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定义,介绍了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在我国的发展概况。并在分析各种模型构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综合指标评价法的改进方案,包括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改进蛛网模型。
论文关健词: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综合指标评价法蛛网模型
一、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概念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在推进项目管理的同时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给自己进行定位,因此需要有一个测定和改进能力的标尺。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正是要建立这样一个标准,来指导企业培育和提高项目管理能力。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是一种项目管理评价方法。用以衡量组织按照预定目标和现有的条件成功地、可靠地实施项目的能力。它不是一个数学解析式或一个图标,而是一整套科学的体系和方法,也是表征一个组织项目管理能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项目实施的成功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评估组织通过管理单个项目和组合项目来实施自己战略目标的能力的一种方法,它还是帮助组织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工具。’‘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通过建立不同级别的成熟度等级来表征项目管理的成熟度水平,一般分为五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是:混乱级,简单级,规范级,精益级和战略级。
二、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在国内发展概况
1,关键过程域法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中的每个等级都由几个关键过程域组成,关键过程域是指为达到该成熟度级别,企业应该完成的一些关键活动,关键过程域具体表现为一组目标,这几个关键过程域共同形成一种项目管理等级水平。通过测定关键过程域的完成水平来判别成熟度的等级。
该方法的关键是恰当的选取关键过程域。这种方法简洁明了,操作简便。但定性的描述多而缺乏定量分析,主观判断多而客观分析少。因此关键过程域是一种比较模糊和笼统的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测定方法。精确性比较差:往往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2.层次分析法
针对项目管理中的每一个等级.通过专家问答的方式获得评估值,再根据评估值的大小来判断是否达到本等级,如果达到了这一等级的要求,再进行下一等级的测定,当评估值不能达到卞一等级的要求时,则本等级就是该项目管理的成熟度等级。其中,每一个等级提问的问题都有所不同,而且评估的重点涉及项目管理不同的知识领域。测定评估值时按照高级管理者、中级管理者和内部员工代表三个层次设立不同的权重以期做到真实性、操作性和普遍性三者的结合。
评估值的测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项目管理的成熟度模型的定量化。但是评估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对一系列的选择题的提问完成的,因此测定的准确性对选择题的数量以及质量具有较高的依赖性。而且每一个等级都要设立一定数量的选择题,既使得测定工作十分繁琐,又很难保证评估的质量。评估时需要由低到高的逐级测定才能最终确定成熟度的等级,因此评估过程不得不在多个等级中进行,测定工作重复并且效率不高。
3。综合指标评价法
该方法的显著特点是它将评估体系建立在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上。参照项目管理的过程能力指标,建立起两个层级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相应一级和二级指标的评估得出该项目管理的成熟度等级。并通过绘制蛛网模型将成熟度等级中各能力指标的情况表示出来。
(如图1)该评价方法具有很多优点:
(1)系统性强。该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项目管理的过程能力指标建立,包括了项目管理的五个基本的管理过程:启动过程、计划过程、执行过程、控制过程和收尾过程。该指标体系为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建立奠定了系统和恰当的理论基础。
(2)定量化。在确定了二级指标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用专家评分的方法具体测量每一个二级指标。并进而计算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标值,得出该指标所处的等级。通过对二级指标值的测量和一级指标值的计算实现了对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定量计算。
(3)直观性强。该方法通过蛛网模型将整个项目管理成熟度状况比较直观的呈现出来,而且可以清晰的看到一级指标的成熟度等级状况。
(4)通用性好。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结合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按照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来进行。适用于不同行业以及不同规模的各种企业。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三、对综合指标评价法(蛛网模型)的改进
1.现有模型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上述分析可知,用综合指标定量分析的方法是一种通用性较好,应用较为广泛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测量方法,但现有的模型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评价指标中侧重于项目管理的过程能力指标,而缺乏像项目团队文化和项目管理人员这样的软指标。项目管理的成熟度并不完全等同于项目管理的成熟度。由于没有任何过程是孤立存在的,组织方式、支持该过程的系统、组织的主流文化等都会对每一个过程的推进情况产生影响。可见;过程能力并不能代表项目管理能力的全部。项目团队文化反映了管理成熟度’‘软”的方面,项目要求有所倡导的团队文化,现代项目管理核心理念,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项目管理人员反映了项目管理成熟度“人”的能力方面,须符合专业资质要求。这些软指标在表征项目管理成熟度时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成熟度等级的提高,项目团队文化等软指标必然会相应提高,同时项目团队文化的改善必然促进企业成熟度的提高。
2)重叠性问题。①蛛网模型虽然可以表征成熟度的等级,但还存一些问题。项目的过程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企业在到达某一等级后还会继续往前发展。因此,它们中的许多指标可能已经超越了本等级,甚至有的指标还未达到本等级,只是加权平均估算出成熟度状况。
