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论文[样例5]

时间:2019-11-29 00:5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论文》。

第一篇:论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论文

摘要:面对越发紧张的人地矛盾冲突,在城市规划中,必须重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土地浪费问题。本文首先就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做了简要分析,然后就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做了更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改善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有效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信息共享;土地管理;环境保护

我国现在的城市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城市人口的集中程度以及城市的功能,使得城市土地资源寸土寸金。可以说,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其使命,不容浪费与不合理使用。所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依赖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本文就将对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联系

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存在着异常密切的关联,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城市规划,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城市规划是指将城市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城市内部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控制,实现预期的城市发展目标。开展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城市的长远健康发展,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土地资源的利用需要参照城市整体规划进行,通过城市规划,可以为土地利用目标的完成以及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想一个的参考指标。不仅如此,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以城市规划任务的实现为前提。

2城市规划中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

2.1缺乏明确的目标。在部分城市的发展规划中,政府部门急切的想要提升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目标,却没有能够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难以提高,而不健全的用地结构不仅影响了城市布局的合理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以某市2014年的用地结构为例,对其用地结构进行分析。对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可以发现,该城市住宅用对所占比重偏高、工业用地比重偏低、绿地面积严重不足,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阻碍。2.2缺乏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的浪费上。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没有严格依照相关规范进行土地的征用,导致了土地利用效率难以提高。虽然城市中存在着大量被开发的土地资源,但是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真正满足市民的实际需求,加上城市建设与实际需求的差异,引发了比较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问题。2.3缺乏完善的管理。从目前来看,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缺乏完善的土地管理体系,也缺乏相应的土地利用监管系统,在土地交易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违规违法行为,使得原本就异常紧张的城市土地资源进一步流失。2.4缺乏环境的保护。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构建绿色城市和花园城市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从目前来看,相关部门在开展城市规划时,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关注的仅仅是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例如,在城市中片面强调工业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威胁着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这正是在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忽略生态环境保护的后果。事实上,想要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放眼长远而不是过分关注眼前利益。

3城市规划中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3.1加强信息共享。城市规划是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调控工具,应该从城市长远发展战略出发,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一方面,应该完善信息平台,实现工作信息的实施交流和全面共享,使得其相互之间能够了解对方的工作动态和工作进展,然后对自身的工作思路进行针对性调整,实现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应该构建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各自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明确,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特点,明确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减少浪费问题。3.2规范土地管理。一是应该强化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执法性,对土地市场进行规范,减少违规用地的情况,确保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应该构建城市土地公众监管机制,使得社会公众都能够参与到土地利用监管中,及时发现土地的违规利用问题。如果需要进行大型的土地开发利用项目,需要通过听证会的方式,吸纳公众的意见,主动接受监督,保证土地买卖的公正性和透明性;三是应该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监管机构的相互协作,避免出现相互冲突的情况,提升城市规划的实施效率以及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3.3重视环境保护。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资源利用都必须建立在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上,避免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无视生态效益的行为。对于新建城区,应该避免征用耕地或者绿地的情况。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耕地资源数量持续下降,已经开始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必须对这种情况予以遏制。同时,如果占用绿地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会导致绿化面积的下降,影响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继而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舒适性,这与城市规划原本的目标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3.4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中,可持续发展是必须坚持的基础,同时也关系着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土地利用的有效性。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推进城市的纵向和水平拓展,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减少重复拆迁等问题,保证城市的稳定发展。在这个环节,应该关注两方面比较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对于旧城区中无法继续利用的土地资源,应该进行重新配置,结合城市整体规划的实际需求,做好销毁和承建工作,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结合切实有效的城市更新策略,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土地闲置和土地浪费的问题;另一方面,应该以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前提,做好城市发展规划,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土地资源的支持,避免浪费问题。同时,应该进一步做好城乡的统筹发展,结合城市具体情况,对土地资源的整体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实现对城市周边土地的集约化开发,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4结论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关部门应该立足城市发展的实际,从长远发展战略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确保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浪费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丽鸿.谈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J].山西建筑,2014,40(3).[2]孙伟,王莉静.试论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J].建设科技,2014,(23).

