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功地迈进口算之门论文[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12-01 21:1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学生成功地迈进口算之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学生成功地迈进口算之门论文》。

第一篇:让学生成功地迈进口算之门论文

摘要:新课程提倡算用结合,对于口算教学总是穿插于解决问题之中,往往让教师淡化口算教学,加上训练时间太短,学生往往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如懂得算理,却不熟练,未转化成口算技能。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教学是最基础的一步,犹如高楼大厦的基石。为此,本人通过对20以内加减法口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认为从这几方面入手,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一、建立算法模式,选择最佳方法;二、针对口算能力形成的心理特征组织训练;三、口算训练的安排力求科学合理;四、训练结果采用分层目标导向与即时评价相结合;五、注意发展学生其它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口算 算法 训练

新课程提倡算用结合,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新教材编写时也明显突出这一变化。而对于口算教学总是穿插于解决问题之中,往往让教师淡化口算教学,加上训练时间太短,学生往往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如懂得算理,却不熟练,未转化成口算技能。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教学是最基础的一步,犹如高楼大厦的基石。这一步迈得如何,关系到以后能不能顺利地学习和掌握后继知识。大部分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对5以内的加减法已基本掌握,但计算速度较慢,一部分学生未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正确思考方法,大部分学生未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包括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正确思考方法。基于这种状况,本人在参加新课改三年多,对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教学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一、建立算法模式,选择最佳方法。

1.在操作中领会口算方法。

一年级新生在未掌握按群加减的方法以前,均不能摆脱对实物与动作的依赖,他们的运算实际上只是数数。数的分解、组成作为数概念的一部分,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达方式,对学生建立一图四式的表象、理解加减运算的关系是很有帮助的;再次,数的分解、组成也是进行加减计算的基础,尤其是10的分解和组成,在计算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时要经常用到。基于以上考虑,仍然应将“数的分解、组成”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让学生通过学具亲手操作,特别是在练习的初始阶段,还是应强调多摆、多圈、多说,以表象来支持学生的思维,提高20以内数概念的水平。

如“8、9的认识”,通过学生亲手摆一摆、分一分学具,说一说8、9的组成和分解,通过摆弄学具及眼、手、口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8可以分成3和5,是3+5=8、5+3=8、8-3=5、8-5=3这一组口算题的前提和基础。同样,这组口算可以加深对8的组成和分解的认识,两者是通过数的组成和分解有机地连在一起的。

2.在比较中选择最佳口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但是学习还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与别人的交流中吸取好的 “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必须适应学生的实际,尊重个体差异,要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交流与讨论,认识到各种算法背后隐藏的策略,提示各种算法的本质属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学生会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得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在应用中加以体验方法的优越性。

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20以内加减法口算中的一个难点,学生普遍感到难,错误率也较高,具体的口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做减法想加法。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用加法来思考。如要算12-9,想9+()=12,因为9+(3)=12,所以12-9=3。运用这种方法时,可以一组一组对应出示。既是对加减内在关系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大部分学生采用这种方法。

方法二:连减法。如12-9用连减法可以这样想:想12-9=12-2-7也就是把9拆成2和7。由此可得出结论:最后得数是用10减去减数与被减数个位数字的差。

方法三:破十法。如12-9用破十法可以这样想:12-9=10-9+2,由此也可得出结论:即得数是减数的补数(与减数9凑成10的数1)加上被减数的个位数字。

方法四:加补法。如12-9用加补法可以这样想:12-9=12-10+1(1为9的补数),也可得出结论:得数为被减数个位数字加上减数的补数。

由于学生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时熟练的程度各不相同,学习基础也不一样,如果教师一律将口算方法优化到方法一(想加做减),结果会使有部分学生由于加法口算不熟练或逆向思维能力薄弱,会影响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方法三、方法四的推想过程有部分学生理解后,很容易算出退位减法的得数。由此可见,教师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采用方法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容易掌握的最佳方法进行口算,其思维过程会更流畅,正确率也会提高。

二、针对口算能力形成的心理特征组织训练。

学生20以内加减法口算能力形成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能正确地按照口算方法一步步清晰地思考。口算的准确度,联想思考方法的清晰,是这个阶段口算能力的主要特征。此时,口算练习不宜多,口算速度要放慢,以确保口算的准确度,以及口算思考过程的清晰度。可多采用一些口算口答的形式,多让学生讲讲口算思考过程(怎么算或为什么这么算),只有让学生有了对口算方法清晰的联想,才能为形成口算能力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是降低意识口算方法的清晰度,即减少想口算方法所用的时间提高口算的速度。能否简缩联想,提高口算速度,是这个阶段口算能力的主要特征。此时,应适当增加口算练习量,逐步提出限量口算的要求,针对错误频率高的算式进行重点练习。如十以内加减法中:小数加大数的算式,例:2+6比6+2易错;差比减数小的算式,例9-7比9-2易错等。在20以内的进退位减法中,退位减法也要强化训练。可采用口答与笔答、视算与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使学生建立算式与得数之间的直接联系。

第三阶段是感知算式后,不再想口算方法能立即说出或写出得数,使口算达到自动化程度。不用意识到到口算方法,是这个阶段口算能力的主要特征。在这个阶段,是从意识到口算方法进入到不用意识到口算方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口算的练习形式、口算的练习量、口算的练习次数、练习的时间等设计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学生达到第二阶段较容易,但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几乎大部分学生的口算提高不快,未能实现口算的自动化,出现教学心理中所谓的“高原现象”,如果在分散训练的基础上,再加强集中的训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克服这种“高原现象”,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三、口算训练的安排力求科学合理。

1.训练要有计划性、针对性。

首先,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口算训练,把口算教学贯穿于一年级学习之中,对于何时练什么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根据“会、比较熟练、熟练”三种不同教学要求,按照教材编排的“10以内加法表”、“10以内减法表”、“20以内进位加法表”、“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的先后顺序,安排好天天练相应的训练内容,持之以恒,逐步提高口算技能技巧。其次,针对易错、易混淆的算式要多练习。对于易错题要及早预防、反复练。如17-2与12-7、13+5与13-5等,学生往往将17-2看成12-7,把13-5看成13+5而出错。因此要根据班级实际,有针对性地及早对全班或学生个人反复练习,防止错误被巩固下来。通过对比练习,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知识的清晰度。

