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实践方向论文
【摘要】探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于将人的本质交还给人和人类社会,没有人文精神的人和社会都是虚无的和没有意义的。把握人文精神并将其融入人与社会成长发展是人类文明近现代史的基本认识与重要成果,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言,在任何一个层面上的努力都将遭遇人文精神缺失的困扰,因而必须从历史深处寻找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勘定现实实践方向,为理想社会建设注入它所需要的灵魂。
【关键词】人文精神 内涵 实践 现代化
一、尊重人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起点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确认人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这一方面是相对于物而言的,人永远比物宝贵;另一方面是相对于神而言的,不能以神的名义压制人。
从这一点出发,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尘世幸福,认为人生的价值应在现世实现,人有权追求尘世的幸福,不能把幸福推延到天国或不可见的未来。其中也包括肯定感官的快乐,反对禁欲主义。
但是,和人的生物性欲求相比,人文精神更看重人的精神性品格,认为后者是人的尊严之所在。也就是说,对于人来说,尊严高于幸福。关于这一点,康德的解说最有代表性。他认为,人一方面属于现象界,具有感性,受制于自然法则,追求快乐(幸福),另一方面属于本体界,具有理性,能够为自己建立道德法则,“人的尊严就在于这个能够作普遍律的立法者的资格”,它证明人是自由的。正是在人的尊严之意义上,他进一步提出:人是目的,永远不可把人用作手段。
所谓人是目的,就是要把人当作精神性存在加以尊重。这分对己和对人两个方面。一方面,每个人要把自己当作精神性存在、当作独立人格加以尊重,在任何情况下不能丧失做人的尊严和人格。另一方面,每个人也要把他人当作精神性存在、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加以尊重,在任何情况下不可侮辱他人的人格,贬损他人作为人的尊严。
尊重人的价值不能流于空泛,必须落实到尊重每一个个人。作为一种伦理思想,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的生命(和灵魂)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必须予以尊重。每个人都有责任也有权利充分实现自己的个性和人生价值。同样,每个人对他人也应该如此看待。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一种合理的社会秩序应该有助于一切个人的自由发展。
二、对真理的探寻
第一,好奇心。好奇心是智力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然而,“神圣的好奇心”有许多敌人,主要敌人有二:一是习惯,所谓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二是功利心,凡事都问有没有用,没有用就不再感兴趣。如果说好奇心是神圣的,那么,功利心恰恰是最世俗的,它是好奇心的死敌,在它的支配下,科学探索的原动力必定枯竭,眼光必定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当今教育的最大弊病是受功利原则支配,其中也包括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的心态极其普遍,以马上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为教育和受教育的唯一目标。爱因斯坦早已发出惊叹:现代教育没有把好奇心完全扼杀掉,这简直是一个是奇迹。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往往也只是着眼于增加课外知识,扩大灌输范围,仍以有用和功利为目标,而不是鼓励和保护好奇心。
第二,认真。认真归根到底是在知识的根据问题上认真,一种认识是否真理,一定要追问其根据。所谓根据,一是判断是否符合经验事实,二是推理是否合乎逻辑,人的理性能力就体现在运用逻辑对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但是,人的理性能力本身是否可靠呢?如果它不可靠,它所确认的根据就成了问题。知识论成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近代以来更成了主题。其中贯穿着一种努力,便是想把人类知识建立在完全可靠基础上,否则就放心不下。相比之下,中国哲学一向不重视知识论,知识论是最薄弱的环节。
苏格拉底所主张的“知识即德行”是西方哲学家的普遍信念,中国哲学家正相反,信奉的是“德行即知识”。由于把知识本身看作目的性价值,因此,西方多具有纯粹的思想兴趣、学术兴趣、科学研究兴趣的人,在从事研究时只以真知为目的而不问效用。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中,最容易产生大思想家、大学者、大科学家。中国则缺少这样的氛围,所以不容易出大师。
第三,渴望。好奇心和认真面对整个世界,就会追问整个世界存在的根据,因而必然把人引向哲学的沉思或宗教的体悟。爱因斯坦把这种渴望称作宇宙宗教感情,并认为它是科学研究的最高动机。到了这一步,头脑与灵魂便相通了,科学与哲学、艺术、宗教便相通了。事实上,大科学家都不满足于纯粹经验研究,他们都是怀着揭示宇宙最高秘密的心愿度过实验室里的日日夜夜的。
以上所述可统称为广义的科学精神,其实质是对非功利性的纯粹智力生活的热爱。这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对现实人生的超越
第一,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这是心灵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人生在世最根本的责任心,因为其他的责任可以分担或转让,惟有这不能,必须完全靠自己承担。然而,具备这种责任心极不容易,因为人们往往受习俗和时尚支配。约翰?穆勒指出:在仅关自己的事情上,人们从不问什么合于我的性格和气质,或者什么能让我身上最好和最崇高的东西得到发挥的机会。所问的是什么合于我的地位,别人通常是怎么做的。他们还不是在合乎习俗与合乎自己意向两种情形相比之下,舍后者而取前者。他们根本是除了趋向合乎习俗的事情外便别无任何意向。由于他们不许依循其本性,结果就没有本性可以依循了。
第二,对人生意义的不尽追问。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必然会引向对人生意义、根据、价值的追问,要自己来为自己寻求一种人生信仰,自己来确定在世间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式。从总体上看,中国人比较缺乏灵魂的认真,缺乏超越性的追求,中国文化传统中缺少形而上学哲学和本土宗教便是明证。中国的人生哲学注重的是道德,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而往往回避对人生进行追根究底的探究。在一定意义上,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中西哲学传统的始祖,他们两人都重视人生哲学。但是,他们的嫡传弟子便显出了显著差别,孟子走向了更典型的道德论,柏拉图却走向了本体论。
第三,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认真追问生命的意义,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死亡与不朽、世俗与神圣之类根本性问题,会要求以某种方式超越有限的肉体生命而达于更高的精神存在,渴望与之建立某种联系。这就是信仰的本来含义。
第二篇: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实践方向
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实践方向
