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舞台朗诵中非语言符号研究论文
1.增强情感表达能力
朗诵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情感抒发的艺术,对各种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正是为了情感的抒发。为了使两者更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需要朗诵者不断强化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具体来说,这种情感表达包含正确和充分两个方面。首先是正确的情感表达。朗诵者首先应该弄清楚情感的类型和方向,如果这一基本前提出现了失误,那么整个朗诵的情感抒发也就无从谈起。比如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很多朗诵者并没有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认为作品描绘的主要对象是一条河,表现的是对这条河流的思念。其实不然,“大堰河”其实是一个人名,是作者小时候的一位保姆,诗歌是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赞颂。也就是说,朗诵者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朗诵所指,如果连歌者为谁都不清楚甚至张冠李戴,朗诵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其次是充分的情感表达。情感表现越充分,角色塑造就愈发的感人至深。其和非语言符号运用的关系在于,当朗诵者充分融入了个人情感后,就会忘记自己是在表演,而完全是一种本能的情感抒发。在这种状态下,各种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一定是自然和和谐的。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提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朗诵者的情感表达正确并且充分后,各种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也和整个朗诵有机融为了一体。
2.加强朗诵基本功的训练
朗诵隶属于表演艺术,各种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如手势、眼神的运用等,其实也是一种表演。所以要想充分运用好这一元素,就要加强表演基本功的训练,使之成为个人表现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来说,主要包含注意力、表现力和亲和力三个方面。首先是注意力的训练。作为一个朗诵者来说,要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重点训练。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甚至是一心二用。这在舞台朗诵中是决不允许的。朗诵者在舞台朗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灯光、道具等各种元素的影响,如果因为这些因素而分散了注意力,势必会导致朗诵质量的下降,而且还会出现一些非正常的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比如受到灯光照射的影响,有的朗诵者会情不自禁的擦汗,这就是个一多余的动作。所以要在日常训练中重视对注意力的训练。其次是表现力的培养。一个经验丰富的朗诵者,总会把各种非语言符号运用的十分合理和自然,让观众觉得这就是最真实的角色形象。这其实就是朗诵者精湛的表现力使然。所以朗诵者应该在台下反复的尝试和揣摩,找到一种和角色相契合的状态,使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自然和灵活。最后是亲和力的体现。所谓亲和力,其实是一种气质和修养,是指朗诵者给观众的信任和之感。正所谓“功夫在诗外”,朗诵者应该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修养,逐渐形成一种精神气质和风貌,给观众以良好的第一印象。本文来自于《大众文艺》杂志。大众文艺杂志简介详见
3.把握好观众的审美倾向
伴随着社会的整体发展,当代舞台朗诵艺术也从幕后走向了台前,整个朗诵的舞台也被布置的十分丰富,各种高科技设施都广泛的运用其中,使朗诵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创作者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也应该充分考虑观众的审美倾向,比如有的观众就认为,过分繁琐的舞台布置和过多的肢体动作,使舞台朗诵看起来更像是一出话剧,削弱了朗诵本身的声音美感,各种非语言符号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对此我们都应该做好权衡。而且朗诵者的着装服饰应该尊重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趋向,其次再是要契合自己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塑造要大方、得体,避免媚俗化。舞台朗诵者如果放弃了受众的要求而一味的追求服饰的标新立异,可能不但会使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成功,同时也让受众失望。因此,作为一个舞台朗诵者,需要在朗诵、人物塑造和受众的接受趋向上找到契合点,从而去塑造出独具风格的人物形象。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朗诵艺术也迎来了新的春天。关于朗诵多个方面的理论研究,正是这种进步和繁荣的表现之一。
第二篇: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
一、什么是符号
1.符号的含义:符号就是由一定的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其作用是指称现实现象。符号是人们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
2.符号的构成: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构成的结合体。形式就是符号外在的形状、结构,它是以某种物质的方式存在的,或者是声音,或者是线条,或者是色彩,等等。意义就是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内容,任何一个符号,都有一定的意义。形式和意义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中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语言符号及其特点
1.语言符号:从本质上看,语言也是一种符号,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具有符号的一切特点。语言符号是由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构成,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相结合的统一体,是说的和听的。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同一般符号一样,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一样,是使用语言的社会集团的成员共同约定的,大家共同遵守。
2.语言符号又不同于一般符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理解,首先,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其次,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再次,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最后,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
