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市域多规划合一规划技术导则(5篇范文)

时间:2020-11-08 11:0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县市域多规划合一规划技术导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县市域多规划合一规划技术导则》。

第一篇:某县市域多规划合一规划技术导则

XX 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暨 “四规合一”规划 技术导则

2014 年 8 月

前言 当前,县(市)规划过多,相互矛盾,覆盖广度、深度不够,带来城乡分割、重城轻乡、用地粗放,事权模糊、管理多头等问题,不利于规划实施的监管,亟需尽快在全省开展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按照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总体要求,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3-2020 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县(市)城乡总体规划暨“三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和《XX 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并总结国内(浙江、深圳、上海、广东)、省内(大理、曲靖、维西)的实践经验,立足 XX 山区、沿边、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基本特征,结合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发展条件,与《XX 省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我省县域各项规划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相衔接,明确符合 XX 特征和实际的“四规合一”规划编制的技术标准和路径,以此规范全省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规划编制成果内容深度,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管理的有效性,为切实有效推进 XX 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奠定规划基础,特制定本导则。

目录

第一章

则......................................................................................1

第二章

规划编制................................................................................3

2.1

规划编制的组织

.....................................................3

2.2

规划编制单位的要求

...............................................5

第三章

规划内容................................................................................6

3.1

规划编制总体要求

..................................................6

3.2

成果内容要求............................................................................8

第四章

规划实施..............................................................................11

第五章

监督检查..............................................................................13

第六章

其他要求..............................................................................14

第七章

附则.....................................................................................15

第一章

1.1 [ [ 导则的作用] ]按照国家和 XX 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要求,为科学指导全省《县(市)域“四规合一”规划暨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序开展,规范成果深度内容,建立科学空间管理平台,有序地推进县(市)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县域发展水平,特制定本导则。

1.2 [ [ 依据说明] ]本导则是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标准、规范、规程及技术措施,结合 XX 城镇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未尽事宜按照国家现行法律、标准及 XX 省地方标准、文件执行。

1.3 [ [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全省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暨“四规合一”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实施管理。

1.4 [ [ 指导思想] ]《规划》应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平台建设、机制创新”的技术思路方法,探索与 XX 省城镇体系、地方资源环境、发展水平相适应,确定目标一致、空间整合、事权明晰的规划管理基础平台和战略要求。

1.5 [ [ 原则] ]《规划》应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合理布局、产业互动,集约高效、彰显特色,有序推进、注重品质的原则,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1.6 [ [ 概念] ]《规划》是以县(市)全域空间为整合规划范围,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四个规划的目标、发展战略思路、空间发展要求、规划

方案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全域空间管制平台,为科学决策、高效行政提供重要支撑,为各类规划编制提出明确的规划条件。

1.7

[ [ 规划范畴] ]《规划》重点是对既有各类规划的整合,全域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是实现规划科学、目标合理的手段和过程;是指导全域各类规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是为地方政府决策、部门审批和实施管理提供整合规划信息支撑平台;是在发展战略和确保底线的总体要求下,以近期为重点明确规划实施的措施;是最终建立以城乡规划应用为导向,目标一致、规划衔接、功能互补、统一平台、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的重要保障。

1.8 [ [ 规划目标] ]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宏观指导的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控制保证用地的指标、城乡规划作为空间落实的坐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作为生态校验的底线,梳理已有各类规划的成果,对规划空间要素、战略目标进行整合,建立全域统一空间管制平台,明确发展核心、焦点问题的战略统筹部署方案和思路。目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完善县(市)规划体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规划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协调县(市)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县(市)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规划编制

2.1 规划编制的组织

2.1.1 [ [ 组织主体] ]县(市)人民政府组织全域城乡总体规划(“四规合一”规划)的编制,具体工作可由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国土规划管理、环境保护等部门共同承担。

2.1.2 [ 准备工作] ]县(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前,应当组织测绘部门完善地方的测绘基础信息资料,主要包括:覆盖全域地形图(1:2000 至 1:500)、高精度卫片(0.5 米分辨率以上)和完善地方地理信息坐标系统等工作。

2.1.3 [ [ 报审程序] ]《规划》纲要需报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国土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进行审查。成果报上级州(市)人民政府审批。

2.1.4 [ [ 公众参与] ]前期调研需开展企业、居民意愿的调查工作。规划成果在上报审批前,需采取公示、征询意见等方式,充分听取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单位和公众的意见。意见吸收采纳的情况说明需作为成果附件上报。

2.1.5 [ [ 动态更新] ]《规划》应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国土规划、环保规划等部门规划实现动态衔接,及时更新入库。更新成果若涉及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调整,需按规划修改程序进行。

2.1.6 [ [ 评估] ]定期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规划》实施评估工作,评估周期应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各规划编制调整时间相衔接,至少每 5 年评估一次。

2.1.7 [ [ 规划修改] ]规划编制组织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规划编制组织机关,应向规划审批机关提出评估报告并附具征求意见情况说明,经同意后,即可进行规划修改。以下情况可申请规划修改:

1.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的; 2.行政区划调整确需修改规划的; 3.规划依据的法规、标准调整确需修改规划的; 4.规划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规划的其他情况。

