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蛛网模型的集团国际战略化研究论文(最终五篇)

时间:2020-02-29 07:4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蛛网模型的集团国际战略化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蛛网模型的集团国际战略化研究论文》。

第一篇:基于蛛网模型的集团国际战略化研究论文

中国的大多数家电企业的所面临的国际化程度比较低,那么作为中国家电企业之一的美的是否也在其列呢?笔者将利用国际化蛛网模型分析美的企业的情况,并就这个问题展开分析。国际化蛛网模型

国际化蛛网模型认为企业国际化的程度主要由六个侧面反映,每个侧面又由若干个因素决定。[1]

1.1 跨国经营方式

本模型选择“海外经营方式”和“经营对象”两个指标考察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国际化程度。经营方式为出口代理、经营对象是产品的话得1分;经营对象为出口子公司、经营对象为服务的得2分;经营方式为许可证、特许经营、管理合同、服务对象是技术的得3分;经营方式为合资、经营对象为部分生产系统的得4分;经营方式为独资、经营对象为生产系统的得5分。分值越高代表国际化程度越高。

1.2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衡量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方面。模型选择“海外业务的财务管理体制”、“海外投资的资金筹措”、“海外子公司的资金运作体制”三个指标对财务管理的国际化程度进行分析。财务管理体制为按项目管理海外业务,海外资金筹措率在5%以下,资金运用无原则性规定的得1分;财务管理体制为海外业务与国内业务财务分开,并按国别管理,海外资金筹措率在6%~10%,海外机构的资金运用全权委与当地的得2分;财务管理体制为海外业务与国内业务财务分开,并按地域管理,海外资金筹措率在11%~20%,海外资金运作由海外地区管理中心掌握的得3分;财务管理体制为对海外子公司财务实行全球统一管理,海外资金筹措率在21%~50%,由总公司进行一元化管理的得4分;财务管理体制为国内业务和海外业务统一财务管理,海外资金筹措率在51%以上,由总公司进行一元化管理的得5分。

1.3 市场营销战略

在进行公司海外市场营销战略分析中,根据公司的投资和风险大小确定五种市场营销活动,即市场调查、价格决定、流通渠道的选择、促销和广告、向第三国市场扩展。营销战略的确定分别为总公司决定、海外公司决定、在与总公司商协的基础上由海外公司决定、海外公司制定方案,由总公司个别决定、海外公司制定方案,由总公司根据全球战略做调整后决定。根据上述情况实习营销战略的分别得1、2、3、4、5分。

1.4 组织结构

企业的管理组织形式是按照企业的权力主线,确定企业各层次、各部门的权力和职责范围。此模型按照海外经营的发展阶段,根据海外市场营销战略可以分为:职能部门管理国际业务、设立国际部、设立专职董事负责国际业务、成立国际公司、国内经营组织和国际经营组织一体化5个。这样分别得到的分值为1、2、3、4、5分。

1.5 人事管理

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最重要的差别之一在于其人事管理的特殊性,人事管理对于实现企业海外成长和经营目标是至关重要。其内容分别为:纳入全公司范围的长期计划、纳入海外事业部的长期计划、根据需要进行临时培训、招聘人才、其他。对应的分值分别为5、4、3、2、1。

1.6 跨国化指数

跨国化指数反映跨国公司海外经营活动的经济强度,是衡量海外业务在公司整体业务地位的重要的指标。联合国跨国公司与投资司使用的跨国化指数由3各指标构成:跨国化指数=(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总销售+国外雇佣人员/雇员总数)÷3×100%,然后在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评分,标准如下:100%~80%得5分、79%~60%得4分、59%~40%得3分、39%~20%得2分、19%~1%得1分。

此模型从六个方面即跨国经营方式、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组织结构、人事管理和跨国化指数考察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它们构成了企业国际化的蛛网图形。

根据国际化蛛网模型,企业国际化程度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等:

图形面积在(0~20.117)之间的企业其国际化程度属于低度国际化;

图形面积在(20.117~40.232)之间的企业国际化程度属于中度国际化;

图形面积在(40.232~60.35)的企业其国际化程度则属于高度国际化。对美的公司国际化蛛网模型的量化评估

2.1 跨国经营方式

目前美的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产品主要出口到日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目前,美的越南平阳基地已建成投产,并在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迪拜、日本、香港、韩国、印度、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俄罗斯、巴拿马、马来西亚、越南等地设有21个海外机构。[2]美的跨国经营方式遵循了“渐进发展”的路径,即间接出口→直接出口→海外生产。美的已经实现在海外独资生产,向海外输出整套的生产系统,所以美的在跨国经营方式这项的得分为5。

2.2 市场营销

美的在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方面做得最好的是美的的品牌和广大的营销网络。它在海外发展了100多个经销商。美的不仅仅限于对国际市场的调查、促销等,而是向第三国市场扩展,并且它的海外营销战略是由海外公司自己制定方案,然后提呈总公司,总公司在按全球战略的发展进行调整,最终作出决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分值美的应该得5 分。

2.3 组织结构

美的在海外的业务是通过各个集团来管理,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国际部管理海外业务。这种组织结构是处于一个企业进行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一般采用的形式。它不大有利于公司总部对国外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控制,协调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关系,而美的的国际化的程度已经比较高,这种组织结构显然不能适应它的国际化的发展的需要。[3]因而,美的在组织结构的分值为1。

2.4 财务管理

在财务管理方面,美的集团的海外业务与国内业务不统一,美的在中国国内通过上市来筹措资金,盈利情况很不错,但海外市场的资金问题也主要靠国内来解决,在海外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渠道有限。所以美的在财务管理的得分为3。

2.5 人事管理

美的集团是非常注重人力资源,在人事管理方面它基本实现人才本土化,在海外的美的公司大部分员工是当地人。为了培养和吸纳人才,美的集团到各大专院校进行毕业生的现场招聘会,吸引优秀毕业生来美的,而且对公司的职工美的每年选派大量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出国培训。美的对海外派遣人员的培养与管理不是应一时的需要进行培训,而是纳入海外发展的长期计划,所以美的的得分是4

2.6 跨国化指数

美的的海外销售占公司总销售的27%,海外雇佣人数占总雇用人数的5%左右,国外资产占总资产不足30%,根据计算,美的的跨国化指数小于19%,所以美的的分值为1。

那么美的的国际蛛网图1所示。

根据计算,美的的国际化量化指数为以上多边形面积=0.5×(3×5+5×5+3×4×Sin 45°+4×1×Sin 45°+1×1× Sin 45°+1×5×Sin 45°)

=35.554∈(20.117~40.232)

