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朴学和符号域的呈现——语言文化研究的动态平衡(共5篇)

时间:2019-05-14 18:2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拓朴学和符号域的呈现——语言文化研究的动态平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拓朴学和符号域的呈现——语言文化研究的动态平衡》。

第一篇:拓朴学和符号域的呈现——语言文化研究的动态平衡

2010年第2期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10, №2 总第28期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Serial №28

拓朴学和符号域的呈现

——语言文化研究的动态平衡

吕红周(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提要:符号在深层意义上是人类文化的源代码,符号学便作为人类文化的元语言而发挥作用。语言、神话、艺术、宗教、科学都是人类文化的构成部分,而它们同时也是文化符号学的研究对象。本文以洛特曼的符号域概念作为分析的起点,拟对符号域的内涵、符号域科学范式、符号域理论与语言文化的关系做浅显探讨,认为语言文化研究应注重动态平衡。

关键词:符号域;拓扑学;文化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H021文献标识码:A

每一民族的文化都是作为一个特定的整体而存在的,文化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已经被大家所认同。但是,背后隐含有众多的决定这种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因素:民族语言,民族思维方式,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的精神等等,客观平等的对不同文化模式的研究和对比要求我们找到一个工具,而这个工具必须要克服以往的文化评价中的偏见,作为一个普适性的文化分析元语言,我们认为这个元语言就是符号学。著名符号学家李幼蒸(2007:11)认为,记号作为文化现象中的表达单元,正像作为语言和思想的表达单元一样,代表着人类精神构造和物质构造的基本元素。每当人的思想发生严重困扰和怀疑之时,往往就会返回到这个基本点,以便重新开始运思。

20世纪60年代以洛特曼为领军人物的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把文学、艺术以及整个文化作为符号现象进行研究,在文化本质和共相的研究领域有自己独特的原创性的贡献。洛特曼从符号学的视角把文化看作是一个由各类文化语言和文化文本组成的有层级性、空间性和时间性的处于动态演变中的符号世界,而符号域作为文化符号学理论的核心角色领衔出场,因此,对符号域概念的解读将是理解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的关键,是对民族文化共相发掘和差异对比进行阐释的基础。我们很自然的将会追问一系列的问题:符号域究竟是什么?符号域有着怎样的内部结构?符号域的提出受到哪些相关学科的影响?符号域与文化的深层关系是什么?符号域理论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方法论原则?下面我们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梳理,主要立足于拓扑学空间、时间、边界和不对称等基本概念和符号域的内部和外部关系,来阐释语言研究应的动态平衡性。符号域的内涵

洛特曼1984年首次提出符号域范畴,被视为文化符号学的核心和基础,2000年出版了《思维世界》和《文化与爆炸》两部专著的合订本《符号域》,该书中还有洛特曼一些研究

54符号的论文,贯穿着作者文化符号学研究的主要思想。洛特曼认为:“任何语言都处于某种符号空间之中,语言只有与该空间相互作用才发能挥功能。该文化所固有的符号空间是一种不可分解的工作机制—符号的单位,我们把这一空间定义为符号域”(Лотман 2000: 251)。符号域在洛特曼看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由文化中各类文化语言和文化文本组成的多层级符号系统,在该空间中各个符号系统得以产生、活动和发展,包括信息的传递和翻译,文化因此有符号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动态发展性。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洛特曼特别强调把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符号域理论是站在更高层面上,在文化研究的大背景中,运用符号学的方法论和视角,对不同民族文化动态发展的普适性规律进行探寻。符号域理论是作为不同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的平台的元语言或工具语言而登上历史舞台的,符号域的概念因此就具有了工具性,这种工具性体现在对民族文化内部发展和变化规律的阐释。

文化符号学研究的方法论突破了传统文化研究的静态考察,把文化视为一个过程,而不单纯是一个产品。文化是符号,但同时又不是单个孤零零的符号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它是一整套符号体系,是文本的集合。在洛特曼的符号学思想中有一对重要概念,那就是第一模式化系统和第二模式化系统,“从符号和符号系统—自然语(按照洛特曼的观点,这是第一模式化系统)产生之日起,信息的浓缩和保存方式便取得了另一种性质,此后人类就产生了特有的信息积累方式,人类文化才如同语言符号系统一样建立起来。它不可避免地复现了自然语的结构体系,是自然语言的衍生,是建立在该社会群体所接受的自然语基础之上的第二模式化系统”(郑文东 2005)。我们可以看出,洛特曼的第一模式化系统指的是自然语言,而第二模式化系统(вторичная моделирующая система)是文化符号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在自然语言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符号系统,即“可以建立能再认识过程中再现事物的模式的系统”(杜桂枝2002)。

文化语言和文化文本作为符号域的基本单位彼此之间互相交织,构成民族文化的信息网络,文本意义的阐释随着时间历时性的演变和与之关联的文本的变化、符号域内部结构的不确定性以及阐释者个人迥异的文化积淀而具有无限性和无终结性,从而表现在文化文本意义的动态性之中。符号域科学范式与拓扑空间

追溯符号域这一概念的来源和具有的方法论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研究对生物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拓扑学等自然科学理论的借鉴和成功应用,显示出了这一享有世界学术声誉的符号学大家的宽广视野和渊博知识,同时带给我们启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综合是大趋势,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没有绝对的不可跨越的鸿沟,两者的互相融合与借鉴将对科学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符号域这一概念是模仿В.И.Вернадский提出的生物圈的概念,符号域与生物圈有深层的共同性质,都有空间的概念和它们所包含的内部各个系统的存在、发展条件。符号域是民族文化的背景、文化环境和文化空间,是民族集体生活历史经验和精神以及思维方式的凝集之所,是民族文化存在的条件。然而应该指出,洛特曼的文化观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在和其他民族文化符号域的冲撞中不断的进行自身的调整,既遭到外来文化的侵蚀又侵入其他文化符号域,即不断的进行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这一点我们看到了洛特曼虽然作为结构主义者,却实现了对传统结构主义的超越,因为结构主义对“结构”的理解是封闭和自足的系统。