3.语言符号的特点: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特点,其中重点理解任意性特点。
(1)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什么样的声音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由什么样的声音表达,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并共同遵守的。为什么人类会有这样多形形色色的语言?这也只能从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联系的任意性角度来解释。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要求结合人类不同的语言的种种现象来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符号的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音义结合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方言。
(3)所谓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交际使用过程中,其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一个依次出现,一个音素或一个音节发出来才能紧接着发出另一个音素或音节,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中的各种单位相互间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语言的底层是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上层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
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置,我们称之为语言结构的二层性(定义-核心-展开)。无论是底层还是上层,我们都能看到,语言结构二层性的核心实际上是以少驭多,以较少的单位组成上一层较多的单位,如语言结构上层的三级在数量上就是增量翻番,由下一级组成上一级,数量成倍扩大。例如汉语,音位层只有30来个,它们可以组成数千个语素,语素又可以组成数十万条词,词又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
语言就是各个单位在不同的层和级上构成的一个层级装置。在这个层级装置中,各个层级呈现出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层次的单位数量逐层增多,从有限到无穷。最底层的音位系统,一般只有几十个,它们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的部分,音位组合与意义联系构成数千个语素,语素组合构成数万个词,数万个词再组成无数的句子。在这些组合中,从音位到语素是最关键的,因为音位还只是形式,结合成语素后与意义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
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有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定义,二是举例分析,三是认识其作用。
1.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例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组合关系就是符号与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也就是在一个结构中的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以组合关系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结构规则要求,并非是任意两个词就能构成组合关系。
2.聚合关系:在语言的组合结构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几个具有相同作用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这些具有相同功能的单位(具体结构中的符号和用来替换的符号)聚合在一起,它们就形成了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其实就是具有相同功能特点的一群符号之间的关系,由于它们的功能相同,所以在同一结构中可以互相替换,替换后虽然具体内容有所改变,但功能与结构关系没有变化。
语言的组合关系说明了语言结构的规则,语言的聚合关系说明了替换规则。组合规则使得语言符号的结构呈现出有序性,聚合规则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大大地简化了语言系统。因此,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三、语言的系统性
第一,语言层级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第二,语言要素内部各个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第三,各个单位之间具有组合、聚合关系,具有功能上的联系。第一节 语音的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语音
语音是代表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任何符号的构成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以一定的物质材料为载体,这样与意义统一于一体,才能构成完整的符号。语音就是语言的符号形式。
二、语音的四要素:音质、音高、音重和音长。
三、人类的发音器官
人类的发音器官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动力部分、发音体、共鸣腔。
1.动力部分:人类发音的动力主要来自肺部的空气,肺部呼出的气流经气管到喉头,撞击声带,发出声音。2.声带是主要的发音体,声带由两片构成,前端与甲状软骨相连,后端与两片勺状软骨相连,勺状软骨在肌肉的牵引下可以开合,控制声带,声带中间的通路叫声门,气流就从中间通过。3.共鸣腔,即口腔、鼻腔、咽腔,这一部分主要是调节气流,起共鸣器作用,人类各种音色的音素,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发音器官的活动变化形成的。
四、音素和音标
1.音素: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它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每个音素都有不同的音质,我们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稍微有所改变,就发出了不同的音素。
2.国际音标:世界上最通行的音标是国际音标,要求掌握常用的国际音标的书写及认读,期末复习重点注意汉语拼音方案中的符号同国际音标符号的区别,不能混淆。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差别较大,例如辅音,只有f.s.n.l.m五个相同,元音只有i.u.a相同。
第二节 元音和辅音
一、元音的发音
元音的音色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圆唇与否三个方面决定的。任何一个方面的改变,都能发出不同的元音。在掌握汉语普通话元音的基础上,重点掌握8个基本元音的发音,和汉语普通话中所有的元音如y.-i.-i.e等,这样既可以弄清楚不同元音之间的差别,又可以为学习其它元音打下基础。
二、辅音
辅音的发音特点可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来认识。
