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湄公河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模式分析论文
提要:依据国际河流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水资源竞争利用之矛盾解决的基本方法以及水资源的三种基本分配模式,通过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趋势与流域国间的用水矛盾以及现有的流域国间的合作程度、流域的管理机制条件的分析,认为现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进行全流域水资源全局分配是较为合理和切合实际的分配模式。
关键词 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分配
1概述
水资源作为国家领土完整与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有权与不可侵犯权是国际法中的重要原则。国际河流水资源通过自然越境而打破了各流域国领土的完整性,使其成为多国共享资源。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与分配必须在尊重“领土完整”与“领土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国家间密切合作,它与流域内区域经济合作、社区发展与区域和平稳定等问题密切相关,是一个跨国境、跨学科的综合而复杂的问题。
2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的基本方法与模式
2.1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的基本方法
水资源以其多用途性、不可替代性、稀缺性、非均匀性、流动性以及在全球气候变化下产生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分配的不稳定性,使得有效处理国际河流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这一同时跨越自然地理与政治边界的资源问题更为困难与复杂,绝大多数国际河流解决国家间水纠纷所遵循的方式是:依据国际水法,签署协议,建立统一管理、监督机构进行解决。国际水法是协调国际河流及水体的开发利用的法律,是惟一能够影响重大国际水争议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当流域国间关系良好,且缺水不严重时,国家间依据国际水法,签署水资源开发管理协议或条约,并建立相应的流域管理、监督机构,其效果是较为显著而有效的。另一方面,当国家间无法通过协商或外交谈判达成协议时,可以通过所公认和信赖的第三方进行调解,这第三方必须是流域外的国家或国际组织或机构,除了有足够的影响力外,还必须有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来支撑其协调者的作用,如世界银行在调解印度与巴基斯坦间关于印度河水分配长达12年的争端中所起的作用;再者可通过国际法庭进行仲裁。
2.2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遵循的主要原则
根据国际河流水资源共享性特点,水分配原则主要是依据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国际水法基本原则,其中:公平合理利用原则是水资源分配中最重要的原则。这一基本原则在许多重要国际水法文件中都有体现,如:1966年由国际法协会(ILA)制订的《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赫尔辛基规则》[1]之第4、5条与1996年联合国通过的由国际法委员会(ILC)制定的《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2]第5、6条,该原则不仅对公平合理利用进行规定并且对体现公平合理利用时需要考虑的所有相关因素进行了相应的概括,其基本内容包括了:①流域内地理、水道、水文(特别是每一流域国贡献的水量)、气候、生态和其他自然性质的因素;②有关水道国的社会和经济的需要;③每一水道国内依赖水道的人口;④一个水道国使用水道对其他水道国的影响;⑤对水道的现行使用和可能的使用;⑥水道水资源的养护、保护、开发和节约使用,以及为此而采取的措施的费用;⑦某项计划使用或现有使用有无其他价值相当的备选方案等。这些原则是实现国际河流水公平合理利用分配方式与途径或应考虑的主要因素,目的是保证各流域国享有平等和相关权利。
2.3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模式
在国际河流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原则与可持续发展观点指导下,其水资源的分配不仅应满足各流域国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应满足维护生态环境用水的需要。因此,将国际河流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是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的总目标,就国际上诸多国际河流水分配的模式来说,其分配模式总的可分为3种:项目分配、全局分配与流域整体规划开发模式[3]。
(1)项目分配模式:是流域国(多见于双边合作)为满足各国家的水需求,按某一个专门项目所开发和涉及的水资源进行分配并签订分水协议,为局部的合作分配,其不需要考虑流域的综合规划与全流域水分配,但要求合作各方进行密切的合作,需要有足够的财力支撑。这种分配模式通常可以满足合作方的用水需要,促进合作开发,但会受流域内其他开发项目或其他国家用水的影响,因此,这种分配方案会减慢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的进程。
(2)全局分配:是流域国间根据其都能够接受的准则将流域内所有可确定的水资源量分配给各流域国。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这一水量应扣除维护生态平衡的基本用水。这种模式不需要流域国间进行密切合作和具有完善的水管理条款及机制,通常是流域国各方通过签订协议按流域中的某一标准(如按多年平均水量,考虑各流域国的实际贡献水量等)确定水资源量,分配给各流域国,各国在其水资源分配份额内可比较自由地利用,而无须考虑共同需求或对他国的影响,总的来说,这种分配模式打破了流域的整体性,不利于全流域的系统开发,无法获得最佳的利用和最大的综合效益,不利于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但可避免漫长的谈判协商过程和一些难以处理的国家间利害关系。
(3)整体分配模式:是流域国通过签订协议,认可并实施流域整体开发规划方案,为满足各沿岸国的水需求而进行流域水分配,这一分配方案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规划方案的完备程度,各流域国的合作与信任程度,是否有较为完善的流域法律与管理机制及其他技术、资金的支撑能力。
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分布与水需求趋势
3.1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分布概况
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东南亚地区著名的国际河流,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海拔5167m的小冰川[4],属太平洋水系,自北向南先后流经中国的青海、西藏和云南省及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5国,在越南的胡志明市南部入海。从河源至河口,干流全长4880km,流域面积81×104km2(中国计算数字,湄公河委员会1993年年度报告数字为79.5×104km2),多年平均径流量4750×108m3,年平均流量15060m3/s[5]。
3.2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径流分布特征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为典型的南北向狭长型河流,为雨水、地下水、冰雪融水复合型径流补给型流域,流域单位面积产水量下游丰于上游,左岸丰于右岸;河川水位年内变化:澜沧江上游地区,因冰雪融水补给明显,每年4~5月受气温影响,河水水位开始上涨而进入第一个汛期,称之为“桃花汛”;而澜沧江中下游至下湄公河流域,随着西南季风的侵入,各河段分期进入汛期并产生最高水位,上下游汛期最高水位时间上相差1~2个月[6]。
3.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目标分析
3.3.1下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分配与利用法规的发展
如上文所述,流域内各国就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分配与利用达成协议或签订条约是较为理想的处理水纠纷的方式一样,下湄公河流域四国自1957年至今,先后成立“下湄公河流域调查协调委员会”、“临时委员会”以及“湄公河委员会”,发表了《下湄公河流域水域利用原则联合声明》,在1995年签订了《湄公河流域持续发展合作协定》[7](以下称《协定》)。《协定》中,第5、6条与第26条对水资源的利用及流域内分流及维护干流径流进行了规定,其中第6条的“干流径流的维护”规定:合作维持干流径流,以免分流、贮蓄、泄放或其它永久性的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历史性严重旱涝灾害例外:①在干季每月不小于可接受的最小月天然径流;②在湿季,确保洞里萨湖产生可接受的天然回流量,并且;③在洪水期防止日平均洪峰流量超过天然日平均流量。联合委员会对河川径流的分配和水位指南、监测并根据第26条采取必要的维护行为。这些规定体现了湄公河水量(特别枯水期水资源)在防洪、渔业、航运、灌溉以及控制海水倒灌中的重要作用。
