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塑造学校员工精神之路论文[五篇范文]

时间:2019-11-24 15:4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求塑造学校员工精神之路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求塑造学校员工精神之路论文》。

第一篇:探求塑造学校员工精神之路论文

在企业界,管理者似乎更重视对员工精神的塑造。当我们与一些著名企业偶然相遇时,便会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企业精神的存在:西门子的严谨、松下的热忱、索尼的创新、小天鹅的全心全意、海尔的真诚到永远。相对于企业管理对于员工精神塑造的重视程度来说,学校对员工精神的塑造似乎欠缺了些。

20xx年6月,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赤手空拳来到了慈吉教育集团,负责小学部的创办。董事长告诉我,这个学校6年的办学规模是60个班,而小学校园要到3年后才能建成,前3年只能借校办学。这真是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开端。

没有任何客观办学优势,只有把学校发展锁定在这个突破口 ——员工精神的塑造上。

16字学校员工精神

20xx年暑假我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招生聘师,一件是学校员工精神的确定和学校管理章程的制定。通过反复深入的思考,又取得了当时7个同事的一致肯定,我们确定了学校员工16字精神:“同心同德、自重自强、尽心尽力、共存共荣”。

这 16字所体现的核心有两个:其一,体现建立在群体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团队精神,其二,体现建立在自我价值观基础之上的敬业精神。从团体角度来说,要求全体成员同心同德、共存共荣;从个体角度来说,要求每一个个体自重自强、尽心尽力。

员工精神的塑造与振奋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于一所历史悠久、校风严正的名校来说,员工精神的塑造往往在于提炼和确定;另一种情况是:对于一所创办不久、队伍刚形成的新学校来说,员工精神的塑造往往在于内容的准确定位,策略的科学实施。

员工精神一旦形成,它将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给人以信念和激励,也给人以约束和规范。从而使广大员工自觉地关注团体的前途,维护团队的荣誉,为团体的生存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

从共识入手塑造员工精神

学校员工精神塑造有五个主要原则:

共识原则。管理者的重要使命在于决策。决策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指挥式,二是共识式。传统的管理大都采用前者,而现代管理要求突出共识式。这是因为,现在的员工特别是学校里的教职员工,一般都受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文化水平、知识素养较高,他们往往不习惯于俯首贴耳、惟命是从,一味地跟着别人跑。他们有自己的价值目标,要求领导的管理方式从 “指挥式”转向“共识式”。

因此,学校在管理工作上重视 “参与文化”的建设。例如,学校长期开展的“慈吉教育发展百策”征集活动,就是为了集聚员工的创意,激励员工和管理人员一起从事创造性的思考和工作。“师德——票肯定制”、“校园四节”也都是采纳员工的创意而后成为制度的。

目标原则。精明强干的领导重视并且善于将团队的崇高而长远的目标传达给个体,藉此带动个体,这就是目标驱动。而且,目标的确定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比如,我校的办学宗旨是: “优质教育发展人,优质服务关怀人”。办学目标是“两校”、“两园”:高标准的现代化学校、示范性的窗口学校,充满着博爱精神的家园,洋溢着人文气息的乐园。教育理念是:“实施优质教育,实现教育优质”。以上目标以体现社会价值为主,当然还必须具有体现经济价值方面的目标。我们把员工经济收入的各项指标也明确写进《学校管理章程》一书,决不搞暗箱操作。真正的拥护和追随者往往是因为精神感召和目标认同而献身于所在团体的事业的。

亲密原则。亲密感是人性的基本要求,有了亲密感也就有了安全感,就会觉得自尊和自强。尽管我们知道团体成员间建立亲密感的重要,但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直接的人际交往正在减少,私立学校教师工作的高强度、快节奏,亲密原则的实施也是十分困难,人际之间更容易造成冷漠。

为了体现亲密原则,我们也做出了种种努力。例如:我们组织党员教师与一般教师、师傅与徒弟的结对活动;志同道合者成立教科合作组开展研究活动;年级段教学资源共享制;我们更多地通过工会组织人性化的活动,如:员工家庭喜庆恭贺活动、慰问活动、文体娱乐活动,传统性节日纪念活动、旅游考察活动等。

一体原则。这里所提的 “一体”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个人与组织的一体。当员工们能认识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相关性与一致性时,他们就会更愿意、更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组织,为组织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竭尽所能。我校员工精神中的“共存共荣”就体现了这一原则。我们建立了全面的、全程的激励机制,例如我们实行“师德——票肯定制”,实行“学校奖我也奖”、实行系列奖————包括职能部门(人员)考核奖、突出业绩奖、教学质量奖、教科研考核奖等,这些措施着重体现了校以师贵、师以校荣,校师一体化。

“一体”的第二层意思是:尽量缩小管理层与学校员工之间的界限,追求领导与教师之间管理上的一体化。一方面要让员工自己负责工作、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要让管理者通过深入一线起表率作用。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中做到领导与教职员工工作、考评、待遇等一体化,让每一个成员产生“自我拥有”的满足感。

“一体”的第三层意思是:所有员工之间人格平等,实现身份一致。尽管我校教师的来历复杂,有的是公办教师或非公办教师,有的是师范类毕业生或非师范类毕业生,但一旦被我校招聘录用,均享受公办教师同等的待遇,包括工资、社保、进修与评奖等各个方面。这样就能真正地实现组织内部的一体化,进而实现员工精神中的自重自强。

卓越原则。卓越并非单指成就,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一种工作伦理。凡是成功的组织单位必定培养了员工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卓越的工作伦理一般可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去引导培养:

一是建立标准。这个标准包括物的配置的标准化和人的行为的规范化两个方面。达到一定标准的硬件设施是追求卓越的物质基础;遵循一定规范的员工行为是实现卓越的灵魂所在。

二是倡导激励。管理者应该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去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将真正的奖赏给予当之无愧的人!你如果期待着某种行为的再次出现,那么你就应该在这种行为刚出现时就进行奖赏。规范的学校必定有自己的管理章程,而管理章程中真正有实用价值的、能对人的行为起驱动作用的往往就是那些奖励条例。

三是重视反思。反思是卓越的工作伦理的重要要素之一,这是因为反思具有矫正作用,导向作用。在健全的组织中,反思不仅是一种个人的工作伦理,而且更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群体行为。我校经常采用的各种类型的民主决策会和民主总结会以及案例式反思活动就是这一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以上五个方面塑造员工精神的原则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3年以来,学校教师以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为核心的群体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办学的阶段目标逐步实现。学校现有四个年级41个班,在校学生达到1725人;有专任教师97人,职工140余人。师生队伍规模壮大,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我们想,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对教职员工队伍的认可,尤其是对员工精神状态的满意。

第二篇:论文:中国大学精神的塑造

大一统“文化中国”观念与中国大学精神的塑造

程世和

[摘 要]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不惟指一个疆域辽阔、政治统一的地理中国,而且指一个重诗书礼乐、重人文教化的文化中国。重统一大局、重人文教化这两方面内涵的结合,构成了大一统“文化中国”的观念。赖有这种大一统“文化中国”观念,中国的传统教育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既能吐纳诗文英华又足以护持大一统政治中国、大一统文化中国之运命的士人群体。对比中国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在文化素质上存在着问题,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对中国的人文文化传统缺乏一种敬重与认同。因此,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够只是为学生多增加一些校园文化生活而已,必须以弘扬中国人文价值观念为要务,必须以着重培养中华民族气骨与中国文化情怀为核心内容。倘若不对中国传统教育的优良传统予以一种历史性的确认,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就难以造就出千百万足以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任的时代精英,难以构建出一个具有中国气派并能以这种中国气派与西方对话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 大一统“文化中国”观念;中国高等教育;文化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 程世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陕西西安 710062)