2.训练形式灵活多样。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每天练口算,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可以采用集体视算、听算,要求学生举数字卡片作答。也可以采用一些游戏和竞赛,如“对口令”、“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小猴接苹果”、“夺红旗争第一”、“看谁又对又快”等练习形式,可激发学生竞赛意识和成功的欲望,产生“成功 兴趣”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小卡片训练。让学生制作分别是10以内加减口算及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口算题的小卡片各一套,前者九十张,后者七十二张,正面是算题,反面是得数。在上课开始2分钟练习,使用时,学生左手拿卡片,右手从左手取出一张卡片后,默默口算,把卡片翻过来核对得数,算对的放在一起,算错的放在另一边,第二次再练。每天练习的题数记录在记录卡上,老师签字评价,学生在不断激励中口算速度会大大提高。这种方法还可以在课外练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由于这种练习形式反馈及时,并边练边操作,所以学生积极性较高,练习效果也较好。

3.训练方法采用分散与集中、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在平时要坚持分散训练,如每天做3分钟的“日日练”。当学生进入会算层次之后,要实现计算能力的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在这个“转化”期,应该实行“阶段集中训练”的办法。“集中”是在相应的阶段集中一定的时间,设计一定量的练习,如对10以内加减口算的“集训”,采用限时与不限时交替,少量与多量结合的办法,每天上课开始让学生在2分钟笔答印有120道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题(估计学生最快也无法在2分钟内完成120题),然后,再让学生不限时的完成这张练习卷。批改时,可选择集体订正、同桌互改、教师全批等不同形式,由教师分析学生错题,增加练习的针对性。经过五课时(连续5天)的集训后,从下表看出,明显提高了学生10以内加减法口算笔答的能力。

(2分钟笔答)10以内加减口算集训成绩统计表

班级 集训前一天成绩 集训五天的次数与成绩

1 2 3 4 5

一(1)33.92 42.49 42.78 49.62 50.96 52.95

一(2)31.27 36.98 40.99 48.11 51.43 52.58

一(3)25.15 32.87 39.18 43.92 44.04 46.27

一(4)31.04 39.08 41.05 48.54 49.65 50.31

一(5)28.81 38.31 45.27 49.69 49.82 48.13

四、训练结果采用分层目标导向与即时评价相结合口算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技能形成的过程,也是一种认识的过程。这种过程只有以明确具体的目标作为导向,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否则,师生双方就象在黑暗中走路,只能摸索前进。针对班级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根据“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按课标要求:单元结束时“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每分钟做8题,平均错误率在10%”;期末时“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每分钟做10题,平均错误率在7%以内”。在操作中,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可以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定为底线,在单元结束时,设若一分钟能算8题为及格,算10题为良好,算12题及以上为优秀;在期末时,设若一分钟能算10题为及格,算12题为良好,算14题及以上为优秀。这样使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达到一定的标准后还可以向更高的标准冲击,分层目标的这种层次性与激励性,既可使高层学生腾飞,也能使低层学生起跳,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经过“分散集中”训练,达到优秀目标的人数迅速增加,达到基本目标的人数将迅速减少,并最终消失。

在制定分层教学目标的同进,还要及时发挥分层教学目标的反馈功能,使每一个学生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与行动目标,逐步引导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如“口算记录卡”中,甲教师签字时,只是写上“已阅”,而乙教师写上“有进步”、“继续努力”、“你真棒”、“加油”等激励性的评价或评价其达到哪层标准,经实践表明,后者做法学生的动机强度大,兴趣高。再如,在“集训”时,每张练习卷的开始都印有这样一段话:“你今天3分钟内算对()题,比上一次(),已达到()标准,希望你进一步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由教师每次批改后,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并对照口算能力的量化标准填写,学生会对自己是否达到预期标准及此次练习是进步还是退步等几方面,对自己的学习作出正确的评价。

五、注意发展学生其它数学能力。

在口算教学中,往往发现这种现象:有些口算能力特别强的学生,他的其它数学能力(如概括能力、推理能力、解答问题的能力等)并不特别强,甚至比较弱。学生的口算能力的潜能是很大的,训练与不训练大不一样,训练得合理与不合理更大不一样,但也不能片面追求口算能力,否则会使学生的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口算上,势必会削弱其它数学能力的培养。为此,在一年级的口算教学中,要注意不失时机地沟通与几何知识、代数知识的联系,重视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使学生其它数学能力也不断发展。

第二篇:教育论文--让幸福来敲开班集体之门

让幸福来敲开班集体之门

论文摘要:班集体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如何把它构建成学生的“幸福乐园”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就该问题,提出几点肤浅看法,即从“确立幸福的理念;科学化管理班级;营造快乐的学习生活氛围;利用家校合力”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幸福 班集体 班级管理

在提倡让每一个人过上幸福生活的今天,如何构建幸福班集体也就成了我们教育工作新的课题。构建一个幸福的班集体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创新举措。幸福班集体的构建,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稳定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走在教育前线的班主任,应着力探索如何构建一个基于和谐之上的幸福的班集体,让学生在幸福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一、确立幸福的理念,让幸福渗入人心

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对于幸福的感觉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从幸福感的产生来看,其来源是个体对外界环境或自身状况的感知。所以,自身评价和社会比较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一个班集体里,学生的幸福感,往往跟教师、家长、同学和自我评价有关。当来自多方面的评价是正面的、一致的,个体就会比较顺利的得出正面的评价结论,从而产生自我满意感和幸福感;如果来自不同方面的评价是负面的、或者有的正面、有的负面,那么个体就会否定自我或陷入自我怀疑,这样,个体的幸福感就会下降。所以,在集体里我们要对每个学生的努力、特长和进步等都应鼓励与肯定,让学生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感受幸福。同时要形成这样的一个概念——不以成绩论英雄。在班集体里,应该要有这样的共识:“让他人因我的存在而幸福,不能因我的存在而痛苦”。为使班集体达成幸福共识,我们可以制定一个班级幸福公约:多一些温馨赞扬,少一些厉声指责;多一些宽容大量,少一些斤斤计较;多一些热心帮助,少一些冷眼旁观;多一些团结互助,少一些损人利己;多一些爱护公物,少一些违背公德。

在教育实践中,我曾组织开展“我学习我幸福”、“我讲卫生我幸福”、“我

文明我幸福”、“我尊师爱校我幸福”、“我奉献我幸福”等主题教育,通过这条幸福教育的主线来强化幸福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幸福,我也幸福的含义,以此来共同建设幸福的班级。当班级里个体有了自豪感、成就感和满足感,那么这个集体也就充溢着和谐幸福的气氛。

二、科学化管理班级,让约束力转变为幸福

科学的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形成的有力保证。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里,才会感觉快乐,才会有幸福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科学地管理呢?