②这样一种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只是模糊地表达了项目管理成熟度,对于项目管理能力中的不足和优势却视而不见,不利于发现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不利于确定进一步改进的重点和突破口。
③项目管理成熟度从一个等级到更高等级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过渡,实际上大部分情况下企业不是处在某一个等级上而是处在过渡过程中,因此,仅以某一个等级来反映成熟度指标往往不能反映其真实的情况。
2.对模型的改进
l)在原有的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中增加项目团队文化和项目管理人员两个要素,进一步完善该指标体系。见下表。
2)为了进一步提高蛛网模型在描述项目管理成熟度时的准确性和直观性并减少重叠性对项目管理成熟度测定的影响。在原有的蛛网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双层的蛛网模型,即除了用一级指标的蛛网模型来反映项目管理的成熟度之外,同样用二级指标的蛛网模型来反映一级指标的成熟度状况。一级指标的蛛网模型如图1,二级指标的蛛网模型总共有六个。每个一级指标对应一个蛛网模型。以项目实施过程能力为例,如图2。
第二篇:基于成熟度模型的高校教师教学活动能力评价论文
摘要: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和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是管理学领域中常用的成熟度模型。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项目的属性和特点,在回顾国内外几种主要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基础上,从能力等级和关健领域两个方面构建高校教学活动能力成熟度模型。
关键词:成熟度;模型;高校教学;项目管理
一、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资源是教师,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建设的关键。而对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离不开对教师教学活动质量的评价,这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环节。
综合分析目前中国高校普遍采用的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基本上有三种类型:学生网络评教、督学听课评教、同行听课评教,且大多以前两种为主。然而这几种评教方式各有不足之处,学生评教中存在学生不易把握课程内容,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以自己的兴趣为主,在评价标准上存在不确定性,会受到课任教师或其他人员的诱导,同时,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同一课程的任课教师使用不同的标准或方法评价,或是相同的学生群体对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使用的相同的标准和方法,评价结果往往差别很大。对于督导听课或是同行之间的听课评价,都存在“一次性”的现象。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是长期的,教学的任务和教学的能力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答疑解惑、作业批改、实践的指导等等环节上。同时教师对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熟练程度,对同一门课程不同部分的理解和把握也有所不同,听课者如仅仅根据所听到的部分内容“一次定终身”地评价教师的综合教学效果,难免有失客观公允。
因此,科学、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实现对教师进行科学管理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然而目前高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普遍存在轻反馈重结果的过于功利化和形式化、忽视学科差异性和教师类型多样性的评价标准单一化和片面化等现象,大多学校或是教师注重评教的分数结果,对结果只有量的反馈缺乏质的指导。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教师很难知晓自己真正需要改进的地方,难以确定自己的教学能力究竟处于什么水平,以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成熟度模型。
(一)构建高校教学活动成熟度模型的意义。
1987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基于软件开发过程提出了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目的是指导软件开发项目以逐步提高软件开发能力。高校教师教学活动具有项目的属性和特点。从每一门课程、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到教学总结和评价,都有着目标、时间和质量要求。各个环节不能被割裂,相互连接成一个整体,具有整体性,教学的实施又受到时间和教学资源的约束,具有被限制性的特点。因此,可以将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均看成是一个项目,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对“教学过程项目”的管理实施能力。
因此,针对中国高校目前教学评价的现状和特点,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分析,探索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的能力成熟度模型,目的在于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评价教师驾驭和管理教学的能力,使评价更具有全面性、动态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改进。
(二)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的成熟度模型。
由SEI开发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把成熟度描述为五个梯级:初始级、可重复级、可定义级、可管理级和优化级。它是表征项目管理能力走向成熟的几个成熟度水平阶段,既能说明项目管理能力进化的过程,也是实现提高项目管理能力的阶段性目标。通过对高校教师教学活动成熟度模型的构建,对教师教学管理水平进行评价,使教师明确自己所处的成熟度阶段,找到与同行之间级别的差距,从而为教师提供改善和提高教学管理能力的参考。借鉴现有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结合高校教学活动的特点,可构建高校教学活动成熟度模型的五个等级:初始概念级、单一方法级、整体规范级、量化控制级、持续优化级。
1、初始概念级。
这是最低的能力等级。处于该级别的教师,其教学活动的管理主要是个性化的管理,缺乏学校统一规范管理要求的指导,主观性较强,初步明确教育教学的概念,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教学活动进程控制方面初级地制定总的计划。这一阶段,整个教学活动的运行依赖于个人经验式的管理,风险较大。
2、单一方法级。
能进行制定较为全面的教学活动管理计划,任务明确,教学活动各环节能得到较好的协调,阶段性的工作得到落实,能有效使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但尚未形成可重复的教学管理方案。
3、整体规范级。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能实行全面规范化管理,教师的职责、教学各环节的运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能得到规范化的定义。教学活动各环节连贯,体系具有较好的完整性。