针对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不足的突出问题,一批著名学者如杨叔子先生、张岂之先生等在中国高教界发起了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倡议。从1995年9月国家教育部在华中理工大学召开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以来,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已走过了近11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就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还浮于表层,其中的一大表现为在许多高校,对“文化素质”的理解往往与“思想素质”、“综合素质”相混淆,致使“文化素质教育”因缺少核心内容而表现出泛化或空心化的倾向。在我们看来,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之所以缺少核心内容,关键在于未能从中国大学精神的塑造这一战略高度赋予文化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未能充分意识到从中国大学精神的塑造这一战略高度赋予文化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应从泛化的表层理解中走出来,以着重培养中华民族气骨与中国文化情怀为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但无庸讳言,我国高等教育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学生文化素质水平的不高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一般意义上,我们都会认可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大学所培养的人材,不惟能在专业领域胜任职责,而是也应有着较高的精神境界。对此,张岂之先生曾作出这样精辟的论述:“只有当大学培养出优秀综合素质的人才,特别是他们具有比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从而引领社会前进;只 有当大学具有高文化品位,在社会塑造了使人信得过的美好形象,能够持续地产生文化科学方面的辐射作用,这样才可以体现大学的先导性。” 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高等教育中,多有一种重专业、重技能的功利化倾向,而对于大学引领社会文明的神圣天职缺乏一种必要的关怀。与这样一种功利化的教学模式相对应,我们的大学生在精神层面上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忧心忡忡,对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出了一声声赤诚的呼告:“1982年,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有几位外籍华人教授跟我说,大陆的教育有缺陷,来到国外的学生,懂得ABC,懂得XYZ,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了解长城、黄河,不懂《四书》、《史记》,他们怎么可能为中华民族献身?”“我们高等教育中,急功近利的‘功利化’倾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德与智,轻德重智;对智,‘专业’与‘基础’。工作中似乎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对工科学生,忽视数理基础与技术基础,对理工科学生,更加忽视如何做人的文化教育,忽视文化这一更加重要的做人的基础;表面看来,似乎这些基础在业务工作中并不直接有用,并不立竿见影。似乎我们的教育只是为了物质文明建设,只是为了经济建设,乃至只是为了市场经济而服务的。”②正是出于对我国高校忽视文化素质教育这一不足的深切忧虑,杨叔子先生、张岂之先生等在中国高教界发起了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倡议。“纪念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十周年”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的隆重召开,印证了这些先生十多年来为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倾尽心力的热忱与苦辛。

回顾我国高校十余年来文化素质教育的历程,我们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一些高校,尤其是华中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在杨叔子先生、张岂之先生的直接组织下,业已成为我国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典范。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就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还浮于表层,其中的一大表现为在许多高校,对“文化素质”的理解往往与“思想素质”、“综合素质”相混淆,致使“文化素质教育”因缺少核心内容而表现出泛化或空心化的倾向。以本次清华大学会议为例,所提交的论文多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努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大学文化为依托深化人文素质教育”之类泛化而流于形式的语词为论题,明显表现出一种习惯于以日常思维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精神弊端。即令有些论文虽则口不离“文化素质”或“人文素质”,但从字里行间看,仍不过是一种缺少核心内容的大众化的理解。在我们看来,以这样一种缺少核心内容的大众化的理解,难以有效地将青年学生锻造为足以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社会精英。

在我们看来,我国大学生之所以文化素质水平的不高,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对中国悠久的人文文化传统缺乏一种起码的敬重与认同。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一种妄自尊大的无知对文化传统进行“革命”性的批判。“文化大革命”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以“革命”名义批判我们文化传统的最为极端最为全面的表现。殊不知,“文化大革命”“革”的正是人格尊严与文化尊严之“命”,导致了一种反文明、反秩序的社会恶习。只要看看我们周围各种欺诈现象的广泛存在以及电视频道对武打片、阴谋片的大量播放,就会深感到中国大众社会确实存在着与五千年文明古国极不相称的不文明习气。在这种“革”中国文化之“命”的流毒影响下,我们大学生因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与有力支撑,内心世界变得枯萎无华。尤为可怕的是,没有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敬重与认同,我们的学生也 2 很容易以身为中国人而感到不幸与困苦。中国的大学培养出一些没有中国情怀而有着欧美情怀的青年学生,这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失误。

西方的大学不惟以培养西方的专业精英为目标,而且也以负载、传播西方的人文价值观念为己任。中国的大学置身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是需要培养出千万计能够负载、传播中国人文价值观念的民族精英。不从这样一个战略高度实施我国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计划,我们的所谓文化素质教育只不过给学生多增加一些校园文化生活而已,只不过让学生多学会一些看似优雅的举动而已;而这样的文化素质教育,并不能确保我们的学生能够成为既有世界眼光又深具中国气骨与中国情怀的精神传人。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周作人的所谓文化素质不可谓不高,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优雅”或可超过了“吾以吾血荐轩辕”的鲁迅,但就是这个“优雅”的周作人附庸到了日本人的生活中,成为一条断了脊梁的文化汉奸。由此看来,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计划,必须以弘扬中国人文价值观念为要务,必须以着重培养中华民族气骨与中国文化情怀为核心内容。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是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在1988年巴黎宣言上发出的世界性呼吁。当西方大学日益注重以虔诚的心情对经典文本进行理解、诠释、研究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理应让渐趋弱小的中国文化的声音变得恢宏起来,以“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③而不是以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去教导我们的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培养出中华民族的气骨与中国文化的情怀。在我们看来,这才是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正途之所在。

二、从周之小一统中国到汉之大一统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统一大局、重人文教化的“文化中国”观念,由此奠定了大一统中国历经数千年艰难历程而绵延至今的精神根基

面对世界地图,我们不难有这样的发现:以国土面积而论,在数以百计的国家中,堪称大国的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这四个国家;而在这四个大国中,只有中国为文明古国。以地理位势而论,四大国中,只有中国、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俄罗斯、加拿大位于冰土地带而给人周天寒彻之感,而中国、美国则幸运地位于不热不寒的温带,内外又有江河湖海的萦绕,最适合于人类诗意的栖居。不过,美国是人类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所建立的后起国家。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人类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中国堪为世界上地理位势最为优越的泱泱大国。

以一种感恩之情观照我们的国土,就自会感受到大一统中国的辽阔壮丽:泱泱中华,既有南中国的富足优美,又有北中国的俶傥瑰玮;既有东部海滨的平阔辽远,又有西部大漠的苍凉雄壮。泱泱中华,东西南北悬隔万里,风土人情迥然有别,但都在统一的疆域内遥相映照,一同烘托出大一统中国江海策应、山川表里的宏大格局,足使生息于这一中国疆域中的万千人民能够行走万里而游于无穷。身处于这样一个“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④的美丽之大中国,我们怎不生发出一种“乐生中国”之感?又何以能“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⑤而不对创建并传送大一统中国于后世的古人们表示一种深深的敬意?