1.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口腔受到阻碍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人类语言所能构成阻碍的部位约有十余种,汉语普通话有六种发音部位,从前往后依次是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舌面后。
2.发音方法:发音方法就是发音时形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方式。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也能形成不同的音素。辅音的发音方法主要有塞音、檫音、塞檫音、鼻音、边音、颤音、闪音,汉语普通话有前五种发音方法。此外,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辅音还分清音和浊音两类,根据发音时呼出的气流的强弱把辅音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两类,一般也把这两种方式归入发音方法来认识。第三节 音 位
一、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某一语言中能区分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也就是说,音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且音位总是属于一定语言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研究音位就没有了意义。例如送气和不送气的分别,就必须结合汉语语音来认识。
二、音位的对立和互补
对立和互补是划分音位的重要的原则。判断一个音素是不是音位,判断几个音素是属于一个音位还是几个不同的音位,我们不能凭空下结论,而必须拿出根据来,以理服人,这就需要运用对立和互补的理论说明问题。
1.对立:所谓对立,是指两个或几个音素如果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会产生意义上的差别,即改变了原来音节所表示的意义,那么这里互相替换的几个音素,就是一种对立关系,它们不能划为一个音位,而要看作是不同的音位。例如普通话音节[p‘à] 和[pà]中的两个辅音。对立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即使它们的区别特征很小,只要能区别意义,就构成了对立,只要是对立,就是不同的音位,不用考虑其它任何条件。
2.互补:所谓互补,是指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它们的出现环境各有分工,我出现在甲处,你出现在乙处,他出现在丙处,各守一个地方,出现的环境相互补充,彼此处于互补关系之中。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每个音素都不是独立的音位,它们可以共同归纳为一个音位,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对立关系,不能构成对立,互相可以替换,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替换以后不影响一个音节所代表的意义。“互补”是对“对立”原则的补充。
三、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如bi.zi.zhi中的i。一个音位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有不同的发音特点,表现为不同的音素,它们出现的场合不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互相替换后不影响意义,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素,就是这个音位的变体。音位分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种。
条件变体:条件变体指属于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其出现的场合要受一定条件限制,必须具备一定的语音条件才出现,没有相应的语音条件,这个变体一般不会出现,而且这些变体虽然同属于一个音位,但由于受语音条件限制,一般不能换用,当然,从理论上说是可以换用的,换用后不影响意义,即仍然没有区别意义,所以还是属于一个音位。例如普通话的/a/音位,有//、//、/A/、//等变体,但它们各有不同的出现条件,所以这四个音位就是音位/a/的条件变体。
自由变体:指处于同一位置上的几个音素相互可以自由替换,没有条件限制,这样的几个音素就是同一音位的自由变体。一个音位有多个变体,这些变体的出现不需要任何语音条件,可以出现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甲变体能出现的场合,乙变体也能出现。几个变体可以自由互换,不受语音条件的限制,这样的变体就是自由变体。例如普通话以u开头的音节,如uei、uang、uan、uo等,其中的u有些人发成带摩檫性质的半元音w,有些人把它发成唇齿音v,但这两个变体的出现没有任何条件限制,可以自由互换,它们就是/u/音位的自由变体。
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由音高、音重、音长等形成的音位)
第四节 音位的聚合
音位的区别特征:可结合元音和辅音的发音特点来理解认识。第五节 音位的组合
音节: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在由音位的组合构成的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音节。
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时发生的语音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受相邻的音位的影响或说话时的快慢、高低、强弱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汉语的轻声、变调,都是,如“西瓜”中的“瓜”念轻声,“展览”中的“览”念阳平。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主要有同化、异化(如汉语变调)、弱化(如轻声音节)、脱落(豆腐)等。
语音一章重点注意音素-音标-音位的相关知识,不设问答题。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借词:借词也叫做外来词,它的语音形式和意义都是借自外民族语言的词。例如“芭蕾”、“吉它”、“沙发”、“卡片”、“卡车”、“卡通”、“巧克力”、“迪斯科”。借词不同于意译词和仿译词,它的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意译词是运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新词,把外语中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借词是外来词,意译词不是外来词。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一、语言融合的过程:融合一般是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这主要是由说该语言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的优势条件决定的,政治上的优势(占统治地位)不是决定因素。语言融合过程一般是,先出现双语现象,最后完成语言的统一。注意双语现象的概念及双语现象的发展结局。
二、语言融合的原因
语言融合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是一种语言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各民族人民生活在一起,形成杂居局面,是语言得以融合的客观条件。
第三节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洋泾浜和混合语:洋泾浜只限于某个社会集团使用,使用于某种场合,缺乏广泛性;混合语可以被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
重点问答题:
什么是借词?意译词是不是借词?为什么?