所以美的的国际化程度属于中等水平。美的公司实现国际化的策略

3.1 以金融危机为契机,增加在国外市场份额

美的在海外设厂的地方只是集中在东南亚地区。而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则集中采用出口方式。其原因主要是东南亚市场的劳动力相对便宜,并且竞争少;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相对较贵,并且竞争激烈。而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到来,则打破了原来固有的格局。因而,原来阻碍美的公司的强烈的竞争目前已经不再强势,美的可以考虑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进驻设厂,并且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地的劳动力成本也不再向像前那么高了。当然,美的所在的中国,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尽管如此,美的在中国可以有家电下乡以及政府的一些支持政策的鼓励,所以,金融危机对于美的来说,这是一个走出去的很好的契机。

3.2 优化组织结构

美的要想深入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必须对组织结构进行改进。为此,他可以借鉴日立和日产公司所采用的职能型全球性结构,或者采用飞跃式演变方式,将组织结构改革成大陆结构、网络结构或矩阵结构这些外向型结构。一般的跨国企业组织结构形式的发展过程可用如下简式表达:销售部→出口部→国际部→按职能地区或产品划分下全球性结构→混合成矩阵式的全球性结构。[4]

3.3 完善产品策略

努力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不断开发、推出新产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并完善外延产品。家电产品是耐用消费品,售后服务的好坏可以影响到品牌的树立。良好周到的服务如免费送货上门、维修、安装、调试、零部件供应、技术人员培训、分期付款、色调包换等能巩固或者增加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

3.4 实行好的价格策略

仔细分析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每一个国家消费者的需求不同,发达地区收入水平高,对家电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家电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两个市场的需求数量也不尽相同,消费家电产品的基础设施水平等非价格因素也决定了各国的家用电器需求曲线的不同。[5]因而实行的价格策略也要分别对待。

第二篇:国际战略环境的论文

“9·11”事件和“打恐”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总体、三个局部和三个继续来概括。那就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继续发展,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继续推进,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国际形势中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继续存在。也就是说,和平、缓和与发展,合作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

大国关系基本稳定,并趋于改善和发展。“9·11”事件和“反恐”战争为大国增进良性互动和加强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9·11”事件促使美国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思和调整,重点是反思与调整其对大国的政策思路。布什政府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上台之初对中、俄采取的强硬态度,将其对中、俄政策基调由消极面较多转为积极面增加。布什在发动对阿富汗战争四个月后接连两次来华同江泽民主席举行会谈,双方就中美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建立高层战略对话机制、全面扩大双边合作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副主席胡锦涛年内访美等重大问题达成共识。中美关系走出了“撞机事件”造成的低谷和阴影,回归基本正常发展的轨道。最近,胡锦涛副主席对美国进行了成功访问,中美关系出现了新的良好发展势头。美俄关系明显改善,两国元首实现互访,双方对进一步削减战略核武器和建立新的战略关系框架立场接近,达成初步共识,尤其在反恐战争中进行了全面合作。两国虽在美发展国家导弹防御问题上分歧依旧,但普京总统明确表示,美退出《反导条约》不会影响俄美关系。这些标志着美俄关系进入了以加强合作、协调为主要特点的新阶段。美国还密切了同欧盟与日本等主要盟国的关系,相互合作、协调明显增强。欧、俄、中、日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合作也有新的发展。主要大国之间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带动世界地缘政治重心地区——欧亚大陆局势趋向稳定与缓和。

各国特别是大国的安全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促使其朝着削减国与国对抗,促进国际合作和世界总体安全的方向调整军事和国家安全战略。“9·11”和反恐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安全观。这可从三个层面来看。第一个层面是各国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重新认识什么是对其安全的现实威胁。在此之前,它们一直把中、俄等非西方国家视为对其威胁之源,并主要以此展开其安全战略布局。“9·11”后它们开始认识到国际恐怖主义才是对其安全的真正威胁,才是它们的主要敌人。美及其盟国表示,打击恐怖主义是它们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当务之急和中心目标。同时,对付国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挑战非一国之力所能奏效,必须进行和加强国际合作。这使得国与国安全关系中的“零和”性质降低,共存与合作共赢意识增强。第二个层面是各国重新认识怎样才能维护国家安全。在传统认识上,一个国家拥有庞大军事力量就能克敌致胜,维护本国安全。“9·11”打破了这种传统理念。美国军事力量世界第一,不但拥有最强大的进攻性武力,还拥有最先进的防御系统,并竭力谋求绝对军事优势以确保其绝对安全。但在恐怖分子奇袭下,所有这些最强大和最先进的攻防手段都不起作用,美国本土遭到空前惨重的打击。这表明,在现代条件下,在恐怖分子非对称手段袭击下,即使掌握绝对优势军力的国家,也无法确保本国的“绝对安全”。现在全世界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连世界上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国都无法确保其本土不受灾难性打击,那么出路何在?怎样才能确保国家安全?答案并不复杂。一个国家要维护本国安全,除了维持必要的军力外,还需要尊重别国的安全,少树敌,不树敌。一个没有仇恨和敌人的国家最安全。这就要求一个国家必须奉行明智、正确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和分量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只有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平等、友好地对待别国,尊重别国的安全和主权,不搞干涉、欺侮、侵略别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才是对本国安全的最好保障。即使美国也会朝这个方向有所反思,将来总有一天也会这样想、这样做。第三个层面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重新安排其国防战略布局的轻重缓急。以前美国战略布局是外向型的,把重点放在海外,向国外大量派兵,建立军事基地和经营军事集团及联盟,认为这样做守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攻便于进击敌国,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本土防御。现在美国战略

布局重点发生变化。美国在“9·11”后出台新的《国防战略报告》明确把防卫本土安全作为优先战略目标。这当然不表明美国将从海外收缩,美国要推行全球战略,势必会继续重视与加强海外军事部署。但其军事布局重点的改变是明确的。西方国家这些安全观念上的变化很可能带动其军事思想和防务战略一定的调整和转型,可能使其防务政策逐渐着重本土防御,这将有利于缓解与消除国与国之间的对立和对抗危机,促进世界总体安全。

同时,西方国家重新认识南北问题,考虑调整南北关系。南北问题的核心是南北差距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认识到,南北贫富鸿沟扩大,不少发展中国家贫困化加深,是滋生国际恐怖主义的温床和土壤,是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全局的严重挑战。这种状况再恶化下去,不但会影响发达国家的再发展,也会影响其国家安全。形势迫使发达国家关注和重视解决这一问题,推动它们考虑将其对外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关系朝着有利于遏止世界贫富差距扩大、缓和南北矛盾的方向转变。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表示要采取适当行动帮助最不发达国家解困脱贫,以促进改善南北关系。不久前,在墨西哥蒙特雷召开的联合国发展筹资会议上,国际社会对促进解决南北关系问题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等问题取得重要共识和积极成果。今后,西方发达国家可能不再顽固阻挠发展中国家要求改革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的努力,在贸易、投资、金融、外债、外援等领域更多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要求,以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经济环境。这将有利于改善南北关系和促进整个国际形势的缓和与稳定。

