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合集5篇]

时间:2021-02-10 13:0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新课改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新课改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第一篇:浅谈新课改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这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信息技术课程同样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定位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种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变革的背景下,至关重要的是教育新理念的变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转变,无不渗透着教育的理念。这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程观念,不能像以前那样仅有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本,以本以本,眼睛订着知识点,强求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要认识到新课改不仅仅是换了一套版面设计精美、内容充实的教科书,更重要的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由被动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

常重要。20世纪初,欧洲著名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试想一个对学习没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更何况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调动所有积极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长期在教师说教的情况下被动学习,养成跟着教师走的习惯,即使教师提供了具体要求、详细操作步骤的技术支持,大多学生照着教师给的例子做一个一模一样的作品,不是用该操作方法去做一些自己想要的作品,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在提供的技术支持下进行自主学习,完成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作品。这种情况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指导,首先提示学生先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要完成怎样一个作品,接着给学生提供一些由不同的制作软件所制作的作品,将其展示出来让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确定自己用哪一种软件完成自己的作品,之后就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辅导。这样可以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逐渐学会思考、分析、处理自己的任务,同时要求学生评价自己的、别人的作品。

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

助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生水平层次的不同,可以采取“强弱搭配”,使学习小组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学习。探究学习就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研究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时,我们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件作品并作出总结。同学们通过合作与探究,都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其效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有的小组竟然用教材以外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而且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流程也比书中归纳的完备。

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切的学法与教法无非

是达到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目标。在课堂中尽量的让学生走在学的最前列,无论你所使用的是启发式、探究式、兴趣式等,学生应该对学习的内容首先有一个最首要的了解,因为知识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学生思维的方式不一定与教师的相同。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按一种方法、一条线路进行下去,要灵活多变,适应课堂的需要。同时,课前对课堂所有细节加以深刻的思考并写出预案,以应学生不时之需。当然,原来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也不能被全盘否定,其中适合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演示法等一直延续直今,仍被人所运用,只不过是在运用它们时更加灵活、多样。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有一部分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因为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观念转变得很慢或根本没有转变,课堂教学依旧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填鸭式”教学,这剥夺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和参与教学的权利,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这与改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必须及时加以纠正。

第二篇: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陈磊孙埠高级中学

执教高中信息技术课已经有5年了,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现阶段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到现在也算是推进了一段时间了,作为在一线执行新课改的教师来说,喜忧参半;一方面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和现实生活联系更紧密,教学内容实用性更强,更加关注能力;另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课改前的教学方法、模式等都还处于摸索着前进的阶段,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情景一:学生进入机房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QQ,在已经说明外网络是断开的情况下,学生直言:不能上QQ,那信息课上着还有什么意思啊!——理直气壮!

反思:社会各界一直都在进行“学生上网利弊谈”,但不管谈论的结果如何,网络进入生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是时代的需要。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不可排斥的,它是工业时代转入信息时代的标志。我们都知道“学生一旦接触互联网就会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通过正确的引导,网络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如果缺乏引导,学生也会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正确的引导方法是什么?以往学生是在“两个世界”中学习,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虚拟的现实世界,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QQ”、“聊 1

天室”和“论坛”等正是网络创造出来的虚拟社区,属于“第三个世界”的,我们不是要“取缔”,而是要“拿来”为教学所用,促使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这样才是积极的做法。

情景二:在学习《信息的加工与处理》的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这些内容在上高中前就已经学过了。

反思:目前我校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它是经过几次改版的教材,但在“微软培训班”中兜了很多圈子。从小学到高中,一部分信息技术内容一直在“螺旋”中重复着,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沿用旧的课程观,那么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无心学习、被动地“玩”的现象肯定很难被扼制。因而,运用“新课程观”来执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课程观中强调的是师生共同创造、开放性、个性化、超文本链接的课程体系,因而,让学生参加到信息技术课堂的资源建设和教的活动中,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就会自觉地回归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情景三:去年9月份去山东参加观摩课的听课活动,其中有位老师教的非常精彩,但在评课阶段就有老师提出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任务分析”,说是都新课改了,还通过这种“任务分析”限止学生的思维。

反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即使是旧事物中也有许多合理的因素,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

不是简单的一刀两断,而应是扬弃。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意味着彻底的否定和完全的抛弃,似乎全面否定与激进更能显其改革的彻底性。因而在行动上往往全盘否定以前的传统教育,例如此情景。本人觉得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是好的方法,有效的方法都要继承下去,要正确处理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难道真要把“游戏式”或“故事式”的自主教学进行到底吗?一节课讲一个故事导入,主题活动时再来一个游戏,课堂小结时还来一个故事 ;如果是这样,恐怕这也是“新课改”的悲哀。