3.3.2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用水目标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枯季水资源利用与分配是一个有争议和要进行协调的主要问题。
中国:中国境内的澜沧江主要为峡谷型—中山宽谷河流,耕地有限灌溉耗水量极少,而水能资源丰富,具有优良的电站建设条件与优势。据有关规划,到2010年,我国澜沧江流域内的用水量不到自产水量的8%;在规划水平年内,我国境内用水造成对出境水量的影响甚微,不到出境水量的5%,小于计算误差,可忽略不计。因此,我国水资源开发目标主要集中于非耗水型梯级水能开发,其开发效益根据何大明、杨明等人研究分析,可增加天然枯季流量1000m2/s[8]。
老挝:其产水量是流域内各国中最多的国家,占湄公河总流量的35%,枯季万象平原需要一定的灌溉用水。另外,老挝作为内陆国家希望开发国际航运,并开发湄公河支流的丰富水能以推动对外能源贸易与国内的发展。
泰国:泰国东北部是湄公河流域需要灌溉面积最大的干旱区,在其850×104hm2可耕地中仅有约6%得到灌溉,如果枯季能从湄公河干流中抽取400~500m3/s的湄公河水,则对发展该区的农业和消除当地的贫困起到关键作用。
柬埔寨:其境内的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湄公河流域最重要的洪枯水自然调节区,其每年湿季可吸纳上游洪水量约460×108m3,在枯季向下游释放;其主要水需求是要求上游每年湿季保证相当的洪水来量,以保证湖区的洪泛面积,提高土壤肥力与有机渔饵。
越南:枯季耗水量最大的是湄公河三角洲,主要是越南部分,约有390×104hm2农业和水产用地,每年4~5月,来自上游的径流约2000m3/s,为防止海水入侵需用水约1500m3/s,能用于灌溉的仅约500m3/s,能灌溉约50×104hm2耕地。目前,该区枯季灌溉需水1600~2000m3/s,因此,若要充分发挥区内土地潜力,并有效防止海水入侵,则需在枯季天然径流基础上再增加枯季径流约2000m3/s。
总之,要满足下湄公河各国的灌溉需求、洪水回流和防止海水倒灌,共需增加枯季径流约3000m3/s[9]。
4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分配模式
4.1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分配模式分析
从进步的观点看,国际河流水分配最合适、最理想的模式是采用整体流域规划分配。但就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利用与合作现状看,其缺乏足够的软硬件环境或条件。
(1)流域内合作机制不健全(松散):流域内特别是下湄公河虽自50年代起就成立了流域协调委员会,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包括流域内全部6个国家的全流域综合管理机构;同时,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和各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经济、环境利益及价值观等上的差异,各国相互间的猜疑依旧存在,各国间实现密切合作困难;再者,近年来该区域已成为区域合作开发热点区,许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援助机构都以不同的合作方式纷纷介入该区的发展,形成纷繁复杂的国际合作圈和合作行动计划,而这些合作行动间,各国开发目标又缺乏必要的联系、沟通与合作,形成该流域内合作开发环境上的混乱。
(2)湄委会的协调管理权力有限:1995年新成立的湄委会(MRC)被赋予了相当的权力,但从《协定》中第35条“由政府解决”的规定,说明湄委会并无充分的裁决权,其各国代表的权力有限;其二,MRC虽然被称之为专门的国际河流管理的国际性机构,《协定》内并未对MRC的运行费用的产生与分担进行规定,似乎都依赖于外来捐助,这必将会影响其作为一个国际组织的独立性。
(3)缺乏统一完善的全流域规划:虽然在1995年的《协定》的第2条和第26条都规定MRC将对流域进行开发规划和提出水资源利用和流域间分流规划(包括划定干湿季时间框架,确定和维持各水文站径流水位,确定干季干流多余水量的准则等),但至今这些规划各标准仍没产生,而流域内的合作开发项目已纷纷展开,互不协调,因此,这些项目是否符合整体开发的要求不得而知。
(4)缺乏足够的资金与技术支撑:由于该流域内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缺乏足够的开发资金与技术,需要国际组织或机构在资金与技术上的捐助和帮助,通常这些捐助都是有条件的,其流域的开发目标要满足捐助者的意愿或利益,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影响全流域的整体利益或整体开发的综合目标。
综上所述,就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合作现状,实施全流域整体规划分配开发模式是很困难和不现实的,而采取较为松散的合作方式进行协调开发——即全局分配模式的开发是比较合适和务实的。
4.2水资源公平合理的全局分配构想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用于水资源分配的基本数据应包括:各国的流域面积及所占的比例、降水量、河川径流量与枯湿季径流变幅、需水量、用水量(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量)、流域水供养人口、维护水及生态系统的措施费用等等。虽然国内外包含这些数据的研究成果已不少,但至今还没有产生出全流域统一一致的基础资料,因此,目前该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的产生的根本条件是:通过各国间的谈判与协商,产生出一系列真实、合理、科学的为各国公认的基础数据。通过以上各流域国的用水目标分析,我们就境内澜沧江水资源参与全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分配模式提出以下建议性构想。
(1)就澜沧江水资源开发,同意承担境内干流每月最小天然径流量的义务,提出拥有超出最小流量年均出水境相当水量的使用权,如对枯季月均水量产生增加量或洪水期削减的洪峰量(指《协定》第6条之C款:防止日平均洪峰流量超过天然日平均流量)时,我国对其所产生的效益,依据有关国际水法之公平合理利用原则所涉及因素中的“维护……水资源所采取措施的费用”提出要求回报。
(2)依据国际惯例及下湄公河流域对水质水量的需求,充分考虑可能造成用水矛盾的因素及境内水利用对下游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澜沧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规划,特别是对在国际河流上进行流域外引水可能产生的国际影响作好前期准备工作与研究。
(3)加强法规的研究、建设、贯彻与监督工作,特别是加强水资源开发的对外政策的研究与协调,结合国际水法中就公平合理利用国际河流水资源与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几套详尽、务实、科学、合理的、包含法规及技术的分配方案,协助决策部门参与他流域国进行水资源分配的协调与谈判。
(4)在参与流域合作开发前期,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适度增加科学研究成果的透明度,增加对外的信息交流,发布境内水资源开发的战略性目标,争取境外对我国开发项目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为争取现有水利用为合理用水权利创造条件。
5结论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丰富,但因时空分布的差异造成各国间需水矛盾。由于流域内各国间的合作密切程度、流域管理机制、流域开发规划等各种开发环境不完善,使得在现有环境条件下开展整体流域规划分配极为困难,因此,为尽快推进流域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进行公平合理的全局开发模式较为合理和现实。
参考文献
1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河流管理与法规文集[C].北京: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1993,113~120.2ReportoftheCommissiontotheGeneralAssemblyontheworkof
itsforty-sixthsession.YearbookoftheInternationalLawCommission
(VolumeII,PartTwo)[R].UnitedStates,1994,101~102
3何大明,等.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模式研究[J].地理学报,1999,54(增刊):47~53.4靳长兴,周长进.关于澜沧江正源[J].地理研究,1995,(1):44.5何大明.澜沧江—湄公河水文特征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5,(1):60.6何大明.澜沧江—湄公河水文特征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5,(1):61~62.7MekongRiverCommission.AgreementontheCooperationforthe
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MekongRiverBasin(5April1995)[R].SecondReprintbyMRCSecretariat,1999,6~13.8何大明.通过水资源整体多目标利用和管理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持续发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6,(1):31~32.9何大明.通过水资源整体多目标利用和管理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持续发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6,(1):32.