诚如钱穆先生所言:“我中国此种立国规模,乃经我先民数百年惨澹经营,艰难缔构,仅而得之。”⑥大一统中国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的艰难历程而一直绵 延至今,其中的一大根由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种大一统“文化中国”之大义,就在于历代志士仁人竭诚护卫大一统“文化中国”的文化信念。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不惟指一个疆域辽阔、政治统一的地理中国,而且指一个重诗书礼乐、重人文教化的文化中国、礼义中国。重统一大局、重人文教化这两方面内涵的结合,构成了大一统“文化中国”的观念。在我们看来,对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中国”观念的由来进行一种历时态的回顾,我们当能更自觉地热爱吾美丽之大中华,更自觉地肩负起传承中国文化的历史重任。

中华,古称华夏。华者,光华也;夏者,大也。故此,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曰:“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义之大。”早在西周立朝开始,中华民族就致力于礼乐文化的建设。《礼记·王制》云:“乐工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士”由“诗书礼乐”而造就,不惟传达出了周以诗书礼乐立教的人文气息,而且开启了后世中国重视以人文主义教育造就贤士大夫的历史先河。周人之所以立诗书礼乐为教,根源于“以文化成天下”的政治理念、文化理念。《周易·贲卦·象传》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赖以这样一种“以文化成天下”的政治理念、文化理念,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诞育出了一个以诗书礼乐化治天下的文明之世,诞育出了一个“济济多士”(《诗经·文王》)、“蔼蔼王多吉士”(《诗经·卷阿》)的“赫赫宗周”(《诗经·正月》)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周以诗书礼乐化治天下,一方面促成了一个“赫赫宗周”的文化中国、礼义中国的出现,一方面又造就了一批竭诚护卫周之文化中国、礼义中国的士之群体。“济济多士,秉文之德”(《诗经·清庙》)、“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诗经·文王》),说明了周以诗书礼乐造士而士又反过来护卫周之天下的历史消息。而当周之天下日渐破败之时,周之士人又复表现出一种不忍离别的悲念之情。《黍离》等“变风变雅”之作,尽现出周之士人“闵宗周之颠覆”而痛楚难抑的内心真实。从周之士人对周之天下毁灭的悲悼中可以看出,只要现实中还有挽救周之天下于不倒的一线希望,周之士人就会拼以自己的全部努力。究其原因,就在于周之天下曾是一个足以让人感念的具有“文章光华礼义之大”的文化中国、礼义中国。文化对于维系天下的久长意义,正由此可见。

相对于后世的中国大一统而言,“赫赫宗周”因其地域的不甚辽阔而只能称之为小一统的文化中国、礼义中国。但中华民族正赖以对周之礼义文化的追思与阐释,大一统的文化中国、礼义中国才得以形成于后世。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孔子对周之礼义文化的传承与阐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继之以“变风变雅的“闵宗周”,孔子发出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喟叹。正因如此,孔子在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成为周之礼乐文化最为自觉的传承者。他以《五经》、“六艺”作为孔门教育的核心内容,由此创立了自有其礼乐诗书文化渊源的儒家学派。自此而后,由儒家导引的中国教育也就形成了一种以人文主义为其特色的优良传统。倘若不对中国教育的这一优良传统予以一种历史性的确认,中国的当代高等教育就难以构建出一个具有中国气派并能以这种中国气派与西方文化相对话的教学体系。

继之以周之小一统之后,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帝国。然而,秦帝国因受法家重权势、轻文化思想所限,缺乏宏阔深邃的政治远识与文化胸怀,造成了与天下士众为敌的严峻对局以至于不及二世而亡。秦之所以短命而亡,固然有种种政治军事上的原因,但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否弃了文化化成天下的深远作用,不能以仁义治天下。继起于暴秦之后,汉代中国则因推重儒 学,以儒学为国统,以儒之礼义教化造成了一个“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统业”(《史记·太史公自序》)、“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班固《两都赋序》)的盛世之局的形成。由此,中华民族得以结束了自战国乱世、赢秦暴政以至楚汉相争的数百年之久的天下大乱,而终由周之小一统礼义中国、文化中国进至于长达四百年之运命的大一统礼义中国、文化中国。

汉之所以造成了一个大一统礼义中国、文化中国的长期存在,不能不归功于汉代士人对暴秦因“无文”不及二世而亡的历史反思,不能不归功于汉代士人对“以文化成天下”儒学大义的极力推阐。早在汉兴之初,陆贾就向汉高祖刘邦进言诗书礼义对于安邦定国的重要性:“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汉书·陆贾传》)继之于陆贾,贾谊在《陈政事疏》中又进一步地对儒之礼义教化作出推阐。值得注意的是,贾谊《陈政事疏》中的“礼义”之论始于对秦政、秦俗的历史检视与批判:“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贾谊在这一段相当于对秦代的“民俗文化调查报告”中,以其深微透辟的文化眼力指出:秦自商鞅变法后,遗弃了礼义仁恩这一维系世道人心的文化传统,只求一味地政治推进与军事推进,一味地以法令为治,对世风民俗缺乏起码的文化关怀,结果导致了家庭人伦亲情的丧失与社会互爱精神的沦亡。从家庭内部父母子女、公媳妇姑间几同禽兽般的“立而谇语”、“反唇而相稽”到公众社会践踏人性的“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所显露出的正是秦因信威任力而带来的普遍暴力化的社会乱相。秦在统一中国后,本应“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以造就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具有内在凝聚力的统一整体;然而秦之统治者仍不改废礼崇法之故辙,以为政法严密就能控驭天下,结果人情民心因缺乏精神关怀一败再败而一发不可收拾,终于导致了秦大一统天下的土崩瓦解。正基于以上对从秦俗破败的社会层面上分析秦灭亡的内在原因,贾谊发出了以儒之礼治精神“移风易俗”并进而建立一个“厉廉耻行礼谊”的社会秩序的时代呼唤。

由陆贾开启并由贾谊、董仲舒等人接续的对于文化中国、礼义中国的精神呼唤与现实努力,终究促成了一个“炳焉与三代同风”的大汉盛世之局的出现。大汉为我中华造千古不灭大一统中国之华夏,为我中华立代代相承之儒学国统,可谓功在当世而泽被万代。对于两汉开大一统文化中国盛世之局的时代意义,两汉士人大体上都予以了一致认同:“四海之内,靡不受获。于斯之时,天下大说,乡风而听,随流而化,芔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王,而功羡于五帝”(司马相如《上林赋》),“今朝廷纯仁,遵道显义,并包书林,圣风云靡。英华沉浮,洋溢八区,普天所覆,莫不沾濡。士有不谈王道者,则樵夫笑之”(扬雄《长杨赋》),“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因相与嗟叹玄德,谠言弘说。咸含和而吐气,颂曰:‘盛哉乎斯世’”(班固《两都赋》),“方今圣上同天,号于帝皇,掩四海而为家,富有之业,莫我大也”(张衡《二京赋》)。所言种种,印证了我们民族经过上古以至汉初三千年的艰难历程而终于迎来了她傲视世界 的第一个强盛时代,终于显示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一统中国泱泱气象。