2.2 规划编制单位的要求

2.2.1 [ [ 必须条件] ]承担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必须具有城乡规划甲级资质。

2.2.2 [ [ 项目组要求] ]规划编制项目组应当具有区域规划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

第三章

规划内容

3.1 规划编制总体要求

3.1.1 [ [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原则,按照城乡一体、全域管控、部门协作的要求,编制县(市)城乡总体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四规合一”,逐步形成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的规划体系,建立覆盖县(市)全域的空间管制平台。

3.1.2 [ [ 强制性内容] ]《规划》内容中涉及各类依法划定空间管制要素界线(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安全、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建设用地等各类界线)和措施、县(市)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设要求是强制性内容。

3.1.3 [ [ 各规划间关系] ]统筹衔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以上位规划为依据,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的建设用地规模和基本农田保护要求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生态底线等纳入县(市)城乡总体规划,实现全县(市)“一张图”,县(市)域全覆盖。另外,同步提出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等规划在基础数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实施时序等方面的衔接方案。

3.1.4 [ [ 城乡布局] ]全面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调整城乡空间结构,统筹规划各类城乡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合理确定城乡居民点布局总体框架,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注重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村庄传统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条件。

3.1.5 [ [ 指标体系] ]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的各项目标。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依据资源环境条件容量、城镇化发展趋势,合理确定县(市)城镇化发展的各项目标和人均指标,提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镇化路径及具体发展策略,提高城镇化质量。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

3.1.6 [ [ 基本服务]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空间上统筹布局城乡、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合理布局城乡综合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讯、市容环卫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确定不同类型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引导城镇各类设施向农村延伸,完善城乡发展的支撑体系。

3.1.7 [ [ 空间管制] ]明确全域空间管控目标和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促进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涵养水源和城乡建设的需要,合理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并制定明确的管制措施。

3.2 成果内 容要求

3.2.1 [ [ 成果形式] ]《规划》成果应为规划信息数据库、文本和附件(说明书及专题研究)。其中规划信息数据库应为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且文本和规划信息数据库是《规划》的法律文件。

3.2.2 [ [ 阶段划分] ]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一般分为纲要和成果两个阶段。

3.2.3 [ [ 纲要内容] ] 纲要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对现行各类规划进行整合分析,总结当前规划实施中面临的问题,明确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重点和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

2.按照上位规划要求,结合发展特征,提出县(市)在省域或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城市性质。

3.从县(市)域资源环境、区位、经济产业发展、城乡空间分布与发展出发,综合评价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城镇发展支撑条件和制约因素,识别地区发展的制约条件,围绕县(市)发展的焦点问题,提出重要资源、能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要求。

4.结合县(市)发展制约条件和基本特征,明确面向实施的空间管制体系,并对建立全域数字化空间管制平台的基础条件进行分析,明确建立平台的相关措施和要求。

5.结合空间管制需要,梳理空间管制事权部门,探索建立部门协作、全域一体化的空间管制机制。

6.按照城乡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条件,提出优化城乡空间格局的规划要求;提出区域综合交通和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布局的建议;提出需要从县(市)域层面重点协调、引导的地区,以及需要与相邻县(市)共同协调解决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相关问题。

3.2.4 [ [ 成果内容] ] 成果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县(市)发展的制约条件及重点内容。包括制约性指标,发展重要指标,城镇化发展战略,城乡统筹目标及重点,根据县(市)域内区域差异提出分类指导的发展措施要求。

2.明确符合地方实际的“四规合一”技术思路和方法。包括各规划间的关系,各规划编制衔接的要求,各规划衔接的接口和技术标准。

3.明确县(市)域空间管制要求。包括结合“三区四线”要求制定符合地方空间资源特征的空间管制体系,合理划定各类“区”和“线”,提出管制的要求和实现空间管制的措施,明确各部门管理事权和依据。

4.明确县(市)发展核心方面的原则和要求。包括基于资源综合承载力分析确定全域人口规模,土地、水等限制性资源的 10

保护利用措施,城镇化发展重要推动力的优化发展措施,发展与保护的底线要求和协调措施。

5.明确县(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措施和要求。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的扁平化一体化布局和配置,城乡产业互动的措施,区域一体化的交通及基础设施的配置,按需分类分区指引要求,城镇保障性安居住房的建设要求。

6.明确对下层次各类规划编制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建立控制单元编码体系,分别明确各层级空间单元的统筹性、限制性和约束性控制措施和要求。

7.明确近期行动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限相衔接,明确近期发展任务,包括近期重点规划编制任务,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任务和产业综合发展任务等事关县(市)域可持续发展制约条件和焦点问题的近期实施方案及部门任务分解。

8.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包括规划法规体系的完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落实的规划内容,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

3.2.5 [ [ 空间管制成果要求] ]空间管制各类“区”、“线”划定成果应为 GIS 数据库文件(mdb 格式文件),坐标、高程符合地方统一标准要求,且各类界线应为 1:500~1:1000 的精度,为定期与实际建设航片图斑比对,发现违法建设提供基础。

3.2.6 [ [ 分区指引成果要求] ]多层次分区指引成果必须为GIS数据库(mdb 格式文件),各分区单元应与行政区划、道路网、控规街坊地块划分、权属界线相衔接,以便于规划实施管理。

