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新时期的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时间:2019-05-13 20:0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述新时期的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述新时期的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第一篇:论述新时期的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述新时期的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身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和谐相处的社会如何创建?新时期的民政工作在其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民生问题举足轻重,民政工作至关重要。民政部门应把民政工作置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中,准确把握民政工作发展变化的趋势,着眼于功能作用的延伸和强化,实现思想观念从传统民政业务向“大民政”的转变,从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和服务并重拓展,全面发挥民政工作的职能作用。全力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一是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将现行的救助政策进行科学整合,制定和完善生活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就业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科技救助制度、司法援助制度和其他临时性救助制度。二是切实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群众有什么困难,就给予什么样的救助,真正做到为民分忧、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尽可能充分地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三是建立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以

灾害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流浪乞讨救助为重点,以结对帮扶、社会互助、临时救济为配套的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救助网络。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一是加强村民自治工作。按照“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推进实践、着眼实效”的原则,不断推进和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坚持落实政策、完善程序、提高质量、化解矛盾的原则,做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维护和落实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二是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广泛开展“零距离服务”活动,大力培育和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社区民间组织和各类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推进社区服务活动规模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三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组织的职能作用。通过科学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约束等措施,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把一些乡村问题、社区问题以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解决在基层,形成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

着力强化社会行政管理。进一步规范婚姻登记工作,严格登记管理,搞好登记服务,促进家庭和睦。加大殡葬改革力度,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革除封建迷信陋习。加强社团登记工作,强化对社团组织的年检和跟踪管理。规范民间组织管理,加大监管力度。通过充分发挥社会行政管理职能,稳定婚姻家庭关系,规范社会群体组织行为,消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心灵。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民政机关的和谐建设十分重要。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如果机关内部不和谐,势必影响工作的环境,影响

任务的完成,直接关系到全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民政局机关应努力创建和谐,做和谐的表率.和谐社会主要指各种利益群体之间以及各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民政机关各处室之间、与服务对象之间、与社会其它部门、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日益成为全市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和谐民政机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是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民政机关过程中,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促进机关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社会稳定与民政工作的关系,实现文明、和谐、又好又快地发展,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和谐机关建设中的内在要求。

从民政工作实际看,构建和谐的机关,就是检验民政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机关干部只有不断促进机关内外各种关系的和谐,实现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密切党群关系,才能更好地提高执政能力。

和谐的民政机关,应当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人与单位之间相互依存、单位与外部环境沟通融洽,政令畅通、人和气顺、运转有序、蓬勃发展的工作状态。

依法行政是民政工作的灵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不断强化机关的法制建设、完善规章制度,维护公平、正义,阳光、透明的秩序,才能为和谐机关创造条件。

营造和谐的外部关系是构建大民政的重要条件。随着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民政的业务职能越来越重要,工作范围越来越宽泛,职责任务越来越繁重。特别是很多工作都不是民政一家能独立完成的,整合、协调、沟通的任务越来越多,需要部门之间的诚信和协调共赢。所以,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强化外部关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把“分忧解愁,为民送福”的政务品牌推得出、叫得响、立得住。实现我们向全社会做出的八个确保的庄严承诺。

民政部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精心培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逐步在全系统培养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和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在系统上下形成“和衷共济”、“上下同欲”的氛围和共识。民政部门应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优秀人物的引导力,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向典型学习,向典型看齐,时刻按典型的榜样来约束和激励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为那些德、能、勤、绩、廉都很优秀,各方面都很突出的干部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为其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新时期的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建设越来越被重视,新时期的民政工作在社会和谐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赋予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新任务,也是对新时期民政工作的重新定义.

第二篇:如何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

如何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

民政工作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全党开展工作的具体要求,也回答了新时期民政工作为了谁的问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如何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一是要端正工作态度。民政工作是与广大群众接触最广泛的工作,愿不愿意做群众工作,是否真心实意做群众工作,直接影响民政工作的成效。真心做群众工作就要主动去切实关心群众疾苦,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经常深入到群众需要的地方问寒问暖,到有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戴。具体到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上,就是要认真做好政策宣传,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仔细研究解决反映的问题,实实在在为退役士兵搞好服务。

二是要发自内心热爱工作。群众工作的核心是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做群众工作要发自内心,发自内心才会有真感情。党员干部感情的最高体现就是对人民群众怀有一颗赤诚之心,带着感情去对待群众,带着真情去倾听群众,带着耐心去化解矛盾,就一定能用真情赢得民心。作为一名军队转业干部,就是要把对部队的感情落实到为退役士兵服务的工作上,做到思想上尊重退役士兵、感情上贴近退役士兵、工作上依靠退役士兵,认真了解退役士兵的所思、所想、所盼,时刻注意倾听退役士兵的呼声、反映退役士兵的意愿,带着感情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始终把维护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三是要遵章守纪干好工作。遵章守纪,是全体党员坚定政治意识,加强党性锻炼,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时代所需,是树立和坚持正确权力观的生动体现,更是为政做人的第一底线。作为共产党的干部,无论职务大小,都遵章守纪、廉洁自律,这是干部必备的政治素质。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组织的教育管理,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约束监督。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中,无论是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地方补助金的审核发放,还是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的档案考核计分排名、岗位分配选择等等,都是关系退役士兵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因此,只有严把底线、谨慎细致,严守规定、秉公办事,才能把工作干好,把退役士兵服务好。

