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作用的思考
发挥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作用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我国,党外人士是统一战线的特定概念,不是指普通的党外群众,而是指中国共产党外有广泛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战友,党外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坚定拥护者和捍卫者,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深刻认识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当前,各种敌对势力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危险。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其中,党外人士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党外人士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群体。党外人士思维比较活跃,政治参与意识较强烈,更容易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在一项对民主党派骨干成员的调研中发现:有21%的成员认为他们的思想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有xx%的成员认为他们的思想容易受到“社交圈的言论影响”,有xx%的成员认为他们的思想容易受到“互联网思想言论的影响”。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有效争取党外人士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广泛支持。另一方面,党外人士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党外人士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发挥党外人士的作用,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二)加强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2016年以来,中央统战部开展了民主党派思想状况调研,形成了《民主党派成员思想状况调研报告》。报告指出,党外人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更加复杂多变。我国党外人士数量不断增加,人员结构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化的特点,且大多数党外人士具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物快,更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加强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建设至关重要,要求广大党外人士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发挥党外人士自身优势的重要途径
党外人士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掌握着一定的社会话语权,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党外人士普遍具有专业造诣深、参政意愿高、议政能力强、群体代表性好等特点,大多数党外人士是各专业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学养深厚,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库”和“智囊团”,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并且,党外人士地位较为超脱,在引导社会舆论时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做出突出贡献的党外人士,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威望,其言行更具感召力和说服力。
二、全面把握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现状
(一)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主要表现
1.加强思想建设,夯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基础。思想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先导,是民主党派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思想根基。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党外人士的主流是进步的,绝大多数党外人士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表现出健康稳定、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政治责任,自觉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筑了牢固的思想防线。
2.突出政治素养,提升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能力。各民主党派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重要主体,其政治素养决定了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党外人士的政治素养包括正确的政治立场、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各级统战部门和民主党派组织通过对党派成员进行政治培训、实地调研,鼓励党外人士就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撰写调研报告、提案,提出意见建议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提升党外人士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
3.培育责任观念,增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意识。民主党派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既是我国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主体。各级民主党派组织通过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开展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推动各党派组织及其成员积极履职尽责,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将党外人士的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通过打造有特色、叫得响、可复制的社会服务品牌,有效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思想认识不到位,源动力不足。部分党外人士对意识形态工作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政治冷漠”心理,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与党外人士无关,未充分认识自身地位和作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色和优越性。面对社会上的噪音杂音、错误观点,不能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二是“无关紧要”心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而是将其视作一项“软任务”,存在“重业务轻思想认识”的倾向,忽视、淡化意识形态工作。
2.方式方法单一,吸引力不够。表现为意识形态工作形式比较枯燥,以座谈会、通报会为主要形式,以学习文件为主要内容,采取单一的说教方式,使得意识形态工作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释疑解惑的效果。
3.体制机制不健全,执行力不强。当前,各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仍处在探索完善中。党外人士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任务、内容、程序、保障等方面缺乏规范性,有的只是局限于口头约定或零星规定。意识形态工作规范性不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导致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执行力不强,效果不显著。
4.舆论引导声音弱,影响力不大。一是与主流媒体联系沟通不够。主流媒体上关于民主党派有影响的宣传报道并不多见,民主党派在宣传发声、争取社会更多关注上缺少有效措施。二是新媒体技术运用不够。各民主党派的网站内容比较枯燥,信息更新比较滞后,缺乏与网民互动交流的平台,微信公众号运营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活跃度和关注度不够。虽然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一批网络大V,其中党外人士占多数,但是,对这些人的关注和互动不够,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着力点
(一)增强党外人士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意识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的特殊性、艰巨性、系统性,仅仅靠中国共产党发挥作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党外人士全力配合。