洛特曼把符号域视为文化存在的空间,文化文本的信息在此空间中传递和翻译,构成了信息网。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而是通过我们身体的感知和体验所形成的。我们大部分推理的最基本形式依赖于空间概念,我们的身体、大脑与外界环境互相作用,产生了互动关系,为我们范畴化的运作、概念的形成、推理提供了认知

基础”(王寅2005:16)。人类之初是从认识自身和空间开始认识世界的,身体部位名称作为人类思维的起点参与了日益复杂的主客观知识的建构,现在不同语言中的词汇依然有根据人身体空间结构而命名的词汇,比如,山脚、半山腰、头目、眼前等等,而且根据自己和周围事物区分了上—下,左—右,自己—别人等等。洛特曼符号空间的概念同时受到拓扑学的启发,他不仅引用了拓扑学的空间概念,还有边界、位移、区域等概念对符号域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描述,提出文化的恒量文本模式,展示了文化符号在符号空间中的拓扑变形,而文化的统一不受到变形影响的特质正是拓扑学的根基所在。那拓扑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科呢?

拓扑学的英文是Topology,直译是地志学,也就是和研究地形、地貌相类似的有关学科。我国早期曾经翻译成“形势几何学”、“连续几何学”、“一对一的连续变换群下的几何学”,但是,这几种译名都不大好理解,1956年统一的《数学名词》把它确定为拓扑学,这是按音译过来的。他是一种只研究图形各部分位置的相对次序,而不考虑它们尺寸大小的新的几何学,叫做拓扑学。有时人们也称它是橡皮膜上的几何学。因为橡皮膜上的图形,随着橡皮膜的拉动其长度、曲直、面积等等都将发生变化,但也有一些图形的性质保持不变,例如点变化后仍然是点;线变化后依旧是线;相交的图形绝不因橡皮的拉伸和弯曲而变得不相交。拓扑学正是研究诸如此类使图形在橡皮膜上保持不变的性质,在这种几何中,扭曲和拉长,但不包括撕开或接合下称为拓扑变换,图形在拓扑变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称为图形的拓扑性质。(?from=related)简单的理解,拓扑就是研究有形的物体在连续变换下,还能保持性质不变,变形后的图形和变形前的图形有相同的拓扑结构,称之为拓扑等价。“区域(如果通过一条完全位于区域内的道路,区域的每一个点能够和其他的每一个区域点相连通,那么称之为“连通”区域)、边界来自拓扑学的概念,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运动被称为‘位移’”(郑文东2007:58)。洛特曼作为结构主义者,在对文化的研究中非常重视对文化的共相和恒量的研究,传统的文化描写理论因为文化描写语言没有和所在的社会文化语言彻底分离,对文化的解释不可避免地借用某些科学概念,而且不能站在整体的角度全面的研究文化,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文化模式统一描写的原语言。基于这样的背景,洛特曼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我们尝试在空间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文化描写的元语言,其中包括拓扑结构—这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图形在同胚变形后的不变属性。我们的计划是:对图形和轨迹拓扑属性进行描写的工具,可以用做文化类型研究的元语言”(Лотман 2000: 465)。洛特曼正是看到了拓扑学对解释文化表层各异的功能和空间中的深层同构作用,也就是文化文本中蕴含的恒量。

符号域按照拓扑学理论可分为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中心区域就是一个互相连通的区域,位于中心的各个符号系统可以阐释出各种内在或外部的联系;边缘区域就是远离中心区域,其划分依据是不可连通性。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之间的界限就是边界。文化文本不是静止不动的,文本在符号域空间中的运动就是位移。众所周知,二战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而两个阵营就是两个符号域空间。近年来北欧东扩的事实日益加剧,而原来属于苏联阵营的国家加入北约这一行为就是一种位移现象。对于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他们首先给自己划分了区域,自己的区域有具体的所指—校园,而根据二元划分理论,校外就是另一个符号空间域,学生一经走出学校的大门就是出现了位移的活动。对于边缘域和中心域的概念划分,我们可以从社会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看出其差别。中国封建社会历经数千年,而儒家文化一直作为封建统治者宣扬的三纲五常就是中国社会所接受的主流文化,而民主和自我则是边缘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的深入,在我国城市到处充斥着源于国外的麦当劳、肯德基、IBM、HP、好莱坞经典大片、BENZ、BMW、TOYTA等等,民族文化的地域区分已经被融合所侵蚀,在这种形式多样化的背后,研究文化共相和恒量也就显得重要。因此,我们看到符号域空间的概念主要是受到了拓扑学的影响,符号域作为文化动态研究的原语言工具性不可忽视。符号域的历时动态性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存在的两大坐标,索绪尔根据时空二元性,把语言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有了组合轴和聚合轴。空间具有广延性,时间具有连续性。在解释关于语言的地理差异形成的原因时,索绪尔认为是时间的因素在空间上投射的结果,因为一切变化的起因和结果都是在时间上体现出来的。“洛特曼运用拓扑学的原理,把拓扑空间、边界、位移等概念进一步演绎到文化中,把空间和时间这一带有普适性的规律作为符号域的重要坐标。在时间轴上有过去、现在、将来之分,在空间轴上有内部空间、外部空间之分,符号域的各个亚结构之间都存在边界”(郑文东2007:126)。洛特曼符号域拓扑空间结构的提出为了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一切文化模式进行客观的描写,对文化文本恒量的研究就可以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符号域履行文化描写的元语言工具功能。