4、量化控制级。
教师能熟练进行教学管理活动,有可量化的质量标准、决策依据,教学经验得到有效的积累,教训得到及时的总结。并逐渐形成可重复使用的教学活动管理方案。
5、持续优化级。
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规律性与自身教学实践的独特性相结合,进行动态优化和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三、讨论。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构建,旨在通过评估高校教师教学的自我管理水平,找到教学能力成熟度提高的制约因素。不同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运用,最终目的是着眼于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持续的优化和改进。将模型的普遍适用性和具体可用性相结合,对国内其他高校的教学评价方法进行广泛调查,识别国内高校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关键过程和最佳实践。并借鉴目前国内外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中对组织项目管理能力的评估方法,确定适合本校的教师教学活动能力成熟度评估基准。
第三篇:软件成熟度模型总复习解读
1.概述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内部结构。(2章28页)
①CMM每个等级可分解为3 个层次:关键过程域、公共特性和关键实践②每个等级由几个关键过程域组成,这几个关键过程域共同形成一种软件过程能力③每个关键过程域按照5个关键实践类加以组织④每个关键过程域都有一些特定的目标,通过相应的关键实践类来实现这些目标。解释以下术语:
软件过程能力:描述了遵循某软件过程可能达到的预期结果的程度。软件过程能力既可对整个软件开发组织而言,也可对一个软件项目组而言。
软件过程性能:表示一个过程所达到的实际结果的一种度量。软件能力成熟度等级:①它是软件开发组织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几个明确定义的表征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的平台②每一个成熟等级为过程继续改进达到下一个等级提供一个基础③每一个等级包含一组过程目标,当其中一个目标达到时,就表明软件过程的一个重要成分得到实现,从而导致组织的软件过程能力增长。
关键过程域:它也称关键过程区域。是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操作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一个软件组织改进软件过程时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关键过程域标识了达到某个成熟程度级别时所必须满足的条件。CMM共有18个关键过程域,分布在第二至第五级中,是相互关联的若干软件实践活动和有关基础设施的一个集合。
关键实践:是指关键过程域中一些主要的实践活动,实施起关键作用的方针、规程、措施、活动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立。每个关键过程域最终由关键实践所组成,通过实现这些关键实践达到关键过程域的目标。
●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过程成熟度的关注焦点从项目的管理转向组织的体系和管理。全组织建立了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标准过程,软件工程过程和软件管理过程,被综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已经文档化。在CMM中, 此标准过程被称为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帮助软件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工作得更有效。当需要时, 可以利用组织积累的软件过程资源;对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进行修改, 使它运行得更有效。
●项目定义的软件过程:项目依据项目的环境和需求等实际情况,通过剪裁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使用组织的过程资源,建立项目自己定义的软件过程。在CMM 中, 这种由项目自定的过程被称为项目定义的软件过程。项目各任务间的不匹配情况,应在软件过程的策划阶段就得到识别,进行组间协调和控制管理,建立软件工程组与其他工程组一起积极、和谐工作的环境, 使得项目能够更有效和高效地满足客户的需要。
软件工程过程组:它是由专家组成的组,他们推进组织采用的软件过程的定义、维护和改进工作。在关键实践中,这个组织通常指“负责组织软件过程活动的组”。2.CMM2级的过程基本特征
CMM 2级是在同类项目成功经验上,建立必要过程准则来确保同类项目再一次的成功。
CMM 2级的基本特征如下:可重复、有纪律、项目稳定和过程有效。在可重复级(等级2)上,建立了项目软件管理的方针和规程,有助于将类似项目的经验用于对新项目进行规划和管理,使项目软件的管理过程有效且制度化。这样,尽管项目软件所实施的具体过程可能不同,但可运用以前项目开发的成功实践。在可重复级(等级2)上,各软件项目所建立和实施的方针、规程和软件过程,已进化为整个软件开发组织的行为。这使得组织的各个项目都能准确、一致地执行由组织规定的软件过程管理要求,组织的这种过程能力称为有纪律的。在可重复级(等级2)上,对新项目的策划和管理是根据以往类似的成功项目的经验作出的;对软件项目的管理方针明确、标准确定;如果有分承制方的话,也与他们建立了一种强有力的用户/供应商关系,且能将本组织成功的经验应用于分承制方。这些将使项目的进展稳定。在可重复级(等级2)上,有效过程可归纳为“实用的”、“已文档化的”、“已实施的”、“已培训的”、“已度量的”和“能改进的”。当有转包商时,通过转包合同建立有效的供求关系。3.什么是同行评审。画出同行评审的流程图。
同行评审是指由与软件工作产品生产者处于同一领域的人员系统地检测软件工作产品,找出其中的错误并确定需要更改的领域。
同行评审工作要纳入软件项目计划的活动中,需要进行同行评审的软件工作产品,在项目定义软件过程中加以标识。同行评审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同行评审的流程图
4.关键过程域“软件质量保证”、“软件质量管理”。软件质量保证: 软件质量保证简称SQA(Software Quality Assurance),它是软件产品满足规定的、隐含的、需求能力和有关特性的集合,是描述所有计算机软件优秀特性程度的组合。
软件质量是贯穿软件生存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所用的各种开发技术和验证方法的最终体现。通过监控软件产品质量,以确保最终的软件产品符合需求和开发标准。软件质量保证的目标
软件质量保证涉及对软件产品和活动的评审和审计,以验证它们是否符合规程和标准。同时给项目负责人和其他相关负责人提供评审或审计的结果。
软件质量保证活动和一般的质量保证活动一样,它是确保软件产品从生产到消亡为止的所有阶段,达到需要的软件质量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管理活动。它的主要功能包括: 软件质量保证活动是有计划的; 软件质量保证活动的制定和贯彻;
软件质量保证方针和软件质量保证标准的制定; 软件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管理; 明确各阶段的软件质量保证工作; 各阶段的质量评审;
确保软件设计质量;9章5->25页 软件质量管理
12章
57->79页
软件质量管理的目的是建立对软件产品质量的定量了解和实现特定的质量目标,对有关软件过程和软件产品质量进行量化数据采集,并根据所得数据建立对过程和产品的监控,全部项目都应经度量化检测以掌握和控制其过程活动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软件质量管理包括:确定软件产品工作产品、活动和质量目标,以满足客户和最终用户对高质量产品的需要和期望。
软件质量管理的目标