【摘要】探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于将人的本质交还给人和人类社会,没有人文精神的人和社会都是虚无的和没有意义的。把握人文精神并将其融入人与社会成长发展是人类文明近现代史的基本认识与重要成果,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言,在任何一个层面上的努力都将遭遇人文精神缺失的困扰,因而必须从历史深处寻找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勘定现实实践方向,为理想社会建设注入它所需要的灵魂。
第三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的科学
精神与人文精神
摘要:通过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分析,并且结合一些社会现象,阐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并且深入了说明了,对于我国如何运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拉动我国经济,和提高执政能力。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经济增长,执政能力
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学生我先从建筑业上的一个实例,引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科学与人文方面的问题,比如疏散用楼梯的设计,设计人员通常根据防火规范的要求,或设计为封闭楼梯或设计为防烟楼梯,而忽视了楼梯的易于寻找性。特别是许多公共建筑中,有的把楼梯的疏散门设计成没有透明玻璃的防火门,有的为了空间的最大利用率,而把楼梯设在不易寻找的背角旮旯处,虽然这些楼梯都符合疏散距离和疏散宽度的要求,却没有想一想人们如何才能找到楼梯的问题。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设计符合了科学原理,但对于人德使用来说,却没有考虑的人的使用问题,我们的社会的发展了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能够使人更好的生活,所以科学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下面借此引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是求真;科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不以人的意志与感情为转移, 我们的活动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科学, 就越真。所以, 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 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终极关怀, 是求善;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 认识体系, 还是一个价值体系, 伦理体系;
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 还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非一元的, 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从上面问题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们的行为方式要本着科学的原则,要符合客观规律,这样才能在正确的方法下产生正确的结果,而我们行为的目的,则应本着人文的原则,因为从原始社会到当今社会,我们最开始是自己自足,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也就是我们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别人也在为我们服务,所以人文精神,侧重的更是能像关怀自己一样的心态去关怀别人,同时别人也能用同样的方式来关怀自己。在当今社会两种精神起到的作用,我们将在下文进行分析。
改革开放开放三十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科技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的生活因为科技的提高而变得更加的舒适,然而在科学技术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比方说地沟油,各种有毒的食品添加剂,毒奶粉,瘦肉精,可以说他们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的产物,所以单纯从科学来讲是不能判断事物的好坏,不能判断这个科技是否是真正我们需要的科技,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以一种人文的关怀来看待和衡量的我们的科技。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是不能分割的。科技进步促进人文精神更健康、更丰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人文精神是求善的,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和领航员。人文精神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同时也是约束科技团体、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
所以,当今社会,不断的提高科技水平固然重要,但即使如此对于科技好坏的判断,和对于科技的约束固然重要,我们对其判断的方式,约束的方法,就是人文的态度,人文的精神。
接下来说一说我国当前对于科技的态度和理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
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所以,我国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已经非常明确,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发展为了人民,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所以我国目前的发展的方向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以人文关怀拉动经济发展
下面我一日本的一个产品为例,日本国内使用的环保购物袋大致可分为:包装纸、手提袋、宅配袋、米袋、角底袋(或称“平袋”)和封筒。其中,包装纸还可以细分成普通花样的、水果花样的和防水的,包装纸主要用于包装体积较大的商品;手提袋还可以细分为普通售货用的、水果花样的、化纤无纺制的和高级布袋等品种。通过这个产品,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细节对于产品的重要性,回顾我们周围一些全球性的大企业,和他们的一些产品,产品除了具有很强的科技同时,都十分考虑到用户体验这个问题。用户体验更多的体验的一种人文关怀,对而我们国内的产品不少都忽略了这一点,虽然有科学技术不一定太多,但这样的人文关怀却少了很多,比方MP3的夹子的松紧度,我们考虑的是只要能夹在衣服上就好了,而国外的厂商考虑的可能是更加方便取下和夹上。
所以通过上面的例子进行分析,中国的高端产品想要走出国门,就更应该注重用户体验这一重要环节,因为高端产品对应的是高端的用户,而高端的用户对于用户的体验的要求也更加的高,所以,为了提高市场,除了具有很好的科学精神,更应该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