第四章

规划实施

4.1.1 [ [ 实施机制] ]同级人大立法,建立规划委员会统筹、各职能部门协调,统一平台提供基础信息服务和分层实施管理的实施机制,实现各职能部门终端及时汇总情况、统一平台高效多部门联合(综合)审批。

4.1.2 [ [ 保障机制] ]建立四个规划的协调机制,整合空间规划要求,建立空间管理体系,形成“一张规划图、一套指标体系、一个信息平台、一个协调机制、一个审批流程、一个监督体系、一个反馈机制”的综合保障机制。

4.1.3

[ [ 基本要求] ]各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尊重群众意愿,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规划》实施,逐步建立县(市)规划编制管理信息中心,实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规划实施管理全覆盖,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体制。

4.1.4 [ [ 实施范围] ]县(市)人民政府各级职能部门,涉及空间审批的各类行政许可必须以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的成果为依据。

4.1.5 [ [ 实施重点] ]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以全域空间管制为核心,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空间,统筹全域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协调产业空间布局,逐步实现“四规”空间管制措施相衔接、空间管理的规划协同;以覆盖全域的数字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县(市)人民政府各部门间的协作,逐步建立管理基础信息共享、部门协作顺畅的全域空间管理机制。

4.1.6 [ [ 实施重点] ]县(市)人民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应在按照《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生态环境保护、公共产品统筹提供、城乡统筹发展及各部门职能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建设任务和空间布局。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五年。

4.1.7 [ [ 信息数据中心] ]各县(市)人民政府应成立规划编制管理信息中心,承担技术服务职能,进行规划信息数据的发布、更新、维护。

第五章

监督检查

5.1.1 [ [ 监督检查] ]县(市)人民政府规划主管部门每年组织一次各职能部门《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向县(市)人民政府专题报告监督检查情况、并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5.1.2 [ [ 监督检查内容及主体] ]县(市)人民政府及其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规划的更新、实施、规划条件给定、修改、评估的监督检查。

5.1.3 [ [ 人大监督作用] ]县级人民政府各职能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分别向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5.1.4 [ [ 规划主管部门监督检查权利] ]规划主管部门监督检查职权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规的规定。

5.1.5 [ [ 公众监督] ]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依法公开,供公众查阅和监督。

5.1.6 [ [ 违规 行政许可的撤销] ]县(市)人民政府各级职能部门,违反《规划》作出行政许可的,县(市)人民政府及职能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撤销或者直接撤销该行政许可。因撤销行政许可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六章

其他要求

6.1.1 [ [ 地方特色的体现] ]规划编制应充分体现地方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景观风貌、产业特征、区位分工等方面的特色,制定相应的特色挖掘与培育引导措施。

6.1.2 [ [ 重大政策响应] ]规划编制应与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城镇上山、“桥头堡”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国家、省相关政策相衔接,明确政策落实的要求。

6.1.3 [ [ 专项规划的引导] ]规划编制应结合城、镇、村及产业园区的各类规划,整理发展思路,紧扣地方区位、自然资源、经济发展阶段和历史文化等条件的特色,明确专项规划编制的重点和方向,强化专项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第七章

附则

7.1.1 本导则由 XX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7.1.2 本导则自 2014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二篇:多规合一规划打架的规避之路

多规合一规划“打架”的规避之路

皖北某市住建委主任最近很是烦恼:“我们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要求必须有植物园,从立项到选址,到现在施工图都做好了,开始准备招标,结果国土部门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不允许,项目只能中止,现在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面对《决策》记者,他大倒苦水。

针对市县规划存在着数量过多、内容交叉重复、缺乏衔接协调甚至相互矛盾冲突等问题,201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抓住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有利时机,提高政府的空间管控能力,推进市县多规融合与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随后,国家发改委、国土部、住建部和环保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始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在28个市县推行试点,探索多规合一的路径和经验。

事实上,推动多规合一的直接动力来自于中央,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因规划“打架”造成的空间无序开发、重复建设、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就已经受到中央高层的关注。

但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地方干部对多规合一还比较陌生,应该如何操作多规合一?多规合一的实现要突破什么?将会有哪些路径?

规划为何老“打架”?

多规合一来源于三规合一。“三规”分别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经规”)、城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城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土规”),这三个规划也是影响城市发展最重要的规划。三规合一是将三规中的交集部分统一起来,落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以避免规划“打架”。

翻看《土地管理法》和《城乡规划法》相关法律条文,会发现“三规”之间的关系:城规、土规的编制都应当依据经规,城规还应注意与土规相衔接。可见,“三规”的层次关系依次为经规――土规――城规。但是,层次高的经规规划期限最短,一般为5年,有的会扩展到10年,土规的规划期限为15 年,而城规的规划期限却最长,一般为20年。比如说,现在各个地方正在制定的十三五规划是5年规划,而很多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做到了2030年。

具体到一个地市或县区而言,规划编制的主体有发改、规划、国土、环保等多个不同的管理部门。除了以上三规,还有环境保护规划、主题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等多种。在各类规划中,经规和城规是发展导向的,而土规和生态规划是以资源保护为目的,各自出发点的不同,也时常造成规划“打架”。