1.加强对党外人士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团结中华民族的最强大凝聚力,这种团结越广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越有利。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中国梦。要通过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党外人士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统一、民族复兴大业,使党外人士在国际国内社会多样化的声音中,特别是在敌对势力的挑衅中坚守政治底线,努力做团结人心、争取人心的工作。
2.加强对党外人士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基本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要加强对党外人士新型政党制度教育,引导他们认清其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充分认识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不是“政治花瓶”,政党协商是“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提高党外人士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认识,增强制度自信,强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动性。
3.加强对党外人士的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教育。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只有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全面、准确传达给党外人士,党外人士才能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上有明确的目标和积极的举措,时刻保持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同行。
(二)提高党外人士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是领导干部的一项极端重要的能力,对党外人士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1.提高政治鉴别力。政治鉴别力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最为重要的就是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引导党外人士善于从政治上判断形势、分析问题,敏锐洞察和鉴别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各种现象,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特别是要认清国际政治斗争中的“意识形态陷阱”,保持政治定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不被假象所迷惑,增强对各种政治谣言、灰色信息、负面消息等噪音杂音的政治免疫力和辨别力。
2.提高理论创新力。党外人士的理论水平直接决定了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效果。近年来,“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多元化”“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思潮刻意淡化、弱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一些党外人士也容易受到蛊惑。面对这些挑战,必须加强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论研究,包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对“文明冲突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普世价值”“文化保守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实质与危害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的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厘清思想认识,夯实理论基础,增强理论自信。
3.提高共识凝聚力。有效凝聚共识,必须充分发挥党外人士的独特优势。发挥他们在科技、经济方面的专业优势,围绕高质量发展,开展科技、经济政策宣讲,传递经济发展正能量;
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建言献策的优势,树立参政议政的良好形象,彰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
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关注民生、服务社会、投身慈善,树立良好形象,凝聚社会共识。
4.提高舆论影响力。针对党外人士舆论声音弱、影响力不够的问题,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重视新媒体的运用,提升舆论影响力。一方面,加强民主党派门户网站建设。通过数字化、视听化、网络化改造,把民主党派门户网站打造成一个集理论学习、信息发布、思想研讨、互动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新颖鲜活、传播力强的网络话语,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和关注度。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网络“意见领袖”。鼓励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党外人士建设自媒体平台,通过个人的博客、微博、评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理性正面发声,为增进思想共识、提升舆论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
(三)营造党外人士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良好环境
要从政治上、组织上、制度上为党外人士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营造有利的环境。
1.加强组织保障。党外人士是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力量。要通过加强组织保障,在各领域、各行业建立一支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精深的理论素养、专业的业务素质的党外人士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特别是注重从中青年党外人士中发现、培养后备人才,引导他们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全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2.搭建展示平台。多数党外人士作为某一领域的代表人物和知名人士,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要积极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既可以通过党报党刊传统主流媒体,发挥权威报道的影响力;
又可以通过官微、公众号、微博新兴媒体,引导其他人员坚定“四个自信”。
3.落实政治待遇。要注重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党外人士的各项政治权益,落实党外人士的政治待遇,引导他们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自己的政治责任与使命,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优势作用,凝聚共识、凝聚力量、凝聚智慧,以开放进取的状态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第二篇:加强党外人士意识形态调研思考建议
加强党外人士意识形态调研思考建议
在我国,党外人士是统一战线的特定概念,不是指普通的党外群众,而是指中国共产党外有广泛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战友,党外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坚定拥护者和捍卫者,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深刻认识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其中,党外人士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一方面,党外人士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群体。党外人士思维比较活跃,政治参与意识较强烈,更容易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在一项对党派骨干成员的调研中发现:有21%的成员认为他们的思想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有*%的成员认为他们的思想容易受到“社交圈的言论影响”,有*%的成员认为他们的思想容易受到“互联网思想言论的影响”。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有效争取党外人士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广泛支持。
另一方面,党外人士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党外人士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发挥党外人士的作用,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二)加强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外人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多变。我国党外人士数量不断增加,人员结构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化的特点,且大多数党外人士具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物快,更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加强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建设至关重要,要求广大党外人士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发挥党外人士自身优势的重要途径