第二篇: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论文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现状

学院:园林园艺学院

姓名:晓林 学号:2011610186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口的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极大地压力。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当前土地的开发利用现状并就当前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提出了对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意见与对策。【关键词】:土地资源 利用 保护

土地健康 可持续发展对策 前言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先从资源相关理论入手,分析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土地资源先天不足,而且土地数量在不正确的发展思路的引导下正在迅速减少,土地质量退化、生态恶化的问题同时存在。所以,按照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非常必要。土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赖以存在的根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切实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1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较多,但是由于我国人中多,人均占有面积就很少。而且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生产力因地域的差异较大。因水热提交、地质组合等因素,造成我国有多重多样的土地类型,但是这些土地类型分布不够均衡。

1.2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最近几年以来我们国家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就需要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等提供相当多的土地资源。一些城市盲目建设、乱设开发区,导致土地资源逐渐减少。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 大力建设“形象工程”,乱使用土地,造成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 给土地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1.3土地资源质量的退化及生态破坏,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①土地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地的养分逐渐亏缺,据统计世界土壤养分不足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②是水土流失。过度的开垦, 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使上游土地肥力严重下降, 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而且给下游的河道、水库造成淤积,给沿河生产发展和人来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土壤盐渍化也是面前土地资源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均有分布,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由于错误灌溉导致失败的农业系统,世界因盐碱化造成土地荒废就与目前灌溉的土地一样多。各国水稻产区的土地次生盐渍化现象时常发生。

④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造成土地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三废”不断排放、农业在农田中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地污染愈加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6)推进高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城市建设中,要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嘉庆相关基础建设,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要有效体调整城市结构布局,合理规划开发,取消重复建设,减少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应本着科学施用,将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2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2.1土地健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前提

它保证了土地自我恢复能力,这种土地自我恢复能力的保证,要靠土地健康来提供保障。从土地永续利用的内容看,其永续利用包括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协调统一。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关系来看,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是人把自然对象按人的需要进行改造、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与破坏都和人类日益扩大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社会对自然生态的作用表现为,通过土地政策、制度及土地价值观等影响经济活动,再通过经济活动影响自然。经济是永续利用中的核心和主体决定因素。因此,土地保护应建立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土地利用基础之上,单纯追求土地生态平衡的土地保护,没有抓住土地永续利用的实质内容,而土地健康正是强调在土地利用的基础上保证土地自身恢复能力的实现。2.2维持土地健康

2.2.1维持土地健康是土地保护的目标是人地关系共荣的表现,又是土地永续利用的基本前提,而土地保护又要在土地利用过程的基础上得到实现,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那么在土地保护的社会实践中,有必要引入土地健康这一概念,以替代传统的土地自然生态平衡,作为土地保护的目标。

2.2.2把土地健康确定为土地保护的目标,其对土地保护的实践指导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维持土地自身正常新陈代谢,保证土地自身恢复能力为核心,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不能为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所束缚,而应把土地自身恢复能力的限度(自然生态阀限)作为限制人们土地利用行为的标准。

2.2.3通过土地健康标准的制定,可对土地利用行为进行诊断。当某些指标超出健康标准时候,就说明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破坏了土地健康,应予以制止和改进。对各项土地状况变化的定量描述,从而提高了对土地利用行为监督检查的可操作性。

2.2.4 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制度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带动了农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经济的发展又为村镇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加快建设投入,形成了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滚动发展的势头。健康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去检查土地保护的实施效果,从而提高了土地保护效果检查的客观性。

2.2.5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替代传统的用地分级限额审批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含义是通过土地用途划分,确定各个地块或地段的基本用途(即土地用途的认可),然后制定具体利用细则,依法对土地用途进行限制,从而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其中在对土地用途进行限制上,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保证土地资源维持其认可用途的永续利用。把土地健康引入土地用途管制之中,作为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内容,可为土地使用者明确土地开发利用行为的基本制约条件,这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行,提供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从而增加了土地用途管制的实践操作性。

我国土地保护立法体系现状的完善 对土地保护法律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拓展土地保护的范围,加强地方土地保护立法,完善土地保护相关法律,加强对土地污染的防治,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开发复垦制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2.3 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对策

(1)加强对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大力发展宣传土地生态教育,使各地区在土地可承载的范围内指定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实行计划生育可以缓解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因此严格控制我国人口增长是解决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同时要全面提高全民的国土意识以及综合文化素质,让每个人都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2)大力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好每一寸土地,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要时刻按照《土地法》执法,严禁土地资源滥用,充分做好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做长远规划。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提地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执法力,加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职能转换,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更好更完善的程序保障。(3)将强农业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林、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主要途径就是中低产田改造每种中低产田的改造都需要水利工程的投入,加强商品粮、优质等基地的建设,方便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可以有效地应付各种意外困难。

