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绿色生态住宅环境设计的可控性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也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关键发展期,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绿色城市建设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室内环境设计是否符合绿色生态的要求,因此当今社会的住宅环境设计住逐渐趋于绿色化和生态化,这也是当前一段时间中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基于此,本文对绿色生态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可控性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绿色生态住宅;室内环境设计;可控性
住宅是现代居民赖以生存的建筑空间,也是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建筑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并且住宅环境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幻状态之中,因此很多住宅环境设计实际都不符合规范要求,给住户的身体造成很严重的安全威胁,还会对周遭的环境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绿色生态住宅理念就营运而生,该理念的核心就是在保证室内住宅的美观性同时还能保证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因此我们必须要对绿色生态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方面加大研究的力度。
1绿色生态住宅概述
绿色生态住宅的关键就集中于绿色和生态两方面,其主要的理念核心就是在耗能最小的前提下打造出污染最小的高级住宅。绿色生态住宅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住宅方面的贯彻落实,从节能、节地、治理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建成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环保工程[1]。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快越多的乡镇人口涌入各大城市之中,无形中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城市生活环境的安全指数逐渐降低,并且生态环境也正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从住宅角度来讲,越来越多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材料混入市场,进入生产链条,给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十分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尽全力去降低建材中的有害物质、例如甲醛等等,从而保障居住环境的生态型、环保性和绿色性。
2绿色生态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可控性分析
2.1空间环境设计
(1)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使用建筑物体的主体,也是建造住宅的主体,因此建筑物的核心是人,所以在进行空间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满足人对住宅空间的需求,将住户的需求作为设计时第一考虑的要素[2]。住宅是人们居住和休息的场所,因此在设计工作的重点就是如何使住宅更具舒适性、安全性和健康型。如果空间设计的比较空洞,没有大面积的填充物,那么住户不免会从中感到孤独、空旷,住宅的亲和力也会稍显不足;相反,如果空间比较小且装饰物过多的话,就会给人一种十分拥挤杂乱的感觉,同样也会降低居住的舒适度,因此在设计房间内部的时候必须要根据房屋的面积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2)私密性。住宅和其他公共场合不同,私密性和不对外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因此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考虑到住户的个人空间。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从实际的使用性能出发,使各个空间的设计尽量达到最合理的要求,比如在设计卫生间门窗的时候,注意不应该选择过于通透的材质,清洁区和排污区的功能划分要尽可能明确,动静区域的划分也必须要遵循设计要求[3]。此外,还要注意各个区域之间尽量不会重合或者互相干扰,使其保持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比如在设计卧室的时候,尽量要与厨卫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使油烟和异味不会进入到卧室之中,保证卧室的舒适度。(3)广泛性。由于大多数城市中人口结构比较复杂,而且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愈发严重,所以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各个群体的需求,对某些位置进行特殊设计,提高老年人和残疾人生活的便利性。比如常见的措施有采用防滑地板、墙壁扶手和报警装置等等,使建筑物更具有“人情味”。
2.2空间环境设计
空间环境设计的重点就是对室内的空气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此前已经有很多因为装修材料选择失误导致住户患上呼吸道疾病的案例,因此必须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在选择住宅位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保周围没有大型的污染区,其次就是在装修的时候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对于设计师来说,在设计室内环境的时候应该重视通风系统的构建,一般情况下,自然通风比空调换风更加安全、健康,对环境的污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必须要在充分考虑建筑朝向、间距和布局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通风系统。
2.3热环境设计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和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因此必须要注重提升墙体的保温和隔热性能。根据实践表明,厚多排孔砌块的隔热性能比较优越,可选择粉煤灰、陶粒和浮石作为砌块的基础材料[4]。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建材优势,在外墙架设EPC保温板,使墙体的隔热性能得到提醒。其次,还可以利用缩小门窗孔洞的面积来提升门窗的隔热性能,但是要注意必须符合防火防盗的要求。
2.4声音环境设计
噪音是现代城市中使居民饱受困扰的一种污染源,因此在设计室内环境的时候应该要重视对噪声的设计。首先应该使起居室和厨卫之间保持一定的关系,尽量避免直接相连。其次应该避免卧室的选址靠近电梯的井道,还有水泵也应该与住宅楼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采取相应的隔音措施。在装修的过程中,应该选择一些隔音效果较好的墙体材料,使各个楼板之间的噪声控制在50分贝以下,撞击声也要控制在65分贝以下。在设计门窗的时候要保证门窗的密闭性,不应出现较大的缝隙,这也能起到控制噪音的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城市建设已经是当前环境下的大势所趋,因此必须要将这一理念贯彻落实在室内环境设计之中,这对于促进社会生态环境建设,保证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和体验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绿色住宅理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从空间、空气、热环境和声音四个方面对市内环境设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还望能够对同行研究提供值得借鉴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罗旭荣,连建宝.对低碳城市空间环境与立体绿化的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8(5):249-250.[2]董琪珺,康英.绿色生态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可控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6):48-49.[3]卢禹辰.绿色生态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可控性研究[J].明日风尚,2018(1).[4]叶高洁.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下创新房屋建筑施工管理的有效策略[J].工程技术研究,2018(5):182-183.