在所有规划中,土规最为严格。“一个县的城规市政府就可以批,但是土规必须要省政府批,乡镇的土规要市里批,而且这个数据库国土部还要备案,卫星能拍到,如果不符合数据库,就要拆除。”肥西县国土局副局长范熹颖告诉《决策》,“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国家有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另外刑法上也有规定,破坏耕地多少、破坏基本农田多少都要判刑的,土规的刚性是不能随意调整的。”

在实践中,各个规划相互冲突的现象极为常见。土规的耕地、基本农田保护指标是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的,是不能突破的。而城规却是自下而上根据人口增长规模,测算得出建设用地的指标,于是城规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边界不断突破土规给定的指标与范围,而发改部门确立的项目又经常不在城规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

采访中大家共同的感受是,当下的空间规划存在“重纵向控制,轻横向衔接”的问题,而这恰恰导致在同一横向维度上,不同规划管控的逻辑矛盾,造成城市空间管理的诸多问题。其中问题最突出的,是各个规划的交集部分――城市建设空间。

具体到操作层面来看,经规提出的发展目标最后要落实到具体建设项目上,而建设项目需要建设用地支持。土规的工作重点是规定各类土地的用途,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确定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与布局。城规本身是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测算与空间布局,而环境总体规划则划定了生态保护区域,建设用地不可侵入。

由此可见,城市建设用地成为多规合一最需要统一的部分。其中,“冲突”最多的是城规和土规,这两规在建设用地布局上的差异,经常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以广州为例,根据相关部门对广州市“两规”建设用地布局对照分析发现,差异图斑有29.4万块,面积高达935平方公里。广州由于“两规”打架造成了248.26平方公里差异用地,因只符合一种规划而不能直接使用。按照广州2005-2012年年均建设用地增量28.57平方公里计算,此部分差异用地如果盘活可以用8到9年。

各类规划的相互矛盾,还导致生态保护区域经常被侵占。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各自都划定了生态用地,但面积有出入,边界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发改部门在建设项目选址时,也未注意避让生态用地,导致建设项目触及生态用地的现象时有发生。以上种种都对城市急需保护的生态敏感用地造成一定程度破坏。

理想化的“合一”

与务实的“融合”

“虽然现在都在提三规合一,但我认为有两个门槛迈不过去,一个是部门利益,第二个从专业上迈不过去,不可能有一帮人什么都懂,人力上首先不可能,我们在专业上培养一个规划人才都要好多年。”皖北某县发改委主任对现阶段推行多规合一遭遇的瓶颈,作了细致分析。

安徽省较早开展多规合一的肥西县,也遭遇到“专业上迈步过去”的难题。肥西县规划局副局长高坤梅告诉《决策》:“肥西县规划局跟国内几个比较知名的规划设计院已经取得联系,想请他们来参加肥西的多规合一工作,但是他们擅长的是专项规划,对多规合一比较陌生,不知如何着手。”

同时,高坤梅表示,现在很多地方认为多规合一的最终目的,是把多个规划整合到一张总图上去,这既误解了多规合一的本质,也极为理想化。除了专业上不可能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张总图会“限制”地方的发展。

按照相关规定,这张法定总图要做到控地规划的深度,但实际工作中,控地规划的要求很严格,调整控规又是极难的事情。一旦控地全覆盖的话,又与发展相矛盾,所以很多地方没有做到全覆盖,这样一来,即使想搞一张总图也很困难。

“多规合一应该是一个规划协调工作,而非只做一种规划。事实上,多规合一真正要实现的应该是多规融合,是几项规划之间相互协调融合的过程。”高坤梅认为。

范熹颖也认为:“经规和城规是发展导向的,而土规和生态规划是以资源保护为目的,各自的出发点不一样,合一的话会偏刚性,部分融合还是可行的,通俗一点讲,就是你让我、我让你。”

记者采访中发现,皖中某县国土部门的“刚柔并济术”为多规融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脚。首先来看“刚”的一面。“我们的指标是自上而下来的,上面定盘子定任务,盘子就是城镇发展规模,这个城市建设用地的总规模是不能突破的,但是城规是自下而上的,根据发展进行测算,上一级政府是编制到2030年,我们县一级还是编制到2020年,后面这十年肯定是不能统一的。”该县国土局局长告诉《决策》。

然而,该局长同时也表示,国土部门必须在耕地保护任务和支持地方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国家是要求我们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但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用地。现在我们是倒过来,先测算地方发展的需求,在保证基本农田保护、耕地保护和城镇扩展总规模这三个基本指标的前提下,满足地方发展的需求。在这三个指标都不突破的前提下,进行‘转移’和平衡。”

“总之一句话,经规是定目标,土规是给指标,城规是安坐标。多规融合就是协调、控制规划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土地利用计划的指标,并与城市规划的坐标进行统一,最终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范熹颖对《决策》概括说。

一个县域的多规融合试验

多规合一目前提及比较多的是“三规”、“四规”合一,而在肥西县,却是“七规合一”,除了经规、土规、城规、生态规划之外,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以及征地拆迁规划,悉数纳入多规合一。

在国家四部委发布的试点名单中,肥西不是多规合一的试点县,却早于很多地方开始推动多规合一。肥西的经验是“先干起来”,虽然肥西县多规合一的正式文本尚未编制出来,很多部门已经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在推进工作了。肥西推进多规合一,缘起于一次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

