色饱和而浓烈,几乎是一遍完成。在具体刻画时主要是对人物亮面和灰面进行刻画,对暗面虚化处理,加强画面的虚实对比,在虚与实之间体现出画面的节奏美。这些作品简化了背景的细节刻画,在空虚的背景上表现藏族人物的形态与神情,犹如舞台的背景与人物的关系,背景虽为虚、为空,但排除了细节的背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中国传统绘画很早就掌握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只有以手运心,依据内心的指引营造画面,虚景与实景相结合,才能表达出作者真实的内在情感,营造出笔者需要的意境。

中国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除了受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外,在传入中国之初就有着先天的优势,中国传统绘画材料与水彩画材料有着极为相近的亲缘关系。水彩画与中国画都是以水为媒介的画种,都追求流动、空灵的艺术情趣,由于使用工具和传达的情趣与传统的中国画相似,在本体语言上有一种暗合的亲缘关系,并与东方民族的含蓄委婉、抒情达意的审美心理相吻合,因而中国画和水彩画在材料、技法、理念等方面存在许多的共通之处。

在我的《花语》系列作品中,借鉴融合了大量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绘画技法。首先,在中国美学范畴,写意与意象是分不开的,艺术家通过“写”来抒胸中之“意”,写意中之象,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因此在创作花语系列作品时追求写的味道,不拘泥于细节。因在材料上有相通之处,都以水为媒介,为了使画面产生水色淋漓、空灵朦胧的意境,用大量的水营造画面的意象之美,水在画面中不仅仅是起到调节色彩浓淡的作用,还把水放到与色彩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干湿之间产生虚虚实实的诗意境界。其次,水彩画的绘画技巧与中国画的运笔方式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创作中,我借鉴了中国画笔法,勾勒、点、染、摆,在创作过程中发挥笔性、笔势和笔趣,心随笔运、随迹立形。注重通过运笔达到情感的宣泄与表达,运用大写意的笔法完成形色的交融,从而构成丰富的情感意象。结合中国画工笔花卉的表现形式,层层深入使花瓣刻画细腻而厚重,而在暗部同样是和我的人物画系列一样,不做过多的描绘,使画面虚实相生,极富水彩画的魅力并且具有着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意象性水彩画是水彩画材料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相融合的结果,在作品中融入写意性,体现一种有意味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外在表现则是更多地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使中国当代水彩画趋于意象性表现。这种意象性水彩画的表现对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与本土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任何艺术家的发展与成长都与其生长的地域民族、时代、社会等有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接受外来艺术时只有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中,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审美意味的水彩作品,才能在学习西方水彩时发展本土文化,使水彩这一外来画种民族化。意象性水彩画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水彩画语言,使中国水彩艺术向多元化发展,绘画的目的也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情感的表达。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促进了水彩艺术家对水彩画材料的探索与研究,如对水的深入研究与使用,对水彩中特殊技法的研究等,使水彩画材料与技法趋于多样性。通过不同的材料达到抒发情感,表达审美意识的目的。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提升了艺术家的个性语言的表达,形成了当代水彩艺术的新面貌,在融合、碰撞、重构中创造了崭新的面貌。

廉晓慧: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当代水彩粉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现就职于运城学院美术与工艺设计系。多年潜心研究水彩画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部分作品被收入《当代绘画艺术》《中国艺术家优秀作品集》等。作品发表在《美术》《美术大观》《美术报》等刊物。

第二篇:解读初中诗词歌赋中的意象美

解读初中诗词歌赋中的意象美

【摘 要】中国的诗词歌赋之美可谓世界闻名,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我深感自豪和骄傲,我从小就开始受到中国诗词歌赋的熏陶,深感自己身上都带有了文艺的气息。在众多的美如画的诗中既有清新淡雅的田园山水诗,也有悲壮宏伟的边塞诗;既有脱俗婉约的婉约派,又有豪放洒脱的豪放派;既有充满神秘色彩的浪漫主义诗派,又有体恤民间疾苦的现实主义诗派。各个诗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地散发着各自的芬芳,为今人所津津乐道,诗句中所蕴含的意象之美也是深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关键词】诗词歌赋 情感世界 意象美 浪漫 意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5.075