洛特曼在文化符号学理论中引入时间概念,出于对语言文化动态考察的目的。人们常将时间比作历史的长河,而河中之水是滔滔不绝,后浪推前浪,哲学中也有“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之说。用时间来衡量文化,文化有历时继承性和动态变化的特点。在对符号域内基本单位—文化文本的时间性考察中,洛特曼提出了神话思维和历史思维两种认知模式。面对缺乏科学知识的初始人类,往往根据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然界的体验去解释周围发生的一切,进行简单的联想和推理。人正是在符号的帮助之下登顶了万物之灵的宝座,人一直致力于将符号的工具功能发挥至极致,“人的世界之根本意义在于它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宇宙形象就成了宇宙符号。在世界符号化的过程中,宇宙从自然进入了文化。符号化的世界不是一个物的世界而是一个意义的世界”(耿占春1993:15)。符号的出现标示了人类世界中意义的诞生,因为人类正是把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与体认记录在了符号之中,人类的符号化行为也就是对自己周围世界赋予意义的过程,符号是人类从动物的世界进入意义世界的桥梁。洛特曼时空概念在文化中是互相联系的,文化文本中的事件的发生是按时间的顺序进行的,这就是文化动态发展过程。文化动态发展过程的连续性构成了人类的历史,人的本质体现在自己文化创造性活动之中。卡西尔的名言“人是符号的动物”已经被大家所熟知,人的确生活在符号的世界里,人与世界之间是符号化的网络,这个网络随着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入,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多样化而变得越发复杂,人是通过符号来感受和改造世界的。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人对世界符号化的历史,“脱离了符号,人就只能过一种情绪化的本能的生活,而无法过一种文化的生活”(陈根法 汪堂家2004:19)。因为,“人一旦在物理关联之外与对象建立起符号关系,这种关系就不会再离开人,也一定不会局限在特殊的领域,而是要成为普遍适用的原理,向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一切领域扩展”(王铭玉2004:5)。结束语

洛特曼文化符号域空间结构的分析可以使我们看到文化恒量,符号域时间特征则是文化文本在符号域空间中的动态发展轨迹,发现隐藏在文化背后的共相机制。不同语言基础之上是不同的符号系统,“符号学的任务是研究所有形式的二次模式系统的结构关系、组合机制,进而探讨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具有共性的二次模式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杜桂枝2002)。符号域思想是对符号学理论的应用,把文化视为一个多层级符号系统,在符号域的空间中各类文化文本交织成文化信息网。符号域作为研究不同文化恒量和共相的普适性原语言,对于民族平等交流和消除种族歧视提供了文化研究新的视角。文化符号学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不同文化之上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符号学系统,因此,“现代符号学是唯一能走出神秘的‘文化自觉’困境的科学思维方式”(杜桂枝2002),语言文化研究借助于符号域理论的空间和时间范畴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文化研究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Лотман Ю.М.2000 Семиосфера[C].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Искусство.[2]陈根法 2004 汪堂家.人生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杜桂枝 2002 莫斯科—塔尔图学派[J],外语学刊,第1期。

[4]耿占春 1993 隐喻[M],北京:东方出版社。

[5]李幼蒸 2007 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王铭玉 2004 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王寅 2005 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

[8]郑文东 2005 符号域:民族文化的载体——洛特曼符号域概念的解读[J],中国俄语教学,第4期。

[9]郑文东 2007 文化符号域理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Topology and Semiosphere

——Dynamic Balance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LV Hong-zhou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 Symbol is the code of human culture;semiology behaves as the metalanguage of human culture.Language, mythology, art, religion, and science are all the parts of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object of cultural semiology.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semiosphere, its paradigm, and its relations with language and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Lotman's Semiotics.The conclusion that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ynamic balance is reached.Key words: semiosphere;Topology;cultural semiology

收稿日期:2009-10-25

作者简介:吕红周(1981-),河北石家庄人,现为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言符号学。

[责任编辑:薛恩奎]

第二篇: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类型及其呈现方式研究

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类型及其呈现方式研究

【摘 要】岭南民间的舞蹈种类较多,所以其舞蹈文化呈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因此,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道具舞蹈文化、与宗教和劳动生产相关的舞蹈文化、游艺民俗舞蹈文化这三大类岭南民间舞蹈文化展开了分析,并且对其呈现方式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类型;呈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52-01

所谓的岭南,从狭义上来讲指的就是广东省。在历史上,岭南经过了四次大移民,所以其人群结构较为复杂,拥有着多元性的文化。而经过长期融合,则形成了岭南独有的文化。在这些文化中,岭南民间舞蹈文化具有一定的地方文化特点,并且呈现出了绚丽多彩的文化景象。因此,有必要对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类型及其呈现方式展开研究,从而在了解岭南文化和认识岭南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岭南文化的发展。

一、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类型研究

(一)道具舞蹈文化。在岭南民间,道具舞蹈文化十分丰富。以粤北瑶族为例,岭南瑶族的《大长鼓舞》以及龙门蓝田瑶乡的《舞火狗》就十分具有代表性。除了利用声乐道具,广东还流行大型动物道具舞蹈。在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一带,大型道具舞蹈种类得到了集中,而舞蹈种类主要集中在龙、狮、麒麟和凤几种喜庆动物上。根据《广东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普查可知,调查发现的450种民间舞蹈中,有62个龙舞、40个麒麟舞[1]。而这些舞蹈无一例外需要使用大型的道具,从而体现了岭南丰富的道具舞蹈文化。