第二篇: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模式分析
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模式分析
2004-08-20feixiang-ren点击: 7
5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模式分析
作者:冯彦1,2,何大明2,包浩生
1提 要 依据国际河流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水资源竞争利用之矛盾解决的基本方法以及水资源的三种基本分配模式,通过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趋势与流域国间的用水矛盾以及现有的流域国间的合作程度、流域的管理机制条件的分析,认为现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进行全流域水资源全局分配是较为合理和切合实际的分配模式。
关键词 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分配
中图分类号 TV21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2000)03-0241-0
概述
水资源作为国家领土完整与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有权与不可侵犯权是国际法中的重要原则。国际河流水资源通过自然越境而打破了各流域国领土的完整性,使其成为多国共享资源。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与分配必须在尊重“领土完整”与“领土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国家间密切合作,它与流域内区域经济合作、社区发展与区域和平稳定等问题密切相关,是一个跨国境、跨学科的综合而复杂的问题。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的基本方法与模式
2.1 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的基本方法
水资源以其多用途性、不可替代性、稀缺性、非均匀性、流动性以及在全球气候变化下产生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分配的不稳定性,使得有效处理国际河流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这一同时跨越自然地理与政治边界的资源问题更为困难与复杂,绝大多数国际河流解决国家间水纠纷所遵循的方式是:依据国际水法,签署协议,建立统一管理、监督机构进行解决。国际水法是协调国际河流及水体的开发利用的法律,是惟一能够影响重大国际水争议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当流域国间关系良好,且缺水不严重时,国家间依据国际水法,签署水资源开发管理协议或条约,并建立相应的流域管理、监督机构,其效果是较为显著而有效的。另一方面,当国家间无法通过协商或外交谈判达成协议时,可以通过所公认和信赖的第三方进行调解,这第三方必须是流域外的国家或国际组织或机构,除了有足够的影响力外,还必须有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来支撑其协调者的作用,如世界银行在调解印度与巴基斯坦间关于印度河水分配长达 12 年的争端中所起的作用;再者可通过国际法庭进行仲裁。
2.2 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遵循的主要原则
根据国际河流水资源共享性特点,水分配原则主要是依据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国际水法基本原则,其中:公平合理利用原则是水资源分配中最重要的原则。这一基本原则在许多重要国际水法文件中都有体现,如:1966 年由国际法协会(ILA)制订的《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赫尔辛基规则》[1]之第 4、5 条与 1996 年联合国通过的由国际法委员会(ILC)制定的《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2]第 5、6 条,该原则不仅对公平合理利用进行规定并且对体现公平合理利用时需要考虑的所有相关因素进行了相应的概括,其基本内容包括了:①流域内地理、水道、水文(特别是每一流域国贡献的水量)、气候、生态和其他自然性质的因素;②有关水道国的社会和经济的需要;③每一水道国内依赖水道的人口;④一个水道国使用水道对其他水道国的影响;⑤对水道的现行使用和可能的使用;⑥水道水资源的养护、保护、开发和节约使用,以及为此而采取的措施的费用;⑦某项计划使用或现有使用有无其他价值相当的备选方案等。这些原则是实现国际河流水公平合理利用分配方式与途径或应考虑的主要因素,目的是保证各流域国享有平等和相关权利。
2.3 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模式
在国际河流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原则与可持续发展观点指导下,其水资源的分配不仅应满足各流域国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应满足维护生态环境用水的需要。因此,将国际河流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是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的总目标,就国际上诸多国际河流水分配的模式来说,其分配模式总的可分为 3 种:项目分配、全局分配与流域整体规划开发模式[3]。
(1)项目分配模式:是流域国(多见于双边合作)为满足各国家的水需求,按某一个专门项目所开发和涉及的水资源进行分配并签订分水协议,为局部的合作分配,其不需要考虑流域的综合规划与全流域水分配,但要求合作各方进行密切的合作,需要有足够的财力支撑。这种分配模式通常可以满足合作方的用水需要,促进合作开发,但会受流域内其他开发项目或其他国家用水的影响,因此,这种分配方案会减慢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的进程。
(2)全局分配:是流域国间根据其都能够接受的准则将流域内所有可确定的水资源量分配给各流域国。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这一水量应扣除维护生态平衡的基本用水。这种模式不需要流域国间进行密切合作和具有完善的水管理条款及机制,通常是流域国各方通过签订协议按流域中的某一标准(如按多年平均水量,考虑各流域国的实际贡献水量等)确定水资源量,分配给各流域国,各国在其水资源分配份额内可比较自由地利用,而无须考虑共同需求或对他国的影响,总的来说,这种分配模式打破了流域的整体性,不利于全流域的系统开发,无法获得最佳的利用和最大的综合效益,不利于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但可避免漫长的谈判协商过程和一些难以处理的国家间利害关系。
(3)整体分配模式:是流域国通过签订协议,认可并实施流域整体开发规划方案,为满足各沿岸国的水需求而进行流域水分配,这一分配方案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规划方案的完备程度,各流域国的合作与信任程度,是否有较为完善的流域法律与管理机制及其他技术、资金的支撑能力。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分布与水需求趋势
3.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分布概况
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东南亚地区著名的国际河流,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海拔 5167m 的小冰川[4],属太平洋水系,自北向南先后流经中国的青海、西藏和云南省及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 5 国,在越南的胡志明市南部入海。从河源至河口,干流全长 4880km,流域面积 81×104km2(中国计算数字,湄公河委员会 1993 年报告数字为 79.5×104km2),多年平均径流量 4750×108m3,年平均流量 15060m3/s[5]。
3.2 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径流分布特征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为典型的南北向狭长型河流,为雨水、地下水、冰雪融水复合型径流补给型流域,流域单位面积产水量下游丰于上游,左岸丰于右岸;河川水位年内变化:澜沧江上游地区,因冰雪融水补给明显,每年 4~5 月受气温影响,河水水位开始上涨而进入第一个汛期,称之为“桃花汛”;而澜沧江中下游至下湄公河流域,随着西南季风的侵入,各河段分期进入汛期并产生最高水位,上下游汛期最高水位时间上相差 1~2 个月[6]。
3.3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目标分析
3.3.1 下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分配与利用法规的发展
如上文所述,流域内各国就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分配与利用达成协议或签订条约是较为理想的处理水纠纷的方式一样,下湄公河流域四国自 1957 年至今,先后成立“下湄公河流域调查协调委员会”、“临时委员会”以及“湄公河委员会”,发表了《下湄公河流域水域利用原则联合声明》,在 1995 年签订了《湄公河流域持续发展合作协定》[7](以下称《协定》)。《协定》中,第 5、6 条与第 26 条对水资源的利用及流域内分流及维护干流径流进行了规定,其中第 6 条的“干流径流的维护”规定:合作维持干流径流,以免分流、贮蓄、泄放或其它永久性的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历史性严重旱涝灾害例外:①在干季每月不小于可接受的最小月天然径流;②在湿季,确保洞里萨湖产生可接受的天然回流量,并且;③在洪水期防止日平均洪峰流量超过天然日平均流量。联合委员会对河川径流的分配和水位指南、监测并根据第 26 条采取必要的维护行为。这些规定体现了湄公河水量(特别枯水期水资源)在防洪、渔业、航运、灌溉以及控制海水倒灌中的重要作用。