(4)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通过现有的技术条件拟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规划,通过项目建设来改善宏观生态环境,从而对土地沙化有效防治,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5)注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着重控制污染源,将强土壤污染治理力度,正确合理的使用灌溉,做好对于土壤环境的检测和评价,要及时观察预报土壤破坏程度。3 结语

当前,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土地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生态较脆弱,土地保护工作推进速速缓慢,乱批滥占耕地想象十分严重。土地的恶化,加剧了洪涝、干旱等不利自然环境的发生,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直接制约着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土地资的保护,相关部门采取直接有效地措施,保护好每一寸土地,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把土地健康引入土地保护之中,作为土地保护的行动准则明确了土地保护的内在实质也指明了土地保护的努力方向,而且为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提出了基本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制定各种土地类型的健康指标内容、标准,只有明确了土地健康指标内容、标准之后,才能真正发挥土地健康在土地保护中的应有作用。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本文旨在通过对土地健康的认识,在观念上改变传统的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的土地保护概念,进而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依据。参考文献

[1] 曹宇.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众商务,2010,4.[2]宋敏,宋杰,高明,王静.浅谈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J].2011.[3] 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 吴季松.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辩证系统观.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1).[5] 陈美球,赵小敏.土地健康与土地保护[J].1998.7(4).[6]周华林.我国土地保护法制体系现状及其完善:广东土地科学2004,10(5).[6] 杨军、周笃珍.关于我省土地资饵持续利用的探讨.青海科技,1997.4(2):35 [6] 育海土地科学考察队.青海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第三篇: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 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中国土地资源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比较

单位:公顷/人

类型 世界 中国 俄罗斯 美国 印度 加拿大 法国

人均土地总面积 2.20 0.740 11.400 3.350 0.31 30.54 0.937

人均耕地面积 0.247 0.076 0.898 0.686 0.174 1.507 0.330

人均森林面积 0.583 0.106 5.154 0.776 0.067 8.100 0.256

人均草原面积 0.575 0.319 0.586 0.874 0.012 0.924 0.184

人口密度 442 1321 88 294 3177 32 1060

我国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8.4%,而土地面积占全国土总面积的56.5%。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8.4%,林地占全国林地的38.3%,牧草地占全国牧草地的 72%。就人均占有量的而言,西部地区人均土地为28.8亩,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0亩、4.7、10.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1.7倍和

1.3倍。虽然西部地区土地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也较高,但其耕地质量却不高。在西部,优质高产旱涝保收农田约有1.8亩,只占耕地总面积得3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而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计 68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大大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在2000年我国耕地普查中,耕地面积12823.31 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01 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每年以

2.0‰左右的速度在减少。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受人口与生产发展的压力,土地处于严重超负荷利用状态。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土地质量退化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土地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数量减少表现为整个土体毁坏或表土丧失,质量降低表现为土壤在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质量下降。我国土地质量退化现状根据其类型分别表现如下:

(1)土壤侵蚀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4 %,植被覆盖率低和植被的不断破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土壤侵蚀。建国以来平均每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积500 万—600 万亩,至今总面积已达179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使耕层变薄,土体受破坏同时土壤养分流失。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超过50 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的1/5,相当于全国耕地削去10mm 厚的肥沃的表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 多万吨化肥的养分含量。从地区分布看,长江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40%,黄河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67%,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北方的风力、冻融侵蚀地造成了大面积农业土地承载力减弱或土地荒废,如内蒙古全区风力、冻融侵蚀面积占到全区总面积的85%。

(2)土地荒漠化

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 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建国以来,全国共有1000 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 亿元。

(3)土地盐渍化

我国盐碱荒地约为2000 万公顷,盐碱耕地677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淮河平原,黄土高原和沿海地带。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微生物活动能力差,土壤板结,成为我国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之一。

(4)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土壤中,造成土地污染。据统计,我国耕地受城市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达6000 万亩,受乡镇企业污染的面积达2700 多万亩。另外,遭受农药,化肥等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已达2 万亩。

(5)土壤性质恶化

年代南方稻作区水稻土潜育化面积约5000 万亩,到80 年代初曾达7000万亩。湖南省洞庭湖周围,次生潜育化面积占稻田面积约20%,江西次生潜育化面积则占全省稻田面积的20%,约有600 万亩,次生潜育化是南方稻田生产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2000 年,对23 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 起,污染农田4 万公顷,造成农畜产品损失2489 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2.2 亿元。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耕地氮养分过量。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

