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诗词英译拙化现象研究论文

时间:2019-05-15 14:1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语诗词英译拙化现象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语诗词英译拙化现象研究论文》。

第一篇:汉语诗词英译拙化现象研究论文

摘 要:由于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文化及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差异,使得汉语诗词在英译过程中,无论是词的选择还是意象再造方面,会出现拙化现象,即译语在一定程度上或在某一方面,未能使原语作品的意象、意境完全充分地“复现”出来,致使阅读者难以感受体味汉语诗词的独特美感,留下一些美学欣赏上的遗憾。

关键词: 汉语诗词 汉译英 翻译 诗意拙化

Abstrac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Western nationality in terms of thought patterns, cultures and language expressions, obscurity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Chinese poetry annoys the readers in choice of words or actualization of image, that is,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fail to “actualize” the images and essence of the original works, resulting in the readers’ inability to appreciate the indescribable beauty of the Chinese poetry and some regrets in aesthetic appreciation.Key words: Chinese poetry;translation;image actualization

汉语诗词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越来越受到其他民族的喜爱,甚至对西方诗坛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美国诗人雷克思罗斯就曾认为,“继波德莱尔之后,对西方诗歌影响最大的可能来自外面,来自中国与日本诗歌的译文。”[1]或出于传播文化的需要,或出于个人志趣的原因,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诸多译者不辞艰辛,进行了汉诗英译的多番尝试。不少译作被评论家们称之为形神兼备、既“信”且“雅”的再创作典范。但即便是名家的成功译作也无法完全摆脱原语文化和语言存在与表达方式的影响,造成原作里意象与意境在译语作品中的剥蚀与褪色。

一、不同语言词义内涵的差异和词语存在的不同形式造成拙化现象

1.词义内涵的差异造成的拙化现象

“中文诗大半‘句’成一单位,句末一字在音义两方面都有停顿的必要,……所以它是全诗音节最着重的地方”。[2]由于它是某一句段的终结标志,往往承载着一行诗特别着意的任务。“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Difficult it was for us to meet, and difficult to part/ Now the east wind has failed, and all the flowers wither.),[3]这两个诗句表达了李商隐对所爱之人忧思难忘的痛苦心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体现出对恋人的绵绵柔情。句末的“难”字,表明今后旷日持久、别后相思的苦痛及复杂的心态;“残”与“难”押韵,写出眼前景物黯然失色:东风无力,百花凋落,形成一幅爱情带走了春天的伤心图景。译文虽也表达了两句诗的基本意思,但还是留下遗憾:原文中一字千钧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分别被“part”与“wither”磨蚀掉了——“part”一词按简明牛津辞典的解释,其含义仅仅是“人们彼此间分离”;而汉语的“别”字,除表示“分离”外,又依据人们所处的各种不同情境具有多种意义,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惜别”,“痛别”,“拜别”,等等,古汉语中就有“别易会难”这样的成语,可见“别”的经历和体验自古便带给人们不尽的伤感与惆怅,于是以“别”为题的许多诗词歌赋传唱千古而不衰。在例诗中,诗人起笔便入主题,“别”字为诗眼,直击人心,“part”一词难有这种效果。“and difficult to part”更远远比不上“别亦难”的凝重伤感之情,也无法深切表现出“残”的凄凉蕴意。该诗的后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h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A candle but when burned out has no tears to shed),[4]作者以到死丝方尽的春蚕与成灰泪始干的蜡炬,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明知无望、仍愿担荷终生痛苦作执着追求的殉情精神,丝“与”思“谐音,为语义双关字。虽然英语中也有一些双关词,但能与汉语谐音双关词在语义上对应者,微乎其微,因而在翻译中或求“神似”以忠实于原文,或重“形似”以达至辞美的效果。上译便是忠实原文的一例。而另一译文为了追求“形、神”兼备的“化境”,着实下了一定功夫:Silkworm’s threads, like men’s longing thought, end only when death comes/Candles shed tears like men till they burn to their bottoms。[5]这一译文打破原文束缚,明确译出了双关的两重含义,但又似过于直白,与原诗含蓄的风格不符,让读者失去了想像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也令原作浓郁的悲剧色彩有所销蚀。另一首具有挑战性的诗作是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仅举后两句的两种译文:1.In the east the sun is rising/ In the west rain is falling/Can you see if it’s fair or foul? [6]2.The west is weiled in rain, the east enjoys sunshine/My gallant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7] 译诗1中,“阴晴”的含义是明白的,因为译者此处巧用foul和 fair两个双关词,表达了“阴晴”和“善恶”之义,但读者无法从中领悟出原诗的言外之意;译诗2中,“情”和“晴”字都译出了,抑扬格六音步加上韵式aabb,基本传达了原文的形美和音美,但在意的传达方面仍有一定距离。诗中的“我”,通过天气的阴晴不定,表露自己在听情郎歌唱时的心情,一会儿欢喜、一会儿忧愁。她主要是以问的形式揣测对方心思。上述两译,可以说各有千秋,皆为上乘之作,但又都留有缺憾。于是有人建议加上注释:“晴”〔qing〕here is a pun.On the one hand it means “fairness of the weather”,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implies “情”〔qing〕,ahomophone, which means “love”。[8]该建议的目的是为弥补译诗里的缺憾,但这种中英文混杂的脚注对不通中文的英美读者设置了一道新的理解上的障碍。