1、制订合理而且可行的集体规范。

总所周知,法治优于人治。班级要实现科学化管理,必须依法治班,即要制定相关集体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所谓集体规范是指班级公约、课堂常规、学习纪律、卫生公约等。班级通过这些来引导和规范集体成员的日常道德和学习等行为习惯,让他们思想行为、言行举止统一化。而这些集体规范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来制定。在制定时,应组织全体成员的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然后统一意见,实行自治。如果集体规范制度只是代表班主任或班干部等少数人的意愿,而没有得到大多数集体成员的认同,就难以转化为全体成员的约束力,实施起来,必定怨声四起,效果不佳,甚至造成集体不和谐。这样学生的幸福感也就无从谈起。

2、落实日常规范量化考核

制订的制度要落实才能起到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效果。实施过程中,由班干轮值考勤登记,从礼仪、纪律、卫生、住宿生管理四个方面进行量化月考核,考核结果可每月公示。班主任对考核里得分差的同学还要进行聊天谈话、个别教育,对表现优异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努力做到倡好抑差。通过这样的考核,一方面可以进行互相监督,另一面还可以统一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使整个班凝聚起来,为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才会有幸福感可谈。

3、建设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 俗话说:“蛇无头而不行。”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的积极用心管理。但仅仅靠班主任的单枪匹马是远远不够。因此,班中必须要有一部分热爱集体工作又有较强工作能力、自身素质较好、在集体中有一定威信和影响力的学生组成的班干部队伍,形成班集体核心,充当龙头,成为榜样。班干部的任命应采取公平、公开方式竞选产生,这样才代表全班同学的意愿和心声。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自己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既是管理制度的制订者又是管理制度的执行者、监督者。而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施行班干竞争制,值日轮流制,班情公示制。这样一方面减轻了班干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在优秀的班干部的带头作用下,班集体才会统一思想、统一言行,一个班才会和谐以致洋溢幸福。

4、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借题发挥”是班主任做好集体思想工作的有效技巧。有目的、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班会、黑板报等是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养成有效措施。通过主题教育,可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例如在我校全面开展的 “卫生——举手之劳”、“吾爱我师”、“文明在我心”等主题班会后,学校地卫生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主动向老师的问好声,文明礼貌的用语随时随处都可在校园内听到。可见,班主任充分利用好这些契机能引导学生走向正轨,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荣誉感和满足感。

三、营造快乐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快乐转化为幸福

快乐的学习生活氛围能净化学生的心灵,能有效升级学生的情感,催生学生幸福之感。化快乐为幸福,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造就快乐的班级生活环境。我们常说:“环境教育人,文化培育人。”营造快乐的班级生活环境有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更加阳光健康,从而获得心灵内在的幸福。

教室和宿舍是学生生活主要的场所。作为传授文化知识的场所,优雅、整洁、舒适、愉悦且富有内涵的教室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享受教育。这就要求班级的教室必须是课桌整齐,门窗鲜亮,地面干净,学生的课本、资料、作业本、等要摆放整齐,扫帚、小黑板、讲台上的教具等都要摆放有序。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精心设计和布置班里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从布告栏到教室后的学习园地,可以调动学生对班级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智慧,凝聚

他们的向心力,保持对学习的热情,从而增加他们的主人翁感觉,培养他们对班级的感情。而宿舍要抓好学生内务、卫生以及纪律,为学生创造一个赏心悦目、和谐的环境,更能让其生活环境舒心、充满生机。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增添欢声笑语,可以散发生机气息,可以感受到舒心惬意,从而让学生有被幸福拥抱的感觉。

2、组织快乐的生活实践。

学校里三点一线的生活,很容易让学生感觉乏味。适当开展一些生活实践,能点缀学生的生活,清洗其内心的阴霾。新时期下的教育不能只是纯粹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也是属于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将抽象的道理、空洞的说教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实践活动因此变得尤为重要。如进行各项球类比赛、文娱晚会、黑板报设计、科技文化节、传统感恩节日庆祝等等活动,让学生展现自我,舒展个性,张扬活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还有利于拉近学生的距离并促使其融入班集体。只有学生的学习生活得到了充实,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体会到班级生活是有趣、幸福的,从而以更轻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去。

3、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是学生生活的主旋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注意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教学活动中,我们提倡:答错的允许重答,回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还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出错的允许批评。这种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是自主、轻松、欢畅的,没有耻笑也没有负担。在这样的课堂环境里,学生自然就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乐于发表意见,故能专注学习并体验学习的乐趣。事实也确是如此,我曾接任一个课堂气氛较差的班,课堂开小差、睡觉、用手机玩游戏聊天的学生比较多。我看到这种现状,根据这个班的特点,我在每节课里都加入一些有趣的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的改善,把这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转移到课堂来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结果在期中考试里进步了十一名(以前他们一直稳坐倒数第一把交椅),把整个班的积极性都盘活了。可以说,教学氛围好了,学生兴趣就会得到提高,心情自然也就舒畅,思维也会更加活跃。那么,学生的学习生活就得以充实、内心世界得以明朗,学习的真谛、乐趣也就得以感悟和享受。

4、建立融洽的师生和生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幸福教育的关键环节。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任何奖励都不可能代替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尤其重要。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个人修养和素质,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行、渊博的知识等良好的教师形象,是赢得学生的尊重乃至模仿的内因。另一方面,对待学生要爱字当头,以爱驱动幸福。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这个职责之所以神圣就在于,教育者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也要教育孩子学做人,而爱是教育至高境界。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要施爱于每一个学生,并且是“因材施爱”,要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教师之爱。对优等生,我们要严爱。优待生一般会深受人们喜爱,但我们不能宠着他们、迁就他们。要时时提醒他们做学问得先做人。对其严格要求,警钟常敲,才能充分发挥出其各自的潜力。对后进生,我们要“偏爱”。对这部分学生应特别注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坚持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扬长避短,使他们重拾信心,增加战胜困难的决心。对中等生,我们要博爱。中等生是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但其人数也是最多的。他们的提高意味着班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对这类学生我们也要加以重视,着力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始终如一地尊重、理解、信任他们。要使他们相信,其实他们很优秀。慈母般的挚爱、关心、呵护每一个学生,无疑是对学生最佳的激励、最动人心弦的教育。有了教师无私的爱,教师才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师生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师生间才能架起融洽关系的桥梁。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敞开心扉多于学生沟通。只有课堂上师生之间精彩的交流、互动,课下朋友式的交谈,活动中师生积极共同参与,才能使师生感情升华,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融洽。在这种洋溢着爱意的融洽的关系里,班内没有被孤立者,个个都不会被遗忘,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人都是幸福的个体。

在班集体里,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也是非常必要的。良好的生生关系表现在:民主、合作、交流、团结、互助、竞争等。学生间的和睦相处,能让他们学会自律,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如果一个班主任能在班级管理中教育学生“人人学会负责,人人懂得负责”,就必定能使班级人际关系达到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思想境界。在实践中,其有效途径是进行班级的