在2013年的肥西县城镇化会议上,肥西县委书记汤传信发现,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是因为各项规划不协调导致的。

“以项目建设为例,有些项目来了找不到地,结果相关部门让项目单位自己去找,找来地之后,相关部门围绕找来的地再做规划,实际上这是颠倒了。正常程序应该是先做好规划,然后项目属于哪个类别,就在哪个位置。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有的是重复建设,还有土地闲置问题。”肥西县建设局副局长孙平告诉《决策》。

还有一个是关于拆迁未安置的历史遗留问题。近几年肥西县的征迁量很大,仅2014年就拆迁了200万平方米。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少系统思维和多规合一的指导,有些地拆了没用,有些拆迁户多年未安置。孙平说:“政府每个月要付很大一笔费用给未安置户,给政府的财力造成压力,县领导在开会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感觉到多规合一迫在眉睫。”

2014年,肥西县多规合一正式启动。据了解,规划、国土、发改、城建、环保等部门定期开会联动协调,谋划下一步整个建设计划的安排。项目梳理出来后,县主要领导都要听汇报,相关部门都到现场,项目落地遇到规划之间的矛盾,就当场协调,把后面可能的遗留问题一次性解决。

在肥西,重大项目布点规划、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已经结合得较好,相关部门每周都开一次碰头会,信息共享。高坤梅认为:“肥西县在实践中更多的是多规融合,而非合一,我们讲多规合一就是解决问题,而在多规融合的过程中,已经把问题解决了,不一定非要追求‘合一’这一终极目标。”

2014年,肥西县制定了征迁安置规划,拆迁开始有计划的进行。现在,拆迁之前要回答这些问题:这个拆迁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是否符合城镇规划、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没有项目,是否符合城镇化的需求。“这样一来,拆迁安置不再无序进行,极大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孙平告诉《决策》。

在一年多的实践中,多规合一给肥西县域经济发展带来诸多红利。

首先是避免了项目建设的随意性。过去一些项目来了之后,一查布局规划,发展占用基本农田;现在有多规合一的指导,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其次,可以做到控地规划的深度,项目的布局达到一个非常细化的深度。在这样的基础上,项目的落地、选址可以一目了然。“通过一张图,重点产业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的落地,可以更顺利地推进。此外,还避免了相关部门各自为政,从源头上建立起信息的联动平台,有助于并联审批。”孙平说。

第三篇:镇域交通规划说明

总结性的:234124

1、规划原则(1)加强各个中心村之间得联系(2)近期远期相结合(3)发展综合运输体系(4)尽量减少交通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2、规划方案在进行多方面讨论比较后,结合小庄子镇的现状,结合省道,县道在镇域内形成了整齐的路网格局,并且调整了各道路的线型。

1、现状镇域交通的问题

(1)省道、县道、乡道、村道的线型需要适当的调整

(2)乡道和村道的道路网不完善,尤其凌家屯、东凌家屯和打雀庄子的村路比较混乱(3)道路的系统通行能力差。后永安寨和海东屯之间通行能力弱,石官屯到塔山屯方向缺少必要的道路。小李金屯和后三家子之间通行不畅。

(4)有些道路之间的路线比较复杂,不清晰。比如彭家屯和南地之间的村道就可以去掉(5)道路结构不合理、网络不完善、层次不分明

2、调整后(1)省道、县道、乡道、村道的线型都进行了调整,比较顺畅

(2)完善了路网系统,尤其删补了凌家屯、东凌家屯和打雀庄子的村路,使路网比较清晰明了(3)新增加了乡道和村道,增强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加强了各个中心村之间得联系(4)尽量减少交通对自然环境,水域和农田的干扰和破坏。

2、规划方案在进行多方面讨论比较后,结合小庄子镇的现状,结合省道,县道在镇域内形成了整齐统一的的路网格局,注重省道、县道、乡道、村道连接成完善的道路系统

构建完善的路网体系,注重,省道,县道,乡道,村道连接成完善的道路系统,应注意道路密度。

3、规划原则

根 据 镇 规 划 标 准GB 50188 — 2007

9.3.1 镇域内的道路交通规划应满足镇区与村庄间的车行、人行以及农机通行 的需要。

9.3.2 镇域的道路系统应与公路、铁路、水运等对外交通设施相互协调,并应配置相应的站场、码头、停车场等设施,公路、铁路、水运等用地及防护地段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9.3.3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用地范围应与镇区建设用地范围之间预留发展所需的距离。

规划中的二、三级公路不应穿过镇区和村庄内部,对于现状穿过镇区和村庄的二、三级公路应在规划中进行调整。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与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相适应

遵循“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系统配套”的原则,协调发展镇域交通与小庄子镇和其他各镇的联系

促进多种交通的协调发展,合理引导用的布局

第四篇:市十二五规划

XX市 “十三五”民政工作规划

“十三五”(2016~2020年)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民政事业发展由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当前民政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复杂形势,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XX市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对推进全市民政事业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客观总结民政事业“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全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民政部门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惠民生”基本思路,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倾力打造阳光民政、数字民政,品牌民政,不断提高人民满意度,全市民政事业呈现跨越发展新局面。