3.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在现有农业用地中,有相当一部分土地的质量不高,投入少,重用轻养,生产力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1)中低产田面积较大,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1.3%;中国林地资源中,有林地面积只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45.7%,在有林地中,过熟林比例较大,林木枯竭率较高(1%左右),造成林木资源的严重浪费;草地利用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57.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0.5 倍,而生产能力却远比世界平均水平低,每公顷可利用草地平均生产畜产品还不及

美国同等草地的1/27。(2)土地浪费严重。一是城市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低。1986-1996 年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增加59.7%,但城市用地却增长了106.8%,城镇用地人均已达133平方米。城市闲置土地占5%,其中还有40%属于低效利用;二是开发建设中盲目批地,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到1997 年底,全国征而未用的土地就有174 万亩。1991-1996 年全国设立各类开发区达4210 个,开发区闲置土地就达61 万亩;三是农村土地使用存在许多问题。全国农村人均用地已达182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150平方米的标准。

4.土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中国的后备耕地不足0.7 亿公顷。这些资源有50%以上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云南三个边缘省、区。这些地区人口相对稀少,部分地区干旱少雨,给土地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后备资源中山地多、平地少,质量好的少、中等和次等地多,大多数后备土地只能开垦作为林果、林木或经济作物用地,且开垦难度较大,所需投入也较大,同时,开垦不当还易导致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近年来一些地区盲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适宜水果种植的区域的大量发展果园,导致许多优质耕地被挤占。此外,西部的建设用地尤其是交通和城镇用地数量偏少,比例偏低。目前西部地区交通用地只占本地区总面积的0.25%,远远低于东部地区1.39%:城市数量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7%,城市建成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环境资源的需求将是持久的,新世纪中国能否获得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实现人口控制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可以说是我国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最基本的措施,因此“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不能有任何松懈。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以增强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能力。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确保粮食安全将是解决世纪中国人口吃饭问题的关键。

(2)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区域土地规划工作已在不同的区域层次上展开,同一层次上的区域单元要做大量的同类工作。例如,我国在新修订的“十一五”规划中就对长三角和京津冀进行统一的区域规划。即使同一个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也要重新修订或设计同类规划。要提高土地规划的质量和效率就要对规划程序和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模式,以减少规划工作中的重复劳动,并增强规划的标准化。

土地退化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起因,恢复则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前提。土地的退化和恢复是两个长期的过程,其机理更是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这项研究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今后必须加大投入,继续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耕地的需求量会日益增多,解决耕地资源稀缺问题的出路在于一方面“开源”即加大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复垦;另一方面“节流”即节约和合理利用及保护耕地,提高土壤质量,提高耕地的产出水平。由于我国对于农业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土地几乎都已被开垦用于种植业,其余土地的生态条件较差,因此应当弱化后备资源开发,重视对已利用地的挖潜整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实现质和量的统一。切实保护耕地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效力,制定耕地保护的专项规划,严格执行用途管制;加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明晰耕地产权,建立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土地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整土地利用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对地方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管,防止因利益驱动而多占、乱占耕地;建立全国耕地变化的动态监测系统。

(3)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运行机制

我国的土地持续利用除保护土地资源、保证其生产力的持续性外,还应调整各业用地矛盾,使其用地结构能保证整个社会健康、平稳地发展,这是同发达国家持续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概念不同之处。这是因为我国人地关系极其紧张,产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我国的土地持续利用可定义为:“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们粮食需求和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措施”。

土地的有限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配置也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进行,才能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就是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在政府干预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利用。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进一步解决如何用科学方法制定同其法律地位和作用相适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落实到实地的整套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要为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微观管理指的是具体土地利用活动的管理。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要密切结合起来,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4)调整、优化工地利用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改进工地利用方式,在保持生态平衡和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挖掘、发挥土地资源在提高质是和利用效率方面的潜力,实现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5)要把提高工地利用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要坚决实施退田还湖、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战略性措施;在林业生产中实施将“砍树人变成种树人”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注意大江大河源头及中上游地带的植被修复与水工保持;在城市化、工业化及工业结构调整中,要坚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发展生态城币、绿色城币和生态工业与绿色工业,改善城区与工矿区的国工资源品质。

(6)要加大工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 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

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1)土壤侵蚀

(2)土地荒漠化

(3)土地盐渍化

(4)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5)土壤性质恶化

3.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4.土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3)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运行机制

第四篇:平顶山市土地资源利用调查与评价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平顶山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院系:旅游与规划学院 班级:13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姓名与学号:刘壮壮 131550122 李新峰 131550117

2016年5月1日

目录

一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进行土地调查的具体的实施步骤 1.土地利用的现状.2.土地利用中存在的显著性特点 3.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利用问题

