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民族志与田野作业的关系论述论文(五篇)

时间:2019-12-19 16:2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民族志与田野作业的关系论述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民族志与田野作业的关系论述论文》。

第一篇:有关民族志与田野作业的关系论述论文

一、田野作业(田野调查)

田野作业又叫田野调查,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问段内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源的研究工作。它是文化人类学获得第一手资料、研究和解释文化最基本的工作。田野作业是人类学家获得资料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途径,是民族志形成的主体,一般情况卜,它被认为是一种工作方法。田野作业是在一定的自然场景和社会场景卜进行的,是与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活活动分不开的。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只要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人类学的田野。田野作业需要走出去,走进来,走出来这样的一个“三走”模式,即田野工作者从自己的生活中走出去到所要调查的地方,然后走进搜调查的社群中进行深度互动与观察,最后从所了解的资料中走出来,进而作全面的资料分析。这是一种对客观中立态度要求很高的研究方法。

人类学研究更加注重对客观现实存在的现象的解释与分析,反对迷信的、主观臆断的、带有偏见的理解与解释。人类学田野作业法产生已久,但马林诺夫斯基奠定了科学的人类学田野作业法。参与观察法是其重要的研究手段,参与观察法要求每一个调查者与所调查对象有一段共处的时问,并从中进行互动、观察、了解和认识所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为了对所调查地区文化的深入研究与解释,调查者在所调查地区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当地语言是田野工作者的一种理想的调查状态。

其基本途径有三个:第一,学会当地的语言;第二,进行深入的参与观察;第三,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工作时问。马林诺夫斯基的调查方法中提到,调查者需要通过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行为方式,进而熟悉当地的伦理、道德、习俗、价值观念及心理特征等,研究其文化全貌。因此田野作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

二、民族志

对民族志最简单的一种概述,认为其是指对异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的一描述与记述。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建立在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观察与参与之上的关于社会、文化及习俗的撰写,是非常客观的研究成果。民族志原为社会人类学者以参与观察的方法,对待特定文化及社会搜集制作资料、记录、评论,并以社会学或人类学的理论来解释此类观察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经田野作业后写成的文本形式。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是在长期的田野作业基础上形成一部民族志,完成某种理论证明,后来成为了现代科学的人类学研究范式。

众所周知,一部很经典的民族志著作就是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民族志的调查必须包括三大部分,其一,有关所调查对象的制度与风俗的整体把握;其二,对所观察到得社会现象与生活行为的客观真实的描述与记录;其三,是对民族志客观真实的说明。相关学者提出了民族志的三大特点,能够进一步的帮助我们理解民族志。第一,田野调查的方式为直接观察与正面访谈相结合,并运用记录的形式将所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与社会行为真实客观的呈现出来,是对其研究对象的全貌与整体的把握。第二,民族志实质是一种经验研究、定性研究或质的研究的理论结果。第三,民族志研究范围是很广泛的,以达到对整个世界各种类型的社会与文化的理解与解释。以上两部分是对田野作业和民族志分别作了简单的介绍,卜面将具体的谈谈田野作业和民族志的关系。

三、田野作业和民族志的关系

民族志是一种典型的质性研究方法,通常以田野作业的方法来收集整理资料,田野经验与民族志文本之问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如若观察者以非常客观理性的心态去参与观察并提供客观可信的资料则其民族志的信度是很高的。第二,如若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研究取向等来描述分析所研究资料,则其民族志文本的形成可信度是很低且是很不负责任的。这也是民族志固有的两面性。田野作业作为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之一,被誉为人类学学者的“成年礼”,也是人类学学者完成民族志的必经途径。田野调查的现场进入顺利与否是完成民族志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也关系到民族志作品的信度与效度问题。田野调查越是能顺利进入田野现场,取得信任,那么民族志作品的效度就高,在一定意义上也代表其民族志作品的可信度越高。田野作业是民族志的重要方法,而民族志是田野作业的结果之一。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主要描述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制度即“库拉”贸易也称“库拉圈”。其描述了当地居民一系列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神话故事、巫术、经济生活及技术知识等,侵透了土著人得理想、荣誉和智慧,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当然,我们所要说的重点是此民族志著作是如何体现出田野作业与民族志的关系的,同时他们又是何种关系?首先,马林诺夫斯基他在特罗布里恩岛上和居民一同生活,学习他们的语言、捕鱼、耕种并参与当地的巫术表演,总共时长有两年半正是他这种亲身的投入观察及亲身经验写出了著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及其他作品。同时也体现了田野作业是民族志的重要方法,民族志是田野作业的结果之一。在这期问他学会当地的语言,参与观察从而得到民族志需要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民族志的撰写。