第三篇:新时期民政工作概论

新时期民政工作概论

党的十七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再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改善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强调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改革发展成果。为民是民政工作的第一要务。重视民生问题,是党中央给民政工作的发展以极好机遇和强劲的动力。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既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民政的神圣职责,也是与时俱进做好民政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民政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民政工作如何为民,我们要在思想上有一个新解放,观念上有一个新变革,思路上有一个新拓展,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来研究和推动民政事业。笔者认为,新时期新阶段民政工作必须做到三同三落实。

一、要把“同谋”落实在思想建设上

同谋,是党和群众的主动共谋,发动群众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谋划生存发展,民族振兴之良策。同谋是解决党与群众能否在思想上形成统一的问题。民政工作实质上就是党和政府民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民政部门怎样才能解决好民生问题,切实履行职责,一是在思想上要情系民生,对“三个群体”的群众要有深厚的爱,真挚的情;二是在理念上要牢牢坚

1持为民。民政是构建和谐的基础。改善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既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民政的神圣职责,也是与时俱进做好民政工作的必然要求,民政工作者一定要认清新时期民政工作的立足点,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突出“为民”这根主线,坚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政工作全局。同谋,体现着党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关系,是民政工作优良传统的内在要求。民政工作与政府发展大局的关联度和融合度日益增高,民政工作承担的重要责任已融入全局、服务全局,在融入中服务、融入中发展。牢牢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充分发挥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党实现新世纪新征途上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的保证,也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的现实要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早在距今136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一辩证的论断,难道我们还有理由淡化或忘却同人民群众的骨肉联系吗?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从民政人担负的历史重任的角度,从加大文明建设的力度,从加强思想教育的深度,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任务。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民政工作的职责所在。民政人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是救灾救济,还是城乡低保或优抚安置等工作,民政工作者面对的都是困难群体,是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要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要把“同建”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同建”,就是在同谋的基础上,谋定而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性,将我们阶段性的工作规划与群众的愿望,切身的利益紧密结合,强本固基,锐意进取,共同创造美好未来。同建,是从民意,实现同谋的具体体现,是党与人民群众一同创造建设的过程,只有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精神,支持和保障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我们改革发展的事业中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得以更好的贯彻执行,才能使我们的建设取得预期的效果。党的十七大对新时期的民政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集中精力解决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社会普遍关心,群众热切盼望的、最急需的民生问题,抢抓机遇,创造条件,迎难而上,又好又快地把民生方面的问题解决好。

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职能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现阶段,民政工作主要是运用社会和行政的手段,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面落实城乡低保制度为重点,编织好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广大的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农村受灾群众、城乡社会

困难户以及孤老残幼等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提供生活保障和服务,增强他们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调节人际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文明进步。以推进城乡基层政权建设、社区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城乡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我们民政工作的重心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希望在基层。我们的社会接触面、群众接触面比其他单位都要宽,直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机会也比其他单位多。但是,我这并不能说明我们为人民服务就全心全意了,就真心实意了,“衙斋卧听萧萧雨,疑是民间疾苦声”。

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这个宗旨,真正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要以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在救济救灾、基层政权建设、社区服务及巩固、发展规范城乡低保等实际工作中漂漂亮亮地干出几件实事来,干出几件好事来,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欢迎不欢迎,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处处为民着想,时时与民方便,使之真正成为“为民之政”。

三、要把“同发展”落实到民政事业的进取上

通过同谋、同建,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要实现共同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更好地履行“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的核心职责,更好地发挥“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核心作用,不是依靠哪一个部门就可实现,它需要

增强加大工作的开放度,透明度和全民的参与度。

新的历史时期,民政工作无论是在党和政府的全局工作中,还是在推进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稳定中已显得十分重要,要更加有效地发挥好民政部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的作用,创造民政工作新的发展空间,搭建展示民政职能的平台,引导民政事业进入新的境地。“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只有抓住机遇,增强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落实到民政工作的各个方面,树立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在加快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打牢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体系,编织好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努力做到决策民主化,服务多样化,手段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就能由救济型、福利型向综合型转变。

民政工作的社会性、多元性和群众性,促成了新时期民政事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影响范围大。享誉“小政府”的民政部门,在新形势下,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自觉地从传统工作方式的框框中跳出来,将民政工作置于整个社会的大发展环境之中,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使广大群众感受到民政工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是代表党和政府为民排忧解难的。