一、诗歌中所体现的意象美

在古诗词的创作中,诗人往往是运用一些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情景交融或者托物言志等方法,此处的景或者物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意象,由此可知意象在诗歌的创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我就来谈谈几种初中诗歌中的意象美。

(一)送别类意象之凄凉美

送别类的诗歌一般表达的是对于离别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或者是离别之后的思念之情,大都是一种凄凉的感觉,像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首诗是抒写离别之苦的千古名篇,写的是诗人离开时与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诗中写凉风吹拂着岸边的萧萧疏柳,一轮残月挂在树梢,此情此景让人读来黯然失色,是怎样的离愁别绪让诗人如此的愁苦,这里运用了柳树、残月等意象,渲染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将诗人内心的那种愁苦写的淋漓尽致,让人读来暗自为诗人伤神。

(二)思乡类意象之孤独美

自古以来就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说法,所以古代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回家的人,只能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这样的描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更婵娟。”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对自己弟弟的思念之情,同时寄予了自己对于美好的生活的希望。诗中诗人以“明月”开头,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思乡之情的代名词,诗中诗人把酒对着明月抒发了自己对弟弟的无限想念,同时在最后发出了美好的愿望,写出了诗人那种豁达的胸怀。

(三)愁苦类意象之别样美

诗人表达的愁苦的感情,一方面是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情,一方面是国破家亡的悲痛心情,或是诗人的自怨自艾,渲染的是一种凄凉的感觉,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是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之后写下的千古绝唱,这里用了梧桐、细雨,黄昏等凄凉的意象,渲染了一种凄凉哀怨的氛围,为全诗的“愁”奠定了感情基调。虽是写愁苦类的诗句,但是却写出了那种别样的美感。

(四)抒怀类意象之高洁美

抒怀类的诗歌大都是诗人运用借景抒情或是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高风亮节,通过对事物的咏叹抒发自己的志气,在陆游的《咏梅》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诗人借梅花这个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气节,梅花的那种不畏严寒,傲然开放的气节正是诗人自我的写照,写了自己不去谄媚,坚贞自守的傲骨。此类的诗歌还借用荷花,松柏、竹等意象去表达自己的感情,言在此而意在彼。

(五)爱情类意象之浪漫美

爱情类的诗歌比较特殊,写爱情的甜蜜多为缠绵悱恻、梦幻美好,写爱情的分离大都是写思念成疾的愁苦,两个极端的写法,两种不同的情感都需要寄寓在意境之中。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里诗人运用了比翼鸟,连理枝等双宿双飞的意象,来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能够和自己的爱人双宿双飞的强烈愿望。

(六)闲适类意象之恬淡美

闲适类的诗歌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陶渊明了,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通过对自己闲居乡村的环境的描写,写出了生活的安逸和闲适。诗中的“东篱”也成了辞官归隐的淡泊或者是闲情雅致的代名词。还有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里,通过明月、清泉、竹、浣女等意象写出了雨过天晴之后山谷里的空旷和清新气息,让人读来不禁感叹“世外桃源也”。

(七)战争类意象之悲壮美

战争类的题材多表现战争的惨烈,对人民的伤害,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卢纶的《塞下曲》中写:“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人在这里写的是战争,可是并没有用很激烈的战争场面来写,而是写的很平静的出征前的场面,即使是这样,我们通过月黑、雁飞高、轻骑、刀等意象的描写,可以嗅出战争实际是隐藏在平静之下的火山,一旦爆发便是很惨烈的厮杀,诗人的这种描写,不但能够引发读者的无限想象,而且可以隐含的表现战争的惨烈。

二、如何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一)首先要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独特意蕴

俗话说得好“读熟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写出了我们能够熟练阅读的重要性,在很多的古装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教书先生读诗句时都是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读的情感丰富,意味深长,诗歌的阅读就应该是这样的,可能现代人不会那样去读诗,但是我们起码要对诗句进行反复的诵读,读多了之后就会有了诗感,慢慢的自己也会尝试着去作诗,而且对诗歌的了解也会更进一步。这里所说的反复的诵读并不是机械的去记忆,而是应该带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去阅读,争取每读一遍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将自己带入到诗歌的情景之中,与诗人的心灵有更进一步的接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领会诗歌的意图,增强自己的诗歌文化底蕴。