(一)社会救助新机制。全面建立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申请救助困难家庭经济核对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救助实效、精准度大大提高;完善城乡低保标准、五保对象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行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和适度普惠型节日慰问制度,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

尽保。共保障低保对象39539名,五保供养对象6820名。城镇低保标准从每月320元提高到每月558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月155元提高到每月300元。集中、分散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500元、3600元;建立一站式医疗救助平台,救助对象信息录入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结算平台,实现“即病即治即助”,累计救助39895人次,救助资金8846.4万元;完善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形成上下配套、无缝对接、覆盖全面的四级救灾应急预案和灾害救助网络,3个社区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社区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二)社区建设新面貌。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巩固发展基层民主自治,成功举办全国村级治理研讨会,圆满完成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一次性换届选举成功率100%。突出“四权”特色,落实“村党组织决策权、村代会决定权、村委会执行权、群众监督权”,从制度、机制上解决基层社区“做什么、做不做、谁来做、做得怎么样”四方面问题省委罗书记对XX“四权”建设作出“XX做法值得推广”的重要批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社互动”试点,明晰村级自治组织与基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权力边界;按照“一委一居一站(中心)一办”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建成490个社区服务中心,和谐社区占比95%,被民政部评为苏北唯一一家“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

(三)双拥创建新拓展。大力发展科技拥军、社区拥军、法律拥军、社会组织拥军,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创建“七连冠”;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落实,为6700名

60岁以上农村籍退伍士兵办理老年生活补助。将5187名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大病救助范围,切实解决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难题,重点优抚对象参保参合率达到100%;积极开展“慰烈”工程,民政部、财政部等7部委在我市召开全国“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保护工作现场会,重点推广我市经验做法,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相继宣传报道,省内外1500余人来X学习考察;实现城乡一体化安置,共接收各类退役士兵2603人,其中指令安置239人,货币安置 2319人,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金5003.3万元。参训率达95 %,“双证”获取率、就业率均达到 100 %,全省前列。

(四)社会福利新提升。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各类养老机构292个。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5所,包括24所镇级敬老院,1所光荣院,床位数7963张;民办养老机构1所,床位数150张;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 264 个,包括104个城镇站点和160个农村站点。提高孤儿养育标准,机构和散居养育标准分别达1460元/月和870元/月。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免除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三无”人员等9类人群实行基本丧葬服务费用 2370 人次,减免火化费用216万元;为全市百岁老人、90-99岁老人、80-89岁老人每月分别发放尊老金300元、100元、30元;累计销售福利彩票4.5亿,筹集公益金6000万元;募集慈善款3589.31万元,投入慈善救助资金2641.83万元。

(五)社会事务管理新秩序。前移婚姻登记服务窗口,设置21个镇级婚姻登记处,45名婚姻登记员培训、持证上

岗,开展镇级婚姻登记服务,实行免费登记服务;救助流浪人员1028人次;完成《政区大典》编纂,出版新的政区图和城区图;实施镇改街道办事处工作工作,撤销运河镇、炮车镇、戴圩镇,设立运河街道办事处,炮车街道半数、戴圩街道办事处、东湖街道办事处;出台《XX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新增社会组织600个,社会组织登记数达1450个。

(七)民政项目新气象。“十二五”期间,投资1.2亿元,建设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打造标杆示范养老机构,为入住群体提供全方位、综合型、智能化服务;投入2400万元,按照“三有三能六达标”要求,对全市24所敬老院进行进行改造,实现硬件和软件同步提档升级;建设惠家养老信息中心建设,打造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免费对接服务资源,提供便民养老服务,实现“一机在手,养老无忧”;实施王杰纪念馆改造提升工程,扩征土地20亩,新建展厅,重建园林景观,新增停车场、游客中心;实施碾庄馆改造提升工程。西扩土地30亩,改造烈士墓30座,新建展厅2000㎡。

二、“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民政事业发展由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民政事业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机遇大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基

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为民政事业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随着我市经济迅速发展,全市综合实力将持续增强,公共财政将全力保障民生,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摆上突出位置,社会管理格局将更加完善,为发挥民政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是政府职能将加快转变,大量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社会服务职能将逐步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为民政事业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主要挑战

一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凸显的挑战。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提速,各种深层次社会问题和矛盾交织凸现,发挥民政部门职能作用,切实保障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应对人口结构发展变化的挑战。“十三五”期间,人口老龄化进程将明显加快,且高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推动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日益迫切。

三是应对社会组织结构变化的挑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凸显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和管理的载体功能,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对新形势下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是应对社会需求多样化的挑战。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

需求、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拓展业务内涵和外延,升级民政工作理念、制度、方式,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需要深入探索和实践。

三、“十三五”规划发展定位和主要指标

“十三五”期间,XX民政事业以现代民政理念为引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加快民政事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立具有时代特征、XX特色的现代民政服务保障体系。

“十三五”期间,全市民政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全力推进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乡低保救助标准,并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完善低保救助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全力推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全市年均增加养老床位数1200张以上,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到1.6万张以上,千名老人床位数达到于60张,实现居家养老城乡全覆盖。