3.3.2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用水目标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枯季水资源利用与分配是一个有争议和要进行协调的主要问题。
中国:中国境内的澜沧江主要为峡谷型—中山宽谷河流,耕地有限灌溉耗水量极少,而水能资源丰富,具有优良的电站建设条件与优势。据有关规划,到 2010 年,我国澜沧江流域内的用水量不到自产水量的 8%;在规划水平年内,我国境内用水造成对出境水量的影响甚微,不到出境水量的 5%,小于计算误差,可忽略不计。因此,我国水资源开发目标主要集中于非耗水型梯级水能开发,其开发效益根据何大明、杨明等人研究分析,可增加天然枯季流量 1000m2/s[8]。
老挝:其产水量是流域内各国中最多的国家,占湄公河总流量的 35%,枯季万象平原需要一定的灌溉用水。另外,老挝作为内陆国家希望开发国际航运,并开发湄公河支流的丰富水能以推动对外能源贸易与国内的发展。
泰国:泰国东北部是湄公河流域需要灌溉面积最大的干旱区,在其 850×104hm2 可耕地中仅有约 6% 得到灌溉,如果枯季能从湄公河干流中抽取 400~500m3/s 的湄公河水,则对发展该区的农业和消除当地的贫困起到关键作用。
柬埔寨:其境内的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湄公河流域最重要的洪枯水自然调节区,其每年湿季可吸纳上游洪水量约 460×108m3,在枯季向下游释放;其主要水需求是要求上游每年湿季保证相当的洪水来量,以保证湖区的洪泛面积,提高土壤肥力与有机渔饵。
越南:枯季耗水量最大的是湄公河三角洲,主要是越南部分,约有 390×104hm2 农业和水产用地,每年 4~5 月,来自上游的径流约 2000m3/s,为防止海水入侵需用水约 1500m3/s,能用于灌溉的仅约 500m3/s,能灌溉约 50×104hm2 耕地。目前,该区枯季灌溉需水 1600~2000m3/s,因此,若要充分发挥区内土地潜力,并有效防止海水入侵,则需在枯季天然径流基础上再增加枯季径流约 2000m3/s。
总之,要满足下湄公河各国的灌溉需求、洪水回流和防止海水倒灌,共需增加枯季径流约 3000m3/s[9]。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分配模式
4.1 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分配模式分析
从进步的观点看,国际河流水分配最合适、最理想的模式是采用整体流域规划分配。但就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利用与合作现状看,其缺乏足够的软硬件环境或条件。
(1)流域内合作机制不健全(松散):流域内特别是下湄公河虽自 50 年代起就成立了流域协调委员会,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包括流域内全部 6 个国家的全流域综合管理机构;同时,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和各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经济、环境利益及价值观等上的差异,各国相互间的猜疑依旧存在,各国间实现密切合作困难;再者,近年来该区域已成为区域合作开发热点区,许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援助机构都以不同的合作方式纷纷介入该区的发展,形成纷繁复杂的国际合作圈和合作行动计划,而这些合作行动间,各国开发目标又缺乏必要的联系、沟通与合作,形成该流域内合作开发环境上的混乱。
(2)湄委会的协调管理权力有限:1995 年新成立的湄委会(MRC)被赋予了相当的权力,但从《协定》中第 35 条“由政府解决”的规定,说明湄委会并无充分的裁决权,其各国代表的权力有限;其二,MRC 虽然被称之为专门的国际河流管理的国际性机构,《协定》内并未对 MRC 的运行费用的产生与分担进行规定,似乎都依赖于外来捐助,这必将会影响其作为一个国际组织的独立性。
(3)缺乏统一完善的全流域规划:虽然在 1995 年的《协定》的第 2 条和第 26 条都
规定 MRC 将对流域进行开发规划和提出水资源利用和流域间分流规划(包括划定干湿季时间框架,确定和维持各水文站径流水位,确定干季干流多余水量的准则等),但至今这些规划各标准仍没产生,而流域内的合作开发项目已纷纷展开,互不协调,因此,这些项目是否符合整体开发的要求不得而知。
(4)缺乏足够的资金与技术支撑:由于该流域内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缺乏足够的开发资金与技术,需要国际组织或机构在资金与技术上的捐助和帮助,通常这些捐助都是有条件的,其流域的开发目标要满足捐助者的意愿或利益,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影响全流域的整体利益或整体开发的综合目标。
综上所述,就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合作现状,实施全流域整体规划分配开发模式是很困难和不现实的,而采取较为松散的合作方式进行协调开发——即全局分配模式的开发是比较合适和务实的。
4.2 水资源公平合理的全局分配构想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用于水资源分配的基本数据应包括:各国的流域面积及所占的比例、降水量、河川径流量与枯湿季径流变幅、需水量、用水量(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量)、流域水供养人口、维护水及生态系统的措施费用等等。虽然国内外包含这些数据的研究成果已不少,但至今还没有产生出全流域统一一致的基础资料,因此,目前该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的产生的根本条件是:通过各国间的谈判与协商,产生出一系列真实、合理、科学的为各国公认的基础数据。通过以上各流域国的用水目标分析,我们就境内澜沧江水资源参与全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分配模式提出以下建议性构想。
(1)就澜沧江水资源开发,同意承担境内干流每月最小天然径流量的义务,提出拥有超出最小流量年均出水境相当水量的使用权,如对枯季月均水量产生增加量或洪水期削减的洪峰量(指《协定》第 6 条之 C 款:防止日平均洪峰流量超过天然日平均流量)时,我国对其所产生的效益,依据有关国际水法之公平合理利用原则所涉及因素中的“维护„„水资源所采取措施的费用”提出要求回报。
(2)依据国际惯例及下湄公河流域对水质水量的需求,充分考虑可能造成用水矛盾的因素及境内水利用对下游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澜沧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规划,特别是对在国际河流上进行流域外引水可能产生的国际影响作好前期准备工作与研究。
(3)加强法规的研究、建设、贯彻与监督工作,特别是加强水资源开发的对外政策的研究与协调,结合国际水法中就公平合理利用国际河流水资源与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几套详尽、务实、科学、合理的、包含法规及技术的分配方案,协助决策部门参与他流域国进行水资源分配的协调与谈判。
(4)在参与流域合作开发前期,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适度增加科学研究成果的透明度,增加对外的信息交流,发布境内水资源开发的战略性目标,争取境外对我国开发项目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为争取现有水利用为合理用水权利创造条件。结论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丰富,但因时空分布的差异造成各国间需水矛盾。由于流域内各国间的合作密切程度、流域管理机制、流域开发规划等各种开发环境不完善,使得在现有环境条件下开展整体流域规划分配极为困难,因此,为尽快推进流域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进行公平合理的全局开发模式较为合理和现实。
参考文献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河流管理与法规文集[C].北京: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1993,113~120.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to the General Assembly on the work of
its forty-sixth session.Year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Volume II,Part Two)[R].United States,1994,101~102何大明,等.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模式研究[J].地理学报,1999,54(增刊):47~53.4 靳长兴,周长进.关于澜沧江正源[J].地理研究,1995,(1):44.何大明.澜沧江—湄公河水文特征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5,(1):60.6 何大明.澜沧江—湄公河水文特征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5,(1):61~62.7 Mekong River Commission.Agreement on the Cooper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ekong River Basin(5 April 1995)[R].Second Reprint by MRC Secretariat, 1999,6~13.何大明.通过水资源整体多目标利用和管理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持续发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6,(1):31~32.何大明.通过水资源整体多目标利用和管理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持续发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6,(1):32.