党外人士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掌握着一定的社会话语权,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党外人士普遍具有专业造诣深、参政意愿高、议政能力强、群体代表性好等特点,大多数党外人士是各专业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学养深厚,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库”和“智囊团”,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
并且,党外人士地位较为超脱,在引导社会舆论时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做出突出贡献的党外人士,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威望,其言行更具感召力和说服力。
二、全面把握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现状
(一)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主要表现
1.加强思想建设,夯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基础。思想建设是党派自身建设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先导,是党派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思想根基。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党外人士的主流是进步的,绝大多数党外人士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表现出健康稳定、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政治责任,自觉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筑了牢固的思想防线。
2.培育责任观念,增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意识。党派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既是我国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主体。各级党派组织通过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开展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推动各党派组织及其成员积极履职尽责,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将党外人士的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通过打造有特色、叫得响、可复制的社会服务品牌,有效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突出政治素养,提升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能力。各党派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重要主体,其政治素养决定了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党外人士的政治素养包括正确的政治立场、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
各级统战部门和党派组织通过对党派成员进行政治培训、实地调研,鼓励党外人士就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撰写调研报告、提案,提出意见建议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提升党外人士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
(二)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思想认识不到位,源动力不足。部分党外人士对意识形态工作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政治冷漠”心理,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与党外人士无关,未充分认识自身地位和作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色和优越性。
面对社会上的噪音杂音、错误观点,不能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二是“无关紧要”心理。
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而是将其视作一项“软任务”,存在“重业务轻思想认识”的倾向,忽视、淡化意识形态工作。2.体制机制不健全,执行力不强。当前,各党派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仍处在探索完善中。党外人士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任务、内容、程序、保障等方面缺乏规范性,有的只是局限于口头约定或零星规定。意识形态工作规范性不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导致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执行力不强,效果不显著。
3.方式方法单一,吸引力不够。表现为意识形态工作形式比较枯燥,以座谈会、通报会为主要形式,以学习文件为主要内容,采取单一的说教方式,使得意识形态工作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释疑解惑的效果。
4.舆论引导声音弱,影响力不大。一是与主流媒体联系沟通不够。主流媒体上关于党派有影响的宣传报道并不多见,党派在宣传发声、争取社会更多关注上缺少有效措施。
二是新媒体技术运用不够。
各党派的网站内容比较枯燥,信息更新比较滞后,缺乏与网民互动交流的平台,微信公众号运营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活跃度和关注度不够。三、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着力点
(一)增强党外人士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意识
1.加强对党外人士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团结中华民族的最强大凝聚力,这种团结越广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越有利。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
要通过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党外人士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统一、民族复兴大业,使党外人士在国际国内社会多样化的声音中,特别是在敌对势力的挑衅中坚守政治底线,努力做团结人心、争取人心的工作。
2.加强对党外人士的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教育。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只有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全面、准确传达给党外人士,党外人士才能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上有明确的目标和积极的举措,时刻保持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同行。
3.加强对党外人士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基本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要加强对党外人士新型政党制度教育,引导他们认清其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充分认识到各党派、无党派人士不是“政治花瓶”,政党协商是“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提高党外人士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认识,增强制度自信,强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动性。
(二)提高党外人士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1.提高政治鉴别力。政治鉴别力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西方宪政、新自由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最为重要的就是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要引导党外人士善于从政治上判断形势、分析问题,敏锐洞察和鉴别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各种现象,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特别是要认清国际政治斗争中的“意识形态陷阱”,保持政治定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不被假象所迷惑,增强对各种政治谣言、灰色信息、负面消息等噪音杂音的政治免疫力和辨别力。
2.提高共识凝聚力。有效凝聚共识,必须充分发挥党外人士的独特优势。发挥他们在科技、经济方面的专业优势,围绕高质量发展,开展科技、经济政策宣讲,传递经济发展正能量;发挥政治协商、监督、建言献策的优势,树立参政议政的良好形象,彰显社会主义协商的优势;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关注民生、服务社会、投身慈善,树立良好形象,凝聚社会共识。
