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

时间:2019-05-12 22:4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索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索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

第一篇:思索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

思索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

【摘 要】 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关键词】

新课标

音乐教学

理念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样来得迫切。

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各观需求。甚至注重选拔和淘汰的武断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都成了一种伤害。因此,每个音乐教师都要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都要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以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思索: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1、从课内到课外

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2、从本学科到跨学科

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二、教学视角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一节音乐课上,给学生欣赏Flash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就上的特别非常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

三、教学评价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这就与我们以往的“成绩考核”有着重大的区别。新课标的评价是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以及对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

四、教学重心的转变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比如:为了指导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我给学生欣赏了谭盾的《水》、《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对音乐教学更有创新探索的精神。

3、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这一切,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还有在准备服装、道具、化装、后勤等事物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认识到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才能做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第二篇:浅谈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理念

浅谈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理念

文山州实验小学

林光丽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师生之间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学生主体地位能否充分得到体现,寓教于乐,如何体现音乐教学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是当前形势下,新课标改革发展中教育工作者不断渐进与摸索的漫漫长路。【关键词】音乐教学、师生角色、学生主体、教法

【内容】音乐,自然的发声与乐器的结合,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对实现生活情感的表达,是人类精神生活特别是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满足的今天,更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相关数据显示,大部份的学生喜欢音乐,却又不到半数的学生喜欢上音乐课,音乐课有些枯燥与乏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地接受教学呢?

一、课堂中的角色定位与关系转换

师生之间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学气氛的营造者。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视为根本,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不仅只是传授个人所知所闻那么回事,同样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喜欢音乐这门课程,从而主动或渐进地克制不良习惯;任何学科的教材纲要都是国家教委精心筛选、统一规划凝聚而成,音乐课程也不例外,教材的作用专注于一个国家主流文化和教学计划的一个大体前景。至于是否就已有教材照本先科教,综合多年来的教学工作和个人经验来讲,教师应该坚持在不违背教育原则的前提下,围绕主流文化这一主体,集教材纲要与教师个人智慧于一体,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寓教于乐,教师在教学中乐于走下讲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动态,倾听他们的心声。允许学生畅谈各自对该门课程乃至于具体某一章节的理解和看法,从中查找理解的盲区,对于常识性的问题有意识地渗透和灌输,矫正和引导学生对常识的理解,鼓励其增进和提高个人兴致,在音乐词曲唱法和乐器普度方面,教师不应刻板地信服于原声唱法,允许学生掺入自己的理解,聆听每一段独有的发声,未必都比原唱的差,未必就不是人类需要的乐章。当然,诸如国歌以及一些革命歌曲等等国粹宝典是不允许篡改和歪曲的,这就需要进行直接、正面地渗透和教导,至于其他曲艺类歌曲和现代孩童热衷的流行时尚,我们应该认真地聆听孩子们发声的整个段落,即使跑掉也未必就都是不能容忍的结局,或许一段优美的旋律因此而铸就也说不准,这样的教育意义不在于误导和唆使学生篡改版权,旨在尊重版权、尊重原唱的同时,善于发现和挖掘属于学生们原生的美,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只有让学生充分体现自我学习主体的乐趣,才有效于发挥音乐教学的乐趣,从而谈及教学的劣与优;这样既不违背原则,又能充分带动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才会使得音乐教育迈向教育的成功之路。

