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文学研讨性教学思索
古代文学研讨性教学思索
一、古代文学研讨性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长期以来,“讨论法”和“研究法”经常作为两种孤立的方法在教学中运用。而古代文学课程研讨性教学模式,作为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型教学模式,将研究和讨论两种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一种通过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式、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学生主体活动的中心性,尊重学生自身发展规律,以求知、创造、主动发展、培养个性为宗旨,使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古代文学课程研讨性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探究思维为目标,以课程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延伸学习时间和学习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是,该模式有效地利用了课外、课内两个课堂,实现了学生的探索研究在课堂之外、讨论提升在课堂之内的目的,使课内、课外成为有机结合的“大课堂”。
二、古代文学课程研讨性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全面深刻地认识教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全面深刻地认识教材的基本特点。古代文学不但知识丰富而且也是一门充满理性思辨的学科,其教学应包括知识积累、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等多个层次。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版块。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发展线索、时代特点以及文学流派、体制、作家、作品等,都属于知识积累。文学发生的深层原因、时代风
格的归纳总结、经典作品的审美感悟等则属于思维训练。因此,文学史教学应着眼时间,重点训练学生的宏观视野;作品选则应着眼空间,重点培养学生对于作品的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2]基于以上认识,古代文学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文学史以讲授为主,勾勒文学发展脉络,介绍研究方法,适当选择穿插研讨性教学。如:我们在介绍司马迁的生平经历与《史记》成书过程的有关内容时,不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地讲,而是重点抓住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后发愤著书的经历,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司马迁写作动机的调整,讨论《史记》这部巨著的丰富内涵以及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影响。作品选则要求学生精读指定作品,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由于《项羽本纪》是重点研读篇目,因此,我们抓住项羽这个人物的特点展开讨论:将《史记》其他篇目中有关对项羽的评价与本篇对项羽的评价进行对比、讨论,将本篇中刘邦与它篇中刘邦形象特征进行对比、讨论;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掌握了《史记》的互见法以及塑造人物的各种方法。另外,我们还将刘邦、项羽的成败进行了对比,以让学生体会本篇中作者司马迁对悲剧人物项羽的无限感慨之情。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这种研讨式学习,拓展了阅读面,培养了思维能力,也陶冶了情操。
第二,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丰富,因此要合理安排,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率。教学内容可分解为学生自学、课堂讲解和专题研讨三个部分。自学部分,我们针对每一专题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如作者生平、作品版本及主要内容、流派构成及代表人物等,安排学生以课外自学掌握;课堂讲
解部分针对重点和难点,如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重要文学思潮及成因等,在理论授课环节予以讲解,同时注意介绍基本研究方法;专题研讨部分,则围绕重要作家和作品进行专题探索,提出讨论的目标及原则,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小组研讨和课内集体研讨。例如:讲明清文学,重点是小说,而小说的重点又是“四大名著”,因此我们就《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从小说的社会背景、人物形象、文学价值等方面,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进行了研讨。
(二)合理设计教学步骤,有效控制研讨过程
第一,明确研讨内容,成立研讨小组。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研讨过程,明确研讨项目。教师提前布置好本专题的研讨题目,并进行解说,让学生明确本次研讨活动的目标、形式以及研讨的角度和方法。小组是一种高效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促进共同提高,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每个小组原则上以 4-6 人为宜,以学生自由结合为主。以唐、宋、元、明、清诗歌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小组既要进行对唐、宋、元、明、清诗歌作横切面式的个体解剖,又要作诗歌发展演进历程纵向规律的分析。小组成员每人负责对一个朝代诗歌的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最后再汇总并分析诗歌的演进历程。
第二,小组课外收集资料,形成研讨观点。这一步骤是研讨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该步骤通过学生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研讨并形成观点等过程,锻炼和培养学生获取信
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我们要求各研讨小组按照研讨任务提出 3-5 个核心问题进行研讨,成员之间通过信息交流、资料的共享、比较各自研讨方案的优缺利弊,最终形成小组的研讨成果。比如就《三国演义》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作探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先在课外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提炼和吸收,再独立思考,写发言提纲,经过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参加班级讨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第三,学生课堂研讨答辩,教师总结提升。在课堂研讨阶段,各研讨小组依次陈述对研讨内容的认识与观点,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提问,研讨小组成员进行答辩。课堂答辩过程是研讨小组对整个研讨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的过程,也是各个小组展示思维方法、交流得失的过程。通过答辩和总结使学生体验研究过程,获得了做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课堂研讨结束后,指导教师再对整个研讨情况进行总结,指出问题和不足。
(三)改进课程考核、考试办法