当前国际形势中严峻的一面也很突出。随着“打恐战争”深入展开,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局部战争和紧张、动荡的一面上升,对国际形势的主流即总体和平、缓和、稳定的冲击和挑战增大。首先,恐怖主义膨胀泛滥已成国际形势中一个新的重大变数,也是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动荡的一个祸根和爆发点。正是恐怖分子制造“9·11”袭美事件,才导致目前这场世界范围的大规模反恐战争。几个月前南亚的穆斯林极端分子制造袭击印度议会大厅恐怖事件,几乎引爆印、巴间一场大战,至今双方仍在边界地区屯兵百万,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仍未根本缓解。虽然反恐战争,基本消灭了阿富汗境内的恐怖分子及其巢穴、基地,但国际恐怖势力远未根除,他们仍随时可能发难,造成严重**和危机。同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非传统威胁明显增大,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愈益严重挑战。其次,一些原有的地区热点如南亚次大陆和中东地区,或矛盾进一步加剧,或冲突不断升级,潜伏着或正在引发新的严重的地区危机。尤其是世界贫富差距还在继续扩大,造成一些国家政局动荡、社会危机,南北对立和恐怖主义事件频发。这种情况如继续恶化下去,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不测后果。

造成国际形势紧张、动荡的主要根源和最大变数乃是美国强化推行旨在建立单极独霸世界秩序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即使在“9·11”事件爆发之初,布什政府开始反思并调整某些强硬做法,单边主义器张气焰有所收敛之时,也未真正改变其单边主义政策,更未改变其霸权主义本质和企图独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现在看来,这种所谓反思和调整主要是一种策略考虑,是为了争取别国与其进行“打恐”合作的需要,可以说是一种权宜之计,因此,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正面影响极其有限。随着反恐战争的顺利展开和美国自以为取得对阿富汗战争的“决定性”胜利,美国政府推出“布什主义”,也就是更加露骨的单边主义。其主要表现和严重危害是:

(一)加紧扩充军备,大力谋求绝对军事优势。为此,大幅增加军费,2003军费增幅达14.5%,为20年来之最,这一年美实际国防开支将突破4000亿美元,到2005年,美国防预算将突破5000亿美元,将比2001年底增加66%,扩充军备达到狂热程度。布什还悍然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否定《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拒签《国际生物武器公约》草约,大力发展国家反导防御系统。其所作所为动摇了国际裁军和安全体系,严重损害世界和平与

稳定的基础。

(二)重新加强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施压和遏制。在车臣和台湾问题上露骨地干涉俄、中内政,并把俄、中列入美核武器针对的目标国之中,公然对俄、中进行核威胁。

(三)美国利用打恐战争之机,扩充势力范围。它在南亚、中亚以至高加索地区建立军事基地,派驻军队,直逼俄罗斯的战略腹地,继续挤压俄的战略空间。这可能引发大国间新的地缘政治争夺。

(四)美大搞“反恐”划线,实际上是搞以美划线,必然导致反恐扩大化。布什把伊拉克、伊朗、朝鲜定为“邪恶轴心”,就是为了把反恐战争扩大到这些国家造舆论。以“反恐”为名对伊拉克发动一场新的“海湾战争”势在难免。这将引发地区以至整个国际形势紧张、动荡和危机升级。

美国自冷战结束后,依仗独超强势,加紧推行全球独霸战略,美历届政府无一例外。布什政府是二次大战后最保守的政府之一,利用近10年来美独超实力强劲增长,和“天下无对手”的“战略间歇期”,推行“新现实主义”即赤裸裸的实力政策,变本加厉地强化全球战略攻势,妄图尽快建立由美独家支配的世界秩序。美国的强势地位和布什政府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攻势对世界多极化进程造成严重干扰和挑战。但世界多极结构是国际战略平衡与稳定的基础,也是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础和维护各国独立与主权的重要保障。世界走向多极化既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愿望和人心所向,这一进程是难以阻止的。美国建立由其主宰的单极世界的图谋不可能得逞。其一,世界力量消长变化愈益有利于多极化进程。美经济强劲增长时期基本已过,此后可能陷入低速增长。欧盟扩大和一体化深化进程将同步发展,其力量和地位将趋上升。俄罗斯复兴进程加快。中国经济将持续快速增长。印度、巴西等地区大国和一些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将不断发展壮大。这将有力地阻止美国的单极战略,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向纵深发展。其二,美单极独霸政策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抵制。欧盟、俄、中等大国在世界战略格局走向上有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与政策取向,都明确主张多极化,对美单极支配图谋形成共同牵制态势。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发达国家出于维护本国的独立与主权和确保本国应有的国际权益与地位,都希望维护世界战略平衡与稳定,反对单极独霸,主张多极共存。特别是美国坚持实行强权政治,对不认同美国制度和政策的国家动辄进行制裁、遏制、打压,甚至动武;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国际社会之上,为了霸权私利,甚至不惜背信弃义,撕毁国际条约、协定;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大搞双重标准,使国际社会认识到,美国的一极主导实质上就是强权主宰。这将根本损害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根本利益,因而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与抵制。其三,美国的作用与影响有一定限度。美国确实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在当前打恐战争中进一步扩大其势力范围和影响,正处于其独超实力鼎盛时期。但对美国的力量和影响不能过分夸大。就经济力量而言,世界存在着三大中心,即美国、欧盟和东亚,并不只是美国一个中心。就战略力量而言,世界基本上保持了均势,尤其是俄罗斯的战略核武器同美不相上下。美在日内瓦人权会议上连年受挫,并落选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反恐”扩大化和中东政策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陷于孤立,对一些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得逞,表明美国并不能为所欲为和一手遮天。包括美大多数盟国在内的不少国家所以同其建立密切关系或同它合作,主要是出于自身安全或经济利益考虑,而不是完全听命于它。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它们都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作出判断和取舍,而不是唯美是从。对于本国的独立和主权,它们更是特别珍惜,牢牢把握,决不愿受制于任何国家。世界各国发展经济需要同美国合作,而美国的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其他国家的合作。同时,避免和防止国际冲突与对抗,特别是防止大国之间的冲突与对抗,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根本利益所在,因为在当今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大国冲突包括核冲突没有赢家。总之,美国的全球战略攻势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对国际形势

和世界战略格局会产生全局性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但毕竟阻止不了世界多极化进程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美国不能摆布和决定别国命运,更不能主宰世界。