2.汉语叠音词造成的拙化现象

汉语诗词中叠音词在传情达意和构成审美意境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在对这种词的翻译过程里,译语的“复现”能力同样显得十分有限,也对诗词所蕴含的美感产生拙化作用。唐朝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写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Across the sunlit river, clearly seen are Hanyang’s trees/ And parrot Island’s teeming, fragrant grasses.)。[9]上句中叠音词“历历”,描述汉阳树木清晰展现眼前的情景,下句中用“萋萋”呼应,通过形容芳草茂盛来展现思乡恋故的情怀。由于两个叠音词韵母相同,且相互照应,因而显得甚为和谐自然,对情景交融、诗画统一的意象创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处如果不用“萋萋”这样的叠音词,任你再怎么绞尽脑汁选择词语恐怕也难以达到同样的艺术效果。尽管英文“Now”一词暗示了两句间的紧密对应关系,但却无法在读者的心灵图景上重构原语的意境。

此外,从“预期”理论的角度上看,后出现的叠音词照应前面的叠音词,也是汉语诗词所拥有的、极具独特而玄妙的艺术魅力的节奏形式,“有规律的节奏都必须能在生理、心理中印为模型,都必能产生预期”。[10]正是这种预期的实现,使得节奏带给我们愉悦的快感。而看译文,我们只能在理解意义的层面去把握诗的语言,这令我们的审美视角受到很大局限,无法像感受原语意境那般获得审美快感。如李群玉的《黄陵庙》中两句诗:“野庙向江星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In the spring stillness, the rustic temple faces the river /Teeming grasses grow among the ancient tablets, their inscriptions long effaced.)。[11]译文对原语诗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造性重构,但同时带来的拙化现象也令人惋惜。公正地说,这并非译者功力不及,实乃不同语言的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使然。史奈德寒山诗第八首中“奚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The valleys are long and strewn with stones/ The stream broad and banked with thick grass.),[12]译文里“strewn”一词意象为“散布”,常用于比较轻的东西,如落花、碎石等,用在此处没能表现出原文“磊磊”即“多石貌”之意。美国汉诗翻译家韦理给出另一译文:The valley so long and the ground so stony/ The stream so broad and the brush so tangled and thick.[13]译文一连选用了四个“so”,旨在突出“多”与“盛”,但给读者的感觉却是冗繁且牵强,脱离了原作两个诗句各语言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削弱了意象的感染力。

汉语诗词中这种叠音词使用手法,也深深打动甚至影响到了一些英语国家译著者,使其在自己的译作中不时创制出模仿或套用中文诗词的行文方式。如戴维·拉铁摩尔所译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两句:“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Life of man age on age unexhausted /river moon year by year looking at each other.)。[14]译者的意图值得称道:从形式到内容,似乎把原语与译语的转换完成得天衣无缝。然而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审视这样的贴近,不客气地讲,此种中国式英语的机械模仿,严重地瓦解了原诗的意境。因而,与其如此生搬硬套,不如以平实朴素的手法进行翻译:Many generations have come and passed away/ From year to year the moons look alike, old and new.[15]只是这种力求达意的译句,仍然未能将诗人静静的心灵与眼前天地进行的神秘而又亲切的、悠然心会的唔谈加以充分构图与赋形,进而带给读者无限遐想与情趣。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Fletcher译为:Through endless Space with rustling sound/ The falling leaves are whirled-around/ Beyond my ken a yeasty sea/ The Yangtze’s waves are rolling free;Bynner 则译为:Leaves are dropping down like the spray of a waterfall/ While I watch the long river always rolling on.[16]显然,无论是哪一种译诗,都因使用了连词而未能把原诗里“阴阳对称型视象”——将两种相斥相异或相关的事物加以对称地建构而产生的视象——表现出来,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原文的对称美。

3.汉语诗词表达方式造成的拙化现象

不仅在叠音词上,就是汉语诗词中顶真续麻式的表达方式,也有译作者企图在形与神上与原语达成契合,如李白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首诗就像许多其它汉语诗词一样,虽然表面上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成,却是利用了古典汉语那种简洁和含混结合的敏锐性,暗示表面之下潜藏的哲理。庞德将这两句诗译成:Drawing sword, cut it into water, water again flows.Raise cup, quench sorrow, sorrow again sorrow.[17]这已不像英语了,这简直就是把中国字分别转换成英语单词罗列在一起。这种天真的大胆的创意严重地挥发掉了原诗中的意蕴和哲理。

译文在寻找与原语文本对应的语言形式上受到限制,同样造成汉语诗词蕴意的减损。如杜甫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Two orioles amid green willows/ Are chirping/ A row of egrets high up the blue sky/ Is flying/ Western ridges crowned with long-accumulated snow/ Are framed in my window/ A boat coming from east Jiangsu province far away/ Is moored outside my door.)。[18] “黄鹂”与“白鹭”,巧妙地利用了两个带颜色的动物名词,相互呼应,珠联璧合。译文根本无法体现出这种色彩鲜明的动感图景;以“江苏省”取代诗作中的“东吴”,这关照到了诗意的“信”——两个专有名词指同一个地方,却因未能现出“东吴”隐含的朝代更迭的沧桑历史背景而失掉了原诗里意境的“美”。诚如辜正坤指出:一切诗歌的特定妙蒂总根于特定的语言形式。汉语诗词之所以绝妙无伦,一个关键的因素即在于汉语本身无可替代的视角、音象、义象、事象、味象等存在方式。[19]将汉语诗译成英语诗,不仅要把语言译过来,“而且还要把诗意译过来,而诗意又是那么微妙的东西,在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倾注的时候,诗意会全部挥发。”[20]