平时做一两次作业、期末一张试卷是古代文学课程常见的考核方式,这属于典型的终结考核。这种考核方式造成了大多数学生考前突击准备、考后一无所知。在古代文学研讨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的考核与考试将是具有关键引导作用的核心要素。笔者认为考核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占 40%,主要包括研讨小组的课下准备情况、课上的研讨评价、自学情况、出勤等;第二部分是书面考试,占 60%,考试内容应当涵盖“基础知识”、“小组研讨”、“创新思考”三部分,既
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也考察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和分析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美术研讨性教案
美术研讨性教案 《蜡笔舞会》
教学目 标:初步培养幼儿敢于放笔大胆画的能力及画出较长的线,感受绘画的乐趣。
教学准 备:口琴、彩色油画棒、白纸。(已经感受过线条的变化)
过 程:
1、故事导入:
小蜡笔要学跳舞,快来看一看都什么颜色的小蜡笔来学习了。(红色、绿色、兰色、黄色……)。
2、小蜡笔是怎么跳舞的,你们猜一猜?(随意做动作)
跳舞需要什么伴奏?(音乐)
小朋友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教小蜡笔跳舞?(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教师:“我来给你们伴奏,请小朋友拉着你喜欢的小蜡笔的手,随着音乐开始跳舞吧。” 幼儿随着老师吹口琴的速度在空中划线。(根据音乐的快慢节奏画出线的长短、曲线。)
4、老师:“你们跳的真好看,小蜡笔学会跳舞了。我把小蜡笔跳舞的样子画下来了。”(老师示范线条的画法)
5、请幼儿根据音乐的快慢节奏在纸上画出线的长短、曲线。(纠正幼儿的握笔姿势)
6、幼儿作品欣赏,并请幼儿讲述画的内容,让全体幼儿感受绘画的乐趣。
小班案例2
教学名称:《会变的泥面条》
目 标:在玩泥游戏中,初步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引导幼儿把搓长的泥块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操作使其更加形象化,感受活动的快乐。
准 备:各种颜色
过 程:
1、老师:“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团彩泥,你用什么方法使你的彩泥变个样子。”
2、提问:“你用什么方法玩的?”(请幼儿说出玩泥的各种方法。)
3、老师:“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搓一搓彩泥比一比谁的彩泥又细又长。”
4、提问“你搓的像什么?”(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已知的物品)。
5、“看看我把你搓的长条变成了什么东西?”(请幼儿说一说看见了什么,它们是怎样做出来的?)
6、请幼儿把搓好的长条变一变,试一试能变出多少东西。(老师指导幼儿用那些辅助材料可以完成作品。)
7、幼儿的作品欣赏,向同拌介绍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彩泥的,彩泥变成了什么?
小班案例3
教学名称:《小小美发师》
目 标:初步培养幼儿有意识观察的习惯,引导幼儿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的内容。
准 备:已经有了基本的直线、曲线、点线的绘画经验。范画、我的自画像、彩色笔。
过 程:
1、老师指着自己的披肩长发说:“一会儿我要去参加李老师的生日会,我的头发这么乱还没有梳好,怎么办呀?谁来帮帮我!梳什么样的发型好看呢?”(请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幼儿说的不断变换自己的头发,让幼儿选择那种发型最适合我。)
2、出示我的自画像,按幼儿说的示范出各种线条的画法。(边画边擦,最后出示范画让幼儿观察头发有长、有短、有直、有弯,都很漂亮。)
3、你们说的都很好看,那么多我都记不住了,快画下来让我慢慢选。请幼儿自己动手将设计的发型画在纸上,教师指导幼儿的握笔姿势。
4、幼儿作品展示,请幼儿选择喜欢的发型,我按照发型的样子梳好头发。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参考书目 综合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艺术 人民文学出版社 马恩列斯论文艺
马列论文学 毛泽东论文艺
文学理论学习资料
北京大学编 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
北师大中文系 历代诗话
何文焕辑 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保辑 诗菽
胡应麟 随园实话
袁枚 艺概
刘熙载 人间词话 王国维
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主编 中国史稿
郭沫若 中国通史简编
范文澜 中国思想通史 侯外庐 中国哲学史 任继愈主编
中国美学史
李泽厚、刘纲纪主编
中国文学史纲要(1-4册)
北大中文系 中国文学史
社科院文研所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郑振绎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63年版)中国文学概论
袁行霈
中国诗论
陆佩如、冯沅君(101-171校图书馆馆藏书号,下同)中国散文史 郭预衡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
冯其庸 赋史 马积高 赋史述略 高光复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中国小说史 北大中文系
中国戏曲通史
张瘐、郭汉城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周贻白 昭明文选 肖统;李善注、刘臣注 昭明文选译注
陈宏天等主编 古诗源
沈德潜 古诗笺 文人
古诗评选
王夫之
中国历代诗歌选
林瘐、冯沅君主编 历代诗歌选 季镇淮、冯钟芸等选注 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逯钦立
全上古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
严可均 古文观止
吴调候等选编
中国历代散文选
刘盼遂等主编 历代文选
冯其庸等选注 古代散文选
隋树森等选注 中国历代赋选
尹赛夫等选注 历代小说选 吴祖缃等选注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袁行霈主编 古文鉴赏辞典
江苏文艺出版社 古代散文名篇赏析
刘桐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4册)徐中玉、锦启华主编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主编 先秦
先秦史
吕思勉 先秦史
詹子庆 战国史
杨宽 中国文学 杨公骥 先秦文学史 徐北文 先秦文学论集胡念贻 先秦学术概论 吕思勉 先秦伦理学概论 朱伯
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
施昌东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山海经笺疏
郝懿行 山海经校注
袁珂 淮南子
刘安 淮南鸿烈集解 刘文典 列子集释
杨伯峻 古神话选释
袁珂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神话论文集
袁珂
中国古代传说词典
袁珂编著
毛诗正义(十三经著述本)
郑玄笺、孔颍达疏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从书集成初编)陆玑 诗集传
朱熹10(8)4,10(8)A-19,I222ZX 诗毛氏传疏
陈奂 I222.2CH 诗三加义集疏
王先谦 诗经通论
姚际恒
读风偶识
从书集成初编 诗经原始
方玉
风诗类钞
闻一多 101-160 诗经新义。诗经通史
闻一多101-187 神话与诗
闻一多 101-166 诗言志辨
朱自清101-163 诗经
金开诚101-736 诗经
周满江
诗三百篇探故
朱冬
诗经漫话
程俊英
诗经研究史概要
夏传才101-1317 诗经选
余冠英 101-722 诗经选译
余冠英
101-109 国风选译
陈子展I222.2JQH,101-1324 雅颂选译
陈子展 10(7)-77 诗经全译
金启华 I222.2JQH,101-1324 诗经译注
程俊英
I222.2CJY 诗经今注今译
杨任之 I222.2YRZ 诗经全译
袁愈英等
I222.YYY 诗经译注
袁梅 101-1230 诗经今注
高亨 I222.2GH 诗经国风译注
邓荃
I222.2DQ 诗经解说
陈铁镔
I207.22CTB 诗经选译
赵浩如
101-1143 诗经选注
蒋立甫
101-1196 诗经国风今译
蓝菊荪 101-1315 诗义会通
吴
诗经译注
江阴香
101-1415 I222.2ZM 诗经百首今译
庄穆 I222.2ZM 诗经试译