软件质量管理的实践是建立在集成软件管理、软件产品工程和定量过程管理三个关键过程域的基础上的。根据组织、客户和最终用户的需要建立软件产品的质量目标,这样的目标才能实现。为了实现质量目标,组织要制定方针和计划,项目则具体调整其已定义的软件过程。软件质量管理要达到以下的目标:
有计划地进行项目的软件质量管理活动。
已定义了软件产品质量的可测目标和目标的优先级。对达到软件产品质量目标的实际进程进行了量化和管理。软件质量管理的执行约定和执行能力 1.执行约定 实施软件质量管理必须具有事先的约定与组织上、人事上、资源上等方面的保证。项目遵循一个由组织制定的文档化的方针来进行软件质量管理。
软件质量管理的执行约定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项目的软件质量管理活动应支持组织对改善软件产品质的承诺。例如: 能够提高软件产品的过程改进具有最高优先级;
每个新发行的软件产品应优先于原先产品或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而且这种优越性是可测量的。2)根据项目定义的软件过程,确定和采集用于软件质管理的测量数据。3)确定项目定义软件产品的质量目标,并监控实现该质量目标的实际进程。
4)确定软件质量管理的职责,并将其分派给软件工程组和其他的软件相关组,建立准则,以使这些组能够确定是否已达到其软件产品质量目标。
软件相关组有:软件质保证组;软件配置管理组。2.执行能力
软件质量管理的执行能力要确保以下的必备条件:(1)为管理软件产品的质量提供足够的资源和资金
1)安排有在安全性和可靠性等领域方面具有专长的工程师,以帮助设立软件质量目标,并评审实现此目标的进程。
2)提供支持预测、测量、跟踪和分析软件质量所需的合适工具。5.从公共特征角度分析某一关键过程域如何达到指示目标。
每个关键过程域所包含的关键实践涉及5个方面,这5个方面是:执行约定、执行能力、实施活动、度量和分析、验证实施。
关键过程域所包含的关键实践全部按这5个公共特性加以组织。
所谓公共特性是表明一个关键过程域的实施和规范化是否有效、可重复且持久的一些属性。
执行约定:它描述一个组织在保证将过程建立起来并持续起作用方面所必须采取的行动。执行约定一般包含制定组织的方针和规定高级管理者的支持
执行能力:它描述的是在软件过程中每个项目组或者整个组织必须达到的前提条件。执行能力一般包括资源、组织机构和培训。
实施活动:它描述的是实现一个关键过程域时所必须执行的任务和步骤。实施活动应该包括建立计划(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计划)和制定步骤开展工作,对该工作进行跟踪,以及必要时进行改进的措施
度量和分析:它描述对过程进行度量的基本规则,以确定、改进和控制过程的状态。度量和分析包括一些为了确定所执行活动的状态及有效性所能采用的度量和分析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知道如何确定操作活动的状态和效果 验证实施:验证实施描述了保证遵照已建立的过程进行活动的措施。验证一般包括管理者和软件质量保证部门所作的评审和审计。综上所述,CMM通过内部结构的规范,使软件组织(企业)能够制定方针政策,并参照自身的结构来建立软件过程,以提高软件过程的成熟度。6.分析解释CMM内部结构图的相互作用。
层次1 :初始级
未随开发对象的改变而选择合理的开发过程、无控制的承诺 进化至层次2:可重复级
需求控制、日常项目活动管理、配置管理与质量保证、子合同活动管理、跟踪和监控计划 进化至层次3:已定义级
分享与裁剪组织的成功经验、使用软件过程工程师定义开发过程与角色 进化至层次4:已管理级
量化的过程管理、设定产品质量目标
从第3级过渡到第4级有两个问题要解决:
1、规范问题,软件企业要向软件开发人员详细介绍软件过程的情况和规范,以便将这些规范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2、产品的检验,在此级产品的检验与前面的级别有所不同。为了让企业的产品获得用户的满意,企业应该收集以往的资料,运用到自己的一些项目中 进化至层次5:优化级
过程的质量控制让任何相关人员参与评价与改进过程
关键过程域(KPA,Key Process Area)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操作活动
某一级别的一组目标,用以衡量是否具有此级别的能力。每个KPA的目标总结了它的关键实践(KP),目标说明了每一个KPA的界限、范围、内容和关键实践
不同级别的KPA(项目、数目、内容)是不同的,但其中很多项都有深层次的联系(上级是下级的深化和延伸)18个关键过程域,分布在2~5级 初始级
可重复级
已定义级
已管理级
优化级
2章45页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BIM模型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作为建筑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工程造价管理在降低工程成本、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BIM模型基本特点及其传统工程造价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BIM模型在加强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BIM模型;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建筑信息模型;成本管理
1BIM模型及其特点
BIM为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简称,汉语意思为建筑信息模型,包括整个建筑从无到有整个生命内所有建筑原件数量、性质、空间理念、几何学、地理信息等所有内容。作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新方法、新思维,BIM是建筑物的各种信息与建筑业的操作流程的有机统一,将数字信息发挥到了极致。与传统图纸的二维建筑效果图不同,BIM模型可以通过矢量更直观、清晰、形象地展现出建筑多角度的立体效果。特别是其对建筑物的真实模拟,可以为建筑建设提供更大的便利,进一步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率,有效规避风险的产生。例如,传统平面的管线图纸只能标明管线的管径和数量等信息,由于缺乏系统结构和整合内容,很容易导致管线分布不合理、结构阻碍等一系列施工问题的出现,进而引发材料浪费、成本增加。此外,针对大厦管道渗漏,无论是在寻找渗漏点还是在后期渗漏修复过程中,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BIM技术的出现,则可以通过立体的建筑空间对管线的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有效解决工程管理和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困难。具体来说,BIM模型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1.1可视性
针对用简单线条来绘制的建筑构建信息传统平面图纸,建筑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发挥想象力来完成建筑的构思和重现。而近年来,随着建筑造型和形式的日益复杂,建筑人员仅靠想象力很容易出现思维偏差,更难以有效再现建筑的具体构件信息。而BIM技术则可以通过三维的立体实物图形,将建筑物具体、形象地展示出来,从而有效地避免因建筑重叠而引发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此外,BIM技术可以通过构建建筑构件之间的反馈性和互动性,进而实现整个建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可视性,提高工程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利于造价成本的可控性。
1.2协调性