第三篇:水资源论文
浅析北京市怀柔区水资源现状 摘要:怀柔是我成长的故乡,也是北京市的重要水资源来源地,所以,她的水资源情况与整个北京市的用水安全关系紧密。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了位于北京市北部的怀柔区的水资源分布与利用保护情况。
关键词:北京市怀柔区 水资源分布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保护
正文:1.怀柔区水资源基本情况[1,2]
怀柔区是北京市的远郊区,地处燕山南麓,北京东北部。东临密云县,南与顺义、昌平相连,西与延庆县搭界,北与河北省赤城县、丰宁县、滦平县接壤。辖区内风景十分优美,有雁栖湖、红螺寺等著名旅游景区。
怀柔区总面积2128.7平方公里,其中97.1%的面积为首都一、二、三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全区河流分属海河流域的潮白河和北运河两个水系,以潮白河为主,北运河其次,区内有四级以上河流17条,大中小型水库16座。怀柔平原区不仅是北京市水源八厂的主要补水区,而且是北京市怀柔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的水源地,42眼水源井日供水能力33.5万m3,现在每年从怀柔抽取地下水1.2亿m3。京密引水渠穿越怀柔,怀柔水库、北台上水库、大水峪水库直接为北京供水。北部五个乡镇是密云水库的主要水源地。全区有四级以上河流17 条,建有大型水库1 座,中小型水库17 座,塘坝64 座。
2003 年原怀柔区水资源局和北京市地质勘察院联合编制的怀柔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计算成果表明,怀柔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3.31 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3.48 亿m3,最后计算成果水资源总量为3.56 亿m3。依据报告,怀柔区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仅为
1.63 亿m3。
2000 年全区总用水量上升到1.67 亿m3,其中农业用水1.29 亿m3,工业0.17 亿m3建筑业及城镇生活用水等0.21 亿m3。2000 年以后,特别是2003 年北京应急水源地在怀柔区建成,年开采量1.2 亿m3。工程投入运行后,全区总用水量急剧上升,一度高达2.53 亿m3 以上,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为满足本区工农业和城镇用水需求,在原有怀柔水厂基础上,相继兴建了北房供水厂、年丰供水厂、开发区供水厂、雁栖供水厂、怀北供水厂、高两河供水厂、潮白河绿化水源地(向水源八厂供水)、怀河潮白河奥运应急水源地(2009 年初向北京供水)等多个供水厂,由于工农业生产及城镇生活用水需求的增长,供水厂的大量投入运行,使怀柔平原地区地下水出现长期的超量开采,累计超采5 亿m3 以上。在2000—2010 年的10 a间,虽然采取了多项节水措施,取得突破性成效,但2010 年怀柔区水资源总开采量年达1.6 亿m3,其中怀柔区自用8 086.3 万m3,向北京市供水8 577.5 万m3,全区仅维持在多年平均可利用总量上,但平原地区地下水超采仍居高不下,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2.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3]
2.1安全饮水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山区农村的饮水水源多为浅层地下水或山泉水,一旦遇到旱情,地下水下降,小口井、压水井或者山泉出水不足,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另外,由于饮水水源为浅层地下水或山泉水,容易受到污染,饮水标准较低,无法保障居民的饮水安全。
2.2灌溉用水不足,抵御旱情能力较差
1999—2003年连续5年的大旱,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全区17 条河流,除白河外,其余16条河流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断流,水库普遍蓄水不足,造成部分水源井、扬水站等
水利设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水资源紧缺形势十分严峻,北京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启动后,年抽取地下水1.2亿m3,2003—2004年两座区管中型水库向北京供水1300万m3,又加剧了怀柔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2.3抗洪防灾能力仍然较低
除潮白河和雁栖河达到防洪标准之外,其余15条中小型河道均未达到相应的防洪标准。全区有62条泥石流易发沟道,有3234户9600人受到威胁。
2.4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现象依然存在全区仍有224.32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还没有得到治理,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开矿、修路、放牧、陡坡开荒等人为活动还在不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多数的开发建设项目未征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没有水土保持方案。
2.5水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城镇雨污分流亟待加强
全区污水处理率不足40%(32%)。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到河道中,致使小泉河、怀九河、怀沙河、怀河和雁栖河等河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另外,我区产生的污水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资源化,水循环利用能力有待提高。城区的部分小区和支街存在雨污管道合流现象,致使已经修建的城市雨污分流管道无法真正实现雨污分流的目的。
3.水资源保护[1,2]
3.1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围绕怀柔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以富裕农民、建设宜居城市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保护和涵养水源、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为中心,以治理水污染、改善生态水环境、保障安全供水为重点,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3.2基本原则
1、实现城乡供水安全是怀柔水务工作的第一任务。
2、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的根本出路。
3、建设生态涵养区和改善水环境是水务工作的制高点。
4、保证水安全是怀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5、坚持“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的新理念。
并在水务建设中做到五个结合,一是保护水资源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紧密结合;二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治洪、治污、水循环利用紧密结合;三是水资源开发与人民生产生活安全紧密结合;四是水务建设与城市功能定位、生态涵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紧密结合;五是水务建设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战略大发展紧密结合。
3.3具体措施
<1>安全饮水保障体系
1、新建喇叭沟门、宰相庄和安各庄、北宅、长哨营、七道河、九渡河、渤海所、宝山寺等9处联村水厂,新增供水能力10800 m3/d;新建南冶等100座单村水厂,新增供水能力20000 m3/d。
2、新建山区人畜饮水水源工程200处,饮用水水质全部达标。
3、改造怀柔区67个村老化的供水管网和完善水源井保护,解决供水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4、建设400 m2水质化验室一座,并对农村地区饮用水源每年检测一次。
5、划定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300处,建立地下水水质、水位自动监测网络。
6、改造城区部分老化的供水管网,为三大板块、两大基地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供水保障。
7、完成100处新农村、15处搬迁村的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等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
<2>水循环利用体系。
(1)升级改造怀柔污水处理厂一、二期氧化沟工程,使其日处理能力达到8.5万吨,并视发展需求,考虑上马三期工程。
(2)改扩建怀北污水处理中心,使其日处理能力由0.3万吨上升到0.6万吨,解决怀北小城镇及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污水排放问题。
(3)新建宝山、怀北、渤海、九渡河、雁栖、长哨营和喇叭沟门7座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规模0.15万吨;改造北房、桥梓2座污水处理厂。
