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校园人文精神 充实学生生命内涵

时间:2019-05-15 15:2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突出校园人文精神 充实学生生命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突出校园人文精神 充实学生生命内涵》。

第一篇:突出校园人文精神 充实学生生命内涵

内容摘要: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本文就试图以校园文化的功能、目标为前提,从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课堂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四个方面来阐述自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构建思路。

我们讲的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立足点,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方式,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剑桥、哈佛、北大浓厚的校园文化,在人们的心中竖立了丰碑,成了多少著名学子一生的难以忘怀。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全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所以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有如下的功能:

①陶冶功能: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起着一种文化传递的作用,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人格和灵魂,以充实生命的内容。

②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有意无意地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③教育促进功能: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求知欲和业余生活的需要,他们过剩的精力也需找到新的天地。校园文化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的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社会交往,都提供了一个育才环境。

④导向功能: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校园文化是正面的引导,还是负面的影响,其导向作用显而易见。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园文化朝着政治化、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方向发展。

三、校园文化的构建思路

(一)校园精神文化

1、加强党政班子在绿色校园文化中的领路人的作用。

(1)学校领导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的过程,领导者首先是一个学习者、开拓者、感染者,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发挥引路人的作用。

(2)在工作中班子成员还要继续做到表率的作用。继续发挥自己旗帜的作用,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2、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教师是对学生产生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人,我校的教师正用自己的行为去铺垫着学生的未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我校积极规范教师行为。

①教师要衣着得体,要大方而又富有生气。

②要加大对教师行为的规范,通过领导者的引领,典型教师的示范,扩大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力度。

③我们要通过改变教师的不良心态来影响学生,让学生们心态平和、健康,富有绿色的生机。

④为了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我们教师首先要广泛阅读并把好文章推荐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人生的真谛,如我校就每期举行了“美文背诵”和“好书伴我行”等读书活动。

⑤我们的教师就要有一项正当的爱好,努力成为一个音乐的爱好者,一个体育健将,一个业余的作家……。从而通过教师的影响,使我们的学生个个具有才艺。

⑥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给学生以平等、和协、自主、协作的引领。这样使我们的教师真正成为教育者。

(2)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使自己成为一个教育者,对学生注入人文关爱,建立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感悟,主动思考,成为一个健全人格、完整 人格的人。

(3)教会学生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如何以诚待人、与人相处。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把学生真正做为一个有理想、平等的人来看待,而不在单一的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4)更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导向,我们的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春风般抚平有问题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困惑,给学生一个精神的家园。

(5)校园建设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我们校园文化下的校园建设就是要使我们校园的每一处要有人文的内涵,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使校园处处是教育,学生时时受熏陶,充分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所在。

(二)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环境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努力为学生创设一流的学习教育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应该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一项大事。

1、在教学楼内,进一步体现“让每一面墙说话”的理念,在走廊的墙壁上挂上对学生有影响力的条幅,对每个班级的布置,发挥学生献计献策,即能体现本班的特色,又能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2、在教学保障上,要力争做到陈旧设备的更新,实验室器材要能满足学生进行实验的需要,使学生的能力不仅依赖于书本,更来源于实践。

3、加强校园网的兴建和完善。让我们的学生在远离网吧的同时,能够享受现代科技的便捷,同时也使我们的办公条件跨上一个新台阶。

(三)课堂文化

1、让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教育教学要依据人的生命特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处使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人的生命进入实践,创造发展的新天地。因而,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要通过受教育产生“心灵经历”和心灵化的过程,获得对生命的真正了解,懂得对生命的珍惜,学会生存、生活,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人。

2、让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新课程教学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体现新课程的价值、意义。如此,我们要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实现自己生命价值,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世界里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塑造自己,在自我优化中实现理笥构建和个体价值。

3、让课堂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

新课程改革强调,不仅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要在这一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技能,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要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视为生活实践、生命发展的过程,体验生活世界本身就充满知识和需要知识的道理,深刻领悟知识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产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现知识、获得知识的自主性、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把知识内化成内在的人格化的精神力量。

(四)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必要保证,是环境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制度好比催化剂,可以规范人们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我的思路是将制度建设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我认为,制度不仅仅是约束人们的一项措施,更是让师生在参与制定和执行制度中得到教育,得到激励的一中措施。但应力求让师生在用制度来规范自己时,没有压抑的感觉,只是为了在更好的机制环境下学习和工作。