新课程改革确切地说是改善课程的一次尝试,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课程改革与实践“始于心动”,“成于行动”。在推进新课程的行程中,广大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方法、内容等还处于学习、理解、探索阶段,在实际操作中仍会遇到许多问题。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大胆尝试,不断摸索,认真分析,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是本人对新课改这一阶段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也是自己对新教材,新课程的初步体验。

第三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_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发展,我省从2009年起在普通高中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技能的更新越来越快。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而且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在新课改理念要求下,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提高学习的效率。

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要做好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的设置则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 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而新课改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在此前提下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的整合。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可以与音乐、美术、英语、物理等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在加强教学整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新教学模式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交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更何况主体。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 做课件的教师选择或编制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同时也就要求微机教师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让学生了解天气情况时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但是,要注意的是,当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老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同学进行交流,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

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

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网际快车(FlashGet)为例来讲解的,也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会很熟练地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很多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你怎样才能利用网际快车把它下载下来呢?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很多同学以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还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有些网站的文字和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右击下载下来,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要真正把所学知道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

4.学生之间信息的共享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满足书本知识,总试图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是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我们的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创造“信息共享”。如:每节课都设几分钟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来解决。我们知道讨论、交流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专题讨论、小组活动、交流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交流讨论能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这种“信息交流”,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加了学生的信息知识。

5.注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这种观点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我们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单独作出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教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教师都必须进一步提高我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认清和避免出现教学中的一些误区,这样我们才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讨

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讨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使高中生发展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还特别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和交流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呢?以下针对本人在新课改中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一、面临的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搞清问题所在,才能有的放矢。新课标的教学,我们也需要明白教学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当前的教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与问题?

1、从目标到内容的质变信息技术课经历了从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的过程。长期以来,大多数的信息技术课以讲应用工具、讲语言为主,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传授上。即使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与新课标相比,在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1)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2)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技能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归纳哪些技术上的方法。

(3)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第四个问题就是要了解更深层的技术方法与技术思想新课标在技术内容上更注重方法与思想的挖掘。在新课标的教学中,我们面临第五个问题就是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技术的应用,同时还要了解它背后更深层的技术方法与技术思想,要求我们再学习。

2、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新课标认定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非零起点,然而,现实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都会造成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环境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不同多年来,由于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小学与初中之间开课的不均衡,造成新课标面对的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参差不齐。

(2)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同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长期采用

Step By Step的教学方式,学生习惯于被教师牵着走,即使教师提供了具体要求、详细操作步骤的技术支持,大多数学生也不去看,仍然要问老师,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在提供的技术支持下进行自主学习。

(3)信息素养基础不同学生可能会进行文字处理、网页制作、图片处理等,但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来完成自己的意愿,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教会他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处理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愿。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纵观以上问题,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层教学和分组合作学习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1、分层教学

(1)按水平的分层导学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2)课堂上的分层导学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在关注学生水平差异的前提下,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能力水平等,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教学。①设置多级多元的学习目标。可以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区分为达标、中级、高级不同发展水平层次的目标维度,同时针对不同智能领域也适当提出一些发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水平要求,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体现学习行为和学习目标的可选择性。根据不同水平要求和学习目标的多元性,设计相应课堂学习任务。设置不同类型的项目作业或涉及不同领域的活动主题,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来达到目标。还可以设计不同水平要求的探究学习任务,譬如同是文本信息加工的学习,水平一般的同学学习文档的编辑排版,主要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水平高的同学可以使用不同的字处理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对软件的特点和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了解文本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共性问题。②小组互助学习。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实施分层次的教学。根据学生水平层次的不同,可以采用异质分组(如水平不同的学生结成小组,“强弱搭配”),使学习小组在问题或任务的驱动下,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学习。

2、分组合作学习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A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1)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学习小组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例如“互助学习对子”,小组内2-3人组成“互助学习对子”;小组间两两结成“互助学习联盟”;引入适度竞争措施(如评选“优秀小组”或“专家组”),形成“小组联盟――组内(间)竞争”的学习机制。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水平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互教互学、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到。小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被认为是教学系统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辅导的策略方法对于哪些不愿意完成作业或纪律散漫的学生,课堂上教师不妨多些关注这些学生的态度和表现,多些接触他们,及时对他们肯定和表扬,取得他们的信任并成为他们的朋友。对于所有小组都不愿意要的学生,我亲自管理他们。有时检查他们的作业,有时要求他们谈谈想法......有时提供一个半成品或范例,教他们模仿着去做,鼓励进步就是优秀,增强学习信心,让他们在班上多些表现自己,到了适当时候,我会把这些学生推销出去。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的目标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线,同时兼顾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我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活动教学法。