(4)在山区新建200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5)采用先进的再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铺设中水管道,每年提供0.2亿方的再生水资源,发展再生水灌溉面积1万亩。
(6)重点建设青春路雨污分流工程,并逐步完成城区其他路街、城中村、凤翔开发区、东城、富密路、111国道、红螺山旅游区、红雁路、范崎路、南城、中科院等地区雨污分流和小泉河污水主干线建设工程。
(7)逐步完成小泉河改造工程。
(8)利用已有的怀柔污水处理厂、北房污水资源化工程、雁栖污水处理中心和新建的7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并用于景观用水和城市园林绿化用水,实现水资源的置换和循环利用。
结语:从文章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怀柔区政府是在不遗余力地开展对其辖区内的水资源保护工作,但是很明显,要达到这一目的,只靠政府的政策措施是不够的,身为北京市市民的我们也必须要积极投身其中。而身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在自己采取措施的行为之外,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宣传各种节水常识,呼吁市民们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为首都的水资源保护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怀柔区“十一五”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规划-------怀柔区水务局
[2]怀柔区水资源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张久省
[3]北京市怀柔区水资源供需平衡与配置研究---------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第四篇:水资源论文
《水资源与城市节水》
论 文 题 目: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我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摘要: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关键资源,可是如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成为现代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文章就对现代水资源的现状和污染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中国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前言:
水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农业需要大量水进行灌溉,人类文明的起源大多都在大河流域。早期城市一般都在水边建立,以解决灌溉、饮用和排污问题。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水在饮用、清洁、洗涤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水也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但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淡水用量增长了8倍,其中农业用水增长了7倍,城 市用水增长了12倍,工业用水增长了20倍,而且世界淡水用
量以每年 5%的速度递增。目前世界上大约有90个国家,40%的人口出现缺水危机,30亿人
缺乏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到 2025年,水危机将蔓
延到48个国家,35亿人为水所困。水资源危机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也将
严重威胁人类生存。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水资源短缺。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 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
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 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
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
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 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
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
民群众的健康。
水利部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在充
分考虑节水情况下,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至8000亿立方 米,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300
亿至2300亿立方米,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
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
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
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二.水环境污染。
近年来,我国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全国每年排放污水高达360亿吨,除70%的工业废水和
不到10%的生活污水经处理排放外,其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
化,污水中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砷、氰化物、挥发酚等都呈上升趋势,全国9.5万公里河川,有1.9万公里受到污染,0.5万公里受到严重污染,清江变浊,浊水变臭,鱼虾绝迹,令人触
目惊心。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水系污染严重,86%城市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污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我国环保局的有关报道:我国的主要河流有机污染严重,并呈不断扩大才趋势,水源污染日益突出。同时,根据水利部门对全国10万公里河流的调查来看,大型淡水湖泊中,太湖已经完全处在富营养状态,滇池富营养化也越来越严重,巢湖营养状态指数有所下降,但还是处于富营养状态;洞庭湖,洪泽湖水质较差;白洋淀污染较重。
另外,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局部地区的部分指标超标,污染问题每况愈下。由于一些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地面的坍塌和沉陷,地裂缝和海水入侵等地质问题,并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海洋的污染情况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其中东海污染量最重,唯有南海的水质还较好,但还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根据国家水资源公报、国家环境监测网的监测数据与“我国水体污染调查及其监测预警体系研究”项目组在12个省(市)、数十条河流以及多个湖泊的调研数据和资料,我国水体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具体表现如下:
1.污染水域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农区水体成为新污染的地带
近年来,部分城市由于资金、技术、管理和人员的优势,污水排放和治理都有了一定的改观,基本上控制了水体污染,而与之相反的是广大边远相对落后的农区水体污染呈现逐渐加剧的趋势。江河水体主要呈现为有机污染,主要超标项目是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等。
2.污染由发达的东部地区向发展中的中西部地区蔓延
近年来,由于东部工业企业的西移以及中西部农业点源与面源污染加剧,原先水环境质量较好的中西部地区水污染情况也不容乐观,呈现水质逐渐恶化的趋势。据实地调查,宁夏、甘肃、内蒙古以及四川、云南等省份的部分地区都存在这种趋势,原本污染物极少的西藏自治区水体中一些指标也有所升高,金沙江岗托桥监测断面氨氮含量2004年增加到0.5mg/l,拉萨河卡林监测断面硝酸盐氮0.47 mg/l,是达孜对照断面的1倍。
3.污染从支流向干流延伸,由区域向流域扩散
随着污染的加剧,水体污染逐渐由二、三级支流向一级支流汇集,支流逐渐向干流延伸,水污染也不仅仅是个别地区的情况,有的整个水系、流域都呈现严重的污染,如海河、淮河流域,劣Ⅴ类水比例近几年都在50%和30%左右。污染较轻的长江流域,近5年来受污染比例(水质IV类以上)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劣Ⅴ类水比例2004年达到29.8%。
4.水体污染由地表水逐渐向地下水渗透的趋势
我国地下水水质总体情况虽然不太清楚,但众多的研究者均指出北方地区污染普遍较南方地区重,污染元素多且超标率高,特别是华北地区,污染最为突出。“三氮”污染在全国均较突出,已知个别农村地下水污染严重。随着地表水水质的逐渐恶化,以及农区主要污染物化肥、农药的增加与养殖规模的扩大,使得污染物逐渐累积,并极有向地下水渗透的可能。我国农区地下水监测、治理还基本上属于空白,急待解决。