李长之
101-93 诗经赏析
黄素芬
I222.2HST 诗经词典
向熹 I222.2XX 毛诗品物图考
冈元凤
I222.2GYF 诗经直解
陈子展
101-1483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 10(7)-554 诗经学篆要
徐澄宇
诗经研究论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0(7)-146 诗经索引
陈宏天等
Z89CHT 诗经韵读
王力
101-1229 诗经双音词论稿
朱广祁
IBZGQ 诗经鉴赏辞典
河海大学出版社 史记.屈原列传
汉.司马迁 楚辞章句
东汉.王逸
楚辞补注
宋.洪兴祖 1011.3-20 楚辞集注
宋.朱熹 楚辞听直
明.黄文焕 楚辞集解
明.王瑗 楚辞通释
清.王夫之
庄屈合诂
清.钱澄之
楚辞灯
清.林云铭 1011.3-4 离骚汇订
清.王邦采 山带阁注楚辞
清.蒋骥
楚辞新注
清.屈复
屈骚指掌
清.胡文英
1011.3-12 I222.3 HWY 离骚解
清.顾天成屈原赋注
清.戴震
楚辞微
清.马其昶 屈原
游国恩
楚辞论文集
游国恩 10(5)-127 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
10(7)-37 屈原研究
郭沫若
楚辞学论文集
蒋亮夫
I207.22JLF 楚辞今译讲录
蒋亮夫
1011.3-17 楚辞通故
蒋亮夫 楚辞选
马茂元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林庚
10(7)-35 屈原
陆佩如 1011.3-5 先秦词赋原论
蒋书阁 I207.22JSG 屈赋新探
汤炳正 I207.22TBZ 屈原问题论争史稿
黄中模
楚辞研究论文集
杨金鼎
I207.22YJD 楚辞评论资料选
杨金鼎
I207.22YJD 楚辞资料海外编
尹锡康 I207.22YXK 楚辞要籍解题
洪堪侯
I207.23HZH 楚辞书录
饶宗颐
1011.3-10 楚辞论文集
蒋天枢
楚辞作于汉代考
何天行
10(5)-31 楚辞与神话
肖兵 屈赋新考
张中一 楚辞校补
闻一多
屈原赋今译
郭沫若
101-102 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
10(5)-136 屈赋音注详解
刘永济
1011.3-22 楚辞解诂
朱济海 屈赋新编
谭介甫
楚辞选注
金开诚
1011.3-13 楚辞拾渖
何剑熏
屈原赋译释
张家英
1011.3-18 楚辞选
马茂元
1011.3-14 楚辞注释
马茂元
I222.3MMY 楚辞选
陆侃如等
1011.3-8 楚辞选译
陆侃如等
1011.3-16 楚辞新注
聂石樵
1011.3-15 屈原赋译注
袁梅I222.3YM 屈赋全释
邬霄鸣
I222.3WXM 楚辞译注
董楚平
I222.3DCP 楚辞全译
黄寿琪等I222.3HSQ 楚辞今读
瞿蜕园
101-22 楚辞韵读
王力
91-251 离骚纂义
游国恩
101-1200 离骚笺疏
詹安泰
屈赋新笺——离骚篇
台湾•杨胤宗
I222.3YYZ 离骚语文疏解
王泗源
10(7)-173 离骚今译
郭沫若
101-1043 九章解诂
闻一多 I222.3WYD 九歌解诂
闻一多 I222.3WYD 屈原九歌今译
文怀沙 101-103 天问纂义
游国恩 1011.3-19 天问疏证
闻一多
天问论笺
林庚
1011.3-21 天问新注
程嘉哲 周易古经今注
高亨 周易杂论
高亨 尚书注疏
孔颖达 尚书译注
王世舜 尚书史话
马雍 春秋经传集解
杜预 春秋左传正义
孔颖达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左传译文
沈玉成 春秋左传读本
王伯祥 左传选
郑天挺 左传选
徐中舒 左传选
朱东润
左传纪事本末
高士奇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刘文琪 国语注
韦昭 国语集解
徐元诰 国语正义
董增龄 国语选
付庚生 战国策注
鲍彪 战国策注
高诱 战国策校注
姚谷 战国策选讲
刘忆萱
战国纵横家书
文物出版社 诸子考索
落根泽 论语正义
刘宝楠 论语译注
杨伯峻 孔子思想体系
蔡尚思 墨子闲诂
孙诒让 墨子校释
王焕镳 墨学源流
方授楚 孟子正义
焦循 孟子译注
杨伯峻 庄子集解
郭庆藩 庄子集解
王先谦 庄子解
王夫之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庄子浅注
曹础基 荀子集解
王先谦 荀子简释
梁启雄 韩非子集解
王先慎 韩非子集释
陈奇猷 韩非子浅解
梁启雄
中国古代寓言选
陈蒲清等 中国古代寓言选
北京大学 古代寓言选读
王铁民选 先秦诸子散文选译
杨宏选译 两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史略
何兹全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张溥编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题辞注
殷孟伦注
汉魏六朝散文选注
陈中凡 贾谊评传
王兴国
贾谊文选注
徐超等译注 全汉赋
费振刚等辑校 汉赋研究
龚克昌 汉赋通论
万光治 汉赋通义
姜书阁
唯美主义文学之潮——汉赋
刘斯翰 汉赋美学
章沧授 汉赋综论
曲德来 汉魏六朝辞赋
曹道衡
汉魏六朝四十家赋述论
高光复 汉赋赏析
仇仲谦 汉赋艺术论
阮忠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
汉魏六朝赋选注
裴晋南等选注 史记评林
凌稚隆
史记会注考证
泷川资言 史记
司马迁 司马迁
季镇淮 司马迁年谱
郑鹤声 史记选
王伯祥选 史记选注集说
韩兆琦 史记评议赏析
韩兆琦 司马迁评传
萧黎 司马迁论稿
聂石樵
司马迁与史记
刘乃和主编 汉书
班固 汉书注
颜师古 汉书补注
王先谦 汉书选
顾廷龙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丁福保 乐府诗集
郭茂倩 乐府诗选
余冠英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
乐府诗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 六朝乐府与民歌
王运熙 玉台新咏
徐陵
古诗十九首初探
马茂元 古诗十九首集释
隋树森 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 汉魏六朝诗论丛
余冠英 汉魏六朝小说选
徐震堮 魏晋南北朝史
岑仲勉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国中古文学史
刘师培 中国文学史论集
王瑶
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黄节注 曹操论集
三联书店 曹子建诗注
黄节注 曹集诠评
丁宴纂 三曹诗选
余冠英
三曹资料汇编
河北师院 阮步兵咏怀诗注
黄节注 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校注 陆士衡诗注
郝立权注 陶靖节集
陶澍编注 陶渊明集
王瑶注
陶渊明集
逯钦立校注
陶渊明诗论集
文学遗产编委会 陶渊明诗文汇评
北大编
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
北大、北师大编 鲍参军集注
钱振伦注、钱仲联补 鲍参军诗注
黄节注 谢康乐诗注
黄节注 庾子山集注
倪璠注
瘐信诗赋选
谭正壁、纪馥华选注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采菽堂古诗选
陈祚明 古诗赏析
张玉谷 六朝诗选定论
吴淇 古诗评选
王夫之 诗比兴笺
陈沆
六朝文絜笺注
许槤选评 黎经诰笺注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校注 水经注
郦道元 后汉书
范晔 三国志
陈寿 搜神记
干宝
世说新语
刘义庆著、刘孝标注 古小说钩沉
鲁迅辑 诗品注
陈延杰注 诗品集解
郭绍虞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注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史
吕思勉 隋唐史
岑仲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全唐文
董浩等编 全唐诗
彭定求等编 唐诗品汇
高棅 唐诗别裁
沈德潜
唐诗三百首详析
喻守真编著 唐诗选
马茂元选注 唐诗选
文研所选注 唐音癸签
胡震亨 唐诗纪事
计有功 全唐诗话
尤袤 唐诗白话
施蛰存 全唐诗佳句精编
潘天宇 唐人绝句选
中华书局 唐人咏物诗评注
刘逸生 唐代诗人丛考
傅璇琮著 唐诗杂论
闻一多全集选刊之三 唐诗论丛
陈贻焮著
唐才子传
辛文房著 唐语林
王谠著 唐摭言
王定保著
第四篇:参加适性课堂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参加“适性课堂”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兴庆区第二十五小学 冯永丽