二、译语再造的意象偏离原文造成拙化现象

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地位,有人比拟为语义学中句子的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中国古典诗词是由意象和意象组合结构而成。作者把心中的意念,寄托于具象与非具象的艺术形象之中,表达出人生的感受,使意念成象,并以这个艺术形象去感动读者,唤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这种意象具有广泛性和模糊性的因子,所以人们能体会到某一意象的内涵,却不能加以精确的量化或数字化,甚至难以用语言完整清晰地令意象毕肖无余。如贾岛诗《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Under the pine tree I asked the lad/ Where his master had gone./ “To pick medicinal herbs/ He said he had gone./” “He’s simply in this very mountain out/ In the depths of clouds/ His whereabouts are not known.”)。[21]此诗寓问于答,短短四句,三番问答,体现出访者对隐者之高洁十分景仰,情真意切。后两句诗的景观给人以朦胧美感,但“师”在何处,为访“师”、寻“师”不遇后情绪如何,这一切都“隐”而不露,其中的含蓄美皆由读者去吟味。上例译文,虽说将原诗意境大致表达出来,但由于英语表达形式的束缚,出现了四次“他”,使原诗的凝炼与朦胧之美以及“隐”的质感——“师”只出现一次,却句句都有“师”的影子——未能以朦胧的言语形式传达出来。

汉诗中几个意象的组合,并非只是意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内在因果的逻辑关系,而与之相对应的译语文体却暴露出乏力和欠缺,使原语意象的美感打了折扣。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远上”与“白云”相联,“石径”与“人家”有关,深秋里的枫林,在经过秋风秋雨秋霜的磨砺后,变成火红,胜过二月里绽放的鲜花。其译文为:“The rocky path sloped far up the chilly mountains/ There stood some cottages/ where white clouds had risen./ I stopped my cart, sitting therein to enjoy/ Looking at the lovely maple trees at dusk/ The real colour of the maple leaves with frost was deeper than / That of Second Moon flowers”。[22]以“maple leaves with frost”来对应“霜花”,即带霜的树叶,不免给人以寒冷的感觉,难以带给读者冷艳却弥坚的美感。译诗还消损了原诗里隐含的“秋风秋雨磨砺枫叶”的意义,意象之间的内在关系有所消弱。

时空跳跃式的意象组合,构成汉语诗词的另一美感特征。诗歌不是历史年表,更非日记,不能按时间顺序和地点顺序,细细记录。诗歌的跳跃性在于词语与词语之间,诗句与诗句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是跳跃性的,甚至是突变性的。目的是使几个画面在相互衔接之中,组合出一种印象,去感动读者。这种组合正好利用了人类视觉的延续性,以及感情变化的时间性,使一些看似无关却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和意象,共同组成一种思想、感情、欲望和追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At the foot of the city walls of Yiyang/ Grasses are lush and green/ Gulley water is flowing east/ And turns west then./ Fragrant blossoms of trees are/ Of themselves fading/ Throughout the hilly journey/ Spring birds are vainly crowing)。[23]原诗四句,每句是一幅画面,一个意象。表面上看,草生城下,涧水复流,芳树花落,春山鸟啼,这四种意象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把这四种意象归结于安史之乱后,昔日繁华城市夷为荒凉寂寞之地的主题之下,便组成了令人无限怅惘的自然景象。译语表面上看以“at”引出地点,用“And”, “then”等词语表明彼此之间的关联,各意象似乎相合紧密, 但实际上由于是一幅平铺直叙式的意象群画面,萧条与冷落之意未能充分展现出来,原诗的味道便淡了许多。

汉民族的综合性思维,使得诗词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方式方面体现出悟性和意合的特征,而英语的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方式则更为突出理性和形合。汉语的意合无须借助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词语和句子内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或靠各种语境和语用因素),便能构成完整的语篇和意象;英语则往往不能缺少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即从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语篇和意象。这种差异导致在汉语诗词、甚至在曲与赋等形式的文学作品的英译过程中,原作妙境意蕴也产生流失现象。如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用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所指的物象构成了一幅秋天傍晚萧瑟苍凉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漂泊羁旅途中彷徨愁苦的心境。九个名词无一虚词,九种物象极其和谐地组织在秋天夕阳之下。此境中之象,深沉高远,格调清逸。该作译文: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24]为了充分表达原作中组合意象的关联性,译文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有连接作用的词。尤其在空间层次、动静层次和音效层次方面,如“hanging on”, “returning”, “hidden past”, “in”, “still”, “and” 等。细细品味一下,缺少关联词的原作所呈现的意象是靠意合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展示了汉语语言凝炼、自然、朦胧、深远的美感,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述的,“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而译文要体现原诗意象的内在逻辑关系,只能借助于添加的一些词语或词语形式,不过这样一来,通过形合构成的意象在“复现”的过程里,不可避免地磨蚀掉了原曲的独有艺术魅力。