人性化科学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公安机关执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维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利。公安民警的一切执法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超越法律违背法律的特权。法律一旦遭到权力的践踏,公安执法就无公正可言,更别说人性化了。因此,必须在公安机关中大力倡导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在执法时,要将一切行为严格规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才能真正实现执法人性化。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对大部分人实行民主,对少数人实行专政。国家性质也决定了公安工作的性质,所以要做到执法的人性化必须先要做到执法为民。这就要求公安机关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在治安执法的各个环节充分保护和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事事处处从人民利益出发,为人民群众着想。通过树立热情服务的观念,达到执法人性化的要求,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比如公安部推出的30 条便民措施规定70 岁的老人可以考驾照,新生儿户口可随父随母,民可凭身份证申报护照等措施就是基于服务原则而采取的人性化措施。
执法既是管理,更是服务。相比起粗暴执法的“刚”,人性化执法的“柔”更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温柔执法”反而能够“以柔克刚”。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通过改变执法条件、手段、方式提高执法水平,做到尊重其人格,维护其权利,体恤其需要,顾及其感受,给予公民柔性的人文关怀,逐渐把“人性化”的执法观念贯穿到执法的每个环节。
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贻害人类。科技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取决于人自己,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人如何运用它。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之中,人文精神才更富于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人文精神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即科学的人文精神;而科学世界本身也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赋予人类以崇高的理想精神,激励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所以就我国当今的现状而言,既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发展也不可放弃对人文精神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 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
[2] 黄瑞雄,科学人文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及其意义
[3] 刘 轶,论治安执法人性化
[4] 祁亚辉,略论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5] 贾高建,社会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
[6] 吴卫平,以人为本应体现深切人文关怀设计领域几种怪现象分析(下)
[7] 陆晓禾,中国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
第四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内涵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内涵
清华大学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组
原载《光明日报》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并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为理论基础,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为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把人才培养目标放在首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工作的每一环节都应把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工作才能坚持其正确的方向与导向,才能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彰显其影响和凝聚力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这又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先进文化为根本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它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
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精神实质及深刻内涵。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和灵魂。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才能深刻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就是要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
二、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软环境建设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硬环境建设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建设。硬环境建设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同时本身也包含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如果说硬环境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形象,那么软环境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无疑应将重点放在软环境建设上。具体说来应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一是良好的学术环境,既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形成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开拓创新的局面以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是良好的育人环境,即注重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形成教书育人、尊师重教、为人为学、追求完美的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形成诚实守信、团结和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校园风尚,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软环境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相比较而言,良好的软环境建设更能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素质。软环境建设中所传达出的教育理念、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最能体现一所大学所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气韵,是大学精神内核的彰显及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陶冶功能、整合功能及凝聚功能。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程度存在的重硬件投入、搞形象工程,轻软件培育、忽视品格塑造的现象,不利于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软环境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形成有益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科学创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校园环境;才能完成大学作为优秀文化传承者和社会思想库对于提高社会的文化精神和道德价值所应承担的责任。