(二)与宗教、劳动生产相关的舞蹈文化。在岭南民间舞蹈中,有很多与宗教和劳动生产有关的舞蹈,从而体现了岭南民间丰富的舞蹈文化。在粤西和粤北等地区,主要流行的是与宗教有关的舞蹈样式或与劳动生产有关的舞蹈形体。例如,《席狮》就是一种香花佛事舞蹈,主要在做丧事的主家用于调节祭坛气氛。而在客家,则有著名的《采茶戏》舞蹈。该种舞蹈主要与劳动生产有关,一般会在春节期间演出,由于具有贴近生活和通俗易懂的特点,所以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喜爱。此外,粤西和粤北的一些边远地区还流行《舞春牛》的舞蹈[2]。而该种舞蹈讲述的就是古金牛星下凡繁殖后代,然后帮助农民农耕的故事,体现了当地人对劳动生产文化的重视。

(三)游艺民俗舞蹈文化。就目前来看,广东的游艺民俗舞蹈种类较多,在潮州、汕头和揭阳等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游艺民俗舞蹈文化。而潮汕地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文化,主要是由于该区为古代南奥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融合发展之地。在这些地区,《英歌舞》、《钱鼓舞》和《鳌鱼舞》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而游艺民俗舞蹈表演的内容多为民间生活的轶事趣闻和民间的故事传说,舞者会直接进行故事中的人物动作和神韵的模仿,从而使舞蹈显得逼真和诙谐,继而体现了岭南丰富的游艺民俗舞蹈文化。

二、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的呈现方式研究

(一)道具舞蹈文化呈现方式。岭南道具舞蹈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特点,多在传统节日或喜庆时节呈现在人们面前。以《大长鼓舞》为例,该舞蹈又被称之为“调花鼓”,是一种男性群舞,没有表演人数的限制,但是必须成双成对。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两人一组,并且保持三四步的距离。同时,两人需要左肩相对,并且不时旋绕成圈和穿插换位,从而形成斜排、横排或方格样式的队形。而除了大长鼓舞,该地区也有《小长鼓舞》,可以在婚姻活动或喜庆丰收时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一般会安排私人队伍,具有较强的观赏性[3]。在一些情况下,还要在八仙桌上对鼓而舞,所以也具有较强的技巧性。

(二)与宗教、劳动生产相关的舞蹈文化呈现方式。在与宗教、劳动生产相关的舞蹈文化的呈现方面,客家的《采茶舞》十分具有代表性。该种舞蹈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会在春节期间演出。在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需要头顶水碗矮步走,并且舞起扇花像绣球。同时,表演者还要做到“水袖挥舞龙摆尾,收舞静观若神偶”。所以,在客家《采茶舞》中,单臂袖、扇子花和矮子步是三大特点。而表演的内容主要围绕生活生产,比如进行挑担和绣花等劳动行为的模拟。这些舞蹈的呈现,可以体现客家人的劳动理想和愿望,并且能够将客家人的劳动感受和内心喜怒哀乐表现出来。

(三)游艺民俗文化呈现方式。在岭南民间舞蹈中,游艺民俗舞蹈文化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以《英歌舞》为例,该种舞蹈是一种融合舞蹈、戏曲和武术的民间广场舞蹈。在表演时,所有的舞者均为男子,主要在春节至元宵节的日子里演出,可以歌颂英雄人物,也有弘武健身的功能。而其表演形式分为“前棚”、“中捧”、“后棚”,“前棚”为舞蹈的主打部分,是男子集体舞蹈表演,主要由棒槌舞和小鼓舞组成。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员需要做古代武士装扮,并且涂抹脸谱,但是没有明确人物身份。表演队伍将分为两队,纵队向前行进,能够变换出半月莲、金龙穿水和双龙出海等队形,具有舞姿优美的特点,并且能够显示出阳刚英武之气。

参考文献:

[1]曾华美.试论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01):87-91.[2]李永祥,曾华美.岭南民间舞蹈的道具文化初探[J].民间文化论坛,2012,(06):78-86.[3]曹蕙姿.岭南舞蹈的当代发展与特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04):25-28.

第三篇:舞台朗诵中非语言符号研究论文

1.增强情感表达能力

朗诵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情感抒发的艺术,对各种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正是为了情感的抒发。为了使两者更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需要朗诵者不断强化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具体来说,这种情感表达包含正确和充分两个方面。首先是正确的情感表达。朗诵者首先应该弄清楚情感的类型和方向,如果这一基本前提出现了失误,那么整个朗诵的情感抒发也就无从谈起。比如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很多朗诵者并没有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认为作品描绘的主要对象是一条河,表现的是对这条河流的思念。其实不然,“大堰河”其实是一个人名,是作者小时候的一位保姆,诗歌是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赞颂。也就是说,朗诵者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朗诵所指,如果连歌者为谁都不清楚甚至张冠李戴,朗诵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其次是充分的情感表达。情感表现越充分,角色塑造就愈发的感人至深。其和非语言符号运用的关系在于,当朗诵者充分融入了个人情感后,就会忘记自己是在表演,而完全是一种本能的情感抒发。在这种状态下,各种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一定是自然和和谐的。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提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朗诵者的情感表达正确并且充分后,各种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也和整个朗诵有机融为了一体。