3.提高理论创新力。党外人士的理论水平直接决定了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效果。近年来,“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多元化”“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思潮刻意淡化、弱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一些党外人士也容易受到蛊惑。面对这些挑战,必须加强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论研究,包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对“文明冲突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普世价值”“文化保守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实质与危害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的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厘清思想认识,夯实理论基础,增强理论自信。
4.提高舆论影响力。针对党外人士舆论声音弱、影响力不够的问题,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重视新媒体的运用,提升舆论影响力。一方面,加强党派门户网站建设。通过数字化、视听化、网络化改造,把党派门户网站打造成一个集理论学习、信息发布、思想研讨、互动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新颖鲜活、传播力强的网络话语,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和关注度。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网络“意见领袖”。鼓励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党外人士建设自媒体平台,通过个人的博客、微博、评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理性正面发声,为增进思想共识、提升舆论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
(三)营造党外人士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良好环境
1.加强组织保障。党外人士是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力量。要通过加强组织保障,在各领域、各行业建立一支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精深的理论素养、专业的业务素质的党外人士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特别是注重从中青年党外人士中发现、培养后备人才,引导他们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全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2.落实政治待遇。要注重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党外人士的各项政治权益,落实党外人士的政治待遇,引导他们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自己的政治责任与使命,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优势作用,凝聚共识、凝聚力量、凝聚智慧,以开放进取的状态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3.搭建展示平台。多数党外人士作为某一领域的代表人物和知名人士,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要积极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既可以通过党报党刊传统主流媒体,发挥权威报道的影响力;又可以通过官微、公众号、微博新兴媒体,引导其他人员坚定“四个自信”
第三篇:发挥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发挥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一些企业中兴起的,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已经成为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生产经营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一道,以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企业各项事业发展中,激发广大职工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崭新的时代风貌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员工的热切愿望。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人翁精神、群众精神、奉献精神等等,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而且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
通过企业文化中的视觉文化建设,可以为员工创造优美、舒适、温馨的工作环境和人性化的管理氛围,使员工在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环境中,达到员工与员工和谐相处、员工与企业和谐共赢,使企业理念在人文关爱中深深地扎根于员工的心底。
通过企业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建设,可以将企业的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员工言与行的高度统一、员工人生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的高度统一。促使企业的决策层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去赢得员工的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扩大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向心力,从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经济利用价值。
通过企业文化中的理念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员工的团队精神和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效应。如海尔集团通过实施 “尊重员工,尊重顾客”的核心理念,赢得了员工和顾客的心,也赢得了市场;联想集团通过实施“人比利润更重要”的理念,使人才生产力成为企业发展之本,人性化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之本,人才的培养和合理使用成为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因。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必须努力打造一种与企业所处行业环境相适应的、与企业发展方向相吻合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大力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优秀文化,不断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达到“外树形象、内聚人心”的目的。
二、企业文化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
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文化建设内涵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凝聚了员工的力量和智慧,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竞争力,克服了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某些弊端,改变了在旧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应企业发展的旧观念、旧模式、旧做法,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在培育企业群体意识、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开展各种文化
活动中,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企业文化由于贴近生产经营活动,更容易为不同层次的员工所认同和接受,为改变以往思想政治工作单向灌输和一个方子包治百病的僵化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形式。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
治工作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活动“两张皮”的问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公开、公平、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的机制,变单纯教育为相互沟通。同时,通过开展行为文化建设,可以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把教育与自我教育、改造与自我改造、升华与自我升华结合起来,使员工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把企业的先进理念渗透到思想和行动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含量。当前,面对思想活跃、知识丰富、接受能力较强的新时代员工,要求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必须善于用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含量,这样,才容易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深、做透,才容易使大家入耳、入脑、入心,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实践证明,缺少文化含量、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员工的思想状况,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才能真正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做精、做出成效。