(二)其次要再现情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再现情景是学好古诗很重要的一步,我们在拿到一首古诗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这首诗营造的意境是怎样的,像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们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画面,秋天下过雨之后的山谷里很幽静,空气清新,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边,透过树梢投影在路上,一群洗完衣服的女孩说说笑笑的往家走着,这是多么和谐又美好的画面,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是怎样的心境,那是一种对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的向往,是对美好人格和理想生活的期冀。充分发挥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对于把握整首诗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歌的主旨大意

诗人有怎样的心情就会有什么风格的诗歌创作,诗人创作诗歌的过程就是自己情感发泄的过程,诗歌中必然会反映诗人的思想情感,我们从了解诗人的背景入手,就会让我们收获不小的启迪。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短短的几行诗,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孤寂的氛围,让人读来不禁黯然伤神。

其实,如果我们深入的了解一下诗人的创作背景,就会理解诗人为何如此的“愁”。这首诗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当时北宋灭亡,李清照经历了国家破亡的困难时期,开始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丈夫赵明诚在她四十六岁是因病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之后嫁作他人,遇人不淑,又离婚,在连番的打击之下,李清照一人独自生活到了晚年,无依无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通过这些我们对诗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体会到诗中所提到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思,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诗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第三篇:设计之美论文

摘 要: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设计之美来源于形式美,来源于内涵美,来源于意境美。

关键词:设计之美;意蕴美;层次美;形式构成美;意境美

符合设计法则的设计,赋予人文内涵的设计,其艺术形象可谓饱满大度,有血有肉,在体现形式美感的同时,它更多的是在传递一种意蕴之美,优美的文字,富有表现力的图形,给人联想的版式,引发的是一份读者内心的互动,一种文化,一份品位,一种美妙的情感共鸣。

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意蕴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它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中外古今优秀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具有深刻的艺术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创造,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格和艺术价值,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显然,艺术意蕴作为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积淀,凝聚着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艺术意蕴是设计作品所应追求的,富有艺术意蕴的作品才是美的设计,意蕴来源于文化基础,来源于联想余地,《小红人的故事》这一书籍装帧它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根基为基础,熟练的运用中国设计元素,书中每一个图形各不相同,均采用民族特色的剪纸工艺刻造,整体中国红的色彩,给人的是一种本土的颜色。侧面线装的形式更是沿用中国古典书籍的装帧形式,翻动这本书,给人的是一种回味联想的余地,它构造了一种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蕴美,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

艺术层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阶梯,是逐步构造意蕴的过度,它引发的是读者心理的逐层变化。如果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文字,声音,线条,色彩,画面等构成了艺术语言的层次;艺术形象的层次则可区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等。艺术层次的构造,会使作品增加一种立体感,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联想,到最后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所谓的艺术层面是艺术对人类而言具有的某种终极性的精神关怀。这样的价值或许并没有被艺术家自觉地认识和揭示,但却可以被直觉地感知和揭示。艺术作品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我们不仅仅会关注作品的材质、艺术语言和视觉效果、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历史和文化情景中的状态,我们或许会更加关注它对我们作为人的精神上的作用。既艺术是否能够给我们提供存在的意义。鼓舞我们坚定存在的勇气与信心,发现人性的高贵。在美学的层面上艺术超越了一切的现实的功利性,既不为感官的愉悦,也不为具体的利益、操纵和算计。

在设计方案中,“国窖魂”系列,以黄、褐色为主,体现清新、雅致之感;“老窖古韵”系列,以大红、墨绿、浅褐色为主,体现古朴、庄重之感;“国窖樽”以黄、褐、棕、金色为主,体现深邃、高贵之感;“国窖天香”系列则以宝石蓝、白、银色为主,体现祥和、优雅之感。每组的用色都打破常规,用色的侧重点不同,塑造了不同的艺术层次,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泸州老窖金牌包装,两个外包装犹如虚掩的北京城门,打开外盒,犹如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大门,艺术层次由浅入深,意蕴构造刚刚开始,打开的外盒转到后面犹如一面屏风,上面文字林立,犹如古老的赤壁,泸州老窖便在前方,这一艺术层次的构造可谓匠心独运,该设计由浅入深,带领读者逐步体现艺术意蕴。