4.面对土地问题提出的建议与解决方案 三进行土地资源调查的心得体会 四相关的参考文献

摘要:土地,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成为重要内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为平顶山市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也对平顶山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面以调查平顶山市新城区作详细说明。

关键词:平顶山市城市土地利用评价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对平顶山市新城区为例作实地调查,来客观的反应平顶山市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对平顶山市土地资源调查有一个比较清楚地认识,找出当前土地利用的弊端,从而优化土地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平顶山城市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提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建议。调查地点:平顶山市新城区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访谈,网上查阅资料

调查内容:土地资源使用状况,包括:平顶山市的土地类别,平顶山市的有效使用情况,平顶山市的土地规划现状。

一.平顶山市土地资源的使用状况及特点 1.1平顶山市的基本概况: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豫西山地与黄淮平原接壤地带,位东经112°14′~ 113°45′和北纬33°07′~ 34°20′之间。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土地总面积7909.42平方公里

平顶山市是南北气候过渡地带,跨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区。境内有伏牛山、外方山两个山系和沙、洪、汝、澧四条支干河流,山地、丘陵、平原地貌类型齐全。铁路贯穿东西南北,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无论是农业资源、生物资源和生态资源,还是水资源和矿产资源,都具有明显的优势。1.2平顶山市土地资源利用指标

2005年全市农用地面积51249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80%;建设用地面积10382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13%;未利用地17462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2.07%。1.2.1农用地。农用地中,耕地3154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88%,叶县、汝州市、郏县三个县(市)的耕地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9.67%;

1.2.2园地244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0%,其中78.00%的园地分布在鲁山县

1.2.3林地1272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09%,其中90.72%的林地分布在鲁山县、汝州市和舞钢市;

1.2.4牧草地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1%,主要分布在汝州和叶县;

1.2.5其他农用地452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2%。1.2.6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82178公顷,交通水利用地19830公顷,其他建设用地1816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0.39%,2.00%和0.74%。

1.2.7城乡建设用地中,城市用地9499公顷;建制镇用地3761公顷;农村居民点58236公顷;采矿用地4158公顷,独立建设用地6523公顷,采矿用地和独立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汝州市、宝丰县、石龙区和鲁山县。1.2.8未利用地。未利用地中,水域11013公顷,滩涂沼泽23370公顷,自然保留地140241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39%、2.95%和17.73%,滩涂沼泽主要分布在鲁山县和汝州市。二平顶山市土地利用类型

2.1土地利用类型比较齐全,以农用地为主,耕地在农用地中占绝对多数。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2.51%,耕地占农用地的64.08%。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0.05%,低于全省46.7%的平均水平。

2.2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不均衡。城镇居民平均每人100.0平方米,平顶山市区居民占地平均每人76.0平方米,而农村居民点占地平均每人185.0平方米。独立工矿占地多,面积大,采煤塌陷地总面积8500公顷。因此,在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均用地量多的情况下,造成整个城乡居民点用地过大,农村居民点用地超标,土地利用率低。

2.3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均0.038公顷,集中分布在鲁山县、汝州市、叶县、宝丰县和郏县的低山丘陵区,利于规模开发。公顷,公路用地3144公顷,农村道路用地13923公顷。2.4 水利设施用地

1996年,全市水利设施用地118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其中沟渠面积12660公顷,水工建筑物面积1186公顷。

2.5闲置土地

1996年,全市闲置土地(苇地、滩涂、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坎、其他)有1758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23%。其中鲁山县占37.01%,汝州市占27.77%,叶县占12.08%,宝丰县占7.56%,郏县占5.96%,舞钢市占6.25%,新华区等城市4区有少量分布。三平顶山市土地利用特点

3.1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且质量不高。平顶山市各类用地中,耕地所占的比重最大,占土地总面积的39.88%。2005年全市基本农田中,中低产田164474公顷,占全市基本农田总量的61%,占耕地总量的52%,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3.2土地资源利用区域性分布规律明显。市域内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3%,丘陵、岗地、平原各约占29%。西部和北部山区林地面积较大,适宜以林业、生态旅游为主进行林果、特色农业综合开发。西中部、南部丘陵岗地区地类齐全,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东部平原区土地垦殖率较高,地势平坦,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叶县、郏县和汝州市是国家农业粮食核心区。

3.3农村居民用点用地比重大。2005年底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58236公顷,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和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36%和56.09%。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80.85平方米,高于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标准150平方米的控制上限,具有一定的整治潜力。