1、对学生规范的制度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而不能使学生在“禁止”、“拒绝”中发展成长,同时对学生的要求还须体现对学生自主性的调动发挥。

2、在此后,我们还要制定更能激发学生热情,关注学生感受的一系列制度以更好地服务学生、锻炼学生。

3、我们要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在教职工管理中,在职务晋升、奖金发放、职称评定、评优奖励中创造良(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好的竞争机制,让教职工在竞争和合作中体会教育的乐趣。

4、在学生管理中,引入文明学生、文明班级评比制度,我们特别主张培养学生个性,在各项活动中张扬学生,展示自我,让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得到提升。

5、在活动方面,应该制定每学年校园文化实施细则,让师生在建设校园文化,构建校园文化中得到熏陶;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制定教育教学评价细则,认真进行良好的教学评价和反思,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既有实践之乐,又有创造之功。使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这是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第二篇:充实内涵树特色

充实内涵树特色,立足创新谋发展

下堡中心小学

三年间,我们紧跟市教育科技局和北师大项目组的步伐,通过专家的实地指导、聆听专家的讲座、观看专家视频、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外出参观学习和挂职锻炼,我校各项工作有序展开。现将三年来的具体工作做一个简要的汇报。

一、校园文化建设

(一)名人教育的提出

我校地处下堡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曾路居此处,是孝义县政府成立地,依此拓深,确立了“名人教育”这一办学特色,旨在让学生学名人,学伟人,争做名人。

(二)读好书,学名人,立大志活动的开展 1.前期筹划

学校领导在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二小高海英校长的指导下,形成了名人教育读书活动方案,并把每年3月、10月定为读书月

2.征集百位名人

学校发动教师开展征集百位名人活动,通过筛选,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成五部分:一年级,中外著名文学、童话作家及体育名人;二年级,中外科学名人;三年级,中外艺术名人;四年级,中外文学名人;五年级,中外诺贝尔奖获得者、思想政治军事名人;六年级,则综合学习整理展示五年学习完的百位名人作为校本课程去开发。

3.构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教学楼门厅顶矗立着“学名人,立大志,报祖国”校训,门口电子屏显示“培养有志气的中国人”的校园口号,教学楼每层都分类悬挂古今中外、地方名人画像。学校图书馆每天下午活动时间开放,每个教室设立图书角,各班还将名人设定为自己的班名,这些名人将作为师生前进的榜样和力量。这些环境建设的开展,使我校师生仿佛置身于名人世界,一进入学校,就能感受到名人、伟人的气息,营造出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4.多种形式开展学名人活动

名人教育进课堂、讲名人故事、优秀教研组、优秀教师评选、读名人名言警句、读名人书籍交流体会、做名人手抄报、举行好书推荐会、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升旗活动、十星级学生评比。

(三)学名人,立大志,报祖国,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名人教育活动与教师队伍建设有机结合 名人教育活动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有机结合 名人教育活动与校本课程的研发有机结合 名人教育活动与教学科研课题的确立有机结合 名人教育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二、聚焦课堂教学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中度过。所以,要提高教学的质量,最主要的是要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即设法提高学生在每个40分钟内的学习效率。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其次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一)我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观看专家的视频讲座、参加了“国培计划”、高级研修、开展了师徒结对、送教下乡、回城跟师、市教研员蹲校视导、共同体活动、骨干教师示范引领、教材教法培训等教研活动来实现。

(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不单单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的过程,而是“教师为辅——引、学生为主——学”的一个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1.教师为辅——引

要上一节精彩的课,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的前言及课程目标,明确必修、选修模块及每个模块包含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及模块之间的联系、模块活动建议。这些基本理念的明确对于课前教学准备及课堂组织教学都有很好的启发和指导。(1)精心备课,做好课前准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施教更是如此。同时要注意新课改教材突出的“以人为本”和“素质教育”的理念。

①研读教材,认真准备教学内容。要上好一节课,一定要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科目基本知识点及相互关系;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及如何突破;把握课本中的图片、资料回放、及课后测评及学习延伸题;把握教材的课课之间、单元之间的联系。这些我们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融会贯通。