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整体感观。各种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一定的构思内容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基本成分,是艺术作品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艺术形象,就难以形成艺术作品。外在形象的饱满大度需靠内在修养来支撑,设计作品需要构造一个外观新颖,内在底蕴丰厚的载体来传达其信息,传达其意蕴,让人们觉察是一种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

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在艺术作品中,艺术语言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艺术意蕴也是蕴藏在艺术形象之中。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艺术作品。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它把广泛的生活内容概括在形象之中。艺术形象又具有情感性和思想性,在艺术形象中融入了艺术家爱憎悲欢的情感,处处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评价。艺术形象还具有审美意义,它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闪耀着艺术创造的光辉,能给欣赏者以美得享受。

酒鬼酒包装就是一个完美艺术形象的体现,一个中国古典锥形的泥塑容器,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麻布,麻绳缠绕其中,中国书法体的文字舞动在瓶贴之上,书画的一个酒鬼找着麻袋的写意水墨画,传达出一个具有浓厚人情味的艺术形象,一种本土气息的形象跃然纸上,它传达的是一种粗犷神怡,无拘无束的豁达意蕴,如此粗犷的外观,如此随意的境界,可见作者塑造此艺术形象的成功性。

形式美、构成美是设计美的基础。所谓形式美,不仅指的是各表现性要素共居于一个形态结构中,更指的是这个结构具有美的表现力。纷乱无序、杂乱无章的文字、图像、等在和谐共生中能产生出超越知识信息的美感,这便是形式美。设计作品虽然要依附一定的内涵,但它的形式美也尤为重要,形式美是引导读者体会美得第一步,优美的文字,典雅的图形进行抽象变形,再组合,就会形成一种好看的构成。《新疆盛宴》的整体设计,将全书中每一章节按区域的特点各设计出一种固定色彩,并以伊斯兰新月图案引导各个章节,在切口的设计上,通过精确的书页计算,使右侧切口形成全书的设计疏密有致,繁简得当,表现出浓厚的和谐之美。一段美丽的艾得莱斯绸图案,像有动感的视觉旋律。全书的设计疏密有致,繁简得当,表现出浓厚的形式之美。这种“新疆元素”的成功运用,使整体书感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整体细节的设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构成美,为市场赢得了不少人气。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很有特色的概念。好的设计作品犹如一首诗,一幅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意境的体验需要构造联想的余地,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很好的运用隐喻性,通过象征性图式、符号、色彩等来暗喻其中的人文信息,并以此形成设计作品难以言表的意味和气氛,吕敬人的书籍装帧总能带给读者一种惊喜,一种回味。在《赤彤丹朱》、《家》等书籍的设计上,这一点表现得极为充分。《赤彤丹朱》的封面上没有运用具体图像,而是以略带拙味的老宋书题文字巧妙排布成窗形,字间的空档用银灰色衬出一轮红日,显得遥远而凄艳,加上满覆着的朱红色,有力地暗喻出红色年代的人文氛围。“爱!憎恶!悲哀!希望!”是吕敬人设计《家》时所采用的情感与观念基调。风雨剥蚀的大门,伫立在门前的主人公和长长的背影、孤独的灯笼以及淡灰色调上的朱红和金色,如泣如诉地转述出对“家”的心声。这种方佛亲临其中意境的塑造,靠得是自己的功力,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对于设计的整体构思。

设计之美。设计之美要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设计之美来源于形式美,来源于内涵美,来源于意境美。设计之美需要我们考虑从实间到空间,从平面到立体的各种美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论文关键词:文化输出与输入 明清时期 异质文化交流与传播

论文摘要:各种文化自组织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扩张和相互接触,会有文化输出与输入的现象发生。本文针对明清时期东西方设计艺术的比较来说明,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一、“西器”东传

中西交通至少已有二千余年历史,其间关系相交错,文化的交流斑斑可考。近代西方学术之输入我国,可分为二期:第一期始于明万历中叶,盛于清康熙间,至乾隆中叶而绝;第二期,始于清咸丰、同治间之洋务运动,以迄今日。