第三篇:国际战略环境的论文

军事理论

论文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

姓名:杨丽萍

班级:广告1102

学号:1112182055

分析国际战略环境

在世界上,综合国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大的一项标准,而军事力量又是组成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分析国际战略环境时,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国际战略环境,国际战略环境是指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在战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所形成的世界全局性的大环境。它包括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战略形势两个方面:国际战略格局是国际战略环境的框架结构;国际战略形势是国际战略环境的动态表现。

影响国际战略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国际间战略利益的矛盾及其发展;政治、军事、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与配置;主要国家之间的战略关系及其斗争、制约、合作的态势;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以及战争威胁的性质和程度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的环境下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自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战略环境的相对平衡,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和文化等矛盾和冲突依然存在,像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纠纷突起,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恐怖袭击在全球蔓延,呈现出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状态。二战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失去了战略伙伴的关系,主要的表现如下:第一,二战后,欧洲的传统强国德国和亚洲的日本被打垮,大英帝国实力虚弱,使欧洲和亚洲出现了权力真空,而美国在二战中远离主战场,损失很小,俄国击败了德国,占领了东欧,威望很高,这两个国家就成为了超级大国,趁机填充真空地带,爆发了冲突。第二,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不同。斯大林希望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美国则希望建立全球的自由贸易体系。第三,在安全问题上,两国看法差距很大。俄国占领东欧是畏惧日后德国的重新武装,希望获得缓冲,却被认为是扩张行为。苏联认为北朝鲜进攻南韩是内部问题,而美国认为是国际问题等等。第四,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在战后为了自身的利益,有益挑拨事端,制造危机感,利用斯大林的多疑了维持美国的军事开支,为自身牟利。从而导致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其中冷战中的热战要数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了,在冷战中,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从冷状态到七十年代的正式建交,尼克松访华,小球转动大球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中国在世界的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没有对日本发出建交消息就同中国建交,这使得日本和中国的建交处在被动的状态,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地位的恢复,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和声望,但是这半个世纪的冷战却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一、两极对峙的格局对世界的影响十分巨大,这种情况也是在历史上首次出现,冷战导致了全球性的两种次级文化大规模扩散----也就是两种意识形态的传播,而且也侧面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主义的泛滥。

二、美苏两国的对峙加强了全球贸易联系(在两大联盟的内部),国家的权力开始下降----例如韩国,北约成员都相对放弃了一定的军事权力。

三、在欧洲的对峙推动了西欧一体化和欧盟日后的建立。

四、日本在冷战中得以经济崛起----冷战 的大规模订单和工业扩散效应导致东南亚的一些列国家的经济发发展。

五、而苏联奉行列宁主义,支持非洲民族运动,瓦解了数百年的殖民地制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他指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促进经济发展是世界的核心问题。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总体、三个局部和三个继续来概括。那就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两极格局解体后,新的形式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使国际安全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主要的表现如下:

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未随之退出历史舞台。美国等国更加肆无忌惮地采取“新干涉主义”政策,公然践踏国际关系准则,粗暴干涉别国内政,插手别国内部事务,甚至更多地直接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它们除使用军事手段外,还以经济制裁和文化渗透等各种方式,促使这些国家内部政治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引发社会**和流血冲突。冷战的阴云虽然消失了,但“冷战思维”却在一些国家战略制定者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美国等大国中一些顽固坚持“冷战思维”的人,在失去了苏联这个全球性军事对手之后,又在人为地制造“对手”,杜撰“邪恶轴心论”以及所谓的“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和“即将到来的中美冲突”,企图遏制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由此可见,这种“冷战思维”使“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了”,这将给国际社会造成新的动荡和和危机,也给国际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新的变数。

二、领土争端和资源争夺明显增多

领土和资源是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领土争端和资源争夺,是引发国家间利益冲突的基本诱因,也是国际间引发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主要动因。一是历史上长期遗留的领土争端,如英阿马岛领土争端、希腊与土耳其领土争端、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等;二是殖民统治者为了给独立后的前殖民地国家制造麻烦而留下的领土纠纷,如印马克什米尔争端、一些非洲国家间的领土争端等;三是两极格局解体后新独立国家间的领土争端,如独联体国家之间出现的新的领土争端、前南联盟国家间的领土争端等;四是新的国际法出台前后引发的国家间领土争端,如联合国《国际海洋法公约》制定过程中和批准之后,一些国家开始对某些海洋岛屿提出主要驻要求,甚至对别国已拥有明确主权的岛屿提出主权要求,引起国家间的海洋领土争端等。领土争端往往是同资源争夺联系在一起的。冷战结束后,由于各国更加注重发展经济和增强综合国力,对资源的争夺及与此相关的领土争端,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及其引发的海湾战争,就是冷战后西方大国和地区强国为争夺世界石油控制权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三、民族矜持和宗教纷争不断加剧

冷战结束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主义思潮再次兴起,尤其是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和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企图按照民族地域、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心理认同来重新划分边界,甚至不惜用武力来修改边界,从而导致不同民族之间、部分民族与政府之间的矜持激化引发了一系列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两极格局解体后,宗教矛盾同民族矛盾一样更加公开化、尖锐化和国际化。宗教育矛盾与纷争主要表现为:一是宗教育之间的矛盾,如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印度教等。二是宗教与世俗之间的矛盾,主张用宗教来统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动“圣战”推翻世俗国家的政权,建立政教合一。需要指出的是,在民族和宗教问题的背后,往往有超级大国插手的因素。处于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超级大国在利用军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同时,也在利用别国宗教矛盾,暗中支持和挑起这些国家的国内战乱,以达到破坏别国的政治稳定甚至颠覆别国政权的目的。这些不能不引起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高度警惕。

四、跨国性问题日益严重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一体休,整个世界的空间在相对缩小,“地球村”正在逐步形成,许多跨国性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显得日益严重起来,给国际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一是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和危险增大。冷战结束后,联合国以压倒多数先后批准和通过了无限期延长《核不扩散条约》和《全国禁止核试验条约》,这充分反映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爱好和平的意愿。然而,一些国家超出本国防御的需要,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采取各种手段,研制和发展核生化武器;一些有核国家的非法组织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进行有组织的核材料走私贩运;同时,以美国为首和西方大国在防核扩散问题上常常采取双重标准在对一些国家采取严格的限制、核查和制裁的同时,又怂恿甚至提供原材料给另一些国家秘密研制核生化武器。二是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十分活跃。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恐怖活动不断发生,无辜平民伤亡的人数越来越多,危害性越来越大。恐怖活动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是袭击目标由针对一般设施和个人,转变为针对国家重要政治、军事设施和军政要员;二是恐怖手段由暗杀、绑架、劫机,转变为大规模自杀式袭击和生物战手段等等。