②掌握学情,关注学生。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虽浅显但也比较广泛,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先掌握学情,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关注程度、参与程度充分地考虑进去,设计好课堂中对学生的提问问题、提问时机及问题答案的多样化的预测,以提高课堂教学机智。(2)转变方式,营造课堂气氛

一节课要上好,在备好课的基础上将备课内容落到实处上,才是核心问题所在。

①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我们的教师要做好课堂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授课语言、表情、动作要富于激情和感染力,能使师生共同融入课堂,心理上对知识的接受和渴求达成共鸣。

②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新课改下的教学要突显出“自主、合作、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提问题,学会探究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

③课堂授课要注意重、难点的突破,详略得当。对于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教学中不好掌握。为此,我们在新课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侧重点、难点的突破,精讲精练,使用正确的多样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去归纳。

(3)巧设问题,放飞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中,巧妙的提问,犹如一把金钥匙,能激发学生强大的兴趣,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课堂上,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教材内容,巧设问题,让学生紧扣问题展开思路。

2.学生为主——学 学生的参与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参与学习达到的效果“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同样是我们身为教师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1)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加强学具操作,可发展思维,开拓创新,让学生在实践中、在操作中,通过观察、动脑、动口、动手,体验其过程,让他们在操作中获得知识,发展其思维,激发求知的愿望。

(2)在兴趣中获得知识 学生都有一颗好奇的心,而好奇又是兴趣之源。在教学中,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重视课堂的练习训练,使学生掌握宽广的知识,必而形成技巧。(3)在质疑、探讨中获得知识

让学生在疑问中、问题中学习,不仅能在质疑、探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质疑等方式方法使教学效果得于更好地提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往往正确的方法可以让教师、学生受用一生,想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寻找得当的方法。

三、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依法治校的需要,是落实社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需要,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形成特色,提升办学品味的需要。为此,我校积极行动,按照市局要求,完善学校制度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一)组织教师观看刘永胜、赵德成、朱福建等专家的培训视频;组织学习市局下发资料;组织外出学习培训。

(二)集思广益,完善学校制度建设 1.学校章程的制订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领导组,广泛征求教职工、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形成了初稿,然后经过班子成员多次讨论、修改,最终形成学校章程草案,最后由教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形成学校的章程。

2.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 学校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聘请两位退下来校长走村入户等方法,对学校的发展现状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归类、分析学校的优劣势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制订和完善各口、各的重心工作,经过多次研究,形成共识,编写成文。

3.发扬民主,完善学校制度建设

(1)建立重大事项决策制度,成立校务委员会,定期召开校务会议(2)健全教职工大会制度,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及学校发展的重要事项,通过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

(3)设置信息公告栏,公开校务信息,确保教职工、学生、相关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

(4)落实学校领导接待日制度,保证每天有一位校领导值班,设立校长信箱,努力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广泛听取教职工、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5)发挥少先队、学生社团的作用,将学生自我管理并参与学校的管理。(6)完善家长委员会,设立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形成育人合力。

(7)引入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密切学校与社会联系,促进社会代表参与学校管理。

4.广泛征集,结合实际,完善与学校《章程》相匹配的各项规章制度 在学校制度建设上,我校采取的是结合实际,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增删结合,通过扎实工作,制定了各项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第三篇: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实践方向

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实践方向

【摘要】探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于将人的本质交还给人和人类社会,没有人文精神的人和社会都是虚无的和没有意义的。把握人文精神并将其融入人与社会成长发展是人类文明近现代史的基本认识与重要成果,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言,在任何一个层面上的努力都将遭遇人文精神缺失的困扰,因而必须从历史深处寻找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勘定现实实践方向,为理想社会建设注入它所需要的灵魂。

第四篇:分辨西方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

分辨西方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

①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智者学派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一下子就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③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上来。

第五篇:当代中学历史教学应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

当代中学历史教学应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要]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尺度,是国家软国力的重要体现。但是,我们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本文从中学历史新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新

课程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探索,希望能够唤起教育者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和研究,从而推动全民族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人文精神

中学历史教育

培养

“人文精神”一词在英文中称为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其根本特点是重视人,即

重视对个人发展和人类走势的终极关怀。具体包括对人自身的价值、人的发展和生存质量的关注;对他人、社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投入与奉献