5.水体污染物分散、途径多,难于集中治理,缺乏经济适用的技术
现在农村面源污染如N、P污染、农药污染、养殖业污染和地表径流污染等,具有种类繁多、发生量大、分布广、影响因素多、治理难等特点。农村点源污染表现在乡镇企业环保意识差,技术落后,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不准建的排污量大的企业普遍存在,污染源分散,涉及面广,污染物浓度高,难以治理。而现行的污水处理技术投资高、运行费用大、管理技术要求高,短期效果不明显。
三.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供水具有成本,这就体现水的商业价值。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和人民对水资源的稀缺性问题没能充分认识,水资源无论以要素身份对企业还是以商品身份对消费者而言,几乎是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相应的价格形成机制下,国家所确定的水资源价格对调节水资源的供求关系及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也就基本不起作用。在相应的价格运行机制下,因价格制定主体认识的偏差所确定的价格也不会通过其自身运动而得以纠正。所以尽管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水的供应价格大幅度上升,但由于水资源价格机制不合理的状况没有得以改变,故而水价仍然不合理。就按现在来说,在发达国家水价与电价的比例是6:1,水比电贵,而在我国是1:1,甚至更低,水费往往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不讲经济效益,水利建设投资也是由国家财政预算加以解决,目前水价根本起不到调节水资源市场供求矛盾的作用。水价偏低导致用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造成用水过程中大量浪费。同时由于低水价导致人们对水资源稀缺性缺乏足够认识,对水资源保护认识也存在不足,以致在浪费水资源同时,还不断向水中大量排放污染物。大部分地区的农业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0-5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30%左右,损耗量高出发达国家两倍。
中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水危机,水污染与水资源浪费现象并存,保护水资源,实现
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那么,究竟该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呢
1.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先解决水污染问题。首先必须要加强全民的环保教育,统一认识,全民努力。目前,我国公民环保意识普遍薄弱,只有在全民中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其保护环境和防治水污染的自觉性,我国的水污染才可从根本上得到防治。加强环保教育应该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水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积极投身防治水污染的实践中去。政府要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坚持实施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发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污水作为一种稳定可靠的水资源进行再生利用,形成良性循环,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水污染控制的协调发展。其次,大力推行工业上的清洁生产。废水和污染的产生很多是由于人类活动方式不当造成的,完全可以通过改变活动方式而减少废水和污染物质的排放量。在工业上要实施对污染排放的总量控制,强调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而不是着眼于废水浓度的达标排放。工业部门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工业布局,推动资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技术改造推行以清洁原料、清洁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为主要内容的清洁生产。要把清洁生产当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一次工业企业的全面改造,在全国所有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
过加强环境管理审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促进我国工业向新的技术基础转移,以集约方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我国资源节约型生态工业生产体系。第三,实施污水资源化战略。经过净化处理的废水传统的出路是排入江河湖海等地表水体,考虑到很多地区和城市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现象,应大力推行废水的资源化,即将处理过的污水作为水源再次加以利用。这样,不仅开发了新水源,而且大大减少了排放至天然水体的废水。实施污水资源化战略, 能在较大程度上缓解有限的水资源与用水量日增两者之间的矛盾。最后,要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强化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建立健全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有的《水污染防治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的规定》、《水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和《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等法律、法规虽已体系化,但却未达到协调化和完善化,而且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够,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法制建设的另一方面是执法。加强执法管理一是要做到执法要严、违法必究,对违法的责任人除警告、经济制裁外,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二是要对有影响的违法案件公开处理、严厉打击;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
2.改善生态环境是保护水资源的根本。与自然的和谐集中体现为环境公正。环境公正是指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上所有主体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有同等的义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时,负有防止对环境的损害并尽力改善环境的责任;对任何主体违反环境义务的行为予以及时有效的纠正和处罚。为了人类的发展和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的目的,在人和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必须同时兼顾两个基本原则:“有利于人类生存”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作为主题和目标。罗尔斯顿强调,人应以满意和感激的心情栖息于大自然中。作为“栖息者”的人应当超越自身的局限来评价事物,应当遵循自然。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如果不能超越他们自身的局限,如果不能时时遵循大自然,他们就将失去大自然的许多精美绝伦的价值,人的生命就远远没有到达他能够、也应该达到的境界。罗尔斯顿的话体现出了自然界的无生物和无机界也都有尊严性这一特征。如果人侵犯了它们的尊严性,就等于侵犯了我们本身的尊严性。此时我们就不能套用“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的公式于人与自然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只能认为,不存在什么自然的义务问题,权利和义务的相关性原理在这里确实难以适用。我们不仅要把尊重自然看作是一个具体的规则,更要把它看做是一种决定我们做人的态度。人类水资源之争实际上只是一个人与大自冲突的凤毛麟角,人们必须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才能达到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节水型社会,杜绝水浪费现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立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措施,而在水资源综合规划指导下,建立初始水权的分配制度,并通过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和超定额用水累加价,实行水权有偿转让,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并引导水源向节水、高效领域进行配置,满足建立循环经济对水资源节约和保护要求。在农业用水方面,塑造利用农业节水的制度,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为此,首先要培育灌溉水市场。其次是推动作物节水技术创新、培育节水技术市场;再次是应重构包括工程节水、生物节水、农艺