有意义的各类活动,通过活动引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智慧,并在竞争中不断进步和健康成长。根据调查,学生都是喜欢与许多同学一起吃饭、学习、休息、交流、活动的。一起的团队生活不会让学生感觉孤单,却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乃至幸福的情感,是促进学生向上发展的无形动力。

四、利用家校合力,让亲情升级为幸福

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构建幸福的班集体不能局限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必须有家庭背景作为其后盾。在学生的内心里,他们是非常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的。我曾经在家长会前几天,叫学生用贴纸写下自己的心声。有这样写着的:“我需要营养,需要休息,压力很大。”“爸爸妈妈,面对高考我还能说什么?”“生活费—分数>0,爸爸妈妈,我对不起!”等等。从这些话语里可见,学生很是注重家长的看法,希望得到谅解。所以,作为班主任还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致力于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如何做到密切配合呢?我们可以这样做,适时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开办家长专题讲座、利用校讯通平台互通信息等各种方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以此增进教师和家长的沟通,赢得家长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同时更加了解学生内心动向。另外,班主任也要营造“尊长辈、敬父母”的班级氛围。让他们懂得:学生在学习、感情上都存在压力,所以我们渴求理解;但事实上家长在社会、工作、家庭中的压力比我们大的多,作为小辈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学会感激。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协调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可促使学生与家长多一份沟通、多一份了解,以致消除隔阂进而相互理解,让彼此的爱升华,为构建幸福班集体添砖加瓦。

总之,构建幸福班集体是新时代新时期赋予我们班主任的新型任务。我们应该不遗余力打造幸福班级乐园,让教师乐教,让学生好学,让家长放心。因此,我们任重而道远。那么,我们就应该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新时期的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合力将全体师生的情感统一到“幸福”教育的大局上来,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黄正平主编.专业化视野中的中学班主任.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2 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1 3 殷朝芹.我理想的班集体[J].人民教育 2005年07期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打开体验之门

让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打开体验之门

内容摘要: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在组织实施的的过程中,应该承担对学生经验进行重构的任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注重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通过丰富、拓展和聚集学生的直接经验来确定内容和创造形式。使儿童在亲历亲为的学习实践中,真正理解、占有并创造知识。

关键词:逼近情感 燃起欲望 自主体验 成就智慧

个性体验 撞击灵性 开放感官 留有余地

教育家杜威早就非常明确地指出:知识不是商品,它不可能直接以买卖的形式从这个人手里变为另一个人所有。占有知识必须要经过获取者自己劳动的中介。从这个角度出发,现代课堂教学的实践应该完成一个系统的改造,即将传统教学中的“人—人”的系统,转变为“人—应答环境”的系统。

目前在现代教学论中反复出现的“体验性教学”就是组织学生体验,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域的充实,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体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课堂上如何进行体验性教学,更加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因为从唤起学生学习体验的内在需求的某些特征出发,体验性教学可能更需要相应的环境支持,需要教学的综合性布局以及教学推进过程中开放和宽容的态度。

1.引导学生入境,唤起体验欲望。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是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因此,课程和教学内容往往比较容易被执教者处理成外在于学生的一种客体。而学习活动的组织也就比较容易围绕着学习主体以外的因素转。这就无形中造成了学习内容本身与学生情感间冷漠的距离。而要改变这样一种状况,唯有加强教育情感层面的建设。因此,教师上课就不能仅仅再是一个传授者,而应该是一个创设者。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是要构建能够与学生亲和、并与学生的生命体验和谐对话、深切相融的学习情境。在构建学生易于也乐于走进的教学情境过程中,把课堂变成学生体验课程情境的特定场所。激发他们对当前的学习活动的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参与热望。

我们知道,从人的情感层面来说,只有真正动情的东西才令人难忘。学习效果的正面意义,本身就应该是动情的产物。入境才能生情,生情才会有积极行动,这就是情志相投的学习状态。比如,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她从自己从小到大拍摄的照片中选择出一些能代表每一个成长阶段特色的一组照片把它们映在屏幕上,在充满深情地读完“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告诉学生屏幕上就是站在你们面前的老师的成长记录——从婴儿到现在的我,这中间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那我们又能给岁月留下些什么呢?

一组真实的照片,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吸引学生进入其中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心一下子被眼前的照片和老师的问题抓了去。在积极思考、用心赏析和品味的过程中他们深有感触,从时间流逝的体验中产生了紧迫感。深切体会出时光的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 1 惋惜。这一学习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当前的学习活动之中,激发了他们想探个究竟的热情。这样的学习,想不心动也难。

引学生入境的方法可以视情况而采用多种形式,除“问题情境”之外,还可以有“导入情境”“激趣情境”、“扩展情境”、“设疑情境”、“衔接情境”“开放性情境”等。每一种情境方式的使用,都应该以促使学生走进学习内容,并对其产生浓厚情趣或探究冲动为原则,使教学活动的组织形态更加向学生的情感层面逼近。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于年龄尚小的小学生而言,教学情境中所折射出的情感意境,更容易让他们忘我地投入、热情地关注。现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曾坦言:基础教育的模式应该是倾向情感化的。尤其是对于小学教师而言,他们的专业水平对学生的影响,远远比不上他们教学中情感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大。从某种角度而言,很多小学生喜欢某门课,并不是这门课对他有多重要,而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尤其是喜欢他上课的风格。

所以,面向新世纪教学改革的小学课堂,应该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应该习惯把所学习的内容镶嵌于一个个充满情趣和诱惑的情境序列之中。利用这些教学情境的集合,燃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即把学习活动变成为:“入境—生情—启思—创造”的过程。实现一次次知识学习中的自我超越,真正体验学习与生命成长意义相结合的快乐。

2.任凭学生体验,撞击灵性大门。

教育的价值取向或者说功能定位,应该是个体多样化的发展。这种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学生个体潜能的充分开发。因此,教育促进人发展的本质特征,就是学生主体性的高度弘扬。没有这种保证,教育就无法造就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世界。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加强教学设计的体验性是一种有利的选择。

客观地说,人原本就存在着与生俱来的体验欲望。但是,背负着沉重负担的传统教育,却很少看到或者说是忘记了学生的这种天性。忘记了只有儿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才最容易在他们的心中扎根。也只有那种个体发自内心的探索欲望,才会造就最有生命力、最具灵性的学习形态。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教学实例: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一片高粱地进行描绘。一位学生说高粱地红得像一片火。教师说不对,应该说是红得像一片晚霞。为什么高粱地就不能像一片火呢?晚霞是挺美,但那是教师心中的景观。对于一个年纪尚小的学生而言。从一片红高粱联想到燃烧的“火”,是再真实生动不过了!因为在他的生活世界中,对“火”更熟悉、更亲切,更具有实在的意义。这就是符合他个性特征的内心体验。再说,即便是从文字修饰的角度而言,一片火红的高粱地不是更具有蓬勃的火力和强烈的动感吗?