什么是双语现象?双语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本章的学习有一定难度,重点注意第三节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
一般认识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理解历史比较法在研究语音变化中的作用。
第二节 语法的发展
一般掌握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对于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发展有所了解即可。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以下三个方面都是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随时代变化停止使用,如“天子、宰相”
二、词语的替换: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指称现实现象,而所指称现实现象并没有发生变化。产生词语替换现象的原因是:第一是社会的因素,“俸禄”变成“工资”;第二是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如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今天变成了双音节词,如“蝇-苍蝇”、“目-眼睛”。
三、词义的演变
包括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三个方面。要求理解并能任举一例说明。重点问答题:
词汇的发展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什么是词语替换?产生词语替换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篇:声乐教学舞台表演能力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音乐特长生的声乐教学是非常严谨的,要求有严格而又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与尽情的在舞台上表演,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当代的舞台表演教学理念,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提高和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声乐教学的特殊模式,对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方法和培养模式进行一些总结。
关键词:声乐;舞台表演;模式;教学
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科学发声与技巧训练,纳入新型的教学课程,不断扩展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实际的演练技巧,使学生最终达到具有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掌握适合自己进行歌唱的技巧,而教师则是结合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声乐的理念和规律,最终能有一定的登台表演的能力。
一、注重声乐的教学理念,刺激学生的表演天赋
声乐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行为艺术,因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守一些自然规律和教学原则,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自然,感受到艺术的气息。在培养学生的舞台意识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音乐审美和教育艺术的强强联合,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抓好细节和完善教学形式,运用当前声乐音乐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学生的音乐细胞发展,采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等形式,构建新型和科技化的声乐教育课堂。之所以说声乐教学又是一门艺术,因为在教学时,教师必须让学生全面的加入到音乐课堂的学习中,运用恰当的语言和巧妙的手法,自觉融入到声乐环境中,身临其境,亲自感受,才能逐渐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让舞台表演成为一种认识方式,一种生活感受,让学生充分的热爱音乐,用心感受每一首声乐曲调的温度和艺术气息,促进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热爱舞台剧,热爱生活。
二、强化声乐的特殊形式,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
声乐入门训练的方法,教师要掌握有效的训练模式,它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只有优秀的教学题材和训练模式,才能让学生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对待课堂,激起学生对声乐的渴望和兴趣,给学生营造积极和有趣的声乐课堂教学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许多经典的舞台剧能让学生找到一些声乐表演形式的感觉,更放松和自信。比如《梁祝》、《荆轲刺秦王》等,这些都是经典,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的形式,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并鼓励学生自学自唱,利用讲台作为虚拟的舞台形式,找到自我的表演感觉,促进学生的学习的动力和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帮助提高学生的舞台应变技巧,全方面提高。在强化声乐特殊教学形式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和掌握基础的声乐技巧,主要是通过歌唱的形体,对歌唱者的呼吸、节奏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在唱歌的同时,要充分的融入到舞台环境中,对共鸣腔的打开、面部表情等都要有效的管理,以及简单的发声练习四个方面循序渐进的进行练习,反复感知,才能让学生找到自我的感觉,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享受声乐带来的无穷享受和体验,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效率。