节水和管理节水等四个子系统在内的节水农业技术系统;最后,由于我国版图较大,农用水资源丰缺并存,故可以在灌溉农业区推广输水工程+常规节灌+水价控制的模式和旱作农业区推行集水工程+现代喷微灌+农艺措施的不同的节水模式。在工业用水方面,塑造利于工业节水的制度,建造节水工业。为此,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实行节水考核制度,对于定额以内的用水,采用较低的费率;高于配额的用水,则按分级提价的原则,收取较高的水资源税、费。为了鼓励节约用水,可允许企业对节水部分进行有偿转让,以促进节水成本低的企业率先节水,从而带动整个工业向节水方向迈进。其次是严格实行用水许可制度。目前无证开采,超量开采比比皆是,为此应加大投入,搞好执法检查。在城市用水方面,塑造利于城市生活节约用水的制度,加强生活用水的节约管理。首先应使生活用水的价格合理,起到激励节水的作用。生活用水水价的确定应更多由市场、消费者和政府共同参与制定,其价格不仅要包含制水、供水成本和合理的利润,还要包括污水处理费用。其次应推广使用节水器具。最后,利用公共传媒在全社会广泛进行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教育,使节约用水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总之,建立节水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是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面对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中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水资源状况不断恶化的条件下,我们应该积极保护水生态环境,加强水的利用率,提高节水意识,真正使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家崎,王浩.水资源学导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2]郑通汉.中国水危机:制度分析与对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佘正荣.生态智慧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4] 水利部水资源司 中国水资源保护30年:水资源保护实践与探索2011-02-01
第五篇:水资源供需分析-
水资源供需分析
4分 收藏分享到顶[0]
目录
1 水资源供需分析 2 正文 3 配图 4 相关连接 展开全部
摘要
请用一段简单的话描述该词条,马上添加摘要。
水资源供需分析-水资源供需分析
水资源供需分析-正文
在一定范围内,就水资源的供求和余缺关系所进行的分析研究。通过水资源供需分析,可以揭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提出解决措施。这一分析工作是编制国土整治规划、流域规划、地区水利规划、城镇供水和工农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也是国家制定有关水资源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
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划分供需平衡区和计算单元,查清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平、枯年型供需水量的预测,分析水资源的余缺程度,提出合理用水和解决供需矛盾的对策等。所采用的平衡区和计算单元通常按流域、水系划分并适当照顾行政界限,分区大小以能真实反映各地供需矛盾为原则。分析的代表年包括平水年(相当来水频率50%)、枯水年(相当来水频率75%)和特枯年(相当来水频率95%)等三个年份。分析的时期,除现状外,还应包括近期及远期的两、三个规划水平年。近、远期各水平年原则上要尽可能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计划分期一致。
需水量预测需水量分为河道外需水和河道内需水两大类。河道外需水主要包括灌溉及农村人畜需水量、工业需水量和城镇生活需水量。这类需水量中消耗的部分称不可恢复水量;没有消耗的部分称回归水量(包括被污染水量),其重复利用的部分称重复利用水量。河道内需水,包括水力发电、航运、渔业及维持生态环境、排沙、释污与净化、河口压咸等的需水量。这类需水量本身并不耗水,但要求有一定的流量、水量和水位。
灌溉需水量取决于不同水平年的灌溉面积、灌溉设计标准和灌溉制度。对未来灌溉面积的预测,应结合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并以区内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合理的生产结构为基础。灌溉设计标准,以灌溉保证率表示。按中国现行规定:缺水地区,旱作采用50%~75%,水稻采用70%~80%;丰水地区,旱作采用70%~80%,水稻采用75%~95%。灌溉制度应根据灌区自然条件、作物组成和轮作制度,考虑到农业技术措施及灌水技术的改进,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当地先进灌溉经验,结合灌溉试验资料制定。对未来农村人畜需水量的预测,同样也应按照区域农业发展规划,针对集镇发展、畜牧业发展等因素进行分析。
工业需水量指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加工、冷却、净化、洗涤等的需水量。这类需水不同行业有很大差别,但都具有保证率高(一般在95%以上)、年内变化小等特点。由于不同水平年的工业布局与发展规模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对其未来需水量的预测常有一定困难。通常可根据历年工业用水量或单位产值用水量资料,按其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或利用单位产品、产量、产值用水量和用水增长率等统计参数与工业产值建立相关关系加以推求。预测工业需水量应结合可能的设备更新与工艺流程改进,力求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单位产量用水量或单位产值用水量,并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城镇生活需水量包括居民生活、城镇公共设施以及为供应城镇居民生活所必需的菜田需水。需水标准可通过实际用水调查,考虑城镇发展规模和环境质量要求等因素拟定。对城镇人口的预测,应以政府的人口政策、城镇发展规划为依据。
水力发电需水量指各水平年投入运行的水电站在不同来水保证率下所需的发电水量。在梯级开发的河流上,可只计及其中需水量最大的一级。
航运需水量指在一定通航标准下,保持河道最小航道水深的相应水量。对水资源不足而有通航要求的河流,应考虑实施渠化工程后的需水量。
排沙需水量为防止河道和水库淤积所需的排沙、冲沙用水量。在含沙量较大的河流,这部分水量常占河道内需水的较大比重。例如中国黄河下游每年冲沙水量至少需200亿m3以上,占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的36%。具体需水过程可根据河道、水库的水沙特性分析确定。排沙用水的多少与天然来沙情况关系密切,为此,对未来排沙用水的预估,应与地区水土保持规划协调一致。
可供水量分析可供水量指天然水资源经各种工程措施调节后所能利用的水量。不同水平年新增的工程措施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水要求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经技术经济论证确定。可供水量分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地表水按蓄水、引水、提水、调水工程分别计算。其中,大中型工程的可供水量,应根据工程规模和需水要求,进行径流调节计算确定。小型工程设施的供水量,可通过典型调查采用简化方法计算。浅层地下水开采利用量,一般以可开采量表示,按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乘开采系数求得。
供需分析在供需水量预测的基础上,按月(旬)或按灌溉期、非灌溉期进行分析。分析时,可分别就河道外和河道内两类需水,从上游到下游依次进行。将上一个平衡区的出境水量作为本区的入境水量,并考虑重复水量和回归水量的利用。通常,供需之间不可能完全平衡。初步分析后,如某区缺水量较大,要首先立足本区,按照开源节流的原则,对其供、需水量进行反复核算修订。对水资源特别缺乏而又必须开发的地区,可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能从外流域调水接济的方案(见跨流域调水规划)。
中国水资源供需分析方面的工作在80年代取得了较大进展。1982~1986年,以水利部门为主,曾比较全面、系统地按流域、水系进行了水资源供需分析。按统一提纲和技术要求,将全国分为9个一级片(流域片),以下又划分为82个二级区、302个三级区、2000余个计算单元。分区调查了1980年各部门用水现状,分析了现状条件下遇不同保证率(分为50%、75%、95%)年份的水资源余缺情况,预测了1990年、2000年时的水资源供需情势,并提出了解决缺水的对策。分析成果表明:中国1980年河道外总用水量为4437亿m3,其中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占11.8%,农业用水占88.2%,而按1980年工程设施在保证率75%的年份可供水仅4735亿m3,不少地区出现供水不足。根据各地工农业发展要求,预计至2000年,在保证率75%时,全国共需水6600~7100亿m3,与可供水量相比将有较大缺额。就分区看,可分为余水区、基本平衡区、缺水区和严重缺水区等四种类型。余水区和基本平衡区多在长江流域以南,这两种类型总的问题不大,但也有不少盆地和沿海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缺水区和严重缺水区多在淮河流域以北,以黄淮海平原、山西能源基地、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供需矛盾最为突出。
文章来源摘自互动百科http://
百度知道《知识农业》团队编制,欢迎交流,pingancapital.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