中国诗词中有些诗句无主语,增加了移情和现实情境的效果。中国诗歌传统是诗以言志,要求诗人以自我为出发点,但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天人合一,而非主客分明,因而构成了诗词创作中“不隔”(王国维)的趋势,出现了“无我”之境或“忘我”之境。而西方诗歌则以“我”中心,诗句里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分明且同时显现。华兹华斯说“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曾经像一片云朵般孤独地漫游),中国诗人则更倾向于说“行云流水”。

汉语语素的单音节性和组合的灵活性天然适合于“对偶”,中国人思维的虚实辩证又为偶意的形成提供了心理上的需要,因而虚实统一的对偶成了中国人特别喜好的艺术样式。中国诗词的意义排偶、声音对仗、句法结构交相印证便构成其异于西文诗歌的独特的创作与表达方式,所含蕴的音、意、形对称美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达到一种“和”的丰厚和均衡,使世人品味到汉语诗词“句句相衔”、“字字相俪”、“宛转相承”、“刚柔判象”的艺术魅力。相比之下,西文文法严密,不如中文字句构造可自由伸缩颠倒,因而难以象汉语诗那样将上下两句对得工整。

三、结语

汉语诗词翻译过程中原语作品美感的拙化现象是否能够避免,译界比较认同的“补偿原则”可否消除这种因拙化产生的原作意象和意境的磨蚀?笔者以为,再高明的译者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拙化现象,想要原汁原味地在译语中再现原作的美感,恐怕最终不过是一种心向往之的理想而已,空留下一番望“汉”兴叹的感慨。

参考文献

[1]Kenneth Rexroth.Classics Revisited [M].Chicago: Quadrangle Books, 1968.130

[2][10][23]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49,92,159

[3][11]张廷琛.唐诗一百首[M].魏博思,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221,227

[4][15]谢真元.唐诗三百首鉴赏[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389,2

[5] [8]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69,163

[6]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108

[7]许渊冲.唐宋词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9

[9][18][21] [22] [23]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 49,177,7,247

[12][13]钟 玲.美国诗与中国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2

[14][17]赵毅衡.诗神远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238,234

[16]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392

[19]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9

[20]Savory, Theodore H.The Art of Translation.London: Cape, 1957.79-80

[24]李 清.主体性、主体间与《天净沙·秋思》复译[J].译林,2007(6):214

第二篇:秘书学现象研究论文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在秘书学的研究与教学中,常有人为秘书学的研究领域难以界定,以及秘书学与相关学科的重复现象而困惑。如何解除这一困惑呢?笔者曾作过较长时间的思索,现将其结果整理成文,以就教于行家。

一、重复现象岂容忽视

在秘书学的建设中,重复研究的现象较为普遍,且迄今未能引起秘书学界的重视。如果此种现象继续存在与蔓延下去,不仅会影响秘书学的发展和成熟,而且也不利于秘书学的教学及秘书专业的课程建设。

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是指秘书学与文书学、公文写作、档案学和行政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在研究上出现的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其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秘书学与文书学重复。现有的劝书学著作(教材),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文书学的内容,但大多是照搬文书学的研究成果,如文书的一般知识,文书工作的任务和原则,文书处理的程序和要求,乃至文书立卷业务,等等。笔者案头的一部秘书学著作,以全书近六分之一的篇幅,详细论述文书和文书工作,包括文书立卷业务。①

其二,秘书学与公文写作重复。多数秘书学著作(教材),都把公文写作的部分内容作研究对象,而且多从微观操作上进行研究。其中有各种通用公文的写作,也有机关应用文的写作,还有经济文书、涉外文书和交际文书的写作,甚至学术论文的写作。如笔者所藏的一部企业秘书著作,有近一半的篇幅是论述企业公文的写

作。②另有一部秘书学著作,则以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论述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酷似一部应用写作教科书。③

其三,秘书学与档案学重复。

有相当多的秘书学著作(教材),均以独立的章节和较长的篇幅论述档案和档案工作,主要是机关档案工作,其内容与档案学的的某些部分并无二致。如笔者备用的一部秘书学著作,系统地论述了档案工作的性质,档案工作的原则和档案工作的作用,以及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提供利用等业务知识,此外还介绍了档案室的类型、任务和制度。“这些内容,显然与档案学特别是档案管理学的有关部分一模一样。由笔者主编的一部秘书教材,亦将机关档案工作划归秘书学的研究领域。⑤

其四,秘书学与行政管理学重复。

有一部分秘书学著作(教材),或多或少地撷取了属于行政管理学的内容。如笔者手头的一部秘书著作,在“行政与行政管理”的标题下,分六节论述了行政管理与行政原理,行政领导与行政决策,行政组织与行政机关,行政法与行政方法,人事行政与财务行政,行政改革与行政效率等与秘书学关系不大的内容。“另有一部秘书学著作,则以相当的篇幅论述了诸如基建、房产、物资、财务、车辆、食堂、宾馆、招待所和机关环境等后勤工作。⑦

不难看出,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是普遍的,也是严重的。难怪有人怀疑秘书学能否成为一门科学,也难怪有人认为秘书学不过是多学科的拼凑,尽管看法失之偏颇,但问题确实存在,其症结何在呢?以笔者之见,大体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由于秘书学发展迅猛,致使许多研究者忽视了对秘书学自身理论的研究,如秘书学的学科对象、学科分类、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知识体系和相关学科等。从一定意义上讲,秘书学的兴起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背景下开始的,带有某些先天不足的成分。