三、引入声乐的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技巧
声乐和一般的歌唱的形体训练时更注重歌唱者的情绪管理,最常用也是最基础的是,演唱者必须有“挺拔而放松”的感觉,才能让表演者和舞台充分融合在一起,逐渐吸引观众的目光。这对于初学者就必须有一定的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合理的引导学生,掌握实质的训练技巧,找到舞台的感觉,放松自我,增强学生在实际表演过程中的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综合提高和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训练时,要注重形体的扩展,即演唱时,两脚要自然分开,约5公分,而左脚要稍稍向前,与右脚呈现30度左右,右脚稍稍向后,才能形成较好的站姿,对声部的发声是非常有利的。此外,演唱时必须把腰椎挺起,让胸腔充分的展开和放松,上身直立并略水平前移,全身心呈现放松状态,才能极好的适应舞台形式,摆正姿态,不会受到外力的影响,身体的重心也会落在两个前脚掌上,保持全身的平衡状态,两肩也要平展放松,并带动后背、胸口及两臂一起放松,对于演唱者的身体协调性和对舞台的感受能力也有一定的培养和促进作用。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适应舞台,进行声乐演唱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到“松而不懈”,并不是一种慵懒的状态,必须是一种积极的放松,才能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和科教力量的不断完善,艺术成为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的教学内容。其中,声乐作为典型的一门艺术,深受教师的青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声乐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触发听觉感受,刺激学生的表演天赋,逐渐形成表演意识,强化声乐的特殊形式,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并不断的引入声乐的教学训练,才能综合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技巧。
[参考文献]
[1]邱雅州.将戏剧表演角色体验理念与思维引入高校声乐教学中[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4,04:12-14.[2]李君.舞台演出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艺术评论,2014,05:56-58.
第四篇: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综合语与分析语 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 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由于英语国家与中国有不同的风俗,信仰,道德价值观,历史,等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新的历史条件对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背景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英语教师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于英语专业的我来说,要学好英语,就要用对比分析的手段来找出中西语言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摆脱母语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来理解英语。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将语言与文化结合,才能更好的去学习这门语言,减少交流的障碍。
2.综合语与分析语
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其中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三大手段。汉语为典型的分析语,英语为综合-分析语。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 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3.刚性与柔性
1)英语的刚性
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多层递进,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 SV, SVP,SVO,SV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即: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就近原则等,其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英语受形态变化约束,有词性标记和关系词及连接词,语句关系结构比较清楚,因此语法歧义较少。
2)汉语的柔性
汉语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其主谓结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汉语的主谓结构要比英语复杂的多。汉语的主语形式多样,可有可无,即:它可以表示施事、受事,也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可用名词、动词,也可用形容词、数量词,句子可以没有主语,也可以省略主语,还可以变换主语予以隐含;谓语也复杂的多,即:它可以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可以是一个动词,也可以是多个动词,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多个词组,可以是连动式、兼语式、把字式、紧缩式和主谓式。按表意功能和表达形式,汉语句型可以分为话题句、施事句、关系句、祈使句、描写句、说明句等。此外,汉语句式有完全句也有大量的不完全句两者混合交错,组成流水句。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词性标记,较少使用连接词,重意会,因此语法歧义较多。