在现代国际,中国南海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伊朗核问题、南亚地区不断冲突、9.11等事件,使我们想真的认真对待国际战略个环境,在当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横行的世界上,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作后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将很难立足,更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离开了国防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也很难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了,也随时面临着得而复失的危险。我们在看到国际形势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的一面时,也要看到对我们不利、甚至严峻的一面,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和防范意识。

在现代的中国,南海问题、藏族问题、新疆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无不涉及到中国的主权,中国与欧美俄日的关系关系到未来的一个世纪甚至以后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应该把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适应新的形势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利益、主权和安全,作为我们新世纪国际战略的根本基点。第二,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和文明三种新秩序,作为我们新世纪国际战略的基本主张。第三,把积极发展同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友好关系,特别是改善和发展大国关系,建立均衡、稳定的世界战略格局,作为我们新世纪国际战略的基本布局。第四,把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趋利避害,积极参与经济和科技全球化进程,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作为我们新世纪国际战略的重点。

国际战略环境无论在过去还是是在当今,都是一个热门话题,现代是一个政治上的多极化,经济上的全球化时代,要防止霸权主义和恐怖分子,还有许多毒品贸易等不正当的交易,正确的面对现在的国际战略环境,才能够制约那些不好的事情。

第四篇:论文:农产品的品牌化战略

农产品的品牌化战略

【摘要】农产品的品牌化标志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它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品质和市场占有率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获得良好效益、促进持久增收的最直接途径,也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文章在明确农产品品牌内涵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的现实意义,具体剖析了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我国农产品品牌化应采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战略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传统“萝卜青菜,装筐就卖”的销售模式使农业“丰产”不“丰收”,农民收入少,农业发展一直在低层次徘徊。而近几年来,在中国农村引发的农产品品牌化浪潮,其意义已不仅仅是提高了产品质量与效益,更成为中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把现代品牌理论引入到农业领域,必将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农产品品牌的内涵

如今品牌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那么究竟什么是品牌?定义不一。广告专家约翰〃菲利普〃琼斯(J.P.Jones,1999)对品牌的界定是:品牌,指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的产品。哈金森和柯金(Hankison、Cowking,1993)从 六大方面阐述了品牌的定义:视觉印象和效果;可感知性;市场定位;附加价值;形象;个性化。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及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品牌本身有着深刻的内涵,代表了某一产品或服务、某一企业或组织的综合实力。品牌通常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和注册商标三部分[1]。一般工业品品牌表现为某个特定的名称或形象,主要是以商标为代表的自创的标识。农产品除了具有上述自创性的品牌形象外,还包括国家认证的标志,如: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简称“三品”)、原产地标志(2005 年后改为地理标志)等共有品牌。

二、农产品品牌化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促进企业发展。一是有助于开拓市场。品牌一旦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后,生产者就可利用品牌优势扩大市场,包括扩大出口,促成国内外消费者的品牌忠诚;二是有助于稳定价格。突出的品牌品质会减少价格弹性,增强对动态市场的适应性,减少经营风险,保持竞争优势;三是有助于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推出不同品牌以迎合消费者个性差异,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四是有助于降低成本。减少了对消费者的信息干扰,用品牌将农业企业和产品信息“打包”呈现给消费者,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包括新产品进入市场,若借助已成功或成 名的品牌,扩大产品组合或延伸产品线,可大大节省新产品推介费用。

2、有助于保障农户权益。一方面,能切实增加农户收入。长期以来,农产品的逆选择现象长期影响市场,使消费者追求高质量农产品的愿望难以实现,农产品市场长期处于买者、卖者均不满意的尴尬局面。而农产品品牌能够起到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解决农产品市场上逆选择现象的作用,农户的生产对象自然转向利润高的优质产品上面来,从而获取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可大大增强农户可持续经营能力。在没有形成农产品品牌带动的生产经营的格局下,农户只能按照市场能卖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原则进行生产,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当农产品品牌建设成功后,农户可以生产优质农产品并能得到比生产普通或劣质农产品更高的收益,因而就有了充足的资金投入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上,形成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提升消费质量。一是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因品牌产品的的来源或生产者都很明确,出现问题就很容易进行消费维权;二是有助于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品牌代表着产品的品质、特色、服务等都具有超出一般的品质,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这就缩短了消费者识别产品的过程和购买时间,也有利于消费者选购商品;三是有利于消费者形成品牌偏好。消费者的个性与品牌的个性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对某一品牌较稳定的倾向性选择。

4、有利于增强竞争实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旺盛需求,为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高质量农产品提供外部动力,而国外品牌农产品的涌入又给我国的农产品经营带来了竞争压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策略,一是有利于提升竞争水平,用我们自己高质量的品牌农产品慢慢替代国外品牌农产品,占领部分市场,不断扩大利润空间。二是有利于我们优化配置,适时放弃没有价值的品牌,整合小而散的品牌,加强建设有潜力的品牌,从而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2]。

三、农产品品牌化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各地各级农业部门依靠科学技术,积极创立品牌、争创名牌,走上“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之路”,着力打造品牌农业,获得有关部门认定的名、优品牌的农产品逐年增多。但是与工业产业的品牌建设相比较,农产品品牌建设起点低、经验少,农产品品牌化道路当前还面临许多问题亟待改进完善。

1、品牌意识有待强化

目前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者主要以小规模农户为主,缺少企业化经营的实体,政府、企业、农户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对品牌建设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对品牌农业引导不力,认为创品牌是企业的事,与政府关系不大,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分散的小农户由于其生产规模极小,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弱,对市场反映较慢,往往生产极具盲目性,产出的农产品市场认同度低,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打造;农产品加工企业往往只注重提高 其附加值,忽视农产品自身的品质。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卖难”问题的存在,充分暴露了农产品经营者的品牌意识缺乏:一方面,对品牌价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品牌市场的动态性缺少认识。

2、品牌规模有待聚合

从世界农产品品牌的成功经验看,一般都是先有规模,后有品牌,规模支撑品牌。但我国农产品组织化程度低,经济实力薄弱,农业企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特点,使农产品品牌不论在地域上还是在产业链环节上,都存在一定的分散性。目前虽然我国有很多特色农产品已经建立了自有品牌,但多品牌、少名牌,品牌的覆盖面相对较小,难以形成合力,无法与国际化的知名品牌相竞争。像烟台市的苹果,有“红富士”、“乔纳金”、“金帅”、“嘎拉”、“红星”、“印度”等多种品种,但它们都是以各个村的果园承包为单位生产,且一个果园往往只生产一个品种,这就无法形成一个规模,更无法支持品牌的发展[3]。