对于这样一个既有无限山川风物之美又有“文章光华礼义之大”的大一统汉代中国,两汉士人不惟给予了的一致认同,而且表现出竭诚护卫的“金诚之心”。从汉初贾谊的忧世而泣、晁错的为国殒身到汉末以李固、陈蕃为首的士林群体为挽救汉末危局拚尽死力的壮烈之举,历时态地显示了两汉士人的精神气骨。大一统汉代中国之所以能延续四百年的历史,一大根由在于有一个砥砺志节、合力维护大一统政局的士林群体的广泛存在。而两汉士人之所以形成一种“依仁蹈义,舍命不渝”的浩然士风,又与汉代中国竭力推重儒学、推重人文教化有着直接的关联。因两汉士人注重儒学修养,承继有礼乐诗书的文化传统,两汉士人以经训为法,以仁义修身,注重政治志节与精神操守,从而成为两汉重统一大局的主体力量。人文教化对于维系天下的久长意义,在此又一次得到了充足的证明。

接续于两汉士人之后,中国士人之无数个体饱读经史诗文,集政治理性与文化胸襟于一体,识通古今之变,胸怀天地人心,既能以诗书发抒情性又能以仁义修身行事,成为护持大一统政治中国、大一统文化中国之运命的精神脊梁。绵延二千年之久的中国士人群体不惟是一种政治存在,也复为一种既沉博又飘逸、既有风骨又具才情的文化存在。面对这样一种重统一大局、重人文教化、重宇宙大观、重宏博气象的中国士人的历史性存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不能不作出认真的反思。

三、中国之所以自秦汉经唐宋明清以至于近现代始终具有一种大国体式与大国风范,根源于中国文化足以化育出万千与之共命同尽的民族精血,根源于中国有一种一家一姓之天下可亡而大一统文化中国之天下不可亡的文化信念

以“文化中国”这一视角观照中国历史,我们大体上可以将周至清代的中国历史划分为以下六个时期:(1)周,小一统文化中国形成与崩裂时期;(2)秦汉,创设并努力护持大一统文化中国时期;(3)魏晋南北朝,大一统文化中国暂时分裂与渴望恢复时期;(4)唐代,大一统诗性中国时期;(5)北宋、南宋,文化中国内忧外患与士大夫感奋时期;(6)元明清,中国屡败而大一统文化中国之天下不亡时期。

从现象上看,中国的历史呈现出分裂与统一两相交替的过程。而观察中国一时之分裂,一则根源于中国内部政体之纷乱,一则根源于外部强敌之侵扰。由于中国“居天下之膏腴”,而其四周又布满了崇尚武力的强悍民族,故而历史上不断滋生出所谓“蛮夷”民族对中华文明毁灭性的掠击。在中国的四周威胁中,来自于东北关外、正北大漠与西北高原的异族因占据着高悬于中国之上的不知其几千万里的北方大块,能够居高临下地对中国的华北平原、中部平原与关中平原予以一马平川似的千里奔袭。而在中国的南端,虽也有一些边患,但因有南方大山大水的阻隔,又因南方异族较为弱小而缺乏一种狂飙突进般的进击之势,故而中国南方的边患远不如北方的边患。

对于中国的北方边患之大,两汉时期的士人早有论述并一再申明攘击匈奴之大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曰:“自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害。欲知强弱之时,设备征讨,作《匈奴列传》。”扬雄《谏不受单于朝书》:“唯北狄为不然,真中国之坚敌,三垂比之悬矣。前世重之滋甚,未易可轻也”。凡此种种,莫不显示出一种护卫中国文明、抗击“北狄”这一“真中国之坚敌”的精神要旨。然而,尽管中国历代都有志士仁人一再申明攘击“北狄”之大义并以英雄壮气自 觉担承起守卫中国之责,但“北狄”的巨大威胁始终难以解除。究其原因,其中的一大根由就在于有一个不知其几千万里的北方大块高悬于中国之上。较之与同纬度的西方世界,西方民族则“幸运”地位居于一个由东向西逐渐缩小的欧洲半岛,在地理上不存在类似中国的巨大北方威胁,故而基本上能不受外部“蛮夷”强敌的侵扰而中断其内在的文明进程。中国没有西方世界的这一先天性的历史幸运,因此往往陷于一种惨遭异族铁蹄蹂躏的民族险境中。不明于此,我们就容易对中国的历史作出不切实际的贬损。

在世界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个民族象中国这样身处于“北狄”“常为中国患害”的历史性境遇,更无一个民族象中华民族这样虽屡遭江山破碎之苦却至今仍不失其大一统之泱泱气象。泱泱中华之所以能独创出这一绝无仅有的人间奇迹,一方面根源于中国总有一些民族的精血风起云涌,争赴死地;一方面又复根源于中华文明以其“礼义文章光华之大”化成一切南下“北狄”以入中华的强大生力。就后一个方面而言,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有诸多的论述:“汉代之覆亡,特一时王室与上层政府之腐败;而所由缔构此政府、推戴此王室之整个民族与文化,则仍自有其生命与力量。故汉末变乱,特如江上风起,水面波兴,而此滔滔江流,不为废绝。且当时五胡诸蛮族,中国延之以入内地者,自始即与以中国传统文化之熏陶,故彼辈虽乘机骚动,而彼辈固已同饮此文化之洪流,以浇灌其生机,而浸润其生命。”⑦因有这样一种融化一切南下“北狄”以入中华的强大生力,中华民族不但屡屡摆脱了文化灭绝的危险,而且每在民族厄难之后又日渐显露出活泼浩大之声势。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渡为例,晋室南渡后整个北中国大地已沦陷于异族之手长达近三百年之久,如此时间跨度之长足令一种文化销声匿迹,但随后又有隋唐统一盛运特别是唐代大一统诗性中国的诞生。此后,不论是攻覆南宋江山的蒙古铁骑还是乘虚入关的满清贵族,都无一例外地被中国文化所同化,而中华文明之疆域也一直绵延至今。反观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都难逃覆亡之厄运,我们就尤能凸现出中华文明绵绵不绝的生命活力。

大一统中华文明之不灭的另外一种根由,在于中国文化能不断化育出一大批竭诚护卫中国的志节之士。以两宋士大夫为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辛弃疾、陈亮、张孝祥、陆游、文天祥诸贤前后相续,无不具有一种恢廓充实的国士气象。正赖以这样一种士大夫群体的存在,两宋中国在辽、西夏、金、元四大“真中国之坚敌”不断进击的危难之局中而得以延续了三百余年的历史。两宋之局危如累卵,但两宋士大夫群体却能一再尽现其高昂之士气。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具有一种恢廓充实的化育之力。

中国文化对两宋士大夫的化育之力,仅以宋初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三人为例即可获得证明。据《宋史·范仲淹传》载,范仲淹二岁丧父,家境寒苦,但少有志操,好读圣贤之书,故能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有这样一种感奋于圣贤胸怀的精神砥砺,范仲淹入仕后表现出精于论析政治实务、深谙边防武备的经国才略。当他受命经略陕西并兼知延州时,负抵御西夏之任达四年之久,被称为“胸中有数万甲兵”,“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书生英雄的胆略由此可见。纵观两宋士大夫的精神历史,从范仲淹以《岳阳楼记》发唱于宋初到文天祥以《正气歌》结响于宋末,说明了两宋士大夫 “益天下之心,垂千古之志”的恢廓胸襟。《宋史·范仲淹传》称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凸现出范仲淹以其精神高义为两宋贤士大夫之英雄豪杰导夫先路的精神作用。而范仲淹精神高义之所从由来,根抵在于中国有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与范仲淹同为两宋贤士大夫的精神先导,欧阳修也同样幼年丧父,家境寒苦。据《宋史·欧阳修传》载,母亲郑氏为了教子成人,“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并一再谆谆告诫儿子砥砺风节,安贫乐道:“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正是在母亲的精神导引下,欧阳修不惟在政治上守正不阿,而且自觉肩负起护卫中国文化道统的历史责任,“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由此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首倡者。在中国的历史上,象郑氏这样以儒之精神大义教子成人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何止千万?也正赖有这样一种文化精神,中**亲在平凡中成就了她们感人至深的伟大。