3.4城市用地水平较为集约。2005年底平顶山市建成区面积6495公顷,建成区人口69.04万人,人均用地规模94.07平方米。全市地均生产总值705.86万元/平方公里,高于全省633.98万元/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

四平顶山市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1重点项目建设使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临压力。平顶山市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化工基地,位于中原城市群紧密层。随着南水北调、郑渝高速铁路、西气东输、农村和城镇电网改造、大型煤炭基地、燕山水库、化工基地等工程的建设,势必占用大量的耕地甚至是基本农田。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平顶山市的叶县、鲁山、宝丰、郏县四县14个乡(镇),预计占地1700多公顷,占用基本农田近1400公顷。燕山水库预计占地1400公顷,占用耕地近1000公顷。此外,随着矿产资源开采,势必造成一定量的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塌陷和灾毁。因此,规划期内平顶山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将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4.2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艰巨。矿产资源的开发、能源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有毒或有害污染物,通过地表水体径流,大气飘尘造成地表结构的改变、污染周围土壤、水域和大气,使原生环境系统遭到破坏。规划期内,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又要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土地利用模式任务艰巨。4.3城市发展用地形势严峻。平顶山市因煤而立,因煤而兴,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造成塌陷区面积日益增大,城市发展空间日益紧张。未来一段时期内,平顶山市既要满足国家和省拉动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资源产品的需求,又要全面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统筹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这就使得各资源型城镇尤其是中心城区的发展空间、环境综合治理和建设在土地利用方面,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

五关于平顶山市当前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的建议和意见 5.1农用地管理方面

5.1.1责任到户,保证质量。按农产承包合同,逐户核准承包土地面积,明确土地质量。对少数种地过多、广种薄收粗放经营户给予适当调整。

5.1.2合理规划,严格管理。要以科学合理的态度,按照土地管理要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重新对乡村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农用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经过确定之后,严格按照各级签订的责任状,层层负责,年年检查,严格监督,严厉查处。

5.1.3.划块经营,集约管理。在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多方筹措,在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将土地划块经营,发展集约型农业。

5.1.4.优化土地用途,提高土地使用率。由村委会或政府部门统一规划,专家论证,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耕种,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5.2建设用地方面

5.2.1.制定科学的用地标准根据法律法规确定适宜的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把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作为约束性指标,并根据不同地区土地资源和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制定出公平合理的建设规划,既要合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要保证居民的住房质量和生产生活需求。

5.2.2.合理安排规划建设用地在现有房屋的基础之上,规划引导,尽最大可能保证村庄的街道畅通,杜绝“死胡同”。在征求居民意见的前提下,尽量统一房屋建设,营造良好的村容村貌。5.2.3.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根据村庄不同的情况,通过政府拨款、集资、融资、村民义务工等方式,积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好农村给排水设施、体育健身设施、文化教育设施等,是土地资源真正地造福居民。另外,还应通过培训教育、义务劳动等方式,努力维护好已经建设好并投入使用的设施。同时,要种植花草树木,来提高居住环境水平。5.2.4.盘活建设用地资源

一是要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妥善解决好农户住新房闲旧屋的问题。

二是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单位在农村闲置的土地。三是要搞好无人村旧宅基地复垦和荒芜土地复耕、利用。5.2.5.加强执法力度,优化土地管理加强执法监督力度,严惩越权批地现实非法占地的问题,对非法占地用地地人或单位要从严从重严肃处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另外还要积极推进土地市场建设,依法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坚持做到依法批地,依法用地,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强化土地信访工作,维护好群众利益和农村稳定,大力开展宣传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和村委会也应协调好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关系,努力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

六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土地调查,培养我们以后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合理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方面的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使我们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专业兴趣,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使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七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年 2.刘黎民:《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 3.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4.平顶山市国土资源部:《平顶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摘要》,2010年 5.蒙吉军:《土地评价与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年

第五篇:北京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北京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张新贺 2004073108土地资源管理1班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要合理安排它和使用它,使其发挥最佳效益。北京的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利用情况复杂,做到这一点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北京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北京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一)现阶段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

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隅,四周与河北省、天津市相邻。地理坐标为北纬39°38'至40°51',东经115°25'至117°30'。东西宽160公里,南北长170公里左右。东南距渤海约150公里。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向西北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北部系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山地面积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3;东南部为平原,面积约占1/3。