3、品牌主体有待明确

品牌建设必须最终明确品牌的所有者是谁,没有明晰的产权关系,就很难对品牌实现有效的投资、管理及维护。政府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但是政府并不是品牌建设的主体。品牌的主体可以是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销售者、或其组合体或中介组织等,但不论品牌的主体是谁,它都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应该是具有法人资格,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 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4、品牌营销有待拓展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的产品具有国际性知名品牌的甚少,即使是中国领先的海尔、联想同可口可乐、微软、通用相比,还是差之甚远。“酒香也怕巷子”,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离不开对品牌的宣传,一流的产品也要靠科学的促销手段来扩大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树立名牌地位。像陕西红枣,几年前因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品牌和大名牌,各县域内各自为战,小打小闹,虽然多个地方有着“中国红枣之乡”的美誉,但在产品的包装、宣传力度不够,严重限制了品牌市场。

5、品牌保护有待加强

当前,受利益的驱使,大量假冒伪劣品牌充斥市场,假草鸡蛋、假大豆油、假有机米……各种劣质产品以次充好,严重损害名牌农产品的市场形象,削弱了它们的市场竞争力,更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同时,品牌危机管理机制缺失。近年来,不少知名地域农产品品牌如“金华火腿”、“重庆火锅底料”、“龙口粉丝”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被媒体曝光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直接导致地域产品无一例外地遭到“封杀、撤柜、禁止出口”,造成空前信任危机,销量一落千丈。许多知名企业蒙受不白之冤,产地形象被严重抹黑。因此,即使是具有良好形象的地域农产品品牌也应建立健全危机管理机制。

四、农产品品牌化的有效途径

1、强化意识,把握内涵,增强品牌观念。一要强化品牌意识。针对目前企业、农户的品牌意识依然淡薄的现状,政府及相关农业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与形式广泛进行质量、品牌、商标、广告和营销策略的宣传教育,强化全社会的品牌意识,使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认识到建立品牌、创立品牌是提升农产品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市场最大化、效益最优化的重要途径。二要把握品牌内涵。品牌的建设与管理不仅仅是通过商标注册或权威认证或参与几次产品展销会等,这些只是基本环节,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示品牌的内涵,即品牌不仅需要知名度,还需要美誉度,这是品牌创造市场价值的基础。产品的品质、技术、服务和营销是决定品牌价值的关键因素,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品牌的价值与形象。

2、政府扶持,整合资源,打造区位品牌。一是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政府要积极发挥导向作用,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加大品牌战略的财政预算投入,通过适当提取农业技改费、返还土特产品税等办法,以及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国内外客商进行农业投资。二是整合品牌资源。针对目前农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的状况,政府有必要从全局出发,大力整合品牌资源,逐步淘汰、合并一些规模小、素质低、效益差的杂乱品牌,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创立行业集体商标,建立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生产操作规程、质量安全保障措施、经营行为规范等行业规则,实行行业自律,建立地域性农产品品牌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区域内农产品整体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打造区位品牌。区位品牌往往蕴含了具有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内涵,它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尽快把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农产品申请成为“地理标志产品”;要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农业特色块状经济,努力建设一批拥有一定规模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区。像白洋淀鸭蛋、阳澄湖大闸蟹、龙口粉丝、西湖龙井茶、涪陵榨菜、山西陈醋等很多地方特色农产品都以产地来进行区隔。因此,如果能够将产地的优势抢占为品牌的优势,将为品牌成为品类老大创造最重要的法码。

3、明确主体,培育龙头,形成带动效应。一要准确定位品牌主体。中国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特点是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非企业化经营,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弱。而要成为品牌主体必须具备完善成熟的条件,即其规模化、组织化、企业化和一体化程度,这决定了品牌主体在品牌投资和运作过程中的强势地位。品牌主体是品牌的直接受益者,只有品牌主体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品牌建设才会具有内生的动力。政府只是配合引导,绝不应越俎代庖。二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业要形成产业优势,就必须依靠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政府要支持以品牌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化建设,对其扩大再生产给予优先贷款,在区域开发、基地建设和产品生产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通过龙头企业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品牌农产品群体,积极推行标准化“统一”管理,辐射带动基地和周边农户,带动农产品品牌发展。对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给予必要的经济帮助,促进其生产水平和经营能力的提高。

4、提升质量,凸显个性,优化品牌品质。品牌并非一经认定就一劳永逸,而是不断由消费者评判,由市场决定其优劣。因此,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形象,是农产品品牌的立足之本。一要加强科技投入,推进品类创新。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中,很多农产品的细分市场已经饱和,竞争十分激烈,而进行品类创新是提升品牌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农业产业组织为主体,加大科技投入,生产个性化产品。依靠科技创新优化品种和生产区域布局,优化生产方式和运营机制,为创立名牌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格质量标准。要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不同品牌农产品的标准化要求,规范生产过程,开展全程质量控制。要大力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测,夯实农业品牌发展的基础[4]。三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附加收益。特别是加强农产品的采收、包装、储藏、9 运输和加工技术的研发,通过精细加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加农业产业的收益。

5、注重营销,多元推广,提升品牌形象。品牌的价值只有在运用推广中才能实现。与国外农产品营销相比较,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落后,农产品品牌营销手段缺乏,营销力度较弱,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升我国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一是加强产品包装。产品的设计包装是体现品牌形象、档次、价值的重要载体。产品适度包装,可抬升产品身价,同时还能避免运输、贮存过程中对产品的各种损害,保护产品质量。有时精美的包装就是优秀的“无声推销员”,能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望,并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二是加强宣传推介。可以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工具或手段,比较直接的方式有电视广播、平面广告等等,比较委婉的方式有终端媒体化、公关借势、品牌植入、网络推广等等品牌推广手段,借助各种媒介快速占据消费者心智,打开产品知名度。[5]三是加强内涵挖掘。在品牌的传播和推广上,我们不仅仅要着眼于品质、质量等,也要充分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历史底蕴等等。尤其是一些地区的特色产品,每一个特色产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通过为农产品注入更多的感性消费元素,让消费者乐意为之买单。