工程施工过程中离不开施工单位、建筑设计方、业主之间的协调、合作和配合,一旦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就需要把相关人员组织起来一起协调沟通,才能真正找出问题原因并探索解决策略。然而问题产生后的协调补救却无法有效弥补因问题出现而带来的一系列损失,这就需要在问题发生前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协调合作,将问题发生的概率及其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而BIM技术就可以为项目建设提供有效的协调服务,作为科学的建筑信息模型,它在建筑设计和规划阶段,就可以对各种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并生成相应的协调数据为问题解决提供有效保障。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通暖、防火分区、净空高度、电梯井布置等一系列问题之间的碰撞,而建筑信息模型的出现则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些碰撞之间的预测、分析和化解,减少工程造价结算管理中的矛盾。
1.3模拟性
BIM技术并不是只能对建筑实物进行模拟,它还可以对在真实世界难以实现和操作的事物进行有效的模拟,进而得出具体的数据信息为设计和项目规划提供充足依据。特别是在设计阶段,BIM模型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建筑设计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信息,如地震人员逃生模拟、消防人员疏散模拟等就可以为建筑的设计人员提供相关有用信息并有效规避建筑完成后相关问题的产生,有利于对造价信息的管理和分析。
1.4优化性
一般而言,整个建筑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到运营的每一个阶段都在不断优化,虽然项目优化和BIM模型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实质联系。而BIM技术下建筑项目优化却存在很大的优势,由于项目优化一般要受到时间、项目类型、复杂程度及各种信息的制约,而BIM模型则可以基于其在物理信息、几何信息、规则信息等一方面的优势,更好地完成项目方案和规划的具体优化,增强造价管理模式的精细化。
1.5可出图性
与传统的平面二维图纸不同,BIM模型可以在矢量的基础上,通过完成协调、模拟、优化等一系列的流程,最终将建筑物立体、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并充分体现建筑结构节点图、管线配合图、预留空洞图、综合管线图、碰撞分析及解决方案等内容,提高造价管理的整体性控制。
2传统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般而言,传统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都采取不连续被动的管理方式。如概算一般在建筑项目初步设计后编制,预算在建筑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编制,结算在建筑项目完成后编制,这种相互孤立阶段性造价管理,为建筑项目的工程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带来了困难和隐患。在传统的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造假信息是在每个阶段完成后获得并编制的,因此很容易引发造价数据缺乏真实性而导致工程造价伪造等问题的出现。总之,传统的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隐患,不利于整个项目造价的控制和管理。而BIM模型在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却可以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完整、准确、时效性高的造价信息,从而促进整个项目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质量、水平的提高。
3BIM技术在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应用BIM模型加强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的管理,不但可以充分地提高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实现整个工程项目的整体效益。本文将基于BIM技术可视性、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探讨BIM技术在加强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BIM技术在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可视化操作
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最大优势就是实现了可视化操作。BIM技术可以将建筑的线条构建形成一个三维的立体图形,进而有利于整个项目的设计、投标、运用、建造等不同阶段的协调和沟通。BIM模型与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BIM建筑信息模型与工程造价数据信息的有效统一。立体的直观图形与抽象的数字符号的紧密融合,为整个建筑项目的各个空间部位及施工节点提供全面、系统、科学的造价信息。在BIM模型的支持下,可以通过限定条件对特定区域进行选择进而有效提高建筑信息查阅和搜索的效率及其准确程度。
3.2BIM模型在建筑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具体应用
在建筑项目施工之前,可以充分地利用BIM技术可视性及模拟性等基本特征,通过客观、系统地反映建筑的实际情况,如计算建筑的工程量,并结合本单位的工程造价评估指标,进而得到整个建筑的投资概算,为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和数据保障。
3.3BIM模型在项目设计阶段的具体应用
虽然项目设计阶段所花费的费用占整个项目建设成本的比例非常低,但其对整个项目工程造价的影响却超过70%,因此项目建设的设计阶段是整个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环节。在BIM技术的支持下,设计者可以充分地将数据库造价信息与建筑项目设计的CAD图纸有效整合,进而通过时间维度实现对工程建设内容造价信息的选择性输出,最终得到全面、合理的工程造价概算信息。
3.4BIM技术在建筑项目施工阶段的具体应用
一般而言,一个建筑项目要经历较长的施工过程,而这期间的市场变化却会为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充分利用BIM技术发挥其可视性、协调性、优化性、模拟性、可出图形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大大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及水平,有效降低项目成本,进而实现项目投资造价的严格控制和有效管理。
总而言之,BIM技术在建筑项目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及控制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的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比较而言,BIM技术在可视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协调性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可以为整个建筑项目提供全过程的技术支持。实践证明,在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科学、合理地应用BIM技术在提高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水平,实现工程整体效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函霖.论BIM技术对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J].企业技术与管理,2013,(11).