马林诺夫斯基也曾有三次到新几内亚土著居民中做调查;他学习当地土著居民的语言,直接观察土著民族每天的生活,获得了很多有用的一手资料。这样长期的田野调查,是西方人类学界从未有过的。他也由此创立了人类学田野调查和撰写民族志的科学方法,并从理论和技术上归纳出一套科学的田野调查原则。民族志也是一种通过亲自去实地“参与观察”而将自己亲身的见闻写成自己的科学报告的形式。民族志的作品,首要目的在于被调查目标的深入,细致而又真实全面的描述,所以特别强调“参与观察”,要有客位的观察和判断,更要强调主位角度的体验和观点,强调了解事物的背景和内容的相互联系,民族志并不专于理论,是它建立理论的基础。这些马林诺夫斯基都做到了,因此撰写出了此经典民族志。

总之,民族志与田野作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田野作业是民族志的重要研究方法和工具,民族志是田野作业的结果,民族志也是一种经田野工作后写成的文本形式。

第二篇:民族志与田野工作

民族志与田野工作

蔡锦昌

19990507;20010911;200712***

2.0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的特色在于从事田野工作(fieldwork)。田野工作的成果则为民族志(ethnography)。2.1何谓「田野」?何谓「田野工作」?「田野」(field)的原意是「一块有宝可挖的野外之地」,是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用语。第一次大战之后,「民族志之父」马凌诺斯基以他所做过的新畿内亚调查经验为例,批评以往的民族学研究都是安乐椅上做的书斋研究,或者只是旅行家、探险家、传教士、殖民官员的玩票之作,不算是专业的社会人类学研究。马凌诺斯基提倡走到野外去实地观察,而且必须以深入浸淫其中的方式来观察。

(此种「田野」观念在全球化和后现代的状况中备受挑战。在法国提倡全球化人类学和后现代人类学的欧隋,就有所谓「非地」或「非地方」(non-place)的说法,意即在诸如高速公路、地铁站、旅馆房间、飞机场、超级市场等地方,人就没有「地方性的」熟悉和归属之感,但也不能说人在此只是过客,最后总会回到他的家。由于「交通」(communication)太发达,在此种「非地方」,人所用的语言符号与其经验感受之间就会脱节,合不起来。所谓「异己」和「他者」就不那么「异」和「他」了,反而只是互为陌生人的孤独感。)

2.2田野工作与其说是一种「方法」(method),不如说是一种「以研究为宗旨的经验」(experience for research)。方法是一套可成文的技术运作规范。以研究为宗旨的经验却是一种视野(vision)探索的活动,研究者以自身意识状态的转变作为捕抓研究对象特质的必经过程。2.21田野工作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是:

一、尽可能亲近被研究者,跟他们一起作息,以观察其整体生活的样态;

二、不但与被研究者建立人情关系,而且还经常谈话和一起活动;

三、学会当地的语言,达到不依赖翻译即能听讲自如的地步;

四、住在当地一段够长的时间(绝大多数的民俗都是一年一循环)而且再追踪观察一两次;

五、要雅俗不拘、常变皆顾,有形无形兼收,全面地掌握当地生活的结构和脉络,不预设任何分类的想法,当然更不会只观察预先分割好的局部现象;

六、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自己必须时刻自我反省,调整自己的理解方式,以便更准确地掌握当地人的世界观。

2.22田野工作经验的特色是:

一、研究者投身于一个陌生的新文化环境之中,就像婴儿一样,样样新奇,样样不懂,但是又为这新奇不懂而付出代价,必须经过长时间全精神的卷入,尝试与错误,才学会应该怎样做才能活下来;

二、可是研究者又不是真正的婴儿,因此一方面不像婴儿那样无助无知,需要别人主动安排和细心照料,另一方面他却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语言、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不但一下子改不过来,而且还阻碍他学习异文化的新事物,就像成年人学外语一样地困难;

三、田野研究的新手经验不足,想法单纯,一厢情愿,心情大起大落,喜愁交参,像洗三温暖一样;

四、研究者常常因为受不了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而情绪低落,灰心失望,甚至歇斯底里,濒临崩溃;

五、研究者很容易会被当地人愚弄,很多事情都被蒙在鼓里,像个小丑或睁眼瞎子一样,自以为知,其实是不知或者知其一不知其二;

六、对研究者而言,当地人可能十分阴猥难缠,不可理喻,没有平等互惠可言,所以最后唯有主动出击,以牙还牙,自求多福;

七、研究者的行为时常被迫处于欺骗与巧取的边缘,除了难以照实说话以便获取田野数据和不好照实报告以便保护自己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以外,有时候还必须稍为自欺,以便让自己感觉心安理得。(以善侬(Napolean Chagnon)在阿马逊河Yanomamö族的田野经验记录为例说明。)

2.23为甚么田野工作的经验会有以上所说的诸种特色呢?其缘故无他,就在「异文化研究」工作本身的特质上。首先,做异文化研究的人,都是欧美白人,或者占有族群优势的人。他们大多出身自城市里的大学或学术机关,习惯于科学理性的思考方式和个体主义式的社会生活,还有城市里的公共卫生环境。当他们抱着所谓「研究」的目的和态度,去到看起来比较传统和落后的村庄时,通常他们都不心甘情愿去改变他们身上那一套观念和习惯,即使故意去改也顶多认知上改而已,无法连心底那一套都改。其次,无论就这些研究者本身即属于优势国藉和种族的人而言,抑或就物以稀为贵的心理而言,他们难免会在田野地区成为当地人注目和争相借光的焦点人物。在此种情境下,研究者自然便会有去动物园看猩猩的感觉我看笼子内的牠是猩猩,牠看笼子外的我也是猩猩。再其次,科学研究这种事,乃是城市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有的事情,莫说穷乡僻壤的农夫和猎人生活中没有这种事,所以不懂,即使城市工人的生活里也没这种事,所以也不懂。研究者到了田野,东问西问,但是似乎没有任何实际目的,通常都会让当地人觉得有点古怪可疑,唯有以另外当地人可了解的名义来搪塞一下,蒙混过去。田野研究总是在「同床异梦」的互动中完成。

2.3田野工作的实际进行步骤和该注意的事项如下(以台湾地区为例):

一、决定工作目标:衡量自己的时间、兴趣、能力以及有无可借助的资源,又查阅过去相关的研究资料与打听一下当地的情况,最好能「微服出巡」,先探探路,或者在附近的村落走走,模拟一下可能的状况,才决定田野地点和调查样本。

二、事前准备功夫:以公文与当地村里长联络,表明身分及用意,并请介绍安排落脚之处;需要的话,找好翻译人员;视经费多少,准备一些小礼物作见面礼;收拾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和研究用具,如药品、日记本、记事本、地图、录音机、照相机、问卷、其它个人用品等;有时还须打防疫针。

三、入境随俗:(1)先与村里长见面,请他们带去见见地方上的人物,1然后安顿住处。(2)尽量使自己涉入当地的生活方式中,模仿他们的礼仪,学习当地的说话方式。2(3)不要太暴露和突显自己的身分,避免当地人防卫、忌妒,或者视你为权贵而利用,横生枝节。(4)每日写日记和记事本,3但是不要让当地人注意到你这样做,以免遭致猜疑和防卫。非必要时不录音,实时录音也最好不被发觉。