一个以依法管理社会行政事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

步为基本目标,以推进民政工作法制化、民政事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网络化、工作手段信息化的现代民政,需要我们新一代民政人,树立大手笔、大事业、大发展的思想,努力实现有效的社会救助、牢固的军民团结、广泛的基层民主、优质的社会服务、规范的社会管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大展现代民政的雄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民政工作要以情系民生为境界,关注民生为已任,保障民生为天职,改善民生为追求,解决民生为目的,努力实现十七大所提出的“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联系实际,用十七大精神统领民政工作,推动各项民政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篇: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浅谈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作者:沈世锋

一、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依法行政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当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就业困难、腐败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农民失地和城市拆迁引起的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影响和阻碍了和谐社会的进程。只有在制度上正确反映、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注重社会公平,依法保障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发挥法律“定分止争”的功能,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确保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制止和制裁。只有严格依法行政,认真抓好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收入分配、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突出问题,才能使人民群众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才能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二)依法行政是建立诚信政府的首要环节。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是诚信建设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要建设诚信社会,首先要从培植政府信用抓起,必须依靠依法行政取信于民,政府行为关系到国计民生,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原则,诚信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投资环境。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要将诚信摆在突出位置。政府工作要有法必依,立言立行,“言必信,行必果”,树立起政府诚信形象。没有诚信的政府就没有诚信的社会。诚信是立国之本,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和首要环节。

(三)依法行政是使社会充满活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大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而只有依法保护合法收入,依法保护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多劳多得,增强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积极鼓励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达到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

(四)依法行政是社会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力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尊重自由、保障权利、契约社会,着力创造安定有序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并以法治作为保障。要通过依法行政保障政治民主,实现民意充分表达。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和利益关系都在发生深刻变动,各种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愿望和要求需要充分表达,依法开辟和疏通各种渠道反映他们的利益需求才能引导各种利益主体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行政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制度在解决社会矛盾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严格依法行政,始终把控制人口、严格依法保护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位置,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夯实基础。

二、当前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局限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

(一)依法行政观念的相对滞后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由于受封建专制旧观念和传统习惯势力影响,行政者难以走出行政法即管理法,行政法是管理社会、管理公民的法,行政行为模式就是“命令-服从”的误区;规则意识淡薄,缺乏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崇尚法治的理念,工作主观随意性大,官僚主义、强迫命令、权力膨胀、把个人凌驾于国家政权和法律之上,忽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违法行政,滥用职权甚至堕落腐败现象仍然存在,不适应建设法治政府所要求的合法行政、合理行政、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制度建设的局限性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制度建设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政出多门,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忽视社会公共利益。制度建设结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够,围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制度不够,没有充分考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三)依法行政实践的相对滞后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依法行政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一些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或纠正,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得不到及时救济,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行政执法问题影响和谐社会建设。行政执法受利益驱动与利益挂钩,随意提高罚款标准、跨管辖范围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较为严重,加重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经济负担;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时生搬硬套,导致不文明执法、执法扰民,滥用执法权越权执法、野蛮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行政执法监督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督措施不力,受利益驱动严重,轻事前监督,重事后监督,该监督时不监督,有了利益乱监督现象,对行政执法不作为缺乏监督现象较为突出。

三、推进依法行政助推和谐社会建设实践

(一)强化依法行政观念,助推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建设和谐社会要求行政者自觉坚持依法行政观念,在思想观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关于人民与政府关系的认识上,必须从公民义务本位和政府权力本位向公民权力本位和政府责任本位转变;二是在法治观念上,必须从依法治民、依法治事向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转变;三是在责任意识上,必须从片面强调公民责任向强化政府责任转变。

(二)提高制度质量,夯实和谐社会建设基础。提高制度建设质量,首先要注重把握制度建设的规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考虑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有关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制度建设;要防止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要实现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在法律制度上的平衡。其次要坚持制度建设的原则。一是坚持公平原则;二是坚持权责一致原则;三是坚持公共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一致原则;四是坚持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紧密结合的原则。

(三)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和谐社会建设体制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促进政府由“全能政府”转向“有限政府”,由“审批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四)规范行政执法,抓好和谐社会建设重要环节。一是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失职、越权和滥用权力,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三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四是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清廉务实、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对以权谋私、徇私枉法、执法犯法、欺压百姓的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五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机制,奖励和责任追究机制。

(五)强化权力监督,创新和谐社会建设监督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确保执政为民,从而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一是健全行政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认真实行行政复议制度;三是完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四是加强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