2015年1月13日我有幸参加了兴庆区第十小学“适性课堂”研讨活动。一上午的活动,让我学习、思考的东西太多,满满一上午的任务,应该说是累并快乐着!两位老师的授课,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充分体现了十小先进教学水平,设计精巧,语言精练,这些优质课无论是在知识结构、授课方式上都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综合两位教师的教学方式,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上课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更是一个心灵交汇的心理场。如果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没有沟通,一堂课的效果将是不会很好的。我所听两节课的开始,都有一项师生情感交流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而且有的渗透了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有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情感。
二、为评价的有效而评价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奢望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能准确、全面,甚至有创新,但也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指出错在哪里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在以往的授课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尽情发挥,而我们的回答却经常是千篇一律,都是“很好”,不能指出学生答案的不足,不能给学生指明应向哪个方面努力,甚至根本不顾学生的回答,只是说出自己的答案了事。假如我们能以 “你是个爱思考的小男生”,或“你很会预习”,或“你太细心了”,或“你说得非常准确、全面”,或“你回答得虽然简练,但不太全面”等等来加以评价,效果将会更好。试想,听到“你太细心了”,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不细心吗?听到“你是个爱思考的小男生”,他在以后能不爱思考吗?听到“但不太全面”,他再回答问题时能不考虑从多角度看问题吗?如果在一堂课结束之时,对于学生精彩的总结,我们给予学生的评价仅仅是“你真棒”,我想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鼓励,只能显示出我们教师语言的贫乏及逊色,不能起到表率的作用,所以在此的评价应更上一个层次,如“你的回答让老师耳目一新!”“你远远超出了老师的想象!”“在你的总结词中,老师看到了你文采飞扬的一面”,“与你的总结语相比,老师都有点自叹不如了!”我想在这样的评价语中,学生怎能不为之振奋呢?在今天的两节课中,两位”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鼓励他,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让评价语言富有创造性,让我们的评价成为激励学生的钥匙,使欲说还羞的学生放胆直言,把偏激的想法不露痕迹的送上正道,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又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这样才能使课堂富有活力,学生如沐春风。
三、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谁能将它运用得恰到好处,就能把学生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第一节课习作教学的李琼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学校生活图景的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的思绪,同时这种感情也贯穿于整堂课,使学生在真正的融入其中,能够抒真情、说真言、讲真事。
在这次听课活动中我还有幸听了一年级的一节口语交际课,老师在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成果时所采用的方式更是精彩万分。总之,在两节课中的两位授课教师的独具匠心、周密细致,因而每堂课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供我学习、借鉴。所以我会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尝试运用到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来逐步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文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高效实用的教育平台,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探索学习对自己终身有用的语文。
第五篇:古代文学(先秦-两汉) 教学进度表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教学进度表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文学的起源;理解原始文艺的特征;了解原始文学的发展脉络。【知识点】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文艺的特征 【教学重点】原始文学的特征 【教学难点】文学艺术的起源
【参考书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讲授内容】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一、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二、原始文艺的特征
1、歌舞乐相互结合的形式
2、强烈的功利性
3、咒语式的命令祈祷 讲读篇目:
1、《弹歌》大概是远古的猎歌,概括了创造和使用弹弓的过程,表现为自然斗争的气概。短促的节奏与弹射迫促的音响相关联。
2、《蜡辞》蜡祭的祝辞,表现了祖先在农业生产中要求控制自然灾害的愿望。祈使语气体现了要求征服自然的意志和气魄。
【课后作业】结合作品谈谈你对文学艺术起源的认识。
第一章 上古神话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神话的产生,掌握中国神话的内容类型及思维特征,理解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知识点】神话;神话的保存;神话的类型;神话的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神话的内容、类型 【教学难点】中国神话的思维特征
【参考书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山海经校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定义、产生和功能
二、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
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第二节 中国神话
一、中国神话的内容及类型
二、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一、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二、具体、形象的思维
三、情感体验
四、隐喻和象征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一、神话历史化
二、神话发展成为仙话
三、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
四、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讲读篇目: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鲧禹治水》、《盘古开天辟地》 【课后作业】确定自读篇目,自行阅读,并进行具体的评析
第二章 《诗经》(8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诗经》的编集、体例及流传,掌握《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理解《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知识点】诗经的基本知识;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诗经》的体例、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参考书目】