中**亲的伟大也同样体现在苏轼母亲程氏的身上。《宋史·苏轼传》称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母滂邪!’”范滂为东汉反宦官黑暗政治的志节之士,在临刑就义前劝慰母亲“勿增感戚”,而范母则反过来劝慰儿子道:“汝今得以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母子二人以这一“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的节义故事相互激荡,成为苏轼至死都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纵观苏轼一生,虽半世贬谪以至天涯海角却能够坦然自若,自与苏轼内心保有一种挺立为人的精神志节有关。传论称苏轼“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道出了节义为立身之本的重要性。

以上三位宋初贤士大夫的人生事例,说明了中国文化足以化育无数贤士大夫英雄豪杰的历史作用。我们完全可以作这样的推断:假令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三人身处南宋之末,他们也一定会成为文天祥一样的志节之士。由此以观,中国之所以不断涌现出贾谊、李固、陈膺、范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辛弃疾、陈亮、张孝祥、陆游、文天祥、王夫之、顾炎武、辛弃疾、陈亮、张孝祥、陆游、文天祥、谭嗣同、梁启超、秋瑾这样具有“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贤士大夫英雄豪杰,中国之所以自秦汉经唐宋明清以至于近现代始终具有一种大国体式与大国风范,根源于中国文化足以造就万千与之共命同尽的民族精血,根源于中国有一种一家一姓之天下可亡而大一统文化中国之天下不可亡的文化信念。

人是一种具有精神广延性的存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我们不但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也应是一种与自己的文化传统紧密联系的历史性的存在。如果我们遗忘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遗忘了中国文化中重统一大局、重人文教化、重宇宙大观、重宏博气象的优秀品质,我们就缺少了一个厚德载物、生生不息的精神本源。文化的绝灭,是一个民族最为可悲的生命的自杀行为。近年来所发生的不顾婴幼儿死活的阜阳假奶粉事件,致多人于死地的山西假酒事件,说明了我们“革”文化之命后所造成的“大义之不明于天下”的直接恶果。因缺乏一种礼义精神的维系,国人与国人间的关系日趋诈伪。同样,在我们大学生中所存在的“有知识,无文化”,“高学历,低素养”的种种现象,也正是一种优秀人文精神传统严重缺失的必然表现。正因如此,“一切有远见的人都在呼吁:要加强人格教育,特别是加强儿童与青少年的人格教育!以优秀的人文文化去教育未冠者!”⑧

结语 加强中国人文传统的教育与大一统“文化中国”观念的申发,我国的高等教育才有可能造就出千百万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任的时代精英,才有可能构建出一个具有中国气派的教学体系 中华民族以其卓绝于世的文化创造力,造就了一个大一统“文化中国”的诞生并使其长期存在。在这一重诗书、重经史的大一统“文化中国”中,累积有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出现了无数识通古今之变、胸怀天地人心、以诗书发抒情性、以仁义修身行事的才俊之士。泱泱中华,真可谓名士云集,佳篇万千,才思泉涌,逸兴云飞,连续而富有诗情,有多少激扬文字,有多少生命的飘逸与宏放。尽管大一统“文化中国”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尽管大一统“文化中国”屡屡遭受外敌的强暴而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但由于大一统“文化中国”能够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竭诚护卫“文化中国”的志节之士,一个美丽之大中华得以完整地传承至今而成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迹。美丽之大中华历经数千年艰难伟大的历史运命而不灭,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是中国文化的光荣。

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国的传统教育建构了古代士人以道自任、热心担负社会使命的深层文化心理,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既能吐纳诗文英华又足以维系民族群体价值尊严、爱国保种、社稷永存的士人群体。当代的中国大学既以培养、造就千百万足以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任的学子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就不能不在业已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加强中国人文传统的教育,加强大一统“文化中国”精义的申发。只有当我们与古代的人文传统取得广泛的精神联系,我们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受教育者能够大其人于天下,成为热爱中国之过去、中国之现在、中国之将来的民族精英。也唯其如此,我们的大学在上承古代中国以“诗书礼乐造士”这一优良传统中,才有可能构建出一个具有中国气派并能以这种中国气派与西方对话的教学体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到来,有赖于对大一统文化中国传统的历史性确认,有赖于千千万万能够面向世界又深蕴民族气骨与中国情怀的时代精英的群体存在。

——————————

注释

①张岂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教育先导性》[A].周远清,阎志坚.《论文化素质教育》[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5.②杨叔子.《双翼健劲,长空竞胜》[A].周远清,阎志坚.《论文化素质教育》[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9.③⑤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扉页寄言.④陆贾语.《汉书·陆贾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62.2112.⑥⑦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引论”

14、19.⑧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A].周远清,阎志坚.《论文化素质教育》[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56.此文发于《社会科学战线》2007.1

第三篇:以“工匠精神”塑造“价值型”员工

以“工匠精神”塑造“价值型”员工

一座桥、一块表、一个企业、一种精神。

世间只有必然没有偶然,机械重复式的工作看似简单与平凡,实质上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承受无数次人车重压与风雪侵蚀,经历8次以上地震影响与战争考验,仍然巍然屹立、雄姿不减。

瑞士表,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一丝不苟的态度与精益求精的质量让它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在日本,创业1000年以上的企业有7家,500年以上的有32家,200年以上的有3146家,100年以上的有5万家,这些长寿企业能够依然存在的秘诀是:诚信经营、专业专注,不追求眼前利益,超越血缘的继任者挑选,以及尊重手艺人的企业氛围。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能够使李春设计的石拱桥巍然屹立?能够使瑞士匠人的机械表誉满天下?能够使日本89.4%的中小企业长寿经营?

答案是“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产品的精雕细琢与精益求精。因此,弥足珍贵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不可或缺的,务必给予大力弘扬。

党的十九大就明确提出,弘扬工匠精神,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现实需要。没有劳模群体,难育大国工匠;没有大国工匠,难有大国重器,唯有培育工匠精神,方能增厚国之底蕴。

那么,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塑造“价值型”员工?