2.加强朗诵基本功的训练

朗诵隶属于表演艺术,各种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如手势、眼神的运用等,其实也是一种表演。所以要想充分运用好这一元素,就要加强表演基本功的训练,使之成为个人表现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来说,主要包含注意力、表现力和亲和力三个方面。首先是注意力的训练。作为一个朗诵者来说,要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重点训练。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甚至是一心二用。这在舞台朗诵中是决不允许的。朗诵者在舞台朗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灯光、道具等各种元素的影响,如果因为这些因素而分散了注意力,势必会导致朗诵质量的下降,而且还会出现一些非正常的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比如受到灯光照射的影响,有的朗诵者会情不自禁的擦汗,这就是个一多余的动作。所以要在日常训练中重视对注意力的训练。其次是表现力的培养。一个经验丰富的朗诵者,总会把各种非语言符号运用的十分合理和自然,让观众觉得这就是最真实的角色形象。这其实就是朗诵者精湛的表现力使然。所以朗诵者应该在台下反复的尝试和揣摩,找到一种和角色相契合的状态,使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自然和灵活。最后是亲和力的体现。所谓亲和力,其实是一种气质和修养,是指朗诵者给观众的信任和之感。正所谓“功夫在诗外”,朗诵者应该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修养,逐渐形成一种精神气质和风貌,给观众以良好的第一印象。本文来自于《大众文艺》杂志。大众文艺杂志简介详见

3.把握好观众的审美倾向

伴随着社会的整体发展,当代舞台朗诵艺术也从幕后走向了台前,整个朗诵的舞台也被布置的十分丰富,各种高科技设施都广泛的运用其中,使朗诵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创作者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也应该充分考虑观众的审美倾向,比如有的观众就认为,过分繁琐的舞台布置和过多的肢体动作,使舞台朗诵看起来更像是一出话剧,削弱了朗诵本身的声音美感,各种非语言符号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对此我们都应该做好权衡。而且朗诵者的着装服饰应该尊重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趋向,其次再是要契合自己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塑造要大方、得体,避免媚俗化。舞台朗诵者如果放弃了受众的要求而一味的追求服饰的标新立异,可能不但会使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成功,同时也让受众失望。因此,作为一个舞台朗诵者,需要在朗诵、人物塑造和受众的接受趋向上找到契合点,从而去塑造出独具风格的人物形象。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朗诵艺术也迎来了新的春天。关于朗诵多个方面的理论研究,正是这种进步和繁荣的表现之一。

第四篇:第二章_语言是符号系统参考答案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符号: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志。其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内容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2、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并非是本质的,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种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这中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

3、二层性: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单位,语言系统就是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结构单位组成的一种层级体系。语言的底层是音位。音位是语言符号中最小的辨义单位,位于语言符号结构的最底层。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上层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是句子。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置,我们称之为语言结构的二层性。

4、组合关系:语言系统中的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称为符号的组合关系.符号的组合关系是有条件的.比方说“红”和“花”两个符号可以组成“红花”和“花红‘。它们在两个组合中的关系不同,整个组合的性质也不同。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

5、聚合关系:在语言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称为聚合关系。比方拿“红花“这个符号的链条来说,能出现在‘红”这个位置上的有“蓝、白、紫、大、小、好、香„„”,能出现在“花”这个位置上的有“光、线、旗、脸蛋、眼睛、房子„„”,这两组词各构成一个聚合。

二、填空

1、任何符号,都是由(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构成的。

2、一个符号,如果没有(内容),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形式),我们就无法感知,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3、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统一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

4、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共同约定俗成的)。

5、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

6、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

7、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即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8、(组合)关系是指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聚合)关系是指在线性序列的同一结构位置上不同结构单位的替换规则。(可当定义)

9、人类之所以具有语言而动物没有,是因为人类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

三、判断正误

1、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2、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

3、人类选择语音而不是色彩、手势作为语言符号的形式,是因为语音比较好听。(×)

4、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特点,就是说我们平时说话用什么样的语音代表什么样的意义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的。(×)

5、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是指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结合是社会成员共同约定认同的。(√)

6、语言符号可以拆卸拼装,重复使用。(√)

7、语言符号是由大大小小的单位按一定规则构成的。(√)

8、通过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社会有各种各样的语言。(√)

9、“失去生命”这一意义,汉语用“sǐ”表示,英语用”die”表示,那是因为不同民族对这一意义有不同理解的缘故。(×)

10、语言系统是由不同层级构成的,低一级的单位少,组成高一级的单位后数量翻番增加。(√)

11、符号与符号的组合关系是指各个符号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特点。(×)

12、人类之所以能说话,是因为人类具有说话的生理特征,这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13、鹦鹉、八哥都会说话,有的甚至还会背古诗,可见,动物也有语言能力。(×)

14、语言是人类和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

15、动物掌握“语言”是先天的本领,人类掌握语言则需要后天的学习。(√)

16、“玫瑰”一词,如果我们的祖先在最初不把它读做玫瑰而读成别的什么音,我们今天也可以不把它读成【meikuei】了。(√)

17、语言的音义关系是不可解释的(√)

18、语言具有任意性特点,因此我们如果愿意,把“袜子”说成“鞋子”也可以。(×)

19、同别的符号相比,语言符号具有灵活运转的特点。(√)20、动物的语言可以分析出大小不同的结构单位。(×)