西器是指欧美创制和生产的器物,包括农牧业产品、工业产品和科技产品,属于西方物质文明的范畴。

明清的西器东传是西学东渐的先导,西器常常是作为传教士传播基督教文化观念的敲门砖。明末清初之西学输入,为耶稣传教士的附带事业。其所输入以天文学为主,数学次之,物理学又次,而其余舆地学、术、采矿术、语言、艺术、哲学则属附庸。由于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是由器物逐步向制度、风俗和观念层面深入,因此,为了传播基督教文明,传教士便以自鸣钟、三棱镜等器物作为与中国人建立感情联系的见面礼。同时,西方殖民者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的探险家、商人,则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直接向东方倾销商品,输入西器,但自觉不自觉地也向明清时期的中国输入了西方制度、风俗及观念

西器在长江流域的传播,分为明至清中叶和晚清两个时期。前一时期虽然时间跨度大,但西器输入的品种少、速度慢和范围窄;后一时期虽然时间较短,但西器输入的密度大、速度快、范围广。明至清中叶,西器的传播主要是由北而南,穿越长江流域;晚清西器的传播主要是由东而西,沿长江逆水而上,向中国腹地纵深推进。这是因为前期西器输入的口岸主要是澳门和广州,无论是澳门的传教士还是中国的广东地方官员,都将西器送往首都,因此他们不约而同地自广东出发,经江西、江苏,沿运河北上,抵达北京。如此一来,长江流域的江西、江苏则是西器输入和传播的重要地区,而该流域的其他省区,西器的传播尚难以到达。

明至清中叶,长江流域的西器东传还处于初级阶段,西器输入长江流域的主要是西方早期手工艺制品和科技仪器,如自鸣钟、三棱镜、铁丝琴、千里镜、火枪、火炮、书籍、洋画等物。晚清时期,受洋务运动的影响,输入长江流域的西器则比较有迹可循,首先是军事装备,其次是民用设备,与前期零散传人不同,后期的西器都是成批、成规模地输入,并很快为中国人所仿造。

西方器物在前一时期的传入比较分散和零碎,后一时期由于如潮水般地涌入,因此对长江流域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对中外艺术交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17-18世纪西传的中国风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叶,一些西方传教士为了达到更有效的传教布道的目的,对中国国情进行了可以说全方位的了解,不仅是典籍,对中国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天文数学、科学技术、医学、农业、园林等等都进行了研究,著书立说,出版了不少具有开拓意义的著作,许多人因而成了了不起的学者。这在当时的西方引发了一股“中国学热”

中国艺术对西方的征服比古代经典要晚,但比文学要早,在18世纪上半叶即引起反响。主要是法国、意大利和英国。法国有两位代表这个时代欧洲画风的画家对中国艺术情有独钟,一位是瓦托(Je an-A n to in e W atte au,1 6 8 4-1721),另一位是博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两人都是欧洲罗珂珂风格的主要代表,他们都倾向于淡雅、柔美的审美情趣,而中国的水墨画,尤其是山水画比起欧洲的油画确实要清淡得多。有人评价瓦托“深得中国六法”。中国艺术对西方艺术发生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园林艺术。中国园林那种飞檐翘角的亭榭、高耸的层塔,富有妙趣的石桥、假山、钟楼以及蜿蜒的小径等都使他们赞赏不已,欧洲不少国家都利用中国造园艺术的这些特征作为部分元素纳入他们一些重要的园林设计中。

三、和而不同

承认“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侧面,并同时看到了这两面,我们才有可能对这场东西文化传播作出完整的评价。

跨文化的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而非单向性的输出或输入。各种文化自组织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扩张和相互接触,会有文化输出与输入的现象发生。同类型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可以维系和强化该文化系统,但不会引起它的质变和型变,而不同类型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则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晶.中国古代多元一体的设计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第四篇:中华诗词之美论文