朱 熹 《诗集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方玉润《诗经原始》 中华书局 1985年版 姚际恒《诗经通论》 中华书局 1985年版
高 亨《诗经今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赵浩如《诗经选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余冠英《诗经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教学内容】第一节 《诗经》概述
一、《诗经》的性质
二、《诗经》的编集和整理
三、《诗经》的体例
四、《诗经》的流传
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祭祖颂歌
二、战争和徭役
三、怨刺诗
四、农牧渔猎
五、礼俗晏飨
六、婚姻和爱情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现实主义精神
二、赋、比、兴的手法
三、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
四、丰富的词汇与和谐的韵律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典范
二、艺术风格、创作手法和语言技巧的垂范
三、抒情诗的传统
四、风雅与文学革新 讲读篇目: 《苤苢》、《七月》、《采薇》、《关雎》、《氓》 【课后作业】整理知识点,阅读《诗经》中的重点篇目,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写出学习《诗经》的心得体会。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8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叙事散文的发展,掌握左传、战国策等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知识点】尚书,春秋,春秋三传,左传,国语,战国策 【教学重点】左传、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左传、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参考书目】《春秋经传集解》 杜预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春秋左传注》 杨伯骏 中华书局 1981年版
《左传选》 徐中舒 中华书局 1984年版
《左传译文》 沈玉成 中华书局 1983年版
《白话左传》 冯作民 岳麓书社 1996年版 《国语》 韦昭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
《白话国语》李维琦 岳麓书社 1996年版
《国语选》 傅庚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战国策》 刘向辑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
《战国策译注》孟庆祥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战国策选注》牛鸿恩等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殷商至春秋时代的散文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
(一)《尚书》:
1、概况
2、《尚书》的内容及特色
(二)《春秋》
1、概况
2、《春秋》的内容及特色 第二节 《左传》
一、《左传》与《春秋三传》
二、思想内容:
(一)民本思想。
(二)爱国思想。
(三)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荒淫无耻。
三、艺术特色:
(一)善于叙事。
1、叙事富有故事性和戏剧性。
2、按时间顺序交待故事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注重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4、对因果关系的叙述,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二)善写战争。
(三)善写人物。
1、同中有异的对比法。
2、通过言行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性格特征。
4、通过故事情节的补叙来表现人物。
5、通过细节描写来深化人物,丰富人物形象。
(四)行人辞令之美。
四、《左传》对后世的影响。第三节 《国语》
一、《国语》的成书与体例
二、《国语》的思想内容
(一)民本思想
(二)爱国思想
(三)揭露与讽刺
三、艺术特色
(一)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二)口语化、生动传神
(三)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四、《左传》和《国语》的区别
(一)记言与记事的不同
(二)片断与系统的不同
(三)体例与记事的起止年代的不同 第四节 《战国策》
一、成书过程。
二、《战国策》思想的进步性。
(一)对人民的地位和力量和重视。
(二)歌颂具有进步性的人物和事件。
(三)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
三、《战国策》的艺术性
(一)善于组织材料,结构安排合理适当。
(二)长于叙事,长于细腻描写,长于人物性格的刻画。
(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四)语言富艳华丽,词藻凝重。
(五)善于运用富言故事来说理。讲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师》、《召公谏厉王弭谤》、《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
【课后作业】阅读《左传》、《国语》、《战国策》中的重点篇目,比较它们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8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掌握孟子、庄子等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知识点】论语,孟子,庄子,荀子 【教学重点】孟子、庄子的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庄子的文学成就 【参考书目】
《论语译注》 杨伯俊 中华书局 1984年版 《论语集释》 程树德 中华书局 1997年版
《四书章句集注》 朱 熹 中华书局 1986年版 《孟子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 1984年版 《庄子集释》 郭庆藩 中华书局 1997年版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 中华书局 1983年版
《庄子浅注》 曹础基 中华书局 1982年版
《庄子集解》 王先谦 中华书局 1997年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概况
一、先秦说理文产生的背景
(一)百家争鸣的出现
(二)“士”的崛起
二、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春秋末至战国初
(二)战国中期
(三)战国末期
第二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二、对话体和寓言体
三、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第三节 《论语》
一、概述
(一)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二)论语的作者
(三)论语的名称及性质
(四)版本的流传
二、思想内容
(一)论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二)论礼。“礼”的概念。“仁”与“礼”的比较。“礼”的复杂性。
(三)论教与学。开办私学。整理古籍。教学方法。
(四)论诗。诗的教化功能与政治的关系,文质观。
三、《论语》的艺术性
(一)表现了形象化的情感成分。
(二)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现了人物的形象。
(三)灵活自然地运用多种表述方法,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力。