四、问答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符号,由哪些因素构成。

所谓符号,就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记号,它是由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标记和记号。这种记号代表什么意义是社会全体成员都知道的,都认可的。现实生活中,用一个事物做另一个事物意义的标记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街上的汽车,开着开着突然停了,因为遇见了红灯,因为红灯是社会成员约定表示停止意义的记号;一会儿绿灯亮了,汽车又继续往前开,因为绿灯是大家共同约定表示可以通行中一意义的标记。古代人打仗,击鼓表示前进进攻,鸣金(敲锣)表示退却收兵;敌人来了,在烽火台上放火发出信号。现代军营还用号声表示起床、休息等意义。交通警察用手势还可以表示各种意义。任何符号都包括形式和意义中两个方面的要素,二者互相依存,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缺一不可。

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中的音是符号的能指,是符号的形式;义是符号的所指,是符号的内容。词是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种符号。语言具有符号的特征,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符号系统。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符号,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符号,句子是符号和符号组装的成品,是符号的序列。

语言符号是一个严密的系统。语言符号的组成是分层级的。音位——30至40个,语素 ——5000至6000个,词——500000个,句子——无穷。组合和聚合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运转规则。组合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又称“搭配关系”“拼合关系”。聚合关系——组合体中的各个单位往往可以为其他单位替换,这种语言单位间可以相互替换的关系是聚合关系。有聚合关系的各个语言单位组成一个聚合体。组合是横向的,聚合是纵向的。组合是第一性的,聚合是第二性的。组合与聚合是语言系统的一个纲。如:

组合——→

d a

合t a

n a

l a

发现 问题

研究 问题

解决 问题

任何一个语言符号都处在一个以上的聚合群之内。绝大多数语法符号都能与至少一个符号构成组合关系

3、人类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的形式,同其它形式相比,语音形式有什么优点?

(1)使用起来最简便。声音是每个人都能发出来的,本身没有任何“重量”,便于携带,人走到哪里,它就能“跟”到哪里,张嘴就能说,既不需要像大人国里的人那样背着一个沉重的大口袋,也不需要任何其他专门的物质设备(即使像旗语这种简单的交际工具,也还需要两根棍子、两块布)。

(2)容量最大。语言系统中几十个语音单位通过排列组合就可以把现实世界中的所有的现象都表达出来。

(3)表达效果最好。说话只是动“嘴皮子”,可以大声疾呼,也可以慢声细语,上下古今,喜怒哀乐,不管多么复,杂的道理,动人的感情,都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改用手势,效果就要差得多:远处看不清,暗处看不见;深奥的哲理,细腻的感情,也难以用手势表达;而且做手势时还得把双手腾出来,影响劳动。

由于用声音作语言符号的材料有这种种优越性,因而人类的祖先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选用它做交际工具的物质形式。

4、就语言符号而言,什么是形式?什么是意义?它们的相互关系有什么特点?

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即语言符号的意义。例如“人”这个符号,“rén”是它的语音形式,“会说话、用两条腿走路、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和这个音结合在一起的意义,构成符号的内容。音和义是语言符号的两个“面”,彼此依存。不可缺一,犹如一张纸有正反两面,我们不能只要正面而不要反面,也不能只要反面而不要正面;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与此一样,只有和特定意义相结合的声音才叫语音,由特定语音表达出来的意义才能叫作语义。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个人不能改变这种联系。

5、为什么说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联系?

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形式;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二者不可分割。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又叫做约定性,也就是说,语言中的语音和语义的关系并不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或者某种规范建立起来的,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由什么样的声音表达,这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比如同样是汉语,同样表示“太阳”这一意义,有的地方叫“日头”,有的地方叫“火神爷”,有的地方叫“阳婆”等等,如果联系世界上不同的语言来看,那叫法就更多了。可见,语言符号音义之间联系不是必然的,不是本质的联系。

6、同样表示“父亲”、“母亲”,汉语用“bàba”、“māma”表示,英语用“father”、“mother”表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同样的意义内容,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语音形式,这是不同的社会习惯决定的,是不同的民族在创造这个词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语音形式,各个社会的成员约定俗成的,因为语音形式和意义的联系是任意的,非本质的,所以不同语言之间出现这样的差异就不奇怪了。

7、为什么人类会有如此多样的语言?

世界上为什么有多达5500种语言,就是因为人类创造语言时在选择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方面的不一致,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由于语言具有社会属性,不是自然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不可解释的。

8、为什么说语言符号在所有符号中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

(1)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语言符号的形式选择的是声音,即语音,而不是色彩、线条一类作为形式。人类之所以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符号的外在形式,这主要是因为语音符号本身具有突出的优点:一方面,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声音,发音器官人人都有,随时可以使用,因此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使用非常方便,简便;另一方面,语音的容量非常大,一种语言一般只有几十个音,就可以任意排列组合,表达思想;而且,用嘴说话还不影响手脚的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有声的语言不会因为距离和光线而影响交际沟通。所以人类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而不是无声的手势之类。

(2)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语言符号可以说是人类创造的最为复杂的符号体系,符号单位最多,可以分为音位层和符号层,符号层又可分为语素、词、句子三层,每一层次都有相当数量的符号单位。而其它的符号则非常简单,例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只有红绿黄三种色彩的变化,军营的军号通过长短音的组合表示不同的意义,构成也很简单。

(3)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如红绿灯,其中的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可以通行,黄灯表示预备。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人类任何复杂的思想,以及思想感情的微妙之处,都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汉语中可以用“死亡、逝世、殉职、就义、牺牲、驾崩、坐化、驾鹤西归、完蛋、蹬腿”表示不同身份的人的死亡,用“精细、精巧、精美、精致”表示美好的物品的一些细微差别。这样细腻地表达人类的感情的功能,除了语言符号,别的符号不可能做到。