第二篇: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的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成都市为例,逐步迈向小康生活阶段的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高,能生活在一种至美的环境中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想追求。随着人们购房心态的理智和成熟,居民对住宅需求已逐渐从“居者有其屋”普通住宅转向了“居者优其屋”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绿色住宅。美丽的园林绿化环境已成为住宅小区最基本的要素,并且直接关系到小区的整体水平及质量,同时它又是房地产开发商是否能够经营成功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对商品住宅的销售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有的开发商在住宅建筑未完工,甚至是尚未开工时就进行园林绿化的建设,为客户展示真实的环境景观,有的房地产开发商不惜重金邀请国内外闻名的景观设计公司对其开发项目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房地产开发策划理念也从“卖地段”走到了“卖环境”市场营销阶段。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居住区园林已成为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类型,国内的园林设计思想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并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进入、中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交融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里我们称之为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阶段。本文就试探着探讨一下有关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设计理念、内容和手法。
1、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外延
1.1设计立意和主题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并不仅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例如,表达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或突出居住区本身所处自然环境的特色。通过构思巧妙的设计立意,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载体。
1.2设计范围 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息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至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大大扩展了传统的“绿化 场地 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上,而且还参与到居住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上。同时,景观设计将居住区环境视作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居住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1.3设计过程 景观设计模式改变了从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的全过程,从而保证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协调统一,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资源,使设计的总体构思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1.4设计手法 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但始终要追求怡人的视觉景观效果。景观设计拓展了灵活多变的构图手法与流畅的曲线形态揉合到环境中,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提供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从而增添人们日常的生活情趣。
2、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
2.1 确立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如各种园境小品等),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景观设计更多的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并以次作为设计原则。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2.2 融入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
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
2.3 追求生活情趣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暇时间,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2.4 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 在静态构图上,景观设计要求讲求图案的构成和悦目的视觉感染力,但景观设计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形成居民区景观轴线,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如各种绿轴、蓝轴等。这种流动的空间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应,使人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情趣体验,对构筑居住区的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
2.5 强调可参与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居住的参与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确空间。例如,成都一些居住区通过各种喷泉、流水、泳池等水环境,营造可观、可游、可戏的确亲水空间,受到人们的喜爱。
2.6 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 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空间,使人轻松自如地融入“家园”群体。让每一个居民随时随地都享受新鲜空气、阳光、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居民理想中的乐园。
2.7 开放的、系统的设计观念 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居住区空间环境绿地设置的分级,不拘于各级绿地相应的配置要求,而是强调居住区为全体居民所共有,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开放性的设计思想力求分级配置绿地的界限,使整个居住区的绿地配置、景观组织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的绿地生态系统。