树立正确的“工作观”

当前很多人认为,工作就是为了养家糊口,为薪水而工作,看似目的明确,实则是被短期利益蒙蔽了心智,使自身沦为工作的机器,看不清未来发展的道路,即便日后奋起努力,也很难改变,这就是所谓“工作=钱”的思维定势。

当然,我们每天工作也是为了企业盈利,但工作除了给予我们金钱之外,还有宝贵的经验、良好的训练以及才华的展现,它能帮助我们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因此与金钱相比,工作中获得的成长经历与工作阅力更有价值。记得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告诫青年:“对年轻人来讲,注重才能的积累比注重目前薪水的多少更重要,因为它是每个人最厚重的生存资本。”

努力做好每个“当下”

工匠不是投机家,遵循本心做事,遵循本性做人,是为工匠。也许在“聪明人”看来,那种把每个当下都做到极致的人有点傻、甚至可笑,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却让我们每个人无法反驳,并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不注重罢了,结果问题往往都是产生在这些被忽略的地方。其实无论做什么工作,每个人心里都要树立一个“品质”意识,把做人、做事的品质视同生命一般,规范言行举止,标准操作行为,真正养成自觉用工作品质衡量工作成果的习惯,这就是把当下努力做到极致的基本方法。同时,我们要特别警惕三种常见思维的存在:一是交差思维,如领导交代我的都做了,应付交差了事,从来不去关心做事的品质和成果;二是差不多思维,如工作完成认为差不多即可,没有半点精品意识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日久天长就会演变成落后的顽疾;三是走捷径思维,如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工作的方式大都喜欢“走捷径”,归根结底就是一种侥幸心理,总想通过投机取巧获得短暂成就,但无数实践证明唯有踏实、本分、诚信的品德才是通过成功的捷径。

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对

其实很多人都经历过工作中越忙越乱的情况,刚刚解决了旧问题,新问题又随之而来,结果事情总是越做越多,牵扯人员也越来越广,最终弄得耗时费力、事倍功半。其实“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对”并不是不可能,相反,这是对企业和员工个人都负责的一种工作要求,是提倡一种科学、高效的工作方式。要想第一次把工作做对,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其次是让别人知道什么是对的,如何去做才是对的,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在企业里每个人的工作目标都应是“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对”。

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说:“工作将占据你生命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从事你认为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从事一份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热爱这份工作。”其实工作的伟大与否,主要源于你对它的热爱,如果你对工作有感情,哪怕是平凡的工作也会变得伟大。

我们常常看到工作痛苦的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首先把自己放在不快乐的位置上,其实再枯燥乏味的工作也会有它的诱人之处,就看你如何在平凡工作中找到它的闪光点,只要开动脑筋,都可以有很多的亮点可以琢磨。其次,就是让岗位职责融入生活习惯。无论什么工作岗位,都是社会的一种职能,都是由于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假设你是个文员,不妨试试在生活中做回自己的秘书,用心规划调理一下自己的生活现状,相信这样日积月累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你与工作日趋紧密,那么投入热情自然也就顺理成章。第三,在工作中散发人格魅力。人格魅力主要源于两点:一是梦想,二是素养;其实梦想的现实形式就是你每天做的事情,而素养决定了你能做到什么程度。只有一个敢于拥有梦想、善于提高素养的人,才能让岗位成为人生的舞台、起飞的平台,才能在工作中展现出人格的魅力,而不仅仅是把工作变成养家糊口的工具。总而言之,热爱工作并不是句口号,而是真正把工作精益求精地做到最好。

一项伟大的壮举必须有一种精神去指引,一件精美的器物必须有一种精神去创造,一家长寿的企业必须有一种精神去传承;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工匠精神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起争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型员工!

2019年9月8日

第四篇:如何塑造国民精神

如何塑造国民精神

一、当前国民精神信仰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其谋求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物质生产和生活 方式、社会制度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万面的差异,而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心理素质、意 志倾向和性格特征。它也是一种意识现象,并具有伦理的本质。但它又不同于具体的道德规 范。道德规范是外在的道德要求,而民族精神则主要是由于伦理文化的积淀所形成的精神气 质。这种精神气质,在阶级社会中虽打有阶级的烙印,但却具有民族的共性。这种民族共性,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则是个性,即民族特征。现阶段,我国国民精神信仰正经历着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洗礼,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而。

1.部分个体崇高精神信仰淡化 崇高的精神信仰应该是以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以追求真善美作为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 和个体生活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目标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方面,这使国 家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国民中的个体对物质 条件的依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加强,正如马克思所言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是被意识 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的过程”那样,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因素 与个人的生活急急相关。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精神信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膨胀起来,撞击着改革开放之前的诸如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大公无私等信念,个体崇高精神信仰 被淡化。现实社会中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漠不关心他人、缺 乏社会责任感等现象无一不是崇高信仰弱化的具体体现。

2.国民整体精神信仰部分紊乱 个体精神信仰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国民整体精神信仰的现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 民精神信仰整体上是良好的,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而临着过度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 吞没理想主义和真诚信仰的危机,国民精神信仰的一部分一度出现短暂性“真空”。进而造成 紊乱现象:其一,国民政治信仰边缘化。国民政治主体意识淡薄,除了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 情之外,几乎没有参政议政概念,史无从谈起关系国家大事之想法,完全把自己置身于下家 政治之外。其一,国民信仰中的功利化信仰加强。所谓功利化国民精神信仰,就是国民唯有“金钱至上、及时行乐”理念,以“金钱多寡”价值来衡量得失,以“享乐与否”方式来评价生命。比如,国民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恶化的发展方式、只知道享用而不知道回报社会 等这些现象都是国民功利化信仰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结果。其二,国民精神信仰中不良信仰滋 生蔓延。由于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些方面呈现复杂化和无序状态,一些人只看 到社会生活中阴暗而和一些丑恶的现象,他们对当前的社会改革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难以适 应,对现实感到失望,精神寄托转向神灵以寻求庇护,使封建迷信思想和有神论思潮在社会 中死灰复燃。

二、塑造健全的国民精神的主要途径

塑造健全的国民精神的途径有许多。主要介绍以下四方面: 第一,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转型份致社会关系多样化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化,带来 了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多元性。道德品质是国民精神结构的核心,要塑造健全的国民精 神,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党的十七人报告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关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成为 我们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的指份原则和方针。价值取向是某一价值个体所作出的行为抉择和 日标指向,而一定社会为了维护和建立某种社会秩序,必须进行社会调控,一定社会为了实 现自己的调控目标标,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原则的要求,形成一种总的指份思想,提 出社会生活的总的指向,这就是价值导向。价值导向和价值取向是一元和多元的关系。任何 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导向,力图建立起一元的价值份向体系。个体的价值取向具有分散性、枝竹性、功利性,易受偶然因素所左.右,无法反映整个社会的全貌。而社会的价值导向往 往能够克服这此缺陷,只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其引领和整合作用,和谐社会才能发育和成 熟,健全的国民精神也才能培养和塑造。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并非否认和排除个体的价值 多元取向,只是强调在此基础上构建统一的道德份向体系,这要求通过家庭、机关、企事业 单位和社会各个方面,对一个体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并使之内化为国民内在的自觉的信念和 意向。

第二,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人是社会化的动物,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是社会关 系的总和。现代人无论从生理上还是智力上,很难以个人的形式来满足需要,只能以群体的 形式来增强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需要的能力和可能,群体和组织作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卞要 载体,也是价值份向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适,它对个人的影响最直接,每个人都会加入到各种 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和群体中,来满足心理和社会的需求,并受其规范的影响。塑造健全的 国民人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体的全而自由发展,也只有个体的全而自由发展,才能塑 造健全的国民人格。然而,单纯依靠一个个个别国民自身的修养和自觉来塑造健全的国民 人格是不现实的,它必须依靠社会组织来进行。当今世界,拥有社会组织的多寡已成为一个 国家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社会缺乏西方巾民社会自发形成的历史过程,结果形成了 高高在上的权威主义的政治、行政、法律制度,与之相制衡的各种社会力量极不成熟,因此 形成了强大的国家和弱小的社会的格局。社会组织发展的迟缓,严重地影响了国民在日常行 为中习得先进的行为方式与合理的公共适德要求的机会,并且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操练健 全国民人格表现出来的行为的场所,使健全国民精神的意识难以现实化。因此,要在立法和 行政上加大力度,使大多数国民可以被组织或志愿加入到各种民间社团、协会之中。这样,一方面,个体的利益要求就整合成为集团或社群式利益,它们之间的竞争会形成动态的平衡,社会冲突就会以各利,方式在各个层而上分解和弱化,从而利于构建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另一方而,能在组织内部营造发挥价值份向的内部环境和小气候,从而促成健全的国民人格 的塑造。