由此可见,教师,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师,首先要学会体察、尊重学生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感受。在此之中,往往孕育着富有个性的灵感和独具色彩的智慧。上述例子中的教师在课堂上否定的不仅仅是一个答案,而是在无意间伤害了一个孩子介入学习内容,并用心体验后的一种创想与灵气。

正像有本杂志曾提到的如果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项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这可能正是中美两国不同的基础教育形态所造成的学习特征上的差异吧。如果我们不纠正 传统教育中那种缺少学生个体实践和个体体验的教学偏向,那么,一旦失去参照,我们的学生可能感受到的并不是创造的自由,而是无所适从。他们的思维独立性何来?创造灵性何来?

因此,只有关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感受,才有可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寻找到个体创造的激发点,课堂教学的生命才会因此而变得更精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验性学习犹如教室内金光闪烁的石锤,重重地敲击着学生自主体验、深切感悟的灵性之门。

3.教会学生体验,催生智慧之树。

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在当今现代社会知识迅速生成、更新,令人应接不暇的现实状态下,一个非常客观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究竟怎样教才有意义?于是,有学者指出:现代教育应该特别要承担起对学生心灵官能进行训练的任务,如果学生的官能真正得到实质性的发展,任何知识他们都会想办法吸收以至“学会”,直至最后创造性地“会学”。

鉴于此,现代教育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生以智慧,而不是囿于给学生知识。要从小培育他们求知智慧的胚芽。其实,“智”与“知”是不完全等同的。比如,一个人的渴求、热情都可能会成就某种智慧。但知识却基本是结构性的东西,是千百年来人们改造世界、代代相传的经验序列。当然,知识也可以创造性地学习,但这种状态一定需要智慧的介入。

记得一节语文课上,我给同学们分析一篇名为《变》的短文,大致内容讲的是一位市长的女儿问父亲一位女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要到农村搞乡镇企业,是不是太傻?市长一开始觉得这种精神值得表扬并支持,但后来知道这位大学生就是自己的女儿时立刻变了脸!读完之后,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位市长做的对吗?有些什么想法?一个学生回答:身为市长,前后言行却不一致,说一套,做一套,太丑陋了!我赞许地点点头并示意他坐下。另一个学生思考后说:这位市长太自私了,说得漂亮,一旦牵涉到自己的利益时,态度改变得可怕,我为他的态度感到惭愧。这时,又有一个学生突然插话:虽然自私,但是站在做父亲的角度来看,这是人之常情,是源于父亲对女儿的爱啊!我听了微皱起眉,显然是对他的回答不满意,我让他站着再好好想想作者写这篇短文的目的是什么?课后,我再仔细想想这问题,不禁有些伤感。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反复强调要增强教育态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对这样的现象我们该作何感想?“丑陋”也好,“自私”也罢,这都是学生从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积累出发,对这一问题的一种真实的个人体会,想法固然很好,但是“源于父爱”、“人之常情”这种不切文意的回答,也未必就是大错特错,不可救药,只不过是带有时代印记的一种感知罢了。如此教学,学生的求知智慧怎么养成?

让我们再看一个教学事例。有一次口语交际课,说话的内容是《评议自编的作文选》。面对这个题目,学生只有在课下先动手把自己平时写的较好的作文选出来加以整理归类,装订成册后再想想编的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才能在口语交际课上交流感受。后来在这节课上记得位同学,他拿着自己编的一本不太精致的小册子站在大家面前,满脸通红,向大家一一陈述自己编选的艰难过程,介绍中还不断翻着不太美观的每一页给大家看,并且拆开来示范了自己装订的过程。底下的同学有的嗤之以鼻,有的暗暗在笑话他。于此同时,我却为她鼓掌,为她真实的体验送上热情而真挚的鼓励。

由此我想到国外的基础教育虽没有我们扎实、系统,但在尊重学生自我体验,引导他们全 身心介入学习活动这方面,确实非常突出。像上述这种形式的体验性学习,让他们通过实实在在地动手动脑体会怎样思考和归纳才是科学的,才能充分体验到个体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建立求知的自信。这就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学活动。

由此而论,真正有发展意义的教育,并不是仅仅让学生“出席”某种教育场合,而是必须提供可以让他们全身心投入的教学设计,让学习内容和学生的体验发生交融性的联系。促使他们在各种各样的学习经历中感悟知识、扩大视野、锻炼思维、发展独创。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各种体验中变得越来越聪明、能干。从这个角度而言,体验性学习犹如播撒于课堂中的一束束明亮诱人的阳光,催生着千姿百态的智慧之树。

4.增加体验广度,旋转感悟花筒。

有学者说,如果我们要想让课堂教学真正恢复生命的元气,首先必须向学生“求救”。失去了学生的青睐,整个课堂就等于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动力。而要想赢得学生的青睐,有一条道路必须开辟,那就是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自主体验的广泛度。

小学语文义教实验教材第二册中有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赠刘景文》,在理解了诗的意思之后我让学生思考一下:秋天难道只有橙黄橘绿两种颜色吗?我本想借此契机来让学生欣赏五彩斑斓、富有生机的秋天的多媒体课件。没想到班上的一名男同学站起来插话了:“老师,我认为秋天应该是金色的,歌里就是这么唱的,稻子、高粱„„都熟了,到处一片金黄”。紧接着又有一名同学反驳道:“老师,秋天不是金色的而是红色的。你看,枫叶红了,苹果红了,柿子、枣子都红了。话刚说完底下的同学立刻象炸开了锅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有的说是绿色的,有的说是彩色的„„我示意大家停止争论,心中感慨原来秋天在孩子们心中有着如此丰富的色彩,秋天在孩子们心中是如此变幻美丽。对他们的答案我都表示肯定、鼓励和赞许。于是我改变主意变欣赏为让他们拿起画笔用自己心中的色彩去描绘喜欢的秋天。学生积极投入的状态和现场热烈的气氛,让我受到强烈的感染。

上述实例告诉我们: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只要我们提供的学习内容与他们的情感产生了联系,他们就会以十倍百倍的热情去尝试、去体验。然后再以他们独到的理解去建构、去诠释。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孩子,相信他们从来就不差的潜能,放手又放手地让他们去体验。学习的核心意义应该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内容的深切感悟和个性化的体验。只有体验和感悟才可以建构一个升华和拓展人的生命质量的“工作室”。如前所述,在对秋天的色彩认识上,孩子们却各自有着不同的色彩解读,这就是学习体验的生命所在。如果你规定他们在画秋天时应怎样画或用色,那么他们心中色彩各异的秋天就可能会因你的种种限制而变得千遍一律或沉睡不醒,那将是多么可悲的事!