2.8 主题化的设计思想 以某种主题为主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或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艺术氛围,或表达对某种生活情调的追求,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社会多元化需求中特定群体的需求。设计的主题思想既可以从市场分析出发,又可从居住区区位环境的景观特质提炼出来。如华阳府河音乐花园,以音乐为概念的环境设计策划、设计,迎合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得到了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从而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第三篇: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职业需求出发,剖析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融入“创客教育”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创客教育视域下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探索“环境设计与市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考评机制,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创客教育;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前时代的主题。高校尽可能将“创客教育”纳入教学改革和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将环境设计教学与创客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合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思路。
一、创客教育与环境设计
(一)环境设计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就业方向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设计公司、房企、学校和艺术机构,从事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设计管理和教师工作。少数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其他工作。也有少数专业技能强的毕业生创办美术高考培训班或者工作室,靠培训或承接绘画业务谋生。更有极少数者开网店承接绘画、设计等业务。总的来说,大多数毕业生仍然从事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工作。
(二)创客教育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发新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环境设计从业者依靠互联网平台,全方位的拓展就业思路。互联网思维对环境设计的传统模式造成巨大影响,使得设计的准入门槛变得更低,竞争变得更大。这要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专业技能外,还要有创新意识和营销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需求。
(三)环境设计教学中创客教育的体现
创客教育是一种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环境设计教学而言,要体现创客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使学生全方位得到锻炼与培养。许多大学生通过注册微型企业或其他形式的创业渠道开展业务,其中有不少人取得了成功。但创客教育并不鼓励学生都去创业。创客教育的本质在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与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四)创客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对创客教育不够重视,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由专业部门管理。无论是高校就业办还是学工部都不可能完全胜任对学生的专业指导,而专业教师又对创客教育的理念和操作流程不是很熟悉,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对称和极大的浪费。此外,创客教育还存在缺乏优秀师资、课程体系、配套设施与多元化的考评机制等问题。
二、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创客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综上所述,创客教育给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带来许多益处和借鉴,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我们可以将创客教育作为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并通过以下途径对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依托具体的实践项目和校企合作,突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置身于教学组织结构的核心位置,突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鼓励学生结合当下的新材料新技术,创作出高水准的教学成果与设计作品。
(二)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完善动力机制
“实用、开放和整合”的创客教育理念正好与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这就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规划设计,积极创造好的条件。首先,尽快出台创客教育的顶层战略规划。其次,构建高校环境设计创客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促进高校环境设计创客教学模式的带动作用。再次,完善创客教育必须的软硬件设施条件,为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条件。
(三)完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融入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当前高校创客教育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模式都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体系。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首先,高校环境设计要打造针对性强的创客教育课程,融入多学科知识以及创新思维训练。其次,创客教育课程体系要分阶段开设。再次,实践教学中增加财务、网页制作与设计、文案策划、头脑风暴等创新训练内容,让不同学科相互渗透,使创客教育能够为学生更好的接受。
(四)探索“环境设计与市场”实践教学模式
互联网+环境设计的市场模式前景一直被看好。首先,通过课堂讲授、外出考察调研,让学生直观了解环境设计项目运作。其次,运用互联网平台、微信等方式进行线上销售,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和业务营销出去。再次,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企业老总来讲授设计学、市场营销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案例。最后,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设计市场的方方面面。
(五)改革评估机制,实现评估方法的多样化
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考评机制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期末考试为主,高校可以借鉴创客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考核机制。首先,教师评估、学生自评和同伴评价被用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成绩。其次,对学生的作品、展评与答辩等方面进行平时和终期考核。通过多元考评机制,将学生在课堂上难以量化的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更好的表现出来。第三,将教师教改的绩效纳入环境设计专业目标评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结语
互联网的进步催生了创客教育的热潮,新时期高校正好借力创客教育模式,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高校环境设计创客教育以创新实践为核心、以学生创新思维拓展为主体、以就业导向学习为基础,积极探索构建高校环境设计的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2016(4):12-24,40.[2]黄兆信,赵国靖,洪玉管.高校创客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40-43.[3]万超,魏来.创客教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14-32.