(四)取象简单凝炼,意蕴丰富 讲读篇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稍长而生动,从对话神态展现各个人物的性格关系。第四节 《孟子》
一、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二、《孟子》的思想性
(一)敬孔子,与孔子有明显的思想上的联系。
(二)在政治上提出了仁政论和王道论。
(三)性善论。
(四)明浩然之气。
三、《孟子》的文学性
(一)气势充沛,感情激烈,笔带锋芒,富有鼓动性、战斗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
(二)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掌握对方的心理,善设机巧,引人入瓮,层层紧逼,步步追问。
(三)善于运用类比推理。
(四)善于运用比喻和幽默的富言小故事。
(五)语言明白晓畅,精炼、准确。讲读篇目:
《齐桓晋文之事》 第五节 《庄子》
一、概述
(一)《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二)《庄子》思想的复杂性
(三)《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二、《庄子》的思想内容
(一)政治态度。宣扬人生如梦,等同生死。反对知识,宣扬回归原始状态。鼓吹圆滑处世。
(二)哲学思想
1、鼓吹齐物。
2、鼓吹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3、鼓吹绝对自由。
三、《庄子》的艺术特色
(一)深奥的哲理与奇特的形象融为一体。
(二)超绝的想象和奇妙的意境高度和谐。
(三)真挚强烈的感情和自然瑰丽的语言统一。讲读篇目: 《逍遥游》
第六节 《荀子》和《韩非子》的散文
一、《荀子》
(一)荀子的生平和思想
(二)《荀子》的思想内容
1、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认识论
3、性恶论
4、王道与法治并用
(三)《荀子》的艺术特色
1、论点明确,结构谨严
2、在论证方式上有新的特色 第一,注意概念的辨析 第二,论证充分细密
第三,大纲细目,条分缕析,层层推进,反复论证 第四,专题性的驳论出现
3、语言文采化、繁富化
二、《韩非子》
(一)生平和思想
(二)《韩非子》的思想内容
1、法术势相结合的集权理论
2、反对儒家仁义、德教
(三)《韩非子》的艺术特色
1、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
2、有了概括化论述的倾向
3、驳论文章的技巧和方法有进步
4、寓言和历史故事的相对独立化
5、主体抒情因素增强
第七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一、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二、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
三、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讲读篇目: 《劝学》
【课后作业】阅读重点篇目,参阅《史记》中有关的人物列传,加深了解诸子的思想。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6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楚辞产生、发展及特点,掌握《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知识点】楚辞,楚辞的产生,屈原的作品,宋玉 【教学重点】《离骚》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教学难点】《离骚》的含义及香草美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参考书目】
《楚辞集注》 朱 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楚辞补注》 洪兴祖 中华书局 1983年版
《山带阁注楚辞》 蒋 骥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屈原赋译著》 袁 梅 齐鲁书社 1984年版
《楚辞选》 马茂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屈原》 游国恩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屈原论稿》 聂石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一、楚辞的定义
二、多种文化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流
三、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二、《楚辞》的编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 第三节 《离骚》
一、《离骚》的题解及写作年代
二、《离骚》的思想内容
(一)忠君与爱国
(二)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
(三)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四)强烈的惜时主题
三、《离骚》的艺术特色
(一)现实性、浪漫性和人格美完整统一
(二)叙事与抒情统一
(三)继承与创新统一
(四)象征和意境统一
(五)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一、《九歌》
(一)巫祭文化的代表
(二)风格哀婉缠绵
(三)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
二、《九章》:记事、抒情与写景
三、《天问》和《招魂》
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一、宋玉等楚辞作家
二、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
三、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 讲读篇目: 《离骚》、《湘夫人》
【课后作业】反复诵读《离骚》,从篇章结构入手,理清层次段落,具体分析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 论(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汉代文学发展概况 【知识点】汉代文学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发展概况 【教学难点】汉代文学特征
【参考书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一、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
二、献纳辞赋的风气
三、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
四、游学游宦的兴盛
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一、包括宇宙、总览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二、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的理想
三、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四、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五、文人的独立和依附
六、从浪漫到现实
七、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一、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二、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
三、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
四、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五、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一、赋的多源性
二、辞赋的分工与合流
三、从《史记》到《吴越春秋》 四、五、七言诗的孕育
五、汉代文学的分期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3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秦汉及西汉散文发展概貌,了解李斯、贾谊、晁错等政论散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知识点】李斯的谏逐客书,吕氏春秋,贾谊,晁错的散文 【教学重点】李斯的谏逐客书