1、灵活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一种适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设计任务要注意以下四点:①“任务”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任务。②“任务”要有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一定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并适当引导提示。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有显著的效果。③“任务”要有合作性。设计的任务具有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④“任务”要有生活性。“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设计任务时注重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发现问题,确定学习主题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学习活动主题的设计是关键。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主题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并经历信息处理的全过程,还可以学习总结一些技术技巧和方法以,加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信息素养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当然,我们可以让学生上因特网去查找,但网络资源是丰富的、繁杂的,需要学生花费时间去筛选,这时需要教师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学习资源。

4、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 新课标基础模块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不以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主线,而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我们不能像以往那样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学生如何掌握信息术应用技能上,而要在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并在学习活动中时时刻刻应用信息技术。这样一来,我们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

四、教学评价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从这三个维度去检验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了对学生的选拔与甄别作用。在新课标的教学评价中,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原则,应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1、评价方法及实施 如果按照评价的时间和作用来分: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和情况,看他们是否具备了进行某项教学活动的条件。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测定评价对象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指出没有掌握的内容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终结性评价是指当某一项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最终的成果做出判断。它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到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给学生评定成绩。在制作评价的整体方案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等等。具体到每一个方案又要从知识性、技能性、创新性、实践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案。

(1)把诊断性评价用于教学的分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由于小学、初中开课的不统一以及教学内容的不衔接,造成高中入学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极大差异。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调查表、访谈、作品设计等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2)把形成性评价用于平时的作业管理在各种评价方法中,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引导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激励学生去学习,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这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信息技术课尽管有作业实践内容,但教师不对学生实践结果进行评价,这是造成目前信息技术课不受学生重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信息技术教师不批改作业(电子作品),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的最好机会。

(3)终结性评价与期末综合评价相结合每学期末都要对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进行终结性评价。因此,我在上第一次课时就告诉学生期末成绩的评定办法:平时成绩占60%,期中考查占20%,期末考试占20%。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价方案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是促进教学、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学习的重要环节。

2、评价形式及其作用除了评价方法,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情况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学生的自评、同学间的互评等等。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可以使被评价者主动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寻找问题,这对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是十分有利的。为此,我们在学习任务清单上都设计了学生自评表,下课前由学生自己填写。

(2)他人评价他人评价在我们教学教程中的体现之一就是同学间的互评。这种评价在评价标准比较明确的情况下,可以得出相结客观的结果,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同学互评一般要求都比较严格,且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大,不宜频繁进行,通常一个学期进行1-2次。如何做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工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总体说对学生的评价要重激励、重发展、重能力。

五、结束语新课改已经一年多了,对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其实有些问题课改之前本身就有的,或者说新课改使原有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不能因为存在问题,我们就否定新课改。新课改的理念是好的,新生的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慢慢成长起来,新课改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深入教研教改,彻底理解新课标内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合理改变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创设一个自主、合作、创新、和谐的新课堂。

文章来源:爱唠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中得到体会,现在我就简单的谈一下。

一、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

新课标的教学,我们需要明白教学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当前的教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与问题?

、从目标到内容的质变

信息技术课经历了从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的过程。在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归纳哪些技术上的方法。()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纵观以上问题,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层教学和分组合作学习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分层教学

()按水平的分层导学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和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课堂上的分层导学

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在关注学生水平差异的前提下,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能力水平等,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教学。

、分组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和两层(类)学生,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类学生分散到类学生中,以每组-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

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学习小组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例如“互助学习对子”,小组内2-3人组成“互助学习对子”;小组间两两结成“互助学习联盟”;引入适度竞争措施(如评选“优秀小组”或“专家组”),形成“小组联盟――组内(间)竞争”的学习机制。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水平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

下载浅谈新课改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新课改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教学学习心得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教学学习心得 织金县第七中学教师徐立泽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变化,当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公布时,就从当中学习了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那么面对这些新课程、......

    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析究文/宋连昌摘 要:论述了高中新课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注意要点,并从PBL、学案导学、学习系统、交流评价等方面阐述了高中信息技术常规教......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浅议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随州市环潭镇涢水小学彭新安 摘要: 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标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就怎样在教材分析,......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

    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五篇模版)

    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教育......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体会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体会 周 娣 面对新教材、新课改的大气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该如何作出相应的改变呢?我对“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反思。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信息......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为了适应培养全面人才的需要,现在全国各地已相继在小学阶段推行了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位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