6、依法维权,完善机制,稳定品牌市场。一是要用法律武器维护品牌权益。目前,我国商标的自我保护意识普遍较弱,假冒伪劣现象更是屡禁不止。为保护品牌农产品的合法权益,各级 行政司法部门要紧密配合,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努力营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二是要建立品牌危机管理机制。企业必须建立地域农产品品牌危机管理机制,在做好生产、管理、销售的同时未雨绸缪,针对地域农产品品牌危机的预防、处理以及如何挽回地域农产品品牌的声誉等,编制专门的应急预案,以备不时之需。鉴于农产品影响面往往较广,各级政府可牵头成立会同工商、质监、经贸、农业等相关部门协同组成危机处理领导小组,建立危机善后处理机制。企业要做好沟通披露信息工作,处理好与各级新闻媒体、政府、专家与公众的关系,认真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尽快恢复地域农产品品牌形象,减少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张光辉,张蓓.农产品品牌系统及其管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7):453-456.[2]杨映辉.论中国农业品牌化问题[J].农产品加工,2005,(6):7-9.[3] 张玉龙,陈明宝.烟台苹果生产销售中的问题与对 策[J].北方果树,2007,(9):35-37.[4]李敏,易发海.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前提和关键[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9-120.[5]胡晓云.中国农产品的品牌化:中国体征与中国方略,2007,(6):9787109116702

第五篇:煤炭行业“两化融合”模型的研究现状

煤炭行业“两化融合”模型的研究现状

前言:最近几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经历较大转折。我国煤炭供给一度处于紧张状态,各地煤矿企业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增加电煤的生产供给,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提出了巨大挑战。信息化作为实现煤炭工业现代化和保障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其地位更加凸显。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对于提高煤炭行业对实施两化融合的理论认识,增厚煤炭企业信息化改革的理论功底,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煤炭 两化融合 模型

1. “两化融合”概念的推出

目前,我国工业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代表的人类两次重大发展方式正在交替。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是在这样一个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所做出的重大决策。“两化融合”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既不同于西方国家高度工业化后的信息化改革,也不同于企业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而是将工业化进程和信息化进程融合在一起。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工业化尚不发达的国家,“两化融合”的研究更显重要,它不仅要求工业实现信息化,还要将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进行,“两化融合”的道路是没有前例的。

总体来看,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从离散化的单项应用阶段,发展到对各业务环节全面覆盖的深入应用阶段,并逐步向实现“两化”融合、效益整体提升的综合集成应用阶段过渡。

2. “两化融合”模型研究现状

国家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认为,“两化融合”就是说:一是信息技术在各业务环节的应用不断深入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信息化与研发设计融合,成为提升工业产品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信息化和工业装备、生产过程相融合,促进了工业的精益化生产;信息化与经营管理融合,企业运营管理逐步走向精细化;电子商务与采购和营销体系创新融合,提高了市场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二是覆盖全价值链的综合集成成为实现“两化”融合效益突破性提升的关键。三是信息化在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安全生产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逐步推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信息技术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基于信息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北京大学金江军博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两化融合”的层次模型、需求供给模型、动力机制模型、生产要素替代模型、两化融合实现模式、梯度模型、成熟度模型、评估指标体系等,比较客观的建立了两化融合的体系结构。但是,金江军博士的“两化融合”侧重于制造业部门,对于挖掘矿产行业则论证不足。针对煤炭行业,仍需要将其模型扩展再延伸。

2.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信息化不只是与某个门类工业融合,而是与所有工业门类都融合。信息化不只是与工业企业的某个环节融合,而是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多个环节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层面,还体现在管理、产业层面。

此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把生产和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管控一体化。分类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分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

第一,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生产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第二,产品融合是指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机床增加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之后就变成了信息家电,普通玩具增加电子遥控技术之后就成了遥控玩具,产品价格比原来有大幅提高。第三,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台账,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进销存管理等企业管理效率;通过网上订购系统,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订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品设计效率;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第四,产业衍生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新型服务业,如教育培训业、IT咨询业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电信业等产生了大量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

2.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

一方面,工业发展对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产生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信息化为工业企业的业务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2.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动力来自技术推动、需求拉动、政府引导。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前提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并迅速发展。与其他技术相比,信息技术的创新周期非常短,如计算机芯片的摩尔定律。另一方面,工业界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对信息技术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从而把信息技术不断引入到工业领域。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除了市场机制,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非常明显,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2.4 生产要素替代模型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资源、能源、信息等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农业社会,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工业社会,资本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信息社会,信息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信息要素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替代程度,可以反映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程度。

2.5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式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企业-产业互动模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所属行业的信息化之间往往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企业-产业互动模式是指企业信息化受制于该企业所属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同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产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不同,产出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显示不同产业在吸收信息技术上存在行业差异。IT密集型行业有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等。信息化的网络外部性使这些行业中的企业竞相投资信息化,成为信息化的领

先行业。

第二,挑战-应对模式。挑战-应对模式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制约因素,或面临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为了打破这种制约、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开展信息化建设。挑战-反应模式是一种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比较强。挑战-反应模式也是中国企业最为常见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当企业产能达到一定规模时候,传统手工方式就会遇到瓶颈,这时候企业意识到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来突破这个瓶颈。例如,广州本田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年产1.8万辆发展到5万辆,开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广州市珠江啤酒集团公司当1985年年产5万吨发展到1998年年产40万吨,如不采用信息化手段就感到明显的制约。信息化为产能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三,雁行模式。企业信息化导致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在行业内在技术或管理方面领先,使其成为同行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榜样,从而带动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于各个企业信息化的起步时间、投资规模、团队实力等不同,不同企业之间形成了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犹如大雁飞行形状。雁行模式可以分为企业内雁行模式、行业内雁行模式、行业间雁行模式、区域间雁行模式四种。企业内雁行模式是指在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如海尔集团首先在冰箱本部实施MRPII,然后逐步将MRPII推广到其他三个大事业本部。行业内雁行模式是指在行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先进企业带动信息化落后企业。行业间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行业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水平高的行业带动信息化水平低的行业。区域间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地区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行业或企业信息化水平高的地区带动行业或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的地区。

第四,区域集群模式。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主动地为其辖区内企业创造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有利条件,或者在某个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内企业之间相互影响,使某个区域的企业信息化或行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地区面临产业升级等问题,该区域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互学习、相互模仿,共同推动着该区域信息化发展。

第五,政府主导模式。早期的企业信息化,往往都是政府主导的,如甩图板、甩帐表等。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往往由政府出资从国外引入先进的信息系统。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沈阳某机床厂就借助政府财政拨款引入德国工程师协会提供的INTEPS软件实施MRP,并将之发展为MRPII管理系统。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辖区内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出资采购一些软件免费发给企业使用。由于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这种做法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2.6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梯度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应该逐级推进,梯度展开。即信息化先要与工业融合,其次与直接为工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再与其他与工业相关性不大的产业融合第一圈是工业,信息化与工业的融合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这是最核心、直接相关的方面。具体表现在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制造业、轻纺行业、钢铁行业、医药行业、石化行业等,使传统工业焕发新的生机。第二圈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服务行业。一般认为,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服务产品,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包括物流、研发、信息、中介、金融保险、贸易、咨询、广告等相关服务。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这是次核心、非直接相关的方面。第三圈是其他产业,这些产业与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工业本身关系不大,如农业、非生产性服务业。圈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所需要的宏观环境,包括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有利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梯度与产业的IT密集度有关。一般来说,IT密集度越大的产业,在圈层中越靠里。IT密集度越大,意味着这个产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高,越容易融合,越需要融合。IT密集度较大的产业有装备制造业、电力行业、石化行业、医药行业、物流业等。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后期进入信息化建设阶段的,而中国是在工业化中期进入信息化建设阶段的。这中间虽然存在一个时间差,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发达国家和像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发达国家比中国先行了一步。在中国,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为了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因此,信息化要着重与工业化的核心——工业的融合,即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其次,才是要推动信息化与为工业化服务或起支撑作用的产业融合。