第四篇:绿色生态论文
我国城市垃圾分类浅谈
班级:地111
姓名:李穆
学号:2103371111231
手机:***
摘要:通过多周的绿色生态选修课的学习,让我了解了更多的绿色生态的概念,以及 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和认识。虽然课程结束了,但是却让我对这门课有了很大的兴趣,因此每次都会坐在前面听。其中,我听到最高频,也是让我感受颇深的一个关键词——“垃圾分类”。而在课后我也查阅了相关于垃圾分类的一些文章,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就是我对我国垃圾分类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改进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城市垃圾
环境保护
垃圾分类回收
垃圾处理
在我们生活当中垃圾是处处可见的,那么对于我们日常所见的垃圾谁又会去更深层次去思考呢?我想这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在城市当中,垃圾分类是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通过正确的分类回收,可以有效的重新利用和最大程度的回收,为之后更加先进性的垃圾处理提供更加简单的施展前提。所谓垃圾分类,顾名思义是指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垃圾分类装置,按照指定时间、种类,将该项垃圾放置于指定地点,由垃圾车予以收取,或投入适当回收系统。科学的垃圾分类回收可以使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垃圾分类大的来讲的好处体现在环境保护,节约经济,减少占地,健康生存等众多方面。
尽管垃圾分类回收可以从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众多的益处,但是对于我国现状来讲,依旧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垃圾分类很早就有了这种思想,但是终归是起步较晚的,而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讲,垃圾分类意识相当薄弱,虽然从08年奥运会以后对于环境的治理越发的重视,可是这项任务不仅仅是几年的努力就能完成的。而老师上课的时候也曾提过,垃圾分类这项任务在北京施展有好几年了,但是每一次都开展不下去,北京是首都都是这样的情况,对于其他的地方效果可想而知了。根据我阅读的文献,我国现在对于垃圾处理的现状我国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还是采用混合收集而我个人看到的也是这种情况。在居民区一般都建有多个垃圾箱,居民将家中垃圾装袋后放入其中,每天由环卫工人或垃圾车将这些垃圾运往垃圾中转站;在公共场所或马路两边,分段设置垃圾箱,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由专人定时清理。城市生活垃圾最终处理方式主要仍然以填埋为主。这样的情形对于短期来说是可以的,但是站在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实在是不可取。
对于这样的现状,必然就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随着阅读多篇报道和论文,我也大概有了一些看法。首先的一点,那就是上级领导对于垃圾的处理不够重视。长期以来都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垃圾污染的这一重要问题。导致了垃圾处理水平和设施的严重落后。城市垃圾处理和城市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无论从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讲都是不可取的。所以我认为这点最应该重视。这不光是领导们在民众面前体现出的一种形象,更深层的影响民众和作用于人民。
对于这一问题我的看法,领导对于垃圾处理的重视与否决定着这项工作的关键性。所以应该从干部的选拔就开始做起。对于垃圾处理方面的干部一定要有目的性的选择,不光重视人才的能力,更应该重视这个人才在垃圾处理方面的看法和意识。让更多对于这方面有能力有方法的人才上岗。这项工作本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从根本来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以后干部考核中,把环境治理放做考核的一项关键。让在其位干部本身重视环境问题。
其次的问题是公众在垃圾回收方面的重视明显不够,意识相对浅薄,长期以来人们养成垃圾混装的习惯,仅靠配置一些垃圾桶、垃圾袋的方式进行着垃圾的处理。虽然现在有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垃圾分类的试点,但是民众所体现出的现状仍旧是积极性不够高。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经历在垃圾分类上。这样的情况会必然会直接导致了上级工作无法开展到民众当中,而且民众这样浅薄的意识对于垃圾的处理无疑影响会很大,因为民众是城市生活垃圾的制造者。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宣传,道德和法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来推动垃圾分类回收。一方面要通过舆论导向来培养市民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增强市民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同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海报和网络等多种媒介,大力进行垃圾源头分类收集的宣传教育,使居民真正认识到垃圾分类收集的意义,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当市民把这种垃圾分类的行为当成一种习惯时,垃圾分类回收的工作就会进展顺利。另一方面要采用法律的手段,对一些不能够很好执行分类回收的行为,采取法律手段来强制纠正,促使其养成正确的投放垃圾习惯。在宣传,道德和法律的三重作用下,一定会在全社会形成垃圾分类回收的良好氛围。