四、搜集资料和分析问题:用心研磨主题,弄清楚可见的局部细节与不可见的整体结构之间如何关联,绘制补充图表,搜集并追踪可资引证的资料。

五、将资料带回来,简单整理之后,可编写成田野资料汇编。如果再经剪裁和比较分析,便成民族志报告。4(近来美国各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要求研究生先提出被研究者同意书,方承认其研究为合法。此措施虽则宣示了研究伦理之重要,却不无推卸责任和装点门面之嫌。)

2.31田野工作的参与观察,虽则以直接接触经验事件为其优点所在,但是研究者不可因此就简单地以为他所看见听见的即是「经验事实」。经验事实是经过概念化思考或「漫画式处理」的观念图象,注意!引薦人身分太高太低都不好。還有,最好遠離地方派系之間的衝突夾縫。注意!涉入的程度要深淺適中,太親近太疏遠都不好。日記與記事不同。前者記研究者的生活狀況和主觀感受;後者則記在田野所觀察到的主題事實和當地人的行為細節。記得把村落名稱、當地被訪人姓名等用化名改寫。

不是一般所谓「眼见为凭」的直接证据。5田野工作者所搜集到的资料,包括他的观察记录,都是已经在观察和搜集的过程中被漫画式地处理过的符号产物(物质化的观念图象),不是用来作证据(evidence)的,而是用来作指标(index)的。指针是有待诠译的间接性资料。

2.41民族志报告的撰写原则:

一、必须清楚意识到研究者自己在田野中的位置及其对整个田野经验的影响,不可以为自己是个真正的隐形人;

二、观点上兼顾对当地风俗的同情了解(emic)以及研究者保持距离的批判态度(etic)6;

三、叙述时应兼顾科学性要求与独特经验之呈现7;

四、分析时应兼顾田野对象静态的结构整体性和动态的历史凑合性;

五、解释时应力求将看似不大相干甚至相互矛盾的有关现象贯串起来;

六、工作伦理上应斟酌情况,隐讳不该公布的秘密和人名,既保护被研究者,也保护自己的工作环境。

2.4在田野中,最常用到的方法就是访谈(interview)。访谈的对象,一般称为报导人(informant);但如果访谈内容所针对的是报导人本身的传记经历,则改称为被探询人(the investigated)。8

2.41田野中的访谈,通常不是社会学问卷式的指导性(directive)访谈,也不是心理治疗式的非指导性(non-directive)访谈,而是半指导性(semi-directive)访谈。半指导性访谈的特色是:访谈者的兴趣在受访人本身,而且访谈者「主动聆听」(listening actively)受访人的谈话,除了只大略控制并引导受访人,使所谈留驻在研究旨趣的大范围之内以外,还时刻诠释地聆听其谈话内容及态度。9

2.42由于田野中的受访人,通常都教育程度较低,而且属于劣势族群,半指导性访谈对他们而言不但能让他们自在表达他们对当地5沒頭沒腦的「客觀」,不是真「客觀」。emic和etic來自音素學(phonemic)和音位學(phonetic)的末四個字母。emic可譯為「自觀的」,即當地人的觀點或被研究者的觀點。etic可譯為「他觀的」,即研究者的觀點或普同的觀點。7 舊式的一般寫法是用非個人的(impersonal)口氣來敘述,好像寫論文一樣,敘述者是個隱形人。新式的寫法則是讓敘述者融入故事架構之中,文體有如報章雜誌上的專欄報導,側重故事人物的獨特經驗,同時也模擬地將讀者帶入故事場景之中,使之有親臨現場之感。報導人只提供訪談者所要的訊息,包括訪談者預先界定的明確訊息和未預先界定的不明確訊息在內。至於被探詢人,他所提供的訊息則通常屬於不明確的那種。換句中國人的成語來說,就是「引蛇出洞」式的訪談。

事物的看法,间接显露他们如何相机行事,公私两全,而且让他们有机会自圆其说,编出一套自己的说法来,不必受阻于研究者的科学理性思考方式。10

2.43传记性的访谈内容,可以被整理为自传的(autobiographical)民族志或者传记的(biographical)民族志两种。前者,被探询人以第一人称叙述,传主自传,访谈者反成客人或不在场人。后者,被探询人以第三人称叙述,传述者也被传述,访谈者则或以第一人称发问,或以第三人称发问。