[2]张海燕.浅谈基于BIM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城市[J].建设理论研究,2012,(16).
[3]张树捷.BIM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12,(2).
第五篇: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模型研究
第1章绪论
标和价值所在[1,1G]。该指南作为项目管理理论中通用成熟的项目管理知识的总纲,对包括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在内的所有项目管理业务活动都有重大指导作用。在
项目成本管理方面,指南将项目成本管理过程定义为项目资源规划、项目成本估算、项目成本预算、项目成本控制等过程。
彼得斯霍布斯在《项目管理》中指出项目成本管理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为保
证实现项目的即定目标,对项目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所釆取的各种措施。通过对项
目的成本管理可以实现对整个项目实施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过
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具体的来说,项目成本管理包括在批准的预算内完成项目所
需要的每一个过程,即资源计划编制、成本估算、费用预算和成本控制
国外针对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对于项目成本
管理的侧重都不尽相同。
(1)标准管理阶段
标准管理阶段是项目成本由经验管理转为科学管理的重要过程。在标准管理阶
段,其主要思想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该项著作开创性的提出科学
管理的理念,首次将管理由经验上升为科学,项目成本管理最初的发展也是在该时
期逐渐形成标准成本管理的理念。
在标准管理阶段发展的后期,逐渐引入“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
等技术方法,通过建立项目成本支出标准水平的方法,将项目实际成本支出与标准
水平进行比较,从而明确成本消耗差距,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调节。标准
成本管理的理念与成本预算的理念实现了有效的结合,成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2)目标管理阶段
目标管理阶段进一步推动了成本管理思想的发展。在目标管理阶段,其主要思
想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现在广泛运用与企业的各项
管理活动中,其主要理论是指在 展任何一项活动前,都应先确定目标,且将目标
有效分解成多项子目标并明确责任,从而形成一个目标体系,以此作为后续行动和
管理的纲领,确保任何一项活动都符合目标要求。目标管理理念在项目成本中的运
用主要体现在成本目标和成本计划的编制和分解落实中,确保成本控制不偏离目标
要求。目标管理理论与成本计划的有效结合,也称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
部分。
(3)质量管理阶段
质量是项目的根本,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项目种类和数量的增多,质量管理
已然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与此同时,“质量成本”的概念逐渐也逐渐形成。
质量成本的理念与标准成本和目标成本类似,是指预先制定一个标准的或目标的成.9
国外研究现状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在国外的工程建设中有较高的重视程度,国外管理者
和研究人员很早就认识到项目成本控制对施工企业的影响和效益。因此,在国外的
管理研究中,特别的将项目的成本控制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对待,并设有专门从事项
目成本控制和研究的组织机构来针对这一特定领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研究。例
如,在美国有成本工程师协会、F1本有建筑学会成立的成本计划分会、英国的造价
师协会及丹麦的CBC系统等
基于对这种专业组织或协会的重视和认可,美国于1969年专门成立了项目管
理协会PMI(ProjectManagementInsitute),以专业的进行项目管理的各项研究。该
组织在1987年曾推出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该指南一方面对项目管理各项知识进行了界定,更重要的是提出项
目管理的目标核心是进度、质量、成本,这些基本的要素是项目管理必须达到的目
华北电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支出值,该值是指在保证产品或项目质量的规定水平时所需支出的成本。其根本
目的在于,运用质量成本核算的有关数据,通过对质量成本分析,找出关键问题,釆取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控制质量成本的发生及各类质量成本的配置,改进
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战略成本管理阶段
“战略成本”的概念和思想形成于近一二十年,由于大型跨国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逐渐向多元化、技术化的方向转变,其成本管理已不在局限于固定的生产制造,而是外延至企业管理和业务的方方面面。同时,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成本管理对企
业提高利润、提升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成本管理置
于企业战略层面加以考量,从而形成了“战略成本”的理念。
战略成本管理强调从企业战略、规划的角度进行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从事后
控制延伸至事前规划,且成本管理应强调与与企业的基本战略、企业的发展阶段相
适应,成本管理措施要与企业其他战略层面的经营、人力、开发等措施相匹配,与
企业的业务发展相配合,发挥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而不做企业进步的绊脚石22]。
综上所述可知,国外在施工项目管理及其成本管理上的研究更为先行、更为科
学化和体系化,且不断随着时代发展及市场要求进行成本管理方式的探索与转变,一方面将项目成本管理定位于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也提出项目成本管理
与项目其他管理模块的密切联系性,是与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
资源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多方面系统结合并互相制约的。因此应
从全面的角度看待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问题,并进行系统的管理与优化
力的方法;王炳通(2008)在《浅论电力施工企了业的项目成本控制》中针对目前
电力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了相应的控制措施[23_27]。