由此可见,体验性学习犹如一只神奇的大手,挥抹过处,旋转着的是开放学生感官,装满他们情感满足的五彩万花筒。

5.留给学生余地,开放体验空间。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学生真正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不应该仅仅是接受知识。首先,它更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次,它更应该给学生聪明才智的养育、兴趣个性的形成、创造精神的培植留有重要的位置。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形态,可以发现,我们的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把原本应该生动、丰富和鲜活的教学活动囿于呆板固定、狭窄的认知框框之中。在教学活动中,比较注意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很少关注他们在认知过程中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因此,执教者就成了主讲大师。有位西方学者在听了某所小学的课以后,吃惊地感叹:中国的小学教师是世界上最“能讲”的。研究西方的一些教育资料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教学设计不一定比我们的精致,但却都特别注意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验、去发挥。

留有余地的教学设计可以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欲擒故纵的意识,话不要讲满,思路不要封死,意境不要穷尽。习惯把说、想、做的机会多留一些给学生。这既是一种教育智慧,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比如,可以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局,让学生一头钻进去独自走一段,在教学过程中抖上几个包袱,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打开;还可以设计各种开放性探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去表现。在我们把课堂教学的体验空间充分打开让学生在此唱主角的时候,你会发现:在一个个“未完成式”的教学环节当中,学生的能量、智慧往往是那样地令我们惊讶。

综上所述,如果课堂教学真正能慷慨地为学生打开体验的大门,并鼓励他们推门而入、乐而忘返,那么,学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也就成了他们心中的圣殿。

主要参考资料

1、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2、叶运生:《西方素质教育精华》,重庆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3、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4、周成明:《教育的定位》,《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一期。

5、李新:《高粱地可以红吗?》,《文汇报》,2003年5月5日。

6、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7、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

第四篇:让学生认真倾听论文

让学生认真倾听论文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人际交往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会倾听。正如汤姆·彼得斯在其《追求优秀的热情》一书中所说:“倾听是礼貌的最高形式。”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也曾经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仔细想想,现在的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了,讨论多了,可仔细“听”的却少了。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而且也违背了全员参与的原则。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

一、养成良好的课堂倾听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的影响。如果稍稍留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现在的课堂上,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讲解时,一些孩子不是埋头做小动作,就是与同学小声讲话;同学发言时,很多学生要么不听,要么很着急地插嘴、抢着答;做练习时,有的学生因不能静心听老师读题释题,而审错题意,或作业不按老师的要求做。看似热闹的课堂,却好象少了些什么?因此,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学生这方面的习惯能得到有益的培养,也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亮丽的精神底色。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呢?

1.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听的要求到位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经常会发生听课“走神”的现象;还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听老师讲,同学发言时却漫不经心。教师如果不加注意,及时提醒,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认真、仔细听上,既不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也会使学生逐步养成不认真听课的坏习惯。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西?索洛维契克说的:“要想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我们还是从一年级就学会做简单的事情开始吧:身体坐正,振作起来,做好听课准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在平时课堂上经常使用一些口令:“小耳朵,认真听!”“手放平,身坐直!”“小眼睛,看过来。”等等,进行师生对答。在一开始的语文课上,我就对学生听的姿势给予指导。如:在听老师、学生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书上或老师出示的教具,不看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在必要的时候我也会用眼神、手势、动作来提醒个别走神的学生。低年级的孩子,无论言行还是举止,都是那么稚嫩,但他们模仿能力非常强,具有可塑性。所以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有待我们做老

师的耐心、正确的引导,让他们逐步巩固并养成。

2.多用激励评价,让学生产生倾听愿望。

即使再平淡的课堂,课堂上总是会有部分学生在某些环节表现出倾听的态度,这时,老师就应牢抓这一契机,真诚而热情地给予孩子肯定与赞赏──“你可真会听”、“你有一双灵敏的耳朵”、“你把别人的话都听懂了,真了不起!”“你听得最认真了,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是帮了他的大忙”……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效果。这样的激励性语言表现出的是教师对学生言行的关注,对学生的表现发自内心的欣赏。虽然这评价简短,它却使发言者在全班学生前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更体会到了老师的爱。激励评价不光只局限于学生对于学生之间的倾听,同样更适用于学生对老师的倾听。有些时候我会故意在某个地方讲错,有个学生立刻指出来,于是我就会很开心地奖励那个学生,这让其他学生都很惊讶,由此也激发了其他学生也想认真倾听的动机。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从不吝啬对学生倾听的奖励。当然,关于激励赞赏的评价远不止这些,老师可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不同形式的评价。有时可以用面部表情,各种手势等肢体语言来表示感情,都可以把肯定、赏识和关爱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在这种欣赏、激励、赞美的评价形式之下,学生无疑会产生仔细倾听的不竭动力,变得更注意倾听了。同时,奖励要注意及时性、公正性和频繁性。我就在班级里定期举行“金耳朵”评选活动,如此一来学生就有了比较的对象,学习的对象,在互相学习,互相竞争的基础上,才能促成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才能保证学生倾听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倾听魅力

事实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情况不同。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倾听的乐趣。小学生最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肯定容易分散,那“倾听”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诱发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身心充分放松的良好状态下自然地倾听。

(1)通过故事描述 创设情境

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的教材中,引入许多短小优美的故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再根据故事情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使故事贯穿于教学始终,鼓励学生多讲多说,注意力便自然而然地集中于教学中。例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一开始我就用一朵玫瑰花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向学生强调这玫瑰可是小鹿栽的噢,园子里开满了红红的玫瑰花,在这些的玫瑰花中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这样学生一开始就被这一朵美丽的玫瑰所吸引,想去倾听,想去探究。在课中我又通过童话情境再现,让学生扮演小鹿的各种朋友,告诉小鹿玫瑰盛开的情景。这样的情境创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整节课都产生了倾听下去的强烈愿望。

(2)通过语言描述 创设情境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我先用优美的言语描述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朋友们听,春风轻轻地在唱歌,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可是春天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着春姑娘去找一找美丽的春天吧!”这诗意般的导入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春天的美丽情境中,学生们听着这么美的言语,怎能不被吸引呢?又怎能不倾听呢?