(4)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使用者不可能在使用过程中灵机一动,来个新的创造。而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无穷无尽的意义内容,可以由较少的单位组合成较多以致无穷的单位,以少驭多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核心。比如有限的语素组成有限的词,有限的词组成无限的句子。

9、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语言是个层级体系

音位语素→词→句子,这就是语言的层级装置:几十成千→成万→无穷,这就是这个层级装置所提供的效能。语言层级装置中的低一层的单位比高一层的单位少得多,高一层的单位都是低一层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整个装置的奥妙就在于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一级级翻番增量,这样连跳三级以后,就从几十扩大到无穷。句子虽然无穷,但是句子里所用的材料却不出几千个语素的范围。新句子无非是现成材料的新组合,而新组合又有一定的规则可循,这就使说话的人可以纵意驰骋,放手造出符合表达需要的句子来,而在听者的感觉中,新句子都似曾相识,不会发生理解的困难。

(2)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每个符号都处在既可以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这样两种关系当中。我们正可以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符号的系统性。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称为符号的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不但语言符号(词、语素)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而且构造符号的音位和意义也都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例如北京后中和an有组合关系的有b,P,m,f,d,t,n,l,z,c,s……由于这些音能在相同的语音结构位置上出现,所以构成一个聚合——声母。在声母这个大的聚合中,还可以根据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的共同性构成小的聚合,例如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表,b,P,m,f就是根据相同的发音部位排列的。同样,词义的搭配,同义词的选择也反映出意义方面的组合和聚合关系。

10、举例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例如“学习外语”,“学习”与“外语”组合,形成述宾关系。

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如音位、词)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例如“学习外语”,其中“学习”可以用“研究”替换,“外语”可以使用“知识”替换,“学习”与“研究”、“外语”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

第五篇:小课题研究片断呈现1

小课题研究片断呈现

有效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重庆市万州区国本小学陈小红

案例:

《七律·长征》教学片断:

自主交流:

师:作为一个五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你们要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

师: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

师: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同学们,就这首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这首诗的特点、体裁、格律,讲的都很好,有没有同学说我自学后,知道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第一句诗的意思。就是说红军不怕长征的困难,不管是万水千山。“只等闲”说明他们什么困难也不怕。

师:有一个词,意思没有说出来。(出示小黑板)大家看,“等闲”是什么意思? 生:平平常常。

师:那么“只等闲”,老师把“只”的意思写了下来,大家看看在这里应该是选择哪个?

生:仅仅是。

师:就是这万水千山,长征的困难,在我们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件平平常常的事。同桌之间互相讲讲。

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第二句意思。第二句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

师:非常好。但是有一点“五岭”就是指一座山吗? 生:不是。

师:能不能讲一讲“五岭”指的是哪五岭? 师:说对了,到底是哪几岭? 生:大岭骑田岭。

师:非常好,说说这个岭怎么样? 生:逶迤。

师:用自己的话说是? 生:岭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下,这五岭,怎么叫连绵起伏? 生:(到黑板画)

师:同学们,你们看,她画这个“岭”,是岭还是山? 生:山。(众笑)

师:这可不是“五岭逶迤”,这是陡峭林立。谁能来画一下,五岭连绵起伏,你是怎么理解的,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一座岭,不是五岭。(笑声)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摞起的,不是“连绵起伏”。(笑声)生:(到黑板画)

师:经过同学们的补充,有点意思了。大家看看我画的,我画的也不一定对,我又不是画家。(师画)“五岭”是说山—座连着一座,远远看去连在一起,起伏不平,连绵起伏。

师:看下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时候,没有讲“磅礴”指的是什么?

生:“磅礴”是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伟。

师:哪座山? 生:乌蒙山。

师:在哪?

生: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师:你知道这座山海拔多少吗?你知道吗?

师:我知道,可我不告诉你,谁预习后知道了? 师:对了。2000多米,乌蒙山高不高? 生:高。

师:险不险? 生:险。

师: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应该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试试? 生:(到黑板画)(笑声)

师:像丘陵,还是山包。不过有点意思了。

生:(到黑板画)

师:有点意思了,我帮你补充一下,实际上就是说山高。(师画)雄伟不雄伟? 生:雄伟。

师:这一句同学们理解的差不多了,我们做个小练习。(4)投影练习:

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着细小浪花?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师:第二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比作()。

师:把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天哪,2000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就感觉是脚下的一个什么?

师:继续汇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是说红军在过金沙江时“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当时天气炎热,红军喝水之后,心里就感觉非常暖;还有一个他们在过金沙江时,没费一枪—弹,所以他们心里很高兴,也觉得暖。生:第二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在过大渡桥时,大渡桥非常险,他们牺牲了很多人,很艰难地过去所以心里“寒”。

师:还有你说没费枪炮,挺好,能在诗歌里理解。后面说“大渡桥横铁索寒”,就她的发言你满意吗?

师:谁想来补充?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寒”字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师: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当时桥上就剩什么了? 师:多少根?

师:只剩13根铁索了。大家想想,当时桥下河水湍急,这13根铁索要攀沿过去难不难?

生:“大渡……”的“寒”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因为红军在过大渡河时是五月末,那时金沙江的水很凉,使得夜晚下雨天气很凉,红军战士也感觉冷。第二个意思是他们在强渡大河时,左边是高人云霄的陡壁,山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银光耀眼,寒光袭人,当红军过卢定桥时,只剩下13根铁索。下面河流汹涌澎湃,这使红军战土感到心惊胆寒。

师:很不错。大家读这两句。“金沙”和“大渡”——刚才那个同学说格律时,以分成两联。上面叫首联,这个叫颔联,劲联,尾联。大家看上面写“红……闲”,能不能把我们走过的千山,涉过的万水都写出来。只选了两个代表。千山的代表的是什么?