对于垃圾处理,回收等方面的问题真的是存在太多太多,长期的经济飞速发展使我们在环境上的问题越发的凸显无疑。而对于这些众多的问题,要听到的是大家的声音,以及大家的做法,不是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措施,一个方法能够完成的。我还看到认识了国外的一些做法。例如,完善垃圾分类的硬件和专职人员。垃圾源头分类回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如分类容器、收集车、转运车、转运站、各种综合利用厂、焚烧厂、堆肥厂等。因此,合理配置垃圾分类回收的硬件设施,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中转站,完善垃圾的末端处理。此外,还应加大对垃圾处理专职人员的建设。使更多人专职于垃圾处理方面,培养这方面专职的人才。国外如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比利时这些国家在垃圾分类方面的技术和思想都要比我们先进,所以我们不妨更多的去借鉴去学习。
垃圾分类是一件必然事件。是我们必须要去做的事情,而且是必须要做好的事情。做好这件事情,必然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的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宣传的不遗余力,民众的积极参与,企业化的管理和运作等众多方面力量。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才会早日实现分类回收和资源再利用。
第五篇: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发展研究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发展研究
2000年在荷兰举行的《SB2000》可持续发展大会和健康建筑研讨会,提出全球共同开创未来的地球可持续发展和健康舒适居住条件的时代。从1987年2000年,世界各国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节能环保,生态绿化和舒适健康。各国从最先面临的省能省资源出发,逐渐了解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转而为生态绿化,最后回归到人类生活基本条件舒适与健康。
专业解释低能耗:是指不用或尽量少用一次能源,而是用可再生能源对建筑物进行采暖和制冷。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的理念应主要体现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最少的消耗自然资源及最少的影响外界环境三个方面,因此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必须同时协调好这三个系统的关系。武汉地区三个系统发展现状调查
1.1 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品质与性能的保障
建筑是用来为人类生活、工作提供服务的,现代建筑在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更加追求建筑的舒适健康性。对建筑人性化的思考及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的追求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之路,更是精益建造、和谐建造的长远之计。
此系统主要是对武汉市目前已建建筑的舒适健康性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武汉市建筑发展对生活、办公质量的贡献度。
开展方式:建立以人、环境和建筑为核心的健康生态建筑评估方案,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与大众评价结合、相关专业机构评价与随机问卷抽样调查结合的方式,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评定。
量化指标:人居环境的自然亲和性(景观文化、绿地)、健康性(空气质量、水质、阳光充足、噪音)、舒适性(温度、湿度、最低面积控制指标、美观)、安全私密性、使用便利性及耐久性六大指标。
判别因素举例:①不使用有毒的建筑装饰材料装修房屋,如含高挥发性有机物、甲醛、放射性的材料;②室内C02浓度低于1000PPM,粉尘浓度低于0.15mg/m3;⑧室内气温保持在17℃~27℃,湿度全年保持在40%~70%;④噪音级小于50dB;⑤一天的日照要确保在3小时以上;⑥有足够高度的照明设备,有良好的换气设备;⑦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⑧有足够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⑨住宅要便于护理老人和残疾人。
成果预期:形成低能耗健康生态建筑评价技术文件与管理文件,通过相关专家的评价分析对武汉市各类建筑的健康舒适性进行分等级鉴别,为后期评价管理技术与对策建议打好基础。