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必将有力地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观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含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它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形态。一定的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们的利益和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和需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在一个社会的多样价值体系中,总有一种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体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的精神风尚和发展方向的灵魂,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国家兴旺的决定性因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指南和精神动力。执政党要保证长期的执政地位,不能仅靠强制力来维持,还必须依靠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人民对执政党的忠诚、信仰、服从提供依据、引导和精神动力。特别是在当前价值观出现多样化乃至相互冲突,不少人出现困惑、迷茫、盲从的经济转型期,更加突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只有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动员下,多元价值观才能得到合理的调适、引领和规范,人们的价值选择才不至于无所适从。同时,这种思想导向也是激励人们万众一心、奋勇前进的希望之光。核心价值体系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前进的方向和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持续推进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同时也有利于开发人们的智慧,增强认知事物的能力,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要达到共建共享,最重要的是使人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人们形成思想认同和共识。人们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就有了超越具体利益关系的精神纽带,就能够宽容谅解、求同存异,团结协作地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核心价值观可以增强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促进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构成它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和谐文化的建设包含方方面面,关键是要在全社会牢固地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之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基础和支撑。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才能保证社会的精

神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证和谐文化建设取得实际成效。因而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占居核心和根本的地位。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思想文化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十分丰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不断自我完善的强大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与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取向。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念取向,是引导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共同理想信念的内容实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通过人民群众的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而达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最高价值目标。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对于人民群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一共同理想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是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在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更加需要坚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并使之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犹如社会的“粘合剂”,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集、整合在一起;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可以焕发全体人民的斗志和责任心。面对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充满挑战和风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和谐社会构建的全部实践中,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时代精神代表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反映历史进步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既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又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先进思想文化,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理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断迸发,自主、平等、竞争、效率的观念不断增强,扶贫挤弱、公平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得到普遍推崇,民主、科学、法治的理性精神成为广泛共识。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中国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进入21世纪,我们要始终立于时代潮流的前列,紧

扣世界大势和时代主题,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反映时代精神的思想道德价值观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

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明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人们道德取向的多元化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一定冲击,尤为迫切需要倡导正确的荣辱观,作为引领文明道德风尚的标杆,以凝聚社会道德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认识和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准和取向。“一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念是矛盾统一的有机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为促进创造活力的竞相迸发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逆反性和无序性,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念,通过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和谐。这种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价值观念之间既有“一元统领”、“协调有序”,又有“兼容共生”、“和而不同”的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主导性与宽容性的统一,就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是更为重要的。在当前矛盾突显和风险多发的时期,情况错综复杂,噪音、杂音增多,各种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严峻挑战。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不到应有的主导和统领作用,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无序、混乱。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和谐思想文化氛围。

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为此,需要从多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第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统领力。统一的指导思想是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必须对全党、全国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研究,为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提供有力支持。要加大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的力度,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地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拓展理论宣传的内容、对象和渠道,做到面向基层、下移重心、延伸触角,切实提高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社会共同价值信念的构筑关键在加强教育。要开展中国历史和基本国情教育,大力讴歌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光辉历程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励人民。倡导和弘扬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用中国人民不断创新的辉煌成就和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激励人民。要组织关于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解惑释疑工作,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来引导人民。要处理好理想信念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关系,做好扩大共识的工作,用万众一心、共创伟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景鼓舞人民。

第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影响力和教化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深入人心,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普及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之成为全体公民的道德共识。精心组织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把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活动结合起来,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培育明辨荣辱的现代公民。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使日常礼仪、公共秩序、社会诚信、旅游出行和网上信息传播等方面存在的不良风气有明显改善。在荣辱观建设过程中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创建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形成相互关爱、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注重建章立制,发挥法律法规对荣辱观建设的保障作用,形成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第四,确立主旋律意识与阵地意识,增强社会主义主流舆论的引导力和掌控力。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唱响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发展和谐文化的主旋律,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有力的主流舆论。精心组织有关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主题的舆论宣传,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大力宣传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气象,大力宣传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精神的思想观念,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加强和改进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认真把握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着眼于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和谐、维护稳定。强化阵地意识,发挥好主流媒体的主导功能,掌控好对各类新兴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管理,坚决抵制西方反动腐朽文化及有害信息的渗透,不断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下载论述新时期的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述新时期的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期下我们如何开展民政工作

    新时期下我们如何开展民政工作民政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特别关心和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有其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办法,以适应国家的发展和......

    对社会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认识

    对社会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认识 周燕 摘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的路径;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一......

    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一......

    抓民政工作 促和谐稳定

    抓民政工作促和谐稳定 ——**乡民政工作总结 **年,我乡民政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届精神,围绕民族乡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实践“以民为本......

    做好民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做好民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民政工作主要从事的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方式,也是党和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更是......

    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作为中国著名大学——天津大学的一名大三的学生,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要精神,结合自身将......

    新时期干群关系如何更和谐

    新时期干群关系如何更和谐 2010-05-06 10:54: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党群、干群关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