2.44传记性访谈内容的处理方式,可分三个方面来说。第一是访谈过程的分析,尤其是访谈者与被探询人之间所建立的关系及访谈时的互动情境。第二是分析综合访谈时所谈到事物层次,又可细分为

(1)当地的法律和规范等明确规定的形式(formal)层次(2)当地的文物和礼仪等象征表达的表象(representational)层次(3)当地人行事应对的策略和做法等实践(practical)层次。第三是编写刊印,将零散的口述资料整理过录为整齐的书面报告,并以编年体或主题故事的方式编辑出版。況且他們通常都不懂「研究」為何。

第三篇:区域经济发展作业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论述

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采取适宜对策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已成为新世纪中国的标志用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中国保护环境这项基本国策的主要问题。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新的政绩观、绿色GDP、可持续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农业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理念都包含着从生态学角度思考经济问题的思想。国际社会中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例子可以供中国借鉴和利用。循环经济的产生是国际社会在寻求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矛盾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最大的特征是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多有应用。如德国循环经济的实践就是在其处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过程中在环境保护战略与政策的发展演变中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挖掘中国西部地区的巨大资源潜力和市场潜力促进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西部边境的边防安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西部地处内陆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口承载能力比较低多年来不合理的经济开发活动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为此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处理好生态环境和西部大开发的关系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在顾及到二者关系和际社会发展经验的同时也在法律方面进行探索和发展。其中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强制性指标是行政执法的科学依据。力求通过法律手段来更进一层次的实现生态环境发展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是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实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但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环境—经济”系统,并将其调控到最佳运行状态即持续协调稳定运行状态,这就需要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战略对策。3333.1.1.1.1辨证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辨证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辨证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辨证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是人类对发展方式的抉择。为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要辩证地处理好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良好的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而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条件,环境保护才会有经济投入的保证;更重要的是, 只有保持社会的稳定,经济才能得到有序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也才能得到有效避免。所以说, 关注环境问题就是关注经济增长,关注环境质量就是关注社会稳定,关注环境安全就是关注人类的未来。3333.2.2.2.2在管理上在管理上在管理上在管理上,,既要讲经济社会效益既要讲经济社会效益既要讲经济社会效益既要讲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进行战略环境影 1

响评价又要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又要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又要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必须强化宏观环境管理,从战略上对“经济-环境”系统进行调控。由于在经济与环境辩证关系中,人类的活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对“经济-环境”系统进行调控,主要是对经济开发建设实施全过程总量控制,实施环境影响战略评价。事关经济发展的决策对环境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必须从管理入手,建立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的机制。在制定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规划重要资源开发和确定重要项目时,必须从促进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统一的角度审议其利弊,并提出相应对策,必须要分析、预测和评估其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为达到上述要求,须建立开发建设全过程总量控制系统。首先是根据确定的开发建设的经济目标和环境总量控制目标,运用综合决策技术支持系统进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经过对多种方案进行优化,制定出开发建设实施规划方案;对规划方案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监控,并在此基础上,对规划方案进行检查、评价和调整,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3.33.33.33.3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和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和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和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继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仍是环保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实行环保与经济双赢战略,必须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的政策和激励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科技贡献率,逐步解决结构性污染,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污染物达标排放。在最大限度降低能耗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3333....4444大力推行科技进步大力推行科技进步大力推行科技进步大力推行科技进步,,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为了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污染防治能力,必须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物质和技术支柱。努力增加各种环境保护产品和劳务的有效供给,提高环保产品和劳务的质量,满足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增强我国环保产业的竞争力,是“十一五”乃至2015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所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是区域环境保护战略中的重要战略对策。3333....5555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经济建设如此,环境保护更是如此。就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政府仍是环保的投资主体。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仍将环保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但是,环境保护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积极探讨环保投资市场化、产权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格局,创造条件筹集多方资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的保护环境,是政府要积极倡导和推行的必然选择2

第四篇:论述地理环境与文明的关系

论述地理环境与文明的关系(1420)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在地域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构成。