【教学难点】汉代政论散文兴盛的原因 【参考书目】
《汉文学史纲要》 鲁迅 新月书社1929年版
《汉代散文史稿》 韩兆琦、吕伯涛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散文史》 郭预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散文史纲》 刘衍主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新语校注》《新编诸子集成》第一集 王利器 中华书局1986年版 《贾谊评传》 王兴国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吕氏春秋》
一、成书过程及体例
二、平实畅达的文风
三、丰富多彩的寓言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一、李斯的生平及思想
二、《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
三、《谏逐客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四、体制独特的刻石文 第三节 贾谊的散文
一、贾谊的生平及思想
二、贾谊散文的思想内容
三、贾谊散文的艺术特色
四、从贾谊到晁错
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一、《淮南子》
(一)淮南王刘安的生平及思想
(二)《淮南子》主导思想及思想的复杂性
(三)《淮南子》的艺术成就
二、董仲舒与刘向
(一)二人的生平简介
(二)二人的策对叙录的思想内容
(三)二人的策对叙录的艺术特色
(四)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讲读篇目: 《过秦论》
【课后作业】阅读重点篇目,熟悉其内容,理解其艺术特色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4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汉赋的发展概貌,结合司马相如的创作,掌握汉大赋的结构、语言及思想内容上的特点。
【知识点】汉赋,汉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汉赋的发展流变 【教学重点】汉大赋的特点及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教学难点】汉赋的特征 【参考书目】
《汉赋研究》 龚克昌 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汉魏六朝赋选注》 裴晋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全汉赋》 费振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辞赋通论》 叶幼明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一、贾谊
(一)贾谊赋的思想内容
(二)贾谊赋的艺术特色
(三)贾谊赋与楚辞的关系
二、梁园文学群体
(一)群体的生成
(二)辞赋思想的复杂性
(三)辞赋艺术特色的同异性
三、枚乘
(一)枚乘的生平及思想
(二)《七发》的思想性
(三)《七发》的艺术特色
(四)《七发》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
一、武帝朝文坛的盛况
二、东方朔和枚皋的辞赋
三、司马相如的辞赋创作
(一)司马相如的生平和思想
(二)司马相如辞赋的基本内容
(三)司马相如辞赋的艺术特色
(四)司马相如在辞赋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子虚赋》、《上林赋》
一、《子虚赋》和《上林赋》与西汉经学的关系
二、《子虚赋》和《上林赋》与西汉的盛世景象
三、《子虚赋》和《上林赋》的思想性
四、《子虚赋》和《上林赋》的艺术特色
五、《子虚赋》和《上林赋》在赋史上的地位 第四节 西汉其他赋家
一、宣、成之世的社会及文人思想
二、西汉末期的文学思潮
三、摹拟之风的兴盛
四、王褒赋在题材上的革新
五、扬雄的辞赋
(一)扬雄的生平
(二)扬雄赋的思想内容
(三)扬雄赋的艺术特色
(四)扬雄赋的地位 讲读篇目: 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张衡《归田赋》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8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司马迁的生平思想,掌握《史记》的体例、思想内容和文学成就,理解《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知识点】司马迁的生平与创作关系,体例,思想内容,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史记》的体例、思想内容和文学成就。【教学难点】《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特点。【参考书目】
《史记》 司马迁 中华书局1959年版
《史记评林》 凌稚隆辑校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史记人物传记论稿》 郭双成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史记通论》 韩兆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史记教程》 安平秋等 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
二、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
三、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
四、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
五、个人生平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第二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沟通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二、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三、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四、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第三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
一、闾巷之人的入传
二、人物共性与个性的展观
三、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笔法 第四节 《史记》的风格特征
一、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二、浓郁的悲剧气氛
三、崇高美的强烈展观
四、强烈的传奇色彩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一、传记文学的开端
二、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
三、人文精神的弘扬
四、后代小说、散文、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系 讲读篇目: 《项羽本纪》、《报任安书》 【课后作业】翻阅《史记》,精读重点篇目,理解它在体例、思想和艺术上的特点。
两汉乐府诗(6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乐府的基本常识,掌握乐府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学习《孔雀东南飞》,全面深入掌握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知识点】乐府诗的含义,乐府诗歌的思想与艺术特点,孔雀东南飞等诗歌的乐府分析 【教学重点】乐府诗特别是《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教学难点】乐府诗的叙事特点。【参考书目】
《乐府诗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版 《乐府诗论从》 王运熙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版 《汉乐府小论》 姚大业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版 《乐府散论》 王如弼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版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 《乐府诗史》