论《诗经》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情感价值意义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文学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部分。而如果将中国古代文学比喻成一副古色古香的国画,《诗经》则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先秦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共收录诗歌三百零五篇,最早可追溯至西周初期,被汉代儒学学者奉为经典。《诗经》的作者并非一人,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关于诗歌是如何收集至朝廷的有两种说法。一是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另一种说法是: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尹吉甫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诗经》对后世的价值取向及文学方面都有深远影响,甚至对历史社会生活的展现都有重大意义。后人对《诗经》有极高的评价。孔子曾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诗的作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

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两次提到《诗经》。一次是与上大夫壶遂讨论孔子续《春秋》之精神时:《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第二次就是很有影响的论“发愤著书”'《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诗无达诂”正是董仲舒作为理论明确提出来的。原话是“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梁启超说“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诗经里通过简单诗句表达出来的情感,在现在的我们读来仍然能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擦出美丽的火花。诗歌是不灭的,诗歌中所流传的情感也是不灭的。古今的情感在诗经里有着一样的高洁与华美,甚至是更深沉次的人生价值意义蕴含。《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是人类男女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瘏,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郑风?出其东门》

对于亲情,《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自然也是中国古代亲情诗的源头。“诗三百”中有关人伦亲情的篇目和诗句随处可见。《诗经》以形象而质朴的语言写出了上古时代的浓浓亲情,体现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的人伦理想。自《诗经》以来,亲情诗不绝如缕,蔚为大观,凝结其中的丰富深厚美好淳真的亲情,构成中国文学、中华文化的华彩乐章。父母这一生对于子女的爱是没办法用世界上任何言语表达的,这一直是牵绊我们作为子女一生的情感。在几千年的诗经里,我们一样能看到这孝文化的传承。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小雅·蓼莪》

这首被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的《小雅·蓼莪》,让人深深感受到了父母为了养育子女成人,所要经历的艰辛。《蓼莪》虽然是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独自表白的方式讲述,早年因家庭贫困、被迫外出谋生,但是回家时父母已双双去世。哀痛的是他生活好转、丰衣足食之后,却没有机会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更谈不上对父母养老送终,而遗憾终身。但真因为这不能报答父母恩情,才让人更感痛到那,父母当初为了抚养自己受尽劳苦,积劳成疾,而现在二老却同自己人世相隔。孩子出外打拼多年之后,本以为可以衣锦还乡,孝敬父母,让年迈的双亲享受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可这一切也只能在梦里实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正是千百年来子女心中的痛,这篇诗歌真切地表达了主人公的心情。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卫风·木瓜》

诗里所要表达的那份情感,“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我们难道一定要理解成男女之情吗?也可以是朋友之间的相互赠礼珍重。我们成为朋友不是为了美丽的琼玉,而是在这份赠送的礼物里背后的真挚友谊。正因为我们的友情难得相成,我们才要更要珍重这份情感,无论是能不能给彼此最大的物质拥有。可是现在的人们只顾着给另一半准备礼物过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却忘记身边朋友的也送上祝福,友情要是断了联系就会像无水源的河流,慢慢的干涸,那友情也就会慢慢的淡去。

《诗经》中对情感的表达如此生动感人与其表现手法分不开。《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诗经》中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对于后代的诗歌有着极大的启发,也是后代诗歌在形式上的鲜明借鉴,对整个诗歌的发展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诗经》作为古典诗歌的典范,对后世影响之大,是我们无法估量的。自(楚辞》以来,其情感价值一直贯串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几乎在所有的大诗人的作品里都闪耀着它的光辉。诗经里的诗,从大篆,到隶书,到楷书,从竹简,到缣帛,到纸,历经了无数次的抄写印刷,可幸的是诗歌中的情感价值非但没有被磨灭,反而愈发鲜艳醒目。诗经里所寄予的人生价值意义就这样慢慢的在古今年华里散发着馨香。

第五篇:数学之美小论文

数学之美小论文

13-会计2班 1322158 周宇宸

这学期报了一门益智游戏与数学欣赏的选修课,这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数学世界五光十色,没有接触这门课之前我一直以为数学只是停留在学过的课本上,大学前学的导数函数,到大学后的高数,印象里只有运算符号和数字还有就是繁琐的解题步骤,虽然并不讨厌但是对于很懒的我写太多数字费太多脑子也会让我觉得很麻烦,而且高中数学比起初中的,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且抽象性理论性更强,思维密度和难度都大幅度加大,到了大学的高数就又上了一个台阶,就算成年人对高数大部分也是投降的态度。然而接触了这门课之后,我抛弃了数学只是用来得试卷上的分数的固有思维,发现了数学的有趣之处。