总之,英语重形合,词有形态变化,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语法呈现显性,刚性,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具有严谨的客体意识:汉语重意合,字词缺乏形态变化,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语法呈现隐性、柔性,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具有灵活的主体意识。
4.形合与意合
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
1)英语的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结构完整,比较严谨;英语通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和其他连接手段、形式,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长短句子来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意合法在英语里属于“变态”,主要是一些简练谚语、表达复合句内容的简单句,以及表达状语从句意义的定语从句。
2)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比较简洁。汉语的意合法的手段有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四字格等。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次之分。紧缩句句式简明紧凑,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的,四字格是汉语运用最广的语言形式。
二、课堂篇
1.对比
对比是比较的基础,其目的是求同与求异,寻找共性与个性。2.智慧
理想是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是传播智慧的工具,因此要学会欣赏智慧。3.思维方式
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4.言语和语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现象,对于使用某个语种的人来说是统一的,每种语言都是有发言、语法、句法方面的一整套确定的规则,这些 规则一经产生,就有着较大的稳定性。而言语则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表明的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它就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言语是语言现象,是预料和语言事实,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存要素构成的系统是由形式极和意义极两极构成的象征系统。(此处的系统是指把不同要素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且整体具有它的功能)我们要用继承、批判和创新的眼光来看待语言。语言反映的是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东西,而语言的结构反映的是人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世界。世界是不可知的,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方式认识世界,这就是所谓的可知论。语言促进了科学和哲学的萌芽,它反映了物质所具有的属性。理解语言,理解句子,唯一可靠的是逻辑,语言的同一性是主谓一致。语言学的特征是设计特征。
5.语言的要素
语言的要素是词,任何语言,事物意义都是相对于其他事物来确定。陈述肯定事实是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例如:There is a school by the lake.其中there是已知信息,a school 是未知信息。There is a school 是新信息,by the lake 是旧信息。此外,否定词提前,构成已知信息。例如:I don’t like math, nor does he.前一部分是已知信息,后一部分是未知信息。关于状语,汉语中疑问助词放在句尾,而英语疑问词放在句头。6.英汉语的复杂句子结构特点
英语是复杂句,以两个中心聚集,是树型结构,汉语以散句居多,是竹节型结构。
1)英语句子是聚集型,因为有很多关系词,如连词、介词等,靠“关系词”来排列语序,聚集在中心树型词两边。英语注重主语的客观化,为避免头重脚轻,主语用形式主语代替,按“先果后因”的顺序来排列语序。英语的定语可放在被修饰词的左右两边,是左右分支。2)汉语句子靠语序来表达句子成分关系,按自然顺序来排列语序。汉语的定语只能放在被休是词的左边,是左分支。汉语句子具有口语的特点。7.翻译的步骤
1)关系分析 2)寻找基本句型 3)其他成分的扩展
8.如何研究句子?
词是句子的单位,句子则是语篇的单位。句子是由概念和关系组合的结构,也是形义两极的象征结构。所谓句法,从传统上讲,它是由词构成;从语义上讲,它是概念或理念的组合;从语义功能上讲,它是“述谓结构”,表达完整的关系;此处的“述谓”就是对对象进行阐述或描述。“述谓结构”分两种情况,因为语义是逻辑问题,全世界的语义逻辑是一样的,所以从逻辑学上讲是变元+谓词,所谓的变元是不定的变化的词,是描述的对象;二就是论元。从句法功能上讲,它是主谓结构或NP+VP结构,此处的VP可以是形容词性词语也可以是动词性词语;从传达的信息上讲,它的基本格式是“话题+说明”。9.分类层次原则:
1)标准的同一性 2)对象的穷尽性 3)归属的唯一性
根据这种分类层次原则,我们把英语主谓结构归为五种基本句型,即:
1)主语+动词 2)主语+动词+表语 3)主语+动词+宾语
4)主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5)主语+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把汉语按照表意功能及表达形式分为七大类,即:
1)话题句,其格式是“话题+说明”;
2)主谓句,包括“施事句”、“有无句”、“描写句”、“说明句”;
3)关系句,既表达各种关系的复句;
4)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表达复句的并列、转折、假设、条件、因果、让步等关系;
5)存现句,即表示人或事物存在或消失的句子; 6)呼叹句,即交谈中互相呼唤、应对或感叹的句子; 7)祈使句,即表达要求、命令或请求的句子。10.认知方式 任何一个结果必然隐含着一个认知过程或一个认知方式。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而可以看出认知过程的不同,即:认知事物的远近高低的不同、相对认知标准的不同、局内局外认知的结果不同、参照物的不同,其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例如:介词over原意是通过;关于;遍及;翻越。但搭配不同,意思也就不同,如look over 眺望,fall over 跌倒,turn over 翻阅,throw over推翻。不同领域之间有共性,跨域共性,但认知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而以上over介词的意思就是来自于认知方式。11.总结英语的刚性:
1)英语表达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概念你的曲折变化是刚性的。
2)英语的句法结构有刚性,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英语的语法结构必须是严格的主谓结构,主谓不能少,省略例外。
英语的省略是刚性的及英语的省略条件也是刚性的。并列句中的省略,回答问题时的省略,祈使句中的省略,感叹句中的省略。
英语的主谓之间通常有逻辑关系
英语的主谓结构严格的分为5种基本句型,且所有的 句子必须是这五种句型的变化和扩展 3)英语的基本句型严格规定了它的基本要素。4)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5)英语形合意也合,汉语形散意也散。12.语言的歧义
每一种语言都有歧义,而汉语的歧义要比英语多。其原因是英语有形态变化,遵循主谓一致和逻辑对应,因此歧义较少,然而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词性标记以及连接词,且重意会,略语形式,严重依赖语境,一次歧义较多。13.英语的最大特点是模具制造,严格按句型和逻辑来。14.词有活用,没有固定类别,词性的确定取决于它的位置和功能,即词无定类,词无定义。
三、疑惑篇
学完这本教材前三章以后我也有一些困惑,例如为什么语言学家把汉语归类为分析语,把英语归类为综合分析语?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说汉语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语言,逻辑自然表示在语言形式之中。而英文的逻辑性十分混乱,所以,才产生了一种超越语法的逻辑学。汉语归类于《分析语》,英语归类于《综合——分析语》,含义就在于此。看了这个答案还是感觉模棱两可,抽象难懂。还有翻译课堂上老师讲过,英译汉要拆,汉译英要合,这也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但是我在汉译英时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不知道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不能帮我解决这些困难,提高我的翻译技能。此外,本书第二章说英语句式呈刚性,严格按句型和逻辑来,这应该是书面语的要求吧,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就没那么严格了,例如:遇到一些特殊场景时,句型、语法什么的都抛之脑后了。而汉语句式呈柔性,句子灵活多变,但是在书面语中,也是要求很严格的,否则句子就读不通,表意模糊。那么这种分类是不是也是相对而说的呢?
四、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文化的载体——汉字,更是贯穿古今风雨中的一件中国独有的国宝。汉语虽是我们的母语,但我们还得花更长的时间去学习,去钻研。带着根深蒂固的中式思维去学习英语是很不容易的事,不仅要学习他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学历史,还要培养西方思维去学习去体会他的魅力。虽然我还有很多疑惑的地方,但是,学会用“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去探索语言,深入去钻研,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细微差别中去领略中西思维的奥妙,我相信会有豁然开朗的一天。找到正确的方法,从而更好的去学习英语,学习西方的文化,提高自己的机能,更好的去交流,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第五篇: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一、填空
1,、说出的话语句子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都是由有限的()和()组装起来的。
2、符号包含()和()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3、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对它所指代的一类()的概括。
4、我们是通过()认识到“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这个()的。
5、语言的表达是对心里现实的()
6、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和()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7、语言符号的()和(),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
8、语言符号二层性的一大特点是()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层的最小单位。
9、()和()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10、动物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从生活基础看是不具有()和().二、判断正误
1、一种语言可说出的句子是无限的。
2、语言是一种社会规约,所以每个人说话是不自由的。
3、符号的形式和意义都具有一般性。
4、语言是丰富人的心理现实的重要途径。
5、心理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的认知,与客观现实是等同的。
6、语言符号形式与意义的关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它所属的符号系统。
7、现实中的句子是无穷的,所以组合关系也是无限的。
8、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语素。
9、句子是比词组高一层级的符号单位,所以句子的长度一定大于词组。
10、“飞鸟”和“小鸟”具有同样的组合关系。
三、思考题
1、听到一个熟人在说话,就能判断出是谁在说话,这个过程是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吗?为什么?
2、语言符号如何增进人的认识客观现实的能力?
3、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和符号系统的关系?
5、说明“张三”、“李四”、“请”、“周日”、“春游”可以构成哪些句子,从符号的系统性说明为什么同样的语言符号单位可以构成不同的话语,表达不同的意思?