第二,由于秘书工作与文书工作、文字工作和档案工作密不可分,而且秘书工作迄今包含文书工作和文字工作,因此秘书学与文书学、公文写作和档案学的交叉或重复,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加之秘书学的研究没有处理好借鉴与创造的关系,又助长了重复现象的发生。

第三,由于秘书学评论落后于秘书学研究,学术上的是非缺乏必要的争鸣与批评,象秘书学研究领域如此重大的理论课题,迄今未能开展认真的讨论。因此,使出现了秘书学著作虽然纷纷问世,而重复现象却依然如故的态势。

二、研究领域能否划定

任何一门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因受学科对象的规定,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那么,如何给秘书学的领域划分界限呢?笔者认为,这需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是认识问题。在划分研究界限的认识上,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方面要承认,给秘书学划定研究领域,到头来可能只是一种姿态而已,甚至有失败的危险。这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研究兴趣、研究重点、研究层次、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再说,任何一种划分,哪怕是最权威的划分,也缺乏约束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要承认,如果不大体上划分其研究领域,那就会出现两种后果:一是漫无边际地研究,致使秘书学无所不包;二是研究领域过窄,致使秘书学的研究难以拓展。不论是哪一种后果,都有碍于秘书学的建设与发展。正确的认识,应象美国社学家亚历克斯·英克尔斯所言:“那些界限应当象一件能勾画出形体的宽大的斗篷,而不应当象一套僵硬的盔甲,盔甲固然能防御别的学科的人对同一领地提出要求,但它毕竟太约束人⑧

其次,是观点问题。秘书学作为一门科学,即使研究内容再庞大,研究领域再广泛,也总是要有个界限的。要给秘书学划分研究领域,首先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即从秘书学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去划分其研究领域。秘书学原来的研究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如清代的幕学著作,就包括刑名、钱谷、挂号、书启、征比等知识。民国时期,由于政治制度的变革,秘书工作开始侧重于文稿撰拟、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等业务,因此研究文书与档案的著作相继问世。在五六十年代,档案工作逐步独立,档案自成体系;文书工作日趋完善,文书学开始兴起。自八十年代以来,写作学另立门户,行政学走向成熟。这就是说,用发展的观点来看,有不少研究内容不断从秘书学中分化出去,不再属于秘书学的研究领域。诚然,也有些研究内容不断进入秘书学的研究领域,如秘书人才学、秘书教育学、秘书心理学和秘书美学等边缘学科。如果将已经分化出去的研究内容继续留在秘书学之中,或者将已经进入秘书学之中的研究内容继续拒之门外,都不利于科学地划分秘书学的研究领域。

再次,是途径问题。要给秘书学划分研究领域,还必须解决途径问题。笔者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有三条途径可供采用:一是历史的途径,即通过对早期秘书学著作的研究,寻找开创者们最为关心和感兴趣的是什么内容。从八十年代初期问世的几部秘书学著作来看,当时秘书学研究者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是秘书史、秘书组织、秘书实务和秘书人员。其中的秘书实务,就包括了公文处理、公文写作和档案工作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受其影响,在其后的秘书学著作中,大多沿袭了上述研究内容,且成一种传统。不难发现,历史的途径可使秘书学的研究领域保持相对的稳定,保证秘书学发展的连续性。但它也有僵化的危险,因为传统具有保守的天性。二是现实的途径,即通过对近期秘书学著作的研究,探讨研究者们最关心的是什

么问题,以确定秘书学的研究领域。从九十年代初期间世的十余部秘书学著作来看,除了继续保留秘书史、秘书组织、秘书实务和秘书人员等传统领域外,又新增加了辅助决策、沟通信息、督促检查、公共关系和办公自动化等内容。⑩这种变化,不是研究者心血来潮,而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依然存在,且有不断扩大之势,除了沿袭公文处理、公文写作和档案管理等内容外,行政管理学的某些知识成为秘书学的研究领域之一。显然,这是某种程度上的倒退。三是比较的途径,即通过对秘书学与相关学科的对比分析,从总体上区分各自的研究范围,将不属于秘书学的内容归还给相关学科。

三、秘书学领地知多少

划分秘书学的研究领域,应本着宜宽不宜窄的原则,从而勾画出一件形体宽大的“斗篷”来。笔者根据现有的秘书学著作(教材),拟将秘书学的研究领域界定为四个区域、25项内容:

(一)秘书史

秘书史主要研究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其任务有三:一是描述秘书活动的演进过程;二是总结秘书活动的历史经验;三是探讨秘书活动的发展规律。秘书史的研究应包括以下内容:(1)中国秘书史,即综合研究中国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2)外国秘书史,即综合研究外国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3)国别秘书史,即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4)断代秘书史,即研究某一朝代或某一历史阶段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5)专题秘书史,即专门研究某项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6)秘书思想史,即研究历史上不同阶级、阶层和人物关于秘书活动的理论和主张。

(二)秘书理论

秘书理论是泛指关于秘书现象、秘书活动和秘书学自身的理性认识成果。其基本职能有三:一是描述;二是预言;三是解释。①秘书理论研究应包括如下内容:(1)基础秘书理论,即研究秘书学自身的理论,如秘书学的学科对象、逻辑起点、知识体系、相关学科、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历史演进等。(2)应用秘书理论,即研究秘书活动及其构成要素的理论,如秘书活动的性质和特点,秘书活动的职能和效率,以及秘书活动的主体、秘书活动的对象、秘书活动的空间和秘书活动的媒介等。此外,还有行业或部门的秘书活动。(3)交叉秘书理论,即研究秘书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的理论。