——全力推进新型的社会建设管理体系建设。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逐步形成与城乡社区居民志愿服务、社会化便民利民服务相衔接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至少建设1家社会组织“孵化器”,社会组织登记数和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高于全省平均标准。

——全力推进融合式的双拥优抚安置创建体系建设。缩小城乡抚恤标准差距,逐步实现全市各类优待抚恤标准城乡并轨,优抚对象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退役士兵自谋

职业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参训率、就业率、满意率超过省指标,确保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创建“八连冠”。

——全力推进规范化的专项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实现惠民殡葬政策全覆盖。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实现镇、村道路地名标志全覆盖,加快村改居进程,提升城市化水平。

——全力推进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孤残儿童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大力发展慈善、福彩公益事业,巩固和保持苏北领先地位。实现全市福彩销量和公益金总量翻番,销量总额突破10亿,公益金总量达到1亿元,为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十三五”规划主要发展任务

“十三五”期间,XX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全面推进“六有”民生工程和“六大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民政事业发展综合实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一)社会救助

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完善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低保边缘救助、灾民救助、重残救助、临时救助、社会帮扶、慈善互助为补充,适度普惠、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救助与其他民生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配套,提升社会救助整体水平,保持

苏北领先地位。

1.实施低保自然增长机制。低保标准保持与全市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年均增幅不低于10%。加快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并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2.规范社会救助管理。完善申请救助困难家庭经济收入核对机制,增强收入核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信息化管理网络,完善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实现社会救助“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应补尽补”。

3.创新医疗救助模式。建立“收入型”与“支出型”互补的社会救助制度,重点探索新型医疗救助,扩大受益覆盖面,解决“因病致贫”家庭现实生活困难。

4.稳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完善自然增长和长效管理机制,提高供养整体水平,确保全市集中供养率保持在70%以上。

5.完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完善灾害救助综合协调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实现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提高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化“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提高救灾应急社会动员能力。

(二)养老服务

积极应对老龄化,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范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打造“智能化、保姆式”养老服务平台,确保“十三五”末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60张以上,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

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

1.加快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编制专项规划,将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分解和落实到各镇(区、街道)。创新农村敬老院运营方式,变单一“五保”供养为集供养、寄养、康复、护理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养老机构。

2.加大民办养老机构扶持力度。积极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和推进养老投资的“社会化”,适度提高民办养老机构补助标准,规范对民办养老机构建设补贴资助方式,加强资助款项的监督管理,提升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

3.全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加快“五类”项目建设,实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全覆盖。完善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全部达到省评估标准A级以上,其中AA级40%以上,AAA级20%以上。完善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养老服务信息化。

4.关爱老年人精神生活。建成一批有规模、多功能的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培育一批关爱老年精神生活服务品牌。精心组织老年节系列活动。加强为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实现“市镇村”养老协会全覆盖。

(三)社会建设

推进市镇村三级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实现居家养老、医疗救助等社区服务信息能化;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开展“政社互动”试点;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工作机制和服务平台,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需要。

1.协调推进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工作格局,协调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探索形成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具有XX特色的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体系、基本路径、基本格局。

2.创新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按照“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模式,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为依托、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为补充、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和机制。

3.拓展延伸基层民主自治。依法组织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开展“政社互动”试点,厘清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界限,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4.加快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以共建共享共融为目的,以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互联互动,实现政府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互助志愿服务和市场商业服务相衔接,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人民调解于一体的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进程。

5.不断强化社会组织功能。积极培育和发展公益类、新兴产业类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重视发挥枢纽型联合性的社会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逐步形成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律自治的运作机制。加快推进市属行业协

会改革创新和社会组织网上登记、年检工作,促进社会组织自律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升。全面推进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十三五”末,全市等级社会组织达50%以上。

6.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为主要内容的长效机制,推进全市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形成以社工机构为载体,以专业社工为引领、以社工从业人员为骨干、志愿者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四)双拥优抚安置

以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争“八连冠”为目标,通过开展政策拥军、实事拥军、科技拥军、文化拥军、社区拥军等一系列扎实有效活动,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的军政军民关系,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

1.全面落实优待抚恤政策。进一步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重点优抚对象保障水平,实现各类优待抚恤标准城乡一体化,建立优抚对象优先纳入社会保障机制,优先享受各类社会福利,确保优抚对象生活不低于当地社会平均水平。加大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李超时烈士纪念馆、王杰烈士纪念馆等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的投入,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和作用。

2.健全完善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接收安置体系。建立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长效机制,完善承训学校年检制度、专职辅导员制度和巡视制度,保持退役士兵参训率、就业率、满意率全省领先。进一步完善退役士兵城

乡一体化安置政策,大力推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巩固和提高全市退役士兵安置率和实际就业率。

(五)专项事务管理。

着眼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和推动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加快民政专项事务管理创新,健全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提升社会事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水平。

1.规范婚姻、收养、殡葬服务。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管理,健全婚姻登记服务体系。加大收养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依法办理各类收养登记。加强婚姻、收养登记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惠民殡葬政策,加大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村级集中安葬点全覆盖,打造绿色殡葬、阳光殡葬、文明殡葬。