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在对待或处理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上,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也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小学生群体来说,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或者是他(她)的教学方式,从而喜欢这一门课程,而并非是那些被大人所陈列出来却背得只字不漏的理想追求,未成年学生的理想是什么?回想我们的童年,对比现实孩提的童年,不外乎就是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从个人的物质满足上去攀比别人的不足,获得自己的满足,在自己驾驭的童话世界里玩得忘乎所以,那就是快乐,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也是符合常态的;上升到教育,不过就是未成年学生们展示自我聪明才智和博取大人欢心的一大法宝,有多少孩子因为个人的爱好而曾经左右大人的想法改变,却不曾看到家长们望子成龙而附加各种条件:吃、穿、玩、哄等引导孩子练就一身本领而为了适应社会放弃努力。家长的寄予厚望,孩子的天真无邪,小学教师扮演的不仅只是教授教科书那些段落和字节那般轻忽,发现学生的长处,挖掘学生即有的潜力,树立一尊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潮,那也是身为小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小学音乐教师,不只局限于科目里所倡导的那几首曲目和罗列的那点常识性的东西,教授学生咿呀学唱倡导的歌曲,只是完成了教会学生怎么聆听已有的旋律,借助已有的旋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谱写新时代柔美的旋律,还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让擅歌者创造属于时代的乐章,升入中学乃至大学成为专门的人才,铸就人类的精神食粮,让擅长文理以及拥有科学创造力等方面的学生们,一样通过音乐教学受到的熏陶,在音乐的旋律和活泼的海洋里发挥各自的闪光点,为步入高年级发挥各自特长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多一些倾听,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赏识教育,正确矫正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感的、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师善于弱化指导者的身份,真正融入到学生当中去,以民主的态度,用自己的热情激励学生,让学生自由地驰骋于音乐课堂中。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无意注意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课前针对每一课时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交谈,了解他们日常的生活情况。音乐源于生活,就应服务于生活,因此音乐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与学生生活和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学生与老师一道创设一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学习环境,诸如课堂教室的布置等等。让他们进入教室就有熟悉感,消除面对教室即将带来的学习压力,把音乐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联想、去接受音乐、理解音乐并指导他们从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喜欢音乐。

要树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就应把自己看成是课堂教学的总导演,学生才是音乐课上的台前主角。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动脉,营造课堂学习氛围,甘当课堂教学的观察员,疑难问题的解惑者,而不是一个好与坏,对与错的评判人,这样学生就能从自己兴趣的体验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把学习音乐看成是一件愉快而有意义的事。比如从上课场地上作改变。讲台是教师传授课教学纲要,凝聚学生注意力,抄写文字等等的供位。教师的至高无上地位应该体现于学生的乐于亲近和积极好学的角色互换中,不是站在讲台上威严审视的模样,勤于穿插在学生座位的排行当中,融汇到学生群体当中去;既可亲近学生,又可震慑学生,让好学的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也使得后进生们慢慢地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讲授知识与课堂讨论并行,听候学生的意见,表达老师的理解,既是学生们的老师又是学生们的朋友。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上课形式的改变,其实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自由的想像环境,这才是变化的实质。在传授知识时,还可故意安排错误的讲解,在课前告诉学生“老师在讲解音乐知识和范唱时都故意安排了一些错误,谁发现错误多,老师就奖励谁”,通过这样的教学打破了学生对教师的盲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攻略”。长此以往,学生将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使音乐课教学焕发无限生机。

三、音乐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

儿童心理活动发展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强烈的求知欲。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神秘和富有吸引力的,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实际体验和探索去认知这个世界。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好奇是儿童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实际一衣带水,互不脱节,与生活密切联系,音乐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教学内容要真实的表现生活情境,更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来设计教学。因此课堂上应十分注重情境创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应当贴近现实、贴近时代,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戏剧化、自我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音乐、参与音乐、认识音乐、喜爱音乐、理解和表现音乐,体会音乐丰富的内涵,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体验的空间。

根据即有教材的曲目与现有电视或新闻媒体传唱的曲目有所不相切合的现实,教条式的音乐教育往往会使得学生面对教材上的歌曲越发枯燥无味。鉴于电视上、新闻媒体上曝光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流行曲目的耳濡目染,容易使得学生流于形式的驱使,盲从于所见和所闻,忽视对教材曲目的寻味和意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歌曲的选择上注意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认同学生们当下的价值体系,过路不忘铺路人,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讲述革命歌曲背后的故事,从而增强学生对未知谜底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衍生到课堂教学中的曲目,经典与流行各不冲突,学习与爱好合二为一。如从赞美学生对周杰伦的《双节棍》品位,到《南泥湾》以及背后的故事。社会生活由艰苦到富足,从理论约束到表达自由,和学生分享过去的历史,传唱留存的经典,向学生讨教时下的流行,品位当今的感受。在特定的日子选择意下的曲目,例如:教师节前选唱《亮在梦里的红烛》;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而垂头丧气时,就选唱《愚公移山》、《明天会更好》;针对同学之间闹别扭就唱《永远是朋友》等歌曲。除此之外,可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音乐游戏”、“才艺展示”等综合性表演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寓教于乐,达到有意注意,无意学习,消除乏味与学习压力构成的疲惫。