北京市行政辖18个区县,城区有东城、西城、宣武、崇文4个区;近郊有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个区;远郊有门头沟、房山、大兴、通州、顺义、昌平、平谷、怀柔8个区以及延庆、密云2个县。根据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土地总面积16410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11078平方公里,占67.5%;建设用地3197平方公里,占19.5%;未利用地2135平方公里,占13%。农用地中,耕地2364.4平方公里,占21.3%;园地1239.4平方公里,占11.2%;林地6903.5平方公里,占62.3%;牧草地20.4平方公里,占0.2%;其他农用地551.1平方公里,占5.0%。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工矿用地2666.9平方公里,占83.4%;交通运输用地268.1平方公里,占8.4%;水利设施用地262.3平方公里,占8.2%。居民点工矿用地中,城市用地297.1平方公里,占11.1%;建制镇194.7平方公里,占7.3%;农村居民点885.5平方公里,占33.2%;独立工矿1008.3平方公里,占37.8%;特殊用地281.2平方公里,占10.5%。另外,北京市还有未利用地2134.9平方公里,其中未利用土地1800.7平方公里,占84.3%;其他土地334.1平方公里,占15.7%。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1419.5平方公里,占78.8%;盐碱地2.9平方公里,占0.2%;沼泽地0.5平方公里,占0.03%;沙地11.1平方公里,占0.6%;裸土地8.6平方公里,占0.5%;裸岩石砾地338.6平方公里,占18.8%;其他未利用地19.6平方公里,占1.1%。其他土地中,河流水面195.9平方公里,占58.6%;湖泊水面0.6平方公里,占0.2%;苇地4.5平方公里,占1.3%;滩涂133.2平方公里,占39.9%。

(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特点

总结一下,北京的土地资源在其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过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其独有的土地利用特征:

1.城市用地是核心,郊区用地服务于城市。虽然从土地利用结构上看,北京市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复杂多样,其中农用地面积最大,占土地总面积近70%,农用地中耕地和林地又占85%,但同其他地区相比,非农业建设用地比重较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两项占土地总面积的15.5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全市的人口和产业主要集中于城市用地,形成了以城市用地为核心、郊区用纳服务于城市的特点。

2.土地利用的程度高,速度快。全市大多数土地已利用,已利用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5.81%,其中近郊区和平原区土地利用率达95%以上; 1996至2001年间,全市耕地共减少78.47万亩,减幅为15.21%。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土地利用的程度比较高,速度比较快。

3.从地域上看,由北京城区向近郊区、远郊区呈现这样一种环形结构利用特征: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近郊区城乡混合用地—远郊平原区商品粮、副食品生产基地(城郊农业用地)—远郊半山区、山区林果生产基地(城郊生态农业用地)。这种环形结构主要是由城市的辐射作用造成的,这种作用具有距离衰减的特征。

二、北京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北京土地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北京市土地利用存在无序建设的问题。有关人士介绍说,上轮北京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结果显示,北京的组团式发展规划基本上不够成功,从“卫片”上看,北京的城市发展状态与期望有很大差距,从国土资源部地籍司遥感监测结果上看,70%至80%的建设是在控制区范围以外的,绿化带中真正用于绿化的土地面积不多,无序建设的情况很严重,特别是郊区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更乱,建设用地无序扩张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2.此外,北京市土地利用效率低,存在一定程度粗放利用的现象。虽然北京市的土地利用正逐步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但从许多方面看,仍较为粗放。首先是多年来建设用地以外延扩展为主,占用了大量土地,而实际利用效率较低,大量土地利用效益偏低,甚至造成闲置和浪费;农村居民点中空心村、闲散地大量存在,人均用地达237平方米,超出国家标准高限87平方米;城镇存量土地也还有相当潜力。其次农用地的实际利用水平和产出率偏低,耕地的有效利用面积和单产水平都不高,果园单产及林地的单位生产量等都低于先进水平。如郊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效率低,土地的生态状况在下降,掠夺式利用土地情况严重,从土地生产力上看是在降低土地生产力。这是一个比较尖锐的矛盾。

3.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总体质量不高。按全市常住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土地面积仅0.152公顷(2.28亩),不及全国平均数的1/5,人均耕地0.032公顷(0.48亩)、人均林地0.058公顷(0.87亩),分别为全国平均数的30%和31%。根据市房屋土地局及有关专家所做的土地资源质量评价,全市土地资源中好的和比较好的一、二、三等地仅占35.3%;耕地总量中,中低产田占44.3%;林地总量中,有林地面积只占38.5%。而且,北京市水土资源配合不协调,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制约因素。