三、坚持主流文化为主导,反对和抵制落后腐朽文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文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大学作为社会各种思想和观念碰撞与交流的舞台,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互交织,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如何把握自身文化发展的方向,实现自身的文化和谐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
校园文化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精华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积淀。比如,爱国爱校,集体主义、主人翁意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诚信友善、乐于助人等等,通过它的熏陶必将提升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流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最有力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根基与保障。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中出现了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等新的校园文化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青睐,并对主流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重视和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以主流文化引领多样化的非主流文化,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前提下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以先进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与方向,继续唱响主旋律;另一方面,要尊重非主流文化存在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肯定其在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促进它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对非主流文化的消极作用也要敢于批评和指正,特别是对其中容易引发思想困惑、道德失范,与主流价值截然对立的价值主张要及时引导和纠正,促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别。代表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概括起来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是每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其自身文化和谐所必不可少的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落后的校园文化是各种错误和腐朽社会思潮在校园生活中的反映,它消蚀人的理想和信念,涣散集体的凝聚力,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形成团结、奉献、奋进的和谐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要坚决抵制和摒弃落后腐朽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不能假借构建和谐之名使落后和腐朽文化大行其道贻害青年。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近年来对青年学生影响较大的几种社会思潮,尤其是它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误导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就会削弱和阻碍先进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和发展,使校园文化失去正确的价值导向,甚至引发思想上的混乱。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所坚持和提倡的东西,所反对和抵制的东西,就是我们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旗帜鲜明坚持和反对的东西。
(执笔人王雯姝)
第五篇:科学、人文精神 论文(精选)
一位工科学生对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想法
科研过程需要思考,而思考又源于现实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这种思考建立在理性、思辨、实证和创新的基础之上,便具有了科学精神,且赋予了这种思考理论的意义;当作出超越个人功利价值的探究时,又具有了人文的精神,并赋予了这种思考现实的意义。在西电这所理工科大学里,我们不仅要防范过于偏重科学文化,还要有人文情怀。
回首过去,在我国还是农业大国时期,人们做事一般凭借经验,并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技术,进而发展为科学。像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蔡伦的造纸术,唐代的雕版印刷,北宋的指南针,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由于这些科学技术大多是对生产的直接记载,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使得我国的生产进程发展缓慢。一直到到了近代,人们的做事方式才有了变化,变成了首先在实验室里完成对对象的研究,然后运用所得结论进行发明创造。由于所得结论具有普遍性,开放性,人类社会的发张迅速,并迎来了现代文明时期。
得益于科学所带来的巨大发展,人们更加关注于科学研究活动中所形成和运用的思维观念,既科学精神。它是科学研究得出成果的保障,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如果没有它来作为判别科学与非科学准绳,科研所指向的道路必然是盲目的,错误的。