(2)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在电力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和管理领域,我国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和层面进行了
研究。李猛(2007)、包振海(2008)、张冰洁(2009)、贾佳(2009)等分别从电
力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模式、体系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邱楓(2010)在
《鼎龙送变电公司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中创新性的从施工定额编制的角度进行
项目成本控制;陈奇力(2007)在《基于P3e/c软件的电力建设项目进度与成本集
成控制研究》中将信息化软件运用于传统的电力建设项目控制中。上述研究中,对
于电力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研究,或是从管理体系角度提出,或是从不同类别成本
定性化角度提出控制措施,而将成本控制作为系统研究对象,从管理体系和各类成
本定量化控制的研究较为缺乏[3-8,28_29]。
(3)人工成本控制
在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方面,大多数是针对企业整体的研究,特定针对电力施
工项目的人工成本控制的专门研究较少,多数都是在项目整体成本控制研究中针对 人工成本控制进行定性的描述。针对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三
个方面。
一是针对某一行业的人工成本控制的研究,其中刘德兵(2008)在《我国制造
业人工成本控制研究》中对制造行业的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宋戈乐(2010)在《关于建筑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分析》中针对建筑企业项目
管理制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提出相应的人工成本控制方法;张树强(2010)
在《施工企业人工成本控制分析》中特别针对施工企业的人工成本控制进行研
究[30-32]
二是研究人工成本控制与企业人力资源其他管理模块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组织
优化与薪酬体系。狄煌(2007)在《企业组织优化与人工成本控制》一文中提出提
高组织效率是合理控制人工成本的有效手段[33];来彦容(2008)在《薪酬竞争力与
人工成本控制》一文中提出企业人工成本控制不应以牺牲薪酬竞争力为手段,而是
应当通过有效的人工成本控制提升企业的薪酬吸引力[34]。
三是研究弹性人工成本控制,以张莉、刘希宋(2001)、刘琳(2009)等为代
表,通过将西方经济学中弹性理论运用到人工成本控制中,在人工成本的弹性控制
方面及人工成本指标的解释和运用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并开创性地利用人工成
本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弹性控制研究[35-36]。
(4)材料成本控制
华北电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支出值,该值是指在保证产品或项目质量的规定水平时所需支出的成本。其根本
目的在于,运用质量成本核算的有关数据,通过对质量成本分析,找出关键问题, 釆取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控制质量成本的发生及各类质量成本的配置,改进
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战略成本管理阶段
“战略成本”的概念和思想形成于近一二十年,由于大型跨国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逐渐向多元化、技术化的方向转变,其成本管理已不在局限于固定的生产制造,而是外延至企业管理和业务的方方面面。同时,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成本管理对企
业提高利润、提升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成本管理置
于企业战略层面加以考量,从而形成了“战略成本”的理念。
战略成本管理强调从企业战略、规划的角度进行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从事后
控制延伸至事前规划,且成本管理应强调与与企业的基本战略、企业的发展阶段相
适应,成本管理措施要与企业其他战略层面的经营、人力、开发等措施相匹配,与
企业的业务发展相配合,发挥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而不做企业进步的绊脚石22]。
综上所述可知,国外在施工项目管理及其成本管理上的研究更为先行、更为科
学化和体系化,且不断随着时代发展及市场要求进行成本管理方式的探索与转变,一方面将项目成本管理定位于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也提出项目成本管理
与项目其他管理模块的密切联系性,是与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
资源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多方面系统结合并互相制约的。因此应
从全面的角度看待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问题,并进行系统的管理与优化。
1.3.2国内研究现状
近30年以来,我国的电力行业经历了迅速发展时期,电力建设行业也随之得
到长足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电力施工建设企业在施工项目管理方面,始大量引入国外项目管理的先进经验,到90年代,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项目管理 思想体系,并开始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软件。目前,这些先进的项目管理工具以及
软件在电力施工项目管理中已经十分普遍。随着施工项目管理逐渐从经验向科学
化、理论化的转变,我国学者在针对施工项目管理及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面均进行
了大量研究。
(1)项目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作为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我国学者长期以来在此方面进行了
大量研究。么立君(2003)在《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中提出了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的基础性工作,成本控制的程序和成本控制的关键措施;李洪峰(2007)在《施工
项目成本管理研究》中从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建立的角度提出提升项目成本管理能
第1章绪论
标和价值所在[1,1G]。该指南作为项目管理理论中通用成熟的项目管理知识的总纲,对包括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在内的所有项目管理业务活动都有重大指导作用。在