(三)秘书业务

秘书业务是指秘书人员或秘书部门的专业工作,由于秘书工作的范围较为广泛,且有扩大之势,秘书业务也随之不断增加。其主要内容有:(1)文字工作,即文稿的撰拟和审核工作;(2)文书工作,即文书的制发、传递、办理和保管工作;(3)信息工作,即信息的收集、加工、提供、存贮和检索工作;(4)协调工作,即组织之间、工作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与改善工作;(5)督查工作,即对重大决策、中心工作、重要行

动和领导交办事项的督促检查工作;(6)信访工作,即人民群众的来信处理和来访接待工作;

(7)提案工作,即对人大、政协、职代会等所提意见、建议、批评、提案和议案的办理工作;(8)会

议工作,即对会议和会谈的准备、组织和善后工作;(9)接待工作,即对客人的迎送、招待和服务工作;(10)值班工作,即在值班室固定或轮流担任工作;(11)保密工作,即保守和保护秘密,使之不泄露的工作;(12)其他工作,即领导临时交办或突发性工作。

(四)秘书技术

秘书技术是指秘书人员用于处理事务的方法、手段和技能。它与秘书业务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动态性,其功能主要是培养秘书的操作能力。秘书技术应包括如下内容:(1)秘书工作方法,即秘书人员或秘书部门处理事务工作所运用的方式、程序、途径和技巧;(2)秘书办公场所,即秘书人员按照一定的制度,并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处理公务的处所5(3)秘书办公手段,即秘书人员为达到某种办公目的而采用的办公设备,操作技术和操作程序等;(4)公关艺术,即秘书人员为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而采用的一系列的公关措施、方法和技巧。

以上四个区域、25项内容,是就秘书学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而言。可以预言,随着秘书学研究的深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秘书学的研究领域还会不断发生变化。

注释:

①王熙梅、王景清主编:《现代秘书学通论》,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第90至167页。②钱祺喻,刘开文:《企业秘书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至381页。

②张金安、常崇宜编著:《秘书学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9至305页。

④张希林、吴长有主编:《文秘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至203页。

⑤董继超主编:《秘书学教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至202页。

⑥袁维国编著:《秘书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至142页。

⑦搂宇生编著:《通用秘书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至278页。

⑧[美]亚历克斯·英克尔斯著:《社会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 981年版,第l页。

⑨八十年代初期问世的秘书学著作有翁世荣等编著的《秘书学概论》(1984年9月)、王千弓等编著的《秘书学与秘书工作》(1984年10月)、张金安和常崇宜编著的《秘书学概论》(1984年10月)、孙云洁和王慎先编著的《实用秘书学》(1985年9月)。

⑩九十年代初期问世的秘书学著作有钟辉编著的《现代秘书学概论》(1990年7月)、袁维国主编的《秘书学》(1990年9月)、楼宇生编著的《通用秘书学》(1991年2月)、程明华等编著的《秘书学教程》(1991年5月)、饶士奇、曾斌主编的《秘书学概论》(1991年5月)、娄山关等著的《秘书学教程》(1991年10月)、任群主编的《秘书理论与实践》(1991年12月)、吕发成和方国雄编著的《秘书学基本原理》(1992年8月)、王熙梅和王景清主编的《现代秘书学通论》(1993年1月)、董继超主编的《秘书学教程》(1993年2月)、张岫莹主编的《当代秘书学》(1993年9月)、黄桐华和陆宏辉主编的《新编秘书学》(1994年2月),等等。

⑩[美]乔·A,比彻姆著:《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9页。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第三篇:许渊冲论文: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许渊冲论文: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中文摘要】翻译学在当今世界变得原来越重要,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通过翻译活动处理政治事务、协调全球经济贸易、促进文化交流。当今世界思想文化、角色力量、话语权力等被称为“软实力”的因素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各国对中国的文化文学产生出更浓厚的兴趣。同时,国内学者正迫切地将更多更优秀的中国文学与文化推而广之,以便更好地宣传中国,令世界各国共享中国的文明文化,共同构建和谐的世界。在国内众多从事中国典籍外译的学者当中,许渊冲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位90岁高龄的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能将中国诗词用英法文进行互译的翻译家。他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坚持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法文诗体诗。许渊冲先生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成就卓著,许渊冲的一生是翻译实践的一生,年事已高的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继续翻译事业。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实践与理论成果丰富繁多,异彩纷呈,本文仅选取冰山一角进行研究,希望以一叶而知秋之大体,窥一斑而知豹之要义。本文选取许渊冲先生成就最为卓著的唐诗英译作为研究对象,以研究传统诗歌翻译理论争议问题为基础,系统论述许渊冲先生唐诗翻译的理论体系,并对比其他译者的译论和译文,阐述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及体...【英文摘要】Translation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nowadays.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deal with political affairs,coordinate global economy and trade, promot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translation.In the world today, soft power such as idea and culture, power of the role, right to speak is being much more emphasized than before.Countries are becoming more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scholars are popularizing more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so that they...【关键词】许渊冲 唐诗英译 理论 实践

【英文关键词】Xu Yuanchong Tang poetry translation theory practice 【目录】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3-46-7法11-13Abstract