三、企业文化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企业文化是在生产经营活动和适应生存环境变化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包括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企业形象、经营思想、企业目标、道德规范、规章制度、企业风尚等等,核心是企业精神、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观。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人、启发人,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使其从各种误区和偏见中走出来,不断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塑造了企业灵魂,保证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二者兼容互补、密不可分。一是从目的看,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相同,都是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服务。二是从内容看,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企业精神,激励员工奋发向上,使企业与员工组成“命运共同体”,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三是从对象看,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都强调以人为本,都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四是从工作方式方法上看,都强调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提倡开展自我教育、启发引导、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容性通俗地讲,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完全可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的实现形式,并为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了最佳结合点,通过这种最佳的结合,实现企业“以人为
本”和员工以“企业为家”二者之间的高度融合,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发挥亲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
发挥亲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
我曾经看过班上学生写的这样一篇周记,讲述了有一次放假回家的故事。按惯例每次都可以休息两天,父母在家都设计好做什么,就等着儿子回来。可那次只休息一天,这就使得原本的计划都泡汤了,父母很失望,孩子很失望,失望相互之间不能好好说说话,谈谈心。故事的高潮在于失望之后,父母还是递上了一个月的生活费,说:“看看,够不够?”,最后,小作者扑进了他们的怀里,良久,哭着说了一句,“其实,我真的不想走。”尽管文章的语言很平实,结构也简单,但它深刻地描述了父母和孩子间那份浓浓的亲情。亲情,它是基于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真实、持久,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感情。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这种亲情融入到教育中去,让学生理解、尊重亲情,从而把亲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种亲情教育的可行性、作用和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一、实施亲情教育的可行性
我们认为原苏联心理学者包若维奇70年代提出的“动机圈”理论可以作为实施亲情教育的理论依据。“动机圈”理论强调,“德育的最重要的目标是形成一定的动机—需要区,以及与其相应的行为和行为方式。”在这个理论中,动机是分等级的,动机的的最高发展形式是道德信念和理想。人具有了信念和理想,就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为,使那些与自己的道德信念相矛盾的冲动服从于目标和理解。
按照这一理论,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有意识地将亲情的感人面展示给学生,通过讲道理、举例子的方法,让学生自觉地感受亲情,理解亲情,并将之内化为学习的动力,我想这种动力能够推动学生持久地为自己理想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亲情教育也不难。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班会课的时间给学生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请学生赏析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也可以组织以“母爱”、“父爱”为主题的讨论会,让学生在学习、赏析、讨论中懂得亲情的伟大和重要。同样我们也可以用角色转换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一下亲情。比如说,在一个下大雨天,我们可以让学生模拟家长给学生送雨伞,这种尝试中可以促使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亲情,一旦他有了这种理解,就容易形成为亲情努力奋斗的动机,那么在实际的生活中不仅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他们就有了学习上前进的动力,而这种动力将是永恒的。
二、施亲情教育的作用
将亲情融入到教育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孝心”、“信心”、“恒心”。为人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有颗“孝心”,好在日后多孝顺自己。要达到目的,就需要把学生的德育工作重视起来。学校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亲情看似平凡,实则孕育伟大。有亲情的孩子既能爱父母,也能爱他人。教育学生爱父母,尊重父母。学生重了亲情,自然就会有颗“孝心”。
亲情教育能够使后进生有前进的信心。任何一个班集体或多或少存在后进生,要教育和转化他们,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必须用真挚的情感,这种真挚的情感我想亲情应该是最好的选择。父母的期望、关心、理解可以让他们重新振作,可以唤起他们对所犯错误的自责和悔恨,使他们从痛苦自卑中解脱出来,激发起他们要求上进的动力,增强自信心,推动他们不断向更好的方向转化。
班主任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中最基本的手段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亲情教育最能叩开学生的心扉。任何一个学生他都能够感受到亲情,可以说亲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将亲情融入到教育之中,可以避免空洞的说教,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这种教育对学生的作用也将是持久的。学生以亲情为动力,学习上的恒心也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三、实施亲情教育的注意点
首先,亲情教育应该是深刻的,要触及到学生心灵最深、最脆弱的地方,才能够起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如果只是浮于表面,触不到学生心灵最深处,那只能像打水漂一样,在水面上轻轻跳几下,最多也就留下浅浅的几圈波纹,一会儿就没有了。
其次,实施亲情教育不能有“恨铁不成钢”的想法,不能操之过急。要静下心来,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否则就会使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听听感动,想想激动,过后一动不动”的现象,亲情教育这样就是空谈了。
最后,实施亲情教育要求教师要与家长多联系,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另外教师平时要多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要掌握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在实施亲情教育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第五篇: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浅析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项新的任务和新课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发挥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指各级各类组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党员和群众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思想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新人,动员人们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使我们应从新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新特点入手,掌握其思想活动的新变化,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才能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新特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这些“多样化”反映在新的思想意识上,使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也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更复杂、更严峻的挑战。在此,我们有必要将新时期人们思想活动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加以概括研究。