4.耕地面积减少过多过快。据统计,1949-1995年全市耕地净减少131627公顷(197.44万亩),年平均减少3760公顷(5.64万亩),其中1993-1995年三年共减少耕地58860公顷(88.29万亩),年均19620公顷(29.43万亩),耕地减少主要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占53.85%)和各项建设占用(占36.99%)。

5.土地资源不足。目前,全市未利用地中宜农地仅15600公顷(23.4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延庆盆地、山前洪积扇、浅山缓坡及永定河沿岸,宜林、宜牧地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开发利用有一定难度。

6.近年来,北京市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大气污染特别是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加重,以及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化肥、农药、地膜等的过度使用,再加上水土流失和风沙化,使得土地出现退化趋势,土地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目前,北京市受污染的耕地达84000多公顷,50%以上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土流失面积达304000公顷,风沙化土地达88700公顷,尚有260000公顷荒山荒地需要绿化。土地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土地利用的规划审查制度,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力度,加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严格监督,严格控制土地利用的无序扩张。北京市相关部门要对城市各区域土地利用进行统筹规划并严格按规划执行土地利用的建设。另外政府可以进行土地利用方向上的引导和调控,整治不合理利用的土地,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和检查。建立规划公告制度,各区、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应当在本行政区域内予以公告,并广泛宣传,接受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同时,各级政府要将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严格执行。要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对规划实施的监测水平。

(二)加快土地粗放式利用向集约型利用转变的步伐,走节约用地和内涵挖潜的路子,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约挖潜为主,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各地土地开发要有计划的进行,要集中开发,在达到一定土地利用率之后再装移重点开发其他区域。

(三)进行土地开发。土地开发应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为前提,因地制宜,适度开发。耕地的开发要把重点放在条件较好、投资效益较高的地区,并

与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同步进行。开发荒地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搞好规划设计,保护生态平衡。鼓励宜农土地后备资源缺乏的地区与资源丰富的地区合作开发荒地和其他农用地。坚持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

(四)把保护耕地放在土地利用与管理的重要位置。耕地是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发展经济必须以保护耕地的前提,必须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管理。

切实保护农用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和我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坚持占用耕地和开发整理复垦耕地相平衡。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由用地单位开垦与所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或按市有关规定足额交纳耕地开垦费,专项用于开垦新耕地。

充分开发利用非耕地资源,加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用地管理,防止耕地毁坏,除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外,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进一步加大造林绿化的力度,大幅度增加林地面积,适当增加牧草地面积。

(五)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各项建设应当尽量利用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已利用土地的潜力;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农业发展也要充分利用现有农用地,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集中连片治理,力争平原地区大部分耕地实现高产稳产,丘陵山区达到每人半亩以上高标准基本农田,逐步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

(六)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增加耕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同时,要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做到地尽其用。

(七)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加快山区生态系统建设。加强治理环境污染,限制污染型工业场所建设,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大力提倡环保型农业,宣传化肥、农药、地膜等对土地的破坏作用,鼓励农民使用天然肥料开展农业;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以水源保护林和水土保持和森林建设为核心,开展天然林保护、防护林营造、中幼龄林抚育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治理、山洪泥石流防治、节水灌溉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积极发展林果业,全面控制水土流失,禁止开垦坡耕地,对已有的坡耕地要根据条件和可能,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

以上是我针对北京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所题的建议,重点还需要把握以下原则: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土地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坚持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相结合,防止过度开发和掠夺式利用,加强土地退化的防治,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下载论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论文[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论文[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土地资源学论文

    土地资源学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题目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法律分析和立法建议 院系 农业生命科学系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 学号 2010011823 姓名 陈栋 班级 101 日期 2012年5月17......

    关于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认识

    关于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认识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口众多,所以土地资源相对来讲是匮乏的,加之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发......

    北京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探讨

    北京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探讨 1.北京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现状 根据北京市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北京市建设用地率为19.94%,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237万元/公顷,地......

    年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说明

    年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说明2005年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说明2005年,县委、县政府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寄予非常高的关注和厚望,并多次听取工作汇报,亲......

    城市规划论文

    浅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内涵及其关系 作者:郝鹏飞刘成野学院:建工学院工管09-2班 摘要: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

    城市规划论文

    我眼中城市---张家口 关于张家口总体规划的想法 班级:管131 姓名:阴莉莉 学号:2013310121 我眼中的城市——张家口 作为一名张家口人,大学也选在张家口,是因为我喜欢这片土地。......

    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规划原理》 课 程 论 文 2013 级 土木工程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成 绩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 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

    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建管12-2颜孙苗201235070摘要:城市的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动的联系,无论是以城市发展变迁史的纵向来分析,还是以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横向来......