师:万水写的是什么?

师:我们感到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更喜……”这两句是说大无畏的红军尤其喜欢岷山的千里积雪,全体红军通过这座大山后,个个笑逐颜开。“喜”字描写红军爬过大雪山后的心情,它既写出了红军战胜的雪山,又使大自然富有艺术的美感。而最后的“三军”是指古时分左、中、右三军,此后统称全军。他们过雪山后,喜的原因有,他们一方面感到过去所尝的辛苦生活已去而感到快活,而他们能够胜利的到达目的的没有牺牲而感到欣慰。读到这两句,我也替红军而感到高兴,为他们的胜利而感到喜悦。

师:掌声鼓励。(掌声)你读读好吗?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读出来。

师:什么事情都没有完美的。你就有一点没讲,“三军”的意思,你说的古时候,左、中、右三军,那么这里的“三军”指什么?

(这一环节的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能,1.汇报整个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要在正确流利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弄清《长征》讲了什么。2.汇报有关背景资料。力所能及地查阅有关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3.汇报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要水学生在自读时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及能力解决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新词等基础知识。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及精彩之处。)

导疑:怎样深入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

师:你们说我们学一首诗,把诗里的宇、词、句子弄清楚了,就到此为止了,行不行? 应该怎么办?

师:对了,深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也就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呀!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读诗是为了什么,读它是为了感受它,提升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深入的来领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涵以及表达的丰富的感情。要想往高层次走,领会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要抓住重点词。

生:抓住重点的词加上自己的感受。

师:可以,对了。

师:可以反复去朗读,反复的去吟诵。还有没有? 生:抓住作者写作当时的情况。

(这个环节教师的提问起到点拨诱导的作用,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入更高的境界,那就是要与作者或文中的人物思想产生共鸣,并动心、动情。最好的办法一是阅读时把心放在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二是可反复朗读体会感情。(教师可通过一些电化手段,促使学生能最快地达到这种境界。三是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

评析:

“自学交流”是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基础上独立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这是学生语文中第一次超越自我的过程。学生们进行的自读汇报不是放任自由的滥读、瞎读,而是按一定学习方法和认知规律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点拔谤导”是教师学生自学艾流后的点拨。疑点、难点、关键之处的开窍性的指导,又是学生在第一次自学习、自悟基础上进一步的指点升发。这一环节是为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轮自我超越构建平台。教师在这一环节主要做以下工作:

导法:学生要进入第二次自我学习、自我超越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的重点,明确进一步学习的目标,然后教给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思路,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实现“自奋其力”、“自改其知”的境界。例如教学《长征》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入更高的境界,那就是要与作者或文中的人物思想产生共鸣,并动心、动情。最好的办法一是阅读时把心放在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二是可反复朗读体会感情。(教师可通过一些电化手段,促使学生能最快地达到这种境界。三是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指导不是仅这一次就没有了,而应是随时随地的去拉学生一把,助学生一臂之力。“导”应贯穿整个过程。例如导疑:学生把自读时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后,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引导学生有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疑难。再比如导情:教师要用动情的语言去激励学生,鼓舞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努力唤醒、拨动学生的心弦,实现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共鸣。教学时首先做到“课即始,情即生”。其次“课进行,情更浓”。比如感悟“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教师运用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就是达到传情、激情的目的。

由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独奏者”的角度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通过动之以情,授之以法,诱之以思,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茅塞顿开,如鱼得水,变死学为活学。

下载拓朴学和符号域的呈现——语言文化研究的动态平衡(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拓朴学和符号域的呈现——语言文化研究的动态平衡(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文化研究

    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文化研究摘要: 在都市文明中发展起来的流行歌曲对人民群众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其中歌词语言艺术是表现气影响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当代流行歌......

    鼓文化研究解说词(共五篇)

    长勺战鼓擂响苗大地 ——鼓文化研究解说词 苗山大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遗迹众多。“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家喻户晓,著名的“长勺之战古战场”就在苗山境内。悠远的历史文化......

    2014域文化(天津历史与文化)终结性考核题(共5则)

    A.花会 B. 皇会 C. 迎神赛会 44、(B)是天津市区规模最大的道观。 A.魁星阁 B. 玉皇阁 C. 铃铛阁 45、天津人确有一种稳定持重的心理特质,识大体,顾大局,(A),求实惠。 A. 重实际 B.......

    从文化符号变迁到看新中国60年的文化发展(共5篇)

    从文化符号变迁看新中国60年的文化发展 刊发时间:2009-09-09 07:07:14 光明日报 主持人:本报记者 付小悦 嘉宾: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王一川 《小说选刊》原副总编......

    周星驰电影的幽默语言研究(共5篇)

    周星驰电 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 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 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播音主持语言属性研究论文(共5则范文)

    【摘要】长期以来播音主持语言面貌对于本专业的初学者亦或是大多数专业从业人员而言,都是一个入门难的问题。介于播音主持语言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正确的入门方式和延伸探究......

    辩论赛:网络语言会冲击传统语言文化(共5篇)

    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网络语言会冲击传统语言文化。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具有较大的稳固性,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际的需要而发生相应......

    孔子学院与外国语言文化机构开展活动的对比研究[5篇]

    孔子学院与外国语言文化机构开展活动的对比研究 摘 要:近年来,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品牌和平台。在国外大学和社区,孔子学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特色活动,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