1.2 最少的消耗自然资源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满足舒适健康的前提下首先应追求自然资源的最低消耗。最低消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取之有道”、“用之有节”、“弃之有利”。1.2.1 “取之有道”——建筑建设时对自然资源的摄取渠道与量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此阶段主要体现在:节材、节水、节电、低污染、低排放。
量化要点:对建筑建设使用中的主要材料如木材、钢筋、混凝土、水、电、石材、保温材料、隔热材料、高强度材料、砖瓦、玻璃、工程塑料、油漆、各色瓷砖、防具材料等材料的获取渠道和用量比例、一次性能源的使用比例进行抽样调查估算,并对其相关管理技术及操作进行问题排查。
开展方式: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结合,实际值与理论值结合的方式。
成果预期:对各类建筑在建设中对自然资源的摄取量及用能结构有直观的认识,对此方面目前的管理技术及操作的问题进行排查,为评价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1.2.2 “用之有节”——建筑运营中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程度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此阶段主要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摄取排放渠道及量,在使用上的节约主要依托三个子系统——智能维护结构子系统、室内环境控制子系统及能源设备子系统。 智能维护结构子系统
量化要点:对武汉市不同类别建筑的维护结构的主要部品部件如玻璃幕墙、墙体门窗、屋面楼面板的用材种类、功能(保温、隔声、通风、采光、视野、遮阳)水平、能耗水平、经济水平、适用条件进行比较评价,相关支持政策法规及管理技术操作等进行考察分析。
开展方式: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工作主要包括对各类结构选材的种类、使用功能水平、理论耗冷耗热量、价格水平、经济性等,采取相关部门机构实际数据记录与科研院校研究成果相结合,市场询价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
成果预期:对各类智能维护结构的市场用材种类及强度、能耗水平、经济水平、节能贡献度等有清楚的量化认识,对各种节能措施的适用条件有清楚认识,防止“堆砌”现象的发生,为后期制定相关评价管理技术打好基础,指导节能建筑市场的正确发展方向。 室内环境控制子系统
量化要点:对武汉市不同类别建筑的室内环境控制内容进行量化评价,主要包括自然采光(采光井、折光板)、自然采风(通风井、通风烟囱)、湿度调节等情况、相关管理技术操作进行调查。
开展方式:主要分类别、按比例对各种建筑的室内环境控制内容进行调查,采取相关机构调研及个案走访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利用比例及效果进行调查。
成果预期:室内环境控制子系统的利用程度反映了对非稀缺性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从反面反映了建筑使用中对稀缺能源的节约程度。 能源设备子系统 量化要点:考察目前武汉市不同类别建筑对不同节能设备(空调、照明、电梯、供热、热水、通风等设备)在使用类别、使用比例、使用效益上的平均水平,并对其相关管理技术操作进行调查。
开展方式:主要分类别、按比例对各种建筑的能源设备进行调查,采取相关机构调研及个案走访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利用比例及效果进行调查。
成果预期:能源设备子系统的使用类别与使用效益反映了对稀缺性自然资源的利用量与利用效率,反映了稀缺性能源的节约利用程度。 建筑整体节能水平
量化要点:不同类型建筑的年耗电、耗水、耗气水平,不同季节、最冷最热时期的温度湿度情况及耗电、耗水、耗气水平。
开展方式:主要分类别、按比例对各种建筑的进行调查,采取相关机构调研及个案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其相关数据进行调查。
成果预期:从整体上认识武汉市不同建筑的节能水平。1.2.3 “弃之有利”——建筑拆除后相关材料设备的可回收利用程度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此阶段主要体现在:建筑报废拆除后对建筑产品相关材料、建筑模块、设备的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程度及对环境污染程度。
量化要点:对建筑报废拆除后的主要材料的回收利用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其相关管理技术及操作进行问题排查。
开展方式: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跟踪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结合,实际值与理论值结合的方式。
成果预期:对各类建筑在报废拆除中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程度有直观的认识,对此方面目前的管理技术及操作的问题进行排查,为评价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1.3 最少的影响外界环境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考虑能源节约利用的情况下还要关注其对外界环境的影响程度。建筑对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自然环境中污染物的排放、对周边自然环境整体特性的破坏、对周边环境可持续改造的限制等。1.3.1 对自然环境中污染物的排放