二、强化能力训练,让学生掌握倾听技巧

培养良好倾听习惯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不仅要使学生想听、愿听,而且要会听、听得明白。而学会倾听,需要良好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倾听是老师的重要责任。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呢?我主要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谈谈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1.让学生在倾听中欣赏

要想把一篇课文读好,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所以老师不要过高要求于低年级的孩子。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应当更偏重于欣赏。如问学生:你觉得他哪里比你读得好?你还想他再读哪一句给你听听?当然也可以适当提一点建议:读得够不够流利?有没有多字、漏字?等等……

2.让学生在倾听中自豪

教材中某些新知识有的学生已经掌握,这样的内容,我们就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解,当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时,常会因新鲜感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在教学生字的过程中,我时常让学生换位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生字、词语。由多名学生充当“小老师”,对于读得认真的学生优先考虑。一些原本基础差且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就显得尤为认真。这时“小老师”领得开心,其他学生读得认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让学生在倾听中品评:在每次的小练笔后,我先就一位学生的习作进行讲评,接着让学生大声读自己的习作,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学生不单是用双耳倾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思考,也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知道小练笔中存在的问题。

4.让学生在倾听中理解、判断

为了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我注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倾听能力的培养的小技巧,比较有效的做法是经常要求学生重复刚才老师或同学说的话,然后再进行评议。例如:“请一名同学说一说刚才某某同学说的是什么,你认为正确吗?”“刚才老师说的是什么?请你再说一遍好吗?”让学生复述别人发言内容,就是在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总之,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昔养成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我们每节课都有意识的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从细微之处入手。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为这个目的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

第五篇:如何让学生变得优秀

素质教育21年,升学率100%,重点大学90%以上,一半考入清华、北大。高考中基础题不失分,高考复习知识点命中率100%,题型覆盖率100%,直接命中高考题70%,贴题率90%。高考中分值差异低于100分。

研究北京四中的模式发现自学是解决学习成绩问题唯一出路。高考状元不上辅导班、不请家教,北京四中每周上学五天,下午3:25放学,强迫学生养成自学能力。

1.“自学是解决学习成绩问题唯一出路”做个游戏,家长用筷子喂孩子吃一顿饭,直到他厌烦为止,他要吃咸的就给他吃淡的,要吃甜的就给他苦的。自学,就是要养成自己吃饭的能力。

2.学习是有规律的思维劳动,不是体力劳动。与时间不成比例,例如王涣生,第一个网络中学生,六年的中学课程有三年在病床上渡过,就这样一个病魔缠身的中学生,06年高考528分,考入首都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可见自学能力的高低很关键。

问题:

1)学习方法和基础知识是造成学习成绩差异的根本原因。

2)被动学习是造成学生学习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从初中开始要求每天自学占40%以上。

3)学习盲目是中游学生最困惑的问题。尖子生与中等生根本差别是什么呢?基础不差,主要是学习方法。尖子生就说:“小考之前小玩,大考之前大玩”。中等生考试前搞了考前突击也没考第一,原因是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并没有多大差别。

3.学习方法和基础知识是学习成绩的构成要素

学习成绩下滑后,家长给孩子找个辅导班,短期内学习成绩得到改善,实际上只是改善了孩子的基础知识,而学习方法在辅导班是学不到的。辅导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致命的摧毁。特别是初一年年级,是方法教育的关键一年。孩子学习如盖一栋楼,这栋楼第一层没盖好的话就会越盖越歪。在初一先忍住不上辅导班,实在不行再改正还来得及。

比如,孩子得了感冒,到了医院不管不顾就给插了一根很粗的管子,花很多钱,打最好的药,很快感冒好了,可结果发现孩子的抵抗力没有了。家长通过补习班补知识来补知识,可是丢了孩子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习方法去改善基础知识

通过研究学生的认知系数,得到认知策略:小学三年级和高二的认知相关系数0.82,初一与高二成绩相关系数达0.90。也就是说:学生高二成绩在8年前有82%是可以预测的。看的就是学习习惯。一个学生在小学三年级的习惯教育时是否养成学习习惯,在初一方法教育时是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直接决定高二的学习成绩。

还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25%变化有取决于非智力性因素:意志力是否坚强,是否喜欢学习,是否喜欢老师教的课等

初中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原因:动机与兴趣

如果孩子表现为,学习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差、懒惰、摊玩、应付作业,那么他的学习成绩下滑原因就是动机和兴趣的原因。动机和兴趣的原因辅导班是纠正不了的,只有家长能解决。如果是这类原因就不要上辅导班。

高中学习下滑原因:学习方法和基础的原因

表现为:学习刻苦,题海战,学习力不从心,学习无计划

有好多高中生,由于初中基础没学好,高中想学学不动

性格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小学时外倾向的孩子成绩好,初中生性格影响比较模糊。一般内倾向的男生和外倾向的女生会成为尖子生。

初一年级,高一年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对中高考成绩起决定性作用,初一年级是方法教育的第一步,很关键,一定要走好。而性格因素不是直接的。

智力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正常孩子智商是100~115,智商超过130的孩子属于智力超常的孩子,智商达到160的是天才,那是爱因斯坦,智商低于90的孩子是弱智的孩子,中国智商研究报告显示:智商低于90高于130占所有学生的2%,在一个40人的班级里按照2%的比例很难找出一个智商低于90高于130的学生。也就是说全班孩子的智商相同。我们能不能为自己和尖子生有着相同的智商而给自己先鼓一下掌好不好啊!(掌声)

你和尖子生有一样的智商,为什么学习成绩不一样呢?我们来看智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智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可以预测的。小学阶段智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达到0.6~0.7,小学的尖子生是靠智商优先的;到中学智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达到0.5,而到大学,智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只有0.4~0.5。所以我们发现一些天赋不太好的孩子为什么能成功呢?中国古话讲:勤能补拙。他们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

现在可以想象小学一年级,开学了,我们有七个东西是相同的。拥有相同的老师、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智商、相同的作业、相同的课堂、相同的试卷、相同的学校,经过3个月后,同班同学一个学生比另一个学生多考3分原因是什么?短短的3个月一个学生比另一个学生少考3分,这就是桶底的裂缝出来了。小学一年级就有3分的差异了,到了高三,就会差300分。下面通过一个故事来论证一下:

在安徽的农村有一个叫赵培生的孩子,他小学三年就因贫困失学了,由每个月只挣100块钱的,当民办教师的爷爷抚养。失学后在爷爷的培养下,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自学完高三的课程,199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赵培生成功后,国内许多专家研究赵陪生的现象发现一个问题:赵陪生的英语问题。城市里的孩子3岁上双语幼儿园,上英语辅导班,有钱的请英语家教,买“好记星”、买复读机、买个一百分……我们的孩子学习英语的条件太好了。而赵培生这个孩子,他没有经过一天英语启蒙教育,高考前可怜到没上过一节英语课,但是高考时英语成绩令人不可思议地得了126分。所以我们会发现,当我们的孩子教学的硬件很强大的时候,他们的软件是不是出问题了?