数学的有趣之处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结合实际,现实中的很多麻烦的事情通过数学就可以迎刃而解,不然如此还可以发现很多神奇的东西。比如说之前有一节课看到的视频,大概意思就是一个人向天空看,然后会影响到周围多少个人,然后一群人向天空看可以影响到多少个人,通过概率计算出的结果令我感到非常的神奇。还有黄金分割比例,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为0.618,这个比例被公认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所以被称为黄金分割比例,五角星之所以看起来那么的赏心悦目,是因为其中充满了黄金比例,它的边互相分割为黄金比例,不论横看竖看都是匀称的,我想这也是被称为数学之美的一部分吧。接下来有接触到了一些数学相关的小游戏,最常见的就是小时候的脑筋急转弯一样的题目,还有就是最经典的华容道,魔方,七巧板,九连环这些了。华容道就是通过移动各个棋子,帮助曹操从初始位置移到棋盘最下方中部,从出口逃走就算胜利;魔方大家最为熟悉,就是通过旋转使每面都是同样的颜色;七巧板顾名思义是七块板组成的,而这七块版可以拼成许多图形;九连环是中国传统智力玩具,用金属丝制成九个圆环,将圆环套装在横版或者各种框架上,并贯以环柄,玩的时候按照一定程序反复操作,就可以使九个圆环分别解开,或者合二为一。我认为这些多是运用了数学中几何的知识,了解了这些之后也对这些早已熟知的游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并统一的过程。统一的目的是“追求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简单的方法”,而通过不同的方面来看数学,这对认识到数学的魅力我觉得有很大的帮助。数学之美,表现形式我认为是多种多样的,有简约之美,概念之美,公式之美,繁杂的数字虽然看上去并不美观,可是如果细细品味就会认识到其中的奥秘,在纸上它们也许只是不起眼的公式,但凡运用到实际中,可将许多难题化解。这些我认为要感谢伟大的数学家们,是因为他们我们才有现在的生活,才能体会到数学原来也有如此的耀眼。

下载我的水彩画创作中的意象之美论文[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水彩画创作中的意象之美论文[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学论文 傲慢与偏见之美

    傲慢与偏见之美 清晨的阳光穿过了层层云幔,一片浓郁的森林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辉,在一片清脆而欢快的鸟鸣声中,奔跑的麋鹿在奔跑,牛羊在漫步,鸭子在扑水,伴随着轻快而明朗的音......

    中华诗词之美 论文

    浅论周邦彦咏物词 2012213191 王娜外国语学院 摘要:周邦彦的咏物词在宋代就享有盛誉。本文将周邦彦的咏物词分为两大类,并分析了其咏物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周邦彦咏物词艺......

    我发现了生命之美

    我发现了生命之美 陈经纶中学初二3班 孙瑞 提起“美”,总会让我想到那富丽堂皇的敦煌壁画,那散发着珠光宝气的钻石项链,或是那巧夺天工的维纳斯女神像。但是有一天我终于发现......

    匾额的艺术之美与创作体会(最终版)

    匾额的艺术之美与创作体会 摘 要:匾额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匾额既富于审美价值又兼具实用功能,它传......

    艺术之美论文(5篇范例)

    浅谈艺术之美 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和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之美,的手段是艺术的核心,它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是现实美的凝炼化,集中......

    数学之美 演讲论文 原创

    0902 20093452 那 些 ——隐藏在深处的秘密 浅谈美术和音乐中的数学之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谭子怡学号 数学中的美究竟有哪些,究竟怎么得到,究竟怎么感受,又如何学......

    中华诗词之美小论文

    在广袤无边的历史长空中,中国古典诗词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夜空中熠熠生辉。而流行歌曲,却往往如划破天际的流星,稍纵即逝。而且,在当下大多数人的心中,古典诗词就是阳春白雪,高......

    诗歌之美论文(五篇范例)

    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