四、结合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方法

音乐对于学生来说不是表演,不是艺术,而是自我流露,是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音乐教育不应将他们束缚在狭小的由音符世界里、束缚在课堂书本里,而应展现音乐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如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处理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演唱,然后引导他们讨论“小雨的声音是怎样的?”;“种子得到雨露的浇灌后心情怎样?我们应该怎样来表达种子的心情?”;“怎样唱更好听?”,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自由探索。讨论结束后再让他们根据讨论结果来演唱歌曲,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表演方式来表演,引导和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大胆表现。通过自由表演,将学生置于音乐美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在学习──实践──创造──实践──再创造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更快地发展,达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具有引导性、挖掘性的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由探索,在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现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的进行思想教育。犹如《龟兔赛跑》中乌龟和兔子各自应该适应的节奏,以及故事所蕴藏的道理等等。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表现音乐,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才能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归宿。因此,在课后还应十分重视情境的创设。课余带领学生去观看演唱会、文艺晚会或参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同时让学生以各种方法去查找课本以外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的信息,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成为发现、探究和创新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音乐教学只是整节课都用来讲音乐知识,枯燥的技能训练又怎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应把兴趣归还给学习者,使其成为一种自觉意识,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让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在创造和表现的同时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音乐课堂更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体现音乐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2)浙江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年第4期;

第三篇:体会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教学

体会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教学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新的课程目标、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的三维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中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等的教学理念,让许多音乐教师在这轮改革的大潮中获得了新的感受与收获,学生的音乐审美、兴趣等方面较前有了较大的改观,音乐教学呈现出一派春意黯然、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具体的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一些教师不注意音乐课程本身的特点,不去认真地钻研教材,片面追求“全”与“繁”,一节课下来教室里热闹了,教师也忙得透不过气来,然而学生真正要掌握的内容又没有掌握,也就是说在理念的运用上我们有些教师忽略了音乐的审美与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在某些方面已进入了误区,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反思。根据本人的教学经历与平时的听课学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注重教学感受、鉴赏,忽略了双基教学

本次课程改革一直流行着一个颇具权威的提法就是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音乐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在贯彻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指引下,音乐教学中大力提倡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创造与表现的内容,注重学生的音乐体验,彻底改变了以往“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单一的教学模式。有些教师甚至是公开课上几乎看不到发声、打节奏、识谱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感受与体验,在低年级的音乐学习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反复聆听学会音乐,但是到了中高年级,歌曲的处理与表现,尤其是二声部合唱的学习又怎能通过听赏来完成。在这种热闹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以往是提高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了,但是学生能力却下降了。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的思想影响下,双基教学出现了的轻视和淡化的现象,好像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关注学会听音乐和加强音乐体验时,可以不必太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了;在强调学生音乐实践活动时,可以不管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掌握是否正确,是否系统了。音乐教育似乎从一个极端又走入到了另一极端,这明显与新课程改革相违背。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很好的理解课标,在认识上出现了错误,认为要进行审美体验就只要学生能欣赏音乐就可以了,音乐的脱盲不是乐谱,而使音乐的感知,割裂了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与音乐欣赏教学之间的联系。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若不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纵使老师有百般武艺也难使学生更深层的去欣赏音乐,体验音乐,更不用说音乐的创造与表现。另外是在双基的教学过程中方法单调,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只好回避,日复一日,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就达不到年级所要求的水平。其实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要素的学习本身是音乐学习的一部分,在初始过程学生有点为难,学生一旦掌握了一点点,就会尝到甜头,另外,运用简单器乐如竖笛、口琴进入课堂,也能帮助学生双基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只要教师的合理引导与鼓励,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双基的学习学生一样可以达到自觉自愿、愉悦欢快的效果,因为音乐课毕竟是一种文化课,不只是娱乐。