;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和探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爱和改善的态度等。人文精神的内涵既带有历史的普遍性,也带有明显的时

代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本文拟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一些探讨。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呼唤

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尺度。当前,人文精神不仅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而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具有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具备的独特的人文教育

功能。因此,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优势,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以适应现代社会对

公民素质的更高要求。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实施了许多年,而事实上应试教育不仅没有衰退的迹象,而且大有愈

演愈烈的趋势。在这种情形下,人文精神教育被忽略甚至被省略了。作为人文教育核心学科的历史学科更是沦落到一种被边缘化的地位,每况

愈下。即使被保留下来,但其作为人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却逐渐淡化了。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被考试的指挥棒所左右,本应该是充满厚重

之美和生动趣味的历史学科就变成了机械枯燥的应试工具。

时代的发展呼唤中学历史教育要与时俱进。中国要在21世纪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注重经

济、军事等硬国力的提升以外,还应着力于国民教育和人文素养等软国力的全面提高。如何改变以往传统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弊病,也就成了我们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应尽的责任和必须面对的挑战。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最重要和最迫切的问题,莫过于匡正历史教育的目

标,还历史教育的本来面目,发掘历史教育在培养与塑造人文精神方面的真正价值。

二、中学历史新课程对人文精神的体现

自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之后,一场旨在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随即展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从

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科书编写等各个方面,突出体现并加强了历史教育的人文性,淡化历史教育的工具性。

例如,在课程理念的设置上,新课标明确中学历史课程的基本宗旨是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在课

程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注意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上,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

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要求把“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作为公

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教材的编写上,打破了以往教材编写重知识、重体系的旧例,而采用相对生动的学习专题形式和模块

形式,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高中课程还开设了可供学生选择的历史选修课,旨在进一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揭示了中学

历史教育的根本特征——人文主义教育,试图还历史教育的本真,进一步丰

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如人本意识、科学的态度、创新意识、民族意识、全球意识、合作意识、环境意识等,并且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提

供了很好的素材与途径。

三、中学历史教学如何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

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学科之一,历史学科拥有丰富深厚的人文资源,历史教育应该借助丰富的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

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从而最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突

出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挖掘课程内容,培养民族意识,激发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的主旋律。历史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民族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拥有民

族自豪感。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说过:“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力。”这种民族自信力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有深厚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有宽阔深沉的民族胸怀等,正是这些才生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勇前进的动力源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进而了解中国国

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形成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力与凝聚力。

但是,在教学中也要注意采用批判的发展的眼光具体分析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科技史时,教材往往强调我们的发明比西方领先多少年,而很少涉及它究竟给国家发展带来多大的实际意义。就拿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来说,我们往往因

为它们在当时遥遥领先于世界而感到自豪。但是,仅仅自豪是不够的。鲁迅曾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

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为什么鲁迅的看法与我们书本上讲得不一样?为什么传统科技没

有在中国发挥应有的巨大作用?通过深挖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民族在对待传统科技方面的愚昧、可悲与落后,西方民

族的务实、智慧与进取之处。只有建立在正确认识祖国历史文化基础之上的爱才是一种理性的爱,否则只能是盲目的、狭隘的、也是不牢固的

;只有理性的历史教育才能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努力的爱国情感。

(二)揭示历史人物优秀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历史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历史记录了大量杰出人物的事迹。然而,以往教材对历史人物描述更多的是与其相关的

重大事件,寥寥数语,冷冰冰的面孔,显得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除了应付考试需要外,对学生的人格感化作用,显得微乎其微。新课程

在这方面虽然有所改变,但仍有欠缺。教师应加强历史人物尤其是人格品德方面的教育。历史虽然不可以再现,但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教师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使这些历史人物生动鲜活起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在潜

移默化中使情绪受到感染,精神得到熏陶,进而内化为人格力量。

例如,在讲到屈原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有关屈原的资料,站在屈原同时代人的视角(家人、学生、朋友或政敌等),以“我看屈原”“我眼中的屈原”等为主题,展开想象或讨论。通过活动,学生描绘出来的屈原就不仅仅是一个只写

了《离骚》的屈原,而变的丰满高大起来:屈原,楚国的贵族,身处乱世,才华横溢,关心祖国与民族的命运,一心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励精图治变法自强。可惜恰逢昏君小人当政,屈原遭到排挤和放逐。但是,屈原依旧心系祖国,最后因不愿随波逐流愤而投江。传说人们为