第三,注重国民心理调适。认知、情感、意志品质是人格的构成要素,所以,国民心理 调适是塑造健全的国民人格的必要途径。而对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收入差距的拉大和社会 地位的变动,公众会产生诸如焦虑心理、受挫情绪、相对剥夺感等心理失衡问题,这此问题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可能会份致危及社会安定的群体不良行为,也与塑造健全的国民人格的 方向相背离。这就需要注重国民心理调适。调适国民心理首先要做好引导国民自我调适上作。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国民在理性地认知个人与社会的基础上,依靠调整、控制自 己的心理,来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和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二是指导国民自觉加强个性 修养。个性修养高的人,能适应变革的环境、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能够了解、悦纳、超 越、发展、完善自我。因此,自觉加强个性修养是提高人们心理调适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次 要加强社会总体心理调适。社会总体环境营造是国民心理调适的外部环境和大气候。它能创 造良好的外部大环境来影响、调竹公众的心理。社会总体调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形成,其中作为拥有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代表公共利益、承担社会责任的特殊社会组织,它 既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及公共政策来影响和调节公众的心理和行为,又可以通过控 制意识形态和公共传播媒体来引导、营造社会的思想、文化和舆论,还可以通过社会动员、社会协调、社会强制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各种社会力量达成社会目标,因此政府作为社会总体 调适的行为主体,应发挥其对国民心理调适的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最重要的方而就是加强 文化建设,铸造精神支柱。我国巾场经济与现代文化的迅猛发展使国民的传统的价值观、适 德意识、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都受到很大冲击,各方面的冲击已超过传统文化的承载力而引 起了主流文化的断层,这也是现实人格失范的卞要原因。

目前,迫切需要一种符合我国国情 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整合型文化体系,这种整合型文化体系应注重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 神支柱,倡导社会公平、社会互助和社会和谐,为建立协作型的人际关系提供思想动力和文 化支持,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建设这种整合型文化体系,要求我们在加强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 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检索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大力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 的优秀国民品格和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增加主流文化而向实际的开放性及宽容性,大胆吸 收西方国家先进的文化;清理和规范多元文化的无序状态,重新占领恶性文化所侵占的领域。

第四,激发民族危机感有利于塑造当代国民精神 激发民族危机感有利于形成既能实际操作,又能激发理想的规范的国民精神 体系。当代国际之间的竞争尤其激烈,面对国际大市场咄咄逼人的危机与中国并不理想的现 实,如果没有在新的国民精神的统率下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其后果难以设想。激发民族危机感有利于克服过分夸大经济作用对国民精神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过分夸大 经济的作用,以为经济的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这种意识直接作用于国民精神就 形成了对物质利益的过分注重而物化的人性,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常冷漠无情。激发民族危机 感,它同样要求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同时更注重社会的整体平衡发展,尤其是人们精神 修养的提高,奉献意识的加强。激发民族危机感有利于国民精神的自我超越。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的日益发 展,国民精神的革新势在必行。用比较实在沁“国家、民族”为主旨的国民精神来统率人民的 思想领域,它在理想的未来人生与物质的现实人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得国民精神的超越 分阶段地完成,而不脱节以显得徘徊不前,必将有力的克服今天国民精神所表现出的“复 杂化、多元化、无序化”,并激发起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中国所特有的方式实现了 国民精神的自我超越。激发民族危机感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国民精神。

当前社会的发展,过分注重了眼前 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整个社会民远的生存利益。这种发展的盲目性给整个国家,乃至全球带 来下大危胁,而激发民族危机感所形成的国民精神,则要求人们致力于国家兴盛的同时,更 要注重从生态环境、社会效益与人类的健康发展等方面来作出平衡而民远的发展计划,推动 整个社会朝着理想的方向健康发展。塑造健全的国民精神还有其他许多途径,如将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统筹 社会的发展以为塑造健全的国民精神创造物质基础等。

总之,健全的国民精神的塑造是构建 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它 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为之努力才能完成的

第五篇:企业员工职业化塑造

企业员工职业化塑造课程旨在帮助学员明确个人在团队中存在的价值以及寻找到钱以外的工作动力,从雇佣军变成志愿军;建立创业心态、建立积极心态、建立游戏心态;把自己当公司,塑造个人的价值品牌;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以及价值观,建立一台无形的“职场摄像机”,永远监督自己保持良好的职场品牌。

职业化 员工管理 员工培养 员工

企业员工职业化塑造课程特色与背景

课程背景:

我们的员工 相关内容导读“员工” 《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实操应对策略与有效调岗调薪、解雇辞退及违纪问题员工处理技巧上海 2012-12-7(2天)为帮助广大企业了解国家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政策,掌握员工关系管理技巧以及劳动争议防范,有效调整劳动用工结构,完善管理手段,降低用工法律风险和成本等问题,特邀我国深谙管理之道的知名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实战专家钟永棣老师主讲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课程,帮助企业有效防范人力资源法律风险并解决实际劳动用工问题!

绩效管理实务苏州 2012-12-7(1天)绩效管理实务课程旨在帮助学员了解绩效管理的意义、步骤和方法,学会设定SMART的绩效目标并分解,注重过程管理中的持续沟通和信息收集,了解绩效评估的目的和用途,熟悉绩效评估的方法,掌握绩效反馈面谈的技巧,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有效的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最终提升员工技能、改进员工和团队的绩效。《劳动合同法》修改权威解读与人力资源法律风险控制实务高级研讨会深圳 2012-12-7(2天)《劳动合同法》修改权威解读与人力资源法律风险控制实务高级课程培训,内容涉及:《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修改重点和具体内容权威解读,劳务派遣企业法律风险应对与防范技巧,用工单位避免派遣员工身份混同的措施和方法等,旨在帮助企业在合法用工的前提下如何节省企业用工成本,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职业竞争力培训课程上海 2012-12-7(1天)“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员工”已经成功的阻碍了管理者们更好的完成目标以及去建设一支更强大的团队。职业化塑造课程,让管理者系统的了解如何去触及人们的内心、重建工作价值观、培育正确的习惯以及营造更好的工作氛围。如果您正在被以上的问题困惑着,或者希望自己可以成为更有魅力的经理人,课程都将提供给您更多的视角和方法。

缺乏职业化 相关内容导读“职业化” 部门经理、管理干部综合管理技能提升北京 2012-12-7(2天)新任经理课程帮助新任经理、部门经理、管理干部快速职业化;学习处理领导、下属、其它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处理好工作与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司的综合实力;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如何更好的带领下属完成工作目标;学习目标与计划管理,迅速高效的开展工作,掌握新任经理综合管理技能。

职业竞争力培训课程上海 2012-12-7(1天)“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员工”已经成功的阻碍了管理者们更好的完成目标以及去建设一支更强大的团队。职业化塑造课程,让管理者系统的了解如何去触及人们的内心、重建工作价值观、培育正确的习惯以及营造更好的工作氛围。如果您正在被以上的问题困惑着,或者希望自己可以成为更有魅力的经理人,课程都将提供给您更多的视角和方法。