一、自然环境与文明的关系

一方面,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即必然是文明产生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任何一个国家、种族。它的文明的产生及特征,总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如地形、山川、水文、气候、植被、生态、风物、海陆分布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影响着不同文明、文化类型的产生和演进。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类型。地理环境不仅是人类实践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在文化形成的初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大都出现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这一地区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的空间配置及组合最为优越,而在高寒和亚热带要出现早期的文明史很难的,在文化形成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很难适应高寒的气候,地形条件与地理位置对区域文化的发展作用盛大,几乎所有灿烂的文明和文化都是沿着海岸、顺着江河在富庶的平原地区发展和传播的,而贫瘠交通阻塞的内地山区则常常被文明遗忘在角落。早期人类的文明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又与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密切相关,因此,文明明显地带着所在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烙印。人类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环境好的地方比如大河的下游都是文明的发祥地:古代埃及,尼罗河谷底,古代印度,恒河谷底,古代巴比伦,两河流域,古代中国黄河中下游。而且人类的各种种族特征、民族性格、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情风俗等,必然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文化又能动地作用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在塑造人类文化的同时,人类文化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地理环境,塑造人化的自然,所谓人化的自然,就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过的自然或者受到人类文化洗礼的自然,使地理自然环境被赋予文化的寓意。

一、人类文明改变了自然界的性质,使现实的地理环境不再是原始的状态,而是沉淀人类千万年来的文化因子,二、人类文明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面貌,人类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使之满足自己需要的结果,三、人类文明影响地理自然环境变化的趋势,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总会随着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经历不同时代的变化。总之,文明越发展,自然地理环境离原始状态就越远,其沉积的文化因素也就越厚重。

二、经济环境与文明的关系、文明的产生必须建立在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适应的基础之上,不同地理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人类与自然直接关系的产物,处于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民族,总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生产方式,从而满足本民族需要的文化创造和发展。早期河谷平原地区早期的农耕文明、草原地区的游牧文明等文明的产生都依赖于对环境的适应。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人的生活风俗、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从而对本地的民俗、民风和思想信仰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环境的不同决定着不同文明的内涵和气质。

三、社会环境与文明的关系

社会环境对文明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早期的人类文明告诉我们,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结合在一起。如中国早期的部落、氏族等。人类对沟通与交流的需要促进了文明的发展,由于区域地理的影响,每一个地区的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印记。社会环境对提高文化的内涵和促进文明的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篇:论述体育运动与营养的关系

一、论述体育运动与营养的关系

体育运动需要合理的营养合理的营养不仅能促进生长发育,增进健康,增强免疫功能,预防疾病,而且能提高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蛋白质使人体肌肉发达,力量增强,是一切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

糖能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肌和骨骼肌的正常功能,是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热能的主要来源。脂肪参与能量供应,维持较高的血糖浓度,推迟疲劳的出现,是长时间耐力项目的重要热能来源。维生素A能维持正常视力;维生素E能减少组织的耗氧量,改善循环和肌肉营养,尤其能改善微循环,提高生物氧化过程,对心脏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和防止过度疲劳;维生素B;能辅助糖代谢,维护神经系统的机能;维生素民与细胞的呼吸有密切关系,参与蛋白质的代谢;维生素C能提高三磷酸腺青(ATP)酶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维生素 PP对糖、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钙能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磷能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参与物质能量代谢,一切肌肉。神经系统的活动以及糖和脂肪的代谢,都需有磷的化合物参加;锌能协调葡萄糖在细胞膜上的转运 ; NaCI能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平衡。水能吸收由于运动产生的较多热量,使体温不致发生明显的波动,以维持体温的恒定;能润滑关节的磨擦面,以减少运动损伤。此外,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都必须在水的参与下进行。

二、简述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原则

常见的运动损伤一般都有局部肿胀、皮下内出血现象,这时应该马上停止运动,用冰袋对受伤处进行冷敷,如果现场找不到冰袋,就买一瓶冰冻矿泉水代替,如果现场没有冰冻矿泉水,就用自来水对受伤部位进行冲洗,冲洗时间或冷敷时间为半个小时左右,这样可以减少内出血,减轻肿胀,便于伤情的更快恢复。