二、教师知识结构不够清楚,教学目标含糊

教材的使用是新一轮课改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新编的小学湘教版1—6年级音乐教材在吸收过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的调整,教材内容在注重音乐审美的同时,更注意接近学生的生活,并以单元内容呈现,使教材更具有整合性,连贯性。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熟练的把握各年级的知识结构与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内容,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合理的把握教学的尺度,师生“教”与“学”才能共同达到目标。但是在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教师不注意教材知识的层次性与连贯性,不注意学生知识的积累与学生的年龄,往往是教材上出现什么样的知识点,教师就给学生灌输什么知识,只要是有同一方面的音乐素材教师就采用同一种教学手段。如教材中在三年级《欢乐的山寨》与五年级《嘀格伢儿的梦》都是土家族的音乐,但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广度与深度相差较远,有些教师在三年级的教学中采用媒体导入带学生了解土家的音乐与相关的文化,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然后学习土家歌舞,这种音乐课学生感觉很新鲜感,也正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与知识结构,但在五年级《嘀格伢儿的梦》有的教师还是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导入,甚至教学环节也在模仿,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上课的时间,教学也没有达到五年级学生应达到的审美要求。类似这样的现象我们在一些公开课上也经常出现,如曲式结构应是三年级学生欣赏音乐教材中才开始出现的内容,有的教师在教一年级时就给学生教,等等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了解新的课程目标,没有明确各年级间学生真正要掌握什么知识,达到什么样的音乐审美成度。

三、注重兴趣培养,忽视了音乐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改变应试教育中音乐课出现的机械训练,教学枯燥、呆板的模式,新的音乐课标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新编教材给我们提供的音乐作品在思想、音乐形象方面都是接近学生的生活,富有较强的参与、表现潜力,这些为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提供的较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可以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与学生产共鸣,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确在很多的音乐课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让学生、教师耳目一新的音乐课。但也发现有些教师的设计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一时的兴趣,教学情境的设计就是一个花架子,有的甚至缺乏连惯性,忽视了音乐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如在听一位老师进行三年级教材《我是草原小骑手》一课的教学中,从课的导入开始,教师就设计自充成了“导游”要带领同学们去内蒙旅游光观,这时媒体出现一段内蒙录像,然后又让学生交流内蒙的风俗民情,学一学蒙古人们骑马,摔跤,射箭等生活情形,课堂真是热闹极了,这时教师才导入学习歌曲,也许是时间紧,三段歌词教师每一段带唱一遍,就准备进行打击乐的伴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歌曲难点没有突破,教学重点没有抓到,学生歌曲当然没有学会,更没有达到演唱的目的,伴奏也成了“一锅粥”。教师和学生根本就没有静下心来学习,像是在蜻蜓点水,这又怎么能到达教学目标?学生从这节课中又真正学到了什么?长此这样下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基本技能又怎样提高? 以上就是我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时,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我想要真正把新课标落实到每一节音乐课上,教师一定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音乐形象,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多一些理性的去思考,不要盲目的去模仿与跟风,让学生能静心体验音乐的美,用心去表现音乐的美,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美育的途径,学生的人格的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四篇:浅谈音乐新课标下的音乐欣赏教学

浅谈音乐新课标下的音乐欣赏教学

林海城

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在《新标准》的音乐教学内容里,把感受与鉴赏放在第一个领域,将它作为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这是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聆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由于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这就决定了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而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新标准》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虽然不同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存在客观差异,但只要重视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受益。从而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以下是我对新课标下的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音乐教师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音乐教学模式的执行者,要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水平,必须把提高音乐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放在首位。首先,新世纪的音乐教师必须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音乐教学方式,并将这种观点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其次,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思想,敬业爱业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体现,但绝对不能让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影响到教学的热情和质量;第三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相当一部分从音乐师范学院毕业的音乐教师,在音准、节奏等基本音乐素质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对音准、节奏、速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段不够敏感,不能听辨出正误。因此音乐教师只懂得弹琴、唱歌、跳舞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了解中外音乐发展史、有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懂得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第四要熟悉现代教学理念。现代教学理念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做学习的主人。令学生全身心投入地参与和感知音乐。教师在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时必须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师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要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

二、讲述的内容、知识要详略得当,不要长篇大论。

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对乐曲的作者、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及曲式结构等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介绍,但这种纯知识性或理论性的介绍要尽量删繁就简,要抓住重点和特点,使用简洁的语言,绝对不能滔滔不绝。好多教师总以为应该把乐曲所涵盖的内容讲深讲透,让学生全面了解;结果,讲得多,听得少,学生无兴趣,无形中扼杀了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存在另一种现象,有的教师不讲或讲得少,只让学生自己去听。

学生,毕竟音乐知识了解甚少,文学、艺术修养不深厚,对音乐的理解只能处在对音响的感知和肤浅的认识上,教师如果不进行必要的介绍和提示,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那么,在简短的讲解中应给学生讲什么呢?