用四个公式解释一下学生学习差异的形成规律:

1.不同的家庭教育产生不同的学习习惯:1997大连中学生将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起诉理由是:父母不能辅导他学习,要求通过法律的手段,更换一对父母。

2.不同的学习习惯产生不同的学习方法:你打算给孩子用补课的方法、题海战的方法、苦学的方法解决学习成绩问题。

3.不同的学习方法产生不同的基础知识:

4.不同的基础知识决定学习成绩

越小的孩子解决方案越好,如果是高三学生恐怕只有最后一付药可吃了,就是6个月时间改善基础知识来提高成绩。给高三学生讲学习习惯来不及了,讲学习方法来不及了,给家长讲改进方法也来不及了。

造成学习差异的三种现象:

1.从笨鸟先飞说起:有一次,孩子考试回来,考试成绩下滑了,90%的家长指责孩子:指责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刻苦、指责孩子不好好学。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都是孩子的原因造成的,但从教育的观点来看,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属于学习习惯不好,而学习习惯不好与家长有直接关系。所以在家长的指责下我们亲手把孩子推进两个深渊:一个是苦学的深渊、一个是题海的深渊,你的孩子将永远无法自拔、永世不得超生。建议家长陪孩子做第二个游戏,时间是明年5月份地点高三教室,在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候把初中学生领到高三教室,看看高三的学生在做什么,99%的高三学生在做题,所以他们99%的高

三学生考不上清华、北大。他们都是深受笨鸟先飞思想毒害的孩子。希望你们不要成为下一个。

2.人的心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葡劳夫教授给他的学生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老师让10个同学们手拉手从屋子的一头走到另一头。10个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走了过去。然、走过去之后,老师打开灯,学生们惊奇的发现,原来他们走过的是一条独木桥,桥下挖了很深的一个坑,坑里面放满了毒蛇,然后老师让10个学生们再走回来,结果只有三个学生走回来。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孩子生下来都可以考北大、清华的,都具备走过去的能力;为什么若干年后只有三个孩子考上北大、清华了,绝大多数孩子都没考上呢?不是孩子能力出问题了,而是心态有问题了。

3.学习习惯划分的三个层次:

一.小学到初二以前是不自觉阶段

二.从初二到高二半自觉阶段

三.高二以后为自觉阶段

做第三个游戏:测试同学们的学习习惯,放暑假了,家长上班了,临走时对孩子说:“在家好好学习呀。”家长离开家门以后5分钟以内把作业扔到一边去打游戏机了,这种孩子属不自觉学习习惯。还有的孩子苦苦坚持40分钟后,实在忍无可忍也去打游戏机了,这种孩子属半自觉学习习惯。有的家长在回家后看见自己的孩子在打游戏机后开始骂孩子。其实有个专家讲过这样一句话叫做“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做错事的孩子,只有做错事的家长”。为什么要讲着句话呢?家长下班回来你要看见你的孩子在玩游戏机,你千万不要生气,你应该感到高兴,恭喜你,你培养了一个诚实的孩子。你要是看见他在家里学习的话,那他一定是装出来的。

4.教家长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方法

一.处罚

处罚是什么意思呢,处罚就是打骂的意思,这招很管用。为什么这招管用呢?对一个初中的学生说道理,他们比家长说得还深刻,给他们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都是脑袋管不住手脚的人,只有打骂是最管用的,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古人讲,玉不琢,不成器。但家长在处罚时一定要注意五项基本原则,否则就是烂杀无辜了:

1.处罚是最高级别惩罚,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已经成了滚刀肉了。”为什么呢?他的孩子犯了一个很小的错误却一直承受最高级别的刑罚,2.处罚的最高境界是爱自己的孩子,要爱自己的孩子,当家长准备动手的时候,要是发现自己孩子已经哭了就不要再打骂了。点到为止,起到威慑力就可以了。

3.处罚前要让孩子明白处罚的规矩,当周末家长看见孩子看电视时说:“你,写作业去。”有很多孩子离开电视机时有两个问题搞不清楚:第一个是为什么家长可以看而他不可以看;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可以看电视。因为你的家里没有规矩。

4.就事论事的原则,犯了错误以后要就事论事,不要数罪并罚的原则。

5.立即处罚的原则,有的母亲当孩子犯错误后心软了,总是说:等你爸回来收拾你。

二.陪读

紧密式陪读,适于不自觉的、注意力长度低于10分钟的初一以下的孩子。方法是孩子做作业,家长坐在孩子同桌,以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

松散式陪读,注意力相对集中的孩子。方法是,每天晚上孩子写作业时要求他把门打开,家长把电视机关掉,保持家里安静。这扇门必须打开,有的家长说孩子房间的门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都打不开。有的孩子关着门,在自己的房间里一学就是两个小时,你相信吗?可能吗?他们把门关上以后肯定发生了许多“见不得人的事”。一个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就是在关上门以后形成的。

三.表扬

表扬对孩子是一种激励,但要注意不能滥用表扬。举个例子,一个初一的孩子家长听完赏识教育以后说:听了赏识教育,我把我的孩子整整表扬了一年,也没有把学习表扬上去。所以,表扬只对弱智和小学生适用,对于一个智商正常的初中生,家长滥用表扬的话,他们是很容易看出家长的阴谋诡计的。

四.监督

学习计划做好以后,家长要陪伴孩子做好监督工作,以前讲过坚持21天,就可以使量变到质变,孩子学习不好,习惯没有形成,第一个放弃的人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家长能坚持21天学生也能坚持21天。

单一的教育方法都会导致学习习惯的失败,知子者,莫若父也。只有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要将这四招融汇起来使用,不能只批评不表扬,也不能只表扬不监督。

下载让学生成功地迈进口算之门论文[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学生成功地迈进口算之门论文[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如何让学生快乐作文

    让学生快乐作文 ——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 《新课标》中规定,小学中高年级习作的要求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要写出真情实感。但是......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生物教学 摘要:如何在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同时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从而激发了学生主体积极性?如何实......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让学生动起来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让学生动起来 要:“活动化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大都冠以“课外”前提。如何在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对文言文津津乐道论文

    随着初中语文课改的发展,语文书中的古诗文也越来越多,因为中华文化辉煌灿烂,源远流长,学好文言文,就是掌握了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但是初一学生的文言文基础非常薄弱,所以......

    让兴趣敲开信息技术之门──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学生兴趣的培养

    让兴趣敲开信息技术之门──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学生兴趣的培养摘要:文章针对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对教师讲授信息技术知识缺乏兴趣这一状况,指出要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

    学生数学优秀小论文

    学生数学优秀小论文 生活中的“奇妙等式”【南通市城西小学六(1)班 支敏言】 数学中有许多等式,比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几条数学与我......

    论文:帮助高三学生从思想上做好走入大学之门的准备

    帮助高三学生从思想上做好步入大学的准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学生,教师就像黑夜里走路。高三学生学习紧张,大多除了学习,很少顾忌其他。在家里,很多家长过于紧张,为了鼓励孩......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让学生说课

    让学生说课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要把学生放到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