4摘要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引言6-1

3二、研究概况7-1

1三、本篇论文的结构及研究方

1.1 诗歌的第一章 诗歌翻译理论概述13-24可译性与不可译性13-1515-19

1.2 诗体译诗与散体译诗

第二章 许渊冲诗歌翻译

2.2 “三1.3 直译与意译19-24的原则与标准24-362.1 “三美”论26-29化”论与”神似”论29-3131-3

32.3 “三之”的”艺术”论

第三章 许渊冲唐2.4 “创优似竞赛”论33-36诗译作范例比较分析36-4736-

423.1 李白《长干行》英译比较

3.3 陈子昂

一、翻译3.2 李商隐《锦瑟》英译比较42-4

4结束语47-51《登幽州台歌》英译比较44-47

实绩:成就卓越贡献巨大47-4848-51参考文献51-52

二、翻译精神:翻译界的里程碑

第四篇:新时期汉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在新时期,汉语教学应当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的发展战略,系统化整合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部分,提高整体性的汉语教学质量和品牌竞争力。对此,从汉语词汇教学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新时期背景下汉语词汇教学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词汇教学的传统教学法

中国的汉语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许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时期的变革中同样适用,包括直观释义法、语境学习法、归类学习法等。汉语词汇丰富,规模和数量都给汉语的词汇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对此教师要坚持还原词汇的真实意义,用直观释义的教学方法给学习者留下基础的、牢靠的词汇印象。在网络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多媒体技术、视频资料、图文资料等都能够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形象生动的表现方式将汉语词汇有效转化为学习者的母语意义或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让学生喜欢上这种词汇教学方法。在一些抽象的词汇或其他词性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境的还原来加深学习者对词汇的理解,并通过逻辑思维将已学过的词汇进行分类整理和合理关联,比如同义词、近义词、褒义词、贬义词等,逐步形成以常用词汇为核心的词汇集合,更好地拓展学习者的词汇掌握数量和质量。

二、词汇教学的偏误分析法

在汉语教学中,因为母语和目的语的相互影响,正迁移和负迁移的现象都是很常见的,其中负迁移所带来的词汇教学偏误对学习者的汉语词汇学习有着不良的影响,应当及时发现、有效纠正、举一反三,避免再次出现同类错误。要想更好地改善学习者对词汇学习的掌握情况和使用情况,教师还应当从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偏误总结分析和教学互动等多个方面积极创新和优化。尤其是对学习者在汉语词汇教学中所发生的偏误情况,教师和学生应当积极从自身的语言基础出发,及时记录偏误的词汇和类型,分析偏误的原因,从词汇的语义、情感色彩、文化内涵、语用情境方面着手全面归纳和总结偏误的类型,从而避免在类似的词汇学习中继续犯错。

三、词汇教学的文化教学法

语言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汉语词汇教学中,词汇背后的文化含义既是学习者不能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习者更有效掌握词汇意义的重要方式。文化教学法是跨文化交际语境中被放大的一个有效教学路径,它强调了文化教学对语言教学的重要价值,通过词汇中的文化解读、文化惯用词汇的学习,以及文化资料中的词汇学习等方式来实现语言词汇和文化认知的同步提升。在新时期背景下,语言词汇教学的文化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渠道,也是外国学习者认识中国文化的有效学习方法,也就是说,词汇的学习最终也是服务于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主体中搭建一个相互理解和交流的桥梁。因此,在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促进学生在词汇交际应用中的训练和实践,在训练中学习词汇,在交流中学习词汇,在文化互动中学习词汇,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来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以上就是笔者仔细研读《汉语词汇教学》之后对新时期汉语词汇教学策略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新时期的到来,使汉语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对词汇教学来说,教师要以汉语词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为核心,充分认识学习者的语言基础、语言学习偏误情况和语言学习需求,借助新科技、新工具和新教学手段来综合提高汉语词汇教学的科学性、文化性和实践性,从而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汉语语言和文化教学的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变革服务。

第五篇: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礼貌原则在商贸信函中的应用 基于网络的英语听力学习的优势与局限研究 The Carnival Characteristics of Oliver Twist 说唱乐中所折射出的一些美国社会问题 浅析简奥斯丁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 The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f Brand Name Translation 英文歌词翻译策略探析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 分析《绯闻女孩》中的美国社会文化特征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 巧克力包装的研究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商务合同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策略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 从《穿靴子的猫》看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英雄主义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 The Destruction and Degeneration of Heroines in William Faulkner’s Works 英语广播新闻与报纸新闻的文体比较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 The Real Sinner in The Scarlet Letter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浅谈英语颜色词汇的象征意义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论英语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干扰及相应对策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浅析虚词在英语写作中的重要性 浅析中学英语写作教学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浅析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英汉语言中颜色隐喻的认知差异研究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论《双城记》中的爱情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

从《鲁宾逊漂流记》看创新精神和知足长乐

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

Roberta’s Rol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英语动词时态的认知及隐喻概念研究

从《人生的枷锁》中三个女性看毛姆的婚爱观

初中英语听力水平调查研究---以钢城十二中为例的个案调查

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与《傲慢与偏见》

The Influences of RMB Appreci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女性身份的遗失和找寻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

《红楼梦》中的颜色词及其翻译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从爱伦·坡《黑猫》探讨人性的善良与邪恶