首要的有:

1、音乐的形式因素。

2、音乐的背景因素。如:这部作品是声乐曲还是器乐曲。是声乐曲,那么它是那种演唱形式?是器乐曲,那么它是那种类型?这些内容一般在教材中都会提到,但对于演唱、演奏者和词曲作者及作曲家的介绍,教材中有的有介绍,有的则要靠教师去查找资料了。另外,声乐曲的演唱特点和风格,以及器乐曲各种乐器知识性的介绍和演奏方法、乐队的配器等知识,就要看每位教师自身对这些技术性知识了解和掌握的多少了。背景因素,即是围绕乐曲的产生而折射出的社会历史状况。一般来讲,一部优秀的作品都会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一定的社会涟漪,它能使人们的思想得到感化、受到教育和鼓舞,能引起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社会意识的导向性思维。另外,这些作品都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我们在了解了香港、澳门及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后,再来听听唱伴随香港、澳门回归而产生的《东方之珠》和《七子之歌》,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其次,音乐欣赏教学要从感受音乐的要素入手。在欣赏教学中切忌过多地进行曲式理论分析,教师对作品的各种体裁用简单的A、B、C提示即可,不可过于专业化。尤其是中国古典的某些音乐作品,句、段、章法并不那么规整,无法用我们在学校所学的曲式理论去生搬硬套,这是不切合实际的。音乐不像文学,它没有具体形象描写,大都为抽象的理念,因此,我们不能误导学生,音乐是在描写什么什么,音乐的可感形象就每位欣赏者而言都是不尽相同的,这也是音乐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最主要的特征。

二、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音乐,不要强加意志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要求学生也这样诠释音乐作品,这是不对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音乐,而不要去禁锢学生的思维,更不能将教师的偏爱强加于学生。尤其是对一些外国著名音乐家的一些近现代作品,绝对不能苟同于一些音乐作品的介绍文字;就如同毕加索的现代绘画,有的人竭力推崇,但有的人就不喜欢。教师不能用行政命令式的语言强加于学生,诸如“这是某某大师的杰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作品,多好听呀!”等等语言威慑学生,这样的效果将会适得其反。

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欣赏音乐。正如“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见解。比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开头的引子,长笛在清透的弦乐震音背景上吹奏出恬淡而美妙的旋律,有的学生认为描绘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江南景色,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是在夏天的原野上,鲜花盛开小桥流水蝴蝶飞舞,这些理解,都是无可厚非的,没有谁对谁错的。

三、音乐欣赏要因材施教,不要一概而论

音乐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有“高雅”与“粗俗”之别。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层次的教育,音乐教育也是这样。就拿我们泉州市来讲,中心市区与其他县市不一样,中心市区各校不一样,音乐班和普通班不一样。要根据学生具有的音乐素质分层次进行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提了一个问题:你是喜欢古典音乐还是喜欢现代流行音乐?大部分同学回答是喜欢流行音乐;问现代流行音乐包括哪些内容时,有的回答未置可否,有的则认为就是流行歌曲。可见现代流行歌曲对音乐教育的冲击和在青少年心目中的位置有多么大。同时,也能反映出现代中学生认识和欣赏音乐的水平。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音乐教育。对整体素质较高的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了解乐曲的体裁、题材、风格特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各个时期音乐的特征,以及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之间的联系。这对提高学生整体的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但对于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教育而言,则只能是一般知识性的讲解,教科书上所介绍的内容能掌握就足够了。对于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层次的教育,对于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四、多媒体的运用

音乐欣赏必须依赖人的想象和联想,学生对单一地听老师演唱或放录音早就感到枯燥、单调,这样的教学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人的想象和联想是靠语言和情景来激发的,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使音乐情景再现,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通过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来实现。音乐教学将图文声像等合为一体,可以使虚幻的音乐变形象、使复杂的知识变简单、使零乱的头绪条理化、同时给音乐教学添了无穷的魅力。例如在欣赏《九寨沟音画》选曲《瀑布与溪流》时,很多学生没有过去这些地方,教师用多媒体或幻灯片播放九寨沟的一些美丽风景,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乐曲的音乐形象,容易对音乐形象产生共鸣,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象身临其境一般;在粤剧、京剧时,最好能播放现场录象。学生可以通过录象带,把演奏(演唱)者的服装道具的风格特点、动作表情、所用的乐器等看得清楚明白。多媒体的使用不但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还为学生创造了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感受、想象等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这样,既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又使学生的素质在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中得以提高。