了纪念他,才将粽子撒到江中,为了不让鱼吃他的尸体,这就有了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屈原身为楚国的大夫,原

本可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那样,随波逐流呢?这样,学生不仅会为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更为他坚持信仰 的执着精神所震撼,被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所打动。

在学到科技发展史时,可以请学生搜集中外历史上科学家的故事,分析他们成功的奥秘,象李时珍、李四光、詹天

佑、牛顿、居里夫人、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等。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会发现,这些人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除了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也是个

人主观努力的结果。他们都具有刻苦钻研的态度,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具有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正是这些意志品质成就了他们 的梦想。通过让学生走近历史人物,揭示他们的个性品质,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人格得到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

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三)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历史不是在于讲授过去的事情,而是在于帮助理解现在的事情。”历史与现实是紧密联系的。通过密切联系现实,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

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例如,在学习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时,我们知道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曾经森林茂密,凶猛的野兽时常出没,严重威

胁着北京人的生存,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迫使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再联系今天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每年春季时常发生的沙尘

暴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北京地区的环境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通过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上黄河流域曾长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

人口密集的地区,由于长期的掠夺性垦伐,不注意保护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这才有了今天的后果。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在学习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例子(如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国际知名品牌),说

明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进而思考中国和每一位中国人应如何适应全球化这一趋势。借助这样的联系和思考,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已

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潮流,而且全球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每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敢于迎接这一挑战,善于抓住机遇,否则就会被

淘汰。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树立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理解和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 的心态看待世界;培养学生在当今时代的挑战中,勇于自强自立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忧患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许多典型生动的素材,将其及时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时代意识

与世界意识。如SAS、印度洋大地震、禽流感等,当这些人类共同面临的灾难降临的时候,各国人民团结一致,携手奋战,显示了人类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宝贵精神。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人类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关爱、相互帮

助,这样才能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就是要以生为本。“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主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

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并且“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感”。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并且通过启发,经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认识和结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历史新课程为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大量的途径和方法,如初中教材设置了导入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议一议、小制作、小调查、故事会以及活动课、好书推荐、历史学习网站推荐等栏目。高中教材也设置了供学生选择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阅读与思考、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互动、气氛融洽的和谐民主的宽松环境,鼓

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让创新的种子在此萌发。同时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和实践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一反映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 的方向。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进行学科知识教育,更要关

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当然,教育者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人文观念的更新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样

才能为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贡献绵薄之力。

下载突出校园人文精神 充实学生生命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突出校园人文精神 充实学生生命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充实内涵 增强媚力 提高服务效果

    充实内涵 增强魅力 提高服务效果 ——参观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汇报材料 为了加强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受董事长委派,由院党委副书记董学力同......

    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得充实

    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得充实,而不在于获得长久。 【美】马丁.路德.金难忘的亲情我的脑海里有许多小鱼,这些小鱼构成了我难忘的亲情,但我最难忘的亲情是那一条金色的小金鱼…… 记......

    丰富生命内涵 建设文明单位

    丰富生命内涵建设文明单位 创建文明单位先进个人典型材料 姜好成,男,1966年生,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卫贤镇卫贤村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鹤壁市优秀教......

    突出德育首要地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促进学校文化 的内涵发展 教师的责任是什么?是教书育人。对学校发展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无疑是德育。德育是一项关注生命的事业,具有生活的真实与厚重,更饱含......

    怎样充实自己的学生生活

    怎样充实自己的学生生活在大学里听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无聊、空虚之类的话题了。其实每个人都一样,每个人都会有无聊的时候,所以偶尔觉得无聊寂寞是正常的,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在历史教学中应突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应突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 要: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尺度。但是,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存......

    学生评语 个性突出

    个子娇小,古灵精怪中透出女孩子的聪慧秀气。这学期你继续保持着上学期的优良作风,关心同学、热爱集体,积极履行双语委员的职责,组织同学进行手语、口语的学习,你的精益求精、追......

    淡化自己,突出学生

    淡化自己突出学生永川区何埂镇何埂小学李方珍2009年11月20日,我有幸到重庆参加了“二十年·回眸记忆中的精彩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亲历了名师们演绎精彩课堂的动人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