1、竞争性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等级特权观念和“等、要、靠”的思想,弱化了个人对国家和集体的依附,人们也逐渐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这种体制的变革
使人们呼唤竞争精神,开始在公开选拔中注重考察人的能力和才识,“爱拼才会赢”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但竞争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就会破坏社会公正、引发一定程度经济和社会秩序混乱,因而要合理规范竞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合理合法的轨道上进行正当竞争,并遵循平等自愿、忠诚守信的原则。
2、多变性
人的思想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这种状态中,人们在对新的理论、新的价值观念处于一种不辨良莠,全盘否定、或虽持疑虑,又不置可否的状态,急需用科学鲜明的理论加以引导,因此对于人们思想活动的多变性,我们要用科学的预见性、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将人们积极健康的思想补充、丰富,使其不断发展,并将其思想中消极颓废的方面控制在萌芽状态。
3、趋利性
在计划经济时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义利观使人们一直羞于谈功利。但在改革开放经济条件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物质利益的重要性,这种趋利性思想使人们堂堂正正地争取自己合理、合法的物质利益,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使一些人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滋生拜金主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鼓励人们通过正当手段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反对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非法为己牟利的行为。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活动的新特点,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工作中尤为重要。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项新的任务和新课题。
二、构建和谐企业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课题、新要求 首先,构建和谐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提出新要求
和谐企业”的提出,是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衍生而来的,与企业经济建设、民主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四位一体,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一致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这一变化,服从和服务于构建和谐企业的新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其次,构建和谐企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更新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就指企业的党建工作。企业党建工作要服务于生产经营工作,在继承和发扬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实践中所取得的新经验,充实完善新内容。这就要解决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又要不断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准确把握职工的需求。通过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和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切实为职工办实事好事,在服务职工中引导职工提高思想境界。
第三,构建和谐企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探索新方法
要建设和谐企业,就要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职工内部矛盾。面对新情况、新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管理与
教育相结合,运用法律、行政手段,结合说理教育和人际协调,妥善处理好职工内部矛盾。通过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传统形式与新兴科技手段相结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思想内涵和技术含量。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构建和谐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三、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的作用
1、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和激励作用
企业和谐是干部职工政治上、思想上的和谐,这些和谐突出表现为全体职工的共同理念、共同价值观和精神追求。要做到这些,就要把正确导向作为第一使命,促进干部职工机制创新。一些企业之所以存在不和谐现象,其根源来自传统观念的误导,或是一些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公正,导致思想上想不通,行动上难统一,使一些矛盾和问题升级扩大化,酿成企业不安定因素。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客观准确地摸清职工所关心、期盼和困惑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创新思想观念,解开思想疙瘩,要关心和激励职工,激发其工作热情,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思想保证。
2、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解疑释惑、理顺情绪的作用
企业和谐是职工个体的和谐,而每个职工自身和谐关键在于心理和谐。当前,企业处于改制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企业改制、结构调整、人员分流、职工下岗关系职工的切身利益,势必会影响
企业职工产生烦躁、焦虑、抵触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化解不开,就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把着眼点放在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上,善于从苗头上发现问题,预测到问题突发的可能性,帮助他们解决心灵深处的困惑和疑虑,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心理投入到企业改革改制中,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工作中。
3、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的作用
和谐企业是富有活力、保持稳定的企业,包括把各方面利益、复杂关系处理恰当。当前,企业改制是社会热点、难点,职工的思想观念、心理矛盾客观存在,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影响企业稳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抓住当前大好机遇,帮助职工化解矛盾,协调各种关系,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4、加强党的建设,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组织保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企业是企业党组织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使党员成为企业的先锋模范,使党组织成为构建和谐企业的战斗堡垒。
当前,我们正在开展以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五个好”先进党组织,争做“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以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为主题的“三亮三比三评”活动。通过“三亮”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进一步展示党组织和党员风采,激发党员的工作激情,提升群众满意度。
“三比”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进行岗位大练兵,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提高党员履职尽责的内在动力; “三评”领导点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并结合党员示范岗、青年岗位能手等活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变化和实惠。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进而带动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服务人民群众,展示精神风貌,为构建和谐企业,加快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