杨生枝 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版 《汉代诗歌研究》 倪其心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版 《汉乐府研究》 张永鑫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版 《汉诗研究》 郑文 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版 《汉代诗歌史论》 赵敏俐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诗
一、乐府的定义
二、乐府与太乐
三、乐府的兴废
四、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 第二节 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一、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
二、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
三、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抗议
四、对生死问题的探讨 第三节 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富有故事性和戏剧性
(一)渲染戏剧性背景
(二)捕捉戏剧性时刻
(三)人物心理表演式的刻画
(四)人物的戏剧性对话和独白
二、人物刻画,鲜明逼真
(一)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
(二)运用心理描写
(三)细节描写,惟妙惟肖
三、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第四节 《孔雀东南飞》
一、《孔雀东南飞》的名称、创作时代及作者
二、《孔雀东南飞》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
三、《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分析
四、《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
(一)个性化的对话
(二)注意人物行动的刻画
(三)利用环境和景物描写作衬托、渲染
(四)抒情穿插的运用
(五)现实性与浪漫性的结合 讲读篇目: 《东门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第五章 东汉辞赋(6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东汉辞赋的发展概貌,掌握京都赋和抒情赋的审美特点,理解京都赋与抒情赋的历史地位。
【知识点】 东汉辞赋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京都赋和抒情赋代表作家、作品及特点。【教学难点】抒情赋的审美特点。【参考书目】
《汉赋研究》 龚克昌
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版
《汉魏六朝赋选注》 裴晋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版 《全汉赋》 费振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版 《辞赋通论》 叶幼明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京都赋的崛起
一、新旧时代的交替
二、审美情趣转变
三、新文学热点的形成
四、《两都赋》的创新
五、《两都赋》和《二京赋》的文化意蕴 第二节 抒情赋的勃兴
一、对诗骚抒情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二、纪行赋的模式及特征
三、述志赋的文化底蕴
四、理性人生态度的展现
五、抒情赋在赋史、赋风转变中的地位 讲读篇目: 《归田赋》
【课后作业】结合作品谈谈抒情赋出现的原因。
第四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东汉散文的创作概貌,掌握《汉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知识点】 汉书的基本知识,汉书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汉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教学难点】《汉书》对《史记》的继承与创新。【参考书目】《汉书》,班固,中华书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班固与《汉书》
一、班固的生平、思想
二、《汉书》与经学的关系及思想倾向性
三、《汉书》的思想内容
(一)西汉士人悲喜剧的艺术化
(二)家族兴衰史的展示
(三)悲剧人物的艺术再现
(四)王朝矛盾的揭示
四、《汉书》的艺术特色
(一)依经述史,依经示例
(二)精密的笔法
(三)温柔敦厚的文风
(四)对起始事件的交待
(五)篇末的轶闻逸事
(六)对《史记》的继承与创新 第二节 吴越春秋
一、作者的生平及思想
二、《吴越春秋》的思想性
三、《吴越春秋》的艺术性
(一)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
(二)现实的批判性与荒幻离奇的浪漫性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四)《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异同及其与吴越文化的关系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一、《论衡》的选材
二、疾虚妄的写作宗旨
三、《论衡》的文艺思想
四、王充的辩论方式
五、论衡的局限性
六、《潜夫论》的批判精神和文风特征 讲读篇目: 《苏武传》 【课后作业】阅读重点篇目,理解《汉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掌握《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知识点】 东汉辞赋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教学难点】《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参考书目】
《古诗十九首探索》 马茂元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
《汉代诗歌研究》 倪其心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版
《汉诗研究》 郑文 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汉代诗歌史论》 赵敏俐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张衡、班固、秦嘉的诗 一、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二、质朴和典型的班张模拟诗
三、秦嘉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第二节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一、诗坛新风的出现
二、怀才不遇的感慨
三、对比鲜明的批判
四、全身避害的忧患意识
五、乱世文学的特征及文化内涵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一、《古诗十九首》的编集及写作年代、作者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一)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
(二)强烈的人生渴盼
(三)宇宙意识与人生哲理的考索
(四)悲苦人生的独特体验
(五)享乐情怀的自由抒发
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一)长于抒情、景情交融的描写手法
(二)深入浅出的艺术构思
(三)生活细节的抒情化
(四)逐层递进的蒙太奇技巧
(五)平淡自然,精炼生动的语言
(六)传统的比兴手法 讲读篇目: 《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树》 【课后作业】阅读《古诗十九首》,全面理解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