2.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建立健全由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组成的街头流浪人员联动救助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构建市、镇、村三级乞讨救助体系和科学考评机制;加强救助机构规范化管理,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心理援助工作,建立健全街头救助与就业援助联动机制。

3.深化行政区划管理。按照合理配置利用资源、加快产业聚集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总要求,深化行政区划管理,积极实施村改居工作,推进城市化进程。

4.扎实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建立健全行政区域界线管理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全面落实联席

会议、自检联检、界桩管护、跨界开发建设申报、矛盾纠纷调处等制度,确保边界地区和谐稳定,确保县际以上界线全部达到省级以上平安边界建设示范线标准。

5.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健全地名规划体系,重点优化道路、桥梁等市政设施地名命名,提升地名命名更名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规范地名标志设置,实现镇、村道路地名标志全覆盖。研发覆盖城乡的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便利居民出行。

(六)社会福利

着眼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特殊群体向社会公众转变,健全完善以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为基础,以优化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以发展公益事业为根本,覆盖全市孤残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福利保障水平。

1.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爱。进一步改善孤儿成长环境,完善孤残儿童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按照经济生活发展水平和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步提高孤儿养育标准,提高生活质量,探索和推行弃婴儿成年后的安置办法和保障机制。

2.大力发展慈善、福彩公益事业。深化“公民慈善”理念,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慈善活动,精心打造具有XX特色的文化慈善、品牌慈善、阳光慈善、专业慈善,保持慈善募捐苏北领先水平。坚持“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的福彩宗旨,规范销售,安全运行,确保“十三五”期间,全市福彩销售总量突破10亿;广泛开展福彩公益活动,提升民政

公益品牌效应。

第五篇:生态市建设规划的技术路线

生态市建设规划的技术路线

生态市规划应以景观生态学、生态承载力和城市生态学作为规划的基本理论依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作为技术手段进行生态市的规划。规划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规划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阶段、规划基础研究阶段和规划编制阶段(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资料收集与调查阶段

此阶段主要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几种手段,获取规划所必须的有关社会经济环境特征,为规划的编制提供基础资料。资料收集主要通过走访深圳市的有关管理部门收集当地有关行业的基本情况资料和相关规划,包括林业、农业、水利、国土、海洋、旅游、园林、环保等方面。通过对重要地区的现场调查,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解,为遥感解译建立地面标志。遥感解译主要利用法国SPOT5卫星遥感数据,通过现场调查建立的地面标志,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解译,并提取有关规划所需的生态信息。

2.规划基础研究阶段

此阶段通过对有关资料的研究,开展生态环境现状与变化趋势分析、生态承载力研究和当地发展定位研究,判断出制约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地可持续发展宏观战略,并开展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为各专项规划研究提供宏观约束条件和分区控制要求。

城市生态,景观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生态市建设规划研究技术路线

根据可持续发展宏观战略研究和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的要求,针对宏观发展战略所确定的发展对策和生态功能区划提出的各分区控制要求,开展生态经济体系构建与调控研究、污染防治与环境安全体系构建研究、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生态型社会培育研究、绿色交通与清洁能源研究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与保障措施研究,并分别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规划对策。3.规划编制阶段

根据规划基础研究所获取的成果,开展规划成果的编制工作。首先确定规划指导思想与战略方针、规划战略目标及阶段性目标、规划指标体系及规划战略部署。根据以上所确定的规划指标体系、目标、战略方针与部署,编制生态市建设规划方案。并提交当地有关部门及公众提出有关意见,进行规划方案优化调整,确定最终规划方案。根据最终规划方案,编制生态市建设重点项目并进行投资分

析,开展生态市建设效益分析。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最终编制完成《生态市建设规划文本》、《生态市建设规划图册》、《生态市建设规划说明书》、《生态市规划研究总报告及专题研究报告》,并开发基础GIS技术的《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施决策系统》和《生态市规划Intenet发布系统》。

下载某县市域多规划合一规划技术导则(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县市域多规划合一规划技术导则(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柳州市四警合一规划方案(初步)

    广西柳州市 公安局应急联动指挥系统 建设方案 深圳市亚奥数码技术有限公司 Shenzhen Asian Olympic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柳州市公安局指挥信息系统 深圳市亚奥数......

    市消防规划文本

    **市城市消防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市城市消防规划是**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在规划区内的所有涉及与消防有关的建设活动,均以本规划为指导。 涉及到具体的......

    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根据《汉中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本规划。一、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

    市国省道“十一五”规划

    **市国省道“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市公路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支持下,抢抓机遇、多措并举,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自2003年至“十五”......

    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为了加快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本规划。一、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十七大以来,在市......

    市口腔医院“十一五”规划

    市口腔医院“十一五”规划一、现状与问题xx市口腔医院创建于1970年,是xx地区唯一的一所集医疗服务,教学科研,业务技术指导,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口腔专科医院,医院现有牙科综合治疗机52台......

    市规划局度工作总结

    去年来,在市四大班子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城市规划法》和《行政许可法》,以“公开、公正、高效、廉洁、便民”为工作目标,加强管理、严格审批、强化执法,扎扎实实,认认......

    市蔬菜产业化规划

    **市蔬菜产业化规划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新阶段“菜蓝子”工作的通知》和省政府《关于加强新阶段“菜蓝子”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蔬菜产业培育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