当国家进人科学和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物质要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以前老百姓普遍吃不饱的日子一去不返,现在衣食住行的条件是那时的人们所不曾能想象得出来的。于是人们便随之产生了科学万能的思想,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人们对科学的崇拜,使科学获得了特权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但科学技术所能带来的幸福感是极易饱和的。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它对自然的破坏、对社会的干扰给人们带来的种种折磨。列如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气候问题、物种问题等日趋严重;有人为了获得科学荣誉,不惜采取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手段,伪造实验数据,违背了科学精神,违背了社会的伦理道德;更甚者有还假冒伪劣食品也冠以高科技而欺骗社会,带来“舌尖上的危机”。科学既然是科学,它就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有它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科学不崇拜任何东西,对科学的盲目崇拜本身就是反科学的。
科学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学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人类的福祉而言则是中性的,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比如原子能可以发电、治疗疾病,但是它也能制造成原子弹毁灭全人类。现在的人类是地球出现过的成千上万物种中惟一能毁灭地球的物种,人类尽管拥有强大的改造世界的科学技术,但如果掌握不好的话,这个能力就将毁灭人类自身。那么,如何制约,靠的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的文明古国,她有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美德,在文史哲词上,人文知识底蕴厚实。对人的关怀,表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对人的关心、关爱的仁爱精神,从小的来说,是对周边的人,从大的来说是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的深厚的人文关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有联系的。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科学精神是人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科学指导;而人文精神的对象是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我们去用科学精神探知构建世界图景时,人文精神就像引导这些探知活动的灵魂,时刻影响着我们所认识的事物。就像我们把代码烧录到芯片中,代码实现对芯片的控制,而芯片则按固有的逻辑去完成相应的活动。科学精神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人文精神则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两者都是人们认识和观察世界所不可或缺的,只有同时兼具这两者,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才更全面,实践活动才更自觉。
但结合当代社会实际来看,两者的融合并非一帆风顺,似乎注定要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今天,人们过于弘扬科学精神,而淡化了人文精神对科学精神的引导和匡正,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诸如腐败、造假、欺诈等现象,这都与人文精神的缺失有关。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有人甚至利用人文精神为某些人的抄袭现象辩护。一个有科学技术的人,他可能做好事,也可能做坏事。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仅仅指的是拥有专业技术,还应该具有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及人文关怀。“仓廪实而知礼节”,在物质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人文精神自然而然得也被提上了日程。结合当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相信未来计算机化、机器人、通信、纳米技术、医药和空间探索等各个方面的进步仍会令我们欣喜,不过,要让这些进步技术服务于人类,我们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人文精神。所以,我们应当加上管理教育和艺术,着力培养懂科技、擅管理、通艺术的新一代人才。我们要培养思维缜密的未来世界各行业的领导者。倘若没有具备人文素养的领导者发挥再多的实践智慧,科技方面卓越成就,也难以在未来解决当今世界存在的重大问题:无知、信仰和政治冲突等。影视著作《极乐世界》中所描绘的未来“极乐世界”高官严格执行禁止移民的法律,迫使穷人世代生存在地球上,不得翻身的残暴统治,与前段时间叙利亚难民被多国拒绝入境避难,所导致的小艾兰的溺亡。这些问题都亟需人文精神参与进来。
再者,如果未来医药科技发展到能够延长人类的现今寿命的两倍,实现200岁,癌症,艾滋等夺命疾病得以医治,摩尔定律不断被验证,电子科技时代以指数发展,相信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不以霍金和比尔盖茨的主观意识而转移了。人工智能的到来,将让我们无所适从,尤其是考虑到超人工智能可能会发生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都不知道用什么表情来面对。当一个人工智能出生的时候,对我们来说,就像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一般,但这个神会对我们人类仁慈嘛?结合近期影视《复仇者联盟2》,人工智能的到来是以“奥创”为代表的终结人类,还是“幻视”所遵从的生命是变革?这个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现在正站在变革的边缘,而这次变革将和人类的出现一般,意义重大。为了在超级智能的世界里保全人类的尊严,我们也需要在相关领域取得迅速的发展,做好准备迎接未来。我们必须提高伦理决策能力、同情心和创造力,与智力相结合,深入理解人类对联结、陪伴和意义的需求。人类不是机器,神经元不是数字交换机。倘若超级智能计算机对我们抛出的尖锐问题做出答复,我们将从何处理解?何以认识并建立我们人类所独有的东西?答案就是人文精神。我们要设计一个核心的人工智能代码,让它深层次的明白人类的价值,让它的价值观和我们的价值观相仿,给人工智能设定一个我们人类的发展目标,让我们得以不被干扰得持续进化,让我们知道的更多,思考的更快。最重要的是,必须在系统跑起来的情况下,能够允许我们对代码进行更改和完善。
人类谋求发展,如果超人工智能真的发生在我们有生之年,而造成的影响真的如大部分世界名人专家所以预测的那样极端,我们这代人所要面对的将极具挑战,任重而道远。想到此,我内心就很沉重。我们现在就要树立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相协调的观念,在面对新的问题,给予其足够的思考和前瞻,立足当下,开创未来。
参考文献:
1.Superintelligence:Paths:Dangers,Strategies.Nick Bostrom;2.《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电子科大报,第二版:第575期; 3.《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缺一不可》,刘瑜,深圳商报,2007.04.30; 4.《既要坚持科学精神又要弘扬人文精神》,胡华军,第02版:新闻·评论,2011.11.01;
5.《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欧阳康,光明日报,1999.10.29; 6.《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陈勇,中国矿冶大学; 7.《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万长松,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8《大学要保持人文与科学精神的统一》,俞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