6、举例说明什么是语言符号的聚合关系,为什么说符号的聚合和组合是相互依存的? 7汉字是否是具有二层性的符号,为什么?
第二章答案
一、填空
1、词、规则
2、形式、意义
3、心理现实
4、听话、心理现实
5、编码
6、客观现实、语言符号
7、任意性、线条性
8、形式、符号
9、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10、大脑的结构、功能
二、判断正误
1、√
2、×
3、√
4、√
5、×
6、√
7、×、8、×、9、×
10、×
三、思考题
1、这是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因为符号存在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符号传递信息,懂事通过将意义与形式组合的。但是语言符号的形式与一般符号的形式不同,它是一种声音实体。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独特之处,如音高、响亮度等发音的特点,我们听一个人说话,长时间接触后,就将这种声音特点与意义结合了起来,从而理解了这种声音所传送的意义。
2、心理现实为语言符号的最初编码提供了初步的材料。语言符号,是对心理现实现象的概括。
现实的“房子”只能是具体的——平房、楼房、四合院、别墅„„ 口称的“房子”,从来都是抽象,是心理现实现象的概括。即,语言符号的意义,是一般的、概括的东西。如“粉笔”,和实际的粉笔是由很大的区别。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中声音和意义的结合完全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音和义的关系是任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什么声音表示什么意义,对使用者来说是随意的,不受制约的。事实上,语言符号具有强制性,每个人都要遵守社会的约定俗成,不能任意的改变,否则就无法交际。符号的任意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A.不同的语言可以用相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意义。【mi】汉语是“密/蜜”,英语是me B.不同的语言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表示相同的意义。如,英语“book”,汉语“书”
C.同一语言中可以用相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意义。英语【sait】:sight/site/cite 分别是“视力/场所/引证”的意思
D.相同的语言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表示相同的意义。如,站台/月台 爸爸/父亲 医生/大夫
4、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一个符号依次出现。在语言交际中,不管你要表述的思想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语言符号都只能一个一个地按次序出现,不但众多音节不可能、也无法同时共现,就是两个音节也不能同时出现。
语言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是由一个单位在不同的层和级构成的一个层次装置,这就是语言的层次关系。
5、张三请李四周日春游。
李四请张三周日春游。请张
三、李四周日春游。周日李四请张三春游。周日李四请张三春游。语言系统分为音位层和符号层两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有最小的单位和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多级组织结构,这是语言系统最重要的特点。语言符号以少数的最小单位有规则地组成多数的更大的单位,级级翻翻增量。符号数量少,便于记忆,翻增量靠组合。
6、语言中每个符号都处在既可以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这两种关系当中。我们正可以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符号的系统性。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称为符号的聚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的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不但语言符号(词、语素)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而且构造符号的音位和意义也都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
例如北京话中和an有组合关系的有b,p,m,f,d,t,n,l,z,c,s„„由于这些音能在相同的语音结构位置上出现,所以构成一个聚合——声母。在声母这个大的聚合中,还可以根据发音部位或者方法的共同性构成成小的聚合,例如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表,b,p,m,f就是根据相同的发音部位排列的。同样,词义的搭配,同义词的选择也反映出意义方面的组合和聚合关系。
7、汉字是具有二层次的符号。
文字也是一种符号系统,以字形作形式,以语言符号的音和义作内容。文字也有大小不同的各级形体单位,有文字单位的聚合类和组合规则。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文字系统必然有一级较小但不是最小的形体单位对应语言的某一级音义结合的小单位。汉字一般以占据一个方块空间的形体单位“字”对应汉语里的最小语法单位、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相对应的那一级文字单位(字或文字词),一定还可以拆分为更小的形体单元。汉文的方块字可拆分为“字元”(传统称为“偏旁”、“部首”),汉文的字符则有的与语素的意义有关,有的与语素的音有关。
如“晴”的左一字符“日”,其意义与“晴”的意义有关(天晴一定有太阳),音ri与“晴”的音完全无关,所以称为“义符”;右一字符“青”与“晴”在语音上有十分相近的关系,所以称为“声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