项目成本管理方面,指南将项目成本管理过程定义为项目资源规划、项目成本估算、项目成本预算、项目成本控制等过程。
彼得斯霍布斯在《项目管理》中指出项目成本管理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为保
证实现项目的即定目标,对项目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所釆取的各种措施。通过对项
目的成本管理可以实现对整个项目实施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过
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具体的来说,项目成本管理包括在批准的预算内完成项目所
需要的每一个过程,即资源计划编制、成本估算、费用预算和成本控制
国外针对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对于项目成本
管理的侧重都不尽相同。(1)标准管理阶段
标准管理阶段是项目成本由经验管理转为科学管理的重要过程。在标准管理阶
段,其主要思想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该项著作开创性的提出科学
管理的理念,首次将管理由经验上升为科学,项目成本管理最初的发展也是在该时
期逐渐形成标准成本管理的理念。
在标准管理阶段发展的后期,逐渐引入“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
等技术方法,通过建立项目成本支出标准水平的方法,将项目实际成本支出与标准
水平进行比较,从而明确成本消耗差距,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调节。标准
成本管理的理念与成本预算的理念实现了有效的结合,成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
(2)目标管理阶段
目标管理阶段进一步推动了成本管理思想的发展。在目标管理阶段,其主要思
想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现在广泛运用与企业的各项
管理活动中,其主要理论是指在 展任何一项活动前,都应先确定目标,且将目标
有效分解成多项子目标并明确责任,从而形成一个目标体系,以此作为后续行动和
管理的纲领,确保任何一项活动都符合目标要求。目标管理理念在项目成本中的运
用主要体现在成本目标和成本计划的编制和分解落实中,确保成本控制不偏离目标
要求。目标管理理论与成本计划的有效结合,也称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
部分。
(3)质量管理阶段
质量是项目的根本,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项目种类和数量的增多,质量管理
已然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与此同时,“质量成本”的概念逐渐也逐渐形成。质量成本的理念与标准成本和目标成本类似,是指预先制定一个标准的或目标的成.9
1.3.1国外研究现状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在国外的工程建设中有较高的重视程度,国外管理者
和研究人员很早就认识到项目成本控制对施工企业的影响和效益。因此,在国外的
管理研究中,特别的将项目的成本控制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对待,并设有专门从事项
目成本控制和研究的组织机构来针对这一特定领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研究。例
如,在美国有成本工程师协会、F1本有建筑学会成立的成本计划分会、英国的造价
师协会及丹麦的CBC系统等
基于对这种专业组织或协会的重视和认可,美国于1969年专门成立了项目管
理协会PMI(ProjectManagementInsitute),以专业的进行项目管理的各项研究。该
组织在1987年曾推出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该指南一方面对项目管理各项知识进行了界定,更重要的是提出项
目管理的目标核心是进度、质量、成本,这些基本的要素是项目管理必须达到的目
华北电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针对施工项目中材料成本控制的研究,多为定性化、措施化的管理建议性研究。
其中,卢芳(2008)在《如何控制施工项目中的材料费》和王一帆等(2009)在《施
工项目材料费用的控制》中均提出从材料计划编制、材料采购和施工过程的全过程
角度进行施工材料费用的控制;周岩(2009)在《工程施工材料费用控制措施分析》
中提出通过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运用ABC分类法对材料进行存储管理,以此达到
材料成本的控制[37-39]。
(5)设备成本控制
在施工设备成本控制领域的研究中,多数是针对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特
别针对电力施工项目中 设备成本管理研究较少。在针对建筑施工项目的设备成本
控制研究中,栗日峰(2010)在《项目施工机械设备的选择与管理》中提出从设备
选择和使用的角度加强成本控制,提出从使用、安全、配件、维护修理和更新报废
几个方面进行机械设备的全面管理;张岩华(2010)在《如何加强项目施工设备的
管理》中提出从设备型号和性能的选择、设备使用顺序安排、设备维护保养等方面
进行控制
此外,在电力设备成本控制领域也有较多深入研究。董涛(2007)、王建(2008)、张媛(2008)、翟旭(2009)均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角度进行电力设备成本管理和
控制的研究,其中董涛在《基于价值链的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中,提出
了从可研论证、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设备运行和设备报废全流程的价值链角度对
设备进行成本控制;王建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在电力设备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
究》则将设备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论有效的运用于设备投资决策中;而张媛在《基
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估及模型》中则将灰色系统理论运用
到了设备的成本评估中;翟旭在《基于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火电建设项目后评价研
究中》,将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和方法全面运用到项目整体评价中
综合国内外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面的研究现状可知,目前在针对电力施工项
目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多为从定性的、管理的角
度探讨项目成本控制整体体系的优化;另一方面,则多为从单一指标的角度进行成
本控制,如设备成本或材料成本等。而从整体体系化、定量化进行科学的电力施工
项目成本控制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际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