五、借鉴国外音乐教学手段

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许多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传入我国,我国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国外多种类型音乐教育体系进行了研究。我认为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最适合运用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达尔克罗兹通过对音乐与身体关系的思考,认为在音乐中最有力的因素就是节奏,节奏是存在于身体的肌肉中,完全依赖于身体肌肉的运动;音乐起源于人类情绪的转化和表现,是人类情感的反应,音乐最初的形式就是把这些情感转换成为具有音乐性的动作,这些运动就是人类肢体的动作。达尔克罗兹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以节奏为切入口,通过体态律动来唤醒学生的音乐本能。对音乐素养较差的农村中学生,教师在欣赏教学中可紧紧围绕着体态律动去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律动中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这样既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还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最终完成音乐——身体——情感——思维的过程,①达到《新标准》的教育要求。如在欣赏慢速的乐曲(歌曲)时可让学生做些幅度大的、慢的动作;在欣赏中速和快速的音乐时则可让学生做一些细微、轻巧、幅度小的动作;在欣赏一些节拍较明确的乐曲,可针对拍子的强弱关系来编动作。如在欣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时(2/4拍),在强拍上可以用拍手来表示,弱拍可用拍腿或捻指来表示等等。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把其他教学手段运用到音乐欣赏教学中,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教材的内容,找准契入点,运用最有利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得到音乐素质的训练,开发音乐智能,发展音乐创造性思维,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和自觉的乐感。音乐欣赏课是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有许多的因素影响教学的质量,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提高感受与鉴赏的能力,教育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第五篇: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思考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思考

【摘 要】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如何选择更有价值的教学方式,如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主题,也是教育者永恒不变的旋律。

【关键词】教学视角;教学方式;教学重心;教学评价

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以及学生丰富的学习创造。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样来得迫切。以下几个点值得我们思索。

一、转化教学视角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且有益于学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程标准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比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都同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从而让音乐伴随其一生,提升音乐素养,提高音乐品味。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去思考音乐与人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积极、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二、转变教学方式

1.从课内到课外

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执教《谁不说俺家乡好》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查阅、长辈那里获得家乡从古至今的一些变化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平时生活中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去找到家乡好在哪里。通过对原创音乐的认识外,在进行自己的音乐创编,在生活里找音乐中表现的内容、也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体验音乐的美。

2.从本学科到他学科

实践证明,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在小学各门课程中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结合的美感与修饰。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歌赋结合演绎更使文学作品情感得以升华,增强其感染力等。

三、转变教学重心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新课程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以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运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我??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恰当的启发和导向进行,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创造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

3.音乐教育人文内涵的体现

音乐教育具有人文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速度的快慢等元素,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共性的标准,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

四、转变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这就与我们以往的“成绩考核”有着重大的区别。新课标的评价是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以及对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

因此,音乐教育者应保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积极进取,充分认识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审美化、多元化、个性化……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标准的价值。

下载思索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索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下的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

    新课标下的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 江宁区陆郎初级中学 陈维源 新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为中国教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它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

    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四个“转变”

    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四个“转变” 摘要:新课标的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

    新课标下古诗文教学

    新课标下古诗文教学试探 吴俊鸿 自从在语文课堂上引入“探究性学习”之后,很多的古诗文课堂教学渐渐地迷失了自我。整节语文课,朗读的声音比以前少了很多,教学中没有立足文本,而......

    小班化音乐教学中的思索和探

    小班化教学后生本课堂如何贯穿音乐课 龙泉市实验教育集团凤鸣校区 王谷镇 【内容提要】小班化教学已经开展了四年多,是我市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农村的学校是自然小班化的......

    论新课标下的高中音乐民族器乐教学

    论新课标下的高中音乐民族器乐教学 摘要:在新课标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实施中,高中音乐课堂也逐步的将器乐引进了课堂教学。而民族器乐教学的引进,更是给学生更加充分的春......

    新课标下中学音乐教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融合

    新课标下中学音乐教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融合 [摘 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提倡学科综合,规定音乐课程具有人文性。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在教学中应将其......

    音乐新课标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二、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感受与鉴赏 二、表现......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和美术的整合

    毕业论文网 - 教育学论文】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面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来越来越重要。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美感,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