量化要点:(1)不同类型建筑在其建设中排放的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渣)量化分析,并对其一般处理途径及管理技术操作进行问题排查;(2)对其使用中排放的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渣)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其一般处理途径及管理技术操作进行问题排查;(3)对其拆除中排放的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渣)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其一般处理途径及管理技术操作进行问题排查。
开展方式: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结合,实际值与理论值结合的方式。
成果预期:对各类建筑在不同阶段的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进行量化认识,对相关的管理技术及操作的问题进行排查,为评价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1.3.2 对周边自然环境整体特性的破坏
量化要点:根据建筑对周边自然环境整体特性的破坏程度依次设定四个等级,按照严重程度分别设为非常严重、严重、一般、微弱,并对每个等级进行界定。对抽样的不同类别建筑进行影响等级鉴定。
开展方式:按照不同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鉴定评价采用专家打分法。
成果预期:判别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相融合度,对各类建筑对环境整体特性由感性认识迈入理性认识,对未来建筑的全面考核打下基础。1.3.3 对周边环境可持续改造的限制
量化要点:根据建筑的建设属性鉴别已建建筑自身的可持续改造能力及对周边环境的可持续改造限制度,按限制程度依次设定四个等级,为非常严重、严重、一般、微弱,并对每个等级进行界定。对抽样的不同类别建筑进行影响等级鉴定。
开展方式:按照不同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鉴定评价采用专家打分法。成果预期:判别建筑方案对自身及周边环境的可持续改造影响程度,由感性认识迈入理性认识,对未来建筑的全面考核打下基础。武汉地区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发展评价管理技术
此评价管理技术主要针对以上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最少的消耗自然资源及最少的影响外界环境三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集成系统平台。此系统主要包括低能耗绿色生态项目流程管理子系统、实际节能效果的评价考核导入子系统、能耗性能标识及政府奖励子系统、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示范项目申请及考核子系统、低能耗健康生态建筑评估技术体系子系统 五大子系统。各个系统主要以相应的制度体系、规范标准等作为支撑性文件。
2.1 低能耗绿色生态项目流程管理子系统
制定相关管理机制及办法,将建筑节能纳入建设项目管理流程,形成从项目报建、设计招标、初步设计审核、施工图设计审核、建筑节能告知性备案、施工过程监管,直到竣工验收备案的全过程监管模式;各管理部门严格把关,凡未按要求实施的,一律不得进入下一环节。
2.2 实际节能效果的评价考核导入子系统
建立机制及系统便于对建筑运行使用阶段的实际节能效果进行跟踪考核,注重实际效果调查数据的搜集,让节能效果标识依据实际效果而非理论效果。
2.3 能耗性能标识及政府奖励子系统的导入
该系统主要分能耗检测、能耗评定及能耗标识三个部分,其中能耗标准的评定最关键,建议以实际效果作为评价基础依据,设定超能耗建筑、中能耗建筑、低能耗建筑及微(零)能耗建筑四个等级(可以以节能的百分比或单方每年能耗总量划定),达到低能耗水平的政府给予相应奖励,再设定低能耗铜奖、低能耗银奖、低能耗金奖。
2.4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示范项目申请及考核子系统导入
主要是关于示范项目的申请程序、要求及考核要点、体制的系统设置。
2.5 低能耗健康生态建筑评估技术体系子系统导入 主要由技术文件与管理文件组成。技术文件包括健康住宅建设要点(指导性、规范怀、标准性文本)、健康住宅评估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健康住宅评估方法标准、健康住宅监测设备标准及现场测量方法标准;管理文件包括健康住宅实施管理办法,健康住宅专家委员会组织,健康住宅承诺书和保证书。武汉地区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发展制度与政策建议
制度与政策建议主要在以上两大章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主要从加强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完善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强化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加快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四个层面展开。
其亮点将体现在:政策制定方向指引、用能结构的调整(可再生能源)计划、重点示范项目开展(以示范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计划、标准规范更新速度、政府优惠政策激励、市场化推广运作等。
典范:德国低能耗建筑开发整套系统
锋尚国际公寓:我国首例大面积应用高舒适度低能耗健康建筑技术设计与施工的高档公寓建筑
(中德合作)中国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哈西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