原则:

1保护:防止进一步的伤害

2.休息:减少血液循环的速度、减少进一步的伤害

3.冰敷:减轻疼痛(打破疼痛循环)降低代谢速率

4.压迫:减少组织液及血液渗出

5.抬高:减少组织液的渗出

三、论述低血糖运动病症的诊断及预防

低血糖症是较为多见的病症。所谓低血糖症是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低于正常的一种临床表现。本病病因主要因血糖来源不足。组织消耗能量增多,血糖去路增加,调整糖代谢的因素紊乱等。

诊断:

轻度感到非常饥饿、极度疲乏、心慌、头晕;中度感到视物不清或眼花、精神不集中,面色苍白。出冷汗、步态不稳;重度神志模糊、语言不清、肌肉颤动、四肢发抖、烦躁不安或精神错乱、脉率快而弱。呼吸短促、瞳孔扩大,甚至惊厥、昏迷。

预防:

加强医务监督,空腹饥饿时不宜进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长时间的耐力性 运动前2小时左右,应适当补充糖(运动前20-90分钟时间内木宜服糖),并在 运动中适量供给糖饮料。出现轻度低血糖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迅速饮用浓糖水。

四、论述中度运动性疲劳的判断及消除

判断:

自我感觉疲乏、腿痛、心悸;面色相当红;排汗量稍多,特别是肩带部分;呼吸显著加快;动作步伐摇摆不定;注意力执行口令不准确,改变方向时,有时发生错误。

消除:

(一)整理放松

(二)良好睡眠

(三)积极性休息

(四)按摩放松

(五)物理疗法

(六)合理营养

(七)药物疗法

(八)心理恢复

(九)氧气吸入

(十)负离子吸入

五、溺水的急救。

(1)施行控水以前,首先应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分泌物及异物,若有活动假牙也应卸下取出,并将舌头牵拉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2)吹气的压力和气量开始时宜稍大些,10-20次后应逐渐减少,以维持在上胸部轻度上升为度。

(3)口对口人工呼吸与心脏胸外挤压最好由两人配合进行,两者频率之比为1:4~5。若为单人操作,两者频率之比为2:15。

(4)心脏胸外挤压时,救护者掌根压迫的部位必须在患者的胸骨体下段,接触胸骨应只限于掌根部,不可将手平放,手指应向上稍翘起与肋骨离开一定距离。压迫时应带有一定的冲击力量,而不是缓慢的下压,但用力不可过猛,以免引起肋骨骨折,压迫方向应垂直对准脊柱。

(5)挤压后能摸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上肢收缩压在 60mmHg以上,口唇、甲床的颜色较挤压前红润,或者呼吸逐渐恢复,扩大的瞳孔也随之缩小,说明挤压有效,应坚持做到出现自主心跳为止。若挤压后没有上述表现,说明挤压无效,应改进操作方法和寻找其他原因,但不可轻易放弃现场抢救。

下载有关民族志与田野作业的关系论述论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民族志与田野作业的关系论述论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述大学生活与职业生涯的关系

    论述大学生活与职业生涯的关系 大学生活是职业生涯的铺垫,大学不想虚度过去,最好要有个大学生活规划,对以后的求职很有利,为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个好的基础。简单的联系是‚规......

    论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我国沿海地区的水平之间差距日益拉大。东部地区在工资待遇、生活条件、投资环境等方面要比少数民族地区优越,资金大批向东部流动,......

    田野论文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之浅谈幼儿歌唱活动 单位:丰台区丰台第二幼儿园姓名:田野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之浅谈幼儿歌唱活动 摘要: 唱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论文作业

    内部控制论文作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摘要】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扩大后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两者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论述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表达为:二者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具体来说,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金融则居从属地位,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包括......

    联系实际论述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联系实际论述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 传统经济学往往会强调土地、劳动、资本的重要性,而把制度看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并不认......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 摘要: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都对城市建设有着重大贡献。城市规划设计起着主导作用,规划设计没有成形,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