2.7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熟度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划分为初始级、基本级、适应级、成熟级、优化级五个阶段。在初始级阶段,信息技术开始导入,处于尝试和起步阶段,能够提供初始的支持,尚未表现出明显的IT绩效。在基本级阶段,信息技术正式导入,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功能实现或技术应用不够完善。在适应级阶段,信息技术应用趋于全面,能够满足现状需求,业务支持能力较强,表现出一定的IT绩效。在成熟级阶段,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形成完善的信息化体系,规划、建设、管理、维护较为规范,IT绩效较明显。在优化级阶段,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再造相结合,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相结合,IT绩效非常明显。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评估思路如下:对某地区的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抽样调查,按某类行业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例确定该行业的企业抽样率,样本数量一般为工业企业总数的千分之五或百分之一。建立工业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并发放,对回收上来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确定该地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熟度。

3. 煤炭行业“两化融合”的思考

煤炭行业正面临大集团兼并重组。相对于过去煤矿企业“散、乱、差”的生产环境,大集团生产更能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煤炭行业的信息化以山西为例,山西省已完成“煤炭信息网络及企业上网工程”,覆盖全省各地市煤炭管理部门及国有重点煤业集团、地方重点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网络平台。并建成了全省煤矿地理信息系统,为抢险救援提供了地面交通图、井下坑道布置和分布走向图。此外,山西省还建成了煤矿瓦斯监测监控信息系统工程,该系统工程包括全省范围内国有重点、国有地方煤矿、乡镇煤矿在内的高瓦斯和按高瓦斯管理的800多座煤矿的监测监控信息系统和各级煤炭安全管理部门的网络平台建设及软件开发。瓦斯监测监控网络系统以 Internet 技术为基础,采用先进的网站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由Web地图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远程数据采集处理服务器、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局域网浏览器客户端等组成,具有单矿、多矿定位监测、数字滚动监测、自动报警、智能数据汇总、分类查询等功能,可在采

掘图上直接显示传感器及控制设备位置,实时显示监测数据及设备状态,实现对煤矿工作站的安全管理。系统采用TCP/IP 协议、FTP或HTTP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远程数据通信的速度。数据校验和多路数据通信的并行处理,使全网近百个监测中心、几千个煤矿数据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无缝链接。

但从总体上讲,煤炭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依然较低。成熟的信息化应用仅分布在少数大型煤业集团,对大多数煤矿企业来讲,煤炭信息化应用有限。在管理方面,大多数煤矿仍处于人工统计汇总的阶段,加上机构不断地调整、职能不断地变换、工作人员不能相对稳定,企业的统计不全或断档,致使统计汇总口径不

一、数据不全、信息滞后。在安全生产方面,大多数煤矿缺乏必要的安全信息设备,井下数据采集、井上作业调度等环节均靠人工处理。这就大大制约了煤矿企业的综合调度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导火索。

“两化融合”作为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发展新模式,既不同于西方国家高度工业化后的信息化改革,也不同于企业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而是将工业化进程和信息化进程融合在一起。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工业化尚不发达的国家,“两化融合”的研究更显重要,它不仅要求工业实现信息化,还要将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进行,煤炭行业“两化融合”的道路是没有前例的。

参考文献:

[1] 郭世民.山西煤炭信息化建设与前景[J].山西煤炭,2005,(01).[2] 吴青松.浅析煤炭信息化建设[J].陕西煤炭,2007,(04).[3] 李京生.谈山西煤炭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方向[J].煤炭企业管理,2005,(10).[4] 煤炭信息化围绕生产安全展开[J].每周电脑报,2008,(16).[5] 崔柳,李真.论煤炭企业的信息化[J].煤矿开采,2005,(04).[6] 改传统 重安全 强管理——煤炭信息化“十五”安全生产为主[J].每周电脑报,2001,(25).[7] 郭建忠.国有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J].电信技术,2005,(04).[8] 李大恕.煤炭信息化副部长担纲[J].每周电脑报,2000,(04).[9] 李月光.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障碍与对策[J].煤炭企业管理,2005,(06).[10] 舒伟,王艳洁.基于价值链的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探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11)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学院(中心、所):管理学院专业名称:情报学课程名称:信息政策与法律论文题目:“两化融合”模型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授课教师(职称):相丽玲(教授)

研 究 生 姓名:周兴璞年级:2009级学号:200923803009成绩: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1年 3月 2日

下载基于蛛网模型的集团国际战略化研究论文(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蛛网模型的集团国际战略化研究论文(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TCL集团战略管理案例研究1

    5集团战略管理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性理念。所谓集团战略管理,就是对企业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全局谋划进行科学的管理,主要包括价值战略、经营战略和......

    国际反腐败比较研究论文

    国际反腐败比较研究论文题目名称:国际反腐败比较研究 系部名称:法律学院民商法 班级:1341班 学号:*** 学生姓名:闫卉卉 指导教师:杨小辉2014年4月 论文题目:阅读《双重悖论......

    试论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定义,介绍了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在我国的发展概况。并在分析各种模型构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综合指标评价法的改进方案,包括进一......

    BIM模型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作为建筑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工程造价管理在降低工程成本、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BIM模型基本特点及其传统工......

    与某国际集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主持词

    x有限责任公司与xxxx国际企业投资有限公司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台本 司仪:广西xx视 xxx 主持:xxxx 刘xxxx 【音乐 【司仪上 司 仪: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

    与某国际集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主持词

    与某国际集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主持词与某国际集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主持词 x有限责任公司与xxxx国际企业投资有限公司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台本 司仪:广西xx视......

    广西旅游业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和战略对策研究

    广西旅游业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和战 略对策研究摘要:研究与分析广西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探求科学发展模式,对广西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试着运用管理科学的“SW0T......

    应化研究方法心得体会与论文

    心得体会 通过为期12周的学习,我了解到应用化学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涵盖了应用化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进展。使我们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