商务谈判策略研究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

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性命运

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 62 从《西风颂》看英国积极浪漫主义的特征

爱与正义:《杀死一只知更鸟》主人公阿提克斯•芬奇形象解读

Investig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in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from Rhetoric Perspective

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A Study of Humor in Films and TV Series Subtitles and Its Translation

论英汉习语中的动物文化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成长悲剧的成因分析以及对当今青少年的启迪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弗吉尼亚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叙事技巧分析

《雾都孤儿》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

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

中西谚语的文化比较研究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nne of Green G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l Aesthetics

存在主义与海明威的“硬汉形象”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美文化碰撞背后的价值观差异

分析法律英语的特点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

Pronunciation Problem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欲望分析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形象浅析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中英寒暄语的对比与研究

《鲁宾逊漂流记》中殖民主义思想浅析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自我毁灭——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必由之路

从合作原则谈影视翻译策略——以《功夫熊猫》为例

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

On Hybridization i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Lexemes in Moment in PekingThe Duality of Life and Death——An Analysis on Virginia Woolf’s Mrs.Dalloway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

《老人与海》和《热爱生命》的生态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

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

论《兔子, 跑吧》中哈利的逃避主义

逆世的美丽——分析《飘》中主要人物表现的自我意识

从会话含义角度解读《老友记》的言语幽默效果

试析美国个人隐私文化的现象及根源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

从文化角度谈动物习语的翻译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

从女性主义解构《飘》中塔拉庄园的象征意义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书信研究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雾都孤儿》中的反犹主义

An Analysis of Self-reliance in Little Women

The Tragedy of Emma In Madame Bovary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分析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其侦探小说《阳光下的罪恶》中的写作手法

浅析美国嘻哈文化影响下的美国俚语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

On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Translation Skills

解读《呼啸山庄》中三种悲剧性的爱情

中美幽默的比较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129 从惩罚角度看中美育儿观

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形象解析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

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美剧《绝望主妇》中的委婉语

汉语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研究

商务合同英语的语言特征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

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从电影名的翻译看直译与意译

外贸函电写作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

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中人物与社会的冲突

Impact of Latin on English Vocabulary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

论《卡斯特桥市长》的现实意义

NBA和CBA的文化差异分析

朱虹翻译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研究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

《围城》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

大学生英语听力两种辅助活动实证研究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及对策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英译汉语菜名中的应用

151 浅析李尔王的陷落

152 浅谈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方法

153 An Analysis of Hardy’s Optimism in Jude the Obscure

154 传统与超越-解读成长小说《占卜者》

155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

156 “美国梦”的幻灭——论《人与鼠》的社会悲剧

157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

158 当女人成为男人--试析《紫色》中西莉的性向转变

159 《暮色》两中译本中文化缺省重构的对比研究

160 等值理论视阈下的英汉广告翻译

16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from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162 天使还是悲剧制造者——浅析安吉克莱尔对苔丝悲剧的影响

163 认知视阀下的轭式修辞研究

164 诠释《儿子与情人》中儿子、母亲、情人之间的关系

165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

166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167 浅论国产小米手机的营销策略

168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

169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

170 企业资料的翻译原则

171 从冲突到和解—解析《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关系

172 解读海尔奥运营销战略

173 从民族特性看中美高等教育差异

174 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175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

176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

177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178 商务信函中的语气结构分析

179 《小妇人》中教养方式的分析

180 《傲慢与偏见》中的微观反讽言语行为

181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

182 英译汉语序比较研究

183 A Study on Chinglish of EFL Learn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

184 大陆高等教育中英语课堂上教师使用汉语的状况及分析

185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Edgar Allen Poe’s Gothic Stories

186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

187 试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传统意识

188 中西方诚信文化对比

189 “自爱这罪恶占据着我的眼睛”: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自恋情结

190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191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192 关于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报告

193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

194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

195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

196 从“看上去很美”和“Little Miss Sunshine”两部影片浅析中美儿童教育观念的差异 197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

198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

199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200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

下载汉语诗词英译拙化现象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语诗词英译拙化现象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社会法律现象研究论文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公民的自由与言论拓宽了不少空间,也给许多商家带来了无限的商机。然而,在一片利好的消息中也是泥沙俱下,诸多犯罪也搬到网上来,网络自身也催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

    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5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已经开始有了新的内涵。在自主学习的要求下,教育者需要对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模......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麦当劳化现象分析论文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麦当劳所追求的高效率、数字量化、可预测性以及可控制性的理念已经席卷全球。工具理性的日益严重、自身独立性的缺乏,评价方式的单一,使得高职院校在教学......

    应化研究方法心得体会与论文

    心得体会 通过为期12周的学习,我了解到应用化学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涵盖了应用化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进展。使我们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

    体育教学德育常态化研究论文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形成一定的审美素养,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在开展体育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德育教育,提出明确的德育目标,让学......

    企业市场营销活动项目化管理研究论文

    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是以一定的经营理念和顾客需求作为指导思想,企业对相关产品的生产、流通以及售后等环节所进行的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经营实践活动,其中营销理念是企业市场营销......

    论文 论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会惰化现象

    论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会惰化现象 摘要:社会惰化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大学生合作活动中更是普遍存在。可以从社会惰化理论、大学生心理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等多......

    班主任班级管理经精致化研究论文

    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对所负责的班级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不光是学生还有班级中的物品。班主任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对自己的就业以及以后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