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与成本控制管理实战培训广州 2012-12-8(2天)中国房地产企业职业化管理历程较为年轻,由于地产行业的特性,很难从其他行业借鉴房地产全面预算管理模式,部分领先的地产集团公司从十年前开始探索地产行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在管理专家的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课程,学员可以在两天学习中掌握国内最为领先的房地产全面计划预算管理模式。

行政工作统筹管理与助理、秘书技能提升高级研修班-参观标杆企业办公室现场办公观摩南宁 2012-12-10(2天)行政工作统筹管理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化之路与

角色定位;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行政管理人员综合事物的标准化管理能力;如何有效沟通从而提高工作绩效;服务导向的执行力;互联网对新时期行政工作帮助等。

思想的表现:

1、这只是我的一份工作而已,没有任何的意义,我就是一个打工者,公司根本不管我的发展,我也不理会公司的好坏。

2、除了“钱”根本找不到更多的动力来工作,每天都痛苦的做必须做的事情,没有任何的乐趣可言,一切向“钱”看

3、过去的经验和思想成为障碍和累赘,让我停滞不前。

4、工作时间久了,面对工作中的那些破事,抱怨、借口、这是我必备的工具

6、前途一片渺茫,工作压力巨大,没有办法承受,只能随波逐流,不行就放弃已经形成习惯

7、这都不是自己错误,负责任,凭什么由我来承担

8、学习?开玩笑!每天都上班,活都干不完;还怎么学习?学习后能给我提干加薪吗?

9、同事之间勾心斗角,怎么合作?怎么沟通?怎么信任?课程受益:

1.明确个人在团队中存在的价值以及寻找到钱以外的工作动力,从雇佣军变成志愿军。

2.明确个人工作目标与成长目标,承担压力、困难、阻碍是一名合格职业者的必修课

3.建立创业心态、建立积极心态、建立游戏心态。把自己当公司,塑造个人的价值品牌

4.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以及价值观,建立一台无形的“职场摄像机”,永远监督自己保持良好的职场品牌5.课程要帮助每一位职业者找寻工作的意义、发自内心的动力、容易被忽视的危机以及脱颖而出的职业竞争力。

6.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畅通的沟通渠道,积极的学习思想,因为养成这样的品质,是永远丢失不了的。7.更好的提升学习力,加强自身的职业竞争优势,从而获得好的个人品牌价值

8.培养良好的协作力意识,主动建立配合渠道,培养自身承担责任的优秀品质

9.活在当下,面对工作和生活,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授课特色:

授课方式充满激情,赋予感染力,亲和力强,与学员沟通轻松愉快;精简干练的培训作风,在培训过程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热情与参与,寓教于乐是课程最多亮点,采用了大量的室内模拟培训游戏,使每位学员在充满欢笑趣味的同时,能得到启发,获得裨益于日后生活工作的心得通过引导、参与体验、实践操作等方式,深入浅出,清晰的思路,幽默而又激情的讲述,深入浅出使得学员很好的消化所学内容。使受训学员在享受心灵放松的过程中,将项目所寓意的深刻道理和观念牢牢地扎根在意识中,从而影响和改变他们的思想与行为。

课程大纲

第一天

第一单元:传道、授业、解惑的心态调整

大纲:

1、如何活在当下,打开学习之心

2、消除审视态度,融入快乐的情绪

3、想要开心必先“开心”,学到知识、渐悟智慧,以道御术干事业

4、“面由心生”建立轻松的学习型组织

5、否定“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错误观点

6、多媒体教学《宝宝的微笑》

互动:拉近心灵小测试

目的:

1、打开身心,可以更好的学习

2、了解学习课程的目的,并且可以有的放矢

3、使得学员的学习过程既轻松又快乐

4、打破内心的隔阂,使得学员产生学乐精神

5、建立学员的大胸怀,大格局的内心世界 第二单元:塑造职场品牌大纲:

1、什么才是真正的职业化

2、职业化的感性理念是什么?

3职业化对我们的帮助时什么

4、痛苦的工作VS快乐的工作

5、职业化金字塔的构建?

6、如何让雇佣军变成志愿军?

7、小心!不要别你的公司圈养

8、如何避免成为职场植物人

目的:

1、认识职业化对职业者的重要性

2、认知职业化意识、建立职业化意识

3、打造个人品牌及口碑,改变原有对工作的定义

4、了解工作的真正本质,让自己快乐的做必须做的事

体验项目:《主动的品牌》 第二天

第三单元:职业化观念思想管理

大纲:

1、避免成为职场植物人三部曲

2、我们在工作中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3如何思考我们存在的价值?

4、给到自己不被企业淘汰的理由?

5、不要问你的公司能为你做什么

6、找到自身工作“心锚”的三要素

7、心锚对每一位职业者的重要性

8、分享自身心锚,找到工作推动剂

9、明确职业方向,成为职场主人公

10、案例分析:《惠普的用人之道》

目的:

1、找到自身工作的价值——提升工作成就感

2、找到工作中更多的原动力——提高工作激情

3、找到工作远景——保持工作持久度

4、让我们的工作更具意义和动力

体验项目:《内心原动力》 第四单元:建立个人工作价值观大纲:

1、九中个人工作价值观选定

2、判定自身个人工作价值观

3、头脑风暴:通过什么工作方式得到我们的价值观结果

4、个人思考:牺牲自身什么代价得到自己的价值观结果

5、实现自身价值观的欲望分建立

6、明确个人工具价值观和个人本质价值观

目的:

1、找到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及最想到的工作结果

2、判定自身的特质,对应工作内容找到适合自己特长的职务工作

3、实现自己的工作价值观对于自身成长的帮助所在4、区分工具价值观与本质价值观的区别,避免着本求木

课程来源:中华品牌管理网.

下载探求塑造学校员工精神之路论文[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求塑造学校员工精神之路论文[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员工塑造与培训

    员工培训与塑造实习报告 --广州动网先锋公司 一、前言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很多员工培训与开发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但是如果我们在实际当中......

    复兴之路 论文

    观看政论片《复兴之路》有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课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复兴之路》。片中翔实的史料、文物实物和图片,为世人展示了一......

    医院文化建设影响及策略探求论文

    医院文化建设影响及策略探求论文推荐阅读: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国家新医改的试点,极大地推动了医院文化建设的进程,日益深化的卫生体制改革,为医院文化搭......

    探求现代化和谐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论文

    探求现代化和谐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论文 推荐阅读: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公园,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

    发扬五四精神 塑造金色年华

    发扬五四精神 塑造金色年华 亲爱的青年朋友们: 今天是“五四”爱国运动八十周年,是中国青年的光辉节日。我代表团常委谨躺倒团的青年官兵朋友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 八......

    新时代工匠精神塑造考题

    新时代工匠精神塑造考题答案 【嘉兴市艺术小学:黄卫萍老师】 【单选题部分】 1、《经济学人》预计(2020 )年,中国中产阶级将超过4.7亿。 2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

    员工精神

    《员工精神》的观后感近日,观看了李强老师的《员工精神》系列讲座,感觉受益匪浅。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对其自身在企业中的角色地位,决定着他对企业的情感和对工作的态度......

    员工精神

    《员工精神》学习心得 近日观看了李强老师的《员工精神》系列讲座,感觉受益匪浅。李老师幽默风趣、富有哲理的话语吸引了我极大兴趣,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人生必须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